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6: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优秀的教学设计能让语文课堂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为课堂的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还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作用意义非凡,只有有了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掌握教学的艺术,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1导入

开始一堂课就好像一幕剧拉开帷幕一样,教师采用简洁的语言让学生走入表演的情境中,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碰撞学生的思维从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活动能够进行得活泼有趣。由此在导入部分先出示一段乐曲,紧接着课件展示一扇门的开启,里面犹如人间仙境,教师旁白:你们还记得第一堂语文课吗?那时是怎样的情景呢?那时的语文课堂为你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现在,语文学习陪伴着我们一起走过,在此刻,你心中的语文是什么样的呢?相信你有更深的感慨,让我们一起走进自己的心中,去回顾、总结和思考我们这些年来学习语文的酸甜苦辣吧。设计这一导入场景,教师进行巧妙启发,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首先为学生创设情感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很自然地就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争先恐后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不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求知探索的精神。

2自我检测、评估

导入之后进入自我检测、评估的环节,教师出示高中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对照着各个学期的目标提示衡量语文的学习情况,并作出自我检测和评估,完成课本中的评估题。同时课件出示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认真思考,对自己的语文学习作出正确的评估,再由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巡视。同学评价后教师随机抽出十名学生统计其评价分数,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这一环节的进行,旨在让学生对自己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基本情况进行回顾,小结自己取得的成绩并发现存在的问题,能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融入到教师设计的环节中去。

3填写自我评估表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根据课标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成果形式栏的基本标准,再综合学习感受以及成果形式的相关情况来评出分项评价,完成自我评估表,并总结归纳同学们学习语文的普遍性得失。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有一个清醒的了解和认识,能为自己的语文学习有正确的客观的评估,由此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为自己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改进机会。

4写自我小结

此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境设计教学,使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完成自我评估后再出示同学们学习的照片,背景音乐响起,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你们手中的评估表是你学习语文的成果,能够见证你突飞猛进的语文水平,它是沉甸甸的,带着对过去成绩的汇总,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同学们,希望你们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弥补存在的不足,能够温故知新,用今天自己总结的结果来帮助不久后的中考,让自己在中考里发挥自己最佳水平,奔向理想的彼岸。课件出示题目,教师引导:在语文的学习中相信你们有许多的酸甜苦辣,有很多关于语文的话要说,有烦恼也有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吧!教师要求学生可以从出示的题目中选择也可自行拟题讲述自己心中的语文,写一份自我小结。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习作进行分类并组织全部交流,教师通过适当点评让学生修改,将学生的习作汇编成册。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创设中,使学生产生共鸣,不断提升其思维水平。

5我的语文趣事

此环节在写自我小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语文的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心酸,有欢笑,有失败后的泪水,也有胜利后的自豪,教师把教学活动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让学生回顾往事,畅谈各自的语文趣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讲述后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学习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有苦与忧,有笑与泪,还有得与失,但是回味过去,你们却都是笑意吟吟。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为学生的思考层次进一步深入打下基础。

6我的语文情结

学生讲述自己的语文趣事时能够进入到自己学习语文的情境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意义,评价自己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明白自己已经具备的语文能力,这时教师要顺势而导:语文学习和我们形影不离,有的同学因喜爱语文而被引领进文学的殿堂,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更清楚地认识世界。有的同学却并不热衷语文学习,更喜欢偏重精确的理科,同学们,你对语文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情结呢?由此教师展示语文的各项功能,让学生深入思考语文的主要特点以及语文在自己心中的最大价值,并相互交流、讨论,各自谈谈对语文的感情,教师巡视指导。全班汇报时以阐述的内容无懈可击为衡量标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7我的语文感悟

在谈语文感悟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结合《别了,语文课》与《最后一课》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所体现的共同情感以及主人公对语文课的态度变化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对语文的感悟,走进语文,理解世界上有些东西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它的珍贵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学好语文的重大意义,并且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刻情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8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要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和知识性,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苏教版《我心中的语文》教学设计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教师全面地从阅读、写作、专题、口语交际等方面让学生去思考,促进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达成,通过对过程的精心设定促进教学,并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语文素养。只有重视和肯定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位置,将其主要作用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保障和彰显祖国语言文字的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1]郭卿.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学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4)

