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5: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

篇1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电视传输手段的改进和电视频道的增加,观众每天面对几十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为了提高电视台和各节目的收视率,各媒体不但注重传播内容,而且还意识到电视包装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是“眼球经济时代”,好的电视节目包装对于电视节目的形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富震撼力的画面和音效能先行引起观众注意,甚至给整个频道带来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电视包装的重要作用

目前电视包装以成为电视台和各电视节目公司、广告公司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说到包装,人们一般会想到是对产品进行包装的意思,起到装潢和美化产品的功能。之所以把包装拿过来用到电视上,是因为产品的包装和电视的包装有共同之处。包装如同让频道穿上一件漂亮且合身的衣服,在频道包装上,长相可以比做电视节目的内容,而打扮则是频道的包装。这件衣服如果不经常去整理和维护,它的外表和颜色随时有可能会被遗弃。如果这件衣服维护得好,它会越穿越合身,这也就是说电视媒体不但要重视节目内容,也要重视节目的包装。

包装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电视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现在许多媒体从各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整体宣传风格。比如湖南卫视的包装推行“橙色与灰色”系列的组合,无论是频道各种版式,还是宣传片,都是一贯坚持这种“时尚、年青、靓丽”的风格组合。再如中央电视台形象视觉的文化定位是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同时又以蓝色为基调统一色,在统一色中变化、演绎、传承,气势宏大,文化底蕴厚重,体现了大台风范。

二、如何使电视频道包装脱颖而出

电视频道、节目的包装能有效树立频道整体形象,彰显频道风格特色和吸引观众,那么如何使电视频道包装脱颖而出呢?

1.突出其个性。电视频道的包装不仅要定位准,还要有表现民族或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能够彰显自己的个性,打好特色牌,才能在众多的频道中站住脚。因此各频道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民族民风来包装自己,这样才能避免电视频道包装相互间的雷同。中央台作为国家台,代表党和国家的形象,它必须突出庄严、大气、恢宏的特色。凤凰卫视的两只挥动双翼旋转燃烧的凤凰图案构成了凤凰卫视最核心的形象标识,红色、黄色和橙色是凤凰卫视最显著的频道颜色。

2.坚持“变”与“不变”的原则。这里的“变”指的是频道宣传片、ID、节目导视菜单、收视宣传片可以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更新与包装,以激发观众的新鲜感,保持频道包装对观众的吸引力。对于频道的LOGO,则要保持长期不变,由于频道包装的目的是为了树立频道品牌形象,所以应该确立长期稳定的标识;频道的形象宣传片、色彩风格和音乐也应是保持稳定一些。

篇2

【中图分类号】 G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67-2

一、背景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电视媒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传媒巨头、国家电视台等大规模的电视机构,国内研究也多集中于省级电视台,对于市一级的电视台较少关注,但城市电视台才是我国的基层媒体,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背景和环境上,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媒介和传输、接收手段层出不穷,“后电视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昔日拥有绝对传播优势的电视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电视所处竞争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电视传媒,在顷刻间被划归到“传统媒介”的行列。

不过,不少学者并不对此感到悲观,相信只要能利用好发展机会,反而会变成机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新的媒介环境必然导致传统媒体退出舞台。

二、浅析几个概念

2000-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直接以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生产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约46篇,有关于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所面临现状分析的,有关于媒介融合下城市电视台创新发展的,有关于后电视时代城市新闻改革的,也有关于城市台新闻频道的定位及竞争战略的等等,在研究范式上主要以理论为主。以“后电视时代”为关键词共搜出文献38篇,题材基本为对后电视时代现象进行分析和预测,研究角度比较单一。在阅读这些文献之前,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

(一)后电视时代

在李新民《关于“后电视时代”的思考》一文中,他指出,“后电视时代”,指的是当下我国传媒界正在经历的一种以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电信、电脑、电视的融合以及电子媒体和纸质媒体的整合为主体,随着数字电视、IP电视、高清电视和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介的兴起而形成的崭新媒介格局。

在这个格局下,电视行业传统的制作、播出、传输、接收方式受到颠覆,电视内容提供者与内容消费者的地位实现了动态转换。后电视不仅是一种线性的接收终端,而且成为一种综合性、互动性、适时性、个人性更强的新型媒体形式。这个始于20世纪末的新媒介时代才刚刚开始,并正以加速度向前发展着。

在这里之所以用“后电视”来定义这个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叱咤风云的时代,除了有与“前电视”、“(现)电视”相对应,以维护前后概念系统完整性的考虑之外,还基于一种电视从业者所独有的电视本位视觉,立足于转型之中电视人的眼光,旨在为新形势下的电视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二)城市电视新闻

王仁忠在《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增强竞争力的思考》中解释道,城市电视新闻应该是“地方知识”,它应该“致力于对一个城市,它居民中的种族、民族和社会关系的深度了解。它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实体生态学,而且是一个地方和居民区的人文生态学”。

城市电视新闻应该是“研究传播、交通、定居与移民、社会关系与政治机构等城市各个方面的社会学,它力图通过每个居民区、每条街道、每个人口普查街区、每个群体、每个工种或行业,以了解这个都市的全部”。这就是城市电视新闻的绝对知识和绝对状态。

三、目前城市电视新闻现状

许敏和李子文在《西部城市台新闻频道的定位及竞争战略_以南宁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为例》中对于目前城市电视台新闻频道现状写到:随着数字电视整体转制不断推进,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市场的不断蚕食和国外传媒巨头的逼近,西部城市电视台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随着频道专业化的不断推进和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频道间在内容、定位、形式等方面都面临趋同的尴尬,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争夺受众的注意力,满足广大且异质性高的受众需求,就必须在节目及频道属性上力求明确的区隔和定位。同时他们也指出,对西部地区的城市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而言,只有实施品牌定位和竞争战略,在观众心目中树立鲜明的频道形象,才能形成频道自身的差异化优势,进而为频道赢得发展空间。

究竟在“后电视时代”电视新闻会遭遇怎样的冲击,该如何面对呢?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曾祥敏、陈丹丹在《现代传播》2012年第5期的《中国电视民调新闻的历史体察与发展探究》中提到,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全民记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新闻媒体更需要专业化的信息整合。电视媒体如果未能有效地整合民意信息,那么势必与民意渐行渐远,电视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将面临质疑。电视媒体的民意调查是媒体根据确定的主题,定位科学的设计问卷,也是一种获取独家新闻的方法。从数字即新闻的角度,独家解读也避免了同质化的诟病。这种兼得民意信息和独家新闻的可操作性对电视新闻有着重要意义。而谭天在《以升级促转型―――城市广播电视发展的战略思考》中认为,城市台的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其亟待从三个方面大力推动媒体的升级:由播出平台向媒介平台升级、由内容生产向综合服务升级、由城市媒体向文化产业升级,通过升级促进转型。余志为在《电视会消亡吗?论新媒介格局下电视媒体的未来》中说,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传统广播意义上的电视也面临挑战。新媒体不仅改变了电视的节目内容,分化了传统意义上的观众,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的性质与内涵。(连少英《互联、互动、融合、增值“三网融合”时代我国有线通信电视发展趋势分析》,《现代传播》2012 年第 5 期)可见,传统意义上电视的“权威”地位将不再由政府主导,而代之以市场主导,它将同其他媒介包括新媒体一样,被投放到市场中重新审视。这就要求电视必须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受众意识,才可能赢得用户的青睐。

四、面对“后电视时代”,何去何从

面对这样的境地,《浅论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策略》中李勤勇、赵霞乐观的认为,挑战即是机遇,电视业应“通过对节目内容、形态的不断深化与创新,提升节目品质,抢占舆论高地,整合平台优势,赢得核心竞争力,寻求与新媒体的共荣共生、相互融合之路,已经成为传统电视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王露、范文霈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传播模式的探究》中也认为这将是双赢的机会,“电视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的整合,一方面将拓展传统电视节目的外延,另一方面把电视的影响力平移到互联网、手机上,在新的平台上创造二轮三轮的付费机会。丰富的内容资源在新媒体的技术平台上能够多次、复合使用,实现内容的增值服务。”

