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5: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典例呈现】
(2014・湖南长沙卷)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 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扬雄:人名。
1.解释文中的黑体词语。
(1)奉继母益至( )
(2)一出其力( )
(3)鲜能过也( )
(4)遂与之异(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考点解析】
考点一 词义理解
【思维轨迹】解释黑体词语,考查的内容是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其中以实词为主,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现象,虚词则主要是考查初中阶段常见的词,如“以”“而”“其”“于”“之”“或”“为”等的意义和作用。总之,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考查的都是课堂上老师多次强调过的词语,尤其是课文下的注释,如第一题中的“至”“一”“鲜”就分别是出自八年级的《送东阳马生序》《岳阳楼记》和《爱莲说》,想到此,“周到、周全;全、都;少”的答案也就很容易得出了,至于“之”,它可以作代词、助词,还可以作动词,我们只要把它带入到具体的语境――“遂与之异”,“代词,代指王安石”也就显而易见了。
【参考答案】1.(1)周到、周全 (2)全、都 (3)少
(4)代词,代指王安石
考点二 句意理解
【思维轨迹】第二题是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和简答题(直接翻译),主要是翻译含有关键词语(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特殊的句式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上例中的“安石轻富贵,何吝也?”,重点考查的是对宾语前置句式、重点实词(“轻”和“吝”)的把握,结合文章内容来看,“轻”本是一个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了,应译为“把……看得很轻”,“何”是什么的意思,而“吝”,就是吝啬,根据直译法,“什么吝啬”的译文显然理解不通,“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也就不难翻译出了。
【参考答案】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
【技巧总结】
一、对应直译,理解文章内容。
对应直译,即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运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有时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试题后面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时,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二、结合语境,联系所学字词,准确解释重点字词。
要解释好一个词语,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字词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也可以联系熟悉的文章直接回忆词语的意思。如果所选语段来自课外,就更应该联系学过的课文,因为课外文言文字词考查的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先思考在哪些课文中学过这个词,它作何种解释,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三、牢记“留”“换”“调”“补”“删”五字诀,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1.留,即保留不译。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译文时均不翻译,可以直接保留下来。如:“孔子云”,孔子是人名,翻译时要保留,可以不译。
2.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感彩发生了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而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翻译时应改用古义。
3.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中“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没有量词,翻译时分别补上量词“个”“张”“把”“把”“块”。
4.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中“夫”,作句首发语词,翻译时就可删去不译,直接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 。
5.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如“何陋之有?”就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我们要把前置的宾语调回到谓语后面,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专项训练】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的黑体词语。
(1)临溪而渔( )
(2)四时之景不同( )
(3)杂然而前陈者( )
(4)云归而岩穴暝( )
2.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常羊学射
[明]刘 基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人②起③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④而过,翼若垂云。王注⑤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选自《郁离子・射道》)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古代掌管山泽的官吏。③起:驱赶起来。④旃(zhān):安置在马车上的红色旗子。⑤注:附着。
1.下列句中黑体词的用法与“战于长勺”中的“于”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
B.楚王田于云梦
C.鹿出于王左
D.王注矢于弓
2.下列句中黑体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王引弓欲射(拉)
B.使虞人起禽而射之(派)
C.臣之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使虞人起禽而射之(表转接)
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若欲闻射道乎?
翻译:你想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B.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翻译: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
C.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一、正确科学地定义文言文,实现文言并重
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将文言文进行比较单纯地定义,要么将其视为语言学的范畴,要么将其视为古代文学的一隅,殊不知,文言文包含文言(语言)、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分别指向语言学、文章学、文化学三块领域,忽略哪一环节都是片面的。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言文中字、词、句等基础性语言知识,使之掌握和运用;注重文本的整体认知,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篇章结构;强调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文章情感的熏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文章为中心,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教学,并不断渗透古代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二、根据教学具体内容设计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所以,巧妙设计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导入,增加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比如,教蒲松龄的《狼》时,因为其情节性强,教师就可以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或者观看相关电影,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进而喜欢《聊斋志异》。在学生以后学习这种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故事梗概,并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复述,将其编成故事,自己讲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而对于那些抒情性强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如教《爱莲说》,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精美的莲花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试图说出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辟简练,体味古代文言的文质兼美。而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教师就可以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如教学《醉翁亭记》时,如果简单地从地理的角度介绍醉翁亭,或者从历史的角度,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课堂导入就显得枯燥、单调。所以,教师可以选择文章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成语,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出处,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讲究创新和传统的完美结合
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串讲法,固然可以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但套用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况且文言文本身也有难易、深浅之分。对于那些深奥难懂的文章,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加强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外,就要一一讲解了。而对于那些篇幅较短、故事性较强、容易理解的文章,教师就要把权利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像《短文两篇》,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试讲,鼓励学生课堂表演,表演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要学生遵循原文,按照原始文本的文言对话进行表演;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将自己翻译的对话作为台词。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表演直观地看到文言文与白话文语言的利弊,让学生切身体会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满怀激情地):同学们,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策之言。几乎每篇文言文的学习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人生的真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只不过,今天我们是要从中考的角度来看它,为了取得中考的最终胜利,我们必须要打好文言文阅读这场小战役。要打好文言文阅读这场战役,熟悉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就显得很重要了。
师:请同学们拿出印有03、04、05、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资料。这份资料课前已请同学们做好并根据印发答案订正好,你们完成了吗?
