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7: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工程测量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程测量实训总结

篇1

随着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测量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对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但目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课内实训和综合实训普遍存在实训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智能建造背景下测量新仪器、新技术涉及较少、实训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企业需求,无法达到基层一线技术骨干的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技能,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筑企业深度参与,通过校企合作成立的生产教学公司,开展了课程内容对接工作内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研究,经过实践取得了实效。

一、基于“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

建工专业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夯实专业基础、岗位分流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的“三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方式。对标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胜任力,构建能力递进的“三阶段、四模块”测量课程群。第一阶段(2、3学期)通过模块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二建筑工程智能测量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基础测量能力,夯实测量基础。第二阶段(4、5学期)针对分流后的施工测量岗位,通过模块三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培养学生高阶测量能力。第三阶段(6学期)企业实践培养,通过模块四测量岗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测量岗位综合能力。针对第二阶段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全面提升学生测量能力的要求,综合设计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项目。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依据建筑工程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实训项目;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1],基于真实在建工程开展“教学施工一体化”教学实践;引入职业岗位标准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开展基于成果的校企“双导师”评价,以利于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系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展技能强化训练

(一)基于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能力任职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对标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职务工作标准,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职务能力要求,融合智能建造中的测量技术要求,开发测量岗位能力标准,编制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标准。坚持基于真实工程、理实一体的改革原则,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取消内容陈旧、滞后于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知识,增加RTK测量技术、Cass软件应用、测量机器人应用等新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发实训项目

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针对某一个专业岗位,根据岗位职务、岗位职责要求,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建工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施工管理岗、施工测量岗等专业岗位,通过校企合作“三段递进式”系统化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专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岗位工作。针对施工测量岗位分流强化阶段人才培养要求,联合行业、企业测量技术人员、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分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过程的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形成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全过程、系统化测量实训项目,包括八个施工阶段,对应十个实训项目,以及三十一个与实岗能力对应的工作任务,详见表1。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基于施工过程的十个施工测量工序、三十一个工作任务,涵盖了施工全过程典型测量工作,使学生进行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系统性训练,充分体现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要求,真正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

(三)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强化训练课程涉及建筑工程完整的测量工作任务,需联合多个不同施工阶段的在建项目,包括开工准备、基础施工、地下室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砌体工程施工等完整的施工过程,进行实训项目高效穿插,实现全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通过课前准备、现场组织实施、课后总结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阶段,校企教师共同编制实训任务书,收集工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据实训目标进行实训内容分解,包括如下实训任务: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制定、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及检核。二是实训资料收集。联系在建项目测量主管,收集建筑物总平面图、施工平面布置图,建筑物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施工区高程控制点高程数据等资料。三是测量方案编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工程资料编制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方案及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测量主管作为企业指导教师与学院教师审查各小组测量方案,进行总结、点评,形成适合在建项目的测量方案。学生根据测量方案,为基于真实项目的现场实践准备测量仪器和工具。第二,实训现场组织实施。一是班前安全交底。表1 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实训项目设计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在建项目之前检查学生安全帽、劳保鞋及服装穿戴情况。进入施工现场前由安全主管进行班前安全教育,明确施工现场危险源,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二是实训任务实施。由企业测量主管、测量员和学院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业区域,分配实训任务。首先,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施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后视点,使用水准测量方法在建筑物三个角点测设±0.000标高,并做好标志。其次,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用钢尺沿结构外墙,由建筑物三个角点处±0.000标高线向上竖直量取设计高差,在施工层柱子钢筋上做出0.5米线标志。测量过程中钢尺下端配重,保证钢尺铅锤。用水准仪检核施工层的三个标高点,其误差应≤±3毫米。合格后以其平均标高作为该层的0.5米标高。若建筑高度超过一尺段(30米或50米),可每隔一个尺段的高度,精确测设新的起始标高线,作为继续向上传递高程的依据[4]。第三,课后总结评价。完成实训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实训内容、工作流程、操作技巧、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制作汇报资料。并选派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汇报,企业指导教师和学院指导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并进行提问答辩及考核。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以真实工程为载体,开展“双导师”指导、“双场地”教学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校企双师全程参与,理实紧密结合,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教学优势,提升学生测量综合能力。

