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7: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描写秋天的古诗词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篇1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枫林如火

描写秋天古诗词

1、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3、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4、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5、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欧阳修《秋怀》

6、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適《送魏八》

7、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9、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10、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11、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王沂孙《扫花游·秋声》

12、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1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14、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15、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16、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1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18、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19、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

20、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

2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2、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汪遵《咏北海》

23、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2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25、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26、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27、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28、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怨》

29、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李觏《秋晚悲怀》

30、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李觏《秋晚悲怀》

31、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王国维《满庭芳·水抱孤城》

32、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

3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34、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35、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6、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37、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3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9、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40、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41、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4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44、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45、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6、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47、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篇2

新课标中要求初中生诵读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背诵优秀诗文80篇。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的篇目,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习古典诗歌,又如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受艺术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因此教好古典诗词,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形式多样,以“说”激趣

1.“说”在课前,体验乐趣

古诗名句其语言有节奏感,语短意长,直接抒情,有易于记诵的特点,有些名句还使人百读不厌。初一新生刚入学,我就在班上开展“课前赠古诗活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把自己喜爱的一句或一首古诗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其喜爱的理由。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便积累了一百多首名诗名句,且上台赠古诗的同学,既要把自己学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又会体验到创造成功的乐趣,因此对这项活动的参与同学们乐此不疲。

2.“说”在课中,寓教于乐

结合现代文阅读教学,本人把古诗词教学融入其中。针对初中学生对直观教学形式更感兴趣、喜爱参与各种活动的特点,我把教学古诗词的目标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落实完成,以“趣”当头,寓教于乐。如教学课文朱自清的《春》,时值春季,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围绕“春”,请同学们分别说出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水、春日等景物的古诗名句。

活动以小组合作竞赛形式进行,不一会儿学生便想出了许多含“春”的古诗名句,写满了整个黑板。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词,还能从中借鉴到古代诗人观察春景的角度和方法。

3.“说”在课外,丰富积累

学习古诗词,需要常记常忆,反复诵读。为此我利用教室的空白墙面,把古诗名句以填空题的形式用毛笔抄写后贴在墙上,营造一个学习氛围,给学生阅读古诗带来便捷。课间,时常会看到同学们在议论竞猜填空题的答案和古人古诗。有的同学课下不仅说古诗,还唱古诗。如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是同学们喜欢传唱的曲目,有个别同学还用现代曲目与古诗“联姻”,如把加拿大民歌《红河谷》的曲配杜牧的《泊秦淮》的词,唱起来还真是饶有趣味。

二、精彩纷呈,以“读”激趣

“读”古诗作品,感受文学形象,培养审美品味,对教学古诗词十分重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多“读”古诗词如同漫步于古诗苑中,欣赏着中华诗文的灿烂辉煌,含英咀华,如同接受着一次次美的洗礼,使心灵净化;多“读”古诗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中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多“读”古诗词,还可更深地感受作品文学形象,从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的能力。

三、妙笔生花,以“写”激趣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词语言精炼优美,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我想,初中古诗词教学如果能够借鉴古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来发展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这样的做法——运用排比、创设比喻、增添文采。下面以“美”为例,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

“美”

“……美是飘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朵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美是悬挂在长河上空的一轮落日;美是回荡在密林深处的声声鸟鸣。”或“美是春天的花色满园,美是夏天的风调雨顺,美是秋天的累累硕果,美是冬天的银装素裹。”

篇3

诵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的教学,学生的朗读是任何理论、手段都替代不了的。我认为,读诗如剥洋葱,要有步骤、有层次,首先要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节奏;三要字从句顺,读出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四要细语微吟,读出诗人的感情。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曾说“读诗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的严谨和重要。人教版所选的古诗词多魏晋唐宋绝句和律诗,也有汉乐府和《诗经》里面的诗歌。诗歌节奏的把握较为简单,重要的是读出诗句的情境、意蕴,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形式多样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催化剂。应该说,今天人们已经没有可能超越唐宋诗词,那么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诵读竞赛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以诵读带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