篇2

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活动,无论是知识点的灌输还是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要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的效率,应当充分研究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根据他们的思维发展状况、心理特点等采取更加恰当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实际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例如,针对学生自尊心强、爱面子的特点,应当适当提高表扬的频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各项教学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营造良好环境,体现积极情感的促进作用。

二、 充分融入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支柱之一,教师需要借助于教学手段的帮助,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各地各学校加大了教学设施投入,多媒体设备已经得到了普及,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要准确定位信息手段的作用,认识其重要性、实用性,将其作为语文教学开展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其次,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自主创新,出版社发行的多媒体课件无论制作多么精美,都不能完全切合教学实际。所以,广大教师应当自主设计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以及本地区特点,制作更加切合教学实际的课件,同时要对课件的使用频率、使用范围、使用契机等进行周密设计。使用的频率要控制恰当,使用契机上重点抓住教学导入、信息演示、情境创设等环节,在多媒体运用的内容上要精心选择,精心挑选与教材联系最为密切的内容。

三、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就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参与的愿望更加强烈。这样的特点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特别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要对学生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做出准确判断,哪些方面体现、怎样体现要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为了有效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果,教师应当设计独立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课前预习环节也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设计时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提纲,要求学生认真分析研究、自行寻找问题答案,等等。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的促进作用,让师生互动成为主旋律。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抓住课堂这一重点环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精炼、高效、互动,将教学环节充分整合,充分考虑教学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认真分析,逐一突破,确保教学设计科学有效,为课堂高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广泛兼顾学生语文基础差异

高中生的语文基础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经过了前面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平衡现象也是很正常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兼顾学生的差异,既要准确判断,又不能盲目乐观。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学生进行中职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研究 王海璧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应当突出其工具性职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个性化素质、职业素质和性格品质的不断完善。

一、平等对待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中职教育体系中,语文课程的地位相对弱化。与专业课程相比,学校安排的课时不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压力,习惯于开展单向灌输性的语文教学,教师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权威,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进行被动式的学习,所以,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压制,师生关系也是不平等的。因此,要想确保学生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同学生“平起平坐”,更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转变过去那种“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各项教学活动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科学全面的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当着眼于学生前一阶段的综合学习状况,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基础,科学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其次,在科学划分层级的基础上,要设置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体系,以及和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流程,从课堂提问到作业设置,都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目标。考试考核环节也要采取差异性的方法,让语文教学活动体现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特点,确保广大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分层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活动,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兼顾了学生差异,才能确保语文教学工作从整体上提高针对性,确保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五、 聚合课内外优质教学资源

篇3

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中,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观,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组织课堂活动组织、教学评价设计等每个部分都要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总体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细致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从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这一系统过程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教学设计要能有效落实高中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

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在高中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沿着语文知识的获取、语文知识的运用这一主线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感受语文文化,增强语文意识。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机结合来实现。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学情,了解现有的教学条件,把握好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了解学生。一方面要清晰地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特点、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需求等情感意志方面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好,语文知识掌握得较熟练,有的学生则对语文知识掌握得较生疏;有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反应机敏,有的则沉静内向,举止沉稳;有的同学表达能力很强但耐性不足,有的同学则沉稳有余但悟性较差……还有诸如性别差异,地域差异等等。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如何合理制定符合各班级的教学目标,灵活地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进行深刻地思考。

现有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前后知识的衔接与连贯等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必然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学内容编排体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尺度,明了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在教学设计上体现每一节课所应有的教学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

以上几个方面都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要切实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设置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新的收获。

二、教学设计在内容上要呈现梯度和适度,力求贴近生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对象依然是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的教学,要做到有效教学中的“有效”,首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易学”、“有用”。两方面相互促进,彼此巩固,这能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特点、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承认这种差异、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那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应该针对差别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以“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适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都有所获。这样,才能维持、巩固学生的“想学”、“愿学”心理,延续学习过程中的“乐学”心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认知内容有梯度地灵活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要循序渐进,预设问题要有多个应对方案;教学时间的安排要适度,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和交流;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践和知识水平,把来源于社会生活热点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合作研讨、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语文”与“用语文”融合在一起,并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先投影探究的问题,学生合作讨论,发言交流,教师点拨评析,师生共同探究该词的思想内涵。投影的三个问题:

1.词中上片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2.如果把周瑜换成诸葛亮好不好?为什么?

