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1: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学位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选题缘由
1984年,厦门大学获得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截止到2014年恰好走过了30年的历程。学位论文是传播学科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普及学科知识的重要资料,统计分析一个学科以往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该学科发展的历程,明确该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促进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该学科的研究重点。而且,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水平高,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较高水平,其涉及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对高等教育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二、选题概况
以高等教育学实力最强的14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2所(厦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师范类院校8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综合类院校4所(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这14所高校均拥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较高水平。
选取“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网络检索,学科专业名称为“高等教育学”,检索时间段为“2010-2014年”,学位为“硕士学位论文”,以这14所高校为学位授予单位,经过两个论文库的比对和筛选,去除重复的论文篇数,检索出共1056篇硕士学位论文,其收录情况如表1所示。
在所选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作者最后入学时间是2011年,该年全国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6个。其中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近5年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为0,因而本研究未对这两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
三、选题领域分析
将所选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研究领域分析,所借鉴和参考的理论或分类标准如下。一是李秉德先生的教学七要素说,即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七个要素。如,高校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高校课程教学和科研是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二是参照《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关于高等教育学杂志的分类标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体制与结构、教育经济与财政、院校研究、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史、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等基本栏目。三是受陈学飞分类方法的启发,并借鉴赵苁蓉有关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划分法,对1056篇高等教育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主题分析,得到如下分类结果及主题释义表。
原则上每篇论文只统计到一个主题中,如果研究内容涉及两个主题,则以比重较大的主题为准。
按照本研究的统计标准,对近10年刊载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进行数量统计,并按照数量多少进行排列,刊载论文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第一类是大于10%的主题,有高校课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研究,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管理研究,总计比例为51%,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在100篇以上;
第二类是大于5%而小于10%的主题,有高校学生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和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总计比例为38%;
第三类主题的研究比例低于5%,分别是高校教师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总计比例为11%。
通过对CNKI和万方论文库数据库中有关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可以明晰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重点所在,为今后硕士研究生选题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C2C远程教育的模式。C2C远程教育的模式借鉴了C2C这一基本商务模式,教育者通过网络的方式,以视频、音频、文字等方式直接为学习者讲授知识,并进行远程学习辅导,同时,教育者直接从学习者收取报酬,并且直接对学习者负责,而不需要通过任何第三方,例如学校或者培训机 构。这样的远程教育模式指向了个人对个人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和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模式使得教育更有针对性,类似于传统教育中的一对一辅导的家教模式。
2.王竹立的“零存整取式网络教学模式”。王竹立的“零存整取式网络教学模式”根据远程教育的学情特点,“打破原有的基于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改造,构建起以‘微课程+微测验+微学分’为主体的网络教育模式”。这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有五大好处:
(1)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与环境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式学习;
(2)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3)方便教师对网络教学进行灵活机动的管理;
(4)减少教师辅导与答疑的工作量;
(5)改进网络教育质量,减少辍学率,提高网络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虽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网络教育模式,但很多网络教育只是将课程以简单的课件加录像的形式放到网络上去,制作的课件很多都没有达到网络教育的目的,没有依据远程教育学生的学情或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恰当的模式。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这些先进的远程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远程教育院校在背后做出很多,不管是网络资源的提供、支持服务的保障、监控系统的完善还是学生评价系统的科学,而这些正是远程教育院校所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优化原则的提出
库恩(GeorgeKuh)提出了“学生参与”(studentengagement)理念,并定义为:学生参与度是一个测量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支持力度的概念。他认为“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并提出从两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参与状况:一是学生做了什么(whatstudentdo),包括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与精力、与同伴群体的相处情况、与教师的互动等;二是高校做了什么(whatinstitutionsdo),指高校采取了什么有效的措施或提供怎样的资源促进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现将这一原则运用到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的优化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需要一个好的学习行为,而好的学习行为的养成并不只是个体自身因素,还取决于外在体系的保障,取决于远程教育院校为他们做了些什么来促进其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学习效果的凸显。
二、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优化探索
(一)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优化模型
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模型主要包括网络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监控和评价等子系统,通过子系统来保障学习行为的进行,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理想的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模型是提供丰富的有针对性的网络资源,提供细致、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设置合理的监控评价系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理想的外部环境,激励其学习行为,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H大学远程教育的实践和验证
H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依托该校的学科优势,坚持“规范、质量、规模”的办学宗旨,根据网络教育和成人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技术支持服务、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逐步形成了“网上自主学习、实时直播授课、集中面授辅导、教师网络答疑、注重过程考核”的30字学习方针,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2008年,学院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上海市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中首个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网络教育学院,2009年成功转版为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多次被评为十大品牌网络教育学院。校外教育中心工作包括四个板块,分别是招生与学生工作、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工作、技术工作、教学教务工作,将网络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监控及评价系统都包括在内。
1.网络资源系统。网络资源主要包括不同专业所需的各种课件学习;网络直播以及视频会议,学生可以通过视频与教师进行交流;数字图书馆,学生可以登录学校图书馆,查找各种资料;基于移动平台的统考辅导课件,将移动课件分为安卓版和苹果ISO版,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业余时间,用手机、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网络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建设中,工科的部分课程含有实验实训内容,在课程设计上分“本地实验”和“网上实验”,开创性地将远程虚拟实验室运用到远程教育中。