在《关于“后电视时代”的思考》中李新民还提到电视在“后电视时代”的趋向。首先,在管理和生产方式方面。后电视时代崭新的电视产业链要求从业机构真正能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融入其中。其次,在运营模式方面。随着电信、电视、电脑三网融合的实现,电视产业链拓展必将涌现出新的盈利模式。在《“后电视时代”,向网站买节目?》中,李鸥甚至认为在未来电视将向网站购买节目。“水涨船高的版权采买费用终于导致各家视频网站纷纷推出自制内容,电视媒体如果不能在这样的争夺中及时调整自己的位置,那么将来电视人要向互联网人购买内容了。”

在《浅谈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创优》一文中,葛长庚认为应坚持“广告办台,新闻立台”。办好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办活、办好地方小台的电视新闻,提高收视率,扩大传播效果,已成为地方电视台的宣传工作重心。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他认为从受众出发,加强策划,突出地方特色,创办一批精品板块栏目,打造一支过硬的采编队伍,是地方新闻节目创优的有效途径。在《浅谈城市电视台新闻栏目思考与定位》中浙江大学盘剑教授就认为,媒体越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就越容易与受众产生距离,而这种距离并不会产生“美”。相反,只有真正地与观众零距离接触,才会得到认同。我认为,如何推进“本土化”战略应从以下几点做起:1.与当地文化结缘;2.让当地区域文化在电视上唱主角;3.把电视文化深入当地文化之中;4.利用电视影响力,创造文化活动,提升电视文化的价值;5.加大介入地区社会生活的强度等等。

参考文献:

[1]邹晶.地方电视新闻节目的新趋向――民生新闻-公益新闻-公共新闻[J].青年记者,2006,(6).

[2]朱玲.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发展之困境与突围[J].新闻记者,2012,(03).

篇3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5月14日专门就抗震救灾报道在总局“收听收看日报”上批示,称赞“上海台此次地震报道表现很好。重视、准备充分、认真”。广电总局在5月15日发出的《关于做好抗震救灾报道工作的通报》中,对上海东方卫视迅速反应、调整节目、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引起强烈反响给予表扬。

为了总结推广SMG抗震救灾报道,提高SMG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的水平,6月7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市广播电视学会在上海联合召开SMG抗震救灾报道的研讨会,对东方卫视此次新闻直播进行评价。以下是发言要点: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林罗华:人们常说新闻记者是国家这艘航船上的t望者。

在灾难发生时,媒体应该让受众像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一样,真实地感知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灾难。同时,媒体也是大众监督社会的公器,更应该通过对灾难及时、全面、科学、负责的报道,正确引导舆论,树立其公信力,维护其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塑造本国良好的形象。

我们这次地震报道应该说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从而引发了我们许多的思考:比如在突发事件面前,媒体应该承担怎么样的社会责任,如何以更加专业和更加有效的传播方式来引导舆论。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会议要探讨的话题。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多提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和新闻宣传的质量。

SMG新闻中心主任袁雷:5月12日下午,四川发生地震后半小时,我们就派出了第一路的记者,携带便携式的卫星设备和海事电话赶往灾区,接着又陆续派出9组记者跟随上海的消防队和医疗队赶往灾区。从5月12日到25日,SMG新闻中心直播特别报道板块强度达到了256个小时,通过各方资源,收集提供的相关报道大概将近2000条,其中前方特派记者发回了250条,卫星连线达到201次,驻站记者是293条,跟抗震救灾消防队、医疗队等嘉宾的连线206次。

同时SMG电视新闻中心还充分利用央视这个平台,及时播报上海各方面积极支持救援灾区的新闻报道。据统计,在特别报道的时间,中央电视台采用上海的新闻有175条,其中有16条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

另外,我们的抗震救灾的特别报道还跟网络开展了紧密的合作。东方网、文广集团网、新浪网都是24小时视频同步直播我们的报道,流量最高的单条新闻视频点击超过100万。

SMG广播新闻中心主任乐建强: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以后,SMG广播新闻中心在第一时间迅速反应,派出了精干的采访力量,分批前往灾区,及时报道抗震救灾的情况。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了旗下的东广新闻台20分钟滚动播出的形式,及时刷新抗震救灾的情况,990早新闻和东方电台的早新闻,在地震发生的次日就推出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专题报道,大幅度、多角度地报道灾区的抗震救灾情况,及时播发抗震救灾的消息,将抗震救灾情况在第一时间带给上海的听众。据统计,从5月12日到6月2日,东广新闻记者连线报道超过了450个,播发各类从前方发回的消息470多条,早新闻录音报道105个,消息530多篇。

东方卫视总监蒋为民:这次抗震救灾直播,得益于我们集团在2007年对东方卫视的定位描述:高端引领、大台风范、国际视野、东方立场,也体现了集团在管理上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战略、策略,集团化的作战方式所产生的合力是全国其他地区电视媒体所不能企及的。

同时,是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整体的包装和内容的选择上,都非常注重细节的完美,力求从细节上给观众一个非常清晰的品牌形象。另外,品牌大于销售,影响力大于收视率。当我们的记者在汶川和四川整个灾区报道的时候,当地群众知道他们来自东方卫视时,打的是免费的,不能进去的场合,东方卫视的记者可以去。我感到这种口碑是任何商业投入所买不来的,东方卫视的管理理念真正体现到品牌上了。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兵:作为SMG旗舰的东方卫视从建台之初就以新闻立台为目标和口号。当汶川大地震突然降临的关键时刻,东方卫视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全台新闻生产与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进入抢新闻的状态,在第一时间主动奔赴震中一线,并在以后很长的一个时段里,以“聚集四川汶川地震特别报道”为新闻主题,每天组织长达近20小时的大信息量集中报道。东方卫视在这一时段里也成为引起全国乃至世界一些国家传媒注目的新闻大台。东方卫视的新闻立台优势,再一次得到最充分的展示。

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光有央视一个新闻频道是不够的,上海要成为世界比较有名的大都市,应该有自己的主要播新闻的频道。而能够发挥影响力的,是东方卫视。所以要坚定不移把主要的新闻资源放在这上面,不要犹豫。新闻立台应该是我们的方向,至少应该是SMG的方向。东方卫视加油,SMG加油!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刘康:这次电视传媒的地震报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立了大功,东方卫视尤其突出。电视三架马车,央视纵览全局,四川台一线视角,东方卫视则充分表现了现代化的中国、世界泱泱大国的中国所拥有的从容大度和国际化的视野及胸怀。东方卫视的新闻专业素质修养在这次报道中,给全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刚才蒋为民总监说得好,收视率第二位,品牌才是第一的。东方卫视以前卫、超前的视野给中国传媒打造了新的品牌形象,也提出了新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非常重视这次研讨会,虽然因故不能前来出席,但他专门提交了论文。他写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的电视媒体表现差别很大,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等作出快速反应,半小时内就了大地震发生的消息,以及相关的权威信息。而此时有的卫视还在按部就班地播放电视剧,面对突发事件表现得不适应、不专业。在各省卫视中,东方卫视表现得尤为突出:前方,40多名采编、技术人员奋战在地震灾区,力争在真实现场获得第一手新闻;后方,集团统一部署于5月13日在省级卫视中率先推出大容量的特别报道和全天候直播,运用现场连线、嘉宾访谈、连续报道、字幕消息等多种形式反映抗震救灾的进展,普及防震自救的知识……这一切都依赖于一支业务过硬、富有专业精神的采编队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喻国明:地震是个大考,在考验我们传媒的品质。很早以前我就有一个想法,在中国香港有一个凤凰卫视,以一个县级电视台的规模,居然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为什么在中国内地没有一个和凤凰卫视同样影响力的新闻频道出现呢?

