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6: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揠苗助长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揠苗助长教案

篇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好语文,语文教师应该在构建有效课堂方面潜心钻研,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张扬生命的舞台。

一、了解学生

要想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师就要善于把教学的重心从课堂教学移到上课前对学生和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解读包括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了解,教师了解了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早已掌握的,是不用教的;哪些是部分学生会的,部分学生不会的,可以请会的学生教不会的,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试想一下,如果一节课下来只有教师一人说教和提问,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只有教案的完整呈现而没有学生能力的提升;只有教师的思维整合,而没有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谁能说这节课就是一堂好课呢?总之,一个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不仅应在备课前能够清楚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在课堂上能够和学生平等地互动交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而且对学生在各个年级阶段的特点也应该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教师在备课前还要预设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可能产生的歧义和困难,那么,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开这些症结,促进课堂上的互动生成,体现个性化的教学特点呢?

二、解读教材

对教材的解读包括对课程标准和课本的解读,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倡导教师在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应只抱着教参备课,还应该拥有自己解读教材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深度。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带进课堂,以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理解。这样的新基本功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挑战,所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素质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有收获,有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所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必须细细揣摩,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建立结构体系

课本知识是有一定结构体系的,一个智慧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善于教会学生一个个知识点,而且还会巧妙地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当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知识结构了,他们就能用这种结构体系来学习类似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寓言两则》时,先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先板书课题,释题后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问,然后整理出这样五个问题: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那个人怎么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结果是什么?揠苗助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的道理?然后,笔者告诉学生这节课只要能解决这五个问题,就能学好这则寓言,目标明确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已经顺利地解决了这五个问题,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第二课时中,笔者试探着问学生:我们怎样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呢?思索片刻后,有的学生举手说:“我们可以用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则寓言。”笔者高兴地点点头表示支持,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问题,再以两人为一小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最后集体交流汇报。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经验,学生把在学习第一则寓言过程中形成的结构体系用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感觉学习的内容简单了,目标明确了,学习也更加主动了。

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学生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笔者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七、学会反思

篇2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及其表现方法,熟悉其配画、插图的画法风格,进一步了解文学与艺术形式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丰富的绘画手段表现单幅或者连环画面,在合适的机会利用学生的寓言配画作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会寓言和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领悟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住寓言和神话故事的中心寓意,并选择恰当的情节把它表现出来。

难点:寓言或者神话故事中最能体现寓意情节的选择以及画面绘画艺术的个性化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寓言、神话资料,范作,学生作品等。

学生:寓言、神话资料及颜料、彩纸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角色表演(狐狸和乌鸦)

师:你知道这什么故事吗?选自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大的寓言《伊索寓言》。由于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在全世界流传两千五百余年而经久不衰。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为我们熟悉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配画上插图。(揭题)

二.新授

1.欣赏壁画、石画(出示古老的石画)

师:寓言和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产物之一。人类很早就会使用这种极古老的文学形式,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二千多年前的汉画像砖上画神话故事。都是人类生活智慧和艺术想象力的结晶。

2.什么是神话?说一说你熟悉的神话故事。

神话:通过对各色神话人物的塑造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沉香救母》《嫦娥奔月》《精卫填海》……)

3.什么是寓言?说一说你熟悉的寓言故事。使人趋向聪明、理智、沉稳。

寓言:通过简洁幽默的小故事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狐狸和乌鸦》《龟兔赛跑》《揠苗助长》《班门弄斧》《疑人偷斧》《杯弓蛇影》……。)

4.看图区分寓言和神话,进一步了解寓言和神话的区别。

5.师: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看图猜故事)

师:你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说出画面创作的要素)

生1:

我是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特点看出来的

师:(板书:主人公的特点)

生2:还要看故事的主要情节与场景

师:(板书:情节与场景)对啊,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或几个非常重要的故事情节,只要抓住这个主要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特点,就会很容易的表现这个故事了。

师:比如说揠苗助长,我们应该抓住哪个故事情节

生:农夫乐呵呵的正在往上拔禾苗。

师:狐假虎威呢?

生:……

三.欣赏优秀学生作品

四.合作与互助

创作表现

1.小组讨论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寓言和神话呢?现在让我们分小组讨论一下,在讨论之前呢,老师给你们一个小小的建议,你们首先来选择一个故事,再来分工合作,看看故事适合哪种方法来表现。

生:(讨论)

2.学生汇报

师:哪个组先来说说?

