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6: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

篇1

秉持共时描写与历时演化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文章先采用对比分析法确定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难点,然后从语义、语用及语法功能“三个平面”对近义词展开共时辨析,并对多义词和成语进行追根溯源的历时分析。这样便可帮助学习者在充分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共时与历时;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策略

一、引言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人,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研究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为现代语言学理论系统的建构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撑。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体系中,共时与历时的观点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所谓“共时语言学”,是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所谓“历时语言学”,是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1]136。按照索绪尔的观点,一种语言现象总是处在共时和历时的交叉网络中。因此,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去观照存在的语言现象,语言研究和语言应用才有价值和意义。将共时与历时分析的方法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学习之目的。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拟从共时存在描写和历时演变分析两个维度,探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近义词、多义词和成语等词汇教学的策略。

二、共时分析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共时性研究是研究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外汉语共时性教学策略就必须涉及到对比分析、语义、语用和功能等方面的探讨。

(一)对比分析把握词汇教学的重难点

对比分析,源于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是将目标语同母语的语言系统进行共时性对比研究,寻找相互之间的异同点,揭示各自的本质特征。目标语与母语的相似部分少干扰,易掌握;目标语与母语的相异部分多干扰,难掌握。教师将学生的目标语与母语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

1.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有利于对外汉语的教材编写和课堂设计

只有教师在深刻了解自己所教语言和学习者的母语之后,才能编出好的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同时,它也能“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有利于他们排除母语习惯的负迁移作用,发挥正迁移作用,从而达到正确运用外语的目的。[2]1”比如:汉语中有许多兼表“从事某职事”和“承任该职事的人”这两种意义的双音节词,例如:导演、指挥、看守、督查、编辑、翻译等。这些双音节动词能够较为自由地将动作转指为施动者,通常不需要在形式上作标记,这与较为能产的派生语言不同,如,英语中有大量的构词前、后缀,动词将动作转指为施动者时,通常要加“-er”或“-or”,因此汉语中许多兼表“从事某职事”和“承任该职事的人”的多义词对应英语中的两个词:翻译:interpret/interpreter;导演:direct/director;督察:inspect/inspector;看守:caretake/caretaker;指挥:conduct/conductor;编辑:edit/editor。许多学习者没能克服母语词汇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进行了错误的类推,按照母语派生词的结构特点仿造出了导演人、指挥人和编辑人,等等[3]。又比如:汉语中有些成语是和其他语言中的一些成语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的。如“熟能生巧”对应“practicemakesperfect”、“晴天霹雳”对应“aboltfromtheblue”、“趁热打铁”对应“strikewhiletheironishot”,像这些在英语中基本对应的成语,就可以通过英汉对比的方式来增强记忆。再如日语中有很多字形、语义和用法都与汉语基本相同的成语,如:一诺千金、一举两得、泰然自若、温故知新等,对于这类成语,教师应启发学生发挥其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另外,还有一些同字形而不同语义的成语,如日语中用“落花流水”比喻男女之间的相爱相思;“一刀两断”表示迅速地采取果断措施,对于这类成语教师可以提供大量例句,让学生在语境中熟悉并理解成语,帮助他们排除母语的负迁移作用[4]。

2.对比分析的诊断功能有利于对外汉语的水平测试

语言测试通常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测试项目进行测试,一般集中在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困难的项目。这种困难主要来自外语本身的特殊性或母语与外语的差异点,从而确定测试的重点和难点[5]。比如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部分试题的设置就是依托对比分析的理论。对比分析不仅能完善语言学理论体系及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能更好地为外语词汇教学实践服务。作为一种基本的语言教学理论模式,它的预测功能和诊断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从三个平面辨析近义词

所谓“三个平面理论”,是指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要区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而在具体分析句子时又要将三者结合起来的思想。1981年,胡裕树先生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中率先提出这一理论,指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6]337尔后,文炼、胡附《句子分析漫谈》对此作了进一步阐发,认为“虚词的作用也有语义的、句法的、语用的区别”,并指出“必须区分一般主语(陈述对象)与话题主语(脱离句法控制的话语焦点)”,“独立成分”与“提示成分”都属于语用成分[7]。正式提出“三个平面”这一名称,并从理论上首次进行全面阐述的当推胡裕树、范晓合写的《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8]。三个平面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汉语语法理论上的一个杰出贡献,它在198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这一理论视角也用于汉语研究和应用的其他方面。汉语中的近义词是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瓶颈问题,也是HSK汉语测试的重点内容。下面我们选取汉语学习者在使用中容易出错的几组近义词,从语义、语用、功能三个平面进行共时辨析。

1.辨析语义细微差别

“科学地分别、准确地辨析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外国留学生从本质上认清相关近义词语义各个方面的异同,是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正确使用近义词的必要前提。[9]”例如:

(1)“感受”和“感觉”:“感受”是内心的活动,“感觉”是除了内心的活动以外还有感觉器官的活动。如,我感觉(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感觉(感受×)有点儿冷。感觉(感受×)这个人怎么样?

(2)“检查”和“检察”:“检查”是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检察”是检举核查,考察(犯罪的事实)。如,应该定期检查(检察×)身体。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检察(检查×)工作。

(3)“欣赏”和“观赏”:“观赏”是以愉快的心情看,用的是视觉;“欣赏”以愉快的心情看或听,用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另外还有认为好,喜爱,表示肯定的意思。如,观赏(欣赏√)精彩的杂技表演。大家欣赏(观赏×)他的才华。他的休息方式是欣赏(观赏×)古典音乐。

2.深入语境,区分不同语用色彩

一些留学生因为不清楚词语的语用色彩(感彩、语体色彩)而出现近义词语用偏误,所以学会辨别语用色彩,对学生正确使用近义词会大有帮助。感彩主要分为褒义、中性、贬义。通常带有赞扬、喜爱、肯定等感彩的为褒义;带有憎恨、厌恶、否定等感彩的为贬义;不表褒贬的为中性。如“成果、后果、结果”这一组词,都有“结果、结局”的意思。不同的是,“结果”是指事情发展的最终状态,既可以指好的状态,也可以指坏的状态,为中性;“成果”是指取得的成就或成绩,带有褒义色彩;“后果”是指糟糕的结局、不好的结果,含有贬义色彩。还有,顽强—顽固;机智—狡猾;教诲—教唆;宠爱—溺爱;赞扬—吹捧;果断—武断;团结—勾结。语体色彩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例如,“恐惧”和“害怕”,“恐惧”常用于书面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表达“万分恐惧”、“恐惧不安”等;“害怕”多用于口语,“害怕天黑”、“害怕考试”。再如,高兴—愉快、长处—优点、小气—吝啬、还是—依然。

