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2-10-03 14:07: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心理医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心理医生论文

篇1

1、频繁的考核、竞赛,2、高强度的学习任务,3、满负荷的课余安排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精神紧张,4、心情压抑。

5、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激烈竞争,6、很多学生会产生焦虑不7、安,8、忧虑重重。

9、在家长"望子成龙"、老师"盼生成钢"的高期望值下,10、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不11、如意,12、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

13、班级中后进生,14、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的不15、如人意,16、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17、责,18、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上述种种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班人,不仅要抓好班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细心观察,及时"治疗",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

一、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真情。正像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我在教一年级时,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孔舒婷同学是一名学习非常认真刻苦的孩子,在一次语文测试后,我忽然发现她上课时心事重重,注意力不够集中;下课了,她也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单独和她谈了一次话。原来,原因出在这次语文测试上:孔舒婷同学自入学以来每次测试总是准确无误,成绩一直是优+,可是在这次测试中由于失误,她在一个小题上出了错,没能全对。尽管考核成绩也很不错,可是回到家里,孔舒婷却因为那一道题的粗心,而受到了妈妈严厉的责备和训斥。于是,这件事在自尊心很强的她的内心深处,蒙上了一层阴影……了解了事情的缘由之后,我一方面肯定了她的上进心,并鼓励她把经验教训化作动力,重新振作,把精力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我主动接触了她的家长,把这一情况告知家长,希望家长"望子成才"的心理不要太急切,并和家长一起商讨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很快,以前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又回来了。

可见,老师要想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一方面要给予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症下药",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二、要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他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平素不能师道尊严,不能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己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没完没了地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我班有一个女生自幼父母离异,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她个性很倔,既自卑又要强,与同学很少来往,性格孤僻,学习较差。我每次找她谈心,都开导她要增强自信,克服自卑,持之以恒,同时安排部分同学多接近她,从生活到学习各方面帮助她,用火热的情去温暖她消沉的心灵,一年里她的转变很大,成绩跃居中上等。她在日记中写到:"……,我感觉到每一天,生活都充满了阳光……"。作为班主任,热情关怀,热心帮助,多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融洽。班主任和蔼可亲,坦诚相待便会有力地支持教育工作。

三、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迷,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对孩子无暇顾及,放任自流,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还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娇纵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地影响,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畸形发展,在性格上孤僻、胆小、忧郁、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合作等。这些都会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一方面要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在家长和老师地共同努力下,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班主任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篇2

从好莱坞年的《小飞象》,到后来的巅峰之作狮子王,再到如今的新贵拯救尼莫、小马王,以动物为主题的电影当仁不让地大行其道。如果再说起红极一时的《小猪宝贝》、只斑点狗》精灵鼠小弟》、侏罗纪公园等影片我们就能发现,无论是以动画形式还是以普通电影形式出现,自然和动物题材的电影受到越来越多的各年龄层次观众的青睐,而在票房和口碑双底的背后则是电影人对于生态自然与人类世界关系问题的关注。这其中有的高扬人类面对神秘自然战无不胜的大旗,有的则揭示人对自然生态过分的征服和侵犯,有的还把人与动物的亲密无间放大并呈现出来。虽然这些电影主题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都共同提醒着人们关注生态自然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关系。同时创作者们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和巧妙的主题渗透,也让动物电影没有失去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探究这种艺术创作背后的推动力,有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变化的促动,有“复归于婴儿”,回归自然的艺术创作追求的引导,也有更深层的哲学精神的思考。因此动物电影创作的繁盛便牵引出了我们对人与自然这个老话题的新的诊释。

