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5: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无论是从它所实施的方法、手段、模式还是我们对于信息技术了解的程度都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就需要我们尽快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要更加重视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掌握,以及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而中小学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因此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就更应该具备这一重要素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为当前中小学教师提供了机遇,更是提出了挑战。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国外很多国家的教育系统中,都把集中力量进行培训被看作是政治机构的行为,这些国家的政府都高度重视教师的自身素质,会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培训,无论是从资金投入还是软硬件配置,都列入国家教育投入,在人员培训管理等方面也都采取了有效的举措来适应这种变化。很多国家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育水平,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广泛性。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被认为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学历、信息素养等要求甚至比大学教师的要求还要高。在国内,因我们对这方面的重要性认识的还是比较晚的,因此与国外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2000年1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并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经过颁布这一系列的政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得到一定的重视。2004年底,教育部颁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用以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2012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该规划明确提出了要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这一任务,并继续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培训对象,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培训、考核和认证,并将这些实施一体化机建设,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因此,为了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充分了解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才能为今后制定培训策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调研对象会直接影响调研结果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素养,掌握扎实的教育技术理论,能够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思想,充分有效的指导教学实践,运用现代的多种教学媒体以及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过程。然而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却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目前国内针对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现状的研究的确很多,但是多数都是只分析现状,提出一些浅层次上的建议或是培训方案,还有一部分也是根据自己地区或城市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现状的问卷调查,但是这些问卷基本都是基于教师而制定的,很少有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需要教师掌握哪些多媒体技术,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学习效果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然而这一重要问题却被很多人所忽略了,因此所制定的培训方案还不够详实。
3调查问卷的题目设置能否准确反映问题
目前国内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结果多基于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一般都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内的中小学教师的抽样调查。研究者会制定相应的问卷题目,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作答,然后根据答案提出一些实际的培训方案,但是从目前来看,对于问卷调查的分析还不够细致,问卷设置的种类也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单一的教师问卷。实际上这些问卷应该考虑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应设置不同的问题,因此可以区分为学校管理人员、非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以及学生。这样才能更深入、更广泛的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的现状。
4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跟地域差异有关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人文特点,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些地域差异也同样会影响这一地区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接受程度。而不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于某个特定地区或特定城市而进行的,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此我们在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研究时,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的内涵出发,详细了解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标准,还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并要针对不同人员制定不同的调查问卷,并且要对问卷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达到更加详细、准确的掌握现状的要求,只有准确掌握现状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培训方案与策略。
作者:柳崧轶 单位:吉林市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笔者对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20份,收回问卷698份,回收率为96.9%,其中有效问卷687份,有效率为98.4%。在被调查的教师大部分教师是希望在本校、或本乡(镇)接受培训,即培训的地点要求便利、方便。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所掌握的教育技术知识各有不同,需要继续提高的重点也不一样,对于今后自身需要提升的方面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16.1%的教师表示教学设计的能力需要提升,10.6%的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需要提升,15.0%的教师科研的能力需要提升,13.1%的教师课堂活动设计的能力需要提升,12.5%的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需要提升,21.7%的教师课件制作能力需要提升,10.5%的教师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需要提升。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希望今后通过培训课件制作的能力提升需求最高,其次是教学设计的能力,课堂活动设计的能力。对于目前教育技术培训的不足,17.6%的教师认为目前培训重技术轻应用,30.3%的教师认为培训时间短,6.1%的教师认为培训模式单一,24.7%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过于狭窄,12.1%的教师认为培训缺乏系统性,7.7%的教师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调查结果表明今后在培训时间上是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是培训的内容培训中应更强调应用性。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与实践教学脱节
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来看,在内容方面,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和简单的课件制作培训,而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化作用等培训甚少,过于重视技术本身,忽略能力的培养,背离了培训的真正目的。培训的目的在于教师能把教育技术作为促进更高级学习的工具,用技术工具来收集、分析、解释、交流各种传达信息的数据资料,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
2、参加培训的部分教师动机不强,应用意识淡薄
从教师参加培训的动机来看,外部功利色彩较为浓重,48.3%教师参加培训多是为了拿证、评职称或为了做课件拿奖金。45.9%的教师是出于对学科的兴趣、爱好掌握一项教学技能,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实现自我价值。很小部分教师对培训持不太重要的态度。
3、培训方法和模式单一
这种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灌输式的方法,没有考虑到中小学教师作为成人的学习特点,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群体特性,不利于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并且对于以后的实际应用也缺乏相应的后续反馈。
4、培训没有考虑学员的学科差异和水平差异
参加培训教师的学科不同,背景知识不同。这导致他们的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受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很多教师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技术恐惧现象,且多数教师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不知道如何使用网络资源。如果盲目地对受训教师讲授相同的内容.势必会影响培训效果。
5、培训课程质量有待提高,评价体系尚需完善
由于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多的原因,使得培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课堂管理等方
面不能很好地做到言传身教。目前多数培训的评价内容还是传统的记忆性知识和程序化方法,评价方式也基本沿用考试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是对培训期间的所学知识进行测试,而忽视了学员结束培训后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策略
1、明确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
教育技术培训主要是培训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具有实用性,通过培训能够使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培训应包括一下方面:现代教育基础理论模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策略模块、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与开发模块、计算机使用与课件制作模块。其中教学设计理论是对教学全程的整体设计,包含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学习环境设计等环节。
2、精选执教教师
必须进行有效的师资培训,笔者认为,在进行主讲教师培训时,一方面要慎重选择参培人员,必须是优秀的学科教师,另一方面,要借助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中专家学者的帮助,切实提高主讲教师素质,另外尽力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选拔一些教育技术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懂得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同时还要有获取、分析、评价、加工、利用、输出信息的能力。
3、分层次培训