生1:我们组每三个人又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画一幅画。

生2:我们几个商量了,XX、XX和XX画背景。XX、XX和XX主要人物,最后我们几个一起来表演。

师:你们组太有创意了,让我们给他们掌声,鼓励一下,好不好?还有哪个组想汇报一下?

生3:我们想用彩泥来表现《

》。

生4:我们组想画寓言故事《龟兔赛跑》,一共画4幅连续的画。

师:那能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你们要抓住那四个主要的情节画呢?

生4:第一幅是起跑的时候、第二幅是兔子跑在乌龟的前面、第三幅是兔子睡着了,乌龟超过了它、第四幅兔子在奋力的追赶,而乌龟却取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师:看来你们所有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任务,那老师就期待着你们的作品了。

3.学生分小组创作

五.表演与展示

快乐评价

1.欣赏学生作品

师:(完成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欣赏各小组作品,说出你最欣赏的作品,在选择一幅说出应该改进的地方。

生:……

2.第二小组运用做好道具,上台表演。

生:(表演)

师:同学们,他们表演的好不好?

生:好

师: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再一次送给第()小组。

同学们,故事伴随着我们成长,神话让我们有一双飞翔的翅膀,寓言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道理,那么老师也希望,在今后的每一天一比一天过得更美好。

六.拓展与延生

激发兴趣

1.欣赏运用其他材料和方法表现的故事作品,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

2.自行设计主人公,自编自演一个寓言故事。

板书

篇3

1.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 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首先体现在音准上。对地理教师的音准要求,除了与其他学科一样,要求用普通话教学,力争做到读音准确、标准外,还应十分注意地名读音的准确。许多字的地名读音不同于常用读音,如中朝界河鸭绿(lù)江、安徽茶乡六(lù)安、大禹治水的会(kuài)稽山、广东珠江三角洲上的番(pān)禺都是易读错音的,地理教师要勤查字典,千万不能想当然,以至于丧失自己的威信。

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还体现在一词一字用法的贴切上。例如:讲天气现象中的锋时,暖锋是暖气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显示出暖气团是主动的一方;冷锋是暖气团被“抬升”到冷气团之上,显示暖气团是被动的一方。这种用词的讲究,正是地理学科科学性的体现,尤其地理概念、地理原理需要地理教师用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述,让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

2.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 地理教学语言要有严密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地理性上。教师讲课中要尽量使用本学科的术语。例如:地理课教学,总离不开讲方位,在表述方位时,教师必须用标准的方位术语“上北、下南,左东、右西”,而不能用不规范的生活用语“上边、下边、往左、往右”代替。

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要求教师能运用地理知识结构教学,即有系统、条理分明的层次,教学语言要有序化。如讲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应先分析纬度位置,再分析海陆位置;分析一个区域经济特征,先讲经济水平,再讲部门结构,最后才讲布局。从而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和趋势。

篇4

1.语言的准确性

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首先体现在音准上。对地理教师的音准要求,除了与其他学科一样,要求用普通话教学,力争做到读音准确、标准外,还应十分注意地名读音的准确。许多字的地名读音不同于常用读音,如中朝界河鸭绿(lù)江、安徽茶乡六(lù)安、大禹治水的会(kuài)稽山、广东珠江三角洲上的番(pān)禺都是易读错音的,地理教师要勤查字典,千万不能想当然,以至于丧失自己的威信。

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还体现在一词一字用法的贴切上。例如:讲天气现象中的锋时,暖锋是暖气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显示出暖气团是主动的一方;冷锋是暖气团被“抬升”到冷气团之上,显示暖气团是被动的一方。这种用词的讲究,正是地理学科科学性的体现,尤其地理概念、地理原理需要地理教师用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述,让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

2.语言的科学性

地理教学语言要有严密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地理性上。教师讲课中要尽量使用本学科的术语。例如:地理课教学,总离不开讲方位,在表述方位时,教师必须用标准的方位术语“上北、下南,左东、右西”,而不能用不规范的生活用语“上边、下边、往左、往右”代替。

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要求教师能运用地理知识结构教学,即有系统、条理分明的层次,教学语言要有序化。如讲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应先分析纬度位置,再分析海陆位置;分析一个区域经济特征,先讲经济水平,再讲部门结构,最后才讲布局。从而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和趋势。

