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5: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

篇1

1.1房地产项目策划的定义

房地产项目策划是指以房地产项目的特定目标为导向,根据全面的市场调查分析结果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并运用各种策划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拟开发的房地产项目进行创造性规划的活动[1]。

1.2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的特征及作用

1.2.1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的特征

商业地产作为我国房地产行业中的一个特殊行业,是将房地产、商业与投资三者结合起来的产业,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商业与投资,也不是属于传统的房地产行业[2]。商业地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地产项目策划的特征也与众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导向性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市场需要入手,善于捕捉市场空白,致力于满足消费者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开发建造合适的商业物业。

(2)地域性

地域性是商业地产项目策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过程中,我们要对开发项目的区域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同时也要对项目所在地的市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及项目区位我们也要全面考虑,拟开发项目在该区位是否有发展前景。

(3)系统性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是由多个策划子系统组成,对于商业地产来说,各个策划子系统主要包括市场调研、项目定位策划、项目方案策划、可行性研究、营销推广策划以及物业服务策划等。各个策划子系统各自具有一定的功能,他们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商业地产项目总体策划。

(4)创新性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要以创新为核心,要敢于追求新意,主动创新。要想在激烈的商业地产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商业地产开发商必须要追求创新,在项目策划中要进行概念创新,主题创新,能够突出商业物业的个性化,使商业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能够牢牢地吸引目标客户。

(5)切实可行性

商业地产策划要立足于实际,能够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中进行操作,实施方法简单易行,不能脱离客观的市场条件,或实施方法难以操作,超出了开发商的实施能力,使得策划方案变成纸上谈兵。

1.2.2商业地产项目策划的作用

(1)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能为商业地产开发商的决策提供依据

(2)商业地产项目策划避免商业地产开发商的盲目投资

(3)商业地产项目策划有利于商业地产企业认清市场形势,锁定目标市场

(4)商业地产项目策划有助于企业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3商业地产项目策划的主要内容

1.3.1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的内容

项目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项目多个方面的策划共同组成的[5]。对于商业地产来说,项目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定位策划

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对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包括项目的战略、业态、主题、形象、功能、经营以及目标客户等方面,突出项目的个性化,使项目能以与众不同的形象进驻市场,并被消费者接受。项目定位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项目未来的经营状况。

(2)项目选址策划

项目选址策划主要是对拟建项目的建设地点进行选择。商业地产项目选址重点考察项目是否在核心商圈内,交通是否便利,是否在人流量多的地段,是否有充足的客源,能否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购物条件等等。

(3)项目规划策划

项目规划策划主要包括项目的整体规划布局,项目的建筑设计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等。

(4)项目实施策划

项目实施策划主要是围绕项目的既定目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工作进行策划,从而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5)项目融资策划

由于融资策划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策划工作,因此在进行项目融资时,需要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方式的特点和风险,选址最优融资方式。

1.4当前我国商业地产项目策划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措施

1.4.1 我国商业地产项目策划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商业地产目前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国家政府也采取了相关的宏观调控措施确保我国商业地产稳步健康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投资建设策划过程中依然曝露出许多不足。

1、市场调研与分析不充分

一些商业地产开发商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不愿花钱和时间在市场调研与分析上,只凭主观想法随意做决定,直接构思项目建设方案[3]。

2、项目定位不准确

由于我国商业市场还不成熟,项目定位通常只是流于形式,通常是由个人或少数水平不高的咨询企业来完成。

3、项目选址不正确

目前一些商业地产开发商忽视商业地产周边环境状况、缺乏对商铺地理位置的考察,未能考虑城市规划、商业网点布局、交通条件、客流规律和竞争对手等因素,盲目进行投资建设。

4、项目规划不合理

商业地产开发商由于追逐商业地产的高额利润,盲目进行投资建设,往往忽视了商业地产项目的整体规划布局以及项目内部空间布局。

1.4.2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保证我国商业地产投资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重视市场调查分析

市场调查分析是否全面关系到商业项目的定位正确与否。因此在商业地产策划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市场调查分析[4]。

2、抓住市场缺口,准确定位

我们要善于发现市场隐形资源,能够找到得到消费认可的市场缺口,进行准确的项目定位,突出项目的个性化。

3、合理选择项目地址

一个好的项目地址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还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在选址过程中,始终贯穿5A法则(交通便利、确认便利、趋近便利、进出便利、选购便利),以购物便利为主线,设身处地的找出消费者便利性需求所达到的条件和标准,进行项目的正确选址,满足消费者的便利购物需求。

4、策划方案要切实可行

商业地产开发商要立足市场需求,科学合理的编写策划方案,使得策划方案能够体现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能体现项目规划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贾世军.房地产项目策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商业地产狂潮正在以惊人速度和能量席卷着中国的每一块土地。这股狂潮淹没了许数人的创版权所有业努力,同时也成就了少数人构筑商业地产业王国的宏伟梦想。

在商业地产界风云变幻、起伏跌宕的激烈竞争之中,缺乏对商业地产运作的专业化理解,把握不准商业和地产的最佳契合点,始终是困扰许多开发商的难题,时代呼唤专业化的商业地产管理顾问公司。

一贯秉承诚信、合作、专业、共赢的处事态度,华夏凯英始终致力于搭建一个使商业和地产和谐共舞的平台,使整个资本流动过程和物质流动过程的参与者都能够中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和极致化。

华夏凯英——始终坚持与有能力掌控未来的人展开策略,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增值和完美展现。

[简介]

北京华夏凯英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性的顾问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公司一直专注于为商业地产及零售业企业提供商业地产策划、招商服务、营销推广、商业物业管理、经营管理以及商业地产相关设计等综合的。

凭借多年的商业地产及零售业策划与开发经验,北京华夏凯英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已在国内多个重点城市和地区成功地筹划了以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shoppingmall为主导产业的商业地产项目数十宗,成为国内最卓越的商业地产顾问及策划机构之一。

[核心服务]

商业地产策划

对商业地产项目进行定位、定性规模建议、市场策略确定、项目概念设计建议、项目商业组合建议、设计方案的市场化调整等。

商业地产市场咨询

对商业地产项目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市场竞争分析等,从而对该项目的规模、定位、市场策略等做出基于市场调查的定量判断,并对商业策划的内容进行量化修正,最终进行项目的财务评价,为开发商提供投资决策及项目设计、融资、招商等所需要的数据依据。

商业地产决策咨询

以商业地产项目的项目背景为基础,结合开发商的资源、资金背景,为开发商提供项目投资与否,以及在何种资本框架下,进行投资的方案。

商业地产管理咨询

针对商业地产开发商、管理运营商在项目开发、运营过程中所碰到的管理架构、erp、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等问题,提供专业管理咨询。

商业地产营销

对商业地产项目进行出租、出售。商铺出租的费按照商户租约的月租金计;商铺出售的费,具体协商。

商业地产相关设计

商业地产广告设计、商业企业的ci、vi设计、dm海报制作、商业地产项目招商手册的设计、印刷业务。

[接洽流程]版权所有

1、初步考察

与项目方初步接洽,对项目进行初步考察,掌握基本情况和信息,对项目的可操作性做出初步结论。

2、签署工作协议

确定项目操作的总体思路后,则与项目方洽谈合作事宜,签定《项目顾问服务合同》,明确合作双方、合作方式、合作内容、时间、权利、义务,付费标准与付款方式等。

3、实地调研

根据初步考察的结果,制定详细的正式市场调查计划,组成市场调研小组和策划专家组,开赴项目所在地做正式市场调查。

4、由专家对项目建设规划设计提出指导性建议

对项目的整体发展战略、开发内容、开发模式、市场形象、项目主题、项目规划、、设备设施、服务功能、物业管理和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

5、撰写各类报告

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核心报告。

6、召开方案论证会

召开合作双方负责人及有关专家的论证会,对提交的方案报告进行研讨、论证与审核。由策划组人员根据讨论结果对方案做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

篇3

首先,要规范、简洁、易懂。

大多数策划公司往往认为一本厚厚的案子更有说服力,更可以显示自己的高超水平和雄厚的实力。的确,一份厚厚的文字是很有气势的,并且可以证明自己付出了很多的辛劳。但是真正需要靠这份策划案来答疑解惑的人们却往往被其中错综复杂的分析和论证弄的头晕眼花,不知所云,说白了就是仍然不知道怎么办。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正好说明了策划公司自己在面对项目时,心中并没有良好、成熟的方案,不敢轻易下结论。就象民间老中医一样,开一大堆子的药方,治好了是自己的功劳,治死了,那是说明你没有把握好,与本策划公司无关。

我们承认面对SHOPPINGMALL这个庞然大物,要涉及的内容、方面非常多,几页纸肯定是说不清楚的,但是,即便无法削减策划案的物理厚度,却应该可以看到清晰的思路、分明的条理,准确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未来应该做什么,该如何精确实行(实现)。

其次,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开发商花钱请策划公司,是希望能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方法和步骤。那么这份东西不需要多少引经论典的内容。开发商需要的是有较强的操作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指明发展方向的内容,要看到通过怎样的操作流程让他们可以最终赢利。而策划公司提交的策划案多是格式化的框架内容和无关痛痒的分析,究竟怎样执行,仍然不明所以。因此,策划公司在作商业地产案子之初,就要分析开发商究竟最关心的是什么,并明确解决方法,确定以后,要把它做透、做深,可执行性要强,便于开发商在实际运用中的操作。

再次,策划公司一定要真正懂得商业地产的运营、操作。

现在大多数从事商业地产的策划公司并没有本方面的专业人才,多是从住宅、写字楼方面转来的人员。这些人在住宅、写字楼等传统地产方面可能经验丰富,况且住宅、写字楼在中国10年了,他们可以去借鉴。但是面对商业地产呢?难道去借鉴超市、百货大楼的运营可操作模式吗?再或者把超市、百货大楼、住宅、写字楼等这些东西拼凑一下吗?所以策划公司必须要有一批从商业地产策划实践中磨练出来,或者实实在在操作过这类项目的精英,他们要对商业地产的操作流程了如指掌,懂得商业地产如何规划、怎样运营、以及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危机应对策略等问题。

篇4

商业地产营销的三个层面

王鑫华(颐高数码连锁集团总经理助理)

商业地产的营销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是针对业主的销售,商业地产的分割销售其实不应该成为主流,它是很多小型房地产开发商在现金流短缺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方式,所以它的销售会涉及短期套现问题。什么样的商业地产项目才算成功?所谓的成功并不是价值一亿元的项目能卖到2亿元,而是在赚钱的同时还能在几年之后良性地经营下去。这是颐高数码连锁集团一贯坚持的观点。

因此,在营销方面投资商必须考虑很多细节,例如,租金回报率与业态所可能获得的经营价值是否吻合,续租的各个环节能否在前期就能解决,等等。很多商业地产商在开发项目时,还在采用住宅地产的思路,过分注重外包装和一些表面因素,而对真正核心的元素却并不看重。北京中科贸就是其中一个失败的案例,它所提倡的7年14%的返租就远远高于其运营价值,这最终导致这个项目很难运营。颐高数码连锁集团本身也在开发和收购楼盘,但更多的是拯救烂尾楼,因此,我们会将经营价值的判断和后续租赁的细节放在首要位置。

