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5: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篇1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3.把握看问题、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

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持的不同的观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2、理解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持的不同的观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师:小朋友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考考你们,还记得这些词语吗?(课件1出示词语)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坐井观天    回答   口渴    喝水    说大话弄错    无边无际   大得很哪    抬头

二、激趣导入

为了奖励你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从前啊,有一口古老的井,井底生活着一只青蛙。它每天坐在井底,从来没有出去过,就这样平静地生活了很久。终于有一天,飞来了一只小鸟,落在井沿上,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

请同学迅速把书翻到58面,大声读读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2、想一想: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青蛙和小鸟)它们在争论什么?(天有多大)

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有多大?(无边无际,大得很。)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底)

    板画,井,把青蛙移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呢?(从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将小鸟移到井沿。

    指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过渡:它们俩碰到一起是怎么争论的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再次小声读读课文,找出它们的对话,用“--------”画记出来。

一共有几次对话?谁来读出他们的第一次对话?

3、对话导读,理解。

【出示第一次对话】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段和第三段,你从这次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②假如你是这只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你会有什么感觉?所以小鸟的话要读出又累又渴的感觉。谁来试试?

    ③1、2组读青蛙的话,3、4组读小鸟的话,老师来叙述。

过渡:青蛙听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觉得更奇怪了,而且一点儿也不相信,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第二次对话。     

【出示第二次对话】

①谁找出他们的第二次对话读读?

②从这次对话中,你知道青蛙认为天多大?(井口那么大)小鸟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子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可是有趣的是青蛙还认为小鸟是在说大话,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吹牛,说假话。可见青蛙一点儿也不相信小鸟的话。

③再读青蛙说的话,这句话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谁来读读?

改换句式:请看青蛙说的这句话,师读, “还用飞那么远吗?”意思就是说“不用飞那么远。”

   ④指导朗读:青蛙的话应该怎么读?(读出不相信的语气)-------指名读

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诚恳的语气。-----------指名读

师带读-----------分男女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过渡:一个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另一个认为天无边无际,而且谁也不肯认输,你们瞧!

【出示第三次对话】

①1、2组齐读青蛙的话,3、4组齐读小鸟的话。

②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你认为谁错了?(青蛙)你们的意见相同吗?

你们都认为青蛙错了,为什么它眼中的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实验:

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把书卷起来,卷成一个纸筒,往上面看,你能看到多大的一片天?指名说。我们的视线被纸筒挡住了,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小结:青蛙不就是这样吗?它一直生活在井里,视线被井壁挡住,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5、想象

    小鸟为什么会认为天无边无际呢?因为它一定飞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看到过天的边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鸟,你飞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边想象边说句练习。(小鸟展开翅膀飞呀飞,飞过高高的山,飞过广阔的田野,飞过茂密的树林,飞过蔚蓝的大海------------)

你们飞过那么多地方,有没有看到天的边际?可是青蛙不相信啊,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相信呢?(让它跳出井口来看看)

五、总结拓展,揭示寓意

1、【想象第四次对话】

①假如这只青蛙真的跳出水井,它将会看到一些什么?(很大一片天空,美丽的风景)

    ②那它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小鸟又会说什么呢?------ 指名说。

    ③创造想象,续编第四次对话。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惊呆了,看见了_______________,于是对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揭示寓意

    学习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谁呢?为什么?

所以我们认识事物要像小鸟那样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还自以为是。如果青蛙会跳出井来看看,说明它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这一点还是很可贵的。我们班还有很多同学坐井观天,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多学知识,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做一个见多识广,多才多艺的人,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哦。

六、板书设计:

                     小鸟

                              站得高

篇2

一、目标单一化

一些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研读文本时就急不可待地追问其寓意,一味追求“教”寓意的目标非常单一,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这是来自网络上《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片段。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 思考:从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想法?陶罐在听了铁罐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表现,这又意味着什么?

