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7: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教材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教材论文

篇1

1.都较重视“义理”教育。“义理”教育,即“道”的教育。“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不过,近年来,我国语文教材已由“义理”本位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位,但渗透“义理”的选文在语文教材中仍占较大的比例。美国语文教材同样重视“义理”教育。例如,六年级文学教材第二单元主题为“英雄”,教材的选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说《勇敢点,戴纳》、《儿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实故事》、诗歌《抢救》;勇敢和善良:小说《卡罗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说《数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玛吉》、小说《泽利》、诗歌《妇女》。教材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介绍,旨在教育学生要像他们那样沉着冷静、不畏困难、勇敢地挑战困难。

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因为,若阅读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诸如历史资料、科学报告和经济技术文件之类的重要资料,就无从下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样,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也势必影响学术研究、经商和专业工作等。所以,美国语文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我们从六年级教材《文学宝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教材除了课堂阅读外,每个单元还开列了“书架”,用于推荐书目,简要介绍书目的内容。如第一单元的“书架”推荐了五本书:(1)《整天》(大卫.麦考德),(2)《代王子受罚的男孩》(悉德.弗莱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罗伯特.C奥布赖恩),(4)《六年级借宿生》(伊芙.邦庭)(5)《聪明人范西利莎》(约瑟夫.谢尔曼整理)。这些文章指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我国的语文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对国内的语文教材,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进行分析了。

二、两者相异之处

1.两者编排体系不一样。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的内容主要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学类的内容主要有美国和英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欧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译作品,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等。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语言和文学并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文学为主。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将语言知识、文学的学习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大类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两者也各有特色。美国的文学类语言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编排体系。(1)按文学作品主题编排。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文学宝库》第三单元按“远方的文化”主题编排,“远方的文化”这一单元又细分为非洲探险、跨越时间、跨越国界三个小主题,分别对应的选文是,非洲探险:科学小品文《紧闭的门后》,小说《模仿树和叶子》;跨越时间:童话《鸽子王子》、科学小品文《城堡》;跨越国界:小说《横渡太平洋》、诗歌《东方地平线》、人物纪实《名字:诺姆贝瑞斯》。(2)按作品体裁编排。如八年级文学教材《文学》(银级)按短篇小说?戏剧、纪实、散文、诗歌、美国民间文学、长篇小说分单元进行编排。(3)按历史时期编排。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大多按作品体裁进行编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言、诗歌、文言文、文学评论等单元。

2.美国语文教材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美国是一个崇尚创新的国家,其语文教材也很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凸现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都对此有要求。试以六年级《语言》教材为例,六年级《语言》教材第十二部分第一单元共有七篇课文,其中第一课介绍调查报告的定义及其结构,第二课讲解如何寻找调查报告要回答的问题,第四课介绍如何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第五课让学生评估获得的信息、留下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材料,第六课教学生总结概括所获信息,做成笔记,第七课则要求学生运用分类、缩写、排序等技能组织笔记上的内容,写出提纲,完成调查报告(或论文)。教材注重“初选课题一重选课题—制定计划—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研究历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研究和学习语言的切身感受。而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同样是调查报告,最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调查报告、怎样写调查报告,给两篇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少像美国语文教材不厌其烦地要学生亲自调查研究。不过,国人已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上海就较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如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的《汉语新外来词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就搞得比较成功,深受学生的喜欢。

篇2

一、分析不科学新教材将应用文分为两大块:一是“应用写作”,包括书信、调查报告、总结等;二是“应用文”,包括电报、规则、计划等。这样编排是不科学的,破坏了应用文教学的整体性,模糊了应用文的概念。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曾指出:分类的事情有三端必须注意的:一要包举;二要对等;三要正确。包举是要所分各类能够包含该事物的全部,没有丝毫遗留;对等是要所分各类性质上彼此平等,决不能以此涵彼;正确是要所分各类有互排性,决不能彼此含混。对于“应用写作”与“应用文写作”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往往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同一关系,一种是属种关系。如果说是同一关系,教材就大可不必分门别类;如果说是属种关系,那么“应用写作”是属概念,“应用文写作”就是种概念,因而“应用写作”比“应用文写作”的外延大。依照教材的分类,就会得出“计划是应用文,而总结不是应用文”的错误结论。

