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4: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水墨画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49-02
【作者简介】1.王晓伟,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美术教研员,一级教师;2.虞玺,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钱桥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151),高级教师。
一、水墨文化,源远流长
水墨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源远流长,笔墨优美和谐、构图妙趣横生,意境深远独到,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感受水墨文化,更多的是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水墨意韵。所以,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流于表面地灌输传统水墨画的技法,对学生来说,只是一种依葫芦画瓢式的模仿。为水墨画而水墨画,教学会显得浅薄苍白。
对于水墨画教学,我们要让学生在多变的教学形式中感受水墨画的隽美,更要让学生在其作品中呈现水墨画的文化特质。
1.选择经典,培养学生诗意审美情趣。
美,是美术课的灵魂。水墨画教学,尤其应追求美之精髓。水墨画的美感不仅仅表现在作品的呈现方式上,还应体现为内容美、文化美,意蕴美。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对水墨画的认识,必须让其欣赏经典的水墨画作品。学生,甚至教师对水墨韵味美的感知,往往是表浅的、不深刻的。比如:苏少版《美术》二下《水墨画――树》这一课,很多教师在初教时呈现了很多类型树的水墨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参天大树、杨柳依依、幼苗初茁……这些作品快速地在学生眼前滑过,看似热闹,但真正的内涵却被忽略,欣赏环节形同虚设。所以,笔者认为,被选入课堂让学生欣赏的作品,一定要是经典作品。比如有些教师只选取吴冠中等大师的作品,当这些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其“点、线、块、面”丰富的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的无穷气氛,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水墨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之情。以大师的魅力引领学生前行,用大师的作品点燃学生的兴趣,高起点才能有大收获。
2.适当留白,拓展学生自主创作空间。
在水墨画公开课中,教师常常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过多使用,会造成一定的缺失:尽管画面一览无余、精美别致,但学生沉迷于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中,往往会忽视作品本身带给我们的美的熏陶和心灵震撼,而这正是画家企图通过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当教师的评讲取代了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教师对作品韵味的直接赏析代替了学生的审美过程,美术教学的价值也就被完全削弱了。所以,课件的使用一定要适合课程,如果觉得可用可不用,那宁可舍弃,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让给需要的环节。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可以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留一点空间,缺一点元素,特意留下空白,让学生通过这种带有暗示性的表达方式,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思考、补白,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发展。
例如:为了让学生感悟园林之美,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段园林的剪影,这种无声的“留白”会带给学生更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学生会用自己独特的思维解读画面,创造属于自己的与园林的对白。
二、形式内化,有效真实
笔墨技法与表现内容要合理地结合方能真正体现水墨画的魅力,好多教师在进行水墨画教学时,往往只讲解笔墨技法,可事实上,你讲解的笔墨技法真正和表现内容结合起来了吗?你的讲解分析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内化吸收吗?教学内容设计一定要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具体问题具体讨论,应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笔墨进行表现的道理。
1.考虑学情,因材施教。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尊重学情,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有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中设计“玩一玩”环节,在游戏中感受水墨,学生会兴致盎然。可是如果到了高年级还是设计“玩一玩”的教学环节,则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整个小学阶段,水墨画教学贯穿于每一册教材中,星星点点,却串珠成链。教师在教学时应首先熟悉教材,明晰这节课的内容在该单元的位置,在这册书中的地位,更要明白它在整个小学美术教材中所起的作用。如此教师教得有的放矢,学生也能学得真实有效。
2.扩展题材,激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传统的水墨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人物等。而目前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教学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让学生囫囵吞枣地机械描摹,并把“相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其实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创设情境和条件,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和物,了解物品肌理、特征。作品的内容除了诸如鞋、自行车、花瓶、田野的树等静物外,也可以展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课间活动、春游小记等等。只有内容有趣,学生才会感兴趣。教学的一切准备,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有兴趣地学习。
三、契机巧妙,点睛显趣
1.精简内容。
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由于课堂本身的局限,对具体的对象知之甚少。知道得不多,是因为渗透得不够;也因为教学目标太多,让教学沦为生产流水线。实际上,课堂的容量只有这么大,学生一节课的接受能力也只有这么多,欲速则不达,欲满则无益,我们要找出关键所在,逐步解决,方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对此,我们要围绕对象进行突破,根据对象和目标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领。教学中,教师要寻找一根线,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一点点串起来,然后让其逐步深入了解,这样才能有所收获。用有限的时间围绕目标的达成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学深、学透。
2.精到示范。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87-01
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中,低、中、高年级都有“水墨游戏”内容,新课标将其归入“造型・表现”领域。它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一样的要求:低年级要能够大胆地把所闻、所见、所思、所感的事物自由地表达出来,从而体会造型的快乐;中年级要在活动中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高年级要能够培养美术构思和创作能力,并通过活动传递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看重知识与技能技巧的讲授,学生只是跟随教师一笔一画地学习,离开教师就不知如何下笔。可见,少儿“水墨画”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存在根本不同,不能像成年人那样讲授水墨画技法,它更多强调的是“感性、想象、情绪、个性和体验”。
一、继承传统艺术,培养创新能力
少儿美术教育不是单纯地教授专业绘画技巧的培训,而是启发学生对艺术的感知,水墨画教学也是如此。与其他美术分类相比,无论是绘画工具还是意识观念上,水墨画对儿童的吸引力都远远不够。而水墨画教学旨在推动儿童传承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只有使少儿的率真天性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相互碰撞,让他们稚嫩的感情融入其中,把少儿的童趣和水墨画的高雅通过游戏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传承艺术,又尊重孩子的天性。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在水墨画教学中既能体现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二、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取舍和表现
