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8: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道路专业技术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道路专业技术总结

篇1

为了有效提升机动车检测维修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车辆安全运行,2006年国家制定了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并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计划,每年进行全国统考。山东交院机动车检测维修中心是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在山东省的唯一考点。该次考试分为机动车检测维修师和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两个级别,同时分为机动车机电维修技术、机动车整形技术和机动车检测评估与运用技术三个专业。笔者作为此次实际操作考试的考官,结合自身体验及在日常工作中的经历,总结出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提升职业水平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了解我国交通运输方面的政策,熟悉与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的标准和作业方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道路运输车辆维护管理规定》《汽车运输业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管理办法》、GB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等法律法规和标准。

只有明确国家交通运输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机动车检测维修行业的作业要求,才能清楚自己工作的行为规范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标准和作业方法既是评定机动车性能好坏的标准,也是检验从业技术人员工作能力的标准。因此,作为从业人员,应该按照规范作业。

二、提高个人素质和技术水平

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机动车检测维修技术的发展,作为现代机动车检测维修技术人员,要在复杂多变的行业竞争中立足、发展,应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一流的专业技术水平。

检测维修人员应严格遵守机动车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做到“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发扬各尽其责、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对待客户热情、尊重,切实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解决客户所遇到的问题。

此外,作为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具备扎实的机动车检测维修功底和娴熟的机动车检测维修技术,能够独立判断机动车故障并提出解决方案。随着机动车检测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维修人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机动车检测维修行业的服务质量。

三、不断学习,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随着现代汽车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传统的维修和检测手段已不能适应汽车工业的发展需求。检测维修技术人员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创新,才能成为应用型技术人才,才能应对自动化、智能化检测仪器和维修设备大规模出现的局面。

检测维修人员应通过不断获取、更新知识来适应检测维修业的飞速发展。获取、更新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学习,从业人员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可以通过参加各院校开设的检测维修课程培训来获取信息资源。在有了扎实功底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诸如机动车检测维修师、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机动车检测维修高级工程师、汽车修理工等权威考试、认证,在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同时,了解检测维修业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从而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拓宽道路。

篇2

(二)专业技术人员要有“求实、负责”的态度,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对于工程规模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尽量优化方案为国家和业主节省工程投资,不能一味保守,这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核心所在。在学习上要有积极钻研精神,首先要培养对专业技术的学习兴趣,热爱自己的专业;其次要有肯吃苦、肯积极钻研的精神,要用心做人、用心做事、用心钻研技术,这样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才能尽快的提高。

篇3

1 前言

城市道路建设是市政建设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市政道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许多人员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才能将市政道路建设好。但是实际上,在施工中,各部门的配合常常不够默契,有时还会出现互相推诿扯皮、互相责备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工程进度,造成工期延误,还会影响到施工质量,为道路的使用留下安全隐患。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出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就必须加强各专业、各部门的协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完成。下面,本文就来对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协调管理进行一些探讨。

2 市政道路施工协调管理的意义

市政道路施工管理特别强调的是过程管理,包含施工计划、施工控制、施工组织、施工指挥、施工协调等五个方面,其中施工协调处于核心地位。施工协调通过与各个部门协商、约定、谈判、沟通、协议、交互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和协调,使得参与道路施工的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工作。同时,协调工作还要对各方利益进行协调。总之,通过有效的协调管理,能使各部门形成一致的目标,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从而可以保证道路施工项目及时而又高质量地完成。

3 目前我国道路施工协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道路施工协调管理还很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正如前言所述,不同的部门之间的配合还不是很默契,经常会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下面本文就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道路施工协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施工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施工技术质量方面,随着现代建筑及公路设施运用科学技术的多样化,在很多相关的专业技术领域都有所涉及,并且对于技术质量的要求也会随着现展的要求而越来越严格。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及相关要求,如相关的技术规范,特定的位置空间等。要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的每个技术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必然会跟其他专业相互协调与配合。在实际工作中对各个方面考虑不周全,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它相关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也会出现问题。此外,市政道路工程牵涉的相关单位及专业技术范围广,每一项道路工程都是一个特有的唯一的产品,且每一种材料每一种管线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很少有完全相同之处,这也增加了工程技术工作的难度,增加了各专业质检配合和协调的难度,进一步地加剧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另外,技术人员对新技术,以及知识的更新程度也会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3.2 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 施工队伍管理

施工队伍是工程施工的根本。目前,市政道路施工队伍,在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个人素质、团队配合等方面上有很多不足,还有拖欠工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造成施工过程中不能按技术要求准确施工,施工经常出现质量问题,施工人员不能安心工作等等。这样给工程的协调管理、整体进度、质量都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3.2.2 施工现场

工程现场管理水平是反映施工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窗口,而现在,在工程现场组织协调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由于现在的社会现状,每个市政道路工程,都实行分包政策,将整个一个大工程分包给各个施工单位。每个分包单位之间在工作的范围上很难达到统一和界定。由于承包单位大多只重视自身的益,各干各的、没有相互协调,使施工现场十分混乱;再有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不重视,工程的施工现场几乎没有协调管理,到处都是“脏、乱、差”,施工没有合理的安排,材料随意堆放,安全设施不齐全,调度不够准确,人员管理不当,等等的问题比比皆是,导致工程无限期地拖延,工程质量不达标,安全事故频出等结果,给国家、企业及个人都带来巨大的损失。

4 加强协调管理的措施

加强市政道路施工协调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讲,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有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4.1 充分认识到协调管理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协调管理工作

