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1: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育学位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选题缘由
1984年,厦门大学获得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截止到2014年恰好走过了30年的历程。学位论文是传播学科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普及学科知识的重要资料,统计分析一个学科以往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该学科发展的历程,明确该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促进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该学科的研究重点。而且,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水平高,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较高水平,其涉及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对高等教育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二、选题概况
以高等教育学实力最强的14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2所(厦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师范类院校8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综合类院校4所(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这14所高校均拥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较高水平。
选取“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网络检索,学科专业名称为“高等教育学”,检索时间段为“2010-2014年”,学位为“硕士学位论文”,以这14所高校为学位授予单位,经过两个论文库的比对和筛选,去除重复的论文篇数,检索出共1056篇硕士学位论文,其收录情况如表1所示。
在所选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作者最后入学时间是2011年,该年全国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6个。其中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近5年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为0,因而本研究未对这两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
三、选题领域分析
将所选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研究领域分析,所借鉴和参考的理论或分类标准如下。一是李秉德先生的教学七要素说,即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七个要素。如,高校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高校课程教学和科研是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二是参照《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关于高等教育学杂志的分类标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体制与结构、教育经济与财政、院校研究、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史、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等基本栏目。三是受陈学飞分类方法的启发,并借鉴赵苁蓉有关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划分法,对1056篇高等教育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主题分析,得到如下分类结果及主题释义表。
原则上每篇论文只统计到一个主题中,如果研究内容涉及两个主题,则以比重较大的主题为准。
按照本研究的统计标准,对近10年刊载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进行数量统计,并按照数量多少进行排列,刊载论文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第一类是大于10%的主题,有高校课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研究,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管理研究,总计比例为51%,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在100篇以上;
第二类是大于5%而小于10%的主题,有高校学生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和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总计比例为38%;
第三类主题的研究比例低于5%,分别是高校教师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总计比例为11%。
通过对CNKI和万方论文库数据库中有关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可以明晰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重点所在,为今后硕士研究生选题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C2C远程教育的模式。C2C远程教育的模式借鉴了C2C这一基本商务模式,教育者通过网络的方式,以视频、音频、文字等方式直接为学习者讲授知识,并进行远程学习辅导,同时,教育者直接从学习者收取报酬,并且直接对学习者负责,而不需要通过任何第三方,例如学校或者培训机 构。这样的远程教育模式指向了个人对个人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和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模式使得教育更有针对性,类似于传统教育中的一对一辅导的家教模式。
2.王竹立的“零存整取式网络教学模式”。王竹立的“零存整取式网络教学模式”根据远程教育的学情特点,“打破原有的基于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改造,构建起以‘微课程+微测验+微学分’为主体的网络教育模式”。这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有五大好处:
(1)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与环境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式学习;
(2)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3)方便教师对网络教学进行灵活机动的管理;
(4)减少教师辅导与答疑的工作量;
(5)改进网络教育质量,减少辍学率,提高网络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虽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网络教育模式,但很多网络教育只是将课程以简单的课件加录像的形式放到网络上去,制作的课件很多都没有达到网络教育的目的,没有依据远程教育学生的学情或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恰当的模式。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这些先进的远程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远程教育院校在背后做出很多,不管是网络资源的提供、支持服务的保障、监控系统的完善还是学生评价系统的科学,而这些正是远程教育院校所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优化原则的提出