3.区分词性和搭配对象,通过组合关系认知语法功能

词性不同,词语在句中位置不同,语境搭配也就不同,因此,帮助学生区别近义词的句法功能是词汇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比如:

(1)“忽然”和“突然”:在动词前可以相互替换,“突然”是形容词,既能作定语,也能作补语;“忽然”是副词,就没有这种语法功能。如:突然(忽然√)下起雨来了。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忽然×)。

(2)“清楚”和“清晰”:“清楚”是动词也是形容词,且可以重叠;“清晰”只是形容词,不可重叠使用。如,耳机的声音很清楚(清晰√)。我清楚(清晰×)他的情况。风景看得清清楚楚(清清晰晰×)。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注意区分词性,还应抓住词语的搭配对象来指导学生辨析近义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规律性的词语组合,指出近义词在搭配上的不同特点,进而帮助学生确定近义词的语义范围,使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体会近义词之间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近义词使用的准确性。例如[10]:

(1)“期望”的对象在未来;“希望”没有这个限制,且可以作“有/没有”的宾语。

(2)“从未”否定说话以前的动作和情况,常与“过”搭配使用;“从不”表示对意愿的否定,可以否定说话前和说话时的动作、情况。

(3)“消除”的对象为抽象的事物,“清除”的对象多为具体事物。

三、历时分析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历时性研究是关注同一语言要素或关系,在不同时间层面上的状态以及状态的演化。虽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现代汉语的词汇知识,但是由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的某些词汇特征源自有规律的历时演化,词语现代的含义与古代的含义之间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所以不论是词汇研究还是词汇教学,都应力求沟通古今,了解词义的演化过程。将词语的历时演化与共时特征联系起来,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词语。提高词汇习得质量,减少反复机械记忆的负担,许多因字面意思而引起的困惑也可以得到解决,真正提升语言学习者的词汇能力。

(一)源流关系梳理强化对多义词语义理解

在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对词语现代使用情况作细致描写外,还要对词义的来源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旧词语的消亡,新词语的产生,词汇演化是历史必然。同时,作为新词语产生的一种方式——旧词赋予新义,也是汉语词汇历史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些词语常常由单义发展为多义,让词义内涵更加丰富,使语言可以更经济高效地运转。因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应以一种发展的眼光,从历时的角度去探索词的意义,进行词源教学,寻觅具体词的来龙去脉。分析不同义项间的源流关系,才能拓宽词汇教学的思路,增加学生的词汇知识,加深他们对词义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上讲解词语的产生和词义的具体演变过程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利用词义演变的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义项归类,从而强化对汉语多义词的理解性记忆。在词典中,多义词的若干义项逐个排列,但实际各个义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它们有的是词语最初的本义,有的是最常用的中心义,还有的是通过派生出来的引申义、转义或比喻义等。因而,在本义与派生义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构成了词义的历时演化。以“老”为例,《说文•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我们可以认为,“老”字的本义为“年龄大”。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老”共有17条义项[11]:①<形>年岁大(跟“少、幼”相对):~人|~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②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敬~院|扶~携幼;③<动>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了人了;④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手|~于世故;⑤<形>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⑥同):~厂|~朋友|~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了;⑥<形>陈旧:~脑筋|~机器|这所房子太~了;⑦<形>原来的:~脾气|~地方;⑧<形>(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⑨同):油菜太~了;⑨<形>(食物)火候大:鸡蛋煮~了|青菜不要炒得太~;⑩(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变质:~化|防~剂;⑪<形>(某些颜色)深:~绿|~红;⑫<副>很久:老张近来很忙吧,~没见他了;⑬<副>经常:人家~提前完成任务,咱们呢;⑭<副>很;极:~早|~远|太阳已经~高了;⑮<形>排行在末了的:~儿子|~闺女|~妹子;⑯前缀,用于人称、排行次序、某些动植物名:~王|~三|~虎|~玉米;⑰(Lǎo)<名>姓。研究表明:辞书义项的排列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词义演进的历史。下面我们就从“老”的本义出发,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列的这些义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词源与义项归类相结合的方法,对以上17个义项进行归类分析。通过义项归类,学生会发现通过①能推出②,进而再推出③。这些义项的共同语义特征是“年龄大”,引申含义是“经历时间久的”。再以这一特征为联系点,可以推出⑤⑥⑦⑫,又因“经历时间久”,而导致“程度、状态发生变化”,从这一联系点上,又推出⑧⑨⑩三个义项。接着指出,“老”字作为形容词,经常与名词搭配,构成名词词组,天长日久,在词组凝固成词的过程中,前面的修饰部分“老”发生虚化,由一个词变成了一个语素,[12]词缀“老”(义项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然后,教师再补充对学生而言的新信息,如④⑪⑬⑭⑮,让学生自行归纳整理。[13]语言是一个开放、不断变化的系统。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人的思维不断精密化等,都会在汉语的词汇中留下痕迹。尤其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词汇教学不可能涵盖所有,包括一个词的所有意义。因而,指导学生运用词源与义项归类相结合的方法来自主学习多义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充分利用词语本义,构建一个动态发展的词义脉络,结合词源学习与义项归类,准确掌握和灵活运用更多的多义词。

(二)追根溯源识记成语

汉语成语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每一个成语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因而,对成语进行追根溯源,不但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成语的意义,也能让他们在成语教学中学习中国文化[13]-[14]。在成语教学中,把成语的“源”介绍清楚了,其引申义、比喻义也就一目了然了。比如:守株待兔、瞎子摸象、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塞翁失马、愚公移山、黔驴技穷、精卫填海、狐假虎威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极强的故事性,采取播放短片或讲故事的方式来阐释成语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学生增进理解,加强记忆。例如“守株待兔”[16]218,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收获的现象。通过探索和分析成语的来源,既可帮助学生掌握“守株待兔”的含义,也能助其明白“只有踏踏实实地付出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从而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此外,许多成语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呈现出了明显的模式化形式结构,“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语素,便可引入一系列同格式的成语。教学时可依据这些具有派生能力的格式,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成语。”[17]如在讲授“弦外之音”这一成语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相同结构的成语还有“莫逆之交”、“前车之鉴”、“惊弓之鸟”、“等闲之辈”、“用武之地”等,根据这一模式化形式结构,学生便可推导这些成语也都是定中式名词性成语,这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使其准确应用相同结构的成语,又加深了他们对词义的理解,强化了记忆。

四、结语

在索绪尔理论体系中的共时和历时观点的指导下,通过对词语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追溯,加深了我们对词语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也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在理解“共时”与“历时这两个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时,也不能机械地将二者对立起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要注意结合词语的共时特点和历时演变,在教学活动中,要认同二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语义、语用和语法功能这三个平面入手展开近义词的共时辨析,有选择性地对多义词和成语进行追根溯源,帮助学生强化词汇的理解性记忆,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博.汉语词义衍化规律的微观研究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9(3):355-368.

