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5: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操作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操作教学

篇1

操作是一种活动,是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和素质提高的一种重要的活动。而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从而形成鲜明的表象、感受、知觉、印象等思维的源泉,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体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操作中,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非常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应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而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将学生从繁重、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操作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如:在“有

趣的算式”一课,我让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通过探索活动,分别逐步闯过“奇妙的宝塔”、“奇怪的142857”、“神奇的9”及“寻找神秘的数”这四关。学生在利用计算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发现、归纳出算式的特点,并找到了相应的规律。因此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感。又如:在“观察与测量”中,对于长度单位的学习,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去测量课桌的长度。有的学生用铅笔测量,得到6支笔长;有的学生用文具盒测量,得到3个文具盒长;有的学生用手柞测量,得到4柞长……然后,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测量结果。在比较中体会到建统一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最终,达到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课程的核心目标。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活动经验的积累、图形性质的体验等,都是在数学实践中进行的。为了促进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把握,仅仅靠平面图形是不够的,应该设置与学生经验密切相关的空间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中的“搭一搭”的活动,我让每位学生自带橡皮泥,动手捏成若干个小方体,并搭成课本中几种立体图形。最后,根据相应的摆设从正面、上面、侧面分别观察是几个正方形,并准确地画出平面图形。又如,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活动中,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度后的图形。所以在练习时,我让学生先把原图描出剪下来,然后一边以这个图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90度,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画下来,这样每个学生就都能得到相应题目所要的要求,同时也建立起了图形变换的表象,从而提高空间想象力。

三、在操作中,丰富感性认识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24-01

示范操作是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用形象的语言、规范的动作,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它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理论问题感性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示范操作安全第一

厂矿企业安全第一,技工学校实习教学也要安全第一。因此必须把安全始终如一地贯彻在示范操作当中。示范操作一是防止自伤,如减速器伞齿轮压铅丝时,左手旋转一轴,而右手伸进箱体前必须扣好或扎紧袖口并且脱去手套,这样伸进箱体的手既可以感觉到铅丝的下落,又不致被齿轮绞伤。二是防止他伤或伤他,如打击工件时一要检查工具(如榔头与把的安装可靠性);二要检查工件夹持、固定程度和工件即将离体时的趋势、去向,严防飞出或坠落伤人;三要有足够的操作距离,严防相互挤碰。三是防止拆装时损坏工件,要放好位置,选好工具,根据结构和工艺要求进行拆装。四是电气带电、误送电、未放电操作等,液、气压带压、未卸荷操作等。

二、做好示范操作的前提

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做好示范操作的前提。技工学校是传授操作技能,培养合格的中、高级技术工人的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具备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高级工以上的操作技能,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仅有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把理论上的具体要求,通过示范操作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仅有实际操作而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就不能把操作技能、技巧的深刻内涵体现出来,就不能生动地做好示范操作。

我们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有的是留校学生或大、中专院校的分配生,有的是来自厂、矿单位的技术工人或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如何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是做好实习示范操作的一大课题。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1.有计划地开展教学规范的训练。根据技术等级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标准,结合教学内容,按时间和工艺等方面要求制定各层次实习教师具体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然后由主管部门评定,在训练的过程中提高操作技能。

2.开展教师业务素质的交流。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各不相同,但各有优势。在安排任课时,应根据教师的素质和特点合理搭配,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定期培训。一是抽出一段时间在校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基本功。二是有计划地组织实习教师下厂、矿了解企业生产状况,学习现场经验,使学校与现场紧密结合。三是到先进的职业院校或现代化企业参观,学习新工艺,掌握新技术,更新知识,开阔视野。

三、做好示范操作的必要条件

掌握实习教学规律是做好示范操作的必要条件。实习教学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实习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教学指导》等教学理论。在示范操作中充分发挥实习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各种示范操作要灵活运用、相互协调,要掌握示范操作的广度和深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模仿作用,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操作技能。