3. 教师小结:同学们了解了陶罐一直都很谦虚有礼,而铁罐骄傲自大,所以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

这样的教学设计,忽略文本品读,只求掌握寓意,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应对策略:趣味表演助理解

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做了以下调整和尝试:

师:我们把这篇课文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好吗?请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课文中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并在书中找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白等内容。

师:你们对这几位演员有什么建议吗?

生:你们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时,特别要注意感叹号所表达出来的语气,要通过语气将铁罐傲慢的态度和自大的神情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表演予以一定的表扬,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得以闪现,并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 、事理割裂化

很多教师偏向于对于寓言的讲解,而把故事本身和道理之间分割了。

以下是笔者试教《守株待兔》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哪位同学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一个种田人在田里干活时意外的看见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桩上,而且死掉了。

师:“忽然”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觉到这件事是很意外的。

师: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明显会破坏寓言故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很难理解和记住。

应对策略:紧握主线求整体

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又修改了《守株待兔》教学过程:

1. 自己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2. 带领学生根据上表阅读课文,一起讨论。

让学生读这一句:“他乐滋滋地走过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教师要让学生在读这一句时,展现出种田人翘首企盼的心情。

最后,守株待兔的结局是什么呢?“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要求学生读出对这一结果表示惋惜的心情。

3.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种田人的做法正确吗?

学生经历了获得新知的过程,对新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了。

三、过程模式化

寓言教学中领悟寓意越来越趋于模式化。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大部分教师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

师:开篇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的含义是什么?

生: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看的意思。除此之外,还告诉我们要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应对策略:教法灵活敢创新

以下是特级教师朱柏烽带来的《坐井观天》片段:师:我们现在帮助这只青蛙跳出井外。运用多媒体,青蛙跳出井外,然后站在井沿行,嘴里不停地呱呱叫)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

生:呀!山真高,田野绿油油的,公路像一条带子……我不跳出井,怎能知道这么多。

师:老师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积极参加活动,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同时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大家都会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所以,寓言的教学应当以文本为依托,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宜朗读的特点让学生尽情地思考。

四、思维被动化

这是一则非常令人深思的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完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之后,让学生将《青蛙跳出了井口》作为话题进行讨论。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青蛙从井中出来以后,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如井里好,又回到了井里。其他同学听后都笑起来,教师也打断了他的发言,还说了句:我看你就是那只青蛙!

后来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被自己称为“青蛙”的同学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和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

此时的老师后悔极了,在这个孩子的作业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我们怎样避免自己也成为这样一只“井底之蛙”呢?

篇3

在听课过程中,这些老师的教学生动,学生求知强烈。杨文娟老师讲的是《坐井观天》一课,在起初老师用绘图的形式让学生清楚井的样子,同时让学生贴“青蛙”、“小鸟”来体会哪里是井沿和井底,这个过程直接让学生参与并快速地理解了井的构造,对以后的讲解起到很好的铺垫。李春杰老师讲的是数学《梯形的认识》让学生看题目说一说自己本节课想学的内容,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用学生的语言把教学目标变为学习目标,导课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其他的老师也从学生需要、课堂需要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兴趣高涨。一堂课内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练和交际活动。这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听了这么多堂课,我觉得要上好一堂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篇4

因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听课并不是简单的听老师的教学内容而是教学意图、教学设计,在听课的过程中更要认真观察并做适当记录。听课不仅要听,还要看,捕捉授课者和听课者每一个动作、语言和表情,记下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方法。在听课之后更要及时积极的思考,准确客观的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取长补短。

在听课过程中,这些老师的教学生动,学生求知强烈。杨文娟老师讲的是《坐井观天》一课,在起初老师用绘图的形式让学生清楚井的样子,同时让学生贴“青蛙”、“小鸟”来体会哪里是井沿和井底,这个过程直接让学生参与并快速地理解了井的构造,对以后的讲解起到很好的铺垫。李春杰老师讲的是数学《梯形的认识》让学生看题目说一说自己本节课想学的内容,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用学生的语言把教学目标变为学习目标,导课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其他的老师也从学生需要、课堂需要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兴趣高涨。一堂课内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练和交际活动。这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听了这么多堂课,我觉得要上好一堂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富老师的示范课,学生预习,课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从生字、近反义词、示意图、课文中心思想等方面让学生板演,老师也不是完全的防守,而是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地引导或提问。富老师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课堂教学要努力达到主体与主导的和谐统一。竭力回避那种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陈旧讲课方式,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所学的兴趣,激发出由衷的热情。

