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上学期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4: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三上学期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三上学期学习计划

篇1

二、复习目标:

1、计算:

(1)熟练进行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一位数的口算;

(2)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3)正确进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4)能对乘、除法的结果进行适当的估算;

(5)能正确进行乘除法的两步混合运算。

2、常用的量:

(1)对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有正确的概念,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质量单位;

(2)能正确对千克、克和吨进行换算;

(3)能正确进行千克、克、吨之间简单的计算;

(4)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判断闰年、大月和小月。

(5)知道一年有四个季度及每个季度的天数;

(6)掌握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7)能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

3、空间与图形

(1)观察由三个(或更多的)正方体所搭成的图形,能正确分辨不同角度所得的图形;

(2)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求多边形的周长;

(3)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问题。

4、统计与概率:能对事情发生与否作出合理的判断,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

三、复习重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笔算;

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

3、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相关两步计算问题;

4、运用周长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生活问题;

5、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如何判断闰年、大月和小月、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互换。

四、复习措施

篇2

学困生问题是各国教育界、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努力探索、持续研究的重点难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研究的理论成果与个案分析种类繁多,却收效甚微。究其根源,学困生的个性品质、认知能力、心理状态、学习水平等内因存在巨大差异,造成学困成因复杂,且短期难以内化、消除的不良局面。本文立足于习得性无助理论,通过对高校学困生的形成阶段、心理特征及形成内因等进行分析,提出相适应的转化对策,以期为学困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学困生现状及成因分析

1.1群体形成关键阶段

学困生作为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首尾两极学生群体之一,其形成及表现呈现出较为突出的阶段性。

第一个转折点为大一下学期。学生在步入大学后,经过大一上学期的磨合,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的节奏,但部分同学因为时间管理及自律自制等方面能力的缺失,未能很好地规划大量的课余时间,或过于关注学习以外的能力发展,导致学习成绩滑坡,陷入学习困境。以某高校电子类专业学生为例,图一集中反映了大一下学期较上学期,学分绩点在2.5―3.5区间(即课程成绩加权平均分在75―85分)的中等成绩学生数量锐减,小部分分流向更高端的区间,更多的流向2.0(70分)以下的低端区间,变化幅度较大,牵涉学生数量较多,学困生初步形成一定规模。

图一 大一学期学分绩点分布

第二个转折点为大三上学期。大二整个学年的课程处于基础课与基础专业课的集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课程压力基本延续大一下学期。但整个大二阶段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是大三阶段全面开始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对基础专业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对专业课学习方法的训练和理解程度,直接引发专业课学习情况的连锁反应。同样以上述电子类专业学生为例。下图是对整个大二学期与大三上学期末成绩分布的对比,反映出大二阶段,专业基础及专业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与积淀情况,最终较为集中地表现到大三的学习成绩上来。大三,随着专业课的深入,3.0―3.5区间(即课程成绩加权平均分在80―85分)的大部分群体呈现大面积的滑坡,中间成绩的人数再次锐减,2.0(70分)以下区间人数急剧增多。成绩低端人群出现第一个低潮,0.5―1.5区间人数情况突出。专业学习的连锁性与积累性极易导致专业信心的缺失,最终将导致这样一个群体绝对弱势。随之将引发高年级延长学制及学习困难的突发与期。

图二 大二、大三学分绩点分布

1.2 基于习得性无助理论的学困生心理特征分析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最初由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发现,它是指个人经历了反复的失败与挫折后,面临困境时产生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较为普遍,一般表现为认知、情感和动机的缺失状态,这种状态影响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个人行为。

1.2.1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学困生往往缺乏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遇到困难自暴自弃,对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希望。

1.2.2低自我概念。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一些学困生缺乏必要的自我认同和正确的自我评价,学习被动、态度消极,易产生自卑、猜疑、羞怯、孤僻、悲观或暴躁、冲动等心理偏差。

1.2.3低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遇到挫折时,缺乏自信和拼搏意愿,表现出焦虑、紧张、不安、敏感等情绪。

1.2.4消极的定势。定势指个体心理上的一种准备状态和行为倾向,受个体先前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需要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先前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失败多于成功,受到的消极评价较多,从而逐渐形成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将自己认定为无可改变的失败者,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为人处世消极被动、缺少热情。

1.3高校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分析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渐变的过程,当学生在学习上长期经历失败而无法扭转局面时,他们会认为失败是无法控制的,将失败归因于自身的无能,继而产生无助感。了解学困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有的放矢。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类。

1.3.1不良的学习状态。学生不良的学习状态的长期延续,令他们一次次承受失败,逐渐产生了绝望、抑郁、意志消沉,导致他们自我认知产生偏差,认为自己天生愚笨,主动放弃了努力。同时因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伴的重视和赞扬,而丧失了自尊,形成了消极负面的心理。