四、提高示范操作效果的重要保证

充分集中学生注意力是提高示范操作效果的重要保证。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示范操作的效果。当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方面,而是要使其有效地分配在示范操作中。一是从时间上分配,让学生把主要时间集中注意在主要目标的同时,不断的抽出较少时间注意其它有关方面;二是从感官上分配,让学生的不同感官分别注意不同的情况;三是从动作上分配,使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活动的变化方向上。教师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要组织好学生的观看位置,使每个学生均能看清楚示范操作。如:凿岩机示范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不但观看拆卸动作,还要看清气路和水路的走向,并对拆装技巧加以讲解,这样就可以把注意有效地分配到示范操作中,提高示范操作的效率。

五、提高示范操作的根本保证

步骤清晰、动作准确是提高示范操作的根本保证。在示范操作过程中实习教师的操作动作一定要规范,要掌握好示范操作的准确性、协调性、操作速度、自动化程度、技巧程度,切忌遗漏、多余和不规范动作。实习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示范―模仿―练习―熟练―创造的过程,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创造。如果教师的示范操作有多余动作、遗漏动作或不规范动作,学生模仿后将给留下一个难以改正的缺陷。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284-02

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和控制程序执行的一种系统软件,它直接扩充裸机,为程序执行、用户的使用提供良好的平台。《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特点是概念多、较抽象和涉及面广,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又往往难于理解。学好操作系统课程对于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以及掌握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着重就操作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展开讨论。

一、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很多高校在制定操作系统教学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没有做充分的调研工作,一味照搬别的高校的教学计划,造成操作系统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以致产生教学效果差等严重后果[1]。

2.教学内容侧重理论,实践环节薄弱。操作系统课程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现一个具体操作系统实例。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就要掌握汇编语言、C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等方面的基础,而且还需要学生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该实验上。这样的要求学生不易做到。因此现有的教学过程往往重点偏向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践环节不是很注重[2]。

3.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匮乏。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形成一种“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思考比较少,只是被动的接受。很多教师的电子教案也只是单纯地播放理论知识课件,教学内容不能做到与实践联系紧密,使得学生感觉到课程枯燥难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复杂计算问题求解过程或复杂逻辑推导过程,只是僵硬地采用电子教案讲解,并没有结合实例[3]。至于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得就更少。课上缺乏互动,课后缺乏实践。

二、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规范学习要求

为加快各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步伐,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研究”课题项目。该课题项目共设有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等八个核心课程研究组。其中操作系统课程研究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高校的实际,为应用型、工程型和科学型三种类型人才的培养确定了该课程的课程培养目标,规范这三类人才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目标和学习要求,同时在实验环节,对不同层次人才提出了相应的实验技能要求[1]。依据该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制定了适合我校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培养目标,同时规范了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特点、设计技巧和方法,了解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硬件的关系,了解操作系统与其他软件的关系,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掌握它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为以后程序设计中如何优化使用系统资源、程序并发操作、进程间通信等软件编程和操作系统管理打下基础。

(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所有其他程序设计和实现的基础。程序员如果能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就能够编写出更好的中间件和应用程序。此外,无论是为新设备编写驱动程序、创建新的微内核服务器,还是提供能够高效处理发展需求的新系统等,都需要理解操作系统原理和技术。操作系统课程本身具有的理论抽象性和鲜明的应用性,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通过动手实验练习,把操作系统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现代操作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始每一个实验之前,教师首先介绍一下各个实验的知识背景,知识背景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也和实验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避免了理论和实践内容的脱节。完成实验后,要求学生把感受、认识、意见、建议等表达出来,这样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和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现在实验的基础上,在程序设计方面做出一些要求和指导,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入门向导,在形式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力争把课件做得新颖,可以方便地链接到各种图片及影音文件,并可自由往返以前所讲的章节进行巩固和复习。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对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很有帮助,能够避免以往课件只是单纯的教材内容的复制粘贴,单纯地播放理论知识,使学生感到枯燥难学的现状。

2.改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启发式、任务驱动式、讨论式教学成为常态。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时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排序,注重对各知识点进行重组和精练。对于课程中的抽象原理,我们利用“至顶向下”、“由外而内”的分析方法,使用案例引导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讲文件系统管理时,结合学生熟悉的Windows XP/7中的文件系统进行讲解;在讲进程同步问题时,我们利用分苹果等实例进行讲解。同时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把实例操作进行了屏幕录像,上课时给学生播放,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一个计算机操作系统学习网站,内容包括教师课件、屏幕录像、视频点播、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作业布置及提交、答疑、题库、通知等,同时同学们还可以利用QQ、电子邮件等和教师进行交流,将课程学习延续到了课堂之外,构建了一个良好与快捷的学习平台。并且将国内外操作系统研究的最新成果到网站上,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网站上给学生介绍一些文献读物,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文献,使他们时刻与前沿技术保持同步。