其次,是招商部分的营销。我认为重点在于对资源的控制上,而不是营销面。大多数招商项目都类似于颐高数码连锁这样市场业态的项目,因此对资源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初我们针对基层经销商进行直接招商,但是后来发现效果并不好,原因有二:一是招商谈判有难度,二是培育期较长。后来,我们开始针对上游资源进行整合,与上游厂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借助厂商的力量来做营销工作,虽然我们的招商对象没有变,但经过整合后,招商变得非常容易。例如我们到青岛招商,一个礼拜就全部完成,一楼的核心商铺都是由厂商来圈定的。通过这样的资源整合方式,营销就会变得简单。

最后,是针对消费者端的营销,这是真正核心的部分。我认为针对消费者的营销重点应在于媒体的整合上。每一个业态有一个固定的消费人群,每一个媒体也有其特定的消费人群,所以我们每进入一个城市都会对每一个媒体进行深入剖析,并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营销工作。

发现商业价值:商业地产营销的根本

(深圳市京基百纳空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商业地产的营销大多数情况下与价格无关,但与管理和服务所产生的商业价值有关,尤其是MALL和购物中心。以我从事的一个项目华南MALL为例,它当初是一个地产项目,没有任何商业概念,只是想通过MALL的概念炒作来提高租金价格。后来我们发现,必须挖掘其商业价值,才能卖得更好。2000年,中国还没有主题式的购物公园,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总结了很多经验,其中的一条是必须将租金价格与商业价值结合起来。

华南MALL如果追求的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文化,那么它的价值就很难估量。当商业物业处在建筑形态和产品的雏形期,价值是无从产生的,来自于文化、休闲、娱乐等多业态的结合和整合才使它焕发了活力,凸显出商业价值。商家真正感兴趣的是商业价值,而不是地产价值。没有持续的营销环境和良好的服务能力,好的商家也不可能进来。

华南MALL中期逐渐集中在品牌、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营销,它们直接影响了租金的价格,而这正是投资者真正关注的。很多投资商都会模糊价值与价格的概念,但事实上,租金水平只是冰山一角,充分挖掘商业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所有的营销最终要归结到资产与资本的营销,只有不断累积商业价值,才有可能进行资产和资本的营销,才能实现资本市场上的价值。以广州天河城为例,其资产与资本价值远比最初的地产价值高出许多倍。它的商业价值究竟有多大?即便从租金收入与固定资产角度去计算,它的数字也是很惊人的。

从地产营销到商业地产营销再到资产与资本的营销,整个过程,我个人称之为大营销。

推广期与经营期的商业地产营销

吴泽丹(广东北亭商业经营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从购物中心的两个时期来看,我所理解的营销可分为推广期的营销和经营期的营销,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营销策略。

推广期更多地表现在策划上。主题、背景、定位、功能、业态,这些都是前期的商业规划,而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更多的消费者去认识,这便要有一个传播、推广的策划。这个策划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营销的过程。有一些人可能觉得策划很虚,我的理解是策划不可能把腐朽变为神奇。策划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让更多的人了解项目,二是挖掘项目的潜力。商业地产策划不可能解决立地、建筑、规划等招商所存在的问题,但是优秀的策划能挖掘项目优势,整合资源,让它更有商业价值。例如我们现在开发的项目叫北亭广场,英文叫UNI-MALL,给它的定位是广州首家娱乐MALL。在这期间,策划是起主导作用的。

经营期的营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树立品牌形象,我们不可能在经营期抛掉主题。营销会有很多层面,有些以文化理念的价值为导向,有些是以价格为导向,比如大甩卖,但对我们来说,前者更重要,所以保持我们一贯的品牌形象和理念很重要。第二是增强商业中心的人流量和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所以,我们现在跟行业资源和媒体资源共同举办了很多活动,通过活动来促进商家的销售,从而提升我们的持续经营能力。

篇5

关键词:商业地产 加固改造设计市场机会

一、市场背景

在多项调控政策的组合发力下,住宅市场日显冷清,全国多个主要城市楼市成交量出现大幅滑坡,于是“转型”成为地产圈的热门话题。而商业地产是最热点的转型方向,正成为房企和民间资金的避风港,受到房企和投资者前所未有的关注,本轮调控后期,商业地产投资占比达38.2%,住宅投资占比12.3%,股市占比8.5%,显示目前国内房地产资金

流向出现转舵迹象,主要去向即商业和写字楼市场。

二、瓶颈与挑战

商业地产投资由于不受调控限制,吸引了大量资金产,一些大中型房企纷纷做出结构调整,增加商业地产项目,加大商业土地储备,布局二三线城市。但是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不一样,总体上还是供大于求, 竞争非常激烈,已有多位专家提醒要慎入商业地产领域,如果

一哄而上、过于超前发展,将导致供应过剩,投资者风险随之增加。

其实,很多开发商心里都清楚,商业地产运作是另外一套游戏

规则,不仅要建,建成后还要花大力气运营管理。商业运营才是做商业地产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可真正能驾驭商业地产开发运营的职业经理人和团队十分稀缺,由此造成的高薪挖人现象也直接影响了项目的服务品质,出现竞争同质化,不仅增加了招商难度也减少了项目收益。

除此之外,商业地产项目还必须面对另一个强大对手―――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考验。有资料显示,到2015年,网络零售交易额将轻松超过

2万亿元,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不难预测,网上购物的

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减少人们在线下实体空间内的购物活动。

三、馅饼与陷阱

在人们更多关注商业地产过热的同时,“过剩”现象当为投资者所警惕。首先,地段理论遭到罔顾。目前,在各大城市一些不合理地段出现大量商业地产项目,没有人流,没有便捷交通,更没有区域辐射力,成为“人气孤岛”在所避免。各区县各自为政建设购物中心、商业街,多以政府形象工程为主导,离开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往往是超前开发,过度开发。其次,开发模式理念迥异。商业地产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需要通过长期经营收益和物业增值来实现投资收益,关系到投资人、运营方、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多方关系,需要通过调研选址、营销策划、设计建造、招商实施、规范运营、持续调整等各环节统一的经营理念,

对开发商的资金状况和经营能力都是一种挑战。

一旦发展不好很容易出现如下结果:第一步,竞争加剧造成价值稀

释;第二步,商业和人口配比倒挂,经营靠贴钱维持;第三步,商业资源鱼龙混杂,最终出现大量商业烂尾楼。有关机构预测,未来1-2年时间很多商业地产项目将陆续出现问题,3年左右一批商业地产或将出现倒闭现象,引发并购潮。而九十年代初动工的成都“熊猫城”以50万方规模号称建设亚洲最大shopping mall,由于政府规划与企业战略失误,导致该项目一直烂尾,被喻为史上“最难地产项目”,近年才易主富力地产并改名为“富力天汇MALL”重新打造,就是我们眼前的前车之鉴。

四、市场机会

1.介入时机:当相当一部分商业地产出现烂尾,落入被商业地产大鳄收购或无奈转让的命运之时,我们的设计机会就来临了。

2.经济对比:商业项目烂尾,只要不是年久失修,接手方一般不会炸掉重建,为避免高昂的重建成本,很多项目可以选择加固改造,就能满足新的使用功能。

3.工作内容:商业用房是商业活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业态对商业用房的要求大相径庭。有的项目存在基本设计层面的错误需要改正,比如柱距、层高、承重等要素不符合商业业态的要求;有的项目被收购后市场定位和使用功能发生重大变化,这些都不能靠营销策划公司的表面包装就能解决,而需要建筑设计师根据经营者要求重新设计立面风格、重新划分店面分隔、重新组织交通动线,需要结构设计师根据平面布置和业态功能重新计算荷载、对原有结构构件进行加固改造,需要设备设计师重新计算水电流量、重新布置管井洞口、重新排布水电管线,只有专业的设计机构才能完成这样的综合设计工作。

4.专业准备:上述设计工作中,建筑和设备专业的设计工作相对容易,最难的是结构专业。加固改造只能在旧有结构框架内进行增减修补,与新建项目完全不同。这项工作只有一般性原则可供遵循,很少有完全相同的情况可供类比。因此对结构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水平要求比较高,不仅要熟悉普通设计规范,也要根据现有设计结果对原有结构采取粘贴钢板、粘贴碳纤维、加大截面、化学植筋、增设支点、钢结构夹层等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还要对相关工程材料与

施工工艺有所了解,这些都需要我们对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必要储备,对这方面的技术设计进行预备学习。

篇6

商业地产,一道多元多次方程式

――深圳世方商业地产顾问有限公司6年专业营销实践

同样是在深圳的东门商业旺地,同样是分割销售的商场,位于东门中路的九龙城,与坐拥东门步行街核心和老街地铁站双重地利的八达商场,却形成了强烈的经营反差:九龙城商场人气旺盛,不仅商场低楼层满租,连六七层以上几乎没有空铺,而八达商场空置严重,业主不得不打出自行招租的条幅。

在东门商业中心,类似八达商城遭遇的还有新2000广场、金世界商业中心等物业,这些当初销售火爆的商场如今惨淡经营,既让投资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使开发者滑进了商业地产的深渊。

曾创下商铺40万元/平米天价的东门九龙城,之所以成为东门的“常青树”,关键在于开发商茂业集团雄厚的经营实力,九龙城也一度发生招商和经营危机,业态也在不断调整之中,如果没有强大的经营管理做后盾,相信就不会有九龙城的今天。

不仅是东门茂业九龙城,人民南罗湖口岸的罗湖商业城、华强北的赛格电子广场、宝安区的宝安电子城等销售过的商场,尽管同样面临着产权分离的局面,但是在开发商成立的管理团队有力地经营下,不但经营稳定,有的更创下了深圳商业的奇迹。

同样的地段,同样是销售型商业地产,其结局却是天壤之别,――那么,商业地产销售产权分离之后,“命根子”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保证商业地产的可持续经营,使商业地产销售之后成为良性物业?

2001-2004年,商业地产简单销售的时代

2001-2004年是我国商业地产刚刚兴起之初,如同超级女声一夜红遍大江南北一样,商业地产在“首期几千元买铺”的强烈诱惑之下,迅速形成“全民卖铺”的热潮。这一阶段的商业地产以纯销售为主,能卖掉就万事大吉,主导营销的是强势的广告宣传,其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只管卖不管租,二是包租十年销售。

简单销售模式一:引进主力店,包租十年销售。

商业地产营销初期,引进主力店包租十年销售虚拟产权式商铺的模式较多,投资者往往看中这种销售方式的长期稳定性回报,加上商铺面积分割得很小总值才几万十几万、首期不过几千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全民买铺热”,然而实际上,这种长期包租的虚拟产权式商铺,并不能给予投资者稳定的收益,投资者恰恰成了受害者。

首先,虚拟产权式商铺,其铺位分割与实际经营卖场不吻合。虚拟产权式商铺,绝大部分为大商家长期包租,以超市、百货卖场的形式经营,而超市、百货的开放式卖场布局,导致经营的铺位与销售分割的铺位完全不一致,投资者购买的铺位有的成为货架,有的成了通道,投资者在经营卖场里根本找不到自己的铺位。

其次,包租期满后难以为继。虚拟产权式商铺包租期满后,业主找不到自己的铺位。由于经营铺位与销售铺位不一致,业主在包租期满后根本找不到自己的铺位,如何再出租? 此外,大商家整体租赁的租金相当于同地段租金的一半以下,包租期满后,小业主接受不了大商家的过低的租金要求怎么办?大商家谈不好租金撤走了,商场如何再经营?