二、例文不规范应用文写什么,怎样写,教材中的例文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内容形式上,例文都应当具有规范性和典型性。但是,教材中有些应用文的例文并不规范。民事诉状的例文(三年制语文第323页,四年制语文第268页)就是其中一例:

示例:

民事状原告人:刘男85岁汉族现住街号。

人:张女44岁汉族系省局工人现住:同上。

被告人:刘女50岁系区厂退休工人现住:区六条委组。

被告人:刘女47岁系区厂工人现住不详。

案由:赡养

事实及理由(省略)

诉讼请求

要求二被告依法尽其赡养义务给付赡养费。

此致

市中级人民法院

原告人:刘

年月日

(一)就管辖级别而言,该诉状所涉及的是一件很普通的赡养问题的民事案件,应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因此,该诉状所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以“市人民法院”或“市区人民法院”为宜,不应有“中级”二字。

(二)行款格式不正确:

1.民事诉状不同于刑事诉状,原告、被告可以是公民(自然人),也可以是组织(法人),原告就写“原告”,被告就写“被告”,后面通常不带“人”字。

2.“人”前面应注明类型,或“法定”,或“委托”,或“指定”。

3.“诉讼请求”通常放在“事实及理由”之前,目的明确,纲举目张。另外,该项具体内容的开头宜空两格。

4.诉讼所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应顶格。

5.署名应是“具状人”,而不是“原告人”;署名之后还应有“(签章)”的字样。

6.缺少附项,应当注明副本几份、物证几件、书证几种等。

(三)忽略了标点符号。首部是原告、被告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藉贯、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等。每小项之间均应用逗号。例文有时用了,有时又没有用。严格地说,仅首部就漏标了16个逗号,多用了2个冒号(中间两个“现妆后面)。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不规范的,如感谢信、表扬信、唁函、计划后面都缺少写信或制定的日期等。

篇3

二、例文不规范应用文写什么,怎样写,教材中的例文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内容形式上,例文都应当具有规范性和典型性。但是,教材中有些应用文的例文并不规范。民事诉状的例文(三年制语文第323页,四年制语文第268页)就是其中一例:

示例:

民事状原告人:刘男85岁汉族现住街号。

人:张女44岁汉族系省局工人现住:同上。

被告人:刘女50岁系区厂退休工人现住:区六条委组。

被告人:刘女47岁系区厂工人现住不详。

案由:赡养

事实及理由(省略)

诉讼请求

要求二被告依法尽其赡养义务给付赡养费。

此致

市中级人民法院

原告人:刘

年月日

(一)就管辖级别而言,该诉状所涉及的是一件很普通的赡养问题的民事案件,应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因此,该诉状所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以“市人民法院”或“市区人民法院”为宜,不应有“中级”二字。

(二)行款格式不正确:

1.民事诉状不同于刑事诉状,原告、被告可以是公民(自然人),也可以是组织(法人),原告就写“原告”,被告就写“被告”,后面通常不带“人”字。

2.“人”前面应注明类型,或“法定”,或“委托”,或“指定”。

3.“诉讼请求”通常放在“事实及理由”之前,目的明确,纲举目张。另外,该项具体内容的开头宜空两格。

4.诉讼所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应顶格。

5.署名应是“具状人”,而不是“原告人”;署名之后还应有“(签章)”的字样。

6.缺少附项,应当注明副本几份、物证几件、书证几种等。

(三)忽略了标点符号。首部是原告、被告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藉贯、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等。每小项之间均应用逗号。例文有时用了,有时又没有用。严格地说,仅首部就漏标了16个逗号,多用了2个冒号(中间两个“现妆后面)。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不规范的,如感谢信、表扬信、唁函、计划后面都缺少写信或制定的日期等。

篇4

(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极为相似。“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由月圆而人不圆(团圆)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诗人为什么面对一钩残月会产生“不堪”的感觉呢?恐怕是残月唤起了他的孤独意识所致。

(二)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诗人喜欢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王昌龄《送李十五》)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

(三)月亮与人能共存于同一时空,成为旅人的伴侣,为旅人解闷消愁。“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李白《送友生游峡中》)夜行峡中闻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羁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四)月亮可以作为传情的媒介,因为分隔两地之人都能见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月中有诗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见月,便感知到了诗人的情意,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

(五)月亮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因分离造成的痛苦。“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不管身处何地,苍穹之下只有一个月亮,月亮是两人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寄托。

(六)月亮温和、柔顺,给人以归附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寓动于静,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丽图景,让人生发出身处其中该有多好的感慨!

