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1: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校教育议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平等对话,实现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灵魂,追求高效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永恒追求。在和谐的情境中,让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在争论中启发,激发创新思维,课堂才能生成新的成果,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认真地去研读文本,看看文本讲了什么,是怎么讲的。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师以“你认为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教学难点统领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
(1)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一)学校对学生人文教育不够重视。人文教育的基本意义不是为了传授任何特定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而是为具备一切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打基础。而在当前医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认为医学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医学技能为主,将人文教育放置于边缘化的地位。医学类院校对学生的教育严重倾斜向职业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许多医学院,大量开设专业课程,而将人文教育科目设为选修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了人文科目的学习,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人文精神逐渐缺失。未来走入社会工作,对患者缺乏责任心、耐心和爱心,不能很好的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影响医疗活动进行。(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然而大多医学类院校并没有开设人文社科课程,其主要原因是人文社科课程要求师资力量必须是兼具人文科学与医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结合我国教育现状来看,医学院的师资力量并不能兼具两者,都是侧重于各个专业。对于两者专业教学,教师没有将医学技术与人文教育进行很好的结合。导致学生只注重了技能学习,在学习人文社科时,没有打好踏实的基础,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不利于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发展。(三)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人文类科目所涵盖的知识面较宽泛,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并与学生进行较好的互动和沟通。但是,我国教育目前的现状仍然是灌输式教学,老师只是一味的给学生讲内容,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通过人文教育获得思考、表达自己、更好的与人沟通这些隐形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这样的能力,只有真正的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培养出拥有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力的人才。(四)学生主观认识有偏差。大部分学生认为人文教育不是本学科主题,有些学生认为人文教育是个人休养,不应该纳入教学,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是副课,是耽误正课时间。将人文教育主观上看成一种负担,因而导致人文教育不被重视的局面。
二、医学生人文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学校应重视人文教育。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发展的前提是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能重视它。在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学校应倡导辅导员或班主任开展人文教育科目相关的主题班会、研讨会,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与人文课程之间的联系,开展学生校园活动、专业研讨、案例讨论、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把研讨班会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教学手段,在专业教师、班主任的指导下,它能让学生学到用批判的眼光阅读、分析数据、清晰的表达自己。拥有了这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在以后工作中更好的与患者沟通,做个德才兼备的好医生。另外,学校应将人文教育科目纳入学生主修课程,多开设一些人文课程,让教师提供学生所需,而学生则选取他们喜欢的。(二)教师应加强自身医学人文素质。医学院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医学经验,但是他们往往会忽视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这也是导致医学专业教师不能很好的将专业知识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因。学校应该增加对青年教师进行人文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多给教师提供去人文社科类院校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只有这样,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就可以把人文教育和专业科目较好的融会贯通,并在教学中言传身教给学生。(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真正的在高校发展人文教育。教师在进行人文科目教学或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应多进行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基本素质情况,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身份对换法,让学生模拟医院治疗场景,深入医患角色,并采用身份互换即学生扮演患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心理,进而才能感受患者的不易,有利于在以后的行医过程中采取友善的态度面对患者。(四)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学习。除了课堂学习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学习,了解医疗现状以及病患需求,在实践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执业操守和人文素质[2]。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病患,这个过程是锻炼学生人文素质的好机会。只有实践经验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责任意识,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医学人文素质的自觉性。
三、结语
