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6: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宋明理学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宋明理学教案

篇1

摘录余老师上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实录中凡涉及读的内容如下:

一、起始部分

师:看大屏幕,咱们今天学习的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进入诗歌学习的序曲。出现字幕之后,同学们一起读起来。开始了,“他是……”,读。

生:(读大屏幕)

二、第一乐章

师:初步地了解了作品,然后咱们开始课文的学习。进入课文学习的第一乐章。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呢,我想向大家念几个语言的片段。这是现在的成人、长大了的人,他们童年的时候或者少年的时候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感受……咱们今天来学习这首诗,咱们青年、咱们少年来学习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先把诗歌读起来。

咱们这一次的学习有三个要求:第一,吟诵这首诗;第二自由地背;第三,抒发读诗之后的感受。好,现在自由地、大声地,好像自己在感受这首诗的奥秘。大声地读,开始吧。

(生自由诵读)

师:注意两个字:“吟诵”,不是念书,再读一下,开始吧!(生读)

师:这一次呢,有点吟诵的味了。我想这首诗还有另外一种读法。

这一首诗是诗人给邻居的一个小女孩的题词,是诗人在流放期间的最艰苦的环境下给邻居的小孩子写的几句话。那么这首诗可以用说话的方式。因为它是说理的,它就是在说话。

当你要劝慰人家的时候,你就得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大家试一下,用说话的方式,互相讲给对方听一下。开始吧。(生试着读)

师:真好。你看,“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下面我们再来尝试另外一种读法。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双肩已经扛担不了生活的重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握紧拳头鼓励自己,这个时候有一种内心的独白,悄悄的,鼓励自己。那么这种内心独白的方法,用于诗歌朗诵,适合自己听,鼓励自己,勉励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试一下,这种“沙沙”的读书声一定会激动我们的心情。试一下。(生尝试着读)

师:有没有点感觉啊?

生:有。

师:有吧,好吧,自由地背。开始。(学生背)

师:好,老师评价你们三个是“很努力”。一起来背一下。这样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假如……”,背!(生背)

师:多好!下面,静静地、静静地考虑一下,抒发感受。

(生互相小声交流,然后有学生谈感受,老师点评)

师:这一次读要分角色,男生第一次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舒缓的,女生“不要忧伤,不要心急”,亮丽的。咱们按照这样的、老师的演示,把它读一遍。

(生分角色读)

三、第二乐章

师:好,咱们再来看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我们来看,这是中国诗人宫玺写的一首短的说理诗,他的诗是这样的……(教师朗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要求学生自由读)

(再次自由地读)

四、第三乐章

师:继续我们的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

我们这一步的学习,首先是,你结合生活的体会自由地写诗,然后我们再来欣赏人家写的诗。怎么写?“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第一句话,然后你再写一句话,就是两句诗了,或者再写三句话,就是四句诗了。试一试,展现你们的思想和才华。(生写诗)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大家的说理诗。假如你没写好,就听人家是怎么写的;假如你写好了,你就可以大胆地朗诵你的诗作;假设你还差一句话,你也可以站起来朗诵。这位是最先举手,请你来朗诵你的诗作。

(生诵读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也写了四句话,想念给你们听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鼓励一下。(生鼓掌)

……

师:我们再来看看人家大诗人是怎样写的,进入美诗欣赏。(师发放资料)

师:好,快速地看一看。

师:好,一起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作者邵燕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旅伴,我的朋友”,好,开始!

(生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五、结束

师:在这课的尾声,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一起读起来:

生:(生读大屏幕)“生活就像大海,总是有风雨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我们要珍视生命,珍惜青春,珍爱生活。”

本堂课的教学,与读有关的过程如下:一、齐读作者、作品介绍;二、自由读和齐读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然后指导学生用说话的方式互读,用独白的方式自读,背读,最后分角色读;三、教师范读、学生两次自由读宫玺的哲理诗《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品出诗作的涵义;四、朗读学生个人创作的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每名学生读完,执教者就给一句评价;五、执教者朗读自己创作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六、齐读邵燕祥的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七、齐读教师送给同学们的话。以读始以读终,执教者把本课课型定义为朗读体味课,真是准确不过了。