如此等等,可见“月意象”的存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下面拟从营造意境和传达感情两个方面对高中教材中出现的“月意象”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营造意境

(一)宁静、美好之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星星点点,特别的明净、清幽,在这样的月光下,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是劳动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所以浣女洗衣归来,渔夫下河捕鱼,具有诗情画意,此所谓“人在画中游”,人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这样的宁静、美好之境,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向往不已。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月光临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飞,影在水中游,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诗人梦游的唯一伴侣,也是最亲密的朋友(诗人一向视月为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是最好的例子),亲切、温馨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七月既望”,诗人“泛舟”游赤壁,冰清玉洁的月亮缓缓地升上天空,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在月亮银辉的浸染下,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一幅秋江夜月美景顿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旷神怡。

(二)冷寂、伤感之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清冷的月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又被秋风吹碎,反射向无尽的苍穹,两岸的枫叶荻花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满目凄凉,此情此景,主客“惨将别”,友人近在眼前却又即将远在天边,怎能不让人伤感呢!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一曲终了,所有的一切都陶醉了,所有的一切都停止了,月亮也仿佛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静静地把月光洒在江面上,泛出点点白光,随着波纹闪闪而动,与曲调余韵相互应和着,一同营造出曲终之后的冷寂之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这几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情景,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月儿悄无声息,沉浸在冰冷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天上地下合成一个凄冷森然的画面,从前的热闹喧哗、欢歌笑语,一去不返,冷落凄凉,令人伤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半轮残月,仍悬挂于茅店的屋顶之上,冷冷的清辉伴随着早行旅人的脚步踏上征途,如此,与“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等景勾画出一幅凄清有致的商山早行图,表现出寂静的山村所特有的气氛。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传来玉佩的清脆声,明妃王昭君的魂魄幽幽归来,然而“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

(三)阔大、磅礴之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原野广阔;舟前月涌,大江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星垂”、“月涌”是以细腻写阔大,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四)永恒之境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苏轼《赤壁赋》)

水虽东流长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我们应该抛却功名利禄,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丽景物,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亦即此意!

二、传达感情

(一)离别感伤之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花争艳,秋月高悬,本是自然界中难得的具有季节特征的美景,然而在词人的眼中,这些却成了打开他记忆和感情闸门的导火线,花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开凋零,月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让他的亡国噩梦一次又一次地浮现,让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灭,让他的脆弱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让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崩溃,其苦之深,其愁之重,让人不禁掩卷而泣。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二)怀古伤今之情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见证了这里的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依恋不舍地西落,真是多情!这里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深沉,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深寓着对六朝兴亡和人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三)狂放愤激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得意须尽饮,尽饮须对月,这样才有氛围,才有情调。月亮是诗人的知己,所以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态飘然而出。然而,狂放之中却又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月是唯一的听众,也是最好的见证人。

(四)无奈苦闷之情

篇5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在古代个别教学的背景下,所谓了解学生就是了解某一个教育对像,其实质是针对个体的个性教育。但这种一一对应的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却有不可操作性,因为现代教育的施教对像已从面对面单个的学生状态变成了以院校、专业、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状态。因材施教之“材”即教育对像可以分为个人和群体,故在规模化发展的高等教育中,今日所因之“材”更具群体性特征,从教育需了解单个学生的出身、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转向了面对大规模的群体的普遍的、具有共性的公众需求的现实层面,这是目前因材施教现代化改革的实质性变化。

(二)行为策略的改变

受教对像的群体化,导致了因材施教原则的践行策略的存在状态也会有相应变化,具体说来表现为:

1.师生定位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必须讨论教学活动的主体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多被认为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老师独具慧眼先明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再因势利导去授业解惑,强调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但在规模教育的教学舞台上,受教对像的多层次、群体化的复杂局面决定了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演独角戏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教师先了解受教群体大致的来源、基础、能力、兴趣的分布类型,再分类分层,进行分类施教。同时,即使在同一级层与类别受教群体内部,教师也面临着了解学生中差异的统计分布,不可能作到绝对的整体把握,故在这种复杂群体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只有把“交往”、“对话”、“互动”等因素列入课堂教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上,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主动精神,所以现代教育的师生主体定位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再去实现创造性的教师主导,构建新型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这才是因材施教教学活动的新的内涵。