2.学习支持服务。根据社会需求及学校特色,H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先后开设高起专、专升本、高升本等三个层次,开设了30多个专业供学生选择,覆盖文、法、经、管、理、工等多个学科门类。目前,设有校外教育中心57个,主要开设高起专、专升本两种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以及专业课程进修等非学历教育,招生范围广泛。学院拥有集报名、录取、授课、学习、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远程教育环境平台。强大的网络平台功能,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进度、完成网上作业、接受视频答疑、参与网络讨论、下载学习资料、查询学习信息、进行考试预约等。学院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针对网络教育以从业人员为主的特点,建立了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实施了班主任制度,构建了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中心校外教育中心班主任的三级服务体系,通过CallCenter(呼叫中心)、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书面信函、电话热线、与学生座谈等多种途径,切实做好导学、助学、促学工作,解决师生分离的问题。网络教育学院还编写《校外教育中心工作指南》,详细介绍网络资源使用的技术工作,学生在学籍管理、学务管理、学生材料管理、毕业审核以及班主任工作管理等方面需注意或需了解的知识。不仅如此,网络教育学院还不定期地举行学生运动会、H大学好声音以及歌咏会等一系列文娱类活动,拉近学生与教师、学院的关系,同时学院还提供情感支持,通过谈心会等交流活动为学生的情感、工作、生活提供指导与帮助。
3.监控系统。H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着一套制度,包括招生报名及材料审核,明确招生录取工作程序,把好生源监控的第一关;教师上课及辅导,班主任工作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管理,甚至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条例,从师资的投入和服务这一中间环节进行监控;对学生学习结果有一定的要求;课程考试、毕业论文、答辩和学位考试也进行规范,通过全面的质量监控来实现教育质量的保障。
4.评价系统。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和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考核,学生方面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考试成绩占60%,过程考核40%,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次数、发帖次数等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关于班主任工作,学院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团体和个人评优,每学年评选一次“H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优秀班主任”。
三、讨论与结论
(一)支持服务个体化
奥蒙德•辛普森提出“远程教育缺陷”这一概念,指的是远程教育中的辍学现象,他认为出现“缺陷”的原因之一是“范畴错误”,即混淆了教与学,远程教育机构过度关注(尤其是在线的)教学资源的提供,忽视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事实上,不只是辍学情况严重,学生出席率低也是一大问题。学生往往能在学校得到两个方面的支持服务:一个是如何很好地完成学业,另一个是遇到课程学习问题或参加考试等。其实有时候需要得到另外的帮助,即个人问题,这就需要从学校获得各种形式的建议,网院需针对个体提供更加个性化、主动的学习支持服务。
(二)全员参与监控
网络教育学院的监控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帮助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评估,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对课程建设、毕业论文等进行专项评估;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推进教学管理质量。这样的监控系统符合全面质量监控的理念,但缺乏弹性,需建立学生监控教师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体系、教师监控学校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参与监控,完善监控体系。
2视频优化原则
视频是微课教学内容的核心体现,感官的优化处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舒适感和便利性。视频界面设计应以简洁为主,色彩柔和。图文排版紧凑且字体大小适中,去除干扰性文字或图片;音、视频播放进程保持一致,视觉效果清晰流畅。
3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3.1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题材选择和内容处理。首先,微课选题必须是结构单一、不可分解且独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主题鲜明突出。而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题材尤其受到学生关注;其次,受时长限制的微课被定义为微小、精炼的主题式学习,视频的设计制作也是如此。所以由一个视频片段对应单独的知识点并进行教学内容的微型处理,以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2)学习对象分析。微课便捷的个性化学习符合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敏感度高、接受力强的性格特点。而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情绪的波动,高职微课教学中对学习材料的呈现应遵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来降低学生对庞杂知识的畏惧程度。此外,教学活动的组织编排要以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探索、辨析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实现与已掌握知识的有效衔接,从而保证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3.2教学模式设计
微课的教学实施是以校园网络建设为基础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并结合实际课堂来实现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因此,基于视频播放的微课教学模式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将精心制作的教学视频及配套习题上传至网络课堂并要求学生自学,而学生根据教学指导书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观看视频并完成相关习题测试,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初步掌握;课堂合作学习—教师通过相关学习资料建立学习情境,并根据学生前期自学情况提炼关键问题及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关于知识学习的探究与协作,并完成知识信息的内在深化。在此过程中教学双方实现了角色转换,知识信息传播也由传统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构建;课后交流学习—学生将学习感受和学习评价进行在线记录。教师可根据相关反馈优化教学活动和教学技能,而学生除锻炼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外,也通过小组协作树立了团队合作意识[3]。
3.3教学流程设计
微课教学流程的推进是以知识点的发生、演变为主线并遵循认知规律来完成的,同时以教学资源的内在属性为基础构建教学流程的时序和环节:引导—以生动有趣或真实热点的事例、现象来说明知识内容的作用和意义,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探究—以提问、要点概括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探索思考,并通过相关学习资料营造情境氛围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入拓展;总结反馈—重温重、难点以巩固知识内容,并引导学生主动解决学习困难问题。
3.4教学交流与反馈设计
教学活动的效果需要通过教学双方的交流互动得以体现,而没有信息沟通的垂直教育也无法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完成知识信息传播后根据学生反馈进行教学行为反思,并以此总结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来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改进和教学思维的更新。学生则需要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如实反馈学习体会并提出学习困惑,教师应给与及时解答。而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微课教学交流与反馈的最大创新在于依托强大的网络和信息媒介来保证沟通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教学双方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电子邮箱、QQ群、微博、微信等方式在个人PC及手机APP上进行在线交流、上传资源、实时反馈,通过信息的双向流通来确保微课的学习效果和使用效果。
3.5教学媒体设计
(1)视频类型划分。微课视频从教学方法角度可分为:讲解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和研究学习类;从视频制作角度可分为:外拍式、内录式和混合式[4]。实际拍摄中常采用课堂实录及演示录制等方式。(2)视频录制原则。课堂实录前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活动安排撰写脚本,并与技术人员沟通来确定录制方案。拍摄场地要符合光照条件、声学环境、机位布置等要求且适当烘托学习气氛。拍摄时教师教态饱满,吐字清晰、语言简洁。整体拍摄节奏由教师把握,技术人员负责控制镜头调度;而演示录制则采用录屏软件+PPT演示的组合方式,教师在播放教学PPT时进行解说并由技术人员协助音、视频同步记录和视频保存。(3)视频制作原则。视频录制完成后由教师根据拍摄初样提出修改意见,包括删除多余或错误的音视频片段、确定插入PPT及动画的具体视频位置等。而技术人员负责剪辑整理镜头、音视频效果处理和片头片尾设计等工作,待双方共同修改无误后完成转码并上传网络。
4微课教学设计的应用前景展望
4.1优势
(1)增强学习资源使用的便捷性和个性化。以微课为基础建立的系统化教学视频资源库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具有极大的发展优势,这些内容丰富的视频资源依托校园数字化建设及网络课堂平台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强有力支持。微课的利用使学生在学习时间、空间、手段和途径等方面的选择更加多元化,而学习方法、学习交流、学习体验也更为自由和顺畅。此外,作为与传统课堂教学互补的微课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重温和查漏补缺。(2)确保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虽得到逐步认识和确立,但受到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限制其主体作用并未得到相应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踊跃感也难以激发。而倡导个性学习的微课教学始终将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引导参与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重要目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探索、讨论、辨析帮助学生尝试解决各种问题,通过能动性的教学组织和知识传播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育信息化趋势下教师对微课概念的理解及运用显得尤为迫切。知识点、技能点的主题式教学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料来进行备课,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评价和反馈中提取有益信息,通过思考、变革来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进步。
4.2劣势
