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7: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

篇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掌握实验技能、理解化学知识。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1.为什么要进行化学实验探究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验探究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2 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而实验探究教学则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3 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实验探究教学能给学生营造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2.怎样探究化学实验

科学探究是一种过程,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尽管科学有许多门类,科学家都有各自的研究领域,不同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也有所不同,因而不存在统一的研究模式,但无论他们从事哪一门类或哪一领域的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大体上经过这样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正是上述这些活动过程构成了被称为“探究”的科学过程,进而也成为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依据。

探究学习是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最早提出了探究性学习,他认为探究学习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的学习活动。对于探究过程,施瓦布提出了五个阶段:(1)明确问题;(2)收集适合问题解决的资料;(3)提出假说;(4)验证假说;(5)导出结论。

3.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的策略

化学探究性实验强调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探究性实验,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地说,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准确理解探究性实验的特征。

探究性实验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有不少教师对此理解得并不准确,表现在只重视表面的形式主义,从而使探究实验有名无实。探究性实验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正如接受学习可分为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无意义接受学习一样,探究性实验既可能是主动的有意义探究,也可能是被动的无意义探究,真正的探究性实验,强调的是实验探究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实验结果。

3.2 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传统实验课上,绝大多数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课堂纪律,许多教师认为纪律管好了,实验课就成功了一半。为此,在实验课前和课上,他们不惜花费时间,反复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做,不能怎么做。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得学生只有服从,而无创新意识。探究性实验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改变实验课“一放就乱”的旧观念,减少对学生过多的指导和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同时,教师应当以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实验过程。教师不再是昔日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而是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转变观念,自觉实现角色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探究性实验的有效进行。

3.3 深入分析和挖掘实验内容。

在现实的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对实验内容的深入分析。比如,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实验。不少教师只是演示给学生看,灯泡变亮的说明是电解质溶液,而灯泡变亮的程度,就可区分电解质的强弱,不少教师到此为止,而没有对实验中溶液为何采用相同浓度,相同体积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灯泡的亮度才可与溶质的本性有关。所以,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探究因素,通过探究性实验真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3.4 引导学生将“做”和“想”进行有机结合。

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学生不但要亲自动手“做”,而且更要在做中深入“想”(思考、分析),单纯的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产生感悟和体验。要使“做”和“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设真实、生动、开放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与收获。而不是在教材规定好的步骤中进行被动的、虚假的探究活动。要努力将实验(方案),观察(现象),思维(问题)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思维(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实验,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思维。通过具体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有关的结论。

此外,探究性实验的开展,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比如,实验室的建设,实验人员的配备,以及教师自身的素养等。

总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除常规的教学手段外,作为有进取的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

篇2

在初中阶段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探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活动。良好的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化学课堂,学习并掌握好化学知识。新课程要求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探究式教学,提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具备问题意识与解题意识,善于猜想与假设,在实验时制订好计划,从多方面搜集证据,认真地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教材中存在许多可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化学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主动学习。从初中化学教学的长期实践来看,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最大的难点是让学生的学习从机械模仿转变为主动研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让传统的化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营造主动探究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化学实验的乐趣。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奋斗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解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知识浮于表面,不能有效提高化学素养。所以,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善于观察与发现,主动营造实验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共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能积极主动开展实验活动,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爱上做化学实验,不断开展主动探究活动。例如,在化学教材中有如下实验,教师可进行课堂演练:白纸现红字、魔棒酒精灯、手帕烧不坏等。这些小实验都贴近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心,兴趣高涨,想要一窥究竟。教师完成实验后,可适当挑选几个学生上台进行演练。每个学生都想上台尝试,亲自体会其中的奥秘,课堂的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了。这样的探究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实验是很有意思的,今后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敢于创新。

在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必须改进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改变原来化学课堂枯燥乏味的状况,改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化学实验。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应当将原先封闭的课堂改为开放自由的情境,不再死板地照搬教材知识。要打破课堂时间的约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探索化学,领悟科学。当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支持。通过相关的实践,学生会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身边,知道化学实验不仅仅局限在实验室,只要勇于创新,敢于打破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往往就会有很大的惊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巩固认识,提高素养。

