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4: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论文

篇1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开设床位1500余张,消毒供应中心面积近1000m2。2012年实施集中化管理模式,承担了全院所有病区、门诊、急诊、手术室等临床科室复用器械、湿化瓶、呼吸机管道、外来器械、腔镜器械等物品的集中处理,以及一次性无菌物品供应。共有工作人员27人,其中护士11人,消毒员3人,普通工人13人。消毒供应中心设置护士长1名,区域组长3名。

1.2方法

1.2.1岗位设置

根据工作需求设立下收下送岗、回收分类岗、普通清洗岗、腔镜清洗岗、质检岗、普通包装岗、专科包装岗、敷料包装岗、手术包装岗、灭菌岗、发放岗、仓库管理岗,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1.2.2管理追溯系统介绍

消毒供应追溯管理系统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条形码技术等手段对灭菌包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发放整个生产过程及流转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对处理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记录,在发现一个灭菌包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及时地通过包上的条形码迅速地追溯该灭菌包的清洗、消毒、灭菌、发放流程,责任到人,并在关键环节对人员行为进行质量控制。

1.2.3岗位人员及操作权限设定

在追溯管理系统中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进行岗位设定,分别配置人员条形码工牌。按照工作区域的不同设置为操作员,操作权限仅限于该工作区域内的操作,如灭菌器只允许消毒员操作,其他没有设置灭菌权限的人员,在灭菌登记界面中扫描工牌操作,系统会自动报警提示。区域组长则设置为管理员,对各区域内工作人员的操作进行管理,发现错误操作及时更正。护士长及软件维护人员则设置为超级管理员,对科室内各岗位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对不规范操作及时制止并纠正。

1.2.4工作流程中的应用

在器械处理的回收→分类→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发放流程中,各岗位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扫描自己的工牌,将处理器械的信息加载进灭菌包条形码中,通过电脑系统对各环节工作随时随地进行数据记录。

1.2.5质量控制

追溯系统在工作的关键节点进行质量控制。回收人员或打包人员在接触不熟悉的物品时,可在系统操作界面扫描器械包条码,操作界面便图文并茂地出现对应的器械包、包内物品及检查要点,方便了工作人员检查和物品的识别与确认。消毒员灭菌物品时,按照灭菌物品的性能和特点,选择不同灭菌设备,扫描各类待灭菌物品包上的条码标签,选择灭菌程序进入灭菌过程。若将不同灭菌方式的物品扫描进同一灭菌程序时将有预警提示。灭菌结束,必须由消毒员扫描工号,观察灭菌物品是否合格,不合格则不可入无菌库,扫描不合格包条码,生成不合格包数据库,回到清洗结束状态,待重新检查包装。发放区人员发放物品时,扫描各类物品包上的条码,如为失效包,则信息提示为不在无菌库,不可发放;如发放数与回收数不符,则会显示部分发放或提示发放数超过申领数,及时提醒发放人员正确发放。植入物发放时,在外来器械管理界面提示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1.2.6数据分析与改进

在统计子系统中能对工作量按照器械件数、器械包数、辅料包数等进行统计,对清洗质量、无菌包质量缺陷进行自动汇总,并以柱状图、饼状图等形式进行对比呈现,以便管理者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讨论

2.1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的发生

追溯系统运用前,清洗、包装、灭菌各类物品、设备运行参数均需手工记录,常出现数据记录不完整。工作人员执行各项操作前扫描带有个人信息的条形码工牌,减少了靠手工操作的事务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员通过语音提示可判断扫描成功与否,利用图片、文字说明引导正确识别、分类、清洗及包装等操作,各关键环节的预警,保证正确的清洗、灭菌方式,减少了差错的发生。

2.2督促工作人员规范操作,确保工作质量

回收、分类、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发放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每一个操作环节不可跳跃,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人员进行操作,人员信息与物品信息进行关联,储存在物品条形码上,在使用追溯系统工作中能有效约束和监督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规范操作,记录完整,准确追踪,为管理人员认定人员责任带来依据,避免了人员工作的随意性,责任明确,责任到人,也从客观上督导工作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

2.3实施绩效考核,提高服务质量及工作人员满意度

科室在使用追溯系统前,工作量手工记录费时、费力、不准确,只能采取定性考核,奖金分配按护士、消毒员、普工分不同档次,同档内平均分配,各档次之间相差较大,技工、普工工作积极性低。实行绩效考评后,奖金以定量考核为主,辅以定性考核,根据工作项目的技术含量、风险、难易度给予不同分值,如下送班分值最低为0.7分,腔镜清洗班最高为1.0分。追溯系统对人员的工作量有效记录,提供客观、真实、准确的数据,体现了大家的工作能力及付出的工作量,既提高了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又提高了各类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服务质量与改进,使临床满意度不断提高。