库恩(GeorgeKuh)提出了“学生参与”(studentengagement)理念,并定义为:学生参与度是一个测量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支持力度的概念。他认为“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并提出从两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参与状况:一是学生做了什么(whatstudentdo),包括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与精力、与同伴群体的相处情况、与教师的互动等;二是高校做了什么(whatinstitutionsdo),指高校采取了什么有效的措施或提供怎样的资源促进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现将这一原则运用到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的优化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需要一个好的学习行为,而好的学习行为的养成并不只是个体自身因素,还取决于外在体系的保障,取决于远程教育院校为他们做了些什么来促进其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学习效果的凸显。
二、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优化探索
(一)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优化模型
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模型主要包括网络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监控和评价等子系统,通过子系统来保障学习行为的进行,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理想的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模型是提供丰富的有针对性的网络资源,提供细致、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设置合理的监控评价系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理想的外部环境,激励其学习行为,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H大学远程教育的实践和验证
H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依托该校的学科优势,坚持“规范、质量、规模”的办学宗旨,根据网络教育和成人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技术支持服务、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逐步形成了“网上自主学习、实时直播授课、集中面授辅导、教师网络答疑、注重过程考核”的30字学习方针,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2008年,学院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上海市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中首个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网络教育学院,2009年成功转版为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多次被评为十大品牌网络教育学院。校外教育中心工作包括四个板块,分别是招生与学生工作、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工作、技术工作、教学教务工作,将网络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监控及评价系统都包括在内。
1.网络资源系统。网络资源主要包括不同专业所需的各种课件学习;网络直播以及视频会议,学生可以通过视频与教师进行交流;数字图书馆,学生可以登录学校图书馆,查找各种资料;基于移动平台的统考辅导课件,将移动课件分为安卓版和苹果ISO版,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业余时间,用手机、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网络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建设中,工科的部分课程含有实验实训内容,在课程设计上分“本地实验”和“网上实验”,开创性地将远程虚拟实验室运用到远程教育中。
2.学习支持服务。根据社会需求及学校特色,H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先后开设高起专、专升本、高升本等三个层次,开设了30多个专业供学生选择,覆盖文、法、经、管、理、工等多个学科门类。目前,设有校外教育中心57个,主要开设高起专、专升本两种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以及专业课程进修等非学历教育,招生范围广泛。学院拥有集报名、录取、授课、学习、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远程教育环境平台。强大的网络平台功能,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进度、完成网上作业、接受视频答疑、参与网络讨论、下载学习资料、查询学习信息、进行考试预约等。学院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针对网络教育以从业人员为主的特点,建立了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实施了班主任制度,构建了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中心校外教育中心班主任的三级服务体系,通过CallCenter(呼叫中心)、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书面信函、电话热线、与学生座谈等多种途径,切实做好导学、助学、促学工作,解决师生分离的问题。网络教育学院还编写《校外教育中心工作指南》,详细介绍网络资源使用的技术工作,学生在学籍管理、学务管理、学生材料管理、毕业审核以及班主任工作管理等方面需注意或需了解的知识。不仅如此,网络教育学院还不定期地举行学生运动会、H大学好声音以及歌咏会等一系列文娱类活动,拉近学生与教师、学院的关系,同时学院还提供情感支持,通过谈心会等交流活动为学生的情感、工作、生活提供指导与帮助。
3.监控系统。H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着一套制度,包括招生报名及材料审核,明确招生录取工作程序,把好生源监控的第一关;教师上课及辅导,班主任工作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管理,甚至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条例,从师资的投入和服务这一中间环节进行监控;对学生学习结果有一定的要求;课程考试、毕业论文、答辩和学位考试也进行规范,通过全面的质量监控来实现教育质量的保障。
4.评价系统。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和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考核,学生方面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考试成绩占60%,过程考核40%,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次数、发帖次数等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关于班主任工作,学院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团体和个人评优,每学年评选一次“H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优秀班主任”。
三、讨论与结论