篇5

1.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中教师头脑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师要用体现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世界。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创设和谐环境。学习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教师应尊重学生,赏识每一位进步的学生,要帮助和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创设条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在交流和活动中学会宽容、尊重和理解。为达到此目标,教师一方面应着力创造和谐的课内外气氛,形成信任、民主、主动的学习环境,以便使学生体验到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另一反面,教师要重视建立定向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课堂,引向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互相信任和帮助。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教材,有许多“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教学生动活泼局面的形成。

1.强调阅读和写作的个性化。阅读应该是探索和创作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我们应当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该以标准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

2.允许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深受传统智力理论的影响,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的培养,而对多元智力理论所揭示的其他智力很少涉及。实际上不同智力在不同个体身上都各具特点,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教师应保护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的各种学习方式都有用武之地。在这样的课堂上,既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也让教师的个性化特征在新课改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新的教材体系也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它以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联系别的学科,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以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不仅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才能,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生活,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创造。

1.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除了一本课本外,就是一大堆练习,其他什么也没有了。写作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意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学习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

篇6

思想重视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广大幼儿教师在思想上首先要树立重视课程游戏化研究的理念,才能够在具体工作中充分谋划、广泛研究、细致探讨。教师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课程游戏化研究:

一要深入研究这一领域成果。幼儿教师在教学改革研究中不能坐井观天、自以为是,要重视这一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已经得到验证和广泛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这是做好自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能够极大地提高自身从事课程游戏化研究的高度。

二要积极开展游戏化的尝试。教师不能纸上谈兵,要理论联系实践,勇于探讨、勇于尝试,将推动课程游戏化的各项因素考虑周全,确定方法与模式,主动在教学设计中予以兼顾,在教学中充分彰显游戏化的特色。只有积极开展尝试,才能够保证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优化和提高。

三要做好经验总结积累工作。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不断提炼总结才能够提高进步,对于课程游戏化研究而言也应如此。教师要重视现有经验的总结,对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予以固定,提炼经验并以文字形式体现出来,如读后感、教学反思、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素材、指明方向。

二、教学中积极开展游戏化路径突破工作

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不仅要重视理论研究,还要重视指导实践,在实践运用中完善补充教学经验和方法,更好地为幼儿全面成长服务。

(1)数学教学以游戏帮助理顺数量关系。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的关系讲解,要通过一些趣味小游戏活动帮助幼儿直观了解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例如教学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要求一位学生担任售货员,手里有三支铅笔,另一位学生扮演顾客,来买走了一支。这时候引导孩子们分析原来一共有多少、被谁买走了多少、还剩下了多少,让孩子们在脑海中形成“原有的量减去被买走的量等于剩下的量”这样的概念关系。以游戏形式帮助理解数量关系是非常好的形式,实践证明也非常有效。

(2)语言教学以游戏帮助提高表达能力。学前教育中语言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对孩子们进行表达的训练。表达的训练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游戏的方式进行,如组织几位小朋友开展角色扮演游戏,一位幼儿扮演“老师”,与其他幼儿进行对话小游戏。如“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今天吃早饭了吗?”幼儿回答:“吃过了。”接下来可以进行“吃的什么、好吃吗”这样的连续提问。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话可以不限定内容,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幼儿之间对话的内容非常广,有学习的,有生活的,有食物的,等等。这样的小游戏既让孩子们有了动手表演表达的机会,也让他们对学习活动更感兴趣,提高了表达能力。

