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0 14:51: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民航毕业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民航毕业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70―03

“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是指毕业后主要从事民航飞机或飞机附件、机载设备等的维护、保养、测试和修理的特种专业技术人才。[1]

“航空机务”工作作为一种特有工种,目前因其良好的就业形势和较高的薪酬为广大上海市民所青睐。作为一种特殊专业及其所对应的正蓬勃发展中的民航运输业,有必要对上海高校目前该专业的办学和培养现状做一个总结并对未来五年的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供决策者参考使用。

一 上海市“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经查阅大量资料,目前上海市办有“航空机务”专业的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

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校企联合、产学合作于1993年挂牌成立的,航空运输学院下辖的航空维修工程系共设有两个专业,均属于“航空机务”的范畴,即“交通运输(航空器械维修)”本科专业和“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科专业。

目前航空维修工程系2006年以前(近5年)均是每年招收一个本科班、一个专科班的学生,大致招生总人数略高于60人,但由于招飞、退学等原因每年实际毕业生人数约50名(2007年该系毕业生为54名)。在2006年,该系第一次扩大招生规模,即在原一个本科班、一个专科班学生规模的基础上又增加招收了一个专科班的学生(30人左右),从而2006级“航空机务”专业学生总人数达109人。

2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目前共有工程力学和飞行器制造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虽然这两个专业不属于所谓的“航空机务”范畴,但其学生近两年就业时每年有20人左右(注:该数据来自于民航用人单位)进入民航系统从事飞机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即机务。

3 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航空运输系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东海学院)创建于1993年, 后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具有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该学院下辖航空运输系,其航空运输系于2006年开始招收“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科层次的学生,招生人数在40人左右的规模,目前尚未有学生毕业。

4 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

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民航上海中专)成立于1985年,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受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领导,是一所面向民航、服务社会的经济管理类、工科类和服务类兼有的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上海市现代化标志性职业技术学校。该校面向全国招生,建校20年来,已经为东航、上航、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及全国各大航空公司、机场及相关行业培养输送了近7000名毕业生,不少学生已成为业务骨干。该校每年98%以上的毕业生被推荐就业。

该校网站上的数据表明“航空机务”专业的招生规模大致每年150人左右。

5 其它

目前,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上海户口的落户问题)在上海的民航企、事业单位不仅在上述高校中招收机务人员,而且在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工科类学校中招收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机电类专业学生(上岗前进行短期飞机机型知识培训),每年大约30人左右(注:该数据来自于民航用人单位)。

统计上述各高校“航空机务”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可以认为上海市各高校每年所招收和毕业的学生数约为300人。

二 上海市“十一五”期间“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总结了上海市各高校“航空机务”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后,需要进行上海市飞机维修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在上海,“十一五”期间“航空机务”专业的招生和就业趋势离不开国家民航运输业发展的大趋势,尤其飞机维修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航空维修服务业面临着一个关键的发展转折关口。由于航空维修服务业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全面开放的行业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入世后,将会有更多的外国航空维修厂商到中国投资办维修服务业,而且它们将不再受与中方合资的限制,也没有投资金额、投资年限的限制。中国航空维修业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据统计,2000年世界航空维修市场总收入约500亿美元,今后随着航空业的发展还会继续增加,中国民用航空维修企业若能分一杯羹,将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目前,我国的民航业处于持续高速的发展时期,尤其在上海,有着浦东与虹桥两大机场以及东航、上航等大中小航空企业数家,上海航空业的高速发展对“航空机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既是良好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直接刺激了飞机维修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飞机维修人才的供求矛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会比较尖锐,这个矛盾事关航空公司或飞机维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它也对“航空机务”专业人才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握好“航空机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步伐,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2]。

1 “航空机务”专业技术人才就业单位分析

上海作为我国三大航空枢纽港之一,民航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作为民航重要组成部分的飞机维修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壮大并在不断的发展当中,进行“航空机务”专业技术人才就业单位的分析是社会需求分析的基础,表1显示了目前在上海的航空运输维修企业单位[3]。

