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消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7: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艺术消费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艺术消费论文

篇1

视觉艺术消费时代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视觉消费化,二是泛媒介化,三是消解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的界限。

1、视觉消费化

视觉消费化,隐含了视觉艺术经典语言在消费时代的“白话化”和视觉图像刷新的快节奏性特质。在消费时代,消费文化的视觉可感性在不断刷新受众的视觉印象,追逐刺激暴烈的图像逐渐成为视觉艺术家的创作目的。wwW.lw881.com从消费信息的营销理念出发,艺术比任何时候都强调它的视觉感受。特别是非常态美感的视觉冲撞,语言和媒材由此从表述的功能中独立出来,显示出视觉艺术家在文化营销中强化感官刺激的企划策略。

在这个消费时代,传统绘画的文化叙述也常常演变为视觉快餐。比如传统文人画的荷花是“文化符号”的荷花,不论的荷花还是老缶的荷花,他们的作品并不在于表现荷花的真实性,而在于用个性化的笔墨表达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寓意或文化隐喻。在消费时代,这个“文化符号”的荷花却逐渐演变成“视觉符号”的荷花。如在张桂铭的作品中,不论荷叶、莲蓬还是水鸟、游鱼都被平面化地切割分离,作品像色彩分割派那样将碧绿、粉绿、中黄、土黄、普蓝、土红填涂在分割的块面中,以显示对象中本不存在的斑斓的色彩。这种以草书用笔编织的线与色块的构成,已无关荷花本体形象的表达,重要的是能否产生新的视觉冲撞。

作为传统中国画的媒介语言,笔墨是传达艺术主体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但进入视觉消费时代,传统文人画笔墨不仅被还原到没有文化身份的“水墨”和“彩墨”,而且追求画面外在形式感的新鲜刺激,由此把“图式个性”作为当代中国画最重要的创新课题。所谓图式个性,是指画面整体的结构、造型、空间、视角、色调、氛围、意境上显现出的个性区别,它强调视觉感官上的节奏、韵律、张力和错觉。①图式个性所呈现的艺术主体的个性往往是隐蔽的,它呈现的是视角与视觉的独特性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周韶华就曾说:“没有艺术语言的震惊力量,就不能震撼人们的视觉神经;没有超常的现代结构语言,就谈不上艺术语言的现代化。”②在这里,作为传统艺术规范和标准的“笔墨”失去了以往的效力。

2、泛媒介化

泛媒介化,一方面指视觉艺术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性转变为技术意识形态的操控性,由此将当代一切视觉信息技术的媒介都作为艺术媒介;另一方面则是传统视觉艺术的分类边界瓦解,各种媒介艺术特质的换位与整合。泛媒介化是消费时代艺术对媒介资源最大化利用,从现成品到人的躯体,几乎没有什么媒介不可以作为艺术的载体。

新时期以来,视觉艺术的发展就体现为由主流意识形态制约性向技术意识形态操控性的转变,即由政治意识形态到媒介意识形态的转换。在’85新潮美术之前,美术的发展与繁荣除了以往所注意到的诸多因素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忽略的因素,这就是权力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掌控下的美术体制的功能对美术创作的巨大影响。这种美术体制的运作模式,首先要处理的是美术创作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美术的政治化自然就成为这种政治社会美术的主要特征。’85新潮美术之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及艺术市场的繁荣,美术的意识形态性逐渐淡化,而其商业性逐渐增强,原有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美术体制渐渐失去了独尊的地位,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在这样的经济社会,一切视觉信息技术的媒介既是连接艺术与社会、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推动艺术不断刷新的手段与动力,也是艺术本体不断超越的载体。

非物质消费的“民主化”意识,还促使艺术内部的界限消失,艺术变成一种无限扩大媒介的混合体。美术,已不再是国、油、版、雕唱主角,连、年、宣唱配角的媒介尊卑性;已不再单纯是架上经典艺术的形象塑造性,而是模糊不同艺术语言的边界、创造个性化的媒材乃至利用大众媒体或日常物品形成的泛图像性。获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金奖的刘俐蕴的《山水图卷》,用棉花和白丝绸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图式和意境阐释为具有现代灯光和空间的一种场景。这个从经典艺术的角度既不能归类中国画,也不属于雕塑的作品,正是利用大众性的媒介营构了幽雅、恬静、神秘而独特的空间审美境界。这个可以让普通观众自由进出的空间装置,正体现了消费时代艺术媒介无限扩展的可能性。作为一个岩彩画家,胡明哲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作品却是《自然痕迹》装置,作品将不同质地的织物和纤维营构在独特的空间中,展现了作为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装置作为新兴的艺术种类,改变了人们观赏雕塑时环绕作品的被动性,而是让人们直接进入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装置是介于环境和雕塑之间的艺术,是雕塑的环境化,是有观念和意蕴表达的环境艺术。走向媒介综合,正是技术信息化对传统架上艺术的整合。因为没有数码成像技术、没有电子影像,行为、装置、录影便难以广泛传播,甚至也不足以成为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新媒介艺术就是现代传媒的产物,超大型社会传媒机器和国际互联网既是这些新兴艺术的载体,又是它们的消费对象。也正是科学技术的支撑,才加速了新媒介艺术的生产速度,加速了新媒介艺术的消费速度。

3、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界限的消解

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界限的消解,既是非物质消费“民主化”意识的深化,也是非物质消费“民主化”引发大众文化化的必然。大众文化的本质,是文化大众化的平等参与性,而大众的参与性和平等意识,必然会引导文化消费者成为文化生产者;或者说,文化生产者也成为自身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具有快餐消费特征的当代艺术,为每个普通人提供了平等的艺术参与、艺术创造和艺术消费的机会。那些在生产型社会中需要高难度专业训练和学养修炼的架上艺术,日益减少了它们的文化影响力,而专业技术含量少或者根本不需专业技术的装置、观念、行为、影像日渐显出其普及性。特别是数码相机、dv和拍照手机已成为大众日常消费的时候,普通人就可以完成一个画家的夙愿、一个导演的梦想、一个艺术家的名利。因此,当代艺术已疏离了人文塑造的技艺,而把具象、实物和现场作为图像的人文观念。这种文化理念正是物质消费的“民主化”模式带来的文化平等意识,不仅非物质的消费是平等的,而且非物质的生产也是平等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是消费时代对艺术家作为社会文化贵族身份的消解。艺术与非艺术区别的消失和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消失,最终抹平精英与大众文化的两极。

消费时代的艺术人文特征

从乡土大地的诗意到都市人文景观的时尚,这种作为视觉快餐式的消费时代艺术的转换,无疑都以都市文化和都市人文为主要观照对象,它所面对的文化命题,也极大地区别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文化理念。中国的城乡关系由原来的农村包围城市和农村供养城市的关系,转变为城市经济辐射农村,城市文明带动农村这样的新型关系。③与乡村相比较,当下中国城市是一种更为活跃的多元价值世界。

