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4 08:22: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孔子何在?孔子“如坐春风”的教育境界何在?
窗外是置换成大厦的园区。我知道,青葱的麦禾和翻飞的纸鸢在这城市化的风中,就如同我简单的童年已不复存在。
我敢挥挥手让我的学生望望窗外吗?
――连续的阴霾后,天边终于出现了云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唐才子王勃醉心的佳景可是在远离教室的滕王阁上啊!
“今夜有流星雨,百年一遇,老师,我们能守望半宿吗?”
“中国足球梦圆今朝,44年的期盼,老师,我们能狂欢片刻吗?”
是的,完全有理由“放任”一下,到星空下、到广场上不也是我们的渴望?但理性和教师的“职责”马上警示我:这是“浪费”,这有“危险”!
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波澜不惊,平安无事。
生活在哪里?生活的缤纷在哪里?走近生活,走向社会,原来只是“素质教育”的口号和旗帜啊!
小鸟不会傻愣愣地飞进教室,诗情和创意也不会平白无故地从书本和黑板间逸出。读书的目的一旦铆定在“应试”的功利价位上,教和学都将成为与身心游离的无奈负荷。
“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赞美,还是讥讽?是教师的心愿,还是对教师的苛求?很难想像,不求自我发展的教师能造就出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学生是花朵,沐浴着知识的雨露,茁壮成长。”这是作诗,还是作秀?是悭吝的施舍,还是温柔的剥夺?花朵,仅需要雨露吗?雨露只是在知识中吗?芳心、野心才是花的心啊!
没有遐思的空间――对于课堂,遐思,仿佛就是走神,是开小差。
没有自我的空间――对于校园,自我,几乎等同放任,是不用功读书。
高考倒计时的标记如蠕虫病毒,今年擦掉,明年又来,这里方罢,那边又现。为什么拚搏?答案率直得让人心悸:就为这“七月”,就为这一考!
风采就这样消逝,灵性就这样泯灭。
尽管有人高呼回归人本,但书本和黑板总像砖块,冰凉而厚重地敲打每一个头颅:这是读书,这是当务之急,你敢用“素质”赌明天吗?
一分之差,招惹的不是理想,而是现实――实得要以一二万人民币、一二年的青春以及若干关系、若干权力作抵押的现实!
因而,分数便是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命根子,努力挣分自然成了学与教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
一个“总分”,标示的是一个总体素质。个性、特长、爱好,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是“梦中”的事,是“以后”的事。如此,不可避免地造就了另一个怪圈:全面发展而全面平庸。
全面发展――全面平庸
“打着全面发展的幌子,干着全面不发展的勾当!”说这话的是一位主管教育的博导市长。
难免偏激,但振聋发聩。
十指有长有短。你能要求教育创造出十指并长的奇迹吗?即使真能,那还不是变异了的发展!事实上,“全面发展”的口号,除了寄寓一厢情愿的期待,只能催生出全面平庸的“好好学生”。
如果要求全面发展,那么,北大校园就不会出现朱自清的背影;如果必须全面发展,那么,盖茨、霍金一类的人杰也只能灰溜溜地顾影自怜了。
什么叫人才?什么叫有用之才?如果不瘟不火、不长不短就是人才,就是有用,那么,“式的天才”真的立足无处,而学校与社会不啻成了全面平庸者的摇篮和天堂。
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一下,谁的总积分最高,谁就是“全面发展”,谁就可以凭这平均优势心安理得地上清华,上北大。我们的中学教学,多少年来就这样兢兢业业又浑浑噩噩地承担着如此“全面发展”的培养重任啊!
高分低能,情理中的事。
出类拔萃,校园外的事。
教育可以是一种理想,也应该是一种理想。但教育的终极是让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知本时代”(或曰“学习社会”)闯荡天下的利器是什么?是今天“门门优秀”的学业吗?是今天学校孜孜以求的“全面发展”吗?只要不睁着眼说瞎话,谁都得承认,适应竞争的,挑战未来的,只能是独特的“这一个”――思想之颖,一技之长!
因此,义不容辞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允许每一个学生“生动自由”地发展。尤其是高校,能不能网开一面,把特别的关爱给特别的学生,为不完美的“特长”留下一席之地。“不求全面发展但求一面杰出”,须知,今天的兼容,说不定便是明天的辉煌和骄傲。
只要高考不改变以分(总分)量才的标准,只要高校不割舍“捆绑”取人的模式,独臂剑客也许永远只能流落江湖,而“个性”与“特长”也统统地见他的大头鬼去吧。
“在高中,老师,您也知道我的名字总是排在年级成绩汇总表的前列,每次大考,我总庆幸自己不突出但不偏科、没特长但有总分。而现在,老师,您看,我都成什么了,‘猪头肉三不精’,人才市场上,没人理啊!”说这话的自然是当年一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一位让我和我的同事高高兴兴拿到教学成果奖的好学生。而此刻,实在惭愧,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忏悔:要知道,直到今天,我们的一些班主任还不时以此为例“语重心长”地开导那些个“不务正业”啃电脑、玩文学的偏科生啊!
