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4: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水墨画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水墨画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49-02

【作者简介】1.王晓伟,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美术教研员,一级教师;2.虞玺,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钱桥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151),高级教师。

一、水墨文化,源远流长

水墨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源远流长,笔墨优美和谐、构图妙趣横生,意境深远独到,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感受水墨文化,更多的是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水墨意韵。所以,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流于表面地灌输传统水墨画的技法,对学生来说,只是一种依葫芦画瓢式的模仿。为水墨画而水墨画,教学会显得浅薄苍白。

对于水墨画教学,我们要让学生在多变的教学形式中感受水墨画的隽美,更要让学生在其作品中呈现水墨画的文化特质。

1.选择经典,培养学生诗意审美情趣。

美,是美术课的灵魂。水墨画教学,尤其应追求美之精髓。水墨画的美感不仅仅表现在作品的呈现方式上,还应体现为内容美、文化美,意蕴美。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对水墨画的认识,必须让其欣赏经典的水墨画作品。学生,甚至教师对水墨韵味美的感知,往往是表浅的、不深刻的。比如:苏少版《美术》二下《水墨画――树》这一课,很多教师在初教时呈现了很多类型树的水墨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参天大树、杨柳依依、幼苗初茁……这些作品快速地在学生眼前滑过,看似热闹,但真正的内涵却被忽略,欣赏环节形同虚设。所以,笔者认为,被选入课堂让学生欣赏的作品,一定要是经典作品。比如有些教师只选取吴冠中等大师的作品,当这些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其“点、线、块、面”丰富的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的无穷气氛,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水墨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之情。以大师的魅力引领学生前行,用大师的作品点燃学生的兴趣,高起点才能有大收获。

2.适当留白,拓展学生自主创作空间。

在水墨画公开课中,教师常常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过多使用,会造成一定的缺失:尽管画面一览无余、精美别致,但学生沉迷于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中,往往会忽视作品本身带给我们的美的熏陶和心灵震撼,而这正是画家企图通过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当教师的评讲取代了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教师对作品韵味的直接赏析代替了学生的审美过程,美术教学的价值也就被完全削弱了。所以,课件的使用一定要适合课程,如果觉得可用可不用,那宁可舍弃,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让给需要的环节。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可以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留一点空间,缺一点元素,特意留下空白,让学生通过这种带有暗示性的表达方式,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思考、补白,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发展。

例如:为了让学生感悟园林之美,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段园林的剪影,这种无声的“留白”会带给学生更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学生会用自己独特的思维解读画面,创造属于自己的与园林的对白。

二、形式内化,有效真实

笔墨技法与表现内容要合理地结合方能真正体现水墨画的魅力,好多教师在进行水墨画教学时,往往只讲解笔墨技法,可事实上,你讲解的笔墨技法真正和表现内容结合起来了吗?你的讲解分析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内化吸收吗?教学内容设计一定要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具体问题具体讨论,应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笔墨进行表现的道理。

1.考虑学情,因材施教。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尊重学情,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有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中设计“玩一玩”环节,在游戏中感受水墨,学生会兴致盎然。可是如果到了高年级还是设计“玩一玩”的教学环节,则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整个小学阶段,水墨画教学贯穿于每一册教材中,星星点点,却串珠成链。教师在教学时应首先熟悉教材,明晰这节课的内容在该单元的位置,在这册书中的地位,更要明白它在整个小学美术教材中所起的作用。如此教师教得有的放矢,学生也能学得真实有效。

2.扩展题材,激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传统的水墨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人物等。而目前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教学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让学生囫囵吞枣地机械描摹,并把“相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其实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创设情境和条件,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和物,了解物品肌理、特征。作品的内容除了诸如鞋、自行车、花瓶、田野的树等静物外,也可以展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课间活动、春游小记等等。只有内容有趣,学生才会感兴趣。教学的一切准备,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有兴趣地学习。

