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7: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需求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需求论文

篇1

但是,这一假设应用在文化商品上却并不绝对成立。典型文化产品的消费带给消费者的满足感很可能是递增的。例如,人们在第一次听到某首歌的时候可能并不觉得好听,但是经过反复收听之后就可能觉得琅琅上口并哼唱起来。这一现象可以由布尔迪厄(Bourdieu)提出的“文化资本”来解释。所谓“文化资本”,是指欣赏和复制一种或一类文化产品的必要知识。由于“文化资本”的存在,人们的品味(及一般文化)可以内生地变化。此外,网络经济理论关于边际效用递增的假设也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网络经济理论认为,网络消费品的效用会随着新的消费者的加入而带来边际效用的增加。例如,只有一台电话被使用时无法产生效用,但当同一网络里的电话越来越多的时候,边际效用会递增。我们在消费某种文化商品时,例如看电影,就会发现当收看这部电影的人越多时,看这部电影得到的满足感也会越大。于是,我们在网上能看到电影公司发起的关于某部电影的讨论,很多电影公司也会在自己的网页上建立了电影论坛。但是,是不是所有文化商品的边际效用都是递增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文化商品中,处于需求层次下端或者知识含量较低的产品的边际效用仍然是递减的。对于边际效用递增的文化商品来说,其需求曲线向上倾斜,如图1所示。此外,文化商品的需求还具有随机性,即消费者对某种文化商品的消费偏好是随机和无法预测的。二、文化商品供给的特殊性

文化商品的供给更为复杂。对于一般商品来说,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意味着价格与供给量是同方向变化的。而对于文化商品来说,其短期供给曲线也是向上倾斜,长期供给曲线却可能是平坦的,如图2所示。对于大部分文化商品来说,其初期投入成本都很大,如电影、电视节目或唱片等,在制作时往往需要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但是一旦被制作出来,再复制的边际成本却是固定不变的。另外,文化商品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价格是基本上不变的,是非弹性的,而是刚性的。因为文化商品的生产周期很长,但演出周期很短。开始定的价格是策略价格,一旦实行就很难变动。因此,这部分文化商品的长期供给曲线通常来说是平坦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对于剧场表演来说,其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对于剧场表演的场地提供商来说,座位数量并不会随着票价的上升而增加。

此外,文化商品可以根据经济性质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私人产品、准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书籍、杂志、唱片、录音带等属于私人产品,这类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中最成熟的商品形式,经大量制作后通过批发、零售渠道销售到个体消费者手中;而电影、剧场表演、音乐演奏会、现场演奏会等属于准私人产品,这类产品是在有既定座位数量的表演场所中被消费的,即便是公开的,某人购票入场后仍在效果上排除了另一个可能进入观赏同一表演的人。广播电视和电视台播送的各种节目则属于准公共产品。文化商品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其供给方式的不同,而供给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产业性质的不同。美国经济学家皮卡德(RobertG.Picard)将美国的媒介产业划分为了四种产业。其中,电影、杂志产业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之间,录像带、唱片、图书产业大致上属于垄断竞争,而无线电视、报纸和有限电视则介于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之间。

文化商品在消费过程中也伴随着对文化商品的再生产,并且这种再生产在信息化时代下被扩大。当一个消费者存在正外部性的消费行为时,会增加其他该产品消费者的消费质量,等同于这个消费者在增加价值。因此,这个消费者也被认为参加了该文化商品的生产。在信息时代,电脑网络和通信网络的存在使得消费者参与再生产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赫希(Hirsch)认为文化商品总是被过度地生产出来。

三、小结

长期以来,文化在我国一直被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仅仅和事业联系到一起。这导致了我国的文化商品市场发展的不够成熟,表现在:文化商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文化商品的普及率较低以及对潜在的消费者的培养不够。然而,经济规律表明:世界经济的产业中心必将逐渐由有形的财物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贸易生产,文化商品的经济意义也将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因此,对于文化商品的经济学角度分析的重要性也将日益显现出来。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市场逐渐发展起来,文化在实践中也已经显示出产业性质的一面。至今,学术界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商品的研究仍比较少。基于此点,本文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文化商品需求和供给的特殊性。

【关键词】文化商品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市场

参考文献:

篇2

一般而言,90后是指整个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随着2008级新生入校,高校迎来了第一批出生于1990年以后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大学生群落的主体。90后大学生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美国大片、麦当劳、电脑网络等丰富的物质和发达的资讯环境让他们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生活方式以及所面对的现实问题都与过去的大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应地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形成的历史背景

1.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形成的时代环境

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全球化的新时期,相对稳定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存,不同文明和多种宗教的冲突,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距都对90后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90后大学生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意识形态并存的现状相应也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2.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形成的社会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利益驱动展开的广泛竞争使易于指标化的经济、业务价值凸显,而精神、道德价值面临挑战,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内容与方式由过去的精神鼓励为主转变为以物质利益为主、精神鼓励为辅。[1]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 “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历史性转折阶段。这一特殊时期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急功近利,诱发了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我国社会内在机制的这些转变对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形成的网络环境

90后大学生被称为“网络一代”,他们从小就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捷,网络世界为90后大学生开启了全新的精神文化空间,为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但网络信息传播主体角色的虚拟化、信息收集的无限性、信息的交互性等特点增强了90后大学生对信息识别和选择的难度。网上不同观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交融与冲突,特别是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必然会对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二、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特征

不同时代的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媒体技术全面介入的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让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特殊性和多变性。本文将从心理发展、审美需求、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和政治理想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心理发展

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和生活领域及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90后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均有了自己独立的认识,他们不再轻易苟同他人的见解,他们要求独立,追求自我实现,希望得到尊重、信任和肯定。但90后大学生生长在温室里,从小到大衣食无忧,很少经历过挫折和失败,挫折耐受力低,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心理失衡,容易导致思想和行为的波动。 转贴于

