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7: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环境可持续发展

篇1

(一)代际公平代际公平主要是指人类在实现自己需要的同时,也要保证自身后代的发展需要。核心的理念是,每代人经过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在传给下一代时仍然拥有长久发展和利用的价值。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环境法中都有关于限制一些生物捕捉数量的条例,正是从代际公平的理念角度来设立的。代际公平主要有三项原则:一是保存选择的多样性,具体是指每一代人要保持当代资源的多样性,以满足后代人在发展资源的过程中仍然可以拥有多种选择。二是保持质量原则,这个原则的设立是为了确保地球上资源的再生和利用可以保持一个平衡状态。这样就能保证每一代人所面临的资源利用状况大致相同,保证人类的长久发展。三是保持平等利用原则,这是为了保证每一代人对前人的遗产都有公平使用的权利[2]。

(二)代内公平代内公平所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享有资源利用和环境使用的权利。这里指的人是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差异的,是具有绝对平等权利的。代内公平既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涉及了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这一原则具体在一些国际公约中有所体现,这些公约承认了发展中国家资源利用的实际需要,设立了帮助落后国家的种种条款,充分体现了国与国的公平关系。代内公平在实现的过程中也有着诸多要求,首先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其次又要求全球都建立合作的关系。代内公平的实现保证现代人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是人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任务。

(三)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利用相对于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有着不同的含义。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可持续利用是在不使其枯竭的情况下,以低于其替代资源开发速度的速度进行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对物种和资源多样性的保护,也是后代资源利用多样选择的保证。许多特殊生物的特别保护法的建立,正是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内容所指。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在保证其再生能力的情况下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再生和利用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从而保证每代人对可再生资源的公平使用权利。因此,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理念[3]。

(四)环境与发展一体化环境与发展一体化指的是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环境与发展一体化并不只是环境保护欲经济建设相互协调的发展,而是指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下,进行资源的利用来发展人类的经济。一方面是在考虑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把环境保护的目标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际上就是保证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可以保证生态的平衡,可持续的对资源进行利用,既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使人类经济的发展停滞,也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使环境恶劣。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而人民的生活环境却越来越差,正是由于没有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一体化。而同样的,一些落后国家的环境较好,人民的经济却发展缓慢,也是没有做好环境与发展的一体化。所以,环境与发展一体化是发展我国经济和保互人民生活环境的共同原则。

二、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我国的实施

我国对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关注很早,但是真正重视起来是在1992年签署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21世纪议程》文件。该文件的签署是我国真正开始参与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中的标志。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在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上尚有很多不足。不过随着这些年国际环境法的设立,已经促使我国人民在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上有了新的认识,我国也在环境法可持续原则的实施上有了不断的突破。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我国的实施是通过两个方面的,那就是我国的政治的规划与法律的制定。

(一)政治上环境法可持续原则的实施我国在政治上从1992年开始就制定了有关环境与发展的相关政策,而在1994年就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和社会的规划。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设立了15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经过了20几年,我国已经从提出经济可持续发展过渡到了落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从政治角度上,完成了环境法可持续原则的实施。

(二)法律上环境法可持续原则的实施随着近些年世界各国都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相关环境法律,我国现阶段虽然还没有将可持续发展明确的列在相关的环境法中,但是却处处体现着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从环境法的制定原则上来看,原来的发展原则已经从“环境保护欲经济建设相协调”改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这就说明我国在法律上已经对环境与发展为一体的原则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从法律制度上来看,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已经在我国得以初步的实施。可持续发展原则也推动了我国环境法的改革,对我国的环境法的制定起到了一定的影响[4]。

篇2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也同样走过一段弯路,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最近30年来,中国盛行“商人崇拜”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倾斜”,任何浪费污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借“发展经济”之名毫无阻碍地通行。错误的政绩观把“吸引外资”和“出口”当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首要指标,出口污染环境的产品受到优惠的“出口退税”的公然鼓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外商投资企业被奉为上宾,并得到低税率的优惠。在这样的政策思想指导下,中国当然会面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高速的经济增长变为不可持续。我们一直沿袭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少数人和少数部门致力于保护环境的努力与多数人多数部门为经济发展再上台阶的努力基本是属于“两张皮”,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区际间资源与环境冲突日益加剧,在这一时期虽然提出了工业污染防治战略,开始注意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但由于当时人们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加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环境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各种废水不断排入河流、海洋之中,城市周围垃圾堆成山,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天空已不再是以前那样蔚蓝。同时,森林的大量砍伐,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土地沙化面积日益扩张;水资源过量开采;农田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灾害损失逐年加剧,生态环境急剧退化。洪涝、干旱等各种灾害,作为大自然向我们的报复,不断发生。

