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2-09-21 13:41: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绘画课程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绘画课程总结

篇1

1.在语言中增强文化认知

文化是人类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课程则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在课程的实践文化情境中体验文化的内涵。

现行的“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涉及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四大发明,在思想文化领域有诸子百家,在艺术欣赏层面有敦煌莫高窟,在的类别上有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民族文化,等等。

“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它本身就包括文化史和社会史。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认为,离开文化的人是没有历史的,空泛地谈人类的历史是没有意义的。[1]基于此,教师在授课时,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去传授历史知识,只有通过文化的解读提高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高度,并进行深度的分析,才能让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外来文化如何吸纳以及一些历史文物、遗址如何看待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

“文化的发展,会随着它所处的时空脉络,有所调整及改变,不是一旦发展出来之后,便永远定格定型。学习者借助课程之视窗,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差异性。”[2]这就意味着课程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必然要改革,这改革并不仅在于知识的更新,更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课程建构。

对照近几次课程改革,每一部教材的出版,都可以印证时代的发展史,是一部美的文化发展史。当你打开扉页时,教材精美的装帧、优美的景观、生动的文字和逼真的插图,让人感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例如,看到《深圳人开拓精神的象征――开荒牛像》时,就自然联想起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就会想到拥有“孺子牛”般创业精神的深圳人民,就会想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深圳。

总之,多元文化课程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多元文化知识,拓展视野,开阔思路,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在交往与交流中汲取文化养料的自觉性和能力。

2.在解读中丰富文化感受

在开放的年代,多元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教师相应地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和素养。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的学生一定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依据学生的文化经验来设计教法,并将文化多元性的议题纳入课程教学中。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解释与举例,要顾及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若教材中有不适合的内容应进行调整。”[3]笔者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对“哥伦布航行”的一张图片进行解读,学生发现新航路开辟时已有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在地理学方面,已有地图;在哲学方面,已有圣经;在农学方面,已有咖啡。此外,学生还联想到医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为学生呈现了两幅地图,第一幅图上大部分是黑色区域(代表人们的未知地域),小部分是当时人们已知的陆地;第二幅图恰恰相反,大部分是陆地,只有小部分是黑色区域(代表人们的未知地域)。将这两幅地图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人们才不断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哥伦布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非常艰辛;有的学生认为,在当时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海洋风大浪高,能够到达美洲是命大,或者是运气;有学生强调,运气是主要因素。面对多元的答案,无论教师如何讲解航海家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

于是,笔者当堂运用网络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搜索,结果找到一段哥伦布的故事,即哥伦布在一次皇家宴席上,用他的智慧证明发现新大陆靠的并不是运气和命大。这种课堂教学不可能按预设进行,而是在动态生成资源的情境中改变教学计划,这是一种对课程的创生,也是对教材的再解读。由此可见,课程实施的实质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动态的、开放的和不确定的。由此,人的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4]在课程创生中,教师和学生同时接受新知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3.在探索中尝试文化建构

学生在课堂学习,学到的知识比较孤立、零散,有经验的教师懂得知识是认识发展的结果,于是课堂会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将知识间的联系通过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知识的桥梁。学生在知识的桥梁上探究、联想和创生,并形成知识的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笔者在讲解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水资源利用》一课时,采用思维导图法让学生建构知识。由水的来源,谈到人类离不开水,并揭示水的重要性,并由此展开联想: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对水的赞美,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因争水发生了局部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最终落脚到如何珍惜水资源这一主题。

笔者的授课线索,即“了解水”―“亲近水”―“感悟水”―“研究水”。结果,教师主导充分凸显、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对话,实现共生共享。鼓励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和成功体验的过程。”[5]实践证明,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设定的问题逐渐展开思维,并对问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背景有所发散、创生后,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并始终以主题为核心。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心问题及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背景资料,逐步展开层次上的逻辑递推。一定要避免脱离主题、牵强附会的联系,进而为学生营造出稳定的思维空间,奠定出稳固的思维基础,让学生依据“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进行探索和发现。

4.在背景中追溯文化底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要理解知识的现代价值,往往要追溯古代的意义及其演变过程。例如,每年端午节的来历和纪念。每到端午节,无论城里人,还是农村人,家里都要准备粽子、雄黄酒、端午草和菖蒲等,此外,还有划龙舟活动。

如果教师这样设问:(1)煮粽子、蛋时为什么要加车前草、猪牙草、戚戚草、艾叶和当年的新麦穗呢?(2)有的地方还用煮蛋的汤水用来洗澡,这是什么原因?(3)端午节喝雄黄酒、门窗上挂上菖蒲,里面蕴含着什么科学知识?(4)除了上述的知识外,划龙舟还蕴含着怎样可贵的民族精神?这些问题,平日里学生并不陌生。如今,有了教师的提问,便更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上网搜索、询问家长以及邻里的长者等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获取知识的途径。

人类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类自觉活动过程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而联系就是事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如果没有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影响、作用和制约,也就不存在事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当学生了解到端午节的发展轨迹之后,教师就要站在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向学生解释,学生通过体验,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感悟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一条蹊径,即教学的审美化改造。因为“美”的东西单纯得使人喜爱,因为“审美的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6]

终归,传承优秀文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它有利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和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在教学中,不时地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思考和提问,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化,形成高尚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在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路径探索:学习者思维得到发展

1.建立知识的理解支架

知识的建构就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知识的丰富、充实和改造的过程。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原有知识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也就是要发生顺应。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把“学”定义为“由于经验而引起的学习者的知识变化”。可见,学生的经验储存和信息积累影响着新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对来自课外书籍、网络信息和生活经验等的信息,以图、表和文字等形式进行整理记录,并将收集记录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整合,构建成一个有条理、有系统和易存储的知识储备库,为自主学习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架。此外,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制订详细而清楚的活动提纲,让学生按要求有步骤地行动,除了教师的规定之外,学生也许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鲜事物。

2.树立自觉的文化意识

由于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所以,它对历史、现实和实践的影响很大。文化自觉与自信,是人的内在精神需求,是人类通向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课程文化通过教师的解读,形成了教师文化,经过学生的吸收消化,形成了学生文化。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运用自己的风格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向学生阐释课程,并根据自己的已有水平和学生的接受水平设计问题,这就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文化。

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浅度,取决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度对文本进行加工、重组和创生,从而由单一的教授课程走向开发课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教学实践和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理解。

笔者在讲授“历史与社会”中的《母亲河》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教材对长江用“大河”,而对黄河用“长河”,两者有什么区别?想不到学生提出一个新问题:老师,为什么长江不叫长河,或黄河叫长河呢?当时,笔者难以给学生做出准确的解释,只得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的课后作业,同时,笔者提出了另外的问题:“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有哪些(长江文化有巴蜀文化、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等;黄河文化有黄土文化、古都文化等)?这个问题是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总之,在课堂上,意外生成的资源促使教师和学生自觉地参与课程创生的文化过程。

