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6: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调研报告

篇1

视察组由市政协副主席带队,在学校领导及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分别视察了师专校园,办学基础设施。具体视察了生物多样性科普长廊、语言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网络中心、机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术报告厅、阶梯教室、物理实验室、体操房、心理辅导中心、图书馆自修大厅、学生宿舍、公寓、音乐系琴房、版画工作室、美术馆、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及分校区和将搬迁的新校址等。并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师专校长杜巍对学校发展情况作了全面介绍。视察采用听、看、议的方法进行。座谈会上,委员们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师专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通过视察,政协委员们认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教育厅和全市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师专经过26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实现了一定的办学规模,积累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具备了一定的办学实力,在学校发展定位、转变教育思想、培育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具备了适度扩大办学规模,适时提升办学层次,建设本科层次的()学院,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的基础条件。对此,政协委员们予以充分肯定,对今后的发展寄予殷切希望。

1、整合教学资源,强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专业学科进行增设,调整和改造。截至目前,学校设有中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社会科学系、历史学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生命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园艺学系等11个系21个专业,其中有16个教师教育专业和5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农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专业综合发展的态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有较大增强。经过扩招,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36人,各类非全日制本、专科成人教育学员6364人,各类人才培养总规模为9400人,面向全省16个地州市招生。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通过推荐,选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式,学校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明显优化,职称结构显著改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全校现有教师17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4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4人。

3、重视办学基础设施和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现有生物学综合实验中心、物理学基础及应用实验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和网管计算中心等4个实验中心,下属26个实验室,多媒体教室8个1056座,语言实验室3个143座,有教学用计算机481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12万元,力争年内突破1000万元;图书馆藏书289365册(件),阅览学习座位1183座,电子阅览室2个199座;学校校园局域网采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及1000M快速以太网技术,1000M/100M网络结构,布信息点140个,连接计算机400余台,与因特网联接,信息畅通;与龙生绿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茶树良种场,市各县(区)一中,市幼儿园及市中级人民法院等部门分别签署合作共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基地协议书,各专业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达30个;有教育科学研究所、地方经济文化研究所、生态农业研究所和绝版木刻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有美术馆,地方民族民间艺术博物馆,有目前在省内高校一流的版画工作室等优质教学设施。

4、精心打造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与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园合作共建“热带园艺人才培养基地”,在师专和西园充分共享“西园”优质的科技教育人才和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实验楼、标本馆、种质库、试验实习用地2300亩等优良的办学设施资源,采用“2+1”分段教学、实践的模式培养从事热区生物资源培育开发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二是依托绝版木刻优势,精心培育和打造美术专业特色,使之在省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国内美术界有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我市充分共享的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和文化建设的亮点。三是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禁毒与艾滋病预防教育等方面形成特点。

二、今后三年建设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到年具备扩大办学规模,升格为多学科专业的本科学院的基本条件。实现全日制在校生5000人,非全日制在校生5000——6000人,各类人才培养1——1.1万人的总规模。把学校办成立足滇西南,面向全省及东南亚国家,依托教师教育的基础和优势,办学形式开放、多样、灵活,本专科教育并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全日制教育与函授、夜大学教育相结合,对社会的开放程度增大,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办学特色突出的多学科专业的本科层次的学院,成为市教育、科技、文化、信息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师专进一步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办学基础设施不足,主要办学条件指标如校园面积,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等仍低于部颁合格标准,尤其是办学空间狭小,成为目前制约学校发展最大的瓶颈因素;二是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高,不能较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三是单一的专科层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办学层次应适时提升。

四、意见和建议

1、师专是市第一所高等学府,建校26年来累计输送各类毕业生9992人,他们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骨干中坚力量,其中一部分毕业生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随着学校建设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对加快市人才培养,拉动的经济增长,对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市广大人民群众将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因此,充分认识,广泛宣传师专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全社会对师专的建设发展进一步给予理解、认同和物质上、精神上、道义上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帮助、支持学校实现发展目标。

2、师专是一所地方高师院校,地方高师院校要在变革中主动应对,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就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定办学定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包括发展目标、类型层次、服务面向、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等,核心则是发展目标的定位。师专未来三年的办学目标定位应该是综合性、教学型、富有特色的本科师范院校。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学校实力和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篇2

收回100份

其中有效100份

二.具体分析:

在我们调查的100名大学生中,经常吸烟和吸烟成瘾人数达10%,其中,男生高于女生,三、四年级学生高于一、二年级学生,三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这些人中上大学以后养成吸烟习惯的高达85%,学生吸烟33%是因为交际应酬,11%是因为长久的吸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10%的人认为是为了调节情绪,缓和紧张或尴尬的气氛走上了吸烟的道路的,还有8%的人认为是一种享受.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和预测,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疾病;香烟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热分解与热合成的化学应,形成大量新的物质,其化学成分很复杂,从烟雾中分离出有害成分达3000余种,其中主要有毒物质为尼古丁(烟碱)、烟焦油、一氧化碳、氢氰酸、氨及芳香化合物等一系列有毒物质。在烟草中原有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氨基酸等人体需要的有益物质,如果把它作食用那是有益的,但是把它作为香烟,经过燃烧而释放出烟雾灰尘等,就都变成有害物质。烟草点燃的烟雾由两部分组成,其中气体部分,占据92%,包括多量的氧和氮无害气体和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及微量的致癌、促癌、纤毛毒物质。粒相部分占8%,主要为尼古丁和烟焦油。我国目前我是世界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而且吸烟年龄日趋减小.青少年吸烟问题不仅已严重威胁了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国家对学生控烟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实行无烟学校,并将学生控烟问题列入健康促进学校和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吸烟的危害:

1.对呼吸道粘膜产生炎症刺激:如醛类、氮氧化物、烯烃类。

2.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如腈类、胺类、重金属元素。

3.使人产生成瘾作用:如尼古丁等生物碱。

4.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如多环芳烃的苯并芘以及镉、二甲基亚硝胺、β-萘胺等。

5.对人体具有促癌作用:如酚类化合物。

6.使红血球失去荷氧能力:如一氧化碳。

对着如此多的危害我觉得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提出几点建议:

1,消除紧张情绪:

紧张的工作状况是您吸烟的主要起因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拿走您周围所有的吸烟用具,改变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在工作场所放一些无糖口香糖,水果,果汁和矿泉水,多做几次短时间的休息,到室外运动运动,运动几分钟就行。

