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1: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化学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下述五类:
第一类,以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入门为主。例如介绍有趣的化学事物、化学及其周边学科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举办趣味实验表演、化学晚会,组织学生解决不太复杂的化学问题、进行化学探索活动等。
第二类,以配合课堂教学、适当拓宽加深为主。例如组织配合课堂教学的课外阅读活动;配合《溶解和结晶》的教学,组织制作硫酸铜或明矾大晶体;配合《配合物》教学,举办《奇妙的配合物》讲座;配合《气体摩尔体积》教学,组织“气体摩尔体积测定”实验;以及配合化工生产教学组织参观活动等。
第三类,以开发智力、培养拔尖人才为主。例如组织化学竞赛和化学竞赛辅导;组织小论文、小制作活动等。
第四类,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手脑并用为主。例如组织化学实验活动、联系生产生活的化学制作活动和实践活动等。
第五类,以科普宣传和社区服务为主。例如举办《真的有鬼火吗?》、《温室气体CO2》、《金属与人体健康》等讲座;出版化学小报(板报、墙报);举行塑料制品修补、化学除渍等社区服务活动等。
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常常兼顾各个方面。
二、化学课外活动的形式
(一)课外阅读活动
组织学生搜集并阅读化学科普读物、化学学习辅导读物、化学发展史和化学家故事、化学趣闻轶事等,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写好读书笔记,还可以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览,或者跟出版化学版(墙)报等活动配合。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要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帮助学生选好读物、掌握阅读重点和解答疑难。
(二)化学制作活动
(1)组织学生制作化学标本。例如合金标本、铁的合金标本、石油分馏产品标本、石油化工产品标本、煤的标本、煤化工产品标本、合成高分子材料标本等等。
(2)组织学生收集图片,制作模型、图表幻灯片,摄制录像片等等。例如收集炼铁厂(车间)、炼钢厂(车间)的图片,制作原子结构模型、分子结构模型、食盐水电解槽模型、热交换器模型、绘制课堂教学用的图表等等。
(3)制作常用的简单实验仪器或代用仪器。例如用墨水瓶制作酒精灯、切割大玻璃瓶制作玻璃水槽和钟罩、用小塑料瓶改制滴管、制作水电解仪、溶液导电性试验仪、丁达尔现象演示仪等。
(4)自制化学试剂。例如用废铜制取硫酸铜、氧化铜,用废铁屑制取硫酸亚铁、氧化铁,从废电池中提取二氧化锰等等。自制仪器和自制试剂可以跟开展家庭实验活动结合,向全体学生进行示范。
(5)化学工艺制作。例如,用阳极氧化和茜素染料着色法制作铝质“金”星、电镀法制“银”质奖章和“金”质奖章、化学晴雨计、制作银镜、化学刻字、自制蓝黑墨水、冲印照片等等。
(三)化学实验活动
(1)实验基本操作练习。在课内培养实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玻璃管的加工、分析天平的使用、溶液的配制、仪器装置的连接和设计、化学器皿的洗涤等。
(2)配合课堂教学的实验。例如水的合成、氯气在氢气中的燃烧、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测定、同分异构体化学性质的比较等等。
(3)关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验。例如电镀笔的制作和涂镀、电解加工、电铸、塑料电镀、纸版电池制作等。
(4)结合资源利用的实验。例如从海带灰中提取碘、从废定影液中提取银、从薄荷叶中提取薄荷脑、用头发制取胱氨酸、用米泔水制葡萄糖等。
(5)定量分析实验。例如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黄铜中含铜量的测定、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小苏打纯度的测定、化肥有效成分的测定等。
(6)跟生活和卫生保健有关的实验。例如CO毒性原因的演示实验、吸烟有害的演示实验、化学去渍、自制豆腐花、照片调色等等。
转贴于 (四)专题报告或讲座
可以由学生做读书报告、交流心得,也可以请科技人员和教师做化学化工方面的专题报告,介绍化学化工的新成就和新发展、介绍化学知识的应用或者做化学知识科普讲座。例如“火与燃烧”、“什么是臭氧”、“化学与能源”、“彩色照片”的冲洗和光化学反应原理”等等。
(五)参观活动
参观跟化学有关的生产和科研单位,组织观看有关的科普电影、电视、幻灯、录像、展览会、博物馆等。
(六)化学竞赛
既可以组织学生普遍参加的化学知识竞赛、化学用语竞赛、化学计算竞赛、基本操作竞赛、化学智力竞赛,又可以组织难度较大的、水平较高的选手赛,分多种层次进行,广泛吸引学生参加或参观。
(七)化学表演和化学展览
例如专题实验表演、趣味实验表演、化学实验展览、化学复习展览、我国化学化工发展成就等专题展览、化学课外活动成果展览等,要发动广大学生参加筹备和参观。
(八)在校内出版化学墙报、板报或者化学小报
(九)组织化学晚会、化学活动日(周)、化学夏(冬)令营等活动
这类活动通常综合多种活动内容和方式。例如在化学晚会上可以安排化学相声、化学猜谜、化学魔术、趣味化学表演和化学讲座等;在化学活动日(周)、化学夏(冬)令营里可以组织专题报告、讲座、化学竞赛、化学游艺活动、化学展览、参观、专题研讨、跟化学家见面等活动。
(十)化学小论文活动
组织学生对化学学习或课外活动中的某个问题比较系统和深入地进行思考、实验、调查、讨论,得出科学的、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或者形成新的发现、改进、创新,在此基础上撰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教师要做好选择课题的指导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三、化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要做到“二有”,即
“有组织”:要成立课外活动组织,其形式既可是固定的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又可是临时的专题活动小组;既可是分年级的,又可是跨年级或者是跨年级合作的;既可是少数人参加的,又可是全体学生都参加的大型集体活动或者个人活动。其中,要以分年级组织、少数人参加、固定性的课外活动小组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骨干。
参加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视指导力量和活动场所而定,通常以每班4~6人为宜。参加条件应包括思想好、遵守纪律、各科成绩都在中等以上、化学成绩优良、对化学有兴趣等。要公开动员、公布条件和名额,形成气氛,让学生自愿报名并由指导教师、化学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研究确定人选。成员确定后可在校内红榜公布,扩大影响并促进成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课外活动小组成员每年调整一次,但要保持相对稳定。
“有计划”:要统筹兼顾,按学期(或学年)订好化学课外活动计划。活动的内容应具有系统性,避免杂乱,既不受(课内)教学大纲限制,又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拓展;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力求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多样性、实用性与可行性统一。
由于各年级学生特点和学习准备状态不同,各年级的内容应有区别。根据一些学校的经验,初中化学课外活动宜以培养化学学习兴趣为重点;高一、高二的化学课外活动以配合课堂教学为主,兼顾其他方面,注意联系实际和发现、培养好“苗子”;高三则注重化学知识技能的系统总结和适当拓宽加深,以及应用化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确定化学课外活动内容要注意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为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例如,农村中学可以组织跟农副产品深度开发利用、破除迷信、土壤资源调查与改良、化肥和农药的科学使用等有关的化学课外活动;城市中学可以组织参观化工厂、进行社会调查、三“废”回收利用研究以及与保护环境等有关的其他化学课外活动;矿区中学可以组织采集矿石标本、进行化学分析、资源和环境保护;沿海中学可以让学生学习海洋资源的化学开发利用等等。
计划的实施要做到“三落实”:落实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落实活动的经费和设备材料;落实指导教师和具体准备工作。每一个活动小组都应有教师负责指导。指导教师可以专任也可以由任课教师兼任,但要提倡化学教师全体参与,把课外活动作为化学教研组的一项重要工作经常进行检查、研究,实行集体备课、分头负责。要注意发挥教师特长,可以实行跨年级指导。