道路施工协调管理应该是一个全面、科学、系统的全局性管理,它的每个步骤都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因为协调出现问题而对工程造成不利,事后控制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所有施工的领导要带头重视施工协调管理,正确认识施工中协调管理的必要性。要从根本上重视施工协调管理,才能以全局的观念来解决日常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

4.2 做好技术方面协调的措施

涉及各专业的综合技术方案的审查和协调,应确保综合技术方案的合理性。熟悉设计图纸,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图纸会签关系到各专业的衔接协调,各专业之间的组织接口应形成文件,包括各专业的职责、分工和专业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有效性评审。设计人员不一定能够完美配合其他设计人员的设计内容。图纸会签时,首先要抓住会签内容:各类设施的布置是否恰当、无矛盾,各类接口是否统一协调,各专业的设计文件是否相互满足、无遗漏。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方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4.3 做好管理方面协调的措施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总监、项目经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总监、项目经理,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制度是管理的基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要做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好的制度才会有好的管理。协调管理工作不仅仅只是平常的谈心聊天,而是要有一定的处理措施,最好能形成系统的协调管理理论,这对加强道路施工协调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协调管理的各项制度,可以尽量减少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如:

(1)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

(2)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3)建立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在考核实践活动过程结果的基础上,应用考核结果的描述来确定绩效的高低,做出评价。

(4)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当工作从图纸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更容易解决及补救。在这个工程中,通过对路基、路床、排水管基础、排水管吊装铺设、道路稳定层、混凝土路面等分部工序的质量检验评定,杜绝了质量隐患问题,保证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

4.4 组织方面的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或例会制度,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每周可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较复杂的工序,工程项目部在施工前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在上述各个环节中,不论是会签、会审或者协调会议制度,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必须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并设立相应的奖罚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4.5 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要及时进行总结

施工协调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例如:地下的各种管线与市政排水管网的协调;施工道路与周围建筑的协调;道路的设计功能与结构的关系;道路施工预制件、预埋件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施工要求;施工队伍各班组施工配合、施工工序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协调管理人员边工作边总结,不断地提高协调的实际经验,不断地改进协调方法,积极并充分地认识到相互协调工作的重要性。除了要协调好内部员工的相关问题,也要和承办单位搞好关系,以保证道路施工的顺利进行。

5 结语

市政道路施工协调性管理工作,是目前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而且存在于整个施工项目的生命周期。道路施工中的协调工作,牵涉面广且又琐碎,突出了各专业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做好市政道路施工协调性管理工作,需要进行不断创新,要不断学习他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包括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同行之间要相互交流,不仅要学习别人的经验,也要把自己好的经验拿出来与他人分享。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张继文.浅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中的协调工作[J].交通科技,2008(2).

[2]陈翰兵.浅谈城市道路建设的协调管理[J].域市道桥与防洪,2009(5).

篇4

【正文】

全县绿化工作总结

2020年,我局围绕“编规划、拉框架、补功能、提品味”的工作主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水平。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契机,对标对表,始终坚持“创建合璧、改建相彰、养护一体”的思路,以山为背、以水为系、以路为带、以园为景,大力拓展新城区、提升老城区、美化大城区。现将我局2020年绿化建设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实施公园绿化。以增绿、添彩、提质为主线,完成象山公园(二期)建设任务,大大提升了广大市民舒适的休闲空间,目前公园绿地面积122.99万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1.52 %。

2.实施游园绿化。对城区主次街道交叉口处,全部进行绿化,对城区出入口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对路边破损及影响视线的房屋进行拆除迁移,新建桐山园、桂冲园等4个小游园,目前城区街头游园已达25个,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3.实施道路绿化。按照“一路一品”、“一路一景”的要求,实施幕桥东路、财富东路、环城南路、水西大道(一期)、等道路绿化提升改造,目前幕桥东路、环城南路已完成建设。及时开展行道树补植,做到优先植绿、非硬即绿,道路绿化普及率和绿地达标率全面提升,分别达97.64%、80.42%,林荫路推广率达到63%。形成了较高的品质和绿荫浓厚的道路林荫系统。

4.点缀“花”的芬芳。每年在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我国传统节日到来前,对城区道路导头、花箱护栏、高架桥花箱等重要节点进行时令花卉种植,鲜花种植面积1200㎡,鲜花的芬芳和香艳大大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居民幸福满意度不断提高。

二、存在不足。

(一)绿化资质取消,招标门槛降低。园林绿化是一种边缘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建筑学、地理学、植物学、美学、工作技术等,随着绿化资质的取消,在绿化建设招投标过程中,企业门槛降低,造成施工人员把园林绿化当成“植树造林”,认为树只要载活了就合格了,缺乏最基本的园林知识,从种植土回填、种植方法、修剪技术、节点搭配等重要环节把关不严,造成绿化美观效果大大降低。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绿化执法难度大。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对于绿化管理和执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多年来一直依附于建筑或林业,绿化建设、绿化养护、绿化执法没有建立系统性的体系和规范,绿化执法没有独立体系,执法力量薄弱,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处理,造成毁绿现场时有发生,法律敬畏意识淡薄。

篇5

城市道路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理想的道路在满通运输和出行需要的同时,还会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既然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城市道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增大,人们对这一产品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设计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它在规划和道路施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是本人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初步认识:

1.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1.1确定性

城市道路不同于公路,设计时需要设计单位进行选线设计,城市道路设计时一般均有规划:道路平面走向的规划,道路竖向的规划,道路横断面的规划。城市道路设计时平纵横已确定,在进行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只需论证规划的合理性,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范围修证即可。

