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1: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化学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下述五类:
第一类,以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入门为主。例如介绍有趣的化学事物、化学及其周边学科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举办趣味实验表演、化学晚会,组织学生解决不太复杂的化学问题、进行化学探索活动等。
第二类,以配合课堂教学、适当拓宽加深为主。例如组织配合课堂教学的课外阅读活动;配合《溶解和结晶》的教学,组织制作硫酸铜或明矾大晶体;配合《配合物》教学,举办《奇妙的配合物》讲座;配合《气体摩尔体积》教学,组织“气体摩尔体积测定”实验;以及配合化工生产教学组织参观活动等。
第三类,以开发智力、培养拔尖人才为主。例如组织化学竞赛和化学竞赛辅导;组织小论文、小制作活动等。
第四类,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手脑并用为主。例如组织化学实验活动、联系生产生活的化学制作活动和实践活动等。
第五类,以科普宣传和社区服务为主。例如举办《真的有鬼火吗?》、《温室气体CO2》、《金属与人体健康》等讲座;出版化学小报(板报、墙报);举行塑料制品修补、化学除渍等社区服务活动等。
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常常兼顾各个方面。
二、化学课外活动的形式
(一)课外阅读活动
组织学生搜集并阅读化学科普读物、化学学习辅导读物、化学发展史和化学家故事、化学趣闻轶事等,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写好读书笔记,还可以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览,或者跟出版化学版(墙)报等活动配合。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要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帮助学生选好读物、掌握阅读重点和解答疑难。
(二)化学制作活动
(1)组织学生制作化学标本。例如合金标本、铁的合金标本、石油分馏产品标本、石油化工产品标本、煤的标本、煤化工产品标本、合成高分子材料标本等等。
(2)组织学生收集图片,制作模型、图表幻灯片,摄制录像片等等。例如收集炼铁厂(车间)、炼钢厂(车间)的图片,制作原子结构模型、分子结构模型、食盐水电解槽模型、热交换器模型、绘制课堂教学用的图表等等。
(3)制作常用的简单实验仪器或代用仪器。例如用墨水瓶制作酒精灯、切割大玻璃瓶制作玻璃水槽和钟罩、用小塑料瓶改制滴管、制作水电解仪、溶液导电性试验仪、丁达尔现象演示仪等。
(4)自制化学试剂。例如用废铜制取硫酸铜、氧化铜,用废铁屑制取硫酸亚铁、氧化铁,从废电池中提取二氧化锰等等。自制仪器和自制试剂可以跟开展家庭实验活动结合,向全体学生进行示范。
(5)化学工艺制作。例如,用阳极氧化和茜素染料着色法制作铝质“金”星、电镀法制“银”质奖章和“金”质奖章、化学晴雨计、制作银镜、化学刻字、自制蓝黑墨水、冲印照片等等。
(三)化学实验活动
(1)实验基本操作练习。在课内培养实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玻璃管的加工、分析天平的使用、溶液的配制、仪器装置的连接和设计、化学器皿的洗涤等。
(2)配合课堂教学的实验。例如水的合成、氯气在氢气中的燃烧、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测定、同分异构体化学性质的比较等等。
(3)关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验。例如电镀笔的制作和涂镀、电解加工、电铸、塑料电镀、纸版电池制作等。
(4)结合资源利用的实验。例如从海带灰中提取碘、从废定影液中提取银、从薄荷叶中提取薄荷脑、用头发制取胱氨酸、用米泔水制葡萄糖等。
(5)定量分析实验。例如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黄铜中含铜量的测定、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小苏打纯度的测定、化肥有效成分的测定等。
(6)跟生活和卫生保健有关的实验。例如CO毒性原因的演示实验、吸烟有害的演示实验、化学去渍、自制豆腐花、照片调色等等。
转贴于 (四)专题报告或讲座
可以由学生做读书报告、交流心得,也可以请科技人员和教师做化学化工方面的专题报告,介绍化学化工的新成就和新发展、介绍化学知识的应用或者做化学知识科普讲座。例如“火与燃烧”、“什么是臭氧”、“化学与能源”、“彩色照片”的冲洗和光化学反应原理”等等。
(五)参观活动
参观跟化学有关的生产和科研单位,组织观看有关的科普电影、电视、幻灯、录像、展览会、博物馆等。
(六)化学竞赛
既可以组织学生普遍参加的化学知识竞赛、化学用语竞赛、化学计算竞赛、基本操作竞赛、化学智力竞赛,又可以组织难度较大的、水平较高的选手赛,分多种层次进行,广泛吸引学生参加或参观。
(七)化学表演和化学展览
例如专题实验表演、趣味实验表演、化学实验展览、化学复习展览、我国化学化工发展成就等专题展览、化学课外活动成果展览等,要发动广大学生参加筹备和参观。
(八)在校内出版化学墙报、板报或者化学小报
(九)组织化学晚会、化学活动日(周)、化学夏(冬)令营等活动
这类活动通常综合多种活动内容和方式。例如在化学晚会上可以安排化学相声、化学猜谜、化学魔术、趣味化学表演和化学讲座等;在化学活动日(周)、化学夏(冬)令营里可以组织专题报告、讲座、化学竞赛、化学游艺活动、化学展览、参观、专题研讨、跟化学家见面等活动。
(十)化学小论文活动
组织学生对化学学习或课外活动中的某个问题比较系统和深入地进行思考、实验、调查、讨论,得出科学的、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或者形成新的发现、改进、创新,在此基础上撰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教师要做好选择课题的指导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三、化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要做到“二有”,即
“有组织”:要成立课外活动组织,其形式既可是固定的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又可是临时的专题活动小组;既可是分年级的,又可是跨年级或者是跨年级合作的;既可是少数人参加的,又可是全体学生都参加的大型集体活动或者个人活动。其中,要以分年级组织、少数人参加、固定性的课外活动小组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骨干。
参加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视指导力量和活动场所而定,通常以每班4~6人为宜。参加条件应包括思想好、遵守纪律、各科成绩都在中等以上、化学成绩优良、对化学有兴趣等。要公开动员、公布条件和名额,形成气氛,让学生自愿报名并由指导教师、化学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研究确定人选。成员确定后可在校内红榜公布,扩大影响并促进成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课外活动小组成员每年调整一次,但要保持相对稳定。
“有计划”:要统筹兼顾,按学期(或学年)订好化学课外活动计划。活动的内容应具有系统性,避免杂乱,既不受(课内)教学大纲限制,又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拓展;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力求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多样性、实用性与可行性统一。