消费时代视觉艺术所转换的文化视野,在审美意象上,往往以都市人物和现代化的人文景观为观照对象;在审美角度上,往往从原来的“城市作为恶之象征”的批判性姿态转换为日常生存状态的描写和揭示。李孝萱,刘庆和、田黎明、周京新和何家英所表现的都市人物,都不再是从物质生活上否定都市文明的概念。刘小东、忻东旺、毛焰、石冲的作品注重以当下都市人物形象为表现对象,他们以平凡、本真、贴切和自然的视点审美凡俗人生。“他们不是英雄,虽然不过是平庸的凡人,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他们的作品以庸常生活为关注焦点,不是描绘飞扬的人生,而是表述安逸和劳作的永恒。他们的作品关怀和欣赏那些都市普通人,特别是城市新型阶层农民工的生存努力和为了生活所作的退让,即使这种努力是琐碎的,这种退让是阴暗的。喻红、申玲、刘曼文的作品还以性别生存为文化命题,切入女性在当代社会性别生存的真实境遇与艰难处境。生活在当下都市的女性,表面看来已拥有更多的权益,可以接受教育、丰富思想,也有获得工作、自立的机会。可她们的真实境遇仍处于劣势,在没有获得真实的性别平等地位以前,她们不过是“有美的躯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的被动者”。

消费时代这种艺术观照对象和受众主体的变化所形成的新的文化命题,自然也造就了消费时代的艺术人文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审美认识的游戏化转向、精神俯视的物欲化转向和类关怀的个体性转向等方面。

1、审美认识的游戏化转向

审美认识的游戏化转向,是美术在消费时代从审美教育的认识关怀,转向审美休闲的娱乐性关怀。

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现实是:’85新潮美术之后,美术从政治的美术、社会的美术、文学的美术、责任与工具的美术,回到形式的美术、语言的美术、本体的美术和文化的美术。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消费社会的逐渐显形,美术创作逐渐走向大美术的媒介整合,逐渐显露出追逐视觉消费的休闲娱乐性。这种意识形态工具角色和文学角色的淡化,意味着美术已演变为意识形态的边缘而成为大众消费市场的商品。④它不必再负载传统的重压,因袭沉重的历史包袱,扮演认知说教的角色,而以一种轻松游戏的心态并通过与金钱交换的方式来实现艺术的价值。

因此,作为文化消费的视觉艺术,在通过消费实现社会价值时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更多的是与受众的亲和性与娱乐性。消费时代最典型的艺术,都不是那些被动性的经典艺术种类,而是具有强烈参与性、互动性的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这种人文关怀的目的,也是游戏化大于审美教育化。正是从消费文化的游戏化角度,你才能在威尼斯异域情调的文化之旅中,解读蔡国强获威尼斯第48届双年展国际奖的《威尼斯收租院》时空错置与文化错置所形成的游戏性的冲突和对比;你才能在欧美休闲一族的女士们中,体验在异质文化圈书写出一种跨越文化差异“新语言”的趣味性;你才能在宗教信仰与仪式最浓郁的国土,阐释谷文达人发装置《联合国》在不同的种族和地区产生的游戏图腾的文化反响。这些作品无关于生活、情感,无关于个性、风格,也无关于形式和美感,它们运用的修辞手法,诸如复制、挪用、戏仿、反讽,几乎是讽刺与幽默综艺晚会最常见的娱乐手段。由此可见,这些作品的非审美性,更多的是站在漫画化、喜剧式的游戏角度,把重大的、严肃的、甚至是深刻的社会、人生和文化问题化解在幽默的戏谑与机智的娱乐中。社会、人生和文化问题,本来是沉重的,但消费时代的这些新媒介艺术却把它变得像相声、小品里的段子似的轻松和愉悦。这正是消费文化大众化的典型表征。

2、精神俯视的物欲化

精神俯视的物欲化,使消费时代的人文关怀失去了悲壮的意味。如果说,消费时代的视觉艺术是“欲望的感性显现”,那么,它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是用精神的“低姿态”与生活对话。世俗的一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那么重要。

审美认识的游戏化转向,导致了以往社会那种精神诗意与神圣的失落。它所体现的人文特征,往往是忽视或者放弃精神、情感的诉求,消解生产型社会艺术的道德感召和现实批判。罗丹(auguste rodin)的雕塑《老妇》(又名《欧米哀尔》)以艺术的严肃性表达了悲剧性的人文关怀。在这个用凝固性的雕塑语言表达的真、善、美的道德批判中,“老妇”形象通过创作主体的“精神俯视”所呈现的忧患意识反而获得了精神净化。而参加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瞿广慈的《英雄》,把本是“英雄”的形象日常化,那里已没有“英雄”非凡的气概和崇高的精神,只有挟裹在诙谐戏谑中的玩世不恭。罗丹的《老妇》和瞿广慈的《英雄》所表现出的审美变化,揭示出消费时代的艺术人文特征,已发生了从理想、忧患、崇高的精神悲剧性,向实利、诙谐和休闲的精神玩偶性的转换。

被商业殖民化的视觉审美,把“美”作为欲望的感性显现。精神俯视之所以物欲化,是和现实生活的审美化或艺术化分不开的。在生产型社会,人们一方面更多关注产品的物性特征、使用与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也因清贫的物质困窘而用丰赡的精神作为补偿。如果说,生产型社会强调的往往是艺术的生活化,在强调艺术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因现实社会物质的困窘而使艺术与生活分离、生活不等于艺术,生活只有通过艺术的“超越与理想化”,才能达到逼近而超越生活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那么,在消费型社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已发生了某种变化,即生活的审美化。在这种新型的关系中,因物质产品的消费性特征而强调艺术对生活的“进入与现实化”,追求的是一种生活酷似艺术审美的人生境界。⑤可见,精神俯视的物欲化是生活审美化的结果:人们一方面更多地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特性与形象价值,另一方面则是这种“诗意”的物质和审美化生活消解了整个社会的精神维度,当审美化成为消费时代衡量生活质量的尺度与杠杆时,物质困窘社会的艺术人文关怀,就从精神俯视转化为精神的“低姿态”。