1.2系统性

城市道路需经规划、设计、施工、交付使用等多个环节。城市道路项目的前期从规划到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规划、业主、设计部门的共同参与,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后期从设计招标到竣工验收,需要业主、设计、施工、监理、质检等部门的共同参与,确保项目实施顺利。

1.3 复杂性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涉及专业多,各专业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在项目负责的统一协调下完成从前期立荐,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的专业包括道路、交通、桥隧、测量、钻探、给排水、照明、绿化等,各专业分工不同,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侧重点有区别,如道路专业表达的是路线走向、平纵横、路基处理等内容,而交通专业重在表达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等内容。

2.城市道路工程的设计阶段

城市道路工程的设计阶段一般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投标、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和竣工验收等几个阶段。各阶段侧重点不同,项目建议书侧重于实施的原因及重要性,主要从在初步规划方案的基本上,分析道路在城市总道路规划中的地位,在路网中的作用及实施的紧迫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初步进行投资估算,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意见;可行性研究侧重于项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主要从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的现状与将来发展的分析预测、项目影响区交通系统和道路网的现状及发展规划的调查分析、项目影响区排水管网的现状及发展规划的调查分析、道路运输量和交通量的发展预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标准及规模、建设条件的调查分析、市政管线布置综合要求的调查分析、主体工程方案设计、排水工程的设计、道路附属工程的设计、工程量及投资估算、工程实施方案及工期安排、资金筹措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方案设计侧重于大致的工程方案,包括规划路线走向论证、构筑物的位置、管线布置、与周边边界条件的处理方式、与规划的关系等;初步设计是对方案的深化和完善,这个阶段侧重于工程的技术处理,保证技术方案满足施工要求;施工图设计侧重于工程实施方案,是对初步设计的深化和完善;施工配合和竣工验收是后期的服务,在业主协调下,协助监理和施工单位,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3.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3.1 协调沟通能力

城市道路建设是多部门、多专业共同参与的工作,设计人员协调的作用不容忽视,任何一个环节的沟通出现短路,都会影响到大局。城市道路设计应以道路设计为龙头,项目负责人应由道路专业担任,许多设计院往往忽略这点,项目负责人由院领导或部门主管担任,这样实际上这个项目负责人就形同虚设,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起到协调沟通的作用。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的专业包括道路、交通、桥隧、测量、钻探、给排水、照明、绿化等,不管那个专业,均需道路专业先行,道路专业在各个专业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各个专业均需道路专业的配合。城市道路设计常协及到不同的部门,路基的填筑及开挖协及到地下管线、道路与铁路、公路、高速公路的交叉协及到铁路部门、公路部门,高速公路部门,道路跨越河涌的处理方案,需要与规划部门、水利部门沟通河涌的规划位置、水下净空要求、跨径要求、标高等,确定设计参数,在实施中才具有可操作性,这一系列的协调,均应由项目负责人牵头协调,并负责方案的落实。

3.2 技术应用能力

设计人员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各个部门的工作都是建立在设计文件的基础上,各个协调会议基本上都是以设计方案为中心,各个专业设计应同步连续。道路专业的设计方案一旦确定就应马上提供给其它专业,其它专业应同步复核道路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是否能满足本专业的设计需要,并及时反溃,确定设计的连续。设计人员应做到熟练掌握和应用专业技术知识,保证设计文本具备实施的条件,这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技术应用应着重培养对规范的理解能力和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对规范的理解不能只是简单的执行,而应是对规范的灵活掌握与应用,线路技术的采用应结合地形、地貌,周边环境,道路竖向的控制要考虑与现状道路的吻合及周边地块的经济开发。现场的处理不能照图生搬硬套,对业主、施工提出的问题更不能照单全收,需应是通过分析论证后确定。

3.3 对设计阶段认识的能力

对设计阶段的认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清楚当前的设计阶段及工作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文不对题。任何一个设计院,任何一个设计,不可能在同一时段只做一个设计,在同时进行多个工程设计任务时,就要清楚认识当前的设计阶段及工作侧重点,该是线路方案就是线路方案,需进行技术比较论证的,需切实做好论证工作,要做到游刃有余,忙而不乱。应培养配合良好的资料整理习惯,城市道路具有复杂性,也具有共性,共性材料平时要注意整理积累,用时各就其位,对于电子文档和文本资料在不同的阶段都井然有序。

3.4 工程总结能力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的特点包括创新性和经验依赖性,每个工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同点,设计人员要有创新意识和总结经验的能力。工作总结不应只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在各个阶段都应总结经验与不足,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工程总结能够使设计人员做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如在红岭路网中,应注意总结与规划的协调,总结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法,找出各个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如换填一般要求小于3m,但根据际处理,在本地道路软土路基处理换填7m左右仍是最经济最可行的办法。在苍海项目路网中,由于道路的设计与规划基本同步进行,道路路基的填筑与场地的填筑同步进行,应注意总结路基填土与场土填土要求的不同,如何保证同步填土的情下保证路基的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如何做到道路的设计能与未来规划协调。

4.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1道路平纵线形设计

城市道路平纵线形一般规划已有规定,但在设计前应对规划线形进行复核,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水文、地域气候、沿线地块使用功能,地下管线、排水等条件,进行线形的修正调整。

4.2道路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设计是个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和景观绿化设计的综合体,而不是简单的道路几何设计。 横断面的基本布置型式有4种:

一幅路布置:所有车辆都集中在同一个车行道上混合行驶, 车行道布置在道路中央。 适应于机动车与自行车流量较小或其中一类流量较大但两者高峰时间错开的道路 。由于其造价较低, 组织方便, 故流量不大的次干道及支路较多采用。但由于机非不分离,在现代城市道路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下,应尽量少采用。