[4]王美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5]张利.浅析对比分析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7):76-77.

[6]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7]文炼,胡附.句子分析漫谈[J].中国语文,1982(3):161-167.

[8]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2):7-16.

[9]刘雅文.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若干对策[J].新西部,2012(12):159-166.

[10]杨寄洲,贾永芬.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郭作飞.汉语词缀形成的历史考察——以“老”、“阿”、“子”、“儿”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6):50-56.

[13]程天添.原型理论视野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以“老”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9):143-144.

[14]祝东.论诗词读诵吟唱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4):149-152.

[15]杨光.论土家族民间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的内涵与途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6):105-107.

篇2

chōng pò zài jiàn xiū xi mù mín qiān niú huā

zhòng yào xiān jìn shì jiè shēng yīn zhēn néng gàn

三、把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写在花朵里。(3%)

四、想一想,把成语补充完整。(6%)

春暖 满园 天长

根深 路远 在乎

五、读一读,想一想,把正确的字写在蘑菇房里。(8%)

坐 座

位 请 下 入

快 块

一 儿 飞 跑 方

六、读一读,想一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9%)

的银河 的梅花 的节日

地跑步 地做工 地说话

七、读一读,写出带点字的近义词。(6%)

1、早上,我和小东一起去上学。 ( )

2、星期天,我和伙伴快乐地做游戏。 ( )

3、上课铃响了,我赶快回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 )

八、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12%)

1、 我放学回到家 看见小民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熊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告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九、按课文原文填空。(15%)

1、我 喜 夏天 地的鲜 ,这里一朵, 里一朵,

比 。

2、这个数 孩子名叫张衡, 汉朝人。 以

后刻苦钻研 ,成为 学家。

3、沙沙 ,沙沙 , 洒在 檐 。 檐

,挂 珠,好像 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

燕子, 盖新 。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

我家的大公鸡头上长着一簇(cù)像燃烧的火焰似的鸡冠子,十分好看。它那双圆圆的黑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短又尖的嘴巴。它全身的羽毛有淡黄色的,有朱红色的,还有金黄色的。人们都说我家的大公鸡真是美丽极了。

1、这篇短文一共有( )句话。(1%)

2、短文写了大公鸡的鸡冠子、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

3、把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用“——”画出来。(4%)

4、照样子写词语。(3%)

又短又尖 又_____又______ 又______又_______ 又_______又________ 十一、练习写话。(5%)

蚂蚁搬粮食

有一天,一群蚂蚁在____________。

他们有的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干得_____________。

试卷命题意图

学科 语文 北师版第二册

序号 项目 命题意图 备注

一 卷面整洁,书写端正。 督促学生认真答卷,从小练出一手好字。 大概40%的人不扣分。

二 看拼音写词语。 复习汉语拼音,考查对生字的掌握程度。

三 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掌握偏旁部首,根据偏旁意思进行归类学习。

四 想一想,把成语补充完整。 考查对练习中的读读背背的掌握情况以及生字组成的成语的了解情况。

五 把正确的字写在蘑菇房里。 辨析同音字,能根据意思进行选择。

六 填上合适的词语。 对课文中的形容词进行复习,并灵活运用。

七 写出带点字的近义词。 复习近义词,能够在句子中灵活替代。

八 把句子补充完整。 会根据句中提示进行补充,注意加上句号。

九 按课文原文填空。 考查学生对美文的熟读、背诵程度,并能正确地写出来。

十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能阅读短文,在短文中找出一些相关的词语进行填空,并仿照着词语练习,训练灵活应用的能力。

十一 练习写话。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了解图意,并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进行填空式写话。

参考答案

二、看拼音,写词语。

冲破 再见 休息 牧民 牵牛花 重要 先进 世界 声音 真能干

三、 把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写在花朵里。

亻:伙 伴 们 忄:怀 情 快 艹:花 落 萝

四、 想一想,把成语补充完整。

春暖花开 春*满园 天长日久 树大根深 山高路远 满不在乎

五、 读一读,想一想,把正确的字写在蘑菇房里。

座位 请坐 坐下 入座

一块儿 快飞 快跑 方块

六、 读一读,想一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闪闪的银河 美丽的梅花 快乐的节日

飞快地跑步 认真地做工 大声地说话

七、 读一读,写出带点字的近义词。

一同(一块儿)、朋友(同伴)、立刻(马上)

八、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

1、我放学回到家,看见小民正在看书。

2、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3、我告诉妈妈一个好消息。

4、小东和小月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九、按课文原文填空。

1、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2、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为的天文学家。

3、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串串小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这篇短文一共有( 4 )句话。(1%)

2、短文写了大公鸡的鸡冠子、黑眼睛、嘴巴和羽毛。 (3%)

3、淡黄色 朱红色 金黄色

篇3

残指的是残缺不完整,碑指的是刻着文字或图画可以作为纪念的石头,段指的是将某物分成几段,碣指的是圆顶的碑石;

此成语出自:清朝江藩《汉学师承记·阎若璩》:“雅好金石文字,遇荒村野寺古碑残碣,埋没榛莽之中者,靡不椎拓”;

篇4

含有两个动物名称的成语

鹤立鸡群、鸡鸣狗盗、鹬蚌相争、蚕食鲸吞、蛛丝马迹、龙争虎斗、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骧虎步、龙潭虎穴、龙跃凤鸣、车水马龙、指鹿为马、

兔死狐悲、鸡犬不宁、心猿意马、狼吞虎咽

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

眼高手低、目瞪口呆、胸无点墨、头重脚轻、手足轻深、口是心非、手疾眼快、

耳闻目睹、头破血流、眉清目秀、袖手傍观、口出不逊、

手无缚鸡之力

含有昆虫名称的成语

飞蛾扑火、金蝉脱壳、积蚊成雷、蟾宫折挂、蚕食鲸吞、蜻蜓点水、螳臂挡车、

蛛丝马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含有一组近义词的成语

见多识广、察言观色、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 、调兵遣将 、粉身碎骨

狂风暴雨、旁敲侧击、千辛万苦、 眼疾手快、 生龙活虎 、惊天动地

七拼八凑 、胡言乱语、改朝换代、 道听途说

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

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

先人后己 有口无心 天经地义 弄假成真 举足轻重 南腔北调 声东击西

转危为安 东倒西歪 反败为胜 以少胜多 由此及彼

多字格成语

九牛二虎之力、 手无缚鸡之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不可貌相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天时地利人和、习惯成自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

