浪漫主义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10 14:5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浪漫主义诗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浪漫主义诗歌

篇1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清莲居士,出生于中亚碎叶城,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①。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②。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的诗作,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在《江上吟》中说自己写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诗圣杜甫也高度称赞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③(《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他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白的生活经历很广,思想很复杂,他那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时不可磨灭地留下了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政治上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李白的主观感彩,往往也表现在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中,让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他的《蜀道难》是他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这首诗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奇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然后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最后才叙述正题;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处三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回旋往复,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2、大胆的夸张、惊人的幻想、瞬息万变的感情

李白常用大胆的夸张和惊人的幻想来表达他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如《秋浦歌》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来抒发自己无形的愁;用“千里江陵一日还”写归舟从上游顺流而下的神速,抒发了他遇赦获释途中轻松欢快的心情;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④。以高度夸张的比喻,赞叹飞瀑从高处腾空而下的恢宏壮观的景象,也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气概。 李白有的诗在极度的夸张和惊人的比喻之外,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通篇处处隐着一个“高”字,到底有多高,读者自己可以去充分想象。又如《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载”没有“黄河可塞”这样夸张的比喻,我们也就想象不到阵亡将士的妻子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再比如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来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高度的真实。

3、语言质朴、清新、豪放,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李白对自己诗歌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首诗的普通的景物普通的比喻显示了李白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语意极其真挚自然。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杜甫极为佩服地说他“笔落惊风语,诗成泣鬼神”,在表达感情上,他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还表现在其壮浪纵恣的抒情形式。

在灿若星河的古诗人当中。李白毫无疑问是最耀眼的一颗,他以丰富奇特的思绪,奔放雄健的风格,瑰玮绚丽的色调,清新自然的语言,用手中的笔不停地抒发自己“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凌云壮志,畅谈“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背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达“我本楚狂人,风格笑孔丘”的豪放洒脱,用手中的笔为自己铸起一座后人难以望其向背的丰碑,成为我国诗坛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注释:

① 李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王运熙

②杜甫《李十二白二十韵》

③唐诗三百首今译《西安:三秦出版社》艾克利 王友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浪漫主义诗歌;现代诗歌;差别;相似性

一、引言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诗歌在英国诗歌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值得我们的关注和仔细的分析。本文试图从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诗歌选择的意象,主题,措词,风格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

浪漫主义诗歌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把自己的矛头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思潮。华兹华斯(1770―1850)的《抒情歌谣集》的面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端。代表人物主要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济慈,拜伦,雪莱等。

英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出现是在20世纪早期。它逐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是伴随着意象主义的出现。和其他的现代主义者类似,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者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当时被广泛接受的维多利亚诗歌,把重点放在对对传统诗歌的结构和华丽的辞藻的批评上。这些现代主义诗人主要包括叶芝(1865―1939),艾略特(1888―1965),庞德(1885―1973)等。

二、两个时代诗歌的分析

在十八世纪英国国内国外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国内的矛盾累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新出现的无产阶级生活上极度贫困,被资产阶级无情的剥削。他们之间的矛盾急剧地升级。国外法国大革命在整个欧洲都有巨大的影响。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包括诗人们都热烈欢迎法国大革命和它的原则“自由,平等,友爱”。

在十九世纪晚期二十世纪,世界经历了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大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俄国十月革命(1917),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这些社会因素对人的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有巨大的影响。因此那个时代的作家必须找到一个全新的写作方法去表达这种前所未有的感受。

虽然浪漫主义诗人和现代主义诗人都经历了类似的社会变革,他们却是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写诗歌的。前者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示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他们的作品主人公都是有坚强意志的英雄,充满激情而且通常展示给读者异国风情。和18世纪理性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浪漫主义者非常重视人类的内心世界,自然界也通常被人化了。而现代主义诗人主要把自己的创作重点放在人们恐惧,迷失,分裂,扭曲等等负面的内心世界。以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歌《一朵枯萎的紫罗兰》和现代主义诗人叶芝的《科尔庄园的野天鹅》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整诗弥漫着一种悲伤阴郁的气氛。首先,诗人选择了一朵枯萎的紫罗兰为全诗的意象,正如诗歌中所说的“这朵花的香气已经散失”,“这朵花的颜色已经褪去”,“一个萎缩的,死的,空虚的形体”。然而诗人雪莱却把这个“死亡的”紫罗兰当成一个珍贵的宝贝因为“它在我荒废的胸口”。爱对诗人来说是无与伦比的重要,哪怕爱已经不复存在。接着通过“它以冰冷而沉默的安息/折磨着这仍旧火热的心”这种鲜明的对比,诗人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二,以及对甜美回忆的渴望。但是诗人的情绪抒发并没有停顿在此,雪莱对爱的沉迷已经慢慢转变成了后悔和懊恼。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它沉默,无怨的命运/ 正是我应得的”把全诗的情绪推上了最高峰。诗人似乎是在承认自己对爱情的“死亡”是有关系的。全诗写作态度真诚,感情饱满,措词精致华丽,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对爱情的态度。

在《科尔庄园的野天鹅》一诗中,诗人叶芝选择一个高贵纯洁的意象―天鹅当做全诗的主角。和《一朵枯萎的紫罗兰》相比,尽管诗人在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和永久的不确定性和惋惜,但是语调相对平缓,祥和。第一段的中间部分,诗人说:“我听到天鹅在我头上鼓翼,于是脚步就更为轻捷”。一方面,叶芝记得第一次见到野天鹅的时候它们敏捷矫健的脚步,但是诗人现在在感叹自己已经不在年轻;另一方面,现在的野天鹅和当初一样,没有任何的变化。诗人似乎是在暗示自己对天鹅的羡慕和嫉妒。第二章节的开头,诗人写道:“还没有疲倦,一对对情侣,在冷冷的友好的河水中,前行或者展翅飞入半空”。然而随着诗人情绪的发展,到了第二章的末尾,诗人说:“可有一天我醒来,它们已经飞去?”用问句做诗歌的结尾,诗人没有提供给读者一个确切的答案,天鹅到底是飞走了还是留在湖中呢?可能叶芝想让读者自己找出答案,可能叶芝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以这种试探性的言语当做诗歌的结尾,我们能感受到现代主义诗歌更喜欢采用一种模糊的,甚至是神秘的风格。

