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位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7: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理学位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理学位论文

篇1

我校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与临床实践基地的护理专家组成了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知本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队伍的复合型主要表现在来源的多元化,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工作岗位、中医和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及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工作岗位的;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背景、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学科专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中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建设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我校专职护理教师21名,17名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4名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10名教师(47.6%)具有高级职称;18名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正在就读博士,攻读方向有护理学、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专职教师中9名(49%)具有中医教育背景,其中3名为中医医疗背景,6名为中医护理背景。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规定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有2年的临床工作时间,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临床工作。除专职教师外,在我校3所附属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聘请护理专家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了保证专家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聘请的兼职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且目前全部在临床一线工作,涵盖了内、外、妇、儿、急救、重症监护、社区保健等各个领域,中医、西医兼具,以保证护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科领域选择合适的兼职导师。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篇2

1.1信度考试的信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的反映考试客观性及考试结果准确性,试卷的信度与考试结果受随机因素影响程度呈反比,信度的高低能保证学生考分真实可靠。根据教育测量学理论,试卷信度>0.50表明信度好,>0.80信度很好。信度系数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α公式计算[2]。α=(k/k-1)(1-∑Si2/St2)(其中:k为试题总数目,Si2为第i题得分的方差,St2为考试总分的方差),α的范围为[-1,1]。本次试卷信度为0.53,可认为该试卷的信度良好,考试成绩可以信赖。

1.2难度试卷的难度系数P采用平均分方法计算,即P=x/W(x为学生的平均分,W为试卷的满分)。两个班级总人数为481,平均分为69.4分,难度为0.69,一般认为P值介于0.4~0.7之间,试题的难易程度较适中,该考试试卷难度较为适中。

1.3区分度将考生依照测验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把成绩列前27%和成绩居后27%的考生分别定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计算2组每题的难度,即PH和PL,则D=PH~PL(又称两端法)[3]。结果显示,本次考试区分度较好,能够将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区分开。本次考试区分度统计及评价,见表1。

2ICU班与普护班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2.1总体情况对比ICU班考试成绩及分布成绩为45~98分(73.10±10.99)分,全距54分;普护班考试成绩及分布成绩为39~96分(67.30±10.81)分,全距57分。结果显示,进行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ICU班考试成绩总体优于未采取教学改革的普护班,见表2。

2.2各类型得分情况对比通过对比ICU班和普护班各题型最高分、最低分以及平均分的得分情况,发现进行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ICU班在各个题型平均得分高于普护班。

3讨论

3.1教学改革成效明显根据ICU班和普护班卷面成绩显示,无论是平均成绩还是各题型平均分,ICU班明显优于普护班,表明进行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以后,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用药护理过程。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实践等方式,提高了护生学习护理药理学的兴趣,激发了护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使护生初步具备观察临床常用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能力及用药监护的能力,具有对临床常用药物进行药物知识咨询、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的能力,具有对临床常用药品进行制剂的外观质量检查、配伍禁忌检查的能力,为步入临床护理一线工作岗位奠定基础[4]。今后,可以进一步将改革成果普及到所有的护生护理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篇3

将2012级高职护理1班学生89人作为实验组,2班93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护生均为高考后经全国统一招生录取入学,选用统一的教材,由同一位教师授课,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验组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视频导入法,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搜集与题材密切联系的视频资料,如“院外急救”内容用德国医疗救援联动剧《112》导入、“急诊科护理”用美国《MiamiMedical》导入、“重症医学科”用我国著名“三甲”医院ICU宣传片导入等,基本上每个内容均能在互联网上搜到相关视频,也可将视频资料融合在多媒体课件当中。下面以“中毒概述”的教学为例,具体过程如下。环节1,视频播放:播放“4岁儿童吃炸鸡腿后死亡”(3分钟)、“清华女生铊中毒”(7分钟)两个视频片段,护生观看后颇有感触。环节2,提出问题:导致他们中毒的物质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中毒的表现各有不同,如何判断?如何快速识别中毒并做好抢救工作?环节3,学习新知:就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同学共同学习,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环节4,总结归纳:再次回顾视频中的关键点,鼓励护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用专业医务人员的角度重新审视中毒问题,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1.2.2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复习导入等传统的课堂导入方法,多媒体课件与实验组相同。