由于各年级学生特点和学习准备状态不同,各年级的内容应有区别。根据一些学校的经验,初中化学课外活动宜以培养化学学习兴趣为重点;高一、高二的化学课外活动以配合课堂教学为主,兼顾其他方面,注意联系实际和发现、培养好“苗子”;高三则注重化学知识技能的系统总结和适当拓宽加深,以及应用化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确定化学课外活动内容要注意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为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例如,农村中学可以组织跟农副产品深度开发利用、破除迷信、土壤资源调查与改良、化肥和农药的科学使用等有关的化学课外活动;城市中学可以组织参观化工厂、进行社会调查、三“废”回收利用研究以及与保护环境等有关的其他化学课外活动;矿区中学可以组织采集矿石标本、进行化学分析、资源和环境保护;沿海中学可以让学生学习海洋资源的化学开发利用等等。
计划的实施要做到“三落实”:落实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落实活动的经费和设备材料;落实指导教师和具体准备工作。每一个活动小组都应有教师负责指导。指导教师可以专任也可以由任课教师兼任,但要提倡化学教师全体参与,把课外活动作为化学教研组的一项重要工作经常进行检查、研究,实行集体备课、分头负责。要注意发挥教师特长,可以实行跨年级指导。
从哲学观点看,这是遵循了人类的认识规律,物理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是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大量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学生从小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再回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加以实践,才能将知识学活、用活。从进行教育学观点看,课堂教学有它的局限性,按同一进度进行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优等生“咆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弥补。从心理学观点看,开展课外活动,符合青少年好动求新的心理特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再从近年来开展改革实验学校的经验看,坚持课堂内外结合,确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一、大力改革课堂教学
改革课堂教学,必须坚决废止“注入式”,实行“启发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教师的讲解应当少而精,应当“点拔”,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而创造条件。也就是说让学生当“演员”而老师当“导演”。
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我校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进行课外小制作,做家庭小实验,搞物理魔术表演,组织和指导学生办物理墙报,举办物理讲座和物理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参加发电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培养学生能力,还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时,同样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这必将使我们的教学列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取得课堂上难以取得的效果。
三、实现课堂内外优化结合
1、优化结合的条件。
从内在条件讲,首先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坚决抵制乍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这是我们教改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体会,如在教学中,对大纲中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并不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依据而组织教学,即对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理智地予以摒弃。
从外在条件讲,争取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是搞好教改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物理教改符合学生的需要,因此,它得到同学们热诚欢迎和积极配合。我校领导从各方面给物理教改以帮助和支持。比如:我校领导为学生参观访问联系单位,课余提供实验室及其仪器,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处处为物理教改开绿灯,这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优化结合的途径。
如何实现课堂和课外活动的优化结合?第一教师要把课外活动内容纳入课程教学计划。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贯通。比如:根据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进行课外小制作,或自制仪器进行性实验,或搞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让学生编写物理小论文或写调查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理论下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既锻炼了稳中有降方面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样一句话“我听说了,但很快又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做到了,也就理解了。”
四、书本知识与实验操作的结合
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日本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成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可见,他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得到训练和能力培养比我国的学生多得多,他们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比我国中学生强。因此,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
