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4: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篇1

医护人员指出心跳呼吸骤停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危险状况。通常情况下,大脑缺血缺氧达5-6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对于心脏猝死的病人,必须分秒必争,进行现场“心肺复苏”,这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随后亲自示范,大家现场进行了模拟演练,现场气氛活跃。

演练结束后,各部门员工组织进行了交流。通过此次演练,我公司全员掌握了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术手法,提高了急救能力。这次培训不但使员工了解了抢救流程;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大家的自信心及团队协作精神。大家很珍惜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通过本次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大家的急救意识,还使大家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思路,遇事要沉着、不慌乱。

篇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esidents in 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plays. In the scene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and popularized in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but also the measures taken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ance for the masses to take self rescue or relief to others. Methods: in Beijing City, Chaoyang District, a random selection of 50 people and the averag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aditional preach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and common sense of health. Whi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teach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scene simulation model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easures. Two groups of two group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raining of knowledge and master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skill score. 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recover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of heart and lung of the master degree of basically the same before training. But in the two group after the training in skills and knowledge, training satisfaction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ce.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lectures based on theory teaching, scene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can make people more easily grasp the skills of CPR, has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echnique.

Keywords: scenario simulation teaching, communit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applied research

在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的“生命链”概念中可以了解到在需要急救的现场如果由了解急救知识并能够熟练的操作心肺复苏技能的“第一目击者”来进行急救,则对患者的救治有决定性的作用。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时间较长的地点,所以出现紧急事件或者突发疾病较多的地点。而社区的居民受教育层次参差不齐导致其对心肺复技能的掌握程度也比较不一致。所以,在社区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能够最大程度的使此类急救措施向群众普及,这样也能保证在发生突发疾病或者紧急事件时大家可以抓紧抢救的黄金四分钟施行自救,为医护人员的救治争取时间。本文就阐述了情景模拟教学在社区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应用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在南海区大沥镇黄岐部分社区自愿参加此次培训的广大群众中选取50名无重大疾病,可以正常思考的居民,其年龄分布在18岁至60岁。将这些居民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居民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均不影响此次培训。

1.2内容

(1)记录分析对照组与试验组对心肺复苏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对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宣讲模式来讲授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对试验组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情景模式,让居民亲身参与救助中从而掌握急救技能。在培训完成一周之后对两组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

1.3研究方法

对对照组组织急救理论宣讲并且为居民发放急救手册加以学习;试验组在宣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由宣讲人员为居民演示心肺复苏急救的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内容。在演示过后请志愿者参与情景模拟,由居民亲自参与救助,由资职的专业医护人员从旁指导,最后总结经验教训,由医护人员为居民解答疑问,使居民充分掌握急救技能。并在一周之后由医护人员重新组织两组居民并对其进行考评,比较两组的掌握程度。

1.4计学处理

在对对照组和试验组进行考评后,将所的分数运用专门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并加以研究分析。

2.结果

2.1对照组与试验组培训前后心肺复苏理论、技能操作考核及格率比较(见表1)

2.2培训后两组居民满意度比较(见表2)

3.讨论

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心血管疾病的出现也随之增加。而由于心脏骤停,发病死亡的病历也不断增加。如果心肺复苏急救措施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那么就能在病人突发疾病时可以由掌握急救技能的第一目击者在最珍贵的发病后4分钟内进行急救,从而为医护人员的治疗争取时间。这样突发疾病而抢救不及时死亡的案例就会减少。而本文所提的情景模拟法在社区急救培训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居民的急救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掌握有了很大的帮助。所以,经过对照组与试验组的培训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情景模拟法在社区心肺复苏培训中有很好的帮助,值得广泛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杨海宇,李风权现场模拟教学法在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06:147+149

[2]周敏,何小俊我国公众对心肺复苏认知和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4,18:2151-2154

[3]邱丽敏,董雪,赵琪珩情景式教学法在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34:4328-4329

[4]宋晓英情景教学法在社区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02:185-186

[5]李远珍,李朝品,章泾萍,吕建萍,唐丽玲,何圣红,鲍娟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护理人员在职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05:426-428

篇3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措施在提高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0月该院120急救中心按综合措施进行院前心肺复苏的184例心脏骤停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2010年4月—2011年10月按常规出诊进行心肺复苏的175例心脏骤停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比较二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184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复苏成功19例,成功率为10.33%;对照组175例患者中复苏成功8例,成功率为4.57%。结论 采用综合措施明显提高了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关键词 综合措施;心肺复苏(CPR);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3(c)-0079-02

Comprehensive Measures in the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Role of the Old City of Pre Hospital

YU Zengzhi MA Zhaolin TIAN Xuelian HAN Yanche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dao, Emergency Dept,Qingdao 266041,China

[Abstract] Obi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ion of comprehensive measure in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old city. Methods Analyse clinical data of 184 cases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patients with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comprehensive measure (observation group)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t between April 2012 and October 2013, at the same time, analyse clinical data of 175 cases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patients with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conventional measure (control group)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t between April 2010 and October 2011,compare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18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resuscitiation was successful in 19 cases, the success rate is 10.33%, the control group of 17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resuscitiation was successful in 8 cases, the success rate is 4.57%.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measu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the success rate of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old city.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measure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ardiac arrest;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作者简介]于增智(1965-),男,山东青岛人,学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急诊临床工作。

心跳骤停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十年来全世界医学界不遗余力地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抢救技术,复苏的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整体成效仍不容乐观[1]。该院所处的老城区,居民楼无电梯、高龄患者多,复苏成功率更低。社区居民、包括社区诊所的医务人员对正规的心肺复苏方法知之不多,使120车到达前实施心肺复苏的比率及成功率很低。该研究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1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兼顾了院前复苏的各个环节,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明显提高了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10月该院120中心按综合措施进行院前心肺复苏的184例心脏骤停患者(观察组),男98例,女86例,年龄23~87岁、平均71.86岁;选取2010年4月—2011年10月按常规出诊进行心肺复苏的175例心脏骤停患者(对照组),男95例,女80例,年龄13~89岁,平均70.3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病情无明显差异。除外接诊时已死亡的病历。

1.2 心脏骤停诊断标准

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停搏、无脉心电活动[2]。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2010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复苏。观察组除按2010心肺复苏指南外,有以下措施。