三、创设化学情境,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胆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最首要的环节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无论课前课后,教师都要善于总结,创设和谐友好的课堂情境,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气氛,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质疑,认真思考问题,大胆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问题意识,学会质疑和解疑。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的大胆行为,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敢于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学生对教师或书本的实验操作质疑,大胆提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验改革。刨根问底是创造的基础,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大胆革新教育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在新一轮的探究过程中活跃思维,培养其独特的思想品质,为学好化学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在实验要求上,除去必要的物品或步骤,可以抛弃其他条件的束缚,积极评价学生的大胆尝试与思考,减少实验的约束性。在实验过程中主动引导,事后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与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分析,大胆推测多种可能性。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开动脑筋,最后大胆发表对自己实验的理解与认识。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过程,找出试验中的闪光点,对做出正确分析与解释的学生及时夸奖,得出实验成绩。这样,学生必然有强烈的兴趣大胆实验,推测各种可能性,从而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完善化学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教师就必须身体力行,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实验过程,亲身经历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把握时机,强调重点,创造良好的条件尽可能多地开展探究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篇3

二、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探究问题的效果

化学实验是辅助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有利于清楚准确地认识初中化学知识,为以后化学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生活、生产、制造等之中处处可以见到化学的影子,实际的化学知识是学生所热爱的,尤其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问题。例如,在学习碳酸钙的知识时,可以联想到水垢能够用酸去除,那么碳酸钙是否也能用酸去除呢,此时产生的气泡是什么气体呢?在食品中为何放置生石灰做成的食品干燥剂呢?亚硝酸盐为什么有害身体呢?假酒的成分是什么,为何能以假乱真呢?这些无一不体现出生活和化学的紧密联系。教师需要利用课本中没有的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从理论的高度中脱离出来,立足于生活实际的探究中,在教师的牵线搭桥下,将实际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有趣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寻求科学的探究方式,透过生活看透化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开展合作交流,深化实验探究问题的结论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你会不可避免地钻进死胡同和思想误区。这时若有人帮助你,开导你,将你从黑暗的深渊带入彼岸的光明,你将云开雾散,思想和知识则会更上一层楼。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解决问题,而要通过同学之间相互的帮助,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彼此之间的思想和知识,同时指出互相的不足,指正歪曲的方向,在探究过程中,这样能获得接近真理的答案。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在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时,学生可以先独自思考问题的答案,接着通过小组的讨论,广开言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得出趋近正确的答案。当然,在讨论中,难免存在异议,但是可以就此异议,继续进行讨论和辨析,用各种方法佐证自己内心的想法,深化探究的力度,最终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和探索,得出一致意见,在合作交流中深化探索的结论。

篇4

抓好实验教学是解决好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是关键问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设计实验只是教材提出实验课题,而实验原理的运用、实验方法的采用、实验材料的选择准备、实验步骤的安排则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一种模式。为了使实验课上得更生动精彩,我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设计实验,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来操作控制,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动手动脑、心灵手巧"。例如:在了解燃烧的条件后,可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受哪些因素影响及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后"后,可设计防止金属锈蚀的实验方案。利用书本知识结合实际,可设计实验检测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情况等,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应该重视化学家庭小实验

化学家庭小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有一些中考试卷的综合实验题里就包含有家庭小实验的部分内容。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材中就编入家庭小实验10多个,在整个实验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家庭小实验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家庭小实验。当然,首先应该注重有关的安全教育,并最好得到家长的同意和帮助。

㈠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由于家庭小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所以与课堂实验相比,家庭小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㈡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家庭小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而家庭小实验大多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或者天地较为广阔,或者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所用器材一般简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㈢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许多家庭小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初中化学九年级(上)中的"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家庭用水情况""调查空气质量"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家庭小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除常规的教学手段外,作为有进取的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

篇5

为了让化学实验的优势特点得到更有效的发挥,每一个化学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深入挖掘实验探究方式方法的最优化,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得以尽情释放,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能力。笔者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和思考,谈一谈自己的点滴心得。

