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传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6: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影视传播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影视传播论文

篇1

科技的开发演进,影视作品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区。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打破了人们的日常思维。影视艺术的表现和作者的意图能够在科技的帮助下实现超越。难以置信的画面、奇思妙想的场景、古怪奇异的造型都会出现在作品中,由此创造的高额票房及其相关附加值诸如音乐作品、纪念品、拍摄地旅游经济的带动等将其作为文化产业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泰坦尼克号》除了让人惊心动破的覆船画面,其感人至深,或充满浪漫色彩或悲伤如诉的主题曲和插曲深入人心,其音乐制品曾风靡世界并一度炙手可热;《变形金刚》的放映吸引无数年轻观众购买收集主角模型;《超人》、《美国队长》、《蝙蝠侠》使主人公的服装和道具成了一度令人追捧的收藏品;《阿凡达》给观众带到了令人无限遐想的潘多拉星球,见识了形形的外星球物种,湖南张家界这一取景地也因此迎来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游客纷纷摄影留念并购买纪念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影视作品作为商品,它的利益来源可以大大超出票房收入的范围,影响力也可以扩散到世界各地,体现出影视艺术跨文化传播的趋势。

2影视作品

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呈现出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文化特征除了商业利润,作品中反映出爱与自由、勇敢担当的精神内核,具有鲜明时代和民族气息。最终引向我们对影视艺术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思考。《影视鉴赏》一书中提到:“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各民族的影视作品都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为主,因而必然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影视艺术的国际性是指影视语言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影视艺术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影视艺术必须置身于世界文化氛围中才能取得真正的发展。”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修辞特色、题材历史性社会性、审美心理等深深打上了民族性的烙印,影视作品都饱含了所处历史阶段的政治、社会、文化元素,不同的历史背景需要不同的精神导向,揭示不同的社会矛盾,展现不同时代背景中人物的精神风貌以及当下人物特有的性格塑造。我国的电影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特点,《》、《红高粱》、《黄土地》是著名的名族电影代表,“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首先表现在对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上,并且成为影视作品弘扬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其次表现在影视作品形象的传达出了民族的情感和意愿,更在于它进一步追溯到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更加富有思想深度和哲理意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影视艺术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媒介,在向不同国家传递自己的文化价值。面对多元异质文化,我们需要借鉴和发扬。通过电影所处文化背景下的视听语言要素(光线、色彩、构图、音响、画外音、蒙太奇等)、创作思维、方式以及其运用的修辞(象征、隐喻等)在跨文化传播中体现民族影像价值和获得“他者”认同,达到观者情感与作品内在情感的共鸣,最终实现作品潜在价值的认同。当代影视艺术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载体,在向不同国家展示着自己的文化价值,其中包括艺术、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伦理、法的观念和社会关系等。著名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在《跨文化空间:作为世界电影的中国电影》中说到:“电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跨文化媒介,不仅需要依靠本土文化,同时也需要吸收更加广泛的人类文明,尤其是分享其他文化成果,只有具备了吸收不同文化的能力,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冲出国界并为全世界观众所接受。”作为老一辈电影工作者也谈到:“实现电影本体与中国本土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篇2

    当今流行的数字化生活、信息高速公路和各色各样的网络,将整个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通过英特网、卫星、有线电视等在全球传播的共享文化使国界失去了原有的含意。你可以在中国通过电脑阅读《纽约时报》或《时代杂志》,也可以在美国通过卫星电视观看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但是,在文化传播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利用实际可支配的更多资源和处于更有利的区域位置,使西方媒介强国与发展中国家文化在全球范围的相互输出不成比例。例如,2002年最强大的15个具有控制全球能力的媒介网络中,有14个公司的总部都设在美国。

    媒介理论家杰姆斯w.凯利(3ames w.   carey)对文化传播的概括在传播学界中的影响很大,他肯定了传播和现实之间的直接关系。凯利认为,传播是一个符号交互的程序,现实在这个程序中被创造、被维持、被修复、被改变。跨国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现实的相互传送,通过传播来促进各个不同文化之间的彼此理解和共存共荣。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历史文明各有不同,风土人情与社会习俗也因地而异。但是,在网络传播迅猛发展而形成的“地球村”里,美国特别是好莱坞电影事业的高度发展、流行音乐的极大普及以及以商业为主导的电视节目的四处扩散,导致美国式大众或通俗文化影响无处不在。

