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证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4: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签证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签证学习计划

篇1

加拿大签证学习计划书”的重点部分要放在未来规划,即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留学后回国理由。考生要通过这部分内容告诉大使馆,到该国留学确实能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良好帮助。要求有“学习计划书”的国家多是移民国家,而留学生申请签证的原因是留学,因此通过学习计划书一定要消除移民倾向。

回国理由要结合个人背景经历和家庭情况给出合理解释,如果一位拥有多年商业经历的经理获得去加拿大读商业管理硕士课程的机会,他可阐明的职业目标是回国成为一名跨国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在国内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和社交圈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这就是非常有力且合理的回国理由。

此外,“学习计划书”中关于回国理由等涉及事实论据的地方,不能任意编造。

总的来说,加拿大签证学习计划书需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简单说明自己的学习经历,专业背景及工作经历;

2、 说明自己进一步求学的动机及为什么选择该国、该大学与该专业;

3、 详细的留学时间安排;

4、介绍留学所需资金及来源;

篇2

由于初高中教学目标、要求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不利于高一新生的学习。尤其是化学学科,初中化学课本知识简单要求层次低,而高中化学课本知识复杂且要求理解、运用,这使得学生在化学学习时产生各种学习障碍;另外,高一新生普遍自我约束力差,这也造成了学习的障碍。在高一新生化学学习中,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知识障碍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素质,知识比较浅显,不强调系统性。而高中化学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学生普遍感到在学习过程中课本上的概念、定义、公式都背熟了,但考试时就用错。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高一新生一个较突出的现象:学生普遍对于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很容易听懂,但是运用到具体的题目上,往往感觉无从下手。这时,大部分同学都会感觉化学很难。

二、思维障碍

由于受初中化学学习习惯的影响,高一新生普遍存分析、提取题干有用信息的思维障碍。只会做课本上的习题,遇到稍微综合性强的问题找不到切入点。

三、心理障碍

一类学生长期学习成绩差,被认为是差生;另一类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但一到高中,由于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成绩就不理想。这两类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心理自然会成为化学学习的障碍。产生上述障碍的原因何在?一方面,初中化学知识属性、结构和用语表述简单,而高中化学不同,它不但要在原有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记忆,还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给理解、记忆及应用造成极大困难。另一方面,高一新生普遍自我约束力差。这也使得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心理障碍。

针对高一新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以上障碍,老师应该引导他们克服这些障碍,使他们能够对学习充满足够的信心。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具体说教师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帮助学生矫正学习障碍:

(1)要从知识的合理和教学方法上矫正学生的知识障碍。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到应当会的和应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一定要及时掌握,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题,并不是简单地教他们做,重点在“如何做”上,多讲规律,多讲“如何”、“为什么”。

①要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原理、定理、定义。化学通常游离于宏观和微观双层面的研究,通常的宏观现象微观解释,微观的事例又借助于宏观描述,宏观和微观之间需架设丰富的想象。而丰富的想象,根基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联系生活事例,同时借助多媒体,将微观领域放大,降低抽象度,如: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都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②随着教学的深入,一个章节、一个单元,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化整理,编制知识网络。更重要的是只要是有规律可循的知识,尽量把规律性的东西讲给他们。如我在讲氯气的实验制法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即按反应原理――仪器药品――气体发生装置――气体收集――尾气处理的顺序,然后逐一进行分析、发散。让学生根据制氯气的反应物状态和条件及性质,自己把制备氯气的装置设计出来。

③要培养学生重理解、巧记忆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理解和记忆相互依存;理解了的内容学生容易记忆,学生记住的内容才能谈得上思维的加工。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动脑的习惯。比如,我在讲元素周期律的时候,关于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等的周期性变化,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然后把结果拿出来,跟他们一起讨论、分析。

(2)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对高一新生,第二章就要讲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可初中学生储备的化学反应十分有限,教师势必要列举大量的反应事例(甚至学生很生疏的事例),学生才能熟悉和理解。这样,大量新反应式的出现,立刻给学生心理造成过度压力和产生畏难情绪。因为过多的化学反应式使学生应接不暇,一些的确有难度的离子方程式也搬到了高一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感觉没法捉摸和突然超负荷的压力。因此,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尤其要把握好“度”,切忌超前现象、贪多现象。