俗话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让孩子画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画,就必须让他们去用心体会生活。而孩子都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但是他们往往只是注意事物的表面。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要表现的事物,启发孩子展开想象,学会取舍。少儿时期正是各个感觉器官协调发展的时期,他们对事物的敏感程度和观察力都很强,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正在快速发展。此时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只要老师能够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他们就会勇于释放自己,在水墨画里自由翱翔,画出心中最美的画卷。
三、把水墨画教学变成水墨游戏
水墨游戏就是指学生通过参与教师安排的游戏,去体会各种造型活动的乐趣,最后实现在造型过程中释放自己真实情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水墨游戏来完成水墨画教学,可以激发少儿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班集体的凝聚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要让水墨画教学真正成为水墨游戏,教师必须做好以下的准备与思考。首先,工具的多样化。传统的水墨画工具一般只会用到毛笔,而在水墨游戏中,可以用一些身边常见的东西来代替毛笔,比如柔软的树枝、羽毛、棉棒,甚至直接用手指来作画。孩子们在用到这些新鲜工具时,都会很好奇,并且迫切地想要去尝试。其次,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合作学习是被人们所提倡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孩子独立作画外,还可以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作画。在水墨游戏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感觉像在“过家家”。大家在一起先讨论,再分工,然后各自完成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你画小鸟,我画大树;你画人物,我补外景;你画小河,我添远山……这样,孩子们通过游戏,在合作中寻找快乐的感觉,在合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天空,把对水墨画的兴趣激发出来。再次,适龄教学,因材施教。小学阶段的水墨画教学重点是引导孩子去感受、体验,教师要根据少儿的特点来引导孩子,让他们将看、玩、画融为一体,利用他们的好奇心,进一步了解孩子,观察他们的思维动向,才能在教学中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在低年级时不宜过早地介绍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必须给他们增设适度的这方面的训练,并且在创作中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张扬个性。
四、尊重儿童天性,激发创造潜能
毕加索曾说过:“人们都听不懂鸟鸣是什么意思,但却都喜欢听它的声音。” 在少儿进行水墨画游戏时,教师和家长不要过多地关注孩子画得像不像,而是要保护他们的天真与灵感。尊重孩子天性,保护他们的创造灵感,激发孩子潜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少儿水墨画因为没有绘画模式的限制,在表现事物时往往没有细节刻画,比如他们所画的人物可能没有耳朵和眉毛,只有眼睛、鼻子和嘴,所画的事物比例不协调等等,这都是他们思维活跃,幼稚童真的表现。所以,在水墨游戏中,要尊重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大胆地去创造。每一幅作品都是一颗童心,一片纯真的情感写照。教师要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色彩的追求。
五、结束语
虽然水墨画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长,但是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不断尝试,终会找出一条更加适合少儿天性之路,从而充分地调动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课堂更加灵动、和谐、有个性、充满活力。
在水墨画作品中,画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总是通过生动的笔墨语言自然流露出来的,并以此感染人、教育人。
面对作品中的物象所运用的笔墨语言,美术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赏、辨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展现笔墨世界,从而感受笔墨是包罗万象的,笔墨的魅力是无穷的。课本中有不少范图,如齐白石的《虾》《蟹》、徐悲鸿的《马》、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对于这些富有韵味的水墨画,要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墨有浓淡、重焦、干湿之分,笔法有中锋、侧锋、拖锋之别等,让学生明白:水分控制非常重要,水分把握恰当与笔法的巧妙结合,构成了富有韵味的水墨世界。这样,学生在欣赏感受过程中,经历了从了解到理解,从尊重到敬仰,从模仿到有意识的学习,就能从水墨画作品中吸取养料,受到美的熏陶,形成审美意识。
二、创作练习———体验创造美
为了能让水墨画像美的使者,吸引着学生,也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地调动各种感观,对吸收到的诸多美的因素,进行内化和提升,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尽情地展现美、创造美。
1.泼墨练习———想象美。泼墨是水墨画的技法之一,是将水与墨调好后,挥洒在宣纸上或绢上,随其形状进行绘画,具有自然淋漓、气韵生动的独特风格。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个特点,把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通过泼墨表达出来。如上课时,有学生泼了一大块墨块,由于水与墨的自然融合、渗透,有深浅、浓淡效果,这时,教师就可引导:“这具有丰富韵味的水墨块,在爱想象的你们的眼中,一定能想象出与自然界有关的事物。”学生想象着,其中有山崖的一块石头,有岸边的山脉,有汹涌澎湃的大海…… 教师接着引导:“根据你们的想象,能不能再进行局部的泼墨和局部的添画,完成一幅漂亮的泼墨画呢?”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画出了许多富有韵味的水墨画。如有个学生泼了一层淡墨,接着等纸面欲干时又泼了一层浓墨,再用浓墨泼细节部分,表现远山的树木,最后作品的下方空白处添画上一艘小船,一幅《出航》的泼墨画便跃然纸上……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在作品中交流思路感受,使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高了学生对美的表现力。
2.吹墨——展现美。吹墨就是调好墨,滴在纸面上,用气流吹出水墨韵味来。上这课之前,教师可安排一课时进行校园树木写生,引导学生观察树枝的大小、粗细、疏密的穿插变化,感受节奏、韵律的变化带来的美感,教会学生先用墨水吹画树木,在学生对树枝造型较熟悉的基础上,再用墨色吹出树枝造型,使学生更深地认识墨色的表现力。一个学生用墨色在画面上先用嘴巴的气流吹树干以及粗枝后,又用笔芯管吹画树的细枝部分。但是,怎样把树与树以及枝与枝之间的空间感吹出来呢?很多学生疑惑了。这时,教师就要展示上节课示范的树木作品和学生的树木作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讨,很多学生都能从教师作品中用笔的浓淡、轻重来表现空间,受到了启发:前面的树用浓墨吹,后面的树用浓墨加水吹,越后面的树吹的时候加水越多。这些具有空间感的吹墨作品,表达了学生对美的感悟,激发了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
一、引言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国画最重要的莫过于笔上水分的掌握,同时,教师设定一个共同的模式标准,让学生达成,学生面对的不只是反复的枯燥的技法训练,而是太多的想象、创造的自主空间,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提高,从而就会更加热爱中国画。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及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为主,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学生也将在课后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快忘记干净,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外乎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些教师因此而不愿涉足其中。(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4)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改变现有的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在我的国画教学中,应改进传统的方法,努力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二、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做课堂的主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现代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唤起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引导和激发儿童用真实的情感体验生活,感受自然的美感,陶冶情操,学习用真情去表达和创造美的乐趣。在生活的乐趣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好奇心、创造性的和不断探求的人。在各种教育活动中都应如此,而艺术教育在这方面更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游戏激趣,引发学生“创造性”学习。