(一)“双导师”指导与评价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联合项目测量主管、技术骨干与学院专业教师,组建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企业教师与学院教师全程参与密切配合,实训前根据现场施工进度,提前确定实训项目,及时提供现场实践作业面,审查学生测量方案;实训中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后的课程考核由企业导师和学院导师进行“双导师”评价,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权重各占50%。通过测量知识考核、核心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考核方式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二)“双场地”教学

基于真实工程,开展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双场地”教学,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双场地优势。根据真实项目工程进度,灵活安排课程实施计划,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紧密而有效结合,使现场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实战演练场。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

(三)“双制度”管理

学院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学生在校内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进入企业施工现场,需明确企业规章制度,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行动导向,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开展基于施工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课程实践性。每个实训任务设计工作要根据测量前期准备、测量方案编制、班前安全交底、测量任务实施、测量工作检查、工作总结评价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测量工作,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5]。

(五)强弱结合,团队协作

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为使每位学生测量技能得到全面提升、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强化,教师应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与长处,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进行分组,形成强弱结合的合理搭配,以利于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选派小组组长,明确责任义务,强调合作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团队的积极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合作学会分析、总结、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改革实践,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全过程、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学生通过系统化训练,对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有了全面认识,建立起系统化测量工作思维,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进入企业便能够独立承担一般建筑工程测量放线工作,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1]于桂阳,等.服务生猪产业链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实践——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五丰现代畜牧产业学院为例[J].湖南畜牧兽医,2022(1):40-43.

[2]魏静,林华.关于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162-163.

[3]翟翊,等.提高“现代测量学”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2):109-111.

篇2

近年来,测量新技术尤其是3S技术的发展,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受到挑战,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从传统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工程测量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地位非常重要,但内容庞杂,要很好地掌握该课程十分不易。因此,在测绘新仪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迅猛发展情况下,探索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是迫切需要的。

一、工程测量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现有的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的内容落后于生产现场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选用合理的教材,根据现场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对普通测量技术进行适当的删减,增加相应的应用测量技术和现代测量技术的相关内容。比如可以增加计算器编程、全站仪在施工放样中的应用、GPS在施工中的应用等。现在大多数的工程测量教材在应用技术章节讲的过于简单,这在教学中要讲到各个方面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普通测量技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通用,应用测量技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选用,现代测量技术作为学生熟悉测绘新技术及其应用。

二、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工程测量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和课间实习相结合是工程测量教学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工程测量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在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从引导的角度讲授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讲授中要留出适宜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手段不能一味的以板书为主,要适当的引进现代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善课堂环境;学生对所讲的知识理解是抽象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中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工程实例。

现在测量仪器品种甚多,发展迅猛,使得现在的教学设备陈旧和老化严重,落后于生产;而且现在大多数院校的经费紧张,没有多余的资金购买各种品牌的测量仪器、新仪器和设备,但是现在教学又需要,在这种供需矛盾的情况下,可以从网上和仪器厂家收集相关的新仪器的图片和介绍,使学生对新仪器有一定的认识。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教学资料在校园网上,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测量论坛和测量网站,通过互联网让学生了解测量的发展动态。

(二)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程测量实训是工程测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技能和测量作业方法的主要途径。但是现在测量实训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设计的实训项目还没有完全和工程建设相结合;实训项目偏少,测量仪器陈旧,未能完全把工程建设中的现代测量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运用近来;随着高职的扩招,现在的实训设备量偏少,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改革中,需加大实训设备的投入和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训项目的训练。

三、工程测量考核方式的改革

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有很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反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考核内容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导致学生只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一)工程测量课堂考核的改革

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最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往的考试多采用试卷进行,出一些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题目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书本知识,不能很好的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绩,但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差。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需要采取试卷考试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把理论考试、仪器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二)工程测量综合实践考核的改革