3.生成主体的学习模式

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实行“三、三、六”的学习模式轰动全国教育界。在学生学习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实现了由“供应式”教学向“超市式”教学的转变。具体而言,即学生要从哪些学习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要自己拿主意,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在教师教学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启发性,实现了由“注入式”教学向“发动式”教学的转变,将课堂变成“快乐享受的地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要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因此,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型”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培养能力,由知识生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是社会的未成熟者,他们的学习习惯与人生经验需要教师的引导。要学生学会学习,不能扶,而要放,在放中引,避免走弯路,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自主地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

一位教师在讲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中的《挑战与回应》一课时,整个设计以“回应”为线索,条理十分清晰,每个问题设计的最大的亮点就是具有思辨性,把学生置于“历史的推进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的演进中。例如,“面对西欧国家的文明洗礼和野蛮掠夺双重挑战,亚非拉国家会有什么回应”“日本面临严重的危机,你觉得日本应该怎么办”。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尊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引路人,引导学生体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创学生之间寻找解决问题的崭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邓志伟.多元文化•课程开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刘刚.以培养多元文化教师为目标――新疆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改革构想[J].教师教育研究,2011(1).

[4]任友群.论知识的建构性[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篇2

《抽象绘画》作为理解二十世纪的艺术的一把钥匙,对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通融性,并且由于其低技术性的特性,很容易上手,学生的兴致也很高。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就利用高二年级美术选修课的机会,自主开发了《抽象绘画》课程。作为全国首家在基础教育阶段系统开设《抽象绘画》课程的学校,我们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因此获取学生学习《抽象绘画》课程的反馈意见,对于反思教学、完善课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了解方式

我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获取学生的意见。2009年,在高二上学期期末布置抽象绘画课程文字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结方式,用300字以上的篇幅,从以下五个角度选取一个方向重点论述:

(一)对抽象绘画的理解;

(二)画抽象画的感受;

(三)对教师上课的意见和建议;

(四)关于《抽象绘画》课程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五)对下学期美术课程开设的意见和建议。

收到学生的《抽象绘画》学习小结共计860份。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有重点的从其中一个角度谈自己的感受。统计数据如下:

“其他”有45人,即5.2%的学生按照顺序每个方面都用一两句话作了概述。令人意外的是,约有40名学生用1000字以上篇幅详细叙述了自己这一学期以来学习抽象绘画的心得体会,从学生认真的态度也能够看出他们对于此门课程的重视。

二、情况分析

以下将学生的学期总结用提纲的方式提取出来,以便更直接地反映他们对待《抽象绘画》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一)对抽象绘画的理解

在学生们交来的学结中,有30%左右的人谈了他们所理解的抽象绘画,有的用很理性的语言在叙说,有的用诗一般的语言抒情了一番,有的则用很直白的语言陈述……这些都无碍于表达他们理解的抽象绘画,其中约有50%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给抽象绘画下定义,多数能够在自己的定义中将抽象绘画的基本特征讲清楚,并表示可以慢慢欣赏抽象绘画了。有10%左右的学生仍然觉得抽象绘画很难懂,过于含糊、缥缈,甚至觉得是自己缺乏艺术细胞所致。

(二)画抽象画的感受

在写抽象绘画创作感受的这些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回忆了自己绘制某幅成功作品的过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并总结取得较好效果的原因。有的同学则觉得画抽象绘画和解理科题有点像,就是利用点、线、面、色、形等元素在不违背形式美法则前提下的游戏,再加上课堂气氛很自由,所以有点享受这个过程,抽象绘画课程是他们比较期待的一门课。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则觉得抽象绘画很难,在画画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构图、色彩上的问题,要么对称了,要么出现画面平均了,画面中的元素大小、疏密关系不明显等“失败”也时有出现。我觉得对于自己画面有沮丧感的学生来说,如果真的清楚地知道其画面效果欠佳的原因,那么《抽象绘画》课程的目的也达到了,至少能够说明他们对绘画中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和形式美法则有着一定的了解,以此眼光欣赏、观察周围的绘画和设计艺术,也会成为一个不错的鉴赏者。

(三)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大多谈得很真诚,觉得应该多欣赏一些抽象绘画大师的作品,以增加对于抽象绘画的理解并提高绘画的水平。另外一些同学则觉得,教师对作业的点评可以使自己思考平日绘画时不太注意的问题,心中的疑惑也可以得到部分的解决,收获很大,应该多一些。还可以增加一些学生间的互评,以及师生互动性强一些的点评活动,使之收获更大。有40%左右的学生觉得应该留有更多的绘画创作时间,以便使绘画能够更加充分,画面更加完善。也有同学提出,虽然教师在每一次新材料和新内容教学的第一课都有技法的讲解和演示活动,但是在绘画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应该增加技法的教授。

“加强对绘画材料的管理与监督”是学生们关注的热点,这也是平日上课中教师除了专业知识的教学之外讲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对于恶意破坏教室环境,浪费绘画材料等公共财产的问题感到愤慨并建议给予重罚,做到“罚一儆百”。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许是在其他文化课学习中难以发觉的现象,这其实是学生真实素质的表现,体现了抽象绘画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

(四)关于《抽象绘画》课程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学生在总结中谈到印象最深刻的教学内容时意见很集中,有三节课被学生提的次数最多:书法的文字联想、音乐的情感联想、打散重构。文字联想让学生发现了中国文字的无穷魅力;音乐联想将音乐的节奏、旋律与画面的结构、元素、色调联系起来,增强了对艺术共同性的理解与思考;打散重构则是在打散的过程中发现原来不曾发现的美感,需要用新的思维看待世界。也有一些学生提出、调整课程内容的前后顺序,原因是后期的水彩、水墨、油画在清洗的时候天气已经比较寒冷,冻手,不太方便。还有几个学生觉得应该先学习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再学画抽象画。针对这一部分而提出问题和建议的学生相对于其他部分人数比较少,约占总人数的10%,言语相对谨慎,可能由于涉及课程和抽象绘画的认知规律,比较专业的原因。

(五)对下学期美术课程开设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下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学生也很有热情,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我校的特色专业――陶艺课,由于他们都看过一些图文资料,所以对陶艺室的情况比较了解,也比较向往。素描课,也是他们提到次数较多的课程,可能受到“素描是一切绘画基础”这一类说法的影响吧,对此,美术界已多有反思与争论,不再赘述。