(一)支持服务个体化
奥蒙德•辛普森提出“远程教育缺陷”这一概念,指的是远程教育中的辍学现象,他认为出现“缺陷”的原因之一是“范畴错误”,即混淆了教与学,远程教育机构过度关注(尤其是在线的)教学资源的提供,忽视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事实上,不只是辍学情况严重,学生出席率低也是一大问题。学生往往能在学校得到两个方面的支持服务:一个是如何很好地完成学业,另一个是遇到课程学习问题或参加考试等。其实有时候需要得到另外的帮助,即个人问题,这就需要从学校获得各种形式的建议,网院需针对个体提供更加个性化、主动的学习支持服务。
(二)全员参与监控
网络教育学院的监控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帮助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评估,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对课程建设、毕业论文等进行专项评估;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推进教学管理质量。这样的监控系统符合全面质量监控的理念,但缺乏弹性,需建立学生监控教师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体系、教师监控学校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参与监控,完善监控体系。
2视频优化原则
视频是微课教学内容的核心体现,感官的优化处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舒适感和便利性。视频界面设计应以简洁为主,色彩柔和。图文排版紧凑且字体大小适中,去除干扰性文字或图片;音、视频播放进程保持一致,视觉效果清晰流畅。
3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3.1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题材选择和内容处理。首先,微课选题必须是结构单一、不可分解且独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主题鲜明突出。而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题材尤其受到学生关注;其次,受时长限制的微课被定义为微小、精炼的主题式学习,视频的设计制作也是如此。所以由一个视频片段对应单独的知识点并进行教学内容的微型处理,以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2)学习对象分析。微课便捷的个性化学习符合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敏感度高、接受力强的性格特点。而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情绪的波动,高职微课教学中对学习材料的呈现应遵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来降低学生对庞杂知识的畏惧程度。此外,教学活动的组织编排要以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探索、辨析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实现与已掌握知识的有效衔接,从而保证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3.2教学模式设计
微课的教学实施是以校园网络建设为基础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并结合实际课堂来实现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因此,基于视频播放的微课教学模式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将精心制作的教学视频及配套习题上传至网络课堂并要求学生自学,而学生根据教学指导书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观看视频并完成相关习题测试,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初步掌握;课堂合作学习—教师通过相关学习资料建立学习情境,并根据学生前期自学情况提炼关键问题及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关于知识学习的探究与协作,并完成知识信息的内在深化。在此过程中教学双方实现了角色转换,知识信息传播也由传统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构建;课后交流学习—学生将学习感受和学习评价进行在线记录。教师可根据相关反馈优化教学活动和教学技能,而学生除锻炼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外,也通过小组协作树立了团队合作意识[3]。
3.3教学流程设计
微课教学流程的推进是以知识点的发生、演变为主线并遵循认知规律来完成的,同时以教学资源的内在属性为基础构建教学流程的时序和环节:引导—以生动有趣或真实热点的事例、现象来说明知识内容的作用和意义,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探究—以提问、要点概括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探索思考,并通过相关学习资料营造情境氛围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入拓展;总结反馈—重温重、难点以巩固知识内容,并引导学生主动解决学习困难问题。
3.4教学交流与反馈设计
教学活动的效果需要通过教学双方的交流互动得以体现,而没有信息沟通的垂直教育也无法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完成知识信息传播后根据学生反馈进行教学行为反思,并以此总结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来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改进和教学思维的更新。学生则需要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如实反馈学习体会并提出学习困惑,教师应给与及时解答。而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微课教学交流与反馈的最大创新在于依托强大的网络和信息媒介来保证沟通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教学双方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电子邮箱、QQ群、微博、微信等方式在个人PC及手机APP上进行在线交流、上传资源、实时反馈,通过信息的双向流通来确保微课的学习效果和使用效果。
3.5教学媒体设计
(1)视频类型划分。微课视频从教学方法角度可分为:讲解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和研究学习类;从视频制作角度可分为:外拍式、内录式和混合式[4]。实际拍摄中常采用课堂实录及演示录制等方式。(2)视频录制原则。课堂实录前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活动安排撰写脚本,并与技术人员沟通来确定录制方案。拍摄场地要符合光照条件、声学环境、机位布置等要求且适当烘托学习气氛。拍摄时教师教态饱满,吐字清晰、语言简洁。整体拍摄节奏由教师把握,技术人员负责控制镜头调度;而演示录制则采用录屏软件+PPT演示的组合方式,教师在播放教学PPT时进行解说并由技术人员协助音、视频同步记录和视频保存。(3)视频制作原则。视频录制完成后由教师根据拍摄初样提出修改意见,包括删除多余或错误的音视频片段、确定插入PPT及动画的具体视频位置等。而技术人员负责剪辑整理镜头、音视频效果处理和片头片尾设计等工作,待双方共同修改无误后完成转码并上传网络。
4微课教学设计的应用前景展望
4.1优势
