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1: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月13日,我开始了我的第一堂课,说到特长生,大家都知道,基础并不是很好,所以我就从基础讲起,先教她单词后教她课文,然后再讲练习。总体而言,感觉第一天的收获还是不错的。当天回到家,我把一天的课程回顾了一遍,总体感觉还是可以的。归纳了一下,有几点需要改进:
一、在讲课方面,我需要分清楚什么是重点,不是重点的可以一带而过,毕竟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也不是一点都没听,针对重点拿分的项目要详细讲解,这样才能让她在以后的考试中,成绩有所提高。如此,才是补课之功效有所发挥了。当然,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出题的过程中,也是自己提高的过程。我们可以积累一些以前学过却已经忘记的知识,这也是我们的收获之一。同时,在查阅一些资料的过程,我们也学会了怎样很好的利用现有的资料。我每次给学生上课都会给他出一些跟他课本知识相关的知识,或是上网找,或是自己出,或是自己查资料书。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更深一层地了解了高中的英语教材,这些对于向往三尺讲台的我,是有帮助的。如果我没有参加这次义务家教,也许我没有动力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二、在讲的过程中,我应该尽量耐心点,慢慢的给学生讲,毕竟她才高二,可能有些我认为很简单的对她来说并不是那样,切记不能烦燥,不能讲了一遍她没听懂就凶学生,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这在我第一次上课的过程中,有犯这种毛病,所以后来我改了很多,尽量让自己心平气和的耐心的讲解,直到她弄懂为止。
三、在习题布置与讲解上,我要尽量备备课,一定要挑些有针对性的题目给学生做,不能做了很多题,但是很多都不是重点,那样更多的依然是浪费时间。另外学生甚础比较弱,也先强化了基础才能够去提高层次。
四、最后就是要和学生处好关系,要让她把我当朋友,而不是老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沟通。在跟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他所学习的教材,还了解了她的兴趣、爱好和心里的一些想法。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先了解学生,不仅仅是了解她学习方面的,更重要的要了解她的一些爱好兴趣,这样才能很好的跟她沟通。沟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好的沟通是成功的一半。因为我们要扮演的不只是老师的角色,还要在适当的时候扮演朋友的角色。要把握好什么时候该是当老师的时候,什么时候是扮朋友的身份。
前几天知道了要去__特殊教育学校支教,心里很难接受,为什么要让我们去这样的地方?听说那些孩子有的是智障,有的是肢残,感到巨大的压力。
今天是去特教学校的第一天,听着__外面传来的诵读佛经的歌声,看着这些小孩,心中有一种悲从中来的滋味……一个家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小孩被来就是一种悲哀,那些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要怎样与那些特殊的孩子沟通,怎样教导他们,一个一个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子里。
今天带的一个孩子听护工阿姨的介绍说是14岁,可是当教他写数字的时候,他除了123能写出来之外,其他的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当我伸出1个手指问他“这是多少?”他居然伸出4个手指说8……就这样折腾了很久。发现他写字不行倒是挺听话的,本着哄着他的心理,叫他画幅画,结果他第一个就画了维元,听到别人的赞赏,他可高兴了,画了很多很多,还特地为我作画,并送给了我……
这是我收到最特殊的礼物,虽然我们沟通起来很有难度,甚至有点鸡同鸭讲,答非所问,不过看到他送给我的画,突然一种别样的滋味涌上心头,虽然你的画里都是那么简单几笔的勾画,画下面的签名每一张都是不同的:尽管每幅画都是那么几个圈圈,画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却能被你形容为其他的人,但我知道这是你表达你内心的一种方法,只有通过“作画”才能让你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所以你不知疲倦的画着,直到画到整个本子用完了,才停了下来。这是我收到最别样的礼物,我会好好地珍藏的,直到永远……
还见到一个长得人高马大的女孩虽然你不太会说话,你不知疲倦地在那里唱了几个小时的歌曲,表达了你对语言的渴望;还有一个今天用蜡笔报废了我心爱的美特斯邦威的上衣,可是你并不知道你到底干了些什么,我虽然很伤心可是我并不生气;还有一个在那里睡了一个上午的小男孩;一个又写字又画画的孩子;还有后来才过来的小女生……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争取与你们多多相处,其实我不知道我能教会你们什么但我希望把我一颗炽热的爱心奉献给你们……
要说我最敬佩的职业也许就算是老师了,更让人敬佩的应该要数支教了吧,看到那些支援贫困山区的老师们,光是夸他们精神可嘉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至少他们做到了,我们没做到,我们也只能给他们一些支持,支持大学生支教而已。
每每目及灾区儿童艰苦生活的照片时,记忆就不自觉的选择了这句话。为人者,不能忘其本。也许你我今天的生活早已脱离贫困而奔了小康,甚至堪称“奢华”,然则,我们却不能忘却那最最本源的,对于弱势群体的爱。虽然没能下去支教,但是我一定会尽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支教就是用我们微薄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孩子,为了那些山里的孩子能够更好的学习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支援贫困地区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很多人也许都想去支教,现在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支教里来。即使我不能参与进去,我们也要给那些正要前往的支教学生们鼓励信心,他们不是去游山玩水,他们不是去极地探险,他们不仅仅是在教育别人,同样对***自己也是磨练,这样的大学生支教活动给了人们一个奉献爱心的机会,天地之大,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去关爱,大学生支教,他们将我们的爱心传递给了山区的孩子们。面对这些可爱的支教,这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支教,我们是否也应该做些什么。也许只是鼠标的轻轻一点,也许只是默默的一个点头,也许只是竖起拇指的一个夸赞,这么多也许的也许,只需要我们将这些鼓励传达给前线的支教们。
支教有着特殊的意义。当你看到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越过破旧的教室窗口,穿透贫瘠的土地,让人揪心,这时你会觉得支教活动很有必要,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得知识。尽管农村义务教育迎来了曙光,但依然还有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它没有好的硬件设***施,却有着全市最好的学风;它没有较好的生源,却有着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这写更需要老师们含辛茹苦、孜孜不倦的教诲。在学生们的生命里,你就像那瞬间疾驰而过的流星,还来不及让我们看清你的样子,就消失在中学生活的尽头,留下一道让我们永远温暖的光亮。
为了可爱的祖国的花朵,让我们为这些支教和山区的孩子祝福吧。人间有爱,有爱,才有希望!
