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7: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语文教材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教材论文

篇1

1.都较重视“义理”教育。“义理”教育,即“道”的教育。“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不过,近年来,我国语文教材已由“义理”本位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位,但渗透“义理”的选文在语文教材中仍占较大的比例。美国语文教材同样重视“义理”教育。例如,六年级文学教材第二单元主题为“英雄”,教材的选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说《勇敢点,戴纳》、《儿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实故事》、诗歌《抢救》;勇敢和善良:小说《卡罗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说《数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玛吉》、小说《泽利》、诗歌《妇女》。教材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介绍,旨在教育学生要像他们那样沉着冷静、不畏困难、勇敢地挑战困难。

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因为,若阅读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诸如历史资料、科学报告和经济技术文件之类的重要资料,就无从下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样,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也势必影响学术研究、经商和专业工作等。所以,美国语文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我们从六年级教材《文学宝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教材除了课堂阅读外,每个单元还开列了“书架”,用于推荐书目,简要介绍书目的内容。如第一单元的“书架”推荐了五本书:(1)《整天》(大卫.麦考德),(2)《代王子受罚的男孩》(悉德.弗莱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罗伯特.C奥布赖恩),(4)《六年级借宿生》(伊芙.邦庭)(5)《聪明人范西利莎》(约瑟夫.谢尔曼整理)。这些文章指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我国的语文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对国内的语文教材,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进行分析了。

二、两者相异之处

1.两者编排体系不一样。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的内容主要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学类的内容主要有美国和英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欧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译作品,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等。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语言和文学并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文学为主。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将语言知识、文学的学习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大类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两者也各有特色。美国的文学类语言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编排体系。(1)按文学作品主题编排。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文学宝库》第三单元按“远方的文化”主题编排,“远方的文化”这一单元又细分为非洲探险、跨越时间、跨越国界三个小主题,分别对应的选文是,非洲探险:科学小品文《紧闭的门后》,小说《模仿树和叶子》;跨越时间:童话《鸽子王子》、科学小品文《城堡》;跨越国界:小说《横渡太平洋》、诗歌《东方地平线》、人物纪实《名字:诺姆贝瑞斯》。(2)按作品体裁编排。如八年级文学教材《文学》(银级)按短篇小说?戏剧、纪实、散文、诗歌、美国民间文学、长篇小说分单元进行编排。(3)按历史时期编排。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大多按作品体裁进行编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言、诗歌、文言文、文学评论等单元。

2.美国语文教材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美国是一个崇尚创新的国家,其语文教材也很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凸现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都对此有要求。试以六年级《语言》教材为例,六年级《语言》教材第十二部分第一单元共有七篇课文,其中第一课介绍调查报告的定义及其结构,第二课讲解如何寻找调查报告要回答的问题,第四课介绍如何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第五课让学生评估获得的信息、留下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材料,第六课教学生总结概括所获信息,做成笔记,第七课则要求学生运用分类、缩写、排序等技能组织笔记上的内容,写出提纲,完成调查报告(或论文)。教材注重“初选课题一重选课题—制定计划—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研究历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研究和学习语言的切身感受。而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同样是调查报告,最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调查报告、怎样写调查报告,给两篇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少像美国语文教材不厌其烦地要学生亲自调查研究。不过,国人已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上海就较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如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的《汉语新外来词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就搞得比较成功,深受学生的喜欢。

篇2

一、分析不科学新教材将应用文分为两大块:一是“应用写作”,包括书信、调查报告、总结等;二是“应用文”,包括电报、规则、计划等。这样编排是不科学的,破坏了应用文教学的整体性,模糊了应用文的概念。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曾指出:分类的事情有三端必须注意的:一要包举;二要对等;三要正确。包举是要所分各类能够包含该事物的全部,没有丝毫遗留;对等是要所分各类性质上彼此平等,决不能以此涵彼;正确是要所分各类有互排性,决不能彼此含混。对于“应用写作”与“应用文写作”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往往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同一关系,一种是属种关系。如果说是同一关系,教材就大可不必分门别类;如果说是属种关系,那么“应用写作”是属概念,“应用文写作”就是种概念,因而“应用写作”比“应用文写作”的外延大。依照教材的分类,就会得出“计划是应用文,而总结不是应用文”的错误结论。