二、做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很多地区的人们生态意识淡薄,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发展经济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好,保护环境也是为了给人类创造舒适美好的生活空间。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不应是矛盾的,而应是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积极控制人口增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于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好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力图使人与环境处于良性互动的和谐状态中,它同时强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适当利用资源,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我们的发展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有可供发展的资源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加速发展森林生态经济。我国从总体上看是一个林业大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当丰富,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均居于世界的第七位。但按人均计,中国是森林最少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土地面积为世界总土地面积的7%,而森林面积仅为世界森林面积的4%左右,森林蓄积量还不到世界森林蓄积量的3%。全国人均有林面积0.12 公顷,蓄积量9.1 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8%和13%。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数的54.2%。而且我国森林资源长期遭劫难,再植速度远不抵砍伐速度。森林面积的骤减,导致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繁。无数事实证明,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环境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最大的生态力,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维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保障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在这方面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国有天然原始林都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在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基本功能方面作用巨大,不可替代。

(二)保护好水资源生态经济。关于水,人类有太多的故事与悲欢,太多的依赖与梦幻。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孕育了生命,滋养着生命,承载着生命,平衡着生命,它以千古的温柔,给生命以无私的恩赐,也以千古的残暴,给生命以无情的毁灭。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计划。实施生态经济战略,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发展观。根据我国的国情状况,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篇3

1从最优化值到最小—最大值: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规划途径

关于方法论总起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即最大—最优化途径(maximization-optimizationapproaches)和最小—最大约束途径(minimax-constraintapproaches)。每类途径又可根据经济和生态指标进一步划分,形成一个2×2方阵的方法类型。

环境与发展规划中的可持续途径[1]

项目最大—最优化途径最小—最大约束途径经济指标目标:追求经济效益,使社会总效益与社会总成本之差值达到最大

方法:各类经济学优化方法目标:避免很高的社会成本

方法:包括最低安全指标(SafeMiniumuStandards)、可持续限制(SustainableConstraints)、预警原则(PrecautionaryPrinciples)、发展阈限(DevelopmentThreshold)等生态指标目标:追求生态适宜性和最佳关系

方法:生态适宜性分析目标:避免生态的不可逆恶化

方法:包括承载力(CarryingCapacity)、顶极环境阈限(UltimateEnvironmentalThresholds)等

生态最优化途径和经济最大效益途径都基于理性模式,依赖于完全的信息并相信基于科学知识,人们能制定一个最好方案。而最小—最大值约束途径的一个共同点是追求回避最坏结果的出现,而不是追求最佳状态。最小—最大值的概念取之于搏弈论中的最重要原理,即最小—最大值原理[2、3],它用来说明竞争双方为保障各自最低利益所应采取的战略。最小—最大值是一种平衡点,这一原理提倡对政策与策略进行多角度的或双向的选择,这种选择实质上是一种反复辩护的过程,本文所取之义就是在保障自身最低安全水平条件下,允许对方寻求最大利益的一种战略。

2最大—最优化途径

2.1经济最大效益途径

在经济最大效益途径中,货币价值被用来计量自然资产和人造资产,基本指标是成本效益。它根据成本—效益模式,分析和追求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最大社会效益,允许以人造资产来取代被消耗的环境资产。如果这样,只要最大地获取自然资本与人为资本的总和,我们的后代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说当代人的经济活动肯定可以使后代人的生活更好而不是更差。这一途径在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中的有效性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怀疑和反对[4、5]。理由包括:

(1)它用货币价值来衡量环境资产的成本或效益可能导致“定量偏差”(quantitativebi-as),因为估价大多基于人的偏好,即“支付意愿”(willinesstopay)。一个合理的环境计价必须依赖于完全的信息背景,但这种背景往往是不存在的。今日的杂草也许正是明日的癌症良药。

(2)它假设自然资产是可以用人为资产来取代的。这样一来,所谓的可持续性就被误以为可以通过维护最大的人为资产和自然资产之和来实现,而不是通过保护环境资产来取得。

(3)它把效益作为人类代际之间以及人与其它物种之间环境资产分配的唯一决定指标。但实际上,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只能反映当代人的此时此地的偏好,而不是下一代人的、更不是其它物种的偏好。