2011年6月,我们课题调查组对温州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和谐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看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大多数都能调整自己的心理,适应环境。在访谈中,多数教师也对大学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给予了主流较好的肯定。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的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功利化
有30%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有近2/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部分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随波逐流,为了考试及格或是获得高分,考试作弊已不是新鲜事;有些学生学习更多重于专业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而其他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则抛掷脑后,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差,忽视学做人、健心理、育美德,等等。
2.责任心淡薄化
有少数学生希望自己将来能名利双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少数学生重自由轻纪律,自我约束力较差,公共意识也较弱,学校组织的社区服务及偏远农村的义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也不积极参加;过于强调自我、利己主义,不能很好地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差;缺乏全局观念,对集体、班级荣誉漠不关心。
3.心理脆弱化
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家长高期望值,自我定位也高,成才的欲望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而面临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有心理压力的已超过25%,少部分学生缺乏应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体验,调适能力差,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特别是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
二、大学生心理不和谐问题的原因
1.社会心理氛围不和谐
和谐社会需要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尊重和关爱,需要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如果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猜疑,做好事遭人误解,正义得不到声张,怨愤找不到合理的发泄渠道和解决办法,见死不救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不信任和冷漠心理。人人处于竞争的环境之中,个人的学习、工作、住房、医疗、家庭、孩子的教育,甚至面临下岗的潜在危险,这一切都使人的自我防范的意识得到强化。人心浮躁,焦虑,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自我而无暇去关心别人的疾苦。这些不和谐的心理氛围和强烈的就业竞争的压力自然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导致大学生人生目标功利化,利他行为弱化。
2.高校心理和谐教育不系统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国内都已广泛开展,但因其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不同,各个地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方向都有较大差别,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且多集中于学校。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优化教学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更多的还是形式化的教育,教育内容和方法依然比较单一,大多停留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层面,处于免责的僵化教育状态,与家庭及社会的联系过少,家庭和社会不是学校教育的“同盟者”或“合作者”,而更多地体现为“旁观者”的角色。这种传统单一的“小教育观”已经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学校承载着过多的社会责任和行政责任,忽视学生的真正需要,缺乏对学生的珍视生命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轻视人文科学,重技能训练、轻人格养成等问题。
3.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不合理
孩子的早期教育,人生的第一课堂来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我们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有部分家庭分解和重组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家庭教育长期以来走入了一些误区,例如,一些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当,或由于工作繁忙不去教育子女,或过分保护、溺爱或干涉、严厉惩罚;更多地注重智力、身体发展而忽视品德、心理教育;缺乏民主平等式的家庭教育;认为教育主要在于学校,孩子个人的安全和成长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是学校的责任等等。
三、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1.心理和谐的概念
心理和谐是指人们内心的自然平和、乐观愉悦和对外界事物的包容接纳、融洽友善的心理现象。心理和谐作为人的一个心理关系系统,自然有其特殊的内在结构,并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心理和谐包括人自身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现问题。
2.一体化的大教育观
尤・布朗芬布伦纳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他在1979年出版了《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在此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指出了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布氏详细介绍了人类发展所涉及的几个关键性的环境因素,即学校、家庭和社会、自然因素等,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四系统观”。他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能动地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他认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因素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进行着交互的作用。正是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个体才从中获得了发展。个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若干个系统,即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以及宏观系统。在本文需要借鉴的是他的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和宏观系统的理论。微观系统(Microsystems),主要是指个体亲身接触和参加其中并产生体验的,与之有着直接而紧密联系的环境。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在微观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都
会对个体的发展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不同的家庭,由于父母的教养行为和方式的不同,相应的个体发展机会和状况也就不同。良好的家庭环境、亲密的亲子关系必然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及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中介系统(Mesosystems),它是指个体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学校和家庭,家庭与邻居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相互作用过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家庭和社会的单独影响。但如果学校和家庭等微观系统在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或要求上存在差异,而又能不通过有效途径加以沟通解决的话,便会使青少年无所适从,对他们的要求产生困惑,有可能对学校失去兴趣,对家庭缺乏亲近感及对社会感到迷茫。宏观系统(Macrosystems),它指个体成长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及其意识形态背景,如整个社会长期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形态以及社会结构等。前面所述的两系统均存在于这个宏观系统中。如目前社会的多元价值观状况及主流价值观体系、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风尚、人们的教育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都会作用于其他两个系统,进而构成了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宏观系统,影响到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3.建立一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新模式
综上可知,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在强调个体发展的时候,不但要求必须考查诸如家庭、学校、社会等所有可能的子系统,还特别注重要全面细致地把握它们之间彼此的潜在交互关系。各个子系统积极配合,良性互动,发挥整体合作优势。这种系统化的“大教育观”理论,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高度认同只有在健全人格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达到“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的一致性,对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构建合理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模式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该模式要求教师和家长应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构建和谐统一的中介系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共同努力。这要求在教育大学生的过程中二者彼此要分担责任,携手合作,共同来提升心理和谐教育的整体质量。其做法主要是构建家、校联动机制。通过该机制,家庭和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从学校方面来说,一方面,需要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主要是设置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心理健康保健、咨询和危机预防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工作者队伍,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也要通过家长会、互联网等手段,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使命、一些教育制度及计划、内容和方法等向家长介绍,把学生近期的学业情况和心理发展状况向家长汇报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从家庭方面来说,除了加强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建设外,同时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一些教育活动,对学校、教师及子女的状况进行了解进而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以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可见,要想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应该始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协调一致,互相支持,共同配合,以构建和谐的中介系统。
(2)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作为由个人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个人和家庭的存在与发展都同社会这一外在的、宏观的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即社会教育对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社会是个大家庭,是所大学校,是位无形的指导教师,它既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各种活动场所,但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人自身的健康和谐是一个长期习得和养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和社会的各种价值观、社会风尚习俗、社会心态等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个体内在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外显人际关系的养成。因此,对家庭方面来说,家长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地走进社会中去,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教育形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主要途径有:家长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公益组织或一些教育机构等外在系统,例如,参加家长教育培训中心,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和谐的培育;通过社会上的专门渠道和网络渠道,向地方和国家等相关教育部门和组织,对国家和社会的教育制度或政策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从而影响到学校教育政策的制定,这无疑会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社会方面来说,需要加大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主要是改善教育方针和计划,利用公共网络和媒体,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加大资金扶持,提供优惠的就业、创业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和谐环境。