篇2

知识可理解为“具有某种行动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象性质和执行效果联系更紧密”。这个观点和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相符:“知识隐藏于使用者的头脑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一系列相关信息反映”。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最多是一种工具,作为一种高效信息运送者和信息载体,在人类充分利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动的能力。

2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进到企业再造

过去十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一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1示。与传统强调对现有过程逐渐改进不同,BPR侧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作整体性的重新设计。

从逐渐改进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业务流程再造(BPR)

改变程度增量激烈

起点现有流程从零开始

频率一次性/连续一次性

所需时间短长

参与方式自底向上自顶向下

典型范围狭窄跨职能部门

风险中等高

主要发起方式统计控制信息技术

改变类型文化文化/结构

但BPR也不能算作最终答案,它没有提供向基于Internet和万维网的商务的转变策略。SAP之类的BPR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了许多ERP系统,注重企业内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但也损失了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一些新兴的软件企业如Siebel开发了外部信息流功能和信息接口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注重内部功能集成的ERP系统互补,创造了一种无缝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目前看来制约这种商务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系统的灵活性、信息接口的柔性(包括企业内外部)。

过去四十年中增强企业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经历了三阶段:自动化、流程合理化和企业再造。但这些还不足以应付商务模式变革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代外部市场信息有时甚至比企业提品和服务的商务逻辑更重要。“原子经济”正向“比特经济”发展,“砖加水泥的百货店”正向“鼠标加水泥”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经济因素从更准确的角度作出再评价,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无形资产等让很多虚拟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想象的价值。新的、成功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基于网络的创业者大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从成功案例来看商务模式的创新更是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着要求我们必须应用新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供应链和客户关系,这就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要重新思考整个业务模型和组织间的信息流。

3从业务过程再设计到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安瑟(BrianArthur)认为这是一个“重新思考和再造一切”的时代,企业都基于信息开展业务,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审查、调整业务开展的方式,以适应环境激烈改变。现阶段尽管延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开展商务也能成功,但从长远看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调整战略目标和开展业务的方式。史蒂夫(SteveKerr)曾在《计划评论》期刊上对业务战略的现状作过精辟的分析:“世界发展得很快,有时你根本没法预测...,因此我们更多强调对外界的快速响应,而不再是完全靠计划工作。我们对世界的变化感到吃惊,但这中吃惊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虚拟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和.com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业务规则变化的典型例子。环境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变化使得昨天的最佳实践也许成为明天公司前进的障碍,公司要根据业务和信息体系结构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

4从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知识管理论文和专著常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将来的行动方案。但从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三种神话是:

神话1:知识管理技术能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应该说这种观点只适合过时的商业模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中业务呈现增量变化,高级主管们能通过检查历史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但信息时代的商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应付,而不可能建立一套系统去对什么时间什么人需要什么信息作出预测。

神话2:知识管理技术能存储知识员工的智能和业务经验。数据库和群件技术能存储一些零碎数据,但目前还无法存储有意义的决策模式;而且信息特别是知识与应用环境密切相关,同样的信息在不同时间或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反映。存储知识需要知识型员工有分享知识的愿望和将知识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后一个过程太难实现。

神话3:知识管理技术能有效实现知识员工经验和知识的传播。这种论断也是建立在预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虽然信息技术能协助员工交换零星信息,但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决策中不能有效进行包含复杂数据结构的通信。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有编译好的数据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位员工愿意利用。过去的研究表明尽管有内容详实的报告和数据库,大部分高级经理都喜欢通过与他们认为知识渊博的人探讨交互过程来决策。仅以一种统一的方式保存数据有利于理解信息,但妨碍了商务模式的创新,也不利于知识库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创造。

5向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迈进

将知识管理同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只会对计算机硬软件厂商产生好处。最近《首席信息官》杂志的一份访谈录中提到“过多强调技术会迷失关键成功因素”。几年前Intranet、LotusNoes和微软的MS-Exchange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现在技术上谈的更多的是知识门户、智能和基于“推送”的技术(push-basedtechnologies);尽管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组织还是在寻找一些简单问题的答案:如何扑获、存储和转移知识?如何确保知识工作者共享知识?为了找到答案,组织必须清楚知识和信息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语义上的,而对企业信息过量环境中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和网络主管争夺“眼球”、“注意力”和虚拟社区,在电子商务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因此要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把知识成功应用到具有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中去。知识管理能通过结合数据、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组织在非连续性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与传统方式不同,这个定义从知识管理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与商务模式创新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有很多选择来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如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销售链管理等。