二、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普及给语文教学插上了启发学生想像的翅膀,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词进一步演绎成一幅流动的画、一首动听的诗,使缺乏实际生活阅历的学生的较为单一的思维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比如我在讲《诗经》中的名篇《关雎》时,用悠扬的古琴音乐带学生走进远古那迷人的氤氲着雾气的河边。动画显示男子魂牵梦绕的姑娘,在雾气中恍若翩翩仙子。学生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心理感悟到的全是激发审美体验的形象。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诗学习成了享受影音娱乐的美味大餐。

三、巧设情境,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的人生体验感知古代诗词的意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关于“情境”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物往往印象深刻。由于古代诗词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生活比较久远,初中生的人生阅历又十分有限,我国古典诗词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们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所以要想深切体会诗歌中的意蕴,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诗歌的思想内涵。例如在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力求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画面感,调动自己曾经有过的关于秋天肃杀凄凉的人生体验,让自己穿越时空,仿佛自己就是骑着瘦马,迎着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的天涯游子,体会那种相思断肠的愁绪。这样不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诗意,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每一首古诗词的背后其实都有着诗人的人生阅历,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首诗词又都有一个故事,由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发生的有关推敲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在许多古典诗词当中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典故讲清楚也需要老师在授课时精心安排。例如在讲授杜牧的《赤壁》时,讲一讲“东风”的典故,说一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俗语,聊一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学生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意就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四、活学活用古诗词是学生继承古诗词文学传统的有效手段

言简意丰、含蓄典雅、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古诗词在今天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在作文中,如果学生活学活用古诗词名句,不但使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而且给读者许多感悟和收获。

篇4

早期的古诗词与音乐是融为一体的,诗词就是歌词,随着诗词的发展,诗与歌才逐渐分离,各成体系。但是诗词中韵律节奏依然蕴含着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诗歌的内容,运用恰当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营造诗意氛围,引领学生尽快走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比如,在执教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时,在导入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在那空灵美妙的歌声中,学生们对这首词的作者苏轼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苏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接下来的介绍中学生听得全神贯注,很快沉浸在诗词的情境之中,他们在我的介绍下,了解了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直开朗,仕途不顺,诗词以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等风格见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通过音乐的播放,成功地导入了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在流溢着诗歌之美的气氛中,感受到诗词之美,充分调动起了学习的激情。

二、深情朗诵诗词,增强艺术感染

深情的朗诵可以通过声音的表现力,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情朗诵可以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诗词朗诵教学中,首先要做好范读,这是学生领会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的切入点。教师首先要多听一些专业人员的朗读,通过对照体会,找到自己朗诵中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要处理好朗诵中的停顿、重读、语调等环节,对于表现诗人情感的关键之处要重读,结合情境、情感的变化来变换语气,做到恰当地表现诗歌的情感。范读之后,进行领读,然后让学生熟读、精读,加深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会。

比如,在教学《十五夜望月》时,我注重在“白”、“栖”、“湿”、“望”几个关键字上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情境之美。在我的示范朗读、领读、学生自己的朗诵中,诗中浓浓的游子思乡之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再现诗歌情境

古诗词有较强的画面感,所谓诗情画意,在教学中能够再现这些画面,营造诗词所表现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会更加准确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多媒体具有集声文图画于一体的特点,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执教刘禹锡的《秋词》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美丽秋天的景色图片,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仙鹤直冲云霄飞翔,暗合了诗人所描绘的秋天景色,再现了诗歌情境,使学生的思想融入了画面之中,对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

四、通过角色扮演,置身诗歌意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古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追随诗人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完全走入诗歌,融入诗歌,对古诗词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我结合诗词的内容,编写了课本剧让学生来表演。剧中人物有木兰、天子、母亲、父亲、姐姐、弟弟、伙伴等,通过角色表演,学生渐渐走进了诗词世界,感受到人物的丰富情感,在表演中与角色产生了强烈共鸣,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主体性,促进了学生对古诗词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生动语言描述,加深情境理解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37-01

中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灿若繁星,是中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奇葩,有着独特的神韵气质,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在古诗词的世界里,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忽而柔和细腻,委婉缠绵;忽而萧瑟苍凉,寂静寥落;忽而忘情阡陌,韵味悠长。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诵千古,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初中教材所选的诗文可以说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品,古诗词教学亦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途径。现就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进入诗境

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应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教会学生自己动手查询作品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学知识、格律特点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及生活状况。通过查询这些知识,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真情实感,触摸诗词的神韵,领会作品的内涵,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探究问题调查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诵读,感受诗韵