两幅路布置:利用中央分隔带(或分隔墩、栏杆)将一幅路的车行道一分为二, 使车辆对向分开行驶. 一般用于快速路、主干道、机动车流量相对较大但自行车流量不大的次干道。由于可以为远期预留道路建设空间,两幅路在其它城市被更多的采用,在梧州市却很少采用,梧州市为森林城市,在新建道路中应积极采用两幅布置,提高城市绿化率。

三幅路布置:道路两侧用分隔带(或分隔墩、栏杆)将一幅路的车行道一分为三, 中间双向行驶机动车, 两侧均单向行驶自行车,它主要用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量都较大的主、次干道, 如果结合道路绿化,三幅路对于骑车一族是人性化的横断设计,人们在炎热的夏季骑车可以充分享受树荫带来的惬意。三幅路在一些大城市已被积极采用,梧州市在未来新路规划中也应积极考虑。

四幅路布置:在三幅路基础上, 再利用中央分隔带将中间的机动车道分隔为二, 分向行驶. 它原主要适用于宽度较大机非流量都较大的主干道路. 但因占地较多,故以前采用比较少。现代城市道路设计不再以“车”为本,而是以“人”为本,四幅路对向车流分离,机非分离,人非分离,最大程度以“人”为本。

4.3道路软基设计

软基处理方法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地上、地下构筑物、施工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软基处理方法常用的有垫层法、抛石挤淤法、堆载预压法、袋装沙井加载预压法、水泥搅拌桩法。梧州市常 的是垫层法、水泥搅拌桩法。

1)垫层法

篇6

关键词:

道路桥梁;养护管理;问题;处理方法

道路桥梁是现代交通运输网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近年来交通运输压力越来越大,这也对道路桥梁养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确保车辆的安全出行,尽可能减少车辆对道路桥梁的损害,延长道路桥梁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出道路桥梁使用功能,一定要高度重视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

1道路桥梁养护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道路桥梁是确保车辆顺畅、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一旦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会对人们的出行埋下诸多安全隐患,为此一定要做好道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工作。地质、地形、外界天气等外界环境因素以及路桥结构性能慢慢降低、车辆通行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道路桥梁使用寿命,如果道路桥梁出现损毁,一定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养护措施,确保能够尽快恢复道路桥梁的正常使用功能,确保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并没有充分意识到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很多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并没有正确认识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也没有明确意识到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责任感不强,工作态度也比较敷衍。关于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很多理论,但是真正落地实践的相对比较少,这主要体现在平时并没有严格监督、巡查道路桥梁运行状况,由于监管不力很容易出现各种道路桥梁问题,而且如果没有及时解决道路桥梁问题的话,会为车辆正常出行埋下诸多安全隐患。

1.2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道路桥梁养护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实施的道路桥梁养护管理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显然很难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由于道路桥梁养护市场的封闭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营,不利于社会融资,这样也不利于升级道路桥梁养护技术,创新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制剂,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由于垄断经营,使得很多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人员工作动力不足,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平时也没有及时学习新型科学技术,这样很容易导致资金浪费,很难按需进行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

1.3道路桥梁设备投资缺乏因为我国道路桥梁管理人员并没有明确认识到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对道路桥梁养护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多,相关的配套设备也不足。资金是支持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设备投入是实现道路桥梁养护管理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加强道路桥梁监督、管理力度的必然需求,假如没有进行相关的设备投入,很多道路桥梁养护管理问题可能都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这样无法有效提高道路桥梁养护管理水平。

1.4当前道路桥梁养护管理模式中的主要问题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交通部门一直都非常注重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相继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政策及法规,明确规定了全国各地道路桥梁的整改规模,然而将各项管理政策逐一落实到某个地区的时候,又会由于每个地区的地域性特性而影响管理政策的落实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1.5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较低技术操作能力较差也是影响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如果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中缺乏专业技术维护,可能会使得桥面上堆积大量泥土,也可能会因为道路路面不平整而使桥头低陷。这样都会对车辆的正常、安全出行造成很大的影响。其次,没有全面监管道路桥梁养护资料也可以归属到技术层面的问题,这样会对人们的出行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

2道路桥梁养护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2.1提高对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度道路桥梁管理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明确意识到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管是理论,还是技术,都应该建立在树立科学的思想认知基础上。思想意识主要指导人的行动,只有树立明确的养护管理意识才可以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落实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因此,道路桥梁工程管理人员一定要正确认识养护管理工作,充分意识到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加对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方面的资金投入,配备完善的设备。

2.2制定健全的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制度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中,应该不断创新养护管理体制,确保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和工程养护保持同步,使道路桥梁管理和养护能够有机结合,将道路养护系统垄断局面打破,进而不断完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系统化发展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应该把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由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慢慢转变成合同管理体制,详细、具体记录日常工作,而且应该详细记载一些自然因素导致的路面损坏以及维护措施。实地考察道路桥梁路况,并且定期进行监测,而且应该详细记录道路桥梁的交通运行情况。后期应该整理分析这些记录数据,明确道路桥梁养护工作的内在规律,尽可能做到早点发现,及早采取有效的维护措施。

2.3制定完善的道路桥梁养护管理保障体系交通监管部门作为负责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监管部门,一定要坚定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意识,从根本上加强公路桥梁养护及管理工作。特别是一些基层养护管理部门一定要正确认识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转变以往只强调建设并不注重养护的观念。把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提到日常管理工作日程中,并且成立专门的道路桥梁养护管理部门来负责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

2.4不断提高道路桥梁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技术培训现阶段,道路桥梁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相对低下,为此一定要加强道路桥梁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而且应该尽可能对每个人都做到赏罚分明,制定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使每一位养护管理人员都可以在工作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专业性,这也对道路桥梁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道路桥梁养护管理人员一定要结合相关的管理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养护管理规划以及养护方案。并且结合不同道路桥梁工程特点,综合考虑天气、设备以及材料等各方面因素选择最佳的养护方案。

3.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道路桥梁管理人员一定要明确意识到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制定完善、健全的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制度,加强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技术培训,有效提高道路桥梁养护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实行工程师制度[J].交通标准化,2007(9).