①建立120分中心下属的社区急救网络:把出诊区内的部分社区门诊作为小的急救单元,在120车到达之前,由诊所医务人员进行初步心肺复苏。

②初步心肺复苏培训:对社区居民、社区门诊的医务人员、心脑血管患者家属、人员较多的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由他们对病人进行初步心肺复苏。

③120司机熟悉出诊区域的详细路线,争取快速到位,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④对易发生猝死的高危患者发放急救卡,卡上写明诊断、住址、电话,让病人随身携带。

⑤对出诊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心肺复苏培训。

⑥增加及更新部分院前急救设备。

1.4 CPR成功标准

自主呼吸及心跳恢复:可听到心音,触及大动脉搏动,心电图示窦性、房性(房颤、房扑)或交界性心律;瞳孔变化:散大的瞳孔回缩变小,对光反射恢复;按压时可扪及大动脉搏动(颈动脉、股动脉);收缩压达60 mmHg左右;发绀的面色、口唇、指甲转为红润;脑功能好转:肌张力增高、自主呼吸、吞咽动作、昏迷变浅及开始挣扎[2]。

1.5 复苏无效判断标准

经心肺复苏已历时30 min以上者,仍无意识,瞳孔仍散大或固定,心跳和呼吸仍未恢复,心电图显示心电静止[2]。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观察组复苏例数184例,成功例数19例、成功率10.33%,对照组复苏例数175例,成功例数8例、成功率4.57%,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2 =5.46,P=0.02),见表1。

②观察组总复苏例数184例,社区医生及非医务人员现场复苏8例、占总复苏病人的4.35%;对照组总复苏例数175例,社区医生及非医务人员现场复苏3例、占总复苏病人的1.71%,社区医生及社区居民现场实行心肺复苏比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c2 =4.48,P=0.04),见表2。

③观察组120急救反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t=1.655,P=0.03),发病到开始复苏时间较对照组缩短(t=1.655,P=0.02),见表3。

4 讨论

心跳骤停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较高病死率。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方法。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方法。近年来,国内外都在探索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心肺复苏成功率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从病人心脏骤停到得到有效复苏的时间太长。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是否能成功,是由心跳骤停到开始复苏之间的时间差决定的[3]。从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演进,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心电活动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室颤或心室停搏,如在头4~6 min内未给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头8 min内未给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4]。复苏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研究证明全身各重要脏器对缺血的耐受极限不尽相同。其中对全身各组织器官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大脑对缺氧极度敏感,耐受极限为4~5 min,为复苏能否成功的临界点。如能在这段时间内开始复苏,并在8 min以内采用了除颤技术,可获得40%的存活率。超过10 min患者将可能植物生存[5]。本研究中,通过建立社区急救网络,使每一个120急救单元有了分布在社区的分单元,社区医师在120车到达之前可以对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先行心肺复苏,将院前急救前移至社区,缩短了心脏骤停到开始复苏时间及急救反应时间。

在院前急救中,心跳骤停患者的第一目击者多是患者家属及过路群众等非急救医务人员,多不能进行有效CPR。若现场目击者即刻实施CPR抢救,这将大大缩短CPR开始时间,极大提高CPR抢救成功率。因此,要大力普及和加强CPR标准化训练,既要提高急救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更要加快普及公共场所人员CPR知识。文献显示,第一目击者参与CPR 能显著减少从发病到CPR 的时间,提高存活率[6]。在发病地点没有及时复苏的患者在急诊室复苏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心脏骤停的患者在现场和转运时是否施行生命支持的复苏术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CPRP技术已经在全球普遍开展培训教育,尤其在发达国家已渗透到社区及家庭。中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是方兴未艾。所以,CPRP培训教育成为全球关注问题,是20世纪医学在全社会普及得最为广泛、成功的一项救命技术,是“最为成功的公共健康的开端” [1]。在本研究中,通过下社区对社区门诊的医务人员、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病人家属进行初步心肺复苏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了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本研究观察组的184例病人共有8例在120车到达之前由社区门诊的医务人员或社区居民对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占总复苏病人的4.35%;对照组的175例病人共有3例在120车到达之前由社区门诊的医务人员或社区居民对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占总复苏病人的1.71%。观察组的社区医生及社区居民现场复苏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院前急救中目击者参与CPR 的比例很低,与国内报道相当[7]。

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在医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仅有4%[8],该研究观察组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10.33%,较对照组4.57%明显提高,也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平均水平。该研究针对老城区对院前急救带来的不利影响,兼顾了院前心肺复苏的各个环节,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来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最终结果显示,综合措施明显提高了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春盛.急诊医学 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02.

[2]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suppl 3):S639-S870.

[3] 陈文元,汤琪.220 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后的预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 1) : 137-138.

[4]陈灏珠,林果为,王古耀.实用内科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22—1423.

[5]吴太虎,王运斗,何忠杰.现代院前急救与急救装备[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14.

[6]Herlitz J,Bang A,Gunnarsson J,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sed alive after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change in outcome over 20 years in the community of Goteborg,Sweden[J].Heart,2003,89: 25-30.

篇4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6-0157-02

心跳呼吸骤停是由心脑血管疾病、猝死及创伤引发的一个危重的心脏急症,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心肺复苏(CRP)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心肺复苏患者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如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以提高救治效果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为此,我院急诊科在以往抢救经验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3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50例。对照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20~59岁,平均(43.6±6.2)岁。疾病类型:脑血管54例,呼吸系统疾病28例,心血管68例,发现呼吸心跳骤停时间1.6~6.4 min;实验组男77例,女73例,年龄19~61岁,平均(42.8±5.9)岁。疾病类型:脑血管51例,呼吸系统疾病30例,心血管69例。发现呼吸心跳骤停时间1.5~6.3 min。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进行抢救[4],具体内容包括:①专人管理负责复苏的药品与仪器:抢救所需的药品由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去除过期药品并添加最新的药品;②将使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编制成册放于仪器附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③建立规范合理易执行的心肺复苏流程,鼓励医护人员形成抢救时的合作意识;④遵循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抢救流程,定期让医护人员学习,依照2010年AHA编制的新版复苏指南建议将患者进行分类,按成人、儿童、婴儿三类进行针对性救治;⑤定期让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为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注意事项培训;⑥建立考核机制,将患者满意度纳入考核标准,激励医护人员积极主动改良救治方案。