古代诗词乃古人语言之精华,诵读,是读出古人。诗词之要义,品味其思想与艺术之精髓的重要途径。在诵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诗词的韵脚及格律,熟知其平仄音的规律。其次要划清其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反映出诗人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情感。再次,把握诗词主题,了解作者的思想,把诗词读的声情并茂,通过听读、跟读、自读、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加强语感,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创设语境,领悟诗意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感悟诗词的诗情画意,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在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是受到思想启示,沉湎于哲理性的思考。比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全诗不足30字,意象简单明了,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了解到在作者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心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到诗词意境,体会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和悲凉心境。再比如崔颢的《黄鹤楼》,被称作唐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诗人通过描写在黄鹤楼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神话传说由黄鹤一去不返空留白云悠悠,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诗人怀家思乡的深情。

全诗气象雄宏,意蕴深厚,前四句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写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同时也是诗人面对苍茫天地对人生发出的慨叹,视野开阔,抒情真挚,实为吟黄鹤楼之绝唱。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跨越时代、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的文学信息展开联与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最终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四、品味语言,揣摩词句

中国古代诗词讲求遣词造句的功夫及比喻、拟人、 对偶、反复等修辞的运用,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美谈,都说明遣词造句的讲究与艰难。在初中课本所选的诗词中有许多词句的精妙运用,让人叹为观止,至今吟诵不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奇,让人耳目一新。再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七绝,每一个字读起来都是那么耐人寻味,说小雨润如酥,形象地描述出春雨打在身上那种酥软醉麻的感觉,说早春的小草远远看去已是朦朦绿色,近了去看却没了绿意,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只有韩愈的神来之笔才描绘得如此准确,作者写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享受。王安石的名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终觉不如“绿”字贴切,“绿”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江南春风和煦的自然特点,而且还概括出诗人奉召入京的喜悦、彷徨的内心世界,让人称道不已。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词句的时候,不仅能体会古人遣词造句之妙,而且能提升自己的文学品味,充分感悟古典诗词之美。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47-01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诗歌意涵的引领,要么让学生将诗词的意思一抄了事,要么直接让学生背诵,导致诗词教学只求能背而不求解,妨碍了学生对诗词的解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动手绘画这一途径,让学生在涂鸦的同时,将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由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一、借道绘画,领悟诗歌意涵

小学教材中,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意涵。教师可借助有效的绘画途径,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带领学生领悟其中的深意。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草》这首诗歌,诗人紧紧抓住草原中的野草,对其顽强的生命力给予真诚的赞美。虽然内容直白浅显,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其中丰富的情感意涵,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让学生借助绘画来体会这首古诗中的野草精神。我先让学生观察野外的小草,然后根据观察和理解,拿出画笔进行描画。学生画出了一片嫩绿的、生机盎然的草地,并指出这是春天的小草。我追问:“夏天的草是什么样的?秋天呢?冬天呢?”学生画出了夏天草的茂盛与深绿,秋天草的黄绿相间,冬天草的一片枯黄。我让学生用古诗中的句子来表示自己的画,这样学生便深刻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含义,并体会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二、借道绘画,扩展丰富想象

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绘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歌意象融合在直观形象的图画中,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乡村四月》一诗时,我先让学生诵读古诗,之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开始想象,然后说说自己想要画什么。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绿色的大草原,那里有蒙蒙细雨,淡淡烟雾,还有茂密的树林;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生机勃勃的稻田;有学生说,想要画出飞翔的杜鹃鸟,飞得累了就站在枝头啼叫。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是什么样的颜色?”学生展开想象,这里的山是绿色的,草是绿色的,山坡上的树木是绿色的,田地里的禾苗是绿色的,江南的水也是绿色的……在这样的想象空间里,每一个学生都借助绘画,将诗歌中的美景诠释了出来,不仅理解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而且在绘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扩展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借道绘画,突破诗歌难点