2.资源整合上在教学实践中

因材施教之“材”不仅指不同知识类型的学生群体,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及使用何种相应的教学手段。在现代语境下,因材施教不仅意味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教学,还意味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又是与周围诸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交流中才能实现的,所以现代的因材施教不再是传统的师生直接对话,而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发展系统,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资源的整合,是在施教者分析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在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作整体的改革。总之,是“指向学生个体的巨大变化、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社会的巨大变化等所有与教育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

二、大语改革背景下,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理念上的认识是抽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体现。如何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大学语文的因材施教?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明确不同专业大学语文的学科定性与目标定位,微观上对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和实践。

(一)课程定位上

专业特色基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功能属性的多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并存,故欲践行因材施教原则必须以厘清各类型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前提,去有所侧重,以此确定各具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区间。温儒敏先生于《大学语文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一文中说“大学语文现在最关键的是地位和定位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定位。”具体来说,如理工农医专业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突出其社会功能,故此类专业的大语课程应偏重其工具性,注重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具性、人文性并重,偏重大语中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艺术师范类则是人文性、审美性为主,重点应于大语课堂中去作人文精神与美感美德的培育。在夹缝中找到自身的坐标并准确定位,是各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定位准确后,才有相应的学分设置、教学计划、教材教法的区别,定位是风向标,定位不同,指向上才会凸显差异。

(二)教学内容上

多元组合因材施教的“因材”不仅应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和需要而且还应指凭借适当的课程资源,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必先保证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上既具专业特色又能满足学生多种需求,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做法值得借鉴:

1.创建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所谓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是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学校打破单一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以便于不同兴趣、不同专业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门类组合。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新闻写作》、《文学名著鉴赏》、《影视欣赏》、《演讲与口才》、《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等专项选修课及各种与专业结合的学科写作课程作为活动课程。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本质在于不同群体的学生有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智力,完成大学语文的学习目的。

2.开展专题式讲座借鉴《百家讲坛》的模式

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专题,开展文化文学专题的讲授模式。在文学史的脉络下,每个专题以经典篇目为主线,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开设诸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建筑、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等不同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文学、史学、美学等多方面感受文学文化的魅力。

3.自筹自编体现专业特色的大语教材

同一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一定只依靠其一,只有单一的一种,而是可以尝试不同专业分别选用不同的大语教材。在编著过程中,尽量选取更多与专业背景、学生专业思维、专业兴趣紧密的篇目。如艺术类专业可以适当增加介绍艺术人生与艺术门类的作品、农林业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反映农业科技领域的科普文章如沈括的《梦溪笔谈》节选、理工科类专业可以涉及科幼小说等……保证授课内容贴进专业、与专业有连接与切入点,学生当然会有兴趣。

(三)教学方式上

不变与万变教学方式应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谁来教,二是如何教,即教师与课堂教学方式。从大学语文教学体现专业差异来说,建议教师不变,教法万变。因材施教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最终还是靠教师来实施。由此,我主张同一院校中不同专业的教师应相对固定,一个教师最好只固定教一个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这样便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去积累与自己所教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有更多精力去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课堂上更紧密地讲授与相关专业有关的文学、文化知识,从而拉紧专业学生与大语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在不同专业授课教师相对固定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因人而异。如理工科学生对文学艺术其情感体验、审美能力、想像力相对较弱,但善于推理、长于逻辑,故可以尝试“创设情境法、”、“启发式”、“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等;艺术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较强,但思维不深入细致,故可以多采用“实践体验法”如“诵读法”、“视听法”、“讲故事法”等方式。总之,以不同之“材”的特点为出发点,教无定法,因材施教。