6根据电子商务战略实施知识管理

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很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会对电子商务产生负面影响。下表说明了商务模型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假设,调整相应战略以适应新电子商务的需要。

传统商务电子商务

商务战略预测提高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集中式分散式

高层管理的角色顺从自我控制

组织知识过程应用创造与更新

公司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组织设计结构化适度“混乱”

6.1商务战略的转变

商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输出信息。与传统强调和依靠长期预测不同,在“新”世界开展商务要多用“场景规划”(scenarioplanning)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变。但这并不是是说要完全消除组织的计划,而是利用场景模拟来发现备选方案的局限性。组织仍会制定计划,但不会完全依赖这些计划,这种观点在一些新诞生的、基于Intranet的公司中更明显,这些公司经常会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观察市场并积极响应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也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6.2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增加,很多企业将一些规律的日常办公流程电子化到信息系统中,这些流程一般采取“最佳实践”的形式。但用静态的计算机系统描述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往往使业务处理不太灵活。随着商务环境非连续、跳跃式变化,信息系统往往成为组织进化的障碍。我们必须考虑设计能适应商务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比较购物就考虑了市场数据的动态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系统仍需要按结构化方式具体表示市场数据。不论是外购还是自行开发,都要有效协调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迈肯锡的观点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从支持事务处理、集成商务逻辑和工作流向支持员工通讯和在线学习的系统转移。这种柔性技术和系统才能支持实践社区(communitiesofpractice,cop),由组织雇员和外界专家组成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网络。毫无疑问,建设虚拟的消费者社区是要优先考虑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就是这样做的。

6.3高层管理角色的转变

管理学学者和经理们不再过多强调业务开展的惯例,因为命令-控制系统和惯例往往不能适应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高层经理要从命令-控制的角色向“感觉和响应”转移。如果说知识在信念和承诺方面区别于信息的话,组织应重点强调员工对组织远景的承诺,而不是强求适应规则和所谓的“最佳实践”。

高层经理应把组织看作员工社区,这种社区能产生不同信息,还要让他们访问组织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商务环境快速变化,高级经理的决策和底层实施是分开的。对信息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可有多种方案响应业务环境的动态改变。

6.4组织知识过程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最佳实践有利于处理可预料的环境,在信息系统的早期阶段就要开发最佳实践。但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要求“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一定保证所做事情正确”。在重新评价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商务中应用,而不是传统“旧经济”中在知识库中存储知识,需要知识的人从知识库取出后再加上重新理解的过程。

传统信息处理模型在给定一个问题后往往基于业务环境寻求解决方案。相反,在新环境中要从当前已有知识寻求解决方案,个人会从处理模型得出不同结论,但组织的远景规划确保了这些不同的理解向一个方向发展。

6.5组织资产的转移版权所有

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对个人、对经济都是最宝贵的资产,传统的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次要了,很多组织在重新评估其资产。现实中一些网络企业的实际有形资产有限,但获得了数倍于传统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计量方法不能有效度量知识资产的价值,网络公司和其它信息技术企业的成功来源于“回报增加”。传统生产因素受规模和范围的限制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倾向,相反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而表现出收益递增的倾向。这是因为知识“外化”的结果,随着用户网络成员的增加,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也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6.6组织设计的转变

传统经济遵循控制结构,新的商务环境要求组织保持适当“混乱”,就象凯利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描述的缺乏固定结构和外部控制。这种组织只有少量规则、一些信息和大量的自由。在新的商务环境中,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者能进行“自我设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并重新评估和审视方案的产生过程。这样通过鼓励实验、重新思考,这种过程促进了行动反思和新知识创造。通过这种方式质疑所有假设,不是遵循传统的最佳实践而是寻求更好、更适合动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6-4424-02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oftware Quality Improved Based on Software Requirement

WANG Yan-xing, YE Jing-fa

(College of Compu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is applied in more and more domain with the quickl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scale and complexity of software requirement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Requirements analysis is a key activity in software life cycle,quality of software requirement can affect quality software directly. It selected an effective approach with the use of objected domain analysis to verification quality of requirement.

