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概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8: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学概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学概论论文

篇1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篇2

1.1课程特点

本门课程的涵盖内容较广,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和工业建筑设计两大篇,为学生重点讲解的是民用建筑设计,主要介绍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设计内容及设计方法,建筑物的六大构件组成(基础、墙、楼地面、楼梯、屋顶和门窗)、各构件所起的作用,及每一构件具体的构造方式。比如屋面构造,不仅要知道所选择的面层材料,还必须了解每层的做法,包括厚度、砂浆的比例等等。课程结束后还要给学生安排设计任务,进行一至两个星期的课程设计。这种教与学的模式沿袭多年,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常常觉得这门课学起来很容易,但真正理解课程中的一些专有名词、构造方法等内容时却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考试时也很难答出理想的考试成绩。

1.2授课学时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原则,分配给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课时大量缩减,而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内容却纷繁杂多,学时和教材内容之间互相矛盾,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大纲要求的内容,做到统筹规划、重点突出,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1.3学生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一方面,学生认为授课的内容浅显易懂,没有什么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虽然见过不同的建筑类型,但在运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的一些知识,诸如平、立面的单元及组合方法,线条的处理方法,如何体现建筑形体的美感、质感的时候,没有相应的典型建筑实例现场演示,即使依靠最详细、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也是无法体现不同类型的建筑外观的,学生们自然而然会因缺乏想象而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

2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基于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实践,对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设想。

2.1教学内容精炼化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精挑细选”,删掉老旧重复内容,强化技术应用性与时代性。如《房屋建筑学》教材里的墙和基础构造这一章里,有专门的一节内容涉及3~4个篇幅来介绍实心粘土砖,包括它的制备工艺、组砌方式、施工方法等,而现实中,在我国多数地区,这种粘土砖因会消耗大量土地中的粘土资源被政府颁发明令禁止使用,而以符合环保要求的各类砌块来代替,但从目前出版的各类教材来看,仍普遍存在以实心粘土砖为讲解重点,而对其他砌块却介绍很少的局面上。诸如此类的情况,在教材中还会找到很多,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可能已经过时,而教学大纲中不做要求的内容,可能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的主流,所以如何选好授课内容,与时展相并进,是确保学生将来学有所用的关键。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通过寻求多样化、丰富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

2.2.1教师授课和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课程讲授、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讲解告一段落后,针对基本概念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或某一建筑工程展开课堂讨论,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断的互动、信息往来,听取学生们的想法、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学生们理解薄弱的地方,从而适时的调整课程内容,这对于老师能够自始至终的牵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都大有裨益。

2.2.2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在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大跨、超高、新颖、奇特的建筑结构日益增多,这些结构形式很难通过叙述表达清楚,只能通过搜集图像资料,加入文字、影音、动画等内容,制作成教学幻灯片呈现给学生,采取这种教学手段会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感受,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各种建筑结构在国内外应用现状、今后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授课之初,教师可将自己的电子信箱告诉学生,以便学生随时将学习课程时遇到的问题反馈给任课教师,教师可以及时答疑解惑,并在授课时有针对性详细讲解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将传统的板书教学和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就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量,给学生打下较扎实的专业基础。

2.2.3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各种建筑构件相互连接的方式错综复杂,头脑中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若能将现场实际工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讲解“屋盖支撑”这一节时,只凭教材上的图形学生很难理解各种支撑布置情况,这时可带学生到屋盖施工现场进行教学,通过实际物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支撑及其布置情况,以及各种支撑的作用。这样通过屋盖结构现场教学,学生对屋盖结构就不再陌生,对屋盖与各种构件的连接也会有较深的认识。

2.3实践教学要强化

实践教学环节要不断加强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学生们会对民用建筑在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设计过程有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命题多样化、工程化。给出多组接近工程实例的课设选题,最好每人一题,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方向自主选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强过程管理。设计前,为学生进行设计专题报告,内容包括设计过程、规范、构造及建筑制图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制定详细的工作进程表。课程设计期间,加强培养学生使用各种规范、查阅手册和资料的能力。指导教师可随时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进程和设计能力都要有所记录;(3)科学的考核方法。指导教师应制定科学、公平、合理的考核方法,对每名学生的表现进行考量,结果应能反映出每名学生在设计期间的综合表现,例如课设成绩可从设计计算书的内容、施工图纸的绘制、平时表现、答辩情况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价、综合考量。

篇3

虽然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实施了多个科目的教学制度。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的单一化教学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零散。而我国所实施的各个学科分开单独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一些学生只知道单独进行掌握所学的重点知识,不去寻找所学习的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懂得把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都导致了所学的知识断节,不能很好地发挥它们共同的作用。如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不仅涉及一些审美鉴赏、建筑装饰设计,还会一些物理和建筑材料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各科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懂得寻找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各个学科的知识,从而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加出彩。

1.2学校的教学模式单一,不懂得创新

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加上一直秉持着过去的单一教学模式,不懂得创新,只知道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考点,而不懂得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对所考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情况,由于对所学知识的不了解或不会运用都导致了目前学生毕业就业难的局面。只有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进行改进,不断地去探索新的全方位的教学方法,打造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是改善问题,使学生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大的进步。建筑装饰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太多过往的经验可以去借鉴,加上现在又是一个求新求异,各种新鲜的元素不断地出现的时代,而这个行业同时又与时尚紧紧相随,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地关注设计方面的新知识,完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平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了解新的技术,让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更好地为我们所利用。

1.3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学生的实践能力差是目前建筑装饰设计性专业人才缺少的原因之一。许多学生在自己动手设计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只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套作,设计的作品质量差,得不到使用者的认可。学生动手能力差有多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或者只知道一味地死读书,而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眼高手低不愿意进行简单的设计工作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首要原因,亦或是由于学校资源少、教学水平较低致使学生实践机会少,学到的知识不够先进等一系列原因都造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实际工作过程中设计图和施工图的深度不够,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实践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想法,只知道循规蹈矩,不懂得创新。在当今以学习成绩为主的教学环境中,许多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认为只要平时科目的试卷成绩够高就可以,这也就出现了部分高成绩、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却不如一些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学生端正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能力。

2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改革措施

2.1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了解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顾客的需求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设计施工,从而使得设计的质量更高,更能够满足使用者的要求。[2]建筑装饰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地实践的专业,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这就要求学生的专业素养够高,平时对所学知识不断归纳总结,对于不懂的知识要不断地探究,对于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要积极地去了解,这样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最起码的专业知识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装饰设计者的基本条件。

2.2构建一个教学的综合体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应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图文结合,用典型的案例向学生讲解与之有关的专业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更好地培养专业性人才。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综合的教学体系。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求新求异,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对一些新兴的与专业有关的技术要及时地学习,不然会导致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过于陈旧,设计作品老套庸俗,追不上时代的脚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建筑装饰设计热爱,才能学得更好,也才能做的更好。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加快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前进的脚步。

