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0 14:51: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公共艺术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共艺术设计

篇1

构成城市形象的要素一般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是具有主导性的,其他环境构成要素都沿着它布置并且与它相联系。因而,街道在城市中绝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观光游客沿着街道观察了城市,认识了城市,当地的居民习惯性地在街道上活动并感受着街道及其周围环境,商业设置也大都布置于街道两侧。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

1 目前街道环境存在的问题

1.1 街道场所“人性化”的消失

路易斯•康说过“城市始于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时城市的本源”,这体现了大师对于场所感的认同。而在现代工业社会,城市中的传统街道为了适应汽车及它新型交通工具的行驶而逐渐被改造,街道放宽,断面变得复杂,沿街高楼林立,地上地下管线交叉,出现了现代的快速路,立体交叉,地铁等新的形式。人在街道中的地位逐步让位于汽车,摩托车等快速交通工具。而“街道”这个词,也逐渐被“道路”所代替,由于城市人口大量聚集,城市道路上车辆拥挤,交通事故,交通污染日渐严重。

1.2 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的历史背景,不看城市而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模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

1.3 街道景观附属设施的“非人性化”

结合我国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队路面的基本要求,忽视了街道各种附属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设计,以及其他提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正常使用需要。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下,不能满足步行者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辅助设施严重缺乏,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车锁,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即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缺乏,街道设施缺乏系统化,标注化设计,整体性较差,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能同步。

2 城市街道环境的复兴

城市中心区的一个重要措施积极营造以人为中心的环境和空间,以人性化的街道景观增加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魅力,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吸引力和活力。复兴被认为是新城市主义的重要举措,并把人行系统视为完整的网络,强调其连续性。为了鼓励步行,利用安全步道,商业中心及步行街等组成的人行系统把各个广场连接起来,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网络,从而改进城区的现状交通。

3 城市街道空间景观人性化设计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即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3.1 街道绿化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3.1.1 街道绿化的作用

绿化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软质景观,是城市美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街道绿化的基本作用防护作用、交通组织和街道景观三个方面的作用。行道树是街道上最容易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街道特征。行道树能对街道空间进行有效的限定和分割,能有效的改善街道品质,而且设计和实施相对简单。在具体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城市自然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如罗马的许多街道采用松树,佛罗里达的海滨城市多栽植棕榈树,深圳街道上椰榈树则体现南国的风光。隔离绿带在有条件的道路上,应当尽量以绿化的方式解决道路空间,交通组织,人车隔断等功能要求,隔离带易采用草坪、灌木、绿篱相结合的方式。

3.1.2街道绿化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久居都市的人们大都有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要求,街道空间的绿化建设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更多地把自然引入城市,让城市的阳光更亮些、空气更清新些、树木更茂盛些。然而,当前各地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令人焦虑的非人性化的现

象:城市街道越来越宽,绿化越来越少,有的街道上一棵大树都没有。到了夏天,这些街道由于缺少遮阳的树木,街道环境极为恶劣。绿色环境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艺术品得以生长的主要载体。它不仅通过这些公共艺术品来体现,更是凭借城市的一草一木来述说。许多城市都是以其特有的乡土树种、花卉而留给旅游者深刻的印象的。最后绿化对改善局部小气候也有显著的效果。

3.1.3街道铺装的人性化设计

人行道以行人步行舒服、方便为目的,由于场所的要求不同,所使用的表层

材料也有所差别,但防滑性是首要的。

车道铺装则要求所用材料应比人行道使用的材料有更大的抗压强度和耐磨

性,市区的车行道路可以不必保持路面铺装的连续性,可利用凹凸、夹缝、材质

等变化丰富路面铺装效果。

3.1.4 街道座椅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除了那些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消遣性小坐而设计的基本和辅助座位之外,还要