(3)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好,接受能力差,存在自卑的心理。对于这部分同学,教师要热情帮助,使之能正确认识,抛弃自暴自弃的思想。另一部分学生成绩较好,时间长了就产生自傲的心理,这种心理意识太强了,时间长了就可能使他们忽视学习。对这部分学生,老师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树立更高的目标;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其特长,安排他们帮助辅导差生,从而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高一新生在学习化学方面的障碍表现是多方面的,以上的分析探讨还是较为肤浅,对学生产生各种障碍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还需进一步研究。只要我们重视研究分析这些现象,并对症下药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二、通过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整合解决实验问题

化学课堂有些内容需要靠实验来辅助解决,但在中学阶段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有些实验根本做不了,有些实验具有危险性,这些都不能让学生自行完成。比如,氯气的性质这一节中氯气的性质实验、碳和浓硫酸的反应,只能由教师演示;有些实验时间持续很久并且现象不明显,如果由教师演示则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如电解氯化铜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任意时刻暂停并进行解释,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整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和传统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探索、讨论和发现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酸雨?硫酸型酸雨是如何产生的?写出硫酸型酸雨形成的两种途径?(2)空气中的SO2主要有哪些来源?(3)酸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之后,让学生建立学习讨论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1)从物质分类角度看,SO2可归为哪一类?根据所属类别,预测SO2可与哪些物质反应?(2)S有-2、0、+4、+6等化合价,SO2中S是几价?从氧化还原角度,SO2可能具有的性质是什么?让学习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然后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来验证,并最终总结出二氧化硫的性质。对学生来说,经过设疑析疑猜想激发探究欲望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反思这一流程,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探究过程。这种充满挑战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通过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整合促进学科间渗透

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喷泉实验、布朗运动、气体摩尔体积、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都与物理知识相关;糖类、蛋白质、氨基酸、酯类、羧酸等都与生物知识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常数、PH值的计算、酸碱中和滴定都与数学知识相关。新课标下的高考除了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各学科的渗透、交叉与综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趋势;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和跳跃性思维的养成。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这一节的教学中,首先用电脑播放几组受酸雨腐蚀前后的建筑和植物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两百年前完好无损的雕塑作品,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经过六十余年就面目全非了呢?这无形杀手是谁?”学生既感到惋惜又感到疑惑,迫切想知道原因。教师马上解惑:“酸雨就是这无形的杀手。”然后播放一段有关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的视频,既形象生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师适时引导:“长此以往,人类的命运又将如何呢?”这样就使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了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了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篇4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志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随之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正以其丰富、便捷、开放和交互等特点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最佳组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优势

1.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计算机网络教学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传统教具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带入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授《空气》这节课时,课前一周,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目标,设置问题:“空气的成分及作用”“空气污染的类型”“形成污染的原因”“控制空气污染的途径和方法”“何为绿色化学”等。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本内容初步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皮亚杰曾指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的确,对学习的人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将带来学生认知过程的加速。

2.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特别适合用于微宏观领域内容的教学。利用图形、动画等多媒体课件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生动地模拟和再现微观的结构、状态和过程。多媒体的直观性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避免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如:在学习初三化学《原子的构成》过程中,如何更直观、更具体的认识原子内部的结构及电子在原子内的运动情况,这些是学生认识的难点,也是教师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通过多媒体将原子形象化为一个具体的球体,通过演示球体内部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及原子核内部的更小微观结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认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学生很难用肉眼看出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多媒体演示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的大脑此时会形象的记住分子和原子,并认识到这二者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原子只能重新组合成新分子。这样既增强了理解,又加深了记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3.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较强的交互功能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其主动学习。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使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或多向的教学活动。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输入的信息,理解学生的意图,并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大,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如:在学习初三化学比较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异同,学生极易混淆。除了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之外,也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灵活的模拟实验平台,多媒体可以给出不同的化学仪器,然后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仪器将不同的制取装置或收集装置组装起来。当出现错误时,多媒体立即指出组装错误。通过对真实情景的模拟和再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另外,在学习效果的反馈方面,多媒体技术也有其独特之处。老师可以利用魔灯软件按照教学内容编排相应的习题,储存在电脑中,将学生对每一题的判断正确与否集中统计,老师根据统计结果迅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由此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加强学生对薄弱环节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4.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学生学习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的好助手。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许多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学生不可能有直观感觉和亲身经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没有直观印象的难题,还可大大开阔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如:在学习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内容时,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世界范围内历次较为严重的酸雨,通过模拟酸雨形成过程的画面,目睹酸雨过后,林木受损,良田被毁,水体被污染,文物古迹遭侵蚀的现象,不但对酸雨的危害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环保意识也大大增强。