除上述维修企业单位外,在上海还有一系列的外国航空公司办事处、民营航空公司、中外合资企业等,外航办事处有美西北航、全日空、大韩、港龙、国泰、法航、英航等几十家办事处,主要从事其自有飞机的维护和保养工作。民营航空公司和合资公司如表2所示,毫无疑问,这些单位同样也将是“航空机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4]。

2 未来五年上海市“航空机务”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通过上述分析上海市高校“航空机务”专业的办学情况和上海市“航空机务”专业人才用人单位的概况,未来五年上海市“航空机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清晰可见、跃然纸上,在上述用人单位表格中已经列出每年这些公司大致的需求数量。

(1) 宏观分析

勿庸置疑,未来五年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在民航这个行业上,近几年中国政府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考虑从美国波音航空公司(BOEING)、欧洲航空工业公司(AIRBUS)、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和加拿大庞巴迪工业公司(BOMBARDIER)大量的引进飞机。2006年2月14日10时,国新办举行新闻会,民航总局副局长高宏峰说:“‘十一五’期间每年将增加近一百多架飞机”,据不完全统计,每引进一架B737飞机,平均需要飞机机务维修人员30名(注:数据来源于行业统计资料和行业经验)来维护和保养飞机的安全与健康。另据中国民航总局预测,今后5年,民航将以每年不少于100至150架的增量引进飞机,到2010年全国民航运输飞机的总量将达到1600架,比2005年净增700架左右,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为例,要满足未来五年因引进新飞机而增加的工作量所需要的维修人员的缺口约为1200人[5],因此,到2010年,我国“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共需2万人左右。而上海市民航方面的中外合资和民营企业较多,需要补充的人才数量是巨大的。

(2) 微观分析

从目前上海地区的“航空机务”专业人才供求关系来看,出现了明显的人才短缺,以致用人单位不得已脱离上海而面向全国高校、职业技术学院、中等专业学校招聘“航空机务”专业技术人才(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甚至出现了民航企事业用人单位到传统上非民航行业对口培养高校招聘人才的现象(比如近几年出现的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从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招聘飞机维修人员)。而作为在上海市该专业人才主要输出单位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其所培养的航空机务人才,毕业生每年年底前就较早的被用人单位所“定购”,由于毕业学生数有限,不少用人单位只能扫兴而归。

上述事实表明,“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在上海市社会市场需求量相当大,毫无疑问,如果学生面向全国民航企事业单位就业,其就业前景将更加乐观。

三 对策分析与结论

解决“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可以采取“国家出政策、企业出资金、学校出力气”的办法,加速人才的培养,满足“十一五”期间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综合上文,本文以某学校招生计划为实例来进一步说明为满足“航空机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而采取的招生对策。某校近几年的招生就业情况表明,其所培养的“航空机务”专业技术人才在数量上已经不够满足上海市场的需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供不应求现象(该校甚至出现了其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经短期飞机机型知识培训之后被航空公司大量录用的现象)。

面对这种乐观的就业形势,经过严格论证和缜密思考,该校制订的“十一五”期间“航空机务”专业招生计划如表3所示,仅供决策者参考。

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对“航空机务”专业技术人才有着相当大的市场需求,上海市高校有必要扩大该专业的招生量和加大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 常士基.现代民用航空维修工程管理[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宋卫杰.民航机务维修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中国民用航空,2005,6(12):20-22.

[3]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网站.航空维修企业单位[EB/OL]. [2007-01-04].

篇2

民航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民航飞行员的培养是民航健康发展的关键。统计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民航业是17.2%。民航的高速发展要求民航类高校培养政治思想过硬,理论基础扎实,飞行技术精湛,工作作风踏实,团队协作精神积极的创新型高素质飞行员。传统的飞行员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影响下,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对高素质飞行员的要求。同时,随着国际民航组织对于民航行业进一步规范,民航飞行员培养更趋于专业化和规范化。民航高校调整办学方针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改进培养环节,创新培养模式,改善对学生群体性管理教育模式和职工服务理念的改变,研究并探索高效飞行员培新模式,实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提高飞行员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界对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由于民航飞行员培养本身的特殊性,和一般本科学生培养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本科生的导师制培养模式不能简单的应用于民航飞行员培养。本文对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以及我国朴素导师制思想的塾师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和对比,通过对民航飞行员培养过程中的行业规范进行科学分解,研究建立适合民航飞行员培养的联合导师制培养新模式。