1.3 观察指标

复苏成功率: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占所有被抢救的患者的百分率。实施心肺复苏时间:从发现呼吸心跳骤停到开始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实施除颤时间:从发现室颤到开展电除颤的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从准备插管到成功插管的时间。心肺复苏成功标准[5]:①患者面部、皮肤以及口唇色泽变红润;②患者能够进行自主呼吸;③肱动脉收缩压≥60 mm Hg;④瞳孔由散大恢复正常;⑤能够触及大动脉搏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时间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心跳骤停是指血流不能自主地进入和流出心脏,呼吸骤停就是指心脏和肺部停止活动[4]。呼吸心跳骤停一旦发生,患者停止呼吸,心脏无法搏动[6]。呼吸心跳骤停能够复苏成功在于是否采取迅速的评估判断和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7]。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可以优化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同时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每位患者在享受最为及时有效的救治的同时,还能少承受救治过程的痛苦,为挽救患者生命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组资料显示,开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后救治的患者复苏成功率(51.33%)明显高于开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前(28.67%)(P < 0.01),这是因为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大大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锻炼了其面对突况的判断和处置能力,技术操作的实施也更为合理,抢救过程中的一系列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都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并且我们定期进行培训及检验评估,使得护士更加熟悉了解整个抢救流程,因此,医生在作下一步抢救时,护理人员早已准备好所需的抢救物品,医护配合完美,省去了备物时间,在实施每项抢救措施的衔接时,均能做到及时准确到位。

心肺复苏实际抢救效果好坏关系复苏抢救质量的提高与否。本研究在规范抢救流程后,医护人员衔接配合更为默契,救治操作更为流畅,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得以减轻,配合意愿大大提高,因此开展规范抢救流程后救治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实施心肺复苏时间和除颤所需时间极显著少于实施心肺复苏、除颤前(P均 < 0.01)。由此可见,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营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实施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促进了心肺复苏各项操作流程衔接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有针对性地锻炼了医护人员对紧急情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规范化后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在实践中提高呼吸心跳骤停的效果显著,在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同时,缩短了抢救时间,使患者免于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是一个理想的救治流程。

[参考文献]

[1] 郭涛, 芮庆林. 国际心肺复苏最新指南变化与进展[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2):112-115.

[2] 刘春峰, 宋国维. 关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变化 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2):109-111.

[3] 张悦怡, 陈香萍,施剑斌,等. 2010心脏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1):3-6.

[4] 莫凤珍. 心跳呼吸骤停68例院前急救与转运护理的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2037-2038.

[5] 葛小敏, 孙建华,孙艳萍, 等. 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医院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12,33(28):6716-6719.

篇5

1.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至4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468名南京某高校二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选择题),调查内容包括:性别、专业、是否愿意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对CPR知识的知晓率和掌握率等。

2013年5月至9月,从被调查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37名学生,按培训方式不同分为A组69人和B组68人。两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掌握急救知识程度均无显著差别。

1.2 培训内容

参考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基础生命支持(BLS)教师手册[4], 包括CPR理论、成人/儿童一人和二人CPR操作技术,婴儿一人和二人CPR操作技术,操作模型为心肺复苏模拟人(美国挪度公司)。

1.3 培训方式

1.3.1 传统授课培训

传统授课模式培训包括集中式理论授课(2 h)和分组练习(1 h)。首先由指导教师介绍心肺复苏基础知识,应用多媒体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步骤,理论授课结束后,学生在复苏模拟人上充分练习,练习期间研究对象与指导教师互动。

1.3.2 边看视频边练习(practice with watching,PWW)+教师指导培训

培训前将学生分组,学员与模型的配备比例3∶1,培训课程总学时为3 h。培训视频光碟由美国心脏协会提供,视频内容有BLS课程总介绍、成人、儿童、婴儿CPR操作技术以及模拟心肺复苏场景,心脏按压、气道开放与患者评估等重要步骤的分解动作演示。培训中要求学员观看视频讲解,一段讲解后仔细观看视频演示,然后跟着视频演示进行操作,几组人员轮流操作后再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指导教师在学员操作的过程中对关键内容予以指导或对操作手法问题进行纠正。

1.3.3 评价标准

培训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测试。理论测试内容包括CPR基础知识、成人、儿童、婴儿CPR的操作以及模拟抢救场景的应对,题型为25道单项选择,满分100分;技能测试内容为成人单人CPR技能操作,包括12个操作手法,满分100分。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内容以及评分标准均依据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5],自行设计,经急诊医学专家反复修改而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两人核对后采用Excel表格录入,由一人核对无误后,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大学生CPR培训现状见表1。CPR培训两组分别采用PWW+教师指导模式(A组)、传统教学模式(B组),考核后的成绩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技能考核中比较两组模式的扣分情况见表3。不同性别的得分情况分析见表4。

3 讨论

3.1 普遍缺乏急救知识的大学生是CPR培训的重点人群

王一镗教授早已呼吁“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并着重强调现场救护的重要性[6]。然而,我国CPR的普及培训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内对于各级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有一些研究和探索[7],但缺乏针对参与心肺复苏人员的继续教育和重复技能培训与定期考核的相应制度或机制[8],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与兴趣都非常高,但根据研究数据表明(表1),目前大学生急救普及现状处于高需求、低受训、低掌握水平的状况。大学生作为普及急救知识的切入点,不仅可成为“第一目击者”中有效的施救者,还能对其周围人群起间接影响作用。