(1)内容的适用局限性。微课视频的短时性、精炼性决定其必须采用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内容来实现学生的聚焦式学习体验。但面对具有复杂逻辑结构的知识内容时,微课学习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对庞杂知识信息的思考和理解,甚至会造成认知障碍。因此,并不是所有知识内容都适用于微课,也不必刻意或盲目追求这种形式。只有在深刻了解知识内容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采用微课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它的意义[3]。(2)视频的质量局限性。微课学习常受到视频播放不流畅、声画清晰度不高、音视频不匹配等效果干扰,以及因拍摄和剪辑技术局限所导致的内容混乱等因素影响。而作为承载微课教学内容的视频片段,其质量保证除了需要提升技术部门的拍摄制作水平外,教师也应该通过相关培训掌握基本的视频软件技术;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微课题材选择合适的视频拍摄类型,并通过与拍摄制作团队的良好沟通确保内容呈现的条理性和层次感。
1.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老师们把实际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制作成微课,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思考、教学过程的安排等,都体现了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和研究。2.微课带来的线上教研模式更加人性化,能有效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选题一般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录制的微课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因微课视频短小,利于网上传播,使用也很方便,不仅适合线上学习,还可利用手机、微博等方式学习,不用受时间、场合的约束,可以方便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学习交流,也方便学生、家长的学习评价,有利于我们获得广泛、全面、真实的评价,从而促使老师研究水平的提升。微课制作能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每个老师的教学经历、能力和经验各不相同,有的老师计算机操作水平高,制作课件能力较强,经常能录制出一些符合各方需求的优质微课;有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得当,录制的微课对教学很具有参考价值,值得研究。
(二)微课能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微课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有效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1.通过开展全体教师自主开发微课视频,推进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加快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2.通过大力推进微课教学,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可以加快学校信息化队伍的建设。3.通过推行微课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完善学校网络基础设施、数据支持平台、校园网络环境、及存储中介、学习平台及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而推进学校信息化系统建设。
二、微课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一)使用微课解决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我们将难点问题制作成相应的微课,放在网上,学生就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在课前、课后通过学习微课视频,遇到特别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还可以重复或暂停播放微课,就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相应的技能,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整体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技能训练中使用微课,提升技能训练的成绩
技能大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起到了引领职业学校教学方向的作用,技能大赛的参与以及获得的成绩已经成为各教育主管部门评价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为提高我校计算机技能大赛的成绩,笔者申报并主持了市级课题《技能大赛背景下动画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研究》,在课题小组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发现利用微课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技能培训的成绩。例如,在三维动画制作培训中,对于角色建模,还要求对人体骨骼、肌肉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材质模块要求学生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色彩、明暗、物体机理的理解表现能力;灯光模块要求学生对光影、虚实、强弱、色彩有很好的控制和表现能力;动画模块要求学生有很好的节奏、镜头运用、速度把控的能力,对于角色动画,还要求对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节奏、步调的理解;特技模块要求对重力、机械运动、风、场等物理模拟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和了解等等。技能训练项目相对比较复杂,培训时根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将每一个技能点分割成比较细小的内容并制作成微课,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把课堂内容微细化,精深化,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与实践操作的参考。
新课标指出,趣味教学,通过游戏学习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趣味教学”,能帮助小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有利于课堂知识的传授。那么,如何做到小学语文的趣味教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培养趣味课堂的先机环境;挖掘学生自主兴趣,以兴趣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灵活教课方式,主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注重课堂互动,建立师生对话平台;延伸课外欣赏阅读,感受多元化知识乐趣。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活泼、民主、宽容的学习氛围是趣味课堂的重要前提。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我们应该与学生平和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给学生安全舒适感受的学习氛围。我们要充分推崇学生为课堂的主体,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选择和表现空间。在课前,精心设计课前的导入,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鼓舞的心情,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课过程当中,老师的神态仪容,言行动作,是融洽师生关系,调节课堂的气氛的重要因子,因此,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代表着教师的鼓励和信任,能增进师生感情,使沟通更加顺畅,使学生更加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挖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从主观上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甚至还能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生性好动,年幼的童真伴随着普遍的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中,抓住这一特点,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影子》一文中,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教室里有影子的事物,想办法制造影子并观察。这种具体化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促进其思维的活跃发展。
灵活教学方式,在玩耍中学习。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也是他们偏好的活动之一。把游戏与语文课堂相结合,既能避免语文课堂的枯燥,又能规避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持久性差的习惯。在游戏中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可以组织文字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子母偏旁,当说到某个字的时候,哪些偏旁部首要自动组合配对在一起,以此来考验他们对文字的识别记忆,一定程度上还能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达到比较有效的课堂效果。又例如,抓住低年级的孩子对绘画兴趣浓厚,可以把图片与文字教材结合。通过照片的解读来传授语文知识。通过游戏,学生的兴趣被带动起来,好玩的天性也展现出来,在游戏中既能解放天性,还能学到知识。传统整齐划一的模式化教学不适合小学生的天性,光是听课只会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死气沉沉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编口诀,编儿歌的方式,让学生开动自己的小脑袋来对知识进行记忆学习,让他们在开心愉快的氛围下,兴趣带动积极性,学习的热情也会跟着高涨,学习效率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天性好动,渴望被赞扬,被信任,这时,老师要充分利用起这一特点,及时给予肯定,一个目光,一句表扬,一个小奖赏,都可以激起小学生们情绪高涨的热潮。在课堂中,多增设提问环节,让小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老师在他们心中有一定的权威性,当喊到他们的名字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异常高兴。在提问环节中,要是能得到表扬,得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这更是对他们莫大的支持。另外的,加强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譬如在识字课堂中,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导学生们去认字,例如,作业本,同学的名字,菜单,标语等,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寻找知识点。在传授有关大自然阳关草木知识的时候,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加深感受,从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与实践,能让课堂更加生动化。
延伸课外阅读,这里的阅读,不单单只是读物。小学生有着由于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并且容易疲劳,因此,在课件或课余时间,利用多媒体手段,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学习。在前面所述的课堂教学方法之外,可以鼓励小学生们安排好时间观看有利健康的动画片,或者欣赏音乐,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通过听觉视觉,多方位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
新课标的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合部分。工具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打造趣味性语文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乌托邦。离开趣味性,语文教育将褪去色彩。当然了,在践行以上所述做法之前,教师的素质和观念,能力和水平是前提条件。因此,要求教师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通过不断学习与沟通实践,形成更加深厚的知识底蕴,更加强硬的教学技能。另外,生活处处有语文,注重语文与实践生活的结合,让语文教学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走生活化的道路,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语文,加深巩固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也能赋予语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潜在的意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语文,用语文,爱语文。