篇7

    2011年—2016年推广油菜高产创建、全膜覆盖栽培技术、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农作物病虫鼠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重点农业技术5项,累计投入资金985万元。

1、油菜高产创建累计8万亩,平均单产达到150公斤,投如资金150万元。

2、全膜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累计2.4万亩(每年0.4万亩),马铃薯产量比常规种植亩均增产625公斤,增产率为33.6%。,投入资金288万元(每年48万元)。

3、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累计2.2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比农户常规品种亩均增产332.1公斤,增产率为20.4%;投入资金220万元。

4、2013-2016年农作物病虫鼠害综合防治面积达25万亩,其中:农田灭鼠防治面积累计达20万亩,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5万亩。平均防治效果81.2%以上。累计投入资金192万元。

5、每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44.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率达到93%。亩增产粮食15公斤,秸秆24公斤,年增总产值690多万元。累计投入资金135万元。

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1、每年组织县乡两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15期以上,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培训3000多人次;接受上门咨询、电话询问等进行技术指导500多人次。

2、2010年成立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门源分校,至今培训农牧民6550人次,其中:有220人获得新型职业农牧民初级专业技术职称。2016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颁布实施了《门源县新型职业农牧民资格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和《门源县新型职业农牧民扶持奖励暂行办法》。投入培训资金319万元。

3、2016门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改建实验室460平方米,配备检测仪器设备48台(套),监测工作正式启动,年检测样品能力可达4000份以上。

4、门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加强全县“三品一标”的建设和管理。2015年3月门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门源县种子管理站分别取得了“门源小油菜籽”、“门源青稞”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证书,2016年5月门源县绿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垯美亹源”小菜籽油认证为绿色食品。

5、依托门源县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每年选派100名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遴选农牧业科技示范户1000户,通过“专家+农牧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技术到位率。每年投入资金100万元。

三、新技术、新品种引进

1、引进甜脆豆、蓝莓、树莓、食用菌、珍珠油杏、黑青稞等特色作物新品种10个、新技术6项。

四、基础项目建设

篇8

近年来,很多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张过程中,企业原有的道路已经难以满足生产和通行的需要。所以在进行工厂道路改扩建之前,就必须切实明确设计思路和技术要点,才能更好地强化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因而本文结合某企业的工程道路工程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 工程实践

本工程属于某大型国有企业的厂区道路工程,其厂区道路当前路面已经破损,很多道路路面出现了诸多断裂和裂缝,局部路基明显的下沉,两侧的道牙严重破损,整个厂区内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建设,而且传统设置的道路没有考虑线形要求,加上常年缺乏维修和管理,当前厂区道路系统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需要重新规划建设。

2 工厂道路设计思路分析

首先,整体规划思路,结合该企业生产和办公的需要,考虑到生产流程、安全环境、场地等因素,科学合理的布局整体空间,并将道路作为依托,合理的布局各种管线,给管理和维护提供便利,并对厂区的建设风格和规模进行了明确。其次,进行专项设计时,主要是紧密结合生产流程对建筑物进行布局和规划,并利用厂区运输设施、建筑物和空地对办公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对道路网进行规划。尤其是在管网规划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例如给排水、通信、电力、燃气、热力等管线,才能更好地强化维护效果和降低维护成本,并在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实际需要确保其得到科学的设计[1]。

3 技术要点

3.1 道路工程设计技术要点

在道路工程设计中,主要包含了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以及路基和路面的设计。第一,在进行平面线形设计时,充分考虑厂区现有生产设施布置及厂区发展规划,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平面线形布设,并对道路中出现的局部扭曲进行通直设计;第二,在进行纵断面设计时,始终按照《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要求,在不破坏景观的前提下将其与建筑物改造进行有效的衔接;第三,在进行横断面设计时,主要采取两种横断面的形式,其中一条道路采取5米的断面形式,而剩下的道路断面均采用的断面宽度为7米;第四,在进行路基路面设计时,由于厂区的道路人员较少,而车辆较多,而且承载较重,因而对其承载性能要求较高,结合气候、施工条件等因素,采取就地取材和便于施工的原则对其进行设计[2]。

3.2 管网工程设计技术要点

在管网工程设计中,主要是需要对给排水工程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设计。考虑到工程实际建设的需要,例如绿化灌溉和后期的管理维护的便利性,在排水工程设计,其设计技术要点如下:(1)采取路面排水的方式将道路范围内的雨水排出,而在道路的两侧由于主要的树木和绿地为主,且道路的宽度在5~7米之间,所以路面范围内的雨水量较小,加上工程所在地的蒸发量较大,但是降水量较少,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采取路面排水的方式,根据不同路段采取路边排水沟或者雨水篦子收集雨水,汇集入厂区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后循环利用,且考虑到厂区基础设施、未来建设的需要,还在道路的两侧预留了一定的宽度,并设置绿地,同时也提高了其空间和景观上的效果;(2)将低洼地带的雨水排出与排污措施相结合,尤其是在局部地区由于雨水汇集而难以将其排除时,采取雨水和污水排放相结合的方式将积水排除;(3)在设计污水管道时,主要是结合现有建筑物对未来新建的建筑物的排污预留一定的空间。