对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培训的内容就可以不一样。对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教师,应重点培训他们对最前沿知识的吸收,应采用研讨、观摩等形式,让教师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而对没有基础的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开始,让他们也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进行必要的多媒体教学。应考虑教师的层次,以骨干带骨干,层层推进。应先培训那些教学骨干,让他们首先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形成教育观念,使其发挥先导作用。4、培训采用案例教学形式
4、变革培训方式
我们改变以往的主讲教师在讲台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身教终于言传。我们要根据参加培训教师的年龄、性别、学科等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进行培训。我们总结出培训班的“四要四宜”:一要控制讲课节奏,宜慢不宜快;二要照顾到面,宜浅不宜深;三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宜少讲多练;四要主讲与助教相结合,宜多配辅导老师。同时考虑到教师平时既要上课又要参加培训,安排不同的时间分别培训,每次培训的时间不宜长,便于教师安排,又可以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
5、完善培训评价体系
要建立培训考核机制,搞好培训考核,保障培训质量。学校应建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应以过程取向的评价为主,强调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的范围,包括课前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课后练习等环节。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况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促进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1.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较差。
1.2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正确的引导。
1.3 对校内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重视不够。虽然80%的教师参加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与工作实践中的熟练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有关培训,以解决教师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贯彻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1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努力和方向,正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要求的,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
2.2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今天的教师,仅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掌握和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素质和能力。
2.3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市场,提高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目前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权威、统一、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健康发展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
力,首先要研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依据和引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2003年4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开始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4.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试认证体系
4.1 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将实施工作与加快推进区域性教师网联计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整合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工作。
4.2 加强培训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明确教师培训主管部门的责任,对教师培训进行规范管理,坚决制止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和乱办班的现象。以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严把质量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将各地已有培训与本计划衔接的具体办法。积极探索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电大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中教育技术课程学分沟通互认的办法。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本计划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促进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1.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较差。
1.2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正确的引导。
1.3 对校内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重视不够。虽然80%的教师参加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与工作实践中的熟练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有关培训,以解决教师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贯彻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1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努力和方向,正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要求的,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
2.2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今天的教师,仅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掌握和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素质和能力。
2.3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市场,提高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目前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权威、统一、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健康发展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首先要研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依据和引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2003年4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开始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4.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试认证体系
4.1 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将实施工作与加快推进区域性教师网联计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整合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工作。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88-03
看到教育技术,如果你还认为它只是通过多媒体手段(包括PPT、白板与视频等)呈现教学内容,通过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教学,那就未免太狭隘和片面了。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提出:“教育技术就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并且与此对应的培训正在全国展开。
电脑与互联网的出现使教师迫切希望能充分运用这些新媒体来服务教育教学,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水平,这催生了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方式或形态,即信息化教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后,我们发现提高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不等于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更不等同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民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方式都在不断翻新。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也必须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基于这个现状,上海出台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未来20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信息化教育新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开放、互动与共享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从学生角度来说,需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使用电子书包,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丰富课外学习和研究,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学生正确理解、合理运用大众传播媒体等信息网络的能力,提高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
从教师角度来说,需制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引导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
单看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正汹涌而来,教师、学生以及学校都将面临新的挑战,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设计的创新与教育手段的革新等,都将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空间,创新性和个性化要求也更高。从服务平台来说,需要建设数字化教研服务平台。
在当下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没得以很好解决,比如,教学课时不够、教学内容零散且重复、教学过程讲授居多、探究型教学活动开展过少、教学目标统一化以及教学评价的唯分论风气,以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普遍感觉学业负担过重等,这些问题的形成均与当下教育技术有关。
如果要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好,学得有兴趣,就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转变为“用教材教”,变零散的课时设计为整合的“主题单元设计”,通过设计一组以学习目标为核心的开放性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活动。问题化设计和任务驱动是主题单元设计的核心概念,这就好比学生发现了问题、领到了任务后,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新课程背景下,从问题视角对课程进行建构,将“知识问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国际著名教育技术学学者梅瑞尔在他的“首要教学原理”中也强调,有效的教学应该围绕问题展开。
