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7: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语文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11-02
初中语文作为巩固学生语言素质的基础阶段,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打好基础,为将来语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学习基本的课堂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许多其他能力,其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来学习,也是基本能力之一,这同时也是终身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在平日的语文课堂上就要有意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更好、更快、更高效率的掌握语文知识。
制定学习计划是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展前,教师、家长或者学生本人对某一时间内的学习活动做出的设计和安排。学习计划又可以称为学习规划或者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这种规划的安排涉及四个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时间分配和方法措施。这四个要素是任何一份学习计划都必须包含的基本内容。
学习活动本身有大小之分,这个大小是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多少和学习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的。与此相适应,学习计划也有大小之分,大的计划就可以是整个学习阶段的计划;小的计划就可以是一天、一节课的计划等等。
1.制定学习计划的必要性
学习的计划性是人的主体性、意识性在学习活动中的充分体现。因为除了平时上课之外,还有不少的时间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计划来合理安排的。虽然每一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统一安排,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主体,因此他们的学习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适当的安排。比如学生认为自己在作文的写作水平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那就制定一个写作提高计划,多花一些时间在写作的研究上;学生认为自己对古诗词鉴赏和文言文阅读很有兴趣,那就可以制定一个发展自己特长的计划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制定相应计划来取长补短,从而获得进步。
在进行每一次的具体学习活动之前,学生应该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对自己如何开展新一轮的学习,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做到胸有成竹。具体说来,制定学习计划有如下几个好处:第一,制定计划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清晰、更加详尽具体。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二,由于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素质的状况,这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第三,制定学习计划是学生自己对学习活动进行一定的规划和安排,并通过长期坚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动自觉学习的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制定学习计划的基本程序
学习计划的大小之分决定了学习计划制定的程序又不一样,一般来说,制定大的学习计划程序要复杂一些,小的学习计划的制定程序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
2.1 制定较大学习计划的一般程序。第一,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的理想、目标,学生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对自己学习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等。明确这些基本情况是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基本前提,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情况并不是非常了解,就可以向家长、老师和同学进行咨询和沟通,力求从多视角来了解自己真实的学习情况。第二,确定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并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使学习任务和内容与学习时间相平衡、相协调,简单说来就是任务量不能超出时间的可能性和计划性。第三,制定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条件、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具体的措施等等。
2.2 制定具体学习活动计划的程序。第一,对学习任务与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包括数量多少、篇幅大小、难易程度、材料性质等。第二,学生应该联系自己的特点,比如学习风格,进行分析。此外,还应该对是否充分具备与学习该材料有关的旧知识或经验进行分析。第三,选择学习该材料的策略。这些策略应该包括:花多少时间去学习,在单位时间内学习多少,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或者结果,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序和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辅助手段、工具,可以向谁寻求支持等等。
3.制定学习计划的方式
3.1 文章式。即学生将学习计划写成文章的一种方式,基本内容包括学习计划的名称、学习指导思想、总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任务、具体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学习措施与学习条件、学习计划的检查和验证方法等等。
3.2 条框式。即按照学习的内容和任务,将计划一条一条的罗列出来的方式、它是以学习任务为纲,每一条里都应该包含学习任务的量、完成时间、注意事项等、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具有直观性,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掌握学习计划。
3.3 表格式。即以表格的形式规定学习的任务和内容。一般情况下最常用的就是将每一天的时间分配成若干时间段,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者几点到几点,然后规定每个单位时间内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表格式学习计划同上,也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3.4 脑中计划式。即在头脑中制定学习计划,不需要说出来、写出来。当然,这样的计划也只有那些自制能力极高的人才能做到,在这里教师也不建议学生们采用这个方法。
复习课是在阶段性教学结束或学期教学结束后进行的一种课型。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技能,学会应用,增强能力。特别是九年级化学学科,知识点零碎,难成体系,如果只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回顾,就会造成学生对复习产生厌烦的情绪,难以保障复习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说设计有效的预习问题是引导学生自学质疑的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生复习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我就化学复习课中问题设计的策略作探讨。
1.问题设计情境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复习课本身就是一种难上的课型,复习的内容已是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学过的,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让学生感觉毫无新意,有一种汤剩饭的感觉,易产生学习疲劳,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因此围绕课堂教学任务设计有效的预习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介入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活思维,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1)将问题置于生活情境中,从学生熟知的身边事物入手,设计合理的问题,极容易激发学生解答的欲望,并能使其在解答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化学情感。
例如:在复习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阅读下面有关酒精的一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处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 ,发生的化学变化是 。
这样从身边熟知的物质酒精入手,让学生回答有关变化和性质的问题,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并积极思考什么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思考如何判断。这样既巩固了基本概念又激发了思维,而不是简单重复概念的复习。
(2)将问题置于故事或一些事件的情节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化学的神奇和有用,增强探究的欲望,并使其在探讨解答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激活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碳和碳的化合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年在我市某地,李老汉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后不幸死亡,孙女士冬天用煤炉取暖也发生了煤气中毒死亡事件。从这两起悲剧来看,请你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分析,李老汉和孙女士死亡的原因相同吗?为什么?如何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
我通过这一事件的陈述,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探讨欲望,迫切想知道结果,能积极参与讨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解决的过程中很自然巩固并掌握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习化学并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情感。