3.3 照明工程设计技术要点

在厂区道路设计中,照明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所以在选择灯具时,不仅要考虑到风格和意境的需要,而且还要考虑到节能环保和维修的便利性等方面,最后才能从成本上进行考虑。本道路工程采取高杆灯,灯的纵向间距是30米,能有效的满足照明对亮度、眩光度和均应度的需要。高杆灯主要在道路的单侧进行布置,并灵活利用道路边的厂房、管架等设施架设灯具,可有效减少灯杆数量。而在供电线路方面,对于照度要求较高的区域,则采取敷设电缆的方式为其提供电源,且每隔30米设置一个电缆检查井。

3.4 环境工程设计技术要点

在工程道路设计中,往往会忽视对环境工程的设计,但是环境工程又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问题,不仅其涉及的范围较广,而且与其它的土建工程之间相比而言,其具有的弹性较大,所以为了加强对其厂区环境的保护,致力于环境工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实际设计时,应在细节之处着力体现环境设计,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本理念,从多方面将人文关怀体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彰显环境设计的成效。例如在进行线路设计时,应设立必要的指示标志:道路标牌、厂区交通图、建筑标志牌等;在道路急转处为通行车辆设置凸面镜;引进少量雕塑等来强调环境氛围和生活气息,从而更好地突出反映独特的企业文化魅力所在[3]。

4 结语

工厂道路设计与一般道路设计存在的差别较大,所以工厂道路设计往往比一般道路设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工厂道路设计人员,必须致力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完善,切实加强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加强先进经验和施工教训的总结,并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切实掌握工厂道路的设计思路,并掌握其设计技术要点,切实做好各方面的设计工作,才能更好地确保整个工厂道路设计的科学合理性,进而在确保设计质量的同时彰显设计的内涵,为整个工程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为工厂道路系统的完善和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段进兆.工业企业厂内道路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篇9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处理交通事故的必经程序,其责任认定结果是确定罪与非罪的分界点,是民事赔偿的基本依据,是行政责任承担的基础前提。故鉴别事故原因,明确事故责任意义重大。为此,《道路交通安全法》设事故处理专章予以规范。国务院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下称《条例》)、公安部制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下称《规定》)作为事故处理的配套细则,力求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事故认定分析行政公权力运行结果

无论是《道路交通安全法》、《条例》或是《规定》,均没有以正式条文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作出定义。百度文库将之定义为:是指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加以认定的行为。从更为科学性与简略性特点总结,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针对道路交通事故参与主体的原因力大小,依职权作出的事故责任划分。归结起来,道路交通事故包含如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是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法定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条第一款“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进行管理源于法律的授权,其职权包括对车辆登记、道路通行、事故处理等具有排他性的行政管理权力,并由此排除了其他行政机关或部门参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资格。具体到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接到事故报警或是发现存在交通事故后,应立即介入事故处理,并作出事故原因及责任的认定,这是主动履行行政职权的表现。同时,《条例》和《规定》还对事故认定的地域及层级管辖范围作出了详细规定,以在不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之间划定公权力的行使范围,防止职责不清带来的管理混乱。

(二)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相对人是参与事故的各方主体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启动事故认定程序的前提,事故认定结果则是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原因的评价结果。每一起事故的发生,都是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积累所致,这其中有侵害的责任方,也存在无过错的受害方,还可能涉及第三方的行为介入。事故认定是对事故进行描摹分析,并在凌乱复杂的事故现场中找到事故的原因,并最终得出事故参与主体的责任大小。责任可划分为全部、主要、次要及无责多个层次,该结果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事故发生原因的主观评价,职权配置与专业化知识的相互结合是这一评价体系坚如磐石的内在支撑。评价结果若有差池,则会对事故主体的权利义务确认带来不良影响,最终损害事故认定体系本身的权威度。

(三)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融合专业技术特性的行政程序过程

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有车辆保养不当引发的机械事故、有运行速度及荷载变化的影响、还有运输环境多样以及主观判断失误等等因素。因此在事故责任的认定中,除了对事故现场及车辆进行准确的勘查外,对于事故认定中涉及的专业化知识,还需要依赖专业机构的鉴定和检验结论为支撑。以上程序设置,折射出事故认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技术标准要求严等基本特点。同时,公安部制定的事故认定程序《规定》,要求事故处理人员具有执法主体资格,要履行身份告知义务,执行回避规定,并要进行大量的询问调查工作,以规范的行政执法程序,保障事故认定实体结论的准确性。

二、事故认定的本质属性分析行政确认行为

就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载体而言,《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以责任认定书的形式作出,并明确事故认定书系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证据”。该“证据”在法律上应界定为何种性质,存在如下认识上的差异:

(一)鉴定说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对形成交通事故原因力分析形成的结果,对事故主体并不创设权利义务关系,这是持鉴定说的主要观点。该说认为:“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事实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所作出的鉴定结论。其本身并不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鉴定说坚持认为,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知识,按照科学规范的技术程序,确认交通事故参与各方当事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这是涉及专业知识领域的认定行为,与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技术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得出的结论并无二致。鉴定说还认为,在相关诉讼活动中,或是采信事故认定结论,或是不采信,但不能审查事故认定本身是否合法,由此绝对排斥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进行司法审查的做法。