2.审美取向

90后大学生生活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极为丰富的新时期,他们对类型迥异的的审美对象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对美有自己的独特判断,会结合自己的个性生活进行选择。他们的审美取向广泛而有个性,只要能满足需要的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这种兼容并蓄的审美取向有利于开阔视野,但他们盲目追求高消费的享受型审美取向也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美缺乏深刻的理解,审美具有盲目性。

3.道德判断

9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总体来说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基本能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对中国的传统道德观表示认同,对于社会公德和基本道德规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也极为赞同。但是,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道德现象和形形的道德评价标准,许多90后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他们的社会道德内化还不深,道德行为方面也存在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脱节现象等。

4.价值取向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价值观念的交融和碰撞让90后大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灌输,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并向获取功利的方向发展。他们正由重虚轻实转向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价值取向上他们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注重金钱的价值和感官上的享受,合理的利己主义在90后大学生中很有市场。他们既不崇尚无私地为社会做贡献,也不接受以自我为导向取舍一切,而是选择以社会需求和自我发展相结合,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但基础是个人发展,这种价值取向同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形式和多元利益主体等体制的出现相吻合。

5.政治理想

90后大学生的政治理想总体是积极的,他们关心民主政治,爱国热情高涨,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非常关注。他们关心社会政治的同时也在努力追求个人理想,强调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希望社会政治发展的同时个人的事业、家庭、生活理想也能够实现。90后大学生在政治理想的追求上表现出明显的现实性,入党动机多元化、功利化倾向呈现出了追求实用与实效的心态。

篇3

导言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强调了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继续办好职业学校与培训机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到,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我们应该要让学校成为培育优秀社会人才的根据地,让学生在毕业前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适应职业的需求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顶岗实习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老师,到公司顶岗实习的目的不在于通过结业考试,而是为了了解企业文化及什么样的学生更适合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深入的了解现代公司企业的管理模式与择人标准、培养方式,以便学校指导学生学习与活动培养其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需要。下面笔者就在东莞统率公司顶岗实习过程中所了解到的企业文化理念对人才需求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微薄之见:

一、敬业诚信,企业永恒追求的职业道德

对于任何一家有规模有组织的企业而言,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员工素质高低的核心要素。职业道德更是支撑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因此企业不仅在企业内部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更把职业道德作为招聘员工的先决条件和辞退员工的重要依据。

在统率,每一位员工都是早上七点就起床,跑步1500米,然后是吃早餐上班,早起跑步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意志的磨砺,在每一次的跑步中其实就已经是一种与自己潜力的默默抗争了,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员工高精神状态的工作效率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拼搏进取意识,而这将对员工的一生都产生重大影响!

真正的一个优秀的企业从来不会刻意去追求职业道德,但却会在一系列的事物中体现高标准的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中,努力让学生适应各种社会角色,多方面考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从小事中增强责任心,在一行就爱一行,并在言行中体现诚信美德,打通人际关系网,如此,才能真正接受的起企业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坏苹果效应”、“水桶效应”中显示团队的协作理念

办公室“坏苹果效应”,也是此次在实习中,指导老师多次提到的一个企业用人观点:一个“坏苹果”式员工的不良行为会像病毒一样传播,最终会带坏同事或破坏一个好团队。而“水桶效应”则是实习中指导老师除了在德之外讲的另一个理念。在企业中,更多的是希望有一个共同进取、互相协作的团队,这样才能有效率保质量的完成项目。因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是一个公司和企业最看重的。

在这个讲究双赢的社会里没有人是孤立存在的,正如统率员工常说的一句笑话:“别忘了,你手旁边还有手!”在统率,我们看到了一种奇怪的企业活动,那就是员工们必须要完成在台上讲一百个故事的任务,这不仅加强员工自身素质的好方法,更是员工与员工促进交流,提高企业整体凝聚力的好机会。

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利用团队的力量征服一切障碍,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团队活动来体现团队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在团队中学习队友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三、细节与衔接中凸现不凡的企业文化

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之所以有这个感想,主要得于在统率公司中所看到的另一个现象:在公司中,每个小分局里的员工他们没有像其他公司一样有一个比较像样的食堂与火头师傅,而一切的伙食问题则由大家自己来完成,做饭只是生活上的一个细节,也许会有很多的人不以为然,但他们假若他们能在这个小事上、细节上建立新的平衡,并能愉快的完成,那么更能接受在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oneandone”的迎刃而解。从小事从细节做起,从古至今大家所提的一个点,也是许多人最为忽视的一个细节。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量案例反复证明,一家企业不论规模有多大,质量效益有多好,都有可能由于对某个环节、某个员工管理的疏漏而毁于一旦。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是一种长期的准备。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获得一些机遇,也就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当今大学生普遍自尊心较强,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更应该擦亮眼睛,在细节中发觉学生的独特闪光点,在激励中让学生快乐成才。同时大力教导学生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处处留心细节部分,做一个聪明人,更做一个“有心人”,做好别人都能做到的,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最大力度的完善自己,以迎接企业的高标准挑战。

四、“篮球架”原理,企业为员工设定长远发展目标

这次实习中更让我体会到了统率公司的另一个文化理念,也就是洛克定律,又可称做“篮球架”原理。篮球架有一个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而这次了解到统率一直是朝“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与高度的热情去追求,才会有如此的发展。因此,要想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应该设置有着这种“高度”的目标。