从哲学观点看,这是遵循了人类的认识规律,物理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是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大量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学生从小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再回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加以实践,才能将知识学活、用活。从进行教育学观点看,课堂教学有它的局限性,按同一进度进行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优等生“咆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弥补。从心理学观点看,开展课外活动,符合青少年好动求新的心理特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再从近年来开展改革实验学校的经验看,坚持课堂内外结合,确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一、大力改革课堂教学
改革课堂教学,必须坚决废止“注入式”,实行“启发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教师的讲解应当少而精,应当“点拔”,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而创造条件。也就是说让学生当“演员”而老师当“导演”。
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我校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进行课外小制作,做家庭小实验,搞物理魔术表演,组织和指导学生办物理墙报,举办物理讲座和物理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参加发电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培养学生能力,还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时,同样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这必将使我们的教学列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取得课堂上难以取得的效果。
三、实现课堂内外优化结合
1、优化结合的条件。
从内在条件讲,首先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坚决抵制乍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这是我们教改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体会,如在教学中,对大纲中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并不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依据而组织教学,即对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理智地予以摒弃。
从外在条件讲,争取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是搞好教改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物理教改符合学生的需要,因此,它得到同学们热诚欢迎和积极配合。我校领导从各方面给物理教改以帮助和支持。比如:我校领导为学生参观访问联系单位,课余提供实验室及其仪器,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处处为物理教改开绿灯,这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优化结合的途径。
如何实现课堂和课外活动的优化结合?第一教师要把课外活动内容纳入课程教学计划。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贯通。比如:根据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进行课外小制作,或自制仪器进行性实验,或搞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让学生编写物理小论文或写调查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理论下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既锻炼了稳中有降方面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样一句话“我听说了,但很快又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做到了,也就理解了。”
四、书本知识与实验操作的结合
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日本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成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可见,他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得到训练和能力培养比我国的学生多得多,他们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比我国中学生强。因此,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
例如:用激发演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用发光二极管演示电磁感应中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等。在实验教学中,可在规定的实验中,适当增加相关演示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求了解初中物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着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到底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否联系实际问题并让所学知识得以应用呢?学了《光的色彩 颜色》一节后,笔者问学生:蔬菜大棚的塑料膜做成什么颜色,能让光透进大棚,有利于植物生长?就是我们这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也在为用红色塑料膜还是绿色塑料膜争论不休呢?由此笔者想到,如果学生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来应付考试,而忽略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1.2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即物理课堂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各种物理教学活动.科学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2.1.1国外研究现状
书本知识简单易懂、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教育思想在国外早已成为主流,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物理教学可以这样简单地加以形容:知识浅、应用强、学科渗透广.综合实践活动和小制作活动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国内研究现状
本课题为新课标下推广素质教育的前沿课题.曾经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无法理解,对此课题持怀疑态度.但是随着课改精神的逐步贯彻,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一线物理教师也对此课题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如江苏省茶高级中学的丛旭老师在《对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思考》一文中阐述了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普及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较好地激发青少年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加强各种知识的联系,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大有促进作用.江苏省句容市郭庄中学的罗卫平老师在《初中物理课外实践探索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由于农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条件较差、信息闭塞,加上课业负担繁重,学习时间紧张等因素,以往几乎没有进行过一次物理课堂以外的实践探究活动.从教师到学生对怎样进行课外实践探究活动,从方式到方法几乎没有经验可谈.
但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将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更好地融入物理学习中,课题组教师不断地进行了探索.