4.开展课后教学与讨论。鼓励基础好、有兴趣的同学成立操作系统学习小组,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积极引导学生到企业进行实战演习,不仅为学生学习操作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也提高了他们在科研开发方面的竞争力。

三、结语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高校操作系统课程改革应首先从高校本身及学生的特点入手,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特色的教学目标,不应盲目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目标。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改革教学方法,使用一切有益于教学及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手段,把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适应新形势下信息社会加速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必须大胆创新、敢于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邓红卫,徐雨明,王樱,等.《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65-169.

[2]朱小军.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0,(28):164.

[3]林欣.试谈操作系统教学改革[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24):151-152.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LI Dan,ZHAO Yan-qin,FAN Da-peng

篇4

(Xi’an Aegotechnical College, Xi’an Shaanxi 710077,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operating system”teaching should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operating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system software in a computer system, is the core course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Starting from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operating system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main operating system platform, to explain the core content for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master the knowledge of 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

【Key words】Operating system; System software; Computer technology

1 《操作系统》开设的必要性

计算机已遍及各行各业,掌握全面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控制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指挥和管理中心和灵魂。对于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来说,是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

2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学习《操作系统》这门课程之前,先修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以及计算机原理。

操作系统本身的主要任务是对计算机系统的处理机、存储、设备和文件等各种资源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的讲解。核心是其工作的原理和设计方法,而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与技术,对认识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在讲授过程中必须注重的。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需要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工作过程;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型;掌握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为基础的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并用典型的操作系统为例,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

《操作系统》面向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课程,由于教学模式为纯理论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 教学模式

3.1 教材的选取

在选取教材方面,我们首先要以教学大纲为主,在其基础之上尽量扩充知识面,根据现实情况,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典型的实例,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枯燥的理论内容。而同时,可以参选操作系统实例较多的教材,把几种不同界面的操作系统相互进行对比,因为操作系统在设计的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3.2 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

在《操作系统》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网络和多媒体手段相互结合起来。第一,利用多媒体投影仪,让学生一目了然课程内容,尤其是重点和难点;第二,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加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及时解决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三,利用网络平台,在网络上下载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相关知识,或者在课堂上直接登录互联网,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课程相关内容。

3.3 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

课程的讲解,主要靠教师在讲台上的每一句话去传授,这样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操作系统》多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就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强硬的教学素质,在授课过程中要出彩。而且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控制好教学内容的深浅和进度。

首先,利用网络,教师在课前应告诉学生下一次要讲授的内容,或者在本次授课结束后的几分钟时间里,提前告知下一次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预习,甚至自学,发现问题,便于及时解决;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通过讲解,自然很容易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教学效果会更好。

3.4 利用实验机房

实践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应用的技能,从最基础的入手,逐渐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上机的作业,也应该难易适中,尽量覆盖课堂上的重点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便能把学生的能力尽可能大的挖掘出来。并且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一一讲解,典型的问题,可以通过控制软件,展示到每一个人的电脑上,让大家一起观摩处理过程。甚至可以把好的作业带进课堂,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解,使学习过程开放。

3.5 重点、难点如何对待

任何课程都有自身的重点和难点,对重要的理论知识,可以采用举例的方法,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容易理解。

3.6 以学生为本

这主要包括:(1)预习。学生在课堂之外,根据自身能力,结合图书馆、网络等教学资源,对课程进行预习;(2)充分抓住课堂时间。课堂时间有限,要让学生意识到,如何抓住课堂时间,对课程学习的重要性;(3)自我创新。《操作系统》作为一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它的内容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中提供很大的帮助;(4)以问题带动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很多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对他们的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提升。

4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在网络或者校园服务器上建立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教师事先上传所有的教学资料,也可根据需要,陆续上传,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及时掌握教学动态。也可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学习网站,及时快捷的吸取最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获取、鉴别、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方法的锻炼奠定基础。