我在这次地震报道当中的一个感慨,幸亏境外有了凤凰卫视,境内有了东方卫视。真要由衷地感谢东方卫视的同仁们为我们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因为我知道这些努力都是克服了诸多的困难来实现的,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尊重。我觉得东方卫视是以新闻立台的新闻机构,要善于从不断的灾难性或者说突发性事件考验当中,使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清华大学教授陆地:这次地震报道只有几家被媒体、被学界人士经常提及的,除了中央台、当地的四川台,应该说就是东方卫视。中央台是中央媒体,四川台是近水楼台,东方卫视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占优势,但在众人的心目当中却是属于无可非议的胜家。所以我今天发言的主题就是“力量与启示”。从收视率和市场份额来说,这次地震报道东方卫视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分别提高到了1倍和1.5倍以上,这是很大的进步。东方卫视实力、能力和影响力的提升,除了客观的原因以外,我觉得还有一些主观的因素,就是体现了我们东方卫视的一种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就包括作为一个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这是一种责任意识,也是一种精神。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这次赈灾应该说震出了国威,也震出了电视的形象和声誉。在这次赈灾的报道当中,电视传媒形成了三架马车的格局:就是央视、四川卫视和东方卫视。地震发生的那天,我正好在台湾,走的时候,还真是听了一耳朵,就是台湾电视媒体采集东方卫视的信息,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电视的光荣,也是我们的尊严所在。就像喻国明老师所说,3・14是教训大于经验,这次更多是经验大于教训。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上海的广播和电视联手进行抗震救灾报道,而且跟东方卫视这个平台的协作非常顺畅,包括娱乐、文艺一些部门的编导和记者,也充当了新闻记者。我觉得这样一种资源充分整合,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创造。

篇4

一、媒介生态学概述

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态学已经呈现出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乃至其他人文科学渗透扩展的轨迹。“生态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一门专业化的学问,它已经衍化为一种观点,一种统摄自然与社会、生命与环境、物质与文化的理论观点,一种新型的世界观①,而“生态”观念也随之渗透到传播研究领域。媒介生态学分为两大部类,一个是以媒介为中心,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另一个是以人类为中心,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存在问题。

国内关于媒介生态的研究也已经出现,邵培仁教授最早发表了媒介生态研究的论文《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等。这些论文开了国内媒介生态研究的先河。孙旭培教授发表《文态平衡诸理论》,讨论新闻出版与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的五种“文态平衡”理论。张国良教授也开展了媒介生态方面的课题研究。例如《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童兵教授在论及中国传媒市场格局的文章中也使用了媒介生态的概念。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媒介生态颇有见地的观点和思考②。

在媒介生态学的观点看来,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和发展是顺应了其所处的整个生态系统变动的内在需求,然而当电视民生新闻出现后,其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暴露出了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总之,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解读电视民生新闻就是把研究民生新闻的着力点放在整个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上,探讨不同类型的民生新闻的发展特色和它所产生的诸多问题,为民生新闻更好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山东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特色

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不同媒体之间的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多种媒体的包围上。报纸、广播、互联网,它们都以各自的优势与电视争夺着有限的受众与广告资源。除了这些外在的媒介环境中存在着如此多的竞争者外,电视新闻频道最大的威胁来自电视本身,电视同行间的竞争几乎到了白热化的境地。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内外部生态环境,电视民生新闻只有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住自己特定的受众,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山东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在受众定位、栏目理念、播出方式等方面有以下特色:

(1)组合播出,维持高收视率

齐鲁频道推出“新闻接力100分”的理念,将《新聊斋》、《拉呱》和《每日新闻》3档新闻节目在17:00~18:40接力播出,形成了固定的新闻节目时段。《新聊斋》以评说时事为主,《拉呱》则更关注省内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每日新闻》则以“青春形象、新锐思想、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理念,用较为轻松的方式播报国内外的新闻。

公共频道从17:55~19:30播出《民生直通车》、《新闻女生组》和《民生三人行》3个新闻栏目,也形成了固定的节目组合。《民生直通车》的宗旨是“为百姓办事,替政府分忧”,关注的新闻主要以省城为主,辐射全省及周边地区。《新闻女生组》以记者参与的方式讲述百姓的情感故事,展开“情感援助行动”;《民生三人行》注重挖掘趣味性的事件,进行故事化讲述。

这些时间段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黄金时段,但是通过捆绑销售的方式,这两个频道现已形成各自固定的新闻时段,逐渐培养了受众收视习惯。各个栏目利用组合的模式,在频道中都维持了相对稳定的高收视率。

(2)采用“说新闻”的形式拉近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

在生活快节奏给人们带来较大压力的今天,受众更喜欢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心情愉悦地接受新闻信息,而不喜欢主持人正襟危坐、字正腔圆地“播”新闻方式。“说新闻”充分运用了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再到人际传播解读的效用,使受众产生“拉家常”的亲切感和收视愉悦,拉近了栏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受众心目中树立了栏目的“亲民形象”。正是由于这种富有亲和力且风格独特的“说”新闻的方式,使受众对主持人产生了亲切感。

主持人是节目的代言人,也是节目的重要识别标志。拥有一个形象气质与节目内容、性质相符的主持人是一个成功节目必备的要素之一。这样的主持人更容易得到目标受众的认可和接受,也更容易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和积极性。《拉呱》不仅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追求与受众欣赏口味的吻合,在主持人的选择上也大胆地起用相声演员出身的“小么哥”。使主持人的形象气质更接近节目的目标受众。在这些民生新闻栏目中,主持人都一改过去新闻主持人西服、领带,正襟危坐,表情严肃的形象,他们在主持节目时都表现出十足的幽默感与亲近性,用娓娓道来的方式为观众说新闻。这种“侃大山”、“聊家常”的新闻播报方式对于讲述“身边新鲜事、稀罕事”的民生新闻节目来说非常合适。它不仅使观众们感觉到这是一个讲述自己身边事的节目,更是一个自己人在讲述自己身边事的节目,更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增加了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

(3)为民办事,增强节目的服务功能

与传统新闻相比,电视民生新闻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资源。当媒体关注市民生活的同时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的时候,市民对媒体的信任度就会增加,这种信赖成为电视民生新闻生存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诸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建设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教育学习不轻松、环境保护不到位、就业形势严峻等等,这都是广大市民生活中或多或少遇到的困顿与难处,针对弱势群体面对的这些难题,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逐渐树立服务意识,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对一些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不公正现象尽量作追踪报道,监督问题的解决。

《每日新闻》栏目中设有一个专门的 “为您办事”版块,该版块的主持人被誉为“小侠女”,专门为百姓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和问题,在观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此外,其他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也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帮忙”版块,如《生活帮》节目中,主持人被称为“帮主”,记者被称为“帮办”,栏目的宗旨也强调一个“帮”字。每天的节目中,观众可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以短信的方式发给节目组,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主持人会为大家解答这些疑难问题,同时这一栏目也设有一个类似于《每日新闻》中 “为您办事”的版块――“小鹿帮忙”,专门为群众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媒介生态学把媒介看是活的生物,生存在适合其生存、发展、繁衍的生态环境之中,在媒介生态理论中核心的思想是生态位。用生态学中生态位的观点看,任何一种媒体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生态位,亦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以及它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

虽然电视民生新闻相对于其他民生新闻来说,占据了独特的生态位,但是,电视民生新闻本身之间抢夺同一生态位的竞争异常激烈,各省台、市台陆续开办民生新闻节目,导致民生新闻节目过多过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问题。