[作者简介]邹国振,广东金融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广东广州51052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223-04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如博客、播客、对等互联、社交网络、搜索引擎、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广播电视等等。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因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他们的关注和喜爱。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并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诸多挑战
(一)对教育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技术的主客体平等性,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快捷性等特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体提出极大挑战。一是新媒体技术的主客体平等性,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中心转变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变得越来越模糊,对思政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二是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大众性、丰富性、快捷性等特征,大学生从中可以便捷迅速地获得各类信息,新媒体对知识边界的消解,使传统教育中教育者的知识信息等优势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各种复杂的甚至矛盾的信息,学生难于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有的学生因普遍怀疑而产生新的信仰危机,价值取向可能变得混沌不清甚至被误导,使思政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面临很大冲击。三是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以及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及信息选择能力的提高,对思政工作者掌控局面的整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不仅要求教育主体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文化知识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网络信息素养与扎实的网络技术功底,对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二)对教育内容造成极大的冲击
新媒体的开放性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造成极大冲击。当今,新媒体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力量、各种利益群体表达思想和意志的新场所。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传播和斗争的新阵地。新媒体成为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信息内容丰富繁多却良莠不齐,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碰撞,形形的主义、思想和信仰在这里交织激荡,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很大冲击。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严重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虽然自身有较大的优势,但理论性强,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多样性的需要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成为摆在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对教育方式带来全新的挑战
新媒体的多元性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式带来全新的挑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创新,已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这种主要靠“面对面、言语对言语”的教育方式,由于受时间、人员、地点等限制,所能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难于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受到很大挑战。新媒体的多元性使得大众传播具有了鲜明的个体化特征。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较强的隐蔽性与私密性。尤其是在QQ、MSN、博客等沟通环境中,非正式的文字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反映出真实的情感,还可以避免传统交流方式中的戒备心理。因此,大学生格外青睐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单向灌输与传授方式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和效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式亟须转变。
(四)对教育效果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带来极大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各种意识形态的信息跨越了时空的间隔障碍,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更加激烈,个体价值目标选择的自由度更大,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度、信任度和认同感不同程度地有所降低和削减。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制约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加了教育控制的难度,加上我们的管理经验不足,各种合法或不合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快捷方便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不少信息直接对大学生精神世界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这种快速侵入、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传统的主要靠长期坚持、反复灌输、潜移默化发挥作用的教育,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
二、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新的机遇
(一)新媒体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具有承载量大、速度快、多媒体、立体化、覆盖广泛、互动性强等优势。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借助网络课程、精品课网站、数字化校园等平台,通过发帖子、发短信、QQ聊天、写博客等方式,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广泛、更主动、更快速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而克服传统式教育受时空限制的不足,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极大地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
(二)新媒体的应用可以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手段更加新颖、形式更加多样
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造了新的条件。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博客、网络论坛、手机短信等因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灵活、快捷的特点,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势,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
了全方位、个性化、多维度的服务。借助新媒体,通过网上直播、同步交流、聊天室、留言板、短信发送等方式,用声音、文字、图片、影像生动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手段更加新颖、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有针对性。
(三)新媒体的应用可以用先进科技手段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亲和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比较抽象,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会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新媒体弥补了传统教育载体、教育形式的不足。新媒体的应用,可以改变以往“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居高临下、简单说教方式,代之以讨论的、平等的、双向交流探讨的方式。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借助新媒体,教育者可以与受教育者平等地参与网络聊天、网络论坛,平等地和接受信息,平等地进行感情交流。新媒体传播的虚拟性和平等性可以促进师生双向交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师生双方的信任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亲和力。
(四)新媒体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大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图文并茂、快速传播、交流便捷等特点,为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应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和层次各异的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使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感染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而且使他们有了更多表达个人意见、发表评论的机会,使他们由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转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还让不同水平和基础的大学生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权,有利于发挥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三、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运用正面舆论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力
“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这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预防与应对并举的方针,“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积极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运用正面舆论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力。一是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及其对新媒体的青睐。通过建立相关主题网站,抓好网络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的管理等形式,开辟新的阵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感染力和感召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二是培养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掌握新媒体技术和实际操作经验的理论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水平,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分析,及时了解掌握新媒体反映出来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并适时开展网络评论和舆论导向,加强新媒体舆论导向和引导,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新媒体环境,减少负面信息和舆论对主流价值导向的干扰和破坏,保障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二)健全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