2.2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课外实践活动追求的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等.课外实践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所持的课程价值取向是强调自然、社会与他人对个体存在的意义,更加关注农村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与“体验世界”,在自然、社会、他者与自我的融合统一中探求知识的情境化意义.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是以学生为核心,实现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因此,本课题将对目前农村初中物理课外教学的内容和模式作出一些好的建议和尝试.
3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3.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对我校各班级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部分城区学校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明确实践研究方向.
(2)通过分步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探讨一些针对本课题的实际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并逐步增强学生把书本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理念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
(3)通过一些合适的课题的开展,积极创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通过研究,提升我校物理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教师科研团队建设,形成校内有生命力的科研共同体.
3.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
(1)教师、学生对于课外实践活动认识的调查研究.制定问卷调查表,对我市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2)为顺利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构建的理论研究.构建以“专家决策组”、“实践决策组”、“学校决策组”为核心要素的决策平台,初步确定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实践的基本原则、构建实践活动的模型框架、运行机制和评估机制.
(3)结合农村实际确定活动课题的实践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选择课外实践内容时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己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定期向学生公布,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确定实践活动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实践活动的课题,自行组建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4)优化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建议研究.成立课外实践活动兴趣小组,在全校造出声势.通过评比、展览,表扬一批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分子,调动起更多学生的积极性,以促进今后学校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建议.
4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4.1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以班级为单位,首先是对教师、学生对于课外实践活动认识的调查研究,对干扰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其次是制定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计划,那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让学生和教师(尤其是教师)认识到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该课题的研究是以物理学科为知识背景,研究和活动应同步展开,通过各种各样的综合活动调动学生,不断地收集实践活动的证据,调整活动的方法,活动中课题小组成员全体参与,随时注意学生的表现,教师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平等对待学生,始终把自己置身与学生之中,积极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关注活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要经常开碰头会,了解研究的进展情况,联系活动地点,安排活动时间,解决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阶段的写出各项研究活动的分析报告.设计活动时,教师可适当地安排一些多人合作型的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为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时要爱护不同类型的学生,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最后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反思、归纳,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
4.2课题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确立和准备阶段
(1)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2)学习了解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1)建立课题组网页,将课题组网页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上传到课题组网页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网页成为课题组成员活动之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
(2)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购买相关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研究本课题现状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协商研究具体计划,明确各自分工,自主制定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总结交流研究的心得.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
(1)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研究论文.
(2)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
4.3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采取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
(1)文献分析法:针对选题,以“物理课外实践活动”为核心词,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整理分析.
(2)比较研究法:比较我市“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上海、北京等地的发展差异,比较我校与靖江外国语学校、靖江实验学校等学校的发展差异,寻求缩小差异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大多数教师、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影响学习的片面的认识,一边研究一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研究法:以我校中初二、初三14个班级和周边学校为实验点,分别用半年时间,重点跟踪一个学校,从制定方案到具体实施到总结评估,充分验证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5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5.1主要观点
本课题的切入点为探索如何在物理课堂之外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感知到物理和生活的密不可分,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刻下物理为生活服务的烙印,并通过课题探索活动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5.2课题的创新点
(1)具有农村初中教学特色,我校大多数学生来源于农村.针对农村学生的物理教学现状进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特征.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传统的生物教学在分数和升学率的驱使下,受缚于唯科学、唯理性的教育模式。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要求在加强学生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原则