1.3效果评价

采取学院督导组专家评课和教学对象问卷调查的方式,参照“护理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内容自制调查表,调查护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评价问卷由班主任在课程结束后集中发放,护生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问卷和专家意见表明:在教学效果、方法和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方面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充分说明视频导入法教学质量优于传统教学导入法。

3讨论

现阶段,很多职业学院的教师大胆采用PBL、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而视频导入教学法与此类方法异曲同工,都是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精神。而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更加需要视频导入等方法的灵活应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实践表明,视频导入法虽然优势明显,但使用时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适可而止,避免滥用。视频导入的时间最好在10~15分钟内,过长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视频是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媒介,而不是某些教师为逃避授课任务转而依赖的工具。

篇4

2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患儿成功被麻醉后取截石位,膀胱镜下输尿管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而后转换其为俯卧位,使用B超进行定位引导,用穿刺针插入肾盂,并由针芯放入导丝,肾盂输尿管镜放入由导丝引导扩张器所扩大的通道内。用输尿管镜对肾盂内的情况进行观察,同时使用气压弹道碎石机将结石击碎并使用灌注液使其顺利流出,放置双“J”管和肾造瘘管。

3护理体会

3.1温室的准备

人体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神经元是在下丘脑,而由于婴幼儿的下丘脑发育并不健全,表面积相对过大并且皮下脂肪少,易导致体温下降。在进行MPCNL的时候患儿体内有大量的灌洗液经过,容易使患儿体温散失,所以在进行MPCNL时应保持26℃~28℃的室温[2],并适当使用暖毯进行保温。

3.2正确摆放

因该手术需多次更换患儿:从平卧转截石位逆行插管,后转为俯卧位行穿刺碎石,再在碎石完毕后转回平卧,应随时加强患儿的各种护理。

3.2.1变仰卧位为截石位

婴幼儿肢体较短,在术中可不需要使用托脚架。将患儿抬至手术床基下缘,去除床下摆,弯曲患儿膝关节,将小腿分开后棉垫包裹,在手术床两侧使用约束带将小腿固定,同时垫高臀部。在使用约束带时应当将腓总神经避开,两脚以100°~110°的角度分开为宜,避免牵扯过度[3]。术中要时刻观察患儿皮温及下肢血液循环,为避免患儿身体各部位被手术医师手臂或身体压迫,应当及时对其进行提醒。

3.2.2变截石位为俯卧位

逆行插管术毕先撤去手术单,将患儿下肢放平变截石位为仰卧位,巡回护士在手术医生和麻醉医师合力托起患儿的同时,在手术床上铺设软垫,软垫位置于患儿髋部和双肩部为宜,将患儿俯卧在软垫上,头侧向一边,用抗压软垫垫起,避免眼睛及口鼻受压,双上肢自然平放在头两侧,用约束带固定,抗压软垫垫于双足部及膝关节并用约束带固定。

3.2.3 将各种管道及导线妥善固定,防止脱落

由于患儿术中是行全麻气管内插管,同时在术中多次对进行变换,因此,要特别注意每次在进行变换时各种管道及导线的安置。如静脉输液管、气管插管、逆行插管、生命体征监测导线、肾造瘘管等,巡回护士应当时刻做好监测工作,确保各种管道畅通,以防发生导线脱落,保证患儿安全。

篇5

①多元醇。肌醇途径(山梨醇增加肌醇减少);

②非酶蛋白糖基化;

③血脂代谢异常;

④氧自由基;

⑤微循环。此外,肌醇枯竭,免疫因素,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其他代谢途径都或多或少在疾病过程中涉及的,最终导致线粒体中氧自由基和NADH氧化酶活性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破坏增加,影响的轴浆运输和导致基因产物的表达。在神经病变,其病理改变以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索变性为主,常累及感觉神经,临床表现为烧灼感疼痛,麻木和针刺样疼痛症状。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病理变化有两个方面:

①神经营养小血管的变化,主要是管腔狭窄,玻璃样变性和内膜沉积。糖尿病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降解的外皮细胞碎片以及基底膜物质增多,导致血管壁增厚。而血小板聚集和沉积则会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神经病理改变。

②神经本身的变化。神经轴突消失,特别是神经末梢处,并且伴随有轴突背侧死亡。外周神经纤维丢失,主要为大的有髓鞘的神经,以及一部分无髓鞘的小神经纤维,并且存在有局灶性的脱髓鞘。