三、反思与小结

(一)学生的兴趣点与教学重点的转移

纵观学生《抽象绘画》的学习小结,有三个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三个部分人数相加有593人,占总数的69%,有着相当的代表性。最多的一部分有260人,占总数30.2%的学生选择了谈论“对抽象绘画的理解”,说明学生对于探究“抽象绘画”这一概念还是有着相当的兴趣,这与高中生经过多年的文化学习,心智发展已较为成熟,具备了“高度发展的概括化的观察力、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1]”是相一。的,他们对于理性思考具有较强烈的兴趣。选择谈“画抽象画感受”的同学有193人,占19.1%的比例,这部分同学在小结中回顾了绘画时的感受,客观、理性地分析了自己作品的优劣得失,充分运用了《抽象绘画》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和术语,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

《抽象绘画》是西方理性精神和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特别重视分析、元素组合的逻辑关系,这与学生文化课学习有着内在的相似之处,也是他们愿意参与探讨形式美法则的原因之一。之前的教学由于担心理论枯燥,而减少了此方面的教学内容,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以《抽象绘画》的理论作为绘画实践的支撑点,可尝试以流派、风格代表画家的主要艺术观点为切入口,深入到作品的分析及绘画本体语言的研究中。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同学们参与到自评、互评及经典作品的解读之中,运用美术术语和形式美法则,更加理性地看待抽象绘画,深入绘画本体语言的解读之中。

(二)绘画时间与材料管理的问题

关于绘画时间不够是学生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一节课45分钟,需要完成课程导入、新课教授、绘画创作、作业点评交流、课堂总结、作业收集、清洗画具、收拾桌面,时间确实紧张,有时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下一节的文化课。时间是下一轮教学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可以联系教务处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每周一次课改为双周两节课连上,或是调整教学内容,简化一些新课讲授的内容,安排专题欣赏与作业点评课,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由于采取“集资购买材料,共同使用”的方式,材料的浪费和教室环境的混乱是一些学生意见较为强烈的集中点。教室环境的问题,除了与教师的课堂管理不到位有关系,还与课堂时间紧张有关系,导致无法留有足够的时间整理桌面,清洗颜料。特别是在油画的教学时段更是如此,教室卫生环境恶劣,导致几乎每一个班的学生进教室都在埋怨上一个班素质差,以此往复,相互责怪。为此,下一轮教学的开始阶段,需大力加强绘画材料的爱护和教室环境的保护教育、宣传工作。至于部分学生提出“罚一儆百”的处罚措施,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美术教师实在是无能为力,所以仅靠苍白的言语说教对于部分学生起不到任何作用。如何利用德育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三)努力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期望

有170人,即占总人数19.7%的同学选择了谈论“对下学期美术课程开设的意见和建议”,在此部分,从自身出发,他们提出希望开设的美术课程,从中看出这些同学对于美术有着自己的思考,显示其中一部分同学曾有过“美术梦”。由于现实的文化学习压力,这在以前的教学中从来没有意识到,需要研究在以后的实践中如何满足这部分同学的需求和愿望。另外,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的即时指导也要进一步加强,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创作时遇到的问题。

篇3

1 建筑专业的设计化美术课程的训练

1.1 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与一般性写实绘画训练的区别

建筑学专业的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衔接绘画与设计的桥梁。从造型基础训练的角度出发,美术写生训练可分为一般性写实写生训练和设计训练。写实写生是为了获取造型能力的一般性规律的写生训练;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是以主观归纳性的艺术造型写生为主。一般性绘画的画面为一点透视,设计性绘画的画面的透视多为散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绘画有相近的地方。这种散点透视的画面的特点是:装饰性强;绘画手法丰富;构图灵活。20世纪初西方美术现代绘画主义的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的绘画作品,极富视觉冲击力、装饰性强,就是受东方美术的散点透视的启示,在手法上和色彩运用上大胆、自由、设计性强。

1.2 如何进行设计绘画的训练

首先进行写实性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设计化训练。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介于具象绘画和平面装饰绘画之间的训练写生,与一般性绘画写生训练有相同点;画面都为焦点透视,空间、质感、虚实、肌理等因素在画面中都有所体现,把绘制对象的明暗造型、色彩冷暖、空间远近等加以概括、总结、提炼,是以客观呈现的状态为画面表现的主要形式。

接下来进行平面性设计写生的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如何将三维的立体的物象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为二维绘画,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的装饰化处理,绘制出来。通过平面性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暂时抛却焦点透视的对客观对象立体空间感和远近虚实关系进行描绘。

再有就是意向性设计写生训练,是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中比较高级的,也是设计意识较强的训练阶段,与解构性写生的最大区别是更具抽象性,意向性写生设计训练主观表现意识更强,是打破习惯性思维、强调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阶段,使学生的写生作品更富有意境性、表现性、情绪性。

1.3 建筑学专业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的方法

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应注重主观意向的表达,丰富造型、结构、色彩关系、抽象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具材料的应用选择,包括肌理的运用。对于学生应采取发现特色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绘画设计,给予个性的指导,开发学生的丰富的主观思维。

对于以往写生教学当中对学生是“掰开了揉碎、喂”的方法,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缺乏个性表现,作品过于规范,遇到问题依赖老师、依赖成品抄袭等解决,设计和创新意识淡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写生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密,设计意识培养不够。应该在写实美术写生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学生主观分析对象的绘画语言,使其画面更具创造性、目的性。

在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中,从写实性造型设计写生,到平面性造型设计写生,再到解构性和意向性造型设计写生这一限制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歌德在《自然与艺术》一书中写道:“在限制中才能显出高手,只有规律才能给人以自由”。限制与创意是可以转化的,归纳色彩写生训练正是这种规律认识可转化为表现的自由,最后,产生别具一格的、具有强烈装饰性和形式美相融的艺术品[1]。

2 在建筑学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培养设计意识

(1)用主观意识培养客观事物的思维。在建筑设计绘画的训练中,大家面对的静物只是个参考,是客观存在的,是为建筑设计造型作品提供的表现素材。经过素材的提炼、加工而成为设计造型作品的过程是设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将客观事物通过归纳总结、主观重现绘制的过程,这一工作的好坏,是最终成果成败的关键。建筑设计绘画的过程是计划、制作、使用所形成的循环过程。建筑设计专业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有目的地不断渗透和强化来实施,建筑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头、眼、手、脑相结合进行锻炼的过程。

(2)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思维意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以画面有较高的可视性为前提,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思维方式,表现设计意识。比如对于一组静物造型,学生们可以画成二维的平面设计写生、可以画成三维的写实性设计写生、可以画成四维的抽象设计写生作品;用想要传达给观者的造型表情定位画面,表现出个性思维、个性意识。设计写生的训练是摒弃了客观描摹的写生方法,使每个学生笔下的对象都是各异的、生动的,造型是丰富的,是很好地培养分析设计意识的课程。