    大众媒介使人们可以坐在家里就知道天下大事,文化因此而打破民族和国界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随之发生着变化。在受众影响力最大的大众媒介中,影视片首屈一指。影视片的译制成为一种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改革开放以来,译制片不仅活跃了国内影视文化市场,观众通过它们对异域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也有所了解。麦克卢汉“媒介即是信息”的名言虽然有人认为是带有技术决定论的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影视文化的威力是巨大的。影视媒介以其特有的图像方式发射出的信息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是其它以文字为主的媒介所不能达到的。正因为如此,对引进影视片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由于译制力量不足导致质量低劣,特别是目前尚不能完全停止的盗版活动更加重了影片翻译中出现不少荒谬可笑之处。有的影片中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和常用语都没有搞懂。例如,最近从影视网络上看到的《我的妈妈是间谍》这部影片,几乎每一句对话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这里只举几个具有过分错误的例子—

    单词方面的有:

    “犹太法师,,(rabbi)译为“瑞派,,;

    “恶心”(gross)译为“盖瑞斯,,;

   “职业”(career)译为“韩国”;

    “求婚”(propose)译为“故意,,;

    “间谍小说”(spy novel)译为“西班牙小说”;

    “怀疑”(suspicious)译为“敏感,,;

    “打扰”(disturbing)译为“怀疑”;

    “就是这样/仅此而已”(period)译为“经期”。

    词句方面的有:

    “他在谈论中用了‘我们,这个词,说的是复数形式,,("he used the word  `our’,  talking in plural")被译为“他用了几个小时在谈别的事情”;

    “我的女儿在编审他的书,,(my daughter is editing his book)被译为“我的女儿喜欢看小人书”;

      “我妈连碟片播放机/录像机都不会使用”(my mother can’ t program her vcr)被译为“我妈不是特工”;

    “你收到我的佛像了吗”(did you get my buddha?)被译为“你来做强盗的吗”;

    “子弹不是个好东西”(bullet is bad)被译为“你是个混蛋”等等。

    再如在《矮子当道》这部影片中,把“开车”(behind the wheel)译为“在车轮后面”,把“美国国税局”(irs)译为“航空公司”,把“不要误解我”(don’ t get me wrong)译为“别把我搞混了”,把电话地区号码((zip code)译为“链子的密码”等。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映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译文质量的检验是建立在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理解的比较之上。只有在译文被译文读者理解的情况下,传播的目的才能达到。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做到向译文读者正确介绍他国文化,译者对译文的正确翻译与解释是举足轻重的。遗憾的是,除了众多译制影视片中出现的严重错误之外,不少书籍的翻译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些专业书籍的翻译,造成汉译书籍也会使入“看不懂”的局面。下面以《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为例,试将其中的一些译个比较:

   原译文:“一则高度组织的消息没有高度的随机性、不确定性或选择性。”(第53页)(原文:a highlyorganized message does not have a high degree of randomness,  uncertainty,  or choice.)

    比较:在一则组织高度严谨的消息中,任意的、不确定的或可选性的成分不会很多。

    原译文:“香农和韦弗的另外一个主要贡献就是消息中包括了嫡和冗余的概念。为达到有效的传播,两者之间就应保持平衡,以抵消传播渠道中的噪音。”(第47页)(原文:other m句or contributions areshannon and weaver’ s concepts of a message composed of entropy and redundancy and the necessary balancebetween them for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while offsetting noise in a channel.)

    比较:香农和韦弗另外的主要贡献,是他们提出的有关消息中包含了嫡和冗余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需保持必要的平衡并消除传播渠道中的噪音以获得有效传播效果的说法。

    再来看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经典著作中的两个例子:

    (a)原译文:“大人物—即使终其一生照例都是通过一种虚构的个性而广为人知。由此,一个老生常谈也不无道理:仆人眼里无英雄。在仆人和私人秘书看来,他们只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常常沉溺于自我虚构”(第6页)(原文:great men,  even during their lifetimes,  are usually known to the public onlythrough a fictional personality.  hence the modicum of truth in the old saying that no man is a hero to his valet.there is only a modicum of truth,  for the valet and the private secretary are often immersed in the fiction them-selves.)