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句子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就需要借助绘画设置相应的阶梯,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自由体会,逐步领悟诗歌中丰富的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课文《渔歌子》中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词人闲适的心情。@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为此,我先让学生根据词的前两句内容,画出景物。学生画出了一座山,山前有几只展翅飞翔的白鹭,山脚下,河水边,桃花正在盛放着,娇艳的花瓣落在水中,流向了远方;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正在水里游来游去。这是远处的景物。那么,在近处有什么呢?学生继续画了江边垂钓的老翁。他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头上还戴着斗笠,小雨轻轻地落下来,他却浑然不觉,仍然在专注地钓鱼。根据学生画出来的这幅图画,我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要画出白鹭呢?白鹭代表了什么?”学生这才领悟到,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正如垂钓的老翁一样,乐而忘归,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深情。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对词中蕴含的情感内涵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借道绘画,品析诗歌修辞

小学教材选用的诗词不但词句优美,而且运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学生借助绘画,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汲取丰富的文学养料,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篇7

当今高中生在欣赏古诗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或困扰,如怎样品味诗词的意境;篇幅短小的作品,如何去表现复杂的思想或重大主题;诗词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怎样理解;古诗词中典故的作用的理解。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教师更进一步鉴赏古诗词会有较大帮助,那么,应当如何强化这种能力呢?经过长期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鉴赏技巧:

一、根据诗歌类别,分析作者情感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成功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涵泳古诗,要打开心扉,带着感情去读,争取成为诗人的隔代知音。

二、赏析诗歌语言,明确答题方向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尤为讲究诗词创作的“炼字”。通常来说,诗或句中最传神的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如在李白诗词的拓展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登金陵凤凰台》为例,将名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提炼出来,或陶渊明《饮酒》中 “悠然见南山”的“见”,都能使学生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进一步明确诗词鉴赏的答题方向。

杜甫的《旅夜书怀》“危樯独夜舟”中,一个“独”字就借一叶小舟的孤单、冷清,这其实也是作者在揭示自己的处境,写出了已到垂暮之年的诗人,由于好友李白等人的相继离世,孤独感与日俱增的心情。还要注意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暗示心情,通过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来渲染气氛。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就用两种颜色“绿”“青”写出这样的画面:绿树在村边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

三、根据意象特征,把握作者意图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其实多用来自比,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揭示自己的处境等。中国传统诗论中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学生找出“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就能结合相关知识体味出词中所表达的伤别离的情怀。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都具有固定的寓意,如“子规”的悲惨凄恻,“鱼”的自由惬意,“牡丹”的高贵美好,“梅”的傲雪坚强、不屈不挠,“杜鹃”的悲伤凄凉,“杨柳”的依依惜别等等,这些意象的理解可以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

四、走进诗歌意境,展现唯美旋律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这种想象世界通常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清幽寂静、凄冷萧瑟、清新明丽、雄浑阔大等。诗、词、曲、赋、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则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

譬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唐诗。切入诗题时,就有字词与深层知识要讲解。“山居”是指王维终南山的辋川别业,“暝”是指夜晚,诗题其实就是讲述“终南山别业秋天的夜晚”,学生就明白易懂了。如果我们不把“山居”“秋暝”“空山”等关键词语直解出来,不把王维思禅那静思后空澈洞灵的状态点明,不把白石滩的特点描绘出来,单单详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妙处,是无法把水月明镜般的纯美诗境展现给学生的。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诗歌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感性的文字,体会诗人善良的性格和博大的胸襟。

参考文献:

[1]胡山林.文艺欣赏心理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篇8

主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心思想,有的时候也泛指其主要内容。在古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如展现闲情雅致的田园山水诗,体现志向的咏物言志诗,展现少年意气的边疆征战诗,体现离愁别绪的思妇闺怨诗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尝试总结课文中所学诗歌的中心思想,然后在课外阅读中寻找同主题的诗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内涵。

李清照的《声声慢》体现了作者哀婉凄苦之情,她描写了自己在万物凋零的秋天心中所愁所感,体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这种黍离之痛是亡国之民经常撰写的创作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找找其他相同主题的诗词,并进行对比品鉴,如李煜的《虞美人》就是其中的经典作品。在大量阅读此类诗词作品之后,学生发现同样是表现亡国之痛这个主题,不同的诗词作品所体现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如《声声慢》主要体现的是亡国给自己带来的不幸,描写的主要是自己孤苦伶仃、无枝可依的悲哀之情,而《虞美人》同样写的是亡国题材,但是主要展现的却是对往日所作所为的悔恨,体现了对往事的追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泊秦淮》、《}临安邸》、《春望》等具有相同主题的诗词,在对比中学生可以发现它们的创作风格和内涵体现皆有不同。