充分考虑到对歇息性座椅的需要,这些座椅应按照一定的间距布置到城市各处。

因为从体力上来说,大多数人能够或乐意行走的距离是很有限的,对于大多数人

而言,在日常情况下步行四百至五百米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对于儿童、老人和

残疾人来说,合适的步行距离通常要短得多,所以对于人们特别是老年人坐下歇

息的处所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是迫切需要的。创造良好的城市或居住环境的一条

重要经验,就是应按一定间距,比如每隔100m,设置一处合适的歇息场所。

3.1.5 街道信息识别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信息识别设施是为在城市中活动人们确定位置与方向服务的。它包括城市的地图系统、道路标识系统等。道路标识,要使人一看就知这条路上有哪些单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很多,因为要保护旧城区,所以道路都很狭窄,不过,其交通却能做到井然流畅,做法很多,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道路上指路牌很多、并且还很大,而不象我们道路上多的是广告牌、大的也是广告牌。

3.1.6 街道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服务设施是为了使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更方便而设置的,主要包括垃圾箱、电话亭、用水器、售货机等。它们的设计首先要满足设计总则,另外还有其他的特别要求。例如电话亭的透风性、挡雨性和私密性要求,电话机放置高度需考虑不同年龄层的使用者的需要;用水器应该选在城市人流密集地带及休息场所;在交通要道节点、人群集中和自动售货机地点附近,要适当设置垃圾箱以保持环境整洁、卫生,设置的垃圾箱位置与距离适当,便于市民使用,垃圾箱的机能应是简便的,特别在开启盖子设计方面应注意便利性、易操作性。

3.1.7 街道装饰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街道装饰设施主要包括雕塑、小品等以供人观赏为主要目的的公共设施,它是赋予街道空间环境以生气的工具,是构成空间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成涛主编的《城市环境艺术》中,把雕塑称作是“空间的变形虫”,它既可通过自身形体的扩充填补空间的空洞,又可通过自身的压缩、镂空来包容空间,增加空间的深度。按照环境张力的理论,要使一个地方的环境张力平衡,可通过调和与对比的方法,街道观赏性设施可以在街道的空间塑造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篇2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公共艺术所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一切具有公共性,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形式都能被称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只有与城市的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协调一致才是最适宜的,从大环境和系统的角度认识公共艺术景观是很有必要的。

淄博市文化中心处于淄博新城区核心区,核心区由四部分组成,从北至南分别为行政办公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和体育中心。贯穿南北的“金带、蓝带、绿带”将4个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是整个新城核心区的建设联系纽带,同时也是市民公共生活的纽带。文化中心西侧为三组建筑共同组成的城市文化论坛,中部为与政府形象呼应的中央景观轴线,东部是休闲公园和大剧院。这三部分功能分区明确,与自然和城市公共空间有机融为一体,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休闲舞台。

一、公共景观艺术设计的人文性

淄博市文化中心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为淄博市提供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文化生活平台。

公众参与的程度是艺术的公共性的重要方面,建筑、设计、雕塑、壁画等是具有大众性的艺术,他们直接向公众展开,不论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它们都与公众构成一个共同的公共空间。在艺术的公共领域,作为公共景观的设计艺术应该面对公众的反应,它是大众的、通俗的,这样正好映证了格林伯格的说法:“任何古典的艺术都是通俗艺术。”

在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无不注重城市文化景观艺术的环境建设,它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当我们看到巴黎、汉堡、纽约的美景,都无不为它那既有传统文脉又有现代美感的市容所感动。其中城市公共景观艺术创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所达到的高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国际上,户外大型公共艺术通常称为景观艺术,像大地艺术、纪念性大型构筑等,许多优秀的景观公共艺术作品也成为该地区或者国家的标志之一。

现今,一些地方的城市广场、公园由于设计中忽视景观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导致许多“尺度巨大,夏无遮荫之地,冬无御寒之所,无人问津”的废空间产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要使这样的现象不再发生,就必须强调设计结合人的行为需要,充分运用多种人性化设计手段来塑造多样化的环境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最终有效激活环境空间的诸多功能,形成富有情趣和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在我们的周边都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如何使之更愉快、舒适、有意义、是我们的艺术应该扮演好的角色和任务。