1.3.2不当的评价方式。人的内心意愿是渴求进步和努力尝试的。只是当学困生屡次无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了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外部监管会加重学困生的焦虑情绪,增加自我设置的心理障碍。老师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会强化学困生的行为模式和认识态度。

1.3.3消极的归因倾向。当学生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时,容易形成内疚、沮丧和自卑心理,认为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难以提高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这种错误归因是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根源。

2.解决高校学困生问题的对策研究

2.1主要原则

在学困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审时度势,认真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2.1.1主体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困生并非异类,不应受到排斥和歧视,外界干预并非强行矫治而是引导管理。

2.1.2共情原则。深入学困生的主观世界,以其立场和视角来了解其感受,探寻产生学困的深层次原因,避免因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而陷入认知误区。

2.1.3全面原则。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大胆发言,达到全员参与,全心参与,全程参与。

2.1.4肯定原则。对于学困生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大力肯定和热情鼓舞,保护其自尊心、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2.1.5发展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困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与追求,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寻求发展进步。

2.2具体措施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2.2.1创造成功机会。给学困生制订一个合理且适度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总体目标,再将其细化分解为若干个难度呈梯状分布的子目标,帮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获得成功体验,依次实现层层目标,从而激发和重塑学困生的学习潜能,树立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

2.2.2树立成功典型。以学优生的标准来制约和要求学困生,只会加重他们的消极和逆反心理,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因此,需要从学困生群体中评优评奖、荣誉表彰等方式肯定和宣传学困生群体中的先进和典型,树立学习榜样,让他们从相似者的成功中感受正向刺激,通过比较,引发反思,产生自我效能,这能给其他学困生制定“最近发展区”,形成示范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2.2.3加强正面评价。每个个体都希望获得他人的信任,学困生尤其渴望被肯定、被赏识,师生对其表现的肯定性评价能加强其归属感和自尊心。因此,需要给予学习困难群体足够的理解和无限鼓励。通过定期谈话、走访课堂宿舍、了解师生评价、观察实际表现等途径,有意识地联系与认识学困生,肯定他们通过每一次努力取得的进步与克服的困难,从心理上消除他们与新集体、辅导员的距离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2.4加强归因认知。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学困生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我们在引导他们进行归因时,要肯定他们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帮助他们发现优势劣势,挖掘潜力机会,鼓励他们多着眼于主观可控方面加以改善,如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同时,可结合学困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现象和思想倾向,开展辩论等活动,通过学困生对目前现状的思考、辩论、梳理、澄清,引导学困生群体扬正风、去诟病,正视自身不足,放眼未来发展。

2.2.5加强心理疏导。厌学甚至厌世是学困生的明显特征之一,对此,应当与他们加强沟通,关心其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举办“家长观察日”、“校园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参与培优育人工作,在推动家校联动机制形成和全员育人工作开展的同时,全方面、全阶段、全身心加强学困生心理疏导,引导其正视学习、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方案奠定基础,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建立适合的学习目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引导其自我规划与自我帮助。

总之,消除学困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从认知、动机、情绪及个性品质等多方面进行引导。要设立合理目标,提高学困生的成就期待,加强成功体验;树立学困生成功典型,使学困生恢复信心;对学困生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培养他们正确的归因认知能力;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加强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林宇.“学困生”概念的厘定[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0月第10卷第10期.

[2]张和云.浅谈大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长廊,2009年9月(中旬刊).

篇3

关键词 交换生;意义;影响因素

实施交换生项目的意义

1.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教学资源。

2.可以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扩大学校开放的程度。

3.加快高校国际化进程,促进知识传播,加快高校国际化进程。

4.提高学生素质,增加国际就业机会。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增加国际就业的机会。学生交换会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学会国际交流、分享、合作,提高国际竞力。

交换生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对项目内在校171名学生,进行了关于交换生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项目内几乎全部的学生都愿意参加交换生项目,但是在考虑是否去交换的时候,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1.家庭经济能力的制约

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跨境交换生项目的开展。根据双方院校的交换生合作协议,双方高校通常互免学费,但是交换生需要自行承担护照签证、往返机票、住宿和当地生活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很多欧美国家居民的收入而言,我国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学生愿意承担的费用是有上线的,过高的费用会使学生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2.交换学校的知名度

项目中有40%的学生在考虑交换生项目的时候最关注交换学校的知名度,可见国际国内对学校的认可非常重要。问卷显示,60%的学生更倾向于去美国的大学,35%的同学对欧洲的大学更为青睐。可见,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国际知名度、教育质量、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地融入国际理解的知识,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国外的历史、地理、政治、价值观,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趣味性。