其三,包租期内也可能会出问题。事实上,当前大商家正在疯狂扩张,存在着巨大的经营风险,疯狂扩张使得大商家就像吹气球一样,气球越吹越大,有的最终升上了天,有的却吹破了。一旦大商家经营不善或关门倒闭,发展商又拿什么支付包租期的小业主回报呢?另外,如果发展商经营不善,无力支付小业主租金,如何兑现包租承诺?

总之,虚拟产权式商铺是发展商套钱融资的手法,一方面发展商用低租金招大商家进场,另一方面却要给小业主高回报,其自身也是利益的损失者,一旦其资金回报率达不到年回报8%,必然要亏损甚至倒闭;另一方面,小业主在包租期内和包租期满后风险都很大,小业主也是利益损失者。建设部曾多次查处虚拟产权商铺,如合肥采取虚拟产权商铺包租销售的某广场就被建设部查封,重庆在某包租销售的虚拟产权式商铺查封后,有关部门立即规定销售的商铺必须要有独立门牌号,同时必须是独立经营等。

虚拟产权式商铺存在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无法协调的,将是包租期满之后的一颗“定时炸弹”,而且这颗炸弹还可能在包租期内提前引爆,所谓的长期包租最有保障只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

世方公司认为,商铺销售必须明确产权,而且必须保证销售分割的铺位实际经营的铺位,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只有独立式分割的铺位,让销售铺位与招商铺位一一对应,业主可以直接向租户收租。

简单销售模式之二:只管卖不管租,从长期包租走向另一个极端。

只售不租的模式即是开发商只销售、出让产权,销售完成之后基本上就不再进行干预,仅由物业管理部门进行日常的统一维护管理,这是旧有商业地产开发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开发商可以快速回收投资,进而实现短期套现,减轻资金压力,并且无需承担后期经营的压力和风险,同时投资者也具备完全的经营自。但由于产权被分割出售后,经营权迅速分散,开发商无法进行统一的招商和统一的经营管理,而经营者往往根据自己的判断“什么赚钱卖什么”来选择经营品种,导致业种业态组合混乱,呈现一种无序状态,导致最终经营不善等后果,商铺的价值也大大缩水。

只售不租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只能局限于商业的大宗销售或少量的社区街铺,对于大卖场散铺销售和大型商业街销售,采取只售不租往往引起经营管理失控。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商场难以经营甚至瘫痪的悲剧在商业地产领域时有发生,甚至已成为一种通病。试想,一座几千数万平米的商场,缺少必要的短期委托经营,产权分离之后,成百上千的小业主各自为政,如何按照既定的经营分区去招商?事实证明,深圳有多个只管卖不管租的商场,有的不得延期开业,有的经营分区十分混乱难以为继。

根据世方公司的商铺操盘经验,虽然长期包租的虚拟产权式商铺不可取,但采取独立店铺销售模式的商场,必须要采取短期委托经营的办法,如世方的多个商业项目都采取了委托经营两年的办法,也就是发展商一次性支付业主两年租金,发展商于而在商铺销售之后取得了两年的经营权,从而保证商场可以按统一的经营定位招商,并以优惠的租金放水养鱼,做旺商场,而两年之后,业主得到的是一个旺场。

由上述两种商铺模式可以看出,虚拟产权式商铺在包租期满之后,必然成为非良性物业,而只管卖不管租的物业如果开不了业,马上就会成为不良物业。

2004-2007年,商业地产进入探索期的“伪经营时代”

在商业地产后续经营问题不断出现之后,商业地产受到商业地产的强烈质疑,而商业地产的开发者和营销者,开始进入2004-2007年的探索期,为商业地产导入“定位―招商―销售―经营管理”全方位的策划推广,这个阶段的商业地产市场既好看又热闹,伴随着零售市场进入大连锁和升级换代的进期,大型购物中心、步行商业街和社区商业风起云涌,各类消费品和工业品专业市场也随着市场升级层出不穷。

在2004-2007年是商业地产开发营销的探索期,尽管进入了全方位的策划运营,但是概念化、表面化的东西太多,真正进入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东西太少,实质上是一种“伪经营”的状态,在定位、招商、销售、经营管理四个方面的运作都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

定位方面追求创意。

一是生搬硬套“第五大道”、“新天地”等概念,几千平米的一座小商场也自称“第五大道”;二是追求环境创意,如广州和深圳都出现了以“五洲风情”主打环境的商场,但由于忽视业态规划,两个商场都关门大吉;三是追求业态定位创意,比如近年动漫概念比较抢眼,商业地产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动漫城,却不知一个刚刚处于培育的动漫市场存在着极大的经营风险。

招商方面一味“放水养鱼”。

由于投资者开始关注商场经营,开发商为了推销商铺,不得不被动做招商,而主导营销的是公司,缺少成熟的招商运营团队。多数商业项目的销售一般都有二三年的委托经营期,开发展在这二三年的委托经营期内都会采取“放水养鱼”的做法,通过免租期、租金优惠、追加经营推广费用三大法宝来做旺市场,希望委托经营期结束、跳过“龙门”后,投资者能坐收高租金。但是开发商放这么多的“水”,会养出什么样的“鱼”呢?事实证明这几招不太管用,不少商业项目因此而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有的项目这个铺位要转让那个铺位关了门,有的整个商场差不多就剩下一条“大鱼”(主力商家)在游,小鱼(散户)早已稀稀拉拉。免租期还没完,“鱼”就死了一半,还指望什么二三年后跳“龙门”?这种忽视招商定位、招商质量的形式主义,虽然能够完成招商指标,但却给后期经营带了巨大的压力。

经营管理方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经营管理前期介入,是商业经营的重要原则,经营管理只有前期介入商场的定位和招商,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经营管理,然而目前的商业地产开发运营程序,基本上都是经营管理团队在项目快开业之前匆匆忙忙建立,项目的定位和招商已是“生米做成熟饭”,经营管理团队只能被动上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发展商付出了昂贵的后期经营成本。

伴随着全国各地商业地产后续经营问题的不断出现,商铺“一铺养三代“的神话不继破灭,一些经营不良的商铺甚至出现了“三代养一铺”的倾向,商业地产开发面临着市场信任危机。尤其是一些场内商铺,由于缺乏良好的定位和有效地招商,出现的后期经营问题更多。

商业地产由于定位、招商、经营管理不力而导致的经营后遗症,不仅使投资者交了学费,同时也使开发商自身付出了昂贵的后期管理成本,――由于前期缺少经营管理介入,后期为改变定位高成本调整商户者有之,商场长期亏损颗粒无收倒贴水电费者有之,砸掉装修翻版重来者有之,投资者要求退铺告上法庭者有之……一些开发商面对如此严重的经营管理后遗症手足无措,不得不做出回购商铺的痛苦选择。

商业地产与商业行业的区别

――与成熟的商业行业相比,商业地产还刚刚起步

商业地产与连锁经营的商业行业有着重大区别,商业行业是以商业经营获利,而目前的商业地产开发更多是以销售商铺获利,尤其是销售型的商业地产项目,其经营模式也与商业行业的主流业态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那么,销售型商业地产与成熟的商业行业有什么不同?

首先,商业行业早已进入成熟的连锁经营。成熟的商业行业未来是以连锁化、规模化经营为主导的,购物中心、百货、超市、电器大卖场等正以巨大的规模优势、一站式的购物选择、强大的价格组合战略在零售市场遍地开花。在这些连锁化的零售大卖场中,商场格局基本上都是开放式大卖场,经营模式为统一收银扣点。

其次,销售型商业地产以独立店铺、独立收银为特征。销售型商业地产一般做法是将商场分割成若干间商铺,将分割的商铺产权销售给投资者,投资者通过出租商铺获取租金收益,这种销售型的商铺属于独立店铺。如果将这种卖场百货化,即空间上采取全开放式格局,收银上采取统一收银扣点,将难以满足商铺业主的需要。

其三,业主不可能以扣点为收租模式,而是以实际租金为收租模式。一个销售型的商场,如果采取百货大卖场的统一收银扣点经营的模式,业主根本无法以营业额扣点来衡量租金收入,一方面,业主无法判断经营者的营业额能达到多少,来估算扣点所对应的租金水平,另一方面,波动的营业额将会导致业主回报的波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业主是不愿意承担经营者的风险的。

其四,销售型商业地产在定位上,不要与统一收银、连锁经营的百货竞争。目前不少销售型商业地产的开发者,都有一种贪大求洋的心态,就是要把商场装修得豪华气派,在经营定位上要走高档路线,引进各类大品牌,却不知在百货连锁发展、促销升级、价格战不断的今天,一个销售型的商场,根本不应该走高端定位路线,而应该回避百货竞争,走中低端路线和专业化路线,其原因在于:销售型的商业地产往往只是单个商场经营,不可能在与多店连锁的百货竞争中占上风,同时百货统一收银统一促销,而销售型商场独立店铺独立收银难以进行实质性的统一促销。未来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将垄断零售的中高端市场,作为销售型的商业地产,应该立足零售中低端和专业化的市场,与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互补性经营。

相比成熟的商业连锁经营,销售型的商业地产还只是刚刚起步,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只有把握销售型商业地产和商业连锁经营的区别,才能给销售型商业地产做出正确的定位。

商业地产,输在不完善的产业链

商业地产产业链包括开发商、销售商、招商和经营管理公司、建筑规划设计等,在这条产业链上,有的参与者纯粹以商铺销售为终极目标而对商业经营缺乏基本了解,有的参与者具有丰富的商业行业经验但对销售型商业地产一无所知,从而导致商业地产产业链的极度不完善。销售公司把商铺当作住宅销售,对商业缺少了解。销售公司以商铺销售为导向,通行的营销惯例是,只要将商铺划小,就有投资市场,于是,管它三七二十一,划蚂蚁铺,划柜台,普通的百姓都可以来抢铺,却不知适合销售的铺位,并不一定适合经营,不同的业态需要不同的铺位规划。一些销售公司开始转型商业地产,也只能说是“半路出家”,对于商业地产的经营定位、招商、经营也下过一番功夫,但是由于缺乏对商业规律的深入了解,其运作只能停留在创意的层面上,――可以说,一个不了解商业地产规律的销售公司,其在给项目带来良好的销售业绩的同时,也给项目的后期经营判了死刑。