3、类关怀的个体性转向

类关怀的个体性转向,是以社会生产的相对过剩为基础的。马克思曾在为创作《资本论》而写下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以物的信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他认为:“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⑥显然,类关怀的个体性转向,是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英雄”和“理想”在消费时代的失落,揭示出“个体关怀”在现代文明中凸现的社会价值。在生产型社会中,物质尚不能完全满足个体生活的消费,因物质贫困而产生对富裕生活与社会平等意识的向往,因物质贫困也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依存,类意识是生产持续性发展的必要社会意识,“精神俯视”的忧患意识也是生产型社会最典型的人文关怀。只有物质的贫困,才有精神的苦难;只有精神的苦难,才有理想和英雄。可以说,类意识和精神俯视都是“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根源。群体利益,形成群体伦理的道德规范,建立在这种道德规范之上的人文关怀,也以道德批判作为主要的审美价值。现实主义所表达的人文关怀,实质上是生产型社会以“真”和“善”为道德批判的审美判断。当社会进入消费时代后,因社会物质的变化而发生社会意识的某些转化,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个人消费获得极大的满足,“人”从群体的物质依赖中独立出来,物质的丰赡使个体消费成为可能。而消费的实质,是个体欲望的实现。因此,消费时代的人文关怀更多地是从类关怀到个体关怀,作为类意识象征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在消费时代失去了语境,个体意识、普通人的思想情感成为艺术表述的主题。

消费时代是一个艺术个体关怀和个人化时代。艺术创作被各种个性独特的创作理念所包围,成为艺术家实验新的创作载体与形式的跑马场。录像、摄影和数码技术在记录与表达个人感受时所具有的直接性,和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知识结构、生活背景与心理需求十分吻合,他们以纪录、拼贴、复制数字处理等不同方式构筑的图像世界,既捕捉了外部世界的变化,也营构了自我满足的空间。他们的作品所显示的人文关怀,往往不是对公共人文精神或人文问题的切入,而是“自我视角”的“个体关怀”。正像波伊于斯(joseph beuys)的许多作品一样,他的《油脂椅》显然不会产生公共性的人文意义,那“黄油”和“毛毡”所产生的人性温暖,只属于他个人的经历和体验。因为越是个人化、个性化的东西,越需要新的表现形式来支撑。为把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人性感悟方式表现出来,个性化的观念与语言追求便再所难免。而个性化观念与语言追求,也将赋予艺术以全新的面貌,给人全新的视觉审美体验。这种对于都市人的个体意识关怀和全新的个体表达方式,更适应与符合消费时代人们的视觉心理。

这种不是以人类命运拯救者的“精神俯视”面目出现,而是以各自个体的平等性身份(包括性别身份)生发的一种“自我视角”的“个体关怀”,所显现的消费时代的艺术人文特征,是和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传媒与网络所扩大的私密空间的信息传播、所提供的全球共享的个体终端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传媒与网络在扩大“自我视角”的同时,也复制着“自我视角”。电脑晶片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已预示了这个充分享有“个性”和“民主”的时代,恰恰因高度的标准化物质消费而酿制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某种类型化。即物质消费的标准化导致非物质消费的标准化。唯其如此,消费时代所呈现的“自我视角”的“个体关怀”,才具有艺术人文特征的现实意义。实际上,这种“自我视角”的人文意识,是对人类命运“精神俯视”的消费化,而艺术的人文关怀作为人性的内核并没有彻底消解。

在消费时代,艺术的人文关怀还转化为文化关怀。文化问题之所以成为艺术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世界范围的文化碰撞与冲突,成为隐藏在全球性市场经济背后最重要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则是国际间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消费市场流通日益频繁和紧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人文关怀,都共同面临着文化错置与文化解读问题。因此,艺术与人的关系也转换为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在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及其市场化、传播媒介、大众阶层的形成等综合因素作用下,“艺术”已经成为“艺术文化”,一种适应当代社会的意义符号的生产与消费系列。艺术文化性成为关注的焦点,艺术不是独立的语言作品或审美对象,而是一种文化形态。蔡国强的《文化大混浴》以不同肤色的人在中药浴缸的混浴,所表达的是不同肤色的种族文化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的交互作用,如果说这个行为装置也存在自己的艺术“语言”,那么这个“语言”是作品在西方文化语境的复杂作用下的产物,而作品凸显的意义,也是在西方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的公众阅读行为。像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审美上解读蔡国强的《文化大混浴》一样,当艺术的人文关怀转化为文化关怀时,艺术作品既有审美因素,也有非审美因素,不存在单纯的“艺术”或“文化”,而是一体化的实存。当代艺术的概念也因此演变为“艺术文化”概念,并与其他因素诸如政治、经济、非艺术文化之大文化语境构成互动关系。

总之,当下中国艺术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化市场经济中,因消费型社会的形成而发生的艺术人文特征的某种变化。这种新型的人文特征,既具有全球化消费时代的共同性,显示出中国在世界多元艺术格局中占有的份额,又具有消费时代艺术的中国文化特征,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当代性和时代性。

①见尚辉《从笔墨个性走向图式个性——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及价值观念的重构》,《文艺研究》2002年第二期。

②周韶华《上官超英的特写意象结构》,《美术》2000年第4期。

③参见杨扬《城市化进程与文学写作的改变》,《文艺报》2004年1月31日。

篇2

本文作者:种煜晖贾媛媛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法学院

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认的五种纠纷解决途径中,仲裁与诉讼因其裁决主体、裁决规则、裁决结果等方面的严格要求而有着最高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且相对于诉讼而言,仲裁方式解决消费者纠纷还有其省事、省钱的简易性优点。正因为如此,在对消费权益受损后选择何种途径救济的调查中,选择仲裁解决纠纷的消费者比选择诉讼的还要多(分别是0.3%与0.1%)。总结起来,仲裁解决消费争议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从消费者的角度评析。对消费者来说,仲裁解决争议具有廉价、快捷、公正的特点。首先,在仲裁费用的收取方面。仲裁费用相对于诉讼费用来说比较低廉。根据消费者争议标的额一般较小的特点,消费争议仲裁案件的收费不宜太高,如浙江省通过人大立法的形式规定了小额消费争议仲裁可以免收或减收仲裁费用,广州市也在《消费争议的特别规定》中加以明确,消费争议仲裁案件收费标准,以50元为起点,并根据《仲裁收费办法》减半收取仲裁费用,如果当事人确有困难的,还可以申请延缓或免交仲裁费用。其次,在仲裁员的选任方面。仲裁员的选择可以体现双方的意思自治,且实行“专家断案”的方式,有利于保证仲裁程序和结果的公正性。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选择自己依赖的、精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德高望重的专家作为自己的仲裁员,双方还有权共同选定双方都依赖的第三名仲裁员作为首席仲裁员。如果双方选定的仲裁员与其中一方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或者双方选定的仲裁员与其中一方当事人有私下会见、接受请客送礼等现象的,当事人就可以请求该仲裁员回避,另外再换仲裁员。从选任仲裁员的要求上,更具有专业性,更有利于保障仲裁程序和结果的公正性。再次,在仲裁程序的效率性方面。仲裁程序实行一裁终局原则,没有严格的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当事人可在全国范围内自主选择仲裁机构。而诉讼实行两审终审,还有抗诉、再审等制度和严格的地域管辖、级别管辖规定。尤其是小额的消费争议因其标的额较小、案情较简单,还可以比一般商业仲裁的最长期限(四个月)还要缩短,弹性较大。如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消费争议仲裁办法〉中规定,7000元以内(含7000元)的争议在受理后,应在45日内进行调查并仲裁结案。因此仲裁的一般程序相对于诉讼来说普遍比较简便、灵活,结案迅速,便于迅速、经济地解决消费者纠纷。而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程序中也可以由仲裁庭对纠纷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则要及时裁决。