中国的基础教育为什么这样出色,而中国人百来年的创造发明又为什么这样黯淡无光?诺贝尔文学奖尽管可以被泱泱诗国不屑一顾,但走向世界和让世界刮目中国总不能光靠一个伟大的平庸――总分、总产量、总收入、总××……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素质教育追求“全面发展”,没错;高考以分取人,没法。看来充当替罪羊的只能是尴尬境界中身不由己的“总分至上”?
于是,这样的感叹也就只能这样地遥寄星空:等未来吧,等毕业之后吧,等……
就像诗人说让我攒足了钱再写诗吧。
一、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元理论含义
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元教育理论”(meta-theory of education)一词正式出现是20世纪70年代初。“元教育理论”、“元教育学”、“元教理学(meta-educoeogy)”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教育家尔夫冈•布雷津卡(w. brezinka)在其论著《从教育学到教育科学:元教育理论导论》(1971年)中提出。元(meta),意即“位于……之后”、“超越”,它与某一学科的名称相连所构成的名词,意味着更好记的逻辑形式。这种新的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讲义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及其他种种表现。也就是说,元研究就是对原有学科所作的逻辑——语言层面的分析,它不宜对原有学科现象领域即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对原有学科的陈述体系进行形式分析,对某类研究活动存在的问题(元问题)进行的研究。
2.教育学元理论(元教育学)
教育学元研究的结果是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系统化的教育学元理论就形成了元教育学,她是对教育学进行元研究的学科,是以教育学及其研究状态为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的元理论。它从逻辑和方法论的角度审视教育学理论,对概念和范畴进行严格的规定并力求取得一定的表述,为教育学的反思提供了理性的武器,为检验与整合教育知识提供了标准、规范与规则,促使教育学的完善。而且,对于教育研究来说,元教育学有助于为其提供一种元教育观,即给研究者提供一个适合的视界,进而调整安久的方向与思路,提高研究的质量。
3.大学教学中出现的一般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往往由于自控力较差而学业成绩下滑;课程设置缺乏自由度,条条框框较多,很难形成以求知与满足兴趣为先导的学习风气;大学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应试教育,考试作弊,作业下载的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易形成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大学里师生关系淡漠,高校教师责任心普遍较差,除了教学任务外还肩负一定量的科研任务,缺少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与精力等。
二、教育元理论三元素在教育实践中的处方性研究
教育元理论是:“相对于教育理论并不是更高一级的知识形式,它本身只是参照而不是判定某一理论存在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元’知识。”因此,本人依据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解之上,给出了以下三个参照物,并将其作为教育元理论中的三个基本元素:
1.教育之爱
从古至今的大教育家们的传世箴言中都闪耀着教育之爱的光芒,如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德国精神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诺尔指出,“教育的基础是成熟之人与成长中之人之间的情感型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为了儿童的自身的目的,即走向他的生活和形式。”对于诺尔来说,这种以爱、信任和尊重为特征的教育关系,是教育工作的自身基础,因为不是所教,而是这种关系本身才是教育最为深沉的内容和最终的条件。他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秘密就是正确的教育关系,就是把教育者和儿童联系起来的创造性地关系。”而来自经验教育学的代表布雷钦卡的批判指出,“教育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职业关系。”职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不只属于同一生活共同体的关系,而是基于一种契约关系:教育(特别是教学)是为了获得工资。而在批判教育学者看来,精神科学教育学过于重视教育者的意向,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意向,这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控制关系。所以莫伦豪尔指出,教育科学的认识兴趣是对解放的兴趣,也就是“主体从限制其理性以及与理性相关的社会行动的条件中解放出来”。在高等教育中,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关系的过度职业化导致了一种建立在对象化基础上的认识论的过度膨胀,导致了教育过多的技术倾向和因果倾向,把对待人的“我——你”关系转变为对待物的“我——它”关系。在高等教育神圣的知识殿堂内,教师要“捧”的是理解的心灵,为此做出任何高度的评价都不为过。在“我——你”关系的建立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实现最优的教育效果,教师要纠正过多的技术倾向,打破建立在对象化基础上的认识论的因果模式,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要积极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欣赏学生个性中的亮点。
2.教育之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之一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中体现的是一种求真务实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教书以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所谓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所进行的双向互动,其根本矛盾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应然目的与实然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把一个实然的人按一个应然目的来改变,改变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教师身上,教师在改变过程中进行着知识传递和价值引导。所谓“价值引导”,即指教育是投射、蕴涵着教育者主观意志与价值观念的引导活动。教师作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者,具有暂时的文化优势,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引导学生进行价值上的选择。