2.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建筑装饰设计这个专业除了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会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更好地应用在平时的工作中。[3]这就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硬,此外,高职院校在培养建筑装饰设计这类的人才时,要本着以专业知识的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也应该开设多门选修课程,一方面是可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多种选修课的开设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获得自己想了解的一些课外知识。学校要本着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人才的原则,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实施分阶段、分批次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结束语对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高职院校设计类人才的专业性与学校教学密不可分。为了培养出专业性更强的综合性人才,对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程教学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学模式与目前的市场需求相适应,才能培养出更专业的实践性设计人才。

作者:任丽坤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2)教学方法守旧。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是现在常用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板书占用授课时间的问题,对于难点内容板书更利于学生理解。但由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多媒体内容仍旧偏重于计算,虽然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插入了很多典型高层建筑结构的图片,但计算内容仍然占很大比重,无法改变课程特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3)考核方式不合理。课程考核方式采用传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结合,各占20%与80%。平时成绩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表现综合评定。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考试题型由选择,填空,简答,名词解释,计算,综合题等组成。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可以检验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效果,但高层建筑结构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掌握好本门课程对于学生今后从事设计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并掌握本门课程,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结构的设计,且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但传统的考核方式达不到检验学生应用与实践的能力。

2改革方法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层建筑结构课程综合性了其他专业课程,为提高学生积极性,将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放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中重点讲解,在高层建筑结构课程中作为课前复习作业,课堂上抽查复习效果,并讲解简单例题,对计算过程进行总结。与钢筋混凝土课程不同的是要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讲解框架结构侧移计算时,要结合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相关内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弯曲型侧移曲线和剪切型侧移曲线。

2)调动课堂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方法,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课过程中补充典型高层建筑的实例,对其背景进行讲解,并对其施工过程以及先进技术进行介绍。如世界排名前十的超高层建筑中“台北101”大厦楼高508m,因应高空强风及台风吹拂造成的摇晃,台北101设置了风“阻尼器”,是在88楼~92楼层挂置一个重达680t的巨大钢球,利用摆动来减缓建筑物的晃幅。电梯有两部,为观景台使用,从1楼直达89楼观景台只需37s。课下可以让学生观看其视频介绍,增强学生对现在先进技术的了解,与时俱进。另外还有其他超高层建筑每次课前进行简单介绍,课下学生去搜索资料了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框架结构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穿插讲解施工工艺及现在先进的抗震措施,比如设置隔震支座,阻尼支撑,摇摆构件等。在课堂中引入专业领域的新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让学生与时代同步,同时将课堂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未来工作中能学以致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另外根据课时合理安排每节课的内容。教材中理论推导内容过多,针对应用型大学生培养要求,可以简化此部分内容,只对思路进行梳理,具体的计算步骤进行详细讲解。

3)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好课堂45min,由于高层建筑结构课程的特点,需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施工现场去了解不同的结构体系,不同构件的配筋及其作用。如在框架结构内容讲解过程中,课下组织学生去施工现场了解其主要构件,并对梁、柱配筋进行讲解,对其构造结合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进行讲解,并现场提问了解掌握程度。不仅对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有利,也对学生今后参加行业考试有很大帮助。高层建筑结构课程将专业基础课程综合串联起来,学完本门课程在理论上要求能独立进行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因此可以将本门课程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本门课程开在第七学期,可以提前进行毕业设计开题工作,并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运用。另外计算机软件在土木工程中的运用已经普及,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行业软件,如PKPM,在课堂中可以将所涉及到的参数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其用软件进行结构设计的能力,并能对软件计算结果进行判断。

4)改革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是否记住课堂内容,无法考核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为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需要改变考核方式。可以参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带着规范去考试,加强了学生对规范的理解程度。考试题型不再局限于传统题型,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让学生论述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让学生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平时成绩可以加大比重,在平时成绩中计入学生在施工现场的表现等。

篇5

(二)点亮特色法通过教育教学设计,实现“专业不新、特色新”。通过教学实践积累,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新的课程体系以及职业适应性训练课等方面重点突出“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学专业突出BIM设计实训;建筑工程管理与造价管理方向将突出广联达应用软件、PKPM应用软件实训;毕业设计围绕招投标管理、造价管理、项目管理三大方向;建筑工程方向的结构计算在手算的基础上,强化PKPM应用软件实训;道桥方向调整纬地、桥梁博士等实训软件的使用,强化职业适应性训练。毕业实习过程管理、毕业设计践行真题真做等方面也要瞄准了应用性人才的专业能力指标。

(三)深抓机遇法创造机会,放大机会,开拓创新校企合作教育新局面是应用实践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学校与北京华通设计顾问公司的合作最初是学生到对方企业实习,利用这个开端,放大到在企业做毕业设计,学生毕业企业留用。将实习合作放大成为深层次的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合作教育模式,形成了稳定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在积极申购广联达软件同时,与广联达软件公司深度洽谈,成功运作创办了广联达示范学校和广联达应用软件认证基地。利用哈工大建筑数字化中心教师来学校授课的机会,酝酿产、研、学三方创办“BIM设计”联合培训的构想。“BIM设计与施工”平台模式是未来主流趋势,但由于建筑信息模型构建信息量大、操作复杂,虽有无错设计与施工、立体化全息化等诸多优势,研究型院校土建类学生还是不愿涉猎,抓住目前的空窗期,同中国图学学会确定BIM设计软件应用Ⅰ级认证事宜,对学生就业产生深远影响。

(四)教师先行法落实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设,营造终身学习、定向提高的学术氛围,重点培养优秀骨干力量,以点带面,创造下厂一线实训实践条件,促进其向双师型教师快速成长。“干事其实就是干人”,只有具备优秀的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方法适合东方学生的教师队伍,专业应用实践教学改革才有后劲和支持力。根据青年教师个人发展特点和兴趣取向,明确教师的学术方向,每人负责一个领域的科技文化竞赛项目,保证学生准时有序地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践行“复杂管理简单化、常规管理模式化、全面管理规范化”三项基本原则,专人专项、有条不紊地带动学生课余文化建设。

(五)兴趣激活法通过教师定期定向指导、学生自发组建学习社团联盟、高年级学生作为参赛主体、低年级学生作为参与补充等一系列措施,学生的第二课堂被有效激活,老带新、强带弱、强强联手,使得学生竞赛活动在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后取得显著成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价值认同得到最合理的途径获取,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得到空前加强。

二、突出应用型特色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

(一)借助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全效激活“第二课堂”利用学生与教师的课余时间定向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或学术联盟,采用树根状拓扑发散形式,多点开花,全面振动。通过获奖荣誉对其他学生形成强有力冲击感受,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竞赛团体中来,第二课堂教与学的氛围具有规模后,就会反馈于正常的课堂与实践教学,“一”“二”相长,学风建设水到渠成。