生物学科虽然属于自然学科,其第一要务是传授科学知识,但生物富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同时进行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理性的科学思维,规范的科学步骤,同时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知识学习的渴望,增强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关怀。例如,教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时,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1)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和结构。(2)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同时要求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通过上述教学目标的实施,会使学生既掌握陆地生活的动物的主要形态和结构,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保护动物的人文精神。
2.平等尊重原则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在融洽、宽松的良好氛围中交流、学习和讨论。在信息时代,教师要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新教材内容图文并茂,善于以实际生活和社会实例引导,使得学生在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拓展教学资源。此外要进行生物科学史的教育,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渗透,使学生敢于怀疑,质疑权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和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智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因此,实验课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教材中列了一些探究实验,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感性认识和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要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创新和改造。提倡小组合作,交换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团队精神。有的实验由于各种因素,结果并不理想。这正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意志。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实验结束,教师检查评分。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深钻大纲和教材,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条件差的学校要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老师在习题编排中应该注意避免填鸭式的练习,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习题练习,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生物习题的编写应该是循序渐进,题目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习题必须符合初中生的感性认识和求知心理,题目要灵活,题型和结构可以大胆创新,不强调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精神。
4.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形式以社会调查和野外观察比较适合。课外活动主要是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比如,在讲到“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单元时,老师要带领学生实地寻找和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长习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珍惜生命。
活动的内容最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如蛔虫卵的镜检,血型鉴定,种子发芽率快速测定,人体血压的测量,等等。这些内容备受学生欢迎,制定活动内容时尽可能多增加这些方面的内容,真正让学生从活动中受益。
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其中,活动小组形式是开展课外活动采纳的主要形式。如植物栽培小组,实用菌栽培小组,标本制作小组,小型动物饲养小组,等等。这些小组的学生在生物老师统一指导下,开展各项生物活动。对有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调查、取证如遗传、嫁接、扦插实验,观察植物外行、解剖鲫鱼等,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做出教室、走出校门到大自然怀抱中,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课外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不要放任自流,教师在活动中仅起到指导作用。即协助学生制订活动计划,讲授有关理论知识,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检查活动情况和效果,表扬和鼓励学生,最后帮助学生做好总结。总结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成果展览会、召开活动汇报会及宣读小论文等方式。
总之,生物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应注意从内容到方式的精心选择,持之以恒地开展活动。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多因素、多侧面、多层次的工作,其评估内容繁杂,标准难以统一,我们大致可将其分为基本素质、工作职责和工作绩效三个方面。
1 辅导员素质评估
1.1 高尚的思想品德
辅导员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他必须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评估辅导员的思想品德,一要看他是否有强烈的事业心,是否有忠于教育事业、献身教育、甘做人梯的精神;二要看他是否有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三要看他是否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同志,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
1.2 坚定的教育信念
辅导员肩负着百年树人的艰难重任,必须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评估辅导员教育信念,一要看他是否确信教育的力量,确信每一位学生都有优点和才干,通过教育可以把每个学生,包括后进生都教育好;二要看他是否像严父慈母,对每个学生都爱之、亲之、育之,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三要看他是否在工作中不畏艰难曲折,细致耐心的工作,通过顽强的工作,转化后进生的典型。
1.3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辅导员所面对的是一个“小社会”、“小群体”,要培育和驾驭这个“小群体”朝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评估管理能力,要看他是否善于组建一套健全的班级组织机构,选拔和培养一支机构合理、各有所长、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干部队伍,成为班级的核心力量;二是看他是否善于建立一套完整、系统、合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三是看他是否善于根据班级情况,围绕教育目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富有吸引力的系列教育活动;四是看他能否具有根据情况变化迅速做出决定、采取措施、进行调控,能令行禁止、坚定地引导学生前进的能力。
1.4 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给人提出最正确、丰富的信息思维和语言,是实现信息的正确加工和信息最佳输出的工具。因此,观察力与表达能力是辅导员必备的素质之一,评估这两种能力,一是要看他是否能“明察秋毫、高瞻远瞩”,观察到全班的情绪、动态及每个学生的言行表现,据以判断其内心活动,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二是要看他说服教育学生时,语言是否明确、中肯、简练、规范,表达是否形象、生动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1.5 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辅导员接触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因此,他必须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评估这种能力,一是要看他是否与各种性格类型的科任老师融洽相处,协调班级内部的教育力量;二是要能否经常与家长、社会有关人士联系和协作,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力量;三要看他是否能正确处理班级偶发事件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四是看他是否善于扮演各类角色,是否使自己对每一个学生都富有吸引力,成为班级的核心与旗帜,乐观、开朗、豁达,有自制力、顾全大局、富有正义感与同情心、思维敏捷等心理品质对评估交往能力有重要参考价值。
1.6 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学生多种兴趣与才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辅导员的直接指导与示范,年级愈低,这一特点愈明显。评估辅导员的兴趣与才能,一要看他是否一专多能,既是本学科的专家,又是其他学科知识的热烈追求者、探索者;二看他是否对文娱、体育、创造发明、科普制造等各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知识能力;三要看他是否性格开朗,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是学生各种课余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2 辅导员职责评估