3.语言的针对性

地理教学语言所要求的科学性是针对中学地理水平而言的,不能都像大学地理那么严谨,科学性的程度要顾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就是因教学对象的程度不同,初中、高中所用语言不能互相替代,要有针对性。新教师常犯的错误是“拔高”,用大学语言代替高中语言,用高中语言代替初中语言,自以为科学性强,但实际上脱离学生年龄特征和中学的教学要求。例如:高初中教学大纲上均有褶皱的概念,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应给学生比较明确的定义,“岩层受力而发生弯曲,叫做褶曲,如果发生一系列褶曲就叫褶皱”。而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则只能告诉学生褶皱的中心思想:“岩石受挤压发生弯曲变形叫褶皱”。虽然初中的说法不如高中严密,但鉴于学生年龄特征,只能这么说,否则揠苗助长,学生反而不能接受。

篇5

“有告别过去的勇气”。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人,就没有告别昨天的勇气,就没有机会和明天握手。一个校长最可怕的就是安于现状,躺在功劳簿上,沉浸在过去的成绩中,没有勇气和过去说“再见”。喜欢重复过去的故事,就难以步入新的境界,走上新的台阶。有些校长虽然有较长的工作经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面对教育的发展,一些旧理念、老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我们有告别过去的勇气,昂起头,勇敢地和明天握手。

“做好简单的事情”。“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就是说,做人、做事,要注重细节,从小事情做起。学校管理也是如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做校长期间,每天早晨八点整到学校走廊去迎接上学的孩子们,整个白天都用来做班主任工作、上课或听课,晚上则整理笔记。当校长30年间,他跟踪观察和研究不同家庭的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期的各种表现,对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了观察记录,始终亲自带着四五个“最难教育的学生”,重点观察和教育。每天听教师的一节课,关注一名困难学生,观察、记录一次学生的言行;捡起地上的废纸,换下坏灯泡,拧紧螺丝钉。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包含深刻的教育价值,把简单的事做好,做漂亮,就是成功的校长。

篇6

面对课改,有人信心百倍、勇往直前;有人战战兢兢,畏难苟安。甚至有人戏称之为是一次“”,是海归派的“想当然”,是教育家的乌托邦,是一次天真的“弥天大谎”。但我要说,课改给了我们极大的机遇。庸者丧失机遇,弱者等待机遇,强者抓住机遇,智者创造机遇。成功总属于那些比他人更快、更有效地学习、思考和付出行动的人。

面对课改,我们只有坚信不疑,才能坚定不移,才能大胆往前走。课改的最大障碍仍然是观念问题,捉领而顿,百毛皆顺。据报载,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竟然已经考了44个证,小学六年级学生过了钢琴九级,初二学生过了英语六级……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盯着几个孩子,不切实际,揠苗助长。我们再也不能搞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捧了几个人,压死一批人。学生学校生活的开始就意味着快乐童年的结束,有人戏说学校是孩子们的“监狱”,重点中学已经办成了“模范监狱”。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课改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要认识到位。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热情和理性、实干与反思、专家引领和教师探索、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要用科研来促进课改的发展。没有教研过不好日子,没有科研过不长日子,没有教育的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多研究、多探索、多总结,不断积累,定有收获。

课改不可能一帆风顺,“痛并快乐着”是一个必然过程。课改必须人人参加、个个有份,全方位参与,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课改才有希望。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让学生边缘化,更不能让一部分教师或者岁数大的老教师边缘化。搞课改失败不可怕,不完美不可怕,不真实最可怕。花拳绣腿、“雨过地皮湿”、“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旧路”的情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必须坚决摒弃。

二、关于实施新课改的“十点”思考

教学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扎扎实实的耕耘,它需要我们去真实地面对、深刻地反省、兢兢业业地劳作,惟其如此,才能获得丰硕、甘甜的果实。本人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学习,勤总结、反思,就产生了课改背景下关于教学的思考,希望能引起同行们的共鸣。

(1)您有一本教学心得吗?您的学生每位有一本错题跟踪簿吗?您经常写教后记吗?(教后记的内容可以是自我诊断调节式、经验总结式、实况摘录式、体验感受式,还可以记录教学中的失误,灵感思维的火花,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困惑,新的教学设想等。)您不想试试看吗?