二、例文不规范应用文写什么,怎样写,教材中的例文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内容形式上,例文都应当具有规范性和典型性。但是,教材中有些应用文的例文并不规范。民事诉状的例文(三年制语文第323页,四年制语文第268页)就是其中一例:

示例:

民事状原告人:刘男85岁汉族现住街号。

人:张女44岁汉族系省局工人现住:同上。

被告人:刘女50岁系区厂退休工人现住:区六条委组。

被告人:刘女47岁系区厂工人现住不详。

案由:赡养

事实及理由(省略)

诉讼请求

要求二被告依法尽其赡养义务给付赡养费。

此致

市中级人民法院

原告人:刘

年月日

(一)就管辖级别而言,该诉状所涉及的是一件很普通的赡养问题的民事案件,应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因此,该诉状所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以“市人民法院”或“市区人民法院”为宜,不应有“中级”二字。

(二)行款格式不正确:

1.民事诉状不同于刑事诉状,原告、被告可以是公民(自然人),也可以是组织(法人),原告就写“原告”,被告就写“被告”,后面通常不带“人”字。

2.“人”前面应注明类型,或“法定”,或“委托”,或“指定”。

3.“诉讼请求”通常放在“事实及理由”之前,目的明确,纲举目张。另外,该项具体内容的开头宜空两格。

4.诉讼所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应顶格。

5.署名应是“具状人”,而不是“原告人”;署名之后还应有“(签章)”的字样。

6.缺少附项,应当注明副本几份、物证几件、书证几种等。

(三)忽略了标点符号。首部是原告、被告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藉贯、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等。每小项之间均应用逗号。例文有时用了,有时又没有用。严格地说,仅首部就漏标了16个逗号,多用了2个冒号(中间两个“现妆后面)。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不规范的,如感谢信、表扬信、唁函、计划后面都缺少写信或制定的日期等。

篇3

二、例文不规范应用文写什么,怎样写,教材中的例文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内容形式上,例文都应当具有规范性和典型性。但是,教材中有些应用文的例文并不规范。民事诉状的例文(三年制语文第323页,四年制语文第268页)就是其中一例:

示例:

民事状原告人:刘男85岁汉族现住街号。

人:张女44岁汉族系省局工人现住:同上。

被告人:刘女50岁系区厂退休工人现住:区六条委组。

被告人:刘女47岁系区厂工人现住不详。

案由:赡养

事实及理由(省略)

诉讼请求

要求二被告依法尽其赡养义务给付赡养费。

此致

市中级人民法院

原告人:刘

年月日

(一)就管辖级别而言,该诉状所涉及的是一件很普通的赡养问题的民事案件,应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因此,该诉状所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以“市人民法院”或“市区人民法院”为宜,不应有“中级”二字。

(二)行款格式不正确:

1.民事诉状不同于刑事诉状,原告、被告可以是公民(自然人),也可以是组织(法人),原告就写“原告”,被告就写“被告”,后面通常不带“人”字。

2.“人”前面应注明类型,或“法定”,或“委托”,或“指定”。

3.“诉讼请求”通常放在“事实及理由”之前,目的明确,纲举目张。另外,该项具体内容的开头宜空两格。

4.诉讼所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应顶格。

5.署名应是“具状人”,而不是“原告人”;署名之后还应有“(签章)”的字样。

6.缺少附项,应当注明副本几份、物证几件、书证几种等。

(三)忽略了标点符号。首部是原告、被告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藉贯、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等。每小项之间均应用逗号。例文有时用了,有时又没有用。严格地说,仅首部就漏标了16个逗号,多用了2个冒号(中间两个“现妆后面)。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不规范的,如感谢信、表扬信、唁函、计划后面都缺少写信或制定的日期等。

