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1: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121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对我国而言,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推动的经济高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经济进入增长减速、结构升级、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节需求结构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最终要落到结构改革上,通过比例调整来设计新结构、改善效率,通过创新来提供新供给,通过改革来构建新动力,核心是将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18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杠、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改革方案,供给侧改革从顶层设计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的内容中,特别强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国企改革既是老问题,也是难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国有企业既是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使命
供给侧改革适应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发生两个方面的重要调整,一是供给管理将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重点,二是改变过去行政化的供给管理手段。其实质是通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再组合、再配置,重塑我国产业体系,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而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必然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实体经济的回归,是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度支持。2015年9月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关于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贯穿了新供给经济学的思想。我国国有资产总值已经超过100万亿元,从体量上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要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还承担着部分宏观调控的功能,并兼具社会责任,在促进现代化、保障民生、维护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体制机制转换和历史负担等因素的影响下,国有企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格外艰巨,是当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攻关领域。
二、供给侧改革下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稳增长的中坚力量,国企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之一。国企改革的重点在于激发企业活力。国有企业是否具有活力,主要体现在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两个方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的分类推进国企改革、支持国企整体改制上市、加强资本管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内容,都是激发企业活力的有力措施。按照《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21号)紧紧围绕“四个更加突出(更加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更加突出基层实践和创新,更加突出抓改革措施落地)”的要求,以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为目标,国务院对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深入部署。这使国有企业整体上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也面临来自市场竞争和自身经营风险的挑战。
市场竞争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行业及产业准入门槛放宽、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有企业的总收入为454 704亿,同比下降了5.4%,实现创收利润总额为23 027.5亿,同比下降6.7%。煤炭、钢铁、有色等行业继续处于亏损状态。煤炭和钢铁行业亏损面过半,煤炭价格跌成了白菜价,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主营业务亏损数额巨大。其中固然有经济下行、产能过剩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其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剧是毋庸置疑的。
市场竞争风险方面: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利润下降的同时,财务费用却在不断上涨,企业负债比例较高,且融资方式单一,尤其是重资产的国有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不断增大。一些依靠杠杆艰难生存的企业,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就会给整个行业的稳定带来冲击,甚至引发区域性、行业性金融风险。
得益于长期的经济增长,我国的供给能力总量与总需求基本均衡,但供求之间还存在结构性失衡,还不能将供给能力转化为有效需求,因此,供给侧的提质增效十分重要。化解当前国有企业的困局,唯有转机制、增活力,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质增效。
三、供给侧改革下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对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现预期的目标,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在厘清政企关系的前提下,政府应着力于有效政策供给和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国有企业应致力于提升经营水平,增加新型供给,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一)以制度创新引领国有企业提质增效
1.政府:以新的制度供给促进要素流动
供给侧改革不仅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且要最大化地减少政府干预,增强市场活力,逐渐由市场来代替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厘清政企关系的关键是要简政放权,明确国企定位,确定战略布局,有进有退,加强监督,以新的制度供给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政府要做的是进一步开放要素市场,打通生产要素流动通道的制度瓶颈,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改革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
在加快去产能方面,应从国家层面确定削减产能总量的目标,按现有产能将减产配额分配到各地,允许配额交易,推动优势企业主导的市场化兼并重组。在经济下行期,高税收、高融资成本和不断抬高的生产要素成本,不利于增加有效供给,应以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减税降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让企业充分利用生产要素不断创造财富。进一步完善融资功能完备、市场监管有效的股票市场,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并购重组的政策,通过资本市场促进产业、行业间资源的高效流动和配置,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善产业发展质量。鼓励外资参与国企的改造、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通过资本市场等途径,引入新的投资者。