(2)您的学生每人有一本课堂练习本吗?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一样认真吗?您上课关心后三排学生吗?学生会记课堂笔记吗?

(3)您在备课时,常和同仁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写吗?您考虑学生个性了吗?能因材施教吗?这样讲学生好懂吗?学生有兴趣听吗?能有其它方法讲解吗?(备课应是终身的随时感悟,而不应是一时的偶有所得;备课应是刻在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而不应是写在纸上供人查验的吃饭家什;备课应是形式和内容俱佳的美好篇章,而不应是徒有外观的花拳绣腿。教案要杜绝克隆、拷贝。)

(4)您能做到下面的事情吗?自己没有研究透的决不讲给学生听,不懂可以查资料、请教同事、问学生,决不胡弄过关;不备课绝不进课堂;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好的,教师先做好;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坚决不做。

(5)您上课思考过用小黑板、投影仪、多媒体吗?思考过用彩色粉笔吗?用得正确吗?自制过教具吗?能让学生动手吗?凡是实验您都克服困难做了吗?想过课堂效率吗?

(6)您每道题目讲完后,师生能共同探讨解题的启迪和感悟吗?为什么要讲这题?为什么要这样讲?换一种方法如何?教学中,您有创新意识吗?您想改掉“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课相似”的状况吗?

(7)您上课能少讲一些,让学生多练一些吗?允许学生发表见解甚至是不正确的意见吗?您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您能真心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学生学吗?

(8)您备课时,研究自己、研究学生、研究《课程标准》了吗?您的评价观念有所改变吗?

(9)您喜欢读书、经常翻看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杂志吗?经常写文章吗?在讲一些较难的综合题时,考虑用题组教学吗?能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曲为直、一题多变吗?

篇7

面对课改,有人信心百倍、勇往直前;有人战战兢兢,畏难苟安。甚至有人戏称之为是一次“”,是海归派的“想当然”,是教育家的乌托邦,是一次天真的“弥天大谎”。但我要说,课改给了我们极大的机遇。庸者丧失机遇,弱者等待机遇,强者抓住机遇,智者创造机遇。成功总属于那些比他人更快、更有效地学习、思考和付出行动的人。

面对课改,我们只有坚信不疑,才能坚定不移,才能大胆往前走。课改的最大障碍仍然是观念问题,捉领而顿,百毛皆顺。据报载,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竟然已经考了44个证,小学六年级学生过了钢琴九级,初二学生过了英语六级……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盯着几个孩子,不切实际,揠苗助长。我们再也不能搞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捧了几个人,压死一批人。学生学校生活的开始就意味着快乐童年的结束,有人戏说学校是孩子们的“监狱”,重点中学已经办成了“模范监狱”。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课改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要认识到位。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热情和理性、实干与反思、专家引领和教师探索、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要用科研来促进课改的发展。没有教研过不好日子,没有科研过不长日子,没有教育的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多研究、多探索、多总结,不断积累,定有收获。

课改不可能一帆风顺,“痛并快乐着”是一个必然过程。课改必须人人参加、个个有份,全方位参与,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课改才有希望。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让学生边缘化,更不能让一部分教师或者岁数大的老教师边缘化。搞课改失败不可怕,不完美不可怕,不真实最可怕。花拳绣腿、“雨过地皮湿”、“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旧路”的情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必须坚决摒弃。

二、关于实施新课改的“十点”思考

教学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扎扎实实的耕耘,它需要我们去真实地面对、深刻地反省、兢兢业业地劳作,惟其如此,才能获得丰硕、甘甜的果实。本人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学习,勤总结、反思,就产生了课改背景下关于教学的思考,希望能引起同行们的共鸣。

(1)您有一本教学心得吗?您的学生每位有一本错题跟踪簿吗?您经常写教后记吗?(教后记的内容可以是自我诊断调节式、经验总结式、实况摘录式、体验感受式,还可以记录教学中的失误,灵感思维的火花,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困惑,新的教学设想等。)您不想试试看吗?

(2)您的学生每人有一本课堂练习本吗?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一样认真吗?您上课关心后三排学生吗?学生会记课堂笔记吗?