三、契机巧妙,点睛显趣

1.精简内容。

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由于课堂本身的局限,对具体的对象知之甚少。知道得不多,是因为渗透得不够;也因为教学目标太多,让教学沦为生产流水线。实际上,课堂的容量只有这么大,学生一节课的接受能力也只有这么多,欲速则不达,欲满则无益,我们要找出关键所在,逐步解决,方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对此,我们要围绕对象进行突破,根据对象和目标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领。教学中,教师要寻找一根线,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一点点串起来,然后让其逐步深入了解,这样才能有所收获。用有限的时间围绕目标的达成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学深、学透。

2.精到示范。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87-01

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中,低、中、高年级都有“水墨游戏”内容,新课标将其归入“造型・表现”领域。它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一样的要求:低年级要能够大胆地把所闻、所见、所思、所感的事物自由地表达出来,从而体会造型的快乐;中年级要在活动中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高年级要能够培养美术构思和创作能力,并通过活动传递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看重知识与技能技巧的讲授,学生只是跟随教师一笔一画地学习,离开教师就不知如何下笔。可见,少儿“水墨画”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存在根本不同,不能像成年人那样讲授水墨画技法,它更多强调的是“感性、想象、情绪、个性和体验”。

一、继承传统艺术,培养创新能力

少儿美术教育不是单纯地教授专业绘画技巧的培训,而是启发学生对艺术的感知,水墨画教学也是如此。与其他美术分类相比,无论是绘画工具还是意识观念上,水墨画对儿童的吸引力都远远不够。而水墨画教学旨在推动儿童传承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只有使少儿的率真天性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相互碰撞,让他们稚嫩的感情融入其中,把少儿的童趣和水墨画的高雅通过游戏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传承艺术,又尊重孩子的天性。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在水墨画教学中既能体现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二、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取舍和表现

俗话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让孩子画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画,就必须让他们去用心体会生活。而孩子都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但是他们往往只是注意事物的表面。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要表现的事物,启发孩子展开想象,学会取舍。少儿时期正是各个感觉器官协调发展的时期,他们对事物的敏感程度和观察力都很强,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正在快速发展。此时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只要老师能够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他们就会勇于释放自己,在水墨画里自由翱翔,画出心中最美的画卷。

三、把水墨画教学变成水墨游戏

水墨游戏就是指学生通过参与教师安排的游戏,去体会各种造型活动的乐趣,最后实现在造型过程中释放自己真实情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水墨游戏来完成水墨画教学,可以激发少儿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班集体的凝聚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要让水墨画教学真正成为水墨游戏,教师必须做好以下的准备与思考。首先,工具的多样化。传统的水墨画工具一般只会用到毛笔,而在水墨游戏中,可以用一些身边常见的东西来代替毛笔,比如柔软的树枝、羽毛、棉棒,甚至直接用手指来作画。孩子们在用到这些新鲜工具时,都会很好奇,并且迫切地想要去尝试。其次,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合作学习是被人们所提倡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孩子独立作画外,还可以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作画。在水墨游戏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感觉像在“过家家”。大家在一起先讨论,再分工,然后各自完成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你画小鸟,我画大树;你画人物,我补外景;你画小河,我添远山……这样,孩子们通过游戏,在合作中寻找快乐的感觉,在合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天空,把对水墨画的兴趣激发出来。再次,适龄教学,因材施教。小学阶段的水墨画教学重点是引导孩子去感受、体验,教师要根据少儿的特点来引导孩子,让他们将看、玩、画融为一体,利用他们的好奇心,进一步了解孩子,观察他们的思维动向,才能在教学中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在低年级时不宜过早地介绍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必须给他们增设适度的这方面的训练,并且在创作中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张扬个性。

四、尊重儿童天性,激发创造潜能

毕加索曾说过:“人们都听不懂鸟鸣是什么意思,但却都喜欢听它的声音。” 在少儿进行水墨画游戏时,教师和家长不要过多地关注孩子画得像不像,而是要保护他们的天真与灵感。尊重孩子天性,保护他们的创造灵感,激发孩子潜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少儿水墨画因为没有绘画模式的限制,在表现事物时往往没有细节刻画,比如他们所画的人物可能没有耳朵和眉毛,只有眼睛、鼻子和嘴,所画的事物比例不协调等等,这都是他们思维活跃,幼稚童真的表现。所以,在水墨游戏中,要尊重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大胆地去创造。每一幅作品都是一颗童心,一片纯真的情感写照。教师要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色彩的追求。