(1)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

跟风一直都是中国电视行业挥之不去的阴影,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目前也是这样一种状况。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相对其他新闻类节目的高收视率,各个电视台及频道纷纷开办自己的民生新闻节目。省台、市台互相竞争,市台内部也在竞争,新闻素材雷同,版本却多样,对观众造成误导。同质化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传播环境失去了传播品种的多样性,传播生态将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导致传播市场结构性失衡。作为省级电视台的两个频道,齐鲁频道和公共频道有着相似的覆盖区域和受众群,以及近似的新闻来源,栏目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栏目版块类似、栏目性质相近、风格雷同等问题比较突出。加之两个频道的新闻时段重叠,频道间竞争激烈。

(2)内容肤浅,市井新闻充斥其中

新闻是“为读者、听众和观众提供关于重要事件的知识和理解,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还有助于增加他们的判断和行动能力③。而现实的电视民生新闻却时常背离了这一本质。通过观看节目,笔者发现,山东电视台的各个民生新闻节目中充斥着大量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井小事、奇闻怪事,大量十分琐碎且日复一日存在的如邻里争吵、街头打架、家庭纠纷、夫妻矛盾、被盗被骗等所谓的“市民喜欢的新闻”。相似的内容如果每天都在屏幕上出现,会使观众感到节目缺乏新意。而且,这种报道只是对小事情进行简单重复的报道,而较少去思考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3)越俎代庖,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

电视民生新闻表现出来的太过浓厚的百姓代言人意识背离了、超出了它应有的地位与职责,对公众社会意识的形成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媒体的职责是反映问题,而不是代替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现实中一些民生新闻媒体和记者总是以“青天”自居,自诩为“正义的化身”、“无冕之王”,以强势者的身份来为百姓“讨公道”、“讨说法”。《每日新闻》中的“为您服务”版块就经常出现一些记者为百姓讨说法,百姓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找记者帮忙的情况。《生活帮》栏目更是如此,由于栏目重在“帮忙”,许多观众有一点问题,不是去找相关部门解决问题,而是找记者。小区的路不好走、等公交车困难这样的事都找记者帮忙。久而久之,会给百姓造成了一种错觉,找媒体比找相关部门更能解决问题,甚至有些市民在给节目打电话请求帮忙解决某一问题的时候,就直截了当地说,媒体比我们老百姓说话更有力、更有用。这不应是新闻传播所追求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②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年冬

篇5

借这次会议,我想就广电行政部门如何抓好广播电视宣传工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宣传质量是广电工作第一职能

近年来,我们广电系统在宣传工作、事业发展、产业经营、队伍建设、新媒体引进等几项工作中,始终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党的“喉舌功能”定位所决定的,用省广电局何大新局长的“鸡论”所说,就是“主要功能是打鸣”,同时兼顾“下蛋”。最近,国家广电总局根据国务院《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总局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台的2009版《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细则》,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任务和责任。因此,我们坚持“宣传质量是广播电视的生命线”理念始终不动摇,我们把提高宣传质量始终作为广电工作第一职能。这既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所致,也是媒体竞争大潮所迫。正是在这种理念支撑下,市电视台经过大量考察、调查、比对,经过充分酝酿、准备,才有了这次艰难而有亮色的“微调”。“微调”的几档新闻类节目,从各自的定位、板块的设置、观众的互动、时尚元素的运用以及片头、片花、字幕等的设计,都有很大改进,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又另当别论。这个会的初衷就是要广泛听取各位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宣传质量?在切实加强舆论引导,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这里我着重讲两小点:

第一、提高宣传质量,必须更加关注民生。要让媒体融入火热的社会生活,要让广大民众离不开媒体。这是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赢得公信力体现责任感的必然选择。这是我们广电人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我们的收视率永远都上不去,群众就不满意,媒体就会很孤立。前段时间对央视《新闻联播》流行一种说法:“前10分钟领导都很忙,中间10分钟各项各业都兴旺,后10分钟世界各国都动荡。”虽有夸张,群众不满意却是事实。可最近看央视新闻频道节目,它们已悄然“变脸”:会议报道大为减少,新闻评论时有增加;即使是会议新闻,也尽量做到:时政新闻民生化,民生新闻故事化。这是一个信号,也是改革新闻报道的方向。南京市电视台民生类品牌栏目《南京零距离》最近已突破地域限制,升级改版为《零距离》,下含若干子栏目,已显示出逐鹿全国群雄的霸气。湖北荆州电台、电视台的对农互动节目“垄上行”,以其“民生”之长堪称国内翘楚。由此看来,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现在时》的“换装”是明智之举,具有前瞻性。据说,*县电视台也尝试办起了民生类栏目《*县零距离》,这是可喜可贺的。

第二、提高宣传质量,要不断满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相适应的文化需求。现在已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和后娱乐时代,信息的纷繁芜杂和铺天盖地让受众有了个性化选择和有效性选择,受众的电视欣赏趣味和品质在不断提升,受众的分众化现象更加突出,如果我们不认真加以调查研究,不在“好看、有用”和“受众本位观念”上下功夫,不在节目的引导上下功夫,不在节目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不在编排制作播出各个环节上下功夫,我们就会失去观众,从而失去(已沦为传统媒体)电视存在的价值。市电视台的此次动作,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实施过程管理是提高广电宣传质量的必由路径

在这几年的广电宣传工作中,我们一直把实施精品工程当成重中之重贯穿始终。

第一,强化质量第一理念。广电工作言必称宣传,宣传工作言必称质量。一个电视台不管县级还是市级,几年下来没有叫得响的栏目,没有叫得响的节目,没有承办过几次产生深远影响的大型活动,没有出版或发表过几篇有档次有深度的论文,没有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力,没有培养出一定的领军人物,那么你这个台长、局长就白干了,对领导和团队就很有愧。

第二,扎实推进过程管理。

1、坚持评议制度。对日播节目、常规节目派出评议组和监听监看组对节目进行评议和监听监看,当场探讨点评,现场培训。

2、坚持创优制度。年年隆重举办创优节目评奖活动,

3、坚持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制度。制定并实施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计划,年年投入资金全面推进,对新闻从业人员实施岗位首席、岗位标兵制度。

4、获奖节目颁奖制度。两年隆重举办一次创优节目大型颁奖晚会。

5、严格目标管理。几年来,层层制定分解常规宣传任务、对外宣传任务、创优目标任务,并严格与奖金、评优、晋级挂钩。

通过几年的努力,全系统已初步形成抓质量的共识和较为浓厚的探讨学术的氛围,宣传质量不断提高,对外影响不断扩大。

今年4月评奖揭晓的全省广电节目政府奖,我市获一等奖(优秀奖)9件,在上年4件一等奖基础上翻了一倍多;二等奖26件,另有古蔺1件被选送到全国参加星光奖角逐。获奖数、获奖率、获优率均列全省前茅。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7月,市电台在省电台发稿205件,在中央电台发稿18件;市电视台在四川电视台(不含公共频道)发稿298件,在中央电视台发稿16件;在省台发稿稳居全省前三名。今年市电视台的许多新闻策划都赢得了主动,在四川电视台推出后受到各界好评。

三、实施有效整合是形成系统宣传合力的重要保证

大家知道,打造本土新闻、丰富本土新闻类栏目、提升本土新闻影响力,是目前地方电视台的突围、振兴之路。“换装”后的*电视台,取消了国际新闻,还将增加《*新闻联播》的时长,增加包括《*现在时》、《每日630》在内的3档新闻节目的板块,丰富《谈话》等栏目在内的节目内容。如果我们的整体构想得以实现,必将对全市的电视新闻宣传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但是,目前市电视台的人力、物力和新闻资源都很有限,而电视又是高投入高消费媒体,为此,我们将实施以下整合:

1、台内资源整合,即市电视台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资源的相互利用,达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同级媒体资源整合,即充分利用《*日报》、《*晚报》*电台的信息源,利用上述两报和《*广播电视报》上的评论、言论和其他文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3、市、区、县资源整合,即充分依靠区县政府和广电媒体,利用你们的智慧、资源和优势,通过不同

的方式实施合作实现共赢,才能以媒体积聚整合效应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6

一、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严肃认真。

现在,我每天负责对《新闻联播》《xx新闻》以及《xx新闻》等新闻进行分条切割,从中挑选出反映国家经济、政治动态的热点新闻,放到政务网上,以便能让更多的人及时地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政策资讯,力争能为领导的工作和计划提供参考。现在我已经制作、整理视频新闻6000多条,光盘240张,并针对每条新闻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为中心日后建立大型资源库作准备。此外,我还对各位领导的出镜新闻进行分类,定期作出《领导专供》更好的为领导服务。

同时,我还承担了中心各项活动和重大任务以及全市重大活动时的一些拍摄和制作任务。例如,“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和“南京市政务网”的开通仪式、“第四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和“2003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等,任务的完成都让我的业务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由于以前都是学习的书本知识,实践机会少,当我真正拿起机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欠缺。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中,光线的调节,色彩的对比,对镜头捕捉的敏感性,这都需要我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摸索和学习。在这一方面,我还要向老同志学习,力争每一份成品出来,都达到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让自己满意,让领导满意。

另外,我还负责维护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凤凰卫视直播测试的正常运作,后台服务器上信息的及时整理和删除,并积极参与部门晚间的视频值班工作。视频工作的纷繁复杂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工作中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

二、政治上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需要我对众多的新闻事件进行挑选和编辑,这就要求我必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始终要与党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路线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新闻的主线,了解社会的动态,为大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所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通过书籍和图像等资料,积极学习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而我在这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他们经常帮助我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焦点新闻,并介绍给我许多优秀的新闻网站,使我对许多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我的政治素质和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在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请教。

对于刚从学校中走出来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因为在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想象的,这就要求我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学会在实践中动脑筋摸索,体会那些在书本中不能学习到的窍门和技巧,提高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正在努力学好视频软件,同时尽可能的熟悉photoshop、3DMAX等其它软件,希望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同时,我利用平时的时间抓紧学习英语并利用采编新闻的机会,学习新闻上的出现的英语标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平时我也在各种媒体网站上,搜集许多名家论文,了解目前国内外政务网与网络新闻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力争改进目前简单机械的采编工作,将新闻通过自己的编辑和思考再放到网上,从而带给别人参考和思索,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

篇7

一、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严肃认真。

现在,我每天负责对《新闻联播》《新闻》以及《新闻》等新闻进行分条切割,从中挑选出反映国家经济、政治动态的热点新闻,放到政务网上,以便能让更多的人及时地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政策资讯,力争能为领导的工作和计划提供参考。现在我已经制作、整理视频新闻多条,光盘张,并针对每条新闻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为中心日后建立大型资源库作准备。此外,我还对各位领导的出镜新闻进行分类,定期作出《领导专供》更好的为领导服务。

同时,我还承担了中心各项活动和重大任务以及全市重大活动时的一些拍摄和制作任务。例如,“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和“南京市政务网”的开通仪式、“第四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和“××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等,任务的完成都让我的业务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由于以前都是学习的书本知识,实践机会少,当我真正拿起机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欠缺。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中,光线的调节,色彩的对比,对镜头捕捉的敏感性,这都需要我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摸索和学习。在这一方面,我还要向老同志学习,力争每一份成品出来,都达到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让自己满意,让领导满意。

另外,我还负责维护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凤凰卫视直播测试的正常运作,后台服务器上信息的及时整理和删除,并积极参与部门晚间的视频值班工作。视频工作的纷繁复杂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工作中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

二、政治上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需要我对众多的新闻事件进行挑选和编辑,这就要求我必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始终要与党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路线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新闻的主线,了解社会的动态,为大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所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通过书籍和图像等资料,积极学习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而我在这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他们经常帮助我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焦点新闻,并介绍给我许多优秀的新闻网站,使我对许多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我的政治素质和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在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请教。

对于刚从学校中走出来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因为在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想象的,这就要求我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学会在实践中动脑筋摸索,体会那些在书本中不能学习到的窍门和技巧,提高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正在努力学好视频软件,同时尽可能的熟悉、×等其它软件,希望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同时,我利用平时的时间抓紧学习英语并利用采编新闻的机会,学习新闻上的出现的英语标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篇8

一、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严肃认真。

现在,我每天负责对《新闻联播》《新闻》以及《新闻》等新闻进行分条切割,从中挑选出反映国家经济、政治动态的热点新闻,放到政务网上,以便能让更多的人及时地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政策资讯,力争能为领导的工作和计划提供参考。现在我已经制作、整理视频新闻6000多条,光盘240张,并针对每条新闻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为中心日后建立大型资源库作准备。此外,我还对各位领导的出镜新闻进行分类,定期作出《领导专供》更好的为领导服务。

同时,我还承担了中心各项活动和重大任务以及全市重大活动时的一些拍摄和制作任务。例如,“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和“南京市政务网”的开通仪式、“第四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和“2003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等,任务的完成都让我的业务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由于以前都是学习的书本知识,实践机会少,当我真正拿起机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欠缺。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中,光线的调节,色彩的对比,对镜头捕捉的敏感性,这都需要我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摸索和学习。在这一方面,我还要向老同志学习,力争每一份成品出来,都达到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让自己满意,让领导满意。

另外,我还负责维护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凤凰卫视直播测试的正常运作,后台服务器上信息的及时整理和删除,并积极参与部门晚间的视频值班工作。视频工作的纷繁复杂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工作中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

二、政治上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需要我对众多的新闻事件进行挑选和编辑,这就要求我必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始终要与党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路线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新闻的主线,了解社会的动态,为大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所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通过书籍和图像等资料,积极学习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大精神。而我在这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他们经常帮助我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焦点新闻,并介绍给我许多优秀的新闻网站,使我对许多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我的政治素质和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在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请教。

对于刚从学校中走出来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因为在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想象的,这就要求我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学会在实践中动脑筋摸索,体会那些在书本中不能学习到的窍门和技巧,提高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正在努力学好视频软件,同时尽可能的熟悉photoshop、3DMA等其它软件,希望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同时,我利用平时的时间抓紧学习英语并利用采编新闻的机会,学习新闻上的出现的英语标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平时我也在各种媒体网站上,搜集许多名家论文,了解目前国内外政务网与网络新闻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力争改进目前简单机械的采编工作,将新闻通过自己的编辑和思考再放到网上,从而带给别人参考和思索,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

篇9

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其内容生产的层面上讲,广播电视节目与其他许多商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乏个性和深度的同质化趋向。为了使之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就成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中的关键词之一。因此,本文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谈谈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资源要素为传播内容,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成员传播各种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可以说,包含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事实和观点,其内容质量高低和优劣乃是决定一个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在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电视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

1.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给整个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其有效信息量的拥有密切相关,从而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位置。有学者为此提出,过大的信息落差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潜在冲击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隐患,而减小信息落差的办法,就是要逐步加大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包括所谓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内容生产的层面上,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应当从人民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大力拓展节目内容的题材范围,扩充节目负载的信息含量,使广播电视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书评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的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另一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要求我们把单一的信息事实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置于其背景性信息、前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之中,透过阐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过去对单一信息事实本身的传播变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立体式传播,让观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能够较好地知其所以然。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央视《新闻30分》对组合式报道的探索是值得赞赏的。