(二)打造应用性职业认证平台率先在东北地区同层次学校中开设《BIM设计软件应用》课程,创建“土木建筑应用软件实训室”以满足硬件需求取得了“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承办院校资格,使建筑信息模型设计、设备与施工应用实践软件技能提前跨入最新前沿阵地。这是被业内称为“第三次设计技术革命”的全新领域,率先占领会带给学生就业实力的强力支持。大力推进广联达软件应用,成为“广联达软件应用示范院校”,取得“广联达应用软件认证基地”资质,与强势企业合作建设人才教育基地,逐步改良应用实践环节的陈旧落后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求得与实习、就业市场接轨。

篇6

大学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已经具备了基本语言文化知识的学生进行一个更高层次的培养和提升,对学生的语文知识面、人文素质和正确的文学价值观进行全面培养。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大学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因此,建构知识主义理论的提出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也成为了我国高等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指导。

一、有关建构知识主义理论的有关概念

最初提出有关建构知识主义理论的是皮亚杰,皮亚杰是一位在认知理论发展上有着重要作用的学者。建构知识主义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我们的当前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建构知识主义理论有着以下几方面显著的特点:

(一)建构知识的不确定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对于客观世界的单纯反应,是一种具有知识承载的符号,只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进行的一种假说、解释,不是问题的最佳答案,必定会伴随着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生变化,出现新的解释和含义。

例如,在的特殊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我们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彻底的摧毁,根本没有辩证地去看待。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学教育的回温,人们对于儒家思想理解深入,大学语文教学中还是保留了《论语》这样的经典古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当今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教育作用。

(二)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其实并不能传播,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结果,强调了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建构的一个过程。语文的学习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建构,不是被动地简单接受知识,而是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建构主义者还强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脑子里面并不是一个空着的准备接纳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一块拿过来就可以书写的空白纸张,而是学生在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丰富的经验、一种知识结构的认同。教师不能忽视这些旧知识和经验,而应该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一个基础,让学生在原先的知识经验中“生出”新的知识。

大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文编排一般都是从《诗经》开始的,逐渐向白话文和明清小说到近代文学过渡,所以在讲《红楼梦》(节选)这一课的时候,当学生看见课文上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就会感觉这篇课文中十分厚重的文化韵味,紧接着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去理解课文中的:“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这些诗句,从而完成自己对于宝黛悲剧爱情的分析和评价,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建构知识的社会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下的结果,所以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这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应该是合作的群体学习过程,相互之间进行合作完成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建构知识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途径

建构主义中关于知识观理论的阐述对我国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建构知识理论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有助于指导当前我国高等语文的教育改革,提高我国高等语文的教学质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构建

在建构主义者的眼中,学生并不是装纳知识的容器和语言的操练工具,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是语文知识的加工主体和意义的构建者,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地位,是可以发挥自己潜能的。在此理论观点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的角色地位就要发生重要的变化:尊重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地位,主要是还给学生阅读、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具体来说,就是在学习方式上,学生要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自己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讨论;从重视学习和思维的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和感悟之间进行转化;从强调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掌握向强调自我知识的挖掘和语文综合素质培养的转变,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伴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也要随之发生变化。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并且也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也不是真理的化身,而是和学生一样的平等互助的合作者、交流者和引导者、促进者。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课堂的秩序,组织语文学习素材的选择和创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背景、知识水平和心理状况,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去就是要创设相关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学生的努力付出,接受学生不同的观点,并且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正常进行。

在近现代文学的作家作品选读中就有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如果对于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没有足够的了解,那么学生就会认为本来就是一个疯子的胡言乱语,即使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教师也无法让学生理解这部小说是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的批判,主要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深意。学生到时也是只会记住简单的课文句子,根本就达不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在讲述这篇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要从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入手,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自己准备课前知识,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那么对于这部小说的主题进行解释时也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启示我们语文教师在开始新知识的课堂时,应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状态、知识背景,而不是把新知识作为一架凌空而起的桥梁,高出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对于新的知识解释必须是用原先的知识经验可以理解和阐释的。

(二)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建构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因此这就要重视学习的共同性,以及群体之间的合作和协商。对于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又是不同的,只有把每个人的不同观点综合在一起,那么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就会变得更加全面和丰满。再者,同一年龄的学习者,由于彼此之间有着相差不大的思维水平和容易沟通的优势,所以很容易形成经验共享,这样就可以实现一种合理性的丰富理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分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和教学模式。分组学习就是指学生在组成小组和团队中完成指定的共同的学习任务,并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有了共同的经验分享以外,还注重和他人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除意识到自己的作用以外,还会考虑到合作朋友的存在,这就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优势:既可以认识自我又可以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是培养一种优良人格形成的基础。

大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基础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知识建构和综合性的阶段,大学的语文教学一般都是分版块的教学:先秦文学、唐宋文学、明清小说和近现代文学这几个版块,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人数大体相等的4个小组,每个小组制定一个组长,要求每个小组找出所分的阶段的文学创作总体情况,自己选择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文学价值和地位的分析。然后各小组长就可以根据语文教师的要求给小组的成员进行任务的分配。

我们以先秦文学为例子进行分析,学生必须弄懂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历史的开端,《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诗歌作品总集,主要有“风雅颂”三种类别,主要修辞手法有“赋比兴”,这部文学作品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文学的发展基础,对我国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分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扩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不同个性都得到发展和开发。

三、结语

语文是我国各级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传统美德、文学涵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的重要任务,所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是任重而道远。建构知识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所以建构知识理论对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所以在建构知识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将会顺利进行,高等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必将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

参考文献:

[1]童国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7(10).

[2]杨桃.创设建构主义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3]康会贞.建构主义与语文教学的转变[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04).

[4]裴新宁.“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综合理科教学中的实践之一[J].全球教育展望,2001(03).

[5]万春,杨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验[J].宿州学院学报,2006(01).