    比较:(关于)大人物,甚至是当他们尚在人世之时,他们为人所知的一面通常是经过虚构化了的人物个性,这说明了“仆人眼里无英雄”这句老话中含有的真实性的成分很小,因为他们的仆人和私人秘书自己也往往被置于虚构化之中了。

    (b)原译文:“我们不得不从政治上去应付的这个世界,即产生于想像,也产生于见解,又产生于思想”(第23页)(原文:the world that we have to deal with politically is out of reach,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

    比较:我们必须以政治手段对付的这个世界,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

篇3

针对国内普遍存在的影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高校在影视实验教学中的经验,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提出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影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之路的具体方案要点,并分析指出这是一条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影视教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影视类课程是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考察现有的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设计和实际教学效果,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大学生中能够通过有限时间的学校学习掌握较高的影视制作技巧并且具备灵活动手能力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这种影视教学中的“眼高手低”和“纸上谈兵”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根据著名影视教育专家周星教授的研究,在全国600多个影视专业教学点中,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在影视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影响了整个影视专业教学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影视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影视教学的“短板”,正确面对影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并切实加以解决,迫在眉睫。一、当前新闻传播学专业影视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根据全国影视教育实验教学学术研讨会和同行交流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影视实验教学依然存在一些“老大难”问题。例如,一种典型看法认为当前影视实验教学中存在三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是实验室设备缺乏,二是实验设计落后,三是实验教学管理滞后。有些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虽然有一定的投入,但在开放实验室方面却有各种限制,以至实验设备无法发挥效益,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还有就是传统的影视实验教学中存在“重共性训练,轻个性培养;重模仿,轻创新”等问题。以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为例,可以发现目前影视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三点。第一,实验设备总体不足,难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实验教学。影视是一个设备建设投入高、实验运转费用高的双高学科。一个完整的影视制作流程包括摄影摄像、演播室现场录制、画面编辑、声音录制、制作合成等等。目前文化传播学院实验室尽管有一定的财政投入积累,但现有设备依然显得相对简单和落后。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只能通过观摩和理论讲解来代替部分实验,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影视专业技能。现有的影视摄像和画面编辑实验设备,只能开展演示实验和简单的设备操作实验,难以普遍开展影视艺术创作创新实验和综合应用。第二,实验设备总体利用率不高,实验设计落后。现有的影视设备的总体利用率不高,有不少新进设备闲置,没有充分挖掘其教学潜能,实在可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高水平、贴近实战的实验设计特别匮乏,整个实验设计水平落后。从全国高校范围看,目前还缺乏真正原创的、权威的影视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指导书。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操作性、验证性的实验较多,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实验较少,学生毕业后依旧不能独立承担较为复杂一点的影视节目摄、编、录、剪、制作、特效等综合型任务。另外,在整个实验设计的体系上,实验课程的相互衔接以及系统性还存在较大问题。第三,实验教学管理滞后,教学双方都难得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全心投入。相对于实验教学设备和实验教学设计而言,实验教学管理是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最为滞后的环节。从对象上讲,实验教学管理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包括单个实验成绩的评定、整个操作类课程的考核。相比影视课程中的其他文字作业而言,影视实验作业批改的难度很大,例如,一份5~10分钟的视频作业,一位老师要做详细的分析和评价,至少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个教学班以30人计算,将至少需要30个小时,教学工作量较大。除此之外,还存在新闻传播学的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专业教师影视技术实践技能能力提升层面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影视实验教学环节的质量。二、影视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之路具体方案要点的论证分析为了拓展、深化和加强影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笔者借鉴国内高校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做法,根据文化传播学院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设计了针对传播学专业的一个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的方案,这一方案将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综合应用、创新提高”的原则,安排实验内容,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措施,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要紧密协调配合完成整体的教学实验成果。具体要点如下:第一,编制并完善一系列影视实验的基本操作手册和初级实验内容。这就犹如盖房子,要先打下最基础的桩基。这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编制《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基本操作与应用技巧》《演播室基本操作》《摄像摄影设备基本操作》等实验室基本操作手册和初级实验内容,形成模块,充实到各个学期的相关影视教学课程中。第二,编制并完善《影视制作实践》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这就犹如一个简单的标准样本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解剖一个典型作品,让学生锻炼多方面的综合技能,让他们从这里开始独立进行影视创作。第三,协调现有的涉及影视实验教学的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整体设计,将影视实践和影视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中形成一条“线”。这些涉及影视实验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影视艺术概论》《电影语言》《影视精品赏析》《电视栏目策划与编导》等,学生在上一门课程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断地渗透、迁移到新的课程当中,并得到循序渐进的技能提高。第四,开展影视实验教学的综合型讲座、比赛等活动,丰富提高学生第二课堂的影视实践内容。在完成基本的影视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后,充分挖掘现有实验设备的潜力,鼓励和积极开展有助于提升整个影视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和实践活力的各种活动,包括讲座、比赛、实习、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等,鼓励创作和发掘出一批有传播价值的影视作品。第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提升教师整体的影视教学水平。可以采取的一些有力措施,例如,积极安排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师到影视机构培训深造或锻炼兼职,提升教师队伍的影视创作实践能力,同时,适当引介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影视导演、编辑、独立制片人等到本院开设讲座和实训课程。三、结语在以上这些方案要点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校外实训的学时数,提高校内影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型、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数量;在参加各种校内外竞赛过程当中发现“苗子”,鼓励学生创作出一批有创意、有质量的影视作品,获得好成绩;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鼓励教师研究问题,就一些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可以设想,在影视实验教学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过程中,经过这样一条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内外结合、软硬相称,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就一定能取得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1]周星.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状况调研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6,(5):64-65.