生(齐答):完成了。
师:好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你做过的这份试卷来讨论、归纳一下中考文言文阅读有哪几类题型。(师板书:文言文阅读 题型)
师:中考文言文的第一类题型是?
生(齐答):解释词语。(师板书:解释词语)
师:第二类呢?
生(齐答):翻译句子。(师板书:翻译句子)
师:第三类有点难概括吧?
(一生插入:课文分析。)
师:恩,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文意分析题。(师板书:文意分析)那第四类呢?
(学生思考,小声讨论)
一生说: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师启发:是吧。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种题型的特殊性?它和我们学过的课文联系得还是很紧密的,我们就姑且称它为拓展延伸题吧。(师板书: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常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四种类型我们已经归纳出来了,就像射箭我们已找到了靶心。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一起来寻找相应的、有效的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了。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进行分组讨论,针对四种题型找出你们认为最科学最有效的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讨论时,每小组推派一名同学执笔记录,再派一名同学作主发言人,时间十分钟左右。
(学生四人一组展开活动,教师巡回,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十分钟后)
师:我看见刚才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讨论,而且讨论得相当热烈,想必同学们已找到了很多金点子,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先看第一类,针对这一类题型,你们找到了什么好办法呢?
生1:熟悉课文,在句子里面解释这个词的意思。
生2:多读多背。
生3:遇到陌生的词,可把一个字扩充为一个符合语境的词语。
师:同学们刚才讲得都很好。对于重点字词,我们首先要紧扣注释,认真识记。(板书:紧扣注释,认真识记)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03-06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一共考了16个词语的理解,其中有14个能从课文下面的注释里找到,(学生翻看中考卷,教师略做强调)可见熟悉注释是个不错的方法。当然,解释词语时别忘了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另外,老师建议你们对实词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做个分类整理。(投影显示,教师讲解 ,学生跟着一起说)
(1)实词:
通假字 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一词多义
如: 朝服衣冠 (早晨)
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
古今异义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品德恶劣)
词类活用 如:公将鼓之 (名作动,击鼓)
师: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同学们可以四人一组分工合作,每人整理其中一类,最后实现资源共享。
师:同学们又是如何来应对句子翻译的呢?
生4:抓住关键词。
师:说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一下2006年的19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到题目的评分标准?
(生翻看试卷,小声地说:“虽”、“安”、“毒”等关键词,译错2个扣1分。)
师:对呀,可见,抓住关键词翻译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还有吗?
生5:如果逐字逐句翻译不通,就要稍加添改 ,直至流畅为止。
生6:重点句子背下来。
师:背当然是一个办法,但可能不是最科学的方法。其实,句子翻译也是有一定的诀窍的,大家一起看大屏幕(投影显示,教师讲解)
(2)翻译句子: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原则: 信——忠于原文
达——语意流畅
雅——文辞优美
方法:
对:文言文白话文古今对译,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例:《曹刿论战》中, “十年春,齐师伐我。”就可以翻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留: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书名、国号、年代和朝代等专有名词。还是刚才那个例子,我们就保留了“十年春”这个时间名词。
增:补出省略成分。例:《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我们就应该把句子补充成:“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 (鼓)而(气)竭”后翻译。请生7翻译。
生7: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删:无实义的虚词。例:《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可以不译。
调:调整特殊语序。例《曹刿论战》中“战于长勺”就应调整为“于长勺战”后译。
师:翻译句子的五字法同学们有没有记住?请响亮地齐声说一遍。
生(齐声):对、留、增、删、调。
师:第三类题型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那么,同学们针对这种题型都找到了哪些“必杀技“呢?