为了能更加具体详细地对比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本文还用了雪莱的《致月亮》和叶芝的《丽达和天鹅》作为实例进一步分析说明。

雪莱的《致月亮》是一首短小精湛的诗歌。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诗人还是成功给读者描绘出一幅清晰生动的图画。并且在对月亮这样一种既平常又特殊的意象的描写中,诗人雪莱也采用了一种和其他诗人不同的手法。在诗歌的开始,诗人说:“你面容苍白是否已疲倦”,以这样孤独悲凉的画面作为全诗的背景。之后诗人说:“穿梭于生辰不同的群星”,“孤独地流浪”。“穿梭于群星”,“孤独”这样一个明显的对比就形成了。这样似乎是矛盾,但是事实上反映出诗人在繁华世界拥挤人群中的孤独。下一句诗人用了一个看似稀疏平常的暗喻,他说:(月亮)“宛若无欢乐的眼睛”,却“找不到目标停留长久”?这样的一个问题似乎提供给了读者两种有可能的结论:加倍放大自己的绝望;或者是找到一个更加美好的结局。一度是明亮的美丽的意象在诗人的手中变成了一个又疲惫又孤独的物体,诗人其实是在用月亮暗示自己,在攀登文学顶峰时,感到了厌倦;才华出众,高处不胜寒,找不到共同的朋友饱尝孤独,生活中竭力寻找情感的栖息港湾,却找不到长久相守的伴侣。

在叶芝诗篇《丽达与天鹅》中,宙斯化身成一只天鹅了丽达。在叶芝看来,历史是在前进中循环的。天鹅了人,神和人的结合,发生在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的时候。诗人似乎是在庆祝这样的暴力行为,但是正如这个神秘的事件,诗人突然开始质疑这种人与神的结合到底能不能解决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对立矛盾,是不是能使得知识和权力能和谐共处与世。诗歌开篇就以剧烈的形式描述了神化成鸟了丽达,特洛伊被毁灭时的悲惨情形。阿伽门农的死。最后三行又是以提问的形式结束,而且没有提供任何答案。宙斯也是创造力的象征,可是神的创造力也必须降落于世间。灵肉结合便集中了人不能克服的双重本质:爱与战争、创造与毁灭。在诗中,一方面,叶芝鲜活地写出了天鹅与丽达的肉体恋爱,另一方面,也着手对他们发生这种关系后所造成的恶果和罪孽进行尝试性的探讨。(贵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参考文献:

[1] 刘守兰. 英国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2.

[2] 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1.

[3] 王钦峰. 拜伦雪莱诗歌精选评析[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4] 罗选民. 英美文学赏析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5.

篇3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40-01

诗歌是一种高级文化形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诗歌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气息,但是从本质上讲诗歌文化形式根植于其产生的地域和时间的文化土壤。不同的地域文化积淀和该区域这一时期的不同文化发展趋势都会影响诗歌艺术的呈现形式。因此从地域和时间角度出发对明朝中晚期和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对比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明中晚期文人的“狂”性美

从浪漫主义诗歌的角度来看,明朝中晚期和英国19世纪初在各自的文化环境影响下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其中命中晚期文人的主要特点是“狂”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人则突出的表现了“天才”的重要性。从活跃在明中晚期诗坛上的唐伯虎、徐渭等几个代表人物中可以看出明中晚期诗歌的这一狂放特点,唐伯虎的作品《李白有诗》中曾云: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诗中表达了对李白不等天子船的性情的仰慕,同时也在性情和诗才上以李白自比,表达出自己也不屑于科举、出仕。这与明中晚期的资本主义逐渐萌芽和封建专制制度逐渐走上极端的社会文化现实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而封建政权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严刑峻法,导致了当时社会文化领域内的冲突矛盾极为激烈,以唐伯虎、徐渭和李贽等为代表的文人,对封建制度的腐败和残酷充满了失望。这种失望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发泄,转而表现在诗歌当中,形成了一种藐视权威、发现自我的狂放诗情。这种发乎于心、表现于诗的自我流放式的“狂放”是根植于明中晚期的高压封建制度的,所以注定了其自身会随着所反对封建制度一起消亡的命运。

二、西方的“天才”理论

与明中晚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所处的实际环境不同,19世纪初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过程中编制的资本主义童话开始破灭,资本主义的弊端和丑陋开始展现,成为了西方文人抨击的主要对象,从避世厌恶城市文明的“湖畔派诗人”,到朝气蓬勃、奋争疾呼的雪莱,再到一生漂泊、狂放不羁的拜伦,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对资本主义的不满,激励其奔走、思考,最终形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天才”理论。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曾在《审判的幻影》一诗中这样写道:

他曾写诗赞美杀国王的人,他又写诗赞美一切的国王;他曾写诗拥护共和国,不论远近,然后用加倍的仇恨将它们中伤;他曾高唱泛民主的理论,现了聪明,却无道德的向往,然后变成雅各宾的死敌,翻穿了外衣,还恨不得换成皮。

从这一诗中可以明显看出拜伦对资本主义丑恶嘴脸的讽刺,这种讽刺是针对资本主义现象的普遍的讽刺和呼喊。

三、二者的异同与发展

从前文中可以明显看出明中晚期的浪漫主义诗歌是基于明中晚期的封建专制走向极端这一客观现实而产生的,而英国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下产生。二者产生的客观现实和文化环境不尽相同,但是虽然其反抗的对象不同,但是其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是相同的,都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突出了“人”的作用,所以在诗歌蕴含的情感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上都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

明中晚期和英国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产生土壤是有本质区别的,明中晚期的浪漫主义诗歌主要反抗的是严酷的封建统治,但是这一时期的封建统治已经逐渐走向极端,不惜使用“八股文”和“文字狱”等残酷的方式对文化自由进行封杀,残酷的统治集团使用残酷的手段镇压了诗歌艺术。而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虽然也强烈的抨击资本主义,但是资本主义毕竟是一种在自由和平等观念下建立的政治制度,不能否定自身予以镇压,所以明朝的诗歌艺术与其强烈抨击的封建制度一起走向了衰亡,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却随着其强烈抨击的资本主义制度流传下来。