有人说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诞生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毁灭了。作为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灵长,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繁衍发展的需求,就要从生态自然之中汲取养料征服和改造世界,与此同时,人的聪明智慧和行为的能动性,也决定了这种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过程也是文明产生和进步的必然过程。但随着人的创造潜力被逐渐挖掘,改造世界的能力突飞猛进地增强,人在生态整体中的重要性和主动性被极大地提升,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逐渐与自然剥离开来,于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以及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类活动,就招致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旧平衡的破坏预示着要建立新的平衡,于人而言的自然灾害就是生态系统寻求新平衡的必然结果,在历经无数次灾害教训的惨痛洗礼之后,人们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长时间固守思维之中的“人类中心论”进行冷静地反省,其中艺术可以说是一面针贬时弊而又触动灵魂的镜子,因此它用特殊的语言来反思人与生态的问题。近些年,生态文艺作品层出不穷,特别是动物电影盛极一时并愈演愈烈,其背后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类长期向自然无度的进军和扩张换来了无法历数的问题甚至灾难,在实现人的价值的同时失却了面对自然环境的人性这些问题都最门创作动机的重要来源,这种创作动机和动力也就是艺术家的使命意识。使命意识出自于艺术家身上不可磨灭的社会性烙印,出自于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更决定于他们超越社会现象而对本质问题所作的深刻思考,就像国难当头的时刻,奋迅认识到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灭亡比生理创伤更加致命,便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用艺术的力肩负起拯救社会和民族精神的贵任如今生态自然已经向贪婪而无动于衷的人类一次次发出警告毁灭性惩罚也一次比一次加剧肌、禽流感的大面积流行证明了人类越来越严重的脆弱、这时艺术家同样也用自己的方式担起了拯救自然、重建人文精神的使命一部小马王》没有给主角小马加上拟人化的语言,在艺术形象上尽还原自然生物的真实状态,在主题中则用艺术真实让我们认识了伟大的美国西部拓荒运动虽然推动了文明的演进,但却破坏了原始状态的自然群落和生命状态拯救尼英》中人类的随意探险、征服和享用也成为了破坏海底世界安宁的罪魁祸首,成为了动物们的头号大敌《侏罗纪公园》则用血琳琳的镜头和夸张的幻想告诉人们,自然生物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及其方向,而不是任人摆布的机器,并且由此冷静地告诉人们,被人类知晓的生态自然只是冰山一角,其丰富性和复杂程度远非人类想象得简单。作为观众来讲,随若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一次次沉重的教训,人们逐渐能够客观冷静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同存在于一个生态系统之中分割了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必将导致天平的倾斜,艺术作品背后告诫人们的是应当抛弃自我膨胀,学会还原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共存,因此像这样用科技手段虚构动物与人的故事来尖锐揭搏人类缺点的艺术创作便能够唤起更多人们的换位思考,从生态自然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的交流中体会人的序位,调整人的行为,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以达到艺术作品应有的社会价值和人类价值。