教育需要一定的载体为条件和支撑,各种载体都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在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其他传统媒介载体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一步拓展创新、健全完善各种有效载体。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主流媒体的阵地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主干、中央新闻网站与地方新闻网站优势互补、发挥主要商业网站积极作用的互联网新闻体系。要依托其资源、品牌和人才优势,加强理论内容建设和个性化服务,努力使新闻网站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骨干力量。还要创建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宣传教育网站,突出专业特色,形成各自优势,增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平台的各项功能。思政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加强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要开设网络课堂,开展网络教学、网络谈心辅导等等,还要依托主流媒体的门户网站,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三是充分借助新兴媒介的重要作用。要鼓励思政工作者建立个人教育博客,紧密结合实际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博客内容,及时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问题,努力建设有影响的博客品牌。要通过建立主题网络虚拟社区或QQ群组,编发彩信、手机报和电子杂志等,充分借助网络、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影响作用,最大限度地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覆盖面,最大限度提升其在新兴媒介中的传播力。
(三)改进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式方法
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特别重视新媒体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一是要不断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要及时向网络延伸,建“网”设“站”,开展主题讨论、专题聊天、网上访谈等活动,构筑平等互动的教育信息平台,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增强多向互动,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等方法开展教育,实现教育方式转变。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手机短信、飞信等即时通讯提供的便捷沟通渠道,BBS论坛、QQ群组提供的网络交流平台,博客、微博提供的独特、全景式的窗口,创新教育手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现代化。二是要注重增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要熟悉教育对象,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搞清要解决的问题,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按照其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讲求针对性,注意层次性,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着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体的能力和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98-0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资本、技术、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与配置,经济就如纽带一样,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与联系,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地球村的设想越发成为现实,当然,经济的发展也不置可否地推动着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世界文化也出现了历史上任何时代不曾有过的大繁荣,大发展的景象。在此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别国称赞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时,我们也看到了别国文化的先进性,看到了其他民族文化优秀的一面。通过对其他国家、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借鉴,促进了我国文化更好的发展。然而,在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其糟粕部分也不可避免地流入我国,并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活动。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的指导地位
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性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因此,坚持和巩固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要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教育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去认识好、理解好、把握好指导思想的精髓,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并自觉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将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指南。
(二)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渴望表现、敢于冒险、善于创新、排斥约束、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由于他们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因而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差,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较为混乱,稳定性不够,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用以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大学生,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稳健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增强他们抵御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从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因此,他们道德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影响着我国社会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
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会进入各行各业,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充当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在继续进行自身社会化的同时,也在以自身的言行去改造着社会,影响着他人的社会化,因此,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是否积极,是否正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熏陶下,大学生会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拥有积极健康的品质,他们奉守集体主义、乐于助人、善于团结、热心公益、甘于奉献、注重维护集体和社会的利益,而不是专注于个人利益、个人享受、对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持批判的态度,积极弘扬社会正气,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表现
(一)教育理念的不足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总是居于主导地位,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被视为唯一的主体,而学生则被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处于从属地位,他们不需要去创造、去反思、去进取、只需要机械地、盲目地、无目的地去接受、吸收,从而造成主客体的失衡,在这主客体的失衡中,体现的是大学生在教育中主体性的缺失。
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缺少对他们地位的尊重,缺少对他们需要的满足,其结果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老师规定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而大学生自身全无自主之见,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有的只是盲目性、复制性。在这种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情况下,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与价值追求,从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将其外化自己的行为活动,这势必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势必严重削弱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方式的不足
在知识的传授上,以往更多采用的是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这种单方面,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很少考虑到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不管他们接受与否,也不管他们接受效果如何,既忽视了对大学生情感的顾及,也忽视了对教学成果的追踪和反馈,其结果只能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更多情况下其形式大于实质内容。
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课堂形式,通过面对面的、直接的、简单的理论知识传授模式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网络,传媒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其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对实践教学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使得教学过程于机械化、单调化,缺少互动性、主动性、积极性,这既使得教师缺少教学的激情,也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热情度不高,甚至产生厌恶,反感的逆反心理,其结果是学生不仅不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反而是排斥这样的理论知识学习。
(三)教育队伍的不足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令学生对之兴趣索然,而且教师对之也缺少应有的激情,更多的时候教师只是把思想政治理论当作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而已,走走场,过过形式,而没有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战略意义,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乃至对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部分教师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理论水平还不够高,责任心还不够强,其自身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做的还不够好,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没有塑造好,维护好,利用好教师的权威效应,从而使学生缺少必要的外部引导力和推动力,缺少一个良好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部环境,在内外因失衡的情况下,加之大学生自身的盲目性、趋同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面临着更多的考验。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以大学生为根本,以大学生为教学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努力实现好大学生的物质需求时,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培养,注重对大学生精神需要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双向主体性,既要看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要看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好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良好协调与默契配合,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主体作用。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履行好学生利益维护者的角色,切实解决好学生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做好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的工作,想学生之所想,谋学生之所谋,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二)创新教育方式