如果把立脚点放到我们的高职教育中来,我们大可在学校教育阶段就让学生学会合理规划自身发展方向,并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朝着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的找到奋斗方向,明白自己在大学里真正该学什么,该做什么,也让学生对以后的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同时我们不难发现“赏析教育”在督行学生的职业规划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就要求老师要在学生一步步进步中不断加大学生“追赶”度,让学生不仅乐意为之努力,更在追赶中不断的提升了自己。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与产业人才市场结合起来。以客户服务观指导教育教学行为,走产学“双赢”的办学之路。从企业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中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是教育学的一项成功的创新体制,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改革为切入点,与企业合作,按企业需要,开展学校员工到企业参与职业培训,以企业标准引入教学和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实施和运用;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开放式运作,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形成共同发展愿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机制,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走出一条成功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素质自我提高

随着科学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全方位普及,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类型结构和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已经逐渐向网络图书馆转型,而读者的需求也呈现出诸多差异性和个性化,在此环境下,图书馆员工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教育服务,用优质的服务,来树立图书馆员工的新形象。

1提高馆员业务素质的必要性

21世纪图书馆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网络化,二是数字化,这种网络背景就要求,我们的馆员队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根据传统观念,以为图书馆无非是借借书、还还书的服务部门,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技能,所以导致图书馆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也阻碍了图书馆网络发展的进程。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将不再只与图书打交道,而是与计算机、网络打交道,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对图书馆员提出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

1.1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

网上信息资源是由各种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多种数据库组成,图书资料人员除必须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它包括综合知识与技能;必须拥有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知识,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常用的联机专业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懂得修改图书馆的联机目录查询,能利用远程登陆检索其它图书馆目录等等。

1.2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

具有一定的外语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是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因为外文原版书刊在馆藏中占有比例较大,而精通外语知识的图书管理人员欠缺,所以外文资料利用率偏低。而且开展联机检索,网上获取信息,实现馆际合作,进行西文编目等等,也要求图书馆人员必须具有熟练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

1.3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员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图书馆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是图书馆员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图书馆各项工作发展的基础,也是图书馆员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另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献资料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加,信息量、知识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因此,除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外,还需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在系统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期刊学以及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在一、两个领域中学有专长之外,还须在此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熟悉和掌握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等相关学科知识,能对用户无法解释和理解的信息给予正确的解答和导读。

1.4不断加强培训学习

目前,图书馆从业人员虽然基本上达到本科文化程度,但全日制学历占少数,函授教育构成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主体,具有专业学科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精通外语,精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所以图书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馆领导要采取切实措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争取使每一位馆员都有机会参加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

2提高馆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每位从业人员,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2002年11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六届四次理事会通过了“确立职业观念,履行社会职责。适应时代需求,勇于开拓创新。真诚服务读者,文明热情便捷。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尊重知识产权,促进信息传播。爱护文献资源,规范职业行为。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素养。发扬团队精神,树立职业形象。实践馆际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拓展社会协作,共建社会文明”的图书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这一准则的确立为我们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准绳。

2.1热爱本职工作

由于图书馆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得不到它应有的社会地位,自身又无法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当今功利色彩浓厚的社会背景下,从事图书馆行业的人往往不具备敬业精神,懒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职业道德来说,高校图书情报人员应该首先认识到图书馆事业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图书馆事业当做崇高的事业,坚定地树立起敬业乐业精神,从而加强自己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2.2树立服务意识

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最根本的职能。图书馆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首先能快速、准确地找到读者需要的信息资料,并且能推荐相关的最新信息资源。其次,还要动态地了解读者需求,建立读者信息资源反馈体系,及时更新最新信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知读者需求,解读者所急。第三,也可以结合各单位的具体特点定期开展各种有关数据库及网上资源检索和使用方面的讲座,使读者较快地掌握最新信息。

2.3具有奉献精神

图书馆的日常实际工作就是为读者找书,给别人充电,牺牲自我,服务他人的一项工作,图书馆员只有具有奉献和敬业精神,外借才能做到一个“勤”字,阅览才能做到一个“静”字,咨询才能做到一个“实”字,古籍整理才能做到一个“细”字。

3提高馆员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一位公民,也应熟悉如宪法、刑法等有关国家的基本法律,除此之外,必须熟悉和掌握与信息服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有关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图书馆员是信息的管理者和传播者,必须要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意识,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又不违背知识产权法。必须具有信息保密意识,在信息产品的提供中,必须保护商业秘密,保护个人隐私,做到所提供的信息客观、公正、合理、合法。必须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对于需要传播的信息进行分级管理,加强网络安全保护,从制度和技术上保证信息正确、有效、安全畅通,以纯洁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服务中,遵纪守法,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经纪人。

4提高馆员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图书馆员担负的信息责任是读者获取信息的向导,帮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找到相关的资料,指导读者合理地利用信息资料。馆员要熟练地掌握要类数据,科学地编制各种导读系统或向导系统,有针对性地、定期地、分学科把资料搜集整理起来,方便读者查询浏览。

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和院校各系、部、教研部门的沟通,全面了解学科建设的开展状况,科学客观地提供学科发展的动态信息,充分了解师生对图书馆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满足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以及学生借阅的需求,从而实现图书馆“有限的空间,无取的服务”的工作目标。图书馆员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通过自己特定工作来丰富社会文明,应当充满对自己职业的幸福感和荣誉感,进而为工作注入活力,增强敬业精神。

馆员对读者,应当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在为读者提供规范化服务的同时,应当自然地产生对渴求知识人群的敬意,主动增强服务意识,体现对丰富知识,崇尚文明的敬仰。在接待读者时,要把读者当作自己工作和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取向,尽量满足读者地需求。在读者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诚恳地进行解释,得到读者的理解、支持和信赖,使读者以馆员良好的服务得到心理上的补偿,避免读者与馆员之间产生紧张、对立的情绪,成为读者的知音、益友,得到读者的信赖和尊敬,这样的馆员与读者之间才能很好地沟通情感,在通过丰富的职业情感,体现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形象,促进图书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