其二,对经营者来说,仲裁的不公开性对其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保护比较有利,能够减少舆论、行政指导等方面的不利影响,还可以防止商业秘密的泄露。消费者提请仲裁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纠纷,救济和恢复自己被侵害的消费权益,只要获得较为公正的解决方案和结果就可以了,并不期待公开的程序或者严格复杂的程序。在仲裁中,只要经营者对消费者的要求提出具体的答复和处理意见,消费者一般不会摆出对抗到底的姿态,经营者一般也不愿为争议失去主顾、破坏与消费者的友好关系,更不愿意通过公开的审判程序与消费者对立,可能还会引起舆论的关注,造成更严重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损失。这种初衷使得双方都愿意采用不公开的仲裁程序来解决纠纷。目前,很多省市的仲裁委员会都设立了消费仲裁中心,以快速解决涉案金额较小的消费争议。如上海仲裁委员会小额消费争议仲裁中心,一两个月就可以对消费争议做出有效裁决,相对于消协更具权威,相对于法院更加高效,收费也更加低廉。以上海仲裁委员会小额消费争议仲裁中心为例,受理案件每件最高收费不超过800元,争议金额1000元以下的案件每件收费仅100元。

篇3

中美消费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篇4

【关键词】 消费社会;消费文化;艺术符号;多维流向



让·鲍德里亚是当今法国思想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消费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国内批判、理解消费社会的思想基础。本文就此作一粗浅探讨。

一、消费社会及其文化背景

自20世纪以来,消费社会逐渐形成,消费文化也随之产生。当代社会呈现出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趋势,消费社会的特征愈益显明,技术理性无限扩张,符号编码图腾狂欢,商业的“触角”渗透到人的潜意识深处,整个生产过程就是制造消费的过程,消费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性质。“消费也不再是经济学范畴中的吃、穿、住、行、用等实践活动了,它是一种意义的建立模式,它是一种虚拟的全体,其中不仅有物品,还有物品所包含的信息,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符号的活动。”[1]

体制或资本对需求的控制方式就是通过对商品进行文化和符号的包装,赋予商品本身所不具有的文化意味,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后或自我陶醉,或炫耀张扬,人们要的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资本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生产的意识形态已从台前退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是大众传媒和“新的文化传媒人”,他们通过意义联想与时尚制造,在引领生活风尚的同时,也在行使着对日常生活的监控;消费者通过无止境的消费,在识读和认同社会通用符号象征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个性的建构和生活的注解。

消费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在于商品的极大丰富,在于符号文化的兴盛,销售者为了成功出售自己的商品,动用大量的文化力量对其产品进行包装,而以“感性学”为昵称的美学以及 “有意味的形式”为核心的艺术变成为销售者最常用的工具。美的艺术在消费的带动下,被广泛用于商品的广告宣传中,通过资本的运作和技术的复制,曾被贵族所垄断的艺术开始演变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每个消费者都可以通过购买商品来实现自己的美学理想,比如可以通过去博物馆获得艺术的享受,满足自己对艺术美的渴望。

二、消费社会文化语境中艺术符号的流向

在消费社会因素愈益弥漫的社会背景中,我们的文艺发展也不断走向多元化,传统观念所理解的文艺的认识作用、思想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早就不足以涵括当下文艺的价值功能。文艺审美更是愈来愈朝着大众娱乐的方向扩展,娱乐、游戏、消闲、消费等等,都已成为人们用来讨论当下文艺功能的概念范畴。在这种情形下,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观不啻为一方促人反思的镜鉴,借助朗格的符号美学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其学术价值,洞悉其对当下文艺生活的敏锐解释力。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技艺,然而这种技艺所要达到的目的却非同一般。在我看来,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出一种表现性形式——一种诉诸于视觉、听觉,甚至诉诸想象的知觉形式,一种能将人类情感的本质清晰地呈现出来的形式。”[2]换句话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艺术通过借助于视觉、听觉甚至想象的方式,清晰地表现了人类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对于大自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

以音乐为例,苏珊·朗格说,“音乐的作用不是情感刺激,而是情感表现;不是主宰着作曲家情感的征兆性表现,而是他所理解的感觉形式的符号性表现。它表现着作曲家的情感想象而不是它自身的情感状态,表现着他对于所谓‘内在生命’的理解,这些可能超越他个人的范围,因为音乐对于他来讲是一种符号形式,通过音乐,他可以了解并表现人类的情感概念。”[3]作曲家把自己的情感想象融入到音乐创造中,通过音乐,作曲家可以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人类的情感概念。普通听众在欣赏音乐时,感受到的情感事实上已经超越了作曲家自己的情感,他感受到的是人类丰富的情感。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时候,从明快铿锵的节奏中,我们感受到它的气势磅礴、汹涌澎湃、豪放雄壮,激励我们保卫家园、保卫全中国的斗志和决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和无坚不摧的勇气和力量。《黄河大合唱》激发了听众对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获得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进而对人生意义进行思考。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不仅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一种文化的稳定。这种功能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情感对象化的补充和逆反应,也就是艺术创造的一种能动力量;它培养我们在观看、倾听和阅读艺术作品时如何去获得一种形象,这事实上也就是培养人们的眼睛成为艺术家的眼睛。”我们在欣赏罗丹的雕刻《欧米哀尔》时,一个老妇人,着身子,皱巴巴的皮肤,下垂的肌肉。这幅作品刻画了老人当时所过的艰难生活,岁月在老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从老人渴望的眼神和沉思的神情,可以感受到她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在与作品的对话中,观众感受到心灵的震撼,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只是暂时的,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一切困难都会过去,未来是美好的。此时道德的要求转化为审美的,道德的内容成为情感的一部分,成为完美人性的一部分,艺术符号的道德感化作用人性化地得到体现。

艺术本身价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市场的需求。在现时的消费社会中,富人们为了拉开与其他阶层的距离,体现自身与众不同的符号编码,开始参与到艺术品的拍卖中,一般来说传统艺术更多地依靠自身魅力,现代艺术则更多地依靠市场运作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市场中,艺术就是一种符号价值,同样在消费中,艺术就是一种名义,这种价值符号可以是身份的象征,也可以是获得更大利润的有价证券……这种买卖的意义已经不是购买一件物品,而是竞拍者的角逐。参与拍卖本身成为一种社会地位和声望的表征”。