综合来看,用了如下几种读法:齐读、自由读、学生个人朗诵、教师示范朗读、用说话的方式互读、用独白的方式读、分角色朗读、背诵读、品读、评读共十种。这十种读法在运用中传导出如下用意:指导读法要求;激发诵读兴趣;锤炼朗读能力;把读与品、评结合,锻炼读思结合、读说结合的能力及习惯。

我们来看执教者在运用“读”上有什么特点:

其一,读执教者精选的作品介绍,或读教学要求,或读对课文内容、特点凝炼的概括,这是余映潮老师绝大多数课常用第一步,均采用齐读,其作用是既迅速凝聚学生注意力,又记住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其二,自由读课文,余老师显然认真倾听了学生的读,发现了读中的问题,当即要求学生要吟诵,而不是念书。

其三,分别用说话的方式读诗句、独白式地读课文,这是基于本诗的写作缘由和哲理诗的性质,设计出的创造性读法,在学生读前,余老师既有解说又有示范。

其四,根据本诗先设问再回答的特点,分角色读课文,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余老师不仅分配了男女生读的内容,还对读法进行了指导。分角色读一般用于角色多、对话丰富的作品,运用于哲理诗也是一个创造。

其五,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这一节的特点是展示的学生多,共九名学生朗诵了作品,每个学生朗诵完,余老师都用一句话作精当的点评。

其六,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宫玺的诗和齐读邵燕祥的诗。余老师引导学生品出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给我们的启迪是面对生活要“乐观、坚强”,读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在内容上与课文形成对比,品出的启迪是面对生活要“诚实、踏实”;在学生交流了自己对“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的设想后,齐读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很快的进入美文欣赏状态,同时获得面对生活的新启迪“自信、自强”。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到《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到《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看到的是余老师对品读材料的精心选择和在教学中读与品有机结合的高超技艺。

余映潮老师课里的读,读的内容上除了以上所涉及的,还有要学生读词语、读注释、读重点句子、读自选段、读教学要求和步骤等。在读的形式上,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还有趣味诵读课文,如读蒲松林的《狼》最后一段要求学生加进一个“啊”字;演读课文,如教《曹刿论战》要求演读,读出语音语调;说读课文,如教《卖炭翁》设计了五个板块,说与读结合的有四个,分别是动心朗读互说译文,动情朗读析说文句,动容朗读评说字词,情感演读叙说想象等……凡有所读都是信手拈来。

叶圣陶说:“无论出声朗读或是轻轻吟诵,严格要求学生口到心到,务使口头的轻重徐疾抑扬顿挫,跟心里的领会和感受相印合。”①在余老师的课里,诵读就是教学的线索之一,诵读就是教学的一连串灵动的细节,诵读就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激发思维的第一手段,真正做到了诵读与眼、耳、鼻、舌、身、意的相融相合,从而实现“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②。

叶圣陶在谈论朗读时说:“从前的人读书,多数不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③我们揣摩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案例,看到的都是“吟诵”与“讨究”的统一,正是对叶圣陶所希望的境界的达成。

语文阅读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语文老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更应引导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读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真实高效地读起来!

————————

注释:

①张定远主编:《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篇2

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古代教育家关于教学过程的认识。

孔子对教学过程的各因素都接触到了。不过他是矛盾的,既主张“生而知之”,又主张

学而知之”;《论语 季氏》既主张内省,又主张“多闻”、“多见”。他的关于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的主张,可以概括为学、思、行。其内容主要是唯心主义的,但也有唯物主义因素。

孔子之后,中国儒家分成两大派:思孟学派以及宋明理学发展其唯心主义方面;荀子、王充、颜元、王夫之等发展其唯物主义方面。《中庸》把“学”的过程概括为一个完整的公式:“博学之,审向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明确地把它定为“所以为学之序”。荀子则主张“闻、见、知、行”,并把“行”提到重要的地位,认为“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儒教》)颜元更进而主张“习行”甚至走向另一极端,他说:“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功夫,不可向语言文字上着力。” 世界上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关于教学过程的一些观点。

