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见习工作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7: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教育见习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教育见习工作

篇1

实习地点:教育局电教站

今年7月28日至8月25日,我有幸在教育局电教站进行为期28天的实习。在实习中,我在部门领导同事的热心指导下,积极参与部门的购销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知识及相关的物流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所学的物流管理理论,探求物流管理工作的本质与规律。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物流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得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此次实习主要岗位是购销员,我实习所在的电教站主要是负责采购与供应电教设备给整个县的5所高中,10所中学,和8个镇的小学。电教站在采购之前:

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需求的确定与重新评估”,为此必须对每所学校所申请的电教设备需求进行调查与鉴定,然后定义和评估各学校的需求。这一过程很繁琐,根据各学校提交的申请报告,电教站有责任对实际情况进行核实,以防资源的浪费与虚假。实习的第一周,赖主任就带我到其中的一所中学进行鉴定与评估。

第二步是根据需求确定采购的类型,进而进行市场分析,分析当前市场电教设备的生产与供应情况。

第三步,选择供应商。确定所有可能的供应商,并对所有资源进行初步评估。某些供应商为达到目的难免会弄虚作假,夸大其词,所以电教站得对这些资源进行调查,选择有信誉的,能提供优质服务与有保证的设备,这不仅关乎教育局的经费有效支出,更涉及用户也就是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质量。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为了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的目的。选择了供应商后与其就价格,质量,运输与配送及售后服务的谈判。争取彼此信任,友好合作,再签定合同。

篇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79-02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大学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新生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大学生入学教育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当前国内各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大多重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却往往忽视了评价管理,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基于以上原因,借鉴管理学有关绩效评估的思想,本文以个人绩效评估为研究视角,试图构建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为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的科学评估提供依据。

2.研究意义。研究大学生入学教育的评估体系,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大学生入学教育理论。第二、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的研究领域。第三、有利于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科学管理。第四、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二、评估体系的总体设计

1.体系内容。本评估的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点内容:第一点,是评估体系的理论建构,包括理论建构的依据、指导原则和基本内容结构。第二点,是评估体系的实践探索和指标验证,关于这一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评估指标的调查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另一方面是最对初定的指标体系开展专家咨询,从而进一步验证并修订评估体系,最终确定指标和权重系统。第三点,是针对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对以后进行的评估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

2.体系结构。根据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特性和当前我国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绩效评估现状,结合全方位绩效评估,初步构建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

(1)一级指标:依据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初步设定教育过程、教育成效、教育行为三个一级指标。教育过程指标指依据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展开的基本程序、教育计划、实施具体活动及对教育工作记录和总结等。教育成效指标指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实际结果,这是一种侧重结果评价指标。教育行为指标指对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绩效影响至关重要的有效行为表现,这是一种侧重过程的评价指标。

(2)二级指标:第一,“教育过程”指标下设教育计划、教育活动、教育记录3个二级指标。第二,“教育成效”指标下设教育者自我认同、教育对象满意度、学生认知改善的3个二级指标。第三,“教育行为”指标下设任务导向行为、关系导向行为2个二级指标。

三、评估体系的实证分析和最终确立

1.问卷施测。根据文献分析和访谈结果编制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评估预测问卷。运用预测结果形成的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正式问卷,按照测量学程序进行问卷的正式施测。施测对象包括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者407人,其中班主任77人,辅导员201人,学生工作处管理者56人,其他63人。本次调查总共发放调查问卷804份,回收问卷715份,有效问卷707份,有效回收率为87.94%。最后,再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具体数据略。

2.指标权重系统的确立。

(1)一级指标权重的确立。为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邀请了专家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比较,然后通过安排专家填写权重咨询表,回收调查表,最后转化成判断矩阵,这是基础工作;接着,再采用正规求和法分析各封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了各层次的单排序权向量,再通过计算各封断矩阵一致性指标,便实现了一致性检验。经过以上步骤,由层次结构最的高层往最低层,逐步计算出各层次的总排序权重向量,也就是各指标的权重。

(2)确立二级指标权重。确立二级指标的权重,其基本步骤是与一级指标确立的计算步骤一致的,主要通过构造两两判断矩阵,从而实现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最终分析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

3.评估体系的最终结果。经过几轮专家咨询,听取各专家意见,对初拟的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评估体系进行了再修改,最终形成的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评估体系如表1所示。

四、关于工作评估体系的说明

第一,关于本评估的对象,主要是高校中的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这是包括多种角色的对象,包括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部的干部等等。因为他们各自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不完全一致,他们的工作既有类似的地方,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本评估系统综合考虑了他们工作的共同性,从而制定了此指标体系,但是对于他们的差异性如何在评估中区分对待,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关于本评估时间和空间适应性,应该说针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入学教育现状开展的,然而,由于当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逐步在发展和成熟,该指标体系的具体评价内容和标准也将有所调整,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受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和竞争机制的影响,使越不越多的大学生感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在其成长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学习、交往、爱情、就业、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乃至发生安全事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南航学生被室友刺死”;“北京理工大学女生宿舍缢亡”等。接连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多数是由于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引起的。因此,应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各种心理问题,从而杜绝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切实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一个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会对人一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影响很大。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教育方式有专制式、溺爱式、放任式和民主式四种。这几种方式,有的会导致孩子产生任性、散漫、无纪律和顽皮等性格特点;有的会导致孩子形成盲从、懦弱、胆怯、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心理倾向;有的会导致孩子自私、依赖、骄横和情绪不稳定;有的会促使孩子形成热情、诚实、自信等良好的个性。总之,家庭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使他们沿着良好的方向发展。2.学习环境的影响。社会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社会发展对学历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加之许多家长几乎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将来能找到好的工作,能为其家庭争光。把督促孩子学习放到了不可动摇的第一位上,而疏忽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给予的心理帮助。从幼儿开始,许多家长就教育孩子不能输给别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学习最重要。必须成功,不许失败等。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一味地埋头学习,甚至只知道学习,失去了很多在其年龄段应有的成长经历。由于对学习的错误理解,使孩子对学习的理解进入了误区,再加上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从而干扰了孩子创造性思维、破坏了对幸福感、荣誉感的认知等,诱发了个性缺陷、价值观模糊、心理承受力差等许多心理问题。在不良学习环境的影响下,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学习一旦不令自己满意,就产生不良心理倾向,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因此,不断加强对学习目的的正确引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3.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社会风气、家庭条件等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消极的作用。积极的作用,在于社会正确的导向。同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受到良好的心理疏导,他们在其学习、生活中,易形成良好的心态且易具备各种应对困难的承受能力等。消极的作用,在于社会错误的导向。因良好教育的缺失,使其法律观念、道德观念等淡薄,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较严重的扭曲,社会责任感趋于淡漠等,易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如黄、赌、毒等,从而滑入歧途。总之,在求学的道路上,他们背负着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重担,却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认知理念。因此,当他们力不从心,在迷茫中前进,在困惑中求胜时,给予及时的心理抚慰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二、齐抓共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保障学校有一个正常且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使学校安全且稳定。近年来,在学校中由学生心理问题引起的各类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人员及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以及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首先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切实杜绝或减少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其间,领导要重视、部门要重视、辅导员要重视,要将其作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第一要务来狠抓和落实。其二,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决不能有松懈和思想。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必须牢固树立起“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人人有责”、“严防心理战线,夯实心理大堤”的观念,做到齐抓共管,重在落实,为学校安全稳定保驾护航。