久旱逢甘露、 一言以蔽之、解铃还须系铃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急来抱佛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宁为鸡首,无为牛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化干戈为玉帛

描写情况紧急的成语

千钧一发 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十万火急 火烧眉毛 燃眉之急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心旷神怡 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 呆若木鸡 眉开眼笑 愁眉苦脸

愁眉紧锁 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 嬉皮笑脸

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

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描写春天美好的成语

春光明媚 万紫千红 春雨如油 生机勃勃 春*满圆 春意盎然 鸟语花香

春暖花开 百花齐放 和风细雨

“想”的成语

苦苦地想(苦思冥想)静静地想(静思默想)想得周全(深思熟虑)

想得混乱( 胡思乱想)想得厉害(浮想联翩)想得很多(左思右想)

想得荒唐(痴心妄想) 想得离奇(异想天开)想了又想(朝思暮想)

“多”的成语

观众多(座无虚席)贵宾多(高朋满座)人很多(摩肩接踵)

人才多(人才济济) 兵马多(千军万马)事物多(林林总总)

色彩多(五彩缤纷)类别多(千差万别) 困难多(千辛万苦)

话儿多(滔滔不绝)读书多(博览群书)见识多(见多识广)

变化多(千变万化)走得多(走南闯北)颜色多(五颜六色)

花样多(五花八门)

带有“看”的近义词的成语

见多识广 望而生畏 察言观色 一视同仁 一览无余 高瞻远瞩 坐井观天

举世瞩目 管中窥豹 左顾右盼

篇5

平安顺遂出自《求阙斋记》:“国藩不肖,备员东宫之末,世之所谓清秩,家承馀荫,自王父母以下并康彊安顺。”

平安顺遂的近义词:

篇6

考查常用词语是高考一贯遵循的原则,考查的对象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但是网络的普及,催生出一些网络新词;社会不断发展,新生事物也层出不穷,同样造就了一大批新词。这些新词一经出现便迅速传播开来,被广泛使用,于是部分新词也开始出现在试题当中。

[考题展示](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从“酷”“粉丝”“小众化”“媒体”等1O个流行名词中选择5个,来解释其含义。

[试题解析]此题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当下媒体流行的很多新词没被汉爵词典收录,评卷时只有参考答案,不设惟一答案。解答时既要语言表达规范,又要联系报刊上的相关内容,概括出词语的真正含义。

[参考答案]“酷”是英文“cool”的汉语译音,指可以赞美的一切人和物 “粉丝”是英语“fans”的谐音,可以理解为“××迷”或者“××追星族”一类意思。“小众化”是相对于“大众化”这个概念而言的,它指的是社会阶层内部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个小圈子的趋势。“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地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

[应试策略]新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新词带有鲜明的叫代特色和丰富的社会内涵,这要求考生平时关注媒体,把握文化新现象,如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关键词、十大新词等的评选结果,并做好积累,以备应考。

二、由“正解”到“曲解”:考查发散思维能力

过去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现存则由“正解”转向“曲解”,要求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曲解”词语的意思。

[考题展示](2009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题)写出两个成语,要求曲解它的意思。

[示例]度日如年:日子过得很好,每天都像在过年。

[试题解析]曲解本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对某些词语的意思有意地进行歪曲解释,以满足一定的需要。运用曲解,或造成幽默诙谐的语言效果,或达到辛辣嘲讽的目的。

[参考答案]语重心长:别人话讲得重了,心里怀恨很长时间。不学无术:不要白费功夫学那些无用的技术。

[应试策略]很显然,这里的“曲解”并不是胡乱歪曲解释,而是考查考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是一种辐射性的思维方式,考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多角度、多起点、多层词、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发散性思维一般训练方法:①材料发散法――思考多个物品可能用作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②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③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脂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⑧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⑤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组合成新事物;⑥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⑦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三、由正向到反向: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借助语境写出反义成语,考查考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考题展示](2008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与句中“乐不思蜀”构成反向意义的是。

A,流连忘返 B,饮水思源

c,乐面忘返 D,乐不可支

[试题解析]表面上看,此题考查反义词,实际上,此题也是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看是否能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然后从相反的方向给出答案。“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同,后形弈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近义词为“乐不可支”“乐而忘返”“流连忘返”。“饮水思源”的意思是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

[参考答案]B。

[应试策略]同学们平时既要做好词语的积累工作,又要训练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进行逆向思维呢?①就事物依存的条件逆向思考,如司马光救人是打破缸,使水脱离人,这就是逆向思维;②就事物发展的过程逆向思考,如人上楼梯是人走路,而电梯是路走,人不动;③就事物的位置逆向思考,如开展假如“我是某某”活动;④就事物的结果逆向思考,如表说他们的表不够准,每天会有1秒的误差,不但没有失去顾客,大家反而非常认可,并踊跃购买。

四、由直观到语境:考查词语的语境义

大部分高考试题对词语的考查,命题形式以客观选择题为主,目前这种考查形式发生了变化,词语考查开始由客观判断转到主观表述,出现了回归语境的新趋向。2009年上海市语文科高考《考试手册》中就出现了“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这一“变点”。

[考题展示](2008年天津卷)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①在足球赛中,传球技术再高,控制球能力再强,若缺乏临门一脚的射门技术,也会____。

②联合国安理会有明确的职权范围,不应____,介入其他机构处理的事情,特别应尊重联合国大会的权威,

③为迎接奥运,出租车司机学普通话、说普通话已____,令来津的游客刮目相看。

④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普通百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用自己最朴素无华的行动,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诠释得――。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在语境中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②越俎代庖(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③蔚然成风(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指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④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地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应试策略]词语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某一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是确定的,要想在语境中正确使用词语,必须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这种考查是对过去直观思维的一种逆转,要求考生在平时积累词语尤其是成语的时候,不能光死记硬背,还要理解词语的用法。有效的策略为:一是关注词典中典范的词语例句;二是使用该词语造句。

五、由判断到释义:考查词语的定向运用

高考试题对成语的考查一直是选择题的形式,要求选出成语使用正确或错误的项。近年来有所变化,出现了成语释义题。

[考题展示](2008年福建卷)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

在汉语里,含有“明”字的成语可以表示褒扬、赞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再如①____。含有“明”字的成语也可以表示批评、贬责,例如“明抢暗偷”,斥责公开抢劫、暗中偷盗的行为;再如②____。

篇7

关键词:

祖国语言 存在问题 具体分析 对策

词语的准确使用一般来讲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词性、词义、词的对象、词的语境、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特定意义。其别要注意的是词语的对象和语境,因情况的不同而有这样那样的变化,有的变化是正确的,有的则违背了一定的原则。虽不能死死抱着某些规则不放,一味地墨守成规,但也不能对汉语采取随意态度,于有意无意中破坏汉语的纯洁性与完美性,致使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影响。本文从最基本的语言规范角度,谈几个常用字词的正确使用。

1.分与份。分:基本字义有区划开、散离、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区划而成的部分、整体事物的一半共五大类义。其构字方法是会意,最根本的字义是“一别为二”。“分,别也。从八刀,刀以分别物也。”这是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增韵》里说它是“裂也,判也”。山此看来,它是与“合”义相对的。在此基本义的引申下,便有大同小异的各种意思产生,具体如分开、分成、分出、分手、离别、分隔、区别、分配、分散分置、春分、分数及时间、长度、货币等单位等义。《荀子・礼论》里有“然则何以分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里有“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汀”,魏学《核舟记》里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现在常见的词有分辩、分餐、辈分、成分、水分、情分、缘分、分内、分崩离析、分兵把守、分担家务、分而治之、社会分工、劳改分子等。

份:基本字义有整体中的一部分、表示划分的单位、量词共三类义。常用词语有份额、份儿、省份、股份、身份、一份报纸等。二者的区别在于:“分”主要用在指分别、情谊、机缘、资质以及构成事物的不同物质或因素等情况下,而“份”则主要指整体里的一部分,用在某些行政区划和时间名词后面,表示划分的单位。同时,还可从最基本的单独的词性角度去区分,“分”一般多作为动词,“份”一般用作名词。前些年,公安部门把在全国范围内发放的“身份证”,有的写成“身分证”,而闹出了大笑话。

2.必须和必需。“须”的本义是胡须,《说文》说“须,面毛也。”它是个会意字。字从页(xie),从乡(shan)。“页”指人头。“彡”为“三”的变形,意为“多”。“页”与“乡”联合起来表示“人头上毛发多”之义,后特指胡子。除此特定义外,“须”还可作等、期待、需要等动词,必要、应当等副词及连词之用,另外还可作姓氏。曹雪芹《红楼梦》里有“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之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吴起须故人而食”之句。《汉书・冯奉世传》里有“不须复烦大将”之用,现在有“男大须婚,史大须嫁”俗语。因“必须”和“必需”两个词同音,都含有“必要”的意思,所以易相混。可从下列几方面进行区别。“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如:“必须拿出主意来”,“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它后面可带动词和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如:“要想质量好,大家必须精益求精。”另外,表示加强命令语气,如“你们几个必须把这件事处理好”。再一点,“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

3.不了了之和不甚了了。首先得知道“了”的意思,才可把它们的意思和用法区别开。“不了了之”中的“了”是了结结束的意思。整个成语是指用不能了结事情的办法去了结,意思是说把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宋人叶少蕴的《避暑录话》有语:“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戏谈。”现在有“昨天的那次争论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它常用作谓语、定语,适于处理问题拖拉,再无下文之语境。近义词有“全无下文”,反义词是“迎刃而解”“快刀斩乱麻”。

“不甚了了”中的“了了”是明白的意思。“甚”是很。成语的意思是说不很明白,不很懂。从语法上看,它可作谓语,主要表现对事情不太清楚。近义词有“茫然不解”“一无所知”,反义词有“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宋人洪迈的《夷坚丁志・黄州野人》有语:“初不甚了了,养之数日,始能言,乃实人也。”现在可这样说:“我去外地走了三年,家里的事情不甚了了。”

4.弹冠相庆。“弹冠”是指弹去帽子上的灰尘;“相庆”是说一个人做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因为他们也将有官可做,这对于那些品行不正、结党营私的人来说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此词多用于贬义,指坏人做成了坏事,相互庆贺,很得意的样子。其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宋人苏洵在《管仲论》里说:“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清人赵翼在其《瓯北诗话・吴梅村诗》里道:“以视夫身仕兴朝,弹冠相庆者,固不同。”与之相近的其他词语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额手称庆”。反义词是“如丧考妣”。例如:“张二狗这次突然当上了村长,他的那帮狐朋狗友们马上就弹冠相庆,摆了好几桌大宴,全然没有了前天那种如丧考妣的可怜样。”

5.不负众望。“负”是辜负的意思;“众”指众人;“望”是期望。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作谓语、定语。其实这个词是人们从另一个成语“深孚众望”化出来的,严格来讲并不算规范的书面语。“孚”是使人信服的意思,《诗经・大雅下武》中有“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句。“深孚众望”是深得众人信服。它的近义词有“众望所归”“举世闻名”;反义词有“不孚众望”。注意,“负”与“孚”的意思截然相反,一个是辜负,一个是信服。如“在这次城市运动会女子100米比赛中,我单位的罗利不孚众望,以1分38秒4的成绩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是错误的。而茅盾《蚀动摇》云:“他查复的公文,我也看见了,只说你‘不孚众望’,其余的事,概没提起。”则是正确的。

篇8

一、格理论

Chomsky“格理论”(case theory)中的“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要名词处在一定的句法关系,不论有没有形态上的变化,就都有格,“格理论”中的格不一定要通过语音形式(即形态变化)表示出来,因此,汉语、英语和法语的名词虽然没有形态变化,没有语音上的表现形式,但是,它们都有这种意念上的格。

在X阶标理论中,动词、名词、形容词和介词等语类都有补语,但是,表达补语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动词和介词的后面可以直接地接一个名词短语作补语,如“John proved the theorem”,而名词和形容词的后面不可以直接跟补语,必须在中间插入一个介词,如“John’s proof of the theory”。其原因在于:动词和介词的补语有格。而名词和形容词的补语没有格,也就是说,动词和介词能够指定格,而名词和形容词不能指定格。X阶标理论中的语类是按照体词性(N)和谓词性(V)两个特征的有无来划分的:

名词:[+N,-V] (有体词性特征,无谓词性特征)

动词:[-N,+V](无体词性特征,有谓词性特征)

形容词:[+N,+V] (有体词性特征,有谓词性特征)

介词: [-N,-V](无体词性特征,无谓词性特征)

在英语中只有具有[-N]特征的语类才能指定格,名词和形容词不带[-N]特征,因此,必须在它们和补语之间插入一个介词,由介词来指定格。根据格理论,可以解释语类的不同性质。格理论把句法和语义结合起来,大大地丰富了生成语法的内容,加强了生成语法对于语言现象的解释能力。

二、英语动词句型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需要总结的问题较多。其中如何掌握句子结构,也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一方面要尽可能细致,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繁琐的句法分析。因此,采用动词句型的方式来处理这一问题是比较妥当的。里奇(G Leech)在其所著《交流语法(A Communicative Grammar)》一书中将基本结构分为以下六类:

1.SV The children played.