3.2 应用最佳培训模式是CPR培训的关键

传统的CPR培训方式是我们教学中最常采取的方式,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培训方式并不是最适合大学生CPR培训的方式。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师的培训常无法很好地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在教学中,教师常偏离课程内容的计划,而且对学生的监管不力、未提供有效的反馈;第二,传统方法用于理论授课的时间较长,实际操作时间较少,且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员的自主参与性和个体差异,故对培养学员的临床操作技能不利,无法保证每一位学员都有充足的练习时间。因此传统方法培训后的技能熟练度和技能保留情况均处于较差的状况。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显示PWW+教师指导方式的培训效果远高于传统教学方式(表2)。该方式的优势如下:①传统培训方式中理论扣分多为对心肺复苏基本知识的理解,尤其心肺复苏中最为强调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按压位置判断以及人工吹气的手法往往会出现概念性的错误,而PWW+教师指导方式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较好。PWW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将教学内容赋予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所获信息量大,不但加深了理解且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②技能扣分最多的为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方面,传统培训方式与PWW+教师指导方式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除了和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以外,还和技能操作时教师监督、指导、纠正不及时有关,后者要求教师对心肺复苏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予以强调和提醒,及时纠正错误操作手法,由于该培训方法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避免了因指导教师的差异而影响培训质量[9];③在研究中,还发现性别差异对传统培训方式培训结果有所影响(表4),男生的技能成绩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而PWW+教师指导方式无性别差异影响。心肺复苏为一体能要求较高的抢救手法,对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我们在培训中发现女生在胸外按压方面,按压深度和频率往往不能达到要求,在操练中若缺乏指导,女生容易放弃从而减少练习机会。而PWW+教师指导的方式可以避免这方面的问题,模型和学员按照比例分配,保障每一个学员都有操作机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急救发展,需要规范培训课程,促进中国急救培训的发展[10]。本研究显示,PWW+教师指导方式的培训内容更通俗化、步骤更标准化、记忆更高效化,是高效率、科学的培训模式,建议可以运用于高校CPR培训中。但是,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样本主要面向高校大学生,对象选择较为局限,且样本量较少。

参考文献

[1]Gazmuri RJ, Nadkarni VM, Nolan JP,et al. Scientific knowledge gaps and clinical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CPR and ECC identified during the 200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ECC and CPR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 Circulation,2007,116(21):2501-2512.

[2] Shrestha R,Batajoo KH, Piryani RM, et al.Basic life support: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medical/paramedical professionals [J].World J Emerg Med,2012,3(2):141-145.

[3]聂雷霞,张敏.在读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及分析[J].护理杂志,2012,29(1):67-69.

[4] Hazinski MF, Doto F,O’Neill L. et al. BLS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 instructor’s manual[M]. Dallas, Texa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6:3-37.

[5]沈洪.释读:2010年AHA CPR-ECC指南的实用简化流程[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1):961-964.

[6]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1-342.

[7]张劲松,张芹,吴昊,等.大学本科五年制急诊医学专业CPCR课程设置及探讨[J].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4, 24 (12 ): 896-897.

篇6

[中图分类号] R605.9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b)-0177-02

在急诊临床日常工作中,会面临因各种突发原因造成的抢救工作。我国每年约有180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其中约有2/3的人是由于未能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而死。心肺复苏是针对由于外伤、疾病、淹溺和电击等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心跳停止时采取的一种急救措施。近几年,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研究逐渐增多[1]。本研究为了探讨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对本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接受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接受急诊心肺复苏的患者,选取其中的8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成功组46例和失败组36例。成功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52~83岁,平均(65.7±13.4)岁;失败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51~84岁,平均(66.7±14.3)岁。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行心肺复苏抢救。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按照急诊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分成成功组和失败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对比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影响因素。

1.2.2 心肺复苏方法 依照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对符合标准的患者立即展开胸外心脏按压,开通气道,行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合理应用复苏药物,室颤者予电击除颤首次电击能量为360 J,注意脑保护治疗[2]。

1.2.3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 (1)瞳孔明显缩小;(2)面色或唇色由青紫变成红润;(3)可触及到颈动脉搏动;(4)患者的意识恢复正常,有明显的眼球活动、睫毛反射、对光反射等,存在手脚抽动症状[3]。

1.3 数据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急救反应时间、心跳停止到开始心肺复苏时间等计量资料均采取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成功组与失败组救治时间的比较

成功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和心跳停止到开始心肺复苏时间较失败组明显缩短(P < 0.05)(表1)。

2.2 成功组与失败组抢救措施的比较

成功组除颤、气管内用药、机械通气、高效护理协助平台、新型心肺复苏抢救床、新型生命监护仪等新型设备的应用率均较失败组高(P < 0.05)(表2)。

3 讨论

如果人体内血液循环和呼吸都停止,就意味着机体组织供氧中断,脑的剩余氧气仅够脑细胞用10 s左右,心脏的剩余氧气仅够心脏跳动几下,所以针对呼吸、心跳停止患者,必须快速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以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4-5]。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多起重要、必不可少的关键辅助作用,在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对专业护理人员的站位、工作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但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看似细小的环节会极大地影响到整项工作流程的实施、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救治的实际效果[6]。本次研究中发现,应用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关键的因素主要为:急救反应时间和心跳停止到开始心肺复苏时间等,设备与抢救措施先进与否对抢救成功率也有显著影响。

本院为了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制订了一些措施:(1)建立了针对急诊特点、属于护理人员工作范畴内[7]、专门应用于急诊抢救室中进行心肺复苏术的高效护理协助平台;(2)应用符合人体生理学特点的心肺复苏抢救床,可以实现患者头部和床体的双向调节,既能保证心肺复苏操作者的调节,又可实现患者实际进氧量的顺利通畅,可以使血液和氧气迅速流到患者的大脑和心脏,可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术成功率;(3)在建立高效护理协助平台的基础上,应用新型的导线收纳装置,对各种导线进行有效收纳,且在各个收纳口根据所监测指标的不同而标记相应颜色,具有实用、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可有效保护导联线、节省时间等优点;(4)在平台建立时,充分考虑到整体配套硬件设施的生物安全及卫生洁净程度、日常工作开展起来的方便程度、患者的心理、健康需求,发明设计了一整套的各种医用防护罩,用于各种器材、设施、患者转移运输工具等,具有安全、健康、实用的特点[8]。

[参考文献]

[1] 孟晓煦.三种心肺复苏方式在心脏骤停院前急救中的运用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3):354-355.

[2] 樊黎丽.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6(12):1443-1445.

[3] 孟凡山,孙菁.急诊护士心肺复苏操作培训效果的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08,10(14):948-949.

[4] 曹昌权.现代心肺复苏用药的新进展[J].河北医药,2008,30(10):1584-1585.

[5] 李雄杰,胡赛,黄艳.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9,8(7):415-416.

[6] 李小宁,李亚林.4349例急诊抢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0):950-952.