注重理论传授和师生互动的共同运用,充分挖掘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优势,克服其缺点,合理利用其有利部分,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发展、创新,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经过理论课的传授,使大学生认识了、了解了、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特征和精髓,认清了所面对的党情、国情、世情,明确了大学生自身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进而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标准,最终解决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的问题。
在理论传授的同时,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采用现场讨论,辩论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现代教学手段,发挥好其具有的教育功能,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热情高涨的,大家踊跃参与的学习氛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并在这种内在动力的驱动下更加有效地学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到博物馆、陈列馆、烈士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在实践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并自觉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培养教育队伍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首先要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底蕴,要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指导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和娴熟的掌握,注重对著作的研读,以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自觉地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塑造为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践行者,从而发挥好教师的表率作用,重塑教师的权威。
良好的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品格素质,不仅是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方向指引,而且对学生的言行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高风亮节的情操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的影响,起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学生会将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课堂上,教师应该具有开放意识和民主意识,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加以积极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予以否定和排斥。课堂下,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热诚之心,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贴心,学校的关怀,并在各种内外合力下,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热情,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自身成长、对社会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马姗姗.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研究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匡促联.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价值观的自觉[J].云梦学刊,2010(2)
3.李大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的人本性及实施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1(3)
4.龚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保障机制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作者简介:苏玉琼(1968-),女,四川资阳人,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马荟婷(1989-),女,青海西宁人,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5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0BKS057)、成都理工大学辅导员研究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载体研究”(项目编号:2012FDY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92-02
在以载体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载体合力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显著,成为目前研究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尽管目前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研究载体已经取得较多成果,[1]载体的内涵、特征等基本问题取得共识,[2]泛论、散论和孤立研究载体作用居多,但载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应用尤其是载体合力的应用方面还很薄弱,一是各种载体的条块分割及离散状态明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体的分化;二是过分随意运用载体以及一定程度的盲目跟风,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弱化;三是对新媒体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避负面影响的淡化。[3]载体合力缺失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从载体系统及合力的角度加强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原理和方法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体合力问题,一方面从理论上回应载体合力的内在结构、功能及运行机制,推进载体合力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从实践上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体合力的应用问题,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提供对策建议。本文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体界定为: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或信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根据信息的承载方式,把载体分为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和传媒载体,从中探讨载体合力的生成和应用原则,进而为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依据和建议。
一、载体合力的内涵及表现
力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合力就是合成的力量。载体合力就是把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载体进行系统整合而产生的最大教育力量及教育效益,其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合力的大小,表现为每种载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力度及效果;二是合力的方向,表现为每种载体在教育过程中瞄准的目标及运用的方式方法;三是合力的作用点,表现为每种载体在教育过程中针对的具体内容及着力点。每种载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应范围,在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既可能产生增强的效果,也可能产生抵消的效果,为此,需要各种载体相互合作,以此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效果最优。
载体合力表现为四个方面:各载体发挥作用的目标相协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各种载体的共同目标,要克服各自为政、目标冲突的问题;各载体承载的教育内容相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基本精神是各种载体的主要内容,在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基本精神时,要克服载体承载内容实质上的冲突和信息冗余的问题,注重载体内容的规划和协调;各载体功能发挥相协调,要克服载体功能异化及冲突的问题,需要明晰载体的特点及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各载体的运作方式相协调,对载体进行序列化、工程化运作,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完美契合,成为连续性的教育序列,在彼此交互作用过程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4]
二、载体合力的生成原则
载体合力的生成原则是指形成载体的合理结构并发挥各种载体的功能需要明确的最基本要求和内在规定性,载体合力的生成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它是各种载体协同组合产生力量的具体指向,各种载体均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这一主题来选择和设计载体,既要发挥传统载体的优势,又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现代载体,一切有助于承载和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载体都可以试验和选择,由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的实现获得更多的渠道和方式。
2.相关性原则
它是各种载体在生成合力目标指引下需要处理的内外部关系,必须充分注意载体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载体系统内部各具体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是考虑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尤其关注转型社会、风险社会、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运行状况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由此选择和设计恰当的教育载体。二是注意各种教育载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做到相互配合,功能互补。
3.层次性原则
它是关于载体合力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存在阶段性,思想觉悟、价值追求和人生境界存在层次性,需要考察大学生年级、专业、政治面貌、籍贯、性别等变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为载体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依据。
4.效益性原则
它是关于载体合力所要取得实际效果的基本要求,是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的辩证统一,只有对教育效益的形态和特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才能选择好、组合好各种教育载体,产生最大教育效益。
教育载体合力设计应用的四个原则是载体实践的指南,有不同的内涵和所指,目的性原则针对载体合力设计运用要实现的目标,对载体设计运用具有导向作用。相关性原则针对载体合力设计运用的影响因素,对载体类型选择与创新以及载体之间的协同性具有指导意义。层次性原则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因材施教、实现载体合力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效益性原则针对载体合力应用的实际效果,对载体运行具有评价反馈作用。
三、载体合力的生成路径
1.明确各种载体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各种载体基于自身的物质特点在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时存在限制,单一的载体有时难以完成教育任务,需要实现载体之间的结构优化和功能互补,正确认识各种载体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就显得非常重要。
文化载体具有全面性和渗透性特征,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覆盖是全方位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式的影响是渗透性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的影响是持久性的,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的目的,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活动载体具有实践性、目的性、参与性特征,大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更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场感、直观性和生动性,做到寓教于乐,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
传媒载体具有覆盖面广、传递迅速、时效性强等特征,在运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过程中,以科技手段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功能,既符合科技进步的发展潮流,又能让大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