在价值引导过程中,因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工具理性,价值引导必然体现阶级的意志、教育的性质和教育者的人生追求。而在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然目的应遵从实然的人的真实需求和水平来设定,而脱离了真实的教育,应然目的指向的教育活动必定是受到批判且失败的。人文主义心理学是对人性、对心理学及对教育的一些观念、态度和主张。在教育上人文主义者,不主张客观地判定教师应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是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其代表人物罗杰斯的学习理论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learner-centered education),且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他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提到:“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目的者才会产生学习;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知识外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所以,尊重客观事实,崇尚科学真理是教育之真的核心价值所在。
3.教育之美
教育之美其本质即揭示了教育艺术的本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的关系。“度与和谐”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和精神生活中所追寻的一种境界,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们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创造出与人的目的相一致的、凝结着人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的引起主体愉悦感的感性形式。“度与和谐”作为人们的一种主观的体验和感受,是客体的某些方面达到了与主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使主体感受到满足与愉悦。因而,人们总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追求和创造美的境界,即运用内在的尺度,改造客体,使之达到和谐之美的过程。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是教育者的主动精神作用教育对象的协调控制活动,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和谐,体现教育活动的美的价值,使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首先,师生之间应构建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的内在美表现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外在表现是言语行为之美。教师的人格是高品位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可满足学生的由单纯的认知需求上升为情感需求。只有具备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实施爱的教育,“爱中有严,严中有度”构建互相尊重信任、互相合作、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应探究和谐美好的教学过程。教学是一种艺术化的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融入了施教者的人生历练、情感创造,是机械技巧的超越和升华。高等教学活动作为青年人生活中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必然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和谐的美,融入和谐的美的意念。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受教育者自主创新学习,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由选择的能力。总之,在教学活动中,由和谐效应带来愉悦性,使学生成为教学世界中的发现者、创造者,使学习过程转化为一种丰富的精神享受,达到真正的和谐之美。
再次,创造和谐优美的活动环境。要按和谐的规律来建立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优美的活动环境会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激发出创造的热情,提高活动的效率,环境美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适合于社会活动的需要。教育活动中应坚持“环境育人”原则。学校力求改善办学条件建设,优美的校园风景,布局合理的校园设施,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备,能使校园融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于一身,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小 结
人们是根据需要来选择区别、联系还是区别加联系的,包括二元、三元、多元,都是根据需要去选择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具体任务或技术方面的训练,而是唤醒对人类生活的可能前景的认识,引发或者培养青年人的人性意识。有的人生来就具有这种意识,他们的潜力就自然得到发挥。但是大多数人需要唤醒他们这种意识。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冲突,需要包容和不冲突或减少冲突时,我们选择爱、真和美,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出发,结合人的感性和理性,选择和谐和统一的方法加以解决。因此,大学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对教育寄予中心地位的重视,而且也在总体上打下全面教育的基础,目的是全面发展个性和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参考文献
1 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同史(第十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3 彭正梅.重回教育之爱:德国精神科学教育学视野中教育关系论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5)
4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一、阳光教育
我们的教育应在温馨的、快乐的、健康的、和谐的环境气氛中进行。我们的校园氛围应如这首诗所说:
就是与学生相遇的一刹那,我们的笑脸;就是与困难相遇时的那种积极的潜意识;
就是与痛苦牵手时内心的平和感受;就是与平凡相伴时的宁静与远博;
就是与进步同行时的新目标;就是与冲突相撞时的宽容大度;
就是与快乐融合时的品位与享受;就是与不如意拥抱时的宽慰与包容;