那么该如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呢?学生自有他们的一套方法。作为教育者,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资源、工具以及所要达到的标准,即主题资源包和形式多样的评价量规,并进行适当指导和示范,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盲目探索,也没有被动受教,而是置身于一项有目的且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主题资源包是学生完成主题单元任务所需的一切背景支持资源,一般以网站形式呈现,包括所需要用到的相关主题的知识、工具、案例、评估与素材,呈现载体可以是文本、动画、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及其他应用类软件。大量信息资源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评价量规包含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权重及分级描述的差异化评价工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性,同时是质性与量化评价的有效结合体。
上述学习过程是我们服务社会所需习得的工作技能。发现与探索问题,同时根据考核标准制定目标任务,然后凭借各人的智慧和技能通过独立完成或合作解决问题,最后展示与汇报成果,进行经验总结。该过程更加符合人的学习心理,也更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搭建桥梁,更好地弥合两者的差异。
社会的发展促使教育与时俱进,甚至要有超前意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上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基础,探究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新和合作能力、媒介素养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都对其未来的终身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育要信息化,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创新素质将起到关键作用。
以八年级语文课文《雁》为例,其单元主题:生命的沉思。A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默读―概括故事梗概―根据问题圈画词语―说理由―再朗读―再根据问题圈画词语―提升主旨―布置作业:随笔“我想对你们说”;B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初读课文,一句话感想―续写结尾―交流汇报―齐读结尾―提问: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语气―指名读结尾―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当作人来写―旁征博引其他名家关于生命的箴言―提炼主旨:爱生命,并友好相处。由此可见,B教师的设计比较中观,从整体出发,注重创新,以任务驱动(续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所以相对而言,现场课堂学生的创新性回答居多,并且形成了课后热烈议论的学习效果。
《纲要》为了提升教师创新素质,提出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资助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等新手段,开展跨学科、跨学校与跨地区的创新教学和科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地发挥智慧的宽松教学、科研环境,所以教师们可大胆去开展实践研究,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模式。
当然,要实现教育的信息化,除了要实现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与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外,必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系统建设以及相应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与体制也必须跟上,然而这需要有个过渡阶段来解决一些问题。
1.学校需要保障每一位学生都有电脑,每一台电脑都能连接网络,每一堂课都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2.教师需要处理好日常琐事、各类教学培训与单元计划实施之间的矛盾,协调好课时安排,尽量让课堂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场所,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慢慢习惯主题单元设计,而不是课时计划设计。
3.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虽然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信息技术课,但学生要达到熟练操作网络与使用Word、PPT与 FrontPage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4.家长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接受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放宽孩子接触网络的尺度,尽量引导孩子文明上网,在加强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提升孩子的媒介素养,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资源库,倡导家庭学习的氛围,推动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师〔2004〕9号)[EB/OL].http://.cn/show.aspx?id=46,2006-01-17/
2012-11-15.
1调研方法
2009年1O一11月,共计88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吉林省省级教育技术骨干培训者培训,有73人通过ETA培训平台参与了ETA平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其中参与培训前后两次调查的教师有69人,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5%。调查对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科学、体育、化学、物理、生物政治、地理、历史、美术和信息技术共14个学科。问卷调研项目主要涉及教师对教学常用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实践情况、教师参加过的教育技术相关培训情况、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期望及意见等相关问题
2调研结果及分析
2.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情况
调查表明,40%的教师学习过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较多的是浏览网页、使用Google或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教学资源和使用word或Excel等制作电子教案.而对网页制作和动态课件制作的相关软件则知之甚少.教师对具体技术软件的掌握程度不高,如图1。
同时,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的课件种类和课件使用频度的调查表明,90%的教师写过教学设计方案,86%的教师制作过PowerPoint课件.45%的教师在教学中每月应用1—2课件,每月应用3次以上的教师占43%,还有12%从不使用课件进行教学。这说明。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辅助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仍需在实践中更全面和深入地挖掘。
2.2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困难
1/3的教师认为在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实施信息化教学时遇到的主要障碍是缺少信息化教学平台和资源,1/5的教师认为缺少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1/5的教师觉得缺少准备时间和信息化教学知识。对于本次培训中的教学设计成果,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其不能在未来教学实践中使用的主要阻力是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障碍是学校设备的不完善。想要更加有效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完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夯实信息化教育基础。
2.3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技术相关培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占7%.参加过3次及3次以上的教师占52%;没有参加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的教师占28%。由此可见,由于参加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相关培训较少,所以大多数教师都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不仅希望学有所得,还希望能够学有所用,令培训中学习到的教育技术知识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曾经参加的教育技术相关培训级别大多集中在省、市级(详见图2),
这一级别的培训能够结合本省的政策和教育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培训课程,但国家级和校级培训的比例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是省、市级教育机构,同时校级培训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待更好地展开。
2.4中小学教师对本次培训效果的评价
经过培训,90%的教师可以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学设计方法并理解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85%的教师对教学媒体的特性和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收集、整合与开发方式掌握比较熟练;对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规范也由原来62%的教师不知道或知道一点,增加到83%的教师都可以比较熟悉;虽然有极少数教师对教学设计成果和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理念及方式掌握不甚理想,但大多数教师还是掌握了评价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总之,相比培训前,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5中小学教师对未来培训的期望
调查得出,88%的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希望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信息技术操作的教师分别占55%和52%。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期望未来的教育技术培训能够:重实际、勤交流、多推广既要注重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的关联度,讲授的内容不一定要最先进,但对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的运用要实用且恰当:各学科、各地区间教师在培训中交流经验,彼此学习,希望多创造基层教师之间、基层教师与教育技术专家之间培训交流的机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该在全体教师中普及,使全员教师都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同时发掘适合现有教学条件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推广使用。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毋庸置疑,培训是一种能够快速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的有效方式。通过此次培训,原本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各学科教师,在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教学设计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本次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了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培训未能普及推广.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学校都选择曾经参加过教育技术相关培训的教师再次进行培训,虽然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易于接受培训的内容,有利于培训的展开和技术的再推广,但也导致了各学科教师间教育技术能力差距的加大,使强者更强。二是教师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只是通过网络搜索并使用现成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而自己运用相关软件对不符合要求的资源进行处理的能力却较差,这就限制了他们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三是学校的配套设施成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成果实践的瓶颈。由于部分学校资金和信息化硬软件条件有限,使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无法顺利实施,打击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改进教学的积极性,在培训中学习的知识不能够学以致用参考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对未来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出以下建议:
(1)培训方式多样化。传统讲授式的培训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培训需求,为了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培训机构应在考虑教学实际硬件条件和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远程培训、校本培训、教师参与式等,努力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本次培训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协作、集体讨论和讲师讲解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信息化资源等内容的培训,受训教师在各种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设计,让教师能切身感受到教育技术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过程,以及教育技术服务并促进教学的效果,从而积极主动地应用于未来实际教学之中。笔者认为,让受训教师基于实际教学案例或具体问题进行学习.并且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习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可以让教师在案例或解决问题中感受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激发他们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兴趣。
(2)培训内容具体化。一是要关注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有教师拥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并树立了符合时代精神的信息化教育观念,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因此,培训不仅要教授参与教师信息获取或处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等。除了通过培训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还要调动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理论的积极性,营造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氛围。特别是在信息化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更应该让各学科教师都意识到信息素养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拥有的。并主动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二是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性。不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和不同学校配套条件的差异性.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对教师的基础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进行培训,还提供丰富的、适用于不同教学情景的软件学习课程和资源,让受训教师能够根据学科或学校条件的不同,选择符合学科和教学实际需要的软件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培训效果。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己成为衡量教师专业水平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质,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思想和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现代信息科技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技术概念赋予了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着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也改变着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工韭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教育开始从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向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竞争能力方向转变。伴随其中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适应角色的转变,教师就必须具备教育技术素质。能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部2000年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要求,到2005年全国所有初中,2010年所有小学都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l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颁布的有关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界定有了一个可依据的标准。
随后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并明确提出.在3年内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O学时的培,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显著提高,到2007年诖全国大多数教师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能力水平考试。为完成这一任务,全国自上而下已经普遍展开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1.1对教育技术概念认识模糊。积极性不高
许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虽然对教育技术概念有一定的认同,但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领会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转到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来。而在教学中,甚至还有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排斥在课堂之外,仍然坚持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大量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成为一种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1.2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水平偏低
各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同。网络条件不一样,学校教育技术硬件环境建设条件相差很大。很多学校即使有了电教设备,缺乏后续资金,电教设备也只是摆设,发挥不了作用。目前很多地区的培训师资水平本身就相对滞后。且存在培训时间短等因素,从而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1.3教育技术能力基础水平不平衡.且分属不同的学科
被培训的人员中有一些基本没有怎么接触过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而有一些已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素养,能较熟练的使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有一部分则干脆就是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因此,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又分属于不同专业,这些都加大了培训的难度。
1.4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培训方式主要有“核心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核心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核心培训”再“全员培训”。因此.首先到高等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的骨于教师的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全员培训,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培训脱离了中小学教学实践,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效果。
1.5培训方式和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
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主要有地方高校负责培训,部分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很多都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所以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2应对措施
要解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该从根本上提高认识。根据其实际需求,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机制和完善保障体系,使其从思想上摆脱错误的观点和认识,从内心深处切身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给现代化教育教学带来的无穷魅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培训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2.1开展调查研究.分层培训
对中小学校受训教师发放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情况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以便对当前中小学学校的资源配置情况以及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掌握情况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掌握。根据中小学校的区域差异、教师的年龄特点以及资源配置情况等进行灵活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通过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然后把问题汇总.再对那些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2精选主讲教师.关注中小学课堂。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学员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
教育技术的价值在于教育实践。所以能力从实践中建设,并用于实践,这就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指导思想。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培训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使受训教师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因此。主讲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课堂,注重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树立以培训促专业发展、以研究促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理念.在培训实践过程中注重重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消除目前大学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所出现的从理论到理论,被中小学教师戏称为“空对空”的培训现象。
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主讲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并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课程的发展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菲全部预先设计好的。它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讲教师应能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建构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实现由“例”到“理”的上升。
2.3以受训教师为中心,关注受训教师需求