动物电影与灾难片一样都具有相同的社会警示功能和价值,但它却多以轻松天真的儿童的视角来关注主题,大都透出了自然童趣的风格,这既表明创作者兼顾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融合,对作品艺术性不离不弃,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作者自然、童真、纯朴的艺术创作追求,因而童心也是动物电影创作另一大心理动力。儿童由于没有逻辑观念和因果观念缺少理性思维,因而有着出于自然的随心所欲的冲动,美学家席勒就把这种儿童的冲动与艺术的创作冲动联系起来,认为艺术冲动就是儿童在游戏中自由、大胆、感情用事的冲动。在游戏中,儿童能够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任何思想禁锢和规则束缚一块橡皮泥能够捏出千奇百怪的姿态,几个小朋友就能够组织成一个有老有少的大家庭一起“过家家’而同样,真正的艺术创作也是在“忘我”、抛弃限制的境界中完成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艺术家必须去掉蒙蔽、实用和功利色彩,接受自然,服从自然、回归自然,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独一无二的浑然天成之作。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动物电影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各年龄阶层观众的喜爱,首先便是它有着其他题材的影片所不能比拟的游戏般大胆和富于想象力的创作,小老鼠过着人的生活并且成为了人类家庭的一员,鱼儿也拥有自己的学校和老,这些自由天然的想法经常出现在儿童现实生活的脑海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和管束程度的提高,这些自然冲动和“妄想”也渐渐在社会化进程中消失殆尽,而只有艺术创作者能够将这些童年的积累内化并保存下来,“理所应当”地在艺术创作中将他们一一实现。然而,在物质生活极大膨胀的今天艺术家创作也难免不受物欲功利的影响流于一般,而动物电影这种复归于童心的自然风格的确让我们眼前一亮,为新时代科学技术主宰下的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生命。这种新生是艺术家创作的社会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童稚和成熟、人与自然的契合,因为艺术始终是人为的也是为人服务的,不经雕琢的游戏和童真还不能称之为艺术创作,如101只斑点狗中人要幸狗皮做大衣,而斑点狗们却展开了一场游戏般的“斗争’,不仅让观众捧腹一笑,还让观众在捧腹之间重新审视人类自以为正确的行为,这种动物电影正如老子所说的“复归”,经历“出淤泥’的过程而返归自然,用自然的状态抒写人与自然,这应当是艺术创作到达的顶峰。无论是自然生态的变化带给了艺术家创作上的灵感刺激,或是创作者对自然和童稚的心理吁求,其背后都是一双无形的大手在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哲学精神。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大飞跃就是将人类自我与混沌的自然世界区分开来逐渐形成了人类社会及其生存方式,因此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人类获得了比以往更迅速的发展,“人类生存”的思想也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之愈来愈严竣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今天甚至更远的未来,都成为最大的阻碍发展、威胁生存的巨石,如何解决这一致命的威胁,其实中国古代哲人在千年之前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天人合一。人类认识世界的更高阶段应该是超出“主一客”关系的外在性和自然为我所用的思想,将人本身纳入生态系统整体之中,复归于自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实际行动中拯救人类,变“人类生存”为“自然界生存”。其实真正的艺术家就是在经历这种“主一客”二分的关系之后努力在艺术创作中抛弃知识、功利和道德以达到对“天人合一”的复归。他们有着与儿童相似的“物我不分”的创作境界,但也经历了人对世李的主客体认识和实践,因此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是人与自然、世界的交融,是出于艺术家自然真挚成熟的感情。动物电影用比以往更加丰厚的情感主题来表达作为自然整体一部分的人应该具有的善、博爱和激情。《小猪宝贝》、《精灵鼠小弟中人和动物有粉亲密无间的平等的感情,狮子王小马王》中动物之间也拥有人类般的纯洁的爱情和友情,而《拯救尼莫》则展现了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亲情挚爱,上演了一出父子大营救的精彩好戏,其中还渗透着有关子女教育的主题中国的动物影片白马飞飞以及《卡拉是条狗中也都蕴含若作为人类的亲密战友和伙伴动物写人难舍难分的情结。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独一无二的素质,而在动物影片之中,创作者摒弃了以往以人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惯例,将人与动物的各种特质结合得恰到好处,塑造了一系列人性化十足、情感丰富的动物角色,同时把人和自然环境放在了彼此平等的天平上「,显示了对人所生长的自然环境的尊重,展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世界图景,这便是艺术家在万物相融的哲学精神引导下产生的艺术追求的升华,而在人类发展和创造的起步阶段,主体的人正用客体的改变来证明自身的能,艺术作品也多以展现人类的认识能力、征服力和主人姿态为目的,鲜有这种精心博大的创作追求被人采纳和接受,而如今这种艺术创作被广泛接受并流行开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现代哲学所说的人生境界中最高级的“天人合一”,正在深入人心。

从现实生态问题的刺激,到艺术家对童心的创作心理的追求,再到更深层的哲学精神的引领,动物电影的创作者在多重心理动力的推动之下,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客观呈现了人类行为的缺陷,诊释了崭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让“天人合一”的艺术创作境界不再虚无缥缈而有了现实的成功范式,在功利性与艺术性此起彼伏的创作圈里为自然而去功利的艺术创作加上了一个重重的祛码。“地球不属于我们,相反,我们属于地球。”动物电影借艺术语吉告诉人们,去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回归自然统一是保护人类、保护生态、穗定发展的关键,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所在,也应当是人生境界的至高追求。