3.电视新闻节目应当从单纯的报道新闻走向深度的解读新闻,为公众意见、集团观点和社会舆论构筑一个自由传播的合法空间和平台。大众媒介传播从诞生开始既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生活中意见、观点和舆论自由流动的集贸市场。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类节目必将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又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不断升温的谈话节目热、访谈节目热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证明。在西方国家中,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占有总量一半以上的主要节目样式。在我国,央视的《实话实说》、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都是这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这类节目大都以人物的交谈为形式,以意见、观点的碰撞为核心,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为旨归。谈话节目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时事分析、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深度报道,如央视的《央视论坛》、凤凰台的《时事开讲》等。这两类节目的流行表明,广播电视节目已不再是单纯的表层信息传播,而是更加注重于对信息内容的深层次阐释和解读。

二、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

任何媒介传播总是借助一定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可以相互传译的符号系统,才能实现信息内容的有效传递,这种符号系统就是媒介传播的语言方式,其语言方式特性是大众媒介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广播电视语言乃是一种感性化的符号系统,它以某一特定时空中连续存在的视听素材为基本单位,在电子技术机械复制功能的支持下,广播电视传播对现实生活的承载,与其真实存在的时空结构相对应和同步,具象的声音和画面保留着人际信息的完整性,它通过直接诉诸于媒介受众的视听知觉器官,进而在人们心理结构上产生出一种震撼性的场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介的语言特性,使之回归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其节目生产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面向。

1.进一步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出生动、鲜活的表现形态。麦克卢汉认为,广播电视首先是人类触觉的延伸,它是整体的、通感的,涉及所有感官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集中地体现为一种全息性的时空结构,包括节目内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其重要意义在于,借助于其语言方式的感性特征,广播电视传播打破了印刷媒介对人类自身视听感知天性的束缚和隔离,进而重新回归到人际互动过程中的本真交流状态。但是,由于我们对广播电视语言感性化、全息性特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以致把一个生动的故事叙述得平平淡淡,把一种鲜活的场景描述得枯燥无味,许多广播电视节目显得单调呆板、暮气沉沉,缺少生动、鲜活的感性化特征。在过去的新闻传播中,我们往往把报道的真实性与真实感混为一谈,以为只要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就一定会产生报道的真实感。实际上,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概念,所谓真实性是指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的保真度,真实感则是媒介传播对受众产生的真切贴近的心理体验。因此,充分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媒介传播达到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必然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

2.充分发挥其感性化的语言特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力。首先,要充分发挥现场同期声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完整记录的同步传播。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场实时报道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主要叙述元素之一,事件报道纪实化、现场报道普遍化和现场直播常态化则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最有力的媒介竞争手段。要在传播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开掘广播电视传播的媒介潜能,不断提高我们运用现场同期声像的质量和水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广大观(听)众面前。其次,必须加强媒介传播的互动性,努力增强广播电视传播的过程化意识。所谓过程化是由于广播电视传播擅长于对事件过程的展示,而不是单纯地表达事件发展结果和结局,因此,应当根据其传播过程特点来组织和开展大众媒介传播活动。应当注意的是,所谓传播过程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线性过程结构,而是一种以互动性、悬念感、不确定性为核心的非线性过程结构。可以说,传播过程化是由广播电视语言特性所带来一种全新而独特的传播方式特征。

3.进一步完善媒介传播的话语方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谓话语本身是一个含义简单的概念,即各种互相联系的书写和演讲的言语段落。但是,在社会实践中,话语往往涉及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效果等问题,并始终与权力的分配相互关联。广播电视传播是一门模拟传、受双方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艺术,传播者——记者和主持人不是用书写的文字符号而是运用声音和形体语言向受众传递信息;同时,其时空结构是以时间性为主导的存在形态,受众必须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才能进行有效的视听,因而对媒介话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感性化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进一步完善其话语方式应当从平民化、亲和力、审美感和公信力等几方面人手。孙玉胜指出:央视近10年的新闻改革是从改变电视叙述的语态开始的,使电视传播的“表达和叙述的态度变得更真诚、平和,表达和叙述的内容变得真实、鲜活,表达和叙述的手段变得更遵循电视的规律”。实际上,进一步完善媒介话语方式,是促使广播电视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在内容上体现一种鲜明的平民主义立场,饱含着一种真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形式上努力增强媒介传播的感性特征和审美效应,提高媒介传播的亲切感、贴近性。

三、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

当前,随着光电模拟技术向着数字光纤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进步为广播电视和人本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技术特性的改变将直接导致节目体裁样式和表现形态的变革和创新,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依托电子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并在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两方面实现节目形态的创新。

篇10

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其内容生产的层面上讲,广播电视节目与其他许多商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乏个性和深度的同质化趋向。为了使之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就成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中的关键词之一。因此,本文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谈谈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资源要素为传播内容,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成员传播各种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可以说,包含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事实和观点,其内容质量高低和优劣乃是决定一个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在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电视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

1.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给整个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其有效信息量的拥有密切相关,从而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位置。有学者为此提出,过大的信息落差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潜在冲击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隐患,而减小信息落差的办法,就是要逐步加大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包括所谓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内容生产的层面上,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应当从人民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大力拓展节目内容的题材范围,扩充节目负载的信息含量,使广播电视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书评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的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另一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要求我们把单一的信息事实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置于其背景性信息、前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之中,透过阐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过去对单一信息事实本身的传播变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立体式传播,让观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能够较好地知其所以然。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央视《新闻30分》对组合式报道的探索是值得赞赏的。

3.电视新闻节目应当从单纯的报道新闻走向深度的解读新闻,为公众意见、集团观点和社会舆论构筑一个自由传播的合法空间和平台。大众媒介传播从诞生开始既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生活中意见、观点和舆论自由流动的集贸市场。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类节目必将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又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不断升温的谈话节目热、访谈节目热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证明。在西方国家中,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占有总量一半以上的主要节目样式。在我国,央视的《实话实说》、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都是这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这类节目大都以人物的交谈为形式,以意见、观点的碰撞为核心,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为旨归。谈话节目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时事分析、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深度报道,如央视的《央视论坛》、凤凰台的《时事开讲》等。这两类节目的流行表明,广播电视节目已不再是单纯的表层信息传播,而是更加注重于对信息内容的深层次阐释和解读。

二、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

任何媒介传播总是借助一定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可以相互传译的符号系统,才能实现信息内容的有效传递,这种符号系统就是媒介传播的语言方式,其语言方式特性是大众媒介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广播电视语言乃是一种感性化的符号系统,它以某一特定时空中连续存在的视听素材为基本单位,在电子技术机械复制功能的支持下,广播电视传播对现实生活的承载,与其真实存在的时空结构相对应和同步,具象的声音和画面保留着人际信息的完整性,它通过直接诉诸于媒介受众的视听知觉器官,进而在人们心理结构上产生出一种震撼性的场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介的语言特性,使之回归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其节目生产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面向。

1.进一步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出生动、鲜活的表现形态。麦克卢汉认为,广播电视首先是人类触觉的延伸,它是整体的、通感的,涉及所有感官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集中地体现为一种全息性的时空结构,包括节目内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其重要意义在于,借助于其语言方式的感性特征,广播电视传播打破了印刷媒介对人类自身视听感知天性的束缚和隔离,进而重新回归到人际互动过程中的本真交流状态。但是,由于我们对广播电视语言感性化、全息性特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以致把一个生动的故事叙述得平平淡淡,把一种鲜活的场景描述得枯燥无味,许多广播电视节目显得单调呆板、暮气沉沉,缺少生动、鲜活的感性化特征。在过去的新闻传播中,我们往往把报道的真实性与真实感混为一谈,以为只要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就一定会产生报道的真实感。实际上,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概念,所谓真实性是指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的保真度,真实感则是媒介传播对受众产生的真切贴近的心理体验。因此,充分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媒介传播达到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必然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充分发挥其感性化的语言特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力。首先,要充分发挥现场同期声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完整记录的同步传播。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场实时报道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主要叙述元素之一,事件报道纪实化、现场报道普遍化和现场直播常态化则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最有力的媒介竞争手段。要在传播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开掘广播电视传播的媒介潜能,不断提高我们运用现场同期声像的质量和水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广大观(听)众面前。其次,必须加强媒介传播的互动性,努力增强广播电视传播的过程化意识。所谓过程化是由于广播电视传播擅长于对事件过程的展示,而不是单纯地表达事件发展结果和结局,因此,应当根据其传播过程特点来组织和开展大众媒介传播活动。应当注意的是,所谓传播过程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线性过程结构,而是一种以互动性、悬念感、不确定性为核心的非线性过程结构。可以说,传播过程化是由广播电视语言特性所带来一种全新而独特的传播方式特征。