广大医学院校应注重本校学生的人文教育,要以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为教学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教学体制。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努力,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并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要着重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用易懂的语言清晰的表达自己,做到设身处地的为病患考虑,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对患者能够做到尽职尽责,热情和友善。
作者:李冰 单位:西安医学院
2.中职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要成人、成才就要学礼、知礼。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自身修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学礼仪、练礼仪,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升综合素质,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人无礼则不利,国无礼则不宁”。礼仪对和谐社会构建尤为重要。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通过一定的礼仪素养表现出来的。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离开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总之,加强中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礼仪常识,养成优雅行为,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初步具备文明、礼貌、优雅的职业素质,为其求职谋业、增强竞争力及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职教特色礼仪教育的内容
职业学校进行具有职教特色的礼仪教育,实质是使中职生全面了解礼仪的准则和规范,提升礼仪素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礼仪的认知。从同学们身边的小事说起,让同学们感知礼仪的内容及原则、礼仪与修养的关系及学习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尊重他人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礼仪的本质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其精髓与核心是真、善、美。
2.仪表礼仪修养。仪表,即人的外表,是一个人精神面貌以及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仪容、服饰和仪态三个方面。仪表礼仪修养的主要内容是掌握仪表礼仪的要求,学会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能正确地运用手势、眼神和微笑,穿着得体,举止有礼,塑造美好的形象,提升自身的魅力,打造全新自我。
3.公共礼仪修养。公共礼仪,是人们置身于公共场合时与他人和睦相处、礼让包容的行为和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公共礼仪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了解行路、乘车等道路交通礼仪、超市商场等公共场合礼仪。通过这部分礼仪规范的学习,使同学们在不同的公共场合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4.社交礼仪修养。社交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主要包括见面礼仪、交谈礼仪和餐饮礼仪等规范,这部分礼仪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要通过学习、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规范和交际技巧,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提升自身的涵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对即将踏入社会的中职生来说,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也是能否融入社会、顺利就业的关键。成功靠人脉,人脉靠真诚。良好的人际关系,深厚的人脉资源,依靠的是在社会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和真诚相待。因此,这部分内容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5.职场礼仪修养。职场礼仪是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主要包括求职前准备、面试时的基本礼仪、与上级和同事相处之道、职场着装、公关等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了解、掌握并恰当地应用职场礼仪,会帮助中职生将来在谋职时赢得先机,顺利进入工作岗位,也会在未来的职场中如鱼得水。因此,这部分内容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学习的最关键部分。
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学习礼仪的意识,强化礼仪职业教育。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必须树立长久的“习礼意识”,处处留心,时时经意。礼仪要靠平时在校有意无意的模仿,靠周围环境的影响,靠在交际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摸索,逐渐总结经验教训而习得。学生喜欢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事物相联系,每个学生都关心着未来的就业,因此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是新时期对礼仪的一种内在要求,为了在就业时及今后的职业走向中以形象和素质取胜,就一定要在平时牢固树立学习礼仪的意识,日积月累,从不自觉到自觉,并以此调控自己的言行,最终成为习惯。
2.提高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修养,锻炼履行礼仪的意志。礼仪从广义上来讲是一种道德行为,因此要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就应该从日常生活中遵从礼仪规范这一最基础的层次做起;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自觉地参加学校、社会等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礼仪从人的行为规范上升到人生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使人格道德化。一个人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才能深刻地理解礼仪的原则和规范。
3.树立文明礼仪榜样,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榜样进行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学生在耳闻目睹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各班可指导学生组成文明礼仪调查小组,寻找身边的文明礼仪事迹,发动学生网上查找文明礼仪故事,各班组织文明礼仪故事会,根据所学文明礼仪知识设计制作“我身边的文明行为调查和采访”调查表,对学校文明情况进行调查,在认真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为创建文明校园建言献策。同时,学校或班级可评选表彰十位“文明礼仪之星”,利用宣传角展示他们的风采,树立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一方面,是内容重复或交叉,另一方面,则是内容缺失或疏漏。但无论是重复、交叉,还是缺失、疏漏,其原因都在于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今天,礼仪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门,应该说,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二、教育方式的多元选择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谓礼仪教育的操作性,是指礼仪教育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所谓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课堂讲授重在传输礼仪知识,那么,模拟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而日常养成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晶。