淄博市文化中心满足城市文化交流和展示的需要,为淄博市建立了一个城市级的文化交流场所展示平台,促进和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注重文化和内涵,为市民提供雅俗共赏的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体现文化内涵和参与性,融入其他功能以增加文化中心的持续活力,结合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景观要求,合理确定建筑布局,处理好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功能相近或有使用关联的建筑可以灵活组合。建筑造型独特新颖,建筑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标准适当超前,整体协调。

在设计中我们分析了景观四个特征,开放与公共、连接与沟通、台上与台下、简洁与硬朗,平台上简洁大气,平台下通透生态。项目定位为营造简洁、大气、通透、生态的城市客厅。我们把整个园区内统一考虑,全盘布局,将水、绿、人、气自然的沟通形成整体。从园林景观规划的角度,我们认为建筑不应简单直白的与环境和人对话,我们更愿意通过绿化的软化和过度,将建筑周边形成掩映、变化丰富的空间,最终使建筑最美的一面展现在游人面前。金带体现的是连接与汇聚而不是割裂。除了要将自然引入建筑空间外,文化同样应从建筑空间延伸到自然中。

二、公共景观艺术设计的地域性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公共景观艺术也发展迅猛。面对现代城市发展中“千城一面”的尴尬局势,再来谈及公共景观艺术的地域性关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城市公共景观艺术设计之中,只有做到充分的地域特性关怀,才能让作品保持并彰显不同城市所独有的文化韵味,同时也才能让作品本身散发出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

不同的城市在不同地域发展出不同的地域性。所谓地域性,是指由某一特定区域不同的地形地貌、民族种属、文化习俗、历史沿革等因素经过长时间的统一定性而形成的认识事物的独特视觉及心理感受。地域性内涵丰富,主要包含地域独特的历史地理、物种及由此衍生的地域独特文化。所谓地域性关怀,就是对地域性特征的充分尊重和适应。在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和实施活动中,只有尊重并顺应这个城市的地域特性,才能创造出适合当地大众需要的公共景观,才能让公共景观艺术作品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生活,并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载体。

像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例如巴黎和纽约一样,淄博将会有许多好建筑,并且有自己的地标。淄博市文化中心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美好的远景和许多期许。如此大规模的综合项目将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深层次的变革。不同的地标代表淄博的历史和其独特性,由多个区域及其基于古典文化元素的特别设计的建筑组合而成。

因此,地域性不仅能体现不同城市的风格特征,也是体现不同城市独特文化面貌的重要因素。地域性关怀重在对广大群众心理需求的关怀,城市公共景观是城市社会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公共景观艺术的创作中,只有注重对作品存在环境的调研,注重公众的参与与沟通,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充满地域特色的公共景观作品

三、公共艺术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在公共艺术领域,开放性使公共艺术景观涉及到全民的生态意识,涉及城市用地、水资源绿化等众多环境,涉及人们的生产消费观念,涉及到历史遗产保护等问题,因此,公共艺术景观体现的生态、人文意识使得很多艺术家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着绿色生态和人文的和谐。

淄博市文化中心与核心区中轴线金带及绿带休闲公园相结合,提供一个全新的体验。这里新鲜的空气和生态的绿洲,为淄博居民提供最好的日常户外活动场所。结合剧院音乐厅的大型公共活动在夜晚和周末呈现出夺人的效果,成为淄博文化娱乐的核心。

(一)绿色生态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实施,绝不应脱离对城市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思考。如果没有适合人类生存很愉悦生命精神的环境,而仅是纯粹的艺术物件,或者以破坏和失去前者为代价,那么艺术的魅力及其内在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细心地将公共艺术创作设计,融入到其地区的生态及景观维护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人文遗产