5结束语

博尔赫斯曾说过:“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如果天堂真的像一座图书馆,那么我们图书馆员就好比快乐的天使,我们是信息的建造者和管理者,也是信息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让我们努力完善自身素质,刻苦学习现代化图书管理技能,以推动知识产业科学的发展,旺盛的生长。

参考文献

篇5

一、引言

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好转.作为基础设施的电力行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建设.近年来电力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电力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供电是电力系统的中间环节.由于电网通道资源的限制.加上建设投资大、技术密集、运行复杂,使得供电一直是国家的垄断行业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供电企业已开始面I临着竞争.因此必须加快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走上良性循环。

二、邢台电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1、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以居民家用电器增长情况分析邢台市居民家用电器每百户拥有量表明,家用电器的增长情况直接决定了城市与农村人均生活用电量的变化近十年中邢台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消费支出有了大幅提高.城市居民的用电量增幅从1995年起大幅增加.但农村用电增长缓慢。随着收入的稳定增加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进一步向提高生活质量.选择享受型的生活用品转变,空调、电炊具、电热水器等高耗能家用电器将大量进入城乡居民的家庭,数年后可能会形成规模可观的“空调负荷”.“电炊具负荷”

2.电价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电价作为联结电力供应和电力需求的纽带.显然对电力需求或负荷特性有一定的影响使用适当的电价水平和电价政策的目的是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让客户从经济角度上更合理地调整其用电需求的时间,以达到移峰和填谷,提高客户电负荷率.使电力系统负荷特性曲线发生有利的变化

三、邢台电力市场供电对策思考

1.进行市场细分、强化市场意识

(1)电力市场的细分

电力市场中有同质市场和异质市场同质市场是电力满足基本需要的市场.如家庭.学校的照明.农业的灌溉.工业的电机等;异质市场是电力满足偏好层次需要的市场,如家庭热水器的使用,特种机械的使用等。

从总量上看,当前邢台电力的主要客户仍属工矿企业,占75%从电力市场的潜力看,发展较快的方面是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和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其原因在于:

1)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不足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离市场饱和相差甚远;

2)邢台市大部分家庭用电集中在照明、电扇、电视和电冰箱等小用电量电器上,而电炊具.空调、电热水器等大用电量的电器普及率有限,而在邢台各县的农村使用得就更少;

3)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新的大能耗电器还会不断出现..如蓄电池交通工具等。

(2)强化市场意识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电力一直是供不应求的商品。电力企业缺乏市场意识和营销观念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供电企业经营观念应该是:

1)竞争观念:要降低发电、供电成本.为降低电价打下基础,要有风险意识.要与煤、油、燃汽销售行业比高低;

2)价值观念:电力进入买方市场后,价格成为主要因素.要按价值规律,科学合理地确定电价;

3)供求规律观念:电力市场的最佳状态是供求平衡,适当超前,把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力度作为扩大电力市场的重点;

4)效益观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重视市场调节供求,用价值引导客户需求;

5)法制观念:明确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利和义务,依法管理;

6)优质服务观念: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电力和快捷、方便、有效的服务.

2.推行峰谷电价、调整用电结构

(1)电价制定的原则

电价是电力市场的运行核心.电价作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着电力市场中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和需求曲线的幅值、波形变化。电价的制定应遵循如下两个原则:转贴中国-1)平等原则:该原则是指相同的客户均享有相同的电价;

2)经济效益原则:在每千瓦时实现的价值大于供电成本时鼓励客户使用.以便保证经济效益

(2)实施峰谷电价

峰谷分时电价是财政手段中电价鼓励措施的重要内容当实行单一制电价时.在用电高峰期.会形成用电缺口而在低谷时期.又产生用电剩余若执行峰谷电价.在高峰期将价格上调.使客户效益转化成电力部1.-1利润:而在低谷期将电价下调.电价刺激了用电量的增加.并使客户效益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总效益

3.依靠技术手段、开拓低谷市场

采用新技术优化电力需求特性.实际上是削“峰”填“谷”电力经营部门应积极推广实用型蓄能技术,鼓励使用电热锅炉.大力普及绿色照明等

4.降低电力成本、实行优质服务

电力市场营销实质上是一种“以客户和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策略.优化电力需求特性.不仅要在硬件上采取措施.而且在软件上也要积极采取需要对策。

(1)积极降低电力成本

我国的电力成本和电价居于较高的水平美国的居民生活用电电价每千瓦时8美分.每月用电800千瓦时.占家庭收入的2%。我国家庭三口之家.每千瓦时6.5美分.电费占家庭收入的10%这说明现行的电价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因此,必须积极降低电力成本进而降低电价

(2)贴近顾客的服务

电力企业应该想顾客之所想.而且要比顾客想的更周到、更细致、更超前.它不仅要满足顾客的现实需要,而更要研究顾客的消费心理.将潜在的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具体做法是:1)积极采用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为千家万户服务,使客户在办公室和家中24小时都可以享用各类服务;

2)建立客户服务中心。为扩大电力在能源市场的占有率.可以在大型商场设置电力销售、培训中心;

篇6

 

花芽分化是果树年生长周期内的重要生命活动之一,花芽分化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果树的产量。果树花芽分化对明年苹果的品质产量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苹果树花芽分化时期

苹果的花芽分化形成是一定规律的生长过程。具体地说,果树花芽分化有三个时期,即生理分化期、形态分化期、性细胞分化期。生理分化期的具体时间是:谢花后四周开始,大约是40天左右;而形态分化期是生理分化期完成后,一直到停止生长大约4个月左右;性细胞分化期是次年芽的萌动开始至开花期。这三个分化期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来年的产量。生理分化期也就是叶芽转变为花芽的内部生理变化过程;形态分化是芽内部进行一系列分化的生理反应,果农只能从外观看到芽体的不断膨大;性细胞分化是在前两者完成的基础上分化出雄蕊和雌蕊,从叶芽转变化花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运转过程。