一、 摸着石头走――凸显自主

化学实验操作的自主性是保障学生形成实验探究强烈动力和持久热情的重要前提。首先教师要能够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指向,设置恰当的化学实验探究主题。一个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气息的实验探究主题,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卷入到实验探究过程中来,避免了教师那种指令式、强加式的实验操作模式。其实,教师要赋予学生充足的实验探究空间,使得学生不但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能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整个流程,还可以结合教师的评价和点拨进行反思和改进,并且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形成共性认识,促进整体探究能力的提升。

摸着石头行走在实验探究的道路上,教师就要允许学生绕弯路、兜圈子,也要能够满怀耐心和期待地对待学生跌跟头。对于自主性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各种磕磕绊绊,教师要有充分的预估,能够把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关键拐点并进行有效的预设,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干预,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自我挑战的成功体验和愉悦感受。如在进行浓氨水与酚酞试液反应的实验时,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即利用酚酞的酸碱指示性以及浓氨水的碱性两者之间的变色现象验证氨水分子的运动特性。该实验简单易行,实验结果清晰明了,所以教师就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自主操作,结果原本平淡无奇的实验在学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立探究中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的学生先在试管内放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然后用脱脂棉球将试管口塞住,用滴管将浓氨水滴在棉球上,结果发现与本无色的酚酞从右往左逐渐变为红色;有的学生反其道而行之,试管内的滤纸上滴上浓氨水,将酚酞试液滴在棉球上,结果棉球变成了红色;还有的学生更加具有独创精神和审美情趣,他们将喷有酚酞试液的棉球绑在几根铁丝上,放入一个置有浓氨水的烧杯内再盖上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静待片刻后取走盒子,会发现铁丝上的棉球都染上了红色,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红色花朵一样……这些不同的实验操作方式,尽管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多样性的探究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效果非常好。

二、 沿着梯子走――强化层次

“梯子”喻意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的阶梯性,科学而合理的阶梯性实验探究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实验探究中及时获得自我肯定,保持继续持久深入探究下去的热情和动力。除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阶梯性原则之外,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还应当注意化学实验操作本身的独特性。如化学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两者是相辅相成并没有固定的先后层级顺序,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将两者恰当地分布到不同的探究层次中去;其次是化学实验探究中器材的复杂度和操作的难易程度,这也是作为探究流程中层次分步考虑的一个重要侧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感受到成功,并在成功感的激励下主动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探究活动中去。这种“小步快进”的阶梯性实验探究方式,会让学生沿着步步登高的梯子,不断迈向化学学习的高峰。

如在教学双氧水中提取氧气实验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后,教师结合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探究“铁锈”(氧化铁)可以做催化剂吗?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对于催化剂的特点作更进一步的理解和体验。教师精心设计了极具层次性的实验探究流程,帮助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

层次一――理论储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二氧化锰与氧化铁的相似性质;了解催化剂的作用以及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的特性。

层次二――提出猜想:在双氧水提取氧气的过程中,氧化铁能够作为催化剂。

层次三――设计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形成三种验证性的化学实验探究方案。①氧化铁能够提高试验中的化学反应速率;②化学反应前后氧化铁的质量是否改变;③化学反应前后氧化铁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层次四――实验验证:分组展开实验探究,与猜想相验证,获得正确结论。

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一种“准发现”的科学探索过程,探究的节奏和步伐由自己决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获得极大的提升。

三、 牵着绳子走――适当点拨

篇6

近几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题中计算题逐步弱化,化学实验及探究题已经成为命题的重点。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解题能力,本人通过对近年陕西省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研究,现就初中化学实验及探究题解法与技巧谈以下几点:

一、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理化(合卷)化学试题中的化学实验题以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及实验室常见的实验仪器引入,考察学生对初中化学实验技能(包括使用实验仪器的技能和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的掌握。对化学实验题的解法我认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和复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1)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让学生说出实验室常见的实验仪器名称,仪器的使用范围及仪器的正确操作。

(2)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室里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装置气密性检查、过滤、蒸发、溶液配制过程、仪器正确的洗涤方法以及实验装置的正确组装等技能。

(3)通过对实验的仔细观察掌握实验现象并学会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4)教师要有目的的及时选择实验习题,加强学生的训练。