五、结束语

虽然水墨画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长,但是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不断尝试,终会找出一条更加适合少儿天性之路,从而充分地调动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课堂更加灵动、和谐、有个性、充满活力。

篇3

在水墨画作品中,画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总是通过生动的笔墨语言自然流露出来的,并以此感染人、教育人。

面对作品中的物象所运用的笔墨语言,美术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赏、辨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展现笔墨世界,从而感受笔墨是包罗万象的,笔墨的魅力是无穷的。课本中有不少范图,如齐白石的《虾》《蟹》、徐悲鸿的《马》、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对于这些富有韵味的水墨画,要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墨有浓淡、重焦、干湿之分,笔法有中锋、侧锋、拖锋之别等,让学生明白:水分控制非常重要,水分把握恰当与笔法的巧妙结合,构成了富有韵味的水墨世界。这样,学生在欣赏感受过程中,经历了从了解到理解,从尊重到敬仰,从模仿到有意识的学习,就能从水墨画作品中吸取养料,受到美的熏陶,形成审美意识。

二、创作练习———体验创造美

为了能让水墨画像美的使者,吸引着学生,也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地调动各种感观,对吸收到的诸多美的因素,进行内化和提升,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尽情地展现美、创造美。

1.泼墨练习———想象美。泼墨是水墨画的技法之一,是将水与墨调好后,挥洒在宣纸上或绢上,随其形状进行绘画,具有自然淋漓、气韵生动的独特风格。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个特点,把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通过泼墨表达出来。如上课时,有学生泼了一大块墨块,由于水与墨的自然融合、渗透,有深浅、浓淡效果,这时,教师就可引导:“这具有丰富韵味的水墨块,在爱想象的你们的眼中,一定能想象出与自然界有关的事物。”学生想象着,其中有山崖的一块石头,有岸边的山脉,有汹涌澎湃的大海…… 教师接着引导:“根据你们的想象,能不能再进行局部的泼墨和局部的添画,完成一幅漂亮的泼墨画呢?”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画出了许多富有韵味的水墨画。如有个学生泼了一层淡墨,接着等纸面欲干时又泼了一层浓墨,再用浓墨泼细节部分,表现远山的树木,最后作品的下方空白处添画上一艘小船,一幅《出航》的泼墨画便跃然纸上……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在作品中交流思路感受,使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高了学生对美的表现力。

2.吹墨——展现美。吹墨就是调好墨,滴在纸面上,用气流吹出水墨韵味来。上这课之前,教师可安排一课时进行校园树木写生,引导学生观察树枝的大小、粗细、疏密的穿插变化,感受节奏、韵律的变化带来的美感,教会学生先用墨水吹画树木,在学生对树枝造型较熟悉的基础上,再用墨色吹出树枝造型,使学生更深地认识墨色的表现力。一个学生用墨色在画面上先用嘴巴的气流吹树干以及粗枝后,又用笔芯管吹画树的细枝部分。但是,怎样把树与树以及枝与枝之间的空间感吹出来呢?很多学生疑惑了。这时,教师就要展示上节课示范的树木作品和学生的树木作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讨,很多学生都能从教师作品中用笔的浓淡、轻重来表现空间,受到了启发:前面的树用浓墨吹,后面的树用浓墨加水吹,越后面的树吹的时候加水越多。这些具有空间感的吹墨作品,表达了学生对美的感悟,激发了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

篇4

一、引言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国画最重要的莫过于笔上水分的掌握,同时,教师设定一个共同的模式标准,让学生达成,学生面对的不只是反复的枯燥的技法训练,而是太多的想象、创造的自主空间,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提高,从而就会更加热爱中国画。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及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为主,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学生也将在课后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快忘记干净,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外乎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些教师因此而不愿涉足其中。(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4)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改变现有的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在我的国画教学中,应改进传统的方法,努力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二、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做课堂的主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现代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唤起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引导和激发儿童用真实的情感体验生活,感受自然的美感,陶冶情操,学习用真情去表达和创造美的乐趣。在生活的乐趣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好奇心、创造性的和不断探求的人。在各种教育活动中都应如此,而艺术教育在这方面更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游戏激趣,引发学生“创造性”学习。