生8:熟悉课文。
生9:能大致了解写作背景、文章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方法等。
师: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老师想再补充一点自己在解答这种题型时的一点心得,请看大屏幕。(投影显示,教师讲解)
(3)文意分析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明确指向
整体把握,上下推导 (板书:明确指向,上下推导)
斟词酌句,表达完整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首先要看清题目有几问,分别问了什么,有无特殊要求。例:2006年中考卷的20题,这里显然是两问,问蒋氏的两次“戚”和作者的两次“悲”的原因;特殊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要求看清后,我们再结合语境,到上下文中寻找答案,经过搜索,我们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我们再把答案稍作整理,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即可。
师:问言文四大中考题型我们已攻克了三类,剩下最后一类我们一起再来研究研究,看能不能一举攻破?
生10:注重平时积累,同时结合课文,增加课外积累。
师:确实,要做好拓展延伸题,应以课文为范例,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巧妙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投影展示)
(4)拓展延伸
答题技巧: 通读材料,整体感知; (板书: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师:讨论完四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我看同学们都有点跃跃欲试了。下面我们就来练练兵, 请同学们根据中考题型就《出师表》出一套题 。(教师分发资料,学生动笔出题,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8分钟后)
师:大家完成得差不多了吧?请把你的作业放到展台上。
(投影一生作业,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作业见附录)
2、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用自己的智慧栽种了一棵知识之树,还要把这种方法带到今后的学习中去,让它们长成一片森林,我们的大脑将会更加充实、心灵将不再荒芜。
附: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附:学生出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 由是感激( )
③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 后值倾覆(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 积累。积累与古诗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例如作者的人生阅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特色,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典故等。所谓“功夫在平时”,只有多与古典文学亲近,才会形成很好的语感,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3. 理解。要理解古诗文表达的基本内容,要以“分析”和“概括”为基本手段,对古诗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合理的阐述或提炼。
古文考查中,最为常见的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重点考查字词的解释、辨析,句子的翻译。因此,同学们要能够熟练掌握文言基本知识,了解文言基本现象。譬如:常见的实词、虚词,常见的词类活用,常见的句式。在此基础上,准确理解文章的意图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
古诗词也需要进行语言的理解、切换,即从诗词的概括性语言转换为意蕴丰富的散文化语言。虽然考试大纲对诗词没有做明确的“翻译”要求,但同学们在心中一定要有“转化”的意识,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诗词中每一句话的含义,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基本情感、基本思想和表达意图。
4. 鉴赏。能够结合古诗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鉴赏语言特色、人物形象、事物特征、意境特质、文章意图等。
5. 辨析。能够独立思考,对古诗文所表达的事理、思想、情感等进行合理的判断,表达自己的态度,并陈述理由。
6. 迁移。由古诗文表达的内容向实际生活迁移和辐射,用合理的想象或判断,抒发个性化的学习感受。
【考点透视】想一想: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课外古诗文阅读,功夫在课内。课内知识掌握扎实了,课内经典篇目理解透彻了,遇到课外古诗文时,就能从容应对。课外古诗文往往是考生不熟悉的文本,首先需要认真阅读,读懂文本,然后再去答题。
第一,学会句读,掌握结合注释理解文本的技巧。试卷中,生僻难懂的字词、不常见的文言现象、特定的文化常识和背景知识等,一般都会以注释的形式出现,“磨刀不误砍柴工”,同学们对此一定不能视而不见,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将这些重要的注释放过,要保持不急不躁的心态,耐下性子将它们读完。此外,文言文的断句很重要,尤其是一些长句,要仔细揣摩,弄清其结构,这样,理解文意就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第二,养成“心读”的习惯。所谓“心读”,是指在心里放声朗读,或者说是心中的“虚拟诵读”。如此,才能做到尽可能地不遗漏文本中的任何信息。阅读古诗文,“心读”格外重要,因为古诗文的语言特征是表意简洁集中,漏读一个字,就可能遗漏了极为重要的信息,从而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第三,迁移知识,活学活用。文言文常见的知识点,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实词、虚词等,是需要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去揣摩其用意的。此外,课内诗歌鉴赏的“意境法”“表现法”“关键词法”“修辞法”等,同样是鉴赏课外古诗文的重要方法,在“反馈评析”环节,再具体讲解。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2・江苏省南京市)
阙 题①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 ① “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 每:每当。
(1) 白云深处,青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______(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2) 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江苏省无锡市)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释】 ① 宄(guǐ):坏人。② 钞:掠夺。
(1) 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境过清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 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 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 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 客谢之( ) ② 监试者异之( )
③ 窃为郡内忧之( ) ④ 以病去(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同学们,做了上面的题目后,你们有什么感觉?要做好课外古诗文阅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诗歌时,要学会找“诗眼”。所谓“诗眼”,就是通往诗歌内核的“缺口”和“幽径”,在阅读一首诗时,往往会因为发现了“诗眼”而感到豁然开朗。例如题1中的第(1)题,很多考生的答案是“深”,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如“幽”更为准确。而且,题目中已经给出了提示――“白云深处,青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则答案自然是非“幽”莫属了。
第二,阅读诗歌时,要学会徜徉于诗歌的意境。例如题1中的第(2)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很多考生只停留在“感官角度”,忽视了“分析”,而这个“分析”,是要以考生对情境的虚拟体验为基础的。所谓“徜徉于诗歌的意境”,就是“神游”于诗歌景物的意境之中,把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展现的场景中,然后回答自己有怎样的感觉或感想。
第三,要学会利用题目回答题目。一般来说,一个文本的多道阅读题之间是有梯度和关联的,譬如题1中第(1)题的题干“白云深处,青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就为第(2)题的意境分析提供了启示。