Key words: software requirement; domain analysis; qualityproperty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最快的发展速度和最强的渗透能力,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与此相对应软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正如“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所阐述的两方面:如何开发软件以满足不断增长日趋复杂的需求和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软件产品。截至到目前, 如Brooks所言,解决软件危机的“Silver Bullet” 还没有出现[1]。需求分析是软件研发的起始阶段,高质量的需求分析是软件项目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1 需求是软件质量的根源

ISO9126的信息技术标准[2]中定义软件质量:与软件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的能力有关的特征和特征总和,它充分表明软件系统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实体。在研究中发现软件缺陷产生的原因分布在软件研发的各个阶段,软件产品说明书(需求)占56 %,设计占了27%,编写代码占7%;其他占10%。可见软件缺陷的最大原因是软件产品产品说明书和软件设计。在生命周期中发现缺陷越早,修正问题的成本越低。软件质量的管理不是IT自身的需求,而是业务应用的需求[5]。需求阶段的问题不解决,相当于在错误的方向上不断浪费人力物力[6]。Jones在报告中声称扩展需求对80%的管理信息系统和70%的军事软件造成风险[7],需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软件质量[8]。协调统一的高质量需求是软件开发成功的首要条件,需求质量的改进则成为软件开发的首要任务。

软件需求是指用户对目标软件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需求阶段包括了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个部分。而需求工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需求定义、记录和演进的过程。软件需求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和功能需求--也包括非功能需求[9]。需求是软件开发中最复杂的环节,现在软件需求分析中发现需求具有明显不完整性、不确定性及变化性等特点。提高需求质量在于如何改进和克服需求上述特征因素。

2 领域分析对软件需求改进

了解顾客的需求是软件质量管理的第一步。无论是领域工程还是应用工程,领域分析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应用工程中,软件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在特定的范围内,针对一组特定的需求产生一组特定的设计和实现。因此在设计之前,必须正确获得和理解软件需求,而正确获得和理解软件需求的前提是对应用系统的工作领域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2.1 领域和领域分析方法

领域是指一组具有相似或相近软件需求的应用系统所覆盖的功能、问题、问题解决方案或知识区域[10]。领域工程则为一组相似或相近系统的应用工程建立基本能力和必备基础的过程,它覆盖了建立可复用软件构件的所有活动[11]。领域工程包括三个主要的阶段:领域分析、领域设计、领域实现。

领域分析(Domain Analysis)是Neighous1981 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使用部件的软件构筑”中首次提出的[12],它的含义是指“识别、捕获和组织特定领域中一类相似系统内对象、操作等可复用信息的过程”。领域分析是基于已经存在的系统和它们的发展开发历史、基于从领域专家获得的知识、背景理论、领域中新技术的基础上,识别、收集、组织以及表示领域中相关信息的过程。领域分析进行识别领域边界,通过分析领域需求,提取出某领域内系统的共性及可变部分从而建立领域模型。

2.2 面向领域方法的需求分析

提高软件需求质量的最有效方法是准确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功能和性能)。领域分析方法中涉及到广泛的涉众:如最终用户、领域专家、领域分析员、系统投资人、需求分析员等等。领域专家对行业信息化有丰富经验。最终用户则能反应系统应用的典型业务需求,系统投资人则更多关注领域的发展和运营。以最终用户中心,面向领域的需求分析方法有效捕获从应用专业领域别是直接从最终用户的需求,并完整、准确地予以描述与分析。软件的需求从用户中来,软件的使用又到用户中去。Harwell强调今天的用户和开发者必须协同工作,以成功完成开发过程[13]。领域分析中参与涉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解决需求的不完整性、使用领域语言对问题阐述保证问题的一致性。对领域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防止了需求的频繁变化和变更。而且即使变化也会在预先可控范围内的调整和扩展,减少对领域模型的冲击。领域分析立足于满足现有业务的需求同时它还代表系统的一种发展方向和系统对未来业务发展的适应能力。保证应用工程需求的稳定性和系统性。通过分析领域需求的共性和可变性有利软件产品线形成和演化。

领域工程是建立系统家族及支持系统演化的基础和前提。面向领域的需求分析从需求问题的分布可以将领域为纵向(垂直)领域和横向(水平)领域,其中垂直领域是指具有相似业务需求的一组相似应用系统所覆盖的业务区域。水平领域是指根据应用系统内部模块的功能性分类而得到的相似问题空间。领域分析方法从问题域出发将问题逐步深入逐步求精,通过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对需求进行挖掘。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同行业和相近行业的经验,并在此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创新方向引导需求和发展需求。领域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需求的发展趋势,使软件的需求能方便、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

软件的功能需求满足了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而非功能需求则是软件质量的内在体现。非功能需求是保证业务流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和保障。是衡量软件能否良好运行的定性指标。质量属性是软件质量的综合体现。质量属性是客户希望的特征,属性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或多个功能的附属特征。软件的整体质量是各种质量属性之间的权衡和优化。为了达到产品特性的最佳平衡,在需求获取阶段识别和确定相关的质量属性,领域涉众需要确定质量属性之间的优先级,已达到系统整体质量的合理优化。