浪漫主义诗歌是诗歌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本身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本文从客观环境和文化发展状态两个层面对明朝中晚期同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进行比较,以期为世界诗歌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借鉴。

本文系2014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333)阶段性成果。

篇4

中图分类号:J614.91 文献标识码:A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虽然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及德国作曲家韦伯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人物。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形式夸张自由,含有许多主观的幻想式特征。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许多艺术歌曲现已成为声乐教材或音乐会保留曲目。艺术歌曲是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起来的,它使浪漫主义时期将音乐和诗歌结合的愿望得以实现,它包括温柔的情感或戏剧性的民谣风格。艺术歌曲中最常见的主题是期待爱情,向往美好生活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为了遵循这一特性,幻想式的音乐风格逐步展现出它的魅力。作曲家为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解决残酷现实与美好期望之间的矛盾,采用幻想的手法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将瞬间的遐想绘之于乐谱。浪漫主义作曲家之所以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择题材和形象,也正是基于幻想的创作源泉。

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幻想式特征代表人物:舒伯特、舒曼以及勃拉姆斯。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舒伯特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以幻想式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舒伯特歌曲的旋律十分优美,充满诗意,同时又是深深扎根于民歌土壤的,所以他的不少歌曲,如《野玫瑰》、《鳟鱼》、《菩提树》、《圣母颂》等都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

歌曲《魔王》,既是体现舒伯特歌曲艺术魅力的典范之作,也是欧洲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一个里程碑。这原是歌德根据民间传说而写的叙事诗:一对父子为逃避魔王的追逐,在深夜飞马疾驰,但最终还是惨遭不幸。舒伯特用音乐加上了神秘、恐怖、虚幻的色彩,快速的三连音伴奏音型模仿蹄声,造成高度紧张的气氛,歌者一人兼唱父亲、儿子、魔王、叙事者四个角色,父亲的强作镇定,儿子的恐惧颤抖,魔王的威逼利诱,都表现得惟妙惟肖,颇具戏剧性。这样丰富的幻想与音乐水融正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代表。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代表了德国的浪漫主义浪潮,代表了具有幻想性和主观性的情感,艺术歌曲是他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总是选择优秀诗人的诗歌为词,努力发掘诗的意境,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人声与伴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舒曼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内向性格,因而他更倾向于在心理因素与抒情诗的环境气氛上发挥钢琴的作用。同时,他使声乐与乐器之间的相互配合更加密切。舒曼为不同的情绪作了音乐的过渡,特别是他所写的前奏和间奏中,它们到后来不再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目的,而且是创造气氛的独立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范畴。他的最佳歌曲中所显示的良好字词价值意识,超过他之前的任何作曲家。《诗人之恋》是舒曼的代表作。歌词取自海涅的诗集《抒情的间奏》,是一部带有一定情节发展线索的声乐套曲,叙述了诗人从对趋势爱情的向往到失恋后无比痛苦的内心发展过程。现实生活的压抑、苦闷全部通过他的音乐表现出来了,他尽可能的用“想象力来装饰这个现实”,用幻想来创作艺术作品。

篇5

个人浪漫主义是指生活态度和人生目标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且是个人的心理想象为中心,有意无意地躲避现实,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Abstract: Concrete behavior of this text in the music of romantic style from the piano music, is it explain romantic style issue of piano performance to come from speed , dynamics , sound , freedom speed four respect mainly. Through to exposition of content the above, also from play romantic period different piano some questions that work should notice of composer explain I.

Key words: Romanticism Piano music Speed Dynamics Sound

篇7

报道摄影的经典之作《乡村医生》

1936年,著名的《生活》杂志创刊,这是一本以图片摄影为主的新闻报道期刊。年仅19岁的尤金・史密斯成为《生活》杂志《新闻周刊》的一名记者。史密斯倡导用摄影图片讲故事的“摄影文章”,也就是今天新闻摄影中的“专题摄影”,这种表现形式,使他的摄影作品具有更丰富、充实的内容和深刻的人物思想风貌。

1948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叫克莱姆林的小村镇拍摄的《乡村医生》,是他的第一个重要图片故事,讲述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医生怎样为贫苦的人们看病而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史密斯以前,从来没有一个摄影家为了拍照片而如此深入持久地体验被摄者的生活。编辑部原定采访时间为两周,可是追求完美主义的史密斯却花费了整整一个月才完成,为此,他甚至遭到了欧洲摄影界的批评,成为评论家们揶揄的“理想的浪漫主义者”。

1948年9月20日出版的《生活》杂志,用11页的篇幅,刊登了总共28张图片,报道摄影作品《乡村医生》立刻引起了巨大反响,以至于38年后的1986年,《生活》杂志为纪念创刊50周年,再次派出记者前往克莱姆林镇采访,足见《乡村医生》在《生活》杂志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尤氏”风格的代表――《暴风雨前出诊》。这张被选为“点题照片”的《暴风雨前出诊》,在构图上,天空乌云密布,脚下的荒草地和诊所的一段栅栏,构成了一幅完美的面面。作品表现的是乡村医生西瑞柯尼在接到群众求助后,面对即将来临的暴风雨,义无反顾地提着药箱踏上出诊之路。画面信息简单,但立意深刻,鲜明地表现了这位医生的职业特点和所处环境的艰苦。作为点题照片,无论是形式美感还是深刻的立意,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照片既有纪实摄影的真实性,精准的曝光、完美的构图又体现了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可以说,《暴风雨前出诊》是尤金・史密斯唯美、浪漫主义报道摄影风格的典型代表,在整组照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数码相机占领了我们的新闻摄影创作领域的今天,史密斯这种严谨的摄影态度和完美的构图风格,足以给那些持“新闻摄影无构图”论的人一个有力的回击。