招商和经营管理公司熟知商业行业,却不了解商业地产。目前绝大多数的商业招商经营管理公司,其人才结构大多是具有购物中心、百货或超市大卖场行业经验的,这类人才和公司,普遍不了解商业地产的特点,存在着“商业地产=商业经营”的误区。比如对于销售型的商业地产,必须考虑独立店铺、独立收银、定位中低端或专业化业态,但是这些人才和公司的骨子里只有开放式卖场、统一收银的概念,对于中高档的百货大卖场有着明显的倾向,――可以说,一个只懂百货超市的商业招商经营管理公司,在给一个销售型的商业地产带来良好招商业绩的同时,也给项目判了死刑。

商业规划设计单位简单照搬国外经验。在商业地产产业链上,不仅仅是销售商、招商和经营管理公司不成熟,规划设计单位等基本都停留在常规型商业连锁认知上,对销售型商业地产缺乏了解,不能融会贯通,比如很多大型的商业地产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往往忽视项目销售需要,简单照搬国外购物中心模式,导致发展商不得不采取十年包租的销售模式,给发展商和商铺投资者带来了灾难。

商业地产服务行业进入分工协作时期。目前,商业地产行业已经悄悄进入到行业细分的时期,比如深圳的房地产销售行业,已经细分出专业的商铺策划公司、写字楼策划公司,甚至专业的豪宅公司、大盘公司等等,世方商业地产顾问有限公司2001年开始介入商业地产策划,2003年就开始全面进入商业地产领域,只做商铺不做住宅和写字楼市场。目前在深圳、珠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已逐渐形成了一种住宅、写字楼、商铺分开寻求策划的气侯,比如深圳的多个综合性项目,都是由世联、中原策划住宅部分,由世方商业部分。

商业地产必须注重可持续经营

怎样保证商铺销售之后成为的可持续经营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让商铺销售之后成为良性物业的根本性问题,它要求开发商跳出以销售、融资为目的的怪圈,真正立足商业经营,实施专业化地开发运作。

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商铺可以卖?只有产权铺位与经营卖场相对一致的商铺才能卖,一类是独立的街铺,一类是独立经营、独立收银的主题商城或专业市场。那种引进大零售大商家、包租十年销售的虚拟产权式商铺,是不符合商铺销售市场规范的。

其次,要考虑一座商场应该卖多少?对于零售类商场,开发商应该尽可能对大商家租赁的部分只租不售,如世方策划的深圳华强东商业中心项目,开发商将沃尔玛租赁的二三层12000平方米不售,以保证二三层产权的完整,只销售首层的6000平米面积。主力店部分只租不售,为首层销售商铺的经营和业态调整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而对于专业市场项目而言,发展商必须充分考虑足够的配套空间,比如深圳华南工业原料城的展览中心、酒店等综合配套十分完善。

其三,销售商业地产必须进入专业化运作体系,把握五个重要环节。目前商业地产领域,开发商和策划商基本上还停留在销售时代,其营销流程是:先找一个经营定位,再大肆炒作,然后强力销售。尽管目前开发商和策划商意识到招商的重要性,但还是停留在表面需求上,忽视商业基本规律。如某商场引进电器主力店,再销售电器辅营区,却不知电器主力店的辅营区很难定位,也很难经营下去;再如某零售中心引进家具主力店,却不知家具属于大宗采购型消费,人流很难与超市百货互补。

商业地产定位,在销售与经营之间走钢丝。商业地产作为不动产长期持有经营时,其经营定位是比较单纯的,商业地产一旦要分割销售,就必须在满足经营条件的同时,还要满足销售条件,这就是商业地产以销售为前提的特殊性。

商业运营公司对于商业地产的经营定位,是以经营为导向的。一个零售购物广场项目,可以引进超市、百货、电器、餐饮、休闲、娱乐等等,这么多的业态足够选择与组合了,――但是,问题在于,适合经营的业态,并不一定适合销售,比如商铺定位做开放式百货大卖场,开发商就得背上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返租包袱,再比如商铺定位做高档品牌店中店,铺位经营面积都很大,单铺总值越高就越不易销售。

地产公司对于商业地产的经营定位,是以销售为导向的。地产公司明白:只要在保证实用率的同时,尽可能将商铺划小,就有投资市场,――但是,适合销售的铺位,并不一定适合经营,不同的业态需要不同的铺位规划,如果只管销售,不管经营定位、招商营运,开发商迟早得给自己擦屁股。

商业地产营销的根本:以销售为目的,以经营为导向。其实,商铺销售的风险性,正在于商铺经营与销售的冲突性,不同的商业业态,涉及到铺位面积、装修标准、统一收银还是独立收银等种种要求,而商铺销售,大多要求面积较小、独立收银,――一个成功的商铺定位,正是在这种冲突中找到契合点,在经营与销售之间走钢丝!

商业规划,调动策划者、设计者、经营者全体参与。在成熟的住宅市场,无论是设计院、开发商、商,基本都能够独自为住宅的建筑规划设计,提供完善的方案,发展商内部的工程部、公司内部的概念设计部等等,都具备了一定的建筑规划设计能力。

相比住宅市场,商业地产作为新兴的开发领域,既无经验可循,也缺少完整的规划设计体系,给商业地产的规划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目前众多的住宅、商场综合楼,发展商在规划设计阶段往往与以住宅为主的中介合作,规划设计上以塔楼住宅为先导,在户型设计、环境布置上花足了功夫,由于发展商、设计院、以住宅为核心业务的中介公司,三者均不精通商业地产,甚至缺乏起码的了解,结果,发展商在塔楼住宅上一般都有超水平发挥,但在商业裙楼上却交了学费。

在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一个处于初级阶段的商业地产开发,必然会与商业水平形成较大的反差,而连锁中的超市百货业等只能被动地选择卖场,面对规划设计先天缺陷的商场,商家每每只能削足适履。

商业规划必须调动策划者、设计者、经营者全体参与。开发商业就必须了解商业,一个商业地产的开发者,必须由一个“门外汉”变成“商业通”,通过与商业策划者、设计者、经营者的广泛接触,了解商业地产开发的基本规律,然后再充分群体参与,通过策划公司介入深入解读市场,提前与拟引进的大商家进行意向性接洽,让设计者按业态量身定做,达到商业设计与与业态需要的高度吻合,这才是一条商业地产规划设计的“捷径”。

商业地产,规划决定成败,一个规划不当的商业项目,其结果只能是市场的弃儿,商场每建高一层,风险就会增大一成,发展商是最后的买单者;只有以策划定位为先导,走好规划设计第一步,并充分把握商业地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成竹在胸,才能有效降低商业地产开发的风险。

商业招商,必须严把招商质量关。招商工作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此环节招商的质量与后期经营管理息息相关。商业地产项目的前期招商,一定要立足长期的经营管理,一方面要在“放水养鱼”的同时把好招商质量关,一方面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

招商工作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实施有效的业态定位的前提下,把握商户质量,对商户进行“体检”,了解商户实力。一方面确认商户在哪里经营过,经营什么,经营得怎么样,提供相关营业执照、工商税务登记证等,另一方面要看商家的实力能否经得起市场培育期,不少商户是属于“打游击”类型,这类商户开业后发现人气不足就没有信心经营下去。其次是考察商户是否适合本项目的经营环境,看其经营商品与周边存在的消费群体符合多少,消费需求量大不大。其三要看商户之间的经营互补性,尤其是在社区商业中,如果同一品牌、同一品类的商户过多,经营商品相同,就会分流客户,造成恶性竞争。

商铺销售,必须关注销售模式对后续经营的掌控。只售不租的商铺销售模式,必然导致商场产权分离,业主自行招租各自为政,因此,商业地产的销售,必须通过有效的销售模式,来掌控商场销售之后的有序经营。

目前有效的销售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短期委托经营,一种是带租约转让。短期委托经营,指开发商通过聘请的经营管理公司一次性支付业主短期(一般两三年)租金,取得商铺短期的经营权,进而可以对卖场统一招商、规划和管理,放水养鱼,引进有实力的商家做旺商场。由此,委托经营期结束之后业主得到的是一个人气较旺的商铺,租金收益较稳定,投资回报有保障。

带租约销售是指开发商在销售前先把铺位租给商家,然后再把商铺卖给投资者。租赁时由开发商先和商家代签合同,投资者买铺后再转让合同,也可直接与投资者签订合同。带租约销售由于开发商在销售商铺前已经进行招商,因此对商铺整体业态控制的较好,也有利于统一经营定位;发展商也减轻了返租的包袱。同时,对于投资者而言,商户的租金真实反映了商铺售价水平。

商业经营管理,建立团队前期介入。纵观近几年商业地产发展,不难发现商业经营低成功率主要有五大因素:首先,开发公司不重视项目后续经营管理工作,近几年房地产开发正处阶段,开发公司一般是多个项目同时开发或连续滚动开发,对商业地产投资偏向于短线投机盈利,急于回笼资金,对项目没有长线经营意识,而商铺投资热更是加剧了开发者忽视经营管理。其二,商业项目开发赶速度,项目规划、业态定位、招商工作等过于粗糙,导致业态定位不准、业态规划不合实际、规模过于庞大等多种负面问题,直接造成项目无法运营成功。其三,商业后续经营管理过于繁琐,开发商没耐心做,经营管理公司对于销售型商业地产的经营管理缺少经验,很难有效介入保障市场运营,导致商业后续经营管理实质上处在真空状态。其四,经营管理方案执行不彻底,有的商业项目也承诺组建专业经营管理队伍,开发商留出多少万专项运营基金等,最后大都不了了之。

其实,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商业经营管理并不是无章可寻。要搞好经营管理工作,需要发展商建立经营管理团队,实施前期介入,先认清商业项目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抓住定位期、筹备期、进场期、 启动期、运营期、稳定期六个时期的工作。

定位期,为商业运营打好基础。一个具有良好潜力的商业项目应该在项目施工前,就应该有良好的业态经营定位和清晰的招商对象定位,这个时期经营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是结合业态实际经营要求,对商业的业态分配、铺位分割方式、配套要求等提出具体的方案,以往这方面的工作往往决定于开发商、设计院、公司,从物业的实际运营者角度说,经营管理工作在此时就应该提前介入。

筹备期,为市场运营做好准备工作。在第一个时期工作完成之后,经营管理公司应对商户的招商对象筛选,并做好市场运营的宣传推广工作。举个例子来讲,一般新商业招商有很多都是首次下海缺少经验的商户,经营管理公司在此时一方面要注重筛选有多次经商经验的商户,另一方面应该编撰创业手册等资料,协助创业者顺利入行。另外经营管理公司还应该在此阶段完成自身架构的完善工作,比如建立信息部优化商户上游货源资料,建立终端推广点,为商业未来商圈辐射做基础工作。期间可以不间断加强和商户的交流活动、提高商户经营素质,帮助商户采购有竞争力商品。