3.下片“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周瑜的英雄形象是否协调?

其中前两个问题是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的;而第三个问题主要是针对语文学习能力强、反应快的同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以点带面”的作用。这样的“梯度”设计和教材内容编排密切相关,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适度”的要求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设计要针对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关注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基础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具有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要求的多层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的充分互补性、学习方法上具有的典型相互协作性、教学结果的多样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特点。把握好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特点,是明确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向。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得到的教学效果就会不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灵活地选用教法是实施有效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又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把握好每一个教学进程,教师要突破常规对教材进行处理,转换角度,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以便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如何结合高中语文课程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一)提倡自主探索和互助协作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布置一个共同的中心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中的重点是“任务”,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产生强烈的探索问题的动机。“任务”要想吸引住学生,就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来进行设置,并且最好能够紧扣文本而又源于生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获得了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设计《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时,本人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考虑到刚入高一的学生文言文基础相对较差,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了以诵读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而去感悟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让学生了解讲话艺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第一步先利用阅读期待,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探讨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这样就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需求;再鼓励学生探索烛之武说话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容易完成了,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紧张有序,有独立思考、相互协作,也有老师的点拨指导。问题较集中的地方笔者再统一进行答疑,整堂课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只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

(二)注重培养协作精神的“协作引导”教学方式

“协作引导”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和辅导,合作和探究,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负责引导;学生的分工要具体明确,便于完成,并注意不同个性同学间的搭配和协作。

例如在教学孟浩然的诗歌《夜归鹿门歌》时,决定采用“分组协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笔者让学生结合注解及课后练习研究探讨,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合作研讨。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充分发挥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热情很高。教师进行指导,及时反馈学生所遇到的问题,答疑解难,并及时评价和展示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启发同学间相互帮助,共同完成组内的任务。

四、教学设计中对“教与学”实际效果的评价要有效

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成果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有着教学成果展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独特的评价方式来体现这些特点方能检测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要关注评价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况,及时地展示教学成果,关注过程性评价。实时呈现教学成果既能有效检测教学效果,也具有示范和鼓励、评判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有自评、生评和师评等多种形式。语文教师要全面评估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任务完成其结果是多元化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更大的支持与帮助,使之逐步掌握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特点和具体实际,不要拘泥于表面形式,应把评价重点放在创新思维上。有些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存在着不足,但如果思路清晰,见解独特,在评价时也要给予肯定。

总之,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有面向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也才能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序有效进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汉林,马金星,赵亚夫.高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篇4

就高中语文学科而言,作文在其中占据较大的比例。从某个侧面来说,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在新时代下,写作教学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旋律,是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就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来说,并不乐观,存在一系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方面,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不断优化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很多方面,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承当相应的责任。一是:教师方面。在高中阶段,由于平时的课业比较多,教师并没有把写日记作为语文写作教学的核心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写日记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举措。此外,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没有对其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合理布置题目,规划好课堂时间,把写作教学落实到实践中。此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由于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繁重,批改不到位,存在问题。学生无法从所批改的作文中找到自己出错的地方,对应的写作练习不能达到对应的效果。二是:学生方面。就语文写作而言,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对写作毫无兴趣,所写的文章并不是自身真实情感的流露,假话、空话较多。此外,学校一切以高考为核心,过分注重升学率。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并不允许学生看杂志、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书籍,严重影响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写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思路与实践策略

就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解决已成为新时代下迫在眉睫的事情。这是时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有效解决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必然举措。对于这方面来说,需要优化其写作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因此,本文作者对此予以了分析。

1.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思路

对于这方面来说,需要从这几个角度入手。一是:需要明确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设计重点。并以此为基点,把它融入到其它侧重点中,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需要形成对应的实施框架。以教材内容为基点,对其课程模块、学习环节进行客观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此,来构建写作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以及实施策略。以此为基点,合理选择不同单元的写作主题,并创设对应的情景,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并安排适当的课写作作业,主要以学生的经验与兴趣为写作的切入点。此外,在写作教学设计中,需要对一些方面引起重视。首先,以专题为基点,来构建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写作模块。其次,以写作客观规律为媒介,构建写作框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灵活应用各方面的知识,通过写作实践构建合理的写作内容。