一、中外导师制模式分析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指导学生进步,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发展,从学生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保持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成才。

1.牛津大学导师制

导师制理念来源于欧洲,最早形成于14世纪,牛津大学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先尝试了在新学院中实行付薪制导师制度,形成了简单、原始的导师制形态。到19世纪初,牛津大学建立了规范的考试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以人为本,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以导师个别教学、指导为主要方式的现代意义上的本科生导师制,经过导师职业地位确立、导师职业的学术化发展、导制师度的完善和发展期,牛津大学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以学生个体成长为主,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二是师生交流、合作为手段;三是学生对知识渴求及导师对知识的严谨态度。四是注重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交流,注重完善的导师制后勤保障和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等。

2.中国朴素的导师制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中国朴素的导师制雏形,不仅仅要根据学生的资质和兴趣指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学有所成,而且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作风,有时还会涉及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指导。

塾师教育模式有着鲜明的特点:(1)塾师的社会地位认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最好的诠释;(2)一定的经济条件,至少满足塾师的基本生存;(3)塾师主导学习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4)学习目标明确,内容相对固定;(5)缺乏相应的塾师考核评价制度。塾师教育在封建社会以考取功名或简单的经济生活为主要的学习原动力,偏重于人文社会类圣贤思想及经典著作的理解、诵读及写作,而非培养学生自然科技类知识的思辨能力以及从现象中归纳总结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能力,故塾师教育更倾向于应试教育和奴性教育。

对牛津大学现代导师制及中国朴素的导师制特点进行分析和剖解,不难发现,中西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力图在培养过程中实现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自主、自觉发展。其次,注重导师选择。导师一般是学术领域有一定的造诣者或是功成名就的得到望重者。不同的是西方的人才培养更多的注重自然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强调师生平等、交流和互动,师生比例有较严格的控制;而我国传统的塾师教育以塾师为主导,教育方式以“灌注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师生比例比较随意。通过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导师制分析、对比,吸收两者的优点结合民航飞行员培养的特点建立科学的联合导师制培养新模式,是飞行员培养的现实需要,实现飞行员培养与时俱进的需要。

二、民航飞行员培养特点

1.行业要求

民航飞行员是特殊的职业,是涉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职业。要分析民航飞行员培养特点,就要对民航局及国际民航组织对民航飞行员的基本要求与规范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目前,我国民航学历加执照本科飞行员培养一般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点的基本要求:(1)忠诚团结,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2)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3)扎实的航空理论基础;(4)达到国际民航组织对飞行人员英语水平要求;(5)达到飞行员执照考试要求;(6)飞行技术训练达标;(7)毕业论文(设计)达到教育部本科毕业标准。显而易见,我国民航飞行员培养同一般的本科生培养不同,不仅要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本科教育要求,还要严格按照民航局及国际民航组织规章进行培养。

2.生源特点

我国的民航飞行员一般是订单式培养,航空公司委托民航类高校对飞行员进行招生和培养。按照民航行业对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要求,现行民航飞行员生源状况呈现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学生年龄集中在18到19岁,99%以上是男性。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晚期,自觉自省的能力不强,个人性格品质不稳定,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二是学生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对身体素质的高要求,在飞行员选拔过程中文化要求被削弱,学生入学后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呈现较大的差异,亟待在培养过程中给予特别指导,提高学习效果。

三、联合导师制培养模式建立

我国学历飞行员培养模式经历了班建制、学分制以及两者混合存在的教学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及民航行业发展,现行飞行员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呈现,由于心理、理论学习、身体素质、执照考试、民航英语水平考试以及飞行训练等因素造成停飞后转专业或辍学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现行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飞行员培养发展的瓶颈,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反之简单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套用,又难以兼顾诸多因素,因此,在现代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联合导师制培养模是新形势下民航飞行员培养的必然选择。