《精疲力竭》。作品《精疲力竭》表现了那双已经疲惫不堪的眼神,一手捏着快抽完的烟头,另一手端着咖啡杯,放下的口罩,倚柜而靠的身体,整个画面深入细腻地刻画了乡村医生西瑞柯尼的内心。这张照片发表在最后一版,是整组作品中的“压轴戏”。它特有的寓意,使得整组照片给人“余音未了”之感。另外,作品利用现场光的拍摄,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感,能让读者身临其境。这种真实感,也可以称作“亲切感”,是新闻报道摄影拉近与读者距离的手段。这张照片的拍摄,没有借助任何人造光源,也充分地体现了一个新闻摄影记者扎实的摄影功底。《乡村医生》是一个在世界新闻摄影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和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标志着报道类新闻摄影开始从诞生走向成熟。

尤金・史密斯新闻摄影作品中用光的浪漫主义风格

凡是新闻摄影信息的传播都是总体性美的呈现。不管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都向大众传递着一个最终的理念:人类向往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未来。在史密斯的摄影里,那种只有在艺术摄影里才能感受到的绝美光影,让人不得不惊叹于摄影家在新闻报道摄影中坚持的这种浪漫主义风格。1941~1945年间,尤金・史密斯多次受《生活》杂志的委派,跟随部队一同开往第一线采访。战争是残酷的,但在摄影家的镜头下,却能用浪漫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

《给战斗机装机枪子弹》。摄影既是一门瞬间艺术,又是研究光与影的艺术,无论是表现形式美感的艺术类摄影,还是以追求真实性为原则的新闻摄影,光与影组合产生的形式美感,往往是一幅摄影作品艺术性的体现。同时,驾驭画面光影的能力,也是一个摄影家艺术水准的体现。《给战斗机装机枪子弹》摄于美军“独立号”航空母舰。摄影家用逆光、剪影的手法表现两个正在给战斗机装机枪子弹的士兵的工作场景。机枪子弹――杀人的武器,每颗子弹几乎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但与普通的战地摄影不同的是,这幅作品并没有直接渲染那种恐怖、残酷的战争气氛,相反,摄影家另辟蹊径,通过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让照片既有新闻表现力,又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这种逆光的表现,似乎也正是摄影家想告诉我们: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战争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这幅作品无论是报纸做组照的“点题照片”,还是单独拿出来做摄影作品,都不失为佳作。

“施韦泽大夫”。这是名为《一个慈悲的人》的专题报道摄影作品,施韦泽是法国的牧师,也是一个精通医学的大夫,他放弃了文明世界的舒适生活,只身来到非洲,在一个小村庄中行医。当时那里流行着一种恐怖的传染病――麻风。但施韦泽是一个性格自我封闭的人,他面对史密斯的采访往往只允许拍摄几个安排好的镜头,不允许任何的即兴抓拍。这无疑给摄影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闻摄影的“摆拍”和“抓拍”,一直是一个业界和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对于追求完美的史密斯来说,他的摄影报道中始终坚持“以抓为主,以摆为辅”的原则。对于摆拍,尤金・史密斯坚持十分严谨的态度,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偶尔为之,并且非常讲究把握适当的火候和分寸,力求在“摆”中“抓”。这种独特、娴熟的新闻采访拍摄技巧,使得这组摄影作品发表的时候,仍然光彩夺目。

在摄影表现方法中,逆光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光,它不仅能够使被摄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很好地表现画面空间感,更重要的是,在拍摄人像时,逆光更容易表现主题的理想化、完美化。作品《修建医疗诊所时的施韦泽大夫》,摄影家采用近景构图,略带仰视的拍摄角度,突出了被摄人物,背景的工人、建筑的钢梁、前景的木锯,构成了一个房屋施工的工地局部。画面构图简洁,加上侧逆光的运用,更让作品的视觉效果栩栩如生。摄影家通过这种画面表现方式,表达了他对这位人格高尚的医生的崇敬,同时也把这种信息准确地传递给了读者。该照片作为整组作品的点题照片发表于1954年11月5日出版的《生活》杂志,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同时,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施韦泽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

“水俣病”。1972年,尤金・史密斯了解到日本有一个叫水俣的小渔村,当地村民饮用了化工厂违规排放的废水而患水银中毒症状,引起四肢萎缩最后直至死亡,由于这种怪病在医学上找不到先例,当地称之为“水俣病”。这张《母亲正在给水俣病患者智子洗澡》是《水俣病》专题中传播范围最广的一张照片。在简陋的“浴室”里,一位慈祥的母亲正在为身患水俣病、肌肉严重萎缩的女儿智子洗澡。

使用现场光摄影是史密斯新闻摄影用光的追求,他从来不在摄影采访中使用闪光灯,为的是尽量地保持现场光氛围,让读者更深刻地去体会主人公的境遇。在这幅作品里,整个画面深色的基调,房屋侧顶光的运用,显得宁静、温馨、含蓄,并没有让人首先发觉那个已经萎缩变形的智子,而是沉醉在一种温暖的母爱之中,照片乍一看,更像是一幅完美的油画作品。这也正是尤金・史密斯摄影作品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摄影家正是希望通过这种完美的光影表现,让读者在了解这个原本不幸的事件的同时,也去体会一种伟大的亲情。在拍摄这张照片时,史密斯感动得双眼噙满泪水,几乎无法按下快门。

1975年,精选了175幅照片的画册《水俣》正式出版,发行量高达3.5万册,在世界范围产生极大的震动,除了当地化工厂老板得到了应有的严惩外,日本政府也为防止化学污染制定出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浪漫主义的摄影报道风格是尤金・史密斯正直勇敢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尤金・史密斯是一位正直、正义的伟大摄影家,他在新闻报道摄影创作的过程中所追求和坚持的这种浪漫主义风格,正是这种正直、正义的体现。他不愿意让战争的惨烈影响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希望;他不愿意让弱者在他的镜头前成为受人怜悯的对象;他不愿意用空洞的政治语言去鼓吹那些品格高尚的人。