2.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实践策略

在语文写作教学设计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语文写作教学要和对应的文体相呼应,和相关的阅读教学同步。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作为训练的重点。以此为基点,引入相关的写人、记事等写作练习。其次,在明确写作流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比如,如何正确审题、选材。最后,以写作的本质为基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解决写作中的“写什么”、“怎么写”等一系列问题。以《黄河的主人》为例,引导学生写事要有波澜。在进行写作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来合理安排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进行教学,还可以巧妙地引用一些其它方法,比如,分组谈论法、美文欣赏法,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融入到写作教学中。在创设课堂情境中,可以借助一些小品、故事来导入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写事文章要有波澜,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要引导学生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展现出事情的波澜。教师可以合理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相关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谈论相关的问题,比如,在写作中,事件的波澜到底指什么?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又怎样才能展现出来?在学生相互谈论的过程中,他们也会逐渐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事件的波澜便是整篇文章的起伏变化。它能够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扣人心弦,很好地吸引读者。而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事件所具有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借助各种方法来表现文章的波澜,比如,巧合、夸张。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其教学设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化的教学设计能够转变学生已有的观念,意识到语文写作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它能够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写作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以此,使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得以改善,能够更好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齐丽红.高中语文写作现状和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2,11:193.

篇5

一、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的内涵

笔者将高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的内涵界定为: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核心,以获取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进而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发展智力与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而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作出的一种策划。

二、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中语文实践课的内涵和属性的阐述,我们知道,在语文实践课教学中,突出的是实践性和实用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的设计常常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实践课教学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切实执行。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状态,理清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与阐述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界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和阐述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实践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缺乏“过程就是目标”的意识,以致于“学习伙伴”的角色扮演不到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以致于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

在课堂呈现方式上,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大多为?“教师开场白――学生主持活动――教师评价小结”?这样一种固有模式,除了在主题内容、活动形式上有所差异外,既观察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模式陷入一种单调乏味的怪圈,形成了新“八股”课型。

(2)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偏离重心的现象。首先我们要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生物学习、音美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性质。

(3)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去语文”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这是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应首先澄清的问题。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有机构成,它旨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其“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不容改变的。以往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

三、解决实践课教学设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1)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要加强过程性引导和基本方法技巧指导(如何从报刊、书籍、电脑或其他媒体中获得有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确定选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如何开展调查访问;如何展示学习成果等)。

(2)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大社会实践的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别于一般的课堂学习。它所面对的不只是课本和学科知识,而是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内容,同时也构成了他们个性发展的世界。因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实质上是把学生带入怎样的一个世界里去成长,其内容的取向不宜过窄。

篇6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三、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篇7

一、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三、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篇8

首先,高中语文教学要将训练重点放在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两个方面。在高中阶段,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无论是训练要求还是训练内容或者是训练方法,均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如果采用读写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法,就会出现互相干扰、互相迁就的问题,最终导致顾此失彼的结果。高中语文新教材分为两个部分,即阅读教材与写作教材,虽然在形式上二者是分头而行的,实质上却服务于共同的教学目标,这与教材改革的整体构想不谋而合,与高中阶段的整体训练计划也相适应。

其次,阅读教材要实现三个统一,即典范性与时代性统一、代表性与多样性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与高中阅读训练的统一计划相结合,具体而言,可以将阅读教材分为两种,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其中,课内教材是主体教材,老师要根据课内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统筹兼顾、精益求精,采用合理手段实现“三个统一”的典范性、代表性以及稳定性。而作为辅助内容的课外阅读,则是课内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与延伸,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课内训练成果作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因此,课外阅读要与课内教学内容互相配合,体现出“三个统一”中的时代性、多样性以及灵活性。

最后,以往采用的旧教材过于侧重选文以及单元的划分,而对其它相关的训练项目却采用混合编排或者混合教学的方法,并未严格区分白话与文言、语言与文字、文字的性质与要求、文章的内容与方法等。这种将各种知识、概念交叉结合的方法,导致教学过程的杂乱无章,使教学很难遵循特定的规律,且无法保证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而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则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训练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并且将系统论的方法融入探索训练的序列。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要点