所以,以经济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指标无法指导可持续环境与发展的规划。

2.2生态最适途径

生态最适途径基于资源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分析,包括地质、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等的分析。规划的目标是寻求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的生态最适性。通过景观规划师I.McHarg的“自然设计”(designwithnature)[6],这一途径被系统化而成为本世纪规划史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发展。McHarg把该方法总结为“所有系统都追求生存与成功。这种状态可以描述为负熵—适应—健康。其对立面则是正熵—不适应—病态。要达到第一种状态,系统需要找到最适的环境,使环境适应自己,也使自己适应于环境”[7]。景观规划的目标是寻求一个生态最适的土地和资源利用状态。这时,对景观的每一种利用都反映景观本身的内在价值,而这种内在价值可以通过对所在地进行系统的科学分析来发掘。正如McHarg所相信的“我们可以因此判别生态系统、机体和土地利用的合适环境。环境在本质上越适合于它们,适应过程所做的功就越小。这种适合是一种创造,这是一种最大效益—最小成本的途径”[6]。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最适途径与经济最大效益途径在本质上遵循同样的理性思维。

生态最适模式在景观及环境规划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广为应用。但其弱点也很明显。它被作为自然决定论和技术崇拜论的模式而遭到许多学者的严厉批评。认为,这一模式对解决问题并无益处反而有误导之嫌。

经济最优化和生态最适化模型都相信人类的知识可以为人类寻求一条明确无误的、最佳的行动路线,认为这正是规划所要遵循的。完全的信息和系统的科学研究是取得这一目标充分必要的条件。这一规划的理性模式早已受到人们的怀疑[9、10]。人类的知识往往有其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有人甚至认为知识尚不能完全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11]。这种观点得到SIMON的认知学研究的支持[12]。他认为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没有一个决策过程完全符合理性的原则。人类并不需要完全的信息和同时考虑所有可能方案后再作决策。人类并不追求最优,而是追求满意的、并且基本上是可行的途径。

尽管经济最优化和生态最适化都遵循理性模式,而实际上两者所导致的结果是不能兼容的[13],经济上的最优化途径并不是生态上的最适途径,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是相矛盾的。由于对这种矛盾的认识,人们提出众多的通过限制经济发展来保证生态过程和环境健康的途径。

3最小—最大约束途径

3.1对经济过程的限制

最低安全标准(SAFEMINIMUMSTANDARD,简称SMS)是经济学家提出的众多关于限制经济活动和发展的概念之一。最早由CIRIACY-WANTRUP[14]提出,用来解决濒危物种的保护问题。这一概念试图阐明怎样避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最坏状态,如物种的灭绝。这种最糟状态是不可逆的,而其社会损失又是不可确定的。SMS认为物种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其可再生性只存在于一定阈限之内。一旦超出这一阈限,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就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导致人类可利用资源库的枯竭。由于社会和自然的不确定性,这种不可逆的后果是不可知的。防止这种灾难后果或最坏后果的一个办法是采用最低安全标准。利用这一标准,使足够的栖息地得以保护。SMS实际上来源于搏弈论的最小—最大值原理[2、3]。

假设社会必须在两种可能的选择中取其一:一是建水坝,从而获得电力,但导致濒危物种的灭绝;二是根据SMS,不建水坝,从而保存了濒危物,但丧失了电力。再假设,可以获得的电力价值为X;而濒危物种对未来的价值有两种可能性:可能性一,价值为0;可能性二,价值巨大,为Y。这样,两种政策选择与濒危物种价值的两种可能性构成最大社会损失(表2)

策略选择可能性一十的社会损失可能性二时的社会损失最大社会损失

篇4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环境危机是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的。

我们要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寻找环境保护的新支点。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从环境伦理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同时调整好三对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发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总体性危机,是人类沿着工业文明的轨迹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文明的价值指针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沙文主义)。这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以近代的机械论世界观及(人与自然的)二元论为基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自然被演绎成僵死的原料仓,毫无内在价值可言;人的使命就是去征服和占有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的奴仆。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硬核的世俗人本主义,则把人完全理解为一个受其感望驱使的“奴隶”,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使这些欲望得到满足。既然文明的指向是使人的欲望的满足,那么提高人类征服和掠夺自然的能力,使人们的越来越膨胀的欲望得到满足,便成了近现代文明的基调。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代际平等”。确实,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还威胁着后代人的生存。

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中,由于人口的稀少以及人们所掌握的控制与破坏自然的力量非常有限,因而他们对自然的开发离自然的承载极限还非常遥远。相对于稀少的人口及有限的开发力量而言,自然的财富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人们无须担心自己的行为会毁灭后代的生存家园;即使一个地方的局部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人们还可迁徙到别的地方去生存。加之人们的知识非常有限,无法准确地预见其行为的遥远后果,所以,对遥远的后代的伦理关怀基本上没有进入古人的思维视野。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完全改变了人类的代际图景。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一方面,由于人口的爆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与废物排放量的剧增,人类对地球的开发正在接近地球的承载极限;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增加,我们已经能够准确地预见我们的行为对于后代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因而,如何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地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的问题,便跃入了当代人的思维视野。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们共同的未来》)。

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当代人(具体的正在活动的一代人)的努力。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个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关键。