代谢紊乱的机理多见于山梨醇-肌醇代谢异常。山梨醇-肌醇代谢异常导致周围神经组织山梨醇、果糖堆积,肌醇含量和Na、K-ATP酶活性降低,轴流运输及轴突生长障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血糖的高低不完全平行。然而,血糖控制,将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变化。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干扰神经组织的能量代谢,它改变了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此外维生素缺乏症和神经病变有一定的关系。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现状

在临床中并无疗效确切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方法,故在治疗中必须结合多种护理措施。

2.1血糖监测

遵医嘱严格执行降糖治疗,按照药物作用的时间准确给予患者药物,并对血糖定时准确监测及记录。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如太极拳、餐后散步、做操等。按照患者年龄详细讲解控制血糖波动在理想范围的重要意义以及餐前、餐后的理想血糖值。

2.2足部护理

对于患者感觉要经常询问并做好记录。遵医嘱给予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的药物,同时要将这些药物起效较慢的特点告知患者,并嘱其必须要坚持耐心治疗。在对患者进行合理的针灸治疗时,应当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足部按摩。患者可以听音乐、看书等,使注意力得到分散,由此来使不适感减轻。在按摩完毕后需要对局部皮肤情况进行观察,并嘱其保持30min的卧床休息,并且做好足部保暖,防止发生受凉,同时在休息时应当要将下肢抬高,饮一杯温开水,按摩后患者要避免盘腿而坐,防止发生下肢血运被压迫,对足部的血液供应造成影响。

2.3运动疗法

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使患者的体质得到增强,抵抗力增加,使组织和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度得到加强,并使血糖降低,微循环得到改善。故在临床中,护理人员可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步行、太极拳、慢跑、保健操、气功等运动。在锻炼过程中患者应当按照自身情况选择有规律的运动项目,并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在运动过程中轻度肌肉酸痛、有微汗、休息后很快恢复为宜。

2.4饮食护理

篇6

 

随着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血管通路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影响患者透析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内瘘容易堵塞、自体表浅静脉血管条件差,难以建立直接动静脉内瘘,不得不选择人造血管来建立透析生命线。现对我科5例应用了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5例,男1例,女4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61.6岁,血透龄均>5年,使用人造血管平均 > 2年,每周透析时间为2~3次,每次4小时,血流量为200~280ml/min. 1.2 方法 1.2.1 人造血管内瘘手术方法 采用人造材料聚四氰乙烯血管于患者左或右前臂与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肱静脉U型端吻合术。 1.2.2 人造血管穿刺方法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时不使用止血带。?穿刺点的选择 :穿刺点应轮流替换,切记定点穿刺。沿着人造血管的平行轴每两个穿刺点距离0.5~1cm,动静脉间的距离应在4cm以上,距吻合口3cm内的位置不能穿刺。?穿刺方法:穿刺前仔细摸清血管走向,动脉穿刺的方向可以顺血流也可以逆血流,静脉穿刺方向始终顺血流方向,即向心方向,使重复循环降至最少。由于人造血管的修复较差护理论文,也可动脉穿刺人造血管,静脉穿刺周围血管,这样既减少了再循环又延长了人造血管寿命。采用16G*1英寸金属内瘘穿刺针,针尖斜面向上,呈40°~45°角刺入人造血管,进入血管后,有明显的落空感,见回血后放低针尖角度,将针头全部送入,安全固定。

1.2.3止血方法:让患者自己指压,此方法对人造血管创伤最小,并且止血效果最好。指压方法是在拔针的同时在皮肤穿刺点上0.2~0.3cm处进行指压,压迫的力量为既能保持穿刺点两端有搏动,又能控制出血。压力过轻会引起皮下出血或血管穿刺处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应做到起针和压迫动作协调,以减少血管的损伤。压迫时间一般为10~15min.2、结果

5例患者,人造血管内瘘均通畅,血流量200~280ml/min,2例因血栓形成闭塞再通后血流量通畅,杂音响亮。使用有效率达100%。 3、 护理

3.1 血透析前的护理

3.1.1检查人造血管功能状态,如有无震颤,搏动及血管杂音等,若发现减弱或者消失,应立即通知医生,进一步确认人造血管是否闭塞。

3.1.2穿刺过程严格无菌技术,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直至5cm~8cm直径的范围,穿刺时戴无菌手套操作,以免用未消毒的手或器械等接触穿刺部位。