篇6

二、高中语文教材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一)教材编写理念的创新性

根据《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1,选修教材是从不同侧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的侧重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等等;有的侧重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例如五家出版社都出版的关于古代诗歌、现代诗歌等教材。本次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各家编写者都注重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在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己经出版的这几套语文选修教材就是从这一点出发,将语文学习延伸到一个更宽广的范围。例如有的选修教材着力于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立足于帮助学生陶冶心灵、蓄志养气、崇美扬善、怡情悦性。在这一点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材体现的尤为明显,出版的《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外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教材,对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方面是很有帮助的,而这些也恰恰是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本次选修教材的编写也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自身发展方向和学习兴趣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二)教材开发种类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111。根据这五个系列,己经有五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各自的选修教材,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其教材名称更可谓是“百花齐放”,具体如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i读〉、《外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共16种)

江苏教育出版社:《现代诗歌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实用阅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当代语言生活》、《论孟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共16种)

语文出版社:《唐诗宋词选读》、《中外现代诗歌欣赏》、《唐宋家散文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红楼梦〉选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欣赏》、《中外名剧选读》、《经典电影作品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名人传记选读》、《汉语学习与应用》、《演讲与辩论》、《写作基础》、《〈论语〉选读》(共14种)。

广东教育出版社:《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欣赏》、《戏剧欣赏》、《电影文学欣赏》、《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论语〉选读》、《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共15种)

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读》、《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莎士比亚戏剧选读》、《〈史记〉选读》、《比喻与创新思维》、《语言的应用》、《〈论语〉〈孟子〉选读》(共10种)。

不难看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家出版机构可谓是铆足了劲要赶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这班车。参编机构如此之多、教材数量如此之大、种类如此之繁,这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无论是对展而言,选修教材的开发和投入使用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三)教材编制方式的灵活性

我国现在的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初步形成了“文学鉴赏”、“语言应用”、“理解探究”三个大类。这三大类教材的编制也借鉴了外国的先进经验,例如我们更加注重专题的设置以及对于语言的实际应用的水平,増加了很多语言实践的内容。同时,广大的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都在努力遵循汉语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在语文选修教材、在编写方式上突破了以往的单一模式,追求个性特色。

第一,有合编,有分编。以“诗歌与散文系列”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有的是采取了“合编”的方式,即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较多。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就是采取的这种合编的方式;而有的出版机构则采取了“分编”的模式,即时间跨度上相对集中,题材也分得更细了:即在古代小说中再细分出某一文学体裁,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单列一两个朝代,比如除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外的其他四家出版机构,均编有《唐诗宋词选读》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名称为《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谱>)。

第二,有统编,有专编。“统编”用在这里是相对于“专编”而言。统编即各种作家作品统一编写成一本教材。以“小说与戏剧”模块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都属于统编的范围,而其他四家出版社则针对某一两本名著编有专门的教材,或者是以某个经典作家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例如上文列出的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红楼梦〉选读》、《论孟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等。

第三,教材内部单元编排各有特色。在选修教材单元的编制上更是非常灵活,多种多样,可以说完全突破了以往教材编写的条条框框,也能够体现出编写者的匠心独具。同时古代诗歌散文系列的唐诗宋词,有的是按照诗歌史为线索进行单元编排^其覆盖的面也比较广,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就以“气象恢宏的盛唐诗歌”、“姿态恒生的中晚唐诗歌”、“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这样的顺序和标题来安排单元;有的是按照点、面结合的方式,并直接点明赏析的方法。例如人民教育出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式编排;有的采取精、泛相间的方式,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的单元编排模式就是按照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分为初唐诗、盛唐诗、李白诗、杜甫诗、中唐诗、晚唐诗、唐五代词、北宋词、东坡词、南宋词、稼轩词等,并且每个阶段的诗词前面都有一个精当的定语对其特点加以概括,例如“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等等。其中李白诗、杜甫诗、东坡词、稼轩词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单元,可谓点。其他几个单元同时体现了唐诗时期诗歌发展的大体脉络,可谓面。这种编排方式兼顾时代与主题。