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也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

篇5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08-02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意义非常重大,第一次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开始深刻思考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会议。1988年,联合国理事会主题会议讨论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使得这次大会成为人类社会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会议通过的几个重要文件,如《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性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消费模式,甚至是外交关系都产生重大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可以选择的发展之路。在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中,有两个基础问题值得首先研究,即可持续发展的主体问题,以及伴随着主体问题的权利义务问题。传统理论认为,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上这些问题似乎不值得讨论,但随着生态伦理学把道德调整的范围由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以及环境法学对环境权利体系的深入研究,使这两个问题成为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建立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深人研究,正是从多学科多角度全面探索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经济学的提高整体效益,社会学的实现效率公平,生态学的共同进化,都有两个共同的基础问题:(1)利益、权利的主体范围是什么?(2)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如何?简言之,即可持续发展是谁的发展?“他”有权做什么?“他”必须保护什么?在可持续发展中,人作为主体居于中心地位。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人,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是人,进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又是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在肯定自然内在价值的同时,就有承认人在世界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尽管认识的程度有差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中国环境资源问题日显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既表现在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又暴露了与之相关的“人的问题”相当严重。单纯追求经济的片面增长,置环境问题于不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情况表明,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只有推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积极发挥人们正向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问题,从而保障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在可持续发展中,人应当承担的自然职责主要有:首先要保护地球免遭破坏和毁灭;其次要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维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坏境的再生能力;再次要善待地球生物圈中的每种生物物种,与之和睦相处。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主要有:首先要承担起尊重他人和尊重社会劳动的责任;其次要遵纪守法并担当起维护团体利益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责任;再次要担负起他人的生活幸福、为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贡献自己应有力量的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与发展关系内涵丰富,包括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与全球化等关系。中国正在出现的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是由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关系内部逐步产生的质的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集成转变的结果,松花江水污染等频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是促进这种转型的加速器。作为经济活动的资源要素和废物的受纳体,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环境与发展诸多关系中的基本关系;环境与社会的关系是公众对生存环境变化与生活质量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环境与政治的关系是核心,是党和政府对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态度,并左右着这些关系发展的方向;环境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一国环境与发展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反映,或者是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富悬殊,人口猛增和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最终走向现代化和文明。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解决环境危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根本出路在发展科学技术。只有大量地使用先进科技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减轻环境的污染负荷。

四、中国环境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大气污染问题严峻。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汽车尾气造成的大城市的NOx、CO、臭氧浓度超标,有发生光化学烟雾的趋势;颗粒物污染极为突出,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总悬浮微粒(TSP)超标现象。在中国部分城市,由于挥发性有毒有机物(VOCs)污染导致的癌症与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加,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七大水系,大中型湖泊及近岸海域水污染亟待控制。危险废物管理和控制亟待加强,环境污染事故成倍增长,已构成突出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以半挥发性、挥发性有机物、类激素、多环芳烃等为代表的微量难降解有毒化学品引起水体和土壤污染,通过污染土壤生产的农副产品进入食物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已经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随意倾倒或不安全堆埋,产生的渗滤和有害气体严重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酸化等引起的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加剧,水患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化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进一步地警告我们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根据上述中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

五、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合系统,要实现社会持续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必须首先做到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物质资源,其所有者是生存于其中的全体人类,而使用者也是全球人类。因而实现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唯一选择和基本任务。环境保护包含自然环境与资源和防止污染及其他公害两大部分。为了防治污染,必须制定环境立法,进行环境管理、监督,规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当然,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我们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为人类营造一个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的方面来实施。首先,合理利用资源。包括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其次,推行清洁生产。就生产过程而言,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就产品而言,要研究和开发生态产品,如中国生产出的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另外,还要树立生态技术观。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低投入、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持续发展的道路。总之,中国的环境危机不容忽视,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葛守昆,王志忠,曲福田.以人为本的行为分析与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 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篇6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鼓励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允许浪费和各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倡低碳消耗,高效率的统一经济增长模式。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为基础,强化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持续发展。资源是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基础,因此保持好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环节。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的条件之一。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性。生态保护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进步的发展是我们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体。

环境保护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和重要内容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应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匹配起来。因为经济利益上的趋动,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自然景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当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只有采取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措施,才能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重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建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能够达成一个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把旅游资源开发真正融入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将传统的被动式保护变为积极的保护。

可持续的发展旅游,与环境的保护应做到以下几条:

科学地有计划的开发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尽可能地减少因旅游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建立旅游投资效益的评估体系。建立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制止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在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防止因短期行为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制定包含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的环境论证,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旅游开发的决策过程中,应保护各级政府、相关的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有正常的参与渠道。与此同时,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把旅游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充分考虑旅游区的特殊功能,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对旅游区环境与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障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是世代人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为目的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其人人都自觉保护环境。旅游,其内涵博大精深,上包括天文,下包括地理;前浓缩历史,后展现未来。既是我们丰富的教科书,又是培养我们情操和体魄的广阔天地。由于旅游者文化层次不同,欣赏品位各异。要使每一旅游者,在每一次旅游中都有健康的收获,当然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作为旅游的管理者必须先提高自身素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去引领各界人士认识旅游的内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发大家,自觉地把旅游和保护密切相连,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

篇7

环境哲学思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环境哲学是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以哲学的观点来研究环境问题,通过哲学思想建立起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的世界观。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环境哲学思想来指导解决环境问题,指导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书中一段话令人深思,“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的产物[4]。这也说明哲学思想的重要性。环境哲学是为解决当今社会环境问题而衍生出来的一门哲学思想,运用哲学思想解决环境问题,经过辩证的肯定与否定,能够有效地指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环境哲学思想的本质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一样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其实就是经济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自身的发展。环境哲学思想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它从哲学的角度辩证唯物主义的阐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5]。告诫我们不能只坚持过去的传统的发展观,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资源有效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环境哲学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环境问题的改善,加速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快速进行。

篇8

随着环境资源稀缺时代的到来,企业作为微观主体,许多重大的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都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息息相关。企业所制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性、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资源的评价工作。审计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应当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利用上发挥积极的作用。环境审计正是针对当今环境的严峻性而提出的。它主要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由相关审计主体依法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一、环境审计的要素。

众所周知,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通过生产劳动适应并改造周边环境。由于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具备有限的承载能力,企业若要长期发展,就应该承担一定的环境管理责任,并处理好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向社会披露环境信息的对称性等问题,往往需要独立第三者的监督、评价与鉴证,亦即环境审计。[2]环境审计,站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通过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情况进行客观披露,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设备等经营业绩进行全面、客观、公允的评估,以此来实现对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的再监督,使其贴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是企业制订和落实环保战略、合理规避环境风险的需要,也是企业管理、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环节,更是企业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环境审计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敦促企业履行环境管理责任,完善企业环境管理监督体系和落实环保措施,促进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积极营造人与和谐相处的环境理念。基于此,环境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有关环境法规、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内部环保机构设置的健全性,监管的效果性;环保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合规性;环保措施、手段、技术的科学性、经济性;以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估等。归纳起来包括环境核算系统审计和环境管理控制系统审计两部分。

具体地,环境审计首先应对企业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环境会计要素进行评价。通过对与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相关的能够以货币度量的生产经营活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境会计核算系统的审计,、判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辅以相关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履行环境经济责任的有关情况。其次要对企业环境管理控制系统,诸如环境法规执行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制订实施,环境信息的报告与披露,企业环境质量管理的有效性等进行审计。通过对为提高环境管理工作绩效和环境质量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技术、和手段等方面的审计,对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辅以相关环境指标来评价企业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有关情况。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

1、环境资源的持久性。我们知道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和资源的生产消耗存在较强的依赖关系。亦即企业的发展主要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再生产为前提。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于其储量有限性和再生困难性,以及环境对资源消耗的有限承载力,如果企业生产排出的污染物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与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势必就会阻碍生产发展,甚至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反

而会陷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来换取企业短期发展的恶性循环怪圈。因此要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以

尽量少的资源力求最大利用率,达到环境消耗与生态调节相协调。不言而喻,环境资源的持久性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企业环境文化和环境战略。能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资源平衡、能量守恒的生产观、价值观和环境观,并将其具体落实到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战略上来,也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若无视环境因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生产过程中制造的烟尘、噪声、污水、废气、辐射等不仅直接影响从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工作状态和劳动情绪,还将对外界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这不仅违背了企业以工富民、创造财富、改善民生福祉的初衷,更影响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子孙后代的幸福。若能树立珍视环境、节约资源、绿色循环发展的环境理念,从企业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在点滴日常活动中坚持环境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与环境共存共赢,就能既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环保促发展,发展促环保,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3、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单位GDP能耗比率。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直接关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粗放式的以高能耗低产出的经营模式,只能在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区域内短期维持企业生存,但资源的枯竭和高的单位GDP能耗比率必然会阻碍企业长远发展,迫使企业转向走集约型、节能型发展道路。由此可见,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单位GDP能耗比率既是考量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评价企业资产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更直接影响企业的远景规划与发展,对其影响不可小觑。