(3)将问题置于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思考解决问题,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来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2.问题设计层次化
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教学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以说摸清学情,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预习问题,通过课前将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先学,暴露问题,再经过反馈,才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复习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要体现在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先设计几个简单问题,再设置几个开放的、思维要求比较高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试去解答几问,使其获得成就感,从而保持学习的兴趣。例如:复习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气体的制取》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相信你会思考:确定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分别要考虑哪些因素?(2)相信你会选择:请你从所给的图示中选择仪器分别组装一套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装置。(3)相信你会变通:你还能用哪些仪器代替你刚才组装的装置中的仪器或部分仪器,再组合一套或多套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装置?看谁组装得多。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形成一个有效问题组:(1)解决的是知识基础问题;(2)解决的是初步应用问题;(3)解决的是灵活应变和应用能力问题。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思维的空间,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实现所有同学都有收获,共同提高。
3.问题设计目标化
复习课中预习问题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是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的检测,是对已学知识再现的一个深层次的检查,也是为后面课堂教学中的教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要求预习问题的设计要紧扣课堂教学的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设计,以体现问题的评价功能,准确把握学生的疑点和难点,为课堂教学中的后教指明方向,以期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明确并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实现了复习课中减时增效的目标。如上面复习《气体的制取》时设计的三个问题就具有极强的目标性。(1)问就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落实基础问题,展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3)两问就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落实初步应用和灵活应变等能力问题,在解答过程中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这些目标在问题设计中的全面构建,不仅让学生通过问题掌握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和做人的方法,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而且实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宏伟目标。
4.问题设计实效化
九年级的同学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而且面临着一个升学的压力,这也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所以有个好的成绩是每一个学生的心愿。教师不仅承担着育人的责任,而且担负着教育学生如何应考的义务。在复习阶段,时间短、任务重,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应考,把握学习重点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关键。因此,复习课中预习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指南为纲领,设计实效的问题,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应试,争取在考试中获取成功。不设计毫无价值的问题,不设计重复低效的问题,让学生能通过预习问题明确复习目标,轻松把握学习重点,形成能力,高效学习。如复习《溶液》内容时,对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问题就不涉及,更多关注对概念的理解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方面内容。预习问题设计得有侧重,学生的学习就有重点。只要老师把握学情,精心设计,务求实效,就一定能达到高效的复习效果。
5.问题设计多样化
复习问题形式的单一化很容易让人产生学习的疲劳感,也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更易产生学习情绪的低落,带来低效的复习效果。所以说,应依据学情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将填空式、简答式、习题化的问题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合理的问题,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预期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
总之,复习课中预习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这一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务实求真、精心设计,让所设计的问题具有引导和评价的功能,成为学生暴露不足、培养自己思维能力的载体,也让设计的问题成为教师把握学情的载体和实施课堂教学的航标,构建高效的复习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初中英语 教学
语言与文化是一对密不可分的矛盾统一体,它们互相依存,不能独立存在,英语也是如此,背后也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所以学生如果想真正将英语学得准确、深入,必须充分了解英语背后的西方文化。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
一、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注重文化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直接推动力,也是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向学生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了解一定的西方文化,认识到英语的发展演变过程。举例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的年代等,进而了解到作者所在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点等,从而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更准确的认识。学生接触西方文化的感觉肯定是非常新奇,他们会看到一个不同于东方文化的神奇世界,进而会对西方国家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样,学生自然能够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文化差异,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人们在生活习惯以及交流方式等方面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学生如果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忽视文化背景的差异,就会在与西方人交流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比如英国人见面打招呼用语总是谈论天气,因为英国天气变化总是很快;美国人热情、大方,见面总是习惯说:“Hello!”“Nice to meet you!”中国人一直将饮食文化放在很突出的位置,所以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也总是向对方询问:“你吃了吗?”可是如果将与中国人打招呼的用语用来对待外国人,他们会产生一种误解,可能会认为对方要请自己吃饭。很明显,语言差异的根源在于文化差异,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顺利进行交流。
二、基于文化差异的初中英语教学方法
(一)广泛阅读,增长见识
阅读能使人增长智慧,有助于开阔视野,所以学生应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这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他们学习英语知识。学生要尽力阅读,不但要阅读大量的英国文学作品,还要认真阅读英文版的杂志、报刊,多收听英语广播等。这些阅读材料以及广播节目中含有大量的关于西方国家的民俗文化、历史发展、、社会时事等众多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如东西方文化在节日方面以及礼节方面都与我国的文化存在很大的不同。学生了解这些文化知识之后,视野能够更加开阔,见识也同时增多,这样,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实现,而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同时会得到提高。