3 领域分析方法的应用案例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发展,数字化、融合化、全球化发展和媒介竞争是世界文化传媒业的发展大势。广电传媒业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整合企业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数字电视业务的逐步深入,原来的业务系统正成为制约广播电视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广播电视各业务系统各自独立运行,数据和业务管理分散。无法实现客户资料的统一管理,无法实现业务统一规划运营。无法从业务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更不能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企业很难推出快速响应市场的高效运营方案。因此广电需要一个功能完善的、面向未来的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系统)来整合替代原来各个分散的系统。对广电领域的分析成为建设多业务综合运营支撑系统的首要问题。应用面向领域分析方法对广电行业进行需求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广电综合业务支撑系统的业务模型如图1。

领域分析方法为业务模型建立提供有效的思路。领域纵向分析中充分参考了电信行业,电信行业与广电行业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有很多成熟的运营经验,也充分借鉴了国际电信管理论坛(Tele Management Forum)。领域横向分析全面整合广电企业目前的系统,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模拟、数字、增值多业务广电运营支撑平台。以多种接入方式满足现有业务、未来数字整体转换和增值业务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社会化、信息化的产品营销模式。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同时加强企业产品提供商的合作产业链。在新的业务平台和市场竞争中寻求企业运营的商业模式。随着运营商区域并购联盟、广电业务和用户规模将剧增,业务系统数据量将更加庞大,为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用户需求和提高服务质量。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事务的高性能处理成为系统整体质量的体现。

通过领域分析方法提出的模型满足运营商的组织结构管理、业务需求和业务管理模式,完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实现业务规范、责权明确、各部门间的协同的管理。基于此需求分析的系统能全面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公司的整体运作效率,大幅拓展业务,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总结

软件需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软件产品的质量,改善需求的质量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环节。本分探讨了领域分析方法对软件需求的改进,并在广电业务支撑系统需求分析中进行了应用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BROOKS F P.THE MYTHICAL MAN-MONTH[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2-43.

[2]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SO/IEC9126:Information Technology--Software Product Evaluation:Quality Characteristicd and Guidelines for Their Use[S].Chicago:Thomson,1991.

[3] Little wood B.Software Reliability Achievement and Assessment[M].Henley-on-Thames,England:Alfred Waller,Ltd,1987.

[4] Mizuno O,Kikuno T,Inagaki K,et al.Analyzing effects of cost estimation accuracy on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C]//Proceedings of the 1998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Kyoto,Japan:IEEE Comp Soc,1998:410-419.

[5] 张郁.软件质量源自应用需求[N].每周电脑报,2005-11-21:90.

[6] 杰拉尔德・温伯格.探索需求-设计前的质量[M].章柏幸,王媛媛,谢攀,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75-176.

[7] Jones C.Estimating Software Costs[M].Boston:Addison-Wesley,2000.

[8] BERKI E,GEORGIADOU E,HOLCOMBE M.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and Process Modeling in Software Quality Management―Towards a Generic Process Metamodel[J].Software Quality Journal,2004(12):265-283.

[9] 陆丽娜.软件需求[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5-39.

[10] Tracz W.Domain-specific software architecture (DSSA)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FAQ)[J].Software Engineering Notes,1994,19(2):52-56.

篇4

一、《新巴塞尔协议》与内部评级法的核心内容

《新巴塞尔协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强调了风险与资本的对应关系;二是要求所有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除信用风险以外,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也应按风险敞口计入资本;三是提出了第一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的计算,第二支柱监督检查和第三支柱市场纪律;四是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按标准法、初级法和高级法分别给出了不同的风险计算“菜单”,使得商业银行有更大的选择路径和空间。目前,新协议所体现的风险和资本概念与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大部分银行从事风险管理,以及监管部门进行银行监管的重要参照。

《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是内部评级法,它代表着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其实质上是一套以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为基础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及资本监管方法。是由银行专门的风险评估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按时、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信用风险的大小。从国际银行界来看,常用的内部评级方法分为三类:模型评级法、定性评级法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级法,目前,世界先进银行大多采用模型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是建立在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之上,是对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代表了国际化大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以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为例:商业银行应估计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UL)等关键性指标,这些指标不仅是计算资本充足率的重要依据,在银行内部的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风险预警等信贷管理流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而且也是制定信贷政策体系、计提准备金、分配经济资本以及实施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或经济增加值(EVA)管理的重要基础。随着《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内部评级模型和系统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二、内部评级法对我国的影响

《新巴塞尔协议》代表了监管理论中的先进理念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逐渐完善的风险管理最佳实践,代表了新的监管趋势和要求。作为事实上被国际金融界普遍认同的国际标准,各国的商业银行只有遵循《新巴塞尔协议》、满足其标准和要求,才能在日趋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巴塞尔协议》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本流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新巴塞尔协议》还会对我国的海外分行和附属机构的经营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仅是来自市场的压力。”