消费社会对人的身体和感官的解放使得当代艺术形式也从传统的画布和乐谱解放出来,扩展到各种可感觉的物体中。苏珊·朗格认为,“影像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电影和电视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看和听的过程中,观众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影像中,因为它就是现实的真实体现。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北京青年》,讲述了四个充满青春激情的北京青年,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城市——北京,为了各自不同的理想,“重走青春”,来到陌生的城市。在打拼的过程中,四个青年思想上也慢慢成熟起来。一句经典台词“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在剧中反复地出现,被不同角色演绎,观众受到深深震撼,因为这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现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

艺术的题材和形式也不断地得到创新和改进,比如人体彩绘、行为艺术、街头涂鸦,任何可感的物体都可以作为艺术的题材或载体。新的艺术形式也离不开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永恒主题,所以苏珊·朗格认为在艺术中包含着种种符号或符号系统,“这类符号分别象征着圣洁、罪恶、复活、女性、爱情、暴力等种种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是作为艺术品组成成分进入作品的,而且参与创造和接合了作品的有机形式。”“这些互相结合在一起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可以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强烈性、重复性、相似性,甚至还可以造成非凡的非现

实主义效果或使作品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平衡作用。”包含着不同意义的符号通过各种各样不断更新的艺术形式,直接参与创造和接合作品,使得作品的意义得以体现。

我们不得不注意到,有时候艺术家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过多地重视外在形式来满足感官的需要,动用了太多的高科技手段,反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内容,这对于艺术本身、艺术的创造者和观众都会造成负面影响,使艺术留下空洞的形式,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7] 高原.论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符号批判.学术交流,2011(10)157-160,131.

[2][4]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滕守尧等译.1983. 147,67.

[3] 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刘大基等译.1986. 38.

[5] 杨斌. 消费文化与艺术创新.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14.

篇5

印第安人有句箴言:“当我们走得太快的时候,停一停,让我们的灵魂跟上来。”初次读到它,觉得很奇特,也很古老。仔细品味,才体会它言之切切,意味深远,可谓金玉良言。我们自己,不也曾唯恐跟得不紧,或者急功近利,把“灵魂”拉下了吗?

“”那种风行“假、大、空”的时代,就不用说了。就在平时,我们是否也由于虚妄的欲念而丢失灵魂了呢?回想上世纪80年代,搞学问的人急于创立新学说、新理论,“新”观点此伏彼起,有如过眼云烟。据此,有人仿照古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戏谑为“各领三五天”。匆忙抢风头,内里空虚,“灵魂”丢失,怎能不短命呢?

就当今学界、政界来说,这可能也是一种流行病。某种时髦学说、新鲜作派,或者骤然邂逅,或者一知半解,就急忙炮制论文,指点江山抢占先机。进入2000年之后,这种风潮仍是此伏彼起。例如引进的解构主义,一时间风靡文坛,长篇论文充斥学术刊物,创作上也以“解构”经典为时尚。正当此时,学者王文生去美国,发回的文章中说,解构主义在美国(它的发祥地)早已过时了。接踵而至的大浪潮消费主义,即“消费文化”理论,势头更猛。许多论文都这样开头:“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或者“在消费文化时代”,气势吓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然不应否认消费文化的存在,而且大概也不只当今才有。问题是不能“听风就是雨”,认为今天的文化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消费,要由消费文化引领潮流。于是,消费生活与欲望就被说成是文艺作品的基本内容;恣意享乐、红灯绿酒,自然就成了“时代精神”的体现了。有教授在大文中论证,“性与金钱”是当今文学的两大主题,两位专事“下半身写作”而遭唾弃的“美女作家”又被抬了出来。教授在这里居然失之不雅,甚至鄙俗,可能也是急于趋时,“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来,失了操守。

在这前后,还有什么“中国艺术进入抽象化时代”“中国进入泛时代”等等的呼喊,这不仅“振聋发聩”,而且令人恐惧。试想,而今电视剧和电影是受众最多的艺术形式,如果它们也都抽象化了,那里面既没有具体的人物与故事,甚至连场景也一片混沌,芸芸众生还有什么可看的呢?所谓“泛”,据解释是“突破了艺术的范畴而广泛扩展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其根据是有餐馆谋划出“女体盛”,街头出现裸奔,画家在人体上涂绘“作品”等等;还有西方有广场群裸展示而我们一定要去“接轨”。这就更使平常人惴惴不安。试想,如今“膀爷”上街都被视为不文明,到那种时候若真是满大街赤条条,这社会还有什么文明可言呢?学者们、执政者们如此抢占风头,争当“先知”,只能是添乱。作为学者,作为官员,指出并倡导一种社会倾向,第一要看是否符合事实,第二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而后者更须重视。例如清末时期,鸦片在中国泛滥是事实,但有识之士指出这个事实,不是要推动它,而是要号召国人起来抵制它。

学者们、执政者们还是从容一点好;有时候也应当站一站,想一想,看一看。真的别丢了灵魂!

篇6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的时代产物,是信息时代和文化经济时展的产物。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近十年的发展,证明了其是最具前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发展规模上也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1创意产业及“大设计”观概念的界定

1.1 创意产业概念

创意产业指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能财产(即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包括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共 13 项产业。

创意产业相对传统产业是一个新的事物,“(20世纪)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在来临”。21世纪是创意主宰的时代,这一点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创意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每天产生的价值高达220亿美元经济学论文,并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长。美国增长速度更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例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产业、迪斯尼等娱乐产业、软件产业、甚至美国的快餐、可口可乐等等都成为美国创意产业及文化的代表。

创意产业关注的核心是创意设计。这种创意设计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信息创意设计, 主要与高科技信息与互联网相关联,如网络设计, 各种软件设计, 数字技术设计, 手机增值业务设计;二是文化内容设计, 主要与各种媒体上刊载的内容或节目的设计制作相关如广告、电影、电视、广告、动漫设计;三是艺术创作设计, 主要与艺术、工艺品的原创性设计相关, 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手工艺品、服装设计, 文学创作等;四是工业产品设计,主要与制造业各行业相关, 如建筑、陶瓷、汽车外形、商品包装设计等杂志网。

1.2 “大设计”观内涵

现代设计自上世纪初兴起以来,本来就是一个涉及艺术与技术,自然与人文、经济与市场的交叉学科,至今发展已近百年,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设计的要求,设计业对于设计的定义与范畴都日益宽泛,设计的功能外延与相关领域也趋于复杂。在此形势下,包含“协作设计”、“绿色设计”、“整合设计”等等在内的“大设计”概念逐渐产生。当今的“设计”观念,已逐渐形成包含传统造型艺术、工艺美术、影视艺术、数字艺术、动漫游戏、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现代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等在内,当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协作设计”等概念。所谓“大设计”观念,是以设计实现大协作、大整合、大统筹的方式,达到全民高素质化、生活艺术化、环境美化、社会和谐化的目标。譬如CI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从概念、行为、到视觉化的表达是一整套的系统运作。因此, 谋划、策略、创意、视觉化等等仅有平面设计的能力是不够的,它不仅是设计,还包括了策划等等。而“生态人文主义”也是大设计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在实践中,人们提出了生态经济观、生态法学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等等新的观点。使生态设计观念进一步渗透到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工程设计以及工业设计领域,形成了对这些设计的一种导向和组织管理模式。