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集众多优势于一身的多媒体和网络必将越来越多地走入课堂。在充分肯定这一新技术的巨大功效的同时,笔者认为要达到课堂教学的更加优化,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体现重点和突破难点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尽量把非重点内容少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或用简明语言、明快画面,以学生能认识了解为目的。那种把所有教学环节全部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但不能起到体现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而且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失去意义,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5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而课堂教学改革最终应该指向课堂教学文化的改变。课堂教学文化从本质上反映了教学改革的深化程度。教学作为一种过程应该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进行,同时应该致力于生成、创造新的文化。本文将试图以德育课教学为支撑,探索和谐德育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何为和谐课堂教学文化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智慧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谓课堂教学文化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在《教学的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方向》一文中,肖正德博士对课堂教学的文化研究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界定――教学的文化研究,即运用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教学现象或教学问题。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背离了学生本位这一根本出发点,学生置于被安置、纵的地位,学科至上,知识本位,学科教育目标单一,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宗旨,这一点在职业教育类的学校尤为突出。

本文认为,课堂教学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从整体上来把握课堂教学的文化特质,在深层体现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信奉的教育理想,共同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旨趣、价值观念等。课堂仪式、课堂制度规范等等都属于课堂教学文化的范畴。从教学上来讲,可以分解为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不同层次上发生的相互作用。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教师难以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内化为其自身的教育信念和教学行为,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来自文化的冲击使教师处于认知不协调、行为不统一、态度不一致的困境中。教学改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文化变迁的过程,只有从文化建设和改革的高度来透视和设计教学改革,才能够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文化是制约新课改深入的重要原因,适宜的教学文化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石。因此,聚焦课堂文化,构建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文化,是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和谐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

(一)师生互动,激发课堂活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石。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维,从而降低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捕捉问题的能力。现代意义上的课堂是一个学生和教师进行交往的场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人文情境,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进行“面对面”地真诚交流。教师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应该为学生的社会交往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必要条件,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从而介入课堂交流与对话。在这一情境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向导,更是学生的朋友,是课堂交流主题的设计者。

在职业院校,德育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职校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管职校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但是他们的自尊心并不比其他学生差,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自尊心可能更强。因此,对德育教师来说,要想学生配合自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应该注重在课堂上甚至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只有认为教师是自己的朋友时,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观点。

(二)尊重差异,促进课堂和谐

课堂教学是产生分歧与偏见的场所,也是产生差异的场所。差异是和谐的前提,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才能使各类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适应新的人才竞争。那种“异口同声”没有异议的课堂并非是和谐的课堂,而是思维与灵性被窒息的课堂。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出发,将平等、和谐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始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展示教师的人文关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但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无原则地让步,盲目地顺从学生的意志,甚至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尊重个体差异,就应该分析和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教师既要保护思维活跃、踊跃发言的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关心照顾相对弱势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本身的特殊性出发,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细心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研究其思维特点,找出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从而充分展示自己。

(三)教学生活化,提升课堂价值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贴近生活,要建立“建构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的理念,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走进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教学需要的素材,教师应该善于捕捉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个性和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学生的直接经验、个人知识、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教育的起点,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将生活中的问题恰当地引入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上重回他们熟悉的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到亲切,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将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作为载体,将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作为教学空间,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德育课堂融人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课堂不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是学生通向现实生活的起点。

(四)合作学习,打造和谐课堂

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直截了当的答案,使得教师一个人的思考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独立思考,弱化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主体需要。课堂互动只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否认了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近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其在平等的同伴交往中更愿意倾诉与交流。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会意识到教师给的答案可能不是他们满意的答案,而在他们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周围同学合作学习的需要就出现了。合作学习是否真实有效,关键在于学生自身是否具备主动合作学习的品质,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行为是否具有自主性和真实性。

合作学习倡导一种多边立体的互动,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发展,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和谐、民主、开放的经验交流氛围中,学生更愿意表达,也更敢于表达。在这里他们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习者之间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尊重,每个成员都有机会,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倾听其他人的观点,在共同进步的过程中交流、质疑、发展思维和品格,并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而教师在这种合作学习过程中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对话者与合作者。

总之,课堂教学文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我们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文化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应该把学生看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和谐的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