三、认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的关系

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完美的人格魅力,建立优化的人际关系等,必然带来学校环境的稳定。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作支撑。一味地强化安全教育,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而不作软性的心理疏导,即使力度再大,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2.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溶入到安全教育中去,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学生具有了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杜绝心理性安全事件的发生,它是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内在因素。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溶入到安全教育中去十分重要,不可小视。

四、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一对一的心理健康疏导机制”,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知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可开设心理门诊、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等,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采用的形式可以可灵活多样,如:广泛利用板报、广播、宣传栏、网络等媒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并在“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以小品、话剧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的心理咨询对象,因人而宜,对症下药。如:通过心理咨询对有违纪行为或思想上有轻生苗头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之心悦诚服。还可以在学校每个班级确定一名学生作为心理小辅导员,建立起信息收集反馈机制,随时可以掌握学生中的思想状况。如:同学间发生的矛盾、可能激化的苗头、影响安定的隐患及存在的心理问题等。这样一来,就可以打破被动局面。主动去让他们打开心扉,减轻他们内心的紧张与压抑,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能“看得清、想得明”,促使其珍爱生命、关心集体、善待他人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就能把严重事态处理在萌芽状态。正确地处理各类心理问题,是管理者应该做的和必须做好的工作。总之,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努力营造和蔼的校园环境,已刻不容缓。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安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大学生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自我,才能解决好各种问题与矛盾,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释放心理压力。寻求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及时疏导和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得好,才能促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上成才之道。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总之,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使其功效最大化。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33-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在教育部以及各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的大力指导下,近些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本文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创新工作做更深层次的分析。

1 目前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只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比较好的环境,学生可以聚精会神地学习,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能够始终保持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其次,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可促使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目标,不大喜大悲,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然后,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能够很快融入大学大团体中,能够更加地适应社会。其二是目前大学生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根据有关调查分析,现在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生活环境变化快,就业压力比较大,人际关系复杂及自身控制能力较差等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脾气比较暴躁、焦虑紧张、心理状态不太稳定、特别容易大喜大悲、压力大并且难以疏导等等,严重时会出现很大的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人格分裂。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正确得到解决的话,就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障碍,更为严重的话,甚至会对家庭及学校的发展产生阻碍。目前我们国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咨询处等,虽然国家和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关注度还是远远不够。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运行机制以及一些解决方式等。这都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学生心理的特点,强烈推荐咨询创新工作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团体的和谐发展。

2 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创新工作的新理念

树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新理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高等院校要主动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理念。大学生自身完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大学阶段。在入学之前,鉴于高考的压力,家长和学校缺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之自身也缺乏认识。普遍情况下大一新生误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相当于承认自己精神有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应该主动分析研究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原因,要积极主要地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体系,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学生求救与咨询。其次是高等院校要树立面对于全体学生的理念。教育发展性的原则明确指出:应该树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全面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这就需要高等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面向于全部的学生,而不仅仅是那些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有面向于全部的学生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才能真正意义上普遍提高所有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样才能使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变得越来越少。最后是高等院校要重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树立全新的理念。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只须确保学生不发生大的问题即可,根本不需要做更深层次的工作,这种低层次的要求已经不能发展社会的要求,并且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艰巨性、发展性以及长期性缺乏认识的表现。这项工作要严要求、高起点。简单地说就是必须全面重视起来,而健康的人格作为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强促进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后期转变为成年早期的重要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目的也是促进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发展。

3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创新工作的新模式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创新工作的新模式包含如下:第一,充分地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课堂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最基础的途径,课堂的重点要主要放在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发展上。第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首先是老师通过课堂让学生意识到情绪的变化是正常的现象,要正确地对待情绪的变化,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其次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各种场合尽最大可能表达真情实感,努力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最后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第三,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品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这就意味着仅仅采取的单一的课堂模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增加多种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根据有关调查团体活动和团体咨询很容易事半功倍,并且富有针对性,特别有益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4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创新工作的措施

第一,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只要场所,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加开阔,因此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变化,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的文化氛围。比如,加强校园的绿化,从视野上让学生觉得舒服,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成立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中心。职责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统一集中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能够实施到位,专项的心理测试调查规划创新工作的发展。第三,建立并完善心理教育咨询工作的督导制度。相关的咨询工作者缺乏专业的培训以及足够的经验,需要学校的支持和配合,建立富有特色的咨询模式,学校可以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一类的医院合作,鼓励咨询人员进行培训,使得工作进展地更加有力,效果更加显著。第四,工作中要真情实意,尽最大能力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第五,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样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5 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要做好相关的工作,积极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新模式,全方面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创建出一套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为培养四有人才提供动力,勇于打开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新局面。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1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社关注的焦点,主要由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心理活动的开展、个案咨询与团体辅导等。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老师少,心理健康宣传力度有限,与学生的直接接触不够,使得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往往采取自己消化或者找要好的同学帮助解决,通过这些渠道不能解决的,也很少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帮助,转而采取逃避或压抑的办法,甚至极端的解决方式,酿成悲剧。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与态度,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必要性。面对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难点问题,则可以主动联系学校心理机构提供专业帮助。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将极大的增强心理工作的针对性,形成上下通达、反应迅速的有效工作方式,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目前,各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开设选修课或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等。然而,总体上讲,心理健康的普适性教育还很不够,影响面和时空上的持续性都有待加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陪伴着学生度过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辅导员能突破时空的限制,他们比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更早的接触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或第一现场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高校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辅导员肩负着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重要任务,他们在学生的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处理、情绪调整、应对挫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辅导员是学生最信赖的对象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对于这些学生而言,来到大学的新环境中可能会缺乏一种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导致她们需要寻找一个在心理上可以信赖的人帮她们度过这期间的过渡,期间辅导员是最容易取得这些学生的信赖,因为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他们还没有摆脱高中的教育模式,班主任对他们的影响还没有减退,在她们看来,大学的辅导员也应该是和高中的班主任一样,能够细致入微的关心他们周围所有的事情,而且他们都是被辅导员高度关注的对象,他们对辅导员的这种依赖也恰恰是辅导员取得被信赖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大学辅导员,尤其是新生的辅导员要努力被每个学生信任,被学生信任是一切学生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对于离学生最近的辅导员更是如此。首先必须要建立自己在班级同学中的信任度。这既减轻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也保证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4全面引导学生