西文,古希腊柏拉图提出,“认识真理的过程,便是回忆理念的过程,教学就在于使人回忆理念世界。”这和孔孟主张的内省是相似和一致的。古罗马昆体良比较明确而具体地提出教学步骤或阶段的见解,介绍了这样三个递进阶段:(1)模仿;(2)接受理论指导;(3)练习。

到了近代,关于教学过程的研究更进一步深入。

夸美纽斯提出著名的直观教学主张,认为教学要从直观到理解和记忆,从感知事物致文字、概念。

裴斯塔罗齐把教学过程设想为“观照(直观)过程,就是由观察摄取材料,然后由先天固有的某种潜在能力去整理加工,使得观念明确。

赫尔巴特根据他的“统觉”原理,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新旧观念联系和系统化过程,并提出了教学的形成阶段。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主张,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 以桑克为代表的,持刺激棗反应说的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

格式塔派主张完形说的认知学习心理学。

3 由于科技大发展,对教学过程又有许多新的解释和说明,最显著的例子,如不断构造的过程又如“三论”产生,导致人们从信息传输和处理的观点来解释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教学过程本质是一种认识过程;其二,这种认识又不用于一般认识或其它形式的认识,有其特殊性。它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接受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前,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掌握教学大纲及教材规定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必须精心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编制教材教法程序,适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科学组织和设计。在教学教程中,按照拟订的设计方案,随时结合现状修正方案并将之实施。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辩证的统一。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换句话说,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是辩证的统一。 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数学学科由于学科的特点,按照大纲要求,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还必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数学能力和体现各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处理好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数学课决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讲几个定理举两个例子了事,教师必须精心策划,既要有具体细致的总体设计,还能设想到各个局部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策,一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的优劣,显然要由最终的智能教学效果和时间效益来评定。 对教学过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如何使教学过程设计更优化更合理。

我们在集体备课时,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如何上,大家讨论了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本节课教学过程的总体划分,其二是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实施的具体步骤,第一个问题,很快取得了一致意见,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和理解过程,第二阶段是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归纳、理解和应用的过程,第三阶段是归纳小结。这三个阶段自然是以第一、第二阶段为主,因此我们重点讨论了前两个阶段实施的具体步骤。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我们设想了三种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用实例引入,选了一个增长率问题,有某国企随着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给国家制造的利税逐年增加,下面是近几年的利税值(万元)

1000, 1100,1210,1331,……

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发展下去,下一年应给国家制造多少利税?

以处引出由1000,1100,1210,1331,……所确定的数列,研究这一数列的特点,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这种以实例引入新课的方法自然突出了数学的应用性,同时还可以从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方案二,以具体的等比数列引入,先给出四个数列: 1,2,4,8,16,……

1,-1,1,-1,1,……

-4,2,-1, ……

1,1,1,1,1,……

由同学们自己去研究这四个数列中。

每个数列相邻两项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点?

由此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研究,去归纳,从中发现规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方案三,以等差数列引入,开门见山,明确地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等比数列”,它与等差数列有密切的联系,同学们完全可以据已学过的等差数列来研究等比数列。

什么样的数列叫等差数列?

你能类比猜想什么是等比数列?试举出一两个例子,试说出它的定义。

方案三比二“更带有激发性,学生参与的程度更强,在几乎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研究,从思维类型来看,这种方法重要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引发的思考。

如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以实现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目的。

从目前高考改革的方向来看,逐步加强对能力的考查,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应该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主线,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解题教学,对新课的引入过程,对新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不够,将好多可以进行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机会放过了,认为课堂教学时间紧,能力培养见效慢,不如“精讲多练”实惠,对如何使用课本进行能力培养的问题,也有模糊认识,认为课本怎么写我就怎么讲,既省时又省事,更省力,这些想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

由于同一个内容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说明不同的教学设计一定有不同的考虑,会实现不同的目的。

教师在备课时,一般容易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考虑如何掌握所教教学内容为主,对深层次的教学目的考虑不周或不去考虑,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经验只停留在知识内容或方法上,而忽视能力和素质要求,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淡化了过程。 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好坏,关键在于备课,可以说教学的过程是从备课开始的,因此抓好备课这个起始环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真正把好备课关。

