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4: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遵循的原则
1.目标突出原则
英语课件是为一定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做到目标突出,所选用的资料必须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比例一定要恰当准确,时间分配一定要合理,做到目标清晰,中心突出。
2.生动有趣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图、文、声并茂,这也是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因此,课件的制作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所熟悉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注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提高课件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习。但那些与课文学习关系不大的背景、画面等,不能因追求形式的热闹而硬性附加上,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互动教学的原则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互动教学的重要性,要求打破传统的以教师生硬灌输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互动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通过多媒体教学后,进行一些师生问答、小组交流、课本剧表演等。
2.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又强调教师的指导性,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把多媒体当成主要手段,把以前的“人灌”变成“机灌”。正确、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恰当地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进行指导。不操作机器时,要走到学生中间,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和学生交流、探讨,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做到取长补短,对症下药。
3.要注重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必须在光线比较暗的条件下进行,这样,学生才可以很清楚地看清屏幕上的内容。而在利用多媒体学习的同时,学生还需要做笔记或者看课本,而在光线比较昏暗的环境中看书或写字,对学生的视力有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调节好室内的光线,适时地改变教室环境,不要让学生一直处在光线暗淡的教室环境中,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受影响。例如,把讲解和练习的时间合理间隔,或在需要学生看书或者讨论问题的间隙,拉开窗帘透透气,透透光。
4.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实践活动
英语是一门工具,和其它语言一样,其主要作用在于交际,而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因此,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而不要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锻炼胆量,用英语大胆地说,大胆地讲。例如,组建英语兴趣小组,开展英语游戏、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听力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实践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从不同学生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缘由
(一)班额大。
由于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初中,加之师资和教室紧张,所以只能压缩班数,最终导致每个班的班额十分大,笔者所教班级人数最少也达82人,最多的高达98人。
(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普九”之后,凡是小学毕业生都可以升入初中,所以造成学生的水平差异很大,加之身处农村,这些学生在小学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英语,可以说对英语是一片空白。
(三)尊重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正是由于学生之间的水平和能力差异很大,如何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避免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做法,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学生分层。
所谓学生分层,就是根据班级学生对英语科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兴趣等方面进行比较,把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
A层主要是那些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自觉性高的优等生。B层则是那些成绩一般,思路不是很活跃的中等生。C层主要是那些基础差、习惯差、自觉性差的学困生。我对分类的结果原则上不在全班公布,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以防止优生自满、学困生自卑,从而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同时,这个分类是动态的,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笔者采用了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综合评定可随时变更,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发展,一旦有同学上升为高一层,都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而对于下滑到低层次的学生则采取鼓励为主的方法,希望他们不要灰心失望,加倍努力,力争下次上升到高一层次。让A层次的优生感到有压力而不是停滞不前;B层次的中等生看到希望,只要努力就可以迈入A层生的行列;C层次的学困生觉得只要通过努力,逐渐缩小差距,有希望向B层次甚至A层次迈进。通过这样的分层,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
(二)教学目标分层。
为了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应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目标。A层次学生在全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提高。B层次学生重点以掌握教材内容为主,力争不存在缺、漏、忘、记忆混乱等现象,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C层次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提高学习信心,激发潜能。
对各单元的单词、词组、课文以及练习进行了目标分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每一层次的学生按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出示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A层的优等生,每节课要求熟练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全部内容,能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灵活地进行会话、复述课文,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非常规问题。对B层的学生,要求识记常用单词和习惯用语,掌握基本语法,初步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相应程度的阅读材料,能熟练进行日常会话。对C层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识记最常用的单词和习惯用语,对课文的理解只要求了解其大意。能听懂和进行最常见的日常会话,单词听写只要能写出一半就可以过关了。分层次地给学生落实学习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学习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为宗旨;第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最近的发展区,不能借口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第三,不可以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了解层面上,对C类学生要进行适时的必要的思维要求和训练。