2,体重问题:

戒烟后体重往往会明显增加,一般增加5-8磅。吸烟的人戒烟后会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速度,并且会吃更多的食物来替代吸烟,因此吸烟的人戒烟后体重在短时间内会增加几公斤,但可以通过加强身体的运动量来对付体重增加,因为增加运动量可以加速新陈代谢。吃零食最好是无脂肪的食物。另外,多喝水,使胃里不空着。

3,加强戒烟意识:

明确目标改变工作环境及与吸烟有关的老习惯,戒烟者会主动想到不再吸烟的决心。要有这种意识,即戒烟几天后味觉和嗅觉就会好起来。

4,寻找替代办法:

戒烟后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受到引诱的情况下找到不吸烟的替代办法:做一些技巧游戏,使两只手不闲着,通过刷牙使口腔里产生一种不想吸烟的味道,或者通过令人兴奋的谈话转移注意力。如果您喜欢每天早晨喝完咖啡后抽一支烟,那么您把每天早晨喝咖啡必成喝茶。

5,打赌:

一些过去曾吸烟的人有过戒烟打赌的好经验,其效果之一是公开戒烟,并争取得到朋友和同事们的支持。

6,少参加聚会:

刚开始戒烟时要避免受到吸烟的引诱。如果有朋友邀请你参加非常好的聚会,而参加聚会的人都吸烟,那么至少在戒烟;初期应婉言拒绝参加此类聚会,直到自己觉得没有烟瘾为止。

7,游泳、踢球和洗蒸汽浴:

经常运动会提高情绪,冲谈烟瘾,体育运动会使紧张不安的神经镇静下来,并且会消耗热量。

8,扔掉吸烟用具:

烟灰缸,打火机和香烟都会对戒烟者产生刺激,应该把它们统统扔掉。

9,转移注意力:

尤其是在戒烟初期,多花点钱从事一些会带来乐趣的活动,以便转移吸烟的注意力,晚上不要像通常那样在电视机前度过,可以去按摩,听激光唱片,上因特网冲浪,或与朋友通电话讨论股市行情。

篇3

调查对象:

大学天生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题目。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0名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

针对大学生做兼职的理由、找兼职的方式、主要从事的兼职及其工作状况、影响兼职的因素、如何兼顾学习与兼职等做了较为具体的调查。

调查方法:

主要是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再辅之以一定的访谈,还有摘集资料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大学生做兼职的理由如下显示:

有35%的大学生是为了"挣钱"。"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一观念可以说是深得大学生们追求实际的心理,夸大自主自立的,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子们不愿把学习用度和日常消费这笔巨大的开支让父母全部承担,于是,选择兼职就成为大学生们解决庞大开支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20%的大学生是为"锻炼自我"。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个突出题目便是就业。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选择。为此,大学生们将锻炼自己的空间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而日益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往。有36%的大学生是想"实现自我价值"。在大学,并不是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拥有中学尖子生时代的"荣耀"与"辉煌",自我价值的失落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一种彷徨而苦闷的心理。为此,一部分大学生另辟门路,选择了兼职道路,企图在这一领域中重新寻回那份"自我感觉"。

还有9%的大学生只是很好奇,见别的同学做兼职做得很"红火",自己也要试一下。我们不妨把这一类人回为"追波逐流"者。

所有往找兼职的同学不过乎以上四个理由。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把握着更多的先进技术,怀有更丰富的知识,所以他们找兼职有各种各样、形形的方式。根据调查显示:

大学生寻找兼职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通过一些媒介机构。如:报纸、中介、各式传单、海报等。这是大学生很喜欢的一种形式,它既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又能保证求职率。但又存在着一定的宣传性,现实与宣传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落差。

二:通过兼职网站。这也是大学生通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非常方便。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到各种符合自己意愿的信息,而且大学生们也可以将自己的具体情况及择业要求写清楚。更有利的是,大学生们可以和"老板"直接对话,增加彼此之间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三:学生自己到公共场合求职。大学生之所以选择此方法原因有二:

(1)这样可以节省一些钱。由于通过媒介都要花费一些手续费。就拿找家教来说,找一份家教(一条信息)一般的信息费是20元,即使在假期也要花上10元,可见并不很经济。

(2)自己寻找可以锻炼一下胆量又可以进步一下交际能力,把自己倾销出往,让对方接受自己。

了解了求职渠道,再让我们看看当代大学生所选择和所从事的兼职。由于大学生的知识面不尽相同,知识把握深度不尽相同,性格、个人修养不尽相同等诸多因素,大学生在社会上做起了各色兼职。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35%的大学生选择暑期教师;家教是大学生选择兼职的首选。为什么大学生这么青睐家教呢?据调查知,家教是一份很安稳和安全的工作。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和时间,学生不会很奔波,所打交道的人也只是学生和学生家长,所以不必担心因阅历少而上当受骗。

25%的大学生选择到快餐厅做钟点工;这是一份时间很灵活的工作。工作时间和是否要工作都由自己来决定。大学生往往选择西餐厅做钟点工。可能那里更具时代信息,更符合大学生的品位。

15%的大学生选择倾销、市场调查职业;大学生都以为这是一份很具挑战性的职业。他们或兼职市场调研员,或兼职营销策划员等等,他们倾销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使用的东西。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电话卡等。

13%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公司;网管、网页设计者。这些都是网络精通者或想在这方面有所发展者的首选对象。这一职业需要知识很强,但是工作环境很舒适。多是自己的家或是公司的个人工作间。

12%的大学生选择其它。

众所周知,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兼职是很辛劳的,要在不耽误学习的条件下从事兼职,同学们在做兼职便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学生兼职所从事的工作,不少具有相当的工作强度,包括体力及智力。比如,做家教,事先要做好充分的预备工作,还要应付有些家长的苛刻要求和学生的不配合等,做家教表面上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实际上往往需要超出好几倍的时间往预备。由于兼职对于体力精力的消耗比较大,有些学生又往往投进相当多的时间,而本末颠倒,经常上课打瞌睡,无精打采。还有的同学甚至逃课往做兼职,这样的做法对于学习来讲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严重影响学业。兼职的不利还表现在用人单位的过于苛刻,使兼职业学生辛劳的付出与收进不成正比,有些甚至是"廉价劳工"。因此要做到同时兼顾学习与兼职,这尽对不是件轻松的事。