(二)多媒体辅助,加深理解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快,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汇总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开始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来进行,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播放原声电影资料,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更便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来了解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中的许多地方都与中国文化存在很大的不同,如建筑、节日、风俗等,在多媒体的帮助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能够更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西方国家的别样风情。当学习人教新目标版中的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这一单元时,教师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欣赏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电影片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比较中西方电影之间的差异。中国电影一般对生活中的美好予以歌颂,这主要是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电影则更为突出地展现了科学的重要性,这与西方国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是分不开的。学生通过多媒体,不但了解了中西方电影之间的差异,还更好地认识到中西方在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三)营造情境,亲身体验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英语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英语语境中感受西方文化,了解语言差异。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流利的口语,也可以使用夸张的织体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自己就是在英美国家的文化情境中;教师也可以将教材内容分解成简短的对话练习,使学生在对话中体会西方文化。教师还可以将西方文化内容蕴藏在灵活多样的英语活动中,使学生在玩中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如在学习Can you come to my party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活灵活现的教学情境来感受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列举出各种各样的party,以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假日、聚会等,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西方文化。如教师可以领导学生组织一个友好交流的活动,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不但要详细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还要描绘西方国家对文化的概念。这样的优势在于,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刻体验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结 语】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个过程中,初中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能够为日后的深层学习提供必要基础,教师不但要认识到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更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不断提高初中生对文化知识的正确认知,使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能够准确辨别这些文化差异,使文化能够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二年级以学习拼音及字词句为主,在这个阶段,主要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整洁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以及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等。
在这个阶段,必须培养孩子一个能力:朗读。鼓励孩子大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更好。朗读对培养孩子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语感都非常有好处。
一二年级不要太看重孩子的成绩,因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致,只要孩子的学习习惯养好了,随着时间的发展,会越来越轻松自信。
三四年级:写作/阅读
小学三、四年级,根据孩子自身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孩子整个阅读写作能力的重要奠定期。这一时期孩子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孩子会更加亲近还是远离语文学科。
这一阶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孩子不怕写作文,觉得自己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甚至是喜欢写作文,这将对他今后的语文学习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需要做到的:
1.这个时期是孩子记忆力的时候,要让孩子多背古诗名句。
2.三四年级最应着重和优先解决的问题是写作,然后是阅读。
五六年级:综合能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不应该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作为家长要转变角色,学会和孩子分享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和话题,你将发现他们会给出非常积极的回应。
1.阅读能力方面,这个阶段应重在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和表述能力,同时要兼顾对抒情性散文、说明文阅读题的练习。
2.五六年级的作文学习,重点在于解决主题鲜明(略带深刻)、立意新颖、重点突出、语言生动等问题。
3.除了孩子能学好写作外,我们无法忘记小升初面试时的考题,其实是在考孩子的现场口头作文能力,因此作文课堂训练除了以写为主,听和说的训练也是绝对不可以缺少的。
4.这个阶段,只要时间允许,仍可让孩子适当多背多记一些古诗文和现代经典文章。
七八年级:阅读/作文/文言文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初中的学习,由于初中语文和小学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孩子在上初中的开始阶段,会有不适应。家长在看到孩子语文成绩退步时也不要惊慌,应该帮助孩子仔细分析丢分的原因,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这个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不是重点,因此基础的字词拼音不该成为学习补课的重点,在学校认真读书记笔记即可。
2.阅读理解方面,需要开始系统掌握初中阅读知识点:文章的语言、结构、主题、材料、表达方式的内容。并且积累一定的阅读答题的技巧。
3.作文方面,需要了解考场作文的评分要求,学会不同类型作文的基本写法,有意识地运用写作技巧,比如:材料的选取、结构的安排、立意的新颖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4.文言文的学习,要注重字的积累,总结每个字在不同的语境、文章中的含义,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语文“学困生”群体,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文学习成绩不高,语文学习习惯不好,语文学习兴趣不足,由此导致内心比较自卑。作为教师,我们要动些脑筋,要寻求解决办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家长的鼓励和同伴的协助,让他们从学习成绩不好而感到自卑的不良情绪当中走出来,投入到新的学习征程当中去。相信通过语文老师的努力,解决语文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学困生”问题,从课堂上和检测评价上达到提升语文教学成效的目标一定会成为现实。
一、语文老师要在情感上给“学困生”以关怀,让他们重拾信心
初中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在思想上他们显得更为成熟,在心理上他们显得更为敏感,在处事上他们显得更为自主。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情感上多关注他们,要在心理上多宽慰他们,在为人处世上多指导他们,通过教师的关注、宽慰和指导,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更有信心。
1.给“学困生”更多的尊重。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坐在教室里则人人平等,不管是L得漂亮的还是长得丑陋的,不管是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学习成绩差的。作为老师,要摒弃“唯分数论”的观点,不能因为某个学生的成绩好或不好而对其作出定性。正因为“学困生”在学习上有困难,才需要老师更多的去关注他们。老师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的关注对“学困生”来讲,是最好的尊重。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把自己的身子沉下去,和“学困生”平等交流,切不可俯视,让“学困生”感觉到冷漠无情。更不能在语言上流露出鄙视或不屑一顾,让“学困生”嫉恨一辈子。
2.给“学困生”更多的激励。人人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的鼓励和赞赏,初中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非常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肯定与激励,老师的激励能够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研究“学困生”群体,主动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前因后果,只有找准原因,才能下对药方。找对了命门,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辅导中我们都可以从他们点滴的进步当中入手,给他们更多的激励。只有有进步,就给他们足够的表扬,时间长了,就能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情感。
3.给“学困生”更多的帮助。因为学习上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学困生”在语文教学中属于最需要帮助的对象。语文老师可以指点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怎么背课文,怎么记字词,怎么做阅读题,怎么写好作文,怎么做好课堂笔记等等。都可以向“学困生”群体倾斜。
二、在课堂上给“学困生”以关注,让他们积极上进
1.课堂提问要向“学困生”倾斜。“学困生”因为语文基础学习存在严重缺陷,长期累积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常常是“沉默一族”。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对他们的关怀,向“学困生”多提问就是一个好办法。但怎么提问才能让“学困生”提起学习的兴趣来呢?这需要语文老师动动脑筋。一方面要设计“学困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既能达到提问的目的,又能唤起“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课程的进度和其他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