(三)课堂教学内容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次不是复式教学,它是在集体教学的框架里,以中上水平的学生为教学重点,带动学困生,提高优等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差异。教材要一步步呈现,采取走小步的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例如在上初二上册Lessonl8课时,有一个讨论题Doyouthinkit“goodforanimalstostayincages?前一单元刚好是上比较级和最高级,所以课前笔者就将这个问题设置为Whichdoyouthinkisbetter,inthecagesorintheforest?上课时笔者就先复习比较级,通过提问一系列较简单的比较级,再引入Whichdoyouthinkisbetter,inthecagesorintheforest?这个问题,就能使B组和C组同学不至于措手不及,通过Whichdoyouthink“better,inthecagesorintheforest?”问题,C组同学能够回答Ithinkin-forestbetter.而A组同学可以继续问他们Why?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来说,将本课推向。
2、设置阶梯,分层提问。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优化设计课堂能有计划的把学生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在设计提问时分三个层次:第一级是记忆级水平;第二级是理解级水平;第三级是应用级水平。提问时注意必要的铺垫,形成阶梯,以有利于中、下学生回答。如在上初二下册Lesson90课时,笔者就分层提了这样一些问题:WhenWasBillGatesborn?(C组)Whatwashisfavoritesubject?(B组)Whendidhegetmarried?(B组)Whatcanwelearnfromhim?(A组)WhatdidBillGatesdofortheworld?(A组)WhatdoyouthinkofBillGates?(A组)通过这些与教材内容、学生层次相配套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可学性,又有驱动性,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发展。
(四)作业分层。
由于每个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分层布置作业的必要性,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如果布置的作业对每个学生都一样,那就会出现A层次的学生“吃不饱”;B层次的学生“吃不了”;而C层次的学生不知如何“下口”的情况。一提到作业,不少老师常叹:每天批改几十人的作业本,有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如果再遇到一些学困生的作业,那就更是一肚子气。讲了无数次的问题,照错不误;翻译过的重点语段,有些学生照样找不到方向。
要解决上述问题,在布置作业时采用作业分层的方法,便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平时,根据A、B、C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在布置作业时都各有侧重点。对于A层生要求做到“一免四重”,即免做一些常规的抄写作业,重词汇、重听说、重阅读、重作文,这样他们做起来也很具挑战性,更适合他们的“口味”,使得优生更优。对于B层生,主要是要求他们尽量掌握好当天所学的知识,适当练习听力和写作以及一些少量的扩展练习。C层生,则要求他们重“双基”,对当天单词、词组力争“过手”,所以布置的作业主要是以一些简单的抄写为主,这样也助于他们强化记忆所学知识,达到复习、巩固、消化的目的。在每一次单元测验后,我都会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对在80分以上的A层次学生,只需把错了的题改正;而60~80分的B层次学生则除了改错以外,还要把阅读题重做一遍;最后的C层次学生除了改错以外,还要把选择题、填空题等基础题重做一遍,以便进一步加深印象。
(五)考核分层。
在期末的考核中,采用分层考核。从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任务完成情况、单元测验等方面进行。根据学生实际,按照不同标准考核,而且还将记入期末考试总分。在填通知书时,按照英语总分=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的计分办法。这就使每一位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测验和任务完成,尤其使一些B、C层生看到了希望,避免了以前那种单纯看期末成绩评定一个学生的弊端,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度。除此之外,我还在学生中开展“结对帮扶”的办法,即在实行分层的原则下,开展互帮互助活动,通过此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
分层教学真正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克服了过去“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体现了尊重个体差异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喜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79-02
一、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缺乏及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普遍不会运用英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缺乏基本的认识。例如,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往往也按中国人的习惯问:“Where are you going?”或“Have you eaten?”等,而英美人士见面时一般多谈天气。见面问人的去向有打探别人隐私之嫌,问人吃了没有意味着你将邀请对方吃饭。这些都说明了文化差异理解比语言结构错误更加阻碍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成因分析。
1.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存在局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教师本身的文化意识培养认识的不足造成的,这种教育方式肯定会让学生也去忽视这方面的内容,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的文化意识非常薄弱。
2.教学资料开发和使用的局限。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都主要是针对考试,而不是站在传授知识角度,让学生透彻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形成背景。经验主义在这其中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教师按照以往的经验讲授着考试时可能会用到的知识点、需要使用的单词、语句、语法,也就仅此而已,文化意识方面的相关内容基本不会涉及。
二、中学英语文化教学具体内容
(一)英语习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1.源于地理和历史的文化信息。rain or shine“无论什么情况”,as right as rain“像下雨一样正常”。为什么英语中这么多和rain有关的习语呢?原因是:英国处在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带,此地带年均降雨量是很大的,可以说下雨对于英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朋友了,所以就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这个民族,更孕育出了这个民族特有的语言。
2.源于习俗和宗教的文化信息。英国人自己特有的习俗也在自己的语言形成过程中,不断的被融合使用,比如“Don'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你可不要砸自己的饭碗)”,就是因为英国人是以面包和黄油为主食,才有了这个习语。在宗教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我们翻译后的成语为“掌上明珠”,在《圣经》第17章第8节中原文是“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睛里的瞳孔)”。
3.源于文学和神话的文化信息。rain cats and dogs(狂风暴雨)这个习语我们比较常见,其中狗(dog)和象征“风”,猫(cat)象征“雨”,这决定不是牵强附会的解释,是北欧神话中的古代纳维亚人所信奉的神,主神是“奥丁(Odin)”。
(二)交际习惯
1.交谈。一位美国学者曾指出:中国人常常因为谈话方式的不恰当而使西方人感到尴尬,甚至造成反感。所以在与之交际的过程中,应避免过问以下的一些问题,以免冒犯他人的隐私权:Are you married?How old are you?How much is your new skirt?