作者简介:赵发勇(1977.8-),男,汉族,籍贯:四川省九龙县魁多乡,2003年7月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教师资专业、现供职于九龙县魁多乡中心小学现任职称小学高级八级。
无论何种文本,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全局的意识,只有如此,方能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甚至是纲领性的问题,并由此来带动学生对整篇文本的探究。
(一)明确,指向文本整体性的意识
对于文本,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所关注的往往是一个词、一句话的表达,花大力气,反复地读,反复地品,却最终忽视了构段方式、条理安排、篇章布局等更为核心的东西,而这正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所以说,我们的日常教学很多时候还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阶段。这些问题的出现更呼唤我们要关注文本的整体性,不能被一叶障目。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一文第二小节时,教师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又是通过哪些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光的美好?”学生一一回答之后,在教师的带领下“美美地”读了一遍,这一节就算过去了。而实际上,郑振铎先生在这一小节描写的是一幅妙不可言的春光图,展现了小燕子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教学时,完全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进行思维训练及言语表达训练:1.“作者说这是一个烂漫无比的春天。那么他是怎么让我们感受到的呢?”———找出景物,理解烂漫;2.“想一想,这些景物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它们的顺序?有什么目的?”———指引学生发现作者的描写顺序;3.“最后的一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引发想象,感受春光的美好;4.“你能回忆这样的顺序,并试着背一背这段话吗?”———背诵迁移,积累词句。这样的问答设计既带动了学生对构段方式的理解,又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主体———燕子美好生活的想象。学生对于文本的把握,需要教师具有整体性、发展性问题的引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明确文本内在的整体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于句段的品析中感悟文本的精妙处。
(二)整合,形成具有辐射性的问题
曾有教师在作课堂观察时统计了一节三年级家常课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小共计67个!听了这个消息,也许很多人不以为然,因为语文课堂中多数是以问题引路,来逐渐指导学生学习、感悟文本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当所有的问题都被我们给提出了,那么这样的课堂还如何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特别需要整合自己零散的问题,形成具有统领性的问题,并以此来带动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与探究。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最佳路径》一课时,教者以“格罗培斯为什么能设计出最佳路径?”为首要问题引发学生对设计“最佳路径”这一过程的解读,拟出“大伤脑筋———深受启发———豁然开朗”这一心情上的“路径”,从而使学生轻松发现了设计“最佳路径”的理念,也为其学习全文的写作方式打下了基础。这样的设计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环节,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的意愿,真正实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静思默想,给足灵魂到场的时间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学中不仅有连珠炮似的问题,更会问题刚出,便有那高举的小手在跃跃欲试,这样的现象让教者颇有成就感。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那些不举手的孩子此时在干什么。思考?观望?等待别人的回答?种种可能皆有,但是更可怕的是学生觉得“事不关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提出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急功近利。
(一)多元,思维需要时间厘清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能每一个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尽情地徜徉于思维的空间。曾经有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爸爸坚持让汤姆把这条鱼放掉?”很多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很快举起手。在随后的回答中出现了如下的答案:1.爸爸的语气斩钉截铁,让汤姆觉得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2.爸爸说“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可就在老师觉得水到渠成的时候,有个孩子却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兴致盎然地叫他回答,“老师,我觉得这条鱼也可以不放。汤姆完全可以先把鱼放进网里,等过了12点以后再拿出水面,这样就不违反规定了。还有,我听爸爸说,即使把它放下去,如果是产卵的鱼,它受了惊吓,也不会在这个时候产卵了”,孩子的一席话,让整个课堂出现了混乱。已经记不清后来是怎么收场的了,但是这个孩子的话却一直停留在听课者的心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答案?在这之前的几种答案,这个孩子听了没有?虽然,孩子的想法看似离经叛道,但它却是思考的结果。如果没有更好的引导,接下来该怎么处理?这些都是我们要直面的问题。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在抛出问题后给学生一些思考、讨论的时间,让他们的思维与语言在一定范围内先碰撞,可能会为接下来的指名交流带来更好的效果。
(二)转换,言语需要推敲确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表达必须运用明确的、线性的、连贯的语言,而思维活动却可以是片状的、块状的,具有极大的压缩性、高度的跳跃性。这也对我们的问答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意见。片状、块状的思维如何转换为明确的、线形的语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我们的等待。这个时候,我们的课堂就需要一个现象:静思默想。可能在绝大多数观课者看来,这是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败笔,但仔细想一想,我们的课堂是不是真的需要每个孩子都高声朗读?答案是否定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也许有人的确要借助大声地朗读来增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但不可否认有那么一些孩子需要安静下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日常积累中提出观点、词汇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以明确、连续的语言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认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会成为一种趋势,实在是有相当道理的。反观我们课堂的问答,亦是如此。同样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狼和鹿》一课为例,教学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中其实包含了两个小问题,一开始找的几个孩子在回答时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并没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就在老师急于引导的时候,一个之前回答过的孩子再次举起了手,在成功解答之后,教师倍感欣慰,并顺势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时,他兴奋地告诉大家,在第一次回答错乱后他发现老师说的是“森林”和“鹿群”这两个词,于是他再次快速浏览了课文,并想到了逐一回答的方法。不难看出,这个孩子是个有心的孩子,更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他的第二次回答并没有借助朗读,而是以浏览课文的方式来提取信息的。这也正印证了“从感知文字到理解内容,除眼睛和神经系统外,一般不需要其他感觉器官参与”这一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眼脑直映”的概念。因此,我们的课堂需要高声朗诵,也需要静思默想。
(三)讨论,试答可以增强信心
当小组讨论已逐渐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化教学策略时,如何有效地组织讨论一直是我们的关注的焦点。面对教师的问题,除了静思默想以外,讨论和交流更有助于提升个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而在讨论的过程中,试答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讨论策略。所谓试答,就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行回答教师的问题,并通过组内其他成员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回答语言,以期取得更好的言语表达。在实际教学中,试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试答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从更大范围调动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以及对他人意见的倾听。在经历了小组试答以后,答案得以完善,变得全面而深入,言语的表达得以打磨而显得字字珠玑。当代诗人赵恺说“惜墨如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也应努力做到“惜墨如血”,用最精练的话语表达最完美的思想,试答如同试教一样,可以让孩子不断提高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
三、紧追不舍,扩张言语思维的广度
在经历小组讨论、试答之后,问题的答案也就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的“叫答”显得水到渠成。这也正是我们日常课堂上经常发生的一幕:学生答出了我们心中所需要的,此教学环节的初定任务已基本完成,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如何向下一环节的过渡。殊不知,课堂永远是动态的,思维是动态的,而主导思维的人则又是充满个性的,因而,能由一个问题衍生出更多追问、再答则会让整个课堂充满了思辨的语文味道。
(一)追问,提升思维的广度