工程测量综合实践协同作战特点突出,这对培养团队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综合实践时,更应该注重对过程的考核,综合实践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实践的每个阶段,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由小组长对每个成员给出评价。实习结束后,以此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实习中,根据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仪器的熟练程度、实习期间的表现对学生做出综合的考核。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从事工程测量教学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很难掌握施工单位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需要程度。有必要定期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施工单位进修,以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工程测量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工程测量教学改革,非常重要,十分迫切。本文从现价段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探讨,对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聂志红.《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靳海亮.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60

Application of Task Driven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Survey

QI Xiufeng

(Inner Mongolia Technical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Civil engineering surveying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civil engineer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has strong practicality, wide application, new equipment and new technolog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has developed rapidly, etc. To explore and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in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task driving method to illustrate in train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ineering surveying, subjective initiative,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effective.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surveying; practical teaching; task-driven method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提出教学任务,把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到任务的各个环节中去,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效地建构所学知识并锻炼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设计教学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对于不同的课程,其任务的表现形态各不一样,但都应该是该门课程所反映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社会实际工程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从事该职业工作情境的再现。土木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应用面较广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是该课程教学的两大环节,在其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要求

在土木工程测量教学的过程中,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测绘技能的既有效又重要的途径,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实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个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教师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学习测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掌握一定的测绘技能,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其实训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有效实施任务驱动法并且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其课程实施和设计教学任务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设计任务要科学合理

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应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岗位中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优化和整理,既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高低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等各方面,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设计出来的实训教学任务能够通过学生自学和老师的讲解与引导等方式顺利完成,做到科学合理。

1.2 任务目的要明确

设计一个成功的教学任务是任务驱动法实施的前提。在实际工程项目的测量中会遇到各种不可预估的条件和环境,在工程测量教学中实训场地的条件和环境要尽可能模拟现场真实环境,具有仿真性。教师要编写科学合理的实训大纲和实训项目,要熟悉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和实训目的,经过认真思考,仔细衡量,科学、准确、合理地设计一个个的实训任务。而且任务的目的必须明确,让学生知道实训的目的是什么,能用到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使用到的仪器工具有什么,既要做到工程建设的应用性强,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并且要涵盖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点和要掌握和技能点。

1.3 任务的实施性要强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性很强。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工程应用性和教学任务的可实施性,尽可能设计一些通过实际操作就能够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对实训任务的完成来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目的。还应该注意实训任务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能够在上课有效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做出合理有效的任务实施计划,不拖沓,不延误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实训任务,使得实训有效率,有效果。

1.4 任务层次要分明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知识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很大,如果不通过知识的分解和技能的分项锻炼直接完成一个测量项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确实有困难,因此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把一个大的教学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而这些任务之间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通过这些小任务的完成,学生就学到了完成该项目所需要的知识,也能更好更快的掌握这项技能。例如,普通水准测量作为一个大的知识点,可以分为水准仪的认识和使用、普通水准测量的原理和施测方法及水准测量成果计算三个具体的小任务,每个小任务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彼此衔接、目的明确,方便实施,通过这三个小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能够进行水准测量的施测和内业计算,达到了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的目的。

1.5 任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是建立在“传递――接受”的教学理念上,实训教学一直充当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一般是先讲解完理论知识以后,再安排实训,而且大部分实训内容都是由教师把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要求讲说完,学生再按照统一要求的仪器工具、统一的思路和方法去做实训,明显体现出教师是知识的主动施教者,而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而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出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6 任务评价要健全

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过程简单而且片面,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考核方法应采用过程性考核和师生共同评价为主,并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提倡考核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学生每完成一个测量任务,教师就要对该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如测量方案的合理性、实施过程的正确性、测量标志的规范性、技术报告的完整性、测量数据的质量、测量成果的精度是否合格等等,教师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并且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最终再由教师进行总体分析和总结,这样既能使学生互相交流又能达到考核和评价的目的。另外,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可以将每个工作任务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和测试,如理论知识考试和仪器操作考核等,测试成绩也要计入每个任务评价考核的成绩。学生期末最终成绩为每个任务成绩的总和,这种考核和评价体系既客观又全面,而且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案例