例如:用激发演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用发光二极管演示电磁感应中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等。在实验教学中,可在规定的实验中,适当增加相关演示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求了解初中物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着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到底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否联系实际问题并让所学知识得以应用呢?学了《光的色彩 颜色》一节后,笔者问学生:蔬菜大棚的塑料膜做成什么颜色,能让光透进大棚,有利于植物生长?就是我们这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也在为用红色塑料膜还是绿色塑料膜争论不休呢?由此笔者想到,如果学生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来应付考试,而忽略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1.2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即物理课堂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各种物理教学活动.科学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2.1.1国外研究现状
书本知识简单易懂、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教育思想在国外早已成为主流,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物理教学可以这样简单地加以形容:知识浅、应用强、学科渗透广.综合实践活动和小制作活动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国内研究现状
本课题为新课标下推广素质教育的前沿课题.曾经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无法理解,对此课题持怀疑态度.但是随着课改精神的逐步贯彻,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一线物理教师也对此课题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如江苏省茶高级中学的丛旭老师在《对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思考》一文中阐述了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普及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较好地激发青少年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加强各种知识的联系,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大有促进作用.江苏省句容市郭庄中学的罗卫平老师在《初中物理课外实践探索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由于农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条件较差、信息闭塞,加上课业负担繁重,学习时间紧张等因素,以往几乎没有进行过一次物理课堂以外的实践探究活动.从教师到学生对怎样进行课外实践探究活动,从方式到方法几乎没有经验可谈.
但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将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更好地融入物理学习中,课题组教师不断地进行了探索.
2.2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课外实践活动追求的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等.课外实践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所持的课程价值取向是强调自然、社会与他人对个体存在的意义,更加关注农村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与“体验世界”,在自然、社会、他者与自我的融合统一中探求知识的情境化意义.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是以学生为核心,实现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因此,本课题将对目前农村初中物理课外教学的内容和模式作出一些好的建议和尝试.
3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3.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对我校各班级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部分城区学校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明确实践研究方向.
(2)通过分步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探讨一些针对本课题的实际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并逐步增强学生把书本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理念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
(3)通过一些合适的课题的开展,积极创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通过研究,提升我校物理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教师科研团队建设,形成校内有生命力的科研共同体.
3.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
(1)教师、学生对于课外实践活动认识的调查研究.制定问卷调查表,对我市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2)为顺利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构建的理论研究.构建以“专家决策组”、“实践决策组”、“学校决策组”为核心要素的决策平台,初步确定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实践的基本原则、构建实践活动的模型框架、运行机制和评估机制.
(3)结合农村实际确定活动课题的实践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选择课外实践内容时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己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定期向学生公布,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确定实践活动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实践活动的课题,自行组建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4)优化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建议研究.成立课外实践活动兴趣小组,在全校造出声势.通过评比、展览,表扬一批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分子,调动起更多学生的积极性,以促进今后学校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建议.