在水墨画教学中,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直被教师沿袭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以临摹为主、注重笔墨技巧的教育教学方法。固然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积淀的产物,如不能熟练地运用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技法及传统文化”,则无“国画”可谈。但是,只注重传统笔墨技法,脱离儿童的生活,儿童无感受,无触动,何谈创造性思维呢?我在水墨画教学中既注重传统技法、传统文化的渗透,又注重在学生学习的同时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审美能力,把弘扬传统之精华,树立创新的意识,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作为我教学的追求。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刚开设国画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刚接触《国画》,学生对国画很陌生,不知道毛笔、水、色,墨在国画中的不同用途和使用方法。如我在教中国画用笔用墨时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我画出的线条怎么那么花?”学生A拿出毛笔兴奋地在纸上练着线条。这时学生B急切地叫道:“老师,我怎么画出的线条那么干枯,像焦掉一样”没等我发话,号称小画家的学生C慢条斯理地答道:“简单,一个毛笔上的水分太多,一个毛笔上的水分太少。”说话时特地把两个“太”字加重了语气,简直像长者在对孩子说教。
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运用毛笔的游戏实验,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让学生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得“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游戏结束后,互相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及墨色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的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激发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训练的热情及提高运用、表现能力。使其明白了:太花是因为笔上水太多,太干是因为毛笔蘸水太少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并不具体教学生“按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做”,即传统教学方法,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总体要求自己探索实践,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笔墨技巧,即“不教而教、”“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思路。
(二)采用多渠道的教学方法,引发儿童对水墨画的兴趣。
为唤起儿童对水墨画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三方面加以探索。
1.选择作画内容
传统的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画故事》、《戏剧人物》、《动物的脸》等,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梅兰菊竹、花草虫鱼等。
2.开放艺术理念
即以多元化的艺术理念来指导学生的国画学习活动,而不仅单一地以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理念进行艺术创作,如《有趣的文字》一课,即是以现代构成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对文字与符号文化的认识与探讨中,感受抽象艺术与画面构成的独特美感,并努力尝试用中国画的勾、写、点、染等各种手法进行表现,体验中国画艺术的独特美感,学生的作品也显示出了种种不同的文化气质和审美趣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3.丰富表现形式
以更加自由多样的方式进行创作活动,而不仅仅用传统的笔墨技法,鼓励学生尝试一切可以的手段与方法,进行多样化的创作实践。如我让学生创作《春天的花》的主题,就鼓励学生结合油画棒与水彩色在宣纸上进行了大胆的表现,由于油画棒的不融水性和可操作性,最后的作品不但各种细节丰富,而且具有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因此,教学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中国画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其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作为儿童的一种美术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自身的发展,更应以一种开放的理念来加以把握,既能很好地植根于传统的土壤,又能海纳百川,以现代的各种艺术理念来丰富其营养,只有这样,儿童的国画学习才会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不断地壮实粗大。
三、利用范例,提高学生观察力、表现力
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只是大小不同、显现及未显现而已。为了给学生提供挖掘自身潜能的环境与机会,我提出以观察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因为观察能力是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的基础,人们观察事物,不只是用眼睛,更重要的是用脑子。潘天寿在画论中谈到:“要到生活中去写生。关在房间里闭门造车,是画不好画的。要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所谓‘读书万卷,行万里路’,指的就是要加强学识修养,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我在教学中长期实施的教学目标,而通过水墨画教学在观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对创造性地运用笔墨技巧起重要作用。在水墨画教学中,学生在尝试“各种笔墨技巧”的练习后,对实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以观察为主线,搜集创作素材,探究笔墨技法。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熊猫”这一课,老师对熊猫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的熊猫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熊猫各不相同,发火的熊猫用红色。也可用各种颜色,如在画熊猫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技巧等,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国画的基本知识。总而言之,我认为儿童的国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了解特点、学习规律、吸取营养,又要帮助儿童从各种现代艺术的思想、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与风格中领悟一些新的艺术规律,来建构自己的审美思想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地进行表现,表现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只有这样,儿童的国画学习才富有积极的发展性意义。
四、引导求异,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我尊重他们的个性,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又可以夸张、变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观去表现,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如“老师,我的枇杷蓝画画得太偏右了,那可怎么办?”学生D急着把目光投向我,没等我发话,学生E抢着说:“可以在空的地方补画上一些东西。”“枇杷”、“樱桃”,其余的学生也纷纷抢着说。学生A抬了一下头,望着我神秘地说:“我就和他们画得不一样。”学生们听到马上凑到她的桌前,我也跟了过去,低头一看,她在篮子的把上添加了红红的蝴蝶飘带,我当即表扬了她……这是我在上《枇杷的画法》一课。为了摆脱国画课一味的技能训练,我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创作,哪怕一个小的细节也好,尽可能不要和老师的范样雷同,也一定不要与同学一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有的添加枇杷、有的添加樱桃、也有的添加小鸡和小金鱼,有的还添加了彩带。学生眼中的中国画开拓了一个宽阔的空间,变单一为丰富,它的丰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不止于此,这就是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五、搭设情意之路,抒发内心真情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便能将自己内心的情意抒发出来。“情意性”展现才是学生内心深处思想、意愿的真正表达。因此,水墨绘画融入“情意性”教学相当重要,我运用水墨画配诗句,水墨画配故事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抒意提供方便。
(一)运用诗意,绘出真情。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挖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画诗是为了懂诗、赏诗,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诗画出来,不但是对教学成果的一种反馈,更能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也使孩子们更好地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的道理。水墨画具有诗歌的语言特点,也兼具视觉造型艺术心理直接反馈的表现深度,更重要的是深藏不露的心灵倾诉。其表述方式往往超越视觉极限,将思维层次推展至更加深广的界域,达至经典的完美境界,这是对水墨画应有的历史定位。既然它具有诗歌的语言特点,那么与诗歌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联系与共同点,我们可以结合学生早已接触或熟悉的诗歌来充分表现他们的绘画意境。有许多孩子早在幼儿时期就在家长的引导下开始尝试背诵简洁上口的古诗,还有些孩子在平时的语文知识及课外汲取中,早已有相当多的古诗存放在自己的记忆当中。要让学生根据完成的作品添上自己熟悉并且与之相适应的诗词,这就需要他们对作品有相当程度的体悟,倾入自己的情意。如我在教授《猫头鹰》该课内容时,将主体放入一定情境之中,引发学生思考。有位学生将猫头鹰当作了一位思乡的朋友,独自蹲坐枝头,看似精神抖擞,殊不知他的内心满是思乡之情,故以一首《静夜思》加以表达。还有很多学生为了能拓宽自己的绘画思路,以诗句引出绘画的题材,通过诗句原有的含义,阐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孩子们用画笔和心灵把古诗的含义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充满童趣。创作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水墨作品。