管理载体具有强制性和制度性特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承载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在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管理过程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在以管理保障大学生利益的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2.优化载体结构关系
优化载体结构就是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的要求,通过载体的选择和配合以产生最大教育合力的过程,借鉴现有研究成果,[5]本文具体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载体合力生成的结构优化方法。
一是立体结构优化法,就是在进行同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整合运用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系列化的不同类型载体,立体强化同一教育信息的传递,使教育内容渗入大学生内心,为大学生所接受,其特点是以主题教育为主线,将若干教育载体串成一个系列而产生整体效应,在不同时空、不同层次上重复教育主题而达到教育目的,具有教育主题呈现的立体性和纵深性。在整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体时,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通过历史与现代类型载体的配合而反复呈现出来,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认知由不知到熟知再到真知,如在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时,可以把课堂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结合起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可以选择影片赏析、知识竞赛、征文与演讲、主题教育班会、歌咏比赛、参观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旅游、倾听英模事迹报告会、阅读爱国主义书籍等形式,这些活动形成立体结构,使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体会。
二是平面结构优化法,就是把不同载体承载的教育内容在不同空间同时进行传播,让大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教育内容进行学习和感受,以此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其特点是从多个角度切入同一教育内容,运用不同载体同时进行复合传播,合起来构成完整的教育内容,犹如一个圆被分割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由相应载体进行呈现,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例如,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行为能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要求,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在考虑审美观教育载体设计时,可以把活动载体、文化载体与传媒载体结合起来,同时开展知识版块宣传、专题讲座、校园之声广播、电影作品欣赏、审美观征文、参观艺术展览,让大学生了解有关美的本质、美感和审美的基本知识,接受美的熏陶,净化心灵,从日常生活入手去发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达到审美观念与审美行为的有机统一。
三是整体结构优化法,就是把立体结构优化法与平面结构优化法结合起来使各种载体形成主体多维的形态结构,其特点是载体构成承载教育信息的支持网络,避免单一载体带来的局限性,有利于发挥载体的整体优势并取得综合效果。要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理想的认同感,可以设计建国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展现,可以把课堂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媒介载体结合起来,开展教学讲授、参观感受、主题征文、社会实践、图片展览等活动,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宏观与微观的印证、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式呈现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深刻印象,受到教育和感染,进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和信念。
3.构建载体合力模式
载体合力模式是对各种载体共同促进传播内容的途径及机制的简单化呈现,对理解和运用载体形成传播合力以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图1显示,载体合力模式可以表示为教育主体A与教育主体B之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展开的信息交流与互动过程,在交流与互动过程中运用各种载体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标。载体合力的生成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要求,通过载体选择设计和实施产生合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认知和践行。
载体合力的形成是一个围绕教育目标而选择恰当载体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馈优化的过程,一般要经历教育目标确定、载体选择设计、载体操作实施、效果反馈修正四个基本环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体合力的形成也要遵循这四个基本环节,把握四个基本环节对发挥各种载体功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具有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崔英.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2011,(6).
[2]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J].江汉论坛,
2003,(7).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但是大学生目前阶段理性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容易被事物表面所迷惑,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十分便利,大学生处于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由于对网络环境监管的缺失,许多未经筛选的信息涌入大学生的视野,网络上的黄色、暴力信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断侵蚀着年轻的大学生,加上大学生自律意识的缺失,就会导致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发表不当言论、充当网络黑客等,网上多次出现的大学生微博自杀直播等行为更是与价值观的冲击密不可分。当前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国内,他们所宣传的自由、民主、公平等思想很受年轻大学生的追捧,而没有看到这些思潮背后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实质,容易被外表迷惑,消解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阻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认知受到极大挑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
(二)对高校四喜?E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往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课堂为主,老师讲授学生听这样的形式,老师作为教育者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生也能随时随刻方便的获取信息,甚至能够比教师更快的了解到各种案例,学生不仅仅是接受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变得越来越模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使得传统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面临很大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思政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更要提高自身的新媒介素养和技能,才能真正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打造新媒体价值观教育网络阵地
高校应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目前国内高校已经普遍意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价值观引领上的强大作用,许多高校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账号,高校应当加强在这个平台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等和各种先进事迹的宣传,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者应该及时学会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并加强学生工作的管理与建设,及时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转发并发表自己观点。同时也应主动将新媒体运用于理论教学当中,使原本平面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起来,改变过去生硬的价值观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更具活力。教育者在这个平台上也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解答困惑,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
近期,“最美现象”频繁涌现,“最美”成为网络及其它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最美人物以其善良、质朴、仁爱、无私的品质确证了道德主体的真实鲜活的存在,遂成为大众热议、追捧、崇敬和效仿的“英雄”。他们身上闪耀出的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也正契合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众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范例,它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形象性、可学性等鲜明特点,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作为国家未来中流砥柱的青年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群体,他们既是教育的对象,也应成为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使当代大学生树立高度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形成价值共识,完成价值整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顺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我国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带来的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外来文化和网络信息充斥着青年学生的思维,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导致多种价值观并存,在这样开放、个性、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不断淡化、理想信念更加弱化,实用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广泛,出现了价值理论偏重务实、价值取向趋于理性、价值追求突出个体、价值实现围绕自我的现象。金向华和方年根在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中发现知其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没有表现出高度统一性,而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陈娟在对广东高校学生调查后也指出,“总体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主导价值观相一致,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矛盾性和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以正面说教灌输等规训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已大打折扣,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主导的价值观念要被学生接受和认同,势必存在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一般而言,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还是在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的,保守、呆板以及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与现实社会严重脱钩,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现实效能感不断削弱,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有学者调查发现甚至有超过45%的学生不欢迎、不接受在高校进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合适的教育渠道和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才是核心价值体系被认同的关键。