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好兼职与学习的关系呢?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就“假如兼职与部分学习时间发生冲突,你将如何选择?”这一题目,58%的大学生选择学习,在他们看来,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地位,不能由于工作等事务需要影响学习;而其余42%的大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他们不否认“作为学生要以‘学’为主”,但同时也支持另一种观点——兼职也是一种学习,一种锻炼,一种实践.另外,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既要有文凭,也要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潮流。总之,学习与兼职的同一,需要我们综合考虑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现代社会急需综合型的人才,它不仅需要你具备专业知识,更需要你有良好的实践动手的能力。究竟,给我们一本书我们可以记很多知识,可过不了多久我们便会忘记;然而给我们一份工作,我们做好它,留下便是不可磨灭的经验。而且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要求有工作经历,大学毕业生固然没有工作经历,但若有“丰富”的打工兼职经历,在毕业求职时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而兼职打工可为我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更能丰富我们的人生经历!我们需要在打工中磨练自己,锻炼自己!为明天步进社会做好预备!

在这一次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家长们基本同意子女在大学期间从事兼职工作并予以支持。

引用商报网调查资料:71%的家长支持孩子打工在对家长能接受的兼职工种进行的调查显示:家教占58%,服务生占19%,销售占6%社会调查占1%。另外23%的学生接受过老师的帮助来找兼职。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还是支持学生打工行为的。

但是,在兼职过程中,有部分的同学们碰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缺乏经验和社会阅历,不知如何应对,甚至还被欺骗和敲诈,这说明了学生的维权意识比较差,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留意安全,不要给人家骗了,最好是正规的中介公司或熟人先容的;

2要留意协调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尽量不要影响学习,究竟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然而适当做些兼职也是可取的,但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应舍弃兼职工作;

篇4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教学当中充分体现民族高校的办学特色。本次调查以青海民族大学一年级新生为对象,涉及多民族、多专业、多省份,总共发放和收回问卷845份。

1 问卷分析

民族高校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着文化冲突与适应的问题,会出现教育内容与少数民族学生所在家庭和生活环境在文化承接上的不连续,比如生活习俗、、价值观、语言、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本次调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态度 “你对目前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评价 ”中 59.4%的人认为满意, “你对开设基础课的态度”中 45.8%的人认为比较喜欢,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态度端正,基本认同本课程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已经树立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2)学生满意度 “你最喜欢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讲授还是讨论等”中,47.9%的人认为讨论好,看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口头表达能力等素质,这是因为大学生有一定的比例来自外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跃班级气氛,再加上班会等平台,最突出的是这两年来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了。(3) 学生受益处 “你学习基础课的最主要目的”中54.6%的人认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分清是非,坚定立场。“入大学以来促使你在思想道德方面提高的主要因素”中,基础课教学才占13.5%,这个比例较低一方面说明该课程还没有被更多的学生认识,他们总认为专业课比公共课重要,另一方面也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在教学方式、内容等方面因材施教。(4)教学效果 “你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中 29.5%的人认为课程的性质决定,所以政治课在他们心中自然是枯燥的。“据你观察,一般来说,基础课缺课人数多,还是专业课缺课人数多”时,33.2%的人认为基础课缺课人数多,一个是考试方法,实行开卷开始,方式比较单一,光用考勤等约束学生纪律效果也不是很好,没有充分考虑实践等综合能力,再者学生不重视,毕竟不是专业课。(5)教材方面 “平时学习基础课,你是否认真看过教材” 中65.7%的人认真看过教材。 (6) 学生建议 多分析国际时政,多些心理测试题,在民族班讲课慢点,教学方式多样化,多放视频,多讲关于法律教育的宣传片,提高知识的层次性,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多开展课外户外授课形式,综合评定以学生平时成绩为主。

2 存在问题及原因

(1)统编教材没有突出民族文化传统 统编教材制订了以主流文化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在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主流文化过程中出现的认知转换困难和情绪情感变化,教学和管理环节一味强调主导性、灌输性和强制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影响了教学的效果。(2) 教学模式统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生长、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形成了其特有的民族性格、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文化和传统等。如果只重视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版本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课程标准统一、评价方法统一,这就容易导致课程的培养功能和服务功能弱化,教学内容陷入抽象化、教条式、重复性的模式,在统一的标准中淡化和忽略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很难实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价值。(3) 教师对学生了解较少 在民族高校,教师不可避免地面临多元文化的教学情境。对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匮乏,往往导致教学只能采用“满堂灌”的形式(4) 学生实践机会少。

3 提高实效性的思路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所呈现出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1)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易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案例教学方法,包括教学短片、典型案例,以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熟悉的人和事为材料,抓住其情绪易激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兴奋点,讲解环节忌逻辑化、概念化的语言,做到使学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2)培养学生兴趣 马克思曾经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怎样培养人”的一个关键问题。[2](3)改进评价和考核体系 在考试内容上,应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重视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所内化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评,还要增加社会实践内容,以检查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4)完善培训体制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老本”亏空状况严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要定期举办该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交流培训活动,对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突发事件进行研讨,及时交流和分享经验,制定相关对策。此外还要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社会学、民族心理学等知识讲授。

篇5

高校后勤是一个集服务、管理、经营为一体的特殊企业,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后勤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化改革。改革后的后勤部门具有高校教育特殊的公益性即满足高校对后勤服务零利润的任务,又有企业的特性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教学规律、研制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项目的同时,还要借助一系列如全员聘任制、激励薪酬制、绩效考核制等内部管理手段,培养员工树立牢固服务意识,促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从而巩固校内市场,拓展校外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效齐飞。进行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就是近年来高校后勤坚持为师生教学、科研、生活服务宗旨,依据教育规律进行内部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从高校后勤服务和经营目标出发对员工工作进行考评并将结果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的一种规范化管理的手段。

有效的绩效考核能客观评定员工的能力、行为、工作状况和适应性,能对员工进行定期的、有组织的、实事求是的业绩、素质评价,达到培养、开发和利用员工能力的目的,同时还将员工的个人工作表现状况和企业的长短期战略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较真实地反映企业内部各环节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企业是否有不断成长的可能等,通过有针对性的绩效改进,达到提升部门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后勤企业运用绩效考核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困惑