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目的在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分析,包括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和确定培训需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找出目标期望值与教师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合理性。培训内容应以教师如何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
2.4实施和建立保障机制.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59-05
教育部2011年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逐步开展,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得到有力改善,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经过多轮培训也得到提升,但相比较传统的教育技术能力而言,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依然薄弱。在全球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普及和加强的大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将成为影响我国综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因素。
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我国中小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的培训方式仍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主要是依托国培、省培、校培,传统的培训和培养方式,其与信息技术这一高端、前沿、瞬息万变的技术手段不谐调;而且培训内容“一刀切”,制式化、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一线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上的个性化需求,师资培训广度的缺乏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1]另外,城乡之间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水平差距巨大,培训效果也云泥之别,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往往把主要精力和有限财力用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外在形象建设上,忽视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建设。[2]同时城市学校比县城、乡镇、农村学校,能够更多地获得国家级、省级这样组织级别较高的培训机会。[3]这些都是导致目前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整体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发现当前我国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培训方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一个很好突破口。
本文以河南洛阳为研究域,针对洛阳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方面的数据,通过定量研究比较分析,归纳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发展思路。
一、研究方案
1.研究基础
此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范围为洛阳辖区1市8县6区中小学校。调查内容包括:教育技术课堂应用情况、教师接受教育技术培训情况以及各区县教育技术培训水平对比情况等。调查方法为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一方面针对洛阳市范围内的所有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获得定量研究数据;另一方面选取若干教师进行实地访谈,以获取定性研究文本。
2.方案实施
2013年3~5月,面向洛阳市所有区县的中小学发放电子问卷,涵盖1042所中小学(约占洛阳市中小学总数的32.69%)。其中,城市地区68所、县镇地区253所、农村地区691所。为准确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使用情况,此次调研对6所中小学(城市、县镇、农村地区中小学各2所)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现状与问题
针对洛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中的教育技术学科应用、课堂教学环节应用以及城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内容进行重点研究分析,并由此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融合应用程度差异大,不利于全学科均衡发展
中小学学科之间在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比例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就洛阳市中小学校调研情况来看,如图 1所示,传统主科,包括语、数、英,信息技术课堂辅助教学的比率较高,都在50%以上,传统副科如化学、政治、地理、生物、历史均未超过11%。中小学不同科目之间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频次有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存在失衡的情况。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对主科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主要目的还停留在提高学生成绩上。这也反映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并未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要想应用好教育信息技术,就首先要在学校主动引导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普遍运用和均衡发展。要实现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达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就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全面参与,通过科学均衡发展相关学科,推动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深度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信息技术在各教育环节的应用频差较大,不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衔接贯通
中小学教师在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环节过程中也存在应用不均衡的情况。信息技术为学习空间的延伸和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无缝融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为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4]信息技术同时为教师教学、教研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更是为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如图 2所示,中小学教师最常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环节,备课占62.84%;课堂教学占68.82%;教研占26.16%,而在实验、作业、考试环节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明显偏低。从实地访谈了解到,即使是在信息技术辅助较多的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环节,其辅助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教学资料下载和课堂PPT演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资源搬家”的作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资源创造的比例依然偏低。城市、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都非常注重在备课、课堂教学和教研环节使用信息技术,而在其他环节教育信息技术均未得到较好普及,如图 3所示。这也说明,在城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均得到一定发展的基本环境下,要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各环节的均衡覆盖,应更加注重如何创造教师实验环节、作业批改和考试环节应用信息技术的硬件及软件环境。总的来说,教育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未成为真正促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自主化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革命性影响还需进一步发掘。
3.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支撑教学持续创新能力
中小学教师目前接受的教育技术培训主要内容还在关注教师的基础操作能力提升和课件制作环节。在教师接受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调查中,如图 4,信息技术基本操作的比例占83.53%;课件制作设计的比例占89.1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比例占47.04%;学科教学工具使用的比例占30.36%;信息化教育资源获取技能的比例占23.04%。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中,教学设计、学科工具使用、资源获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安排相对较少。这也使得教师难以直接获得更为高阶的教育技术技能,从而难以自主实现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的创新。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是教师学习教育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如图 5、图 6所示,95%以上的教师完成初级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学校仅有40%左右。在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方面,仅有11.22%的学校教师培训率达到90%以上,有57.88%的学校完成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的教师还不足30%。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初级培训还未实现全面普及,中级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普及程度也相对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系统地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直接限制了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整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普及率偏低、培训知识结构设计难以适应一线教师个性化需求,是制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没有先进信息化素养武装的教师难以在课堂上灵活应用新的设备,无法根据课堂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一方面降低了教师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无疑造成了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低效使用和资源浪费。衡量教学中是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关键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5]通过实地访谈,有一定比例的教师认为做好PPT就等于上好一节信息化课程,并且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有的教师只是单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存在着手段和目的倒置的情况。
4.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城乡差距大,区域间教育水平差距有加大的趋势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教育技术初级培训主要是面向教师介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技术工具的一般方法,而中级培训则是为了帮助老师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从洛阳市不同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完成教育部中小学教学人员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情况来看如图 7所示,城市学校完成比例最高,为56.59%;县镇学校的比例为32.56%;农村最低为27.5%。就整体而言,农村地区教育教育技术培训水平不论是初级培训还是中级培训完成情况都与城镇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情况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速度明显滞后于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这极有可能在新的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下,加大地区间教育的发展水平。重视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针对性地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相关培训的参与度,使其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手段之一,已成为当下地区教育信息化全面均衡发展所必须直面的问题。