在教学手段上,学校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学辅助手段,将教学信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考核形式丰富多样:在线考试、上机考试等考试形式,既提高了时间使用效率,又提供了准确、全面的考试成绩分析,为教师评学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在教学评价方面,名校除采用传统的期中检查、期末考试、平时测评等方法外,还有研究报告、小组讨论及汇报、案例研究等方法。因此,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需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元化。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在将教师评学、同学互评、学生本人自评等都纳入评价体系;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体现在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包括学生课外作业和实践的完成情况;既考查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既关注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更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评价。

3.交流的时间是否合适

有近17%的学生选择了要考虑合适的交流时间。项目交流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都有,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7%的同学愿意在大二下学期出国,57%的同学愿意在大三上学期出国,22%的同学愿意在大三下学期出国。可见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生涯考虑,希望能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出国,而不影响自身的学习计划。

笔者认为,在大学三年级出去交流可能是最好的时机,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将要学什么,想要学什么,有了自己看法和见解;另一方面,学生经过前两个学年的积累,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大四的学生更多地面对求职和升学的压力,学习和生活的重心转移,交换效果不高。

4.学分互认体系健全与否

学分互认,指实行学分制管理的不同高等院校之间,互相认可学生跨校所修的学分。学分互认条件是已修读课程与应修读课程课名称相同或相近,学分大于或等于应修读课程学分,且任课教师或课程所在学院认同两门课程可以互认。

有13%的学生认为学分是否能够互认是交换生项目重要的考虑因素。学分转换制度和学分认证制度是交换生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

建立统一的学分认证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转换,需逐步制订、验证、协调和实施相关课程学分指标体系。一是开展交换生项目的学校间应对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语言培训课、综合素质课等尽可能统一名称,例如公共必修课及选修课在国(境)外称之为通识教育课程,对各门课程所要达到的学分作出明确规定。对于相应学科所要完成的学分、要求各学科之间的学分换算方法及原则作出详细规定,并签署协议。二是学校内部各部门如教务处、二级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机构之间要作好协调。三是出国(境)学习的学生,不管是学习专业还是学习语言,都应在接收学校学习相应的专业课,并取得一定的学分。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陆高校的跨境交换生项目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既有学校层面的,也有学生个人层面的;既有管理方面的,也有不是管理本身的问题,却存在于管理过程中,制约着交换生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问题。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不断增强的趋势,我们应在国际交换生项目中不断地反思,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尽快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不断扩大交换生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交换生学习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平。

提高我国大陆高校的交换生管理工作水平绝不能闭门造车,要积极学习国外高校在交换生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同时立足于我国高校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推进我国大陆高校交换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由于受限于各种因素常常导致学业发展不能健康顺利进行。自2000年江西理工大学实施学业预警制度以来,全国多数高校纷纷建立基于本校校情的学业预警策略。

很多预警帮扶策略缺乏新生入学后学业发展教育,忽视基于过程性的学业发展预警研判及精准的闭环式帮扶,较少与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形成齐抓共扶实效。本文通过汇总本年级5个学期学业预警学生信息后,探析学业预警学生现有学业发展策略不足,基于高校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视角,给出三维一体的多过程多方位的学业预警学生的帮扶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学业顺利健康发展。

1现象汇总及探析

本文研究对象为化材学院2013级341名本科生,汇总连续5个学期的学业预警详细信息,对所呈现的现象进行探析。

1.1学业预警具体分布信息

图1:各学期学业预警学生人数

图中横坐标代表不同的学期,纵坐标的不同色彩图标代表4种预警级别的具体人数。其中学期累计挂科3-5门、5-7门、7-9门、大于10门分别标记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层级。

如上图所示,大二上学期至大四上学期红、橙、黄、蓝预警学生人数分别为4/10/8/5;6/4/22/30;12/6/20/25;13/8/8/25;5/2/7/16;5个学期学业预警学生合计人数分别为27、62、63、54、30。

1.2现象探析

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生学业预警的总量呈现峰值,大二下学期是学业预警的集中爆发期。大三下学期面临大四学年的到来,大部分学业预警学生逐步内心警醒,开始着手精细的学业规划与发展;大四上学期面临毕业,呈现“马不扬鞭自奋蹄”之势,更多学生采用反思性学习和整合性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性学习行为显现;与教师的互动更加频繁,互动方式更加深入和个人化。

2学业预警帮扶工作不足

2.1新生入学学业发展教育不足

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未能及时转变学生不同时期应持有的学业发展理念及方法,未能及时了解把握本专业的学业发展规律;部分家长以为将学生送入大学便可卸下监管的重任,懈怠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业、生活管理,滋生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大多数辅导员未及时筛查研判关注潜在的学业预警学生,致使存在学业发展风险的学生呈现出学业发展不顺利。