3.进一步完善媒介传播的话语方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谓话语本身是一个含义简单的概念,即各种互相联系的书写和演讲的言语段落。但是,在社会实践中,话语往往涉及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效果等问题,并始终与权力的分配相互关联。广播电视传播是一门模拟传、受双方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艺术,传播者——记者和主持人不是用书写的文字符号而是运用声音和形体语言向受众传递信息;同时,其时空结构是以时间性为主导的存在形态,受众必须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才能进行有效的视听,因而对媒介话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感性化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进一步完善其话语方式应当从平民化、亲和力、审美感和公信力等几方面人手。孙玉胜指出:央视近10年的新闻改革是从改变电视叙述的语态开始的,使电视传播的“表达和叙述的态度变得更真诚、平和,表达和叙述的内容变得真实、鲜活,表达和叙述的手段变得更遵循电视的规律”。实际上,进一步完善媒介话语方式,是促使广播电视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在内容上体现一种鲜明的平民主义立场,饱含着一种真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形式上努力增强媒介传播的感性特征和审美效应,提高媒介传播的亲切感、贴近性。

三、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

当前,随着光电模拟技术向着数字光纤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进步为广播电视和人本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技术特性的改变将直接导致节目体裁样式和表现形态的变革和创新,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依托电子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并在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两方面实现节目形态的创新。

篇11

一、加大普法力度,确保有效执法:

3月15日,结合3.15活动,配合宣传部、工商局、技术监督局参加由福建经济频道组织的在建阳进行的3.15活动建阳分会场的活动,现场发放省总队印刷的2007年宣传挂历和识假辩假和科学使用农资知识材料,并当场受理农户投诉1起。结合春耕备耕情况,我局组织农业执法、法规、种子、农技、植保、土肥、经作、兽医等单位及农资经营企业,从2007年3月15日至2007年3月22日,在我市8个乡镇21个行政村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工作人员向参加活动的群众发放了如何购买“放心农资”、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防治病虫害、如何防控禽流感、《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方面宣传资料,向来访群众现场解答疑难问题,推介优良水稻品种、优质农药等“放心农资产品”,深受群众欢迎。在宣传周期间,共发放宣传材料14000多份,内容有省总队印制的宣传年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农药识假辨假、兽药知识简介、种子栽培技术、肥料使用注意事项、公布举报电话8259179及969155农业农业热线咨询电话。悬挂宣传横幅40条,下乡进村农资展示销售种子560公斤;现场接受举报投诉1起,接受咨询近165人次。并在建阳电视台新闻节目、南平电视台新闻节目及南平电视台今晚9点半栏目宣传建阳农业部门农资打假工作并曝光典型案件、假冒产品。这次宣传活动虽然时间短,但取得了极明显的成效:

1、提高了农业执法的地位,营造了良好的农业执法氛围。随着这几年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首先得到了农民朋友的肯定,现场的农民通过执法队员不厌其烦的讲解如何识别伪劣农资,群众满意率达100%。通过这次大规模的宣传活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解决了农民的急需,又帮了政府的忙,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形象和农业执法能力。

2、宣传了生产企业的品牌,提高了优秀企业的知名度。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对参加这次宣传活动的企业来说,收益匪浅,既给他们搭了一个桥,让他们的产品直接面对农民,又借助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在农民心中树立了企业品牌的效应,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3、解决了农民朋友的需求,加大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参加这次宣传活动的农业技术专家有农业局的,还有南平市农科所和企业聘请的,专业涵盖面广,技术力量雄厚,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渴求,解决了许多困扰他们而未能解决的农业技术问题。

二、明确目标任务,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今年农资市场打假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围绕“两个提高”,即提高农资产品质量合格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两个减少”,即减少农民群众因农资质量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因农资质量出现的上访案件;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确保农民增收;狠抓“五个结合”,即集中整顿与长效监管相结合,源头治理与市场巡查相结合,市场准入与跟踪管理相结合,打假治劣与扶强保优相结合,加大打击处理与引导企业诚信自律相结合;突出“四重一大”,即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季节、大案要案;开展“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保春耕”专项行动,带动农资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根据农业生产和农资使用的特点,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开展5次兽药及生物制剂大检查、2次种子大检查,5次农药检查,2次肥料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327人次,出动车辆103次,查处市场97个次,查处单位431家次。查获无标识的水稻种子212斤,农业部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96斤,查获无证经营生物制品案件一起,案值2525元,过期兽药30斤。立案11起,罚没款6.5万余元,挽回经济损失38万元。

三、坚持打防结合、转变工作方法:

1、全面巡查、重点监控:主要针对一些大的有农资经营点的村,进行重点巡查,严厉查处和收缴5种高剧毒农药(如建瓯丰农农资有限公司建阳黄坑门市部经营50%甲胺磷的案件就是重点巡查时查到的)。

2、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在春耕生产期间结合“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和电视走字公布举报电话8259179及959155农业热线咨询电话,欢迎社会各界人士举报、提供非法生产、销售假、劣农资的行为(如建阳麻沙植物医院界首门市部经营的“花优63”杂交水稻种子不符合“种子法”的规定的案件就是群众举报查处的)。

3、构建信息平台、增加资源利用:通过福建农业信息网、福建农资经管网构建的信息平台,增强各县(市)、区大队之间的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共同打出非法生产、经营假、劣农资的行为(如建阳晓富种子公司经营未经审定的大豆种子案就是三明三元区执法大队转来的信息,才得以查处其违法行为)。

4、培养线人、重点突破:通过线人调查、了解暗中生产、经营假、劣农资的违法行为,对一些不易查处的案件进行重点突破(如建阳市阿炳兽药店非法经营生物制剂的案件,就是通过线人踩点并购买,执法大队人员在其仓库蹲守后端掉的窝点)。

四、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攻坚战

根据整治方案要求进行重点整治、保障安全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整治氛围

建阳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以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宣传车、标语、现场咨询、969155等传媒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重要性,在城区主要干道及重点整治乡镇悬挂宣传条幅11条,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标语上墙2条,张帖标语130张,利用建阳图文电视频道播放农业部就农资问题致全国农民的公开信、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材料近一个月,在建阳电视新闻频道和南平电视台今晚9.30栏目各播发新闻一条,通过建阳农业信息网及时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各类信息,利用建阳农业刊登一期专项整治情况,出动宣传车21次,咨询630人次,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5种高剧毒农药明示图、《农业部就农资问题致全国农民的公开信》、《致全市养殖户的一封公开信》、《致全市水产养殖企业、养殖户的一封公开信》、《致全市食用菌种植户、经营者的一封公开信》等宣传材料8000张,并公布了举报电话0599-8259179。在全市营造一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良好氛围。