2.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向“学困生”倾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实现班级学生全员参与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相关机制让“学困生”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具体而言,首先需要语文老师设置好小组,每个小组内都要考虑若干名优生与“学困生”,相互搭配可以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其次老师要向优生授意,要在小组讨论、发言等各个方面向“学困生”倾斜,给“学困生”更多的照顾,让“学困生”有更多展示的机会。
3.当堂检测时向“学困生”倾斜。语文课堂上的当堂检测主要集中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这个工作可以让“学困生”去做。对字词识记方面,看学生是否都会写了本节课相关重点字词,也可以让“学困生”上黑板去写。对课文诗文内容的默写、文言字词的解释都可以让“学困生”去重点展示。当堂检测展示的目的是提醒“学困生”要掌握基础知识,也是鼓励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同学们面前做好学习成绩的汇报。
三、在语文活动中给“学困生”以关心,让他们更加投入
语文的外延极其广阔,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同时,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也能够让“学困生”展示自己的所学,促使他们更加投入,最终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1.语文老师要帮助“学困生”寻找学习薄弱环节制定学习计划。“学困生”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和“学困生”一起商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其次要联合家长督促学生认真执行。再次要不断进行修订并检查学习计划的落实情况。
新形势下的初中教育目标要求教师公正、平等地关注和对待每一位学生,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都能有所发展,尤其是学困生的发展。所谓学困生,是指在某个阶段某些学科学习成绩较差且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学困生现象存在于任何阶段、任何学科当中。当然,其在初中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也同样存在。如何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困生的成功转化成为当前摆在众多语文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执教初中语文的基础上,从当前语文学科学困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希望为广大教育同仁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分析
在初中语文学科学习中,产生学困生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家庭层面原因
“家庭是人生的第二所学校”。对于初中生而言,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不亚于学校,这点从对学困生成因的追踪上也有迹可循。实验证明,不少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并非比不上其他学生,而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和家长观念上与其他学生相比有较大偏差。很多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往往是因为在家庭层面上存在较大影响。一些家长本身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认识有限,对孩子学习语文产生两个较为极端的看法偏差:一种是认为对孩子学习语文不重视,认为语文学科就是读文章和写文章,随便学学都可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造成学生在主观意识上轻视语文学科的学习,继而致使其语文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另一种是有些家长急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不断报辅导班、提高班及各式各样的培训,这些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增加孩子学习负担不说,更为孩子厌恶学习语文埋下隐患。无论是以上哪种行为,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孩子成为学困生,因此都不可取。
(二)个人层面原因
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很多学困生并不是在上了初中后语文成绩才开始变差,他们往往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也不理想。这种不足主要受学生个人层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致使他们在看待问题时不够客观、理性,爱钻“牛角尖”。刚从小学升到初中时,每个人都信心满满,期待在初中能够越学越好。这时,他们往往会很努力,然而,当现实与理想出现矛盾时,他们便容易一蹶不振,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语文的天赋,从而陷入失败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最终形成“语文成绩差―厌恶学习语文―语文成绩愈差”的学习怪圈。此外,部分学困生在学习语文的态度和习惯上也存在问题,课堂上无法认真听讲,思想爱开小差,喜欢窃窃私语,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其学不好语文的重要原因。
(三)学校层面原因
除了家庭和个人层面原因之外,学校方面也是造成初中语文学困生现象的因素之一。教育是公正、平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个别教师偏爱优秀生、歧视和漠视学困生现象。这种差别对待极大程度地伤害了学困生的感情,愈加使得他们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从而自暴自弃,甚至出现跟老师对着干的逆反行为。
二、转化语文学困生的策略探析
对于初中语文学困生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转化,培养学困生语文学习兴趣,重拾学好语文的信心,最终得以成功转化。
(一)提高学生自我认知
在学困生身上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自我认识不足。由于学习成绩差,学困生的心情常常消极、低落,这一负面情绪容易滋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对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适当鼓励和肯定,帮忙消除学生自卑心理,促进他们自我认知,从而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内心的兴趣。因此,教师若要提高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就必须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学习与提高。有效激趣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语文课外体验活动,等等。
(三)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转化学困生的重中之重是教师要从学困生主体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做到重视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比如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方面,可以事先对学困生能力做好评估,然后设置出难度适中的学习目标。这样,既保护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又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学有所得。
总之,学困生转化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尝试与探索,从保护学生自信,培养学生兴趣及实施因材施教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整体质量。
阅读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其整体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随着教育的改革,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学生的阅读过程,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阅读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动机,可以有很多种分类。例如:学习性的、理解性的、记忆性的、或者是消遣性的等等。
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的阅读大部分还是学习性的阅读。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掌握文章的大意、中心思想。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认识,去论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逐渐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探析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因此,老师的授课方式大致分为三步:首先让学生对文章通读一遍,解决生字生词;接着介绍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最后是老师帮助学生划分段落、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从以上的教学现象,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老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位,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部任务。事实上,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更加倾向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更应该深化文章的主题,延伸文章的范围。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这篇文章时,学生在最初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是比较肤浅、片面的,仅仅认为作者只是对端午日的龙舟赛活动的精彩叙述和描写,并没有体会到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精髓。