[2]罗自文.当前影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135-139.

[3]周建青,朱辉.实验,影视教学通向成功的桥梁――2007年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实验教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4):133-135.本课题受到浙江理工大学教改项目“影视制作实验的创新设计与综合应用”(e11170)和“媒介融合趋势下创新型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y11105) 资助。

篇4

1引言

心理预期也可以称为预期推理,即建立在背景知识基础上的对可能发生事件的内隐期望,是受众根据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事件”。对预期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决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决策的前提就是对被决策的事物形成一个预期,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的预期之下进行的,预期在个体的决策机制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它是影响受众做出决策的关键因素。

预期是基于信息的推理,影响心理预期的因素可分为信息因素和被试因素两个方面。信息因素包括信息的含量、信息的传递及呈现形式等;被试因素包括被试的背景知识、阅读技能,甚至被试的年龄焦虑状态等。本文关注的是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对心理预期的影响。

长期以来,有关文字的阅读研究一直是心理学专家最为重视、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个课题,而有关图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近年来,人们开始对图形的研究进行了一定关注。沈德立等(2001)认为,与文字相比图片具有双重编码,而字词只是单一编码,因而图片便于记忆,更有优势效应。图片之所以具有优势效应是因为图片的视觉特征区分度较大。图形材料作为一种信息或对文字信息的诠释,具有直观、鲜明、生动的特点,更能被受众认知与把握。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以其独特的报道方式与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60-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

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图片、文字这两种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预期结果的影响有何不同。

预期结果包括很多方面,本研究将重点放在了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感受等个方面,即:群体对某一特定信息做出预期的一致程度是否因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一致性);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受众心理预期的刺激强度是否也会不同(感受性)。在本研究中,因为预期的结果在本研究中通过问卷的答案体现,研究者通过观察两组答案的分布特点(一致性)、数量值上的差异(感受性),来观察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预期的影响。具体为两个问题:两者对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存在什么样的影响;两者对预期结果的感受性存在什么样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被试共79名,均为男性,年龄在l8到24岁之间。参加填写问卷的个体必须符合以下要求: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被试随机分配到图片组或文字组,经检验,两组被试在年龄和文化水平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材料。问卷分为两套,一套为图片问卷,共15题。每题都是一张描述特定场景的图片,然后是与这张图片相关的一个问题及七个选项。另一套为文字问卷,与图片问卷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用图片描述特定场景,而是用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代替图片描述特定场景。

两套问卷除了场景的描述方式不同,一个用图片说明一个用文字描述,其余全部相同。为了排除答题倾向的干扰,问卷中半数的问题选项逆序排列,两套问卷逆序排列的题号及排列顺序一致。

2.3程序

2.3.1问卷的编制

本次研究以自编问卷为主。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选择图片材料并生成相应的文字描述。对入选图片的基本要求是:有一定情节(独立性),可以用简单语言进行描述,有较明显的预期感受性。以基本要求为标准,共选定33张图片作为初步人选图片。然后,由6名大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如果大多数人对图片的描述基本一致,则符合研究目的,反之则不符合。结果33幅图片中有5幅不符合要求,l幅与研究者假设方向相反,所以有6幅图片被淘汰。由3名大学生对选定图片进行描述。(指导语为:“请你对每张图片进行描述,在描述过程中将你观察到的全部信息尽可能详细的记录下来。可以用词语、短句,尽可能不用长句,不要使用否定句和疑问句。”)为避免研究者的主观性,将3名学生的描述结果交由另一名没有参加过前两次实验的大学生进行汇总,汇总要求是:将3名学生的描述结果相同的合并、不同的接受,不要漏掉任何有关信息。这样做是因为每名学生的描述都是客观上用于判断的图片信息的真子集,如果将他们的描述中相同的合并、不同的接受,那么这个并集会越来越接近全集,即文字问卷中每题的信息含量最大限度地接近图片问卷中每题图片给予的信息(有关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信息量对等的问题在第五部分综合讨论中会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删去描述不清楚的图片,结果有9张图片无法准确描述被删去,最终确定15张图片做题目,3张备用。