篇5

研究快乐教学,实践快乐教学,运用操作快乐教学技巧,不能搞形而上学,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快乐教学的科学优势与教育价值,而应立足辩证的思想与科学的整合观,去分析、认识,把握快乐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思想相互联系和系统效应的本质特征。一句话,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要求、掌握好快乐教学操作技巧。

快乐教学的操作技巧,概括起来为四个字“情、激、乐、动”,即突出一个“情”字(创设情境,激活情感),用活一个“激”字(多元化多方式激励学生),塑造一个“乐”字(兴趣强烈,气势和谐,神态欣喜,精神欢悦),追求一个“动”字(主体作用到位,主动思考学习)。

1、愉快游戏法。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设一些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且符合学生爱动好玩特点的游戏性练习,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内化,巩固知识与技能。如在课堂上采用抽签背古诗,识字找朋友,对号入座,小鸟回家,脑筋急转弯抢答题等。愉快游戏的设计注意点:一是目的要明确,必须寓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于其中,二是趣味性要强,应能够引起快乐、活跃教学:三是组织要严密,确保

游戏的秩序和效果,切忌乱哄热闹,搞形式主义。

2、动态图片法。用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具有动态功能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课件、图片、资料引发学习兴趣,激起内心快乐。如演示“飞流直下三千尺……”、《观潮》一课播放影视资料等。静中之动与动中之静,最易引起人的注意与观察,缺少动态则效果不佳。电视广告就是以此原理引诱观众的。所以,运用此法贵在图片的选择与设计制作。

3、情境表演法。依据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再让学生进入情境模拟角色表演,使其通过亲历受到形象化的感染与情感的熏陶,达到既满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加深内化课文之目的,把教学推向快乐的。如教学《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典型的人物对话等,在让学生表演时首先是要精心策划、设计,不能草率演出;其次要运用各种手段、方式、技术创设情境,使情境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特别是要引导、鼓励、启迪学生进入角色,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这样做,使学生能逼真而深刻地体验剧中人物的特点与内心。

篇6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学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篇7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学具的操作,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感知,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证。在教学中,教师应站在思维分析的角度,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具体的思维情境中,建立正确、清晰、深刻的表象,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如:在教学《认识米》这一课中,先让学生观察米尺,让学生初步感知1米有多长,接着通过学生黑板上指一指米尺1米有多长,再同桌指一指、说一说;最后再竖着看、横着看米尺,从不同角度观察米尺,不同方位体会1米,进一步体会1米有多长。通过事物的直观性,来形象地引入新概念,让学生对1米有了这个抽象的长度有了初步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米做了一个铺垫。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而复杂的认知过程,只有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教学,才能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

二、利用学具操作逐步抽象,形成概念

获得表象只是架起了由具体事物向抽象概念过渡的桥梁,它只是感知的结果,但还不能说获得了表象就形成了概念。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在对原有所学概念的生活基础上,经历主动探究概念内涵的过程,理解和掌握概念。在《认识米》的教学中,设计了学生找自己身体米尺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自己的身高从地面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张开自己的手臂多长大约是1米,通过这样的活动为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打下了基础,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米尺比一比自己估的和实际的1米长度,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1米有多长,并在比较中得到修正。不论何种概念知识,学生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就到位的,而要深化认识,这需要在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加强对数学概念的深入感悟和理解。

三、利用学具操作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的巩固过程,就是识记概念与保持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加深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过程。要巩固概念,最主要的就是对概念的深透理解,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记得牢、用得活。巩固概念是概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将概念从一般转向特殊的过程,在学生已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巩固概念。在《认识米》的教学中,设计了这些活动让学生巩固1米的概念,如,拼一拼:几本数学书大约是1米,再剪1米长的绳子,接着让学生用手臂米尺估一估教室黑板的长度,再用米尺量一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1米表象,进一步巩固了1米的实际观念。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各阶段环环相扣,引入概念后要紧接着建立概念,建立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做准备。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一些有效的操作活动,关注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注重动手操作与内在概念的联系,注重表象思维的建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自主体验中感悟数学,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学科建设吴秀清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2012.09