2.SVC Mary is a nurse.

3.SVO Everyone admires his work.

4.SVA The computer is in my office.

5.SVOC They considered the work too easy.

6.SVOO My father gave me this.

半个多世纪来语言学家对语言本质和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外语教学法也在不断革新,但是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用动词造句的能力问题。

三、格理论在动词句型中的运用

在日常英语教学的词汇学习中,学生往往不明白为什么同样一个动词,有时候是及物动词,主语是有生命的,宾语是无生命的事物,如" Mary locked the door”;有时候又变成了不及物动词,主语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如” the door won’t lock”。在做近义词辨析选词填空题时,学生经常觉得把握不好两个近义词的区别,如在“……and the need for existence_______costs and creates…”中为什么选用“generates”而不能选“grows”,为什么在“the branchs_______in the gust of wind”中答案是”were shaking”,而”were being shaken”就不好。在词汇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接触到表示同一个相近意义的不同的词或词组,如与复仇有关的词就有avenge, avenger, get back at, get even with., retaliate, retribution, revenge, revenge, vengeance, 学生对这些词缺乏一个整体的把握,往往应接不暇,倍感困惑,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应用一些格语法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知道,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发展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的研究方法。

格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费尔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着重探讨语法结构与语义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面向语义的语法分析理论,被认为是生成语义学的一个分支。费默尔认为传统的格的概念只能处理句子的表层结构,如:

a.john opened the door

b.The key opened the door.

c.The door opened.

A句中的“John”, b句中的“the key”和c句中的“the door”都是句子的主语。但是很明显,“John”是一个动作者,而“the key”和“the door”则不是。在这些例句中,动词的主语接受三中不同的语义解释,结果同一个open势必要分为三种不同的动词,以适应不同的选择限制:一种是及物动词,带有一个动物性主语;另一个也是及物动词,带有一个非动物性主语;第三种是不及物动词,带有非动物性主语。也就是说,在字典中这些动词要有不同的规定。但在所有这些句子中,“the door”应该被理解为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其作用应是不变的,都是动词open的受事。虽然在a和b中是宾语,在c中是主语,它们的深层结构关系是一致的。格语法的理论基础正在于此。

四、结语

学习者对动词及动词句型的错误使用的原因多种多样,如迁入和母语的干扰等。但是最主要的是缺乏对动词句型的全面正确理解。本文主张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格理论知识来帮助英语动词及动词句型教学。

【参考文献】

[1]Cook,Walter.Case Grammar Theory[M].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Leech, Geoffrey.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 [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3]戴炜栋.试论影响外语学习的若干重要因素[J].上海外国语大学,1994(4).

篇9

1,从语意轻重角度辨析

不少同义词或近义词在语意上有轻重之别:有的适用于重要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辨析时可结合语境内容选用。

例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重大事故不断,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关责任人必须对此进行

(反省,反思),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

[辨析]“反省”的语意轻重程度要比“反思”重,根据句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等内容,该句应选程度更重的“反省”。

2,从词性角度辨析

对实词、虚词的辨析,还可从两个词语的词性人手。先分清两个词语的词性,弄懂所选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或所起的作用,然后结合词语的语法功能进行判断。

例《图雅的婚事》正是抛弃堆砌复杂――(隐晦,隐讳)电影语汇的中国艺术片的惯用手法,大开大合,以简御繁,才得到挑剔的柏林电影节评委肯定的。

[辨析]“隐晦”指含意不明显,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隐讳”指因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动词,一般作谓语。此处应选可作定语的形容词“隐晦”。

3,从感彩角度辨析

实词和虚词都有一些词语带有一定的或褒或贬或中性的感彩,辨析时,先要把握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感彩,然后选用那些能和句子感彩协调一致的词语。

例迪斯尼拍摄的《花木兰》巴不再是传统的中国故事。木兰的性格被――(窜改,篡改),为的是体现美国的文化价值理念。

[辨析]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属于中性词;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属于贬义词。该句不含贬义,应选“窜改”。

4,从语体色彩角度辨析

语体色彩一般分书面语和口语两大类。书面语具有严密、规范、文雅、庄重的特点,口语则具有自然、活泼、通俗、生动的特点。辨析时,应根据句子的语言特点选用。

例这个星期天去什么地方活动,大家____(商榷/商量)一下好吗?

[辨析]“商榷”是书面语,一般用于较为正式、严肃的场合;“商量”则一般用于口语:此处宜用“商量”。

5,从适用对象角度辨析

不少词语具有一定的适用对象,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有的适用于具体事物,有的适用于抽象事物;有的适用于自然,有的适用于社会。

例诸如“艾滋病”“非典”这样的重大疾病的蔓延,将会引起社会____(震荡/振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辨析]“震荡”指震动、动荡,它既可用于自然,也可用于社会;“振荡”指振动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它只能用于自然。该句的语境为社会生活,因此只能选“震荡”。

6,从搭配角度辨析

一些词语如果随意改变它们的搭配对象,就会违背语言习惯,影响语意的表达。和病句辨析一样,实词也可从主谓、动宾、主宾、修饰语和中心语、介词短语、关联词语等搭配角度考虑。

例 近期我市雨水____(充沛/充分),容易引起传染病流行,因此消毒预防工作不容忽视。

[辨析]“充沛”是“充足而旺盛”之意,根据搭配习惯,一般说“雨水充沛”“精力充沛”“感情充沛”;“充分”是“足够”的意思,一般跟“条件”“理由”搭配。此处选“充沛”才能与主语“雨水”搭配。

7,从谦敬角度辨析

敬辞多用于尊重他人,谦语多用于自我谦虚。有时,近义词的选用也可从谦敬角度人手。

例这不过是朋友们的(过誉,赞美)之辞,他们希望我不要辜负师傅的栽培。

[辨析]“过誉”是“过分称赞”之意,可用于表示谦虚的说法。该句说话者所表达的是一种自谦之辞,因此宜选“过誉”。

二、对虚词使用情况的判断

1,从语义关系角度辨析

对关联词和一般连词而言,要快捷而准确地判断它们的使用情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弄清楚所连接句子(或词组)之间的语义关系。

例事实证明,不管在何种年代,人民____(不但/不单)是一支战斗的队伍,还是一支生产的队伍。

[辨析]从上下句的语义关系看,“战斗的队伍”和“生产的队伍”应该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不但……还”是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单……还”才是表并列的关联词,此处应选“不单”。