篇7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以皮亚杰为杰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必须通过学习者学习观念的转变来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观念的转变。学习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相同的课堂下,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理解能力、思维、认知能力、经验等多种因素为基础来理解授课内容。不同的学生对教师教授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是千差万别的,以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去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真正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基于学习者的经验和背景。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在教学的各要素如:教学模式、方法、目标、教师和学生等方面有其自身的观点。与传统教学观比,建构主义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倡导“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指出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以“学习为中心”,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和帮助的作用,教师有分寸地运用对话、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握好教与学的尺度,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积极建构成为自己个人知识。

(三)建构主义课程观

基于上述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改变,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要紧紧围绕培养激发学生思维,营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帮助掌握各类知识和信息并整合为自己的个人知识。相对于传统的以文本教材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来看,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学会自己获取知识信息并合理利用。

(四)建构主义知识观

正如杜威所说的,“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维果茨基也认为“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那么他们不会对所学习的概念有深切的理解,只是记忆了些符号”。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生活背景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构有益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对比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讲授内容。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善于交流、从问题的不同角度考虑分析,重视让学生亲自实践和体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1.学生学习地位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学习,新时期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社会需求为核心。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质疑,敏锐地发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2.教学过程的改变

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训练型”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想象力。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打破标准划一、内容一致的教学定式,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为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二)学习环境的改变

有效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功的,知识也是在一定环境中掌握的。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对学习内容主动构建的时间和空间,收集相关资料,达到对所学内容一定的认知,在平等友善的环境中,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最大限度的理解和互动。建构主义倡导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

(三)评价方法的改变

以往的教学对学生的考查以期末考试来进行终结性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有片面性。建构主义主张进行多元的评价方法,更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既注重过程评价也注重终结评价,既有师生之间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自己的评价,满足了学生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提升了责任心的培养。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现代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培养和谐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极富人文性的教育理论,适于学生对知识灵活、广阔、深刻地理解。充分尊重学生因种种原因造成的个体差异,重视不同情况下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构建和灵活运用,肯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非常有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在强调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式和对话式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彰显个性,思维活跃,创造力得到充分的激发。

【参考文献】

篇8

1 建构主义理论概说

建构主义是从认知主义理论中引发出来的一个分支,该理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 世纪90 年代最早提出的,维果茨基、布鲁纳等心理学家也努力推进了建构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此理论的提出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提出了要运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积极创设一个适于学习的教学环境,促使学习者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教学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得以有效地实现。

2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三种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等几个步骤来完成。即明确学习主题,建立知识框架;进入问题情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共享协作,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抛锚式教学模式,指先要为教学而确定真实事例或问题即所谓的“锚”,随即向学生呈现该内容即“抛锚”。此类教学模式中“锚”的确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确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据此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最后达到教学目的。

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指教师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可在不同的时段、情境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教授同一教学内容,学生可通过不同渠道、不同角度进入同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而全面的意义建构。

3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有几大“瓶颈”急需突破:

首先,生源问题。与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水平、语言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均较薄弱,语文的词语运用能力差、语法知识欠缺、读写水平低下。

其次,教学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属于近些年才孕育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在教学的很多方面还处于稚嫩状态:传统一元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教学手段、评价方式也稍显陈旧,师生关系较为疏远。

最后,教材问题。虽然各个高职院校对教材及教学内容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仍需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多元性、时代性、联系性的教材出现,以弥补对应用型人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不足。

基于以上现实,笔者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三年制及五年制新生做了问卷调查,并与各专业教师进行了沟通,结果显示,三年制学生因为参加过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能力相对高于五年制学生,各专业教师则更强调在语文课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职场能力的培养,故此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我校不同专业需求,我们大胆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规定三年制《大学语文》课教学,以“文学欣赏”(随机进入式教学)、“应用文写作”(支架式教学)、“口语表达”(抛锚式教学)三大模块作为重点;而五年制《阅读与写作》课教学,则以“不同文体文章阅读与写作”(随机进入式教学)、“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随机进入式教学)、“应用文写作”(支架式教学)、“口语表达”(抛锚式教学)四大模块作为重点,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

4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高职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但由于受到了多年应试教育及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他们“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较为严重,迫切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性的教学。

4.1 构建“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在“文学欣赏”模块教学时,构建“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亦即学生可根据自己偏好“随机自由”选定内容,亦可通过不同渠道,设置多种学习平台,选择喜欢的学习路径进入学习,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剖析,以增加文学欣赏相关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大脑中的“内存”。如在“徜徉诗海,感受美韵”――古典诗歌《春江花月夜》赏析时,设置了如下学习路径:以音频、视频创设情境,用“月亮”这一意象作为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从多方面随机进入学习,学生们从以前对“月亮”意象表达“思乡”或“相思”等情感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对其内涵深入挖掘,进行多层次思维能力训练,并加以理论化整合后,“月亮”意象得以延伸至:永恒和圆缺的循环变化,古代文人寂寞与孤独的惆怅,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态……,进一步拓展到对于“春 ”、“花”、“夜”等诸多意象的联想和分析,既提高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加强了他们的思维训练,最后,师生采用自我评价、组间互评、扩展评价等方式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此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4.2 搭建“支架式教学”模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专业能力和职场素质尤为重要,为此,搭建“支架式教学”模式对我校三年制及五年制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模块的教学,效果凸显。

在应用文写作模块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分解学习项目,先行搭建知识框架即脚手架,引导学生掌握各类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要求,然后,指导学生写作。

如在学习“求职信”写作时:搭脚手架――详细解析“求职信”的内容要素和格式要求;设定情境――学生自主结成小组,在分析求职岗位的能力要求和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个人情况进行求职材料的准备工作,之后以小组某一同学为例,结合他的求职材料,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分析这位同学求职信的写作内容;合作学习――小组同学根据讨论分析的情况,结合求职信的写作要求,模仿范例格式、结构进行写作训练,分头展开写作,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总结归纳,消化提升,最后由学生对求职信修改、定稿;效果评价――模拟职场现场招聘,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在同学面前介绍本小组求职信的形成过程,相互借鉴,以求达成共识。

4.3 创建“抛锚式教学”模式

把“抛锚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口语表达”模块的教学实践中,无疑为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满足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在口语教学中,我校高职各专业遵循由易到难的阶梯性原则,按照“自我介绍”、“倾听”、“朗读”、“演讲”、“有效沟通”顺序进行讲解和训练。以“有效沟通”为例,高职生由于封闭自己、认知偏差、教育缺失等原因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沟通障碍,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完成“有效沟通”的口语表达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与人沟通能力。根据教学任务设置情景即“抛锚”――为教学确定真实事例或问题,播放我校毕业生在工商银行作为基金经理助理,与不同客户进行沟通的视频;确定目标――学会职场有效沟通的技巧即能用普通话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根据语境,借助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情达意,提高交际效果;自主协作学习――各小组可在本校范围内自由选择“食堂”、“小卖部”、“体育馆”、“图书馆”等能够进行沟通训练的部门,完成实地演练,以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方式来提交作业;效果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效果极佳。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该以新型的教育观、教学观、知识观、师生观和学习观为依托,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意趣,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蒋波.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52.