篇8

前言

为适应当今社会对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各学校都普遍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并压缩了许多课程的课时。如何在被压缩的课时内完成课程预定任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改革思路及成效谈谈个人的体验。

1.存在问题

1.1操作系统自身现状

1.1.1操作系统课程讲述操作系统核心的基本设计原理,由于不涉及具体的实现细节,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觉得比较空泛。

1.1.2课程内容陈旧,更新较慢。笔者认为操作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课程内容应该反映当前最新的研究热点及新技术,如计算机安全、多处理机操作系统、分布式系统、Linux系统研究与应用、嵌入式系统等。

1.1.3课程内容枯燥难懂。由于很多教材的内容与课堂的讲解都很少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因此学生往往觉得课程中大量的概念、原理抽象而且苦涩难懂,从而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最后死记硬背应付了事。

1.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形成一种“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教师教,而学生思考比较少,实践更少。至于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得就更少,课堂缺乏互动,课后缺乏实践。

1.2.2理论与实际脱节,缺少实例分析。目前教科书的基本结构多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五大组成部分。教科书与实际操作系统的结合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学与用之间缺乏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及上机机时数不足,一些教师对教材所列的Unix操作系统的实例分析部分基本略去不讲;同时由于得不到Unix的源代码,一些教师没有对操作系统进行过实际分析;此外,师生往往没有实际上机环境。

1.2.3实践性环节薄弱。长期以来,操作系统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学内容老化,手段单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实验兴趣不大,而且实验教学内容学时数偏少,学生只是接触了一些皮毛,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目的。

2.相关解决方案

2.1课程本身改革

2.1.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材。操作系统课程教材的内容应覆盖CC2004对操作系统课程知识领域的的基本要求。其中有些知识点是操作系统的经典内容,所有有关操作系统原理的教材都有涉及,但其深度不一。笔者推荐汤小丹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和魏迎梅等译的《操作系统:内核与设计原理(第四版)》教材。它们全面系统地讲述了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当代最流行的两个操作系统――Windows 2000和Unix为例,全面清楚地展现了当代操作系统的本质和特点,内容具有先进性和适应性,注重对操作系统的经典内容的论述,又紧密联系当代流行的设计问题,以及当前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

2.1.2结合当代操作系统的最新成果。除了讲授经典内容外,教师应尽快、准确、全面地将国内外操作系统研究的最新成果组织到教学内容中,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适当补充学生课后的文献读物,或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文献来时刻与最前端技术保持同步。

2.1.3结合主流操作系统,实例讲解。在讲解相关原理时,可以结合几个学生熟悉的主流操作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例如用Linux作为实例讲解效果非常好,首先Linux的源代码是公开的,并且它是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实现,教师讲解起来就可以把一部分源代码拿出来进行分析。

2.2教学方法的改进

2.2.1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把本章中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听课,让学生找出各个问题的答案并自己组织起来,本章内容讲述完毕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答案。这样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够把握本章的重、难点。

2.2.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影片展示、讲座及图片模型等形式,围绕教材尽可能地引用有趣的操作系统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记忆,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2.2.3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先行课程中的已有知识点,在课堂中通过串讲和学生共同回顾,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提出新问题来触发大家的思考。

2.2.4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通过传统课堂讲授与电子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扩大课堂教学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及利用率。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师应开发操作系统教学网站,使学生可以远程访问,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与快捷的学习平台。

2.2.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议针对Linux操作系统设计一组系统、全面的实验题目,监督学生切实完成各个实验,并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交流,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并熟练应用Linux操作系统实例。另外也可考虑组织学生对Linux公开源码的操作系统内核进行代码分析。

3.结语

计算机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研制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特殊人才。因此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方法,建立一套有效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模式,形成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故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出满足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措施、手段和方法,提出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全新教学模式。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全新教学模式应贯穿“原理―应用―实训”这一主线,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兼收并举。

参考文献:

篇9

示范操作是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形象直观,是教师传递信息,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操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它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教师的示范是最形象生动的,它是实习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