篇7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以辅助教学,将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增加其阅读兴趣,提高其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同时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目标的完成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实践表明,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有利于课堂情境地创设,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实现图文并茂,激发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其对事物的兴趣程度有密切联系,多媒体教学以动画、声音、影像等形式展现课文中的情节,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其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学习效率。以《柳树醒了》这篇课文为例。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认识生字,同时让学生了解季节的变幻,感受春天的美好。为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可以展示与春天相关的景象,那就是柳树、春燕、春雷等。通过播放课件,展示万物复苏的景象,如小草发芽、挑花盛开、冰雪消融等。以动态图像的形式,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即春天处处充满生机,大地一片绿意盎然,到处都是一派迷人的景象。课件还可以在末尾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如:“亲爱的同学们,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请用画笔记录你身边的春景”等问题,从而启发学生从植物、动物、气候等方面展开想象,增加对春天的认识。待学生思考并发言后,教师再播放课件,以绚丽的色彩与优美的文字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使其更加深刻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突破学习难点

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将课本中静态的文字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从而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样的教学情境当中,让其更好地体会课文主旨,掌握关键的知识点,有效突破课本内的重难点。例如在《坐井观天》一文中,其主题就是让学生明白要从多角度看待事物,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要不断拓宽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而这样的寓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传统的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进行讲解,难以使学生认识到这样的主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的方式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播放青蛙与小鸟对话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处于井底的青蛙与翱翔于天际的鸟儿,他们身处的环境存在何种区别。另外为了使学生加深认识可以再增加一个实验模块,让学生用硬纸片或课本,将其卷成圆筒状,并透过圆筒观察蓝天,并告诉他们这就是青蛙所看到的天空的范围。同时可以向同学提问:“为什么现在你看到的天空只有圆筒那么大?”从而一步一步引出主题,“为什么青蛙和小鸟会对天空有不同的认识?那是因为其余的广阔天空被筒壁遮挡了,而青蛙的天空被那口井遮蔽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就是注意力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沉闷,学生也易产生倦怠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变幻教学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汲取知识。例如在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赵州桥的形态、作用等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分析赵州桥与其他桥有何不同,了解其特点和功能。这样的授课方式既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如视频、图片、影片等手段,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桥的形态、特点、建造者、所在城市等信息,通过视觉刺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介绍与此相关的旅游景点,将世界各地的桥梁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对比,使其了解更多关于桥梁的历史和文化,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将图像、图形、文字、声音等信息进行综合,通过人机交互操作,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传统的教学主要由教师决定,学生一般处于被灌输知识的状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转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学形式。通过计算机操作,教师可以更加简便地、高效地完成教学设计,学生也可以体验到动态教学的魅力。例如在《画杨桃》一文中为了向学生展示杨桃在各个角度的形态,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展示杨桃的各个剖面,而不必徒手在黑板上绘画,这样就有效地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为了让学生体验画杨桃的过程,还可以让每位同学尝试使用计算机进行绘画,体会多角度观察事物的乐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课文的主旨,即当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产生冲突时,不应过早地否定他人,而是要思考别人观察的角度是否和自己一样,同时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五、结语

多媒体计算机所独有的交互性能够使教学手段丰富多变,也因此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因素。运用多媒体展开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开拓学生思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巧用多媒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克服文中的疑难点,掌握课文主旨,提高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琼.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中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5(6):204.

[2]尕玛拉加.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青海牧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J].新课程,2016(22):113.

[3]杨秋兰.多媒体融入,踏寻高效课堂的芬芳——小学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构建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2015(21):82.

[4]朱玉芬,崔伟兰.以多媒体教学为抓手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3):52-53.