二、“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逻辑关联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二者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正确把握和系统回答这个问题是科学认识“最美现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前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美现象”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任何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主义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灵魂,在本质上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和性质,集中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导向、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理应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最美”人物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引下,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识别善恶、权衡利弊,正确认识个人的责任担当,自觉抵制各种非的干扰和侵蚀,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检验标准。
2.“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体现和实践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要实现自身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变,从而为广大社会成员认知、认同和践行,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媒介来实现自身的大众化、具体化和生动化。最美人物作为先进分子的代表、时代的先锋和社会的楷模,以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体现和实践形态。“最美现象”承载和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促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人格化和具象化,成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生动范例和实践形态。最美人物以自身的感人事迹、良好形象和优良品质,生动体现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括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
3.“最美现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有效榜样示范载体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在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进行学习。因此,所有的教育中都要注重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的作用。榜样是时代先锋和社会楷模,是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运用榜样进行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激励作用,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容易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榜样事迹中获得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认同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美人物”是新时期的时代英模,更是引领人心向善的时代楷模。“最美”人物以他们的“最美”行为,引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取向,让我们再次见证了时代英模的榜样示范作用,用形象直观、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最美现象”展示出其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之,让人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
总之,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二者统一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选择、树立、宣传和推广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最美人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三、利用“最美现象”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能否达成预定的教育目标, 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认可程度。最美人物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形象性、感染性、可亲性、可仿效性,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同构建中的功能缺憾。“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内涵的高度统一,又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追求。
1.正确认知:夯实认同基础
认知是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和科学内涵,则很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他们自觉的思想认识和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制约和意识的偏见,对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在此背景下,利用最美人物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进行价值引导, 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可以为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一条有效的认知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认核心价值。“最美现象”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鲜活的缩影,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它凭借自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感人事迹、先进思想对学习者产生影响,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了解、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经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形式,在对价值观、价值体系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理性认同,从而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较为稳定且正面的印象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于社会的价值原则、价值理想的理论概括,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传播与普及,让大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使其“知其所以然”,这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2.榜样示范:促进自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载体和话语。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师主体性的存在,大学生的主体性容易受到抑制,单一的观念灌输和空洞的道德说教也容易让大学生感到厌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刘良模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认为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话语存在空、大、全的现象,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显性教育较多,而隐性教育较少。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评价、判断、选择都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感彩,具体表现为人们总是根据事物的价值和个人的喜好,接受自我感觉有价值的东西,排斥自我感觉无价值的或有害的东西。榜样具有鲜活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激励大学生不断学习先进,追求真、善、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性、先进性和真理性的认同。利用“最美现象”可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大学生在无人说教的情况下自己主动进入,可以淡化大学生的被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有效避免课堂显性教育对大学生造成的逆反和排斥心理,而且教育效果比较持久,对课堂显性教育起到很好的辅助与补充作用。以活生生的事迹和通俗的语言诠释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大家能听懂并有兴趣去接受,比单纯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只能用人来建树”。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孔繁森、张海迪等英雄模范,以高尚的品德和先进事迹鼓舞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 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最美妈妈”的“惊世一举”、“最美司机”的“完美一刹”、“最美教师”的“惊险一推”,“最美爸爸”的“惊人一跃”等榜样的示范作用也必将对当代大学生起到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毋庸置疑,尽管没有明确要求大学生必须牢记理论,也没有创设严格的教育情境感悟精神,但是在良知、归属感、舆论和从众机制的作用下,大学生们内心必然产生潜在的动力,积极置身其中并向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看齐,自觉协调、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固化自己的意识与行为。
3.润物无声:情感陶冶中认同
人们认可一种价值体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们自身的情感水平和被触动的程度。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动力,外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无法进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更不可能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事实上,“一种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也就是主体对价值观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可以说,‘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实现的关键和难点。”“最美现象”既有在“危急、危险、危难”特殊境遇中瞬间迸发的震撼人心、温暖社会的“见义勇为”现象,也有让人感动的“行为平凡而出人意料,动机单纯而德性醇厚”的道德行为。不管是“惊世一举”、“完美一刹”那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和灾难的关键时刻考验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道德智慧和道德勇气,还是在平凡岁月中攻艰克难、默默坚守善良德行的“择善固执”现象中展现出的长期坚守、执着奉献的朴实梦想、坚定信念和坚韧毅力都是真善美的统一,足以感天动地,令广大青年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甚至给他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在分享和体验最美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中被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之,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紧抓“最美现象”这一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其自身榜样示范的最佳优势,确保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宣传者、模范践行者和坚决维护者,始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参考文献:
[1]左晓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认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0)
[2]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与培育[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金向华,方年根.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4]陈昌兴,陈奇娟.从民间“ 最美现象”评价活动的显著成效看核心价值体系工程实施的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3(4)
[5]胡菊华.最美人物与青少年品德教育[D].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6]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张未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9]汪荣有.“最美现象”的伦理价值.道德与文明,2013(1)