(四)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语文教材的时代性也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作为选修教材,由于模块和体裁的限制,很多人觉得很难编出具有时代性的教材来,因为像古代诗歌散文这样的板块很难将其与时代性联系起来。但是这个担心在我们新的选修教材的编者看来并不是大的问题。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论语〉选读》中就有这样的练习设计: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如何?这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启发’,“孔子所讲的'信’包括哪些内容?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信’的理解“怎样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编者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现代、古为今用的良苦用心。再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鲁迅作品选读》在“致同学们”中就直接提出“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将鲁迅的那个时代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紧密地结合起来。教材单元设计上有“感受鲁迅一阅读鲁迅一研究与言说鲁迅”这样几个环节,由鲁迅作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开始再到走进他的世界,教材试图打通鲁迅和当代的中学生在思想上的隔膜其目的当然就是对当代的反思,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其他的教材诸如《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汉语学习与应用》、《演讲与辩论》等选文内容所体现出的时代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五)教材对象的“生本”性

这里的教材对象是指学生,也就是说本次选修教材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要,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材时指出在教材的编写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秉持“导向性”、“自主性”、“通俗性”、“适应性”等原则,主要是让选修教材从“教本”转向“生本”,注意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系统,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避免“告诉式”,重在提出问题,揭示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整理、体验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14。语文出版社也提出了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三个方面的能力,分别为“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对表达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探究能力的培养”。山东人民出版社也致力于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叙述和呈现文本和活动,整个结构系统都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用拓展”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当然处在中心的位置。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也在呈现方式上力求创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平台。

我们可以说各家出版社的语文选修教材大都有专题色彩,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针对《史记》、《论语》、《孟子》等编写的文化选修教材,针对《红楼梦》和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编写的文学鉴赏教材等,都有较大的探究力度。

第二,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版块编写的教材也是充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学生完全可以活学活用,将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语文能力。在篇目的选择和设计上都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例如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中的篇目《“小牛”与“小刘”》、《你上过堂吗》、《“两会”与“三农”》、《“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他又一次悲惨地死去》等篇目,只看标题就有吸引力,能引发学生打开课本先睹为快的冲动,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提高拓展与夯实基础同步。高中的语文选修课毕竟还是基础教育的课程,无论如何学生还是要面对高考这一最终评价。各出版社的语文选修教材都考虑到了这一点。也就是如何处理选择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的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一册中,在文本之后均有“品读与探讨”和“积累与应用”两个小的板块。在后一个板块中就集中体现了夯实基础的意图,一般是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或者积累一定词语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i读〉中也能体现这一特点,每个单元都有教师

语文出版社的《唐宋家散文鉴赏》,对语言文字和汉语知识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无论精读篇目还是泛读篇目,均有设计练习,重视语言品味的同时也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比如标点或翻译古文等。

三、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所呈现的问题

(一)缺少精品教材

如前所述,现在共有72种语文选修课的教材,其中的35种己经于2005年在各实验区投入实验,其余的37种也己经在2006年投入使用。是否教材的多样化就等于教材的精品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单看以上列举出的72种选秀教材,仅“唐诗宋词”一项就有四本之多。虽然其编写体制上有些差别,但内容大同小异,教材虽然多,但却并未给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绚烂之感。教材的多部、多套并不能说就是语文教材的多样化。这在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相当多的优秀资源无法真正实现共享。

(二)编写队伍中缺少一线语文教师

仔细研究现在的选修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选修教材的编写队伍中真正的一线教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多是大学以及各种研究机构的教授、专家。专家学者参与中学教材建设当然是一件好事,早在民国时期有很多专家学者参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但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专家学者们可能对这些现实的问题并不像中学教师那样了然于胸。我们可以翻翻现在的选修教材,有很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甚至有很多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言规范与创新》中就有诸如《汉语的经济性和艺术性》、《从汪曾祺小说看语音创新》等专业性较强的文章,这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的负担过重。因为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连语文教师本身都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更何况课业负担本己经过重的高中生了。

(三)教材使用过程中,“生本”让位于“考本”

面对琳琅满目的选修教材,学校(或者地区更高一级的教研机构)代替学生选择了选修课的教材,既然选修课的教材是既定的和被动的,学生在上所谓的选修课的时候就己经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学校给我定什么教材,我就用什么。连进一步了解选修课的权力都被剥夺了,又从那里来谈满足学生愿望的选修课呢。既然教材是既定的,那语文教师在教授所谓的“选修课”的时候,只是拿着名为选修课的教材上必修课的内容。所以,在现实中,“生本”己经让位于“教本”了。