主题拓展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通过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大量阅读相同主题的诗歌作品,能令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创作风格,让他们尝试分析相同主题所展现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二、情感延伸,激活共鸣

古代诗歌大多都有言志咏情的特点,能从诗词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在指导学生拓展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延伸法,让他们阅读一些体现同类情感的诗歌,在大量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登高》是杜甫创作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在重阳节登高远望时内心所想所感,分析这首诗歌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一开始作者描写的是萧瑟的秋景,表现内心凄切悲哀之情,而后当他看到无边落木萧萧的场景,则情感又变得豪壮,最后他再次回想自己的经历,又产生悲苦之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古人有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人生迟暮的悲哀之情,尝试找出这些诗词并加以分析。”学生分别找到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诗词作品进行阅读。在大量阅读之后,学生感受到了古人想要建功立业,但是却无奈二毛已生,心中无限悲伤之情。在此过错中,他们和作者形成了情感共鸣,体会到了凝聚在诗词中的英雄迟暮的悲伤之感。

《尚书》有云:“诗言志,歌永言”,可见古人很早就对诗歌有准确的认知,知道诗歌具有抒发胸臆、表达心曲的效果。在阅读诗歌并感受诗人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古人用诗歌表达人生理想,抒发内心情感的创作风格。

三、风格近似,引导鉴赏

不少优秀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汲取某一作者的诗词作品进行综合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他独有的创作风格。除此以外,在诗词创作中还形成了不少风格相近的流派,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代表作进行阅读,感受这些流派不同的创作风格。

在学习《雨霖铃》之后,学生对于柳永的创作风格有了大致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柳永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并组织学生阅读柳永其他的词,鉴赏其创作风格。柳永是北宋年间第一个专注写慢词的人,他运用原有曲调来翻制新曲,打破了文人词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改写慢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道:“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由此可见柳永的词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注重铺叙,常常在写作中加入口语或俚语成分,体现了词的赋化。学生阅读了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海潮・东南形胜》等作品,总结柳永作品更多的风格特点,如喜欢使用“伊家、阿谁”等代词,“都来、消得”等口语化词汇;喜欢用一组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主人公的情怀,体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擅长借助时空转换来叙事、言情,创作结构十分巧妙等。

篇9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们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诗词中简洁凝练的语言、委婉含蓄的表达、意味悠远的境界、深厚长远的文化,无一不打动着我们。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古诗词的权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人教版7―9年级语文教材共计选编了古诗词28篇,推荐课外古诗词背诵50首。尤其是推荐的50首课外古诗词,虽说只是要求学生能背诵即可,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教材推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古诗词知识对课外古诗词进行赏析、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背诵。但是,古诗词的教学确实非常不容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棘手。

一、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现状

纵观整个古诗词阅读教学过程,笔者发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都会影响着课堂的进程,甚至是学生的思维。一堂古诗词阅读课上得好坏,也大部分取决于教师。但是现阶段在古诗词阅读这一教学中,许多的教师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将古诗词的教学等同于文言文的教学

当前,不少教师在遇到一首古诗词的时候,首先就是带领着学生进行重点字词的理解,然后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句子翻译。这样做不仅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字词的理解上,而且由于古诗词大部分都是采用借景抒情,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导致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理解感悟,但是学生仍旧“不知所云”。

2.古诗词教学经常出现“无声”或演变成“一言堂”

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尴尬。这种尴尬总结起来就是:教师没有针对学情去合理地进行教学的设计,或者没有放胆去让学生自主鉴赏。这样的情况下,古诗词课堂上,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叫一位学生回答,学生“无声”;第二位学生也是如此;第三位第四位亦是如此……教师开始或心慌意乱或气愤不已,内心暗骂学生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在一片“无声”中,教师开始“侃侃而谈”,将自己认为的很重要的而且是学生应该要知道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而学生呢,在教师的“侃侃而谈”下,开始“奋笔疾书”,像打字机似的将教师所说的都打印在了书本上。

3.只有“半桶水”的教师难以教出“一桶水”的知识

大部分教师对于古诗词的素养都停留在学生阶段所学到的。不少教师在学生生涯中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诗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整体素养并不是很高。工作之后,教师们大多难以静心学习,平时教学时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大多靠的是教师参考书或者是网上参考资料,所以对于课本中的古诗词往往是“一知半解”。教师都只有“半桶水”,又怎么能给学生“一桶水”呢?