(二)行政行为说

与鉴定书持不同意见的是行政行为说。行政行为说严格从行政行为的理论范式着手,认为道路交通事故属于典型的具体行政行为。一是符合行为主体特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为事故认定行政主体,作出的事故认定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管理行为;二是符合行为目的特征,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并非私行为,而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公共利益行使职权的公行为;三是符合行为对象特征,事故认定的相对人是交通事故的参与主体,具有对象上的特定性;四是符合单方性的特征,除轻微的交通事故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外,事故认定无需征得相对人的同意。行政行为说还认为,事故认定虽不直接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但却是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产生的根本前提,其会间接拘束当事人的权益。就此属性,行政行为说将事故认定纳入行政行为中的行政确认行为,即“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定、证明(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三)两种观点的理论审视

就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本质属性而言,持鉴定说的观点在官方占绝对统治地位。但从以下几方面比较,则鉴定说禁不起理论推敲,其更符合行政行为的特点。(1)主体权能不同。鉴定由具备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作出,鉴定主体并不具有唯一性。而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受管辖区域及层级影响,具有唯一性特点。(2)事故认定启动程序不同 。涉技术类的鉴定应申请而开展,非依申请并不主动实施。而事故责任认定不以申请为启动要件,更多体现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主动依职权而为。(3)主体地位不同。鉴定机构只有资质高低之分,相互地位独立。而责任认定的行政机关有级别之分,且上级公安交通机关有权撤销下级公安交通机关的责任认定。(4)法律后果不同。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一经作出,就具有公定力、确定力与拘束力,而鉴定意见则要受到严格审查,存在相反证据时会限制其适用。

三、事故认定的权力控制分析监督模式的路径选择

由于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对相对人权利义务影响巨大,应赋予相对人相应的救济渠道,方符合依法行政的要义。就目前而言,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未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其原因一方面受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系鉴定意见的影响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受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联合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所约束⑻。

(一)自我监督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规定》第五十一条: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这属于层级救济的范畴。虽然《规定》中没有明确事故认定机关有纠正错误事故认定的权力内容,但撤销本机关作出的事故认定结论,当是应有之意。无论是本机关自行撤销或是上级机关依申请撤销,《规定》所设计的监督机制,均属于自体监督模式。从广义上理解,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层级监督机制类似于行政复议程序,但却没有行政复议的程序严格。例如上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怎么进行复核,是否应当听证,复核是否是终局程序等等程序性问题,《规定》都没有涉及,更没有对错误认定事故的责任设定处罚措施,故该层级救济的监督机制设置亦存在缺憾。同时,自我监督模式的体系构建,衍生出纠错程序的封闭性与秘密性特点,易于滋生绝对的权力,并致公权力的滥用与怠慢。

(二)适用于司法普遍管辖的原则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的进程,行政机关因管理的需要也不断发展出独立的管理部门,并拥有了专业技术层面的知识储备,这是行政国家得以建立的基础。“行政可能在事实方面具有优势,因为它拥有每一个行政领域的特殊专业知识。但是这不能够成为排除司法控制的理由……”。因此,持专业技术因素以否定事故认定的行政行为属性,并进而排除司法审查的学者过分强调了法律不能判断的事实界限,却忽略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行使公权力这一最重要的特征。鉴于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自体监督模式已不适应现代行政的发展要求,理应考虑司法普遍管辖原则的适用。司法普遍管辖,是指成文法对某机关的行为没有规定审查方式时,该机关的行为并不因此不受法院的审查,行政机关也不因此而成为自己行为是否合法的最后判断者⑾。纵观行政监督法律制度的所有内容,无论是《行政诉讼法》或是相关的法律规范,均未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排除在司法管辖的范围以外。故此,应适用于普遍管辖原则,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纳入可诉的行政行为范围。

(三)司法审查全面性原则的适用

道路交通事故的鉴定论观点与行政确认行为的论断比较,并不能消除事故认定中存在的专业技术问题所带来的疑惑,这也是持鉴定说的学者排斥非专业机构的人民法院审查其合法性的内在动因。但在公安部2008年出台的《规定》第四十五条中,要求“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应当做到程序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责任划分公正”。这一条款内容在确认事故认定具专业特点的同时,也揉合了事故认定所必须遵循的程序。据该条内容作反向推定,如果事故认定违反了主体资格、管辖权限、公务回避等程序性事项,或是存在事实不清、事实与结果间无逻辑关系等实体问题,甚至于适用法律错误,都将影响事故认定的有效成立,这实际上是司法审查全面性原则的完整内容表述。司法审查全面性原则的适用,要求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形式及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这是司法审查介入道路事故认定的程序价值;通过严密的监督程序保障事故认定结果的公正性,这是司法审查介入道路事故认定的实体价值。当然,在司法审查过程中,当涉及交通事故认定的专业知识时,不宜侵入行政机关符合通常规则的判断与考虑领域,这是尊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自由裁量权的根本体现,也是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自然分野。

四、结语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作为行政确认行为,其认定的结果直接影响事故认定相对人的基本权益,因此应当给予利害关系人就事故认定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与机会。值《行政诉讼法》修改之际,借用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理论研讨,拓展司法监督审查的视野,强化对人身及财产权的保护力度,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豪才,湛中乐主编.行政法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