2015年以来我国简政放权改革步伐加快,下一步是向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纵深推进,持续为企业减负,为企业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一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秩序和政策环境,规范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秩序。二要给予不同所有制类型的经济主体平等的市场待遇,完善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三要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四要保护知识产权,依法保护私人产权。五要为发展混合所有制创造便利条件,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2.国有企业: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
理念是人们依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合理认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以及日常行动。革除旧有的固定看法和既定的思维模式,用新方法、新视角以及新思维,创造出新思想、新观点以及新结论,进而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就是理念创新,它包括管理和观念两个方面,其本质是对原有的或者固化的观念的突破与超越。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优秀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超越创新的过程。国有企业需要破除旧有的、固化的思想观念,就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形成与市场经济下供给侧改革的背景相适应的理念体系。
当前,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等理念创新的意识还不够浓厚,部分企业虽有创新理念,但还未付诸实践。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要在供给侧发力,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理念,以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创新,以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企业活力,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努力降低经营成本,依靠创新提质增效。
(二)以深化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的目的不是“去国有化”,而是要进一步增强国企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使国企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并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培育企业这一供给主体,调控的效果最终决定于企业自身的动力强弱。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实施供给管理,经过30多年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市场成为调节社会总供求的主要手段,但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供给体系的格局并未完全消除。市场竞争虽然使得国有企业在一些行业的渗透率大幅下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烟草制品、供热供电供水等工业领域以及电信、民航、铁路等服务行业,国有企业凭借行业垄断地位,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渗透率和控制力。行业垄断保护了国有企业,但也降低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是国企冗员严重、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应当主动作为,破除垄断、促进开放,提升行业市场化程度,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国有企业优化供给、提质增效的压力和动力。
应继续深化国企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要点包括:一要在重点领域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二要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改革。在2015年出台电力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推出多项行业改革举措,包括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出台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政策、出台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等;三要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尤其在重点行业的新兴领域,要向非公资本全面开放;四要深入推进价格改革,包括电价市场化改革、成品油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天然气门站价格和管道运输价格等。
(三)以创新推动国有企业提质增效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化解产能过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落实。创新是国企实现供给侧改革的力量源泉。
供给侧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创新提升生产率,来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在目前产能过剩的形势下,国企改革需要做好加减法。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造成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因此,现阶段减法应该主要指用市场方式依法处理僵尸企业。加法主要是通过激励使员工与企业股东实现利益共享,使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1.发挥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主力军作用
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就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推动技术进步,扩大企业规模。在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巨额资本的产业中进一步新办和扩大国有企业,通过国有企业带动国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一要完善支持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和推动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二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国家科技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制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中长期目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全社会增加投入。三要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建立大学、科研机构研究成果转移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重点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年度报告制度,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技术入股等法律法规,促进高校、科技机构科研成果产业化。四要完善技术创新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知识产权推广和交易。
2.发挥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
国有企业应通过完善产业链、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技术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带动国内其他企业,特别是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