此时,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更进一步地去理解文章的主旨,引领学生去探索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是为了展现茶峒人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初中语文老师还应尽可能地将文章的观点、理念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阅读教学任务具体的可以分成以下几部分:对学生的语言知识的提高;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阅读的速度,提升阅读的理解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量化分析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任务是应该细化的、量化的,应该有轻重之分的。若每一个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均等的,那么这不仅是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也加重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不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整个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阅读教学任务等分为十份。语言知识是前提、是基础,学生在通读文章时越顺畅,越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对语言知识的训练不能忽视,但是也不必花费太多精力,占到阅读教学任务的十分之一即可。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碰到生字、生词要及时进行讲解,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切忌用大量时间集中讲解、训练。例如:在学习《端午日》这篇文章时,首先老师要花少量的时间帮助学生扫除生字词的障碍,标注出诸如“峒”、“鹳”“蘸酒”、“泅水”、“擂鼓”等。
通过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这不仅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同时还可以不断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更好地接受新事物,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字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储存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可以说是整个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要在进行大量的、反复的阅读练习之后,才能逐渐提高的。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限时法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例如:在学习完《端午日》这篇课文时,便可限时十分钟,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训练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放宽要求,之后慢慢提高要求,缩短时间。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对语文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语文老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学生碰到难题时,老师要耐心、细致地讲解,帮助学生搞懂、弄透。同时,老师还要帮助学生扫除一些认知上的障碍或盲点。所以,这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任务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应占到十分之六。例如:《端午日》这篇文章的重难点一个是对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描写,一个是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龙舟赛的精彩场面加以分析,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着手逐渐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所营造的一个热闹欢快的端午节的氛围,从而启发学生领会到茶峒人的淳朴和勇敢,合作争先的一种民族精神。
结语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明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才能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才能有所保证。
【参考文献】
[1] 史振泉、韩克思.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3(31).
一、注重学情研究,精心设计教案和课件
课堂教学绝不应该成为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掌握班级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态,遵循教学规律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初中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在课堂教学时不宜一刀切,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与氛围,鼓励初中生自由探索、勇于创新、自主学习,通过研究学情,激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和课件,教案和课件重点要突出,流程要清晰。教案和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和探究,要考虑到学生的现状和发展的潜力,对于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大纲》规定的重点内容要反复强调和练习,同时课件的制作不宜花哨,要实在,要紧扣文本和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在设计教案和课件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注重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充分的考虑,切忌随意性。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提问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教师要深入研究文本,高屋建瓴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和主旨,通过课堂提问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拓展延伸。问题的设计要充分兼顾到初中生知识现状和智力水平,问题过于困难和容易都是不恰当的,整堂课的一系列问题要有一定的关联和梯度,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紧扣教学重难点,要有助于理解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脉络。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时代的发展,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的提问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启发性、新颖性,有时不妨换一种问法,帮助学生从其他角度解答,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问题的抛出和点拨要抓住时机,在理解课文关键之处,在学生困惑之时,在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教师要以问题为抓手,适时抛出,适当点拨,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
三、注重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
课堂作业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手段。一堂好课离不开精心设计的课堂作业。课堂作业要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紧扣《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课堂作业形式的新颖和完成方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课堂作业要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留下空间,在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现语文学习的自我提升。作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不出偏题怪题,要关注现实热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作业的完成不宜一刀切,要多关注“学困生”的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实践。课堂作业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实际和风土人情,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部分,它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学生提供各种思考和练习的活动。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复习巩固学习的语文知识。一个高效的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不仅能够为学生服务,还能虺晌教师及时改变和完善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实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一、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编制的要求
1.编写的计划性
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是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学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这主要体现在对于新知识的认知接受程度,以及技巧的培养、基础知识的消化速度方面,总是遵守着由单纯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的过程。作业系统的编制要在认识这一学生基本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因此作业系统的编写要有一定的计划性。作业系统的编写的计划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缓和阻止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遗忘。根据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定律,人们对于所记忆东西的遗忘遵守着先快后慢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为了实现学生的高效记忆就要进行逐渐搞基的循环复习。作业系统的编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不能年级和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程度,编制适合学生学习难度相当的学习计划。二是要在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知识,实现对原有知识能力的复习和对新知识的开发学习。