2.掌握化学实验题解法技巧

(1)先看化学实验题的实验装置,明确实验装置的用途。如:该装置是反应装置还是收集装置,反应装置是加热的还是不加热的,收集装置为排水集气法还是排空气法等等。

(2)认真阅读实验题,明确实验题的考点,结合所学明确实验原理和实验所需药品。

(3)根据实验原理,明确实验装置的选择以及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

(4)对实验装置(图)与教材原图不一样的,要交给学生学会比较异同点,学会知识的迁移

二、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理化(合卷)化学试题中化学探究题包括:正题(以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常见的药品和实验装置引入一个综合实验)、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或做出猜想、实验与结论、拓展与迁移等部分,考察学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法我认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物质性质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初中化学教科书出现的物质性质的教学,不仅要强调物质的物理性质,特别要强调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仅要让学生熟记,而且尽可能的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注重习题的训练

在章节复习中,教师要有目的的结合所学物质性质选择一些习题,或有针对性的编写一定的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加强对所学物质性质的掌握及灵活应用。

3.加强中考探究题的训练

在总复习阶段,教师要专门进行化学探究题专题讲,及时把近几年的我省中考题作为范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化学探究题的组成,题型特点,通过师生探讨共同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即

(1)认真读题,明确实验要求。

(2)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实验原理。

篇7

科学探究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既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又是科学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化学课程学习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分析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拓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新课程资源,创新探究教学

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然后,出示一些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一些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让学生自己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讨论积极,但不敢一试。这时教师的鼓励和点拨双管齐下,有学生上场了。不同次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有所不同,有的正好1/5,有的超过,有的不到。不管哪种情况,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寻找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地探究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行吗?为什么?这时举手要求实验的学生争先恐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部分学生还询问去哪里买实验仪器(要求在家里实验);课余时间可以随便进实验室做实验吗?(自己探究)等等,从学生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上,我尝到了探究教学的甜头。

注重学生探究性实验开发。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探究性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花费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想的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

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中满足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假设3: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1)氧气(或空气);(2)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深化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进一步激疑,抓住探究性学习的结合点,进行重点启发,将探究推入更深层次,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如在学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学生很难理解两者的反应。这时教师就可提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怎样反应的?反应的产物又是什么?你能设计出实验予以证明吗?学生通过假设、讨论,设计了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后,就充分理解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怎样反应的。这样既训练求同思维,又培养了求异思维,从而发展了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四、开发课外小实验,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动手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强化了其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功能,注意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情景创设,精心编入了大量实验内容,使学生经历相应的思维活动过程,从中体验和认识这些方法。如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在家庭中完成一些小实验(如利用废旧金属为学校庆祝活动制作氢气球)、小制作(如自制净水器)和小发明,来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性;也可结合环保和能源问题,在社区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工业上的水的净化”、“铁制品的锈蚀条件研究”“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实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也将会逐渐地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未来具有开拓精神的建设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我们身边处处有蕴含化学问题的素材,但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非常熟悉的素材,学生熟视无睹更无法引起他们的思考,完全陌生的素材,百探无一得,容易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只有那些难易适度、学生似曾相识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素材,才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不得”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运用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师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交流与互动明显增多且趋于自然化。交流互动有师生间的,生生间的,随着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出现了人机间的。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学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把自己看做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主动与学生交换思想,引起学生间的讨论。因相互间的地位自然平等,师生心理宽松,容易畅所欲言。可见交流互动的自然化营造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师生角色的转变。

探究性实验的科学性非常强,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与化学理论知识、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必须一致。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是增设探究性实验的宗旨。教师所设计的探究性实验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验性,坚持创造性原则,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认识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课题内容是书本知识的升华,应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但不能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范围,即设计实验必须切实可行,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既不低估又不高估学生的水平。探究性实验一般难度较大,如果学生经验不足,就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药品和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实验内容除课本外,还应该选用有关日常生活、环境、军事、能源、生产等实际问题,通过探究解决与人类自身紧密联系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创造欲。

二、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

实验探究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得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树立科学精神,形成科学品德,产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某个结论。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9