四、结语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明显。基于此,我国政府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国有企业产能过剩、效益偏低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是供给侧改革的难点和关键环节。国有企业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细化了国企改革的路径,意味着国企改革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国有企业要积极转变转念,主动出击,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以创新为驱动力,努力化解过剩产能,通过提质增效不断激发自身活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文斌,苏剑.供给侧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01:16-19.
[2]钱津.论国有企业改革的分类与分流[J].经济纵横, 2016,01:35-40.
[3]邵宁.国企改革指导意见解读[J].企业管理,2016,01: 6-10.
改革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资国企改革呈加速之势。
去年9月13日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出台后,截至去年年底,包括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在内已有十个配套方案相继出台。另外,还有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意见等九个文件将在今年陆续。央企、地方国企加快了落实改革举措的步子,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等等。
据悉,今年围绕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薪酬改革、投资运营公司、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国有企业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十项改革试点将全面展开,目前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已把这十项试点分工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也正在按照分工研究方案。
央企重组方面,2019年重组的央企已达10家,为近5年来之最。尤其是去年12月,单月就发生4起重组,涉及8家央企近万亿资产,国资委直管央企缩减至106家,央企重组明显提速。
对于今年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从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近期的各项会议中的表态来看,已路径初显。
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国资委副主任在11日的国新办例行政策吹风会上表示,推动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和行业板块的兼并重组,优化整合服务业资源,减少重复投资,发挥产业协同效应。通过合并,央企数量还将进一步减少。
在处置“僵尸企业”方面,将坚持分类处置、因企施策,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持企业为工作主体,拟采取深化改革、减员增效、清产核资、债务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多种措施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推动兼并重组一批,强化管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
处置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分类施策。一是加强管理提升一批,提高运行效率,拓展营利空间;二是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一批,加强创新推动产业转型促使一批企业走入正常发展轨道;三是兼并重组一批,对于自身能力难以度过难关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合并重组协同发展,形成新的活力;四是对于扭亏无望的企业,实行关闭退出。
2019年和第五任期业绩考核工作总体要求是,围绕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核心目标,进一步完善业绩考核体系,着力引导中央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力争2019年经济效益实现恢复性增长,第五任期实现平稳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在加强国资监管方面,国资委主任张毅曾撰文指出,积极落实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主要任务,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推动国有企业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稳步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国有资本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系,具备条件的进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今年国企改革将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一是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是首当其冲的;二是投资运营公司的组建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并购重组也将进一步提速;三是去产能将成为突破口,对“僵尸企业”的处置将是重中之重,围绕“三个一批”的兼并重组与破产清退将迎来实质性进展;四是垄断行业的改革将加大力度,尤其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将进一步破题;五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等方面或将有大的突破。
沿五路径探寻投资机遇
国海证券(10.55, 0.00, 0.00%)表示,央企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大而不强”,资源未被有效利用,且多集中于传统行业,产能、库存普遍存在过剩。
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下滑预期不断增强,部分央企已产生亏损,大批央企也正面临着发生亏损的风险,因此,央企改革势在必行。
探寻央企改革投资路线,建议关注以下方面:一是拥有唯一上市平台的集团,重点关注集团对上市公司进行优质资产注入的可能;二是对于拥有多个上市平台的集团,重点关注集团内部资源相互的整合,尤其关注近来改革动作频繁的公司;三是主营业务将会受到政策大力支持的公司,如节能环保领域;四是入选第一批央企改革试点名单的集团旗下迄今为止尚未有实质性改革进展的公司,这类企业往往存在较强的改革预期;五是存在入选第二批央企改革试点名单可能的企业。
中信证券(16.340, 0.00, 0.00%)认为,目前,国有经济整体资产证券化率并不高。根据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及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来判断,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将是必然。无论是国企改革层面,还是从考核机制层面,具有单一上市平台、资产证券化率比较低并且上市平台亏损的国有企业,将具有较大的投资空间。
在提质增效方面,张喜武在近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中强调,2019年和第五任期业绩考核工作总体要求是,围绕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核心目标,进一步完善业绩考核体系,着力引导中央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力争2019年经济效益实现恢复性增长,第五任期实现平稳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在加强国资监管方面,国资委主任张毅曾撰文指出,积极落实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主要任务,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推动国有企业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稳步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国有资本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系,具备条件的进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今年国企改革将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一是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是首当其冲的;二是投资运营公司的组建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并购重组也将进一步提速;三是去产能将成为突破口,对僵尸企业的处置将是重中之重,围绕三个一批的兼并重组与破产清退将迎来实质性进展;四是垄断行业的改革将加大力度,尤其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将进一步破题;五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等方面或将有大的突破。