与教学方式相联系的,还有教育考核及其标准的问题。既然学校礼仪教育需要综合采用三种教育方式,那么这种教育的考核,当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而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三、教育重点的分段把握
礼仪教育虽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的特点,但这决不意味着礼仪教育只需要学习具体的礼仪规范,礼仪教育的理论层面,包括礼仪的性质、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礼仪教育中,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样做,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复杂的情境之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裕如的礼仪风度,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礼仪失范。
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是否在学校礼仪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突出这方面的内容呢?显然不是。这里所涉及的,实际上是礼仪教育的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的问题。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那么不同阶段的礼仪教育,其重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中小学礼仪教育,由于学生文化水平不是太高,理论把握能力不是太强,因此应重在操作方面,以礼仪规范的讲授和训练为主;大学礼仪教育,由于学生已达到较高文化水平,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把握水准,因此应重在理论层面,以探讨和把握礼仪文化的底蕴为主,而且,为了改变深入探讨礼仪理论少的现状,大学礼仪教育完全可以依靠和借助已经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理论功底的大学生自身。当然,重点之外,其他方面也是需要考虑的。如中小学礼仪教育,重在操作层面,但与此同时,也可以而且应该对理论层面作适当程度的涉猎,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尽可能“知其所以然”。反之,大学礼仪教育,重在理论层面,而与此同时,也可以而且应该包容操作层面的一些内容。如大学生毕业后需要求职,因此求职方面的礼仪规范,当然就应该是大学礼仪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当前管理模式的弊端
2.1阻碍教师、学生个性发展
当前小学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确实找到了适宜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导致教学改革步履维艰。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教师一成不变的考核制度,致使教师为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偏离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向,严重阻碍教师全新教学思路的开拓,打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教师教学思路的改变必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赋予创造性的学习就更无从谈起了。
2.2阻碍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更重视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应试策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考试上,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致使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在小学教学中,原本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应试教育的裁剪下,只留下语数外等基础文化学科,音体美对于学生而言不过是望梅止渴,传统教育模式物理剥夺了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在长期单一、枯燥的文化课学习中,逐渐失去动手、动脑意识,造成素质教育严重缺失的现象。
2.3阻碍学生自主发展
固化的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明显带有“大众化”的特点,向不同的学生提问,可能给出的答案是一样的,这严重披露当前教学模式的机械化,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当前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是一个普遍的共识,除了学校里布置的各种学习任务外,学生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过大的压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逐渐消磨殆尽,进而学生会失去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兴趣,更谈不上自主能力的发展。
3人本主义的管理策略
3.1鼓励全体参与民主管理
学生的良好发展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校的有力配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强调管理的民主性,为了使小学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学校应该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广泛参与学校的管理规划,为学校的顺利发展进言献策。强化全体教职人员的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以促使学生能力更好地发展为中心,使处于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以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多方面多渠道为学校教育发展出谋划策,使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走上科学化、正规化、全面化的道路。
3.2构建人本主义教学环境
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管理者要勇于放手,发动教师主动探索一切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益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有益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坚持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原则,对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偏差,采取鼓励性政策,对教师的整体评价制度坚持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定量评价为辅,以此为教师的教学创新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二、建议政策调控的对策导向调整
1.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足够支持和重视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资格标准,组织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师资格认定。在职务评聘、奖励、进修、培训等方面,要保证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艺术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外艺术活动辅导工作要计入工作量。
