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汉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5: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汉语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汉语论文

篇1

据统计,整个毛里求斯,目前,正式在编的中文教师只有4人,这和庞大的学生群体不相匹配。当前毛里求斯小学汉语教学工作主要由两个群体来承担:一是毛里求斯本地会说汉语的人,他们中只有极少数人接受过短期专业培训和学习,大多为在毛里求斯生活多年的华侨,或从中国远嫁到毛里求斯的华人。他们的优势在于能用克里奥尔语和中文进行交流,不足之处在于很多人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对教育学、语言学基础教学缺乏基本的认识。二是国内派出的海外志愿者。志愿者们在国内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能使用标准的汉语,也有良好的外语基础。但是由于只在毛里求斯服务时间在一年左右,流动性较大,对整个毛里求斯汉语教学本质的提升和改变起的作用不太明显。

(二)缺乏专业的汉语教材

当前,毛里求斯小学课堂统一使用的教材是由毛里求斯教育部出版。该教材暂时弥补了先前缺乏全国汉语教学计划和材的不同,但是课本的实用性存在较大不足:课文内容较为陈旧,难度偏大;各个年级的区分度不高;课后习题与课文内容的一致性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学任务主要以中文阅读为主,缺乏必要的听说练习,致使学生的汉语表达存在脱节。课堂上出现的较多的语言就是“老师,我会写这个字,但是我不认识;或者是老师我认识这个字,但是我不会说”。

(三)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不强烈

毛里求斯华人数量较少,多数家庭使用克里奥尔语进行交流。学生汉语学习缺乏必要的语用环境。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选修汉语的数量最多,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抱着尝试和体验的心态;三年级之后汉语课程难度的攀升,以及学业的繁重性使得一部分学生相继放弃;继续学习的学生中也多数是处于家庭原因,并非自身主动要求。

二、关于毛里求斯汉语教学发展及对策

(一)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学生语言习得成效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毛里求斯的汉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尽管国际汉语教学的主战场已逐渐从国内转向国外,但是仅仅依靠国内派出的老师和志愿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缺乏长期扎根海外的专业教学和辅导机构是制约专业对外汉语教师团队发展的第一问题。加强国内院校和该机构的交流合作,为当地老师开展教育学、语言学的相关专业教师培训辅导工作,让他们在会说中文的基础上,转变为会教中文;定期派出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各行业志愿者加强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增加对双语教师的重视,才能持久地长远地改进目前的对外教学现状。

(二)打造针对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纽带。教材和教学计划是汉语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教材的设计必须吻合教学计划,如实地反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经验水平;教材的难度和区分度又是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课后评价的重要依据。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需要加强同当地政府、国内外研究对外汉语的专家、中国文化中心、国家汉办等诸多机构的分析和研究,结合毛里求斯实际情况,遵循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原则,编写出实用味性较高的教材;增加听说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作为小学汉语教材,教材的趣味性更为重要,课文主题,课后练习等等多增加趣味活动,页面的设置增加图片、色彩的运用等。

篇2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华人民的思想思维,人文精神。以古汉语文学为媒介,文人墨客将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文化思维、精神面貌、智慧结晶等种种重要的历史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供现代人参考与查证,真实的还原历史的面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以及文学,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加强对自身、他人、集体、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思考及认识,对于人生意义以及价值观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2.提高思维能力

由于不像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学习具体的技术与技能,也不能像金融性学科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汉语言文学专业被一些群体误解为极不利于就业,也没有用处的学科,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提高思维扩展能力和表意性恰恰就表现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洞察力以及反应力,对于古汉语的敏感度以及理解能力,还应该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和善于思维的能力等等。思维包含有两方面:抽象以及形象。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借助形象思维分析的散文一汉语言文学等;也会读到需要抽象思维的议论文和说明文。这说明语言文学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现实性,二者是紧密相关的。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对提高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现状

1.以文学经典作品为载体,彰显充实学生人文素养的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文字和语法的运用,教师从字到词到句子再到文章的讲授,是以五千年中华民族生发史中所积累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样板”来学习和领悟的。学习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品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和时尚的语言文化中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认知和品赏能力。丰富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加强自身对于文字的运用,增加文学底蕴,增长知识。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修养。

2.以文学理论研究和品赏架构教学模式

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以及一直以来及至现在的教育模式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依靠教材的组织和提供,课堂教学中有教师讲授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和分析文章,学生通过听课和记笔记做作业的形式来习得。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评依赖于卷面考试所取得的成绩,考试时学生的准备也是背诵笔记,一死记硬背的形式来掌握老师讲授的东西,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应用的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只会理论知识,只会书本上讲解到的知识,离开书本就变得茫然,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空读了文学理论,却自己难得能动手写出好的文章,这也是一些汉语文化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