1.联合导师制关系与职能

联合导师制不同于单一的导师,由一批教师的导师团队。师生关系也不同于现代导师制的一对多关系或者多对一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关系。对学生和导师个体来讲,是典型的一对多关系;对导师团来讲,既是一种多对一的关系,也是一种一对多的关系;对整个联合导师制培养模式来讲,是一种多对多关系。

飞行技术专业是理论与实践(飞行训练)结合甚密的应用型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时大多以班级制教育,到了飞行训练则是分组的导师制教育,同时还有综合训练、讲评,穿插在整个训练中,是一种典型的联合导师制教育。

通过对行业要求及生源特点的分析,结合现代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优点,作者认为联合导师制应选择善于人际沟通,具有良好的师德操守,确实能做到为人师表且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心理、航空医生、航空体育、理论教育和飞行教练等教师组成,在不同的领域各司其职,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在民航飞行员培养过程中,好的导师是顺利实施联合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关键。导师肩负着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增强自我控制与反省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科学指导学生进行行业相关的体能锻炼,保障学生强健的体魄;定期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咨询和检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分阶段进行理论学习;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安全进行飞行训练,及时沟通改进学生操作技术、技巧等职能。导师不仅是整个飞行员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控制者,而且是师生交互、交流的主体,是影响学生社会化个体的重要他人。同一导师团的不同导师要各司其职,相互沟通客观反映学生在每个学习、训练阶段的相关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及时指导,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导师制核心理念。

2.联合导师制监督与评价

建立联合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在飞行员培养过程中,有效针对学生的特征,实现因材施教,差别化指导,提高飞行员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估是实现联合导师制良好运作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有针对的进行实际调研,探索建立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导师团监督评价体系,尤其对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监督、评价职责一定要落实。用规范性量化评价指标指导导师团的工作,通过定期的导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导师团工作汇报以及航空公司反馈情况,了解导师团运作和人才培养状态,考核导师团工作业绩。联合导师培养模式是一个工作团队的协作工作,每个导师对学生不同领域进行指导,故而对导师团的评价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团成员,要根据导师团工作情况及时予以更换,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情况。

3.联合导师制工作保障

飞行员培养的高校要针对培养模式科学配置师生交流的资源,建立现代的交流平台,落实师生双向选择;建立完善以“双师型”导师为主要渠道选拔培养制度,以适应飞行学生理论学习和飞行训练环境,尤其是师生比、教师结构以及民航飞行必备的素质要求,实现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导师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在现代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联合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是我国民航飞行员培养发展的需要。具体实施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改进、完善联合导师培养模式理论基础,创新民航飞行,是培养的新思路,有利于我国民航飞行员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实现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历史性跨越提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篇3

在民航领域,目前我国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中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了专门的法学院。但这几家民航类院校的法学通常没有将学校的民航专业与法学相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民航领域中对于专业方面法律知识运用的需求,不能很好的解决民航资本运营、民航市场与调控监管等方面的各类法律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更应该利用自身的行业院校优势和特色,进行跨学科多元化的法学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民航实务的多元化复合型法律人才。

二、民航特色与法学结合的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

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化模式改革就是将法学与其他学科,如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航空工程学、航空自动化等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的联合授课。通过多个学科专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借助院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和合作培养体系,民航类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具有民航系统性知识以及法学专业知识,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扎实的法学基本功,实现民航领域中的法律功效。

(一)跨学科多元化教学模式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34-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快速成长和壮大,企业和社会对危险品航空运输需求量大增,空运危险品无论是在类别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尤其以锂电池运输为甚。2012年国内航空公司国内航线危险品运输量为18.3万吨,占危险品运输总量的45%;港澳台航线危险品运输量为1.2万吨,占危险品运输总量的3%;而国际航线的危险品运输量最大,为21万吨,占危险品运输总量的52%。国内航空公司运输各类危险品数量中,非限制性锂电池(包括锂电池设备)的运输量最大,占危险品运输总量的95.8%。2012年全国机场危险品吞吐量为48.3万吨,占全国机场货邮吞吐量的4.0%。其中危险品国内吞吐量为21.5万吨,占危险品总吞吐量的44.4%;国际吞吐量为26.8万吨,占危险品总吞吐量的55.6%。和危险品运输量的井喷式增长相伴随的是因危险品运输不当而发生的财产损失事件也显著增加,如:2012年3月20日,国航CA1742(成都-杭州)航班达到杭州机场后,一件旅客托运行李在行李传送车上冒烟自燃。经查,冒烟自燃的行李中有一块锂电池被刺破,是因锂电池内短路引起自燃,这幸亏是在地上,财产损失小,如果发生的空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民航运输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国内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危险品运输课程。本门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完善民航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提升毕业生的业务素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也有利于为民航货运业培养专门的人才。