同时,这种浪漫主义风格也是支撑他从事新闻报道摄影巨大的精神支持。在从事战争题材摄影的5年中,史密斯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无畏,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紧跟战斗在最前线的士兵,拍摄了许多浴血奋战的镜头,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当炮弹落下的时候,其他人是尽快设法躲避,而史密斯则是冲上前拍摄。1945年,在冲绳岛登陆战中,他不幸被炮弹炸伤,严重的伤势使他在医院躺了两年之久。在1972年采访“水俣病”期间,史密斯已经年过半百,他仍然凭借着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拍摄了大量动人心魄的珍贵镜头。他的行为,引起了当地化工厂老板的恐慌,多次雇用打手将他打得遍体鳞伤,最严重的一次,几乎将他的一只眼睛打瞎,但他仍然没有退缩,仍然一边治疗,一边坚持拍摄,采访持续了3年之久。

尤金・史密斯是一个摄影记者,更是一个战士,正是这种唯美浪漫主义风格支持着他在邪恶、危险面前,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主义信念”,精神抖擞地举起相机进行顽强英勇的战斗。

结语

在新闻摄影作品中,能够震撼人们心灵的东西是什么?是摄影师在新闻摄影拍摄时,通过审美所把握的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像。这种审美就是构图和画面光影的组合,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是新闻摄影作品艺术价值的核心。经过赋予了一定的审美评价的事物,被真实映现的摄影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新闻摄影作品。

篇8

【摘要】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肖邦无愧于第一流艺术家的称号。肖邦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为世人永远膜拜和传承的一首首经典钢琴演奏曲目,每首曲目都如诗如画般地令人神往,吸引着演奏者和欣赏者物我两忘地徜徉在钢琴艺术的海洋。

【关键词】钢琴诗人;肖邦;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在世界钢琴艺术的殿堂里,肖邦( 1810~1849)以“钢琴诗人”的风格创作出的一首首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的钢琴佳曲熠熠生辉,成为钢琴演奏曲目永远不变的经典。

肖邦以钢琴艺术家的独到造诣,开创了浪漫主义风格的钢琴艺术的创作时代,他把自己的生活、想象力、天分浓缩于钢琴艺术的创作之中,在键盘弹指间制造“神话”,他巧妙地克服了钢琴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的问题, “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将一个个音符奏鸣成优美动听的旋律音群,以“钢琴诗人”的卓群贡献,引领了现代钢琴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肖邦的夜曲在忧郁中吟唱,在悲壮中奔放

肖邦开创了钢琴夜曲忧郁奔放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听肖邦的钢琴夜曲,会让欣赏者共鸣于琴谱所演绎出的忧郁旋律中,仿佛深陷其境般地陶醉其中。当忧郁的情感一点点地积累和扩大后,止不住地要呐喊,要发泄,要反抗,在情感激烈奔放和挣扎之后,产生出厚重的情感体味,回归到有所领悟后的平静,得到一次情感的熏陶和洗礼。

肖邦以21首夜曲的面世让人们赞叹他将人们的感伤情绪凝聚于钢琴曲谱中的功力。如C小调夜曲的第一主题意境由淡淡的忧伤、忧郁的独白开始,庄重严肃而节奏均匀的曲调令人心弦为之绷紧,直到深深地为命运的凄凉而悲叹,再到心灵的不堪重压而痛心疾首地呼喊当优美的转调后钟声出现,带给人心境的安慰与希望的第二主题曲调出现。再如F小调,OP.55.1,此曲为行板,3段体,每一段中的意境是不同的,第一段由悲伤的情感开始,表现了一个即将背井离乡的流浪者的心情,对于他所深爱的亲人、家庭、故乡是如何如何地不舍,哀婉缠绵、如泣如诉,悲伤的情绪在累积,失望落寞的情感在放大,但又不得不割舍,不得不前行在他乡的旅途上。就这样,悲伤的忧郁逐渐地转变为悲壮的情绪。教堂的钟声将乐律带进中间部分,悲壮的情绪在向着温和的,平静的情绪过渡,不安的心灵被抚慰和祝福,慢慢地和缓下来,这一和缓的状态是刚毅豪迈后的醒悟,变得有力量,刚毅不屈,敢于挑战,在颂歌的旋律下,半音阶平行八度的快速音替奏鸣,气势从薄弱变得越来越强劲,越来越来越激昂,乐曲的出现,号角之音嘹亮响起,调动起乐律最振奋人心的效果。是啊,人生当敢于挑战黑暗,向着光明勇敢顽强的进发,正如鲁迅先生的名言“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乐曲的最后一部分速度加快了一倍,旋律回复第一部分,忧郁的成分虽在,但充满着动力的奔放情绪已经参与其中,特别在舵手之歌响起后,随着乐曲尾声的到来而给流浪者亮起了一盏领航的明灯。

二、肖邦的叙事曲在吟咏中传奇,在憧憬中放飞想象

肖邦创作出四首具有宏大结构的史诗般的叙事性钢琴曲,这些叙事性钢琴曲将肖邦的浪漫主义诗人风格显现得惟妙惟肖,悠扬悦耳,铿锵感人,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在他的曲谱下灵动,渴望自由的愿望,美好欢快的生活、血性的英雄壮举,追求自由的强烈渴盼,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赤子情怀,他迫切需要吟咏的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既真实又极富想象力地被展现出来,在吟咏中传奇,在憧憬中放飞想象的旋律十分美妙和激动人心。

在肖邦的叙事性钢琴曲中,波兰舞曲呈现出的是厚重的庄严和崇敬情感,叙述了波兰贵族向国王欢呼时所表演的列队舞蹈,舞曲中英雄性的曲调呈主旋律,战斗中的铿锵声响彻其中,英雄的功绩被热烈赞颂,同胞和祖先渴望自由、捍卫自由的愿望被讴歌。《摇篮曲》《船歌》《f小调幻想曲》的谐谑曲都显示出肖邦的浪漫主义情怀。

肖邦是把叙事曲这一名称用于器乐曲的第一人。他所创造出的叙事曲尤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即叙事鲜活灵动,意境和谐美妙,场面宽阔宏大,心存感动和满怀憧憬的讴歌,富有史诗性艺术效果,曲目都用四分之六或八分之六的拍子写成,任意地借用现成的奏鸣曲、回旋曲和歌曲等曲式结构予以表现。