(3)您在备课时,常和同仁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写吗?您考虑学生个性了吗?能因材施教吗?这样讲学生好懂吗?学生有兴趣听吗?能有其它方法讲解吗?(备课应是终身的随时感悟,而不应是一时的偶有所得;备课应是刻在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而不应是写在纸上供人查验的吃饭家什;备课应是形式和内容俱佳的美好篇章,而不应是徒有外观的花拳绣腿。教案要杜绝克隆、拷贝。) (4)您能做到下面的事情吗?自己没有研究透的决不讲给学生听,不懂可以查资料、请教同事、问学生,决不胡弄过关;不备课绝不进课堂;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好的,教师先做好;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坚决不做。

(5)您上课思考过用小黑板、投影仪、多媒体吗?思考过用彩色粉笔吗?用得正确吗?自制过教具吗?能让学生动手吗?凡是实验您都克服困难做了吗?想过课堂效率吗?

(6)您每道题目讲完后,师生能共同探讨解题的启迪和感悟吗?为什么要讲这题?为什么要这样讲?换一种方法如何?教学中,您有创新意识吗?您想改掉“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课相似”的状况吗?

(7)您上课能少讲一些,让学生多练一些吗?允许学生发表见解甚至是不正确的意见吗?您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您能真心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学生学吗?

(8)您备课时,研究自己、研究学生、研究《课程标准》了吗?您的评价观念有所改变吗?(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手段的科学化、评价过程的全程化。)

(9)您喜欢读书、经常翻看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杂志吗?经常写文章吗?在讲一些较难的综合题时,考虑用题组教学吗?能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曲为直、一题多变吗?

篇8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

老子的这句话是说天下有形的物质都起源于无形。生活中大量事实也证明:思想、信仰、文化氛围等无形的东西一旦与行动相结合,确实能使人们产生超乎寻常的力量。

目前,我国正进行素质教育课程大改革,其改革幅度之大、范围之广,对人们教育理念撼动之深前所未有。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在本地区的开展,各种报纸杂志也不遗余力地对新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究、教学方式的变革等进行宣传推广。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孕育这些东西的“土壤”——对“文化”的培育。试问全国数以百万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多少人是真正根据新课程改革来改变自己的教学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曾经私下走访了不少教育专家,也有全国课堂教学比赛的获奖者。他们直率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公开课是一回事,常规课是一回事,你们咋教,我们也是咋教……”我们不能渴求作为教育个体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行动不积极”“表象与实际两张皮”。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土壤”还不具备,是滞后的教育文化使然。

一、教学改革,文化先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中就有这样的话:“观乎人文,大化成天下”,后人认为“人文化成”即为“文化”。在西方“文化”一词就有耕作、培养、发展、尊重之意。可见,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文化”,我国是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国家。例如:我们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和酒文化。我国的高考为什么那么神圣,那么深入人心?是因为我们受几千年的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结构、传统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海尔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了“首席文化官”的企业。它在短短的16年里把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变成了一个年销售额406亿元的国际知名企业。成为亚太地区最具信誉企业。海尔公司在兼并了红星电器公司、莱阳海尔等企业后,最先派去的不是整理财务的官员,而是“首席文化官”。海尔精神在这些企业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使这些多年亏损企业在三个月之内扭亏为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用海尔人自己的话来说是他们的企业文化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一些慕名而去“取经”的企业把海尔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照搬回去,却仍然没有好的效果。原来海尔人把“用户永远是对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是人才”“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等思想灌输到员工的心灵深处,强调的是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外来企业复制的只是海尔的毛皮,却无法复制海尔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无形的,它一旦和生活相结合,就会产生强大的作用!

新加坡国民大部分是中国人的后裔,绝大多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新加坡政府因势利导,吸取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新儒学”。并在其社会中大力提倡。对其社会的治安、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导向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调整作用,对其经济的腾飞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课改文化”氛围不浓的根源

下面是摘录一位县级教育部门领导的讲话大纲:

题目:努力贯彻十精神促进教育发展

第一部分:改善教育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第二部分:强化教育衔接,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部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第四部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

这位领导的发言在当前极具代表性,文中谈了教育的资源配置,信息化建设,鼓励教育创新,加强教育各环节的衔接。都是教育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有的教育行政部门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师资结构放在首位,这都反映了政府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支持。可就是没有创建或哺育适合教育发展的“土壤”——教育文化。我们都把《揠苗助长》的故事当作一个笑话。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揠苗助长”呢!舍弃了促进课程改革的土壤,去追求高效率的、彻底的改革,急功近利无异于纸上谈兵,舍本逐末。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只重视“有形”成果,忽视“无形”成果才是导致“课改文化”氛围不浓的根源。