就是与郁闷见面时的快乐;就是与悲观握手时的积极化解;
就是与消极结伴时的放声欢唱;就是给受难的生灵以帮助时的心灵释然。
其实,阳光就是——
转过头,阳光照上你的脸;
换个位,阳光洒满心里头。
在这样一种氛围里教学,对于学生、老师都是一种享受,享受其中的和谐、宽容。实施阳光教育的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舞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遵循学习—实践—反思—提高的原则,采用自培和外培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师的生命课堂意识和专业素养。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生态课堂环境
二、活力教育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才是孩子成功最好的导师,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你身边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同学:他们很积极、很努力的学习,但是成绩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而一些同学不怎么花时间去学习,成绩却一直是面列前茅。这种情况,除去一些天赋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是带着兴趣去学习的。只有把这种积极、努力转化或培养成一种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好多同学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是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是爱学习才去学习的。这些情况,学习效果往往都是事倍功半,效率不高。
所以,千万不要只知道去学,光傻学是不行的,而是要知道培养学习的兴趣,只有将学习的积极性转换成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才有可能实现学习效率的飞跃。因为有兴趣才能轻松的学习,才能不怕疲倦的进入乐不知疲的境界,学的高兴,学的舒坦,就不容易疲劳,越学越有劲头。应该来说同学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会觉得比较轻松愉快,不会很累很痛苦,会焕发精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带着兴趣去学习,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同时也加快了学生吸收知识的速度。
(二)要以人本,健康的、人性化的教育。
不是简单的课堂活跃,它是以人为本的、健康的、人性化的教育为基础的递进。新课程改革中,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客体,一方面,我们的教学要服务于学生,教知识给他们,不是教完了,就算了,教则教会。另一方面,还要看我们教的对象是否需要,是否能接受。如,一个基础很差的学生,你给他讲难度很大的题,即使你费了再大的劲,也是属于白费力气。一个对音乐一点兴趣都没有的学生,你能把他培养成音乐家吗?答案肯定是不能。
(三)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种活力教育,一种成功的教育。现在大多数学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我们的教育只是一味的满堂灌,打题海战术,让学生成为做题的机器。这样做可能会获得短期内的成功,但他们的未来可能是悲哀的,这样不但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夺取了学生阳光灿烂的青春。在我们身边为什么曾经是爸妈、教师眼里的乖乖女,突然变得那么的叛离——逃学、打架、上网,变得让人都不认识;也有上了大学,因虚荣心的原因,自己经济不宽裕去偷盗,被开除的;也有自己都是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了,却不如大学毕业就去参加工作的境况好,最终走上了轻生的念头。如此的故事,我们听完除了为他们惋惜以外,也应该引起一些深刻的反思。所以,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教书的同时,也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尽量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还要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科技活动,还给学生一个充满阳光灿烂的青春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交流。让各种层次的学生体会到成功,树立生活的信心。因为我们的社会由于分工不同,不只需要科学家、文艺家、音乐家,也需要农民,清洁工、维修工、粉刷匠。。。。。。。因此,我们的学生今天只要在老师那儿获得了对生活的信心、对生活的爱,他们将来就可能在各行各业中是出色的人才。这样的教育才是长远的、健康的、有活力的、成功的。
三、效率教育
我们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了健康的、有活力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制定计划,建立规矩来管理我们的学校,提高教育效率,这就是所谓的效率教育。
(一)打造一支阳光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采取一个教研组集体备课,以及个人课前认真专研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估计在课堂上哪类学生会存在困难,如何帮他们解决困难。如果我们每个教师课前准备非常充分,教学效率一定会提高。
(二)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管理教师的,也有管理学生的制度,虽然我们提倡阳光教育、活力教育,但我们不能没有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阳光教育、活力教育与效率教育并不矛盾,阳光教育、活力教育是效率教育的基础、前提。充分发挥中层干部、年级组长、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扬主人翁精神。
(三)学校应有圣明的抉择者。
我们的管理者、抉择者也就是校长对我们的学校有全面的了解,根据本校情况,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要盲目仿效其他学校。第一,教师、中层干部分工既要明确各自的职责,也要团结协作。第二,建立客观公正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优、晋升职称、财务、收费、考核、评议“六公开”,在奖惩性制度中,强调合情、合理、公开、公平。在评价性制度中,强调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我们阳光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在校领导的正确引导下,尽职尽责,通力合作,相信一定会打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校园。会使学生喜欢课堂,享受新的教学理念,成长为新时期的健康的、乐观的、向上的新一代。坚持改革,破除积弊、推陈出新,确立新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充满浩然正气、昂扬锐气、蓬勃朝气!