在水墨画教学中,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直被教师沿袭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以临摹为主、注重笔墨技巧的教育教学方法。固然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积淀的产物,如不能熟练地运用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技法及传统文化”,则无“国画”可谈。但是,只注重传统笔墨技法,脱离儿童的生活,儿童无感受,无触动,何谈创造性思维呢?我在水墨画教学中既注重传统技法、传统文化的渗透,又注重在学生学习的同时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审美能力,把弘扬传统之精华,树立创新的意识,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作为我教学的追求。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刚开设国画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刚接触《国画》,学生对国画很陌生,不知道毛笔、水、色,墨在国画中的不同用途和使用方法。如我在教中国画用笔用墨时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我画出的线条怎么那么花?”学生A拿出毛笔兴奋地在纸上练着线条。这时学生B急切地叫道:“老师,我怎么画出的线条那么干枯,像焦掉一样”没等我发话,号称小画家的学生C慢条斯理地答道:“简单,一个毛笔上的水分太多,一个毛笔上的水分太少。”说话时特地把两个“太”字加重了语气,简直像长者在对孩子说教。

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运用毛笔的游戏实验,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让学生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得“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游戏结束后,互相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及墨色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的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激发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训练的热情及提高运用、表现能力。使其明白了:太花是因为笔上水太多,太干是因为毛笔蘸水太少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并不具体教学生“按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做”,即传统教学方法,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总体要求自己探索实践,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笔墨技巧,即“不教而教、”“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思路。

(二)采用多渠道的教学方法,引发儿童对水墨画的兴趣。

为唤起儿童对水墨画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三方面加以探索。

1.选择作画内容

传统的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画故事》、《戏剧人物》、《动物的脸》等,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梅兰菊竹、花草虫鱼等。

2.开放艺术理念

即以多元化的艺术理念来指导学生的国画学习活动,而不仅单一地以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理念进行艺术创作,如《有趣的文字》一课,即是以现代构成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对文字与符号文化的认识与探讨中,感受抽象艺术与画面构成的独特美感,并努力尝试用中国画的勾、写、点、染等各种手法进行表现,体验中国画艺术的独特美感,学生的作品也显示出了种种不同的文化气质和审美趣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3.丰富表现形式

以更加自由多样的方式进行创作活动,而不仅仅用传统的笔墨技法,鼓励学生尝试一切可以的手段与方法,进行多样化的创作实践。如我让学生创作《春天的花》的主题,就鼓励学生结合油画棒与水彩色在宣纸上进行了大胆的表现,由于油画棒的不融水性和可操作性,最后的作品不但各种细节丰富,而且具有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因此,教学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中国画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其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作为儿童的一种美术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自身的发展,更应以一种开放的理念来加以把握,既能很好地植根于传统的土壤,又能海纳百川,以现代的各种艺术理念来丰富其营养,只有这样,儿童的国画学习才会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不断地壮实粗大。

三、利用范例,提高学生观察力、表现力

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只是大小不同、显现及未显现而已。为了给学生提供挖掘自身潜能的环境与机会,我提出以观察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因为观察能力是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的基础,人们观察事物,不只是用眼睛,更重要的是用脑子。潘天寿在画论中谈到:“要到生活中去写生。关在房间里闭门造车,是画不好画的。要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所谓‘读书万卷,行万里路’,指的就是要加强学识修养,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我在教学中长期实施的教学目标,而通过水墨画教学在观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对创造性地运用笔墨技巧起重要作用。在水墨画教学中,学生在尝试“各种笔墨技巧”的练习后,对实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以观察为主线,搜集创作素材,探究笔墨技法。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熊猫”这一课,老师对熊猫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的熊猫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熊猫各不相同,发火的熊猫用红色。也可用各种颜色,如在画熊猫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技巧等,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国画的基本知识。总而言之,我认为儿童的国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了解特点、学习规律、吸取营养,又要帮助儿童从各种现代艺术的思想、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与风格中领悟一些新的艺术规律,来建构自己的审美思想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地进行表现,表现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只有这样,儿童的国画学习才富有积极的发展性意义。