如果说外界环境是产生大学生行为变化的直接诱因,那么,学生的成长背景及成长经历是引发其心理变化的根本因素。而对学生成长经历及成长环境信息的全面了解只有辅导员,辅导员从学生入学之日起,就已经开始掌握学生的部分信息,如,通过《学生信息登记表》了解学生的家庭住址,据此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并据此推断其成长环境和经历等。通过对这些客观信息的了解能够推断一个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特点,而这些外在的表现正是其内在心理最直接的反映。当这些有着不同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学生在进入到大学这个新的环境中后,势必要有一个新的选择和适应的过程,当旧有的行为受到碰撞之时,必然面临一个取舍、适应或者抉择的过程,而对于这些碰撞的反映最先发生在心里,这个过程也是不容易被他人感知的,而之后其采取的行为可能只是一种尝试或是练习。

5结语

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的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85-02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休学、退学以及自杀等报道屡见不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之逐渐加强,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工作中也创造出一套自己的工作体系,但许多工作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实际效果不明显,为了促使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就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一、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研究现状

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研究,国内外在名词叫法上有很大的区别。在国外(美国和俄罗斯)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叫做学校心理服务体系。虽然每个学者的翻译不同,但心理服务这一名词已被大家公认。美国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已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以人性化理念为宗旨,心理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为手段,集学校、家庭、社会所有力量为一体的心理服务体系。在美国,心理教育既不应只是心理学家的工作,也不应只是全体教育者的工作,而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工作。在我国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学生工作者会参与心理教育工作,但还没有达到全体社会成员都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从这一点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念上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国外的心理服务体系已日臻成熟,所以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期望从中能借鉴一些宝贵的经验。我国学者赵俊茹[1]、易凌峰[2]、崔景贵[3]、汪亚芳等人[4],都对美国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也阐述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这对我国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近几年,由于国家、社会、学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心理工作,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也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问题。如韩继莹[5]、李军霞[6]、张延东[7]、徐黎理[8]、周永红等人从不同视角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问题[9]。虽然,我国学者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可真正的实效性研究很少,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很多工作体系设计得很好,但真正顺利实施很难,各种基础设施、人员、经费等很难得到保障。

二、基于服务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根据对国外有关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推测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即按照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走“服务路线”。基于服务理念,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从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业务工作和保障工作的建设。服务理念下的业务工作建设,即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把心理健康中心分为三大中心:情绪释放中心、心理保健中心、心理潜能开发中心。情绪释放中心主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保健中心主要是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些心理保健方面的服务,比如,为学生提供阅读心理书籍的场地,在这里学生可以从书上得到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或发放心理健康手册等;心理潜能开发中心主要是为心理正常的学生提供心理潜能开发的服务,比如,定期为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和团体训练,通过心理潜能的开发,目的是让大学生更加适应社会。服务理念下的保障工作建设,即主要是为了保证业务工作更好地开展,即要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心理健康中心“消费”。所以要做一系列宣传教育工作,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宣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中心是为他们设立的服务机构。

三、非服务理念下未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能面临的危机

(一)学校心理咨询师信任度的危机

如果不以服务理念去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那么学校心理咨询师很难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工作,而且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师常常会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师生关系即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咨询师很难建立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咨询氛围,从而无法真正理解学生。尤其是在大学教育中,师生关系出现冷漠的现象时常被很多学者关注,这样的师生关系很容易导致学校心理咨询师信任度的危机,最终会使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困境当中。

(二)咨询对象流失的危机

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是面向学生免费进行心理服务的机构,由于是非盈利性的,在管理理念上就很难有市场竞争意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常常会按照领导和上级的需求去做工作。但在社会上的心理机构,经营者为了谋取利益,获得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他们会根据来访者的心理需求设立许多新颖繁多的服务项目。随着未来心理咨询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社会心理机构服务项目的吸引力,更多的学生会涌向社会心理机构,到那时学校心理机构将会出现很尴尬的境界。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渗透市场体制下的服务理念,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四、做好服务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进行的几个转变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的转变

服务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从个别心理异常学生的教育转变为全体心理正常学生的潜能开发教育。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对象的主体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少数心理异常的学生,而服务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全体心理正常的学生。通过为全体心理正常的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心理服务,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从而维护校园稳定与和谐健康发展。

(二)学校心理咨询师角色的转变

学校心理咨询师应从教师角色和医生角色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当学校心理咨询师以教师或医生的角色为学生服务时,势必会出现不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氛围,学生很难敞开自己的心扉。如果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能够以服务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学生就会从心理上接纳咨询师,双方很容易产生信任感。从咨询师的角度来说,以服务者的身份去作咨询,也避免了教师教育学生的谈话方式,这样的咨询使咨询师很容易体验到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无条件尊重。

(三)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的转变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有较少的高校开始从事这项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宣传教育方面也探索出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但是由于心理健康工作者没有服务的理念,有些心理健康活动已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利用新的活动载体开展形式各异的活动,例如,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利用心理DV的拍摄、校园心理话剧等。

(四)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转变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最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由于每所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其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课都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基于服务理念下的心理健康课应在课程体系上作出转变,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相应的心理课程,如根据开学时的心理普查结果,为排查出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团体训练等课程,或是为具有某一类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

五、服务理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未来展望

服务理念下未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进入一个和谐发展的时代。学校与社会上的心理服务机构会和谐发展;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谐有序的发展。服务理念下的心理咨询师将被学生广泛认可,平等、尊重的服务理念将彻底融入到咨询服务过程中。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将更加深入学生心理的需求,心理健康特色的宣传活动会得到不断创新。心理健康课将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也将得到提高,学生会很自然地接受心理健康中心给予的各种心理服务。人人享受心理健康服务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时尚。

参考文献:

[1]赵俊茹.国外学校心理健康研究新进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5).