当前的问题是有些老师对备课还重视不够,个别老师的教案是使用多年不变,有的老师只备例题和习题,没有能力培养的意识,也有的老师将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纳入教学轨道,但经验不足,训练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开展研究和讨论。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要素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又要突出能力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我们认为教学过程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这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要分析班级的整体状况。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速度、课堂

气氛,……,都有差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考虑能力要求时,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区别。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时所设问题的大小、难易程度也要因学生而异。 如果一个班级基础很差,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由学生讨论、发现、论证的完整的教学环节。相反,若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良好的发言习惯,又有一批较好掌握论证技巧的学生,最有可能安排设计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自已归纳推导出某些数学命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总之,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要研究课题特点。

教学内容是进行能力训练的素材和载体,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不同的能力,在其

功能上会有所差别,例如立体几何有关内容,在培养和训练空间想象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它问题无法相比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为突出能力培养,一定要从教学的内容出发,研究教材内容与有关能力的关系,充分发挥某节教材内容对培养某项能力的特殊功能,使能力培养落在实处。我们认为任何一段教学内容,任何一种课型都能起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关键在于挖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有些教学课题要安排一定时间复习旧知识有“铺垫”才能讲述新知识,有的则完全可以“单刀直入”,直接进入教学课题,有些课题适宜于用讨论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思维,有些则不然。如讲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证的关键是启发构作一个平角。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添辅助线完成论证,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就很有研究的余地,这是由课题特点决定的。有些课题论证内容层次复杂,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知识和论证方法的准备环节,……。教学中有以讲授概念、定理、法则为主的新知识课,有以巩固知识和技能技巧为主的复习课,有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为主的检查课,也有包含以上几个要求的综合课,总之,必须按照各自的课题特点,灵活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

要考虑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阶段与主要步骤。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在总结旧有的教学经验,吸收的西方赫尔巴特,杜威和苏联的一些教学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存在多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体现着一定的教学理论,具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一般已明确不论采用何种结构模式归纳起来教学过程都大致经历五个基本步骤与环节:(1)诱导学生动机;(2)讲解领会新知识;(3)巩固新知识;(4)应用新知识;(5)检查教学效果。当然,具体到某一节课,它就可能只是把构成上述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步骤,或这一步骤的某一方面要求到为重点。但若从该节课的本身来看,也同样能具备上述过程的各个步骤。当然这些步骤也并不是总能截然分开,而往往是相互交错紧密联系的,有时也可能免除某一步骤,教师绝不能无视矛盾的特殊性而机械地设计安排。

要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虽然每个教师都接触到,但各人理解的含义不尽一致,广义上说,教学方法也可指完成教学目的和内容所采取的一切手段,途径和教学原则,例如通常所说的启发式,实际上是教学原则。电化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手段,又如什么程序教学法,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究其实质均不纯指方法,都涉及整个教材教法改革。若纯粹地从方法上作出选择,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知识环节的教学任务所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方式,从教学活动方式的本质看,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议论法,自学读书法,练习法,它们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学中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一般要依据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教师应仔细分析课题内容是传授新知识还是形成和巩固某种技能技巧,或者兼而有之?知识结构的推理层次是简明具体或是复杂抽象?内容表达是浅显易懂或是较为深奥,教学时间充裕或是紧迫?教学内容适合培养什么能力?方法应随这些考虑作出抉择。

教学方法要随“学情”不同而有差异。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所谓学情主要是指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和班级的整体素质,在教学方法中要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由“学习”再到“会学”,例如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学生活动相对较少,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听课习惯。启而不发的整体素质较难采用讲授法之外的教学方法。

(ii)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予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内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有人说:“学情决定教法”,但反过来“教法也能造就学情”,教法和学法相结合,长期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采用相应的鼓励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一定可以培养出现数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和班级。

选择教学方法也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要能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方法来说也是这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律可循,但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该也不能依靠某一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更重要的是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不宜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或原封不动地照搬一种实验模式是不可取的(羊思经验),各种教学方法中,没有一种能很好地适应一切教学活动,没有万能的,只有依附一定条件下的相对优势,作为一个教师来讲,为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在教学中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