篇7

心脏呼吸骤停是临床最凶险的急危症,早期心肺复苏是抢救的关键,脑复苏是复苏的难点。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在院前急救过程中笔者发现,早期除了给予有效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建立静脉通道、合理应用复苏药物外,选择合适的人工通气方式也是复苏成功与维持正常脑功能并改善预后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08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科院前急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279例,除去肿瘤晚期20例以及22例因各种原因未完成气管插管改用气囊面罩人工通气的患者,实际统计235例。其中男131例,女104例,年龄18~90岁,平均(57.1±11.5)岁。心脏骤停原因:循环系统疾病122例,严重创伤2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19例,各种中毒9例,呼吸系统疾病44例,过敏性休克3例,电击伤3例,不明原因17例。将复苏过程中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通气方式设为观察组,共119例;采用气囊面罩通气方式的设为对照组,共116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依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进行抢救。两组抢救方法的共同点:现场诊断成立即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电除颤、建立静脉通道,注射肾上腺素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同时对因和对症治疗。不同点:观察组通气方式选用经口气管插管通气,对照组选用气囊面罩通气。

1.2.2 心肺复苏人员情况 心肺复苏人员由1名医生、1名护士、1名急救员组成,全体成员均接受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专项培训,气管插管时间均<2 min。

1.3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 (1)瞳孔由大变小。(2)面色(口唇)由青紫转为红润。(3)颈动脉搏动可触及。(4)意识恢复,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和对光反射出现或手脚抽动[1]。

1.4 脑死亡标准 深昏迷,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首次确诊脑死亡后观察12 h无变化[卫生部脑死亡判定标准起草小组颁布的《脑死亡判定标准及技术规范(成人)(征求意见稿)》]。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AA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经抢救后,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脑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回顾心肺复苏术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心肺复苏术在生命抢救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不可回避的事实――心肺复苏术的实施应用与救治成功率方面比较相差甚远,以美国为例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心脏停止跳动而成功复苏存活出院者仅占5%[2]。虽然各国都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更新心肺复苏指南,但无论院内还是院外心跳骤停的预后改善都不尽如人意。探讨和总结心肺复苏(CPR)每个细节,是每个医务人员的责任,对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是有意义的。

院前急救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基本生命支持,在心肺脑复苏的过程当中,急救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循环和呼吸支持,为后续的高级生命支持创造有利条件。尽快开放气道,并进行有效的人工通气,改善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恢复有氧循环是提高其成功率的关键环节。院前急救医生如何适应心肺复苏(CPR)时错综复杂的情况,做到合理选用人工通气方法,直接影响到CPR的效果和患者的预后,这无疑是院前急救医生必须正视的问题。

大量的医疗文献表明,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最有效的方法。本次研究笔者发现,院前采用气管插管通气的复苏成功率为24.37%、脑死亡率为55.17%,采用气囊面罩通气的复苏成功率为10.34%、脑死亡率为66.67%,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和脑死亡率相比(P

早期气管插管的优点还在于,第一现场建立可靠和有效的通气机制,能够使患者低氧或无氧血液变成有氧血液,维持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基本功能。同时气管插管能够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或异物,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已经出现气道梗阻或呼吸衰竭患者则更为有效。另外,气管插管后人工通气较面罩加压气囊人工通气安全,插管后简易呼吸机辅助通气时,不必专人加压气囊通气,护士可以协助医生给药复苏,所以只要心脏停搏时间在10 min以内,现场医护人员就须积极插管复苏[4]。笔者的临床体会是,能否为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提供包括气管插管的心肺复苏操作,决定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院前急救人员掌握气管插管术的熟练程度,对心肺复苏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笔者所在科全体医护人员均接受气管插管专项培训,气管插管时间<2 min,是开展气管插管通气的基础。根据现在的文献报道来看,院前和院内的CPR质量都存在严重问题,或是在早期有一半的时间未行CPR,或是急救人员未能规范操作。提倡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的CPR,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可以帮助克服轻视,普及此项救命技术的现状,脱离“一说都会,一做便错”的窘境[5]。

总之,气管插管术是院前急救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技术。每一位医生和护士都应熟练地掌握。同时在院前急救中要应尽可能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行气管插管,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及远期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王一镗,刘中民,张劲松.心肺脑复苏[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

[2] 李春盛.目前心肺复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5):362-363.

[3] 邓春发,丁祥武,孟宪明.有效人工通气时机对心肺脑复苏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1):772-773.

篇8

【中图分类号】R4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06―02

急救技术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临床技能,是全科医师需要掌握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医学模拟教学法是利用各种模拟手段再现临床医学场景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临床技能培训中优势突出[1]。本研究旨在分析该教学培训模式在全科医师转岗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和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2年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学员64名,年龄在25~45岁,男性36名,女性28名。将64名全科医师培训学员随机分为两组,模拟教学组(S组,n=32);传统教学组(C组,n=32)。两组学员的教学均由麻醉学急救培训教师完成,两组教师针对两组学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训内容间无差异。

1.2 实施方法

模拟教学组(S组)采用模拟场景教学法进行培训,将模拟教学组的32人随机分为4个急救小组,每组8人。学员先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理论、操作流程和要领的详细讲解,讲解完成后观摩心肺复苏的教学录像,教学录像观看完成后进入医学模拟场景教学阶段。复苏操作在多功能模拟系统上进行,模拟内容包括心跳骤停的判断、心肺复苏急救,在模拟急救中,1组练习时另3组成员在旁观摩,急救中及结束后培训老师对每组成员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总结。

传统教学组(C组)采用传统讲授及练习的教学方式,先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理论、操作要领的详细讲解,讲解完成后观摩心肺复苏教学录像,以上内容与模拟教学组相同,最后在多功能模型上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

1.3 培训效果评定

培训成绩:以理论和操作考核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在开始培训前、技能操作培训前、技能操作培训后进行考核,每次考核内容相同。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每项50分,满分共100分。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由学员按照授课满意度评定、激发学习兴趣、同学间协作能力、应急反应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基本操作能力6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满分60分,每项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以P