参考文献:
一、阳光教育
我们的教育应在温馨的、快乐的、健康的、和谐的环境气氛中进行。我们的校园氛围应如这首诗所说:
就是与学生相遇的一刹那,我们的笑脸;就是与困难相遇时的那种积极的潜意识;
就是与痛苦牵手时内心的平和感受;就是与平凡相伴时的宁静与远博;
就是与进步同行时的新目标;就是与冲突相撞时的宽容大度;
就是与快乐融合时的品位与享受;就是与不如意拥抱时的宽慰与包容;
就是与郁闷见面时的快乐;就是与悲观握手时的积极化解;
就是与消极结伴时的放声欢唱;就是给受难的生灵以帮助时的心灵释然。
其实,阳光就是――
转过头,阳光照上你的脸;
换个位,阳光洒满心里头。
在这样一种氛围里教学,对于学生、老师都是一种享受,享受其中的和谐、宽容。实施阳光教育的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舞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遵循学习―实践―反思―提高的原则,采用自培和外培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师的生命课堂意识和专业素养。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生态课堂环境
二、活力教育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才是孩子成功最好的导师,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你身边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同学:他们很积极、很努力的学习,但是成绩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而一些同学不怎么花时间去学习,成绩却一直是面列前茅。这种情况,除去一些天赋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是带着兴趣去学习的。只有把这种积极、努力转化或培养成一种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好多同学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是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是爱学习才去学习的。这些情况,学习效果往往都是事倍功半,效率不高。
所以,千万不要只知道去学,光傻学是不行的,而是要知道培养学习的兴趣,只有将学习的积极性转换成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才有可能实现学习效率的飞跃。因为有兴趣才能轻松的学习,才能不怕疲倦的进入乐不知疲的境界,学的高兴,学的舒坦,就不容易疲劳,越学越有劲头。应该来说同学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会觉得比较轻松愉快,不会很累很痛苦,会焕发精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带着兴趣去学习,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同时也加快了学生吸收知识的速度。
(二)要以人本,健康的、人性化的教育。
不是简单的课堂活跃,它是以人为本的、健康的、人性化的教育为基础的递进。新课程改革中,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客体,一方面,我们的教学要服务于学生,教知识给他们,不是教完了,就算了,教则教会。另一方面,还要看我们教的对象是否需要,是否能接受。如,一个基础很差的学生,你给他讲难度很大的题,即使你费了再大的劲,也是属于白费力气。一个对音乐一点兴趣都没有的学生,你能把他培养成音乐家吗?答案肯定是不能。
(三)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种活力教育,一种成功的教育。现在大多数学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我们的教育只是一味的满堂灌,打题海战术,让学生成为做题的机器。这样做可能会获得短期内的成功,但他们的未来可能是悲哀的,这样不但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夺取了学生阳光灿烂的青春。在我们身边为什么曾经是爸妈、教师眼里的乖乖女,突然变得那么的叛离――逃学、打架、上网,变得让人都不认识;也有上了大学,因虚荣心的原因,自己经济不宽裕去偷盗,被开除的;也有自己都是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了,却不如大学毕业就去参加工作的境况好,最终走上了轻生的念头。如此的故事,我们听完除了为他们惋惜以外,也应该引起一些深刻的反思。所以,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教书的同时,也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尽量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还要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科技活动,还给学生一个充满阳光灿烂的青春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交流。让各种层次的学生体会到成功,树立生活的信心。因为我们的社会由于分工不同,不只需要科学家、文艺家、音乐家,也需要农民,清洁工、维修工、粉刷匠。。。。。。。因此,我们的学生今天只要在老师那儿获得了对生活的信心、对生活的爱,他们将来就可能在各行各业中是出色的人才。这样的教育才是长远的、健康的、有活力的、成功的。
三、效率教育
我们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了健康的、有活力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制定计划,建立规矩来管理我们的学校,提高教育效率,这就是所谓的效率教育。
(一)打造一支阳光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采取一个教研组集体备课,以及个人课前认真专研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估计在课堂上哪类学生会存在困难,如何帮他们解决困难。如果我们每个教师课前准备非常充分,教学效率一定会提高。
(二)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管理教师的,也有管理学生的制度,虽然我们提倡阳光教育、活力教育,但我们不能没有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阳光教育、活力教育与效率教育并不矛盾,阳光教育、活力教育是效率教育的基础、前提。充分发挥中层干部、年级组长、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扬主人翁精神。
(三)学校应有圣明的抉择者。
我们的管理者、抉择者也就是校长对我们的学校有全面的了解,根据本校情况,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要盲目仿效其他学校。第一,教师、中层干部分工既要明确各自的职责,也要团结协作。第二,建立客观公正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优、晋升职称、财务、收费、考核、评议“六公开”,在奖惩性制度中,强调合情、合理、公开、公平。在评价性制度中,强调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我们阳光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在校领导的正确引导下,尽职尽责,通力合作,相信一定会打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校园。会使学生喜欢课堂,享受新的教学理念,成长为新时期的健康的、乐观的、向上的新一代。坚持改革,破除积弊、推陈出新,确立新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充满浩然正气、昂扬锐气、蓬勃朝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