作者:魏志琴 单位:甘肃省临洮县文峰小学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多媒体教学也应运而生。多媒体教学即依照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的特点,结合教学设计,合理地对现代教学媒体进行选择,从而优化教学结构,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以辅助教学,将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增加其阅读兴趣,提高其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同时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目标的完成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实践表明,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有利于课堂情境地创设,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实现图文并茂,激发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其对事物的兴趣程度有密切联系,多媒体教学以动画、声音、影像等形式展现课文中的情节,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其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学习效率。以《柳树醒了》这篇课文为例。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认识生字,同时让学生了解季节的变幻,感受春天的美好。为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可以展示与春天相关的景象,那就是柳树、春燕、春雷等。通过播放课件,展示万物复苏的景象,如小草发芽、挑花盛开、冰雪消融等。以动态图像的形式,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即春天处处充满生机,大地一片绿意盎然,到处都是一派迷人的景象。课件还可以在末尾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如:“亲爱的同学们,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请用画笔记录你身边的春景”等问题,从而启发学生从植物、动物、气候等方面展开想象,增加对春天的认识。待学生思考并发言后,教师再播放课件,以绚丽的色彩与优美的文字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使其更加深刻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突破学习难点

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将课本中静态的文字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从而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样的教学情境当中,让其更好地体会课文主旨,掌握关键的知识点,有效突破课本内的重难点。例如在《坐井观天》一文中,其主题就是让学生明白要从多角度看待事物,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要不断拓宽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而这样的寓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传统的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进行讲解,难以使学生认识到这样的主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的方式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播放青蛙与小鸟对话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处于井底的青蛙与翱翔于天际的鸟儿,他们身处的环境存在何种区别。另外为了使学生加深认识可以再增加一个实验模块,让学生用硬纸片或课本,将其卷成圆筒状,并透过圆筒观察蓝天,并告诉他们这就是青蛙所看到的天空的范围。同时可以向同学提问:“为什么现在你看到的天空只有圆筒那么大?”从而一步一步引出主题,“为什么青蛙和小鸟会对天空有不同的认识?那是因为其余的广阔天空被筒壁遮挡了,而青蛙的天空被那口井遮蔽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就是注意力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沉闷,学生也易产生倦怠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变幻教学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汲取知识。例如在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赵州桥的形态、作用等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分析赵州桥与其他桥有何不同,了解其特点和功能。这样的授课方式既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如视频、图片、影片等手段,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桥的形态、特点、建造者、所在城市等信息,通过视觉刺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介绍与此相关的旅游景点,将世界各地的桥梁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对比,使其了解更多关于桥梁的历史和文化,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将图像、图形、文字、声音等信息进行综合,通过人机交互操作,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传统的教学主要由教师决定,学生一般处于被灌输知识的状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转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学形式。通过计算机操作,教师可以更加简便地、高效地完成教学设计,学生也可以体验到动态教学的魅力。例如在《画杨桃》一文中为了向学生展示杨桃在各个角度的形态,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展示杨桃的各个剖面,而不必徒手在黑板上绘画,这样就有效地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为了让学生体验画杨桃的过程,还可以让每位同学尝试使用计算机进行绘画,体会多角度观察事物的乐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课文的主旨,即当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产生冲突时,不应过早地否定他人,而是要思考别人观察的角度是否和自己一样,同时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五、结语多媒体计算机所独有的交互性能够使教学手段丰富多变,也因此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因素。运用多媒体展开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开拓学生思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巧用多媒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克服文中的疑难点,掌握课文主旨,提高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琼.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中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5(6):204.

[2]尕玛拉加.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青海牧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J].新课程,2016(22):113.

篇8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应注重采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发展,从而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不断总结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内容。

一、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得到普及和提高,当今世界信息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现状中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程度还较低,这就造成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只有正确地面对教学现状才能积极做出改善。

1.信息化建设成效较低

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信息化教学方式,需要国家适当地给予财政支持,才能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师资力量,才能推动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信息化建设。然而资金的短缺和国家对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不明确,导致我国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等硬件设施,却忽视了信息化课程设计、媒体课件等一些软件的建设,使得我国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信息化建设成效始终不高。

2.师资力量薄弱

计算机信息化的教学需要有相当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来完成教学任务。要想达到将信息化教学设计融入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目的,对教学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教职人员不仅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要有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更需要有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教学观念。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中针对计算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开发和探索。

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信息资源的环境中,通过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自主、终身的学习能力。这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关于信息化设计的几点思考和心得。