2.艺术师资的涵盖内容
传统意义上讲,艺术教育课涉及美术、音乐、舞蹈,书法、朗诵和手抄报板报等尚未包含在内。农村学校缺乏的不仅是艺术师资。语文课程内的诵读,课本剧编导,硬笔书写艺术性,手抄报等平面设计等包含艺术成分的教学同样也是很难实施。
三、在职学习,提高专职艺术教师的素质
艺术教师师资培养应具有针对性。对在职教师和后备师资力量这两个群体的培养各有体系,针对在职教师培养应重在课堂施教,课外活动组织法、不同形式的艺术课程施教经验交流等。从艺术教育实践结合紧密的角度与范畴,有以下实施方法:集中培训、城乡学校送课交流、示范课、引路课、公开课等,网络研修也是与时俱进的培养方式之一。缩小差距的方法还有城乡师资交流、轮岗从教。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交通发展,使城乡师资及时交流成为可能。对后备师资的培养则应该注重教学理论、技术、技能的综合培养。这对后备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像基层医院更需要全科大夫一样,农村学校对艺术师资的需求更多成分是需要综合能力强的文艺师资。从民生的角度来探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还应该拓展到农村学校各科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的艺术素养培养。当然这更是需要过程及各级教育机构的足够认识。教师参与教改仅凭直觉与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在科学研究上下功夫。教师只有增强科研意识、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敏锐地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科学地总结出经验。为此,学校应多为艺术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如加强教师学习的书库和阅览室建设,增加藏书量;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聘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鼓励教师进行高学历进修等。
四、运用各种方法培训兼职艺术教师
农村教师缺编,特别是艺术教育师资严重短缺,所以农村学校就必须采用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形式,让具有一定艺术基础或艺术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艺术教师,同时要对兼职艺术教师进行培训。组织专职艺术教师对兼职的艺术教师进行培训,注重发挥专职艺术教师或艺术素质教育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教师通过“自学提高,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与发展。要在全体教师中强化艺术教育的目的、意义、功能等的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校园中营造一种重视艺术教育的浓浓氛围。培养出一批跨学科、能胜任小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教学的综合型教师及能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较好地结合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师。
五、建立“城乡学校友好互助站”
帮助解决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实际问题要合理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城镇学校艺术教师、中青年艺术教师和骨干艺术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可采取“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解决农村学校艺术教师短缺、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环境、师资、设备、教学方法、学生的家庭教育等都逊色于城市小学,起点不是很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多途径提高我们艺术教师自身的素质,我们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在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趣,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特有的优势,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2.强化实践教学
教育实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技巧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因此,医学院校应改变以往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僵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医学课堂扩展到科研活动、企事业单位工作中,让学生在研究探讨、生产实习、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战技巧。同时,医学院校还应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人民医学需求,针对社会热点和学科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考察,充分融入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为自身的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和能力基础。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拓展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医学院校应当根据学校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例如商务促销、下乡扶贫、义诊活动、模拟创业、社区服务等,进行多种形式的锻炼。改变传统的定向实习模式,采用全方位实习策略。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医学问题,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高校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并鼓励医学毕业生将毕业设计或课题与创业项目有机结合,走产研结合道路。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生动感人、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当地现有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反映当地乃至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史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卓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循序渐进,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作多方位探索,通过“系列教育”达到某一方面教育的成效,将“系列教育”的成效融会贯通,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通过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业绩来激励学生,开展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的活动,还可以将一些为祖国建设事业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在近年反暴力恐怖活动十分艰巨的情况下,用身边的反恐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在“学英雄、学雷锋”的活动中,我校曾多次组织师生开展“情系我的兄弟姐妹”捐资助学活动,为本校的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以及为身边的小伙伴分忧解难,每年五月借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县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温暖等。