[2]易凌峰.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心理教育的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3]崔景贵.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6).

[4]汪亚芳.美国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研究及其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韩继莹.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

[6]李军霞.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行的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最新版2015年全国高校名单统计,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独立学院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所占比例达到了28.3%,承担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的培养任务,在高等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独立学院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的扩大,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再加上独立学院办学历史不长,学生的思想相比较普通本科学生存在着自身一些特点,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还需要建设过程,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亟需完善和加强的方面。因此,独立学院应当如何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基本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强调把大学生看做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启发引导大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通过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发展,使他们能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院根据“以人为本”理念,提出了“尊重、真诚、育人、成才”德育理念,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大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要,关心、理解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以情动人,才能沟通思想。其次是关心和关注“四难”学生,对学生存在的疑难困惑,要耐心的解答,认真的做好育人工作,在跟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倾听学生的心声,细心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第三,对学生要求上严格,从校纪校规、文明礼仪、生活习惯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改掉身上一些不好的习惯,教育学生养成守纪律、懂规矩、爱文明的好习惯,

(2)坚持“整体德育”理念。整体德育的理念是指在目标指向上,着眼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性提升;在实施途径上,着眼于学院主导作用与社会影响作用的整体性发挥;在实践模式上,着眼于学院各种育人资源的全面性挖掘。通过整合学院教学和第二课堂,加强教室、宿舍和活动三个阵地建设,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资源。搭建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家校共建等多种教育模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学生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坚持“开放育人”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开放育人为理念,立足于开放的环境,着眼于开放性的人,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方式、途径,进行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同时强调育人的动态性、发展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是否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是否贴近大学生的生活,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围绕“三个贴近”原则,坚持开放育人的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跟普通高校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要通过加强实践育人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来丰富和完善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1)通过科学管理,建立实践育人体系。首先,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课堂与实践的原则,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坚持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原则,建立并完善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制度,形成科学的考评体系,使社会实践工作做到有体系、有规范、有落实、有成效。其次,要提升内涵,深化实践育人途径,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第三,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依托校本部资源,开拓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农村、深入社区、深入企业等开展义务支教、社会调查、普法宣传、科普宣传等。第四,将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发展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促进他们今后更好地就业。第五,将社会实践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指导和引导,促进大学生就业。

(2)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首先要建立班级、学部、学院三级评议机构,班级由班主任担任评议小组组长、组员一般由班委会成员、寝室成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代表组成,申请助学金的学生不能参加评议小组,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资助工作,采取班级、学部、学院三级公示的方式进行监督,公布投诉电话,确保学院资助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其次,对受助学生加强教育管理,辅导员跟受助学生进行专门谈心谈话,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学会感恩回馈,真正发挥国家助学金的功能和作用。第三、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建设一支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的资助工作队伍是实施资助育人的重要保障。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资助工作,组织辅导员、班主任认真学习资助工作政策,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培训和指导,召开专题工作布置会,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资助工作。第四、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引导受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们要多关心、多了解,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心理的困惑,引导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鼓励他们以自己的力量积极主动地战胜困难。

(3)构建校园文化育人体系,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感染力。首先是开展智能型知识文化。通过举办各类的学术文化讲座、专题报告,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组织开展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促进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文化艺术节等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素质型心理文化。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和加强,开展一些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学生组织一些心理调适方面的学生社团,开展一些互帮、互教的心理疏导活动。三是情感性审美文化。通过开展摄影比赛、书法绘画展览、精品电影赏析、宿舍文化展示等起到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愉悦身心,增长才干的作用。四是协同型文体文化。通过开展舞蹈大赛、文艺晚会、琴棋书画、体育项目比赛等文体活动既能够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强身健体,也能够起到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增长能力的作用。

(4)拓宽思路,构建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完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建立学院-系部-班级-寝室四级网络机制,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微信群、qq群、网站、手机短信等平台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展学院“5.25”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引导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包括: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心理委员培训、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心理情景剧大赛等活动,使全院学生广泛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开展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学院选派了10名辅导员和1名行政工作人员到华中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师学习,通过考试的辅导员将作为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聘用人员管理,享受优惠待遇,比如可以安排心理咨询、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第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引导同学们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学院通过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教育团体辅导、心理沙龙以及心理微电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锻炼了同学们的综合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也使同学们通过参与活动,增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对心理问题的了解,促进更多的同学能够正确地对待心理健康,对我们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较好的普及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 台春玲.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4(10).

[2] 胡伟华,严青青.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9(06).

[3] 刘丽娟.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

[4] 成翠雄.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3).

[5] 张慰卫,吴立彬.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02).

[6] 许媚.新形势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7] 张龙.现阶段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4(12).

[8] 马金宝,梁君.论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 2012(69).

篇8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社会竞争的激烈,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日益突出。为此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高等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如何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政治思想服务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发挥特有的优势,拓宽自身的职能,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少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在学习竞争、择业竞争、经济条件限制、人际关系难处、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因社会变革加快而带来的多方面信息冲击下,造成了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致使相当部分的在校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其中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首要的原因,不良的家教、个体因素及学校的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法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工作尚未步入正轨,多数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在心理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图书馆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探索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二、高校图书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1.营造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背景,都营造出汲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氛围和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2.馆藏文献资源的优势。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印刷体信息资源,近年来又补充不少多媒体信息资源。这为学生的成长准备了丰富的营养,他们徜徉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不仅使他们的智育得到发展,也会使他们的德育成长包括心理素养和道德水平得到应有的提高。

3.图书馆是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独特场所。图书馆是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学生在图书馆通过查询书刊文献,与网络交流对话,在不触及个人隐私,不必进行心理咨询情况下,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在平和的状态下释放压力。这种方式是易于学生接受的自我教育方式,可极大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工作人员的优势。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仅担负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而且也担负着学生利用资料获取知识的指导工作。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助一臂之力。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充分利用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开展心理教育。图书馆应利用丰富的纸质资源的优势,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提供大量高质量、品位高的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信息资源,如优秀图书资料、书刊、专题文章等,供学生们阅读。