(二)结合故事,表达真情。
儿童从小就爱听故事,特别爱看有图画的书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延伸活动来描绘静止的画面,把“故事”与“画”结合起来,在学生看来是入情入理的,而且能很快接受并投入绘画的创作中。画故事的整个过程都是对学生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想别出心裁、构思出与众不同的内容、情节。所以将故事与想象力作结合可产生无限的创意空间。这种水墨表现的题材很多,但在选择上也必须符合儿童特点,如《小蝌蚪找妈妈》、《比比谁最美》等,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都是一则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和回顾,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得到感染,并激发其作画的愿望。每个小朋友的想法各异,通过互相描述,可进一步丰富想象,然后提供片段的描绘,给学生以一定的表象,再以补画的形式要求学生创造一幅情意画。这样结合故事,层层过渡的绘画形式,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理解,也更能体现他们的内心感受。
六、结语
总之,我认为儿童的国画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了解特点、学习规律、吸取营养,来建构自己的审美思想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地进行表现,表现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与情感。这样对拓宽儿童知识面、丰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能力都有好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国水墨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传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艺术。它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与诗文、书法及篆刻紧密相连,形成其显著的艺术特征。和西方绘画相比,水墨画属于意象造型的东方绘画体系,有小写意与大写意之分。初中生画水墨一般以大写意为主,水、墨、色在宣纸上的奇妙变化,画面妙趣横生,会使初中生产生极大兴趣。水墨画所能表达的情境是十分广阔的,因此石涛说“黑墨团里天地宽”。初中生通过水墨画学习,可以体验笔墨情趣,了解和体会我国传统绘画的一些特别,掌握一种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
在传统的水墨画教学中,教学方法是采用临摹教学。许多老师毫无顾及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势必让学生的作品看起来只是一些“缩了水的成人国画”,毫无童趣可言。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造就成艺术家,而是着眼于素质和品位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敏感。
原本水墨画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完全可以像中国诗词、汉字一样,更早进入孩子们的学习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光注重技法的学习,还要学会欣赏前人的优秀作品,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多背诗词、学书法、练笔墨,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注重把诗意融合在绘画里面。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其他的一些与学生生活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媒介尝试,把这些融入他们的水墨画创作中,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去发挥,不受束缚。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贴近童真本性,注重创造才能这样才符合今天的美术教育,符合课改新的教学观念。
初中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2-16岁,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他们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别。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水墨画教学实践与体会,谈谈我的认识,具体如下:
一、欣赏拓宽视野
新课标中要求“培养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让学生与大师的艺术作品进行心灵的交流,无论是水墨画,还是油画,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启发和影响,他们作品呈现出来的形式感,色彩感,气韵,个性化等对学生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重要源泉。
欣赏中国大师的作品。大师的作品所展示出现的、虚怀若谷、大气磅礴、水墨交融、个性流淌的艺术风范,使学生在扩大艺术视野和思维空间的同时,为他们的水墨画创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本身对笔墨的感悟、表现方式的稚拙、真诚朴实与水墨大师们的返朴归真可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孩子们在欣赏是格外钟情,感到大师与自己之间的似曾相识,而正恰恰是这种联结暗示了中国人与中国水墨画之间所显现出的生生不息的自然情结。
欣赏西方大师的作品。西方各种艺术流派的粉墨登场、川流不息,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对学生的心灵是强烈的震撼,儿童在这种不断交融变化、目不暇接的艺术形式中逐渐形成了欣赏和审美的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升华,眼界得以开阔,加深了对水墨画的新的认识和感受,有机会进行中西融合,中西合璧的新式水墨画的表现。
二、尝试感受表现
教学中一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容易、乐意接受,所以在技法的示范教学中,只要学生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初步了解水墨的浓淡变化和水分的控制,具有简单的造型能力,就可以了。当然基本的用笔、掭墨、蘸水、调色等还是要认真对待,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法,儿童完全可以像用其他媒材一样,在宣纸上自由挥洒,表现出色彩的绚丽多彩、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在水墨色的交融中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
中国水墨画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从临摹入手,教师当堂师范,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运笔,在临摹老师作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临摹画家的作品。所选的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接近的、熟悉的事物。当然,临摹不做很高的要求,不苛求形神一定相似,只要能够尝试一下,在欣赏、临摹中初步体会画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技法,也许学生画的比画家的更有童趣。同时,在临摹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三、体现水墨韵味
鼓励创新出新意――“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寄妙理于豪情之中”。
1.鼓励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当今艺术发展的主旋律是“走向综合”,提倡各种材料的灵活运用,给中国水墨画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颜料的运用方面可以用墨、水粉、水彩等,笔既可以用毛笔、水粉笔,还可以用手指作画,还可以在画面中适当加胶、加矾、撒盐等等,还允许学生在水墨画中辅以其他材料来更好的表现作品,如:实物拓印、撕纸剪贴、涂蜡等,神奇有趣的想象加上肆意放纵的创新手段,广泛使用多种制作方法,让学生思路开阔,不拘一格,纷彩流呈,创意无限。
2.鼓励改画在师作品。对大师作品采取第一印象后的模仿法。先将某位大师的作品(水墨画、西画皆可)出示在学生面前,先请学生观察、讨论,谈感受,然后将画隐藏,让学生根据印象以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鼓励学生在绘画时努力捕捉对该画的第一印象。
之后再将原作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评价,发现各自的优劣,进入了理性的层面,会格外关注作品的形式感、构图、用笔、色彩、个性化等内容,从而为学生的思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寻找新的切入点,使学生有了厚积薄发的创作热情和基础,画起水墨画来得心应手,兴趣变得持久高涨,无疑为孩子今后的水墨画学习铺垫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坦途,事倍功半。
自古以来,我国的许多文人墨客,同时在诗、书、画上的造诣都很深,如王维、苏轼、郑板桥等,他们即是画家、书法家、又是诗人。所以读诗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而给自己的画配上恰到的诗歌,会使画作更加耐读,具有诗的优美意境;给自己喜欢的诗配上想象的画面,会让诗焕发出多彩的生命力,从而达到了“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的无限遐想空间。