语文的特性注定了在实际教学中一个问答的结束不能代表整个问题的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对应着多个答案,而一个答案的出现可能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不确定性,这也正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在实际教学中,对一个问答的追问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这样的追问对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具有引领作用,而真正由学生提出的追问则更显课堂思辨的力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追问,追问老师,追问同学,用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来对待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一课时,教师别出心裁地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明明笑的句子,并说一说从每一次的笑声中感受到了什么。当学生找到“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追着人走”这一句时,有的孩子说从中感觉到明明的笑声好听、令人回味,而教师一句“仅仅是好听、令人回味吗”则让学生的思考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在经历一番研读之后,他们发现作者这样写笑声是为了表达明明的天真与开朗。简单的一句追问却让文字变得更有深度,让思维不再受到问题的牵绊。追问,不失为一种更为有效的问答方式。
(二)再答,优化应答的言语
有了追问,便就有了再次回答的契机,他们也就需要再次“候答”,再次经历从思维到语言的过程,而此时的思考必然比前一次更深、更广。“经验总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的”,语言也正是通过这样不断锤炼的过程才得以优化。基于此,学生的思维才得以更好地提升。
四、遇水搭桥,达成文理统一的共识
面对学生的回答,身为“理答”者的教师有多种选择:表扬、激励、重复、纠正、追问、归纳,甚至作留白式的无反应理答。每一种方式都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并且采取哪种方式,均要视学生的回答而定,不可一以概之。在这里,我们重点想谈一谈“点拨”与“归纳”这两种方式,因为它们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点拨,助推问题的发展
和上文所谈的追问有相同之处,点拨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把握,与之不同之处则在于点拨的集中性,抓住问题或答案的某个点,通过一点提示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点拨的妙处正在于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此类“理答”方式来积极回应学生的回答。有人说,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三感:个性的存在感、丰厚的收获感和深刻的个人体验感。在问答的过程中,点拨这一处理方式的运用恰好能让学生体验到此“三感”。当然,要想真正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教师身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就必须有足够的教学机智与对问答过程中细节把握的独到眼光,只有这样才能适时、适度地点拨,从而避免成为学生的“传话筒”。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三顾茅庐》一课时,文中第二段究竟为什么要对张飞进行描写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讨论,有的说是为了表现张飞的鲁莽,有的说是借张飞的鲁莽来衬托刘备的诚心。最终,老师简单的几句话让孩子们统一了思想。老师说:“同学们,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三顾茅庐》,那究竟谁才是主角呢?”学生恍然大悟。此时,教师趁热打铁,介绍了衬托的写作手法。所以说课堂中不乏智慧的生成,只要我们能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学生自然能在不经意间有所收获,就如“遇水搭桥”一般,我们要不断地去发现课堂中有价值的“闪光点”。
(二)归纳,形成文理的共识
在问题得以解决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类、整合,从中总结出原理、思想、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此时的归类、整理则属于归纳,这在数学课堂中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实则上在语文课堂中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面对那种结构严谨的文章时。通过一段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其他部分则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学的形式来进行。这样的归纳既节约了课堂上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又使学生对段落有了更为整体的认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中的《恐龙》和《海底世界》两文结构相似,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总分”的构段方式,借此让他们通过自学来把握整篇文本。同时,也可以借此让他们学习此类文本的写作方法。问答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那一个得众人认可的答案,教学的目标也不止是完成文本的解读。一定的归纳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直接的学习方法与认知,借此来代替逐句逐段的教师讲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问答,一个看似老旧的话题,实际上却蕴含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精髓。惟有把握其往复的过程才能让课堂如行云流水一般自在而丰润,而学生的思维广度、语言表达也才能在其中得到锤炼。
作者:朱明旭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新城校区
在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主持的“教学最优化”实验中,关于差生教育的思想观点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中要求差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上,这一点,我们在长期执教过程中有较深的体会。
这里“差生”的界定依据和特征,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认识活动中,表现出基本的学习技能———读、写、算的技能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掌握知识。读、写、算三大基本技能中,有两项是属于语文学习的范围。所以语文作为各学科之母,教学效果对提高差生的学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差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速度均低于同龄者,其思维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被当作低智商者,实际上,经过反复测试,大多数差生心智绝无问题,智商平均居于中上,其中不乏IQ120以上者。差生的外在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过程非常被动,虽然他们也记笔记、做作业,但事倍而功半,学习效果很差。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其原因:差生对学习抱着消极态度,往往是由于长期受挫折而导致的“失败积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造成的。所以,克服差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出发点,是要为差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与机会,使他们通过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兴趣,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对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有了较为端正的学习态度后,关键在于解决差生内在的原因,克服差生的思维的缺陷。实际上,差生思维的缺陷,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关。因此,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优化教学方法和对差生进行区别教学上。
首先,运用问题研究因素,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克服差生的“思维惰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讲授《多收了五斗》一课时,由于课文的时代与今天的生活距离较远,我就注意从现实生活引入课文。如: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不愿要硬币,嫌太沉,不方便带,都愿要纸币,可旧毡帽朋友想要银元,当当响的银元,他们为什么不想要钞票?尤其是中央银行的钞票?不少学生都愣了。经过对照课文,反复讨论,终于明确是官绅的欺诈、纸币的贬值,使得农民遭受双重剥削而不得已的一种自我保护心态。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人在议论发财,谈做生意这一社会热点引入课文,提出问题:于勒发没发财?假使于勒从美洲发财回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言,除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优美外,其学习效果不亚于另一个好班,多年后,有学生还回忆起这一课,并且说从中感受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其次,要通过教学使差生掌握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学会区分教学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加强差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些老师往往认为,对差生只需提供一些事实、例子、图表就可以了,理论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依据主要理论倒能使差生把个别事实、概念联系或概括起来,从而洞察到其中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技能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时常注意要求和帮助差生逐步掌握语文学科的主要理论,使理论逐步成为学习的核心、基础和主干。
在教学过程中,每到初三、高三,我总是要留出一大段时间来系统地复习中学教材全程的语文知识,重点在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从拼音到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现代文到文言文;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阅读欣赏到写作训练,详细地,扎实地过一遍。这样做之后,差生的成绩总要跨一大步。另外,在学期教授过程中,注意在每册课本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如每一册的语法,我均是安排在第一单元中集中学习,其它单元学习时就进行复习巩固,差生既有兴趣,又能经常练习,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注重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思维的综合品质,通常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学习上的意志力,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给予差生帮助,增加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培养他们提问、思考和讨论的习惯。
过去,我们对帮助差生有一种比较传统的做法,就是在他周围安排些好的学生,以起到帮助的作用,但并没有提示如何帮助,常常成了问什么答什么。大多问的是答案,自然地给的也是答案。其实起不了帮助的作用,相反进一步加深了差生思维的懒惰性和依赖性。我发现这个问题后,采取差生与差生坐在一起,既便于老师相对集中地进行辅导,又使他们之间有一种平等竞争的感觉,反而产生一种互不服气的争胜心理。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的艺术。对差生的要求可以放低一点,作业量,答题的质量水平,完成的速度,都可以另作安排,但必须要求独立完成。甚至允许剩题、留空,但不允许抄袭。
为了强化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我在作业批改上采取了三项措施。举作文为例:
第一、批改要及时。
在学生作文思维兴奋点未消失前,迅速反馈作文情况,促其良好心境得到巩固;
第二、要公正。
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月晕心理”,即有的教师对一些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另眼相看,有时明明该学生应付了事,都能得个好分数。相反,一些程度不好的学生,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好的文章,但是,由于教师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怪,或者拿它跟最好的作文比,结果仍然得不到他期望的分数,于是,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此对差生作文的评价一定尽可能客观公正,尽可能与他自己的前几篇作文比较,并适当对差生给予鼓励。