篇9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发人的行为动机就是通过各种刺激措施,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来增强人的行为内驱力,促进个体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的管理手段。而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地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

随着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职业技术学校硬性设施普遍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优秀教师已成为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优秀教师的数量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他们极高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性,是衡量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符合当前学校实际的的激励体系,使教职工主动、自愿从事专业教学工作,不仅可以稳定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形成凝聚力、提高办学效益,而且对整体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激励机制也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制度设计得当,可以大幅度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制度设计如果不恰当,则必然会引发不良后果。所以,在激励机制构建过程中,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防止激励过头

激励过头是指被激励对象在激励目标的驱使下,过度追求个体目标的实现所采取的过激行为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例如,某校号召全体教职工捐献衣物。一教师先交了一些,比别人多。随即得到了校领导的表扬。过了几天,他又交来了几件衣物,再次得到了校领导的称赞。然而,时间不长,邻居反映,他是把别人的衣服偷出来捐献了。这种情况就是激励过头的表现。

个体频繁发生同样的行为,应引起管理者注意,要查明原因,及时教育纠正。激励过头的另一种表现是造成个体性格缺陷:骄傲、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合作精神等。发现这种情况,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纠正其行为偏差,取消近期能实现的激励目标,设置远期的激励目标,让这样的职工在心理上有一个缓冲期,进行自我调适,以求新的适应。

2.激励目标的设置应具有等级性

激励要设置目标,个体达到了目标,才能享受激励。如果设置的目标太高,实现的希望就会很小,难于引发个体积极追求的行为动机,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个体情绪低落。因此,设置的目标应该具有等级性。使得不同的个体都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获得激励。否则,就会使得多数教职工“望洋兴叹”,甚至会引起部分自制力比较差的教职工放弃努力,工作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这是学校管理者构建激励机制时要十分注意的。因此,要全面激励,变换方法和目标,当教职工个人某种独特的需要满足后,就要设置新目标。如果总在一个目标上周旋,则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3.运用激励方法应具有间歇性

从理论上讲,通过激励能使人始终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从而引起个体积极的行为。所以,对人的激励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如果将激励过程描述为这样的方式:激励一一激励――激励……。中间无间歇,显然具有连续性,从理论上讲是对的。但在具体运用时,却不能如此套用。如果这样,它会使人超过极限,对激励失去兴趣。因此,激励在方式上应注意间歇性。所谓间歇性,就是指在一个激励目标实现后,安排一定时间让个体自我调节一下,然后再激励。其方式是:激励――间歇――激励……。这样运用激励方法,它的效果将会更好。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激励――激励――间歇――激励――激励”这样的方式,但仍然要注意回避无间歇的激励。因为,那样的激励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

4.注意公平激励

学校中的管理者是指挥者,指挥是否灵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建设是否公平,制度的执行是否有保障。俗话说得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待人处事公平,才能得人心,服人心。作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在激励机制构建中要特别注意公平,只有公平,才能服众,并且产生积极效果。在实践中,公平激励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7年就提出了“公平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总是把自己的努力和所得到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的努力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都有公平感。如果一方的比值(贡献或努力与报酬相比)大于另一方,另一方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反之亦然。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5日

一、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又是一种实践性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的总和,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人们认识、探索、肯定和发展自身的一种方式。学习型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引领和支撑企业成长为学习型企业的一种组织文化,它是对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延伸,也是整个企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企业在长期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为:以系统思考为主线,把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这两项理念的突变与团队学习这项组织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并以此形成一种长久生存、发展的信念和精神力量,使整个企业充满创造性,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自觉地、不断地修正自己,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本质

(一)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学习型企业的学习包括三个层次: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个人学习,组织的学习才成为可能。同时,倡导员工必须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通过自我超越,敏锐地认识到自己知识力量的不足和学习的需要,将学习作为一种真正的终生学习。这样,企业就以个人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不断提升组织的智力水平和创造力,使企业在飞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倡导员工个人学习和鼓励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基础。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开放、创新、应变。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应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鼓励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开放、交流和学习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在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时代,具有能够快速改变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又一特点,它要求组织必须有一种创新应变的人文精神,使企业能根据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组织的知识基础,让员工不断地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积极参与组织变革和企业文化创新,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在竞争日益加剧、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培育一种开放、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是保持强大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三)强调整体的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整体观点的重要性。这里的整体观点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企业员工特别是领导层要把整个组织看成是一个“智能生命体”,即要让组织具有整体意志与整体传力;其次,领导者应以整体、系统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员工的错误,对于出现的问题应结合多方面因素共同考虑,避免决策失误。

(四)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展开全方位“学习”的企业文化。它始终把“学习”作为其重要特征加以强调。“学习”精神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一是“终身学习”的精神;二是“全员学习”的精神;三是“全过程学习”的精神,即要求“学习”贯穿于每一环节,使组织的每一步都打上学习的烙印;四是“团体学习”的精神,即以“团体学习”促进个人成长,达到完善企业文化的需要。

(五)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自我精进的企业文化。人是企业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企业文化的各个部分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本质。每个人都有渴望自我精进的内在需求,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们相互交流、持续学习,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使员工们的工作热忱得到充分激发,且更富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80年代初引进质量管理,逐步在全国大中型企业开展和普及。1987年3月ISO9000系列标准正式,1994年又代号GB/T19000 idt IS09000族标准。2000年12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将2000版GB/T19001-2000idt ISO 9001:2000(《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作为我国国家标准,经不断改进一直沿用至今。本人通过对自己所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全过程具体参与,深入观察IS09001标准监督审核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通过走访调查其他类似企业,发现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施IS09001标准的目的存在问题。很多建筑设计企业出于相互效仿或是对企业包装的考虑,在同行竞争、市场宣传时可以谋取便利,为获取认证证书而突击认证。当要接受监督审核时,建筑设计企业组织几个人突击准备资料,应付认证监督,这就使文件规定的方法不能指导实际的操作,给实际执行造成困难,这样突击的效果使企业的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企业拿到证书后,各项工作仍沿用传统做法。这样的短期行为,无法保证设计产品的质量,也难以纠正和预防质量上的问题。这与质量标准的精神背道而驰。

(二)建筑设计盲目选择认证机构和咨询公司。只要能获得证书就行,有的建筑设计企业干脆找咨询公司全权代劳,将实施认证方面的所有任务与工作全交给了咨询机构,要求咨询公司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文件,代作内审。另外,建筑设计企业不注重考察认证机构的背景,有很大的随意性。谁能够保证该企业通过认证,就和谁家合作。

(三)质量目标不具体。一般建筑设计企业都有相对明确的产品市场定位,但却没有明确的质量定位,虽然企业规定质量方针为“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这样口号式的不具体、未量化的质量目标,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质量目标,也就相当于没有质量目标了。

(四)建筑设计企业本身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代表随意选任。管理者代表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人物,有的建筑设计企业在任命管理者代表时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通常委派能抽出时间与精力去应付文件编制和现场审核,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联的人员,要么委派没有质量管理经验与专业知识,无力潜心钻研ISO9001质量标准的人员。这都会造成管理者代表无法制定合理而明确的质量方针或目标,无力自行领导编制企业质量文件,只能凭空想象或盲目抄袭,最终不能适应建筑设计企业的需要。

2、对领导层的审核流于形式。由于建筑设计领导层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获取认证证书,没有上升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高度,为保住证书,建筑设计内部审核只能流于形式。