四、利用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大大加强了课堂容量,为水墨画教学注入了活力。实物投影使教学示范的每一个步骤都被全班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示范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找到很多制作精良的名家作品做成课件展示出来,其中的细节还可以局部放大。也可以带学生上网去看更多的作品,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好的提高,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我还把学生的水墨画作品用数码相机拍成照片,在学校的校园网和相关的美术网站上,供大家交流评价,集思广益,使自己得到提高。
以上只是我在水墨画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只希望通过这些途径能让学生逐渐理解、接受中国水墨画所彰显的文化内涵、历史积淀以及作为中国人对于开展中国水墨画应该担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虽然这样说来有些沉重感,但毕竟是作为每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去保护它、继承它,并将它发扬光大的。
(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出版社,1982年版。
(美)罗恩菲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笔墨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美,它以高超的艺术来完成造型、韵味和情调,使之成为统一体。主要为笔法、墨法、色法。
1.笔法
笔锋有中锋、侧峰、逆峰、散峰等。笔法有勾、皴、擦、点、染等。皴是在勾后的一种补充画法,主要表现物象的质感和凹凸不平的效果。擦是在勾皴之后的另一道补充工序,用笔根加擦,以浑其笔触。点可露锋点、侧锋点、散锋点等。
2.墨法
墨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另一面,与笔法构成完整的形式美。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从墨盒里挤出的墨不掺水是焦墨,在焦墨中蘸一点儿水是浓墨,再在浓墨中添一点儿水就是重墨,再在重墨中加一点儿水是淡墨,再在淡墨中加水就像笔洗里的水一样就是清墨。做到浓而不板不泛黑气,淡而不薄不漂。墨法分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宿墨法等。泼墨法即一次性用墨,一切效果在一次性用墨中来完成。有浓淡、干湿的变化,其效果单纯、略。破墨法是水墨画中主要的墨法,即二次用墨第一次用墨湿的情况下进行第二次用墨,使二次墨互相渗化而形成新的墨色效果。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等。
3.色法
在用色时讲色调、对比色、同类色、调和色等。蘸色和调色法:蘸色一般蘸在笔尖上,如果调单色,可反复调使其均匀,如是两色,第一色可均匀,第二色只能在笔尖上少调,使颜色有深浅或不同色相的变化,即为笔上调色。调色可在色碟中调,如草绿,即先蘸藤黄再蘸花青在碟中调成草绿,另外也可在纸上调,即先蘸一色如朱,后笔尖再蘸胭脂,不调而在运笔的过程中在纸上调用。破色法:色破色、浓破淡、淡破浓。点染法是用毛笔蘸墨或颜色直接点染而成的画法,落笔成形,一笔下去不能涂改,因此点染时要特别注意调墨、调色、蘸墨、蘸色、用水等技法,严格控制和掌握墨色在纸上的渗化效果。
孩子们进行彩墨游戏时,教师应清楚水墨画的基础知识,做简单渗透,体会水墨画笔墨情趣,方可达到教学目的。
二、示范教学
关键利用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反复练习:水墨画非常讲究蘸墨的艺术。随着作画使用时的消耗,墨色会自然地由浓到淡、由湿到干,产生出一系列的变化。尽量“一笔墨”“一笔色”用完后,再蘸墨,保持墨色的鲜活。只要孩子们学会正确的运笔蘸墨方法,把精力集中到所描绘的内容里,一些奇妙的笔墨效果往往会是不思而遇的。利用具体形象体会水墨画基础知识,比如,让学生先画出一幅熊猫题材的线描儿童画,然后让学生尝试把儿童画线描改成水墨画。教师示范演示熊猫的水墨画画法,边讲边示范。首先用淡墨中锋画出头和身体,用笔要有起行收,虚起虚收,两笔完成圆形的头和身体。其次,笔上蘸淡墨笔尖蘸浓墨侧锋画出耳朵,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四肢。第三步用焦墨中锋画出眼睛并点睛,同时画出脚趾。最后着色,用朱画出鼻、嘴。最后,添画环境竹子、竹笋等(竹子竹笋笔上蘸淡三青笔尖蘸花青一笔画出浓淡变化的竹叶,竹笋用中锋侧锋勾出),再画只熊猫它们一起玩,最后题款钤印。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笔法、墨法、色法,又表达了思想感情,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欣赏中国大师的作品中国大师的作品所展示出来的虚怀若谷、大气磅礴、水墨交融、个性流淌的艺术风范,使学生在扩大艺术视野和思维空间的同时,为他们的水墨画创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儿童本身对笔墨的感悟、表现方式的稚拙、真诚朴实与水墨大师们的返璞归真可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孩子们在欣赏时感到自己与大师之间的似曾相识。
2.欣赏西方大师的作品西方绘画呈现出来的多元艺术风格对于学生而言,风情万种,不止是吸引,各种艺术流派的粉墨登场、川流不息,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对学生的心灵是强烈的震撼,儿童在这种不断交融变化、目不暇接的艺术形式中逐渐形成了欣赏和审美的能力,且不断提高和升华,眼界得以开阔,这样就有机会进行中西合璧的新式水墨画。
二、笔墨游戏体验水墨之美“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如用中锋、侧锋画会产生不同的笔迹,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性,墨加水量多、少会产生浓墨、淡墨、湿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这样,学生在轻松的玩的状态下接触到国画,不仅使学生对国画课有了较浓厚的兴趣,不经意间也通过训练,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1.让儿童体验线条之流畅美初学水墨画,让学生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等,可以增强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宣纸上画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可以利用线条构成一些图形,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
2.让儿童体验笔墨之层次美儿童对浓淡变化的墨色充满了好奇心,老师适时引导点拨,用小魔术等方法,鼓励他们自己试一试、调一调,边涂抹边体会,边练习边掌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水和墨的调和方法。
3.让儿童体验用笔之变化美中侧锋、顺逆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师可将毛笔从中锋到侧锋依次示范,让学生观察线条的变化并尝试练习。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装饰画来调动儿童的练习兴趣。如动物的脚印、皮毛的斑纹、树干的纹理等,在轻松的游戏中领会用笔的变化之美。
三、变临摹为写生,画身边熟悉的事物,培养创造能力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智慧发展的每个阶段在宏观世界的不同事物及其呈现形式的影响下,儿童有他们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他们有天生的创造语言的能力。因此我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写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写生中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写生能力,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发现表现方法,变临摹学技法为探究创技法,他们在作画时不再“手足无措,大脑空空,”而是“成竹在胸,包罗万象”。
1.室内写生摆几组静物,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然后用笔墨直接画出内心感受,不起稿,也不要求面面俱到地显现,只要把对形象的特征和最突出的印象表达出来即可。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养成大胆用笔用墨来描绘生活的习惯,作品能呈现出大家风范,而不拘泥于小节,这其实便是水墨画中所追求的妙手偶得、气韵生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
1.幼儿水墨画教学的价值。《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就美术教育而言,它的多元性包含了让幼儿接触不同的绘画艺术,如水彩画、水粉画、油画、水墨画等,在欣赏了解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展开想象创造的翅膀。
中国的水墨画蕴含着丰富的民族艺术语言,展现着“诗画一律”之美,通过开展幼儿水墨画的教学,能让幼儿在笔墨游戏中接触和感受传统艺术的精髓,从小培养幼儿对国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既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又为国画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幼儿水墨画教学的挑战。在教育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中国本民族的文化认识是不足的,特别是对中国水墨画这一文化瑰宝更是了解甚少。许多幼儿在外学画,大多涉及水粉画、油画、蜡笔画,却没有水墨画。对中国文房四宝的认识中,个别幼儿能认识毛笔,但对砚、墨、宣纸就无人知晓了。再看我们的课程中有欣赏米罗、梵高、鲁车、马蒂斯等名家的画,很少有涉及中国画画家的作品。
然而,传统水墨画讲究墨色的运用及线条的表现,初学水墨画者必先经过练习、临摹,才能运用自如。枯燥乏味的练习并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对墨色运用与临摹感到困难,线条皴法的控制掌握不好,常常难以成功地完成作品。况且水墨画的色彩又不如西画艳丽活泼,对于处在色彩敏感期的孩子来说,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
3.幼儿水墨画教学的可行性。如此具有挑战的中国水墨画教学能否在幼儿园顺利开展呢?