3.1.3 人造血管若穿刺失败,立即拔针,动脉去远心端,静脉取近心端,在人造血管上另行穿刺,适度按压穿刺点,观察血管有无出血,红肿热痛等现象,并及时处理。若局部形成血肿,24小时内用25%硫酸镁湿敷,24小时后热敷血管周围血肿部位,用喜疗妥软膏按摩。人造血管禁止冷敷和热敷。

3.2血液透析中的护理

密切观察穿刺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肿胀、疼痛等情况护理论文,及时处理。人造血管侧肢体禁止测血压、抽血、输液等治疗。严密监测血压,避免发生低血压,确保人造血管流量通畅。人造血管侧肢体制动。

3.3 血液透析后的护理

3.3.1治疗结束后小心的拔出针,在拔出针后的瞬间立即加压,以免穿刺针刮伤血管。轻压棉球针刺血管的位置,指压10~15分钟,压迫时间不能过长,压迫力度的大小应根据既能止血又不影响人造血管的波动和震颤为宜。

3.3.2健康宣教 嘱患者术肢体不能负重,不能用力,不穿紧身的衣服,避免外力碰撞。注意睡觉时勿将术肢枕于头下,避免压迫人造血管肢体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闭塞。教会患者每日摸、听血管震颤和弹性。嘱患者术肢疼痛、瘙痒、肿胀等异常时,立即到医院就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肢体清洁,透析当天穿刺点避免弄湿,以免感染。

4 、体会 人造血管

摘要。

参考文献

[1]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篇7

 

“光明思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智模式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光明思维”,有意识地培养护生健康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应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保持身心健康。

1.“光明思维”引入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儿科护士的专业角色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儿科护士要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并对每一年龄段的患儿施以发展性照顾。作为护理服务的提供者,她们的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护理服务的质量,决定着护理职业角色扮演的成败。这要求儿科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还特别强调儿科护士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始于护理的教育之初。传统的护理教育习惯于刻板的机械的护理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的方式。这样的学生到了临床工作中,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即表现较差的环境适应和自我适应【2】。

2.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

2.1医学模式改变带来的学习压力

儿科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已由往日单纯的患儿护理变革为对所有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防治,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医学科学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竞争压力在不断加大,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护士面临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2.2 多元化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

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护士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更大压力。而儿科护士的专业角色有所不同,扮演着多元化角色:直接照顾者、患儿代言人、健康教育执行者等,患儿年龄小、起病急、变化快,情绪不稳定教育学论文,对医护人员有恐惧感,而无法正确描述自己疾病感受,哭闹以及儿科用药的精确性,易造成职业紧张和精神压力。

2.3高要求的专科技能导致的心理压力

儿科护士由于所从事的护理工作有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其工作要求更加细致和耐心,同样的护理操作,婴幼儿的各项操作难度和风险都明显高于成人,且太多是独生子女“一针见血”是每位家长的心理,这必然会给护士心理造成压力。

3.应用“光明思维”进行儿科护理教学

光明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背景是“积极的心态”。具体来说,光明思维共分为三个档次,逐级而出,即所谓的“三级光明思维”。光明思维的形成,可以通过不断练习中慢慢学会这种思维方式,实际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护士的在校教育,目前还没有把心理训练摆在重要地位,缺乏有效的心理训练措施免费论文。因此,应尽早把“光明思维”引入儿科护理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层层深入,不断培养。

3.1重视护生人格培养,提高良好心理品质的自觉性

自我管理能力是健全人格的最好体现,因此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中应从关注护生的人格做起,首先要让护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观合理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善于自我承认和自我肯定,善于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用积极情绪影响和感染小儿,并由此得到理智上的愉悦。【3】其次可让护生自己培养自己,自己管理自己,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主动服务意识。

3.2加强理论与实践知识系统化学习,提高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以有关理论为指导,娴熟的护理技术本身也能起到心理护理的作用,使家属产生信赖和安全感。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法,根据儿科护理学的知识结构特点,形成三大教学模块即健康儿童保健模块、住院患儿护理模块、急危重患儿护理模块,即系统学习有关儿保科,病房,急救科护士系统化理论知识,让学生很快融入职业情景,更接近临床工作。且每一个模块设有相关的实训项目,实行专业技能分段式教学,系统性护理技术操作反复练习,以培养学生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娴熟过硬的操作技术,更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