经调查,浙江杭州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在运用绩效考核管理时,有这样的现象:考核部门整体业绩的多,考核公司中层干部的多,对基层员工采取如年末一次评比的多,考核的结果只和检查员工工作完成情况,和薪酬绩效结合的多,将考核结果和员工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的相对要少。考核指标的制定基本上由管理人员决定,员工的意见想法很少体现。考核方面的培训较少,对考核管理制度的完善进行的不及时,考核的总体作用一般。

部分后勤企业在运用和推进绩效考核时,还存在着各种困惑,如员工们对考核充满焦虑和疑惑,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弱点被暴露,也有部分员工认为这是做官面文章,搞文字游戏的,在考评过程中管理者的偏见就足以葬送他们日常良好的表现。一部分后勤管理者认为绩效考核费事费力,考核标准难以制定,获取的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现状,很难运用到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薪酬管理中,或者是管理者还存在着人情上的心理障碍,不愿去触击员工切身利益这个非常敏感的雷区,不愿扮黑脸,不愿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因此,经过轰轰烈烈地绩效考核后,其结果普遍只是象征性地运用在年终小额度的金钱奖励或处罚上,管理者们不能或不愿系统地将考核结果用于被考核者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提升等方面。

诚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绩效考核是一项最难实施、最容易发生偏差的管理手段。因为该体系在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手段中还属初级阶段,没有很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缺乏科学的实施导向和技术,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考核主体对考核工作态度不够认真、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现实、考核周期不合理、考核过程形式化等现象,导致无法从中提取有效的绩效信息,自然就无法有效地运用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管理、人员晋升管理、培训与开发、个人绩效提升等其他职能,无法对企业长短期发展目标提出建议和改进方向。

三、对建立高校后勤绩效考核体系主导方向的探索

高校后勤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考虑在具备健全的权利主体、有一批相对专业职业化的管理者队伍的基础上,在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体系重要意义的前提下,在实行员工聘用制、岗位职责制、运用监控、薪酬管理等管理手段的配合下按以下思路和步骤进行:

总思路:建立明确的绩效计划制定可行的考核标准选取全面的考核主体运用实用的考评工具、设置合理的考核周期通过及时的反馈(双向沟通与辅导)使被考核者认同将绩效结果充分运用到人力资源和组织发展目标的制定、调整上。

建立明确的绩效计划。根据后勤追求服务高质量、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效齐飞的目的,后勤员工呈现的“绩效”就是员工工作的数量、服务的质量是否能满足广大师生的服务需求,是否能产生企业所需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因此,制定员工绩效考核计划就要以个人任务绩效为主,周边绩效为辅展开。

“任务绩效”的绩效计划应通过有效的岗位分析,使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让各级领导层和员工在充分的沟通与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到实际,共同商讨制定出部门明确的绩效计划,根据明确的部门绩效计划为每个岗位作出明确的短、长期目标、说明书、工作流程图和工作标准、工作规范、经济指标等,为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周边绩效”的绩效计划即对员工素质及个体协、对外协调性的“德”“勤”“能”进行调查:“德”:职业道德、纪律性、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勤”:工作态度、考勤记录、工作的主动性和同事们间的协调性等,“能”: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组织管理、开拓创新、发展潜力等。

制定可行的考核标准。根据共同制定的绩效目标和计划,再设定简单实用、可量化、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即考核参考的标准,使员工十分清楚所从事岗位的职责、数量、标准:即做什么,应达到的效果,完成的时间;为了完成这些目标,需要接受何种培训和指导;需要有何种服务意识,运用何种工作方法,如果完成目标并取得更卓越的成绩可以得到什么奖励,完成不了目标或出现什么情况会受到什么处罚等等。采用的绩效标准必须符合绩效计划和工作目标,必须正确合理可行,能全面反映出部门和个人的绩效水平,如果一套绩效标准过于模糊、欠缺、走样、片面、不能准确量化,员工的认同程度很低,那么绩效考核的贯彻力度就会相当弱。同样,绩效指标要有其必要的严肃性,不能经常随着管理者不同的理念而改变,否则就难以保证政策上的连续一致性,从而直接影响绩效考核体系的运用效果。

选取全面的考核主体。绩效考核是组织内部各级管理者及其下属员工共同的责任,必须遵循公开与开放、信度与效度的原则,因此考核主体必须为考核实施人、被考核人和公司领导三方所能接受的,必须是公认的权威部门,且能遵循全方位获得评价结果的原则,能采取多角度观察和具备正确的判断技能。目前广泛认同的360度考评法就是一种相对全面、科学、客观的一种考评方法。它建议的实施主体就是被考核者的领导、同事、下级、服务对象、被考核者自己等,这些主体共同对考核者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科学的权重得出相对客观、全面、精确的考核意见。运用这样的考核方法获得的结果能有效地避免掺入个人因素和其他偏差性,相对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运用实用的考核工具、设置合理的考核周期。目标管理法、平衡计分卡都是较符合后勤企业运用的考评工具,无论哪种方法,以表格形式来实施考核是相对容易又科学的检查方法。通过工作业绩检查表、财务测量表、满意率调查问卷、个人周边业绩调查表,直接间接管理者和被考核者的面谈沟通记录表、考核者自述工作业绩报告等形式可以基本实现一套考核体系的目标。一般而言,对自述工作业绩、个人周边业绩的调查可采取每学期一次;对可量化工作量、易评判工作质量的如物业管理、绿化环境、饮食服务、宿舍管理的员工可以采取每天或每周考核工作业绩;对不可量化的财务、办公室人员可以采取每月或每季考核工作业绩;对服务对象满意率的调查可结合学生学习动态、公司企业运动开展的情况不定期地进行。

双向沟通。即时进行考核过程中的反馈绩效计划是绩效考核的前馈过程,绩效反馈就是绩效考核的后馈过程。因为考核不是简单的上级对下级的监视和检查,而是双方共同查摆问题,讨论成功和进步的过程。因此考核主体就要充当被考核者的顾问、参谋、辅导者、绩效伙伴,通过及时的双向沟通,使考核者了解本阶段中个人的业绩是否达到所定的目标,上级对本人工作业绩及素质的认可程度;接受上级对下一个绩效周期的目标并相互协商形成下一步绩效合约。不夸张地说“沟通”是架起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两者的最佳桥梁,是整个绩效考评体系的核心,避免由于不及时联络,导致员工对整个体系的管理思想和行为导向不明晰,产生各种曲解和敌意,对体系的实用性、有效性、客观公平性表现出强烈的质疑。