实践证明:教学供材作文,指导学生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自己有所认识并且能够论证清楚的一个论点,是学生通过习作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议论表达能力的前提。怎样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有一个思维导向的问题。
按照提炼论点的思维方向分类,大体上有以下四种导向形式:
一、顺向思维
“原材料”是正面褒扬的实例,而且作文命题是正面判断句式或短语。这样的供材作文,学生阅读“原材料”后的思维特征,大部分是调动自己感觉、知觉的同类材料,去论证标题确定的论点:一般很难提炼出一个既切合题旨,又有新意的论点。在“导向”教学中,可以循着“原材料”的直接指向,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使学生自然地说出相似的材料和自己的看法。他们这样说,不会感到困难。譬如写供材作文《愿做造桥人》,他们能读懂提供的材料:茅以升从小立志为祖国“造出长久不倒的坚固大桥”,经几十年奋斗,终成著名桥梁专家。他们也会从此例联想到茅以升成才后的事迹(如造南京长江大桥),联想到类似名人成才创业的事迹。教师针对学生“顺向思维”表达的看法,引导他们提炼出一个符合他们认识实际的论点,就不是困难的事了。有同学可在“顺向思维”的过程中,提炼出不同一般的见解:我愿人际和谐,做一个架设友谊之桥的人。“我学茅以升、更学上海造桥人。”大多能扣住“愿”、“做”两字进行论述,传输出较活泼的时代气息。
二、反向思维
供材作文的“原材料”如果是反面事例,或者是对所供材料以问句形式命题的,学生的思维如果是“顺向”的,往往是追究“反例”的根源,或者一味地对“原材料”质疑,而容易因阅历和认识的局限性,可能作出片面的偏激的结论。那么,一般的同学就会提出一个带片面性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论点。这类供材作文,教师应首先做好提炼论点的导向工作。我认为,主要应抓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对论题作正确的分析,提高思想认识;二是结合“原材料”进行“逆向思维”的指导。去年在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的观点时,同时也披露了一些忽视科技工作的现象。《解放日报》曾登过一则消息:某乡镇企业由于产品不对路,没有经费研制新产品,科技人员不得不改行。最后提出一个问题:“靠科技振兴经济难道只是一句空话?”老师就以这一问句作题,出了一个供材作文题目,在指导教学中,首先抓住题中“科技振兴经济”这个短语,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政治经济学常识,联系中外有关的实例,分析“科技”与“经济”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进一步认识科技对发展经济的关键作用。然后,用这些认识去分析“原材料”,就把学生“追根”和“质疑”,从反面“逆向”地引导到“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上,对文题中“只是一句空话吗?”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答。经过“逆向思维”,学生大多能提炼出较正确较切实的论点,如“发展科技要有长远目标,振兴经济才不是一句空话”、“靠科技振兴经济,必须因时、因地制宜”、“科技人才对路,经济发展才能对路”等。
三、双向思维
供材作文中,有很多含蓄显示论点的客观性命题,如《谈谈“择善而从”》、《议“东施第二次仿效西施”》、《学然后知不足》、《徐洪刚的生命价值》这是倾向于褒扬的;《说“生日热”》、《漫话“自卑没有出路”》、《东坡错改诗》是倾向于批评的;《“我要学”与“要我学”》、《从课内到课外》、《“爱”的利弊》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在指导他们阅读、分析“原材料”时,注重从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起点进行“双向”思维的导向教学,对他们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帮助。同时为他们提炼出一个自己能把握的论点创造了条件。对此类供材作文的“双向”思维导向,既要达到帮助学生由“原材料”提炼出正确论点的目的,又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有利于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打开思路。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对“原材料”的分析,要以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依据,以便做到“思维导向”的有的放矢:(二)由正而反或由反而正,从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双向思维”引导,必须以原作文命题的倾向为重点,即使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命题,也不可平均用力,而须有侧重点:(三)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双向思维”过程中,提炼出反映论题的新颖论点,但对其因个人体会局限而表述片面的文句,必须作引导,再加提炼,直至表述的论点理正句顺为止。抓住这三点,通过一两个学生的典型指导,对其他学生依据“原材料”,结合本人实际,提炼出切合题意的论点。
四、多向思维
所谓“多向思维”,实质上是指使思考中信息朝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的发散性思维。不过,在供材作文的指导中,由于受到“原材料”和作文命题的限制,是不可能“任其自然”的。进行“多向思维”导向的供材作文指导,也要针对“原材料”与“命题”的特点来选定。这类供材作文,多数在“材”和“题”上就不拘泥于一个指向,不局限于一个既定的理解,给学生留有可作出切题的多种解答,可作求异创新论述的余地。
有这样一道作文题就只提供一幅漫画(见下图),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漫画、理解画中寓意,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根据个人认识,写出一个看法(论点)并具体地写出理由(论据),自拟作文题,写300字左右即可。”
死里逃生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的有效途径
由教师主体地位向学生主体地位转型的过程会历时较长,所以真正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素质教育,可能需要与教学相关的各部门、机构,尤其是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来逐步实现转型成功。而大学英语教学的这种转换矛盾显现的更为明显,因为与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相比,大学英语的学习时间相对比较宽裕,而学生又没有像高考时的那种压力和动力,普通的学生只要考完四、六级就万事大吉了,而要考其他高级别考试的学生仅靠学习课本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面临这般参差不齐,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一,增强并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学”的承担者,素质体现者是学生,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既有赖于学生积极地去汲取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经验,又有赖于他们主动地在学习活动中加以深化。一旦学生的主体能力得到加强,就会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利用周围的外部环境去发展自我,不断获得进步与成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但必须承认学习者是有差异的,这时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就可以尽情发挥,争取使得人人都获得成功,让学习对师生都产生良好的正面效果,启动学习正能量,内化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产生能动效应。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和谐发展。学生一旦具有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意志,坚定的信心,就可以始终处于积极的、能动的状态之中,从而推动着学习活动的进程和学习目标的实现。第二,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以自身投入的热情和热忱去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得师生在课堂上实现情感合作。其实,知识的传授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应当是自下而上的分享与主动参与,但学生需要的是平等地与老师对话,交流。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积极的情感状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竭力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迸发思维活力。大学生在校学习英语的年龄正值其人生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对外界充满猎奇的阶段,尤其是中国学生对国外的影视文化、社会生活、潮流前线等都很感兴趣,就此可以因势利导,从他们喜欢的东西入手,教师在进行适当添加的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去寻找相关学习素材,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效果。第三,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教学活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起源于活动,活动在个人智力和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发展。”通过学生的参与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和方式。有益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去感受和体验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仅仅通过上述3种途径,可能很难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探索规律,学习并掌握简捷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反之,也只有学生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真正体现其主体地位,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其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主要是将传统教学模式的由教师主导,旨在让学生“学会”,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旨在让学生“会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明确,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按照自身的需求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学习规律,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轻松自如的应对各项学习任务,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毕竟,学习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而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人生的转折点”,关键在于让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无论是汲取书本知识还是习得社会实践技能,都能够做到“会学”。
该类违纪是指与学习活动相关的行为失范,一般以破坏学校教学秩序为主要表现形式,如旷课、替考、抄袭、夹带考试资料等,其中旷课和夹带考试资料是主要的两种表现。从调查情况来看,近年来,学习型违纪目前居于违纪学生行为的主体,占到违纪案例的80%以上,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类违纪学生多数具有学习目标缺失、诚信意识不强、厌学情绪较为严重的特点,当然也存在少数同学因纪律观念缺乏而为同学考试“两肋插刀”的现象。
2.学术型违纪