一、统筹兼顾,协调重要网络衔接

今年一开始,在主体施工工序安排上,项目部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和降水对接,和销售进度对接,和塔吊使用对接,和各专业对接,在标段间结合、监理结合的基础上,坚持主导工序的安排必须通过业主整体审核和把握的原则,实现了工序安排整体上的均衡性。上半年是主体施工的高峰期,到6月30号,一号楼全面完成了主体工程,钢筋耗用4000余吨,砼浇筑量xx0余方;二号楼施工至20层,钢筋耗用量3000余吨,砼浇筑量16000余方.处于一二号楼间的地下室工程,面积近10000平方米,隶属于一号楼标段。能否在完成一号楼主体工程的同时,于汛期前

完成地下室主体工程,事关基坑安全,还牵涉到主要出入口安排,现场钢筋棚搬迁,东半段土方开挖和支护,施工力量的临时调配、钢材供应紧张等因素,尽管困难重重,但拖后情况更难把握,在项目部的大力协调下,采取西部单跨对接,形成钢筋加工新工作面;中部钢筋棚搬迁后,集中主体施工;关东大门,开西大门,东段同时挖土支护的施工方案,衔接合理,也争取了时间,六月底全面完成地下室主体工程,实现了现场目标的阶段性突破。

根据工程特点,现场形成了周一碰头会,周末例会的协调制度。本着对工程和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做到了认真领会领导意见,以身做责,跟踪现场进展,没有特殊情况,坚持参加例会,倾听各方反馈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各项质量安全问题处理、技术核定、图纸变更、检查验收等关节点上,不循私情,守住底线,把好关口,把领导意见和现场情况对接,及时请示,及时沟通,形成共识后,再决策执行。坚持每天深入施工一线,发现问题矛头,把握现场动态,及时和监理、企业管理人员,反馈现场情况,探讨解决有关技术问题。每次工程例会,坚持会前内部沟通,会中分析评价工程状态,提出当前应注意的技术问题,会后斟字酌句审核修正会议记录,落实会议精神。树立用数据说话的观点,不断提高现场判断和处置能力。在内部配合中,坚持一盘棋思想,及时为材料部提供材料网站信息,制定材料台帐表格,审核招标文稿,在提出“界定范围,把握深度,满足进度,作好统计”的材料管理建议下,积极统计材料设备清单,配合工作,形成合力。

基于业主现场管理的宏观地位,在工作中,注重各结合部的协调.不定期的召集监理人员和我方工程人员座谈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统一管理要求,探讨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形成管理共识。在两个标段间,由于各自的目标不同,管理风格不同,在场地占用、塔吊管理、地下室对接、土方调配、设备共用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遇到这些问题,坚持从有利于宏观目标的实现出发,从减少宏观耗费出发,秉公办事,减少误解,求得理解,科学安排工序,合理分摊费用,提高了各方协同工作的自觉性。在监理与施工企业项目部的配合上,也采取多种措施,增进技术人员间的交流和理解,为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作出了努力。所有这些努力,促进了项目部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

在晋总带领下,参与处理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

----降水与主体工程的结合

----沉降观测跟踪

------组织主体分段验收和结构检验

------汛期工序安排

------交叉施工的协调塔吊的交叉,土建安装的交叉

----出入口安排及总平面布局;

------二期方案与一期施工的预安排

------防水工程与主导工序的协调结合

------场区土方调配的均衡

------场区道路调整安排及东段支护工程方案

------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指导地下室工序安排。

------参与部分材料的考察

------督促现场通道防护设置

篇11

很多市政道路,就其各专业本身,如道路的规划、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经常处理得不尽人意。到了工程施工的后期,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消费,影响工期,有的还会影响到道路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作为项目的指挥者,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做好这项管理工作呢?

一、出现和产生问题的原因

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牵涉到从设计、施工到项目经理、甲方,多专业技术工种,多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点:

1.技术质量方面

现代交通设施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再者,由于市政工程牵涉的有关单位及专业范围广,每一项道路工程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且每一条管线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2.管理方面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作上的遗漏,人为地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1.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

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讲,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有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2.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加强协调管理的措施

3.1技术协调:

熟悉设计图纸,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图纸会签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3.2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项目经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项目经理,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

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当工作从图纸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在雅瑶中路工程中,通过对路基、路床、排水管基础、排水管吊装铺设、道路水稳层、混凝土路面等分部工序的质量检验评定,杜绝了质量隐患问题,保证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

3.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并设立相关的奖罚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4.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包括:埋地管线与市政排水管的协调;周边建筑物与在建道路工程的协调;道路的使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施工工序、班组之间的协调等。

篇12

【中图分类号】TU13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072-01

很多市政道路,就其各专业本身,如道路的规划、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经常处理得不尽人意。到了工程施工的后期,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消费,影响工期,有的还会影响到道路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作为项目的指挥者,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做好这项管理工作呢?

一、出现和产生问题的原因

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牵涉到从设计、施工到项目经理、甲方,多专业技术工种,多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点:

1、技术质量方面

现代交通设施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再者,由于市政工程牵涉的有关单位及专业范围广,每一项道路工程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且每一条管线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2、管理方面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作上的遗漏,人为地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1、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

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讲,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有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2、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加强协调管理的措施

(1)技术协调:

熟悉设计图纸,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图纸会签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2)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项目经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项目经理,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

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当工作从图纸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在雅瑶中路工程中,通过对路基、路床、排水管基础、排水管吊装铺设、道路水稳层、混凝土路面等分部工序的质量检验评定,杜绝了质量隐患问题,保证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

(3)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并设立相关的奖罚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4)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包括: 埋地管线与市政排水管的协调;周边建筑物与在建道路工程的协调;道路的使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施工工序、班组之间的协调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