3.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学以致用

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更阻碍了人才的发展。由中文专业派生出来的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毕业就业方向鲜明,对比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似乎更失去了它的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造成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无法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对于一些基本的办公设备不熟悉或应用型写作不擅长都造成了学生工作时的困扰。中文专业就业的严峻性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向应用性专业的改革,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增加自身修养的基础上,另外再掌握一种适应于社会需求的技能,无疑会缓解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因此,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化专业的改革是必要的。

篇3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4-0010-03

学习型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从知识产生到被传播,再到形成一种抽象精神,从人的学习活动,到习得合理的行为方式,无不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因此,学习型学校作为现代学校的典型代表,是文化的代表和化身,同时还是文化传播的必要载体。同时,学习型学校教育固有的道德、慈善、公益、交往、育人本性和内涵更加决定了学习型学校是一个文化集合体。

一、学习型学校教育的道德性

学习型学校存在于现代社会市场化的环境中,市场经济对学校教育的道德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学习型学校教育的道德性是保证教育不偏失基本方向的基础。因为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它易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走向工具化和功利化,使教育被市场化、商品化的雾气所笼罩。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型学校必须承担起道德引导的重要任务。学习型学校的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性教育,它能够使人摆脱对于物的依赖,结束功利主义、自私自利的道德存在方式;它倡导个人自由发展,关注自觉道德的生成。

学习型学校的道德性符合现代伦理的发展要求。学习型学校的任务便是挖掘和诱导人的“为他性”,体现人作为人的一种良知。教育包含了伦理中对于善、恶的判断,而道德是伦理的实践,学习型学校的教育就是教人成善、与人为善的活动,包括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成为有良好修养和内涵的人。此外,教育的道德性就是使人自觉反思,因此,学习型学校的教育教人学会自我反省与反思。经过反思――再反思螺旋上升的过程,使人在对先前活动的感悟中学会并自觉做到应有的善,最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这实质上反映了人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负责态度。

学习型学校教育的道德性呼唤“学会做人”理念。学校教育的道德性实际上包含了学会做人的目标,让人向“善”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有良知、有高尚情操和行为品质的人。这是从个人精神层面对人的道德性的全面考察。

二、学习型学校教育的慈善性

“慈善”有“善良”、“仁慈”、“爱”和“关怀”之意。教育活动是成人的活动,一方面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现了教育对人的期望和关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包括爱自己、爱他人,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依状态。教育的慈善性质与教育的人性假设有关,“人性向善”是教育的前提,而教育活动正是把人的这一自然本质挖掘出来,并形成一种自觉的实践过程。学习型学校的善主要表现在学习型学校的价值追求上,学校的价值追求必须与人相符合,教育崇善是教育的终极关怀和教育本体价值所在。学习型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是科学的,是教育改革和学校所处当前时代的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要求,它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此,学习型学校具有慈善性。

此外,学习型学校教育的慈善性还体现在学校的关怀之爱上。传统学校的“教育”体现了一种权力,而这种权力掌握在教师手中,因而教化之下的慈善是强制的慈善,虽教师对学生也有关爱,并被称为教育爱,但这种关爱是利己属性的,要求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教师的这种爱虽也是为学生的长远利益着想,但这种爱是低级的,是一种扭曲的爱,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伪慈善。而学习型学校的“学习”使教师的权力回归到学生手中,学生得到最真实、最丰富的关怀。因此,自由是对学生最真的爱,这种爱才是慈善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束缚虽然是一种畸形的关爱和责任,但真正的关爱和责任并不意味着对人放任,溺爱不等于慈善。学习型学校自由的氛围和和谐的教育方式是对人的关爱,更是对人发展的一种责任。这种关爱指向学生,是利人的而非利己的,学习型学校教育的慈善与人道并重。

学习型学校教育的慈善性呼唤“学会关心”理念。慈善性使人懂得人自身的重要性,从对外界物的关注转向开始关注人本身。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的严肃考虑。关心是教育的一种模式,关心和教育的目的是一样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教育的慈善性使人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整个世界的存在。

三、学习型学校教育的公益性

公益的内驱力不是利润动机,也不是权力动机,而是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或互助主义。公益性即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学习型学校教育的公益性体现为:一方面,学习型学校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外部性,虽然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习者个人,但是却能带来学习者以外包括社会方面多项益处,客观上谋求了公共利益。另一方面,文前已经提到学习型学校的教育具有道德性,是教人行善的活动,在教人利他、教人学会为所有公众服务、为公共事业谋求福利的同时,也促进公共利益的提升。