该类违纪是指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不端行为且构成恶劣影响的行为失范,如违规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等。从调查结果来看,此类违纪较以上两种违纪具有明显的群体特性,即在本科生中的发生率较低,但在以学术研究为主业的研究生中,却有着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在一系列“知名学者学术造假”案例的催生下,使得该类违纪也备受高校和社会关注。
二、高校教育管理违纪学生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处分告知需进一步落实
按照《规定》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九条,学校对学生做出处分,应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的权利及申诉的期限。就此而言,处分告知过程,应涵盖学校对学生行为的性质、影响做出的界定,给予学生处分的依据和结果,以及学生所享有的申诉权利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完整的处分告知,是正面开展违纪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在一些高校具体的操作中,这一环节往往被忽视,如有的高校以口头告知代替书面告知,有的高校则是将处分文件的送达代替处分告知书的下达,或是把告知作为一次单向的信息传达,不向学生做具体的解释与说明,这些草率的做法更多地凸显了教育管理者“居高临下”的态度,忽视了双向互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也淡化了处分工作本身的严肃性和制度性,易使学生认为处分仅仅是高校依法治校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非以育人为目标指向的教育行为,从而在观念与心理上与教育管理者形成对峙,不利于之后违纪教育活动的开展。
2.教育理念需进一步凸显
处分的下达与告知,不应成为处分工作的终结,反之,以维护违纪学生享受公平教育权利的视角,对其进行跟踪教育,则是实现违纪学生教育转化的核心环节。然而,许多高校在进行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把工作重心放在处分前各项程序的实施,处分后的跟踪教育则相对薄弱。但就实际而言,高校依据《规定》和学校管理制度对违纪学生进行处分,其实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利益,对于正处在利益诉求较高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受处分后,未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引导,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挫败感、后悔感、失落感,进而影响自信心的重塑、健康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正是很多违纪学生自暴自弃的症结之一。还有一些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虽然以信息库的形式加强对违纪学生的管理,但其实是从维护校园稳定的视角出发,把违纪学生作为具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另类群体对待,没有视其为教育管理的对象,实施的是“管牢”而不是“管好”的管理模式,以制度的“冰冷”取代教育管理应具的“温情”,这容易让违纪学生未能从根本上认清教育管理工作育人成才的根本宗旨,对教育转化缺乏一定的认同感。
3.权利救济需进一步完善
对学生正当权利的救济,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方面,但在大多数高校现行的违纪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中,这一点更多的是体现教育管理者过浓的本位色彩,尤其从听证制度的不完善和处分解除制度的缺失两个方面可见一斑。事实上,《规定》第56条明确指出,学校在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人的陈述和申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以检讨书取代学生陈述的简单化处置较为普遍,且很多高校也并未拥有一个相对固定和具有代表性的听证组织,听证过程往往演变为辅导员、班主任对违纪学生的批评教育和心理疏导,违纪学生的陈述与申辩权利未能得到充分尊重。违纪处分解除制度的缺失,同样是凸显违纪学生权利缺乏救济的表现之一。按照当前违纪处分工作的要求,一旦学生受到处分,其处分材料将放入其个人档案,这意味着该“污点”将一直跟随学生,直接会对学生的求职就业、学习深造等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许多高校在这一过程中,采取的是“不作为”做法,既不对学生受处分后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也不予以评价、鉴定或说明,不利于促进违纪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完善违纪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途径
高校应坚持育人成才的理念,从充分维护和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出发,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凸显教育管理机制在塑造人、引领人、教育人中的积极效应,促进违纪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本文所述,针对违纪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完善。
1.完善处分告知工作
告知是高校有效实施违纪处分工作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告知内容的不全面、程序的不严谨和实施的不稳妥是教育管理者人本理念缺位的外在表现,也是处分工作制度化与教育管理人性化的错位。而严谨、规范的告知工作,不仅可以规避违纪处理过程潜在的纠纷隐患,也可以凸显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知情权的尊重和维护。就此,笔者认为完善处分告知工作,需要做到事前告知与事后告知的“双管齐下”,即一方面,要在处分决定未正式下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约谈工作,掌握、记录违纪事件的详细经过,尤其是关于参与的缘由、参与的程度和参与的结果等细节内容,并向违纪学生口头说明违纪事件的性质、后果和学校给予处分的依据,倾听学生的想法,征求内心的意见,化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认清”,从而使学生对处分结果形成一定的心理预期,提升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处分文件下达后,则要按照《规定》的有关要求,通过书面的形式,向违纪学生出具《处分告知书》,详细说明处分的原因、依据、结果和申诉的权利等内容,并由学生本人或委托人签名确认,以此显现对学生正当权益的尊重,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指向与青年学生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相符。同时,制度的规范性、严密性和刚性也能使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更为自觉地响应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2.实施分类引导教育
违纪是大学生内心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观念矛盾的表现,是大学生道德选择后的一种行为结果。违纪学生虽在纪律意识、法制观念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但不同类型的违纪行为,也体现出违纪学生在思想、观念与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切合这些个性特点,加以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可实施分类引导机制,以实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的成效。笔者认为,实施分类引导机制,其基础在于违纪学生的信息库的建立与跟踪完善,即要对违纪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和日常表现、兴趣爱好、家庭环境情况等基本信息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违纪学生的个人档案,同时,要实行专人负责的信息联络机制,及时对违纪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把个人信息作为教育的基本素材,运用到教育管理过程中,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
对不同类型的违纪学生群体,还应该更有侧重点,比如针对学术型违纪的学生,除以上基本信息外,还应注重对其学术方向、成果作品、导师等方面的信息,以实现对学生的全程、动态掌握。实施分类引导机制的关键,在于根据违纪类型、行为动因、心理动态等因素,对违纪学生采取相应教育引导举措,比如,对于考试作弊的学生,要注重开展诚实教育,尤其是要利用复习迎考阶段,加强违纪条例的宣讲和规范事项的提示,避免违纪行为的反复出现,以诚信观念的树立破除考试违纪的侥幸心理,杜绝再次的失信行为;对生活型违纪群体,则更多的是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要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行为动向和个性特征做出客观评价,以制度规范的刚性约束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并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适时开展心理上的疏导、行为上的督导和观念上的引导,用爱心、关怀、理解来激励、鼓舞、教育学生,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借助班会课、团队活动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一、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鸟”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把自己当作知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从而导至“两极分化”,教学质量不佳。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保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为了淡化传统教学给人们的印象。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
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Agoodbeginningishalfdone),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你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也可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教学中,不能课本搬家,大声念一遍,小声念一遍,就算进行了教学。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如图片、挂图、简笔画,设置情景。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没有没情景的语言,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教师讲解节忌繁、杂、重,(即繁琐、杂乱、重复)。要精讲,长则生厌。要变讲为提问,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参与而不是旁观者,学中用,用中学。只有这样学生才感兴趣。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振,热情倍增。一旦学生出了差错,不要埋怨训斥、责怪,要注意纠正错误的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折。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根据不同的情况下课前可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悬念”,留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放一遍课文录音,让学生小结一下课堂主要内容,唱一首歌曲等。
总之,一堂课,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在教学中,这应该是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