(3)培养学生用抽象的概括、观察、提炼、夸张、整合等手法进行造型设计。设计绘画写生训练通过归纳总结、绘制的过程,舍弃琐碎的绘画语言,突出主题,培养化繁为简的设计意识;在写生训练中,注意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用设计思维把握构图、构色、构形,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如果写实写生是摄影的提升,那么设计绘画是写实绘画的提升,这一提升是意识上的提升,是将无意于画面的语言精简,将有力度的绘画语言强化,达到烘托主题、升华画面的目的。

3 通过设计绘画的训练培养设计意识在建筑设计当中的运用

篇4

装饰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叫色彩归纳,特别是对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装饰色彩也是色彩造型绘画的一种较为独特的表现方法,对有的教师或者学生来说色彩归纳也可能的新的名词,尤其是写实绘画专业的教学来说更是如此,但对于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归纳色彩或者装饰色彩就不会显得那么的陌生。在色彩的教学中,装饰色彩应该更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一门写生造型的基础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装饰色彩也是属于色彩写生的基础课的范畴,同时与一般的常规性色彩写生有所区别,存在独特的色彩语言,它也是写实性绘画的延伸或说是转化。装饰色彩的造型原则是不停留在对客观自然色彩或者形态的客观再现性的“实对”,而应该是突破客观自然色彩和形态的约束,更着重与主观对色彩的主观领悟。在这方面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中,不能照搬以往的美术院校或纯绘画专业的训练方式。我们都知道在美术院校或者纯绘画专业的教学中是由浅到深,按部就班的长期的反复的训练,从而达到对色彩和造型的目的,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扎实的造型基本功。而这方面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则有不同的要求,美术院校或者纯绘画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造型能力和艺术创作的画家,而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的设计师,这里也包括了对色彩的理解及修养的培养和锻炼,这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时间分配等都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也决定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对学生的要求有更多的不同,在我对装饰色彩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经过实际的教学和对课程的思考与探索,归纳总结得出两个与纯绘画较为明显的区别,也可以说是总结出装饰色彩的两个基本指向,课程中存在很多的区别。在这里简单谈两点。

首先,培养学生能力目标

在装饰色彩教学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与纯绘画的学生所要掌握的要求和目的不一样,前者要求学生成为具备有一定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的设计师,而后者是要求学生有从事纯绘画艺术创作的画家,这就决定了在培养目标上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两者可能有很多的联系,但是更有区别。简单说也是培养设计师和画家的区别,而我们的教学中是着重前者的培养。成为画家的不一定能成为设计师,反过来说设计师也不一定能成为画家,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的同时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装饰色彩的教学中,应该要用培养设计师的能力和目标来对学生有倾向性的要求他们,也就是说不可以用对待纯绘画专业的学生的要求套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身上。再说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没有象纯绘画专业的学生那样有那么长的时间来对写实性的物象进行反复的训练,对他们来说这样课程的时间是比较短的,所以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教学训练的目的。这就是说,教师在上课前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面对的或所要教的学生将来要从事何种职业?要掌握何种能力?要他们成为画家还是成为设计师?教师应该清晰的知道要培养学生具有成为设计师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和任务,要以设计师的素质的能力要求去训练学生,有了这个概念,才可以在教学中清晰的去体现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保证在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篇5

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

1.推动素质教育,深化基础美术教育改革

在大力推动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儿童的美术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往往学习绘画时热情就会很高,通过一点一滴地积累,每次都会有进步和成长,虽然可能进步较慢,但每次画画时都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深化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应培养学生的专注力,使学生的作品逐渐变得细致,让他们学会控制画面的效果,无论是构图还是用色,要让学生的作品产生和谐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就会逐渐接受教师所教的内容,并很好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来。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不断深入了解,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调整课程设置。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低年段的学生用油画棒涂色时对色彩不敏感,因为他们对油画棒掌握得不够好,涂色有缝隙,导致画面不够美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他们往往难以自己发现这个问题,这时候教师就要给他们开设水粉课,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敏感程度,不断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深化基础美术教育改革。

2.新课程改革给基础美术教育领域带来巨大的变化

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基础美术教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从“80后”“90后”“00后”到“10后”,一代代地成长,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大的变化,学生自身也变得更自信、更主动、更活泼、知识面更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所以基础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也要不断更新。美术教师应该随着新课程改革重新思考和筹划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将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讲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空间设置课堂内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环节对基础美术教育的课堂也很重要,评价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以督促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接触绘画、深入理解绘画,提高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可以给予奖励,若未完成教师可以询问原因,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行为时,其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教师没有必要再对其横加指责,否则只会造成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厌恶,增加其对所学内容的逃避感,达不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儿童美术教学的发展

1.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下儿童美术教学的实践

笔者在儿童美术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对儿童美术教学发展进行了研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的内容应该简单,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造型的理解和把握。同样的一个物体,换一种教学资源可能会更利于学生理解。如,用笔和纸画具体的物体时,学生可能会画得歪歪扭扭、稀奇古怪,而用纸撕或者剪时,他们则容易在操作中掌握物体的形状。当学生的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还可以让他们塑造立体的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超轻黏土、毛线、碎花布、卡纸、瓶子、报纸、点点贴、荧光笔、毛根棒和面具等材料,运用所学绘画知识制作出立体的艺术品,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下多方面地培养儿童的美术学习能力。

2.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以来关于儿童美术教学的建议

儿童生来带着对艺术的渴望,他们能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看见的或者感觉到的事物,取决于他们的身心发展程度,所以儿童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等儿童的年龄过了9岁,系统性地教授他们绘画知识和技能才有较大意义,而在此之前以成人方式教授他们的行为是拔苗助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设置阶梯式的教学,为学生铺设通往成功的台阶。一般来说,家长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大多从其4岁开始。4岁的儿童随着眼手协调能力的发展,能够画出人的头部和手脚,形成所谓的“头足人像”。这个时候教师切勿提醒或教导儿童该如何画,因为这样会打破儿童认识事物的自然发展过程,同时也剥夺了儿童认识事物的乐趣,甚至会挫伤儿童认识世界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学习和发展能力的发展。6岁时,儿童开始具有将事物抽象化的能力。教师在这个阶段绝对不能用好或不好评价学生的画,也不要对学生的绘画进行成人化的指导和干预,要进一步重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每一堂课下课前30分钟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将家长请进教室,对每一位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讲评时要更加注意学生在这一堂课中获得的提高而不是其画面的好坏。9岁的儿童开始采用和成人相同的观察方式,画法也开始向写实的手法转变,在绘画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开始迈向成人阶段。这个时期教师尽量不要让学生大量临摹绘画作品,否则会磨灭学生对绘画的积极性,而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以提高他们的绘画技法。在当下的美术教育机构中,出于对学生安全问题的考虑,很少组织学生外出写生,这就导致儿童美术作品不够生动。所以教师要支持绘画学习回归本源,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教会学生感受自然、观察自然、分析自然、表现自然,最后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提升绘画能力。