那么,面对这种种问题,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该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因为可以提高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加文化素养,更是因为在我们的中考中会有古诗词的默写和古诗词的鉴赏这两种题型。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如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往往希望将课文中的古诗词当成一个“例子”,通过对这个例子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学习赏析古诗词的方法,从而能够在考试的时候,面对这种题型能够更加有方法、有效率。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笔者将古诗词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本文就针对如何建立古诗词高效课堂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希望通过学习,寻求多种教学途径,改变古诗词课堂上学生“沉闷”教师“无奈”的现象,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小组合作交流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笔者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4人,或者让他们自由组合,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尝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进行赏析。每位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疑惑,其余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并且帮助答疑。如果每一位学生都不能理解,那么就求助教师。这样一来,不单单是让课堂成为了“学堂”而不是“讲堂”,而且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了。

例如,笔者在教授温庭筠的《望江南》一词时:改变了原本教师引领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词中的内容和情感。首先,笔者导入到这首诗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并且带着自我的理解,去细细地分析整首词;然后,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个组的人数不能少于2人,不能多于5人,在组里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质疑答疑;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对词进行讲析,并且说明重点和难点,而疑点呢就交由教师进行简答。

采用这种形式后,第一小组总结归纳:“肠断白O洲”一句中的“肠断”一词,读出了悲伤、痛苦的感情。第二小组总结归纳:“过尽千帆皆不是”,从中看出了失望的情感。同时这一小组的一位学生提出疑惑:温庭筠是不是女的啊?第三小组总结归纳:“独倚望江楼”一句中的“独”字给人孤寂的感觉。第四小组总结说:这里写的应该是一个妇人,她的丈夫远在外地,她去望江楼是盼望着她的丈夫归来。第五小组急忙归纳道:“我组认为,这位女子早晨梳洗完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望江楼,盼望丈夫归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女子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第六小组是最后一个发言的小组:他们首先表示,他们小组所讨论出来的,其他小组都讲过了,不管是内容或者感情基本都是一致的。不过他们小组还发现一个地方,“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中的“悠悠”一词他们认为是指妇人等待的时间很长。这堂课讨论到这时,全班都沸腾了。其余组中没有轮到发言的同学的激情更是高涨,他们抢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说等待时间长应该是从“梳洗罢”和“斜晖”两个词语中看出这位女子是从早上一直等到了晚上。有的人说“悠悠”给人一种水一直不停地流,而人也将一直等待下去的感觉。

上到这里,笔者不禁拍手叫绝。之前一直都是教师在讲解时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在学生的思维的碰撞下,竟然将《望江南》一词中的重难点都讲析了。笔者也不禁思考:之前笔者在课堂上所讲的其实都是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而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却只字不提。至此,我将我原本想要讲的洋洋洒洒的大堆内容舍弃掉,只跟学生一起学习走近温庭筠。

小组合作交流模式的运用,避免了教师提问、学生不答的尴尬,而且让课堂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了“小老师”,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同时让他们的探究意识逐渐地体现出来,掌握了赏析古诗词的一些方法。

三、“对话教学”模式让古诗词课堂“闹”了起来

被誉为“拉丁美洲杜威”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他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指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自我的对话、学生与环境、社会之间的对话。但是需要时时刻刻紧记的是:学生应是对话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例如,《渔家傲・秋思》一词:

师:同学们,首先我们自由朗诵《渔家傲・秋思》一词,从诗中你读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

生(读),齐答:写了秋天的景物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哪些词句是在写秋景?

生(找)读诗句

师:刚刚同学们找到的关于秋天景物的诗句具体是哪个地方的秋景呢?这个地方的秋景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描写了边塞秋景的奇异

生:大雁没有一丝逗留的意思,应该是说边塞的秋天天气非常寒冷

生:声音也都是边塞特有的声音

生:长烟感觉是烽烟,说明此时的边塞正在战争中。

生:我觉得长烟不一定是烽烟,但是从“孤城闭”中看到了因为战争的原因城门紧紧地关闭着。

师:边塞的无论是天气、声音还是城市,都和词人的家乡如此得不同,是这样的奇异。那么情感呢?从词中去找找看。

生:除了“浊酒一杯家万里”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可以看出的思乡之情外,我不能理解“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句,也是在写思乡的情感吗?