篇3

作者:杨红英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康宁医院

医务人员应完成手卫生次数为266人次,实际按六步洗手法正确完成手卫生次数为80人次,手卫生依从率为30.08%,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同。其中检验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最高(63.64%),护士其次(36.28%),均明显高于医师(25.40%),护工的依从率最低,仅为17.74%。不同岗位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4,P=0.001)。 不同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检验科的手卫生依从率最高达63.64%,心理科病房为46.74%,门诊的手卫生依从率仅为17.95%,为各科室最低。心理科不同部门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09,P=0.000), 不同操作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不同操作前的手卫生依从率为13.06%,远低于操作后的35.14%。查体输液后手卫生依从率为32.89%,显著高于接触患者前(1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63,P=0.000)。发药、喂食操作后手卫生的依从率为31.58%,显著高于发药、喂食前的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34,P=0.000),而接触病房物品后的手卫生依从率40.91%,亦是明显高于接触前的13.64%(χ2=21.232,P=0.000)。 不同操作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同操作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83,P=0.000)。如表3所示,医务人员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后的手卫生执行情况最好,依从率为85.71%,其次为接触患者患者血液、体液后,依从率为77.78%,两组依从率接近(χ2=0.045,P=0.823>0.05)。2.6 影响手卫生的多因素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医务人员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称、学历、职业、操作类型)与手卫生的关系,发现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操作类型为手卫生的影响因素。

多数调查均为综合科室,而本调查对象主要为心理科的医务人员,研究对象不一致。本次调查还发现护士手卫生依从率最高,医师手卫生依从率较低。最低的是护工、保洁人员及心理咨询师,护士掌握正确洗手方法、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及无菌操作前后洗手率均明显高于医师和医技人员,和国内其他调查结果一致。这主要与本院护理部更注重护理人员具备防护意识以及具备手卫生知识有关。国外的研究结果则恰恰相反[6],Abd Elaziz KM等研究医生手卫生的的依从率为79.2%,明显高于护士的65.4%。可能与国内心理科起步较晚,医师严重不足,医生临床任务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手部卫生有关。另有一种误解,认为就诊的病人仅有心理问题,往往忽视其还有可能伴有躯体疾病,进而忽视了洗手。护工和保洁人员依从率最低,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①工勤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对手卫生知识的理解不够,对手卫生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医院对工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培训不到位,存在洗手方法不正确,洗手后未用一次性擦手纸及时擦干等;③工勤人员流动性大[7]。不同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属检验科最高,其次为心理科病房,门诊最差。主要原因:①检验科人员接触主要为患者体液,可能具有传染性,检验科人员具有更高的警惕性;②检验科为医院感染高危科室,为医院重点监测的科室,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较强;③配有速干手消毒剂,便于医务人员随时进行手消毒;④门诊的手卫生依从率最低,病房医护人员每次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后洗手率明显高于门诊,说明病房医务人员总体上比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观念强,具有自我防护意识和预防交叉感染意识。

当然,门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低,也和门诊工作量大,就诊病人多,往往导致医护人员不能认真洗手,无法完成六步洗手法有关。调查显示,心理科医务人员更注重操作后的洗手。这和国内多数调查结果一致[8]。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更注重自我保护,没有认识到手卫生的目的是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病原菌从患者传播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病原菌从医务人员传播给患者[7]。只有做到双向保护,才能真正的减少和避免手卫生造成的医院感染。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医院感染学预防理念。总之,本院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不容乐观,今后应树立医务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和双向保护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医院感染和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加强手卫生的监督监测,增强洗手意识,规范洗手方法,加强手卫生技能训练,定期主动监测其手卫生质量,完善手卫生设施,配备足够速干手消毒剂,不断改善医务人员洗手条件,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减少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篇4

综观新闻“四难”,在全国新闻界是普遍现象,是共性“难”题,只是地域不同,媒体间的个体不同,“难”的程度及破“难”的方法也各有差异和互补。

笔者认为:当前,破解新闻“四难”,首先要有知“难”意识,不要有畏“难”情绪;其次要有解“难”信心和解“难”方法,要敢解、能解、会解、巧解、善解。新闻“四难”,其实是一个整体的新闻改革“系统”,不可分割来看,亦不可分割来解。“四难”之间是具有深层关联因素的四个新闻层面,其中,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体现了当前主流媒体主体新闻改革与发展面临突破、面临创新的境地;而新闻创新难,则是最核心、最根本、最实质的“难”。说到底,正面报道、典型宣传及舆论监督之“难”,其实是新闻本体的创新表达方式的升级问题,无外乎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推而广之,涉及新闻流程的创新,以及采编、经营、发行、管理等环节,以及机制、体制、战略等的创新。可见,破解新闻“四难”,关键的抓手无疑是新闻创新之“难”。