2.吴也显,《课堂文化重建的重心――学习力生成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

3.刘冬岩,《和合而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4期

篇6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油然而生。

在教学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通过展示生动活泼的课件,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学学融为一体了。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空间等美术语言,表现所见、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的兴趣。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按照各自的学习速度开展学习,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软件搜集、处理信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似乎更善于竞争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地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学习。

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欣赏水平

运用信息技术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少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能节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对高年级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白板”进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等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美术美、音乐美、意境美、充分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篇7

(二)文化建设展示医学职业性。在医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着重凸显医学生们的职业特点,校园文化主题可以开设为“生活常识大比拼”“健康全说”“生命诚可贵”等活动,这些内容都是跟医学生今后的所从事的职业紧密联系的。还有其他传统意义上的医学院校园文化,比如,在新生进入校院的时候,医学院的校园充实满满的医学誓言宣誓,在新学典礼的讲台上,园内优秀代表、先锋会穿着职业象征的白色隔离衣。校园内塑造的李时珍、孙思邈、白求恩、南定格尔等等前辈为人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医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一)正确引导医学生的文化修养。在医学院内的校园文化不单单使学生们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人格素养。医学院可以通过假设一些积极向上、内容丰富各式各样的校园活动,为学生们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深化知识水平、培养勇敢坚韧的自我品格、积极果断的判断能力、迎接挑战的意志和用于承担风险的能力。还例如校风、校训建设更是为了营造人文风气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通过刊厅、黑板报、网络等作为媒介灵活自由的传输,充分展现对学生精神文明的向导性教育和院校文化的精髓。还可以开展一开开放性的活动,如医护学生的临床见习、社区探访、健康宣传、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患者,增强学习认识能力、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快速的融入整个社会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二)文化认知功能。文化认知功能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校园文化是对社会文化的浓缩、提炼和升华,渗透着历史传统文化、现代社会文明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并以物化或非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勤劳勇敢善良的美德,认清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又是学校主体价值和道德观念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精神文化的激励作用、观念文化的引导作用、物质文化的培育作用、制度文化的规范作用、行为文化的示范作用、环境文化的陶冶作用,都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增长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质、丰富社会阅历,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三)价值取向的功能。价值取向的功能是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的本质。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和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映,同时,一种文化本身就是人类生存和生活,人们的精神面貌的直接影响,生活状态和价值选择。校园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和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反映了政治地位的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是观念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的各要素的具体内容,以及文化环境和氛围,在校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品德,目标的深刻影响,行为和生活态度。

(四)生活娱乐功能。校园文化娱乐功能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实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业余生活,不仅可以直接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和外部条件,工作容易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从而带来更多的幸福经验。校园文化活动,娱乐,教育在美国,加入到道德教育的艺术,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的启示已经在文化的形成。

(五)激励作用的精神。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的精神是指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令人兴奋的,催人进取的激励效应。这种激励机制是在文化认知功能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价值导向功能、娱乐功能,能够鼓舞和激励人们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进取精神。同时,校园内的建筑,美丽和优雅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秩序,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利于人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六)发挥影响的能力。文化是在文化环境下生活的主体,发挥人的作用,文化是对环境和文化实践这一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不是被动的,校园文化的影响,但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营造积极的维护。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能力和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实践能力。

篇8

一、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数字时代、信息社会几乎成为其代名词的今日,中学课堂教学也逐渐步入现代化,化学教学需要引入新的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各种图形、界面、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吸引力。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在艰涩难懂的概念、难以想象的微观状态或过程等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显得尤为突出。

1. 利用多媒体CAI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推动力。只有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能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就有着很大的优势。

2. 利用多媒体CAI模拟各种微观结构,变抽象为形象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其中,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是宏观和微观之间联系。然而,学生对于抽象的微观世界却好似无法想象,更难把它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

二、面对“整合”,化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高层次”的整合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能够做到:

1. 选定适宜的研究性学习内容

研究性学习内容首先必须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探究工具,其中包括利用信息技术。

2. 保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科学性

研究性学习的科学性既反映在采用的方法和步骤上,反映在从事探究的科学态度方面,还反映在探究的最后成果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组织与指导。

3. 及时向学生提供使用信息技术的指导

既然信息技术是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对其掌握的水平就是决定研究性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要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更熟练的信息处理者、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者。

三、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不能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授课,更不能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应该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从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有时也可以请教老师帮助完成。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01