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91

Research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Guangzhou Colleges Charity Culture

YE Yunfeng, LIU Huifang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50)

Abstract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five universities of Guangzhou charity culture situation, give a description on the Guangzhou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basic trend, and proposed three conclusions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Guangdong charity cultur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arity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0 导言

党的十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一节里,论述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时明确强调“支持发展慈善事业”,进一步奠定了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慈善文化传播是慈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把慈善文化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着力推动慈善文化进学校,培养高校师生的慈善意识。本调研旨在了解目前高校慈善文化的现状和特点,加强对高校慈善文化的建设,为高校文化育人,德育教育提供参考。

2008年我国发生汶川地震,2013年我国又发生四川雅安地震,两次地震后所引发的高校校园广泛而持久的高校慈善活动,以及高校慈善讲座等活动的集中开展,使广大师生,许多高校意识到慈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慈善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优秀的文化教育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感染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的育人力量。慈善文化体现了爱心、公益与社会责任,作为在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和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阶层,高校师生是现在各种慈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群体。通过调研了解高校目前的慈善文化现状,发现高校慈善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为以后高校校园文化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发展依据。旨在通过调研弘扬慈善文化观念,强化慈善意识。

本次调研对象包括广东白云学院,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广州市五所高校师生。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2014年5月20日到11月16日,通过电子问卷434份,发放纸版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8份,回收率为88%,网络和现场调研共计 522人。调研后利用EXCEL、SPSS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1 广东高校慈善文化现状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调研对象中男性257人,占调研样本数量的49%,女生264人,占比51%。18岁以下39人,19~24岁有223人,25~45岁共有181人,45~60岁有58人,60岁以上共21人。

(2)高校师生参加学校慈善活动的动机。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本着:他人遇到困难,需要大家的帮助,占62%;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将来做一个社会公民占37%;别人会另眼看自已的占26%;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群是因为想着参加慈善活动可以提高自己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占16%。

(3)高校师生慈善的观念。在慈善观念上,高校师生认为慈善公益在于奉献,不求回报占61%;慈善公益应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管贫穷或富有占44%;认为慈善公益机构应当公正,善款不能乱用占32%;认为通过慈善公益活动,升华了自己的心灵和境界,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占28%;仅有少部分认为慈善公益是富人应该做的,富人应该多做慈善,占23%。

(4)高校慈善活动的宣传途径。调研显示新媒体成为高校慈善活动宣传的主渠道。校园内的网络媒体(论坛、QQ、微博、微信等)占61%,而高校校内的报刊杂志和宣传海报占48%,班级和学生社团宣传占39%。高校的广播和电视台则只占36%,其他方式占27%。

(5)高校师生参与慈善活动的途径。大多数师生参加学校或社区,学生社团组织的捐款和捐款活动占61%,其余直接和受捐助者联系占34%,通过红十字会等第三方慈善机构进行捐赠29%,而参加政府民政部组织的慈善活动,以及出差或途中碰到直接参加占26%。

(6)高校师生进行慈善活动的捐赠对象。高校师生进行慈善活动捐赠对象主要还是“自然灾害(地震,雪灾,海啸等)的受难(害)者达63%”,这也为什么不难解释在2008年和2014年两次地震中,高校涌现出来的慈善热情一样。除此之外,高校师生还积极捐赠的对象是重大疾病无钱医治人占48%,而家境贫困的学生占41%,在个别访谈中发现,他们认为家庭贫困还可以通过助学贷款等其他形式完成,愿意捐助。而贫困的残障人士,孤寡无依的老人和儿童也是主要的捐助对象,占39%。

(7)影响高校师生进行慈善活动的原因。调研显示经济实力不够,时间也不足占59%,其次是担心善款公开度不高,缺少制度保障,担心捐款不能按自己意愿使用,占48%,不熟悉社会慈善公益活动途径,占39%,高校慈善文化理念宣传不足占32%,而缺少慈善专业的人才的引导占24%。

(8)高校慈善文化氛围调研。在调研高校慈善文化的氛围的调研中发现,许多高校师生认为高校慈善文化活动氛围一般,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参与范围不广泛,师生积极性不高占36%,而认为较浓厚和没有什么氛围的都占25%,认为完全没有的占14%,有可能本身并不太关注,或者关注太少而已,也有一方面是因为慈善文化的宣传确实影响较小。

(9)高校的慈善组织建设情况。高校师生普遍认为没有官方组织,但有一些学生慈善公益社团占37%,有高校建有官方的慈善组织占24%,也有高校因为特殊情况,学校临时建立组织24%,甚至部分高校师生没有组织,也没有相关社团15%。

(10)高校慈善文化教育现状。调研显示学校经常召开一些慈善与公益的讲座或分享会占比最高,达34%,而有一部分开设了专业课程,还有一些会进行慈善公益的演出,下乡下企业等活动占31%,而举办或参加地区性的慈善文化节的,也占31%。

(11)高校慈善文化教育应该宣扬的慈善文化理念。慈善的理念是指开展慈善活动的指导性纲领,在调研发现,高校师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慈善观念“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占58%,而中国传统的“尽己之力 乐善好施”也受大家一致认可,占56%,而“现代慈善理念”“慈善无界 帮助他国或他人”占41%,“保护受者尊严,尊重他人隐私”占34%,“慈善立法 运作公开透明”占37%,也受大家一致认同。

(12)高校加强慈善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调研。调研显示,普遍师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占55%,而认为当代大学生为己主义思想严重,需要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占45%,培养良好的“人文关怀”社会环境的需要占46%,认为应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需要”占45%,而认为“当前社会矛盾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只占30%。

(13)高校如何开展慈善活动。那么高校应该如何开展慈善活动呢?师生认为“根据学校老师或学生特殊情况开展一些慈善活动” 占45%,“没有慈善公益组织,但有相关的学生社团,每学期开展一些慈善公益活动”占40%,希望“关注贫困学生,与企业联系,每年都开展贫困助学活动”占34%;希望“有学校官方慈善组织,定期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占32%,而希望“与社会慈善公益组织联系,参加他们举办的活动”占28%。