基于“大设计”观的创意产业整合设计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将设计学、哲学、文学、文化学、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广播影视学等多门学科进行整合与融通。除了注重建立创意产业群,培养一大批“创意产品”的设计者、开发者等等“建设”层面外,创意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培养更多“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同样重要,而且认为与传统产业中“设计”与“消费”相对分离不同,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创意经济,全社会往往即是设计者也是消费者!因此“大设计”观念的普及和全民素养提高与广西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密切关系。其中,协调发展理念的建立是广西创意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 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因素分析

2.1 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个人创造力。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创新性与创意不可复制性,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经济学论文,尤为明显的特征,这也是其从诞生之时就赋予的主要特征,所以创新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意的激发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而创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且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实现升级、转换。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强调人、人的知识和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把文化创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极为重要的高度,注重人和肯定人的发展。而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是智力高度集中的产业。艺术家的个人创意是产品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也是创意产业的核心源头。知识经济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 只有创造出新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才能为财富的创造提供源泉。

2.2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消费者的创意需求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文化消费需求呈审美性、娱乐性、时尚性、多变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生产过程中别出心裁,以新颖的、独特的风格,以特色化、个性化、审美化的产品特征来吸引消费者,生产出人们普遍能接受的,适合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从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设计和生产的优秀创意产品能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带动衍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消费者创造力也在不断上升。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与供给方的创造力有关,还取决于供求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创意产业中的消费者同样富于创造性,他们可以想象风格,消费者选择、组合并消费,社会或者消费者群体评价,消费行为不仅在消费过程中,而且通过多种反馈渠道影响创意。

2.3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企业政府的管理机制

我国创意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政策针对本地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创意产业涉及的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发展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出台统一的扶持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杂志网。在这个阶段经济学论文,由各地根据本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引导创意人才和企业向城市重点发展的行业集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这是由其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决定的,但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它还具有文化属性,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在“产业化”和“文化化”二者间相互促进中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创意产业相关政策,以及推进工业设计的相关政策,将工业设计公众化、普及化,提高创意水准:公益性设计展览、展示必不可少,将工业设计观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普及全民设计观念,创立一套激励全民创意的机制及评判标准。

3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建立

创意产业以人的知识、智慧作为主导的运作模式,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而基于大设计观的整合设计理念,探索如何成立一个新的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体系,研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设计转化机制,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让这个创新平台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图1)

(1)设置创意产业资源中心,运用现代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协调各个高校、相关专业、学校大学生创新基地、大学生产业园等机构和相关企业,即教育及建立数据库等内容,加强对于本土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应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 12%;伦敦是 14%;东京是15%.而目前我国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创意产业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基于大设计相关专业:艺术设计、计算机、机械学、管理学等学科和专业,围绕广西社会生产和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在工业产品造型、功能结构创新、广告包装、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动漫游戏、服装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广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艺术设计界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政策质询、设计质询、设计管理、设计培训、设计展评、设计比赛等与设计相关的服务,成为企业、高校联系的纽带。把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设计的能力,形成全新的区域性艺术设计创新体系。

(2)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搭建设计与相关行业之间的互动平台:如各类设计网站、服务平台经济学论文,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融合;借助于网络将工业设计融入生活、融入创意产业;分类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孵化+投资”为基本模式,吸引活跃的创业投资,形成具有研发、投资、制作和培训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

(3)利用高校在设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成立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提供专门的政策咨询,设计服务等。同时利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广泛和企业展开设计服务。

(4)整个创新平台是开放的,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学校的人能有机会随时参与进来,形成推广价值。

结语

篇7

[1]张炬.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薛富兴.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文艺研究.2001(03)

[3]肖鹰.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艺术广角.2001(06)

[4]时宏宇.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齐鲁艺苑.2003(01)

[5]余颖.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规划师.2002(11)

[6]秦军荣.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4

[7]张宁.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武汉大学2011

[8]顾萍.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皖西学院学报.2002(03)

[9]周小仪.“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外国文学.2002(02)

[10]陈刚.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文艺研究.2001(05)

[11]伽茨,金经言.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1(02)

艺术类论文参考文献:

[1]赵雅妮,刘海.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1)

[2]卫华.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求索.2010(05)

[3]刘海.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文艺争鸣.2011(17)

[4]刘海.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人文地理.2011(03)

[5]徐岱.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东疆学刊.2006(03)

[6]陈剑澜.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江苏社会科学.2010(06)

[7]刘海.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长江学术.2010(04)

[8]杜吉刚.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9]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东方丛刊.2007(04)

[10]杜吉刚.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艺术类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文红.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文艺研究.2005(01)

[2]张相轮.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04)

[3]陶巧丽.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艺术界.2006(02)

[4]沈语冰.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艺术百家.2006(04)

[5]施立峻.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6]宋世明.“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求是学刊.2006(03)

[7]吕景芳.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01)

篇8

论文摘要: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在资本利益需求和娱乐文化消费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的和语境化的民族艺术至少在形式上进行了符合消费文化逻辑特征的现代置换。本文首先对民族艺术及其分类进行介绍,其次剖析了当前大众化消费文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提出符号化生产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民族艺术及其分类

1.1民族艺术的涵延

民族艺术主要指与生活生产关系较密切的,直接源于生产实践的,以可见形式保留下来的,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等。从广义上来说,民族艺术还包括了音乐、文学、曲艺、杂技等在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共有的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广义的民族艺术几乎等同于民族文化的范围。

1.2 民族艺术的分类

民族艺术的分类往往由于对民族艺术的涵延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不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可以简单的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从应用产生的环境,即民俗的角度,又可以分为礼仪、节令、生产等几个方面。在对民族艺术研究的初期阶段,作为具体调研的依据,可以根据生活习俗,围绕生活生产活动进行简单的分类:

1.衣食住行:日常服饰、日用品、建筑、交通工具、公共设施;

2.生产活动:畜牧、农耕、贸易;

3.庆典仪式:婚姻、丧葬祭祀、歌舞娱乐、节日;

4.社会关系:家法、氏族、游宴、结社、娱乐;

二、大众化消费文化的现状分析

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都市消费文化。它集中产生于各大中心城市,通过大众传媒辐射到其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其突出鲜明的消费特性与欲望特性,给城市的低收入阶层和农村群众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纪90年代初,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全国展开。精英们为理想高呼,为人文精神呐喊,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绚丽商品,面对人们逐渐显现的对欲望的追求,精英们深感忧虑,中国要往何处去?传统的价值坚守还有意义吗?”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广泛引导和投入的加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过去较为单一的、以物的占有和使用为目的的生活必需品消费,逐渐向更具社会性和象征性的、更注重消费过程的多元化消费发生转变。其中,文化消费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代社会最突出的消费模式之一。文化消费的崛起带动了民族艺术产业的发展。