三、肖邦的奏鸣曲在自我陶醉中流连忘返,不断地重复环境的美妙

肖邦有着一种浪漫主义者的狂热性,在塔索创造的奏鸣曲中驰骋想象,纵横灵感,反复斡旋,难于自拔,恍若甘愿于幻境中神游,不愿意回到现实的尘世中来。

肖邦创作了三首奏鸣曲,其中的一首b小调( op.58)很有其浪漫主义精神的特征,但这里的浪漫没有赫然于奇异的、浪漫的标榜,而是凝结于表情气氛和情绪的表现之中。他所谱就的乐章精致细腻,柔若无骨般的悱恻缠绵,会令倾听者难于抗拒地受到情绪的感染,哀婉的曲调会令人心痛得泣泪,欢快的会令人爆笑。他的乐律风格与古典世界背道而驰,不依靠正规的大型曲式,也很少表现出结构感和均衡感,凸显的是幻觉世界的灵感,情感幅度的跌宕,旋律和声的交映。提到肖邦钢琴曲目的和声应该看到其与众不同特点,那就是通过密集的和弦来将音程扩宽到非常大,打破了传统的密集和弦的表现,手指的跨度增大, “十度”音程的表现力继而出现。肖邦的和弦融洽、柔和、优美,琶音的使用又胜于和弦。

篇9

自1913年英国艺术家贝尔出版了《艺术》一书,其著名的论断“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贝尔把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①发端于18世纪末期,兴盛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是一种典型的“有意味的形式”,其代表人物包括格罗、热里柯、德拉克洛瓦等,主要作品有《拿破仑访问雅法的鼠疫患者》《美杜莎之筏》《自由引导人民》《萨尔丹拿帕勒斯之死》《向前冲锋的阿拉伯骑兵》等。17世纪中晚期以“四僧”为代表的清初个性派绘画,其代表人物是弘仁、髡残、山人、石涛,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有《黄山始信峰图》《苍茅凌天图》《荷石水禽图》《淮扬洁秋图》等。浪漫主义绘画与“四僧”的个性派绘画虽然是中西两种不同的绘画派别,但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对统治阶层不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在艺术表现方法和风格上又有较大的差异。

一、创作源泉上的比较

两个画派都善于取材于自然和社会现实生活,如清初弘仁的《黄山始信峰》、石涛的《淮扬洁秋图》、山人(朱耷)的《荷石水禽图》,其创作题材明显来源于对生活场景的仔细观察和提炼。而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格罗的《拿破仑访问雅法的鼠疫患者》、热里柯的《美杜莎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更是来源于对现实重大历史事件和生活场景的艺术再现。但是,其在创作取材的类别上有明显差异,“四僧”的艺术取材具有中国文人画的特色,善于抓取生活现实中的自然实景,借物抒怀言志,在他们的笔下,一座山峰、一片荷叶、一只水禽、一汪秋水便唤起了画家无限的遐思,他们把师法自然与其内心的悟性相结合,将自然之物的本身特性化为他们抒情写意的载体,而把现实的人置身于画外,即使画面上有些人物点缀,也只是草草几笔。法国浪漫主义画家的取材一般更看重人物的主体作用,把人的喜怒哀乐艺术化地再现于画面,特别是他们善于发现具有激烈动荡、打破常规、富有感染力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加以大胆和夸张的提炼,努力营造以人为主的画面场景,给人一种直观的视觉冲击感。

二、感情抒发上的比较

清初“四僧”绘画趋向于含蓄的表达,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特征,要读懂其绘画的深层内涵,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历史知识,如弘仁以黄山之风景来展现其独创的幽冷宁静的意境,②给人以超凡出尘的美感。而朱耷的变形题字,以及对荷草花鸟禽的夸张描述,则寄托着他对国破家亡的愤恨,同时也是对其终身不事清朝、以画笔表述反清情绪的写照。石涛的风景画时常流露出对明室灭亡的悲痛,像顶风不倒的芦苇、挺拔的荷叶、苍古的松树等,都表达了画家内心不屈的情愫。浪漫主义绘画更注重借人抒情,如热里柯在《美杜莎之筏》一画中,将人的命运、人的生存欲望作为其关注的焦点,③借助夸张变形的动作、扭曲伸展的躯体、明暗反差的海天,表达了对政府当局漠视民众生命的猛烈批评。而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以尸横遍野、硝烟弥漫的战场烘托自由女神带领人民勇往直前、冲破旧的统治枷锁的精神。德拉克洛瓦的另一幅画《向前冲锋的阿拉伯骑兵》,以红霞满天为背景,衬托飞驰而过的阿拉伯骑兵的勇猛,具有很强的动感,把紧张的战斗场景化为极富浪漫情怀的描绘。

三、笔法构图上的比较

两个画派都不恪守常规,常以不对称、变化的构图方式表现独有的艺术效果。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油画《萨尔丹拿帕勒斯之死》,画面中主要人物被安排在一条对角线上,且以红色渲染,更凸显了场景的惨烈,表现了紧张、恐惧、残忍等情绪。这种艺术表现方式契合了黑格尔④曾指出的,浪漫型艺术让理念溢出有限的形式而返回到无限自由的自身。与浪漫型绘画的构图截然不同,朱耷的《荷石水禽图》则以大尺度留白的构图来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思。在具体笔法上,清初“四僧”更多的以笔墨的浓淡、线条的疏密表现一种极具文人情怀的画面意境,有一定的抽象性,他们以不同的皴法来表现山石的无穷变幻,以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古树苍松的气势,以不同的墨色来表现花草的韵味。浪漫主义绘画则更多地采取对比强烈的色块来展现场景,营造艺术震撼力,更具写实性。

通过比较分析两种画派风格,给笔者以下几点启示:

1.要带着感情去创作。富有感情和激情的作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画家要用画笔向世人传递明确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正如黑格尔所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因此,艺术家要把现实生活中人和物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艺术化地再现于画面。

2.要取材于自然和社会实践。艺术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家只有到现实社会中去观察生活,才能取得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激发创作灵感,先贤们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了师法自然、取材社会的重要性。

3.要推动中外艺术相互借鉴。当今社会,各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异彩纷呈,这也引起了各种艺术观念、创作方法、表现风格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国际间文化艺术的跨界流动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积极借鉴西方艺术创作中有益的成分,特别是绘画技法和材料,能够进一步提升艺术创作水平,同时也能让艺术作品更好地得到国际上的认同。

结语

法国浪漫主义画派及清初个性画派在历史上都产生过较大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若在绘画教学和创作中,积极吸收两个画派在情感表达方面的风格特点和技法,有助于提高取材、造型和表现能力,提升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认同度。

注释:

①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7.