沿五路径探寻投资机遇
国海证券(10.55, 0.00, 0.00%)表示,央企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大而不强,资源未被有效利用,且多集中于传统行业,产能、库存普遍存在过剩。
1 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降本增效范畴窄,重眼前,轻长远
凡提到降本增效,多数企业给人的传统思维和普遍做法就是节约、节省,观念仅停留在狭隘的“减少支出”上,只是一味地强调不花钱或少花钱,偏重于对显性成本的使用和控制,对其他隐性成本的动因分析或管理举措相对较少,这种做法在特定情况下或是在某个特殊时期,确能产生短期效应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过度压缩必要的成本支出,必将降低服务和产品质量,造成企业信誉度下滑,发展迟滞甚至丧失竞争力。
1.2 组织结构不合理,效能发挥不理想
由于市场的变化和业务发展需要,多数企业会采取在一定时机扩大生产规模或是业务重心调整的模式,以获取更多的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为此,企业自然会根据管理要求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在此过程中,机构设置是否科学,人员配备是否合理,职能发挥是否完全,预期实效能否取得,已成为各个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并成为影响管理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1.3 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打折扣
当前很多国有企业片面追求产值和销售收入,只强调简单的计量和核算,忽视成本管理制度及成本控制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对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及成本控制体系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及成本控制体系;另一方面规章制度做得全面规范,在执行和考核上大打折扣或者没有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对成本核算、控制与考核有章不循,强调灵活性。
2 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效率的举措
2.1 转变思想,立足发展大局,加强沟通协调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自身良好发展和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作为企业管理者,应坚定“思想引领行动,态度决定一切”的原则,基于本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梳理业务,凝聚焦点,按部就班地开展一切工作。首先,要强化培训,灌输理念,从本质上转变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增强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其次,降本增效,人人有责,要立足发展大局,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每一个部门做起,小事不放过,大事不糊涂,齐心协力,积水成河,聚沙成塔。再次,在日常履职尽责的过程中,要围绕本企业的总体目标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相互配合,沟通于行,交流于心,勤于传递思想、观点和信息,经验共享,责任共担,和谐有序地完成任务目标。最后,要打破常规,勇于实践,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低效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管理手段和模式,丰富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以某家石油公司旗下S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一家为海上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专业服务的船公司,自2014年以来,石油行业遭遇“寒冬”,国际原油价格呈断崖式下跌,油田勘探开发业务萎缩导致船舶作业量和服务价格持续减少和走低,S公司船舶出租状况从近十年来的供不应求直降至2016年的砥砺前行。该公司持续开展了“三横三纵”矩阵式全员培训方案、主题教育、履职讨论、经验交流、专题征文,寻找最美在一线等活动,以“全面提高工作标准” 和“质量效益年”活动为引领,边总结边提高,边梳理边整改,边学习边完善。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做到了以高标准的工作作风和执行力推动了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工作,活动开展取得了实效。
2.2 精益求精,优化组织结构,消除后顾之忧
企业管理者为使组织更具竞争力,必须致力于开发新型组织结构,目标是通过打造一个精干的、灵活的关注重点的组织来提高敏捷性,即砍掉哪些不能带来附加价值的部分,如卖出业务单元、关闭分公司、竞聘、裁减冗员或提前退休、遣散等方式进行精简规模。这些重大决策和部署,必须基于企业的发展规划以及同行业和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而定,必须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并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为避免这种做法给员工产生的潜在消极影响,企业须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通过事先为精简规模后的工作环境做准备,如事先设法和员工充分探讨,安排员工参与到过程实施中,重新内部安置与分流到社会经济补偿相结合、再就业援助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给予员工观点和意见的充分考虑,保证员工利益不受损害和队伍平稳,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足够尊重和诚挚善意。
S公司优化驻外各办事处职能,由以前为特定的船舶提供岸基支持,调整为靠泊该地区的所有船舶服务,提升了管理效率;将部分派遣制员工由劳务公司采用分包进行管理,完善了用工与分配制度改革;在确保安全和满足船舶最低配员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调整了营运状态下的船舶配员方案,并及时减少了非营运状态下配员数量,管理效果立竿见影。
2.3 制度落地,强化绩效管理,提高执行能力
制度是一个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是约束企业全体员工达到预期目标的统一行为准则。作为一个企业,应基于企业的业务范畴、发展规划和管理需要,根据效率实现情况选择适宜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适时组织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规章制度,既要合法合规,令人敬畏,又要科学实用,操作性强,同时更要以人为本,彰显企业特色和文化,唯有如此,方可激发全体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力求实效,终达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制度一旦出台,企业全体员工在制度面前均应人人平等,并坚决贯彻执行,任何人不得享有特权和优势,否则再好的制度如果最终没有落实到日常的管理行动中,或是在执行过程中因人而异,打了折扣,就只能成为摆设或失去公信力,因此降本增效方案能否落实,管理目标能否实现,完善制度是根本,强化执行是关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S公司对照同行业最好水平,为积极推动核心战略实施,以落实月度及年度工作目标为导向,不断完善并优化KPI考核机制,确定各单位的考核指标、考核基数和奖惩办法,引导各单位的努力方向,以调动全员积极性,从根本上触发员工活力。同时,建立荣誉和奖惩机制,并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促进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3 结语
央企负责人会议,历来被视为央企这艘巨舰下一年度的航向标。会议公布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一直被外界视为为未来一年央企改革定下的基调。
颇有意味的是,2015年召开央企负责人会议时,央企总数还是112家,如今已变成106家。而12年前国资委第一次召开央企负责人会议时,这一数据是196家。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央企利坡、国企改革深化之际的2016年,央企该怎么干?