作者:褚亚婷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篇6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它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课程形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课程领导”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规定都说明了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我国很多省市教研室及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促进了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以。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成为绘画教学的重点。在绘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绘画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绘画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绘画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它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绘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全国每个省市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由于学习材料的缺乏,使得教学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把现有的教学资源闲置起来,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所以,开发本地的教学资源用于绘画教学中去.成为学科的科研的课题,以此解决一些课程的资源匮乏的问题。

篇7

G613.6

5-7岁时期的每个孩子都具有浓厚的绘画兴趣,被称为儿童美术的黄金时期。画画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游戏活动,他们不会按照客观事物一笔一画的来描绘,而是更多的想要表达自己眼里、想象中的人和物。5岁以后的儿童对于“我”的存在有了较为明显的认知,自我评价能力有了多方面的发展,动手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好学、好问,对于创造也有浓厚的兴趣,偏向于喜好那些能满足创造欲望的手工类美术课程。

一、课程设置

根据该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特点,课程设置方面应注意增加趣味性,将课程主题放在一个有趣的环境背景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更好地参与到课程中来。绘画工具应该尽量的多样化,不限制学生使用的材料种类和数量,体会不同材料在画面中的组织与碰撞效果。

同时注意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在课程中加入优秀作品赏析的环节,学会欣赏作品中的艺术风格、构架、技巧等因素,也了解画家自身的艺术风格、灵感来源及心路历程。

二、课程组织

如何组织一节儿童创意美术课程,我将自身校外实践教学经历进行阐述:

(一)课前准备。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可以直接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充分的备课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一次次收集整理素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在课前拟定一个趣味十足的主题是一节课能够成功的开始。在确定了主题以后,寻找相关的素材并按照顺序进行整理。例如为5―7岁的儿童美术课程拟定主题为“动物开会”,需要收集的就是各种小动物的形象,要求形象够鲜明,尽可能多提供动一些物形象,供小朋友挑选借鉴。美术教室内最好配备能插优盘显示图片的电视、电脑等显示设备,如果没有,就彩印出素材图片便于教学中使用。

(二)课上导入。

导入设计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当学生产生疑问需要新知识的开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疑问,有意使学生暂处于困惑状态,产生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并活跃起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在设计导入时要密切联系课程特点,有的放矢,选取合适的导入类型。导入的方式一定要足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可以结合音乐、故事、舞蹈、抢答等形式展开,带动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其中,听清楚故事发生的背景。绘画的具体步骤以任务布置的形式展开,小朋友们接到任务逐一完成。

以“动物开会”的导入方式为例,首先让小朋友们抢答素材图片里面的动物分别是什么,回答他最喜欢的几种动物有什么。引导每个小朋友猜猜动物开会的原因,鼓励小朋友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原因。然后布置任务给小朋友,首先,挑选自己最喜欢的6种左右动物(出于每节课的时间限制,防止有小朋友完不成作品,在这里可以规定一下具体动物数量)进行开会活动;第二,为了体会不同的视角,本次课程带领小朋友体验以圆圈构图的形式,用来描绘小动物开会相对围坐的场面;第三,在动物中间的空白处写上开会的内容(不会的汉字可以用汉语拼音表达),增加画面的趣味性。然后重复任务内容,确保每个小朋友都领到了任务,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绘画。

巧妙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只要我们细心推敲、善于总结,定会使每节课都必须能引人入胜,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间指导。

小朋友在接收到任务以后开始进行创作。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尽量不动手给儿童画范画,对于部分依赖性较强的儿童,要以鼓励为主,引导他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思考,或从一处他最擅长的细节处开始画起,提供他一种思考方式,而不是传授固有形象。对于想象力较好的儿童,适时加以表扬,引导小朋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创意思维上,而不是具体细节上面。

指导过程中,重复一下任务安排,同时强调鼓励小朋友有更多创意加进绘画中,可以是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及场景。教师可以设定一些有利于儿童表现自我的引导常用语。潜移默化地传递信息给小朋友绘画的目标除了快乐享受过程,还要充分释放心里的想法。

怎样指导儿童绘画是很多家长也关心的问题,正确指导方法不仅能锻炼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也是儿童增强绘画的信心,对绘画充满兴趣。指导过程中要结合不同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儿童自身的能力,如果违背了儿童所处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用成人的眼光来苛求孩子,不进打消了儿童的绘画积极性,还会阻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发展,起到使得其反的作用。

(四)课后总结。

在儿童完成作品后,带领大家回顾今天的主题,给每位小朋友时间讲述自己画面中发生的故事,阐述一些情节的安排,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即孩子的画是“听”了才能明白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了,被理解了,他们才会有种表达的乐趣,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儿童画点评重在“表达”而非“技巧”,当家长和老师们跳出来纠正孩子“画的不对”的时候,未来的“毕加索”和“梵高”们就已经被扼杀了。

可以适当设置奖励机制,提高儿童绘画的积极性。奖励的方式不拘于物品,在一张纸上列出所有小朋友的名字,在每节课顺利完成绘画的时候都可以来领取一枚小贴纸,或者名字下面画上彩色的小星星,这些都是有效的鼓励办法。

三、 所有儿童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当一个孩子沉浸在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时,能进入一种非常美好的精神状态,能够全情投入其中,并发挥很好的水准。

现代派的绘画大师中,很多画家的创造手法都是试图回归到幼儿时期,不断地从儿童画中汲取养分,有人甚至要花掉一生时间来寻回质朴、大胆以及略带稚拙的绘画风格。因此在指导5-7岁儿童进行绘画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接受他们描绘的世界与我们眼中的世界存在差异,并学会欣赏这种差异。

参考文献:

篇8

一、中职Maya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问题。

上好课程最重要的是教材,好的教材既可以作为教师的好帮手,又可以让学生尽快熟悉软件。中职学校开设Maya课程,对应的好教材很少,大多数教材只讲四、五个实例,且全是关于建模的,maya软件中还有动画、材质、动力学、nCloth布料等多方面的内容,课堂上老师如果讲课本以外的拓展知识,上课没有及时学会,教材上没有,课后不易复习,那么学习效果将很不理想。

2.软件要求英文环境。

Maya软件是纯英文版的,2013版的虽说有汉化工具,但渲染时容易出错,maya要求纯英文的语言环境,但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英语尤其差,这门课程的学习让他们很吃力。如何在学习软件的同时掌握常用英文命令,是教学中面临的难题。