②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370.

篇10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45-001

弗雷德里克·肖邦,出生在1810年的浪漫主义时期华沙附近的教师家庭,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他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时写了《波兰舞曲》,8岁在华沙进行第一次公开演出,12岁师从波兰作曲家埃尔斯纳,20岁时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离开波兰,在法国定居。肖邦作有钢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奏鸣曲三首,叙事曲、谐谑曲、即兴曲各四首,以及众多的夜曲、玛祖卡前奏曲、练习曲、波洛奈兹、圆舞曲、回旋曲、变奏曲等钢琴独奏曲。他的作品中既有表现对敌国家园深切怀念、对民族独立热切期望的,也有充满情、富于诗意,具有浪漫主义个性的。他的作品充满着诗一般的浪漫气息,被誉为“钢琴抒情诗人”。同时,肖邦也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1830年,因祖国受沙皇俄国侵占,他被迫来到法国巴黎。很多名曲在这时写成,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升C小调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1836年冬天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浮华、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和她在一起时,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肖邦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他的《升C小调圆舞曲》最能体现出他的个性和民族性。此曲作于1846-1847年,是肖邦去世两年前创作的。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十一月,他们分开了。肖邦来到了巴黎,心情十分忧郁,身体也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钢琴。所以,刚分离的一个时期,他几乎没有写什么作品。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带着对往事的怀念,对生命的认识,于是,写下了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这首圆舞曲虽然旋律很美,但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这是一部回旋曲结构的作品,圆舞曲节奏是其基本骨架,节奏近似玛祖卡舞曲,在貌似优美的旋律下面,隐藏着抑郁、彷徨、憧憬和感叹的复杂心理。显然,虽有圆舞曲风格,但并没有直接舞蹈功能,是真正圆舞曲抒情诗。舒曼曾把肖邦圆舞曲称为“心灵的圆舞曲”。

二、《升C小调圆舞曲》的音乐特征

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其节奏近似玛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的舞曲,而是真正的圆舞曲抒情诗。表现了作曲家内心的矛盾和统一。

乐曲为三段体式,无序奏。第一段主旋律一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宣叙调的旋律,似乎在倾诉他孤寂的生活,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肖邦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音型,前者带有宣叙调和顿挫感,似诉难言之隐,后者是波浪涌动的级进旋转,利用经过性的伴音化进程,半音阶小节下行了一个大乐句(8小节),似催人在律动中忘记一切。中间的第三主题是抒情的慢板,似连连的大跳充满感慨、追求和幸福生活。第二段为急速的连动,A段回旋曲主题似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从八度大跳开始,用模进手法,发展成为一段激动的旋律好似心潮在起伏翻滚。但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种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晚年生活。当时,久居异乡、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无依无靠,其心情之忧郁可想而知。此外,肖邦打破调式,在三个段落的调式布局上也很有意思: “A”、“B”均为升C小调,升C转为降D大调,等音转调这样的调性安排,也体现了作曲家内心的矛盾和统一。这时,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似乎是对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幸福日子的回忆。这样的转调,多少明朗了些, 但是很快又出现郁闷的气氛。在回旋连动过后,反复开头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即B段再现,转回到升C小调上,再接犹豫的A段,最后又再现B段结束全曲)。小调转为大调,音乐在渐渐消失飞远,十分巧妙精致。

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一时期的音乐,常被称作浪漫主义音乐。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上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主义音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总之,浪漫主义音乐的出现,使音乐走出宫廷、走向民间。很多音乐大师的传世佳作至今久演不衰,充分显示了浪漫主义音乐极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丹编著.外国音乐简史

[2]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修订本),上海音乐出版社

篇11

关键词: 艺术特色 李白 浪漫主义诗风

作为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李白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队伍中的一面猎猎旗帜。他通^创造性地吸收前人的艺术成果,腾挪变幻、纵横驰骋。前所未有地统一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浪漫主义精神,进一步发展和全面表现了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在他诗歌的各种题材中渗透了浪漫主义精神,有着奋发向上、激越昂扬的基调。他以无可比拟的手笔和非凡的艺术创造,对诗歌的表现视野进行了丰富,并使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中国艺术宝库中永载史册,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一样,照耀千古。

一、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在盛唐诗人中可谓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作品更是呈现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歌偏重于抒写内心的感受,豪放率真,拥有充沛的感情。在他的诗歌中,任何一种题材,主观抒彩都非常浓郁,由此使他的诗歌气势磅礴、山呼海啸。可谓一泻千里,表达了一种喷薄而出的情怀。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奇瑰而丰富的想象力,雄奇奔放,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展现了诗人博大的精神世界,寄托了诗人浪漫的情感意蕴。李白诗歌既清新飘逸又奔放豪迈,音律和谐多变,既语言轻快又想象丰富,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李白浪漫主义特色的鲜明概括为“气象雄浑,豪放飘逸”。在李白的诗中,全面表现了其英雄性格、反抗精神和理想主义,并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程度,是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诗歌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他完美地结合了作品的意境、气象与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使之浑然一体,成为浪漫主义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

二、浪漫主义诗风的写作手法

李白的诗作感染力强烈,浪漫主义精神浓郁,同时还对一切浪漫主义手法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二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统一,其浪漫主义诗风主要从以下方面呈现:

1.主观色彩强烈、形象鲜明有个性。

李白一生具有狂放不羁的强烈个性和复杂而丰富的生活经历,其浓郁的自我表现手法是在他的各种生活感受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现了他入京求官时的豪情万丈、踌躇满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则表现他政治上失意、落寞不得志的失落。“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是他内心悲伤情绪自然而然的流露。就艺术效果而言,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使诗歌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力量,气势磅礴,具有排山倒海之势。李白在写景和叙事的诗篇中,具有强烈的主观感彩,使诗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以《蜀道难》为例,全诗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凭空起势,拥有着神奇莫测之笔,首先运用了各种夸张的点缀,如黄鹤、猿猱、悲鸟、子规等,最后才对正题进行叙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处三次体现,回旋往复,艺术效果非常强烈。李白激昂的感彩和豪放的性格孕育在整首诗中,使人读后精神振奋,展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2.想象力丰富,极度夸张和比喻。