(14)校园慈善基金的资金来源调研。要开展慈善活动,需要资金支持,专业慈善机构一般依靠“慈善基金会”,如果要成立基金会,那么高校师生认为基金会资金来源应该如何增加呢?调研显示:“面向社会、企业筹集”占55%,“广开渠道,通过校办企业等筹集” 占44%“向本校师生筹集”占43%,“面向毕业的校友筹集”占41%,“通过原有资金投资理财,或等更多的收益资金”占31%。

(15)提升高校慈善文化建设调研。调研认为“加强慈善文化的环境建设,张贴慈善公益人物像,慈善公益标语等”占55%,“加强高校慈善公曾文化的制度建设,建立捐赠登记制、用款公开制等”占 51%;“加强慈善公益行为活动的策划,让大家在活动中收到启发并进行慈善公益活动”占47%,而“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渠道,让大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宣扬慈善公益”占45%,而“多进行慈善公益宣讲,进行慈善公益理念教育”占39%,而目前高校慈善文化建设还不足。

2 调研结论

本次调研研究表明,当前广东高校慈善文化现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高校师生初步具有现代公民的慈善观念。在慈善意识方面,高校依然是传统的“救灾救难”意识,灾难捐赠成高校师生捐赠的主要原因。高校师生进行慈善活动捐赠对象主要是“自然灾害的受难(害)者”,除此之外,还有重大疾病无钱医治人群,家境贫困的学生。但初步具有“现代公民慈善意识”,认为作为现代公民,作出慈善行为是公民应尽的一份责任。他们认为慈善公益在于奉献,慈善公益应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管贫穷或富有,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2)高校慈善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在调研中发现,高校大多没有慈善基金会。高校捐赠的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等尚不完善。由于缺少组织机构,慈善基金也缺少来源,为此高校应多渠道拓展高校慈善基金会的资金来源。除面向企校办企业等筹集外,也应向本校师生毕业的校友筹集。

篇7

目前,吉林省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大都为38个学时,占两个学分,一般安排在下午的七八节课,多为一个系200人左右一起上课。

笔者在几所高校旁听就业指导课时发现,同学们的书桌上大都放着别科的书籍,有的同学更是头也不抬地认真写着别科作业,任课老师则是很认真地在讲课。当随机问周围同学为什么不专心听课时,大家反映:老师讲的多数是成功者的案例,我们在网上或杂志上都看过,知道的不一定比老师少,还有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了。

很多大四学生反映,除了对如何写简历、面试如何着装等有些记忆外,老师课上讲的其他内容已没有太大印象。

小杨是一所高校英语专业大四学生。每堂就业指导课老师都要点名,以此来保证出勤率。“要是这课讲得有意思,同学早早会去占座的,还用点名吗?”学生不满意的还有任课教师用ppt授课,学生们没有教材。“就业指导课上的信息陈旧,理论又联系不上实际”。小杨大二时在学校附近书店买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和《求职从大一开始》两本书,“还是书里面说得比较实在”。

在校四年,小杨感觉没有接受到有效的就业指导。现在大四开始找工作了,她才知道社会上的工作类型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

二、大二、大三就业指导课断档?

据了解,吉林省各高校从陆续开设就业指导课。,教育部下发相关通知后,各高校把就业指导课分为两部分:一是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二是就业指导。吉林省多数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即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课程,第二部分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设。

医学专业的刘姓同学今年即将大学毕业。她回忆,大一刚入学,学院就开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一个系180多名新生一起上,共15课时,集中一周三天时间就全给上完了。“我还没来得及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感觉,课程已经结束,只当是‘打酱油了’。” 现在刘同学也忙着找工作,学校承诺毕业前给他们开就业指导课,还迟迟未兑现。

篇8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为密集的地区,北京市海淀区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海淀区辖内

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北京市的79%,每年有XX0多名大学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毕业,其中有许多人就在辖区内就业。一直以来,海淀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校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服务的具体需要,更清晰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地打造服务性政府,海淀团区委联合北京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以“驻海淀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为主题组建了课题组,于XX年年7月对海淀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调研能够对该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出初步的对策,以便于找准未来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工作举措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样本概况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300名学生。全面考虑到男女性别比例及专业和年级及学校层次等情况,主要调查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淀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因为并非随机抽样,加上样本量的限制,因此在进行推论时应较为慎重,此数据能够为我们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驻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求职意向、求职心态、求职最先考虑的因素、求职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会、基层工作、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求职渠道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海淀区政府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无论是从宏观的服务机制、服务内容,还是从具体的服务态度、服务过程来看,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同时,政府有必要加强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使客观准确的政策信息传播到更多的个体,以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求职决策;大学生对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观的总体发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观的具体落实层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就业工作,完善育人环境,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从个体源头上缓解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职业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具备紧迫意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了解相关政策。共青团作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来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对共青团在服务就业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联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维权,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这些期待对我们共青团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养发展人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需求特点

1.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择业焦虑感普遍存在。我们仔细考察了驻海淀区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分布,半数以上的同学有些焦虑,一成同学非常焦虑。学习阶段越高,择业焦虑感越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就业市场总体上表现出结构性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矛盾。适当的焦虑可以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在重大问题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冷静,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择业失败,造成更强烈的焦虑。海淀区是全国高校聚集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感。

2.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融,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得理想职业。

3.当代大学生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海淀区高校大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实习见习的机会,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理性与盲目并存的现象,有其客观、主观原因。客观上看,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讲,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普遍对政府在宏观调控、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与就业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就业市场中的社会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因而出现了“假性饱和”的现象。

2.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运行缺乏了解,对相关单位的人才期望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另一方面,大学生很难通过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深层次的优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虽然政府提出要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在,但实际上依然是被动的等待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来向自己获取信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于就业市场多样化的适应能力。

3.对大学生到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学有意去基层锻炼、服务农村、支援西部,这个数据虽然乐观的,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宣传、组织动员工作还不得力,对服务基层的同学的财力支持还不到位,对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待遇保障还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偏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篇9

儿子告诉她,既不是自费,学校也不差,交钱多是因为“并轨”的缘故,至于什么是“并轨”,儿子说“就是不分公费自费,都要交钱”。

这不由得使她无限怀念起以前的大学,学校所有的费用全部由国家包着。大学不仅不向学生收学费,反而还要补贴学生的伙食费和其他开支。

事实上,她不知道的是,就在她儿子上大学的前一年,这所大学的学费也就1600元,1997年全面并轨后,学费才渐渐驶上了快车道。

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善迈教授统计,1993年至1997年我国高校学费增长率为27.65%。但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年生均学费增长至2769元,比1998年增长了40.3%,学费也占到了当年全国公立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13%左右。随后,学费以每年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速度一路飙升,直至2000年的生均学费达到了5000元上下。住宿费也有所增加,两三百元的宿舍几乎都涨到了千元左右。