2.利用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电子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中日益增多,它是对纸质资源的扩充。电子资源多样、快速、易于获取,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做好心理健康电子资源的征订工作,为学生提供免费阅读场所,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资源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从而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3.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网络积极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在网上与学生直接沟通,形成网络交流机制,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网络资源,扎实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空间,可最新心理研究动态,开设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等。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让网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相对宽松的网络世界自然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

4.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情况,设计宣传橱窗,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日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讲座,面对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宣传,既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又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掘潜能。从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优化,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使之起到预防、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5.把“以学生为本,从服务出发”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图书馆不仅依靠其丰富的馆藏和强大的网络信息为广大师生服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更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读书指导,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图书馆人员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我教育。我们应热情周到地为学生服务,创造和谐舒适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净化心灵,做一个积极向上、正直而热情的人。

6.强化馆员素质是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石。学生进入图书馆,除了接触图书资料外,就要接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因此,馆员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活的教材,馆员治学的严谨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热情帮助和指导,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馆员素质是图书馆的灵魂和心理教育的基础。因此,这对馆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一,图书馆要重视对馆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的知识素养,为扎实扮演好学生“心理保健医生”这一重要角色打好基础。其二,馆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尽到编外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以自己的情操、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学生。其三,馆员要有意识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要努力学习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思考他们存在的问题及运用心理知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总之,需要馆员用心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的心智与人格得到协调发展。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资料库。从学生入学初、学习中、毕业前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规律特点,采用不同的对策。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情况预估、指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丰富内容,使资料库不断丰富,成为图书馆的一份文献资料馆藏。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世纪的人才观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在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必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东辉,孙黎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1(5).

篇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建设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维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全面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1.落实领导体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为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于2005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中心,于2007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小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工作的规划、部署、协调和督查,并负责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奖惩机制,以确保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落到实处。学校定期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以上举措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健全规章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完整、成熟、合理、科学、先进的制度,反映了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理念及工作机制,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的思路、模式与方法,同时也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境界与综合水平。我校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实施办法》《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制度》《学生心理档案管理规定》《心理委员工作手册》等系列工作制度,为做好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

3.加大经费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咨询设施、心理咨询场所建设上给予充分的保障,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目前,中心有预约等候室1间,个体咨询室2间,沙盘治疗室1间,团体辅导活动室1间,心理测评室1间。同时配备了瑞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系统,箱庭(沙盘)治疗设备、心理减压训练系统、情绪宣泄(调节)系统等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管理系统。良好的环境和先进的设施,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注重队伍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人员保障

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校对此始终高度重视,在政策、制度、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力求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加强专职队伍建设,发挥咨询中心专业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其次,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最后,加强学生骨干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二、构筑“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1.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构筑“教育”维度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立足正面教育,主要围绕“四学”开展了以下工作。

(1)课堂牵引规范学。2005年,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所有新生入学后必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校还面向学生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等系列公共选修课,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2)主题教育引导学。自2007年以来,我校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契机,连续成功举办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站、校报、板报、橱窗、网络等宣传媒介,广泛开展多项富有创新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并蕴含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特色活动。

(3)新型媒体拓展学。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职能,巩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心理咨询中心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网上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从心理专题、心理测评、心理知识、趣味心理等多个角度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在校报开设“心理氧吧”专栏,刊登相关指导性文章;在校广播站开辟“心灵有约”栏目,畅聊大学生心理话题。通过对新型媒体的充分利用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学生的关注,成为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新平台。

(4)课外实践锻炼学。2004年,我校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了“舒馨心理协会”,心理咨询中心一直给予协会很大的支持,让其成员协助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积累经验。经过几年的发展,“舒馨心理协会”不断成熟、壮大,在学生中的影响日渐深远。

2.坚持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有机结合,构筑“咨询”维度

心理咨询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具体和最直接的工作,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的作用。我校多年来坚持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服务,及时化解潜在危机。

3.坚持三级工作网络有机结合,构筑“服务”维度

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专兼职人员相结合、咨询师与辅导员相结合、教师与学生骨干相结合的道路。近年来,我校一直着力构建三级工作网络,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级网络:心理咨询中心;二级网络: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三级网络:学生“心灵使者”“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的建立不仅弥补了当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数量的不足,更有助于实现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真正过渡到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矫治性为辅的工作目标。

4.坚持心理普查与危机排查相结合,构筑“排查”维度

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我校始终坚持心理普查与危机排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并实施动态监控,真正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5.坚持理论研究与问题解决相结合,构筑“研究”维度

我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始终坚持政策上倾斜、经费上支持,鼓励教师开展心理学相关课题研究。2007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共承担相关课题17项,公开60余篇,获奖成果3篇。同时,在教育教学研讨方面,咨询中心每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每位教师将各自工作中的特殊案例、上课心得、中心活动等方面的收获进行交流和分享。

多年来,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心理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结合时展特点及当代大学生心理变化特点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方法,努力开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真正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篇10

二、31日召开全镇校(园)长会。

1、传达全省教育系统建国70周年大庆安保维稳工作视频会议精神。

2、为落实安保维稳工作进行布置。(开好一个教师会,摸排,谈心,上报中心学校)

篇11

200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工商总局、全国工商联和共同制定了《“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并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拓展和规范一批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进一步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通过努力,提高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丰富工作经验,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就业见习活动是国家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而推出的又一项政策。几年来黑龙江省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更好的指导黑龙江省就业见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就业见习的长效机制,我们对黑龙江省及其他省份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情况做了调研,黑龙江省调研两版问卷共发放问卷820份,涉及黑龙江省内13个地市,回收743份,问卷回收率为90.6%。在此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从四个层面为黑龙江省就业基地建设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

一、基于政府层面开发黑龙江省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优选就业见习基地,搭建人才与岗位的良好沟通平台

首先,政府在选择就业见习基地时应严格按标准进行选拔,保障见习单位能够为见习生提供实践和锻炼的平台,解除见习生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其次,在选取见习基地时也要考虑本地的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和未就业毕业生的专业分布情况,要保证未就业毕业生都有见习的机会,通过见习的毕业生要符合本地的产业需要,符合企业相关的用人标准。最后,在人才与企业之间要搭建起良好的沟通平台,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要扩大信息的渠道,扩大就业见习信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度,同时也给予企业足够的空间来挑选所需要的人才,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有效匹配。