进场期,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商户经营信心。此时期商铺逐步进入交铺工作,经营管理公司在此阶段应该帮助商户审视产品竞争力,对持观望心态,不肯下实力经营的商户进行经营信心劝服工作,任何新商业项目投入经营最根本的矛盾是一怕商品没人来买,二怕开始经营了消费者到了现场买不到商品,如此恶行循环经营自然难以做旺。此阶段工作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尽最大可能提高商户经营信心,提升商品品质和价格的综合竞争力。

启动期,把人气做起来。商业进入试业或开业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制造现场的人气,可以用天天特价、买货抽奖、消费送礼、免费接送等方式制造人气和消费额度。不管是零售业态还是批发业态,首先要让商户有生意做,此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前几个阶段的工作没做好,商品款式不新、品种不全、质量不高、价格无竞争力,虽短期制造人气也很难把商业做旺,这种情况下人气越旺,市场口碑形成的消极影响反而会危害了市场成长。相反,商品综合竞争力强,口碑效应则会让商业越发兴旺。

运营期,把生意机会最大化。项目初步经营起来之后,应该在此时期加紧梳理商圈辐射的空白点,专业市场类的应加大和下游终端商户的贸易对接工作,零售卖场类应尽可能扩大商圈辐射范围,对商圈盲点进行专项推介,对商圈居民进行情感性沟通工作等。

稳定期,守卫消费商圈,与时俱进提升商业竞争力。此阶段一方面为商业创品牌,增加商业形象诚信度,促进消费者情感认同度,另一方面要持续不断的为市场商户提供商业资讯、增强其经营素质和新商品引进能力,持续不断推出各类促销活动增加消费热情。

篇7

截至2007年,中国商业地产市场投资总体稳定增长,全国商业用房的投资总额是2775.56亿元,同比增长17.9%,也是连续3年保持在17%左右且高于住宅地产的投资增长速度,期间大量的开发商快速扩张,进入看好的商业地产。但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到2008年,房地产行业开始进入下调阶段,到现在许多开发企业遭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特别是要大量开发商业物业的开发商。但是商业地产的发展前景仍被看好,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近日连续的有关扩大内需方面的投资以及相关的金融政策的开放和银行利息的不断下调,在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同时,为商业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新机会。

一、问题提出

商业地产指用于各种零售、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等经营用途的商业类房地产。住宅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并出售、出租给使用者,仅供家庭日常居住用的建筑物。在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又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特别是面临资金链的压力,如何走好商业地产的开发的这条路就显得很重要。所以在这个时期通过传统住宅的开发与商业地产开发的投资风险进行比较分析就显得更有实际意义,对商业地产的开发投资风险要怎么认识才能保证企业在以后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投资风险差异分析

房地产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影响因素如政策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等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投资者最终的收益的结果不同,这里主要是指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住宅地产开发是投入之后能够一次性快速回笼资金的,而商业地产则是长期的投资过程。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特色,所以面临的风险也是不同的。

(一)开发环节上的区分

最基本的开发环节的不同。当开发商看好某个城市准备进入的前提就是对该城市的市场环境有一个充分的市场环境分析,看好该城市的消费潜力之后就会着手寻找投资机会,这时住宅地产开发主要环节包括“选址-建设-销售”,销售完毕后开发工作就基本结束,建设是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商业地产开发包括“策划-选址-建设-招商-经营”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必须考虑对最终的商业经营的影响,商业经营才是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住宅地产开发只要求开发商有一般的房地产开发知识和经验,而商业地产开发要求开发商不但有一般房地产开发的知识和经验,还必须具有商业经营管理经验。

(二)项目成本上的区分

从项目的选址上来说,商业地产一般都是布置在城市的中心,或者是在政府规划定位将来发展的CBD区域。首先就决定了它的地价很高,整个项目的土地出让金数额巨大,商业地产的地价与一般住宅项目的地价的差别是很大的,就拿广州地区来说,商业地产的楼面地价是住宅的2倍左右。建设成本上来说商业地产的建设成本比住宅地产的建设成本更高,特别是大型购物中心的设计要求更高,因为要容纳大量的人流,对建筑的安全设计、质量等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在形体设计方面商业地产一般都是地区性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导致商业地产的前期投入成本在单位上就要比住宅要高,相对于住宅而言的建设成本较小。

(三)资金的回收周期区分

从回收周期上来分析,一般住宅项目,从前期的拿地到建成销售,一般1年左右。当然是项目的具体情况而言,有的具有整体开发实力的开发商从拿地到建成只有6个月。新出台的政策,要求封顶以后才能够预售,从建成到开始预售的时间为1年甚至更短,这样开发商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回收资金的速度很快,而商业地产的资金回收压力是相当大。中信广场1997年建成开始投入使用,直到2007年近10年的时间才将投入的成本收回,而整个广场投资额37亿港元,涉及的金额相当的大。一个完整的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则需要5-7年,而回收周期则在7-10年左右。这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所以在资金回收周期上来讲,商业地产的面临的资金压力比住宅地产要大很多。正是商业地产的投资回收周期与住宅地产的不同,所以两种物业的运行周期也不同,一般而言商业地产的运行周期是要比住宅地产的周期要长。

(四)资金的回收方式的区分

商业地产的资金回收方式主要是通过租金,它的主要运行方式是租赁运营,这些年失败的商业地产的营运经验就是,不能随便拆分出售产权各自营运,这样不能很好地形成规模效应,不能形成良好的业态组合,就不能吸引足够的人流来支持整个商业中心,最终会导致商业项目难以经营下去。租金的多少主要是由商业地产结合本身所形成的商业环境,一旦消费者认同区位中心环境,这使它的租金相应的也会大幅上涨,所以,商业地产的是一种引凤筑巢的开发模式,能否吸引大型的商家入驻,形成一定的规模的城市消费中心很重要,它的回收方式是细水长流型。而住宅的开发模式是筑巢引凤,吸引广大消费者前来购买。也正是回收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商业地产的魅力。一旦商业地产的商圈成熟,让消费者形成认同感,就能够保证企业能够稳定的获得高租金的收益,这对一个企业来说,稳定的资金流的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五)对开发商的运营的能力要求异同分析

从项目的运作上来说,商业地产在国内的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发展不是很成熟,目前的情况更多的是一种探索,更多的是一些开发商没有认清商业地产的开发模式,没有很好地与住宅地产的开发区别开来,一次次的失败经验表明,商业地产只能整体招商运作经营,考虑各种业态的组合,形成规模效应。若急于回收资金进行产权分拆出售,无异于杀鸡取卵,此外,目前国内商业运作方面的人才也不是很多,这也是导致近年大量商业地产项目破产的原因。而国内的住宅市场的发展现在已经相对成熟,策划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单项策划发展到综合策划阶段直到目前的复合策划阶段,融入理念结合企业文化品牌,有针对性的发展健康、休闲、专业的住宅了。加上已经成熟的市场营销,还有完善的市场中介参与,大大降低住宅产品的销售压力。

(六)抵抗宏观和行业的风险的能力差异分析

宏观环境风险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给房地产项目投资带来的风险,包括政治稳定、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GDP增长、利率变化、通货膨胀以及社会进程中的城市化等诸多风险因素。行业风险是指由于商业地产行业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给项目投资带来的风险,如市场供求风险,地产价格带来的购买力风险,同业竞争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商铺销售价格下跌风险、投机炒作风险、土地供应风险等。这些因素对住宅和商业地产来说都有很深刻的影响,但商业地产受上述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更显著,因为商业物业的成长周期很长,在前期的几年当中可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来营造商业地产的商业氛围,一旦遇到市场的下调周期或金融危机等,将会导致大量的商业地产的资金链的断裂,大量的商业烂尾楼就会出现。上一轮广州的商业地产消化期花了10年时间,在近10年时间里广州基本上没有商业地产的新开工项目,无论是写字楼还是酒店都是如此。但住宅地产不同,在中国目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住房需求还是很大的,是一种稳定潜在的刚性需求,成交量的低迷,归根到底还是价格与消费者的心里预期价格不一致,房价调整到合适的范围,市场一定还是可以再重新热起来,这也是导致房地产周期的表现。但是商业地产一旦面临市场环境的恶化,就根本没有成交量,只有烂尾楼,也要一直等到运行周期的好转之后才可能复苏。可以说是商业地产的运行周期的振幅明显要大于住宅地产。

三、总结

上述分析的结果表明商业地产的投资面临的资金压力要明显大于住宅,所以面临的风险比住宅地产就更大。作为商业地产投资的高风险也伴随着高回报。商业地产作为将来发展的热点还是值得投资的。前提是你要认清自身的实力,结合项目本身有一个风险的全面认识,具备完善的商业地产运营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给商业地产运行足够的资金,对企业自身资金链要有一个很好的预算,对市场风险要有足够的认识。世界500强的企业走到现在80%都是靠稳健的财务政策,这样才能在一轮又一轮的金融风暴中保持上百年屹立不倒,商业地产也是同样道理的,不要因为市场的一时的火热就大肆扩张,在企业做预算的时候,不要只着眼于当前高涨时期的市场,还要考虑市场不景气的时候的风险,所以开发商业地产更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适度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才能保证企业健康的运行下去。

四、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风险预防

首先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利率调整等要有足够的认识,商业地产的影响要有一定得预见。对于已经定位的项目要从开发环节上牢牢把握,尽量缩短从项目决策到最后的招商运营直接投入使用,特别是吸引有实力的租户入住是很重要的环节,在项目的前期就要开始考虑,现在有的商业地产的开发,提前开始招商,然后根据租户的要求进行开发,就像大连万达的开发模式,这样给项目的招租环节带来很大的便利,也能使项目商圈能够快速的成熟,快速回笼资金。快速地推出就是避免在项目运作期间宏观政策出现大的不利调整。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个环节的顺利对接,包括项目前期的策划、规划报批,建筑工期,租赁招商等,都能够按时完成。对于可以控制的风险,如策划风险,管理风险等,我们应该从有利于项目发展的角度做到最好。在减轻和预防项目风险时,应该根据抓住项目环节的主要方面,来重点关注,及时相应的采取对策。

(二)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一种有效的降低风险的方式,目前国内的开发商都选择了合作开发模式,可以将自身的弱项与相应的强势单位进行合作,如可以与有雄厚资金的投资银行,有丰富商业运营经验的海外背景的机构和开发商等进行合作,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的资金压力。在项目的销售方面可以适当的选择小量的单位进行出售,前提是要能控制项目的整体运行的商业环境,不少开发商都选择了出售5-10%比例出售产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快速的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此外也可以考虑,出售一定年限的商业物业,尤其是商场、酒店物业可以把经营期内必经的非正常经营期所引起的风险,或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非正常经营期人为延长而引起的风险转移出去。

最后就是工程的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出包的方式转移给工程承包商,但是合同必须签订得详细、周密,明确违约的处罚办法。

另外,购买一定数量的针对风险较大方面的保险,是一种及时、有效、合理分摊经济损失和获得经济补偿的方式,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红.房地产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林蔚.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开发差异性分析[J].重庆建筑,2006(6).