2.1 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搞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评估辅导员是否能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和班集体,一要看他对每个学生的思想、性格、学习、身体、经历和家庭情况、社会生活环境是否了解清楚;二要看他对班集体的思想、信念、舆论、士气、纪律、荣誉感、凝聚力和班级的传统作风是否有清楚了解;三是要看他对班级中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和各群体之间的关系,班级中先进、中间、落后学生的分布情况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能力、作风、威信和相互关系是否了如指掌。 转贴于
2.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培养班集体是辅导员的中心工作。评估班集体的工作,一是看是否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为集体所接受、具有鼓动的力量、能推动班级不断前进的奋斗目标;二是能否挑选和培养具有威信、能起模范作用、工作积极主动、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机构合理的班级干部队伍;三是能否建立、健全学习小组、体育锻炼小组、寝室及其他各种课外活动小组,配备好有一定能力和积极性的小组长、课代表等基层干部;四是能否培养正确、有效的班级舆论,形成团结、勤奋、求实、向上的优良班风;五是能否有计划地开展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富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
2.3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是培养集体的必要条件。评估个别教育,一是看能否做好优秀的个别工作,树立典型,并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面,成为全班学习的榜样,推动班级前进的力量;二是能否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班里是否有后进生转化的典型事例,并不断巩固已经转化了的后进生,缩小后进面;三是能否做好偶发事件的处理,对闹课堂、争吵、斗殴、钱物失窃、损坏公物、不尊敬教师等偶发事件,能否及时、正确处理。
2.4 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辅导员的大量工作是日常管理,其它许多工作常体现于日常管理之中,年级愈低愈显突出。评估日常管理工作,一是能否严格执行学校与班级各项规章制度,使全班各项工作具有条理性、规范性、坚持始终;二是能否与班干部、全班同学保持经常、密切的联系,随时掌握班级动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和班会,及时总结情况,恰当指出优缺点,鼓舞士气,指引努力方向;三是看班上的每件事是否都有人管理,日常教学与生活中某些环节脱节时,是否有人及时反映、解决;四是看是否每周有小结,每月有班干部会和班会,期中期末各有一次全面总结,小结和总结都应该具体、有针对性、有表扬和批评,带倾向性的问题应恰如其分的分析。
2.5 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班级工作是系统工程,要综合治理,协调者就是辅导员。评估辅导员工作的协调性,一要看经常性协调:即迅速、准确地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各方面的意见、要求和办法,实现信息顺利交流;二要看定期协调,是否做到了帮助各方面统一思想、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合理安排、妥善处理各种矛盾、而不损害任何一方面的积极性。
2.6 评定学生各项奖助学金、各项竞赛和优秀班、团干部
评估辅导员对评定学生奖助学金及评优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看给学生的评定是否客观、公正、全面又有重点,能体现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学生所能接受并受到教育,评估行为是否简单、明白,学生能够看懂,不致产生歧义和误解;二是看评定各类奖项是否有充分的群众基础,评定准确,评定过程和评定结果具有教育意义。
3 辅导员绩效评估
辅导员素质如何,工作优劣,最终表现在绩效上,所以,它是整个评估的落脚点。它可分为工作成绩和威信,班级工作经验总结与科研成果几方面。
3.1 工作成绩
班风班纪包括出勤率、卫生等,具体内容如下:①出勤率:上课及其他集体活动中迟到、早退、旷课、请假等情况。②违纪率:上课、早晚自习、教室、考试的纪律情况及校内外一切活动中的违纪事件。③评优、评奖情况:班、团优秀干部、各类竞赛中的单项奖、集体奖的人数、次数、奖励级别。
3.2 学生成绩
①各科学业的平均成绩,优秀率、及格率、提高率。②课外活动,如公益劳动、校外竞赛等活动形式、种类、参加人数、活动次数、取得的成绩等。
3.3 班主任威信
威信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有威信的教师受到学生敬服,威信也是辅导员工作绩效的集中表现,要认真加以评估。评估辅导员的威信,首先要考虑其威信类型。威信有工作型、品德型、感情型、学术型和性格型等类型。威信类型不同对班级工作影响也不同,在评估时应区别对待。从班级工作角度加以考虑,评估时应:一看学生是否最信服,最愿意接近他,最听从他的教育;二看学校领导是否信任他,对他的班级工作最放心、放手;三看任课教师是否最愿意与之合作,并对他的班级工作感到满意。 转贴于
3.4 经验总结与科研成果
辅导员本人的成绩应:一看经验总结方面的文章篇数,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篇数;二看辅导员工作方面的论文篇数、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篇数;三看个人评优、评奖次数、名次及规格。根据上述辅导员工作评估内容,可确定下列较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辅导员工作实际上是一个积极引导和激励全体辅导员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过程。通过评估,我们可以发现辅导员工作的优缺点,帮助有独创精神、工作卓有成效的辅导员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辅导员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辅导员工作评估也是整个学校评估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搞好这一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雨.加强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03).
[2]金吉山,陈建龙.高校辅导员角色试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6,(0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314-01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在乡镇中学,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大多数家长外出务工挣钱,孩子们都由祖辈监护,祖辈文化层次很低,一点不重视学习。他们认为:“学习好坏无所谓,读书只管尽义务”或是“学那么多干啥,只要会学会算就行!”除受此影响外,乡镇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都是书本知识,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是没有什么用处的。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通过家长会或家访,对家长宣传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必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带他们去参加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解与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题或是有关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像自己和家长所想的那样毫无用处,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使得数学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课程之一,多数乡镇初中的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教师应做到:
1、热爱学生。初中学生都是一群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年,他们感情细腻而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感情投入,首先应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心去教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这份关爱,把师生问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的朋友、亲人,自然而然他们也就会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若是教师对他们不理不问,甚至批评责骂,那么他们就会害怕教师,疏远教师,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成绩也会大幅度下降。
2、创造情境。数学知识大多是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会感觉无味,教师可千方百计创造课堂的轻松愉悦环境,将书本知识转变为有趣的、令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快乐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数学这门学科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够钻进去,又要能够跳出来。最佳学习方法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①课前预习;②认真上课;③课后整理;④认真练习;⑤及时复结。
四、改进教学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但现在这一传统模式已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间的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教师不是讲授者、领导者,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伙伴。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从下着手:
1、重视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将生活原型通过归纳浓缩成经典的理论,最终又还原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学科。因此,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在课本的例课和应用中,必须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应用,去真正感受知识的价值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身边的数学,到社会中去观察实践,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让他(她)们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效果,促进数学的教学。将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完善的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和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阅读开始。在初步养成看书习惯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难易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最佳方法,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大多数家长外出务工挣钱,孩子们都由祖辈监护,祖辈文化层次很低,一点L;5重视学习。他们认为:“学习好坏无所谓,读书只管尽义务”或是“学那么多干哈,只要会学会算就行!”除受此影响外,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都是书本知识,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是没有什么用处的。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通过家长会或家访,对家长宣传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必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主要性,同时带他们去参加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解与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题或是有关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像自己和家长所想的那样毫无用处,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使得数学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课程之一,多数农村初中的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教师应做到:
2.1热爱学生。初中学生都是一群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年,他们感情细腻而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感情投入,首先应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心去教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这份关爱,把师生问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的朋友、亲人,自然而然他们也就会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若是教师对他们不理无问,甚至批评责骂,那么他们就会害怕教师,疏远教师,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成绩也会大幅度下降。
2.2创造情境。数学知识大多是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会感觉无味,教师可千方百计创造课堂的轻松愉悦环境,将书本知识转变为有趣的、令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快乐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3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数学这门学科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够钻进去,又要能够跳出来。最佳学习方法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①课前预习;②认真上课;③课后整理④认真练习i⑤及时复结。
4改进教学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但现在这一传统模式已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间的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教师不是讲授者、领导者,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伙伴。
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从下着手:
4.1重视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将生活原型通过归纳浓缩成经典的理论,最终又还原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学科。因此,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在课本的例课和应用中,必须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应用,去真正感受知识的价值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身边的数学,到社会中去观察实践,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让他(她)们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效果,促进数学的教学。将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完善的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和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2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阅读开始。在初步养成看书习惯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难易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一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4.3教学手段现代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展示出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利用教学情景的设计,通过多媒体的互动,学生可以更好的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能运用好多媒体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最贴近的学科,生活中许多现象都涉及物理知识,比如我们每天早晨都要洗脸照镜子,就可以联想到光的传播有几种方式、分别在哪些条件下应用?夏天游泳之后上岸为什么觉得凉快?冬天湿衣服怎样才能干得更快?类似的生活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平时如果能够仔细观察这些重复发生的现象,认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试着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日积月累,物理这门课程的知识就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分析问题,还增长了透过现象看实质的本领。
二、课堂上多举生活实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课本知识精讲之后,发动学生提出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请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找到好的办法来解决。比如,学到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提问如何测量学校中操场的周长,怎样测地图上两地间的铁路线长等;学到压强的时候思考如何解救被困在冰面的小孩,儿时玩的能飞升的玩具是运用了什么原理等;学了电学之后思考怎样来判断电器的连接方式,如何检测电路中出现的故障,简单的排除方法,以及如何安全用电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探讨和锻炼之后,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生活自理能力等。
三、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习惯,激发科技创新的兴趣
平时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督促、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小实验、小制作等。针对每章课后的小实验,要求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设计好之后,互相配合动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小组应明确分工,通力合作,把各个小组的实验情况做好记录,然后探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如何改进实验方法等。通过实验操作,既增强了团体意识,又体会了亲自动手搞创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知识、追求精神营养、提升创新性的意识,为将来搞发明创造奠定基础。
四、贯彻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为提高全民素质做出不懈的努力
理县独特地域连接了藏族和羌族的文化。对于本课题的实施创造了优厚的条件,为学生爱学、爱听、爱做,对羌族剪纸的传承创造了基础。