二、苹果树花芽分化碳水化合物需求

生理分化期需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首先要补充大量的养分,以磷钾为主再配部分中微量元素,用喷、施、涂的方法,使苹果树营养达到满足,给果树制造一个当年果实需要的养分,还剩余一定数量的营养,促进花芽的生理分化。如果营养不足,只能造成停长,而不能分化花芽核心期刊目录。特别提醒的是生理分化期,最好不要使用含激素的叶面肥和大量氮肥,以防刺激和破坏芽的稳定性,使树体虚旺生长农业论文,导致不能分化成花芽,形成果农果农所认为的假花。

篇7

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强调“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近些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促进教育现代化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对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需求。儿童读物百花齐放,动漫作品层出不穷,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规模空前,精品课程资源日益丰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儿童的文化生活,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针对幼儿园和小学起始年级孩子的文化作品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儿童发展的需要。3-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文艺是儿童语言交流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从小幼衔接的教育角度探究文化产业发展在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和教育现代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共建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参与 丰富文化产业教育资源

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如何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创作出凸显幼儿园教育和小学起始年级衔接教育特点,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作品呢?

谆谆告诫我们“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在儿童的世界里,教师、家长和同伴都是他们最直接的学习资源,他们身边发生的有趣的、感人的故事都是儿童文艺创作的好素材。教师和家长不仅要从自身做起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还要善于发现儿童生活中蕴含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对生命的珍爱,还是对生活中意志力的锻炼,教师和家长都能创造条件,让儿童在经历成长的过程中,收获经验和思考。这些有价值的素材,需要不断地从生活中积累,在实践中创造和积淀,从而成为文化产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欣慰的是,在儿童文艺作品的创作中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但如何让这些文学和艺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立足于儿童发展的角度呈现,并能将儿童生活中的真、善、美,真实地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教育儿童,就需要发挥广大文学家、艺术家和教师、家长、孩子共同关注现实生活的作用,让其适合儿童心理和认知特点,贴近儿童生活的作品,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收获。

合着时代的节拍,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让文学和艺术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们的生活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同心协力。

二、贴近生活 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近日,在安徽新闻网上看到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将联合摄制《父子宰相》,我们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精神大餐的期待中,也想撷取家喻户晓的“六尺巷”故事,探究如何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创作出让儿童能爱看、爱演、有思考、能传递“礼让”美德的优秀作品。

近些年,“六尺巷”作为桐城的一张“名片”被多次搬上舞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但幼儿园和小学起始年级的孩子,他们很难对整个剧情有所了解,更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剧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难以达到一定的效果。

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举国上下都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立足于儿童实际生活,让儿童成为文艺表演的主体,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六尺巷”给人们带来的启迪;以儿童的生活为背景,将“六尺巷”的故事以剧中剧为载体,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展示在日常解决同伴矛盾的过程中,让儿童从中学习“友善”的待人方式,潜移默化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悟“礼让”的魅力;以微剧本为脚本的创作方式,使儿童在贴近自己实际生活情景的故事中易于接受教育,并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儿童在学习优秀传统美德的同时,受到黄梅戏艺术的熏陶和感染,进而能通过学演黄梅戏,更好地达到美德和艺术教育的双重效果。

微剧本《“六尺巷”的故事》改变了单纯叙述张家和吴家因为宅基地引出“六尺巷”由来的故事形式,而是以小朋友凯瑞和冬晴在公园游玩因为去处不同发生争执,互不相让的时候,一个小哥哥上前将爷爷给自己讲的“六尺巷”的故事,以黄梅调叙说和诵读的方式劝说凯瑞,一个小姐姐结合老师给同学们讲“六尺巷”的故事,以黄梅调简述和演唱,表达自己对老师讲的“六尺巷”故事的理解。以儿童故事剧中呈现“六尺巷”由来的故事和儿童在学校学习《六尺巷》的故事以及经过“六尺巷”诵读宰相家书“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情景为媒体背景,将“六尺巷”的故事融入儿童的生活中。凯瑞和冬晴从故事中懂得了“礼让”的过程,也是孩子们思考和感悟的过程。“附近游玩的老人耳闻目睹着孩子们的变化,连连点头……”的场景,预示着“礼让”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编剧情节简单,儿童易于理解,儿童化的语言适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黄梅戏为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表演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能从中受到教育,增强对黄梅戏艺术的喜爱和感受能力;孩子们还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练表演,从而实现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更好发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在儿童心中,进而延伸到实际生活中。

三、搭建平台 创新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班班通网络和设备的顺利运行,科大讯飞研制的配套小学教学资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和安徽教育资源网的建设,为解决当前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为全面提升信息化教育效率,广大教师、家长和孩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愈来愈强烈。但现实中,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了解什么样的教育内容适合孩子,却难以兼有高质量的艺术素养;艺术家能将优秀的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提高视听效果,却难以开发出适合儿童学习和学校应用的教育资源;更由于一些基层学校教育中对一些来自本土的文化教育资源重视不足,缺乏对基本素材的提炼和加工能力,致使资源流失,优质资源没有得到精加工获得再次应用的机会。因此,结合《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对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第355号建议的答复》中找准的现阶段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尤为薄弱;经费投入水平仍较低,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且难以稳定;办园体制、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可持续发展乏力”的普遍性问题,提出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要有系统的顶层设计”要求和应对“细化措施,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的一系列举措,我们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多次开展资源征集给我们的启示中,深深地感到微剧本的创作和优秀传统文化剧本的改版可以从儿童的视角,通过儿童演艺来展示艺术生活,编演的过程可以完整地呈现,让原生态的艺术浸润儿童心灵的同时,给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提供一些帮助教师提升儿童艺术素养的资源,通过全省征集认证,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素材和资源选用平台;通过让经过专业认证的作家作品和艺术专业人才走进学校,为教师和孩子提供专业的艺术文化教育,教师和艺术专业人员可以共同完成文化艺术作品的编排和制作。通过打通教育与各行业的界限,让优秀的教育资源经过省级专业鉴定,使得优质教育资源从思想内容、编排摄制效果上得到保障,为开拓更多的市场资源搭建平台,实现在项目统筹中艺术和教育专业人员的互通互融和资源的共建共享,让适合幼儿园和小学起始年级孩子群体的作品更多地服务于基层教育。