具体来说,《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产生如下影响:

1、暴露我国商业银行充足率问题

根据新协议框架测算,同一银行根据内部评级法计算的风险资产较原先要减少2到3个百分点,对于一些经营状况更好的大银行,其下降将会更加明显。而资产质量较差的银行,其资产风险权重的总体水平将会有大幅度提高,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

2、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融资的成本

由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与会计制度同发达国家存在差异,外国评级机构不一定能对中国企业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一旦这些企业的信用等级跌至B级以下,对它们的债权将被确定为150%的风险权重,从而影响外资流入。

3、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提出挑战

从金融监管体系来看,发达国家有一套涵盖内部约束、外部约束以及社会监管的监管体系,称为银行监管的“三道防线”。而我国由于国有银行所有者缺位,失去了第一道防线,从监管方式来看,新协议要求以风险监管为主,而我国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监管以合规性监管为主,偏离了国际监管的发展方向。

4、对我国的信用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内部评级法必须建立在企业和个人提供真实数据基础上,而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严重制约因素即是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

5、对相关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风险评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国外经验看,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必须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稳定的专家队伍,它由宏观经济专家、产业经济专家、金融工程师、财务分析师等组成。而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人才结构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明显不足,亟待培养。

6、对信息披露制度的挑战

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是新协议的重要内容。严格意义上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向社会公开披露信息的义务。但加入WTO后,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最终都要向社会公开披露信息,这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因此,规范经营行为,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又一挑战。

三、应对新资本协议和内部评级法的建议

1、改进现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

自2004年起全面实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对提升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很多不足。现阶段国内银行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对五级分类法进行改进:一是细分贷款;二是加强定量分析,减少主观判断比重,以提高分类结果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三是逐步建立两维评级体系。

2、加强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和开发

内部评级体系尽管只是《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一种资本监管方式,但它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技术,代表着未来10年银行业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的发展方向,其实施有助于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银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以及提升行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加快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扩大风险评估和分析的范围,为业务决策提供依据。

3、不断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

《新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内部评级法不是简单的开发一套评级系统,而是要将内部评级方法和系统工具切实运用到业务流程中去,发挥其决策支持作用。故国内银行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制度与系统同步推进、配套建设的原则。安博尔中诚信建议,一是逐步建立独立垂直的信贷审批、风险管理和审计部门,保证监管政策不受短期经营利润目标的影响,为科学实施内部评级法提供制度和机构上的保证。二是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组织协调相关业务部门,研究制定内部评级在信贷政策、产品定价、限额管理、准备金计提、经济资本分配、绩效考核、资本充足率测算等方面应用与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与内部评级系统相配套的管理体系。

4、积极推进并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

数据基础是内部评级系统成功运行的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缺乏规范性、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如不及早解决,将严重制约内部评级系统的应用。因此,国内银行在建立内部评价系统过程中,一要加快数据的清洗和补录工作,拓宽数据收集渠道;二要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建立并实行完整、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数据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三是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5、建立符合国情的内部风险评级模型

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关键,是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内部评级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对风险进行量化。我国银行在建立模型时,一是要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方法和设计思路;二是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充分考虑诸如利率市场化进程、企业财务欺诈现象、数据积累不足、数据质量不高、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道德风险偏高、区域风险差异显著等特有现象,开发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

6、培养专业化的风险评级队伍

内部评级系统和方法属于各银行的商业秘密,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商业价值,培养并长期拥有一支风险分析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对于内部评级系统的建立、实施、维护和升级等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内银行一要长期进行储备、培养甚至挖掘这方面的人才,并保持其稳定性;二要更新评级人员的知识体系,逐步提高其素质;三是对稀缺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考虑从境外招聘。

7、加强对外交流学习,促进资源共享

篇5

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的基层管理者和执行者,担负着管理者、服务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等角色,工作任务很重,然而他们在薪酬、尊重、培训等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引导高校教学秘书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压力,帮助其缓解压力并提高工作效率,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高校教学秘书的需求分析

压力是指当人们去适应由周围环境引起的刺激时,人们的身体或精神上的生理反应。当人们的期望与现实差距很大或者说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紧张、急躁、逃避、情绪低落等不良反应,进而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压力管理的实质就是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帮助其缓解压力,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因此,要对高校教学秘书进行压力管理,必须先对其需求进行分析,找出其压力源。作为知识型员工,教学秘书既有工作上的需求,又有经济和情感上的需求。总的来说,教学秘书比较迫切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理的薪酬需求。一方面,教学秘书基本上都是年轻老师,年轻老师经济压力比较重,面临着结婚、买房、生子、赡养父母等任务。要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首先要有经济支撑,有较高的薪酬。另一方面,教学秘书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不管是与教学人员还是与社会上有些职业相比,薪酬还是比较低的。据我了解,具有科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学秘书一年的总收入比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学人员要少得多。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教学秘书就薪酬进行横向的比较,发现自己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与自己对付出的感觉比率(qp/ip)小于教学人员和社会上其他职业人员,就会感觉不公平,结果可能会消极怠工。