由于贫富分化、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多数家庭对支付高校学费感觉吃力。《高校学费制度研究》一书的作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柴效武就表示,大学学费确实应当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对于大部分一般家庭而言,培养一个大学生都是非常吃力的。“家境稍差些的,其困难程度就更不言而喻。”

大学从事教育管理研究的江小惠研究员则根据2001年到2003年《中国教育年鉴》及《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杂费占农村居民年平均纯收入百分比从2001年的153.75%,增加至2003年的173.98%。她表示,如果再加上吃饭、穿衣、学习用品等,占的比例会更高。

篇10

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从20*年的83%降到了20*年的72.6%,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之骄子、从来不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逐步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单一原因来解释和分析。因此,政府、高校和相关研究部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各有侧重。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为密集的地区,*市*区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区辖内拥有*大学、*大学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市的79%,每年有20000多名大学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毕业,其中有许多人就在辖区内就业。一直以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校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服务的具体需要,更清晰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地打造服务性政府,*团区委联合*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以“驻*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为主题组建了课题组,于20*年7月对*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调研能够对该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出初步的对策,以便于找准未来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工作举措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样本概况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300名学生。全面考虑到男女性别比例及专业和年级及学校层次等情况,主要调查包括*大学、*师范大学、*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体育大学、*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因为并非随机抽样,加上样本量的限制,因此在进行推论时应较为慎重,此数据能够为我们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驻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求职意向、求职心态、求职最先考虑的因素、求职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会、基层工作、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求职渠道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区政府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无论是从宏观的服务机制、服务内容,还是从具体的服务态度、服务过程来看,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同时,政府有必要加强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使客观准确的政策信息传播到更多的个体,以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求职决策;大学生对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观的总体发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观的具体落实层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就业工作,完善育人环境,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从个体源头上缓解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职业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具备紧迫意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了解相关政策。共青团作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来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对共青团在服务就业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联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维权,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这些期待对我们共青团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养发展人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需求特点

1.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择业焦虑感普遍存在。我们仔细考察了驻*区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分布,半数以上的同学有些焦虑,一成同学非常焦虑。学习阶段越高,择业焦虑感越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就业市场总体上表现出结构性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矛盾。适当的焦虑可以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在重大问题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冷静,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择业失败,造成更强烈的焦虑。*区是全国高校聚集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感。

2.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融,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得理想职业。

3.当代大学生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区高校大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实习见习的机会,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理性与盲目并存的现象,有其客观、主观原因。客观上看,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讲,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普遍对政府在宏观调控、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与就业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就业市场中的社会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因而出现了“假性饱和”的现象。

2.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运行缺乏了解,对相关单位的人才期望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另一方面,大学生很难通过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深层次的优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虽然政府提出要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在,但实际上依然是被动的等待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来向自己获取信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于就业市场多样化的适应能力。

3.对大学生到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学有意去基层锻炼、服务农村、支援西部,这个数据虽然乐观的,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宣传、组织动员工作还不得力,对服务基层的同学的财力支持还不到位,对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待遇保障还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偏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4.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支持不够。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将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转变旧有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大学生需要有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不能满足于做求职者,还要有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准备。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缺少运作资金、创新能力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区高校大学生认为政府在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分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要把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作为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现象,突出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高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做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的观念。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要根据性格、爱好以及其他自身情况选择与自己的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工作,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自身条件,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要正确评价自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流动”意识,不要认为“一次就业、终生不变”;要开阔视野,拓宽就业面,不要自缚手脚;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成才发展观。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者座谈会、“创业者风采”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转变计划经济下陈旧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到各行各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聪明才智。

2.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加大综合支持力度。首先,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制定和贯彻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3.促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增加大学生就业见习机会。政府需要不断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优势,积极地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桥筑路。*区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的协作,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库,探索建立人才储备周转制度;同时与用人单位沟通,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促进供求匹配。政府应广开渠道,给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短期就业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求职就业能力。

篇11

原因

对策思考

21世纪,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已被广泛承认并有了新的诠释,女性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但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成为影响女性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而高校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明显的职业特征,使得高校女教师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心理。因此,如何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上海高校女教师中,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时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8.6%,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48.2%。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在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有心理问题者占被调查者29.1%,调查表中的scl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广东、上海、贵州等地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都报道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教师,故应引起重视。综合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高校女教师和男教师相比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焦虑倾向。调查显示,高校女教师比男教师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常产生矛盾,比较难照顾到大体;且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低于男教师。

其二,高校女教师与其他行业的女性相比,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和焦虑表现更为突出。

其三,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且年龄越大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校35岁以下女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35岁以上女教师。

其四,高学历女教师和具有中级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有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具有中级职称的女教师,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及中级及其以下职称女教师。

二、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代社会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高校女教师受过多年的教育,事业心较强,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社会也要求高校女教师在女性中扮演“强者”、“成功者”形象。高校女教师又要承担与其他女性同样的家庭角色,同样受来自社会传统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在高校女教师的思想中仍占一席之地。当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时,大多数高校女教师表示如果自己因工作而减少了对家庭的照顾甚至牺牲家庭,会感到内疚并自责。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表现出当其抱负得不到顺利实现时就感到前途渺茫,安于现状、不愿或不敢改变现实,因而心理负荷比较沉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女教师受过较高层次的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或减少女性性格中的常见的不良特征,如被动、消极自卑、目光短浅、虚荣心和嫉妒心强等特征。也有部分高校女教师忽视自身修养和人格塑造,使自己性格中存在一些不良特征,构成了阻碍自己成功的因素,也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2、女性生理特点和心理成熟度的制约。目前,我国知识女性一般在30岁左右生育,此时正是为事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大多数女性为了生育和家庭而不得不暂时停止事业的进程,从而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已婚已育的高校女教师,其大部分时间被紧张的工作、家务劳动占用,完全属于自己的轻松时间实在是很少,使她们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矛盾导致了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增大。另外,由于年轻女教师涉世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的认识较为单纯,挫折耐受力差,容易受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困扰,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工作业绩的显现,年轻女教师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提高,使其能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心理水平不断提高。