[10]邹宏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提到95后的大学生,总会伴随一些负面的新闻,但从其积极的一面来分析,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所体现的也有很多优点的,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依然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学校的工作一直以来以育人为本,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是一项较负责的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在培养大学生的问题上,应主动引导他们建立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调适,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有价值的社会群体。
1 价值观重要性的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对我国当代青年最殷切的期盼,只有有志青年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去奋斗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要求青年大学生要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同时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祖国永远都抱有喜爱的心态。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学校不仅要他们在科学文化素质上有更大的提高,更要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所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本领过硬,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进而去回报社会,这也能看出来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
社会上最关注的群体就是大学生,大学生入学后的一举一动都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议论声也一直不断,不能说所有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上都有所偏移,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呈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忽视他人,注重自我。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众人宠爱之下成长起来的,对他人的感受不是很关注,缺少奉献精神,在自己的小字典里没有“忍让”这两个字,易与人发生冲突。但这些大学生都充满自信,比较善于表现自己,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投入也比较多,所以他们也都是多才多艺的,在全面发展上是很符合标准的。
2.2 缺少实践,依赖网络。现在是网络社会相当发_的时期,这些大学生从出生就已经处于网络社会中,不管是信息的获取还是休闲娱乐都和网络直接挂钩,有的还会利用网络进行交友,严重的会发展成“网虫”,过度依赖网络,在实践上却少得可怜,生活不能自理,让很多家长都比较头疼。但是这也会让他们的头脑比较灵活,有诸多鬼点子,有足够的现象力,更能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性。
2.3 抛开束缚,过于前卫。现在大学生几乎都抛开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标新立异的新一代,穿着打扮以及交往上都没有过多的顾忌,这让很多人觉得他们出格、另类,不成样子。但是反过来看,他们这样做又是敢作敢为,追求率真自由的一代。
2.4 回避崇高,趋向实利。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会也关注国家的发展形势,比如经济问题、国际地位以及腐败问题,但是他们更关注的还是自身的利益,最实际的就是就业问题,在理想的追求上更多地夹杂了功利性。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重塑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正遭受着极大的冲击,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更是当代大学生走好大学路的总指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动95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3.1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针对95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移状况,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不失去方向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凝聚着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不要太注重一己得失,不要太迷醉于眼前利益,不要沉迷于个人世界,要让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个人发展紧密相联,积极进取,使自己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学校要高度重视将优秀大学生培养发展成党员,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注重巩固大学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2 主动适应95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对95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引导,要考虑到他们的个性特征。这一个性特征的形成,既有社会特殊因素,如独生子女政策、社会转型特有的困扰,也有成长中的普遍问题,如正处于青春期的迷茫、由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带来的困惑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出现不和谐时不要片面埋怨他们或求全责备,而要主动适应他们的个性特征。如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多与学生接触,形成密切的联系,构建温暖、和谐的集体氛围,让他们体会到从个人走向集体的快乐。
3.3 善于发掘大学生的闪光点。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注重适应95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还要努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他们的价值,让他们的个性在大学校园里充分生长。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在95后一代的成长与价值观重塑过程之中,要把年轻人的棱角削平,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活出自己的价值。
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革命、建设、改革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最高统摄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方式方法和内容上要不断创新,95后的大学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以及价值观念都是比较有特性的,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上肩负着更伟大的任务,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学校应正确引导他们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有更好的价值观,从多方面对他们进行鼓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感召下,坚定立场,坚守信仰,秉承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不要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蒙蔽和侵蚀,要主动承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做大众精神的引领者,激起创新创业的澎湃力量,成为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义务,沈澄.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调查的启
示――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8):77-80.
[2]张乃琴.加强90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参照[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90后大学生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不断增强,一些90后大学生存在信仰淡化,集体主义缺乏,荣辱观缺失等问题。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一、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认同现状
当代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好的,体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基本一致。但也有部分学生受西方文化及制度的影响,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正确的价值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价值取向模糊,出现了理想信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思想问题。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注重物质利益轻理想追求,注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
2、知行脱节现象比较普遍。他们大多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准则,但对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又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随;在现实生活中,不愿牺牲自我价值去实现社会价值。
3、诚信意识缺失,道德观念冷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大学生存在着一些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不守诚信、考试舞弊、羞耻感错位等问题。
4、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表示对“两课”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加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迫切需要。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开放,同时,西方腐朽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原本十分明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遇到挑战,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以至于形成错误的政治思想和价值理念。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校园里的多元价值观,就成为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迫切需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碰撞和竞争。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不断的今天,通过对全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以更好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
3、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90后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当代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方向,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有力武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用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健康的、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三、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
1、课堂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尽快建立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专业课程和其它所有课程教学共同育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2、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社会现实平台
积极实施体验式教育,不断优化和完善实践教育模式。社会实践能让大学生更切实地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开展诸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认识社会、增长才干、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好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生活场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言行举止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教育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融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话语权,正确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多样化之间关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刻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魅力。
4、推进载体创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6]人民网.社科院新媒体发展报告:两成重大事件微博[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