2.内容的启发性
一个好的作业系统的评价关键就是作业是否具有启发性。《新课程标准》要求,“作业等应遵守高效的原则,做到练习少而精,具有相应的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培养肚子学习的能力”作业编制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所学知识应用。二是对于未学知识的探究。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的掌握不管是为了应付期末测评,更应当是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运用已学知识去探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对于未接触到的问题要懂得举一反三,这就是作业编制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启发”,实现锻炼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3.设计的关联性
语文教科书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同样作业系统作为语文教科书的一个子系统,其在自身的建设中童谣需要注意每一册教科书习题,每一单元,每一个课本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地进行、循环性和关联性,实现统一整体。哲学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都不是鼓励存在的而是同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构成了统一整体,因此,作业系统要实现真正的高效能就要统一整体,发挥“1+1>2”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业系统还要通语文教科书的其他子系统形成高效统一的合作关系。现代语文课本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现代的语文教材观要求,编制书籍所选用的文章要恰当,内容充实丰富,习题具有发散性和启发性,同时为了增加课本的趣味性还应当有相应的插画。最后,作业系统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还需要同其他系统保持相应的联系,拓展学生的学习面和建立知识网络。
二、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前文对于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相关了解,本文对于今后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编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系统的高效运转,提高初中生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重质精量
《新课标》要求练习题应当掌握设计少而精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认为,练习的题目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于是出现了“题海战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增加做题量,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题海战略已经不能适应新型教育的发展,因此,作业系统的编制应当打破“题海”牢笼的束缚,追求练习题的精炼和高效,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今世界,作业系统的科学化、系统化、精简化已经成为了主要潮流,因此,我国作业系统的建设应当紧跟时代潮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适合本国学生的作业体系。
2.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常见的作业系统的语言表述,主要是站在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语言表述通常会表现出命令式的语气。初中生位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具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命令式的语气可能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事倍功半的教学影响,得不偿失。因此,现代作业系统的语言表述应当用亲切的口吻取代命令式语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作业系统的题型不能够一成不变,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动向,紧跟时展潮流,做到在丰富多彩的题型中,语文知识的万变不离其宗。例如,在初中语文题型中我们经常看见的题型是“怎样理解这句话”、“则呢理解这一修辞手法”。学生常年碰到这种大同小异的题型,难免会出现厌学心理,不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3.促进认知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代的作业系统的编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语文教科书阅读教材作业系统的编制就稍显稚嫩,同时作业体系的编制也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另外,作业系统的编制的重要目标就是注重语文学科素养的能力训练,学生在常年的语文学习中只是单纯的学习语文知识,语文学科能力方面发展较弱。这就要求作业体系的编制还着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能力、探究和反思能力、思考能力。课后习题不再是单一的只是考察,更是对整体语文知识脉络的掌握,不再是零散的徒有其表的空架子,更是一种科学的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方式。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学生语文教育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编制更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战略性,应当顺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学习的主题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7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30
备考复习之于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教材梳理、提炼、去粗取精。复习的要旨就在于:将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课本内容考点化。化学复习之于学生,就是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是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简言之,初三复习的价值在于帮学生诊断、暴露、整合提升。
初三备考复习教学大体都是从三个重要环节着手:即备课、上课、讲练。一线教师普遍感觉初三复习时间紧张,复习课很难上好,原因之一就是备课不精。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具体的教材。如果教师一味凭借主观判断,将臆想的问题强加给学生,无疑是对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只有实现“内容考点化”的初三化学复习备课,才能有效提高初三化学备考的复习效益。有鉴于学业考试试题的导向作用,本文拟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核心内容和高频考点进行剖析和总结,把脉学考最新动向,诊治化学教学的“病理现象”,提升复习课堂效益。
一、卷面分析:“望”学业考试之结构脉络
纵观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从题型、题量、内容等方面均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难度控制较好并且趋于稳定。客观题比较基础,有利于衡量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即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主观题中的填空题难度适中,综合能力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的难度较大,具有合理的区分度,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的择优选拔。
二、数据剖析:“闻”考试评价之反馈信息
试题的难度系数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即考生在一个试题或一份试卷中的失分程度。“难度系数”也可以理解成“容易度系数”。难度系数越高,可认为试题总体的难度越小,反之,难度系数越小,则表示试题难度越大。
通过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的难点分析发现,所谓难点,多存在于教学和考试关注角度的分歧之处。“考试大纲”中罗列的陈述性知识,而不是考试所考查的策略性知识,即在特定情境中运用知识的策略。所以,单纯依靠押中或复习陈述性知识来应对学业考试,而不让学生学会在问题情境中运用和深化知识的策略,正是学生考试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例如:2011年广东学业考试的第16题,表面上看考查的内容有:“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分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分类)”。在考试大纲中都属于基础知识,一线的教师也一致反映这些知识在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中都是十分重视和训练的知识点,但学生的考试结果(难度达0.5)却显示“这是一种难题!”根源在于试题中设置了新的情境――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而隐藏了“物质的微粒性”的考点,本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策略,而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调用熟悉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统计和分析对常年执教毕业班的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值得冷静地思考几个问题:①对于一份25道化学试题的试卷,真正的难题有哪些?②为什么知识点貌似都讲过,为何学生考出来的成绩仍不如人意?③卷面上所谓没有考到的知识点真的没有考查吗?