3、高校女教师提升自身学历和职称过程中形成的压力。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信息源,传统上的教师权威意识下降,教师在社会上及学生中的地位受到挑战。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女教师在完成当前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并获得高一级学位。这就给本来就承受着高负荷的女教师又增添了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在高校,职称代表着教师的专业水平,代表着社会对教师的认可水平,代表着教师可以获得的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因此,高职称就成为高校教师关心、渴望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也必然导致教师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由于中级职称女教师对高级职称的渴求更直接、更现实,也更为迫切,因此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

4、高校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高校女教师带来的压力。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教师资源比较紧张,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日益加大。这样使高校教师没有工作与休息、上班与下班的严格界限,一直处于几乎没有放松状况的紧张之中。同时,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太注意解决教师心理问题,而且多用机械的数字化指标来评价和看待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女教师一方面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还要为生计、前程奔忙,久而久之,便在内心积存下难以排解的心结。

5、高校女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所带来的压力。高校女教师的知识丰富,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社交范围以校园师生为主.涉及面相对较窄,因此,对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信念,重视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当也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对解决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高校女教师作为女性中的优秀分子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试和缓解,势必会阻碍自身乃至高校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解决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1、社会应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女教师的心理健康

现代女性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社会因素的困扰和制约也必须承认,适合女性发展的公正的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因而职业女性在工作中的成就往往被贬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思维定式往往是允许女性在很好地完成家庭职责的基础上,去追求社会目标,否则将面临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或者使女性处于事业与家庭都要兼顾的超负荷状态,最终因不堪重负而挫伤女性的进取精神,或者导致家庭矛盾增多,夫妻感情恶化,使女性在事业上增加沉重的额外心理负担。

高校女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新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人类生息繁衍的双重使命,她们在教育及教育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在培养、育人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在社会上加强现代性别意识的宣传,转变陈旧的性别观念,使机械论的男女平等观向人性化的男女平等观转变,不断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地位;各级领导各级妇联应为高校女教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减轻她们的工作压力,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高校女教师,使高校女教师在一个被爱、被理解、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以提高工作积极性。

2、高等学校及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及学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校的进步和发展、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学校领导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给女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的环境,重视女教师的生理和社会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制定教学、科研相关的工作指标以及职称的评定等各方面做到公平且切实可行,从而激发女教师的成就动机,而不能简单地用冷冰冰的数字化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扩大女教师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积极听取她们的意见,让她们真正感觉到地位的提高.使她们身心愉悦;同时,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及时帮助女教师缓解压力;建立女教师的心理档案,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实行人性化管理,理解和尊重女教师,尤其要关心她们的家庭生活,帮助她们解决家庭困难,排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3、高校女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1)高校女教师要掌握心理放松技术。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高校女教师要加强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劳逸结合,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容面对压力,合理宣泄情绪,适时释放心理紧张,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从而增进心理健康。而目前高校女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运动,在《上海高校女知识分子地位研究》中调查表明:有57.7%的人每月锻炼身体不到1次。

(2)高校女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女性的社会价值如何,取决于女性自身。高校女教师要想在教师职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稳定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树立信心,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女性自身的优势,融人到集体中,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理解的愉悦,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人格发展的方向。

(3)高校女教师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它,就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当一个人遇到心理压力时,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中获得有效帮助。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高校女教师要确立合理的工作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要走出家门,走出家庭圈,走出校门,走出同事圈,加强横向纵向联系,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问的沟通与理解,使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

(4)高校女教师及时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在遇到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问题,高校女教师要及时向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咨询人员寻找心理学帮助和指导,以便使心理问题尽早得到消除。

【参考文献】

[1]王伊丽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j].武警学院学报,2003,19(15)

[2]李常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7(3)

篇12

尽管东北三省在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大批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目前一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很大部分的文化程度偏低,还有一部分并不是从事的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很多岗位都需要高学历有技术的人才,主要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办公室文秘管理人员、财会专业、会外语商务营销专业、技工学校毕业生。三是用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择业大学生两头凉的状况.东北老工业基地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用人愿望,却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取排斥态度,不愿招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虽然就业困难,但也不愿意到非公企业去工作,双方形成了隔岸互望,两头凉的尴尬状况。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专业的建设滞后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所需的专业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有针对性。而这些人才的在学校的教育并没有足够的针对性,特别是一些从旧专业延伸出来的专业。对于这些新的专业来说,高校教育课程开发的速度较慢,对于专业方面的改造和设置也都不尽跟得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步伐。

(二)大学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头凉现象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待遇比较低,条件也比较艰苦,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比起来缺乏吸引力。而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讲,他们认为大学生吃苦能力不足,办起事来随心所欲,再加上一些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状态的速度较慢。

三、优化学科建设的思路

(一)优化、盘活内部高层次人才

(1)坚持科学调控以及总体筹划的原则

以能力的建设作为总体核心,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目标的调控以及总体要求的建设和顶层设计,以最快速度组建并形成一支具有优良的素质,且数量充足,种类和结构科学合理,能够动态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2)坚持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

以科学的指标来统筹各个种类高层次人才所需的具体要求,如年龄区间、素质结构,以及岗位、职级和专业等要求。以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和职级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调整。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具有科学合理的整体结构,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个体的素质较高、整体的结构优化、进出更替井然有序、作用发挥得突出明显,实现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总体的建设水平和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互协调。

(3)坚持合理的配置并盘活存量的原则

要在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基础上,通过井然有序的流动,科学合理的配置、优化的组合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盘活已有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保证效益的最大化,继而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同时要谨慎而且科学合理的处理广揽人才同量才使用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发挥好已有人才的创造活力,保护他们对于创新的热情,鼓励其创新和实践,同时重视对那些本身具有发展潜质但当前尚未脱颖而出的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帮助和扶持。

(4)坚持搭建平台和统筹选拔的原则

为了避免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过程当中会出现以偏盖全、标准单一和不能统筹选拔的这些现象,所以在实际的人才挑选和招聘过程当中就要求组办组织能干哦扩大民主,统一选聘标准,在综合考量的前提下,竭力的为那些想干实事、能干实事和能干成事的人,创造能够成就自身和社会事业的条件环境,为这些人搭建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

(二)与地方高校合作,明确专业建设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