(1)增强学习资源使用的便捷性和个性化。以微课为基础建立的系统化教学视频资源库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具有极大的发展优势,这些内容丰富的视频资源依托校园数字化建设及网络课堂平台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强有力支持。微课的利用使学生在学习时间、空间、手段和途径等方面的选择更加多元化,而学习方法、学习交流、学习体验也更为自由和顺畅。此外,作为与传统课堂教学互补的微课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重温和查漏补缺。(2)确保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虽得到逐步认识和确立,但受到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限制其主体作用并未得到相应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踊跃感也难以激发。而倡导个性学习的微课教学始终将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引导参与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重要目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探索、讨论、辨析帮助学生尝试解决各种问题,通过能动性的教学组织和知识传播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育信息化趋势下教师对微课概念的理解及运用显得尤为迫切。知识点、技能点的主题式教学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料来进行备课,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评价和反馈中提取有益信息,通过思考、变革来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进步。
4.2劣势
(1)内容的适用局限性。微课视频的短时性、精炼性决定其必须采用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内容来实现学生的聚焦式学习体验。但面对具有复杂逻辑结构的知识内容时,微课学习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对庞杂知识信息的思考和理解,甚至会造成认知障碍。因此,并不是所有知识内容都适用于微课,也不必刻意或盲目追求这种形式。只有在深刻了解知识内容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采用微课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它的意义[3]。(2)视频的质量局限性。微课学习常受到视频播放不流畅、声画清晰度不高、音视频不匹配等效果干扰,以及因拍摄和剪辑技术局限所导致的内容混乱等因素影响。而作为承载微课教学内容的视频片段,其质量保证除了需要提升技术部门的拍摄制作水平外,教师也应该通过相关培训掌握基本的视频软件技术;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微课题材选择合适的视频拍摄类型,并通过与拍摄制作团队的良好沟通确保内容呈现的条理性和层次感。
1.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老师们把实际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制作成微课,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思考、教学过程的安排等,都体现了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和研究。2.微课带来的线上教研模式更加人性化,能有效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选题一般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录制的微课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因微课视频短小,利于网上传播,使用也很方便,不仅适合线上学习,还可利用手机、微博等方式学习,不用受时间、场合的约束,可以方便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学习交流,也方便学生、家长的学习评价,有利于我们获得广泛、全面、真实的评价,从而促使老师研究水平的提升。微课制作能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每个老师的教学经历、能力和经验各不相同,有的老师计算机操作水平高,制作课件能力较强,经常能录制出一些符合各方需求的优质微课;有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得当,录制的微课对教学很具有参考价值,值得研究。
(二)微课能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微课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有效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1.通过开展全体教师自主开发微课视频,推进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加快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2.通过大力推进微课教学,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可以加快学校信息化队伍的建设。3.通过推行微课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完善学校网络基础设施、数据支持平台、校园网络环境、及存储中介、学习平台及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而推进学校信息化系统建设。
二、微课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一)使用微课解决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我们将难点问题制作成相应的微课,放在网上,学生就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在课前、课后通过学习微课视频,遇到特别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还可以重复或暂停播放微课,就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相应的技能,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整体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技能训练中使用微课,提升技能训练的成绩
技能大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起到了引领职业学校教学方向的作用,技能大赛的参与以及获得的成绩已经成为各教育主管部门评价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为提高我校计算机技能大赛的成绩,笔者申报并主持了市级课题《技能大赛背景下动画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研究》,在课题小组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发现利用微课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技能培训的成绩。例如,在三维动画制作培训中,对于角色建模,还要求对人体骨骼、肌肉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材质模块要求学生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色彩、明暗、物体机理的理解表现能力;灯光模块要求学生对光影、虚实、强弱、色彩有很好的控制和表现能力;动画模块要求学生有很好的节奏、镜头运用、速度把控的能力,对于角色动画,还要求对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节奏、步调的理解;特技模块要求对重力、机械运动、风、场等物理模拟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和了解等等。技能训练项目相对比较复杂,培训时根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将每一个技能点分割成比较细小的内容并制作成微课,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把课堂内容微细化,精深化,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与实践操作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