(二)运用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创造以终身学习为核心的学习型社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为此,对参加就业见习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就成为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一项基本要务。在我们调研中发现,许多地区为大学生精心准备的见习岗位,但是却存在一定的空置,这说明目前现行的大学生见习活动的激励性还不够强,许多大学生担心在见习后面临再次的失业。政府可以为见习生提供远程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在见习单位实践的同时能够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见习单位中可以形成帮带的机制,几名见习生跟随一名师傅学习。并且在正式的见习工作前向相关部门做出见习计划,对见习期间见习生的具体工作作出安排,相关部门定期的从见习单位和见习生获得反馈信息,以保障见习生在见习期间真正获得了能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参加见习的大学生中建立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不仅带动相应的见习单位,也带动整个社会创造以终身学习为核心的学习型组织。

(三)就业见习前置化,实现大学生见习与大学生创业的有机结合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寒流,创业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国家出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优惠条件的一系列政策。大学生见习基地的建设可以与大学生创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对离校尚未就业且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相关行业的见习机会,让他们在见习企业获得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以提高他们创业成功的机会。同时,这也为见习结束后见习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例如,上海市启动了“大学生创业见习资助项目”,2009年组织带教见习企业300家,接受创业见习人员1000名,使他们在见习中通过一系列创业培训提升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竞争力。见习期满后,优秀创业见习人员在申请科技创业基金时还可获得加分。

(四)建立企业和见习生双层面的激励体系,形成就业见习的长效机制

为了使这项政策能够在企业和大学生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和持续的影响力,建立就业见习活动的长效机制,政府应建立针对企业和见习生双层面的激励体系。对企业,政府应出台一些扶持相关企业发展的倾斜政策。如可以给予参与见习基地建设的企业特殊补助,企业每吸收一名毕业生就业见习,政府直接给予企业一定金额的补助,然后企业自行负责对毕业生进行岗位培训。另外对于参与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企业,政府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扶持其发展,比如在报刊、电视等媒体对企业进行公开表彰,这相当于给企业做了免费的宜传,无形中减少了企业的广告支出,提高了企业的社会效应。对于见习生,政府应从物质和精神双方面来增强就业见习岗位的吸引力,保证见习生补贴和意外伤害保险落实到位。同时为参加见习的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增加其在见习岗位继续学习的机会,注重见习生职业生涯的持续性发展。

(五)运用绩效管理方法加强就业见习监督体系的执行力度

就业见习政策能否形成长期有效的运营机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见习活动方案的执行力度,包括对见习生的补贴、保险、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以及就业见习相关部门和企业自上而下各层人员对于就业见习的执行和保障。因此建立就业见习的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对相关人员和见习单位执行情况的考核有利于就业见习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绩效管理体系是一套有机整合的流程和系统,专注于建立、收集、处理和监控绩效数据。它既能增强组织的决策能力,又能通过一系列综合平衡的测量指标来帮助组织实现策略目标。通过绩效管理的三个环节来实现对各层各类人员工作绩效的客观衡量、及时监督、有效指导、科学奖惩,从而调动全员积极性并发挥各岗位优势以提高整体绩效,实现整体目标的管理体系。目前有很多绩效管理的方法如常用的MBO(目标管理)、KPI(关键绩效指标)、360度评价法等等。政府可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绩效管理方法实现对就业见习单位的绩效考核、对于见习生的绩效考核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对于表现优异的就业见习单位,可以为其减免一定的赋税,从而更有效地激励其对见习生的培养力度。对于表现优异的见习生,也可以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措施。

二、基于企业层面开发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战略对策

企业对于见习生的开发和运用,属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这部分人力资源不仅为大学生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在人才开发的同时实现了组织绩效的提升。因此,在此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4P模型来进行企业层面策略的开发。人力资源管理4P模型就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以企业里“人”和“岗位” 为两个立足点,进行素质管理(personality management)、岗位管理(position management)、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和薪酬管理(payment management),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匹配(如图1)。

(一)素质管理:战略性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和人才的共同发展

(1)素质获取管理,即通过素质测评和招聘甄选,在素质模型的指导下,选拔适合企业的见习生;(2)素质保持管理,即通过激励体系的构建把某种优势资源保留在组织内,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建立见习生的激励机制;(3)素质增进管理,即通过对见习生培训和职业生涯开发,不断提高见习生的岗位胜任力和终身就业能力,让见习生按着就业、职业、事业、创业和志业的基本职业生涯发展脉络来发展;(4)素质使用管理,即通过为见习生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和工作舞台,使见习生的素质得到充分利用并促使其潜能得到充分激发。由此可知,战略指导下的就业见习素质管理既提高了见习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又提高了其企业服务能力和工作胜任能力,实现了企业与见习生的共同发展。

图1 人力资源管理的4P模型

(二)岗位管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人岗匹配

4P模式的岗位管理与以往一劳永逸的岗位分析不同,它的着眼点通过对岗位的管理,既开发出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又通过工作再设计以适应劳动力多元化和知识工作者的兴趣。当见习生处于适合自身的岗位时,他们将获得极大的内在激励,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见习岗位上实践自我,同时也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概括起来,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见习生的岗位管理:(1)岗位设置管理。根据企业的战略并结合见习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的再设计,已达到整合资源发挥竞争优势的效果。(2)岗位轮换管理。为增强见习生的工作弹性和工作适应性,可以进行见习生之间的工作轮换,以实现技能的多样新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绩效管理: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实现见习生的潜能最大化

4P模型的绩效管理是指通过建立由绩效计划与期望――绩效实施与支持――绩效考核与评估――绩效反馈与发展的管理闭环。见习单位可以按上述的绩效管理的闭环来对见习生进行绩效管理。首先运用KPI等绩效管理工具建立绩效计划,确定预期完成的任务,让见习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其次,为见习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和环境,让他们得以完成预期的目标。再次,对见习生绩效进行公正和客观的考评,定期进行,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工作进展情况。最后,绩效反馈与发展,见习单位对于见习生的绩效实施情况予以定期的反馈,并且应及时与他们通过面谈或其他方式进行互动,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绩效并制定下一步的绩效计划。

(四)薪酬管理:设计具有激励性的薪酬管理体系,激发见习生的积极性

4P模型的薪酬管理一方面要能满足员工多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能激发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员工态度和行为,从而夯实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的微观基础。见习生的薪酬管理不仅仅包括补贴等物质层面的支持,还包括如何给见习生提供个人成长、工作成就感、良好的职业预期和就业能力的管理。这种无形的激励形式对于以80、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来讲更具意义,他们渴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得到重视,并且获得自我实现。当他们能够从见习工作中获得工作成就感时,必将激发他们工作潜能,并且期待自我能力进一步的提高。