1.分析教学目标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前提

信息化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对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有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化素养进行充分分析,用谈话、提问、任务测验等方法来对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进行客观、科学的调研。教师应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度理解,充分吃透教材的整体教学目标、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以及他们的地位和关联,对各章节的重难点要了然于心。教学目标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进行分析,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任务驱动,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离开了适当的情境,学生的学习过程便如同“坐井观天”,只有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设计出与教学主题相关、真实的教学情境,采用微课、图片、动画、文字、语言等媒体形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真实的任务。

3.有效组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信息化技术,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也要做到全面和有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师要选择并制作最适当的教学资源,例如:微课、视频、图片、动画、课件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掌握网络、相关软件、云存储等环境资源的利用,使我们的课堂得到优化。

篇9

【课堂点击1】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书箱实物,明确它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后,出示观察电冰箱几个方向的平面图)

师:第(1)张图是电冰箱的什么面?

生:电冰箱的正面。

师:第(2)张图是电冰箱的什么面?

生:电冰箱的侧面。

师:第(3)张图是电冰箱的什么面?

生:电冰箱的上面。

【课堂点击2】

(教师出示一个6个面分别为不同颜色的长方体模型,平放在讲台上)

师:这个长方体的正面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向下翻转长方体)现在,这个长方体的正面是什么颜色?

生:蓝色。

师:(向右翻转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正面是什么颜色?

生:黄色。

……

师(小结):我们一般把长方体正对我们的那个面看作正面。

【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与其操作的设计路径、行进路线的取向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可能不同。教师的多向思考,会使课堂教学更精当、更精彩。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有必要思考:“怎样表达更科学严谨和清楚明白?在课堂点击1中,教师的提问全部采用“第×张图是电冰箱的什么面”的表达格式,前两个问题尚无歧义,但第三个问题“第(3)张图是电冰箱的什么面”,学生根据刚学的“正面、上面、侧面”知识都只回答“上面”,实际上还可以是电冰箱的“底面”,而这不属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此,我们不妨反过来提问“电冰箱的上面是第几张图”,这样就可以避免上述矛盾。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可以思考:怎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观察视角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堂点击2中,教师的操作一味地采用“教师转动长方体,让学生回答看到的长方体的正面颜色”的主持格调。其实,不妨把第三个问题逆向变化一下,反过来提出“如果让长方体的正面是黄色,你准备怎样摆放长方体”,让学生自主操作。这样,问题的答案就会更开放了。

二、“动”与“静”的协调

【课堂点击3】

师:如果我们分别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不同要求给图书箱拍照,你认为应该站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请大家走下来找一找、看一看。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

(1)第一张照片只能拍到图书箱的正面;

(2)第二张照片只能拍到图书箱的正面和左侧面;

(3)第三张照片只能拍到图书箱的正面和右侧面。

学生纷纷走下座位,蜂拥而上,图书箱周围“人山人海”,煞是热闹。

【反思】

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一些教师喜欢追捧“热辣辣的火焰”,而对“静悄悄的革命”敬而远之。其实,这两种教学状态之间不应该处于“非此即彼”的对立中,而应该统一于“内外皆秀”的对应中。

在课堂点击3中,教师虽然获得了“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气氛,但缺失了有效教学的“钙质”――井然的活动秩序和安全的思考环境。因此,应该提倡“三思而后行”的教学策略,强化学生的思考力度,学生完全能凭自己的座位“看”出或凭自己的能力“想”出拍这些照片的大致位置,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相互交流并互派一些代表到自己看不到的对方“领地”去实地考察验证,而不必都让学生一齐去“风风火火闯九州”。

三、“点”与“面”的扩展

【课堂点击4】

学生根据思考提纲在进行了拍照位置的选择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师:你找到了哪个拍照位置,只能拍到图书箱的正面和左侧面?