然后,编订问卷的问题及选项。问卷问题由研究者根据最初选定图片时对图片预期的假设而编订的,并根据每个问题编制十余个备择选项。而后选取6名大学生(没有参加过以前任何试验),让他们看图对问题进行选择,目的是选定选择项的量程范围,缩小选择项之问的尺度跨度,使之更精确。在确定选择项的数量值范围之后,对于选择项为数字的那部分题目,将其在这个范围内按对数关系计算出五个数据点,加上已确定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共七个数据点,设为七个选项;选择项为文字的那部分题目,将其在数量值范围内按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七个等级,设定为七个选项。

2.3.2实施调查

对79名青年男性进行了调查施测,采用团体施测方式,分两次进行,每名被试随机分入图片组或文字组。测试指导语均为书面形式,具体如下:“请你根据以下陈述的事件(给予的图片),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个推测,在1—7个选项中选出一个与你的推测最相近的答案。注意:根据上文给予的有限信息推测每个问题,只认为事件是在一般情况下发生,不考虑特殊情况。”

3结果

3.1数据的预处理和项目的筛选

用Pearson系数以及每道题与问卷每题总分相关分析了图片、文字两套问卷的信度。其中,在图片问卷中第一题的相关系数为0.205,第二题为一0.122,第四题为一0.049,文字问卷中第一题的相关系数为0.179,第二题为0.314,第四题为0.241,这三题在两套问卷中的相关显著性都大于0.05,对问卷统计结果没有意义,所以保留其余12题的结果进行分析。

3.2预期结果的一致性

首先考察在不同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受众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有何差异。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是指受众选择答案的分布的离散程度是否相同,采用方差齐性检验法。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文字问卷的方差都大于图片问卷,其中有6个项目存在显著差异,其余项目不存在显著差异。

3.3预期结果的感受性

预期结果的感受性是指受众对图片或者文字描述的心理感受程度,以及根据这个感受程度做出的预期推理。本研究通过研究受众对问题预期推断的结果来观察受众的心理感受程度。具体分析方法为:首先,计算出各名被试的总得分,即将每份问卷的答案相加(逆序编排答案的题目先进行校正),结果见表2;其次,将两组中各名被试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检验结果为:t(77)=5.258,p<0.001,表明图片、文字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受众感受性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受众对图片材料的感受性高于文字材料。

4讨论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图片、文字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受众心理预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和预期结果的感受性。

对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目前的数据结果还不能做出确凿的结论。从表1可知,在绝大多数项目上,图片问卷组的方差要小于文字问卷组的标准差,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景下,图片材料对受众心理预期的影响更加一致。但是,由于每个项目都是采用7点计分,两种情况下的方差很难出现很大的差别。就本研究的结果来说,只有大约二分之一的项目出现了显著差异。不过,在所有项目中,除了第二题和第三题,其余各题的方差都是文字问卷的大于图片问卷的。这种明显“一边倒”的情况是值得关注的。

在预期结果的感受性方面,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图片材料对被试心理预期的影响大于文字材料。两组问卷对被试心理预期的影响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种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图片中的信息传输给被试时是并行式的,而文字描述中信息传输的形式是串行式的。被试在接收图片信息的冲击时是同时处理多个信息,而文字信息在被试脑中的处理过程是按顺序逐一接收信息再统一整合,所以图片信息给受众的冲击力要强于文字信息,这也就是图片组的感受性明显高于文字组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探讨图片、文字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心理预期的影响时,信息量是否对等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在场景信息方面存在信息含量不对等,就会直接影响被试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两组被试选择结果的差异就有可能是由信息量的不对等引起的,而不能完全归因于两种信息传播方式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在问卷编订的全过程中力求在操作层面上尽可能地减小或者消除这种不对等。本研究的文字描述是来源于图片,所以某一名被试的描述只可能是图片包含的所有信息量的一个子集。将所有被试的描述结果整合到一起,这样也就做到了文字描述和图片的信息含量尽可能地相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