3.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关爱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儿科工作的特殊性,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强调做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必须具备更多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独生子女的家庭,关注长辈多、负面情绪多,沟通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注重沟通语言和技巧培养。如在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心理特点时,可强调对患儿多用肢体语言教育学论文,如抚摩、拥抱、游戏,使患儿有亲近感,以达到最有效的沟通。在平时常见疾病教学中多采用分组病例讨论,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互相扮演患儿与家长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掌握沟通技巧。

3.4.培养团体精神,开拓新的心理优势

鼓励在校护生积极参加学校及校外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及集体活动,发展和培养团体精神,兴趣爱好广泛,随时保持活泼愉快的状态,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心理优势。

总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光明思维”让学生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分析问题,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出现的问题,用求实奋进的精神处理遇到的问题。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良好的沟通方式,才能产生自信心,才能以正常心态面对现实工作,让学生在校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角色适应能力,以减少步入工作后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1)邓灿烂.用光明思维做好思想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2003,(8):46

(2)贾启艾.护理学的人文底蕴[J].护理研究,2002,16(2):63—65

篇8

    1.1我国的学位制度我同学位制度是在1980年建立的学位分学上、硕上、博士_一级。围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授丁学位的学科门类为12类,医学为其中之一。医学门类一级学科有8个,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巾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同内、外、妇JL等临床学科一样,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1.2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下达“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嚣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规定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两种。医学科学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理沦和应用基础理论的人员;而学专业学位主要侧重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丁作能力,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牛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人才。

    2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方法

    2.1培养目标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临床能力,在护理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该目标与护理本科生、博士牛的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别。相对言,本科牛毕业后是面向大临床的专业人才,而硕士生更强调专业特长,博1:生更侧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2招生学制脱产学习和在职学研究生学制有所不同。前者为3~4年,研究生入学需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基础课(内外科护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专业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在职学者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护理综合(内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成绩合格者6年内可申请在职硕士学位。

    2,3培养流程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在3年的培养时间内,须按期完成下列任务:第一、二学期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继续专业课学,完成预实验和开题;第四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开始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进行中期考核,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提前攻博;第五学期继续课题研究;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完成毕业答辩。

    2.4获得学位条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获得学位的条件包括:(1)学分积满:科研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的学分均不得低于34分,且各类课程学分均不能低于规定标准;(2)答辩合格;(3)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4)。

    3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

    3.1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汁划的核心,因而构建科学的、富有护理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提高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4年,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力争逐步建没和形成体现护理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9门。鉴于部分专业必修课教材存在知识老化、内容简单、不符合研究生需要等问题,我们编写专业教材3本,其中《危重症护理学》获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3.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出高层次的跨世纪护理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选好导师,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2.1严格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杏,确保导师质量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必须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资格审查。首先,导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其次,导师要求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在研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最后,实行导师资格的滚动管理,改革导师终身制,以保持导师队伍的高水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加强导师培养,提高导师质量教育乃终身之事,并}一劳永逸。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导师纠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和学习,以加强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提供的培训途径包括:(1)面上培训:1—2次/年;(2)学历教育;(3)出国进修:3—5人次/年,时间3个月至两年。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导师的视野,丰富完善了导师的知识结构,提高r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3.3规范课程学存研究生课程学习当中,选课是关键,突出一个“用”字;学习是重点,突出一个“思”字;教学是保障,突出一个“精”字;考试是检验,突出一个“活”字。

    3.3.1选课开学一周内,导师根据研究生所学具体专业要求,以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研究生最佳知识结构为准则指导研究生选课。选课在网上进行,不得随意变更。由于特殊原因必须变动已选课程,研究生需在开学1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部(院、系)批准后方可到研究生院办理。

    3.3.2教与学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员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以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课、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3.3.3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形式灵活多样,一门课程综合运用几种考试方式。常用的考试方式有:(开)卷、撰写论文、口头答辩、小组竞赛等。学员即使免修某些课程但仍须参加该门考试;无故缺课时间超过规定学时三分之一或研究生院抽查点名2次不到者取消其考试资格。

    3.4严格培养流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全程管理,也是有重点的管理。从第二学年开始,管理主抓3个环节:开题、中期考核、答辩。

    3.4.1注莺选题,使研究生迈好科研第一步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把握本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和导师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开题在护理学科内集中组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委员会成员至少5名,而且其中至少1名为外校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开题报告表和研究生本人的报告从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可行性4个方面对课题进行评价,判断研究生是否能够研究该课题。