前不久,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成功举办,好戏连台创意不断,人们对戏曲文化“从娃娃抓起”也有了一定的期待,尽管我们不是要求所有的孩子对戏曲都感兴趣,也不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学习戏曲的必要,但作为一种戏曲文化很有必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从中获得艺术感悟和传承发展的机会。黄梅戏进课堂,对于小学和幼儿园来说缺的是黄梅戏艺术教师,缺的是适合儿童理解和学习的黄梅戏艺术教育资源。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生性好动和好奇,黄梅戏艺术教育是满足孩子们在手、脑、口、身体全方位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教学相长,专业艺术人才深入孩子们中能和教师一起发现孩子们的需求,创作出更贴近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艺术教育资源。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纷纷提出了更加高远的战略目标,走国际化道路成为中资商业银行的战略重点之一。如何在与国外大型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中学习其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能力,无疑已成为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的首要问题。因此,学习战略是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必然选择,中资商业银行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上,以全球为市场、以知识为源泉、以学习为手段来培育和发展国际核心竞争能力,构筑国际竞争优势。

一、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所需人才的特质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一是要能够制定投资并购策略和方案并推动战略落实;二是要能够组织领导中资商业银行海外投资新设、对外参股、兼并收购的实施工作;三是要能够根据授权代表总行或集团公司对被投资并购机构行使股东权利等。这就要求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三种国际化能力:

一要有国际营销能力。面对外资银行抢滩中国以及中资商业银行走出国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资商业银行应迅速培育自己的国际营销能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建立全球化的市场网络体系。

二要有国际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对于一个跨国经营的中资商业银行来说,如何培育本土化的国际人力资源开发能力,选择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搭配,直接决定着国际化的成败。

三要有国际研发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本土化的国际研发能力是国际化经营的商业银行成功拓展全球市场的关键。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技术研发力量进行本土化研发,不断开发创造新的产品和技术支撑,提升中资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在东道国市场上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

国际化为广大中资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学习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新型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创新意识等隐性知识的机会。这些隐性知识植根于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的组织内部,只有通过本土的、互动的近距离学习,才能为中资商业银行所获取,从而延伸其国际营销、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和国际研发能力。

(一)外向国际化与本土学习

一是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并且大多已经做到经营本土化、研究与开发本土化和企业风格本土化。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中,这些海外分支机构的本土化过程培养了一批国际化人才。二是通过跨国并购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跨国并购可快速获取被并购银行的客户、网络及人力资源等,进而培育和发展新的核心能力,实现自身国际化能力的迅速积累。

(二)内向国际化与互动学习

一是中外资银行合作中的互动学习。中资商业银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目的有三个:补充资本金、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引进先进的技术。虽然实际效果有待改善,但总体上看,中外资银行的股权合作还是良性发展的。尤其是各中资商业银行伴随着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股权合作而开展的一系列培训合作,如RBS集团为中国银行提供了在司库、财务管理与战略规划方面的培训支持,汇丰银行向交通银行审计部派遣了专职技术专家进行了6个月的咨询培训,华侨银行向宁波银行提供了500万美元的培训款专门用于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在中外资银行合作中,中资商业银行从管理经验与能力、文化影响、学习控制手段等方面开展与外资银行的互动学习,使中资银行拥有了更多的国际化竞争能力。

二是中外资银行在竞争中的互动学习。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不仅在合作中互相学习,而且业务竞争中也会互相学习,因为竞争会使外资银行的“市场示范效应”、“金融创新的示范效应”表现得更淋漓尽致。外资银行在华的快速发展,使中资商业银行清晰地认识到竞争是学习过程的开始,中资商业银行结合市场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竞争中的学习机制,提高互动学习的效率,可以实现国际化知识的获取与内化。

(三)双向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和整合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使其经营活动与学习活动分布在全球不同的环境,并以此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支点,但这些分布于不同环境中的活动必须彼此联系和协调起来,才能获得全球扩展的优势。

1.双向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

中资商业银行利用外向国际化中的本土学习和内向国际化中的互动学习,并使两个过程中分别掌握的国际化知识进行协同,即充分利用能够获益的各种潜在机会以及这些潜在机会与公司技能之间的紧密关系,实现成本减少或收入增加。从这一意义上讲,动态环境中的中资商业银行必须协同其内外向国际化的学习路径,通过持续的培训学习过程维持国际化人才知识与能力的独特性。中资商业银行在实施互动学习与本土化学习路径的基础上,应迅速构建全球的培训学习网络,通过内外向学习培训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机协同和国际化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通过全球学习培训网络协同内向国际化中的互动学习与外向国际化中的本土学习,使中资商业银行现有的国际化知识存量重新组合协同起来形成新的知识。如果这一组合所创造的新知识与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组织能力和技术能力相匹配,中资商业银行就基本实现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协同。因此,在全球学习培训网络的支持下,中资商业银行才有可能在国内外市场建立竞争优势,并最终获得可持续的战略发展。

2.双向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整合效应

全球学习培训成功的关键是要使国际化人才进入世界主要市场以获取竞争能力和当地知识,同时在全球市场对竞争活动和各地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全球学习培训战略能帮助中资商业银行摆脱把各国市场分割对待的做法,从而在中资商业银行内部整合分散在各国市场中的资源与优势,以争取最大限度地有效配置国际化人才资源。在全球学习培训网络中,包括总部和海外机构在内的每一个节点都能在国际化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创新中发挥作用,而来自于每一个节点的国际化知识都被整合进整个网络中以便产生出新的知识并将其转移到需要的任何地方。