抓“创新”,解“四难”,提升舆论引导力,全面推动新闻工作上水平、上台阶。《郑州晚报》在破解新闻“四难”的实践中,以“创新”为抓手,以“创新”为推手,在高度市场化的新闻竞争中,体现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办报思路,使《郑州晚报》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创新,是《郑州晚报》能否获得报业市场话语权和生命力的原动力。

众所周知,作为集省会城市和市属媒体于一身的《郑州晚报》,在同城与省属媒体同台竞争中,具有很多客观劣势,尤其是在掌控和拼抢新闻资源、报道监管及报道范围上都处于两难境地。然而,在新闻创新“难”的实践中,《郑州晚报》始终不放弃每一种新闻报道的创新尝试。出新招、出奇招、出妙招。针对同源新闻报道,《郑州晚报》往往注重事件或人物报道视角的创新,报道方式的创新,以及版面语言的创新。好题材一定要有独特的报道思路、巧妙的报道角度和好的包装意识及整合意识。还强调视觉要有冲击力,编辑技巧要充分,读者意识要强化,使得好版面“眉目传情”,自己会说话。

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郑州晚报》知“难”而进,尤其是对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的报道,采编一线不知克服了多少条件限制和难题,仅5年时间就推出了4个典型人物和一个先进集体大型系列报道,一是洪战辉、二是李剑英、三是李灵、四是沈战东,前3位已经成功当选“感动中国”人物。对于郑州特警新郑籍的沈战东,《郑州晚报》更是率先推出并持续大规模报道。报道推出后,新浪、搜狐及国内数千家网站纷纷在首页转发,等中央及省、市领导相继批示,省委宣传部更是将其列为“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的后备人选,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荥阳慈善城市”新闻的开采与发掘,《郑州晚报》率先首发并持续报道。虽然对“荥阳慈善”有不同说法,但真理因争议而确立,荥阳最终获得“中国第一个县级慈善城市”、“感动中原十大集体”等一系列殊荣。

《郑州晚报》成功报道了“4位典型人物”和“一个先进集体”,具有正面的典型意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些正面和典型的报道,从组织、策划、安排采编力量,到发掘人物故事的先进性、典型性、新闻价值及重大社会意义等,整个新闻流程都充满着艰辛、信心和创新,完全按照都市报的民生思维切入新闻,提炼思想性,深挖人物故事的感动性、人物形象的价值性;读者需要看到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思想、有爱心、有感人的事件和细节……生活中的真实民生人物,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全”式的概念性人物。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由于正面报道、典型人物报道深深根植于社会基层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所以能够感动人、感染人。新闻人物也因此而实起来、立起来、硬起来、活起来、响起来、美起来。《郑州晚报》的记者到这些典型人物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去采访,感动的泪水洒满征途;夜班编辑在编人物故事版面时深为感动,眼含泪水做出了更能打动读者的精致版面报道,可谓内容以“温暖感人”,版面因“细节动人”。

在破解舆论监督难方面,《郑州晚报》同样以“创新”为引导,看清时机,注意分寸,掌握范围,找准节点,把握技巧,监督适度,强化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两点最能体现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出发点”是什么?是舆论监督的初衷和动机,是以解决问题、保障民生为前提的愿望;“落脚点”是什么?是政府工作得到促进、民生利益得到维护、各种矛盾得到缓解、和谐的良好结果。新闻岂能只为监督而监督?岂能只为“解气”、“解闷”?过去舆论监督讲“包治百病”、“包打天下”,这是一种传统思维误区。《郑州晚报》根据自身舆论监督力的实际情况,注重把握舆论监督的制衡点和长效机制,自上而下形成共识,按照报社制定的舆论监督措施和方法行事,把舆论监督变成一种特殊的“正面报道”,使新闻的监督力和引导力并重。近年来,《郑州晚报》在大量的舆论监督中,始终坚守的就是以监督促进问题、矛盾的解决为“出发点”,不仅做好客观、公正的初篇监督报道,往往还要“追踪”结果的后续报道,直盯问题的解决,让读者从舆论监督中仍能看到希望和信心。

在当今“内容为王”的新闻竞争中,好的方法一定是破解新闻“难”题的核心竞争手段,也是新闻改革的核心竞争力。有效而实用的新闻方法,一定是促进新闻改革与发展的引擎和动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