一个坐在图书箱左侧的学生举手示意,教师拿着数码相机来到该生所坐位置对着图书箱按下快门,然后连接到多媒体电脑上展示照片,让学生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反思】

学生的参与面、反馈面影响着教学的信息面和知识的支持面,教师不能由点概面、坐井观天,把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意见就视作全体学生的意见,而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他学生的想法或倾听学生的其他想法,由点及面,放眼远望,使知识的传授具有“人气”和“生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背景。

在课堂点击4中,教师在肯定那位发言学生的回答后,不妨追问“还有哪些同学站在所坐位置拍照,也能拍到图书箱的正面和左侧面”。这样,在符合要求的学生的回应中,学生感受的不再是一个视点――观察的站位,而是一方视域――观察的方位,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四、“实”与“虚”的提升

【课堂点击5】

教师用数码相机根据学生所述站位拍下了图书箱有关面的照片,然后通过电脑让学生判断是否符合活动前的拍摄要求,学生用“是”或“否”进行表决。

【课堂点击6】

课尾,教师出示练习题:“用两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观察它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可以看到什么图形?(如图)用线连一连。”

教师先让学生用小正方体学具拼一拼,然后看一看,最后连一连。

【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要先借助“摸得着”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和清晰的知识表象,再逐步“过河拆桥”,脱离实物,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想得出”原形、“选得出”条件、“理得出”关系、“答得出”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课堂点击5中,教师在展示照片的过程中不应简单地让学生判断“是”或“非”,还应该进一步让学生判断照片中图书箱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学生由“摸得着”发展到“摸不着”,就会自觉地把“看得见”的照片与“摸得着”的实物进行对比,有利于为以后观察抽象的三维立体图作好铺垫。

篇10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迅速改变、创新教学模式,多数教师经过尝试以后,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气氛融洽了,教学质量提高了等等。然而有一部分教师尽管很努力地进行尝试,但没有成效。

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不能光靠课堂的热闹、教学模式的花样等,那么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呢?本文笔者就这个问题和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要正确处理自主学习和主导作用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 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二、要引发学生想象,培养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着学生去获得新知识或对问题提出新见解,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引进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积极参加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并从中形成新的认识结构。例如教学《坐井观天》教师在课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只青蛙是在什么时候进到井里的?进井之前,青蛙也应该看过天空是怎样的?怎会跟小鸟发生争论呢?学生被这几个问题激发了学习的欲望,激起好奇心,都在想:这青蛙是怎样进井里的?它进井里之前有没有见过天空呢?经过一番讨论,有的学生说:这青蛙是在卵的时候被冲进井里的,所以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才会跟小鸟争论,有的说是小蝌蚪的时候无意中游到进里,由于从小没有人教给它知识,所以,它不知道天空的模样,有的说,是青蛙妈妈为了保护后一代,所以把卵生在井里,自己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青蛙没见过天空的样子。还有的说:青蛙小时候也许见过天空的样子,但由于在井里生活得太久,所以已经把以前的东西都忘了,才跟小鸟发生争论。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②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求异思维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创造。③随时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④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幻想能力及自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本身也不能“闭关自守”,也要有创造精神,要敢于创新,敢于对传统挑战。

三、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通过互相交流,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不断加深,他们在共同学习中不断使思维获得启发,学生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感受其中人物的动作表现,体会到作者描写的深意。同时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分析和探讨,能让学生提高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断进行改进,提高了教学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就需要打消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以平等的地位来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对语文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教师要激励他们大胆地提出来,并对这些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使其他学生都向他们学习。

通过发现问题,促进思维的进一步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讲解,但是要精讲少讲,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使他们在互助合作和探究过程中对语文知识进行主动思考,使语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二、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积极尝试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教学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合作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具有独立性和合作性,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自主性。学生的学习在积极互动下不断取得进步。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让他们通过认真阅读语文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使课堂学习具有针对性。通过互动学习和探讨,学生掌握了不懂的问题,而教师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一带而过,既节省了教学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又能让整堂课的节奏紧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我在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让他们主动说一说感受,提一提疑问。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就提出了许多不理解但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为什么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槭裁辞嗤懿幌嘈判∧袼档幕埃认为它在说谎呢?青蛙最后相信小鸟的话了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反映了他们的思路方法。这些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我及时加以开拓,运用使课堂教学教达到互动。