    3.4.2按期进行中期考核,提高研究生科研过程质量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情况。考核的方法是由护理学科成立中期考评组,然后集中进行考核。考核程序为,首先导师介绍研究生简历、培养情况,并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其次研究生汇报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情况;冉次考评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评议。综合评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者按照考评小组的意见进行整改。半年后再次考评,若仍不合格,则终止培养或延期毕业。

    3.4.3认真把好答辩关,保证研究生终末质量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最后和最莺要的一个环节,把好答辩关对保证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把答辩关时我们主要守住两个关口:申请答辩条件审查和答辩。

    3.4.3.1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条件(1)修满规定学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开题通过,资料齐全;(3)中期考核合格;(4)专业课考试7O分以上;(5)完成研究论文;(6)论文盲审通过。论文评阅对论文答辩能否通过起重要的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论义,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质量,我们聘请校内外在护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并实行匿名评审机制,由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论文中随机抽取并送外单位匿名评审。经评阅专家认真评阅审核后,未达到答辩基本要求的论文,要认真修改,经修改仍达不到要求则不予答辩。

篇9

护理科研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全过程的训练,在修完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已修课程达到最低毕业学分的80%以上时进行。

为保证科研全过程的有效实施,建议在第四学期末进行布置,毕业论文在通科实习和专科定向实习期间完成。

1.毕业论文的类型

(1)科研论文:唯一可以用于学士学位申请的论文形式。需要申请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一份护理科研论文,论文成绩需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选择其它类型的论文不能用于申请学士学位。

科研论文是指经过选题、研究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并将整个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按照规范的书写格式撰写的论文。

(2)文献综述:不能用于学士学位申请。

文献综述是作者针对某一主题,在阅读大量相关的原始文献后,对其数据、资料和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和评价,而写成的一种专题性的学术论文。

2.论文的选题要求

选题是进行毕业科研训练和完成毕业论文的首要工作,与毕业论文的质量关系密切。恰当的选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过程和能力的基本训练。课题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1)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科研训练的教学目的;

(2)选题应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3)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选择护理临床实践中具有实用价值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4)指导教师应考虑学生的选题在时间、方法、经费和设备条件等方面的可行性,确保学生在预定时间内能够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

3.毕业论文撰写的内容

(1)课题计划书;

(2)毕业论文。

4.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

毕业论文工作主要包括:选题、研究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毕业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其中课题计划书和毕业论文要上交河南电大农医学院。

对申请学士学位的论文,由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负责审核或抽查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5.课题计划书

见“附件7:中央电大护理学专业本科科研课题计划书”。

科研论文、文献综述均须撰写课题计划书。按实际情况撰写。

在学生提交计划书后,各地电大应组织小规模的开题报告会,由2名以上导师和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审阅和评价,提出修改和指导性意见。课题计划在导师认可后方可正式实施。

6.毕业论文的写作步骤、书写格式及要求

(1)写作步骤

①科研论文。参见中央电大护理学本科教材《护理科研方法》王志稳等编第七章护理论文的撰写:第一节科研论文

②文献综述。参见中央电大护理学本科教材《护理科研方法》王志稳等编:第七章护理论文的撰写:第二节文献综述

(2)书写格式及要求

①科研论文。见附件8:中央电大护理学专业本科科研论文的书写格式、要求及封页;

②文献综述。见附件9:中央电大护理学专业本科文献综述书写格式、要求及封页。

(3)写作时间

每年上半年5月底前,下半年11月底前,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并将课题计划书和毕业论文上交河南电大农医学院。

篇10

2.中美护理研究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3.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护理研究生在读期间压力的质性研究 

5.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初探 

6.护理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培养 

7.造口专业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专家调查研究  

8.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地区差异研究 

10.护理研究生对老年人及老年护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

11.对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对策的思考

12.临床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13.我国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校护理研究生择业意向调查 

14.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年龄差异研究 

15.护理研究生实践过程的管理探讨 

16.案例教学法在护理研究生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17.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18.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分析 

1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年级差异研究

20.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我国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21.护理研究生导师实践角色自评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22.护理研究生双语教学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23.面向21世纪护理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探讨

24.加拿大护理研究生教育体系及特点 

25.护理硕士研究生共情和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26.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7.护理硕士研究生循证护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8.护理研究生科研训练中的指导要点

29.护理研究生团队导师制建设 

30.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31.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国内外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33.护理研究生在临床科研中的角色和作用 