3、内审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内审员常常得不到被审核单位的配合,内审工作甚至被抵触,部分领导不理解不支持,缺少积极从事内审工作的内部环境。另外,内审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内审员均是兼职,建筑设计企业没有建立对内审员合理的补贴制度,内审员缺乏从事内审工作的动力。一些建筑设计企业对受审核单位在内审中所发现不符合项的奖惩规定不合理,使得内审员与受审单位的关系受到影响,给内审工作带来压力,使建筑设计企业不能通过纠正及预防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五)人员素质较低。建筑设计企业缺乏有效管理人才,企业主管人员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建筑设计企业的近期效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及战略考虑,没有对和企业质量管理有影响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和素质培训,很多员工对此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导致认证工作无法开展和执行,更谈不到体系的持续改进。

(六)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存在问题。建筑设计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都较薄弱。质量意识、科学、规范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深入到管理的各个层次中。如出现不合格品时,不敢公开,私下处理,使问题无法暴露在监督审核的过程当中;质量记录以临时补充为主,平常在设计管理过程中不重视整理和收集;统计技术停留于作一两张图表应付认证审核,只作定性分析,忽视有效性和经济性。

四、建筑设计企业建构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思路

通过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企业只重视短期效益,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有效提高企业软实力,结合建筑设计企业特征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有关理论,在构建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组织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促进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发展。建筑设计企业的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立应该以组织和制度的建设为基础,这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将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化、制度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筑设计企业除了创建相关的制度、组建学习型组织外,在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结构基础后,还要着重塑造组织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管理者应从顶层设计、带头学习、模范执行等方面开展。

(二)实施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构建和改善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除了提高员工素质外,建筑设计企业还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用人政策,为构筑先进的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如成立于1812年的美国花旗设计企业,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声誉最响的全能建筑设计集团,可以说是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的典范,其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鼓励员工加强学习,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花旗”文化。

(三)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企业要形成知识共享、协同发展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采用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在技术层面上为营造学习型企业文化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技术平台,以保障和促进集体学习、信息共享、合作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实现。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分享的重要性,知识管理策略的重点是对基于特定任务的专业知识的获取、解释及传播。通过各类知识管理项目、活动及系统的开发和运作,可以将基于特定任务的专业知识显性化及共享,使其得以更有效地利用,从而形成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知识管理的过程可分为需求分析、建立、分发、使用、评价和更新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技术提供支撑。知识管理技术就是指能够协助人们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它是一个技术体系,涵盖了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各个环节;同时,它又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知识管理服务。

(四)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要对为建立学习型组织作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肯定,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利益;二是要进一步激励员工从企业的发展出发,为企业进行更加卓有成效地学习和创新作出更大贡献。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建筑设计企业物质激励的着眼点应是在组织内部拉开不同知识层次和学习、工作能力层次的报酬档次,并将员工的报酬和他们与同事的合作关系挂钩,以鼓励有效的学习和团队沟通。建筑设计企业的精神激励主要是要通过营造鼓励学习、祟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给予员工信任、理解、尊重、继续学习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的激励。建筑设计企业通过建立这些激励机制,为培育学习型组织及其文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构建知识型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本,提高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学习型企业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无论是提供建筑设计服务、开发建筑设计产品还是进行建筑设计创新,其行为主体都是建筑设计企业的员工。建筑设计企业除了传统上的不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员工操作技能等岗位教育外,还要注重提高员工的各项素质,鼓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也是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重要一环。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2003.11.

[2]宋俊超.浅析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建[J].前沿,2007.11.

[3]杨永根.中小企业如何推行IS09000标准[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1.11.

篇11

二.建筑学院教育构成体系的主要特征

教育体制主要受(日本,欧洲)影响建筑学教育体制实际是亚洲传统教育方式与西方新学院派教育特色的架接与活化。即以日本教学方式为主要参考对象大量引入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的教学特点。

日本的大学是较早接受西方先进自由文化的亚洲的大学。在接受先进文明的过程中,又经过了本土性地过渡和吸收,所以具有既有先进性又符合亚洲文化特性的双重优势,中国也是较早吸收西方教学思路的东亚国家,并且也已经实行建筑学认证的考核体制多年,所以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的朴龙焕院长和毕业于中国清华大学的韩东洙系主任应该是把持亚洲传统教育体制的领军人员而分别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等西方名牌院校的教授队伍则是吸收及传播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的重要成员,更好地促进西方:讲课-讨论-siminar-lab.的教学方式的实现。

教育师资构成:

汉阳大学建筑学教授的任用制度比较严格。任用形式包括专任教授,签约教授,外聘教授,责任教授,定期讲师等五种任用形式的教授。对专任教授的要求是:要有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或有国内建筑师资格及硕士以上学位。为了保证建筑学院能动的建筑学教育,还会定期选择业务活动中较为活跃的建筑师作为签约教授,认用期为2年。为确保各专业领域的完整,学校会尽量保证教师毕业学校的多样化,工作经历的差别化,还会尽可能地任用外国教授,现在汉阳大学建筑学院共有专职教授19名,(其中建筑学部11名,包括2名签约教授)建筑学部外还有2名外聘教授。责任教授5名,定期讲师33名,共有59名教授组成。

三.学部和大学院的教学方式的特征构成分析

1.本科生教育:

汉阳大学建筑学院对于本科学生的选拔标准

2005年开始,学部开始分为建筑学和工学两个部分。在学生的招收方面,包括定期招生和随时扩招两种。对于那些不定期进行扩招的学生要对其进行建筑学教育的适应能力和建筑设计才能的考核。但是不论是定期的还是扩招的学生,都要求高考成绩是一等以上。对于建筑学很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其他学校的学生,在学校所规定的日程范围内可以通过转系河插班的方式。这种转系的学生要有最少2学期以上的大学学习经历。如果通过考试的话,即可插入三年级。这种插班制度,主要是从3年级开始插入。

1)培育重心: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主要技能,要求,学生本身的兴趣和专业接受适应能力来进行的选择性,对象性的实施方案。

2)教育情况

在教育方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他们遵循的宗旨,甚至教师的讲义很多情况是每年更新,不光是小范围地扩展添加,而且还会有主题地循环改革,设计课的设计主题,很多情况是每年更新,除了各个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旨相同外,训练形式,设计的开展手法、表现形式都有一定的变化。学院除了在教授制度上大量聘用对外国教学方式较为了解的西方大学教授,还很注重与西方各个教学研究体系的直接交流和合作。汉阳大学与莫斯科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防灾研究所,东京大学地震工学研究所,日本国土建设性建筑研究所,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La villette大学,意大利威尼斯IUAV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加泰隆尼亚理工大学,特里布哈努曼-多卡宫工学大学等国外研究学院组织有交流。从02年开始与法国La villette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院,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中国苏州科技大学建筑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等有学术交流和交换学生等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不但重视与国际前沿的标准接轨,而且重视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像本科二年级的韩国建筑史课的彩画实习,除了几个历史文化学专业学校外,只有汉阳大学建筑学院才有的历史文化体验实习课。不但加深了同学对本国建筑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增加了学生专业技能地实践机会。