首先,水墨画通过水和笔墨的变化产生出生动、古朴、简洁、概括的艺术境界,和幼儿的思维发展相符合,容易被幼儿接受理解。其次,水墨画的构图,不受时空限制和焦点透视的束缚,与幼儿的作画特点非常相似。再次,水与墨随机渗透,自由变化的游戏性与幼儿自由自在的天性相符合,这也是有利于幼儿学习水墨画的地方。第四,虽然幼儿的笔墨稚嫩,但已经形成了物象,通过教师的指导,幼儿能很快表现物象,享受成功的喜悦,这一初现将会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为今后学习水墨画打下了基础。最后,水墨画在运笔、用墨、用色等技法上有很多特殊的要求,对于习惯于油画棒画画幼儿改用毛笔作画也是一种挑战,更能激发幼儿作画的兴趣。这些都为在幼儿园开展水墨画教学提供了可行性。
二、幼儿水墨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在水墨画教学中如何正确取舍,使之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又能体现时代的精神呢?我作了以下尝试:
1.游戏化的水墨画教学。把枯燥的笔墨知识融于有趣的游戏中,将笔墨教学赋予游戏般的形式与趣味,追求游戏的境界。
在第一次和毛笔接触时,我和幼儿玩跳芭蕾舞的游戏,手中的毛笔是芭蕾舞演员,用脚尖走路是中锋,站在地面上走是顺锋和逆锋,幼儿在和老师比赛跳芭蕾的游戏中掌握了运笔的方法。
水墨画很讲究线条,我就和幼儿用毛笔画线条走迷宫,提高兴趣,以后用线条画画就会逐渐得心应手。
在游戏中我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沾水使水墨相溶,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领悟到水墨画的技巧。
2.生动的水墨画教学语言。在教学中我用故事、儿歌来辅助示范外,还把花卉树木、蔬果动物化作不同的符号,进行符号之间的组合,迅速形成物象,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水墨画《一群小鸡》的教学过程中,用“两个小鸡蛋做好朋友,碰在一起”的指导语言,幼儿很快掌握了这个方法,随意的两个组合画出了神态各异的小鸡。
《林中小屋》中:“树婆婆、树公公弯腰点头问声好”,就将树干画好了,小屋又运用了几何图形的结合。
《淘气的小猴子》中猴子的脸,正面猴子用画8、侧面的猴子画个6,猴子的身体是大C和小C。运用这些符号幼儿就很快掌握了画猴子的方法。
3.动静交替的水墨画教学形式。孩子是活泼好动的,长时间地坐着学画,不利于幼儿专注学画。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了走动画画的方法,我将墨色放置在教室四周,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走动取墨色,在来来回回中增加了学习水墨画的乐趣。
4.适宜的水墨画欣赏教材。对于水墨画教学中的欣赏,除了选择一些名家作品,我还根据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们欣赏老师和小朋友的作品。
在我选择的名家作品中往往以传统的黑白水墨为主,如齐白石的《墨虾图》、徐悲鸿的《奔马图》,让幼儿从中感受墨的深浅变化和画面中的气势。在老师的作品中我选择色彩比较强烈的作品,引发幼儿对墨、色结合的兴趣。而选择幼儿的作品则是为拉近幼儿和水墨画之间的距离。
除此以外欣赏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也能让幼儿对中国特有的图案花纹有所了解,加深对中国文化的印象。
三、水墨画教学中的创新
传统水墨画的学习过程以技法练习为主,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水墨画教学方式,寻求活泼有趣的方法,才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水墨画的兴趣。
1.有趣的水墨色游戏。在传统的水墨画中,墨分五色:焦、浓、重、淡、青,将墨当色使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运用水墨游戏让幼儿来感知墨色的变化。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幼儿满足于对工具的摆弄,对水墨之间墨色变化的感知则处于被动感知阶段。而如果在过程中添加一些色彩,幼儿的兴趣性立刻爆发。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我在原有的水墨游戏的基础上设计了水墨色的游戏,从“不用笔的画”到“水墨万花筒”再到“刷刷画画”:整个游戏分成三个部分,层层推进,形成一个系列。在操作过程中让幼儿观察墨在水中会怎样?水彩颜料滴进水中又会有哪些变化?再滴几滴油,又有什么变化?水、墨、色三者之间的关系?
水墨画是中国画提炼简明的概括形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在世界美术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深受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世界美术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
水墨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通过水墨画学习培养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当今的水墨画教育旨在大力提倡创新思维和发展艺术创造才能。但长期以来,单独的水墨画教学课程极少,缺乏对其绘画神韵的正确诠释。对学生进行水墨画教学,无疑是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所在,也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起到了较好的美术教育效果。
水墨画的教学相对来说困难较多,在教会学生绘画技法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这对学生的性情、精神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水墨画学习以欣赏为先,例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让学生感知画家画水墨画的特点,然后再示范怎么画青蛙,要求学生画出不同形态的青蛙。水墨画只有多次的练习之后才能有所感触。所以,要让学生多练习,多动手,多实践。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国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可寄情抒意,又可使学生领悟民族精神,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走出思想局限,学会观察自然,明白“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同样重要的道理。
水墨画还能托物言志,形成学生的美学素养。水墨画的笔墨意韵体现了中国的美学思想、人文精神,在作品中融入了自我精神,使学生在绘画的同时,感知所画对象的精神内涵。例如,通过梅花寒冬腊月时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顽强、挺拔向上的精神;通过兰花叶韧、花清,盛开幽谷的美,表达高洁、不屈流俗的精神等,了解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情感和自然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让学生能够体会水墨淋漓的韵味,并领略艺术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超凡脱俗的美学素养。
水墨画与古诗、书法、音乐等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中国传统历来认为诗画同源。诗、乐、画的优美不仅在于它的文字、音律,还在于它的意境。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指导学生在画中表现诗句的意蕴,还可以在画面中题款题跋,这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从而使得国画、古诗、书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生在绘画联系创作时配以节奏舒缓的民族乐曲,更能让学生进入绘画的意境中。
水墨画的学习还要深入生活,大胆创作。水墨画创作来源于生活,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构造画家心目中的境界。更符合青少年好奇、大胆的心理特点。由于受到历史文化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作用的影响,水墨画教学以临摹范画的形式进行,成人化、模式化,使得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水墨画太难,这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中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通过墨加水量多少,产生浓墨、淡墨、湿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的效果。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玩的状态下接触水墨画,可以训练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以及疏密关系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唯有疑点,才能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创新。这层层的质疑问难,才能使得学生的绘画创作思维引向深入,从而促进学生水墨画绘画“各抒己见”,风格各异。因此,在水墨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问,自主探索,开拓创新。
除此之外,以名家榜样的故事,例如,讲述“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的故事激励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利用王羲之“临池学书”和王献之七缸水的故事让学生学到勤能制胜的道理。比如,王冕经过自己细心观察、勤于摹写,拼搏努力,终成一代艺术宗师。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在困难面前不屈服的坚定毅力。