三、如何培育健康的教学改革文化

1.政府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足够的思想认识

行政部门要扩大教学改革的宣传力度,积极倡导一种理解、关心、支持、参与教育的公民素质,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努力形成社会、家庭、学校相互交融的教育网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三个方面的转轨

(1)实现教师文化的转轨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师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关键性人物。“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熟悉的教案周期性地讲授同样的内容。他们教学依靠经验积累,不求专业的提升,只求稳定,从心理深处抵制革新。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文化的更新,让教师从独立处理教学事务,缺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单边主义”转变思想走向开放与合作,从墨守成规到开拓创新。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文化,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文化。

(2)实现学生文化的转轨

本次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合作性、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是对应试教育下“精英主义”“竞争主义”教育文化意识的挑战,学校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淡化学习的紧张气氛,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懂得与他人友好相处、交流合作,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3)实现向终身教育的转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俱进。因此,要坚决摒弃一切围绕考试的教学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各种生活能力。

3.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建立校园文化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于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文化氛围也各不相同。所以,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十分必要。目前,只重视升学率,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所谓“主科”忽略“副科”是当前诸多学校所犯的通病。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一个学校积极开展适合各类学生的活动课,举办各种比赛,开设校本文化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开辟出一片绿地,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必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为学习注入强大的动力。

总之,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修修补补,或者改变一种教法、改变一种学法、更换一种教材,都不能把教学改革带入纵深地带。所谓“大音稀声”“大道无形”,课程改革需要文化的哺育,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培育健康的教育文化,教师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28-01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我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设计最佳方案

在教学中,学生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先要吃透教材,先是把课文读几遍,然后再看各类教学参考书,在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前通过课外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在上课时给予表扬肯定,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自觉的学习获得知识。这样教师学生同时运用得来的知识会更牢固,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合理引导,剌激想象

在教学课文《开天地》时,我让学生观察头顶天,脚蹬地的图画,想象当时战天斗地的情形,而没有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展开想象。于是有同学想到了要穿多大的衣服;有同学想到了当时的想法:一定要把天地分开;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睡在那里不吃不喝,他为什么还那么健壮?等一些与主题不符的,表面的东西。后来,我说:"同学们,开天地中也有许多故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所遇到的困难相似。"于是同学们惊"哦"一声,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了赤手空拳打败南疆欲神;一口气把前来阻止分开天地的灵火神雀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再也不敢来捣乱;一脚踩死了引诱他的青蛙怪兽;还割下大腿上的肉喂快要锇死了的小狗,等一系列对强恶决不手软;对弱小舍身相救的感人故事。也展现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英勇气概。

3.创设情境,激起共鸣

有些课文记叙的人或事,因为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或者因为学生的社会知识、生活体验的欠缺,阅读时,往往理解困难,出现思维停滞。比如《麻雀》一文,庞大的猎狗,面对弱小的麻雀,竟然不战而退,这是为什幺?从十来岁孩子的生活体验来看,显然不合常理,如果教师仅凭讲述使学生知道,是麻雀面对凶残的猎狗,面对强者,敢于搏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气势吓退了猎狗,这样做,学生仅仅是囫囵吞枣地记下答案,而没有真正地逾越思维障碍,突破教学上的难点。这里一种较好的做法是:①情景再现。通过投影仪再现三个情景: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走近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飞下来掩护小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慢慢后退了。②音乐渲染环境,准备一段节奏鲜明强烈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随画面的变换、事情的发展,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充分地渲染弱者敢于战胜强者的紧张气氛。③教师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这几个步骤,创设情境,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与麻雀产生感情共鸣,意会出"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这种情境给学生思维流程的畅通,提供了最优化条件。

4.灵活统一分歧点,激励求异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对同一问题也常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把片面的认识引向全面,把分散的意见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抓住分歧点,把各种不同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揠苗助长》一课时,学生对"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产生了异议。有的同学认为禾苗会枯死,有的同学则认为禾苗虽被子拔高,到第二天也不至于会全部枯死。教师巧妙地抓住分歧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往高里拔"、"长高了一大截",并结合课文插图等方面来理解,通过讨论,很快统一了分歧点。

相反地,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求同思维",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的机会,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课教学时,就"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在因为多一个人而增加份量"一句引出的讨论:"你认为花生米的份量增加了吗?"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认为从"好像"一词,看出了花生米增加了,增加后的花生米还这么少,的生活简朴到了极点;一种认为,花生米只有数得清颗数的一丁点,没有增加份量,是将自己有限的食物分给客人,他是多么简朴和好客啊!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感人的两种答案,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没有根据教参来确定一种标准答案。教师及时给予的鼓励,激励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实施高效课堂

解放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总结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30-01

1.语文教学

1.1语文教什么?