三、环境审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关系。

1、环境审计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监督的过程就是运用法规来规范经济行为的过程。我们虽然认识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有好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作保障,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虽然宏观经济政策与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企业的具体经济利益上常常会发生冲突。[3]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性和盲目性,使区域经济和企业往往只顾眼前而忽视长远,况且环境的治理保护和高精尖环保技术的运用,前期的显性投入较大,而收益却是滞后的、隐性的、社会化的,其投入产出的线形关系不够明晰。这就要求客观上要有一种审计监督的约束力量,敦促企业环保资金的专项使用,促进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审计监督就是促进发展。

2、环境审计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根本动因。通常对环境会计的审计,着重了解环境会计要素、环境会计信息等有关企业环境经济信息。而环境会计的核算主要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通过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会计要素的审计披露,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企业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可以通过一些相关财务指标、环境指标来客观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通过对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的比较分析,可以找出企业生产经营、市场开拓、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整合环保信息,为重大环境决策服务。正是基于对环境会计的监督检查,特别是针对环保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的客观评价,可以运用财务杠杆调控环境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这正是环境审计不同于企业其他专项审计的地方,也正体现了环境审计在环保资金的监督检查上的不可替代性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环境审计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也就是和环境进行资源、信息、能量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往往不可避免会暴露出一些问题。预估给企业、其他社团和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对提高企业对环境的认识和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制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企业暴露出的问题为线索,通过对企业因污染环境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审计,审查企业污染环境的状况和程度,分析企业污染环境所带来的危害,找出引起污染的源头,进而提出有针对性整改措施,防患于未然。从这个角度讲,环境审计犹如环境医生一样,及时诊断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只有以此为契机,在不断矫正发展思路、排除发展困难、降低环境风险中,企业才能以健康有序的状态迎接跨越式发展。

4、环境审计是与区域和谐的内在要求。面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往往要新建投资项目。通过对重大环境项目的追踪审计,合理评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将经济活动放在环境背景下去考虑。这样就能克服经济理性主义的。近年来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环境污染一旦发生后再进行治理,须补偿的代价将相当昂贵。甚至有的环境出现后,即使经济上付出更大的代价,也往往难以清除和恢复。因此,在重大环境项目上,应认真做好投资的可行性,正确界定相关主体的环境责任,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只有全程对环境项目进行审计,时刻关注项目实施的隐性、社会化效益,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企业才能在人与和谐共处的氛围中赢得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环境审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环境审计只有监督好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才能为企业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透析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并针对环境审计领域的研究,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审计环境的构建。审计环境是与审计有关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包括文化、、、经济等环境。对于我国来说,环境审计之所以起步较晚,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尚在建设,企业管理体制也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发展。所以环境审计的实施需要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努力营造适宜环境审计的文化、法律、经济氛围,作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之上。面对WTO框架,面对环境问题的日趋复杂,对企业环保方面的要求成为新的市场壁垒,各个行业对污染程度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认识尚不完备。只有积极借鉴环境审计的先进和操作,逐步使环境法规、环境审计准则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环境审计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2、加快环境的实施和环境审计的立法工作。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结合,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信息。[4]环境会计也是环境审计的主要载体,企业通过对环境收益、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会计信息的严谨缜密地核算,才能积累丰富的财务信息和审计数据,使环境审计有据可依、有实可靠。同时也要加快环境审计的立法,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准则。环境审计尚属新生事物,在审计实务中既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更需要尽快建立评价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审计指标体系,以此来促进环境审计事业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3、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营造绿色环境文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企业的壮大都是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如果听任企业自发追求内部效益,忽视外部环境的承受能力,势必导致生态系统的迅速解体,就无法维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倡导新型企业环境文化。通过宣传要让企业认识到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要将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要通过国家主流媒体倡导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为荣,滥用资源、牺牲环境为耻的环境荣辱观,并以此为契机,在税收、产品市场准入、售后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使重视环境的企业既能赢得公众的支持与信赖,也能在经济效益上获得丰厚的回报,以市场导向来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披露力度,企业应将各种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披露。通过建立企业环境定期报告制度,要使社会各方面重视对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和监督,促使企业真正地重视、解决环境问题。

4、处理好环境审计与环保部门的关系。环境审计的核心职能是监督,要监督企业处理好微观经济利益和区域经济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当然还要将环境审计融入企业环境管理体系,通过配合环保部门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形成一个通力合作、和谐管理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将环境成本与国家财力、企业财力对等统筹起来,既是监督更是服务。只有这样,审计与环保才能形成合力,为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发挥作用。

当前,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将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作为关乎国计民生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作为审计监督的要义所在,只有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审计思路,将环境审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举措,依法履行职责,才能为促进企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

[1]王芳.反思环境审计依据透视环境立法的完善[J].审计,2004,(22):38.