我深深感受到,水墨画教学要从各方面发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水墨中怡情养性,细心观察,勤于练习,从而培养出创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一、创设古朴典雅的水墨环境,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和开展活动的。创设有利于幼儿关注、欣赏、尝试水墨画的良好环境,是幼儿水墨画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策略。笔者通过开辟“水墨角”,展览文房四宝,张贴名家水墨画、书法,悬挂画有水墨画的丝绸、扇子,摆放有水墨画的陶瓷、器皿等,营造具有传统特色的水墨韵味,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感受国画精粹之美。在“水墨角”里为孩子们提供水、墨、颜料、宣纸、笔等工具和材料,随时让幼儿自由自在地玩色、舞墨。同时指导家长在家里也创设相似的环境,让孩子在家里也能随时欣赏,想画就画。老师的画,孩子的画,画家的画,共同展示在一起,这样的水墨气氛,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水墨画历史、色彩、线条、主题、技巧等的熏陶。孩子一到“水墨角”就会蠢蠢欲动,兴趣盎然。
二、利用农村资源,拓展幼儿水墨画教学的内容
1. 汇集本土名胜风景
农村的孩子见识较少,农村幼儿园的水墨画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设施也较落后。所以,教师要具有智慧的双眼,挖掘当地农村特色,本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幼儿去寻找生活中的美,画身边熟悉的景色,画家乡的风土人情。
我园所处的万集镇有万亩桑园、风景秀丽的草泽河、纲要果园、三河林场、渔场等数十处景点,绿水苍碧、竹木扶苏、田舍掩映、鸡犬相闻,构成了一派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这些身边的风景为我们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为水墨画教学提供了优越的地方资源。幼儿性格天真活泼,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内容、构图、用色无拘无束,大胆夸张,符合风景画创作的心理特点。开学初,我们组织大班幼儿开展画“草泽河风景”的水墨活动。在活动前教师拍摄了草泽河风景的视频,幼儿结合自己的见闻和经验自由表达对河流及两岸风光的认识,大家一起用笔墨描绘了一幅幅绚烂的美景。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幼儿所作的风景画虽不讲究比例、明暗、透视,却超乎寻常地表现出豪迈洒脱,童真稚趣。
2. 走进生活,激发创作灵感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幼儿水墨画创作的起点,孩子们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引导得当,他们个个都是大手笔。洪泽素有“淮上明珠”、“鱼米之乡”之称,独特的大湖文化使幼儿从小就对洪泽湖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组织大年龄段的“亲子活动”,去洪泽湖畔欣赏古堰风光,观看水上运动会。家长和幼儿都是水墨高手,取景各不相同,或以洪泽湖为景,或以古堰为主……在家长的带动下,幼儿学习水墨画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了。水墨亲子活动激发了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的情趣,他们把身边熟悉的人与景用笔墨勾勒出来,尽管形体似乎抽象,但是表露了幼儿内心的愉悦,弘扬了本土文化,充溢着童真之美。这组作品与选景的照片一展出,每个幼儿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当时的情与景。
三、创造性地探索水墨画的表现手法
单一地传授中锋、侧锋在淡墨、浓墨里的用笔技巧,对幼儿来说既深奥难懂,又单调、无味。现代的美术教学贵在创新,所以在水墨画教学中,笔者和孩子们大胆尝试。
1. 丰富表现方法
我们突破传统水墨画表现手法的局限性,在小年龄段运用喷画法、拓印法等,洒、拖、扫、抹,尽情挥洒自如,做到随心所欲,棉签、滚筒、抹布、滴管都是幼儿喜欢的水墨作画工具。中大班的孩子则可以运用晕染法、破墨法、吹画法、流淌法,让幼儿在熟悉工具材料的性能上快乐地玩耍,要求他们尽可能地画出各种不同变化的点、线、笔触,用不同的笔触来表现指定的情绪、感觉和实物,如,让毛笔躺下来画礁石,站起来则画崖峰。又如,大班孩子可以用晕染法来进行借形想象,把墨和食用油按比例调制好,滴两滴到盘子里的清水中,摇一摇,墨在水中呈现出奇形怪状,然后把宣纸完全浸透后,轻轻取出,纸上变幻莫测的晕染让孩子们顿时畅想联翩,最后借用毛笔进行必要的添加。留白的透气效果,生动的晕染想象,比画家抑扬顿挫的用笔画法更生动。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轻松地领略了毛笔和水墨的神奇,尽情享受宣纸晕染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表现浪花、云烟时,将含有大量水分的颜色滴在宣纸上,趁水和色未干时用力吹,或者用手指直接把色往宣纸上弹,这种变幻无穷的效果孩子们也非常喜欢。
2. 拓展水墨色彩
幼儿时期,孩子们喜欢色彩鲜艳的物体,对黑色持有排斥的态度。古人云:墨分五彩。在水墨画教学中,我们常常以彩代墨。根据幼儿着色的规律,我们提倡水墨画的着色和油画棒的用色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工具材料、作画的方法不同。如,画雨花石,我们有意地让孩子们把红、黄、蓝、绿等色彩鲜艳的颜料挤在桌子上,加水稀释,然后将宣纸在颜料上轻轻拖动,产生了不同肌理效果的色彩,最后剪出五彩斑斓、晶莹剔透的雨花石。宣纸的渗化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心,进而他们会根据冷色调、暖色调调制色彩探索实验,得到新奇的视觉效果。雨花石间穿梭着小鱼,墨色的主体,色彩的背景,这组作品的色彩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3. 游戏表达效果
幼儿在画水墨画时,我们一般采用游戏的形式,在游戏的乐趣中获得水墨画的经验,感受水墨画的丰富性,以激发幼儿的表现力、创造力。如在画《万寿奇石》时,利用破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画悬崖峭壁,先用浓墨画出不同的石头,然后用另一支蘸清水或淡墨的笔在墨线的中间行走,由于水分的多少或用力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纹理效果,使悬崖峭壁上长出了深浅不同、造型奇特的花草树木,幼儿觉得新奇、好玩,互相交流自己的快乐发现,意犹未尽。有了这次经验后,孩子们慢慢得知画山水、树木运用破墨游戏是最合适的。
幼儿在进行水墨游戏时,往往采取的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态度。所以,当孩子画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时,教师要及时让幼儿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画中的故事。如画《猴头杜鹃》时,一些孩子把花朵的颜色画糟了,教师要把这种现象作为惊喜,及时指导幼儿进行添加想象,“看,我画了五彩的杜鹃花!”“我画的是狮子杜鹃花!”在孩子们的自由表达中,大胆释放自己的情感,一张张与众不同的作品创作出来了。这组作品可以让家长协助,把孩子画的内容写下来,附在旁边,集体展出,创造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的机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和赞赏,从而使他们获得满足。
四、水墨画教学与幼儿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水墨画教学不局限于集体教学活动,可以融入幼儿在园的日常活动中,真正地将本土资源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在主题活动、生态园、美术区域活动、DIY创作中有机渗透水墨画教学,以收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1. 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在《家乡翠竹》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和孩子积累、了解了家乡的翠竹,绿绿的竹叶、新出的竹笋……让孩子尝试用水墨写生去表现自己喜欢的竹子,借鉴名家的大作,要求孩子抓住竹子典型的特征,画出竹节,画面饱满,布局合理,并会大胆讲述自己的作品,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在主题活动《我是中国娃》里,尝试水墨教学与音乐活动《中国功夫》相结合,用抽象的水墨画去表现歌曲描绘的内容和节奏,用浓淡、粗细、形态不同的线条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用水墨来表现音乐,不仅加深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创造力,提高了水墨画的表现能力。又如主题活动《我们爱运动》,我们启发孩子们用水墨的方法来表现动态的人。实践证明,用油画棒、记号笔或炭笔来表现的动态人都不如用毛笔来表现得快速、有动感。一些人物的五官、衣服花纹等细节部分可以用棉签或者记号笔加水来代替完成。
2. 渗透在生态园里
青青生态园是我班孩子自己亲手搭建起来的自然角。种植区摆放的木柜是一件大型的废旧材料。幼儿用水墨和淡彩,在架子上勾勒出美丽的线描,给木柜穿上五彩的外套。柜台上摆放着培育种子的罐子、种着小青菜的“苗圃”,就连金鱼缸都让幼儿用水墨画悉心地打扮得像个艺术品,为种植区增添了丰富的艺术气息。
3. 相辅相成的美术区域活动
我们开展的是全园性区域活动,教师有意识且巧妙地将水墨的元素渗透其中,以大带小的形式让孩子去玩弄水墨。如,一次画《我喜欢的鱼》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邀请小班幼儿蘸了墨在宣纸上留下不同的鞋印,再由大班幼儿用毛笔进行勾边、添加,最后大家一起用洒水壶喷出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每条形态各异的鱼都有自己的故事,小班孩子最喜欢大哥哥大姐姐对着鞋印给他们讲水墨故事啦!