通过“国情系列”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以后,深入浅出地讲清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确立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的观念。通过“成就系列”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家乡的发展史,特别是近几年的新气象,激励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练好本领的紧迫感。学校还利用学校特有的教育素材进行教育,即开展“校史系列”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爱他人、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的情感。由此可见,抓住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追求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在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能够得到美的陶冶,提高审美情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在充分再现语言所描绘的山水之美的基础上,可把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引入课堂,并用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作解说词。这样一来,同学们就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他们心旷神怡,领略了山水的自然美。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其受到了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
(二)数学教学中的艺术美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教师应重视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利用艺术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数学美的特点,让学生乐学、爱学,在愉快的数学活动中欣赏美、感受美。如,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充满情趣美的数学游戏,有“夺红旗”、“小动物找家家”、“动物餐厅”、“小邮递员”、“数学医院”等。这些数学游戏使学生在学习美、学习乐的氛围中提高了计算能力。此外,教师还编写了大量的数学歌谣、顺口溜、儿歌等,为数学教学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三)音乐、美术中的艺术美
音乐、美术中的艺术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作品,激发学生对祖国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国外的优秀作品,扩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和表现艺术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等。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用生动的语言、美妙的方法、形象的现代化电教手段和精心设计的板书来向学生展示艺术美,让学生感受艺术美、欣赏艺术美、理解艺术美,进而去追求美,创造美,把教学过程变成艺术审美的过程,就一定会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美所带来的愉悦,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
二、兴趣活动,创造艺术美
艺术教育兴趣活动是现代小学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必要补充。我校开设的兴趣活动项目内容广泛,贴近生活,不仅体现了兴趣活动课的情趣性、知识性、创造性特点,而且还为兴趣活动课教学的实施、提高和发展架设了桥梁。
(一)遍地开花式的兴趣培训活动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兴趣培训活动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学生班级特点和兴趣爱好,学校成立了书法、绘画、舞蹈、计算机、编导、剪纸、无土栽培、柔力球操、合唱团、田径等10余个社团活动,实现了个个有兴趣,人人有活动的兴趣培训。此外,我校还将兴趣活动嵌入学校教学计划,将其在课堂上落实,营造了积极、健康、进取的校园艺术氛围。同时,我校还开发了《植物探秘》《书韵留香》《乐在炫舞》《七色神笔》《快乐在e》《HappyABC》等多元特色的选修课程,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个性需求,锻炼了师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师生的素质。
(二)满园春色式的培训活动
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持续发展,是兴趣的保持和发展。学校以“冠音乐团管乐队”为载体,将一些拥有艺术技能特长,又爱好艺术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提高式培训。这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艺术需要,又有利于稳定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我校的“冠音乐团管乐队”成立于2007年12月,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冠音琴行的支持下,该乐队已小有名气。在吴老师的带领下,管乐队的成员每天早晚都坚持训练。每周,冠音琴行的专业老师都会来校作两次辅导。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区艺术节展演中,管乐队一直都摘得桂冠。电视台也播出过冠音乐团管乐队的精彩演出。该乐队还频频走向校外,在庆典慰问演出、街道居委宣传、艺术节展示中斩露头角。
(三)一支独秀式的兴趣培训活动
这是在学校艺术培养的基础上将优秀的学生选送到校外的专业培训活动,它是对学校所开设的艺术兴趣培养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发展。学校积极将有艺术特长发展潜力的学生推荐给一些专业艺术团队,让他们参加学习和培训,为其日后的成长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近年来,教育改革实践逐步推进,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但有些改革仍然存在着浓重的书本知识取向,回避学生现在的生活,仅仅面向学生的未来。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转换视角,关注学生的生活层面,探索教育与生活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一、教育:为了生活
基础教育侧重于书本知识的倾向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了突出经验的价值,拓展知识领域,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实践知识成为新的研究视角。然而,它在实践上仍然偏重于知识层面,把学生作为“知识人”看待。鲁洁教授指出:“‘知识人’的世界仍然是应试教育范畴,它造成了一个价值缺失、人生意义旁落的世界,这也正是应试教育的危机,是教育备受批判的根源。”尽管一些试验区已经有了较好的改革尝试,但部分地区教育教学实践目前并没有大的改观,还存在许多缺陷。
书本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是未来生活的宝贵财富,但书本知识不能代表人的发展的全部,无法等价于人的生命整体性。为了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难题,我们不妨把敬畏人的生命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将视角转向追问人的生活价值。教育的终极理想要求学校必须关注教师与学生的感受,丰富教师与学生当下的生活。但是,教育回归生活不是回归自然环境下的生活,而是回归到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这是由学校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学校是知识日益复杂多样的产物,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自产生之日起就以育人为己任,教人求真,使人向善,发挥着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功用。