2.打电话。在打电话方面中西方因为文化的差异,也出现不同的习惯。对于中国人来说,一般拿起电话会问“你好,哪位”。而英美人打电话的时候,一般会先告知对方自己是谁“This is xxx speaking”而不是“I am xxx”,接着是打电话过来的人会要求自己需要和某人通话“Is that xxx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xxx speaking?”。所以说,如果不把这些知识教授给学生,在平日交际中就会出现很多障碍。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实施途径
1.词汇教学奠定文化教学基础。词汇是语言的奠基石,词汇由于英汉文化巨大的差异而产生了特定的文化蕴含。例如,汉语里的“力大如牛”,译成英语应为“as strong as a horse”,因为汉民族是用“牛”来耕地的,而英国人是用“马”来耕地的,正因为有这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力”的喻体有了不同的理解。
2.语法教学渗透文化意识。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由于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语法的不同常常成为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比如“Nobody could be too foolish this day”,如果按照我们的习惯,很容易翻译成“今天谁也不会太愚蠢”或者诸如此类的,其实他的本意是“今天,无论你怎样出洋相,都不算过分”。因为在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体现的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
[1]王婷婷.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及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卓丽华.运用游戏教学法构建中职幼师专业特色的英语新课堂[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刘俊.语法翻译教学和交际法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邵丹.中国初中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调查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8
[5]朱广瑜.文化语境与高中英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
[6]孙敏.新课改下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7]曹剑波.英语交际教学法与英语传统教学法在初中课堂的结合与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8]孙丽娟.合作学习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9]窦黎.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0]赵萍.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1]郝亦佳.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案例研究及其对第二文化习得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
[12]王璐.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对成人英语学习者学习信念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3]黄金子.三语教育背景下的朝鲜族英语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4]朱莹.双重代码理论在中专英语情景对话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5]刘秀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6]康丹华.大学英语四级测试中同义词的研究及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7]刘静.个案研究:探索有效利用电影提高跨文化意识的途径[D].辽宁师范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陆婷.应用语言学学术语篇三词立场词块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杨慧.词块运用与大学英语写作水平关系的个案研究[D].延边大学2010
[3]何济生,王家云.“过程习作法”简介[J].国外外语教学.1996(04)
[4]李灿.词块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3
[5]王锦霞.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的介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04)
[6]张艳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价体系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1)
[7]王永林,卞永成.教师介入对提高学习者自主性的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6(05)
[8]江庆心.论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J].外语界.2006(02)
[9](美)傅丹灵,王志军,着.如何教写作[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刘英贤.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1]龚成红.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不同文体写作中词块变体运用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12]张素君,叶华.学生作文构思过程的教学干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7)
[13]储爱华.词块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4]孔昭莉.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中的词块使用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
[15]张攀.不同写作水平的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词块使用情况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16]况博群.词块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17]周瑜.中外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高频四词词块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8]膝春红.英语语法与写作--对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留学生英文水平的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4)
[19]SusanBosher.ThecomposingprocessesofthreeSoutheastAsianwritersatthepost-secondarylevel:Anexploratorystudy[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998(2)
参考文献
[1]赵娜.真实性理论下对等师生关系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郭俊娜.关联理论对主持人话语解释的有效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刘海英.习语的认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卢思函.概念整合理论下英汉新词的语义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宋丹妮.大学英语教材真实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6]李旭新.现代英语和汉语中名动转类词现象的认知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
[7]田杨.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8]马龙玉.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9]张钟予.澳洲原住民梦幻叙事语篇《卡彭塔利亚湾》连贯性解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0]岂宇光.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广告语言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1]王成伟.减负环境下初中英语作业布置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2]高芳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国家庭图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3]吴佳丽.合作学习在农村高中英语练习课中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4]郑丽华.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婉约词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5]孔祥雯.概念合成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6]李成瑗.四维文化智商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及其对跨文化教学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7]董鑫.标记象似性和框架理论在言语幽默分析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8]张婉音.真实性课外活动对大学英语教学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9]尹宏博.关联理论视角下形容词词义不确定性的词汇语用充实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0]郭蕊.概念整合框架下澳大利亚英语特色词汇产生的认知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1]刘妍.VOA在线听写系统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2]张琳琳.语言教学真实性原则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