3、洪罡.中国商业地产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篇8

一、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

对于新兴行业的初创型公司来说,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一般会滞后于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会计体系构建需要有一个逐步认知和布局的过程,而财务核算体系一般会伴随业务的发展先行建立起来。为了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财务核算体系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本文以商业地产服务行业为例,强调用管理会计理念构建财务核算体系,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远景目标。

二、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商业地产服务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除了房地产开发商转型或涉足商业地产领域成立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以外,第三方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也逐步发展起来。房地产开发商旗下的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主要为自身开发的项目提供商业地产管理服务,一般不参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的商业项目运作,而第三方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作为专业化的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为多个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提供商业项目增值服务,其主要商业模式为轻资产、多项目运作。本文所探讨的商业地产服务行业财务核算体系构建以及管理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主要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经营管理模式有受托经营、承租经营、股权投资、商业策划服务等。受托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资产管理方,接受商业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方委托为商业地产项目提供全程资产管理服务,获取资产管理收益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承租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承租方,以租赁方式取得商业地产项目整体经营权,通过对项目重新定位和改造以及后续运营管理,获得项目租金收入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股权投资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投资方,以直接购买或收购兼并方式获得商业地产项目股权,通过对项目的直接投资和直接管理,提升项目整体价值获得股权投资收益。商业策划服务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专业咨询机构,为商业项目提供项目规划、市场定位、招商租赁等服务获取咨询收入。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多项目资产管理利润、承租经营利润、商业策划收益、物业增值收益以及股权投资收益等。由于其运营管理的服务对象为商业项目,核算体系设计中,所有的核算元素都必须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精益化核算。比如,核算细则要求所有的直接成本费用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总部层级发生的间接成本费用,凡是受益对象为项目的,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受益对象为项目,但无法明确到具体项目的,核算前需要与管理层沟通具体分配原则后核算至具体项目;对于受益对象不能归属于项目的,核算上需要记录为“非项目”成本费用。对于管理层来说,总部层级发生的成本费用受益对象不能最终归属于项目的并不多见,这些成本费用可能是项目的前置成本,也可能是潜在项目的拓展成本,核算上要求财务人员深入到业务前沿,跟踪这些成本的最终归属项目。

由于商业项目经营管理模式不同,财务核算上需要反映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项目运营状况。此外,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商业项目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管理服务阶段。比如,受托经营类和承租经营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预开业阶段、正式开业后运营管理阶段等。商业策划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等。财务核算方面,需要根据项目在业务上的多元化属性,对项目进行多维度核算,使经营分析既可以从项目整体又可以从不同维度方面反映项目的财务状况。

从以上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来看,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三、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底层数据需要实现共享,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连接商业物业持有者和使用者的媒介,承载了大量的外部资源。比如,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品牌商、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商业地产服务商参与了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市场资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活动。

商业地产服务机构在商业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与众多外部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服务于商业资产的增值服务。比如,商业项目市场定位和规划阶段,商业地产服务机构需要与专注项目所属区域的市场调研机构紧密合作;商业项目工程改造阶段,需要与工程咨询供应商合作;招商阶段,需要与招商经纪服务商合作;市场推广和营运阶段,需要与媒体和市场运营供应商合作。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市场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要求财务核算体系设计中必须考虑将外部市场资源沉淀在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底层数据库中,并实现企业内部各信息子系统数据共享。比如,OA系统、采购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商户销售系统、会员管理系统、租户结算系统等各信息子系统的底层数据库必须与财务核算系统保持信息共享和互换,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四、财务核算体系构建需要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轻资产、多项目运作的商业模式特征,其主要公司构架一般设计为集团管理公司、区域管理公司、项目公司三级。集团管理公司主要核算集团总部费用、集团直接管理的项目池;区域管理公司主要核算区域总部管理费用、区域公司直接管理的项目池;项目公司主要核算特定项目。除了以上三类公司以外,集团公司还会通过持股方式控制专业公司,比如,为项目提供工程改造的工程咨询公司、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招商服务的招商咨询公司等,这些专业公司既可以为集团内项目提供服务也可以在市场上独立运作。

以集团直接管理的承租经营类项目为例,项目公司作为承租方,通过租赁方式取得项目整体经营权,会计核算主体为项目公司,主要核算项目租金收入和项目直接经营成本。集团层面对项目的直接管理成本主要体现为集团专业管理部门为项目运营管理服务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集团集中招商职能为项目发生的招商成本、集团集中营销职能为项目发生的营销成本等,这些直接成本记录在集团管理公司的核算账套中。此外,集团内专业公司为项目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成本,比如,工程咨询服务成本、物业管理服务成本等记录在专业公司的核算账套中。从集团母公司视角,对外报告需要抵消内部公司关联交易产生的内部服务结算收入与支出,反映公司整体经营成果;对内报告需要集合集团内各核算主体的经营数据分析各项目完整的投入产出情况,跟踪项目财务状况的变化。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集团化统一运营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特点,要求在财务核算体系设计方面,必须首先考虑统一集团内各公司核算科目体系、核算细则,统一集团内各公司财务对内和对外报告体系。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五、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要求财务核算体系随着行业的变革和公司商业模式的变化持续改善。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布局和时间节点,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篇9

世联地产

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房地产综合服务提供商,业务范围覆盖房地产销售、顾问策划、资产服务、金融服务及经纪业务。世联地产始终依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创新。下一个十年,世联地产将致力于打造集成服务领先的房地产综合服务平台,并凭借本地智慧和全国共享的知识平台,为客户跨地域和细分市场下的多样化、精细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世联地产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最早从事房地产专业咨询的服务机构。2007年,世联地产整体改制,成立深圳世联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2013年9月,除、新疆、内蒙古、宁夏自治区及青海、甘肃省外,公司已在全国设立并运营的全资子公司41家、控股子公司3家(不包括子公司投资设立的三级子公司),员工人数超过14000人,基本完成顾问业务的全国布局。其中业务成功布局43个城市、顾问业务成功植入16个分公司。已为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客户、超过5000个房地产项目提供了高品质的综合服务。

世联地产以深圳为总部,分别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建立起华南、华东、华北、山东四大业务中心,形成“咨询+实施”独特的业务模式,提供从区域开发、旧城改造、土地出让到项目开发、销售以及二手房租售的综合服务,并凭借本地智慧和全国共享的知识平台。

2014年1月10日,世联正式对外宣告世联地产更名“世联行”。

房地产公司简介范文2

仲量联行

仲量联行(纽约证交所交易代码:JLL)是专注于房地产领域的专业服务和投资管理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持有、租用或投资房地产的决策实现增值。仲量联行业务遍及全球75个国家,拥有逾200个分公司,2013年度业务营收约40亿美元。2013年仲量联行代表客户管理或提供外包服务的物业总面积逾30亿平方英尺,并协助客户完成了价值990亿美元的物业出售、并购和融资交易。仲量联行旗下投资管理业务分支“领盛投资管理(LaSalle Investment Management)”管理资产总值达480亿美元。

仲量联行在亚太地区开展业务超过50年。公司目前在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拥有80个分公司,员工总数超过27,500人。在大中华区,仲量联行目前拥有超过1,900名专业人员及12,000名驻厦员工,所提供的专业房地产顾问及服务遍及中国的80多个城市。

2014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的“国际物业奖”亚太区颁奖典礼上,仲量联行再度荣膺“中国最佳房地产咨询公司”称号。此次,除中国市场外,仲量联行还摘取了亚太地区其他6个国家的五星级“最佳房地产咨询公司”奖项,以及5个类别的“最佳推荐奖”。

自2011年RCA开始此类数据以来,仲量联行在亚太地区房地产投资咨询顾问公司总体排名中一直位居第一,同时在亚太地区的办公楼、工业地产、酒店和零售地产等细分市场中也位居榜首。2013年,仲量联行资本市场团队在亚太地区为总额超过215亿美元的商业地产投资交易提供了咨询服务,占该地区的市场份额的36%。

房地产公司简介范文3

华业行

华业行是一家从事房地产综合服务商,全称“北京华业行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业行”。华业行成立于1995年,历经十余年,以置地顾问、全案策略、营销等覆盖房地产流通领域的全价值链经营体系,已形成了集地块研究、投资分析、市场研究建筑规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商业招商、销售、广告推广、资源整合等地产综合服务。

公司服务

全案营销服务

项目营销策略制定、项目推广体系建立及实施、项目营销策略支持、媒体及广告策略等等。从项目拿地、前期产品定位策划到项目销售推广,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

产品与营销顾问服务

产品设计及规划方案顾问、市场研究及营销策划报告、营销推广方案、销售现场管理及销售动线组织等。营销顾问服务主要提供专业的投资顾问服务、销售管理顾问服务、营销推广顾问服务。

商业地产综合服务

商业地产专项市场研究、商业地产市场定位及战略研究、商业地产全程营销推广、商业地产招商策划、商业地产建筑规划及产品设计、商业运营管理服务等。

篇10

1.引言

商业地产项目要降低产品造价,就必须重视设计工作,从投资形成之初就应该进行严格控制。据有关资料统计,设计阶段对商业地产项目投资有较大的影响,初步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可能性达 60%-90%。可见,商业地产开发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对项目成本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商业地产设计的特点

从产品本身来说,商业经营的业态多种多样,从消费需求划分就有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演艺等,传统商业主要指零售业,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根据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等划分为有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两类,具体包括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17种零售业态。由此不同的业态对商业地产有不同的要求,即使相同的业态也有可能根据商家经营定位思路的不同而有差异,甚至同一个商家根据大环境的差异也会对不同地点的商业地产提出区别要求。也就是说商业地产产品还不能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开发标准,不能够实现按照标准生产产品就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局面。地产开发商或者按照一种模糊标准打造商业产品,或者按照签约商家的要求量身订造,都会对开发行为形成一定的限制和风险。

3.提高商业地产项目设计管理工作的体会

3.1收集基础信息,开展统筹整体设计

与住宅开发中的底商或配套商业项目相比,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在经营、开发与管理模式上有根本的不同。大型商业设施的经营主体是大型品牌或连锁商家,商业地产项目的招商引资是否成功是该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第一要素。作为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积极的作法则应该是搜集各类商户的技术需求,根据策划定位,把潜在的商户分门别类,对其技术条款逐一类比,由此得出这一类业态的通用技术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对招商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极为重要,做好这一环节,可以使后续工作朝向更合理、更经济的轨道上良性发展。