3.绘画功底差。

Maya课程一般在计算机专业开设,作为理科专业的学生,其绘画功底十分差,没有立体感,要想成为好的“建模师”,就要求绘画功底强、立体感强。如何加强学生的绘画功底是一大难题。

4.软件功能多,很难精通。

Maya作为三维动画功能最强大的工具,除了三大基础建模外,还包含了动画、材质、动力学、nCloth布料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每个部分还包含了大量纷繁芜杂的工具、按钮和命令等,如果只是粗略地学习,很容易就忘记了,更不要说深入掌握。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毕业后样样通、样样稀松,杂而不精的水平使得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想要找到较高水平的职位更困难。

二、Maya课程学习中常见问题的改革思路

中职Maya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现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改进教学的思路,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1.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没有合适教材的问题,可以先在实践课上进行讲解练习,等学生掌握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完成这个实例需要的操作步骤,待老师修正后记在本子上,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既熟练了实例中英文指令,又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课下学生练习时就可以参考课上笔记。

2.项目教学法。

目前企业接到项目时会分阶段完成,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最终会走向企业,现在的教学应该是“产品式”教学,把一学期要讲的课程综合成一个大的项目,再将这个大项目再分成一个个子项目,开学初告诉学生本学期的最终目标是完成这个大项目,而每节课需完成一个子项目。运用这种方法时,可将大项目分为若干阶段,将每个阶段需要用到的知识、技能和创作技巧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地讲授和强调,并在每个阶段完成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作业完成情况。同时,可以围绕企业设计开发三维动画实际项目,引入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把学习目标划分为小目标,循序渐进地实现学习目标,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最终落脚点和检验教学效果的依据。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Maya是一款操作性很强的软件,运用传统理论讲解与上机操作相分解的授课方式,学生掌握难度较大,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我认为,可以运用理论与上机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课堂上,教师边操作边教学,利用广播教学软件,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较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里要提到的是,让学生明白制作思路与多种制作方法,这样当他们遇到同类问题时,就会自行灵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讲解“多边形建模”时,多边形建模常用命令有:加线、倒角、布尔、平滑、镜像复制等,如果只是单纯地一个命令接一个命令地讲解,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就算学会了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灵活运用的水平,应将这些枯燥的命令与实例相结合,通过组装一台电脑学习所有多边形建模的基本命令。

4.开设美术专业课程。

三维动漫制作人员要求有很强的绘画功底,我们应在开设Maya课程前合理安排一些绘画课程,如素描、简笔画、速写等,等有了一定绘画基础后,再学习Maya课程时就轻松很多。

总之,三维动漫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我们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培养企业需要的动漫人才,针对各种问题,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坚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找到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就业有利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学工作者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篇9

色彩静物写生是我国高等学校美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重要程度不言自明。但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程度不同的问题。要解决相关问题,就要对色彩静物写生的现状进行合理分析,找出问题的现状,对症下药,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一 色彩写生现状分析

1 意识问题

绘画不同于音乐,对学生的艺术天赋没有音乐那么高的要求,因此只要在后天努力培养,人人都可以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就。很多学生在初次接受色彩静物写生时会出现各种问题,但通常并非是天赋问题,而是在绘画意识方面没有好好培养。这主要表现在:对整体色彩观念的把握往往出现偏差,或缺失这种能力,进而导致对事物的观察出现偏差,使事物在视像中显得比较分散或者没有凝聚力,从而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欣赏者很容易就能看出画面的不协调性和物体的独立性。其次,如果学生对色彩难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把握,就会在色彩面前感到力不从心。在绘画中就会造成某些物体与其色彩搭配不协调,而这一问题如果愈加严重,画面就会越混乱。其次,不能正确把握色彩概念也会在色彩静物写生中造成许多问题。在物理学上,人的眼睛在光线的反射刺激下会引起一系列的感官反应,这就是色彩的来源。在色彩写生中,一定要使不同色彩之间呈现出彼此交融的状态,切忌在画面中为了突出某一部分而造成整体性难以保证的情况。另外,有的色彩静物写生初学者具备一定的绘画意识和技巧,但由于缺乏色彩把握能力,或者这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往往会出现乱涂乱的倾向。

2 技能掌握问题

如前所述,天赋并非决定人的绘画能力的决定因素。如果有些人过分依赖天赋,对绘画技能不够重视或者忽略掉,那么长此以往,其绘画能力一定会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天赋再高,也要进行系统合理的的专业训练。古往今来的许多伟大艺术家,他们通常都具有很高的天资,但是都没有废弃技能训练,从而创作出一幅幅流传后世的作品。在实际的色彩写生中,由于绘画技能的拙劣而出现问题的现象十分常见。因此,每一个色彩静物写生初学者都要重视基础绘画技能的训练。

初学者在技能方面出现的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中,不能准确把握画面比例是问题的集中所在,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在绘画中对物象的处理出现偏差,导致物象大小不一,难以谐调。其次是对色彩关系没有明确的把握,画面难以引起人们的艺术欣赏情绪。还有的对于着色过于小心,色彩安排顺序失当,导致画面难以形成鲜明的层次感。有的恰恰相反,为了表现自己的个性,大胆着色,最终导致画面因缺乏合理的色彩搭配而表现的支离破碎,同样难以取得艺术欣赏效果。

二 有关对策的探讨

1 对于绘画意识水平不高、色彩认识薄弱等问题,在色彩静物写生教学中应该对症下药,着力提高学生培养绘画意识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解色彩内涵的技能。在这方面,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展开对学生美术意识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多多观摩美术教材上所选用的中外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在耳濡目染中使学生逐渐培养绘画艺术创作的激情和冲动。不仅如此,还可以使学生渐渐体会这些伟大作品风格、内涵和技巧问题,形成对美术创作的独特理解,并有意无意地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风格,为以后的绘画道路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还应该引导学生多加临摹优秀的绘画作品,向前代优秀的艺术大师学习高超的技能和风格。在临摹中,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在内心暗自思考自身薄弱环节之所在,并在学习中有意无意地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自己的绘画个性,甚至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风格,从而会对自己的进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对相关作品的创作过程或其局部及整体进行示范,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这一方法在色彩静物写生教学中也极具效果。示范应该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阶段,在作品的色彩运用上要从单色调向多色调过渡。在示范中,应该着力向学生展示优秀作品中蕴含的空间感、色彩搭配比例以及画面比例,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色彩静物写生的内涵和绘画意识。