一、示范操作具有的特性

1.直观性

直观的示范,可以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欲望,一个鲜明有力的手势,能给人经久难忘的印象,一个寓意深刻的身姿能说明许多问题。把握好度和时机,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示范的作用,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表象知识。学生凭借示范操作得到印象,通过模仿和练习逐步掌握生产操作技能。

2.针对性

示范操作中的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实习老师通过讲中示范、示范中讲、边示范边讲、边讲边示范,讲和示范结合的形式,使学生把观察过的操作形象在头脑中重现,逐步掌握规范动作,减少多余动作,克服不良动作。通过实习老师的示范操作,使不良动作禁之于未发。

3.探究性

探究性示范是学生通过自由表达、质疑、主动探索,将平时所学与实际生活经验、实习操作相联系起来,寻找最佳(或最适合)方式。这种示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4.循序渐进性

生产操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局部动作阶段、动作交替阶段、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在操作过程中老师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慢速到快速的进行示范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容易巩固,循序渐进地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5.指示性

示范操作过程中,实习老师必须形象地讲明操作动作要领,必须注意什么问题,应避免出现哪些错误。否则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影响操作技能的形成。示范操作中的指示性语言,一定要像“军令”一样照办,绝不允许讨价还价。

二、示范操作的分类

1.完整示范

完整示范是指对单个动作、联合动作和成套动作从头到尾地进行示范,使学生对动作的整体有所了解,形成完整生动的动作表象。

2.慢速示范

实习老师采用慢镜头所显示的画面给人以出神入化、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对其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均有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模仿学习。

3.分解示范

对于结构和方向线复杂繁难的动作可分成若干部分或小节进行动作示范,有利于学生了解动作细节,掌握动作的准确性。只有把复杂的操作动作先分解后复合,逐步做到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操作技能技巧。

4.重点示范

对动作的关键及难点部分,区别于其他部分进行示范,以增加其鲜明感,从而加强学生对不易掌握的操作动作,反复地进行重点示范,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有利于迅速掌握其操作技能。

5.对比示范

用正确的示范动作与错误动作相对比,引导学生对正误动作比较和鉴别,强化对正确动作的理解。

6.正常的示范操作

实习老师在开始示范和结束示范时,均要以正常的速度,将多个不同的部分操作动作进行有机地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印象,为随之而来的模仿练习确定目标。

以上六种示范操作在实习教学中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三、示范操作注意事项

1.精心设计好示范教案

示范操作目的要明确,与教学任务紧密相连,要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和讲清难点,切忌脱离主题、偏离教学目的、喧宾夺主。要准备好指导语,使演示与语言指导紧密配合,才能组织好学生观察。指导语必须明白易懂、适时适度,善于诱导学生分析和研究现象所反映的本质。

2.教师做示范动作要正确

示范动作的正确性,是教师应特别注意的,要按照技术动作的规范进行示范,力求示范的动作做到准确、熟练、轻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看完示范后就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之感,不仅有助于学生自觉练习,掌握动作,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鼓舞动员的作用。

3.充分集中学生注意力是提高示范操作效果的重要保证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也是意识的集中,它是意识作用于认识过程的结果,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示范操作的效果。

4.要注意示范的位置、时间和方向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教师(或指定的学生)示范动作,达到示范的目的和要求,实习指导老师应注意示范的位置,有助于提高示范的效果。

5.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提高示范操作效果的有效措施

篇10

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动动手,而是需要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往往都是先有动作,再产生思考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总有不少内容的学习需要借助实际操作。计算教学中许多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放在动手操作中,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开展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策略。

例如,在学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创设了将37块橡皮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的问题情景,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操作活动,明白第一次分3捆,每人分到的1捆,表示1个10,余下的7根继续分,每人分到2根余1根,合起来就是每人分到12根余1根。在后面的几个情景中,学生利用操作活动分别获得了45÷4、56÷5的计算结果。在连续的操作活动中,都隐藏着除法的算理:用除数除以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是几个十,商应该在十位上;再用除数去出十位上减下来的数和原来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的数,得到的是几个一,商应该商在个位上。关注这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关注了算法的构建过程,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例题,然后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