三、大众化消费背景下民族艺术的发展反思:符号化生产

作为兴起于大众化消费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艺术展演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在社会结构变迁、文化观念改变和民族艺术审美范式转型的现实语境中得以彰显的。那些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应广泛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奇异的民族风情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发展地方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民族艺术因其较强的艺术性、表现力和审美价值,而被纳入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范畴,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如果把尚未经过市场化开发的传统民族艺术视为一种民族文化“原生符号”的话,那么,作为文化商品的当代民族艺术的符号化生产,就是对“原生符号”能指层面的形式征用和所指层面的意义改造,并将新的能指与所指进行重新拼接、组合,以形成新的文化“再生符号”。

3.1“想象性审美”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符号化生产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各种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在许多民族地区,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因其形态独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而作为地方性资源优势,被纳入经济建设的轨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普遍做法。从扩大宣传、提升形象、振兴地方经济的实用功利目的出发,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开发民族工艺品、展示民间歌舞艺术、挖掘特色民俗风情、复兴民族传统节庆、打造民族旅游市场等方面,当地政府往往都会不遗余力地参与、引导,并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强有力的扶持。 转贴于

3.2 “快餐式表演”

由经营企业运作的符号化生产在当代消费社会,旅游作为一种最具文化消费特征的社会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其中,以体验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民族村寨,旅游经营企业不仅利用当地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其开发建设成为“民族文化旅游村”,而且组织村民歌舞表演队,帮助开发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动村民开办特色家庭旅馆,以充满异域民族风情的旅游服务内容来吸引游客。旅游市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衡量和取舍决定往往来自于投资回报及实际收益,因此,原本就存活于乡土民间,且集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身的民族艺术自然凭借其“投资小,见效快,低成本运作”的特点而成为经营企业开发打造的重点对象。例如,在以壮族歌舞展示和传统村寨风貌为特色的广西龙胜县金竹寨,每当有游客到来,村里的壮族青年歌舞队都会到寨门前敲锣打鼓迎接客人,唱迎客歌、敬酒歌,表演师公舞、扁担舞、板鞋舞、竹梆舞、竹竿舞等,其间还穿插有绣球传情一类的互动游戏活动。

3.3“原生态艺术”

由文化精英实践的符号化生产“原生态”是当下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按照学术上的规范理解,源于自然科学的“原生态”指的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将“原生态”用于艺术上,即“原生态艺术”通常应当指“在特定的区域(通常是较为封闭的民族聚居地)内流传的、较少受外来文化艺术影响的、风格纯正且没有经过加工和提炼的艺术样式,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自然形成并通过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然而,随着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延续的传统封闭格局已经被打破,外来的异质文化不断介入和渗透到各民族的物质生活领域及精神文化空间,生长于这种生态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艺术也必然会不同程度受到现代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艺术”早已随着原初的生态环境的变迁而不复存在,现在所谓的“原生态”更多是指一种运用民族民间的原生艺术元素来集中再现本真性民族文化,进而使之得到保护、传承及发展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态度。

总结

总之,当代民族艺术的符号化生产是一个关涉多种因素、多元力量的市场化、符号化编码过程。这其中无论采取何种编码方式,作为文化商品的民族艺术都被赋予了符号消费的时代意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由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当代民族艺术的生产逻辑与符号价值,才能更好地根据自己的日常性需求和意识形态体验来对其进行消费,最终实现个体的精神满足。

参考文献:

篇9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及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启示

(一)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和运用。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积极因素,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湘南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以郴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为主要,然后辐射整个永州市和衡阳市,即湘南地区。其研究主要从湘南古民居、湘南民间工艺美术、湘南民间石雕、湘南民间木雕等几个方面,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了归类、分析和整理。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著作的代表作进行简要概括:

(1)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南古民居著作,如唐凤鸣著《湘南民居研究》、范迎春著《湘南宗祠——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王铁著《2012中国高等教育设计专业名校实验教学课题:湘南民居印象》等。

(2)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的课题与论文,如陆岚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湘南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利用与理论研究》、论文《浅析蓝印花布的色彩观》等。

(3)湘南民间石雕的研究课题和论文,如何次贤的课题《湘南民间石雕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的文化寻绎》《从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看中国民间文化的崇德立德意蕴》等。

(4)湘南民间木雕的研究论文,李曦《湘南民间家具的装饰特征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木材选用与木雕装饰》《湘南古民居木雕艺术》等。以上这些课题、论文、著作主要从研究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自身的特征入手,广泛收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阐述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并将其分类,系统的分析其造型、色彩及美学特征,部分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民间工艺美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对平面广告设计启示(艺术造型的直接借鉴)

1.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的土壤并影响其的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并为群众所熟知,平面广告首先得被广大群众认识、认同并接受,因此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既对民间工艺美术加以提炼与创新,又能让平面广告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先进的平面广告是国内学习和引进的主体,西方文化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传入,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正面临消亡的边际,将其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既为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又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延续寻找到新途径。

2.为郴州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寻找到新的载体。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受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和消费群体大量进入城市务工,使得郴州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工艺美术正在加速消亡。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其生存找到新的传播载体,在传达给广告受众的同时,促进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将为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再设计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从文化传承角度的考虑,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对其文化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利的补充与完善。虽然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市,但其工艺美术是人民群众对大自然最纯朴、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自然与纯真也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所追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探究,既是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补充,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魅力的进一步挖掘,也将影响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创作。

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从源头上分析,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可以预期的。但在可见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把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研究,因此,这属于尚未涉足的领域,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

(一)平面广告设计中如何应用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1.情感的继承。平面广告设计者只有在真诚理解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挖掘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并把他们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研究郴州大布江拼布艺术的一组同学,一开始只是在网络上搜寻整理资料,缺乏对拼布艺术实物的真实美感的体验,在老师的建议下,联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走进了她的公司,了解她的创作历程与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情感体验,接触与了解到真实大布江拼布作品的魅力,他们满怀激情的研究进程PPT汇报,感染了每一位同学,也让班上所有同学了解了大布江拼布艺术绣,为后期拼布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平面广告设计与民间工艺美术虽然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段、传达载体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对劳动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是相同的,广告设计者在情感上的继承,也将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融入生命力,恰如其分的情感融入,不仅可以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增资天色,又可以使其具有亲和力,拉近广告受众的距离,让他们自然而然接受,做到润物细无声。