三、基于高校层面开发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战略对策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而高校整体的发展战略能不能反映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程度。因此,有必要在高校战略制定中引入市场化组织的策略,在此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将7S模型(见下图2)引入适合高校的战略工作体系中。

图2 麦肯锡7S模型

(一)“硬件”要素分析与应用

1.战略(Strategy) :加强学校自身品牌建设,形成办学特色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中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显,很大程度是由于学校的办学体制与社会需求脱节,没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学校特色型品牌。参加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后,高校应加强同市场的联系,根据大学生在见习活动中所反映的问题调整办学目标,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这种特色型品牌一旦建立,将会为高校带来持续性的影响力和竞争优势。

2.结构(Structure) :成立高校就业指导委员会,形成上下联动的机制

高校需要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地方人才交流中心、企事业单位代表、学校相关部门组成的就业工作委员会,由就业工作委员会推动就业见习活动的全面开展。就业工作委员会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学校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的变化情况制定和完善学校的战略规划、办学特色以及人才的培养方案。同时在学校内部应形成上下联动的就业管理体系,仅依靠就业指导部门的推动难以全方位的促进学校的就业见习工作,它需要全校上下形成联动的机制。就业指导部门发挥协调和纽带作用,对外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根据就业见习活动的反馈研究企业的招聘需求,接受就业市场对办学的意见;对内宣传就业见习的信息和政策,反馈企业的需求信息和聘用意见;帮助和教育学生转变观念,加大就业见习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度。

3.制度(System):建立就业见习、就业实习、和创业活动相结合的机制

就业见习和就业实习都是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而推行的制度,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毕业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而后者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就业见习和就业实习的结合可以推进就业见习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增加企业和学生之间互相磨合的时间,大大提高学生在企业的留用率。而大学生如果能在创业之前进入见习基地参加见习,则将提高创业大学生对于相关行业的了解,增加其创业成功的筹码。因此,将大学生见习、实习和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在这三者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和互动,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见习长效机制的建立。

(二)软件”要素分析与应用

1.人员(Staff):设置专人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数据库

高校应建立系统化、全程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参加大学生就业见习作为其未就业的备选方案,并且帮助大学生明晰就业见习后的职业目标。同时可设置专人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数据库,对毕业生毕业后的一段时间进行跟踪反馈。及时了解参加就业见习后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掌握其留用比例,从而为更好的宣传就业见习活动,提高就业见习的影响力度而做准备。

2.技能(Skill):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是高校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的一个导向。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岗位需求越来越多,而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也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增加大学生对于市场的敏感度,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为大学生更好的参加就业见习活动做好能力上的储备。

3.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ision):形成全员推动就业见习活动的内部机制

共同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作用,它可以激发全体人员工作热情,以使他们为实现毕业生就业战略目标而齐心协力地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的推动和宣传力度。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在实施大学生就业见习战略规划的时候,花大力气来开展宣传强化活动,从而使所有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领导和教师都能深刻理解它、掌握它,并能积极运用它为就业见习工作服务。

四、基于学生层面开发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就业见习生应加强个人人力资本的构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现代化市场社会中,个人通过教育、职业培训等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源(具有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已成为决定个人获得职业地位的重要因素[1]。人力资本是推动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人力资本的存量越高,其在社会竞争中所获得的核心竞争力越高。因此,见习生要有意识的加强自身人力资本的构建。在大学生见习基地期间,积极的向见习单位的人员学习,并在见习岗位上进一步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见习生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加自身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使自己能够早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下一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就业见习生应加强个人社会资本的构建

社会资本是一种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性资源,概括起来,社会资本功能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信息、影响、社会信用和强化等四个方面[2]。第一,社会资本帮助大学生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求职成本;第二,社会资本有助于个体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关键决策上,获得自身社会网络结构中具有强影响力的个体的支持,从而提高成功的机率;第三,个体所拥有的社会网络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自身的信用品牌,获得持续的信用价值;第四,一定的社会网络结构会增加其对自身成员的身份认同,有助于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由此可见,社会资本能够显著的提高个体的竞争优势,在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加就业见习活动后,见习生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扩大自身的社会网络结构,在现在的见习单位内增加自己在同行业的社会资本,并且利用社会资本的可增值性,在现有社会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扩充自己的人脉关系。整合自己已有和潜在的社会网络结构,使其能在恰当时候发挥资源优势的最大化。

(三)就业见习生应加强个人心理资本的构建

所谓心理调试,就是自己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及时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维持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困扰[3]。首先,见习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观念,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注重自身职业生涯的长期和持续性发展,着眼于未来而不是当前,为自己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见习生应加强自身意志力的磨练,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将见习作为自己正式工作前的准备和缓冲,珍惜毕业后参加见习的机会,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最后,大学生应树立自信心,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进入见习基地是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所迈出的第一步,所面对的工作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都可能造成见习生在短期内一定的心理困扰。见习生应该利用积极的心理调试方法,提高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保持自己更健康更积极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李黎明,张顺国.影响高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基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考察.社会[J].2008,2.

[2]康小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职业发展成就[M].北京大学出版社.

[3]刘红委,牛殿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教育[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01.

篇12

作者简介:曹海峰(1979-),男,江苏扬州人,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江苏 南京 210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FDY0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76-02

2012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对于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巨大意义,并且进一步对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大学生青年就业实习见习基地是高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2013年,高达699万的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校企联合建设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作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得到了各方的重视和肯定。

通过过去几年的实践,许多学者和专家都认为大学生通过到就业见习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将使学生感知和获取企业文化,培养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精神,这些能力的获得将使学生缩短今后就业的适应期,加速他们的成长。[1]并且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见习,学生的专业思想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使学生对专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促进学生转变择业观。但是如果就业见习基地运作不佳,参与的学生则会进一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打造优质的就业实习、见习基地既是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学生专业思想转变的有效手段。

一、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和主要困难

当前在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校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数量已经超过2万家,每年提供的见习岗位达到5万多个。[2]但是由于企业和高校在运行机制、人员管理方式、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针对目前校企合作的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困难,可以从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原因