三、原因分析
1.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由于培训观念不正确、培训制度僵化、培训模式单一导致教师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当前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进行主要由外部动机激发――教育行政单位的强制要求,教师参与培训的内部动机不强。包括国培与省培在内,培训制度自上而下,有固定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标准,培训制度僵化而缺乏灵活性。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多数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延伸到了高校的教育技术专家与受培训教师的交往活动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基础组织的相关培训忽视了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的行为评价和结果评价,不能明确培训是否真正有效、不能以评估来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6]
2.课堂教学技能需求与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未实现有机整合
现有的教育技术培训内容没有实现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教什么”及“如何教”的问题,追求的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利用其交互技术、网络传输、数字化教育资源改变师生交往形式、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方法。[7]从现在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来看,培训的内容多是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的应用、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有的培训会讲解一些媒体制作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8]而由于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重技术轻教育、重传授轻实践的情况,受训教师往往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换了另一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应有的体现,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3.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
大规模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注重培训的覆盖率,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教师学科背景的差异;二是教师自身之间的差异。教师的学科背景集合了教师教学知识与学科知识,是教师日常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教师的学科背景,导致教师无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本学科中的教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实践教学产生了距离。一线教师长期从事相关教学活动,有着更加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肯定具有差异性;同时不同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由于在基础培训实践过程中为追求培训的效率,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并没有受到重视,使教师感受不到教育信息技术在本学科、本地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无法激励教师自主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致使培训效果流于表面,难以深入。
4.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是一项长期过程,一方面需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持续资金投入,加大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施范围,完成《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和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初级培训,3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以“三通两平台”工程为契机,加强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本地区教育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更需要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支撑,改变过往社会发展观念落后、教育理念陈旧的局面,在思想观念转变过程中寻找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作力点,形成高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完善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对教师能力的考评办法,营造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科学发展的整体环境,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效益。
四、发展思路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亦在高速进步革新,给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教师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信息资源的海洋中,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许将不再是谁能否拥有信息,而在于谁能够加工和使用信息。[9]教师需要认识到教育信息技术不是对当下教学经验的补充,而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预备。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工作的问题将成为教师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拥有更广阔提升空间的基础能力,教师应从职业发展、自我提升的角度提高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积极性和自觉性。对教育管理者而言,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层次推进,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建设进程,管理者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努力提高我国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
1.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制,提高教育技术培训的实效性
改革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重视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多为政府单位下发文件组织培训,培训标准与目标单一,培训时间时长固定,培训模式采取区域集中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机制僵化缺乏灵活性,忽视了不同背景的教师在不同时间中对教育技术的学习需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应鼓励教师培训学校和高校科研院所探索新型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试点校、示范区建设,拉近中小学一线教学实践问题与专门研究机构成果的实际距离,以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效性带动教育技术深入应用驱动力的提升。
2.紧密结合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
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应创新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实施方案,紧密结合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实践间的联系,使教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内容脱节,没有从培训者的具体实际需要出发,是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最大问题。[10]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开始前应注重调研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困难,针对问题开展培训。开展定向培训,基于学科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专业学科工具特性,开展针对各学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以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重视教师以主体地位参与问题解决,以信息技术为方法重构教师的日常教学经验,使教师在经验的构建中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
3.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估机制,激发教师使用和研究教育技术积极性
评估机制是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体系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教育技术学习具有巩固和激励的双重作用。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教师在参加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并未积极地将所学转为所用。教师是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以及运用的效果,不仅在于硬件环境,还依赖于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学校的态度与政策。[11]在原有评价机制下,教师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推动力不够,仍以旧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久而久之,培训效果消失殆尽。学校应建立面向参训参培教师的的评估机制,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估列入培训教师日常工作考核,以评价激发和提高教师使用和研究教育技术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显著提升的目标。
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且具备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力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处在初级阶段,与未来信息化教学环境所需要的高素质数字教师还有较大差距。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为迅速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行政部门和一线教师需要认识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积极参与高效、实用的教师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40-42.
[2]周速.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09-112.
[3]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丁钢,陈莲俊等.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3-12.
[4]戴晓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3(2):93-97.
[5]李洵.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么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2-24.
[6]朱晓菊,许霞.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的绩效评估实施[J].现代教育技术,2012(7):35-39.