3.2专业的设计,要与其他专业很好合作

虽然目前商业地产开发形势火热,但众多Shopping Mall项目搁浅的事实也反应出此类项目操作中有很大失误,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大型商业项目的高度专业化要求认识不够。开发商自说自话的招商材料,与缺乏专业水准的项目论证是招商的短腿。此外,专业公司的指导是规划设计出一个达到商家专业使用要求的商业设施的保证。在大型商业的平面设计中,各部分功能都有严格的要求,如主力超市每个品牌对建筑的面积柱网、层高、滚梯的位置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大型娱乐设施的功能布局、内部人流路线更有严格的要求。而如何将大量商铺区的平面灵活组织,化整为零利用于出售,同时又可化零为整,利于整体出租和管理,也是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商业建筑是一个非常活跃、时尚的建筑类型,要求设计师除了具有丰富的经验与综合的设计能力以外,更要有敏锐地把握市场动态并与开发商、策划机构及销售公司之间密切合作的能力,及时将市场需求融汇到规划设计中。

3.3设计注意体现功能、空间的人性化

从设计上创造一个能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建筑空间环境,是商业项目的特殊要求。同时,业态的多样化,也需要建筑设计要为安全可靠的日间和夜间管理创造方便的条件。不同于普通独立的商业建筑,如百货商场、超市等,大型商业地产项目中各部分功能空间在平面布局、竖向交通、安全疏散、人流组织等方面很容易出现交叉干扰、结构混乱的情况。而且不同功能模块在空间尺度等方面也差异巨大,对结构、设备等技术要求更高。一些先进的结构、设备技术的采用也需要建筑设计师和国外专业化公司之间紧密的配合,如大跨度空间体系、钢结构体系、生态智能设备体系以及先进的防火疏散体系等在大型商业地产项目中往往是必须重点研究的技术核心。甚至某些技术难点部位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实例,而应根据国内实际情况专门研究并制定技术解决方案。商业地产项目中,不同的功能空间有相当严格的技术要求,如电影院需要大空间以及适当倾斜的阶梯式观众席,餐饮设施需要独立的排风、排油烟管道,而室内游泳池、洗浴中心等需要独立的上下水管道及温湿度控制设备等。某些大型超市对每层面积、柱网尺寸、层高等也都有自身独特的要求,所有这些要求决定了其间相互位置关系的复杂性。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简单布置会造成后期更改的不便,也影响到正常的运营和使用。如某些商业地产项目进行招商时发现,其地段、规模等均对大型超市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但其柱网、层高方面虽适合普通商业的需要,却与大型超市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最后双方的合作不能成功。

3.4设计应特别重视建筑的艺术处理

篇11

记者:作为国内知名的居住建筑设计机构,近年来三益中国在另一领域一商业地产领域完成了一系列的设计,并引起业界普遍关注,这是否表明三益中国已由居住设计向商业设计转型?

高栋:在过去数年中,三益中国在全国各地完成了相当多的大型居住社区设计项目,有些还成为当地的居住建筑的地标作品,应该说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功的。这源于三益一直信奉的理念,希望通过持续创造和深度专业能力在设计细分市场领域中建立并获得自己的设计优势和引领能力,从而能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所以三益其实从来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单一领域中,比如住宅,但也很少做自己能做但并不精通的类型。三益之前在商业地产上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设计,并且就商业地产的特性重新打造了其独特的设计服务模式,所以说三益并没有转型,只不过开辟了另一个“战场”,另一个在设计细分市场中,我们认为能够拥有持续创造和深度专业能力的领域。

记者:你是说三益在居住设计的同时,早已开始关注商业地产领域,并做了多年的准备?

高栋:是的。其实设计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家非特大型公司什么类型项目都能做的时代正在迅速远去,如果不能在某一领域中建立起深度的研究能力、充沛的人才储备、适宜的模式组织以及该领域产业链中强有力的整合能力,就很难拥有真正成熟的设计能力和长久的技术优势。商业地产的繁杂与专业性让三益在此埋头浸了很多年,现在只是厚积而薄发的开始。

记者:那么,你们从什么时候关注或者进入商业地产设计领域的?

高栋:说起三益进入商业地产设计领域,就不能不提另一家与三益有着密切联系的公司,就是专业进行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并在上海率先创建系列休闲商业广场品牌的弘基企业。

记者:弘基是上海知名的商业地产公司了,前些年在中心城区开发的徐家汇弘基休闲广场和四川北路假日广场等,是上海最为火爆的以餐饮娱乐为主的休闲广场之一,很多上海人都在那儿吃过饭的。

高栋:是的,那是我们最早的商业设计作品。弘基的创始人李永杰董事长是沪上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地产专家之一。他也是三益的创始人和前院长,在确定了三益发展方向和管理层的基本架构之后,因偶然机缘在2000年进入商业地产领域并开发与运营了第一个商业广场――徐家汇弘基休闲广场,至今弘基旗下拥有商业地产从策划、设计、开发、招商、运营等完整的服务产业链和专业团队,开发了两个品牌,一是以弘基品牌为主的休闲及综合商业广场,另一个是以“创邑”品牌为主的创意园区,这些全是由三益来担纲设计的,也就是说从2000年起,三益在居住设计领域开疆拓土以外还承担了另一项艰巨的任务和职责,就是为其总公司开发各类型商业地产进行研究与设计,并在实践中与弘基旗下其他各专业团队整合成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的“大咨询”团队,并形成目前我们独特的设计服务模式。

记者:原来三益有这样的商业设计背景,难怪三益在商业设计领域有那么多的经验,三益在那时只做总公司的商业项目吗?

高栋:当然不是。那时也做了一些其他商业项目,有成功,也有失败的例子。但那些失败的案例,也就是运营不成功的商业项目。在当时我们仅从设计上反思,并不清楚不成功的真正缘由。但是弘基的项目不一样,因为是自己公司的项目,我们有机会能深度参与到其策划、开发、招商、运营、甚至于物业管理的全过程中。我们也走了很多弯路,真实感受到商业项目的复杂与专业。就象董事长李永杰说的“建筑师不参与商业地产的开发与运营,怎么能感受到商业的切肤之痛。”

记者:怎么理解这种商业的切肤之痛,在做居住设计中有这种体会吗?

高栋:这是做商业设计和居住设计一个很大的不同。我们都知道居住开发是个“二元化”的过程,即开发商和消费者,中间没有多余环节,盈利模式简单,而且定位相对容易,可以说设计的成功基本可以预示开发的成功,即便不太成功,价格杠杆的调节也可以使发展商不至于险入困境。而商业开发过程是“四元化”的过程:开发商、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盈利模式远比住宅要复杂得多,导致其设计过程也相对复杂且综合。没有一个商业建筑是因为设计的美仑美奂而成功的,只有这个项目运营得非常好,又充分发掘了其独特的文化和商业价值,我们才可以认定它的成功。

我们曾在周边做过大量的商业调研,考察过许多大型社区商业中心,有很多项目从设计本身来说无可指责,是个好设计,但就是没有人气成为一个个死铺。而且对发展商来说,不同于住宅,商业一旦失败是很难用价格杠杆来调节的,再便宜也不会有人买,这才是商业开发的切肤之痛。

“鱼骨模式”

记者:那么三益在做了多年的商业设计和研究后有什么样的体会呢?

高栋:商业地产的设计从来就不只是设计问题,这是一个服务产业链的问题,在商业地产的开发过程中,有几件事情是最为重要的,一是精确的商业定位,其实每个项目都会有定位,但商业定位跟住宅定位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住宅定位比较模糊而粗放,而商业的地域性太强,其周边商圈的现状与发展,政府的导向与支持,消费力的支撑,业态业种的分布与选择以及交通状况、规模界定等等都会对商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前期精确的商业调研与策划是成功的基础,很多开发商在商业运营不顺利时,归咎于招商不力,其实多数开发的不成功并不是招商的不成功,而是定位不精确导致后期招商失去了基础。其二是运营模式的选择与确立,从商业的本质上说,商业不是个适合分割出售的产品。它的价值在于长期持有长线赢利,待运营成熟后整体出售或打包上市是其比较理想的选择。但现阶段商业开发发展商常常希望迅速出售,也是其受到资金压力的无奈选择,所以,商业是租是售,还是部分租部分售,其运营杈在谁手中,不同的运营模式直接决定了不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第三是设计本身,如何发掘最大的商业价值和文化特质,如何在设计中贯穿并创造性地解决诸多涉及定位、策划、招商、运营、商业价值等综合因素,是设计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记者:那么三益提供的设计服务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高栋:以往的商业开发模式常常是这样的,进行初步初放的定位后就转而进行设计,设计完了施工,再进行招商,然后再去运

营,这其中的风险是很大的,失败的案例非常多,而我们在给弘基企业包括其他开发商的商业项目设计过程中逐渐形成我们称为“鱼骨模式”的服务模式。

记者:何谓“鱼骨模式”?

高栋:我们的服务模式是这样的,先是精确的商业定位与策划,根据定位完成初步的商业规划,在这个过程中会探讨运营模式,以及进行招商咨询,确定大的主力店,接着再进行详细方案设计,同时继续招商并调整,随着设计的深入,运营模式和招商重点都在反复之中协同磨合,最终建造,正式招商、开业并运营。换句话说,商业设计不能单独地做设计,它应该把策划、设计、招商、运营甚至物业管理纳入一个的大的体系,在设计前期就予以考虑和解决。

弘基企业经过多年运作,集团内已形成围绕商业开发和运营的诸多团队,包括投资、策划、设计、招商、运营和管理,都是独立的公司,平时各自发展,但在具体的商业项目上,又能迅速地形成内部的综合团队未合作,每一部分都象是“鱼骨”上的“刺”,来支撑起商业开发运营的这根鱼骨,我们觉得,只有以策划为先导,以设计为纽带,以招商和运营为中心,才能最终把项目做好。近几年,我们都是采用这种“全程一体,专业协同”的模式来为本集团和部分其他开发商服务的。

记者:现在有些公司也尝试这样的专业协同与合作,三益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高栋: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是要业主来协调不同的专业公司,而我们只要业主需要,提供的是打包服务,前面说了,商业开发与运营是个复杂的过程,各个专业公司没有多年的经验与积累很难真正提供成熟的服务,同时专业团队之间的默契和配合也极其重要,我们是以设计为纽带的综合咨询团队,其紧密性很强,对业主提供的服务更多元,更协调,也更专业。

记者:三益特殊的背景确实让你们获得了很多特别的资源。

高栋:确实如此,当然我们也不完全都是打包服务,对于商业开发经验非常丰富的甲方我们就只做好设计这一块工作,只不过我们熟知服务产业链,跟业主更容易沟通。而对于尚在探索中的开发商,这种服务模式是很符合他们需要的,我们的综合经验可以帮助业主在前期做出更理性的抉择,并在过程与后期提供更坚实的支持。商业建筑设计体系研究

记者:7年的经验,应该形成了一套属于三益独特的知识库了吧?