1.1.1教语文知识。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还承载着中国千年的文化,因此,语文知识不仅包括字、词、句,还包括名篇、名段,名人、名言等。小学语文知识又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等方面。

1.1.2体会文章感情。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它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徜徉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无数如湍急流水的感情时而撞响心灵的闸门,时而撞击着我们的灵魂。因此,我们要非常珍惜每一次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1.1.3教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丰富的遗产,带有中华民族的色彩,是我们民族祖先历代的积累,值得后人学习、传承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受到熏陶,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树立起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1.1.4培养语文能力和良好语文素养。语文是思维的艺术,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所以语文教师要张扬语文魅力,培养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1.2更新理念和倡导灵动教学。理念是行动的内在强大动力,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培养可持续终生发展的人才。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

1.3遵循客观教学规律。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因此转变教学方式,首先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我们实验前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客观学情,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有一个适应和过渡的阶段,不可揠苗助长。在完成了一年多的教学方式转变的实验之后,我接了一个新班,仍然是当初做实验的五年级,但是学生却换了。积累了一些实践的经验之后,我以为自己可以驾轻就熟了,于是我反复斟酌之前开展实验的方法,试图再次实验的时候,注入新的思考元素,做到精简新颖,减少一些繁琐的环节。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忽略了一点,我不了解这班学生的思维特点,忘了他们原来的语文课堂是满堂灌的那种传统课堂,忘了数学老师的提醒,说这些孩子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次小挫折再次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改实验上一定要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颠仆不灭的真理。

1.4开发促进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学方式的转变最明显的特征除了"先学后教",就是"合作学习",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语文教学的本真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一般都怕写作文,于是我精心地设计各种合作写作的主题,让学生在合作写作的过程中体验写作与合作的快乐,同步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

1.5实行简单易行的激励评价。激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美国心理学家德里克曾说过:"孩子需要成人的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因此在实验教学方式转变时,课堂教学时间再紧张,我都要当堂完成学习评价。见识过很多老师的评价形式,有表格、红旗、加分……当我看到那复杂的条条框框时,心理就有了压力,不好操作!在这两轮的教学实验中,我觉得可以继续沿用的就是激励评价。

2.数学教学

2.1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教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2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数学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支持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大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处处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时时想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数学潜质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课堂上,为学生打造的气氛其乐融融,让学生感觉到如沐春风。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建立联系,充分调动,不断激励学生思维创新。

在教师方面,教师渗入教材之中,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每一课的学习内容都能够深入浅出,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能够抓住重点,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查问题,排除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很高,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优秀的个体,每一个人都蕴含一种独特的学习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都对前途充满自信。

篇11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将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就在这一刹那收藏”。我理想中的语文教学,是天地间那朵最具灵性的花,应该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适合儿童成长的语文,也是师生共历生命成长的过程。

共历生命成长,教师就要打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带着热情学习。春秋时期,孔子与学生同游沂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原生态的课堂。有了这种和谐,学生学习的欲望才会被激发。千百年后的我们,能创设这天人合一的课堂情境吗?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这种心随意动的魅力吗?这样的课堂,是美的课堂,是令人神往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是艺术的教学,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于是在这样的课堂中走出来的孩子――提笔时,一笔一画是语文;谈吐时,一字一句是语文;吟诵时,一声一韵是语文;静默时,一颦一笑是语文。

共历生命成长,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在语文的学习殿堂里上下求索。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语文教学,就是教师以自身的觉醒唤醒学生发现、探索、研究的需要。我的课堂常有这样的情景:杏林子为什么要写《生命生命》?我与孩子们读着,领悟着。文言文怎样才能读出韵味?我与孩子们试着,感受着。作文怎样才能文质兼美?我与孩子们写着,探索着……一次次寻根问源,一次次绞尽脑汁,一次次豁然开朗,一次次欣喜若狂。这难道不正是语文教学带给我们独特的生命体验吗?记得王崧舟老师在上《一夜的工作》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位伟大的总理,制作了一个课件: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日子吧――(课件呈现字幕:总理在最后的日子里)。教师充满深情地朗诵从1972年被确诊患了癌症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的这段时间,总理依然忙碌地工作。

师:(问一学生)你哭了,为什么你哭了?