[7]任萍.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途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
[8]张桂力,李彭曦,杨东,蒲和平.浅析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
影响教育技术培训效果、阻碍教育技术有效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如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评价方式、教育观念、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主讲教师、受训教师、软硬件、资金、政策等等,但是以上种种因素可以归纳总结为三个方面因素: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和受训教师。三方面因素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三维模型
针对当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我们将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效的具体策略对应分解到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本人三个维度,综合考虑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本人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尽的职责及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三维模型。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策略是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维、中小学校维和教师本人维的三维培训策略,如果将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本人在培训中所尽的职责和作用分别用A、B、C三个点表示,O、A、B、C四点所组成的立方体的体积作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效果的大小,那么任何一维的尽职尽责都会使代表其作用的点外移,造成立方体体积的增大,培训的实际效果增大,但是只有三个维同时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时,立方体的体积才能增加最快,培训的实际效果才能最好。
三、三维培训策略模型的应用
1.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作为成人学习者,教师培训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再学习、再教育,他们希望通过培训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常常是带着问题来参加培训的。他们对于系统的、一般的知识并不十分感兴趣,而是把培训的内容与自身的专业发展紧密相联系,追求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应急性[1]。培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对受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从而确定培训的目的,依据“标准”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制定培训的具体目标,编排和规划培训课程,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又使培训内容符合中小学教学实际。
2.灵活选用培训模式,完善评价机制
教育技术能力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亲自参与和体验可以降低受训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难度,对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在具体培训中,应从实际出发,合理地吸收利用现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理论与技能融合教学、案例教学与行动学习相结合、以集中面授和网络培训的混合交互进行为基础的混合式培训等不同培训模式的优点,根据具体内容,灵活选择培训模式。同时注意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融入到具体的培训过程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符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要的培训模式。
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可或缺的必要部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成绩,不仅仅是为了给受训教师一个确定的结论,而是希望通过评价让主讲教师、受训教师及中小学校更加了解培训的现实状况,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能够正视不足,以便调整教学、改进学习。要注意将评价融入到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强调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进行评价,应保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3.建设主讲教师队伍
主讲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培训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培训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培训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关键[2]。
相对于其他教师,主讲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但由于教育对象一直是中小学校的未成年学生,距离“教师的教师”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主讲教师驾驭培训的能力,只有参加培训,通过考试者,才能担任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主讲教师。
4.实行学校首责任,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培训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特别是短期的集中培训,其单独的作用和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对于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后的持续支持与各种形式的指导与帮助,是促进培训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3]。对于受训教师来说,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一个情境学习东西,而在另一个情境应用所习得的东西,也就是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学校是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场所,学校对教育技术培训及应用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因此,在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中小学校应该对培训成绩和应用效果负首要责任,提高学校尤其是校长的认识,通过建立考核、激励制度发挥学校的作用,获得学校的支持,提供持续不断的继续培训,营造学习和使用教育技术的环境,及时解决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5.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
观念决定行动,在对教师进行培训之前,要让教师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通过多种手段使教师从内心深处切身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所产生的独特效果,激发他们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受训教师在思想上有一个正确认识后,才会从被动地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到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技术培训中来,从而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协调发展三个因素,形成合力
从三维培训模型可以看出,只有当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本人三个因素同时增大,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时,培训的实际效果才能最好。因此,我们在制定培训政策、开展培训、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本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培训在三个维度方向同步增长,协调发展,形成合力,促进教育技术培训健康、持续、高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给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才能使中小学教师快速掌握相应的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善培训机制,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
培训的原则
1.自主选择和合理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对新课程改革,新老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有着不同的态度,老教师由于已习惯多年的“书本+粉笔”教学,对新兴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操作理解较慢,而新教师在大学里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青年骨干教师精力充沛,这些教师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以及实践操作接受较快,因此,针对各中小学教师的具体现状,可以采取依据教师的自主需求进行分层培训的方法。首先,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进行系统的调查,进而确定教师的分层。其次,还要将分层目标向教师公布,让教师自主选择参加哪个层次的培训。再次,经过协商调整,确定教师的学习层次。
2.以校本培训为主,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只组织一次或两次有关教育技术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时间短、间隔长,对教师教育技术的提高很难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所以要想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的提高还要靠学校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在组织技术培训的时间上可以灵活掌握,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活动。另外,根据本校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教师的发展水平,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并在培训期间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和交流,还可以聘请专家进行指导示范,课题研究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学、教、研相结合的原则
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一定要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和教研工作相结合,争取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主要以解决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教育技术问题为目的,可以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课题或课程,设计一些在教学实际和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针对性较强的任务,如参考“英特尔未来教育”计划培训的任务设计方法,让教师边学边做,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对教师学习的评价可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