内向国际化的运作与外向国际化的运作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合更加强调全球学习培训过程的本质应是将中资商业银行在世界各主要市场上的竞争行动和知识技能整合起来,服务于全球经营战略的总体目标。具体而言,中资商业银行可在内向国际化中通过与来华外资银行的互动学习,吸收并积累适应于外向国际化阶段的必要经营知识;同时在外向国际化中实施本土化学习,由各个海外分支机构学习和汲取当地的经营知识并与母公司现有知识互动融合,以有效提高整个企业的知识存量和本土化能力;最后再进行内外向学习培训的整合,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性地生产和转移新知识。

三、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国际化知识将在知识基础层被重新分类和去情景化,再融入到银行走国际化道路的共同愿景、组织文化和技术中。这就有必要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和增设知识主管,目前中资商业银行的培训机构就可以承担这一角色,其主要任务是了解银行国际化的知识需求,建立适于国际化知识共享的环境,监控国际化知识库的内容、质量、风格以及这些方面是否与银行走国际化道路的方向一致,并进行强制性的批量化的培训。

第一,与国际化战略相配合,构建国际化人才培训体系。一般地讲,国际化人才培训需求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与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目标和发展道路相配合的兼并收购和海外投资新设相关的培训需求;第二类是与海外机构的目标和业务相关的培训需求;第三类就是与个人绩效、个人发展相关的后备人才的培训需求。中资商业银行应紧紧围绕国际化战略发展的需要,安排资源整合国际化战略框架的实施。

第二,与时俱进构筑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内容。从内容上看,中资商业银行职工培训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知识补充与更新,技能开发,观念转变,思维技巧,以及心态调整与潜能开发。目前中资商业银行海外业务范围已经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故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内容应围绕这三方面内容的五个层次构建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国际化人才培训新内容。尤其要注重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的培训;注重中资商业银行战略目标和发展前景的培训;注重专业知识培训、业务技术培训、基本素质培训、能力开发培训、思维技巧培训等。

第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建立国际化人才的全球培养网络。网络的出现为国际化人才的培训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培训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的产物,依托于网络,以电子化的方式提供全方位的课程在线培训,为员工提供全新的在线培训平台。这种培训方式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实现全员培训外,使培训项目质量可以得到事先控制、培训内容及时补充更新,机构遍布全球的银行职工可以立即接受最新的和一致的培训。

第四,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规划国际化人才的职业生涯。中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并结合国际化人才的发展需求,制订其职业需求战略、职业变动规划与职业通道,以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与国际化人才职业发展目标相统一。国际化人才培训的职业生涯管理,既要考虑“缺什么培训什么”,更要考虑培训的内容应该与国际化人才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国际化人才的不同层次和相应的职业发展路径的不同,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使培训既满足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又充分考虑到国际化人才的个人发展。

第五,建立国际化人才培训的评估机制。鉴于商业银行国际化培训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国际化人才素质,严格考核是保证国际化人才培训质量的必要措施,因此对受训人员要择优奖励和升迁就成为调动其培训积极性的有力杠杆。培训机构应遵循方向性、相符性、实用性、连续性、客观性、可靠性等原则,采用检查学习记录、实际表演评估、工作验证评估等多种方式,通过培训机构的事前评估、培训学员的事中评估以及培训机构的事后评估做好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以此判断培训是否取得预期培训效果。另外,还应该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档案,为以后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

总之,目前中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在培训过程中除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来加强内向国际化的互动学习和外向国际化的本土学习外,更要注意加强理论基础和宏观层面的学习培训,对学员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有可能更有利于国际化知识的传递和创新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GrantRM,Baden-FullerC.Acknowledgeaccessingtheoryofstrategicalliance.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4,411,41(1):61—84.

2.何庆明等.战略并购与知识联盟的学习效应[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3),p36-37.

3.吴波等.企业间合作经验的学习效应研究[J]述评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4),p14-19.

篇9

一、企业劳动力资源计划的确定。企业劳动力资源计划,主要包括企业发展目标、企业劳动力使用计划和企业劳动力发展计划三部分。

企业发展目标是指企业今后若干年所要生产的产品及其所需劳务的种类、数量、质量的预测和要求,以及其现有的生产经营资金、同行业的产品和所供劳务的市场竞争情况、现产品和现供劳务的衰减曲线,以及新产品或新供劳务的生产经营周期、经营场所、设备等,而且要考虑现有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新产品或新供劳务所要达到的专业技术程度。

企业劳动力使用是指为了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而对未来时期各类劳动力的需求情况进行的测定。这是制定企业劳动力资源计划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在生产经营规模相对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往往会使企业所需的职工总人数减少,而专业技术水平更高的人员将要增加,在编制劳动力使用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这一情况,如果对需要增加的各类劳动力的时间及数量测算得不准确,就有可能出现新的机器无人会操作,或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新的机器可操作。因此,制定劳动力使用计划,既要考虑企业现有各类劳动力的适应程度,又要对企业在未来时期需要新增劳动力的类型、数量和时间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

企业劳动力发展计划是指对企业现有人员工作技能的检验和企业在未来时期需要新增各类劳动力的预测。制定企业劳动力发展计划也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对现有人员从事新产品生产或新供劳务的适应能力进行技术测定,以便为未来时期提供现有人员的技术数据;二是在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预估需要新增技术人员的类型及数量。新增专业技术人员的来源,一是由专业技术学校分配;二是对有技术基础的现有人员进行再培训;三是调剂其他单位过剩的专业技术对口的人员。不论采用哪种形式,确定流进人员的流进时间和培训人员的再培训时间是必要的。