(一)融入新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提出一系列的理念,比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要将这些理念落实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而言,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改革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基础,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在设计过程中要围绕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最后,要充分把握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侧重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与语文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突出两大要素

语文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也是人们进行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要注意有意识地侧重于两大要素,即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提高其思维的严密性与批判性,并全面提高自身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从信息论的角度而言,所谓思维是指对人类大脑进行信息的接受、加工、存储及输出等一系列训练,对人类行为的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指导。在评价某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时,主要参考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度、敏捷度、严密度、创造性程度、独立性程度、批判性程度、丰富程度以及可诱发性程度等数十项指标,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实际出发,提高思维训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此外,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与应用文字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主要的教学内容为根据,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积累,通过积累提高运用能力,最终通过这个过程的反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经验,从而培养其可以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篇9

今天,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语文课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语文课堂为什么越来越呆板?学生为什么对语文失去兴趣与信心?作为一个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育的工作者,我认为,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激活高中语文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理想途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思想、观念、信仰一旦插上情境的翅膀,喻理和情境一旦合成美妙的气氛就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驱动力。”可见创设情境多么重要。下面谈谈我的理解与实践。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联想思维,体现新课程理念。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学应该置于具体的场景或氛围中,因此,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体现了新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对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激发兴趣,陶冶性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投入,主动积极地探索语文的奥妙。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如何从愿意学习转变为善于学习,可以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体验、领悟和把握。学生可以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从而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我会学。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身临其境,吸收知识,开启智慧,陶冶性情,思维活跃,悟性增强,能较好地感悟语言规律和理解文章意蕴,这对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

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我尝试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效果甚佳。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妙的导语,可烘托出特异氛围,把学生的感情引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教师如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设出各种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设置各种导语,如诗词导入、音乐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实验导入等等,让学生一开始就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氛围中。

(二)创设音乐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音乐能给人很强、很直接的感染作用。古有项羽“闻四面楚歌”而兵败,最终乌江自刎。可见音乐能渲染情境,创设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音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如果能够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就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强烈的情感氛围。背景音乐的选择应该与文章的基本情调一致,否则,非但不能促进情境的设置,反而会影响课文本身的感人色彩。

(三)创设画面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本中选取的大量文学珍品,其作者的生活背景、文化阅历、文学修养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都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之上,甚至是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那么,如何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字当中去撷取精神上的养料,培养想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画面,目的就是用这种艺术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以最佳的情绪有意识地、设身处地地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字里行间的信息和意蕴。所以,课堂情境创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引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如果学生能够在画面营造的氛围当中,将感情倾注于审美对象,那么作品本身具有的情感美和艺术美,都能完美地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品质。

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广被采用。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的思维积极性,真正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中国分类号:G633.3

情境教学法即教师有目的的创设一种生动、丰富的教学场景,以引入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优化学生心理机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能够快速将学生融入情境中,可以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是高中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十分的丰富,将情景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把握,也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情景教学概念含义

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有情之境)中所进行的教学。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情境的差别,就在于“人文性”,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生活空间”,即所谓“优化的环境”。从以上可以看出,情境教学使用的“情境”概念,内涵丰富,它是这一教学(教育)系统的中心概念(或称范畴),不但用在教学的开头阶段,而且还辐射、贯穿于整个教学教育过程;不但指外部环境,而且指主体的内部环境,整合成为心理场;不但在教室中创设,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社会大课堂中去,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去感受、体验、思考;不但用在语文教学中,而且也可以推广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不但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求真,而且更可以用来做激发美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引导学生求善求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和品德行为养成教育。简言之,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多元、多构、多功能的。情境教学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虚拟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的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获得认知的发展,体验精神的成长。

二、 高中语文课堂情景教学优化设计措施及案例分析

1. 优化措施

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实现优化。优化是指在给定的条件下,通过系统控制手段和课堂隐性管理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情境教学的优化设计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情境教学的优化设计。

(1) 基于文本、营造语境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进行备课的时候,在导语设计时,教师往往费尽心思。为的是将学生从其他课堂的教学氛围中解脱出来,全身心的浸入到本课的情境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符合文本主题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木学习与思考中去。