由于大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时,学生本身并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也不具备短期劳务工的特点,加之企业还要负担对于实习学生进行辅导以及管理的职能,使得企业负担加重。并且实习的时间短,企业无法更深入和全面地考察实习学生的素质与职业能力,这直接导致了大多数企业并未针对大学实习生在其人力资源战略上采取积极的部署和安排。[3]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对于大学生来企业进行实习热情不高。

2.学生原因

目前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就业实习对将来就业的重要性,也愿意参加就业实习,但在其职业生涯规划中并没有制定详细的计划。对于参加实习存在着盲目性,要么对实习有过高的期待,要么过分强调实习待遇和实习补贴。这些非理性的认知都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难以持续,导致实习效果不佳。同时有些学生对于企业地域、实习岗位百般挑剔,说明他们的职业观、择业观存在着问题,而且学生的表现也会导致企业的积极性下降,成为恶性循环。

3.学校原因

随着高校扩招,在校生数量不断攀升,高校各方面资源建设的速度难以及时配套到位,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教师大多缺少企业的现场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尤其是一些工科专业,很多教师虽然都拥有博士学位,但是他们都是实验室培养出来的,对于企业认知极为有限。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学工人员疲于应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无法在学生职业观教育中投入更多精力。同时当前各高校的建设目标多是“研究性大学”,无限拔高了科研的高度,这也导致学生实习工作的边缘化,成为必须完成的应付性工作。

二、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介绍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不断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特别是和山东亚泰森博浆纸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就业见习基地一直运作良好,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1.基地建设背景介绍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以制浆造纸工艺、制浆造纸装备与控制为主要专业方向的工科学院。学院在全国制浆造纸行业拥有较高的声誉,但是在强大的学术力量背后,因为制浆造纸专业方向是非常冷门的专业,每年进入学院的新生专业思想都极不稳定,如何改善学生的专业思想,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院平时开展工作的重点。其中通过就业见习基地进行就业实习就成为学院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必然需要。

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是由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旗下亚太资源集团控股的大型制浆造纸现代化合资企业,其中亚太资源集团占90%股份,年产漂白硫酸盐木浆31.5万吨、高档白卡纸板17万吨,现为中国最大的制浆企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条制浆生产线之一。亚太森博的主要工艺技术装备从欧美等制浆造纸发达国家引进并且企业发展极为迅速,使得企业急需大量受过良好教育与培训,具备较高素质的员工。而目前全国拥有制浆造纸专业的学校极少,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非常有限,使得企业的招聘工作难度较大。

基于以上背景,双方都有建设就业见习基地的迫切需要,所以双方从2008年起开始了建设就业见习基地的合作。

2.就业实习工作流程介绍(见图1)

轻工学院与亚太森博有限公司在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初期,在顶层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从企业和学生的需求着手,充分考虑学院教学和学校整体管理的要求,以“服务青年学生,与企业实现共赢”为工作理念,设计了大学生“就业见习、毕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学院和企业每年4月都会进行沟通以确定当年基地接受学生数量、实习流程等,随后学院在学生中充分发动。企业于5~6月到学校进行宣讲,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并现场接受简历进行面试,选拔合适的学生组建见习团队。在当年暑期前,学院会安排专业教师、学工人员和有管理经验的研究生组成见习管理团队。在暑期开始后,学生就有序进入企业实习,并最终要求完成详细的实习报告。

在企业实习期间,亚太森博配备精干力量对所有学生进行培训,并为每位同学建立详细考评档案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除了现场学习以外,企业还和学院共同组织征文比赛、篮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学生的实习过程。

在实习结束后,学生和企业之间彼此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到了当年11月份企业到学校招聘时,那些参与过实习并且表现出色的学生就有了优先签约的权利。在确定签约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申请到企业完成他们的毕业论文。这样学生在毕业前将有近六个月的时间在企业生产现场,学生在企业的稳定性大为增加,企业也更加容易找到适合的人才,实现了互利共赢。因此在近两年造纸行业景气度很差的情况下,企业依然坚持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这与该人才培养机制是分不开的。

三、经验总结

1.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全面服务企业人才培养

由于实习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将来未必会到企业就业,因此企业积极性容易受到影响,这也成为阻碍企业建设就业实习基地的最大障碍。轻工学院面对这样的问题,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为亚太森博建立了从大专教育到工程硕士,从岗前培训到在职员工培训完整的培训体系,学院在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极为繁重的情况下,依然安排骨干教师为企业进行各种相关培训,这样企业虽然没有招到足够的本科学生,但是通过其他培训依然可以获得收益,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样的投入换来了企业对于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支持。

2.严格过程管理,保障学生实习效果

以往学生到见习基地实习往往比较松散,时间短,实习效果差,学生不满意,参与积极性低。在该问题上,学院与企业要做到“早沟通,定计划,建队伍,严管理”十二字方针,每年开年就着手开始进行沟通,尽早确定实习计划,学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全程配合管理,并且严格流程包括选拔过程,与企业共同进行管理以确保实习质量。同时学院应将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使学生最长有六个月的时间在企业就业见习以保证足够的时间投入。另外,为了保障权益,亚太森博为学生全部配套了实习补贴,并购买了覆盖学生实习全程的商业保险。

3.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保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和理性的职业观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他们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印象和今后实习机会向就业机会的转换。轻工学院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实现了学工人员的全程参与。学工人员通过年级大会、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思想,同时针对轻工学院制浆造纸专业的特点,学院于2006年起汇集全国50多家造纸行业顶尖企业成立南京林业大学制浆造纸基金会。通过基金会的平台,每年学院都通过设立实习奖学金对实习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习的主动性。

四、对于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就业见习基地的良好运行,真正实现了就业见习的多赢,学校、学生、企业都从中获益。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首先,虽然学院通过为企业完成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来作为实习学生未能到企业工作的替代政策,但是任课教师的负担较为沉重。他们在本身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大部分的培训工作,对于教师的精力消耗极大,短期运行问题不大,但从长期来看必然会影响学院的科研工作,所以转变学生的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突破就业局限才是保证基地持续有效运行的根本措施。其次,应重视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涉及到教学管理部门、校团委、学生处等多部门,特别是在实习的时间上不免与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等重要的教学活动冲突,如何做好其中的协调工作,既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参加实践过程,又能够不影响他们正常学业,还需要多方面的充分的沟通、协调。当前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学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他们或许希望出国深造、考公务员或是其他的就业途径,他们也有参与实践的需求,但是目前实践的方式相对还比较单一。如何尊重这种多元化的选择,满足不同学生成才需求是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思考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