现代化建设中,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运用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教育改革中,初中教学改革和创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起到重要影响。现代初中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系统整合,使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得到不断优化,提高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利于推动初中化学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施,提高了初中化学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整合教学,使初中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达到提高初中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1 提高思想认识,注重课前备课

初中教师要提升自我意识,重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升素质修养、提高教学能力,才能在教学上很好地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要注重化学课堂知识点的课前备课工作,将化学知识点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例举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初中生对化学知识渴求的欲望。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有效教学中,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和学生共同努力。

例如,在讲述水生成的过程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前做好备课,剖析水的组成元素、水生成的条件和水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等,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设置好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答案,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性和自我学习能力。教师课前的备注,对提高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2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被运用于教学资源中,使现代教学课堂变得多样化和现代化。初中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的有效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教学资源,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质量。例如,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形象、生动的展示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设置场景,利用图片和视频以及动画效果使化学知识点形象化和具体化。

例如,在进行爱护水资源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污染的类型、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网络获取与水污染有关的资料,调用网上资源进行自学,同时通过发邮件等形式请教教师,通过讨论得到相应指导。通过这些渠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上比较严重的污染事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深刻的认识,然后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BBS论坛、QQ、班级校友录论坛等,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与全班学生分享相关信息,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注重实践运用,提升综合能力

现代初中教学中,网络技术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教学,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要给以高度重视,丰富教学资源,真正达到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化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进交流和沟通,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规定时间期限,安排他们寻找身边发生的与化学反应有关的事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初中生对信息技术会有更深的了解,学会运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不断探索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分析和探讨化学反应产生的原因和在意外情况下发生化学反应会导致的后果,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对环境的爱护意识。以此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培养团队意识;让初中生懂得沟通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共同进步。

通过完成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会变得更融洽。注重实践运用,学生的信息技术和化学知识会变得更加全面,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4 结语

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有效性,教师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初中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第一初级中学,山东 寿光 262700)

篇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化学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随着化学研究领域的拓宽,科研手段的迅速更新,化学已经成为高新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同时可在网上便捷地获取信息,为科研提供最新的素材,并充实相应的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的网页资源库;也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实验现象,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实现人机交互沟通,甚至不断推广远程教学。这样灵活高效地组织课内外活动,为此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网络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成“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和引导“意义建构”。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通过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

二、有效整合,须处理好“三个阶段”

1.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

2.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BBS、NETMEETING等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

3. 课后拓展阶段:学生活动为主。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形: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或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

三、整合体现——实际应用

1. 展示微观结构,模拟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

利用计算机可以形象地展示分子、原子、原子团等微观粒子以及一些晶体的结构;采用电脑动画的手段,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变化中的微观过程。

2. 模拟或再现化学实验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模拟错误操作。

(2)对于严重污染环境、易使人中毒的实验。

(3)对难度较大、成功率较低或反应较慢的实验。

(4)一些前面曾经做过的实验,因间隔时间长已淡忘的,可以通过模拟再现。

四、整合目标——能力培养

1. 激发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把一些化学微观世界放大,模拟一些三维结构动画,使许多抽象和难分难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学习,增强记忆,促进空间想象等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2. 激活思维,提高分析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提出问题,并为学生解决问题铺设思维的台阶,让学生思维沿着这一台阶由“已知”迈向“未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内容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1. 过分强调机器的作用的误区

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确实很重要,但并不能说它是最重要的。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以学生为本,应从学生开展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来考虑。

2. 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越多越好的误区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授课,正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有的学校规定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评优课一定要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说明学校重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有的教师常常用了很多的多媒体,包括录像、实物投影、录音机等,有的仅ppt 就20到30页,一节课只有45分钟,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课堂很是热闹,可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说,并不是一节课当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越多越好,应视教学具体情况而定。

篇11

1.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原则

1.1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1.2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1.3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1.4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2.1 整合教学内容,凸显数学意义。新课程标准提倡要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起飞的平台和基地。显然,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要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显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再闪烁两下,显示"边",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角的定义以及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好一个角,通过画角层层拨开角的面纱,整节课就融为一体了。只有这样,数学课才能内涵丰富,充满数学味。

2.2 整合教学形式,寻求更多生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对称图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运用空间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套较为实用的形象化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在教学中,我先利用《几何画板》教学软件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就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也活跃起来,学生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轴对称的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更容易识记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3.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进行学科整合

3.1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境。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将文字、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引入情境,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传授创造良好契机。