优秀老师在导语设计,十分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汇聚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与探究的渴望,并积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优秀的教师在导语的设计中,总是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注重抓住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的思维进入文本的轨道上,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营造的情境中。

(2)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首先根据课文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所担负的任务,确定其教学重点,以教学重点为依据,落实体现重点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其次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加要考虑课时的安排,并且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时间安排,一是要做到每一节课的所有活动必须为木课时目标服务,二是要这些活动必须要在一课时之内完成。因此,情境教学的课时目标需要详细而具体,不能含混不清,让情境的创设为课时目标服务,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2. 案例分析

(1) 音乐篇

在讲解一些古诗词中,可以播放《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一些古筝曲,可在朗读中配以闲适的气氛,让音乐走进诗词,烘托恬静怡人的气氛,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身临其境,恰如身处幽静的林间小路,溪水在山涧流淌,从而体会古人超凡脱俗的意境。这种播放音乐的情境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可普遍适用。

(2) 影像篇

例如在高中课文《黛玉葬花》中,就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展现当时黛玉的心境以及黛玉以花喻自己,吟诵《葬花吟》的悲凉情景。学生直观感受到黛玉自怜之情,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话剧篇

在高中课文《雷雨》选段中,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编排话剧,让学生融入其中。学生在演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表现出惊恐的表情,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参演的同学进行提问,当时周朴园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并且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同学畅所欲言。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教师帮助分析。这样的课堂情境训练得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 总结

情境教学设计正是触及到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因此,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相信,随着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人和发展,语文情境教学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11

一、主问题设计,让教学设计简约中见高效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历来为人们所诟病,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不容忽视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冗繁、沉闷有余,简约、灵活不足。反观日常教学,教学内容设计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唯恐讲解不到位,影响考分和评价,以致教学深陷知识到位的泥潭而失去了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解读能力。其实这种面面俱到的设计,往往面面不到,学生的收获甚少。主问题设计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提炼集中和高度浓缩,这一过程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优化、精选和重组,它使学与教在简约中走向高效。

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为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欣赏人物形象、描摹人物心理,把握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笔者从本单元学习目标的角度确定了以下“主问题”:《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主问题是“《林》文中对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衣着描写,为什么唯独林黛玉没有?”《祝福》一文的主问题是“人们都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怎样理解?”

《林》文篇幅较长,一般要从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条分缕析剖析人物性格,品味鉴赏人物语言。围绕主问题设计,学生会仔细阅读三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内容,通过比较、筛选、提炼、归纳、概括出不同人物的描写角度,进而总结出作者对林黛玉不作衣着描写的原因: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一个天生丽质、骨气清奇、超凡脱俗的世外仙姝形象,若雷同于大观园穿红着绿、浓妆艳抹的众女子,岂不落入俗套,宝玉焉能见之忘俗,眼前豁然一亮。在《祝福》的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胜春时丈夫病夭,孟春时被迫再嫁,暮春时痛失爱子,春来之时,悲惨死去——消逝在祝福的爆竹声里。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二、主问题设计,让课堂教学过程节奏明快

首先,“主问题设计”可以给学生明确的预习导向,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预读思考,使预习有一定深度,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其次,“主问题”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话题,使教学过程更为简省,教学指向更为明确,教学氛围更为浓厚,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强烈,从而使教学过程更为紧凑、明快。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以缪贤荐贤时说的一句话“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为“主问题”,梳理出三个故事、两对主要矛盾、两个主要人物的“三二二”叙述结构,同时紧扣住蔺相如性格中智和勇两个主要特点,使整个课堂节奏鲜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满堂问、连珠问、碎问碎答,容易把课堂捆绑在教师手里,学生在“是”与“不是”的漫不经心的回答中疲于奔命,整堂课老师、学生貌似忙得不亦乐乎,其实学生并没有进入深思考。主问题设计,可以删繁就简,在简洁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多元、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平台,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参与状态中,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感悟,提高课堂效率。