2 结果

模拟教学组(S组)与传统教学组(C组)的考核成绩情况:培训开始前S组(54.16±3.11)与C组(52.24±3.6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结束后S组(91.14±8.33)成绩高于C组(78.45±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全国的全科医师普遍学历偏低,理论与临床技能欠全面,其数量和质量均急待提高[2]。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建立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培养全科医师,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和主要途径。尤其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对于挽救社区心跳骤停病人的生命意义非凡[3]。而急救技术是一项强调理论与操作能力相互结合并综合运用的技能,对医师的急救意识和反应能力要求较高。而全科医师学员在急救技术方面接触较少,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培训方法往往收效甚微。

本研究的模拟场景教学组采用模拟教学培训法,预设病人心肺骤停的急救场景,学员模拟扮演各个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积极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使学员身临其境,通过反复演练,主动参与,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学员各种潜能,尤其适用于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技能培训课程。本项研究中,在经过相同的理论讲解后,模拟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的学员对于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而经过实践操作训练后,采用模拟场景培训学员成绩升高更明显,且在培训效果的问卷评分上也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这说明该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全科医师培训学员对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的掌握。

综上,模拟场景教学在全科医师的急救技术培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有利于学员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提高。在其他全科医师基本临床技能培训中也可考虑采用模拟场景的医学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篇9

我院急诊科2005年8月~2008年12月3年多共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88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因素,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从而提高急诊科呼吸心跳骤停急救水平。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5年8月~2008年12月间院前或院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并经我科抢救的患者88例,年龄38~89岁,平均64.6岁,其中男52例,女36例;发生在院前呼吸心跳骤停58例(院前组),其中拨打“120”联动出诊40例(68.97%),拨打本院急诊电话出诊18例(31.03%);院内呼吸心跳骤停30例(院内组),其中直接来本院急诊9例(30.0%),他院转入或“120”救护车转运21例(70.0%)。

2.复苏措施 参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以下操作: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等,头部物理降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

3.复苏成功标准 ①心搏恢复;②面色(口唇)由发绀转红润;③出现自主呼吸或用机械通气、心搏恢复、经皮测血氧饱和度>95%;④瞳孔由大变小,有对光反射或眼球活动[1]。

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P

结 果

1.院前组与院内组复苏成功率比较 院前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者58例复苏成功6例(10.34%),院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者30例复苏成功19例(63.33%),两组复苏成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

2.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病因分布 明确诊断心血管疾病24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脑血管疾病12例,晚期肿瘤10例,窒息3例,不明原因猝死28例。呼吸心跳骤停原因多为不明原因猝死(28例)及心血管疾病(24例),占总数的59.09%。不同病因复苏成功率不同,心血管疾病复苏成功率较高(66.67%),而晚期肿瘤和不明原因猝死复苏成功率均为0(见表2)。表2 不同病因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

讨 论

呼吸心跳骤停是常见急危重症,也是急诊中最为紧急的危重症。大量文献报道,最终影响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包括有无目击者、目击后有无接受现场CPR、开始复苏时有无心跳、呼吸心跳停止到接受有效CPR的时间、呼吸心跳停止与到达医院的时间、急诊CPR持续时间、初始复苏时的心脏节律以及给予肾上腺素的次数等[2~4]。本组资料显示,心肺复苏成功率与病因、发病地点及复苏开始时间有关。有报道证实导致猝死的病因以心血管疾病最多见,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5]。本组病因明确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占27.27%,而不明原因者中仍以心血管疾病居多。本组因心血管疾病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复苏成功16例,11例行电除颤,可见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是复苏成功的关键,电除颤能提高复苏成功率,且施行电除颤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6]。有研究显示,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者及时建立气道利于初级心肺复苏成功[7]。本组患者复苏成功5例均为院内发生并行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复苏成功,及时开通气道是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本组结果显示,院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者。院内30例呼吸心跳骤停者均能在5分钟内进行CPR,成功19例(63.33%),可见复苏开始时间越早越好。院前呼吸心跳骤停者得到有效复苏较晚,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缺血时间较长,复苏成功率降低。进一步分析统计本组院前呼吸心跳骤停病例显示,各病例出诊半径均在5公里内,但56例患者仅有12例(21.43%)能在5分钟内得到有效CPR,从而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笔者认为市区道路狭窄、人流密集、占道等原因导致救护车通过能力下降,老年患者被发现较晚或发现后报警不及时,居住条件差导致搬运困难,现场急救人员及设备缺乏等因素,都是院前呼吸心跳骤停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复苏的原因。

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救治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并能最大程度保护脏器功能,大大降低病死率[8~10]。因而全民普及现场CPR知识及操作,能有效缩短复苏开始时间,赢得抢救时机。全民健康教育,加强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增加急诊科人员及现场急救设备配备,加强急救体系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CPR的成功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沈 洪.扫描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修改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原因与方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4):177-179.

[2]Donoghue AJ,Nadkarni V,Berg RA,et al.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an epidemiologic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current knowledge[J].Ann Emerg Med,2005,46(6):512-522.

[3]Young KD,Gausche-Hill M,Mcclung CD,et al.Aprospective,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he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 of out-of-hospital pediatric cardiopulmonary arrest[J].Pediatrice,2004,114(1):157-164.

[4]Tham LP,Chan I.Paediatric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epidemiology and outcome[J].Singapore Med J,2005,46(6):289-296.

[5]王克杰,杨卫红,武红艳,等.119例猝死尸体的法医病理学检验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2):175-177.

[6]许树耘,何 庆.急诊复苏失败原因初探[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2):110.