优秀的公共艺术景观与本地域的人文规划设计是分不开的,它建立在城市规划、自然形态及人文基础之上,并对自然和人性深度关怀。公共艺术不仅是装点城市中心区域及广场,而是使其在城市分区规划中融入,成为不同形态社区文化和居民生活场景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变迁,给我们留下很多非常珍贵的人文遗产,这些都是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资源。

四、结语

在进行本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中,我们正在呼唤着公共艺术时代的到来,这首先需要大众的自身意识和行动。应该说,在当今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不能仅停留在某种宏大的纪念性、歌颂和宣传的模式中,而应该使公共艺术与景观的设计,更多地深入到市民百姓的社区生活空间中去,并以亲和、自然、愉悦的伴侣的姿态公众对话,引发互动的审美效应。城市的发展意味着人与自然的梳理,人的生存与环境、生态、紫园的冲突。城市是文明的象征,人与环境的关系在根本上也反映着人与文明的关系。

“伟大的艺术家从来不是迎合观众,二是征服观众。”这句话可以用来评价美术史上的历代大师,但公共空间面对的并不是主动接受艺术的观众,而是任何可以进入特定场所的普通市民,他们的意见足以毁掉任何和他们的趣味相违背的东西。

现代的公共艺术景观范围更为宽广,是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空间,甚至整个大地都能成为其展示的舞台,也体现在景观规划师、城市建筑学和艺术家之间的融合。公共艺术景观与大自然城市、建筑密切联系在一起,它融于和属于整个城市,因此设计师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设计将公共艺术景观融入城市,改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2003.8.

[2]鲍诗度等著.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3]翁剑青.公共艺术与公共精神.2002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公共艺术对公民美学的意义

庄子说:“道:艺。不可言,言而非也”,所以,艺术是无法定义的。艺术含有人为意义的审美活动,要追求最高美的心意,脱离有形推进到无形“美”的自身,所以观念美是为表达形式完美的典型。艺术品并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它只表示艺术家对情感形式的了解,这就是艺术的意义。而艺术的功能,使灵魂平静,心灵与永恒的律动中,透过辨证,而逐步接近永恒美的理念。接受美的陶冶,可以纯净化人类的灵魂,达到绝对美的境界,可使宇宙间的事物导向正确、和谐、幸福,激起人类高级理性的快乐,促进精神动力的开展。

“美学”是研究艺术中美的科学,美与人的工作、生活相关,研究美学,要科学的总结人类的审美经验,揭示各种审美活动的规律也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推动美的创造;促进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发展,史人类的活动更美、心灵更美、环境更美。“艺术源自于生活”是众所皆知的一句话,但事实上艺术跟生活还是有一段差距,而公共艺术也是公民美学的表的,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责任。“美学”同“艺术”与民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民众在生活上已经开始重视到环境清洁及休开娱乐的安排,然而生活可及之处“艺术”及“美学”无所不在,而生活美学则建立在逐步提升全民美感意识。

二 、公共艺术与城市

人类是城市生活的主体,而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情感上的愉悦及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处于艺术向生活渗透的边缘地带,与传统相比,由于艺术受众、媒材、艺术展示的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它需要新的评价标准:首先,就公共艺术必须为一般群体的理解特性看,它不适于艺术意义的深度承载和表现,而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一目了然的直观性。其次,就公共艺术的鉴赏与环境的关系看,传统鉴赏建立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孤立的前提下,艺术品被放在画室、画廊或者是美术馆的中心位置,它因为与周围的事物不同而强化了他自身的存在感,从而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但恰恰相反的是,公共艺术往往被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强调它的分离性,而是强调它的融合性。由此,能否与周围环境共构一个和谐的景观,就成了对其艺术价值做出评价的重要尺度。