学习型学校教育的公益性还与教育产品性质有关,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它既可以被人们所共享,也可以对个人带来益处。这种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学习型学校教育既不能由提供纯公共产品的政府单独提供,也不能由提供纯私人产品的市场单独提供,而应该在政府和市场之外找到另外一条最佳路径,这就是第三部门方式。公益性区分了学习型学校教育与谋求公益的强制政府和谋求私益的营利市场的不同,教育要感化人、引导人,不能以强制方式为公众服务;同样,教育也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否则工具理性和功利取向会取代教育的价值理性,使教育的方向发生偏移。学习型学校教育的公益,必须建立在志愿基础之上。

学习型学校教育的公益性呼唤“学会分享”理念。学习型学校教育的公益性使人们认识到公共利益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告诉人们人不是独立封闭的个体,而是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人们要做到学会分享。学会分享能够使人们之间消除分歧和冲突,鼓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四、学习型学校教育的交往性

合作学习、团体共享只是从表面意义上体现了学习型学校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来往,而交往性并非只囿于表面交往,而是关涉到意义的理解、生成和行为互动的一系列过程。它是主体间以语言符号为媒介,通过对话而进行知识、观念、信息、情感的交流,以达成相互“理解”和“共识”的行为。学习型学校的交往性体现出哈贝马斯关于交往行为的理论。哈贝马斯把人的行为划分为工具理和交往理。工具理是一种策略,是以一定手段实现特定目的的合理,而交往理是被主体理解并认可的行为,它包含着主体的理性理解和期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行为。学习型学校的教育是交往性的,它摒弃了形式化的制度对人的束缚,人在教育中彰显其自主性,参与到教育之中,实现个体对教育的选择。教育活动需要交往,因为交往保障了每一个人都享有平等、自由的话语权利,建立起了没有强制、压抑和差异的生活世界的程序规则。

作为交往主体的学生是自由的,学习是学生自由、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不存在任何强制和压抑;交往还体现了一种民主,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都是平等的。师生的交往是基于“我――你”型的师生关系而展开,主――客体的关系已不复存在,而是一种新的主体间性的关系,二者互为主体,二者平等地自由对话,教师的权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学习型学校的交往还代表了一种反思,交往是一个现场活动,反思是交往活动的延续,是人们在相互理解中思考,并以理解作为下一步行动的原则。学习型学校的成员在交往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教育活动是一个自然的交往过程。

学习型学校教育的交往性呼唤“学会生存”理念。交往应该成为学习型学校的学习方式和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封闭自居的生存方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学习型学校的交往注重人们之间的理解和对话,这种方式有助于人类发展。人的完善必须借助外界力量,只有通过与外界交往、承担不同的交往角色,才能够实现人的多样性。

五、学习型学校教育的育人性

康德揭示出“人是目的”,当然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人之所以成为人,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是人的自然生成和生长。当然,育人的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恰当的环境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取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这就要求育人的过程是自然的,育人的环境也是自然的,这种自然状态保证了人与人心灵之间无隔绝地交流。学习型学校保证了育人的天然环境,这种环境是不知不觉的,是一种无意识的环境,从而使人的习惯在不断形成和打破中慢慢生成,自由的氛围和自我管理的学校为育人奠定了环境基础。如果学习型学校不是自我管理的,那么学校教育活动并非是在“育人”,而是在“塑人”、在“造物”,人也不可能以自觉性、自主性和自愿性来活动。人的成长需要人文环境,只有改革教育管理,使学校拥有了自力,才能使权力掌握在人的手中,才能使人成为自己命运的潜在主人,才能营造出适合人的人文氛围。

学习型学校的育人性呼唤“学会尊重”理念。学习型学校是培养人成为“真人”的环境,“真人”是人格独立的人,是能够自主发展的人。育人性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尊重,而这种尊重则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主体人格,体现了一种人文的价值和原则。育人不是造就物,也不是造就依附的人,而是造就完整的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注人的个性,体现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和主体性思想。

作为学习型学校,只有不断充实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在实践中建立起应有的学生、教师、领导、校园等文化,才能以先进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学习,以和谐的文化理念促进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以生为本,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教育部门和高校应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加以重视,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地制定汉语言文学教育规划。在传统的教学规划中,教师对于教学方案和课堂教学过程管理过于的重视,而对于学生听课的主观学习感受、学习兴趣,以及课堂上的心理活动等等却往往忽视,而最终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在制定新的教学规划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特点,划定合适的范围。从而在尊重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基础之上,制定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和学生学习激励机制。此外,在制定教学规划时,还要特别注意发掘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中的兴趣点,并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规划中使这些兴趣点成为引导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有效支撑,从而不仅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地融洽,还可以将新课标的要求更好地落实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环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