而在选择那些选修教材的时候,学校(包括更高一级的教研机构)当然考虑到的是自己的升学率了。既然有高考这个指挥棒,那学校也就有了方向,依然是“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己经蜕变成必修课的选修课于是又受到了另一轮的“剥削”:那就是在语文教师教的时候,只教高考可能考到的知识。于是选修课既不是“生本”,也不是“师本”,而是彻彻底底的“考本”。在定选修教材的时候,很多学校仅定几册选修教材,以山东版、人教版、苏教版三家出版社的选修教材为例进行简单分析。例如鲁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史记〉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语言的应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等都是选修课中的重点的选择书目。而其中又以鲁人版和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和《〈史记〉选读》最为炙手可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高考在学校制定选修课计划中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现当代诗歌、中外戏剧之类的知识在高考中不会直接考,如果学了也不会有很明显很直接的效果。而像古代诗歌,在高考中课时有5分是直接考古代诗词的背诵默写。而通过《史iS?的某些篇章的学习也能够巩固学生对于古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这将直接转化成高考语文科的分数。

篇7

目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已经使用多年,对这本教材自然是见仁见智,笔者在多年的使用中也对这套教材的写作部分有着自己的看法。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优缺点

没有一套教材是完美的,尤其是对于语文这种感性因素最强的学科来说更是如此。笔者认为,这套教材的写作部分,优点是非常明显的,占绝对的主流地位,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可改进完善之处。

1.优点

(1)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较好

语言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注重人文性,注意将思想情感尤其是文化因素融合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人教版的写作专题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是非常好的,比如,“亲近自然”“人性光辉”等栏目强调写作要投入情感,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非常执著的。

(2)写作和阅读的结合非常有机

写作和阅读本质上是一体的,但是在日益分化的教学安排中,不可避免地这些结合被割裂了,而人教版很好地融合了他们,将写作专题和阅读专题结合在一起,如必修一中阅读课文多是写人记事的,写作专题中也就主要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和技巧,而且还对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客观上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3)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新课程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以及学习中的探究性、合作性,人教版的教材写作专题都包含“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等环节,客观上为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奠定了

基础。

2.缺点

(1)编排的形式有待更加灵活

人教版的写作部分基本是按照“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几个部分,学生长期按照这个套路来学习,难免会有一些烦躁感,觉得写作有点枯燥。

(2)文体的选择性有待优化

高中生的语言能力已经足够让他们开始较灵活地文体写作,而人教版必修一和必修二主要培养学生写记叙文和散文的能力,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主要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能力,使得写作教学只能按部就班,让学生的写作需求受限制,缺乏选择性。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教学策略

根据上述教材写作部分的优缺点,笔者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注重充分把握优缺点,以教材为基点,提高教学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重点策略:

1.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写作能力

在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大作文”和“小作文”的写作形式,争取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多元化、写作类型多样化。在“大作文”的写作中,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进行,一般是以专题的形式来写,在“小作文”的写作中,一般灵活多变,根据社会生活热点话题来进行,而且文种多样,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研究等方式来进行,不一定是严谨的叙述、说明、议论等中规中矩的正式写作格式。另外,笔者除了上述的做法,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由写作,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多元化能力水平。

2.通过营造更加开放自由的写作氛围提高学生兴趣

写作本来是没有严格的形式和要求的,历朝历代的主流写作形式都是对以前文种和写作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笔者也不囿窠臼,力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以建立更加自由的、开放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聪明才智,自由书写生命。不能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在根本上抹杀学生的创造力,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笔者一是在内容上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让他们认真观察对象,二是放宽对文体的限制,尽量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写作的自交给学生。

篇8

学了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后,为了让学生对鲁迅有深刻的认识,就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布置《我心目中的鲁迅》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别人,读有关写鲁迅的和鲁迅著的书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几天后,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大胆自由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及理由。这不仅使学生在心目中树立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鲁迅形象,而且引导学生多渠道地学习语言。

±?:《气象学家竺可桢》

学了《气象学家竺可桢》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凭借课文为竺可桢举办一次事迹展览。合作提纲可以这样列:“展览内容分几部分?每部分的标题怎么定?该选择哪些典型事例?怎么编排?展览名叫什么?”这样的作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应用性,它源于课文,跟课文紧密相连又高于课文,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语文实践能力。