34.成人学习理论在护理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应用

35.基于临床核心能力专业型护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探索

36.试论我国护理研究生社区实践的必要性

37.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自我概念水平和自我评价水平研究

38.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研究状况的文献分析

39.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认知的比较

40.重视护理研究生培养 狠抓实践过程管理

41.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象学研究

42.加强国际合作,培养高质量护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博士生培养的经验介绍

43.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44.泰国玛希隆大学护理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45.“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论在护理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46.韩国忠南大学护理研究生教育特点及其借鉴

47.护理研究生科研活动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48.基于核心能力的高等中医院校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

49.培养高素质护理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

50.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知识体系的研究  

51.护理学研究生教育设置专业学位的调查研究

52.中韩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比较 

53.天津市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研究 

54.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55.交互性教学模式在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研究

56.男性护理研究生学习动机的质性研究 

57.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调查

58.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方向的分析

59.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护士核心能力调查分析

60.探讨高等护理教育体制与护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61.美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启示

62.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63.发展以角色为基础的护理研究生教育

64.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期望与需求研究

65.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与就业体验的质性研究

66.护理研究生职业期望与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67.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68.论艺术教育与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关性

69.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设置分析

70.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的质性研究

71.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系统评价与Meta整合

72.导师指导与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问题的分析

73.澳大利亚护理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关系的介绍 

74.中美护理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75.护理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76.以临床核心能力为中心的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探讨

77.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信效度评价

78.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方式探讨

79.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80.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职业信息收集能力研究

81.目标设置理论在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82.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 

83.临床能力考核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84.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85.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评判性思维的关系研究

86.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读体验与应对的质性研究

87.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与思路

88.护理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及AGIL模式指导下的建设研究

89.中医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90.国内外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91.中美护理研究生课程比较

92.中美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93.两年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94.我国护理教育方向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分析

95.导师组制模式培养护理研究生的实践 

96.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97.国内外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98.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99.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00.护理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的探讨  

101.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学绩水平和设定目标能力研究

102.我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103.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循证护理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104.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探索性研究

105.提高培养质量,加强护理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管理 

106.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 

107.护理研究生实习中所面临的各种人际关系及伦理决策 

108.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的定性研究 

109.护理研究生ICU临床实习模式的探讨

110.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性研究 

111.德尔菲法构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12.知-信-行认知理论在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113.在实践中培养护理研究生的临床教学能力

114.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对硕士教育现状的评价研究

115.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指导老师期望调查 

116.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7.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参与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学习体验

118.Delphi法构建护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研究

119.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分析与建议

120.护理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21.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其展望 

12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关键要素的构建 

123.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进展

124.对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 

125.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的SWOT分析

126.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127.就业双方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认知

篇1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具有实践性、职业性、综合性3个基本特性[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性培养的主要代表,轻视甚至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特性。事实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创新性为本质属性,以培养创新性的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点在于新技术、新手段和新工艺等的创新,把特定的行业要求与部门实际问题和人才培养以及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它和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同样具有创新性的特征,不同点在于创新的方式: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成果和对未知领域的开拓;而专业学位要求创新性地将现有理论和规律运用于实践并创造出新价值[3]。

2 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我国自1990年开设护理硕士教育以来,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护理人才,但培养的人才以科研型为主[4]。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理人才素质,以满足有针对性的对不同职业背景专门人才实施培养的要求,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批准设置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结束了我国只有护理硕士科学学位的历史,并确立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5]。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护理硕士教育具备两套体系,即专业学位和研究学位,毕业后分别授予护理学硕士(Master of Nursing,MN)和护理学科学硕士(MSN)学位。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是培养拥有专家才能、在某一专科或专病方面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高级护理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6]。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已开始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APN,包括临床护理专家、执业护士、注册麻醉护士、高级助产士、高级个案管理护士等5类专门人才,后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先后设置了家庭护理、危重症护理、精神科护理、公共健康护理等护理专业。英国的护理硕士教育有2种类型,即授课式和研究式,前者侧重于护理科研与理论的研究,后者旨在培养高级实践护士[7]。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为临床和社区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护理专门人才,对提升临床护理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3 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较强的研究与教学能力的护理专门人才,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5]。由于目前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转型阶段,护理专业学位教育处于刚起步状态,尚缺乏培养经验,只有国家对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原则性和指导性的要求,缺乏本专业规范的、具体的专业标准和要求,大多数院校还未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护理专业特色明显的研究生实践方案,出现培养方向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的现象。