4.教师的优势互补原则
在培训中,有的教师理解能力强,有的教师理解能力稍差,学校一定要以教师间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在统一培训后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相互研究、相互合作。
培训的形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面对中小学教师的一种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的培训,因为它完全针对本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实际情况,所以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一切资源进行自行规划设计。这种培训形式充分体现了以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目的。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目标,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在案例教学中可通过对典型的教育技术应用案例的学习,将培训与学科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使中小学教师切身体验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3.专题受训
专题受训是指学校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难题,聘请专家、教授进行上门指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和方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网络教学的新模式等。这种培训方式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间续性的。由于专题受训是在本校进行,受训的内容是针对目前难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有利于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培训的评价体系
一些教师认为教育技术评价考核只要成绩合格就可以,关键是拿到教育技术合格证。这种思想导致他们只注重考评结果,不扎实进行教育技术的训练,导致偏离了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因此,在培训之后,一定要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价。各中小学校要尽快建立起较为健全的教育技术培训评价考核体系,确保中小学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水平以及应用能力。
同时,各学校还应建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由于各学校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因此在评价时,不应该用单一的标准去考核和评价所有的教师。比如,培训者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文件调查与访谈、教案和报告分析以及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样既能改变培训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的错误观念,也能帮助他们树立新型的评价观。
以上的策略希望能对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实,只要中小学教师在认识上对教育技术培训有足够的重视,一定会对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中小学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分析
(一)培训缺乏强有力的领导
在《计划》的执行中,虽然省、市、县(区)都能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电教系统、考试系统和培训机构等组成的领导小组,但是,这种组织却是松散的,没有强力的约束机制,缺乏对培训的全程监督、指导和考核,对于培训后教师的教学行为更是很少涉及。
(二)参加培训目的不明确
教育技术水平培训目的是使教师能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运用教育技术,恰当地把教育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但是,培训工作参与者的目的却是不同的,有些机构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参与培训,参培教师也不能认识到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排斥心理,参加培训不是自身需求,而是因为政策所迫,只是为了取得证书,满足评优、评先、升职、晋级的需要。
(三)参加培训教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受训教师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地区差异和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受训教师处于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学校的教师也存在年龄跨度大、学科范围广等现象,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相差较大,“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现象同时存在。
(四)培训机构良莠不齐
目前,培训工作基本是由校外培训机构承揽,培训环境差异较大,组织培训多是为了经济利益,培训采用集中面授、大班上课的方式,目标多直接指向教育技术水平考试,难以达到应用的目的,无法促成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授课教师多来自高校、教研室和培训机构内部,因授课者自身教育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授课时不能将教育技术与实际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评价手段单一
虽然《计划》要求对受训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手段,但当前把教育技术按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的现象仍十分明显,基本上仅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作为评价手段,缺乏对培训机构、授课教师、受训教师学习和培训后使用情况的考核。
二、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应用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现行的培训系统还不够完善,我们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思考,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案,提高培训的绩效。
美国著名绩效技术专家Harold D.Stolovitch在对各类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多年培训研究与实践的
基础上,得到了一个绩效培训图,见图1。
从图中可见,期望的培训绩效和实际的培训绩效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即使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表现非常好,期望绩效与实际绩效之间的巨大差距仍然客观存在。Harold D.Stolovitch又进一步指出,在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后,如果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支持,培训的绩效会迅速下滑,有时会低于培训前的水平,受训者很快就会退回到培训前长期以来已经形成和适应的工作行为与习惯,严重阻碍了培训后绩效的改进。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对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后进行持续的支持与各种形式的指导与帮助,是促进培训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然而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恰恰是很少涉及培训后支持和指导。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制度,确保企业及其子系统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成果能够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 绩效管理的目的主要在于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从管理的角度,通过提高系统内各层次的绩效,来促进组织整体绩效的达成和组织的整体发展。
三、绩效管理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一)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绩效计划是一个确定组织对员工的绩效期望并得到员工认可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培训领导机构应在《标准》和《计划》指引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培训机构、学校、教师等进行认真的沟通,制定出本地区的培训目标、指标及标准等(即培训的整体绩效),用以指导和规范培训领导机构内部部门、培训机构、学校以及教师的工作。
通过层层的绩效目标可以使培训领导机构内部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真正起到监督、指导作用;促进培训机构和学校重视培训质量,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持、约束政策,保证授课教师和受训教师目标一致――提高教育技术水平。
(二)绩效监控与辅导
根据监控与辅导对象的不同,教育技术培训系统中的绩效监控与辅导可以分为对组织部门的监控与辅导和对个人的监控与辅导,前者的对象为培训领导机构内部部门、培训机构、学校等,后者的对象主要为授课教师与受训教师。
通过定期观察教师的学习和工作表现并做记录,将观察到的优缺点反馈给教师,对受训教师的学习进行引导、辅导和监督等,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对绩效有困难的教师给予鼓励、协助与支持。比如,在培训中采用小组讨论,受训教师在一起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增加具体案例的学习,撰写培训心得等提高培训绩效;在培训后的教学应用中,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支持服务系统,进行技术支持、教学支持和环境支持等。
(三)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就是根据制定的绩效标准,对各方进行绩效评价。考评过程应以系统而客观的方式进行,首先搜集各种绩效资料,找出实际值和标准值之间的差距,评定绩效分数。
在具体的培训中应注意加强过程性评价,对培训的具体过程进行评价,以及时地发现绩效差距,进行绩效辅导。考评应不拘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的成绩,应加大对培训后教学实绩的考评,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应用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绩效反馈面谈
绩效反馈面谈是要让有关人员(包括部门、学校)获得绩效考评的反馈信息,并与评价人员就绩效考评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寻求改进绩效的方法。
绩效反馈面谈的目的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责难当事人,应更多地关注未来而不是过去,应充分听取被评者的申述,弄清绩效差距的原因,分析绩效差距的症结所在,协商解决办法。对于绩效有问题的,要提供辅导、进修及培训发展的机会,制定出适合的教育技术培训方案并实施,包括下一次的培训计划的意见沟通,为新一轮的培训做准备。
绩效管理对培训系统进行全程管理,促使参培的各方通力协作,增强对培训教师教学的支持和指导,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使培训效果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转化为自身主动的需求,从而解决培训后教学绩效没有明显改进的现象。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文中所述的四个步骤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循环过程,只有保证各步骤的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才能改进培训的整体绩效,真正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