师:有没有同学可以帮助这位同学的呢?

生:词语手册上说“燕然未勒”其实运用了典故。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师:因为还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所以回家的日期遥遥无期,这表达了什么?

生: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通过这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间,学生与文本间的思维一再地进行碰撞,学生的发言也在这样的对话中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学生对于《渔家傲》一词的理解认知也在逐步地深入。同时学生在古诗词课堂上“说得多了”、“动脑动得多了”,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也提高了。古诗词的教学不再只有老师的讲解,学生也敢于提出他们的疑惑、发表他们的看法,让古诗词的阅读课不再是沉闷的课堂,而是“热闹”起来了,变成了富有活力的课堂。

四、学案导学课堂检测相结合让古诗词教学“高效”起来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运用,能够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情,对学生所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和差异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避免“学生希望你讲的你不讲,学生不希望你讲的你拼命讲”的情况的出现。同时一堂课是否高效?最终还是要看学生的检测是否过关。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不单单只是例子而已,无论是期末测试还是中考,都可能出现关于古诗词的名句默写或者是古诗词的对比阅读。所以对于古诗词的教学,笔者认为课堂检测这一环节是缺一不可的。

如在教授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一诗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下发了一张表格――师生学习案,围绕学习案学生进行预习思考。

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状况,将教学的重难点主要围绕在学习案中的第3、4、5三个问题上,整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这三个问题上,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最终解决问题。然后笔者留了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检测,题目是:一、用古诗文原句填空。(1)诗以言志,杜甫在《望岳》中的“――――――,――――――”。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2)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3)作者细览泰山美景的诗句是――――――,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包含的人生哲理是:

二、测一测你的记忆力:默写该诗。

通过学习案的学习和课堂的当堂测验,教师一方面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对于古诗中难以把握的地方,着重去讲解学生不能了解且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课堂检测环节的设置,也让整堂古诗阅读课变得更加得紧凑且有实效。因为检测机制让学生能够更专注地学习,更用心地思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对于语文教学中这块难啃的骨头之一――古诗词,要让学生喜欢,唯有教师首先要采用学案导学了解学情,以学定教,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古诗词。其次就是要教师、学生都参与到与古诗词进行对话中去,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话文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同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或者自由组合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读起来、说起来、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总而言之,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寻求多种教学途径,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从而建立更为高效实用的古诗词课堂。

参考文献:

篇10

肖川博士也提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和交往的过程,还是一个审美过程,教学过程的审美特征体现于具有理智挑战的认知过程,体现于师生平等、融洽、和谐的交往之中,体现于师生的心灵对晤中,体现于充满愉悦和成功的体验之中。” 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实现这一审美过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促使学生投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特定的情趣氛围中去,以声传情,在影像中传情,寓教于乐,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定能开创古诗词鉴赏新天地,共同演绎古诗词鉴赏的课堂精彩。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实践。

一.通过音乐及影像导入传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一)创设情境,音乐导入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在诗词鉴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材情感的个性,通过创设情境,以情感作为敲门砖,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由于古诗词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古诗词本身就是千古绝唱,音乐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开启作者情感匣子的钥匙。在教学中把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词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朋友的离愁别绪完全寓于水天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古筝乐曲《阳关三叠》,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依然伫立江边,直到船帆的影子消失在水天之际的图景。音乐是最美的听觉语言,用音乐来诠释古诗,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美、词句美、意境美,又丰富了情感。

又如:柳永的《雨霖铃》,是首送别词,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教学时,可让学生欣常乐曲《送别》,利用饱含依依惜别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回到一千多年前,他们仿佛看到词人与情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这样,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音乐确实很容易把人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通过特定的音乐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波澜,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二)巧用多媒体,影像导入传情

古诗词是十分重视形象描绘的,它经常通过具像来构筑一种意境,然后借助高度精辟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就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地感知诗词,体会作者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学习这一课前,我制作了课件:一座雨后青松如盖的高山,一轮皎洁如镜的圆月,一条弯弯曲曲、洁白如练的小溪,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色笑逐着归来,一片片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一艘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向远方摇去……整首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非常直观的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让学生轻松走入诗的意境中,在诗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思考这一首诗表达的情感,那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篇11