学校教育内容有着严格的筛选过程,以使优秀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开明,学校认识到它的责任不在把社会全部成就传递下去,保存起来,而只是把有助于未来更美好的社会的部分传递和保存起来。”学校选择性教育功能易于导向固定的思维取向,即把学校作为外在于人的社会机构,强化学校的社会职能,淡化学校对于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内在意义。但是,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对稳定的教师与学生群体。如果管理者遗忘了教师与学生,尽管学校教育仍然延续着,但对于这些教师与学生而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的集合体,学校存在的意义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决定。只有通过联结教师与学生的发展过程,学校才能丰富他们的生命色彩,体现共同体的生命意义。
二、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活
学校教育功能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生活无法分离,是一个生活共同体。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应考虑广大教师的生存状况,不能无限度地增加教师的工作负荷使教师不堪重负;不能以学生发展为借口,随意提高教学难度,使教师生活在不稳实的氛围中。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有研究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对策与建议。例如,通过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借鉴国外PDS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施校本教研等途径,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这些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教师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却较少关注教师职业发展的情感体验。有的研究分析了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并着力研究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力求改善教师职业生存状况。但这些研究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活场景,人为地把教师从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分离出来,研究的假设与结论之间的矛盾就在所难免。其实,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位的。教师与学生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如果把课堂区分为学生生活与教师生活,离开了共同体视角,就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形成主体间性关系。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世界向来是我和他人的共同分享的世界。在‘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此在的本质是共在。”
为了形成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共同体,提高生活质量,需要做到:第一,管理者要重塑教育理念。管理者要从关心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角度,考虑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存状况,结合共同体的心理感受,制订与推行教育政策,为生活共同体的形成保驾护航。第二,教师要改善教学环境。教师要从生活历程出发,关心学生的生活与体验,以和谐课堂为主渠道,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留足自主发展的空间。同时,返身追问,深思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工作状况,促进生活理解,增进情感体验,提高生活质量。第三,学生要拓展视野。学生要增强主体认同,关注自己的发展权益,通过人及自身的努力,主张合理的生活诉求,在主体间性的立场上,发展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构建和谐共同体。
三、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完整生活
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不是把生活中的经验作为背景与陪衬,也不是把过去、现在与未来隔离开来,而是为了沟通教师与学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体现生活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一)为了未来的生活
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准备。尽管这一观点受到了杜威等人的强烈批判,但从学生的未成熟状态来看,学生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等方面还远未适应成人社会,需要通过学习积累知识,发展多种能力,为独立承担家庭义务、担负社会责任积蓄力量。人的发展既是状态,又是过程。作为过程,教育存在着一个面向未来的“成人化”目标。因而,无论学校教育怎样改革,都不能回避学生的未来发展,要不断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政治素养与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充实与完善。
教育既要为了学生的未来,也要考虑到教师的未来发展。鉴于教师职业的社会功用、教师组织的健全与学术制度的发展,随着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职业发展已逐步由半专业化转向专业化。1996年,日内瓦劳工统计专业技能组织通过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列入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人者”这一大类。在学习化社会,教师专业化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学习与发展阶段,而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职前教育阶段必须考虑到职后的专业需求,教师的生存现状同时包含着未来的发展基础,教师始终要带着梦想开辟未来发展的道路。
面向教师与学生的未来,要求在教育政策层面,分析国际教育发展趋向,结合当下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既要考虑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培育与开发人力资源,又要提高人的生命意识与幸福追求。在教育实践层面,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系统改革教育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重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明确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重心,形成持续改进的动力与能力,使教师与学生共享未来美好生活。
(二)为了现在的生活