[2]李雪,王恩山.环境审计的动因及其现状[J].财会月刊,2005,(4):34;

[3]熊丰.谈环境审计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审计与理财,2003,(7):39;

[4]苏振川.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3,(4):53。

篇9

人类是当今地球环境中高度进化的智慧生物,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思维、学习、交流、研究和总结提高的能力,他们从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步改善各种工具和操作方式、方法,不断地总结、提高和完善,然而,由于自然运动和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自然获取的资源也越来越多,随之,排放物也与日俱增,从而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诸如,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耕地面积减少,森林资源过渡砍伐、水资源的短缺,物种的消失、酸雨危害、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破坏。所有这些已引起当今人们极大的关注。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概述

2.1环境问题及其类型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其类型多样,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1)自然灾害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界本身运动引起的,人们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但是人为的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缓灾害的发生,加大或减轻灾害的影响和损失。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各种自然灾害既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与其他灾害连锁反应,形成群发性灾害,其影响和危害更为惨重。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伴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而产生的,特别是与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2环境保护的概念与任务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的任务是调控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在促使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运用各种措施(包括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科学技术的)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生态健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战略实施

可持续发展观念古来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则是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

3.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如下三点:

(1)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地球上所有公民享有利用资源、发展经济、得到美好生活的权利;代际公平:世世代代的地球公民应享有公平的权利,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的权利。

(2)持续性原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前提;人类应根据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调整生活方式,不能盲目地、过度地生产、消费。

(3)共同性原则:不同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由全球公民共同努力;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

3.2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过多,自然资源相对紧缺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积极有效的人口政策和各项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措施,使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资源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2)资源战略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透过资源战略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否可持续。

(3)环境战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使中国富强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始终把国民经济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但是生态环境恶化己经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经济和杜会的持续发展。因此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之一。

4.结语

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这恰恰为环境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指明了方向,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统一”的问题。 [科]

【参考文献】

[1]刘培桐,等.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篇10

自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习惯性地将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大肆获取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这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监督是会计的职能之一,环境会计的产生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环境会计的定义及目标

环境会计是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确认企业的环境成本及费用,分析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造成的影响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旨在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佳调配,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而不是提高单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环境会计是环境问题与传统的会计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其目标也突破了传统会计的限制更多地关注到社会整体效益。环境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在日常会计工作中的具体化,即在基本目标的制约下,进行环境会计的核算,为环境信息使用者(如政府环保部门、投资者、社会公众等)提供相关信息。环境会计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环境会计报告,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更加清楚其资源使用状况,促进企业自觉对自然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也使人们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的经济行为,重视生态坏境的保护。

环境会计产生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6%的速度高速增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国家的之一。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倚重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之上,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成长期的GDP中,至少有18%依赖于此。过多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已经阻碍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的本质是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牺牲的环境代价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生产成本核算中将废物的处置费用也包含在内,我们可以看出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环境会计使企业更加关注对废物的再利用,促进企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社会总效益的升高。与此同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使社会公众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的行为。企业为了提升社会公众形象就必须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环境会计的实施为社会监督铺平了道路,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环境会计的对象

在传统会计中,人们把会计对象局限于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而环境会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内容,将环境科学与会计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环境会计的对象将诸如企业的环境政策和目标,环境污染缴纳的罚款,经济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负债也考虑在内,这就使企业能够重视环境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体效益的影响,制定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环境会计由于其特殊性,在具备传统会计的一般假设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特定的假设。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多元计量假设。由于环境会计对象在一些情况下很难用货币进行计量,多元计量假设旨在环境会计核算中,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辅以实物计量、百分数计量或指数计量等方式,在某些时候,还可以用图表和文字附注加以解释说明。这种定性与定量将结合的计量方法,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情况,同时也能使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的环境政策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便于有效进行监督,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传统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不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将环境资源纳入到了会计核算体系之中,并将环境会计报告作为信息披露的重要手段。

针对环境会计对象的特点,环境会计报告中的信息披露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在用数据说话的同时,用定性的方式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估。这种披露方式不仅可以为政府、公众等报告外部使用者提供方便,而且可以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环境会计报告应对企业的资源、能源利用状况等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披露,对企业目前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这些影响不仅包括可能由于资源无法循环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成本增加而且包括由于环境问题造成的企业社会形象受损的情况。总之,环境会计的信息应做到完整、真实,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环境决策提供参考,从而发挥环境会计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经济发展应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环境会计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而且通过信息披露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整个社会效益的提高,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刘晓盈.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会计[J].商业经济,2006(8)

[2]刘雨轩.浅析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环境会计意义[J].时代经贸,2011(14)

[3]王黎.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5)

篇11

一、概述

(一)营销环境概述

所谓营销环境是指影响企业与目标顾客建立并保持互利关系等营销管理能力的各种角色和力量.营销环境从总体上又可以分为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或者说营销环境是存在于企业营销体系外部的无法操控的力量或者因素。这些力量和因素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以及相应目标的外部条件。