一、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开设危险品运输课程情况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为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危险品运输课程或危险品运输的相关课程。在航空运输类方面,有关危险品运输的依据主要是国际民航组织的《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简称:TI、国际航协出版的《危险品运输规则》简称DGR、中国民用航空局的《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CCAR276-R1),开设危险品运输课程的院校较多,如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选修课程;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运输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危险品运输必修课程。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民航运输专业开设了危险品运输;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民航运输专业开设了民航危险品运输等课程;同时其他非民航高校有的也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课程,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就开设了此课程。

二、课程定位

从上面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开设危险品运输课程情况可知,本课程的定位有的学校是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因为它是一门以物流管理、民航货物运输管理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具有航空专业特色的课程;它以航空危险品运输安全为目的,对空运危险品的收运程序,各种危险品运输文件的填制、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进行规划管理;本课程深入系统讲授危险品的基础知识和航空危险品安全运输管理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熟悉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管理与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掌握危险品基本专业技术知识、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学生今后从事航空危险品运输奠定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基于这门课的以上重要地位及作用,并根据课程的设置目的和学科基础,结合民航物流类专业的实际,将本门课程定位为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更合适。

三、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

航空危险品运输涉及航空运输方式的众多内容和环节,具体教学内容在国内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满足教学内容要求的教材很少。同时,国际航协出版的《危险品运输规则》即DGR每年更新一次,因此航空危险品运输这门课程要想始终站在理论及实践的最前沿,单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材永远没有更新那么快和频繁。因此必须是教材和当年有效的《危险品运输规则》有机结合,才能保证这门课程教学始终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的最前沿。从设置航空危险品运输课程的初衷出发,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分为三个模块:理论、操作和实践。其中理论模块是基础,操作模块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实际操作,实践模块是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实践。(见表1)

其中的实验,学校如果有实验条件可开诸如:易燃液体的闪点测试、易燃粘稠液体的粘度测试这样学生可操作实验。如无此条件,可结合自身特点做成实训。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36~44,可适当增加实训课时。本课程作为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有较强理论性和非常强的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宜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的讲授教学法、课后自学完成作业的指导自学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讨论教学法,中间穿插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同时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本课程涉及较多的法规、标准条文,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枯燥。教师应尽量联系法规产生的背景、目的和作用,采用案例教学形式,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案例会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法规的由来及其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认识。因此案例收集和设计尤为重要,这需要老师平时下大力气才行。二是化理论为实际。本课程涉及较多的化学知识,教师应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特别是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后工作岗位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品,注重化学反应的理论与现象比较,让学生从案例中总结掌握各类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对其危险特性和事故特征有明确的认识,了解如何预防危险事故的发生,掌握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处置方法。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化学基础不同(文理科)因材施教。三是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精心挑选合适内容,提供相应资料及网站资源,采用指导自学法,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过多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应作业,老师课上再进行讲评,这样能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学生是主角。采用讨论教学法时,教师应认真设计、组织好课堂讨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配角,学生才是主角,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气氛,开拓思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危险品运输课程的参与度,教师不要马上评判学生的观点或方案,让其充分阐述,同时加以适当引导,使其意识到问题所在,让其自己主动修改方案和纠正不正确观点,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

四、结语

航空危险品运输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但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时俱进的学习实践能力,而且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民航危险品运输从业人员的更高要求。本文针对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危险品运输课程的定位、教材应用及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相应建议。希望能为各位同行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能为中国民航运输教育事业做出一丝贡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