同时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的教学方法,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互动。

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教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三、以探究为目的,培养求异思维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才能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激发他们的语文智慧。语文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仅仅只有一个,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惯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去分析,获得合理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和他人不同的看法,对于和教师的讲解有疑问的地方也要大胆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语文思维发展。

篇12

关键词: 《逍遥游》 鲲鹏 形象 文化意蕴 哲理意味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部分节录。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引导学生领会《逍遥游》的主旨方面,正如马叙伦先生所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一般来说,各种参考书都把《逍遥游》的主旨阐释为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但是,这种抽象的解说加上庄子“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恣肆的文笔,给学生正确理解、深入把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让学生吃透《逍遥游》的哲学意蕴的关键因素就是让学生通过文中一个光彩夺目的形象——摆脱一切束缚,永远向往高飞远振,神游的“鲲鹏形象”的欣赏和多角度解读,水到渠成地使学生把握住《逍遥游》的最终宗旨。为此,我在教学时,主要设置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打破行文结构顺序,集中领略鲲鹏形象之美

语文学科是最富形象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理解感受这些语言符号表述的形象,让语言符号表述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语文课堂上,让课文里的鲜活形象栩栩如生地印在学生的头脑里。《逍遥游》一文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课文伊始作者以神来之笔所描写的鲲鹏。为了坐实这种描写,作者采用了重言的写法,有四处描写。四段文字相互补充印证,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极力渲染了大鹏的神奇变化、形体的巨大磅礴及由北冥到南溟起飞时候的宏大场面、翱翔之态的豪壮潇洒。庄子在描绘鲲鹏形象的这几段文字中,以其“恣肆”的笔法造成文字的跳荡,除了开头两段所写内容相连接之外,后两处文字散落在其他段落中。这不同于人们的常规表述,却分散了学生集中的审美感知和想象。为了加强和突出学生对于鲲鹏形象的审美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有必要打破课文原有的结构顺序,让学生把描写鲲鹏形象的文字加以归拢、集中,然后集中阅读、欣赏、玩味这四段文字,在庄子所开拓的天地奇观中,学生会惊异于鲲鹏恢奇怪诞的变化,感慨于鲲鹏巨大的形体,更会赞叹鲲鹏高飞远举的动人心魄的气势。在这种种情感体验和想象中,鲲鹏的形象自然会深入学生的心灵,成为挥之不去的动人形象。

二、拓展延伸,整合“鲲鹏”的文化意蕴

只看到语文教材的知识性、文学性,看不到文化性,无疑是对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没有文化的语文课,语文教材的价值将丧失一半。因此,挖掘“鲲鹏”形象所具有的文化意蕴,既可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又可为学生最终领会《逍遥游》的主旨做好铺垫。

鲲鹏在中国文化中是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文学形象,千百年来人们谈及庄子,必然会想到展翅高飞的意气风发的鲲鹏,自此鲲鹏超出了它在《逍遥游》中所具有的含义。在带领学生欣赏完鲲鹏形象之余,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带领学生领略鲲鹏的文化意蕴。其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们借鲲鹏形象表达情感,赋予鲲鹏丰富的象征意义。如要表现心中的雄才大略、宏图大志时,会联想到鲲鹏的巨大形体,“大鹏不可笼,大椿不可植”。(皮日休《七爱诗李翰林》)当人们要表达理想之豪迈、志向之远大时会想到鲲鹏飞翔的潇洒,“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上李邕》)《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讥于乡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其中的“鸿鹄”即指鲲鹏,寓意非凡之人,可代指人杰。

其次,许多成语典故皆从《逍遥游》中化出,如鹏程万里、鹏抟九天、鹏化、鲲化、鹏举等。再次,人们的祝福语、名字当中也常常包含“鲲鹏”二字。

总之,自庄子以充满想象的浪漫之笔创造了鲲鹏这一光照千秋的艺术形象后,在中国文化中,鲲鹏就成了激情、浪漫与抱负的代名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