2,从强调内容角度辨析

有时,句子强调的内容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反过来也一样,选用不同的词语,也可以强调不同的内容。因此,正确把握语境的内容,揣摩语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是选用此类词语的前提。

例4月2日,东亚、汇丰、渣打、花旗首批4家完成本地法人银行注册的外资银行____(一起/一齐)开门迎客,正式为中国内地居民提供人民币零售金融服务。

[辨析]在“同一时间”的一致行动(强调“时间”),应用“一齐”(此时“一齐”可用“同时”代替);表示“在同一场合”的一致行动(强调“地点”),则用“一起”(此时“一起”可用“一块儿”代替,如“等一下,我跟你一起走”)。从“4月2日”等信息可看出,该句强调的是4家外资银行“同时”“开门迎客”,因此应选强调时间的“一齐”。

3,从已然与未然角度辨析

分清事情是“已然”(已经发生)还是未然(将要发生),也是辨析选用词语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虽然,即使)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____(但/也)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辨析]从句中“提出了”可看出,“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的“理论或模型”已经是一种事实性情况,“提出了”是一种“已然”行为。“虽然”是一个表示承认事实的关联词语,而“即使”是一个表假设让步的关联词语,所表示的条件是尚未实现的事情(未然)。因此该句应选“虽然……但”。

4,从使用习惯角度辨析

有些意思非常接近的词语,如果孤立地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很难区别它们有什么不同。对于这类词语,我们可以结合语言环境,根据它们的习惯用法来辨析和选用。

例包公作为封建社会的优秀

人物,其忠义、公正、廉洁形象

(历来,从来)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传诵。

[辨析]“历来”和“从来”意思差不多,但“历来”习惯上用于肯定句式,否定句式则多用“从来”。该句是肯定句,应用“历来”。

三、对熟语使用情况的判断

限于篇幅,且其他类型的熟语辨析方法都有相通之处,因此下面只着重谈谈成语的辨析。

1,从成语义和语境又是否一致角度辨析

成语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换句话说,一个成语必须用于适合它“生存”的语言环境,才能发挥出它独特的表意功能,否则很有可能弄巧成拙。因此,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语境义)?―该成语是什么意思(成语义)?―成语义和语境义是否协调一致(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

辨析时,我们尤其要注意以下类型的成语,因为这些类型的成语最易造成和语境义的不协调,甚至相冲突。

①似是而非的成语。汉语中有不少成语字面上差别不大,含义却大相径庭,稍不注意,很容易混用。如: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目不见睫(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能睡觉或睡不着觉);目光如炬(眼光像火炬那样亮,形容见识远大)――目光如豆(形容眼光短浅);不胜其烦(使人无法忍受的那种繁琐)――不厌其烦(形容人有耐心,不嫌麻烦);不可理喻(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可思议(不可想像,不可理解)。

②近义成语。有些成语,在含义和用法上存在着既“大同”又“小异”的特点,而这“小异”,往往就是此类成语的根本区别,也是命题者考查此类成语的着眼点。如:前赴后继(赴:上去)――前仆后继(仆:倒下);鱼目混珠(用于物)――鱼龙混杂(用于人);安分守己(偏重于规矩老实,守本分)――循规蹈矩(偏重于墨守成规,不敢变易);半途而废(偏重在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浅尝辄止(偏重在“浅”,不深入)。

③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有些成语,若按字面上的常见义去理解,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得出跟它的实际意义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判断。如“危言危行”,它的正确含义是“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端正,正直),其中的“危”,易使人误解为“危险”。汉语中类似的成语还有不少,如:差强人意、目无全牛、休养生息、涣然冰释、万人空巷、首当其冲、火中取栗、不可理喻、不刊之论、不足为训、文不加点、一文不名、不绝如缕、江河日下。

④有使用前提的成语。部分成语的释义包含有该成语的使用前提,如果运用时忽视了这一前提,则会导致成语义和语境义的不一致。如:谈笑自若(前提: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含义:跟平常一样说说笑笑)、大快人心(前提: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时。含义:大家非常痛快)、有口皆碑(前提:只能用于既成事实的好人好事,即“已然”之事。含义:人人称赞)、安之若素(前提: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时。含义: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拍手称快(仇恨得到消除时拍着手喊痛快)。

⑤有褒贬色彩的成语。不少成语是有感彩的,如果忽视其感彩,也会造成成语义和语境义的不一致。褒义成语用于贬义语境,或贬义成语用于褒义语境,是高考中较为常见的设误类型。如容易褒义贬用的成语: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比喻名声在一时广为传扬。噪:传扬)、惨淡经营(比喻作画先用浅淡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精心布局;或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也形容苦心规划,开拓并从事某项事业。惨淡:费尽心力)、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有头有脸(比喻有名誉,有威信)、有口无心(嘴里爱说,心里没什么)等等。容易贬义褒用的成语: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明哲保身(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采取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好好先生(一团和气、与人无争,不问是非曲直、只求相安无事的人)、处心积虑、趋之若骛、无所不为、巧言令色、巧立名目、好为人师。

⑥有谦敬语气的成语。成语中也有不少谦语敬辞,如果辨别不准,会犯谦敬错位的毛病。如常用于自我谦让的成语有:敬谢不敏(比喻因为不聪明无才能,恭敬地表示谢绝)、一得之见(表示自己一点浅薄的见解)、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常用作对别人提出某种要求时说的客套话)、狗尾续貂、笨鸟先飞、洗耳恭听、雕虫小技、才疏学浅等等。常用于尊重他人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高抬贵手(恳请别人原谅或饶恕)、卓尔不群(用于称赞别人非常优秀,超出常人,与众不同)、金玉良言、金枝玉叶等。

⑦有特定对象或范围的成语。不少成语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和范围,用法上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使用不当便会出现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之间的“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致使成语义和语境义的不协调。如:汗牛充栋(用于形容书籍多),鳞次栉比(用于建筑物),相敬如宾、破镜重圆、琴瑟之好(用于夫妻之间),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人老珠黄、沉鱼落雁、秀外慧中、风韵犹存、嫣然一笑(专用于女性),巧夺天工、鬼斧神工(只用于形容“人工”的精巧)。

2,从是否属于多解成语角度辨析

大多数成语的含义、色彩和适用对象都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有不少成语含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意义或语体色彩,可以根据不同的含义满足不同的表达需要。如“轻描淡写”:既指“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如:安祺在小说中虽不是主角,但作者刻画这一形象时并未轻描淡写),也指“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如:这事后果如此严重,你竟然就想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此类成语一直以来都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倘若我们不了解其语义的多重性特点,答题就容易产生判断上的以偏概全。如: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如果我们只了解“短小精悍”用来“形容文艺作品或发言简短有力、内容充实”这一含义,不知道它还可用于“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这一用法,就很容易把该选项当做错误选项看待。