2 对于普遍存在的技能水平不高问题,对策应该集中在增强学生掌握理论能力的工作上。一方面,应该加强在授课过程中技能传授的力度和时间保证。教材的优化,教学设施的更新,对于技能的传授有很大促进作用。另外,教学理念的更新也十分重要。比如说,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多加展开小组讨论,对绘画技能理论进行专题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捕捉创作灵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使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作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在色彩静物写生教学中,加强教学总结也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通过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及时处理相关信息,改进教学过程,以使其更加完善。一般可以选择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心得定期进行总结,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另外,学生互评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使学生对作品进行评析交流;老师总评是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阶段性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回馈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及时改进,以不断取得进步。

三 结语

色彩静物写生是普遍存在一些程度不同的问题,根据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改进相关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就可以使学生培养出高超的绘画创作意识,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篇10

素描是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绘画功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艺术类专业教学的不断发展,新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都需要得到解决,素描专业教学也需要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素描基础,引导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手段都需要进行变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1.素描教学现状

传统的素描教学主要是以平面绘画造型为基础,创作相对独立、完整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技巧、审美能力和表现视觉形象的造型能力,以客观的、静止的写生为主要内容,以重现为主要目标,表现客观物体的静态造型。现在,各大与绘画有关的专业都十分重视素描的教学,对培养艺术类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素描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总结主要为以下几点:

1.1教学内容同质,现在教学所选用的教材与学生的专业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发展。素描基础教育的方法单一,模式化程度高,素描训练与专业学科配套时缺乏相应的依据,定位不甚准确。现在,艺术和设计教育发展很快,但教学内容同质化程度很高,严重阻碍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1.2绘画技能训练不足,素描作为绘画艺术的一个种类同样具有绘画艺术的普遍特征,它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雕琢,不断传承,不断延续的。但是在日常的素描教学中,更注重的是理论知识教授,忽略了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使得在像设计类这种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中,素描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专业课程要求的、相应的、必备的造型能力,在拉低素描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也阻碍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1.3教学形式传统落后,艺术教学的课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在现实的素描教学中,大多还是采用静态写生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现在很多与绘画艺术相关的专业,如服装设计、动漫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传统的静物写生不管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形式上,都不能满足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

2.解决素描教学问题的对策

2.1调整教学内容,艺术是一种传承,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发展,素描作为艺术的一种在传承过程中同样遇到很多问题,在素描教学过程中,适当减少一些传统的、枯燥的、远离现实的理论教育,减少一些静物、石膏、真人写生等教学内容,再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专业发展需求、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调整教学内容。艺术不是单纯依靠反复的练习就可以取得成功的,更多的是需要用心去感悟,学生学习的不是素描的技术,而是把思维与创新融入到素描创作之中,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2.2提升思想认识的高度,素描教学不是一个短期的美术学习或美术创作的过程,它是需要长时间积累、感受的艺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绘画艺术也在不断变革,但其本质的传承还是一脉相承的。素描教学是艺术教学的一部分,表明了艺术的主题思想,在艺术领域有着其别具一格的作用。了解素描绘画艺术的特色,要充分认识素描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其艺术特色,引导现代素描教学的发展。

2.3转变教学形式,素描教学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丰富的文化性,这种文化性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通过绘画呈现美丽的场景,通过绘画创造美好的社会艺术环境,通过绘画创造良好的艺术价值,绘画作品记录着美好的事物,打动人们的心灵。在现代素描绘画教学中,为了与其他专业更好的结合,要建设好相关的教学场地与教学环境,建立与专业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在形式上可以自由转变。

3.结语

传统的素描教学体系在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一方面不利于老师教学活动的展开,另一方面更是妨碍了学生对绘画艺术进行更深入了解,因此,素描教学体系的变革迫在眉睫,老师和学生都要尽快适应新的、更先进的教学体系,老师要依据专业教学的需求提出可供执行的新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提高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等,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篇11

建构儿童美术特色课程是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学校综合发展的需要。鲁迅先生说得好:“借他人的火,煮自己的食。”学习、借鉴不同画种的艺术表现方法,并结合地域特色和现代绘画理念,从而使我们的儿童画艺术体现出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不失稚趣的现代童画风采。再利用教师的专长与孩子的稚拙,通过学习与研究、传承与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儿童美术教育奠基。

一、建构儿童美术特色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艺术格局下传统绘画的升温,使传承与发展的语调不断上扬,众多艺术家纷纷以不同的姿态挖掘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创作出大量耐人深思的作品。孰不知,儿童的手笔往往不亚于成人,反而童心与童趣更会引人入胜,若加之传统文化内涵,岂能了得。就好比毕加索用毕生时间追寻如何画得像儿童一样。由此,一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兴趣小组为抓手的少儿美术工作室体系特色课程的雏形应运而生了。

二、挖掘传统艺术与本土文化中的特色资源

让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进入课堂,有助于传承、弘扬民族特色与本土特色,有助于儿童画特色的学科建设,有助于办出自己的区域文化艺术特色。

(一)经典艺术

1.敦煌飞天壁画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它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鼻丰嘴小,身材修长,衣裙飘曳,横空飞翔,姿势优美,动感性极强的艺术形象,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了解飞天艺术,让儿童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与动手能力表现所见的艺术形象,可以锻炼儿童的造型能力,线条的运用能力以及对复杂形象的刻画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孩子加以想象,把自己融入飞天艺术中,从而创作出多幅独具特色的儿童飞天艺术。

2.京戏人物

京剧人物形象丰富,有忠奸、美丑、善恶之分;人物表情多样,“喜、怒、哀、乐、惊、恐、悲”易于刻画;动态夸张,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且服装色彩鲜艳,也有极富特色的装饰头饰,十分适合儿童表现,而且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表现,也收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3.历史题材人物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题材丰富,诸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等都可以拿来刻画,这些形象既可以绘制得精致细腻、纤细秀丽,也可以发挥出粗犷、古朴、大气的风格;既可以画写实的,也可以画写意的;既要有吸收、融汇,更要有创新,它在与儿童的稚趣相结合时,总是反映出幼稚可爱的形象来,从而形成了浓郁的儿童画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本土资源

1.苏式建筑、园区现代建筑

江南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建筑可谓既经典又别具一格,素朴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自然天成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因此,苏式建筑是风景画不可或缺的题材,也是区分于区域外绘画题材的不二之选。苏州园区的现代建筑更加独具匠心,具有含蓄自然有不失现代美学风范的艺术效果,体现出自身的开发性。

2.昆曲文化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它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正是这种富丽华美,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的境地。那么,在日益追寻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时代,以绘画的方式进行表达传统艺术,无疑是值得推敲的。

3.江南植被

对于在北方长大的人来说,江南的植被总是那么让人惊叹,秋日阳光下大片的芦苇荡美不胜收、天平山的红枫让人流连忘返、苦涩的银杏树更是绝美壮观,它们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之美,更向我们昭示了地域之独特。无论用写实的方法还是用写意的方法,均可以表达出独有的意境来。