3.1 树立创新性的教育理念

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培养的是临床护理应用型实践人才,但区别于本、专科教育的在于其培养的是专业领域里的专家。专家不仅需要有较强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还应具备创新能力,方有可能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有所建树。

3.2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尚缺乏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护理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必须细化、专科化,应大胆借鉴和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培养具有专科性质的高级护理实践护士,注重其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应集中国内护理学专业优势力量,联合研究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单单停留在描述性研究层面,应广泛开展调研或进行实验性研究,以明确有护理专业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培养目标。

3.3 确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受制于培养目标,在护理硕士培养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制订具有现实指导性和操作可行性的培养方案,参照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先从招收在职护理人员开始,合理设置课程,突出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强化外语培训、课题研究的训练、专科操作能力的提升,达到解决专科问题能力的凝练。

3.4 改革教学方式

改变通才教育以及专业研究方向不明确的培养方式,以临床实践为主,同时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的应用,训练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加强循证护理与实践。针对不同专科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应采用个性化的实践内容和计划安排,对于其专科方向的科室应重点实践[8]。毕业论文应该以临床护理病例分析、护理方案创新等为主,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体现学生创新性,将现有护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5 创新考核形式

为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在考试为主的方法基础上,可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经验,采用多形式、灵活的考核方式,包括在一定时间内提交固定内容的小论文、小的调查研究报告,进行小的演讲、试讲等,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形成。

3.6 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

研究生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需严格遴选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导师。可通过校院联合培养的方式,从医院遴选聘请本专业领域临床经验丰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兼职导师,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确保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更是刚刚开始,需要明确创新性的重要性。广大护理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应共同努力,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可操作性的实践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5):49-52.

[2]曹瑞红,包水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6):61-64.

[3]李娜.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视野下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4]朱海利,陈洪华,张银华,等.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21(11):64-66.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2011-10-12]. 省略/xwyyjsjyxx/gjjl/zcwj/268310.shtml.

篇12

2.准备好了么?中国在线研究生教育——从美国《在线研究生教育》报告说起

3.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

4.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5.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模型实证分析——基于华南地区6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 

6.我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基于在读研究生的视角

7.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思考——从跨专业生源的视角

8.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调查分析

9.研究生质量评估:模型与框架

10.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11.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分析

12.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

13.美国大数据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背景、现状、特色与启示

14.硕士研究生导师满意度的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

15.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16.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1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18.科研实践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19.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述评

20.研究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21.基于综合评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效率指数研究——对“985工程”一期34所高校的实证分析

22.研究生体验调查:英国研究生参与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 

23.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 

24.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 

25.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的质性研究

26.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综述 

27.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与实践性问题 

28.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背景下的奖助体系改革研究

29.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助推器——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0.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

31.“十三五”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 

32.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匹配关系

33.我国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于1996—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34.加强档案学研究生研究方法教育的思考

35.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36.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结构的调查分析与协调性评价

37.研究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特点调查

38.2015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 

39.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40.试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41.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42.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

43.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凝视——从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谈起

44.2013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 

45.研究生导师组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基于A大学的案例研究 

46.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究竟大不大——基于中、美、英、台的历史数据比较

47.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 

48.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道德心理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49.研究生“研究者”身份的多维度考察

50.中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协调度双层次因素分析与综合评估——兼论促进区域研究生教育布局优化的可能路径  

51.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防治策略研究 

52.回顾与前瞻: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十年(2002~2012) 

53.“翻转课堂”、“反慕课”影响下的研究生文检课改革探索与实践

54.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55.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

56.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57.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探究 

58.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59.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

60.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 

61.试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62.嵌入中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63.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指数测度方法——对“985工程”一期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实证分析

64.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65.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的实践与研究

66.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67.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初探

68.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 

6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参与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学习体验

70.国外研究生教育理念比较及启示 

71.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逻辑  

72.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及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73.加强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 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74.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与策略

75.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

76.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 

77.研究生与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比较  

78.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结构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79.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角色转换探索

80.国外研究生导师制对我国的启示

81.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的路径探索

82.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省思

83.中国研究生教育必须大力整顿和改革

84.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85.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86.我国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效果的调查研究 

87.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30年:历史、现状与思考

88.培养质量导向的研究生导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89.以科研能力为导向: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90.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机制:英国的经验与启示

91.学位授权审核机制改革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路径的调整

92.研究生教育之乱象与治理

93.从就业能力的视角看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

94.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象学研究

95.构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长效机制

96.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

97.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