二、引经据典,增强魅力

要想提升作文语言的魅力,一靠生动形象,二靠文化特色。如果语言既有形式上的生动形象,又有内容上的文化内涵,就能一下使文章变得厚重起来。因此,在作文中正确、巧妙地运用一些经典的东西,会使文章更具魅力。如在痛苦中执著,我们可以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迷惘中追求,我们可以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豁然开朗,喜获丰收时,我们可以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如写到春播可引用诗句“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写到萤火虫可引用诗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写到荷花可引用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到秋天的枫叶时可引用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如果觉得经典古诗词难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改动,表达效果更佳:市场上看到两位妇女较劲,一学生这样表达“黑云翻墨未遮山,‘唾沫’满天落脸盘”;弟弟年龄小,却是万分“奸诈”,一学生慨叹“老妈呀老妈,您老人家真是‘不识老弟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一家中’”;考试前夕,一学生这样改动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考试快到了,复习不慌张!”……

篇12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古诗词中所描写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与物象。鉴赏古诗词,离不开对形象的把握。只有准确抓住诗词中艺术形象的特征,认真品味其间蕴含的深刻内涵,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高考诗词题型的命制中,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是常规题型,是非常重要的着眼点。因此,探究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古诗词形象的鉴赏能力,已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领会内涵丰富的情感要以意象为切入点

别林斯基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意象,抓住了意象这个切入点,我们就能够与古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可见,意象是诗人主观情志的具象载体。引导学生把握诗词中所选用的特定意象的含义,无疑是找到了一把解读诗词意蕴的金钥匙。

例如:古典诗词中的“柳”这一意象常常与离情相关联。柳者,留也,取其谐音;“柳枝依依”“条条有情”,取其形容。故古人离别时总爱折柳相送,寄表以柳相留,眷恋不舍之意,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洛城闻笛》中的“此曲声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读着这些诗句,不要什么诠释,我们就仿佛置身于无边的柳海,沉浸在溢满诗篇的离愁别绪之中。而当我们明白柳等意象的典型寓意时,几乎无须再做过多的解释,我们便可直接把握诗词的旨意了。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孔子用松树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及凌雪傲霜坚强之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用竹子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如坚守自我的气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用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这些诗句中的特定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化的物象,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抓住这些“形象”是领会诗歌情感内涵的前提和关键。

二、把握神貌各异的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作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比如战乱时期,诗人反映的社会一般会涉及动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诗人对战争的态度等。因此,鉴赏古诗词中人物形象时,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与他们心意相通,做到知人论世。例如:

杜荀鹤的《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作者写这首诗时,正值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统治阶级的各种赋税就像一张大网,人民根本无法逃避,这种残酷把已经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推向了更大的深渊。了解了诗作的写作背景后,我们便不难分析诗中寡妇的形象:这首诗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被战乱夺走丈夫,孤苦一人逃进深山,在破茅屋中栖身度日,显得苍老枯槁的妇女形象。“山中寡妇”的形象把统治阶级吃人的本质揭示得淋漓尽致,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悲剧氛围,使读者对当时的人民同情之至,对统治者产生巨大的怨愤。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知道了诗作的写作背景后,便不难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三、体味景情并茂的意境要展开联想和想象

“意”,作者的情感;“境”,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形象(意象)构成。“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王国维曾这样评价过意境:“语言明白如话,而言外有无穷之意”,就告诉我们意境能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想象是理解的翅膀”,因此,教学古诗词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领略其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例如:

一直被人们所称道的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如果仅就字面去解释,没有什么韵味。但只要你展开想象,十个字就会构成了四个景点:“大漠”“长河”“孤烟”“落日”,给人以北方旷远、荒凉的感觉。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了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便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诗人就是通过这两句诗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仅选了秋天荒野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九种事物就刻画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这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渲染出了悲凉的气氛,学生一旦走进了这个意境,就能深深地体味到羁旅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另外,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乌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值得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理解诗词意境,进而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的。

总之,古诗词鉴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形象鉴赏是高考古诗词鉴赏中的常规题型。因此,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古诗词形象的方法,应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关键。从高考出发,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应是现代高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