3.2 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信息技术成功地实现了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是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篇1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迎接新的挑战,抓住难得的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的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在20世纪末的专业设置调整(1998年专业调整)和教学计划改革的基础上,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要求下,进一步深化了教学计划改革,给教学计划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采用了一些新的管理策略,表现出新的特征。具体如下:

一、培养目标高:培养目标定位瞄准高精尖,旨在培养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重点大学,承担着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人才的重任。各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使命,分别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落脚点都是要把一流的本科生培养为相应领域的首屈一指的人才(如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等)。例如,北京大学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造就在各个行业起引领作用的优秀人才;本科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基础扎实、知识全面、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和领导潜质,将来能够对国家和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人才。复旦大学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南京大学旨在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少而精的基础性人才,培养瞄准国际前沿的高科技人才,培养大批优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无疑要依赖教育,而教育的塔尖就是重点大学,它们的高度决定了整个教育大厦的高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各重点大学就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责任,都制订了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适切培养目标,力争作出独特的贡献。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使然。

二、人才素质强:强调宽厚基础教育和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并要求有较强的适应性

在“高精尖”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各重点高校纷纷对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不断探索优秀学生培养模式,打破原有专业设置及教育模式,强调开展综合教育、注重创新教育,突出专业方向设置的柔性化,使学生具备广泛的适应性,坚持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夯实基础、储备力量。

为了给学生发展奠定宽厚基础,北京大学近年来的教学计划修订的基本原则强调,要从按专业组织教学向按院系(或学科大类)组织教学转变,以实现在院系(或学科大类)内进行低年级的通识教育及基础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强调“大力推进本科生科研活动”,加快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步伐。

清华大学新一轮培养计划修订也强调,要稳步推进“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改革的核心是:积极推进实行按专业大类制订统一的培养方案,以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并要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加速向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转变,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规律。为此,清华大学于2003年率先在全国推出新生研讨课计划(Freshman Seminar Program),旨在为新生创造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启发新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初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使新生从入学伊始就体验研究型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尽快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建立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研究的学习模式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新生研讨课还为新生与教授沟通创建了一条新型渠道,为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提供机会,缩短了教授与新生之间的距离。

浙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逐步完善以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和“宽、专、交”为特征的KAQ(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将112个本科专业分成若干学科大类,试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并着力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吉林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进行了系统探索,提出:按学科大类制订培养方案,构筑学科基础课程的第二平台,即同一大类要打通专业基础课教学,同一学科大类前2/3时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应趋同,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并适当压缩其占有的学时。  可见,上述高校普遍地推行“(学科)大类培养”模式,在低年级就为学生发展提供宽厚的学科基础,并注重从入学开始就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此外,各重点高校为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步伐,重点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纷纷开展了专门的实验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探索基础科学班、文科实验班培养模式,南京大学设立“基地班”。上述各高校的实验班强化了通识教育,强调基础理论知识要比普通班更深、更宽,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强调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并为实验班的学生配备资深导师,引导学生尽早介入导师的基础研究课题,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学科及交叉学科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置活: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学分(学时),为增加选修课及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和双学位课程预留空间

各重点高校为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除了要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加强宽厚基础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外,还通过适当减少学分和学时的措施,为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需要选修课程及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和双学位课程预留空间。为此,各重点高校普遍增加选修课比例,课程总数很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使教学计划具备了由“刚性”有余转变为“柔性”明显的特点。

例如,为了控制总学分,北京大学提出“准予毕业的总学分一般应在140学分以内,特殊情况也不得超过150学分”。学校还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和双学位课程。因此,北京大学提出:辅修和双学位的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亦应是教学计划修订的内容之一。北京大学要求必修课程为总学分的60%左右,并取消限制性选修课,其他全为选修课程,达50学分左右(占总学分35.7%)。为保证有足够的课源供学生选择,北京大学还提出要树立全校一盘棋的认识,各院系的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应尽可能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放(可设先修课要求),以增加课程总量。

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也严格控制了学生总学分,为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和全面提高留出学习空间。清华大学提出:本科阶段总学分按学生四年内可完成的课程总量为基准设定,总学分一般为17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140学分(课程总学时不超过2240学分),集中实践环节30学分。南京大学强调,总学分160学分左右,30%左右为选修课程。

可见,各重点高校的毕业总学分(学时)都有较大幅度(20%~30%)的减少,而选修学分(学时)则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这既符合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趋势要求,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