篇4

(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极为相似。“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由月圆而人不圆(团圆)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诗人为什么面对一钩残月会产生“不堪”的感觉呢?恐怕是残月唤起了他的孤独意识所致。

(二)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诗人喜欢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王昌龄《送李十五》)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

(三)月亮与人能共存于同一时空,成为旅人的伴侣,为旅人解闷消愁。“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李白《送友生游峡中》)夜行峡中闻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羁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四)月亮可以作为传情的媒介,因为分隔两地之人都能见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月中有诗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见月,便感知到了诗人的情意,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

(五)月亮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因分离造成的痛苦。“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不管身处何地,苍穹之下只有一个月亮,月亮是两人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寄托。

(六)月亮温和、柔顺,给人以归附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寓动于静,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丽图景,让人生发出身处其中该有多好的感慨!

如此等等,可见“月意象”的存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下面拟从营造意境和传达感情两个方面对高中教材中出现的“月意象”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营造意境

(一)宁静、美好之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星星点点,特别的明净、清幽,在这样的月光下,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是劳动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所以浣女洗衣归来,渔夫下河捕鱼,具有诗情画意,此所谓“人在画中游”,人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这样的宁静、美好之境,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向往不已。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月光临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飞,影在水中游,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诗人梦游的唯一伴侣,也是最亲密的朋友(诗人一向视月为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是最好的例子),亲切、温馨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七月既望”,诗人“泛舟”游赤壁,冰清玉洁的月亮缓缓地升上天空,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在月亮银辉的浸染下,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一幅秋江夜月美景顿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旷神怡。

(二)冷寂、伤感之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清冷的月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又被秋风吹碎,反射向无尽的苍穹,两岸的枫叶荻花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满目凄凉,此情此景,主客“惨将别”,友人近在眼前却又即将远在天边,怎能不让人伤感呢!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一曲终了,所有的一切都陶醉了,所有的一切都停止了,月亮也仿佛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静静地把月光洒在江面上,泛出点点白光,随着波纹闪闪而动,与曲调余韵相互应和着,一同营造出曲终之后的冷寂之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这几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情景,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月儿悄无声息,沉浸在冰冷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天上地下合成一个凄冷森然的画面,从前的热闹喧哗、欢歌笑语,一去不返,冷落凄凉,令人伤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半轮残月,仍悬挂于茅店的屋顶之上,冷冷的清辉伴随着早行旅人的脚步踏上征途,如此,与“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等景勾画出一幅凄清有致的商山早行图,表现出寂静的山村所特有的气氛。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传来玉佩的清脆声,明妃王昭君的魂魄幽幽归来,然而“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

(三)阔大、磅礴之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原野广阔;舟前月涌,大江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星垂”、“月涌”是以细腻写阔大,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四)永恒之境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苏轼《赤壁赋》)

水虽东流长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我们应该抛却功名利禄,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丽景物,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亦即此意!

二、传达感情

(一)离别感伤之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花争艳,秋月高悬,本是自然界中难得的具有季节特征的美景,然而在词人的眼中,这些却成了打开他记忆和感情闸门的导火线,花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开凋零,月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让他的亡国噩梦一次又一次地浮现,让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灭,让他的脆弱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让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崩溃,其苦之深,其愁之重,让人不禁掩卷而泣。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二)怀古伤今之情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见证了这里的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依恋不舍地西落,真是多情!这里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深沉,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深寓着对六朝兴亡和人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三)狂放愤激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得意须尽饮,尽饮须对月,这样才有氛围,才有情调。月亮是诗人的知己,所以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态飘然而出。然而,狂放之中却又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月是唯一的听众,也是最好的见证人。

(四)无奈苦闷之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