实验探究教学是以实验选题为中心主题,进行一定层面的分析和思考,去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把现存理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探索方案,积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科学方法。要求教师对某些化学反应实质、现象,以及化学实验装置从多角度、多层面作深入的研究探索,进行探究其规律的学习,解释客观事实间实验属性,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我结合自己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谈些看法。

一、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

探究式教学是从认识规律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种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合贯通,使思维训练与获取知识有机结合,通过引导、探索、训练三结合的形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解释与结论。

1.提出问题。它是探究的基础,又是探究的核心。教师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目的、要求,从已学教材中或从生产过程中提出与教材有联系的,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多比较、多设计,使其打破传统观念,消除固定的思维,逐步实现创新学习。学生探索问题的情境,会激起内在动机,并明确学习的目的。

例如:空气中CO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可是地球上存在许多能引起CO含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比如许多动物(包括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要消耗O,呼出CO气体;燃料燃烧会释放出CO气体;绿色植物进生光合作用要消耗CO气体,上述因素会不会使空气中的CO含量发生变化呢?

2.假设与猜想。由于学生对CO非常熟悉,在已有化学知识基础上,对出现的原因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所提出的可能性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学生对CO含量的变化结果提出了多种猜想:

(1)空气中的CO含量会逐步增高,人们所说的“温室效应”就是例证。

(2)CO气体的消耗和生成会保持平衡,空气中的CO含量不会发生变化,不然,空气成分就不会保持恒定。

(3)在不同地段环境,不同的时间里,某个区域空气中CO的含量可能会发生波动,但由于空气的流动,空气中CO的含量总体变化不大。

(4)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所以CO含量白天低,晚上高。

3.设计实验。针对探究目的与条件,设计可行性的操作步骤,以达到预期目标。

还是上述实验,根据前面学生的猜想假设,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教师的引导,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假设:选择几个地段(空旷地区、山顶、学校通风较好的教室、刚下课后窗户紧闭的教室、通风不好的正在开会的会场、树木较多的野外、种植花草或蔬菜的温室);在不同的时间里测定空气中CO相对含量,通过比较分析找出符合实际的答案。

4.动手实验。让学生获取实验与证据,正确操作,科学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并在实验中注意观察、思考。通过上述设计,进行分组实验。

操作: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各取一只800ml烧杯,装入约400ml蒸馏水,滴入3―5滴酚酞积示剂,注入细口瓶中,塞上橡皮塞。然后在同一时间分别到不同地点,用50ml注射器多次抽满空气注入细口瓶中,不断振荡细口瓶,直至溶液刚好褪色,记录抽取空气的次数填入下表。

5.解释与结论。我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最后学生纷纷对各组的结果作出了解释:时间地点不同,空气中CO的相对含量很可能不同,因此,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条件性,辩证地看待物质及其变化的观点。

空气中CO的含量会改变吗?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勇于质疑,勤于思考”。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可以自主地观察、提问、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此问题的深入探究要求学生要严谨求实、大胆实践、善于合作、主动交流。因此,此项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德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会触及大量社会问题,例如“温室效应”,燃烧及环境污染,与防治等社会问题,这能使得他们不仅在活动中提高认识能力,而且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命运,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大大增强。这样一个案例也说明:在实验探究教学中,科学素养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格观这三方面的目标,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应该是统一的。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理论依据

1.实验探究教学符合科学认识的规律。探究性试验教学过程与科学认识过程是一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典型的实验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去发现前人已发现了的规律性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规律。

2.利用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化学的特点。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变化与其规律的科学,所以教师应以实验为中心组织教学。探究性实验把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探索、概念的形成、知识的理解、结论的体验、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都用探究实验贯穿起来,合成一体。

3.实验探究教学是以自然科学方法为依据的。但在探究实验中,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进一步激疑,抓住探究学习性的结合点,进行重点启发,将探究推入更深层次,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这样的探究,既训练求同思维,又培养求异思维,从而对学生活跃思维,发展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试行“实验探究教学”的体会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常见的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试用这种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有明显提高,看到实验现象,能自然地联系到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分析,能较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用实验探究进行教学,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化学课堂教学氛围,是以后初中化学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理想之一。所以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坚持教与学结合。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特征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其带来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使化学课堂教学能够“活起来”。它所具有的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极大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2.坚持把实验做为研究、探索问题的手段,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把演示实验改为自己动手学生参与的实验。如在探究把CO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的实验时,我在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后,提问:你认为是那种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呢?你能设计实验予以证明吗?学生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