生:因为为了人民,他生病了也还是为了人民,所以我哭了。

师:(对另一生)你感动了,为什么你的眼里饱含泪花?

生:因为为了国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关心着其他的人。

生:总理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总理也是病人呀,他为什么又要让护士去照顾别的人呢?

师:是啊,你想问问总理,为什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你还不想想你自己啊!

生:我想说,总理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人民,为什么到最后还是想着别人!

师:是啊。

生:我还想问问总理,为什么还要告诉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肯灰?

师:他连自己的骨灰都没有留下来,撒向了碧蓝的大海!

生:我想对总理说,总理啊,您已经尽职了,为什么还要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呢?

师:我知道,这不负责是带引号的。所以,同学们,了解了总理事迹的每一个人,都被他伟大的人格给深深感动了。1998年3月5日,就在总理100周年诞辰的那个日子里,作曲家三宝和我们一样,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为《你是这样的人》谱写了一段极其感人的旋律。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无限的崇敬和爱戴,走进我们伟大的总理――。

(学生起立,大屏幕播放电影《》的剪辑片断,并配有戴玉强原唱的歌曲《你是这样的人》。师生共同观赏,全场肃穆,许多学生、许多听课的老师,包括王老师本人,纷纷泪下。)

因为学生的情感被那带有温度的文字激起兴趣,也激起学习语文的热情。心生情动,怎么会学不好语文呢?

篇12

课改专家认为,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1.1 新课程在教师的知识面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博览群书,先要有“面上”的积累,再是“点上”的深钻。语文教师除在本学科的知识上努力拓展外,其它各学科联系上也要相应拓展,我们应成为“杂家”,正如新课程中提到的教师应具有“大语文”“大课堂”观念。

1.2 深入地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3 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最忌讳的是自己得不到尊重。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上课形式、课下的辅导、写作的指导等方面,都得遵循这个原则。

1.4 备课时,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观念,深钻教材,选择教法,适应学生学法。并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领悟课文,把握“亮点”,讲出兴趣,讲出感情。

1.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良好榜样。学生以教师作为榜样,便是良好的开头。听其言莫如服其人,爱其言莫如效其行。这样,学生便会由此而幻化出无穷无尽的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动力。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是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更要带来语文课堂教与学的行为的转化。不可否认,语文教学有着悠久而丰厚的传统资源,但即使是优秀的传统,也并不能在这场改革中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它只有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绽放出应有的活力。

2.1 在新课程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不能是授“鱼”,而应是授“渔”,教师应是点拨、启发、激趣,而不是包办强制。有人打比方说,我们的教师把牛拉到一个地方去,告诉它,这里的水最好、草最好,然后就不由分说地把牛的头摁下——吃;而西方的教师把牛带到同样的地方,只告诉它,你自己去吃吧,同样的好水、好草,中国的牛吃得很难过,而西方的牛却吃得很舒服。这个比方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历练中才能感到收获,教学才会有实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才会从学生的成功中感到真正的快乐。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2.2 教师应主张分层次的教学,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生哪怕有一点进步,都要予以鼓励,而不是“拔高”。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制定适当的、适合学生的目标,计划。即使学生偶尔达不到预先的目标,也不可揠苗助长,应耐心地引导,甚至采用“迂回战术”,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写作技巧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2.3 重视学生“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自觉地打开自己的心胸,在身心愉悦的阅读中去自我发现、自我吸收、自我创造。“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的教学方式,学生不烦语文才怪呢?这就要求教师融入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和自由思考的时间,提供相应的资料,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去提炼文章的要点、难点和疑点,把课本真正当作一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去解剖、推断、体会,或在学习中摸索不同文体的写作规律,或在学后总结学习的方法。教师应该从旁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感悟。这样才能使学生尝到乐趣,进而提高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