2.合理的工作任务。教学秘书属于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比较倾向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中高层需求,比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的实现依赖于其工作的优秀并被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合理的工作任务再加上教学秘书自身的努力可以实现这些需求。

3.希望得到重视的需求。尽管教学秘书的工作很重要,但是教学秘书在高校不太受重视,比如,教学秘书这个岗位的进入门槛比较低,也就是说学校招聘教学秘书的时候在学历、经验和专业背景等方面要求比较低;同样的学历,安置费等待遇却不如教学人员;学校很少给教学秘书提供进修和培训及参加教学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的机会;在各种评奖评优方面对教学秘书的考虑比较少,等等。

4.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的需求。教学管理工作不仅具有事务性,而且具有学术性。国内外关于加强高校教学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发展很快,比如一般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21世纪大学管理文化的建构与创新、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等。教学秘书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就必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依赖自学,而且需要靠进修、职业培训和参加全国及省级有关教学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会来实现。

5.良好的人际关系需求。教学秘书是连接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及各系教学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是领导、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起着上传下达、协调各部门及师生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教学秘书面对的是教务处领导和同事、本学院的领导和同事及广大学生,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对于促进其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学秘书比较重要和迫切的需求。

二、高校教学秘书的压力现状分析

教学秘书的需求既有物质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这些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压力感。根据我对本校和同城另一个高校的调查发现,目前教学秘书全部认为自己有压力,其中认为压力很大的占80%,认为一般的占15%,认为压力小的占5%。同时,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教学秘书的压力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工作内源压力和工作外源压力,前者包括工作任务、组织期望等方面,后者包括工作环境、科研任务、工作成就感和社会期望等方面。

1.工作重,责任大。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比较多,从协助教学院长和系主任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和实验大纲、学生注册、教学任务安排、教师课表、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考试管理到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及教学资料档案的管理和保存,从开学到学期结束基本上都有事做,有时候一天需要同时处理七八件事情,办公室做不完就晚上带回家做。另外,由于高校规模的急剧膨胀,二级学院的教师人数和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这也给教学秘书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以我院为例,上学期全院教职工人数是75人,学生人数(含本三专业)是3134人,而教学秘书只有1人。教学秘书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也就担负着相应的责任。据调查资料显示,所有的教学秘书都认为最大的压力是责任太大,因为在目前这种教学管理体制中教学秘书做出成绩是应该的,而一旦出了教学事故就要受到很重的惩罚。

2.科研任务重。教学秘书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管理,有的还承担了少量的教学任务。单单教学管理工作就已经让教学秘书不堪重负了,然而,教学秘书跟教学人员一样需要评职称,评职称就得撰写和、申报科研课题、出专著等。教学秘书要做到管理、教学和科研三者同时兼顾,这无论在体力还是脑力上都是一种加倍的付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是加倍的。

3.人际关系处理难度大。教学秘书作为教务处、二级学院领导、老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需要处理多方面的关系,比如教务处和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本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本学院师生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关系有些是很难处理得让双方都满意的,比如排课,我们强调人性化管理,所以不少老师提出自己的排课要求,但是如果满足了老师的要求可能就会造成班级课表不合理,教务处会怪罪下来,或者满足了这个老师的要求就可能满足不了另一个老师的要求,那么另一个老师就会不高兴,毕竟能排课的时间就这么五天,而且有一些时间段是限制排课的。在我所做的调查中,当问及“您觉得在工作中存在哪些压力”的时候,所有的教学秘书提到了人际关系不好处理,感觉自己工作做了不少,但是吃力不讨好。

4.低工作成就感。高校教学秘书作为知识型员工,对成就感的需求较普通员工要强烈一些,这种成就感体现在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及受学校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等方面。事实上,教学秘书是大学老师,工作算是体面,可是工作很累,收入却比同级别职称的教学人员要少,也比社会上有些职业要少。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教学秘书并不像教学人员那样受学校重视。这严重打击了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

三、高校教学秘书的压力管理对策

有报告称工作压力已经变成“21世纪的流行性感冒”。高校教学秘书面临着众多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就会对教学秘书的身心健康、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教学秘书的压力既有自身的原因,又有组织(学校)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因此,对教学秘书进行压力管理可以从个人、组织(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实施。