2.造型的借用与发展。郴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造型丰富多彩,既有表达吉祥幸福的人物、动物花卉、文字、云纹、回纹、几何抽象形态等,又有广为流传的典故和成语,还有一些约定成俗的造型寓意组合。如果将这些丰富多彩的造型借用于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平面广告设计开拓新的创作空间。如:陈秀同学利用郴州民间剪纸的造型形式制作了“南京青奥会欢迎您”平面广告作品,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的借用与发展,既丰富了平面广告造型语言,又为广告主融入消费群体奠定基础。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既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也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经过提炼再设计,既吸收其造型的精髓,又承载着广告主赋予的消费理念、价值引导、审美情趣等,是将造型特点、形式美感、大众识别性等融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二)理念的创新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创新: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1.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在不断消亡和流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也正在消逝。201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就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延续指出,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彩的创意设计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焕发新的生机,既可以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成为制造业人文工艺的增值部分,也可以以当代艺术的形态出现,重新建构审美、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发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平面广告设计与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篇10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和运用。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积极因素,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湘南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以郴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为主要,然后辐射整个永州市和衡阳市,即湘南地区。其研究主要从湘南古民居、湘南民间工艺美术、湘南民间石雕、湘南民间木雕等几个方面,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了归类、分析和整理。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著作的代表作进行简要概括:

(1)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南古民居著作,如唐凤鸣著《湘南民居研究》、范迎春著《湘南宗祠——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王铁著《2012中国高等教育设计专业名校实验教学课题:湘南民居印象》等。

(2)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的课题与论文,如陆岚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湘南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利用与理论研究》、论文《浅析蓝印花布的色彩观》等。

(3)湘南民间石雕的研究课题和论文,如何次贤的课题《湘南民间石雕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的文化寻绎》《从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看中国民间文化的崇德立德意蕴》等。

(4)湘南民间木雕的研究论文,李曦《湘南民间家具的装饰特征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木材选用与木雕装饰》《湘南古民居木雕艺术》等。以上这些课题、论文、著作主要从研究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自身的特征入手,广泛收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阐述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并将其分类,系统的分析其造型、色彩及美学特征,部分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民间工艺美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对平面广告设计启示(艺术造型的直接借鉴)

1.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的土壤并影响其的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并为群众所熟知,平面广告首先得被广大群众认识、认同并接受,因此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既对民间工艺美术加以提炼与创新,又能让平面广告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先进的平面广告是国内学习和引进的主体,西方文化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传入,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正面临消亡的边际,将其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既为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又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延续寻找到新途径。

2.为郴州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寻找到新的载体。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受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和消费群体大量进入城市务工,使得郴州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工艺美术正在加速消亡。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其生存找到新的传播载体,在传达给广告受众的同时,促进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将为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再设计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从文化传承角度的考虑,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对其文化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利的补充与完善。虽然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市,但其工艺美术是人民群众对大自然最纯朴、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自然与纯真也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所追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探究,既是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补充,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魅力的进一步挖掘,也将影响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创作。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从源头上分析,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可以预期的。但在可见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把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研究,因此,这属于尚未涉足的领域,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

(一)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如何应用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1.情感的继承。平面广告设计者只有在真诚理解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挖掘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并把他们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研究郴州大布江拼布艺术的一组同学,一开始只是在网络上搜寻整理资料,缺乏对拼布艺术实物的真实美感的体验,在老师的建议下,联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走进了她的公司,了解她的创作历程与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情感体验,接触与了解到真实大布江拼布作品的魅力,他们满怀激情的研究进程PPT汇报,感染了每一位同学,也让班上所有同学了解了大布江拼布艺术绣,为后期拼布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平面广告设计与民间工艺美术虽然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段、传达载体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对劳动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是相同的,广告设计者在情感上的继承,也将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融入生命力,恰如其分的情感融入,不仅可以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增资天色,又可以使其具有亲和力,拉近广告受众的距离,让他们自然而然接受,做到润物细无声。

2.造型的借用与发展。郴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造型丰富多彩,既有表达吉祥幸福的人物、动物花卉、文字、云纹、回纹、几何抽象形态等,又有广为流传的典故和成语,还有一些约定成俗的造型寓意组合。如果将这些丰富多彩的造型借用于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平面广告设计开拓新的创作空间。如:陈秀同学利用郴州民间剪纸的造型形式制作了“南京青奥会欢迎您”平面广告作品,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的借用与发展,既丰富了平面广告造型语言,又为广告主融入消费群体奠定基础。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既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也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经过提炼再设计,既吸收其造型的精髓,又承载着广告主赋予的消费理念、价值引导、审美情趣等,是将造型特点、形式美感、大众识别性等融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二)理念的创新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创新: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1.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在不断消亡和流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也正在消逝。201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就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延续指出,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彩的创意设计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焕发新的生机,既可以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成为制造业人文工艺的增值部分,也可以以当代艺术的形态出现,重新建构审美、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发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平面广告设计与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篇11

1.研究发现,男权中心文化的长期存在是导致男性集体失语的直接原因。男权中心文化直接作用于男女两性之间,规定男性必须作为强者去支配资源(包括女性),在传统的性别期待压力下,现代男性写作硕士论文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性主义的单纯文化批评同样使男性背负“歧视女性”的恶名,因此,男性也同样是男权中心文化的受害者,“第一性”的地位使男性承受太多无需去承受的压力,这也直接导致广告中男性形象僵化,形成刻板印象。

2.通过研究数据分析显示,男性在消费领域并没有作为主体而存在,他们只是支付者而并非消费者。传统营销学将女性作为主体,而将男性划分于消费者的边缘,因此男性市场并没有得到很有力的挖掘,存在非常大的消费空间。这也影响了男性的广告表现,广告中男性出现频率少,男性产品广告少,针对男性的品牌少等等,男性只是女性消费的支付者,并没有以消费主体形象出现。

篇12

一、奢侈品以及发展本土奢侈品牌的意义

(一)奢侈品的特征

目前,国际上一般把奢侈品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从 经济 学意义上讲,奢侈品是指市场上那些价格和品质比值为最高的商品。无论人们对奢侈品有着如何的理解,无论奢侈品行业如何的发展,纵观形形的奢侈产品,具有其本身独特的特征元素。

1.高价格和高品质特征。奢侈品显然具有高价格,是同类商品中最贵的。

2.稀有性特征。奢侈品是一种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奢侈品中常常包含着或是一定量的短缺资源(如紫檀木、黄梨木等),或很高的科技含量,或很高的人文因素,

3.炫耀性特征。奢侈品具有超出实用价值的“符号价值”,是消费者炫耀财富、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象征符号。

4.地域性特征。奢侈品带给消费者梦想和品位的同时,而且无论无形当中增加了多少生产成本,奢侈品的欧洲原产地是不会转移的(奢侈品中只有极少数美国品牌)。

5.文化特征。作为一种 艺术 美学,奢侈品被赋予了许多的文化、 历史 、艺术、 哲学 和社会涵义,其背后有一个由几十年或上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体系支撑,是一种高品位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

(二)

三、 发展 本土奢侈品牌的营销对策

(一)传统文化与 现代 文化有机组合,做到国际品位的时尚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