汉阳大学建筑学本科修课表

实用英语会话1

设计信息的理解

数学和几何学

新生研讨会

3 3

3

1

专业英语

物理学的概念

语言与文字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3

3

32

基础表现1

3

基础表现 2

3

艺术/设计1

3

艺术/设计2

3

建筑CAD

3

电脑制图

3

39(21+18)

韩国建筑史

3

西洋建筑史

3

现代建筑史

3

都市史

3

建筑设计论

3

建筑论

3

建筑规划

3

区域规划

3

基础设计1

3

基础设计 2

3

建筑设计1

6

建筑设计2

6

建筑设计3

6

建筑设计4

6

建筑设计5

6

建筑设计6

6

建筑设计7

6

建筑设计8

6

3

建筑构造系统

3

建筑构法

3

建筑构造力学

3

建筑构造规划

3

24(12+6+6)

建筑环境工学

3

建筑设备概论

3

24(12+6+6)

3

建筑材料

3

建筑施工规划

3

24(12+6+6)

3

建筑计划

3

建筑业务实践

3

建筑研究1

3

建筑研究2

3

住居论

空间形态论

数字设计系统

3

3

3

室内设计

造景学

建筑细部美学

3

3

3

东洋建筑史

近代建筑作品分析

现代都市论

3

3

3

建筑防灾论

环境和生态建筑

建筑经营

3

3

3

汉阳大学的教育方案为低年级的基础设计是通过空间设计进行设计体验实践。以成组作业的形式训练大家的协作能力。而到了更高年级则以大的教学训练方向为基础,每年紧随社会主流方向而采用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插入点和核心元素来自由发挥。

从课表的内容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并重。除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外,而对理论标准要求同样不逊于实践,从二年级开始,理论课的课堂作业,老师就开始不同程度地要求学生作一些相关建筑物,展示会的观览心得,读书心得,分析当前设计领域的较受瞩目的设计师作品,并开展一些分析讨论会。不但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理解建筑的能力,对其理论分析能力进行初步培养。同时借助首尔处于韩国首都的地利之便,老师会根据学生的需要,请社会上当前较为活跃,较为有成就的设计师到课堂上作发言,给学生传授最前沿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下面以汉阳大学本科生2007-2008年的学生作品为例来具体介绍说明各个学年建筑学的教育特色。

第一学年

基于第一学年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设计课,这学期主要强调分析尽量多的创造性设计,从上半学期开始,学生将被要求递交一些报告来证明他们对所给题目的分析能力。范围则从实体元素到社会现象。下半学期课程包括的设计不属于必修,定义为建筑与材料的关系,这学期的设计重心是手工作业,学生要通过成组作业的方式实现。

第二学年

这个学期给学生更深入地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更明确学科包括的三个部分,建筑维度重心地发展。这学期主要让学生调查,研究,阅读,欣赏,理解修建个性空间的不同方式。

这个学期的重心是让学生意识空间设定的过程是有动机并被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所控制的。在了解这些过程的同时,训练学生绘图,做模型和修造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知道并熟悉2维画面和3维空间模型之间媒介的相互贯通性。

第三学年

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更广泛,更深入细致地理解建筑,文化和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结构构成。地块和工程的结构不只是解决空间功能问题,还有一个统合的概念。这学期是以探索整个建设过程中的结构体系和材料理念 。

第四学年

城市不止是一个无价 的结构体的物理集核,在这个学期,会重点强调城市是一个通过社会现象清晰体现空间组织体系如何改变空间形态的历史性地域。建筑既可视为城市矛盾调解员同时又是增加一定矛盾的角色。学生需要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私人领域与公有土地的缩张构成机制。

第五学年

这是一个根据各自的设计理念独立完成作业的学年。学生能够通过作业更好地训练和应用前几个学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学生这个学期作业的建筑价值体系将证实他们的能力并作为最后第五学期的最终成绩。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主题和地块,这不仅是代表学生的最后成绩。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而获得最终构想的过程。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如何用建筑来实现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能力始终被给予极大的重视。学生在前半学期为设计构想形成期间,这期间学校管理更加严格,老师几乎一周一次地跟踪指导。指导老师将提供改评,帮助学生运用自己逻辑来解决一些程序,地形规划,基本设计和绘制、制造作品中的问题。完成的作品则将参加毕业展览。

本科教学较为注重深入细致的多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像第五学年为研究论文准备学期,设置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两种可选择毕业方式,体现出学校对即将步入设计岗位的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视。经过三个设计学期学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及设计组,这是一个独立学习的学期。学生选择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和地块,与低年级设计相比,毕业设计需要一开始就投入更多的精力并需要通过一些自己制作的设计图和简单模型反映他们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理念。结构,机械特点的理解。最后的作品将作为毕业展览展出。而且为即将升入研究生搞理论研究的学生提供培养研究能力机会。这应该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研究生院教育比重日渐增大的趋势,学生通过这些细分专业,研究主题的学习,可以更早地适应研究生院的学习方式,提高研究能力。

升学情况

由于韩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入学制度不一样,有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两个入学学期,而且在韩国学生入学和休学制度比较灵活,再加上韩国男生的义务参军制度,所以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很多时候2000年入学的到08年还没有毕业,所以一般的毕业生数跟入学的人数不完全相符合。以汉阳大学建筑学院07.9-08.2的毕业生情况为例(见下表)

07-08.2毕业生情况

专业

总毕业生人数

求职人数

升研究生人数

未求职人数

其他

建筑设计专业

30

13

5

3

9

各部分占总人数比例

43%

17%

10%

30%

共有毕业生30人,其中有13名学生求职了,这其中5名就职于空间设计事务所,2名就职于三星物业,1名就职于黄土真建筑设计事务所(是韩国比较有名的建筑师,近年以作韩国传统家屋方案出名),还有少数就职于其他一些韩国较大的设计事务所。另有5名升入研究生,其中三名直接升入汉阳大学,一名首尔大学,一名韩国综合艺术学校。其余9名出国留学或参军。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设计教育的指导内容全面而实用,训练了学生较强得动手能力.所以社会相应机构对汉阳大学建筑系毕业生也给予了较合适的反馈

2.研究生院教育:

1)培育重心:理论能力的深入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阶段必修的理论课并不多,只占全部课程的六分之一。但从四学年开始又出现了较多的理论课。占所有选修课的二分之一,共包括12门专业课,而到了研究生阶段,除了建筑设计专业有四门设计实习课以外,其他皆为理论课。