②水使石蕊变红。

③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的产物使石蕊变红。

学生通过假设,讨论、设计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充分理解了紫色石蕊变红的原因。

(2)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例如在学习CO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学生很难理解两者的反应。我就改为探究实验,提问:CO与氢氧化钠是怎样反应的?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你能设计实验予以证明吗?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仅知道了CO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而且知道了氢氧化钠的保存、变质,以及怎样鉴定氢氧化纳是否变质。

(3)从实际出发,开展课外小实验。如: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在家中完成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净水器)、小发明,来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性,也可结合环保和能源问题,在社区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工业上水的净化”,“铁制品的锈蚀条件探究”,“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实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一切相关。

篇10

传统的初中化学课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和探究的平台。枯燥的讲解、大量机械的记忆和重复的练习考试,将学生的兴趣消磨殆尽,学生也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对所有的知识不加怀疑,全盘接受,缺乏探究和创新精神。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化学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在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还可以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觉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化学课程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一、课堂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中适当引入示范性实验及各种模型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改变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趣味性实验,可以像魔术般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了解谜底的欲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胃口,并吸引他们自觉地去进行探究和实践。尤其是对那些化学基础不好、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趣味实验可以打消学生的抵触心理,好的开端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反之,如果学生的情绪低落,思维僵化,那么教学工作将无法有效地展开。例如,在讲铁与氧气的化合反应时,教师不要直接罗列本节课的知识点或者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而是以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将细铁丝一端绕成螺旋状,并伸入无水乙醇中,沾满乙醇后迅速在酒精灯上点燃,点燃后马上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小发现”,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集气瓶中铺上沙子?”在学生兴趣高昂的讨论之后,老师再进行最后的总结“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的固体Fe3O4。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Fe3O4处于熔化状态,温度很高,落入瓶底会使瓶底炸裂,因此,要铺上沙子隔热”。学生积极参与了观察、讨论和发言的过程,然后再经过老师的肯定和纠正,会有一种经过努力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进而增强了对化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化学兴趣小组培养实验技能

化学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两部分,实验技能的培养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生好奇心强且有着好动的天性,对于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想去尝试和探索。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及从学生的安全角度考虑,往往是化学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只是观看并记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然后应付化学考试中的实验类型题目,学生很难获得亲自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往往对化学课程有着失望的情绪。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成立化学实验小组,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让学生进行一些化学实验操作,体验奇妙的化学世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除了实验操作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探索新的化学知识,学会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化学兴趣小组中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化学问题,比如,根据“碱遇酚酞变红”的原理设计“喷水枪射靶心”“蒙眼画人像”的趣味实验。在学习稀硫酸的知识点时,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出表现稀硫酸性质的趣味实验并进行实际操作,如:“白纸现黑字”,让学生蘸取稀硫酸在白纸上写“化学”两个字,然后放在太阳下晒,会发现白纸上出现两个黑色的字“化学”,该实验现象一目了然,说明稀硫酸变成浓硫酸后可以使白纸炭化。学生获得了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便会产生探索的成就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实验竞技比赛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要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要学会怎样进行学习,如何进行探究。探索出一种方法比获得一个知识更有价值,学生只有对课本知识敢于怀疑、勇于探究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勇于尝试、敢于突破、乐于探究的人才能走出新的更长远的道路。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并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及同伴的共同努力去解决问题。例如,化学教师可以举行化学实验竞赛,提出一定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竞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集大家的智慧共同进行探索和讨论,培养动手能力,锻炼组织能力并逐渐掌握学习方法,获得知识。例如,在竞赛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要想让白磷燃烧起来,应该为它提供哪些条件呢?”请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可行方案,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喜悦。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将大量的趣味性实验引入课堂并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亲自操作进行探究的教学思路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将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融合在实验中并贯穿在课堂的始终,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主动探索搜集知识,这一互动的课堂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了积极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能够创设一个巧妙的促进思维发展的情景,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感性知识,从生动的直观现象得到抽象的思维知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化学实验还能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在整个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着其它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改进与创新化学实验教学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以下谈几点创新策略:

一、创设情境,巧妙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决定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的高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兴趣越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实验内涵,针对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多设问质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

例如:在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节课里,上课伊始,我就向学生介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边说边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红色绸带,上书:欢迎进入化学世界。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我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此时我并不作答,而是说,下面我给大家表演三个魔术。于是,课堂气氛又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我左手持一张用无色酚酞写有“化学”两个字的白纸,右手持一瓶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洒瓶,然后向白纸上喷洒“清水”,此时白纸上出现红色的“化学”两个字,这使学生感到化学很“好玩儿”,但又不知其解,我顺势引导:“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然后,我又指导学生完成接下来的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和“宝瓶生烟”。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非常高,观看实验十分认真,探索实验原理的心情也十分迫切,为化学学习开了一个好头。在实验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情景创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自主积极获取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规范操作,严格要求,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1.做好演示实验,规范实验操作。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运用演示实验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像能力,使学生形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手段。教师的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以身作则,做到操作正确、规范,使人无可挑剔,起到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熟练的实验技能,且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若教师操作不当或错误,对学生影响极大,特别是某些小的操作,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有时就是这些错误的操作会导致实验失败,或者酿成事故,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知识性错误。

2.严格训练,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实验,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引导作用,随时引导学生规范地操作,并详细说明这样操作的道理,纠正学生不正确、不规范的操作,讲解错误操作的后果;注意对学生实验方案中涉及安全问题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新颖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和支持,根据现有条件提供学生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指导使用,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和分析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程序,进而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促进正确的分析结果。对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反应顺序进行的,即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反应前观察药品的颜色、状态;反应中要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如加热、催化剂等)和发生的现象;反应后要观察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等。初中化学新课程化学课堂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其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改进、改善、拓展实验,增强实验的探究性、综合性,使之更贴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的目标。

三、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把我们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

1.改进实验或增加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达尔文说:“任何改进,都是进步。”同样对实验的任何改进往往具有积极的意义,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些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如:改进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将前所未有的一些操作简单的、安全的、历时较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或者干脆让学生来讨论实验改进方法……所有改进的优点就是不仅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结论的真实性、普遍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所有改进的过程中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人教版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条件实验的“安全、环保”型设计:教材的演示实验装置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但普通教室里并没有此装置,铜属片上即使放很少量的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也会迅速弥漫教室,造成严重污染;放稍大一点时,燃烧时有时会出现飞溅的现象,有时也会引燃旁边的红磷,易酿成事故。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水下白磷会到处“乱跑”,实验不易控制,部分白磷会浮于水面而发生燃烧甚至飞溅,而且有大量的白烟产生,白磷易燃且有剧毒,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实验操作及现象:在烧杯中加入热水。用镊子取一小团白磷放入烧杯的热水中,另取一小团白磷放入一试管,立即套上一个气球,再取适量红磷放入另一试管,立即套上一个气球,分别将两支放有白磷和红磷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再用一支空的大试管罩在热水中的白磷上,发现水中的白磷燃烧。

实验改进评价: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取材方便,节约药品,操作简便安全,现象明显,产生的污染被充分吸收,实验时间短,增强了实验的可信性。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根据实验内容的可行性,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如在完成教材上的“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学习后,可以创设一个家庭小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利用废旧干电池设计实验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可以利用家里的现成材料(废干电池、白醋、铁丝、剪刀、砂纸等)作为实验用品来完成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有利于他们提高以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特别是一些经典实验就更是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优秀范例,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设计闪耀着科学家的智慧,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创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

3.因地制宜组织和开展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化学小实验、小制作都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是有效实施实验教学的另一重要途径。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往往思维比较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考意识增强,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