综上所述,传统艺术与苏州本土文化不仅仅是单一的一种形式,也可以以情感和聪明才智创造的一种文化,成年人能够自我选择就地取材创作,儿童则可以用他们的方式进行表现。

三、建构内容统一、媒材丰富的特色课程

(一)让丰富的绘画媒材走进儿童画课堂

1.多种绘画媒材同步进行

绘画艺术从来都不是单一品,不同的材质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法。绘画步骤、绘画技法、绘制原理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能真正拓宽孩子对美术的认识。为了保证孩子真正学有所长,我们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时间与课外活动时间,实行分层作业形式,将课堂作业内容与特色绘画相结合,在快乐与满足中学画画。

2.同一主题各显风采

孩子的天性总是那么的纯真,他们喜欢得到夸赞,总是努力比别人做得更好。根据孩子的需要,我们用比赛的方法激发孩子的绘画潜力,以开设同一绘画主题的方式进行各自的特色课程,如飞天系列组画、京剧系列组画、人物系列组画、校园风景系列组画等等。从而展现油彩所带来的夸张与绚丽、水墨所带来的流畅与奔放、装置带来的活跃与壮观、卡通带来的可爱与稚拙、版雕带来的沉稳与厚重。

3.立项儿童画特色课题

记录是最好的传递方式与反思方式。为此,整理出《依托儿童画项目研究,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立项为江苏省省级课题,这是在特色教学中边摸索边总结的,将从“儿童画技法研究”和“形式与内容研究”为主线,以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充。将研讨活动、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一是总结;二是分享。

(二)儿童画特色教育的实施与学习方法

1.技法学习与研究

任何没有预设的情境都是无果的,画画亦是如此,儿童画画更是如此。儿童随意表现的是想法,需要老师指导的便是方法与技法,因此绘画技法的学习与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版雕,或者是漫画与线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绘画技法,将成人所掌握的复杂的绘画技法抽取出最直接与简单的方法教授给孩子,使他们基本掌握一种画材的特殊性,并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加深理解,并形成孩子自己对特殊画材的运用方法,从而提高绘画修养和审美能力,为其他相关绘画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2.捕捉生活瞬间

儿童的世界永远是五彩斑斓、妙趣横生的,在成人眼里无关紧要的事情都会被孩子放大,因此,引导孩子观察身边微小的事物与事件进行表现,经常会带给我们不小的惊喜。外出写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在自然中不但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直接还深受孩子喜欢,足球场的瞬间就可以轻易被孩子生动地刻画出来。

3.实践与应用研究

特色教学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教师应注重各画种间的联系,加强合作与协调,设计好各阶段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艺术贵在创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篇12

高中美术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对教学场景、教学设施、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传统高中美术教学一般都在教室里通过教师讲解、师生互动、教师总结这三个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只是以鉴赏教学为主。然而单一的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因而不能适应高中美术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实景教学是将课堂设置在室外或者实训基地,在室外或实训基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陶冶了学生的学习情操,也给学生绘画带来一定的灵感,让学生真实直观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1 实景教学方案的设计

根据高中美术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其教学方案。

第一步是教师的理论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先了解要学习的基本内容,掌握基本的绘画理论和绘画知识,为做好实景教学做好基本准备工作。

第二步是教师现场操作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了解操作程序,清楚作画过程,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为学生模仿操作奠定基础。

第三步是提出课程学习要求和绘画技术要求;这一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回忆教师操作的过程。

第四步是学生进行实践绘画操作;学生在观看教师操作后,自主去实践操作过程,让学生亲自观察、亲自体会、亲自动手,这个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第五步是教师检查、指导纠正;学生完成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在学生的任务完成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第六步是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技术分析,指出优点和缺点;这一步是教师对学生的操作任务进行的总体点评,通过点评,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绘画技术。

第七步是教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教师要对学生操作时和操作完成后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避免在下次练习过程中犯同样的错误。

第八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提高。以上所有的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效果。

2 实景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采用实景教学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因此,实景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中较为实用性的模式。在实景教学模式下,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1 选择合适的教学场地

场地是高中美术实景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工具,实景教学模式要求高中美术课堂要搬到校外环境比较优美的场所,面对优美的大自然和活生生的实物,学生的全身感官被调动起来,想象空间被无限放大,这样学生自然也就可以尽早的融入到绘画任务中去,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与自然零距离接受,激发对绘画创作的兴趣和灵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天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大胆追求自由、创新和个性,促使学生在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理解和运用上有所进步,这也正突出了实景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这一方面,学校应该重视实景教学的作用。实景教学无论对于高中美术课程还是其他课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投入资金美化校园环境,建设生态一角,购买美术素材,聘请高素质美术教师,为高中美术的实景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转变观念,以素质教育为主,而不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重视美术等副课对于学生个性、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

2.2 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美术情境教学过程中,合适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因素,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需要说明的有几下几点:

一是不管使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脱离教学方案;如在教学方案的第一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绘画理论知识时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和学生一问一答等形式互动,借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播放相关视频和记录节目,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步教师现场示范时,也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在第七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到时候,采取探究式教学法,指出学生问题后引导学生的思考。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适应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绘画能力。

二是教学方法的选用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实景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所以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这一点,否则即便是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但是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疏忽了对绘画的重视,导致学生绘画能力不能提高,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是失败的。

2.3 重视教师的选配

教师也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能力不足会严重影响着高中美术教学效果。高中美术课程的教授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绘画理论和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景教学经验。

一是教师要加强实景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景教学模式对高中美术教学起着重大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不但要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深入学习实景教学的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开创实景教学方法,另外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的实景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教案的设计一步步的去操作,在教案设计范围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从铅笔线描到中国传统的白描到最后的工笔或写意花鸟的临摹学习,并指导学生认真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是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但在资金上、时间上等方面给予教师支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课程和进修课程,还要允许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创新,对于有创新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

2.4 学生要支持实景教学模式

学生是受教育对象,在高中美术实景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对学校、教师开展的实景教学给予必要的支持。

一是积极参与实景教学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实景教学的过程中去,积极观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忱。

二是要主动配合好教师的实景教学工作;在开展实景教学工作中,学生容易出现对外部环境比较感兴趣,也可能会出现教学过程中精力不集中、容易出小差的现象,忽略了对实景教学本身的关注。实景教学让大家置身在大自然环境中,缺乏了教室的约束,对此,学生要严格注意这一点,遵守必要的课堂纪律,抓紧学习机遇,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实景教学工作,切实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另外,学生也要听从教师的组织和安排,不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