2、开展技术培训、科技进村入户

利用电视开设农业讲座、农业局周未讲座、进乡入村培训等形式,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期间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共培训69期,2000多人次。培训的内容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资维权、无公害锥栗生产技术、无公害柑橘生产技术、食用菌专项培训、水产养殖安全用药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如何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的使用技术等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的技术。并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无公害锥栗栽培技术》、《无公害柑橘栽培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水产养殖安全用药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高效低毒农药使用方法》、《生物农药的使用技术》、《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葡萄无公害栽培管理》、《蔬菜无公害栽培管理》、《农药合理使用技术》等手册及教材2000余册。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户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认识,从源头上杜绝了使用甲胺磷等五种高剧毒农药,为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打下了良好基础。

3、开展全面检查、进行重点整治

根据布署,2007年9月6日开始建阳市农产品专项整治组对全市13个乡镇及城区进行拉网式检查,至目前止共出动人员266人,其中执法人员78人,车辆70辆次,检查了13个乡镇的蔬菜、水果场、茶叶生产场,农药标签抽查90个,农药质量抽检样品10个,农药经营网点73家,检查兽药生产企业1家,兽药标签抽查30个,22家畜禽养殖场(户),对生猪“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添加剂样品检测151份未检测出盐酸克伦特罗的药物残留,合格率为100%。兽药质量抽查2批次并查处销毁过期兽药20盒,无害化处理病死猪2头;检查兽药经营网点(含渔药)57家,检查饲料生产企业4家、经营网点27家,发出整改通知书4份,生猪养殖场9家,查获违法农资100公斤,责任人3人。水产品养殖场22家,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检测60个,其中蔬菜农药残留检测54个,不合格产品2个,合格率96.3%,比去年的合格率96%提高了0.3个百分点。水果农药残留检测6个,全部合格,合格率100%。

五、存在问题和建议:

1、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够,法律宣传还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的活动,让广大的农户也能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12

1、节目方面。今年我的直播节目从原先的四档减为了两档《青春在线》、《信息直通车》,但是压力不比以前小,因为自己必须得比去年有进步,犯的错误必须得比去年少,节目得比去年好听。总体来说进步是有的,但是错误犯的不少,领导批评了我好几次,我都记忆深刻,自己真的很不象话,还没学会走就想跑,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一定会改正。现在来总结节目,两档节目都是老节目了,听众相对固定,不过今年多多少少都出现了点问题,首先是《信息直通车》,这档节目有一段时间是1034频道同事轮流来上的,所以从收听习惯来说,参与量受到影响了,一直到我重新接手,这种状况还是没有多大改观,只是短信量已经慢慢的增加了。关于节目的改版升级,在每次节目里都会提到,qq群也已经建立了,我想这还不够,升级自宣还是要体现出来。力争在xxxx年到来之前让《信息直通车》节目真正启程!《青春在线》节目,今年的搭档换成了米粒,整个节目气氛活跃了,参与量稍微提高了些,不过节目的层次感没有以前好了,就像一棵大树,以前只顾着给根施肥,忘了剪枝叶,现在正好相反,在以后也必须要改进。然后就是嘉宾不如以前请的多、请的有质量了,其实节目有嘉宾真的很好做。也真的很好听,这方面我们现在也正在努力。我们在5、6、7月份曾经尝试过每期节目之前录一个节目自宣交代一下今天节目的内容,有效果,但是效果不明显,就放弃了,我想如果一直坚持到现在应该会有效果,坚持很重要。如果说去年主持《青春在线》是在认识的过程,那么今年就应该是初恋了,我需要改进、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太多太多,最重要的是要一直学习、看书、看报,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培养自己包容的胸怀,容纳不同人的声音。xxxx年的《青春在线》很坎坷,吵过、闹过、打过、挣扎过,未来的路究竟在哪我必须要实实在在的走在路上才知道。请各位领导、老师、同事帮助、支持和监督。

刚刚提到的是直播节目,还有几档录播节目《快乐旅游》、《邹平地名》、《成语故事》、《中华古诗词》,主要总结的是两档新节目《邹平地名》和《成语故事》,这两档节目让我收获很多,更多的是知识方面的,还有就是专业方面的,我更适合讲故事和对话(这一点从录广告也获得了),单独一个人的录音总是喉咙发紧,虽然现在有点进步,但仍然不尽如人意,这一点上我需要更加努力。

2、创收方面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二年,创收任务是4万,目前完成了21950元,还有一半的任务,需要加把劲儿了。今年相比去年有所提高,但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跑出去就有希望,努力就会有收获。今年的创收基本上都是扫楼盘扫出来的,我真心感觉到自身的压力,不过还是没有完成,我感觉到惭愧。今年从跑业务中也学到了很多努力比不努力强,不过不要做无用功,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好的策划比什么都重要等等等等,这些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我很高兴。另外跑业务对节目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只有走出去,才能知道听众在想什么,想听什么,在节目中可以为他们表达什么,这就是我从业务中学到的知识。

今年的活动依然精彩无限,车展、家具展、鹊桥会、自驾游、xx民俗文化节,如果说去年的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兴奋,个人工作总结那么今年的活动,让我的自信心涨了不少,因为终于有我的客户参加到活动中来了,另外户外主持的能力也提升了不少,感谢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和帮助,我会更加努力,报答你们的关心。

xxxx年快要过去了,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我想说的是:我很笨,总是做一些无用功,喜欢沾沾自喜,没有进步反而翘尾巴。

我已经意识到了我浮躁了很多,在这里再次感谢张主任及时的把我敲醒,感谢两位副主任对我的关心,感谢同事们对我的包容。以后怎么做也是一句话: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以上就是我的xxxx年工作总结,压力、失眠、汗水、成长、希望、期待、决心,唯独没有泪水,因为我要我自己。

电视台职员年终述职报告范文一:

我毕业于xxx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于今年六月底到中心工作。在这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无论是我的工作、学习还是生活状态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一、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严肃认真。

现在,我每天负责对《新闻联播》《xx新闻》以及《xx新闻》等新闻进行分条切割,从中挑选出反映国家经济、政治动态的热点新闻,放到政务网上,以便能让更多的人及时地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政策资讯,力争能为领导的工作和计划提供参考。现在我已经制作、整理视频新闻6000多条,光盘240张,并针对每条新闻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为中心日后建立大型资源库作准备。此外,我还对各位领导的出镜新闻进行分类,定期作出《领导专供》更好的为领导服务。

同时,我还承担了中心各项活动和重大任务以及全市重大活动时的一些拍摄和制作任务。例如,“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和“南京市政务网”的开通仪式、“第四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和“XX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等,任务的完成都让我的业务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由于以前都是学习的书本知识,实践机会少,当我真正拿起机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欠缺。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中,光线的调节,色彩的对比,对镜头捕捉的敏感性,这都需要我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摸索和学习。在这一方面,我还要向老同志学习,力争每一份成品出来,都达到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让自己满意,让领导满意。

另外,我还负责维护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凤凰卫视直播测试的正常运作,后台服务器上信息的及时整理和删除,并积极参与部门晚间的视频值班工作。视频工作的纷繁复杂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工作中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

二、 政治上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需要我对众多的新闻事件进行挑选和编辑,这就要求我必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始终要与党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路线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新闻的主线,了解社会的动态,为大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所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通过书籍和图像等资料,积极学习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和xx大精神。而我在这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他们经常帮助我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焦点新闻,并介绍给我许多优秀的新闻网站,使我对许多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我的政治素质和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 在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请教。

对于刚从学校中走出来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因为在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想象的,这就要求我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学会在实践中动脑筋摸索,体会那些在书本中不能学习到的窍门和技巧,提高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正在努力学好视频软件,同时尽可能的熟悉photoshop、3dmax等其它软件,希望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同时,我利用平时的时间抓紧学习英语并利用采编新闻的机会,学习新闻上的出现的英语标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平时我也在各种媒体网站上,搜集许多名家论文,了解目前国内外政务网与网络新闻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力争改进目前简单机械的采编工作,将新闻通过自己的编辑和思考再放到网上,从而带给别人参考和思索,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