例3:《春》

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谚语、古诗、文章、成语等,再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春之美。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的诗句,看看在大自然中摄下的活动照、风光照。学了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吟春颂春,“音乐能手”选择唱歌,“语言能手”选择配乐朗诵,“绘画能手”选择画图,“写作能手”选择作诗……学生在这样开放的作业中,自主参与,不仅丰富了春的知识,又使学生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开发。

例4:《桂林山水》

学习《桂林山水》,看了桂林风光录像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荡舟在漓江上,面对如此秀美的风光,你最想做些什么?假如你是一名画家,假如你是一名歌手,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假如你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假如……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学生闭上眼睛很快地入情入境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学韩愈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也水到渠成。然后,再引导学生课外搜集、阅读、背诵有关歌颂祖国名山大川的篇章,进而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吸收与积累。

例5:《笋芽儿》

学习“笋芽儿钻出地面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哎呀,地面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桃花笑红了脸,柳枝摇着绿色的长辨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这一段时,先理解省略号的作用:表示列举的省略。然后,请学生结合古诗80首,结合课文插图,补充省略号内容:“笋芽儿还看到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这样,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例6:《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

篇9

二、新教材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特点

1.在知识体系的编排上,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新的高中数学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了旧的分科编排内容,例如,将高中数学分为:代数、几何等,调整了知识安排的顺序,注重和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机衔接,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在知识的深度上注意由浅入深的把握程度,在实践性上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开展自我学习,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在数学思想上更加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传授,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和数学素养的培养,而新的数学教材则体现了这一思想,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数学思想的总结和提炼,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发挥好数学教学的引导作用,在章节的设置上更加体现数学方法的连贯性。

3.注重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新的数学教材更加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材中每一章前的图表设计都是来源于生活,每一章前的引言都是从生活中的实际导入的。一些阅读材料都是根据生活提炼出来的,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都和人们的生活实际普遍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增加了研究性课题,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的数学教材增加了研究性课题,是当前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新亮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讲究把数学课堂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创新的精神。

三、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我们知道,教育改革的重心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材的改革只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保障,要想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关键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和方向,利用教材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到如何运用教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理解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高中数学教材是遵循新课改的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而编写的,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注重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掌握知识,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数学兴趣,使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之初,要专门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于知识有一定的把握,在心中形成初步的脉络,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要让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程内容的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对于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要鼓励学生超前预习,并要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课堂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2)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进一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尝试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篇10

第一部分通过各种有趣味的物理现象介绍,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普遍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不仅感到物理知识很有趣,而且也不难学。

通过这一部分教材的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本教材所注重要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教材的学习,可为后面学习打下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矗这点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更适应了少年儿童的学习心理。

如本书中的光学部分,总是以具体形象的光学现象和光学实验为依据来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成像规律、光的色散规律等。书中采取的方法是列举大量光学事实、光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认识和发现各种光学现象中的固有规律。而不是通过什么物理概念的繁衍,或数学、逻辑的推理得出规律。其实,前六章的知识结构都是这样的模式。即是就事论事地让学生了解各种基本现象,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如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力的单位、平均速度、温度、熔化过程、凝固过程、液化过程、光线等等。

篇11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篇12

一、分析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等等。因此,教师首先应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其次,应多用心观注学生,观察他们的行为,并监控他们的发展过程且适时纠偏。因为学生的行为是记忆力、兴趣和爱好、反响速度、模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反应,哪一种行为的偏差都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最后,作为老师,应该了解“鼓励和强制”这两种手段中哪个才是使学生“乐知”的法宝。因为有的学生天赋反叛心理,强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但这类是少数;但大多数人是需要鼓励和强制一并实施起作用的,即使是逼迫着进入了知识的殿堂,但他日后终究会尝到知识的美味,待那时自然水到渠成地成为“乐之者”了。

二、备好教材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进一步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做到把宏观教材与微观教材统一起来,而不能孤立地、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而备课,就是要钻研教材,掘其内在的思想、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恰当地设置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依据上、中、下各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诸方面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努力做到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其次,教学策略要有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很多环节,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此来适应不同学生的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上课热情。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可运用图式来讲解概念;对于好动并乐于表现的学生,可以设置些讨论的环节。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环节,都应该具备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以及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要知道这个环节是为何而设。所以,每一节课,教师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特性,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三、作业和测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