三、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同城市公共空间相符合

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艺术设计并不像单纯的在工作室或者展览馆里所创作的作品一样,这种艺术作品必须要融入公众的审美要求并满足于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求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现在社会人口的密集,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同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去建设那些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的作品。我们要提倡在我们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们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所设计的,所以它要满足公众的意愿,如果连公众的意愿都没办法满足,那么这种公共艺术 作品只能说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浪费,不但没起到任何价值,反而却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四、公共艺术与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1、环境对人的作用取决于人对生活环境的多种要求,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广泛的探讨,其中吴良先生在《城市美的创造》一文中所谈及的美好城市的型态,包括清晰性、可达性、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卫生等和美好城市要素中的邻里感、乡土感、私密感和繁荣感等美感范畴向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展开,反映了人与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因此环境对人的作用有以下五个要素:

1.1亲切感:在环境处理上使人感到安全便利、体贴入微的自尊自爱,他体现在环境功能、氛围以至细部构造的若干层面。

1.2认同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共识性和归属感,它体现于环境的性质、方向和领域等亦向的明晰。

1.3指认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差异性和新鲜感,它体现环境的个性,予以人们探索和期待的意识。

1.4文化性:环境实质通过造型、色彩、质地以及空间处理、环境的过渡等传达较高层次的文化价值和予以人们愉悦的美感。

1.5适应性:以上各要素在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或在长时间内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紧紧相扣的实质现象,譬如: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艺术品既有的现象。这些正显示整个社会与“公共艺术”间的相互关联,就以下三点分析:

①、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公共艺术品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关系分别有各种可能。有时艺术品的取向与特殊基地的特性无关。此一类型的作品基本上是因作品带有艺术作品的价值而存在,与基地无任何关联。作用上纯粹为了美化装饰基地。作品可因本体的特性而被纳入纯为美化基地为目的之任何个案。

②、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公共艺术的一个根本现象就是以艺术品为标的物。艺术品与公众的关系,诱发公共艺术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大致就其性质约略做为有审美的作品、赋有象徵意义的作品、扮演教导性的作品以及具有机能性的作品。

③、公共艺术的现象:谈论公共艺术,最重要的共识是无所谓的进步或退化,也无需刻意划分,把公共艺术品逼向是非题。公共艺术是一个不稳定、且持续发展中的观念,它的诸般样相识相应于时代与社会的互动。公共艺术虽不限于立体造型物,但仍以户外、雕刻、大型造型物为多,甚至因空间开发的有限与压力,讲究多元的利用与机能的致用。公共艺术除非实用构筑外,追求致用程度的都市俱也成为一个斟酌的范畴。

当人们对建筑与空间的反省时所思考者还是以建筑的本位为主,但倾近则有相当大的转换,公共艺术的规划执行倾向偕同工作的方式。简单的说法:即是建筑师或规划师与艺术家在一开始时即共同工作。不像以往由建筑师先行规划后再邀同艺术工作者续行补白或添景美化,而是再一开始即融合双方意念来工作,并无主从配属的分别。 公共艺术与社会互动的多样性及设置性质有不同的背景,但依其标地物本体的机能来看大多属于无特定目的,而不管是何种项目的艺术品设置,大都以美化环境空间为前提。

结束语:

公共艺术在设计的时候不光要符合大众文化,同时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当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等各种城市化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篇4

1 概述

当全球快速的发展,人类的价值观及对环境的感知也相对改变,目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变迁,全球化时代的洪流正考验着我们,唯有艺术仍是不变的价值[1]。在我国公共艺术施行至今已有十余年,但普遍大众对它的认知还是处于陌生及不了解的状态,而当公共艺术融入于都市环境中,对环境及对民众的生活是否有加分的效果?至今仍有许多课题尚待探讨。就公共艺术的内涵,除了标的物的存在之外,还涉及更深刻的思量,可称为是一个尚在发展中不稳定的观念。

2 公共艺术的内涵与特质

公共艺术的意涵不断地变动发展、与时俱进。大体而言,一件优秀的公共艺术应该是将艺术概念和公众生活结合的艺术创作。民众经由艺术家的引导,学习以不同角度的思维和观察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以拉近自身与艺术的距离;艺术家则以此创作机会进入公共领域,不仅扩增创作题材及关怀面向,亦可发展出更为宽广的创作空间。公共艺术犹如一面明镜,透过创作过程的反映及最后作品的照射,引发艺术家与民众的双向沟通互动。