在我们国内中学的美术教材由于很多原因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本地区的美术教学,所以需要乡土教材的融入使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提高。让他们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祖国,知道报恩、知道珍惜、知道成人、知道传承。使学生在学习中感会家乡丰富的艺术内涵。
二、对民间羌族剪纸的简述羌族剪纸它的产生无从考证,但在羌族神话传说《木姐珠与斗安珠》里有木姐珠剪纸救百兽的故事,说明羌族的剪纸历史较长。
羌族剪纸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地取材,根据生活的环境作为创作源,以----花、鸟、虫、兽、太阳、云朵、独木梯为主要的创作素材,创作作品极为夸张,创作内容十分丰富以实用为主,包括头饰、服饰中使用的花纹,还有背带、鞋子上的图案,羌族在过年中对神龛子的的装饰那是极富风格的,大量的使用独木梯纹样在其它的剪纸中很难看见,它包含了羌族历史的成分另外羌族剪纸不能等同于内地的各个剪纸派别,羌族剪纸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有装饰性,但是没有窗花的纹样,它的创作中没有固定的模板、样子,随意性很强。羌族剪纸更多的是我们课题小组从羌族刺绣中剥离开的一新型独立学科需要继承和发展。
三、教学实践与经验我们在羌族、藏族及藏族羌族结合地区学校同时进行了对《羌族剪纸教学》的实践活动:
1、教学前期的准备
(1)我们课题小组利用节假在羌区及羌族周围地区进行剪纸的收集整理、归类:现在在我们小组共收集到理县蒲溪、桃坪、通化、旦杂木沟、汶川克枯、茂县沙坝、松潘镇江、南坪永和剪纸近300幅剪纸作品。而且三校美术教师已经根据收集传统羌族剪纸作品开始创作羌族剪纸作品。
(2)通过进行三校研讨会的形式对羌族剪纸进行剪纸方法和理论进行总结:我们在五月、六月两次在理县米亚罗九年一贯制学校举办三校联办的关于羌族藏族剪纸研讨会。
(3)编写可以实施的试用型的校本教材:我们课题小组现在已经完成校本《理县羌族剪纸教学》一书的初稿打印版。试用效果——良。
(4)对学生进行教学前的问卷调查。
2、羌族剪纸教学的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和会剪羌族剪纸的基本样式;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剪纸技艺(大样、单剪、折剪、阳剪、阴剪等);使学生了解羌族剪纸的创作方式(夸张、省略、添加等)。
3、教学的实施
(1)对教师的选择:选择各校优秀的美术教师,针对性的编写出和各地各校学生相符合的教案;(以下是我们共同编写的教案结构)教案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教具的准备教法、学法:情景导入法、演示法、激励评价法。激趣导入,引发兴趣、探索观摩,认知感悟积极体验,创新表现、评价欣赏,提高审美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2)学生的分段教学:把九个年级分成三个段;1—3年级兴趣培养、认识材料和使用工具为教学重点;4—6年级兴趣培养、羌族剪纸的认知和理解羌族剪纸的基本技法,表现羌族剪纸的特点;7—9年级表现出羌族剪纸的特点、理解和使用羌族剪纸的技法,能出现部分羌族剪纸的创新作品。
(3)在课时的安排上:安排美术课外活动4—5节让每一个孩子分班参与:
第一节让学生了解剪纸、羌族剪纸的特点,同时让孩子们了解剪纸的基本技艺;
第二节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根据羌族剪纸范本教学初次试探;
第三节让学生独立照范本进行羌族剪纸每个步骤的练习;
第四节选出典型的剪纸作品进行评点,让孩子们知道自己作品的优劣,课后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
主题线描画,就是教师确立出绘画主题,要求学生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满足儿童爱涂鸦的天性,尽情地享受表达自我感受的乐趣,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观察分析事情的良好习惯,增强洞察力,分析力和想象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又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升华情操,获得身心和谐,构成健全完美人格;还可以为日后进行其他形式的美术创作积累广泛丰富的素材。主题线描画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方案都是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智力发展的细致深入研究,结合岭南版教材以及课外活动小组校本教材的反复教学实践后总结出来的。
二、确立绘画主题,用线描画激发学生经验的重复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美术学习应该从自己内心感悟开始,从内向外发展。主题线描画是儿童内心感悟的最好最直接的表现。从人的成长规律中我们知道,学生由一出生开始,就极力想表达对生存空间的“理解”和“进行经验总结”,以求更好地在这个空间生存发展。而这种“理解”和“经验总结”表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地“重复”成长的喜悦、成长的挫折,以此获取自己成功的体验。而主题线描画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重复”方法。所以大多数小学生喜欢选择在画面上“重复”,直至他们找到另一种比这种更好的“重复”方法为止。
美术教育专家研究认为:“线描画的内容是他们画他所知道的最感性体验,而不是画他所看见的最直观、最基本的表现。”这个体验就是小学生的经验积累。
图1、图2、图3是我校低年段学生的课堂主题线描画。
三、开展主题线描画,从低年段开始训练
线描画应该是从学生的幼儿期涂鸦开始,在他们涂鸦期线描中可以看出,他们能借助无意识的一条线或点来运动手的肌肉,体会运动时的愉悦,甚至用抽象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生存空间的理解。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刚入小学的学生绘画心理和生理特征,尽可能鼓励低年段学生在涂鸦阶段后期的绘画理解和绘画表现能力,增强敢于表达自己的欲望。这种能力和欲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的绘画学习必须经过涂鸦阶段,才能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就如幼儿必须经过爬站的阶段,才能进入走、跑阶段的道理一样。教师不应该操之过急,更不能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设计安排一些违反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来掌握一些超越自己身心发展阶段的技能。因为这会让学生无法真正地获取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没有这些生活体验。学生对绘画学习就会产生恐惧和厌恶情绪,原来的表现欲望、涂鸦的乐趣就会荡然无存。
图4、图5、图6是低年段学生的课堂主题线描画。
四、通过主题线描画,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
随着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不断增长,主题线描画的表达也渐渐充实。在低年段出现的杂乱线条、抽象符号会被一些较规则的形状代替。他们可以用圆形来表示头部,眼睛嘴巴能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手和脚也能按经验摆动起来。这些客观事物在纸上的“重复”,在我们看来虽然是可笑的,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毫无美感可言,但对小学生来说,这绝对是宝贵的。因为他们已经“成长”了。作为美术教师,这时绝对不能掉以轻心,随便否定学生的作品,而应该热情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欣赏、鼓励、赞扬……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被老师认同而受到巨大鼓舞,这样就坚定了“重复”的决心。
图7、图8、图9是高年段学生的课堂主题写生线描画。
五、防微杜渐,让画作展现学生的童真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我们容易将线描主题画变成学生的另一种“课外作业”,要接受教师、家长的监督,批改,打分,非要评出优劣对错不可。这样主题线描画的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不但不能产生良好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造成“马虎应付”“空洞无内容”或半途而废……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这类学生缺乏安全感,害怕动脑筋,害怕动手画新的内容引起变化,害怕变化后的画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他们会在生活中漫不关心,对在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也就无法在画面上重复。这时他们并未真正用心感受生活,从中获取生活体验,只不过是老师或家长监督下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这对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以及艺术成长之路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学生作为个体人,都具有巨大的创造发展潜能,而教师的任务是设计安排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实现。当然,小学生随着年龄的渐长,他们的感知与视觉能力随着时间自然地增长,但如果任由他们自由地发展,那么我们教育的功能就无法体现。笔者相信,绝大多数小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审美判断力、感知能力都是通过教育来得到提升的,笔者更相信通过良好的、科学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手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想象创造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图10、图11是高年段学生的主题线描写生的作品。
六、教师角色转换,确保学生学好主题性线描
在主题性线描的教学中,教师担任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教起着主导作用。角色的混淆非但不可能完成教学目标,甚至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那么教师在主题线描画中应担任何种角色?