三、课标寻踪:“问”学考命题之思想立意
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和要求,“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应根据《标准》要求,考查化学学科课程中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并注意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合理分布。”“内容范围以5个(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一级主题形式给出。”根据这5个一级主题的评价目标以及具体内容对近年来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逐题进行统计(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广东化学试题在保持了题型、总题量、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学科内部5个一级主题的考查内容在题目数量、赋分值的分布上有所调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大知识板块在学业考试命题中的地位,对化学复习中核心主题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 科学探究――课程核心、举足轻重,分值最重,难度最大
自2013年起,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说明:不孤立进行探究方法的考查,而落实在另外四个主题的考查中,试题内容比例:25%~30%。科学探究的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的气体制取、物质的性质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与优化等等。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逐步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题型也推陈出新,在选择题、填空甚至计算题都屡有出现,实验题的形式也是多样化。
2. 身边的化学物质――核心部分、知识主干
有关本主题的命题,近年的化学试卷除了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外,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及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在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时,均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载体进行考查。
3.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好化学的关键
本主题聚集了大量的化学用语,这个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能够准确、简洁地记录和表达极为丰富的化学信息与思想,使之方便地交流,对于化学科学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内容抽象、易于混淆,学生对于这一主题的内容较难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属于教学中的难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比较侧重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丰润,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4. 物质的化学变化――理论基础、能力为本
这一主题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会初中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具备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5. 化学与社会发展――体现学科价值、渐受重视
此主题的命题数量和赋分值逐年递增,而且考查的难度不大,体现了学业考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彰显学科价值。
四、章节权衡:“切”常态教学之“缺失”症结
需要说明的是,化学试卷分析并不是单纯把试题肢解成单元知识块,把考试当成知识点的随意拼组,因为这样会破坏试题的整体构思和布局,对复习和教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于以能力立意为命题宗旨的学考试题,在命题的过程中已不再过分关注各单元、各课题的比例,其考点是在于知识的单元组块之间的内部关联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上。因此,对于学业考试中的“章节权重”分析,并不是只停留在从考查知识的表面层次上去归类知识的所属单元课题,而是旨在关注试题的立意和构思,分析试题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凸显知识单元件的内在关联性和整合性。鲜活的考试题例和难度分析,可以呈现和切中平时教学的“缺失”和复习课堂的“症结”,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五、核心聚焦:“诊”学考复习之有效良方
《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基本知识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核心主干”,是知识内容的选择层面;二是“基础性”,是知识内容的性质层面。教材中出现的知识并不都是“基本知识”,因为有些知识不属于“核心主干”范畴。学业考试的“基础性”强调的是“核心主干”的覆盖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实际上,考试没有教学那么广阔的发挥空间,受制约的因素很多,还要满足全省各地区的不同需求,所以一份试卷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学生一整年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所有思维结果面面俱到地呈现出来,只能选取基础、主干、核心的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并将化学特有的、重要的思维方式贯穿其中。对于基础、主干、核心的化学知识是年年必考的内容,只是每年考查的侧重点和试题形式会有所变化,突出知识灵活应用和学以致用的价值。这些在师生备考中必不可少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命题点,即是化学教师所应该剖析和归纳的核心考点。
基于以上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总题量高达75小题(问),年均考查7道化学方程式,年均分值高达16.2分(统计只是单纯的化学方程式的分值,不涉及含计算的分值),远远高于其它考点。除此之外,化学式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肥、物质的分类、溶解度、环境保护、基本实验操作、装置组装与选择、pH、化学用语、化合价、微观示意图、反应类型的判断等核心热点几乎每一年的学业考试都出现。而诸如多功能瓶的使用、图形数据等考点,虽然不是每年必考,但往往是学生最怕的、最容易丢分的题目。
六、结语
学业考试不仅是学业评价的过程,还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教育指点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立足让每个学生收益和协调发展。高质量有水准的学业考试试题,会与义务教育新课程理念保持一致,促进学生发展;会与教学形成合力,着眼于学生未来,共同科学地、有目的地促进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对于学业考试试题,应关注命题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总之,化学学业考试是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过程,而教学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根据地。当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和考试的共同目标,教学和考试就会在同一标尺下关注试题的内涵和价值,就会互惠共赢,共同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明贵,徐泓. 2014年安徽省宣城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评价报告[J].化学教育,2015,(7):39-44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并且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因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互助学习课堂正是对于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的具体实现方式。笔者在分析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语文课堂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包括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与情感、培养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以及开展探究性教学等,以期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语文课堂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中,最强调的就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其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与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表现学生课堂主体的重要方式。
(一) 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语文课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自主户主学习的重要手段。通常来看,人一旦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兴趣,其就会发自内心的去探索与学习,因而兴趣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从而让学习能力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从而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认可,这对于学生建立超越自我、激发学习动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 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语文课堂,能够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这一观念不断被强调。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语文课堂,是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承担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其主导作用不断被增强。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主导,学生只能够接受“填鸭式”教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阻碍。而将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课程的乐趣,正是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强化的体现。