2.2辅导员对学生学业发展过程重视不足

辅导员将某一学期预警结果作为预警工作处理,却忽略学生学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点,以致预警帮扶工作事倍功半;

辅导员在确定学业预警名单后,未能够将预警学生按照预警原因类型分类、预警程度分层展开精准学业帮扶,不能准确知晓该生在校的相关表现,也未能持续跟踪形成有效的帮扶闭环。

2.3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在学生学业发展上形成合力不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将预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系列特征构建为量化体系;且每学期同一个预警学生需要修多门课程,并未形成学业预警学生学业发展信息汇总的统一反馈通路。

3多过程多方位的学业预警帮扶策略探析

3.1切实夯实大学生入学学业发展教育,是解决学生学业顺利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

首先,加强大学生入学学业发展教育。由班主任、班导师和辅导员开展班会,通过讲解专业的学业发展规律、学习方法规律、学业发展环境,缩短学生新生入校对于专业学习的迷茫期和真空期,转变新生高中时期的学习思维惯性,及早知晓、适应、步入大学阶段的学业发展;通过典型的“学霸修炼画像”、“学渣逆袭画像”的全过程发展,指导新生初步形成学业发展方向、计划和目标。

其次,借助新生家长会,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培养共识,转变学生在校由学校单一管理的思想,形成家校共同管理共同服务的合力。

最后,辅导员筛查研判潜在的学业预警学生。根据高考各科分数的不同、生源地信息、家庭基本状况等信息的摸排,筛查研判汇总潜在的学业预警学生名单,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重点关注潜在预警学生,直至解除预警为止。

3.2构建分类分层的精准学业帮扶闭环体系,是解决预警学生学业顺利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首先,针对由于不同种类原因导致的学业预警现象、学业预警的不同层级(红橙黄蓝),以及通过辅导员收到的潜在风险信息,努力开展精准学业干预及帮扶措施。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探究真实的潜在或现存的学业预警原因,建立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学业追踪帮扶档案,促进学生形(下转第31页)(上接第27页)成目标和时间管理意识,督促实现学业发展过程中的目标确定、分解、实施和时间管理。

其次,积极正确引导学业预警学生家长,达成学业预警学生预警原因探究、帮扶策略共识,特别在学生学业预警后导致的厌学、学习动力减退,从心理方面进行鼓励、疏导,同时加强学业发展监督,实现家校共管共扶实效;

再次,加强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关注并排解学生负性事件。队伍成员应具有较强的学业预警风险点识别意识,并及时上报风险信息至辅导员处进行甄别。

最后,抓好学业发展多过程多方位的追踪与反馈工作,形成学业预警帮扶工作的提前预防、及时干预、精准帮扶的动态闭环体系。

3.3并肩专业课程教师形成协同效应,是解决预警学生学业顺利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

首先,构建并量化学生在学业课程发展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及态度特征。

严抓课堂教学基本纪律,量化记载每名同学的到课率情况,严格禁止学生身在课堂、心在网络现象,严格课堂请假制度。

任课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在开学之初将班级同学根据程度不同,设置不同的学科学习挑战目标,量化本学期课程需要记忆的基本原理观点、量化课程需分析的经验理论基本要素、量化课程综合基础课程得出的信息经验、量化课程实验报告的写作量、量化课程需要花费的时间投入等,并进行学期的持续跟踪、干预、辅导,并将每位学生的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考评内容。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量化记载学生的课堂主动提问、主动发言、陈述课堂学习报告情况;将本次课程进行分组,由小组组长记载并上报量化的本组成员在同学合作情况、辅导他人学习情况等;量化学生在课下需求教师指导的次数、课下扩展学习的深度;实现课堂内外各个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和态度特征。

教师完善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标准,积极发现学生的学业发展现实需求与现实授课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授课策略;主动干预学习能力差、态度不端正同学按照课程目标进行学业发展。

其次,构建基于项目成员合作的学习与实验操作环节,发挥同伴的积极影响效应。

再次,深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结合本R档慕逃规律,在不同时期开展学业发展教育,促使学生及早、准确知晓本专业学业发展的要求、基本学习方法,督促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学期目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室科学研究,促进优秀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督促学业预警学生制定合理学业发展目标,结合课程教师的教学目标,规范其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追踪督促其学业发展进展。

最后,构建基于过程管理的学生学业发展信息汇总通路。学院教学院长统一协调管理,学院党政班子根据汇总信息及时开展对应的干预、促进、帮扶工作。辅导员跟踪每次汇总信息,对存在潜在、现存学业发展风险点的学生进行教育帮扶,多过程多方位促进全员学业健康顺利发展。

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