2)教育情况

学生的培养方式

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与中国的课程教授方式稍微不同,借鉴西方教育方式又延传东方国家教育理念,进入研究生院以后,实行学分积累制,硕士期间一般是36个学分,并且还要完成硕士论文,而博士则需要在36个学分的基础上再修24个学分,达到60个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即可毕业。 从课程设置和学分数量上与中国的很多大学不同。而且在课程上除建筑设计专业部分硕士的建筑设计课和很少的几门只为博士开设的课外。大部分的理论课是硕士和博士同时选的,这一点也与中国许多院校硕博士课程较明确分化的情况不一样。并且还可以跨专业学分交换和跨学校学分交换,就像首尔市就有10所院校是互相承认学分,实现学分交换的。

研究生授课的方式也更加重理论深度,并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授方法上也更西化一些,比较注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创造灵感的培养,即自己延伸和解读方案的能力,设计不单单是简单的学院派似的根据固定地形,固定设计标准指标套用而作设计,而是在随机选定的地形中,学生自己构想比较合适的功能构成,体块形态。像在建筑声学的课上,老师除了讲授一些建筑声学的理论及建筑设计中对建筑声学理论的应用,在设计实践中,老师还设计了多种类型的设计作业。首先是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把画作分析成自己认为的声音,并采集声音文件,制作成一个声音作品。然后将声音作品,还原成一个图像作品,最后实现到建筑物设计中。(见图)

设计课中,学生基本上也是用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来完成一个方案,几乎每个星期老师都会给学生分析方案,而学生每一次都要做出一个或电脑或手工制作的体块模型作为自己新想法的表现。而且每次期中或期末评图,学生都要为自己的设计作很认真地表现和讲解分析,并有 多个教授进行综合审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状况以07.9-08.2的毕业生情况为例来看,见下表

专业

总毕业生人数

求职人数

未求职人数

其他

建筑设计专业

13

10

3

各部分占总人数比例

77%

13%

由于只有13名毕业生,而且都是设计专业的,所以大部分去了:设计希望,三友设计,建元设计,建筑师事务所OCA,BMP设计等韩国较为有名的设计事务所,而其他的大部分为准备就业状态。

四.总结

篇12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大发展时期,相应地城市规划学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先后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其中有以工科建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也有以农林专业为特色发展而来的,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1]近日,我们走访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在这几所学校中,既有农林占优势的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也有建筑起家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通过走访与学习,对本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一、国内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

(一)农林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国内依托农林优势而建的城市规划专业大多走风景园林方向,风景园林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原理及方法,了解中外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人工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方法,能胜任城市开放空间,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学、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观赏植物学、建筑结构与构造、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工程等。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从其主要课程和培养目标来看,既要求学生能够从大的方面——景观生态角度进行城市规划,也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详细设计方面的植物配置,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园林、园艺和城市规划的优势。这一点和我们园林学院的目标相一致,因为我们也是致力于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学院农林的优势,今后走风景园林这个方向。

1.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属于园林学院,是该学院五个专业之一,主要培养从事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及城市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院培养方向与其十分接近。在北京林业大学的五个现有专业(即风景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专业、园艺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中,园林、园艺和旅游管理专业授予农学学位,而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均授予工学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负责人介绍,办真正的城市规划应注重区域经济、交通规划、市政、园林等,计划加强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力量和师资。今后要办成既有农林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要逐步向真正工科专业靠近的城市规划专业。

2.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的做法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示。中国农业大学本身在林学院没有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只有硕士点是园林植物观赏园艺方向。但是中国农业大学因为其自身的农林优势,本着“规划的基础是生态,设计的基础是历史”的理念,他们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规划着重是考虑生态化。而城市生态学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如农田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当然这一点,现在也切合国家重视环境生态的的实际。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也着重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在清华,生态规划和水系规划也开始被重视起来。因为现在很多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开了植物学以后,仍然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懂得植物的配置,并且在这些高校中还不乏有农林特色的院校。所以说应该加强学生在植物和生态方面的训练和思维,将此思想引入风景区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让学生知道好的生态要保护,不好的环境我们要恢复,以此达到指导设计的目的。

(二)工科建筑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工科建筑特色的院校,其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和建筑学课程有很大的相通性,其主干学科是建筑学,主干课程中除了公共课程以外,在专业基础课中就开设很多门类的不同课程,如设计基础课群像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工程制图、设计初步、图示思考与表达、美术等,重点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另外开设专业基础课群像建筑设计及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及原理、规划师业务基础、城市交通工程、城市市政工程、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重点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最后还在此基础上加上专业史论群像城市规划概论、中外城市建设史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和创作内涵。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前两个专业的学制五年,最后一个专业的学制四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门类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因为是以建筑为特色的院校,除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贯彻理论和实践的原则下,相关院系还开设很多的实习和实践课程,如美术实习、园林植物实习、城市交通工程实习、城市认识实习、城市市政工程实习、城市规划设计实习等。所有这些都是对理论课程的良好的补充和完善,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设计作品,从而使学生尽快及早进入设计创作中来,而不是统统把设计集中到毕业设计阶段。

2.清华大学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建筑技术科学系;还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住宅与社区研究所、美术研究所、景观园林研究所、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建筑与技术研究所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此外,跨院系成立的科研综合体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依托在建筑学院。从其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来看,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显然是依托了其建筑学专业,相关设计模型作业也可以看出他们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

这几所以建筑为主的学校里,一个共同点是都注重学生的基础课训练。在设计初步阶段,都分别有学生开始接触设计,并且做一些相关的模型。特别是清华大学,学生作业分为大一阶段、大二阶段,并且全是计算机绘图,可见学生的设计是从开始就逐步渗透而不是大三才全面展开。当然传统的以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的院校均有一个共性,其学科基础架构在建筑学的基础上,这一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设计思维能力强,擅长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但不足之处是对社会经济等宏观城市问题分析训练少,对专门的规划技术掌握不够。[2]

二、完善我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专业特色的确定

1.抓设计主线

作为一个省属高校来讲,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针对我们现有的师资和专业情况,我院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抓住设计的主线。因为大的规划虽然学生可以做,但是政策性法律性太强,政府的指令性迫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做而一些详细的设计如现在就有新乡市区周边的县市做一些新农村规划、小学校改造等等,这一类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学生的基本功如果不扎实的话,就连这些小的设计也无法胜任。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设计的主线,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专业课程调整。

2.充分利用农林特色

对于整合资源来讲,我们在园林、特别是园艺方面很有优势。所以我们可以划出一条园艺——园林——规划方面的一条线,让资源共享,同一门课可能在三个专业都开,不过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园林植物学,对园林和园艺专业,植物生理、植物识别、植物配置都要突出,而对规划专业则可以去掉植物的生理部分,重点突出植物的外观和生长特点,使学生能够重点达到植物配置的目的。

3.兼顾城市宏观规划

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以设计为核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无法解决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且庞大的城市问题。如现代城市规划摇篮的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专业教育内容从传统的建筑学和工程学扩展到了地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领域。[3]城市规划是一门学科较广的专业,因此,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广泛。所以我们还要抓好学生宏观经济、地理、社会、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可以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提高其团队协作的意识。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