4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4.1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以班级为单位,首先是对教师、学生对于课外实践活动认识的调查研究,对干扰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其次是制定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计划,那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让学生和教师(尤其是教师)认识到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该课题的研究是以物理学科为知识背景,研究和活动应同步展开,通过各种各样的综合活动调动学生,不断地收集实践活动的证据,调整活动的方法,活动中课题小组成员全体参与,随时注意学生的表现,教师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平等对待学生,始终把自己置身与学生之中,积极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关注活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要经常开碰头会,了解研究的进展情况,联系活动地点,安排活动时间,解决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阶段的写出各项研究活动的分析报告.设计活动时,教师可适当地安排一些多人合作型的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为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时要爱护不同类型的学生,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最后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反思、归纳,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
4.2课题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确立和准备阶段
(1)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2)学习了解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1)建立课题组网页,将课题组网页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上传到课题组网页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网页成为课题组成员活动之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
(2)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购买相关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研究本课题现状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协商研究具体计划,明确各自分工,自主制定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总结交流研究的心得.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
(1)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研究论文.
(2)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
4.3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采取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
(1)文献分析法:针对选题,以“物理课外实践活动”为核心词,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整理分析.
(2)比较研究法:比较我市“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上海、北京等地的发展差异,比较我校与靖江外国语学校、靖江实验学校等学校的发展差异,寻求缩小差异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大多数教师、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影响学习的片面的认识,一边研究一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研究法:以我校中初二、初三14个班级和周边学校为实验点,分别用半年时间,重点跟踪一个学校,从制定方案到具体实施到总结评估,充分验证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5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5.1主要观点
本课题的切入点为探索如何在物理课堂之外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感知到物理和生活的密不可分,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刻下物理为生活服务的烙印,并通过课题探索活动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5.2课题的创新点
(1)具有农村初中教学特色,我校大多数学生来源于农村.针对农村学生的物理教学现状进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特征.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传统的生物教学在分数和升学率的驱使下,受缚于唯科学、唯理性的教育模式。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要求在加强学生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原则
生物学科虽然属于自然学科,其第一要务是传授科学知识,但生物富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同时进行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理性的科学思维,规范的科学步骤,同时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知识学习的渴望,增强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关怀。例如,教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时,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1)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和结构。(2)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同时要求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通过上述教学目标的实施,会使学生既掌握陆地生活的动物的主要形态和结构,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保护动物的人文精神。
2.平等尊重原则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在融洽、宽松的良好氛围中交流、学习和讨论。在信息时代,教师要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新教材内容图文并茂,善于以实际生活和社会实例引导,使得学生在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拓展教学资源。此外要进行生物科学史的教育,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渗透,使学生敢于怀疑,质疑权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和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智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因此,实验课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教材中列了一些探究实验,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感性认识和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要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创新和改造。提倡小组合作,交换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团队精神。有的实验由于各种因素,结果并不理想。这正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意志。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实验结束,教师检查评分。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深钻大纲和教材,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条件差的学校要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老师在习题编排中应该注意避免填鸭式的练习,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习题练习,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生物习题的编写应该是循序渐进,题目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习题必须符合初中生的感性认识和求知心理,题目要灵活,题型和结构可以大胆创新,不强调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精神。
4.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形式以社会调查和野外观察比较适合。课外活动主要是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比如,在讲到“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单元时,老师要带领学生实地寻找和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长习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珍惜生命。
活动的内容最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如蛔虫卵的镜检,血型鉴定,种子发芽率快速测定,人体血压的测量,等等。这些内容备受学生欢迎,制定活动内容时尽可能多增加这些方面的内容,真正让学生从活动中受益。
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其中,活动小组形式是开展课外活动采纳的主要形式。如植物栽培小组,实用菌栽培小组,标本制作小组,小型动物饲养小组,等等。这些小组的学生在生物老师统一指导下,开展各项生物活动。对有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调查、取证如遗传、嫁接、扦插实验,观察植物外行、解剖鲫鱼等,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做出教室、走出校门到大自然怀抱中,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课外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不要放任自流,教师在活动中仅起到指导作用。即协助学生制订活动计划,讲授有关理论知识,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检查活动情况和效果,表扬和鼓励学生,最后帮助学生做好总结。总结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成果展览会、召开活动汇报会及宣读小论文等方式。
总之,生物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应注意从内容到方式的精心选择,持之以恒地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