二、设计抽象性操作,引导学生建构算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的,并且逐渐在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皮亚杰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在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只有逻辑思维得到发展,儿童的综合智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而且只有学生学会逻辑思维,也才能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意义和本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时,基本停留在操作表面,忽视了通过操作进行数学抽象,提升数学思维,缺乏对计算方法的自主建构。因此,在计算教学开展动手操作时,教师一定要关注操作的具体过程,同时让学生结合操作的过程,抽象出计算的算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例如,在教学“15-8”时,如果教师纯粹的给学生讲解计算方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就比较难理解。如果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借助外部的动作就能比较好的理解算理。教学时,先让学生拿出一捆多5根也就是15根小棒,接着让学生拿掉8根,问学生有什么办法?学生观察15根小棒的组成,发现如果只拿散的5根是不够的,于是学生把整捆拆开,从10根里面拿掉8根,剩下2根和散的5根合在一起,就是7根小棒,从而得出15-8=7,最后,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拿小棒的,如果表达不出来,可以让学生边摆小棒边说过程。这样学生再次明白了过程,会更加清楚,也就更容易地理解了退位减法的计算算理解。在这个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这样的操作活动,抽象、概括出了“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领悟了算理。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是有必要的,作为教师不仅要提供操作的机会,还要关注操作的过程,引导学生将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抽象的过程。

三、设计表达性操作,引导学生提升思维

操作并不是教学目的,决不能单纯地为了“操作而操作”。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简单的让学生动动手,没有结合表达,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的操作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次,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能得到发展。因此,在动手操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动手边思考,将手的动作与脑的思考有效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由动作上升到思维。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教师通过创设“兴趣小组”的情境,提出了问题:

师:要求合唱组和科技组一共坐多少人怎样列式?

生:32+20。

师:请你用小棒摆一摆或者计数器拨一拨,算出32+20等于几。

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

生1:32+20=52,我先拿来3捆多2根,再拿来2捆,合起来就是5捆多2根,就是52。

生2:32+20=52,我是在计数器上拨出来的。

师:刚才用小棒和用计数器算32+20时都是先把什么合起来,再把什么合起来的?

生:先把整捆的或者计数器上的几十合起来先。然后把得到的几个十和几个一再合起来得到得数。

师:同学们,请你用算式,把刚才的过程表达出来。

生:30+20=50,50+2=52。

篇11

案例一:圆的对称性(垂径定理)的认识

师:拿出准备的圆形纸片,如何确定圆形纸片的圆心?动手试一试!

生:动手操作,折叠两次,得到两条直径,它们的交点就是圆心。

师:请你在上述圆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弦,此时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你怎么找到它的对称轴?

生1:是轴对称图形。

生2:折叠纸片,将弦分成重合的两部分,折痕就是对称轴。

生3:找弦的中点,中点与圆心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师:如果在上述圆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弦AB,再画直径CDAB于点E,将圆形纸片沿CD对折,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请你将它写下来,并试着证明。

赏析: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数学学习,在折纸的过程逐步认识到圆的轴对称性,很快激发起对圆的知识的求知欲,体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案例二:认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再现《海上日出》有关日出的情境吗?

生:用圆规画一个圆当做太阳,拿一把直尺当做海平面。尺子从上往下移动,再现了太阳在海平面下、露出海平面、跳出海平面并越来越远。

师:说得太好了。由再现的过程,你们认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哪几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

赏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模仿日出的情景,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形,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自行发现数学道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注意力,培养了探索精神。

案例三:认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会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出两个圆吗?

生:立即伸出双手做两OK状。

师:太好了,那你们能说说,如果这两个圆在一个平面内,它们有几种位置关系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

生:没有交点,两圆相离;有一个交点,两圆相切;有两个交点,两圆相交;两圆重合,有无数个交点。

师:非常好。大家看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两个圆大小怎么样?

生:是等圆。

师:如果要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应该考虑什么情况?

生:两圆大小不同。

师:好,下面同学们利用手上的工具合作讨论并交流。

赏析:第一个结论学生回答得出乎意料的好而全,从自己的身上找到数学模型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在后面探究完两圆相交、内切、内含,圆心距与两半径的数量关系,问道对半径的要求时,学生很顺利地联想到R≥r和R>r,明确了在R=r时,内切和内含合并成重合。顺利地由实物操作过渡到表象操作和最后的符号操作,达到了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

案例四:探究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引出圆锥的基本概念,知道了顶点、母线、高几个基本元素。

师:一生产商准备制造一批圣诞帽,要预算进多少布料,他需要计算什么?