        1.从个人层面来说,教学秘书的压力可能是由于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时间管理能力缺乏、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第一,积极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坚持从平时的小事做起,比如,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客观地看待和评价领导、同事、学生和社会,遇事冷静思考、不急躁。

第二,提高自身的时间管理能力。教学秘书事情比较多,有时候一天能接到七八个甚至十几个通知,这些事情也不可能同时进行,必须先分清轻重缓急,然后将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完成,再去做次重要的次紧急的事情。同时,养成总结经验和制订日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月计划的习惯,因为教学管理工作大多数是程序性工作,比如每个学期开学要补考,期中要准备下一学期的课务安排和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要排下一学期的课表,等等,知道这么个程序那就可以提前做准备,不至于到时候多件事情集中到一起而应付不过来。

第三,客观评价自己。教学秘书是文化人,文化人大多数有自命清高、高估自己的习惯,一旦遇到不如意就可能会产生急躁、消沉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果不予以缓解就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教学秘书要根据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然后制订人生目标。

2.从组织层面来说,教学秘书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组织(即学校)。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工作压力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可以用倒u字形的压力曲线图来描述,如下图:

压力曲线图显示,在组织绩效达到最高之前压力是与绩效成正相关的,而超过最高绩效之后压力与绩效成负相关。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措施缓解教学秘书的压力,使教学秘书的压力维持适当的水平。

第一,适当提高教学秘书的待遇水平。社会对大学教师的期望很高,教师这个名称似乎就意味着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尽管从整体来说教学秘书的收入纵向比较有所提高,但是横向比较却相对不容乐观,尤其是近几年中小学老师和公务员加工资的幅度比较大,而不少大学至今连绩效工资都还没有兑现。

第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简化教学秘书的管理工作。教学秘书的工作任务很重,其实有些工作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是领导不想改变多年延续下来的习惯或者怕承担责任而强加给教学秘书的。比如现在基本上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务管理新系统和教材管理新系统等网络化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不仅可以简化教学秘书的工作,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教学事故。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教务处还是要求交打印稿,打印完了又要找办公室主任、教学副院长、院长、处长等人签字盖章,这样太繁琐了,其实教务处可以直接从系统将教材征订资料导出来,然后交给教材经销商订教材。二是改进领导方式。逐渐由当前集权式的领导方式转变为民主式领导方式,当前的领导方式缺乏人性化管理,在这种领导方式下,教学秘书只是教学管理事务的执行者和“消防员”,教学秘书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去,也得不到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释放和发挥。

第三,注重教学秘书的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工作。在教师培养方面,学校重视对教学人员的培养而忽视对教学秘书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落后,不能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提供服务,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学秘书的培养工作。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鼓励教学秘书继续深造,比如目前只有专科学历的鼓励他们去读本科,目前只有本科学历的鼓励他们去读硕士,等等;二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教学秘书进行校内培训和指导,比如教育和教学理论的学习、计算机技术培训、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开发培训等;三是每年或者每学期组织教学秘书去更高水平的学校参观学习;四是由学校出资让教学秘书参加省级的或者全国性的教学管理工作交流会议。

第四,为教学秘书提供压力疏通的渠道。教学秘书平时工作很忙,压力很大,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必须得到有效的释放和缓解,学校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为教学秘书缓解压力:一是学校教务处利用双休日或者学校运动会的机会组织一些体育或娱乐活动,让教学秘书积极参加,这些活动既可以娱乐身心,又可以结交朋友,缓解工作给其带来的压力;二是学校免费为教学秘书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目前不少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它们主要是面向学生的,其实,老师也会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健康讲座和心理辅导等活动也可以让教学秘书的压力得到缓解。

3.从社会层面来说,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对教学秘书缓解压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对大学老师寄予很高的期望导致教学秘书压力很大,其实老师也是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所以,社会应该首先把教学秘书当做普通人中的一员,然后给教学秘书以信任支持,同时尽力为教学秘书提供财力帮助、物资帮助和其他一些需要,比如由校友会提供资金设立一些“教学管理之星”、“服务之星”等奖励和基金。

参考文献:

[1]罗宏.压力管理之路如何走[j].施工企业管理,2008,(10):68-69.

[2]黎江.压力与压力管理[j].市场周刊,2005,(12)(下半月版):102-103.

[3]徐珠君.高校青年教师压力管理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86-88.

[4]吴新炎,李芙蓉.论压力管理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119-120.

[5]蓝秀华.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j].江西教育科研,2003,(5):24.

[6]胡辑.论教学秘书的作用与素质要求[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