3 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在当代我国艺术界和文化界,无论在实践和理念建设方面,尚属起步阶段,其理论体系的大片领域还处于近乎空白的情形。这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更是如此,这都是不争的事实,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之初,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逐步开放和改革,并伴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包括当代城市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广义的公共艺术的称谓及其概念,由经济和社会文化较为发达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大城市及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得已传播和推广[2]。客观上说,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初步的实践在我国当代的登场,首先有赖于国家和文化渐趋开放的大环境,以及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引进和民间的文化往来;其次,有赖于国内城市建设及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再则,得益于以艺术及教育为中心的一些大学及相关的学术界、知识界的推动。

4 现有公共艺术设置的手法

4.1 公共艺术于都会空间的角色定位

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的进步,人类对城市环境的不断认识,都会空间里的公共艺术须技巧性以自身存在与外界产生关联,成为烘托背景或视觉交点的意识形态,以超视觉经验以及具有思维辩证符号的意义存在,倾向以观念性的现代艺术表达一种写实的内容,任何公共艺术品都应有其适当的功能来满足美的要求,故当观众在与公共艺术擦身而过时,其背后的产生意涵却可以提供了无穷的诠释可能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存在主意中的意境,公共艺术不像现实主义中的无中生有,创造出现世不存在的情境,即使天天接触仍会有种疏离感,而是会让观众产生移情作用,人们对公共艺术品产生的心理、行为及社会思考,借由时间与空间的感觉呈现区别性及差异性,若将艺品追溯到一般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艺术家的艺术世界是与外在环境分开,所呈现的也是属于内省和自我的独白;第二类是来自外在环境的冲击,其作品自然反映历史的痕迹与时代的流动性面貌。

4.2 公共艺术与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环境对人的作用取决于人对生活环境的多种要求,环境对人的作用有以下五个要素:①亲切感:在环境处理上使人感到安全便利、体贴入微的自尊自爱,他体现在环境功能、氛围以至细部构造的若干层面。②认同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共识性和归属感,它体现于环境的性质、方向和领域等意象的明晰。③指认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差异性和新鲜感,它体现环境的个性,予以人们探索和期待的意识。④文化性:环境实质通过造型、色彩、质地以及空间处理、环境的过渡等传达较高层次的文化价值和予以人们愉悦的美感。⑤适应性:以上各要素在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或在长时间内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紧紧相扣的实质现象,譬如,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艺术品既有的现象。

4.3 公共艺术对公民美学的意义

艺术含有人为意义的审美活动,要追求最高美的心意,脱离有形推进到无形美的自身,所以观念美是为表达形式完美的典型。艺术品并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它只表示艺术家对情感形式的了解,这就是艺术的意义[3]。而艺术的功能,使灵魂平静,心灵与永恒的律动中,透过辩证,而逐步接近永恒美的理念。接受美的陶冶,可以纯净化人类的灵魂,达到绝对美的境界,可使宇宙间的事物导向正确、和谐、幸福,激起人类高级理性的快乐,促进精神动力的开展。

美学是研究艺术中美的科学,美与人的工作、生活相关,研究美学,要科学地总结人类的审美经验,揭示各种审美活动的规律也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推动美的创造;促进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发展,史人类的活动更美、心灵更美、环境更美。艺术源自于生活是众所皆知的一句话,但事实上艺术跟生活还是有一段差距。

5 结论

公共艺术的设置有助于提升自我美感作用,公共艺术介入都市环境有助于提升公民美学且具有美化环境提升视觉的美感功能,在心理层面让人产生艺术感、优雅感,甚至产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建议公部门设计在征件内容中能加入此一设置主题,让创作者不再只是从自身观点创作而忽略作品实际使用机能,并能提供创作性兼具可接近性的作品,有助于人们与公共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再者公共艺术品大抵设置于户外空间,亦应加强教育一般民众对作品认同保护的心态与使用行为。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