比如教字母吧,26个字母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教得快、教得准、教得好,让学生学得有趣味,也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这样做的。有人照本宣科,每次几个字母,依次教完就过去了。可有人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这样做学生学得快而好,还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反应灵敏能力,集体观念。两种做法,两种效果,前者索然无味,后者乐融融。开始教单词,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比如教Football,我们指着足球:“What’sthis?It’safootball.football、football再重复一下,足球的音形意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以后看到足球就会脱口而出football,football,而不需要汉语翻译作中介;教词汇也在教思维。如果进行词汇复习,我们可进行“Guess”比如复习bell,football,pen,book,car,jeep等名词。我们便可把准备好的小实物、图片、模型放在讲台上,先让学生看一下,然后放到讲台下,密秘放地把一件比如book放在一个准备好的大袋子里,然后拿出,用学生已学过的句型问:
T:What’sinmybag?学生猜后回答(宜单人进行)
S:It’safootball如果答不对,就说
T:No,itisn’t接着问另一个学生。
T:What’sit?学生猜答
S:It’sabook猜对子,教师鼓励这个学生说
T:Yes,you’reright(如果学了Clever还可进一步说
T:Yonareveryclever.
然后再换一件继续进行。如此等等,既复习了单词,也熟悉了句型,既练了听,也练了说,而且学生不以学为苦,而是兴趣浓厚地参于。
教句子开始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等,都可提高学生兴趣,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效果好得多。
教课文,可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上,可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这样就会把死教材活用,学生学得兴趣浓,用的机会多,效果必然好。
2.矿业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矿业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实践导向性偏弱且缺乏针对性
既然专业学位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企业或社会中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应该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矿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专门学科,采矿工程本科生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必须经历三个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两个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感知和应用。然而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没有针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单独制定,而是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导向性偏弱。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基本依靠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来获得,而导师的科研项目又因人而异,研究方向和项目类型也有较大不同,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很难获得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培养。此外,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科教育背景参差不齐,跨专业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按规定需补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这两门专业主干课,但由于缺乏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储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些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反而薄弱,就业后甚至难以胜任基本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岗位。
2.2“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形同虚设
为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国内高校普遍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中校外导师一般以兼职形式聘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才。就矿业工程专业而言,校外导师普遍聘用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这些校外导师对煤矿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不仅有繁重的企业事务需要处理,而且在现有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下很难有时间来高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加之现行的校外导师津贴制度并不合理,造成校外导师对指导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任务不得不更多的由校内导师承担。由于校内导师工作以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主,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习惯性地侧重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部分学生的功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煤炭行业萎靡不振,在煤炭企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的同时,煤炭高等教育也步入低谷,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生源严重不足,研究生培养更是勉强为继。从2002年起随着煤炭形势持续好转,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在加紧新建矿井建设的同时,利用中小煤矿资源整合政策兼并重组了大量矿井,那么就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使得煤矿主体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接近100%,薪金水平持续攀升。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考生为获得高额的劳动报酬而选择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热门专业相比不仅报考人数上丝毫不逊,而且考生专业竟然涵盖了除医学、军事学之外的10个学科门类。众所周知,煤炭行业既是一个艰苦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一方面由于这些学生对煤矿工作的艰苦性和危险性缺乏足够认识,一旦煤炭行业进入低谷期,从业人员薪酬大幅降低的时,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欲望已不是那么强烈,转而准备报考公务员或者继续踏上形形的求职之路,而非专心致志地准备毕业论文;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专业跨度很大,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适应现有工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两年的学期只能勉强达到专业学位最低要求。因此,这种功利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调整和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针对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首先,对跨专业学生增加矿业工程通识教育先修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煤矿地质、矿井设计、采煤方法及工艺、通风和矿井灾害防治等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煤矿开采领域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续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进行强化。其次,将跨专业学生全部纳入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全程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既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应用,又能辅助指导教师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控,实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双提高。第三,由于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生期间已经系统学习了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这部分学生应着重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采矿工程学科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每个专题讲座应保障足够时间,避免出现类似学术会议走过场的形式—“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学科平台和与国内高水平企业联合构建的产、学、研平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条件,全面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3.2调整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
按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导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要求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或3年,实际上普遍执行2年学制。但从现有的培养计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课程学习,二年级第1学期忙于找工作,第2学期忙着做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培养,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结合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背景,对于本专业研究生可沿用2年学制,跨专业学生沿用3年学制。
3.3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初衷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尤其是校外导师的实践优势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3.1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
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联系、确定主要依靠校内导师牵线搭桥,虽然经学校审核后颁发聘书,但学校对校外导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换言之学校对校外导师的约束力有限。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校外导师管理纳入到校企联合管理的范畴中来,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从企业层面允许校外导师临时脱离煤矿生产管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校外导师指导津贴、职称评定和奖励办法制定相关细则,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充分调动校外导师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