(二)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需要又要满足子孙后代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仅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更强调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采用高新技术,发展低功耗、良性绿色生态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企业营销环境和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现状

根据对大约300家企业的相关调查显示.超过7成的人认为市场营销在企业经营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比较流行的几个营销观念有推销观念、产品观念和营销观念。由此带来的企业的营销策略也各不相同,各有主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的营销环境现状是:总体上营销环境发展比较良好.有利于企业的营销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种经济制度、营销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目前还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弊端和漏洞,导致一些企业或者一些人为了利益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来进行恶意营销或者竞争。

三、营销环境和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

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给企业营销带来的影响.集中地表现为威胁与机遇两种情况。威胁是营销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局面和压力,造成消极影响;机遇是营销环境变化给企业营销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新的机会,发生积极影响。只有全面分析市场营销环境因素,才能对企业营销所处的市场营销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营销环境对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总的来说,营销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总的来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销环境对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首先,营销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营销机会.而且营销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带来新的营销机遇。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来讲,营销环境所带来的机会将是企业开拓新的领域的重要基础.企业必须要努力去抓住和分析营销环境,以使企业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其次,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最基础的资源来源,企业营销活动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金、人才等都是由营销环境提供的。企业的营销和产品的分配也是以营销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通过对营销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企业可以指定一个切实的营销策略,合理的分配资源,以最优的营销组合来实现营销的目标;最后,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最根本的依据。企业营销市场规划的制定要依据营销市场的现状等各种客观的因素,在遵守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通过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相应的营销持续健康发展。

(2)营销环境对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的消极作用。营销环境对企业的消极作用首先表现在在营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对企业营销不利的因素,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或者采取措施不当,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种种挑战.不利于企业展开营销活动或者不利于企业营销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企业营销的长久持续发展,企业应该及时的对环境进行分析和把握,对营销环境有个初步的掌握,尽可能的减少和降低各种负面因素。

(二)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要想实现企业营销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对外部的市场营销环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根据外部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指定详细的市场营销策略.而且要充分的把各种外界的媒体利用起来.主动了解政府的各种政策和仿真.尽可能准确的预测企业未来营销趋势和可能变化。另外在进行策略制定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绿色和可持续营销战略,为了确保企业营销能够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质量的提高。最终实现人类的共同目标: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篇12

现如今,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更多能源被开发和利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本身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威胁和伤害,环保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这一意识的产生和深化进而推动了环境保护工程的发展。上世纪末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工程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并进一步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对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性发展这一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这一思想在我国经历了漫长时期,充分展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建立的发展关系。21世纪初为了解决更加多元化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以及大部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与此相应纲领和基本议程。充分肯定了这一理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1世纪对外国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国家为了应对环境问题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能理论深入人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产生共识。在多年环境保护工作中,我国积极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国情,投入到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工作中。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理念被提出,伴随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理念很快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为我国顺利开展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目前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环境保护并不只是单方面的,包含的领域较多,比如建筑、政治、科技等都可以作为环境保护内容。由于领域各不相同,因此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关于定义自然也就有所出入,但毋庸置疑的是都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我国已经召开多次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会议,会议指出,这一理念既要使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为子孙后代谋福祉,避免由于人类能力的提升导致环境破坏问题越发严重。

 

二、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

 

我国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一直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社会发展。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4亿,并且每年人口数量正在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人口数量过于庞大直接导致我国环境发展缓慢,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的问题很难彻底解决。根据专家统计,到21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直接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均资源占有量将减少约四分之一左右;其次,老龄化问题严重。老龄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主要问题,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将增加子女赡养负担,而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比如医疗等问题。据统计,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突破3亿,这也意味着老人的赡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难题。

 

2.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环境建设的和保护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离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速度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但是企业随意扩张等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约束。第二,效益方面。我国环境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提升,但是环境工程施工单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难于管理,对我国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极为不利。

 

3.环境和资源因素

 

社会环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大气污染为例,对我国六百余座城市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城市大气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汽车数量猛增造成的。此外,水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在我国内陆地区较多,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且空间分配极不均匀,北少南多。

 

三、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环境的增长离不开劳动力、资源以及科技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当逐渐提高这三个要素的比例,实现累积增长,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环境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力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劳动力问题也始终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劳动力并没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但是却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上述三个要素中,要优先发展科技,只有科技得到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在环境保护方面实现了稳步提升,从整体上来说,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环境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科技方面不但没有取得进步,反而下降。科技创新率也在持续下降,这样一来,环境和科技就出现了矛盾,科技创新速度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环境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科技创新,从我国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应体系也将逐渐完善。环境体制的转型将会对科技创新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