李白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常常运用大胆的夸张手法,使感情一泻千里、喷薄而出。如《秋浦歌》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其无形的忧愁用有形的白发呈现。

《望庐山瀑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瀑从高处腾空而下的恢宏壮观景象,既通过夸张的比喻的运用,进行了由衷的赞美,又对诗人气概和胸襟的无比开阔进行了很好的展现。除了惊人的比喻和极度的夸张外,李白的诗歌还让人回味无穷,留下充分的想象。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一个“高”字蕴含在整个诗作中,让作者充分想象到底有多高。正是因为艺术手法独特,才使李白的诗歌特色瞬息万变,表现了极其充沛的情感。以《行路难》为例,诗人内心矛盾纠结的思想,用高昂的气势、跳跃式的思维和跌宕起伏的感情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诗人对仕途的悲愤和艰难之情,用一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进行了体现。同时,对前途感到渺茫无措:“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结尾一句神来之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豪情万丈的情怀。在《行路难》整个这首诗中,各种情感交集,茫然、悲愤、自信,表现了诗人感情的瞬息万变。其个性的自强不息、豪放不羁及内心深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深刻矛盾,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运用灵活洒脱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内心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并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3.语言清新质朴、不拘于规律。

李白对自己的诗歌用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进行了形象的概括形容。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描绘了一个依依惜别的场景,运用普通的场景做比喻,对李白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进行了表现。其自然而真挚的语意,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亲切之然、直抒胸臆。

三、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原因

篇12

一、引言

刚开始的中国文学作品受理性的约束,而受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影响,最后,使中国的文学作品从理性的约束中挣脱出来,之前的传统只是临摹自然、对理性的看重,但是后来受到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影响,由之前的转变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描摹,对自我情感抒发的看重,同时尊崇自然,构建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最突出的三大特征时,首先要以自我为中心,其次要先对自己的浪漫主义进行构建。郭沫若在创作实践中,正是因为他高举的旗帜,大量民间文学创作的营养被他所吸收,所以古典文学主义的各种约束都被他摆脱出来,从而他自由的想像开始发挥出来,表达出强烈的写作情感,以上的种种因素都构成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郭沫若浪漫主义形成的原因分析

从时代背景方面对郭沫若浪漫主义风格进行分析,启蒙主义是在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维新变法后兴起的。在后来更强劲的启蒙主义者出现在20世纪的留学生中,就是在这股启蒙思潮的流行下,中国浪漫主义渐渐的开始萌芽。而郭沫若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生活着,这种时代下的民主自由把他所影响,所以他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天分才会得到发展。

郭沫若在日本留学的那段时间里,泰戈尔、雪莱、歌德和海涅这些人的著作把他深深地影响,使他更倾向于泛神思想。这是一条将他与西方浪漫主义作家思想联系更紧密的纽带。从国外许多浪漫主义作品中,郭沫若不但看到了与泛神论的联系,而且他曾经还说过“在宇宙中最适合的就是泛神论。使他形成浪漫主义风格的原因还有他对当时国家的失望和担忧。总而言之,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他形成浪漫主义风格的道路是紧密联系的,是密不可分的。

三、郭沫若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分析

(一)《女神》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郭沫若自身有一种文艺思想,那就是“自我表现”,而他的著作《女神》就是他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这种文艺思想是对旧社会、旧传统的破坏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歌颂。而郭沫若的文艺思想核心被《天狗》、《日初》和《晨安》等这些著作体现出来,这些著作都具有自我张扬和赞扬自然的精神,它们不仅体现了郭沫若作品的基本观点,而且同时也是“”时期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无论在张扬个性方面,还是从自我表现方面来说,同一时期的诗人们都无法与郭沫若相比拟。

(二)《星空》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刚刚过去不久,郭沫若就开始创作《星空》,而且就在这个时候中国革命出现了短暂的低落,郭沫若的心被国家的黑暗和前途渺茫中华民族所深深刺痛。当时发生的所有事,包括郭沫若在内诗人们的心情很快地冷静下来,随后他们绵绵的思虑和苦闷都很难被激发出来。此时发生这一切影响了诗人们的创作心态,使他们的创作心态发生了高低起伏的变化,如今如果让我们想想面对这些事我们心情还会澎湃起来吗?客观的环境因素对诗人们的内心情感产生极大的影响,对诗人们情感力度的强弱和内心世界是否开放会产生产生影响。因此,许多诗人会逃离社会,反而转移到自然中,之所以他们要这样,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灵情感才会得到寄托。诗人因理想的破灭而产生痛苦、彷徨的内心情绪。诗人借身边的一些小事和日常生活的一些琐碎的事情对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行表达,借此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那一时期诗人的真情感被集中体现出来。

(三)《瓶》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20年代的文学论坛上,《女神》《星空》之后出现了《瓶》,它是郭沫若一部既闪耀又具有历史性光辉的优秀抒情长诗,全诗共有42首。在创作《瓶》时,郭沫若使用了“直抒情感”的手法,而且诗中还有许多情感非常丰富的诗句,都是着重强调诗人痛苦的心灵和感情的变化。由于等不到姑娘的来信,“我”时时刻刻都在等待,“我”的心情也变得焦急烦躁起来。由于“我”等不到姑娘的来信,“我”开始埋怨起了邮差,但是每当姑娘送到梅花来给“我”的时候,我瞬间感到非比寻常的幸福。像以上这样反反复复,诗人就对少女产生了强烈的感情。经过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可以在读者面前把自己的情感集中体现出来。

四、结论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人中,郭沫若是其中之一,他的诗一般都是抒情诗。他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是受许多原因的影响。他曾出版了《女神》、《星空》、《瓶》和《前茅》等,因此,才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基础。在时期,郭沫若的出现在人们的思想解放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