第四,要掌握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正确方法。通常分三步。第一步,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文本大意。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中,同学们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文本中的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较为容易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一步中得到解决。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失误,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第五,要学会回忆课内文言知识。课外古诗文阅读,同样注重考查词语的含义,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时要多积累常用实词的词义以及常用虚词的用法。做题时,同学们要善于联想曾经学过的相同或相类似的字词的含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文章整体入手去解答,从而提高准确率。
例如题2中的第(1)题考查“以”的用法和意义。回顾课内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以”有下列用法和意义:①因为,由于(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用来(例如“杀之以应陈涉”);③把,拿,用(例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④以为,认为(例如“皆以美于徐公”);⑤凭,靠(例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⑥按照,根据(例如“策之不以其道”);⑦以致(例如“以塞忠谏之路”);⑧通“已”,已经(例如“固以怪之矣”);⑨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等等。本题中,“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解释为“因为”,A选项“以其境过清”中的“以”解释为“因为”,B选项“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以”解释为“认为”,C选项“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以”解释为“按照”,D选项“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中的“以”解释为“用来”,这样一分析,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了。
第六,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时,要掌握好“不变与变”。
专有称呼不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可以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这一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就不需要翻译,整句话可翻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特殊句式要变。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等),在翻译时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主谓倒装句,就要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又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判断句,就要翻译成“陈胜是阳城人”。如果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了主语,翻译时就要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第七,对内容的理解要从原文中寻找依据。例如题2中的第(2)题,C选项说“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故意”之说在原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显然是错误的。这道题相对来说还比较简单,遇到比较复杂的题目,同学们一定要仔细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发现线索,寻找答案。还有的题目需要根据原文材料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或与选支进行比较辨析,难度也就更大了。但只要掌握了方法,细心做题,总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2012・江苏省无锡市)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① 劳歌:送别歌。
阅读上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1) 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江苏省宿迁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 杨花:诗中指柳絮。
(1)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2・江苏省镇江市)
绝句二首(其一)①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① 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的“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描绘的初春景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2・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送人之松江
俞 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①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① 袂:袖子。诗中的“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 《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
(2) 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012・江苏省南通市)
天净沙・春
白 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①,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 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 飞红:花瓣飞舞。
(1) 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 ■ ■、 ■ ■ ■ ■ 的美丽画面。
(2)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012・江苏省南京市)
古 镜
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为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 ① 鉴:镜子。② 原:推究。③ 差:略微。
(1) 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收人面令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B. 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 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 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 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__________”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________(用一个词语概括)。
② 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012・江苏省扬州市)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③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 ① 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 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 组绣绩纺:即编结纺线。④ (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 ② 苦儿幼不能执笔( )
③ 无误,乃已( ) ④ 与轧轧相间(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抱铨坐膝上教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B. 旋复持儿而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C. 儿怠,则少加楚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D. 解衣以胸温儿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2012・江苏省南通市)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 ① 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 机阱:陷阱。③ 宽简:宽松简易。④ 便:安逸、安适。
(1)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读书辄成诵( ) ② 晚更号六一居士( )
③ 虽机阱在前( ) ④ 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选文第三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