三、主问题设计,以高效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教材,还是拿教材来”,曾是大家争论的话题,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运用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语文素养的过程。主问题教学设计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放在一个感知、品味、体验、提炼、归纳的言语情景中,是一种开放性、针对性很强的思维训练,它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多元化认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完美渗透其中,是遵循阅读规律,提高阅读能力的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主问题设计”高屋建瓴,执高效学习之牛耳,教师为学生高效学习指明路线图,学生作为自主实践的主体,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以“赏鉴古典诗词中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学生神彩、精妙的感悟超乎预料。学生说:“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知人论世,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之痛、家仇之恨、孀居之悲。此时她寻寻复寻寻,中心无定,恍惚迷离,如有所失;而房栊寂静,独守空帷,冷清寂寥,写尽凄寒;‘凄凄惨惨戚戚’六字,写思妇相思成灰、柔肠寸断的情状。”“七组叠词,分三个层次,曲尽思妇之情,寻而不见故觅也,觅者寻而细察也;‘冷冷’是作者对外在环境的感受,‘清清’是作者的心理感受,由外而内,感受细腻;‘凄凄’是‘清清’的延伸和深化,‘惨惨’是伤怀不能自持,‘戚戚’是伏枕而泣的情状,作者打破古典诗词讳忌叠字的传统,大胆创新,由浅入深,步步惊心,妙不可言。”学生对这首词能有如此精到的理解,源于对清照词的全面赏读,而“主问题设计”设计正是抓住了这首词与众不同的叠字运用,使学生在品读中钩沉积淀,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阅读感受,这正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语文思维品质训练的关键。

“主问题设计”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到教学过程的实践,再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充分展现了其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它始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把教学的高效作为终极目标,既关注学情,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改进教学手段,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有益探索。目前“主问题设计”与高效课堂结合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进一步深化实践,优化操作,还需要不断改进,但只要真心去改,总会有出路!

(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SG302)

篇12

【作者简介】 张蓓,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教师。

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是基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它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杜威在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概括出了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它的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和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思考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但当前的语文课更多是走向两个误区:一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味地注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知识的建构和探究;二是过分地关注形式,看似存在问题让学生讨论研究,热闹有余而学科味、研究味不足。造成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堂缺少问题设计,随便提问、无效提问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长此以往,也拘囿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最终教学不能相长。笔者经过实践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开展研究性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一、采用关键问题法提升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师生”问答法是课堂教与学双边活动得以开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语文学科领域来看,选择和确定合适的专题进行教学时,文章题旨的理解、艺术手法的运用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展开思维,用什么样的方法整合部分与全体的融合,让学生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理解进而展开个性化的解读,这就要求把问题设计摆在第一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指素质养成。素,白色,学生就好像一张白纸,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最终熏染学习情操。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育方法是在口欲言而未能,心求通而未达的前提下,也就是说要有问题的产生。问题是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学习信息认知沟通的纽带。有效的问题设计对于研究性课堂教学起着勾连引发、点拨启迪的关键作用。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问什么?何时问?何处问?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尤为深思的地方。优化问题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研究性教学的呼唤。在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的前提下,问题设计要突出关键点,贪恋求大图全的课堂,很难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情况。一节课,真正扎实解决了一到两个问题就是有效的课堂。关键,即核心、主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教学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时,设计问题“文章中哪些地方看出战争对一个人的摧残”,通过关键核心问题辐射文章全篇理解,进而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挖掘文本细腻语言的内涵,凸显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关照。采用关键问题法,轻松完成文本的学习,因而能大幅度地提高语文课的有效性,最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

二、采用套环问题法促进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课堂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是承载了学生的主体培育和人文关怀,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当前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形式,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老师在采取“问题讨论法”时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集中表现在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定。有些老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的时候突然刹车。这种讨论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再补充说明,―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教师的话”,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这种训练经历时间长了,学生势必会丧失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丢失基层设计,是高中语文课堂容易误入的歧途。重新找回研究性学习方式,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这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经过思考、归纳、能动地认识问题和改造问题并把它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理解和觉悟,从而找到课堂中的存在感、现场感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套环问题法,要求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最终一击而破,这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同时容易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

如在教授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很容易答出是地坛与母亲,接着思考“地坛与母亲”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母亲去世多年了作者还经常到地坛去,怎样理解母亲的形象。套环问题法,将分裂的两个文章部分自然流畅地联系到一起,让学生有整体阅读与思考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