1. 以参与者的角色理解学生
主题线描画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为主题,是学生把当天的见闻、感受,以最简单的工具,用线描画的形式呈现于纸上。它可以是学生马上享受到随意表达的和乐趣,因此教师必须理解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心理、生理成长的特点,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平等对话,切忌以教导者的姿态去说教。
2. 以启发者的角色来鼓励学生
学生经过长期线描学习的积累,反复的表达,可以养成一种观察、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增强洞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发掘创作潜能。更重要的是,主题线描画,是他们获取人生经验的一种途径。但在这个过程,学生会碰到许多这样那样的困难。例如,当学生作画时信心不够,会长时间地重复在某一处画面,擦来擦去或画来画去。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就应该帮助他们细心回忆,用自己对生活的丰富经验启发他,鼓励学生找出不同以往画面的特点,并让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的体验。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思路
我校总体工作思路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服务农业重大工程项目为导向,加快建立“三位一体 、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依托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2 我校16年工作进展情况
我校按照省、市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于12月上旬完成了培训任务。整体培训分为三个阶段,集中培训10次,实训8次,观摩交流学习5次,共计50天。为扎实做好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自10月起,我校就着手收集阿克苏市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料等工作,精心筛选,最后遴选了150名符合条件的培训学员,现已进入完善各类档案资料阶段。
3 我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点
3.1 成立领导组织,制定方案和培训计划。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工作领导为组长,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阿克苏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阿克苏市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3.2 深入调研农民培训规律,创新培育理念。我校在制定工作制度和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生产能力,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目标,认真向外地先行者学习,总结历年农民培训经验,按照试点工作探索创新的要求,制定科学的、详实的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创新了“培训不只在课堂”、“培训不只讲技术”、“培训不只是讲授”、“快乐体验教育”、“全面提升素质”等农民培训理念,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大胆创新突破,产生了更好的培训效果。具体教学内容有:(1)政策法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包括政策法规解读、人生观教育,致富观念教育和经营思想教育。通过培训了解政策,改变思想观念,激发创业热情,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2)农业基础知识传授:通过培训为农民搭建起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3)具体的小麦、棉花种植、果树嫁接操作知识和技能。(4)经营管理知识:内容包括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5)素质能力的训练:训练积极心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升精神状态。在培训形式上,采取教师讲授、实训、实践操作、素质拓展训练、课外活动交流、外出参观交流等教学形式相配合,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起到全面提升受训者素质的效果。
3.3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努力做好学员遴选工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学员的质量是关键。我校先是广泛收集全县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信息资料,而后又深入各乡镇,通过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搜集各乡镇种植、养殖大户资料,共收集种养业大户资料300余份;第二是对收集到的300余户种养业大户资料进行筛选,初选150户;再入户考察,我们针对筛选出的150户初选对象,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对每户农民进行入户考察,与农户座谈,实地考察其产业情况和个人素质。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筛选,最终确定150名正式学员。
3.4 组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象素质较高,对培训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培训,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我们广泛与本地和外地大专院校教师、农业专家联系,组建层次高、搭配合理的种植业、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队伍,主要是我市农业局、林业局高级农艺师、林业工程师、高职院校以及良种生产企业、农业示范园区等单位专家、教授。
3.5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工作。开班第一堂课由市农业局主要负责同志专题讲座,向学员讲解学习的重要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新型职业农民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丰富多彩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成功案例等。第二是严格考勤管理。要求每节课点名,严格请消假制度。将考勤结果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第三是用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学员,让学员有锻炼、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我们把150名学员分成8个班,所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提高了学员的凝聚力。由于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到课率始终保持在100%。
4 心得体会
4.1 领导重视,多部门配合,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培训项目,要求高,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不单是要求做好培训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工作。这些工作一方面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各涉及部门和社会机构的通力协作和配合。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31-02
我是塔城师范化学实验室的实验教师,塔城师范是全地区唯一一所中等师范学校。近年来,我校以幼师双语专业为主,旨在培养一批民汉兼通的双语幼儿教师。每个班是由汉族、哈萨克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组成的,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或偏远牧区,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他们接触化学、物理和生物实验较少,操作能力很弱,因而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把实验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突出职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的训练,使每个学生具有独立操作的能力。实验室教师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从研究学生的心里特征等实际状况出发,采取了一些相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措施。
一、增强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情绪,这一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接受事物的喜爱和厌恶。如果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即使在教师的强迫下进行,他们也会做出应付、抄袭结论甚至不遵守实验规则、损坏仪器、动手不动脑的不良行为。所以,我们要从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教学目的出发,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欲望。师范的学生大多为应届初三毕业生,化学只学了一年,可以说,他们对化学的学习还处在启蒙阶段。能否对化学感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持续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甚至会影响学生终身职业的选择。开学初,教师组织新生参观实验室,观看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形态各异的标本模型等。我们发现,实验室的药品、仪器等瓶瓶罐罐上面都标有双语名称。这是因为,开学前,学校安排实验室教师和任课教师将这些仪器和药品用双语进行了标注(汉语和哈萨克语)。并且,老师们还让新生观看了前一届学生做实验的情景,让新生亲见许多实验现象,给他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未知世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加强课堂随堂实验的趣味性。课堂教学中,随堂实验(老师边讲边做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随堂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基本形式。我常常听学生说,当看到教师拿着仪器和药品进入课堂时,他们马上就很兴奋,预感到这一节课一定很有意思,于是就认真听讲,期待着教师快一点做实验;反之,当他们看到教师只拿着一本教科书走进教室时,他们往往就有某种失落感,甚至有点懊丧,听课兴趣也随之减弱。实验中,教师可适度增加其趣味性。例如,在演示向溴水(或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中通入乙炔气体实验时,因褪色较慢,学生会感到观察单调导致其兴趣消退。这时,教师可将试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试液通入乙炔,通过与另一份未通入乙炔的对比,使学生能够直观、细腻和持续地观察到实验颜色逐渐变化的现象,而不至于让学生坐等实验现象,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情绪懈怠的局面,从而增强了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实验教学
为了把学生一时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持久性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常规实验教学中采取分段提高的措施。
1.强调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对实验内容和要求、以及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学会阅读和理解。学生也可以利用晚上的自习课(学生绝大部分住宿,学校统一管理),由班干部组织小组讨论,然后利用全班讨论的形式进行预习。由于是民汉学生合班上课,为了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双语,开学前,学校就已经安排民汉学生结成对子住宿和学习。预习过程中,民汉学生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小组讨论使学生更加弄清了实验内容和方法,并能迅速写出预习报告。
2.指导学生熟悉实验内容、仪器的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我是一名哈萨克族教师,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对仍然还不是十分明白实验目的、内容和要求的民族学生,我会发挥好自己的语言优势,用简短正确的哈萨克语讲解与本次试验有关的基本实验方法,简明扼要地提示主要仪器设备的结构原理及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在讲授时,我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并富有启发性,把叩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
3.重视巡回指导。通过这几十年来的经验总结,我认为,巡回指导是万万不可省略的一个环节,应当贯穿于实验的全过程。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发现问题,予以引导和指正,必要时要做出示范操作。实验课教学时,师生双方要积极参与,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实验课还应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保证每个人都动手操作,让学生养成爱护实验仪器、节约材料和药品的良好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