[7]张清伟,李忠业,潘朝锌,等.心、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与否之关键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888-4889.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59.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228-02

心脏骤停(CA)是院前急救中最紧迫的临床急症,目前我国心肺复苏综合抢救成功率较低[1],为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规范的心肺复苏技术是急诊医护人员的必备技能,是抢救心脏骤停的重要措施。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成为当今急诊工作者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65例院前CA患者的资料,以期达到提高本院院外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心脏骤停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3例;年龄28~85岁,平均65.1岁。病因: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26例(40%),呼吸系统疾病12例(18.5%),外伤包括颅脑外伤、创伤失血性休克11例(16.9%),脑血管疾病10例(15.4%),中毒包括有机磷农药中毒、毒鼠强中毒5例(7.7%),溺水1例(1.5%)。

1.2 复苏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200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基础生命支持及高级生命支持进行操作,确认心跳呼吸停止后立即开放气道行人工呼吸,继而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100次/min,单人救治时按压通气比例应为30∶2,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或球囊―面罩通气辅助呼吸,心室颤动时持续心电监测,按药物按压电除颤进行,除颤能量为200、200~300、360 J,同时开放静脉通道,及时合理使用复苏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多巴胺、胺碘酮等),CPR持续时间1~40 min。

1.3 心脏骤停判断标准

①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抽搐;②大动脉搏动摸不到;③心音听不到;④血压测不出;⑤呼吸微弱或消失;⑥瞳孔散大[2]。 1.4 复苏成功标准

①患者颜面、口唇及皮肤转红润,意识逐渐恢复;②可触及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③心跳恢复;④血压在90/60mmHg以上;⑤自主呼吸恢复;⑥散大的瞳孔随之缩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开始复苏的时间对复苏结果的影响

65例患者,复苏成功12例,复苏失败53例,复苏成功率为18.5%,复苏开始的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开始复苏的时间对复苏结果的影响见表1 。

2.2早期除颤对复苏结果的影响

见表2。

3 讨论

心肺复苏技术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当今随着120在各大城市的普及以及急救救治网络(EMMS)体系的不断完善,院前复苏成功率较前已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我国的整体复苏水平仍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而复苏能否起效除受原发病影响外,还受诸多因素如是否有目击者、CPR知识和技术水平、院前急救装备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长时间内,国内广大的医务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这个难题。

3.1 病因因素

从心脏骤停发生的疾病谱上可知,心血管疾病是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影响CPR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本文资料中心血管疾病占40%。心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对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已经实验证实。但目前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很片面,因此推广规范的治疗,降低心血管疾病诱发的心脏骤停显得至关重要。

3.2 复苏开始的时间和早期除颤

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在院外时,初始复苏时间无疑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美国提出“生存链”概念,即“快速接近,快速心肺复苏,快速除颤,快速高级生命支持”,紧急抢救的同时,设法通知相应的医疗机构。国际规定的“急救反应时间”是5~7 min ,大量的资料表明: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3],4 min内开始复苏者50%可救活,4~6 min开始复苏者10%可救活,10 min以上开始复苏的存活率很小。因此心跳呼吸骤停后,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进行规范的人工CPR,胸外按压时心脏内有氧合的血液,可使循环血流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维系,即使出现室颤也会在几秒内恢复正常,而且胸外按压及其后的胸廓回弹有助于肺通气。本文复苏成功的12例患者中有7例在1~4 min内开始复苏,再次证明时间是CPR成功的首要环节。

心脏骤停初始时以心肌室颤多见,而室颤最有效的救治措施就是电除颤,其成功率随时间延长而减小[4]。目前已证实,电除颤时间每延迟1 min,复苏成功率下降3%~4%[5]。在猝死发生1 min内实施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Elsenberg等比较了早期除颤与否的两组院外心脏骤停者的最初复苏和最终存活出院情况,一组从现场至运送到急诊室除颤的过程中连续做标准CPR,另一组则由受过除颤训练的医技人员或急诊援救人员在现场立即除颤,发现仅用CPR方法者只有23%到达医院时尚存活,7%活着出院[6];相反,在现场立即除颤组中53%到达医院时尚存活,26%活着出院,提示开始除颤的时间对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的预后起决定作用。目前,一些欧美政府和医疗机构在院外的公共设施中逐渐普及自动除颤仪,便于公众在急救过程中早期除颤积极互救,为医护人员的专业心肺复苏提供更多的抢救时间和机会。因此,我国政府在考虑科学配置急救站点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全民培训及急救设备的配备问题。

3.3 普及全民急救知识

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发生心跳、呼吸骤停,但能正确熟练实施心肺复苏的人少之又少,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手足失措只会在拨打“120”后等待救护车,错过第一现场复苏的黄金时间,整体复苏有效率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全民掌握急救知识,以便于积极互救。中国急救专家李宗浩教授曾提出,中国目前最为重要的是将急救知识向社区普及,因为真正的急救强调“第一目击者”。目前全国有1.3亿人患有高血压病,这能直接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甚至死亡,其中大多数患者生活质量直线下降,造成严重的社会和家庭负担。普及全民急救知识,让“第一目击者”尽快实施CPR,达到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实施无缝隙链接,让早期CPR患者及早转送医院进一步抢救,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有调查发现66.3%的公众表示非常愿意掌握CPR急救知识,可见社区公众对急救知识存在主观需求。

可喜的是,我国现阶段通过传媒,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对广大公众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一些有条件的小区还邀请医疗人员在小区内进行急救知识的讲授,并利用小区的宣传栏向社区居民讲解常见的相关急救知识。同时,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和一些医学院校也对公众开展了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培训,通过多种途径的普及,公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在公众的院前急救培训上还存在着非标准化的问题,没有统一的院前急救教材和考核办法,形成一套统一的院前急救体系迫在眉睫。

总之,心脏骤停抢救的关键是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同时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加强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完善急救设备,建设城市住宅急救通道,是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根本途径,同时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秦伟毅,苏磊,周伟梁,等.专职化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77.

[2]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43-1045.

[3]王一镗.急诊外科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45.

[4]景炳文,王一镗.心肺复苏救治中争议问题的商酌[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3):212.

篇11

1.1对象

我院普通病房临床护士共248人,均为女性。护理部在5个片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各抽取14名护士,按参加工作时间顺序,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人,内、外、妇、儿、骨科片区各7人,年龄19~38岁,平均28岁;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20人;本科学历22人,大专10人,中专3人。观察组35人,内、外、妇、儿、骨科片区各7人,年龄20~40岁,平均27岁;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23人;本科学历23人,大专8人,中专4人。两组护士的年龄、学历、职称构成较均衡。

1.2方法

1.2.1培训准备2011年底对全院248名病房护士进行培训需求调查,经统计普通病房护士对急救技能的需求排在所有培训需求的第1位,占85.3%。我们依据《2011年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危重症护理学》制定培训考核标准。