四、引导求异,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我尊重他们的个性,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又可以夸张、变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观去表现,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如“老师,我的枇杷蓝画画得太偏右了,那可怎么办?”学生D急着把目光投向我,没等我发话,学生E抢着说:“可以在空的地方补画上一些东西。”“枇杷”、“樱桃”,其余的学生也纷纷抢着说。学生A抬了一下头,望着我神秘地说:“我就和他们画得不一样。”学生们听到马上凑到她的桌前,我也跟了过去,低头一看,她在篮子的把上添加了红红的蝴蝶飘带,我当即表扬了她……这是我在上《枇杷的画法》一课。为了摆脱国画课一味的技能训练,我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创作,哪怕一个小的细节也好,尽可能不要和老师的范样雷同,也一定不要与同学一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有的添加枇杷、有的添加樱桃、也有的添加小鸡和小金鱼,有的还添加了彩带。学生眼中的中国画开拓了一个宽阔的空间,变单一为丰富,它的丰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不止于此,这就是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五、搭设情意之路,抒发内心真情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便能将自己内心的情意抒发出来。“情意性”展现才是学生内心深处思想、意愿的真正表达。因此,水墨绘画融入“情意性”教学相当重要,我运用水墨画配诗句,水墨画配故事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抒意提供方便。

(一)运用诗意,绘出真情。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挖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画诗是为了懂诗、赏诗,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诗画出来,不但是对教学成果的一种反馈,更能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也使孩子们更好地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的道理。水墨画具有诗歌的语言特点,也兼具视觉造型艺术心理直接反馈的表现深度,更重要的是深藏不露的心灵倾诉。其表述方式往往超越视觉极限,将思维层次推展至更加深广的界域,达至经典的完美境界,这是对水墨画应有的历史定位。既然它具有诗歌的语言特点,那么与诗歌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联系与共同点,我们可以结合学生早已接触或熟悉的诗歌来充分表现他们的绘画意境。有许多孩子早在幼儿时期就在家长的引导下开始尝试背诵简洁上口的古诗,还有些孩子在平时的语文知识及课外汲取中,早已有相当多的古诗存放在自己的记忆当中。要让学生根据完成的作品添上自己熟悉并且与之相适应的诗词,这就需要他们对作品有相当程度的体悟,倾入自己的情意。如我在教授《猫头鹰》该课内容时,将主体放入一定情境之中,引发学生思考。有位学生将猫头鹰当作了一位思乡的朋友,独自蹲坐枝头,看似精神抖擞,殊不知他的内心满是思乡之情,故以一首《静夜思》加以表达。还有很多学生为了能拓宽自己的绘画思路,以诗句引出绘画的题材,通过诗句原有的含义,阐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孩子们用画笔和心灵把古诗的含义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充满童趣。创作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水墨作品。

(二)结合故事,表达真情。

儿童从小就爱听故事,特别爱看有图画的书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延伸活动来描绘静止的画面,把“故事”与“画”结合起来,在学生看来是入情入理的,而且能很快接受并投入绘画的创作中。画故事的整个过程都是对学生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想别出心裁、构思出与众不同的内容、情节。所以将故事与想象力作结合可产生无限的创意空间。这种水墨表现的题材很多,但在选择上也必须符合儿童特点,如《小蝌蚪找妈妈》、《比比谁最美》等,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都是一则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和回顾,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得到感染,并激发其作画的愿望。每个小朋友的想法各异,通过互相描述,可进一步丰富想象,然后提供片段的描绘,给学生以一定的表象,再以补画的形式要求学生创造一幅情意画。这样结合故事,层层过渡的绘画形式,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理解,也更能体现他们的内心感受。

六、结语

总之,我认为儿童的国画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了解特点、学习规律、吸取营养,来建构自己的审美思想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地进行表现,表现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与情感。这样对拓宽儿童知识面、丰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能力都有好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