高栋:是的,三益这些年不但做了设计,做得更多的是商业研究,案例分析,也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成熟的商业建筑设计体系。

这类研究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分析与总结商业开发运营的特殊性对设计带来的影响,如何发挥最大的商业价值,李董曾经说过:商业地产没有固化的模式,只有商业的原则,意思是说,商业设计很难象住宅一样可以套用,但它有自身的规则与规律,以我们设计较多的社区商业中心和商业广场为例,高强度开发是重要的原则,不同于住宅小区,过大的广场或绿化对商业建筑反而是有害的,我们首先应将密度做足,因为商业建筑底层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二、三层,做足密度也就是做足了底商面积。再如,我们说商业地产开发,开发的是商业而不仅是地产,而商业地产设计,设计的是人流而不仅是建筑,只有商业人流组织得当,商业才会真正有人气与活力,商业人流应该是环流,而不能做成尽端式,主环与次环应分明并且闭合。在商业设计中,楼梯不是象其他建筑设计作为辅助部分放在角落或者隐蔽的地方,恰恰相反,要把楼梯、自动扶梯、电梯放在最显限最聚人的位置,这是垂直交通人流组织的导八点,二层以上的价值发挥出来并有效增值,才会对商业项目的总体价值有利。这也是为什么弘基在二楼以上的通道经常设计得非常宽,接近6m,因为二层的交通空间不仅用来做交通,还应是室内商业活动的延伸,把桌椅放在室外,撑起遮阳伞,让人可以驻留。同时在楼下望去也非常的有商业氛围,让人愿意上楼。这样一个气氛烘托出来以后,二楼才会有更高的价值,还有许多,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商业原则。

商业研究中的第二部分是对技术的研究。这本来就是设计院的强项,但事实上做过商业地产开发的人都知道商业的一些技术问题,比如设置管并的位置等问题是非常伤脑筋的。我们总结八个字,叫“上水下水,进气出气”,这八个字能够在商业设计中妥善解决是非常不容易的。举个例子,如果商业广场中做餐饮,你会遇到很多问题,要有厨房有堆货,空调位置要隐蔽,煤气要明设等等,这些问题不在根本上解决,它会强烈破坏原本可能很好的商业视觉,同时给后期运营带来诸多麻烦,另外,不管你怎样计划,都没法预测客户是租个标准间还是几个标准间,设备的设置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问题怎么处理,是我们技术研究中很重要的课题。三益后期的弘基广场中,在建筑内部有间隔地安排一组我们称之为“管井核”的技术措施,其实是个30m2见方的内院,所有的管道,水、电、气包括空调设备,全部安设在这个“管井核”中,再分送到各个客户店中,所以商业外立面很干净,维修也很方便,有效地解决了未来运营可能存在的隐患,类似这样的技术创新很多,目前正在编入三益内部的商业设计导则中,成为我们做商业地产的一部内部法规。

经典案例

记者:能不能说一下近几年三益从事过哪些类型商业设计,其中的典型案例有哪些值得体味的特点?

高栋:我们做的商业类型还是很宽泛的。第一类是大型购物中心。比如在虹通枢纽上盖的近40万m2的虹口商城(虹口龙之梦),是跟境外公司一起合作设计的,目前正在设计中:还有象烟台30万m2的澳柯玛商贸中心;沧州26万m2的鼓楼广场等都是大型SHOPPING MALL。第二类是商业休闲广场,大型社区商业中心及商业综合体,这是我们做的最多的类,也是目前商业地产中发展最快的一种类型,这也是人们消费模式改变,越来越从目的性消费转向享受性消费的一个例证。这其中我们的弘基系列商业广场比较典型,最早是内容相对单一的商业广场,比如以餐饮为主的徐家汇弘基休闲广场。但近几年中,弘基越来越多地做商业综合体,它在商业地产开发中把办公、酒店、商业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与开发、组合成商业生态圈,互相共融,互相促进。比如,南汇大元弘基休闲广场,嘉定马陆弘基诚建休闲广场和昆山弘基财富广场,另外有一个项目是上海城隍庙附近豫龙坊刚刚建成。这个项目的是商业建筑中在发掘地方文脉过程中所做的一个有益尝试。项目因为靠近上海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区――城隍庙,它以方浜路为界,方浜路里面是风貌保护区,方浜路以外是风貌协调区,风貌协调区新建筑需要跟已有古建筑相协调。我们的设计虽然是很现代的元素,但是传达的是传统的文化内涵。它让人感觉是城隍庙建筑体系中的一个商业建筑,同时又充满了现代元素,是一个时代的建筑。在这个建筑里面,它的的商业流线沿用了没有拆迁之前就存在的路径,并且以这条小路为商业交通轴来组织商业体系,也就是说,我们保留了这一地段的城市文化肌理,让人感觉到,这条小路还在,现在已经建成了,应该说,效果非常好。

篇12

相比住宅市场的冷若冰霜,非住宅产品如商铺、写字楼、商住公寓等商业地产项目却异常火爆,可谓典型的房地产市场冰火两重天。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当年没有限购令的年份,住宅项目的售楼处车水马龙,商业地产项目遭人冷眼,现如今的场景不得不让人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限购令的推出使得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产品供应结构的重大改变。楼市出现的显著变化是,由于住宅遭遇重大挫折,使得众多房地产企业和投资机构纷纷掉头,把企业的发展重点转向商业地产开发。发生这种转变的不但包括大型房企,比如万科地产明确表态要在2012年进军商业地产,中小开发商也不甘寂寞跟风转战,把资金和人力全部集中到商业地产领域。

早先集中进行商业地产开发的房企成为市场的绝对明星,受到万千同行仰慕。如在全国各地疯狂复制万达广场的王健林成为福布斯中国榜单的排头兵,而一直在京沪核心地段的潘石屹日子也过得异常滋润。商业地产万丈光芒下,短短一年时间内,就成为楼市主力军,各地陷入对商业地产尤其是城市综合体开发的狂欢之中。

限购带来商业地产的三大变化

商业地产的巨大发展,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全国各地商业项目大量推出。比如沈阳市中心区域在建综合体项目竟超过40个;昆明未来5年仅商铺就将新增近300万平方米,人均商业面积直追香港、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成都目前在建的城市综合体达到104个,未来两年之内还将有1000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项目投放。

例如在辽宁省海城市,这个城镇常驻人口不到30万的四线城市,除了现有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四家商场之外,新建大型商业中心竟然有三个,单个项目建面最小的也有10万平方米。未来的国内城市,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场景,三步一小商场、五步一大商场、七步一Shopping Mall。如此数量众多的商业体,狂热建设的背后,不能不担心项目蕴藏的巨大投资风险和商业运营风险。

二是商业地产人才一将难求。商业地产的开发其复杂程度和后期的运营难度是住宅项目难以比拟的。住宅地产开发相对单一,很多开发商甚至通过简单复制就可以创造辉煌,商业地产在运营方面对专业能力和经验积累等方面的考验极大。

由于商业地产项目开发的数量巨大,因此市场对商业地产人才极度渴望,尤其是商业策划和商业运营方面的人才一将难求。因此2012年一个住宅策划总监可能面临下岗,一名商业策划总监不但在市场上受众多房企青睐,企业还会给出高达百万的年薪。

三是商业概念层出不穷。今天的商业地产犹如当年住宅发展时,各种概念百花齐放:你开发townhouse,我就开发独立别墅;你盖花园洋房,我就造空中别墅;你有高尔夫,我就有游艇会;你是一线海景,我就是无敌江景。等业主怀揣着贵族梦想住进去才知道,原来这就是房子而已;

今天的商业概念更是百家争鸣。Shopping Mall、奥特莱斯工厂店、城市综合体、大型百货商场、单体旗舰店等,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运营者或消费者,都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为了圈地占地,全国各地涌现出来无数主题公园、大型购物中心都在筹划中,但从已运营的项目来看,主题公园大多数出于亏损状态,而大型购物中心大多数经营惨淡。

“”带来的巨大风险

限购背景下,开发商把商业地产当作救命稻草、调控的避风港可以理解,同时地方政府也在土地收入下降的情况下推出商业用地可以说也在情理之中。利字面前,开发商与地方政府一拍即合,心照不宣的采取揠苗助长式的增长方式,对这种方式带来的严重后果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开发商业地产,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一种是持有商业实现自我运营,但该种方式开发商会面临两大困惑,首先是商业经营人才和经验缺乏的尴尬;其次是面对需求不足、商业地产供应泡沫的现实,运营商存在巨大风险。第二种模式是开发商把商业地产当住宅来做,通过概念炒作吊足投资者和商家的胃口,把商业地产卖出去,然后收钱走人,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最终坑害的不仅有投资者,还有运营者。

商业地产“”,短期内似乎带来表象繁荣,但长期来看,必然带来商业地产的结构性的泡沫。第一个结构性商业地产泡沫来自国内的二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遵循的价值规律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这个理念是颠覆不了的。放眼全国的大多数城市,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线、一线还是一线”。

各个时期,任何一国或地区,财富和人才都必然向一线城市聚集,核心城市的商业容量巨大,不断涌入的财富和人群就是商业地产盈利空间的最坚强保障。但如武汉、重庆、沈阳、合肥、南宁这样的二线城市,商业市场容量非常有限,缺乏一线城市巨大的财富积累和厚重的购买力支撑。在商业地产大潮中,动辄数十个综合体、数百万的开发体量。除了让人目瞪口呆之外,难免不担忧商业体的未来。除了二线城市,三线四线城市更是紧追其后,毫不示弱。商业地产的泡沫已经逐步形成并不断放大。

第二个结构性泡沫表现在开发商能力方面,可谓商业运营的智力泡沫。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迥异,前者并不像后者那样可以简单复制,其在运营方面对开发者、投资者和运营者的考验极大。而当前国内大多数房企在开发商业地产方面,表现的特征大致相同:专业度低、专业人才匮乏,选址、规划布局不合理,各城市之间、同一城市的不同区,甚至出现了一模一样的商业体,商业项目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大部分项目在规划过程中,不遵守商业运营规律、规划不合理、不符合商业运营规律。

更为严重的是,在规划过程中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商业市场调查,对当地的消费者消费偏好和特征毫无研究,造成项目与市场严重脱节,项目规划设计缺乏差异化和特色,最终在销售和运营阶段,受到投资人或运营者冷遇,应了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古话。

最后一个结构性泡沫风险表现在资金方面的风险。由于商业地产的大量上马,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商业地产和住宅开发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商业地产初始投资额巨大,而回收期又相对漫长。因此对于不少开发商来讲,如果大举进军商业地产,后期一旦销售不畅,或招商受阻的话,极有可能陷入资金困局,出现企业亏损、资金链断裂乃至倒闭甚至形成连锁效应。

最终的结果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中国房地产整体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虽然未来2年内,商业地产可能还是市场的宠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久的将来一旦住宅限购取消,市场流动性出现分流,加之商业供应量增加带来的运营风险,2014年之后,商业地产将由黄金发展期变成废铜烂铁期。

“跃”时代开发商生存之道

首先,遵循商业运营规律,在决定投资每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之前,必须对项目地段、覆盖人群、周边同类项目进行深度调研,深刻分析,得出项目未来发展前景,并根据市场容量决定商业开发规模,根据消费特征进行商业业态定位和商家选择。同时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对项目投入成本、投资回报进行深度测算,根据结果决定项目开发工期和投资计划,使得项目每一步都在计划之内,都在开发商掌控之中,不打任何一场无准备之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