1.2.2培训方法2012年1季度,对照组采用传统训练方法,即科室操作示范员在护理示教室统一学习培训后,护士长和操作示范员按心肺复苏考核标准组织护士在护理示教室练习。观察组引入情景模拟培训:① 医院操作示范核心组骨干和护士长分专科片区组织护士一起制定急救情景模拟案例,均穿插心肺复苏环节,报护理部统一考核标准和流程。模拟案例内科片区为上消化道出血救护、外科片区为复合伤抢救、妇产科片区为产后大出血救护、儿科片区为小儿窒息急救、骨科片区为颈髓损伤救护,特殊科室另列。各片区由科护士长和操作示范核心组骨干一起组成训练小组。② 片区科护士长按护理部下达的演练计划,组织本片区护士讨论、分工,对涉及的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抢救技能、急救仪器设备使用等由示范员示教,通过仿真训练后,进行模拟疾病抢救训练,由护士分别扮演患者、医生和护士、家属,定期角色互换,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提高护理急救综合护理能力。③ 片区演练均在医院大会议室进行并组织观摩讨论。

1.2.3评价方法在病房实地用模拟人突击考核心肺复苏,满分为100分,护理部组织院级操作核心组成员统一考核并及时记录,结束后回护士站进行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各片区护士的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3讨论

2011年邵雪晴等[1]的研究显示,骨干护士认为最需要接受的急救操作培训是简易人工呼吸器的使用及心肺复苏术。而基层医院普通病房现在除了骨干护士外,更多的是低年资护士,故更需提高普通病房护士的急救水平。本文结果显示,通过急救情景模拟演练,观察组急救应急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我们创新培训考核方法后,将更多的应急状态展示在护士的实际工作场所,营造紧张气氛[2],锻炼护士实际作战能力,其急需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在模拟急救流程中得到全面提高。

普通病房临床实际工作中,患者发生心跳骤停等需急救的情况相对不多,个别护士可能从未碰到过实际病例,但突况却又往往无法预料,所以,要求护士除具有良好的急救能力外,还需要有镇定沉着的心理素质。演练实地考核,有时也可在夜间考核,有效培养锻炼护士的心理适应能力,保证其抢救患者时护理技能稳定发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对模拟流程进行病房现场急救考核,没有简单机械执行操作规程,而是在急救操作中,护士独立思考不同的救护措施和如何寻求帮助,科学分工配合,提高临床实际综合急救能力。

通过有计划的定期演练和不定期病房实地考核,普通病房护士可快速识别、应变、抢救处理,在医师到抢救现场前尽早实施心肺复苏等护士可以独立完成的急救操作,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奠定基础。

4参考文献

篇12

1 自主预习

我校心肺复苏的急救课程都安排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后,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每间教室都开展了多媒体教学,学校的计算机房定时开放,无线网络遍布,学生们大都有智能手机和u盘,在教学前先安排学生预习,通过qq或者微信把相关的链接发给学习委员和各组长。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和教材衔接紧密的内容。使学生对心肺复苏过程有一个初步的感观认识,了解在临床工作中,护士接触患者的时间是所有医务人员中最多的,也是最易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的,因此在猝死最终成为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之前,正确而迅速地施行心肺复苏术,可给猝死者提供有可能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时间和机会.而科学规范的心肺复苏可大大减少死亡率,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豪感、成就感.

2精讲理论

用两个课时围绕实验课的内容,即心肺复苏的实验目的,步骤、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精选相关的临床案例穿插讲解,播放操作视频,突出重点,抓难点。通过自主预习时的几个链接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再一人回答或多人回答,教师点评.使他们逐步成为独立的思考者、熟练的学习者和有效的合作者,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1]。

3 实验教学

安排四个课时来完成实验教学,实验器材是6台上海弘联医学仪器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此模拟人由模拟真人身体和带微电脑的电子显示屏组成,能模拟按压时的心跳和呼吸音,同时语音播报操作是否正确,教师利用此教具进行示范讲解, 并进行最终的护理评价。

3.1分解操作,规范示教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示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学时将每项操作分解成以下几个步骤:评估(轻拍重喊:嗨,您怎么啦?一听二看三感觉)求助(喊人、拨打120)颈部检查安置(患者和施救者)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按压姿势手法力度,按压深度5cm,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30次)清理口鼻开放气道(压额抬颏法)人工呼吸(吹入500~600ml潮气量,2次,按压通气比值30:2)评估效果(2min按压5个循环)安置(成功时仰卧位头偏一侧)120到来。把分解的步骤板书在黑板上。示教时一定要规范、细心、认真,边讲边做,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操作步骤,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得清楚,例如示教用压额抬颏法开放气道,教师在模拟人身上先示范一手肘关节着地,手掌压低其额头,再示范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抬起其下颏,头部中度后仰。告诉同学们注意,这两个动作是左右手同时进行的,气道开放成功,模拟人颈部的显示灯会亮绿色,如果开放不成功就没有颜色显示。

3.2分解分组练习实验课前把学生分成6组,选出组长,在实验室对组长开展课前指导培训,让组长初步掌握实验的要领,课堂上,教师示范后由组长带领学生开始练习,两组练习人工呼吸,两组练习心脏按压,交换进行。分解掌握后再整体练习。教师把规范的操作视频循环播放,选了小组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回巡视,认真检查每一个学生的操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随时重点提问,如: 按压通气比值,按压深度,频率,吹气量,同时指导学生要处理好显示器评价和实际评价之间的关系。在急救患者时,不可能配备一个显示屏,有操作正确与否的提示, 这就需要施救者每个动作必须精准到位,随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急救才能有效.

3.3 当堂抽考为了提高训练效果,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这项操作技能,教师以随机点名的方式在每次实验课结束之前,利用15 min 的时间分别在6个小组里抽考1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心肺复苏术从头至尾做5个循环,其他同学观看并评价对错。合格的计入总评成绩。当堂抽考对被抽查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并予以及时纠正;同时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一次反复学习、加深、提高的机会;抽考使学生经常有种任务感、紧迫感,鞭策他们在训练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克服课堂松懈心理[2]。

3.4课外开放练习心肺复苏实验操作性强,知识量丰富,光靠实验课有限时间不能达到完全掌握,需要更多的课余时间自练和互教互练,急救实验室周日下午定班开放,由每班学习委员和实验室老师联系,在遵守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下进行开放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水平得到提高,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学习兴趣更浓[3]。同时参与实验室物品的管理,增强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心。

4结论

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操作环境。学生带着兴趣和责任刻苦学习,两者结合保证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