篇10

一、料事如神成语解析料:预料。预料事情象神仙一样准确。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宋·杨万里《提刑徽猷检正王公墓志铭》:“公器识宏深,襟度宽博,议论施加人数等,料事如神,物无遁情。”

二、料事如神成语近义词心中有数 [ xīn zhōng yǒu shù ]

胸中有数。

神机妙算 [ shén jī miào suàn ]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不出所料 [ bù chū suǒ liào ]

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

先见之明 [ xiān jiàn zhī míng ]

指对事物有预见性;事先能料及事后的结果。《后汉书·杨彪传》:“愧无(金)日(mì)?(dī)先见之明。”

未卜先知 [ wèi bǔ xiān zhī ]

没有占卜就知道事情发展的结果。原来是古代一种用神道和迷信骗人的说法。后来有时用以比喻有预见性。

用兵如神 [ yòng bīng rú shén ]

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明见万里 [ míng jiàn wàn lǐ ]

对于外界或远方的情况,知道得很清楚。也比喻人有预见。

三、料事如神成语造句1、诸葛亮料事如神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

2、你应当对小姐说,我是空前绝后的、绝无仅有的、料事如神的、最伟大的侦探家。

3、小明虽然才华横溢,却没有料事如神的本事,就初出茅庐的小书童。

4、诸葛亮不愧是一个料事如神的军事家。

5、诸葛亮初出茅庐,出来后就才华横溢,每次都料事如神,做起事来胆大心细。

6、诸葛亮料事如神,巧借东风,在赤壁用火攻打败了曹军,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7、他料事如神,经常是百发百中。

8、一个好的军事家,一个好的经商能手,常常有料事如神的本领。

9、他真是料事如神,我还没说话他就知道我想说什么了。

10、他料事如神,是我们这一带有名的小"诸葛亮"。

11、诸葛亮料事如神,草船借箭成功了。

12、人称诸葛亮料事如神,你信吗?

13、料事如神的预言者我的老板是个料事如神的预言者。

14、我又不能料事如神,总不免要吃点小亏.

15、在赞叹我自己料事如神的同一时间,我被这秀丽的南国风景折服了。

16、费父听完后感激范文甫的救命之恩,称赞他料事如神。

17、白一氓哈哈大笑道:大师果然料事如神,这群贼子当真敢来劫狱。

18、普天之下,不可能有着料事如神之人。

19、书记果真是料事如神,细小之处见真章,佩服啊!

20、大姐料事如神,我怕,这次我们会暴露!

21、安然一行人听到比赛的内容,心里均是怨声载道,却也不免钦佩头儿的料事如神。

22、夫人胸有丘壑,心思缜密,料事如神,世间罕有,无择钦服之至。

23、毛帮主不但消息灵通,而且料事如神啊。

24、冷兄弟真是料事如神啊,我这次就是为了王屠夫的那件案子而来的。

篇11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莲山课件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充数)

2.再读课文。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2)说话练习。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说南郭先生是怎样装的?怎样充的?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古文链接

1.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00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2.读古文,复述故事。

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

2)师生对读。我们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悦之”、“廪食”“好”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六、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七、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着力构建“链接——拓展”式语文教学,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简化头绪,削枝强干,以原来2/3的时间完成教材教学,建构以习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以点辐射,利用精简的时间开展与课文有联系的丰富的链接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以此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技能迁移点,使阅读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广阔的天地。

1、链接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课始,让学生看图猜成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在“看——想——写”的系列活动中有效检测了学生平时的成语积累,并使学生快速进入寓言学习这一主题,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2、链接视频材料,活化文本语言。教学中,学生对“装腔作势”的想象是理解寓意的关键。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文中的“装腔作势”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内化为语言的倾吐,这一手段的有效运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与想象,又为理解寓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3、链接寓言原文,感受“文白”特点。以“注释”为引发点,链接文言文的阅读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在教学中以发展语言为目标,开展“对应——理解——复述”等学习活动,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同时,更扎实地掌握了本文的语言,使“链接”形散神不散,目标明确集中。

篇12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设置的教学活动应能够引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若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了解小学生身心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通常喜欢玩中学,学中玩,如此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发挥主动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富有童趣的教学方法,设置一些近乎玩耍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们玩中学文,快乐成长,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也让整个语文课堂洋溢着童真童趣。

如教学童话故事时,可组织“演评结合”的活动,即在文章总结后,引导学生通过即兴表演或者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融入文本情境,更深入地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不同的形象特点,在深化认知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熏陶。当学生表演后,其他同学当当“小评委”,提出个人评价意见,碰撞思维火花,实现总结深化的目的。同时,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形式,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在表演过程中彰显个性,彰显旺盛生命力与无限活力。如教学《伊索寓言》时,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合作编写简短课本剧,总结概括后,小组表演展示,其他小组予以点评,说说自己的看法,包括表演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比如有的学生说:读旁白的同学读出了蝉的自信、冷静及狐狸狡猾与谄媚的语气;有的学生说:演狐狸的同学动作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表现出狐狸的贪婪奸诈……这样,通过表演与评价,学生对课文与形象有了更好的理解。

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组织一些猜谜、竞赛等游戏活动。如为了丰富学生的成语知识库,让他们把握成语积累方法,培养学生成语学习热情,教师可组织“成语游戏”活动,让同学们在竞赛过程中,形成竞争与合作意识,激活思维,提高反应力。具体活动如下:

1.填空激趣

投影四条成语,各空一个字:胸有( )竹、自言自( )、( )山玩水、游( )人间。各组选出一位通讯员,综合本组填字情况交给老师,自然引出课题。而后抢答,说说成语的意思。

2.分组竞赛

①巧填人体部位。利用多媒体投影,学生填出正确的人体部位,如出人( )地、焦头烂( )、一( )了然……不会写的用拼音代替,在规定时间正确完成的为本组赢得一定的分数。②要求说成语。如成语中必须带有一组反义词或近义词。比如居高临下,其中高与下是一对反义词。③填上省会名称,了解我国省会城市的名称。如难能可(贵阳)春白雪;不谋而(合肥)头胖耳……④成语接龙,可用谐音。⑤成语抢答,在规定时间不能回答或答错,扣除一定分数,训练学习谨慎素质,并敢于挑战;⑥观察图画抢答成语,难度较大的,予以提示;⑦成语运用。在规定时间内,写段通顺连贯话语,比比哪位同学成语用得最多最好。在成语游戏活动之前,学生需要做好准备,学会收集与积累成语、名言名句;在活动过程中,又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

二、儿歌教学法,读唱中学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