例如:课本中许多家庭小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初中化学九年级(上)中的“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家庭用水情况”、“调查空气质量”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家庭小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注重过程,反思质疑,培养实验的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思维的起点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能有效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发挥,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讲初中化学九年级(上)CO2与水的反应时,如果我们仅仅按照教材中所说的那样,说服力不够强,学生也只是将信将疑,也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他们更容易想到:是不是CO2与紫色石蕊直接反应而使之变红了?此时,为了解除学生的这一疑虑,我们不妨再增加一个辅助实验:取少量干燥的固体石蕊于试管中,通入CO2。这时,学生将会发现:紫色石蕊并不变红。那么,学生自然也就能明白:并不是CO2直接与紫色石蕊反应而使之变红。接着,他们就会提出一个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呢?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HCI,H2SO4等酸性物质能使紫色蕊试液变红,至此,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出:是不是CO2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接着,教师就可以对他们这一想象给予肯定并引导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经过这样的一步,步探索性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总之,初中阶段是化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努力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实施实验教学,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发挥实验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以及态度、方法等的激励、引导作用,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莲花山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篇12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要基于发散学生思维,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为了培养出更具创造力与综合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对初中学生教育中,这类学生群体已初步形成了对知识理论结构的认识,那么如何强化其逻辑思维,提高学习成效,这需要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做起。

一、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为何要立足发展学生思维

新时展下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要具备强大的知识理论系统与结构,还需要拥有创新的能力,要能将已学的知识结合基本理论翻新、创造出新的内容,从而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脚步。未来世界的进步还需要当下的青少年做努力,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是呆板的记忆知识、重复运用知识,那么如何打破这世界的老旧局面,如何创造出更便捷更有利于我们生活与发展的科技技术,创新人才对一个国家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关键,民族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确保有所进步,才能在未来发展中逐渐繁荣昌盛。因此,从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开发,除了教会学生知识内容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怎么学的更好,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最终教学成果,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锻炼,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积累学习经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发散性思维,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创新出对知识的新理解,从而发掘出课本之外的未知世界。让学生能自由的进行发挥,不断的温故而知新,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学的课本之外的新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内有限的四十五分钟与课本中的有限内容。其次,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学生能够终身受益,采用呆板的强行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很难提高学生能力,只有在教育的同时注意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深化思维发散程度,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灵活处理。

二、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思维

1.深入剖析实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指导中,首先教师需要引入发散学生思维的概念,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在教学设计中还要思考如何能达到扩散学生思维的目的。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中,可以采用深入剖析探究实验的方式,将该项实验内容与学生之前所学过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用来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在开展氨气喷泉实验时,学生都知道,因氨溶于水生成空气,从而产生喷泉现象,那么在进行此项实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一下氨气的性质、氨与水反应的化学原理等相关知识。不仅能够对旧知识重温,还能让学生对此项新实验了解的更深入。充分利用氨元素性质原理,在其他反应中,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推测出生成物与反应条件等。做到对知识的创新与升华。

2.改进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与自我独立性

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中,教师还可以改进课题实验,将由老师作为主导操作实验的角色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的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更加贴近化学反应过程,从而对相关元素的化学性质能了解的更深,增强学习成效的同时加强对自身的锻炼。例如在学习《酸与碱》这一章节中,教师可先讲解关于酸与碱两者不同的元素性质与特点,然后就典型的元素代表为例,带领学生一起做实验,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知道酸与碱能发生中和反应,老师要将实验与具体元素类别结合起来,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理,在酸与碱的反应中会生产水,这是由于酸元素的H离子与碱物质中的OH离子结合,形成了H2O,这也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关键。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与近距离观察,能更贴近化学,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更关键的是能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式还有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带动学生深入思考,创设出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能发挥足够的想象力,由一个问题去追溯出另外的问题,在新问题中发现未知的知识内容,加强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另外,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并鼓励其尝试解决,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知识的魅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盐》这一章节时,介绍了盐的定义与盐的结构后,可以询问学生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用盐属于哪种盐结构,或者盐是属于酸类还是碱类,另外,还可以拓宽问题的范围,如何利用化学反应生成盐,盐该如何收集等,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反复回忆关于盐的有关知识,达到对知识反复记忆的目的,换一种方式去思考也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其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化学实验中,教师需要优化实验设计,深入探究实验原理,迁移出与之相关的化学内容,多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多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发现新的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能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