在杜威看来,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学生现在的生活本身就蕴含着目的。“一个人怎样生活,就会成为怎样的人。日常生活的质量是生命质量的保证。我们如若要培养出理想的新人,就要从改变学校的日常实践活动做起。”因此,教师不能以为了学生的未来为借口,以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生,导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教师要牢牢把握住“现在”,把教学工作日常化,日常工作生活化。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职业“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在以往的观念中,教师专业发展是面向未来的,是为了实现未来完满的生活目的。其实,人的生命体现在历程中,人的生存与发展意义在过程中得以显现。教师工作过程就是职业能力与职业伦理展现的过程,是其生命意义张扬的过程。随着生命历程的不断展开,教师生存价值得以凸显,独特的教学风格逐渐形成,并上升为个性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教育不是教师的一种角色扮演,而是它的一种个性存在”。
为了教师与学生现在的生活,教师与学生需要悦纳自己,珍惜在校的每时每刻,领悟存在的生命意义,把握发展机遇,提高生存智慧,把生命历程逐步向前推进。就教师而言,如果教师为了现在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了某种未来的奖赏,教师就会产生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与愉悦感。就学生而言,如果学生为了过好每一天而学习,而不是为了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努力,学生就能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成长。因此,学校不能变相延长教学时间,不能仅以升学率与竞赛成绩作为激励教师与学生的手段,不能使教师与学生失去愉快的生活体验。
(三)为了过去的生活
实践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以作文写作为例,文从心生,心有所感,感从生活中来。这就是一条小学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连接的主线。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时候,可以从这条主线入手。例如,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XX》。如果在学生们的心中对XX有印象还好,但是如果没有任何印象,那么就应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去亲身观察,绝对不能总是让学生们在封闭的教室中,学习着那些基础知识,而却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些。写作是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方式,也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关键。写好作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在生活中寻找灵感,而不是在教室与课堂上去凭空想象。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们多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留意对于生活中点滴的感触。最好是让学生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点滴记下来。养成这样的习惯,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应该作为首要课题。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如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31-01
自从国家取消师专,将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纳入高师院校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也成为各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已经适应了原有培养模式的高师院校必然要根据小学英语课程中的需求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理念,同时在专业课程讲授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小学英语课堂和国家对小学英语教育的要求。
一、关注语言习惯的细小问题
语言习惯是文化特性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化内涵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学生从学习专业课程之初,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基本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英语文化习惯,对于不符合的内容要加以指导、练习,在日常交流中为学生做出此类型的典范,让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知英语文化。
拿称呼语来讲这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简单常见问题,很多学生都自然地将英文中“teacher"与汉语中的“老师”等同起来,常常会听到学生对英语教师直呼“teacher"。这里学生犯错表面上是由于不了解"teacher”这个词在英文中不是称呼语的问题,而进一步来看是学生没有正确掌握英语称呼语的使用问题。称呼语能够反映文化因素,体现人与人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称呼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英语中称呼语的常见形式是直呼其名,如果不知道对方的名字,男性可直接用“Sir",女性用“Madame"。而多数学生则根据汉语的习惯文化无法做到直呼教师的英文名字,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明确英文的常用称呼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使用英语称呼语的习惯。
再如英文中的致谢在使用上也有别于汉语。英语中“Thank you.”一语几乎可以用于一切场合,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兄弟姐妹,亦或关系亲密的朋友,都会在交流中使用到这句话;也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只要存在这种语义关系,一定会说“Thank you.”而汉语中在亲密关系中“谢谢”的使用要远远少于英语。汉语中对于别人的赞美总是采取谦和的方式应对,常用“哪里”或是“没有”这样的话语来回答,而英语的类似回答却只有简单而坦然的“Thank you.”汉语式的回答只会让英语人士迷惑不解。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Thank you”这句话,这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不可轻视这个简单的习惯,要以自己语言上的规范致谢和对学生不懈的纠正来增加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学习的程度常见于语言使用的细微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善于发现学生的语言问题,及时纠正、解释,并用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感染学生,使学生适应这种习惯并内化为自己语言知识的一部分。
二、深挖专业课程的文化点滴
1、词汇的内涵与使用
英语专业课程的教材中常会遇到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这时需要教师在语言技能训练过程中不忘强化文化内容。例如:英文在表达“老年人”这个概念时常使用“senior citizen",而英语国家的“senior citizen"与汉语中的“老年人”的文化内涵截然不同。汉语中的“老年人”受人尊敬,是智慧和知识的象征,英文中的“senior citizen"多有“无用,过时”之意,这让学生对英语社会构成有更深的理解。再如“individualism”这个词绝不是简单的“个人主义”,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多有贬义,而英文中这个词多有积极向上的语义色彩,体现了英语中强调个人价值,依靠个体发展而取得成功的价值观,是其文化的核心内容,反应了英语对个人努力的认可。只有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学生才可以在语境中正确理解、地道使用,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