2016年央企头号任务:提质增效
――2015年,央企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6%
“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会议要求2016年央企做好的头号任务。
“2015年是金融危机以来稳增长形势最严峻、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一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在总结2015年工作时称,由于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断崖式下跌,2015年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效益同比下降6.1%。
据媒体公开报道,央企利润大幅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央企的效益降幅由2015年1到2月的32.4%收窄到年底的6.9%。全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上缴国家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7%,106家央企中有99家实现盈利。
尽管绝大多数央企都交出了盈利的成绩单,但整体来看,央企经营业绩下滑是不争的事实。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12月央企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6%。
总理在2015年1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明确指出,企业工作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总理指出,央企首先是企业,效益下降已经成为央企当前的突出问题。这其中原因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做具体深入研究。
从2015年央企负责人会议提出的“全力以赴保增长”到今年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对于央企头号任务的变化,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刚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读道:“不是盲目追求效益,而是追求有质量的效益、有水平的效益。”
提质增效的抓手在哪里?此次央企负责人会议也提出,2016年央企要从做好增量、盘活存量、管理提升三个方面要效益。从已经召开年度工作会议的央企来看,几乎都将提升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如中国电信提出持续强化精确管理,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国建材集团提出稳价报价增效、降低成本增效、利用新增长点增效、开辟“一带一路”市场增效。
处置“僵尸企业”明确“大限”
――用今天的“小震”化解未来“大震”
会议披露的信息显示,国资委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主体任务,到2020年前全面完成各项工作。
国资委主任张毅的讲话中对处置“僵尸企业”的措辞堪称严厉,他提出,“要以攻坚克难、动真碰硬的精神积极推进”。 张毅表示,(处置“僵尸企业”)是绕不过的坎,是必须做的手术。会引起一些震动,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碰硬,按要求把工作做好,用今天的“小震”化解未来的“大震”。
对处置“僵尸企业”的措辞如此严厉,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处置“僵尸企业”)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供给侧改革的具体体现,随着各项改革的纵深推进和落地实施,足以表明国企改革与发展从“关键之年”进入到“阵痛之年”。
对于具体落实,国资委明确集团公司是处置“僵尸企业”的责任主体,要建立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工作机制,指定专门机构,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开展工作。按照务实管用、可操作、可检查的基本要求,一企一策具体确定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
王志刚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实操时一方面要敢于断臂,一方面招数要想得细一些,风险要想得足一些。”
国资委首次明确提出 “自身改革”
――该管的绝不缺位,不该管的绝不越位
在国企改革1+N的顶层设计陆续出台的背景下,外界普遍分析认为,2016年国资国企改革已进入实质破题阶段,将直触利益调整,挑战堪称巨大。
此次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首次明确提出“自身改革”的表述,这意味着国企改革的操盘者国资委将对自己“开刀”提上日程。国资委主任张毅表示,要进一步明确履职边界,该管的要科学管理、绝不缺位,不该管的要依法放权、绝不越位。
多位央企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去行政化”是他们对改革现行国资监管体制的主要期待。如何才能去行政化?在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看来,国资委自身变革涉及四个方面:“定职能,国资委的职能是管资本而不是管经营;定边界,明确自己的履职边界,不能越位;定权力,明确自己的权力有多大,该管什么;定编制,从与政府机关类似的机构设置,转变为依据职能制定机构设置。”
此外,加快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加快完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加快解决国有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工作部署在2015年涉及国企改革的一系列文件中都有提及,在此次会议上再次提及并不意外。
记者从国资委内部获悉,此前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明确的国有企业改革“十项试点”: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试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部分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工作试点、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在2016年有望在相关企业趟出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路子。
一位参会央企人士对记者表示:国资委明确要求我们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
强化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经营性国资集中统一监管
对于颇为敏感的防范国资流失的问题,此次会议给出的“药方”是: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外派监事会监督作用、切实增强监督协同性、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早在2015年12月9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在听取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对央企监督检查情况汇报时指出,对发现问题要抓紧处置、整改落实,对违规经营和不作为的要严肃问责,确保国资安全和效益提升,使央企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提出18条意见,要求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坚持出资人管理和监督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强出资人监督。健全国有企业规划投资、改制重组、产权管理、财务评价、业绩考核、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规范国有资本运作、防止流失的制度。
西部某省国资委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地方政府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将把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作为2016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长期关注国企改革的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王学秀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资产囿于目前传统体制可能产生“流失”问题的风险在于:一是对现有资产评估的问题,二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确立怎样的股份制公司创建原则,三是缺乏专门有效的外部监管机构及科学的监管方式,四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如何发挥员工层的作用。
对此,财政部财科所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建议:“在整个国企国资改革中,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需要坚持公开透明、符合程序的原则,而要做到公开透明、程序完整,需要通过证券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完成运作,利用公开市场可以避免非公开交易。”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列入年度重点工作
本次央企负责人会议强调要推动“双创”平台建设。“搭建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和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创新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和专业化众创空间。” 将“双创”工作列入央企年度重点工作,也属首次。
创新创业并不是小微企业的专利,《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过去一年采访过的多家央企一直致力于通过内部营造创业生态迸发生产力,尤以科技类央企居多。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为例,航天科工研究制定了鼓励和扶持“双创”的政策措施,开辟线上、线下“双创”园区,数百个“双创”团队活跃在集团内外若干技术创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