生:计算圆锥的侧面积。

师:怎么计算?

生:计算扇形面积。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小学学过的,扇形围成一个圆锥。

师:那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就是一个——

生:扇形。

师:让我们动手操作一下。(1)剪下一个圆,能围成圆锥吗?(不能);(2)剪去一小部分(能围成一个圆锥,圆锥沿母线展开是扇形);(3)剪成一个半圆(能围成一个圆锥,圆锥沿母线展开是扇形);(4)剪成两部分,一个圆心角是钝角,一个圆心角是锐角(都能)。

师:在操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圆锥的母线等于扇形的半径;圆锥底面圆的周长等于扇形的弧长;圆锥地侧面积等于扇形的面积(教师用符号板演数量关系)。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推导圆锥的面积公式。

赏析: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个法则,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教育只是注重把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结论告知学生,却忽视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记住结论,却不会探索道理,失去创新的源泉。让学生动手实践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教会学生为什么,在操作中深刻地理解,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成功的体验。

在操作活动的设计中,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要从教育目标和内容出发。活动前要仔细分析操作活动的目的、要求,确定合适的材料,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所选材料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实物和数学工具,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做数学材料,使这些成为学生乐于操作的材料。此外,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操作素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一些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操作内容,材料的提供就更应该丰富些,还应根据需要适当提供某些辅助材料,并且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合适的、趣味性的操作材料,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的浓厚兴趣,使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获得有关数学知识。

篇12

在电子电工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师总是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往往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教学示范效能低下的实际。众所周知,电子电工课程教学通常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文本知识教学和操作技能教学,其中教师操作技能教学规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往往能够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电子电工课程教学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教学示范的引领作用。

一、教师操作示范教学概述

电子电工课程教学中,教师操作示范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与电子电工专业一贯坚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初衷相辅相成。诚然,教师操作示范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教师通过操作示范既可以将教材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转换为现实的可见行为,对电子专业课程概念的演绎更加具体,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又解决了学生文本知识学习的抽象性问题,对学生将来参与实践操作做好必要铺垫,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成功的操作示范还是减少学生操作心理负担的重要方法,它对于树立学生实践信心,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准确到位的操作示范对培养电子电工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二、教师操作示范教学要领

电子电工专业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在正式开始本专业学习之前就已经通过平时所见所闻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由于学科之间的内部联系,学生基于中学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对某些器件的工作原理也有一定的感知,综合上述分析,电子电工教学中的某些操作技能即使没有教师的示范,学生对此也未必全然陌生,因此,教师在操作示范之前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在学生面前要确保从容自如可能会底气不足,为了达到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教师要确保操作示范的科学性和观赏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佩服、使学生折腰,这也应该成为教师操作示范所追求的境界和目标。

1.精细设计示范教案,充分准备示范用品

教案设计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教师操作示范指导性文件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操作示范前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包括,明确示范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通过观察掌握操作要领,提高教师示范的实效性;包括,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选用合适的示范方法、明确示范步骤;包括,确定示范的最佳呈现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电子电工操作示范教学中,由于教师课前的预设总体现着一定的理想性,因此,教师对操作示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意外教学情形估计不足,从而造成示范教学效果并不如心愿的情形,为了确保类似情况的发生,教师在正式操作示范之前可以进行预备性操作,真到了在学生面前演绎时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各种问题的产生。事实上,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预案,眼中有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自如示范、从容应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诚然,教师操作示范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娴熟的教学技能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包括教师示范带给学生其他方面的好感,诸如,教师在操作示范前对教学用品的准备和安排。我们知道,用品是教师操作示范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是教师操作示范教学之前必须体现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电子材料的准备;电子设备的调试;必备辅助工具的收集;各种直观教具的整理等都是教师操作示范教学之前不可忽视的步骤,同时,教师操作示范之前还必须将所准备的各种用品按照操作要求放置在规定的位置,确保井井有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知用品准备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步骤。

2.明确操作示范方式,辅助必要语言诠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