4. 快乐的DIY创作
我校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湖美版2013年新改版,三、四年级教材里对水墨画的内容涉及的较少,难度较低,三年级《水墨游戏》这一课中学生初步认识、尝试使用水墨画工具并用游戏使学生对水墨画学习有兴趣,四年级《妙笔生花》这一课学生初步把握笔墨的浓淡变化,掌握中锋侧峰逆峰等基本笔法的使用,由三年级的《水墨游戏》、四年级《妙笔生花》过渡到五年级教材中出现的水墨画单元感觉比较突兀。五年级《水墨动物》这一课中学生既要掌握水墨的多种基础技法,还要表现出水墨动物的情趣,这对于学生跨度非常大。因此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效果不好,教材中水墨画课程设置的跳跃性和水墨画课程的课程过少是主要原因,还是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则,并通过一定学习时间的累计,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水墨画动物》是湘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是湘版美术教材中水墨画系列的课目,符合儿童喜爱动物的特点。这一单元课共分为三个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是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中锋、侧锋画金鱼,熟悉笔墨;学习活动二的重点是浓淡笔墨表现猴子的的形体动态以及面部神态;学习活动三是随堂欣赏名家作品的水墨动物, 截取不同动物的局部,综合运用前面学习活动已经掌握的水墨知识,有创意地画自己喜爱的动物,表达水墨情趣。
通过思考,在《水墨动物》这一课教学时,我根据学情做了适当的调整,大多数五年级学生对水墨画相当有兴趣,懂得基本的水墨画基础技法和笔法的运用,但是在综合运用上每个学生的感受、认知和表达方式不同,因此理解和表达出来的画面也就不一样。
基本笔法和墨法的学习运用除了中锋、侧峰以及浓淡干湿的墨色外,还要求学生能运用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和墨破色这些技法中的一样或者几样来进行综合运用,强调用笔的变化和墨色的干湿浓淡,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充分表现动物水墨画的生动韵味。
学生在表达自己没有把握的动物形象时会犹豫,因为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追求具象表现的年龄,在绘画时更看重所画动物的“形”,而忽略“神”,更不用说“趣”了,作画前欣赏大师的现场作画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原来画水墨画并不一定是要严谨地、具象地表达,而是重在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
想要学师学绘画水墨时的豪放自如以及笔峰的灵活变化,必须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水墨技法,而综合应用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难度的,这个时候需要教师的示范,如何示范在水墨画课程中很重要,传统的水墨画教学中都是完整示范,或者是老师画一步,学生跟一步。我尝试过在教学时完整地示范一幅画,然而得到的结果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所画出来的画与教师范画大致雷同,没有童趣,这和传统的水墨画学习没有区别,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自我表达。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多次讨论与实践,我发现在教学中对重难点进行局部的示范相当有效,将技法的综合运用融进示范中,既让学生了解技法的运用,又不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绘画表达时可以较为自如。
对艺术创作而言,技法的掌握与恰当运用可以拓展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者的视野。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让其深刻体验艺术创造过程中自主创作的乐趣和收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才可能真正具有效果,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才可能转化为智慧。
在水墨画教学实验中,我们通过化程式为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并掌握技能、技巧。如,在教学《有趣的水墨游戏》课例时,让学生将毛笔洗干净后,蘸上墨在宣纸上自由挥毫,或上下、或左右,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每一次都由浓到淡、由湿到干,直到笔干墨渴,然后再蘸水、蘸墨继续运动……游戏结束后,用相机拍摄学生的作品并放大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他们在“乱涂乱画”的游戏中所创造的各种干、湿、浓、淡、焦,帮助学生比较作品中不同墨色所表现的黑、白、灰,以及分析墨色产生的原因等等。学生们为自己在“乱涂乱画”的游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运用了水墨画的一些基本用墨方法而感到异常惊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用笔用墨基本训练的热情。
二、变临摹为写生
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他们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他们有天生的创造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观察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儿童水墨画教学实验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水墨画教学模式,特别强调水墨写生教学实验。在写生中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局部观察、多角度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表现积累丰富的物象资源;在观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表现,变“临摹学技法”为“探究创技法”。
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笔法和墨法之后,我们便开始在校园里寻找各种植物、盆景作为写生的对象。如校长室的盆景,校园里的木瓜树、“痒痒果”,校道两边的、鸡冠花等等,都成为了美术课的“常客”。荷花盛开时,向学校争取把学生带到大朗荔香湿地公园,引导学生观察池塘里的荷花,以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积累更多的感性素材。有了充分的亲身体验后,学生进行自由创作表现,在自由驰骋的空间里,学生往往会创造出出人意料的“力作”。有的用积墨法来表现莲蓬,有的用泼墨法来表现荷叶,有的通过干擦的方法来表现几近干枯的荷叶……因为有了观察和体验,他们表现的对象更加生动、鲜活;因为有了观察和体验,他们丰富了自己的水墨语言,也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
三、去“单一”为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