二、企业劳动力资源的管理。为了有效地实施企业劳动力资源计划,企业应根据计划要求从管理思维角度出发,对企业的劳动力配置、劳动力管理和劳动报酬等作出管理决策。

1、实行全员合同化管理制度。不论是固定职工,还是合同制工人、临时工,均实现合同化管理。企业对职工应坚持先培训、后上岗,考核合格并签订上岗合同后方可上岗,转岗也需要接受转岗培训。这样,不仅有利于鼓励职工走岗位成才之路,钻研技术业务,而且也有利于增强职工热爱企业、热爱工作的责任感、光荣感,提高他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稳定生产第一线的骨干力量和企业的生产发展。

篇10

企业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集中体现企业的主体价值和精神风貌,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广泛而深远的,是企业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软实力。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不仅是对进一步改革的部署,同时更是对企业文化理论的创新,为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理论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和实践基础,其集中表现在“一个飞跃”、“两个同步”、“三个基本层面”和“五位一体”的布局中。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工对文化需求层次和品味越来越高,与此不相适应的是职工文化建设的发展却相对滞后,重经济,轻文化,重企业经营管理,轻职工教育培训的状况不同程度的存在,职工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相对滞后。一些人员较多的基层单位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匮乏形成较为突出的矛盾,难以满足职工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职工文化活动开展难的原因

1.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个别基层单位对职工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缺乏深刻理解。

2.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基层单位重视不够,存在职工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是硬指标,紧迫感和主动性不强的情况。

3.工作落实不够深入,表面化、形式主义的东西比较多。

4.职工文化建设队伍与所肩负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还存在不适合、不适应的问题。

二、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突出重点,结合人才强国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对职工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必须结合实际,深入研究新形式下职工文化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措施:必须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创新职工文化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必须求真务实,不断满足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开创职工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完善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根据企业自身文化建设的要求,要明确领导职责,从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职工文化建设的深刻意义。推进以“职工之家”、“职工小家”为中心内容的职工文化体系建设。巩固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导的职工文化提升功能建设。完善职工文化品牌建设。寓职工的创造精神与职工文化载体建设于一体,使职工文化建设的载体多样化,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职工群众,用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文化大餐满足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职工文化建设的思考

1.职工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的精神文化素质。职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群体环境。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作用,要利用报纸、内部网络媒体、展板巡展等形式,加强劳模先进事迹的宣传,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广大职工把他们的智慧凝聚到为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建功立业上来。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职工思想道德境界,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2.职工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提高职工队伍的职业技能素质。加强职工文化建设,提高职工队伍职业技能素质,关系到增强企业竞争力;是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职工培训、职工技能竞赛、职工自主管理、职工自学成才和“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加快培养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引导职工学在岗位、练在岗位、奉献在岗位、成才在岗位,推动职工队伍知识化、技能化进程。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01-04

20世纪90年代末,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我们国家做出了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为此,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非常显著,并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大学毕业论文作为衡量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些年来其总体质量水平呈现出下滑趋势,这对于高校、学生和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

毕业论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实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属于一项涵盖学校教学管理的定位、目标、机制与实践,大学生多层次文化素质、个体化需求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内外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性教学管理工作。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认识和考虑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层次化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和多元化”需求、指导教师学术水平差异化与责权利险不统一、学校毕业论文定位导向与传统管理机制的不合时宜性等重要内容与影响因素,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优化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类别毕业论文教学定位与导向、基于责权利险一致性的毕业论文项目管理路径法,为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教学管理新思路和立体化解决方案。此方法对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等教学管理都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2]。然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仍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在形式重于实质、研究水平低、选题陈旧不当、内容抄袭拼凑、写作表达水平低、论文文本不规范、文献格式混乱等众多方面[3-6]。针对这些各种类型问题,研究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方案才是解决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研究学者主要从学生、导师和学校等不同维度给出了科研能力差、学生就业压力大、实验设备不足、重视度不够等大学生个人素质因素[7],指导能力有限和责任心不强等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合理的论文教学定位、论文管理流于形式等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8]。为此,表1详细列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为了有效改善和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低劣问题的关键在于,应以系统视角来全面认识和综合分析外部社会环境下招聘单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考察需求、学校对学位论文定位与质量评价管理、导师在学位论文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过程与绩效考核、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与责任态度等众多方面因素,采取因时制宜、因人施教的原则,建设选取一套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导师为主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分类定位与项目管理路径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维度上各种影响因素的积极叠加效应。

二、多层次类别的毕业论文教学定位与导向

篇12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色彩在生活中给我们的感受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敏感的。人的眼睛对色彩的感觉相对于其他图像来说具有更快的反映,说具体点就是眼睛对色彩的反映更强烈。每种色彩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每个地区、民族及国家甚至每个人都会因为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心理原因偏爱或禁忌某种颜色。大多数人面对色彩时的选择可能是纯粹的自我喜欢或是潜意识下的反应,然而这种潜意识中的选择其实是跟个人原因是有关联的。过去消费者对色彩的需求不是那么强烈,如今社会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品不断提高,多数人从满足生活需求上升到现在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要购买的产品,在使用性能差不多的时候,人们常会通过这个物品的视觉属性而产生购买产品的原因,色彩属性是视觉属性中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往往产品的颜色属性能对产品的吸引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色彩感觉的需求,产品的设计者在此方面需要不断的深化研究,根据产品的特性、用途及文化内涵来选择出契合商品的色彩,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色彩的选择在产品的包装形象设计中至关重要。

我认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为了更好的在包装设计中用更突出、显著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作品能够一目了然的让观者明白,必须明确色彩的重要性以及带给人第一印象的直观感受,在包装设计中,如果我们较好的利用了相关色彩的感情规律,将会极大的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以及对相关产品的兴趣,最终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所以我们要对色彩产生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色彩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