根据上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要求,并结合我校院土木工程测量教学目标和项目及教学任务设置情况,以教学项目之一控制测量为例来说明我校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安排。在原来的教学中,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是独立的三部分内容,一般是分别讲完这些内容以后,再讲控制测量。随着我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把这些内容设置为一个教学项目,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把这些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到该项目中,再把项目分解为几个教学任务,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并结合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施该项目的教学,其项目及任务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这里仅供同仁们参考。

通过表1的教学项目及任务设计书可以看出,该教学项目及任务符合实际工程需要和社会岗位需求,任务设计科学合理,任务目的明确,层次分明,能够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要求掌握的技能点全部包涵在一个个的教学任务中,使学生通过这些任务的实训达到了掌握理论知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了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大大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 结束语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技能。随着测绘新仪器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并结合实际工程对测量人才的知识与技能需要,土木工程测量的教学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任务,探索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加符合工程建设需求的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50-0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纲要指出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某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结合专业历史优势和自身特色,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实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该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以工程测量技术岗位群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铁路、公路、建筑等土木工程施工企业为服务对象,以测绘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了“三岗并举、六方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

“三岗并举”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控制测量员”、“施工测量员”、“测图员”三个核心岗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六方对接”是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对接、学习实践与技术服务对接。“六方对接” 始终贯穿于岗位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强调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三岗并举、六方对接”人才培养模式(见下页图1)。

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改革教学组织模式,把课堂搬到施工工地、实训实习基地,使教学贴近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推行“六阶段、双柔性”的教学组织模式。“六阶段”是指按照“基本能力培养—适应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六个阶段组织教学,逐级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双柔性”是指在培养过程中的现场教学及顶岗实习环节根据工程施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按照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柔性安排人才培养的时间节点,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一致。“六阶段、双柔性”教学组织模式(见图2)。

第一阶段:“岗位基本能力”培养阶段(2学期) 该阶段能力培养在校内进行,学段为2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基本能力。在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基本职业能力。

第二阶段:“岗位适应能力”培养阶段(0.5学期) 该阶段能力培养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柔性学段,时间为0.5学期。将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如“线桥隧施工测量”、“工程控制测量”、“数字化测图”等放在施工现场,采用现场教学,由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指导,进行控制测量员、施工测量员、测图员的岗位适应能力训练。根据工程施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按照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灵活安排教学时间,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一致,确保现场教学的针对性。学生在现场教学期间直接在生产第一线接受真实生产环境与企业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及真刀真枪的操作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第三阶段:“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1.5学期) 该阶段能力培养在校内进行,学段为1.5学期。紧紧围绕控制测量员、施工测量员、测图员的岗位核心能力,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标准渗透到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将企业文化融入生产性实训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学生在此阶段应及时参加控制测量工、工程测量工的职业技能鉴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第四阶段:“岗位拓展能力”培养阶段(0.5学期) 该阶段能力培养在校内进行,学段为0.5学期。核心技能模块突出“一专”,拓展能力模块对应“多能”,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3S技术实训室、变形监测实训场,采取“教学做思”合一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拓展能力。学生在此阶段可参加拓展方向的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考取资格证书。

第五阶段:“岗位综合能力”培养阶段(1学期) 该阶段能力培养在校外实训基地、就业单位进行,为柔性学段,时间为1学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施工现场,由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共同指导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现与就业岗位对接,体验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强化学生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通过生产一线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群需求的综合业务素质,树立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吃苦精神。

第六阶段:“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阶段(0.5学期) 该阶段能力培养在校内完成,学段为0.5学期。学生在完成顶岗实习后返回学校,根据企业及其自身反馈,对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技能弱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授课与操作提高训练,并结合顶岗实习内容进行毕业设计,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梳理和总结,使其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升。

结语

该高职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现已构建了一整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优化、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了一个集“现代化、职业性、开放性、标准化、全方位”为一体的测绘综合实训基地,设立了一批关系友好、实力雄厚的校外实训基地,全方位保证了“三岗并举、六方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和“六阶段、双柔性”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毕业生在就业率、就业质量、工作业绩、核心能力掌握情况、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都有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红.高职高专院校测绘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9(1).

[2]魏旭东.高职高专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测绘通报,2006(3).

[3]冯大富,邓军.基于项目导向的工程测量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8).

[4]王德利,薄志义,李长青.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