(三) 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语文课堂是新课程标准落实的表现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先学后教。而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正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教学方式。通过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构建,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都能够得到极大的增强,通过分层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能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而让学生能够依据自我学习兴趣与水平进行个性化教学与眼神,通过合作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二、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语文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与情感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对文学产生兴趣,对文学产生情感,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而,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语文课堂,首先需要建立起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与情感。例如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文学的魅力,并且逐步了解社会与自然,这对于学生智慧、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通^《为你打开一扇门》,让学生们初步对文学建立起兴趣,还可以通过《往事依依》与《十三岁的际遇》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与兴趣。例如《十三岁的际遇》,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在刚刚进入学校的心境,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们感受考进北大的激动的心情,根据课文中作者的视角与心情去体验作者的心境,从而让学生们了解课文中学生的纯洁、专注、自由与生机,最终深刻理解“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这句课文中心句,明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的目标。再如在学习诗歌《春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小组朗诵,通过动作或是表情来还原诗人当时忧国忧民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的伟大爱国情怀。
(二) 培养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与目标的能力
其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与目标的能力。当前,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而培养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与目标正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在新课程二期改革中,学习目标更加的细化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是人本理念的渗透,更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不是一个学生,而是几十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与态度,因而激发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能力,让学生们依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学习计划与目标,显得更有效率。
第一,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薄弱点制定目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自身知识结构掌握的薄弱环节是比较清楚的,因而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指导下让学生针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学习计划与目标的制定。例如有些学生对于现代文学中人物描写知识点比较薄弱,因而在学习人物描写极为出彩的文章时,就需要将这一方面作为自身学习计划的重点方向,诸如鲁迅的《故乡》与《孔乙己》,其对于人物描写极为生动形象,就是学生重点关注的方向。
第二,在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与目标时,教师要尽可能的予以指导与训练。例如在学习《变色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课程目标,即体会小说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重点把握人物的性格,学生在学习之后,就可以对《变色龙》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性格与形象分析,从而深化小说主题,掌握现实主义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
第三,让学生能够依据学期目标与单元目标制定自身的学习计划与目标,学期目标与单元目标是资深教育者对于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结合新课程标准而制定的目标,其具有更强的普遍性,学生则需要根据自身的个性将普遍的目标具体化,从而制定出最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目标。
(三)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中离不开更多的阅读积累,因而培养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厚积而后薄发,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写作能力的基础,少了阅读的积累,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在阅读中,需要让让学生有意识的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而让阅读更加有针对性。例如在学习《幽径悲剧》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作者在写藤萝之美之前,为何要用大量的篇幅书写幽径?”再如在学习《阿里山纪行》时,教师可以提问,“作者为何要写出雷劈过的神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脉络,然后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再依托合作小组讨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在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四)开展探究性教学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因而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程中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习,从而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孔乙己的原型吗?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见过孔乙己类似的人物?”通过一些问题的创设,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自主深入研读文本,从而了解孔乙己人物形象。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够很容易了解孔乙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物。再如在学习《醉翁亭记》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解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针对这一句课文,教师可以提问:“通常情况下,负者因为背负着东西,因而会感到疲惫而需要歇息,而行者在行走过程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美景时,则情不自禁的唱歌,但原文却是正好相反,‘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若是将其改动一下,改称‘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行不行?”通过这个疑问,学生们依据上下文理解之后,就会很容易明白出现这种相反的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醉翁亭的美景,正是看到了醉翁亭的美景,才会出现负者忘却了疲惫而歌,行者忘却了赶路而坐下欣赏美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采用新颖的问题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文本的核心思想,从而提高探究性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一、生态课堂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堂的生活化和活动化是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要构建生态化课堂,做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和谐结合,就必须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组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习活动去学习语文。教师要为课堂教学活动制定蓝图,让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整体把握,通过课程观的统领,根据学情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态课堂应该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和谐统一。在生态课堂的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老师的有效指导的自然结合,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生态课堂要突出教学的活动性,活动是生态课堂的核心内容,活动性的课堂就是强调动态生成,是在生成过程中不断发挥着自我驱动功能和自我平衡功能的动态系统,在这一动态情境中能听到师生生长的“拔节”声。
生态课堂应该是学生和老师自然配合的教学课堂,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主动的探究和老师的引导的结合。是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活动。要使教学过程的不断生成就要突出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师就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过程。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让语文课堂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生活活动中去体验语文,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以苏教版《我心中的语文》的教学设计为例,为了让课堂教学具有生活性和活动性,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教会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去认识语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语文学习设计自我学习评价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学习实际,填写语文学习自我评估表、写一份自我小结、讲一讲自己的语文趣事、讨论交流语文情结等主要的四个板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各种因素来预设各环节会遇到的具体情况来丰富教学设计细节,让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由宏观框架具体到细节,一步步趋于成熟,由此来探讨初中的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二、活动性语文课堂需要精心设计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学生反复练习和大量的作业。学生的学习还是被动接受,这是语文教学教学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再满足当代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此,为了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具有一定道德修养的、有思想、有学识的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和锻炼自己,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要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和知识性,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苏教版《我心中的语文》教学设计中,就要把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阅读、写作、专题、口语交际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特征和要求,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为国家的富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学习的激情。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去制定自己的语文学习计划,通过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