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8: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主义价值观

篇1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四个方面的内容很系统、很全面、很丰富,但没有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其实,我们要认识到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这四方面内容并不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符合这四条要求。这四方面内容的阐述让我们明确了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1、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达出社会主义的精髓。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必然要有与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内容。比如说,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个体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出发点是孤立的个人,个体性特征的价值观贯穿始终;而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建立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的基础上,更多地把个体作为一个整体中的有机组成,在这样的价值思维下实现个体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趋向。这些不同中最关键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东西,我们可以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它提升为价值层面的内容,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2、着眼于中国发展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当然要有中国特色,有中国意识,要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要能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中国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3、反映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是不能割断,也割不断的。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是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当然要烙上中华文化的精神印记,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汲取精华。

4、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精英价值观,而是大众价值观;不是价值乌托邦,而是生存意义的支撑,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导引。因而要有广泛的认同性与实践性。不能被社会大众实践的价值观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价值观即使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中也做不到,勉强而为只会名存实亡。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因为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功能定位不同,进入实践领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一定应该是简单、清晰、明了的,最好是“语录”,几句话、几个词。“语录”恰是理论生命力最强盛的标志,最有作为的标志,最发挥作用的标志。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有四个价值范畴应该能、也确实能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谐、公正、仁爱、共享。

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

和谐,这一范畴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其价值内蕴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谐,“和而不同”,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承认“不同”,充分肯定、尊重、保障社会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独立性,包含了“自由”、“平等”所应有的内容;但这不同又没有导致根本性的冲突与斗争,而是“和谐相处”,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一种融洽、协调、有序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讲,“和谐”,是对自由与平等的超越,既包含了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又避免了抽象谈自由与平等而可能导致的社会失序。

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指向。

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石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承认并倡导共同的标准、共同的价值。这一标准是超越所有社会主体自发利益而又普照所有社会主体根本利益的价值评判,这就是公平正义,简称公正。公,一个社会大家庭的理想状态;正,一个社会大家庭的共同信念。而且,公正作为核心价值观,既有厚重的理想导引性,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在全社会引起共鸣。

仁爱: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诉求。

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情感,也是人类社会最可宝贵的情感。没有爱的社会是不可忍受的,任何社会都应该把爱作为核心的价值观。但是爱不是抽象的情感,爱中凝结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因而不同社会形态中的爱的形式与爱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个体主义基石的价值观决定了它的爱是“博爱”,而社会主义社会,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及社会中相关群体的关系,是一种“关系之爱”。爱有差等,向上爱父向下爱子,同样是爱,形式内涵截然不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进行创造性转换,用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合适的。更何况“仁者爱人”,社会主义的“仁爱”还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爱。

共享: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

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无论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共享,都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进一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主人对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是社会主义的逻辑必然。所有制形态上的“公有”体现在分配形态上必然是“共享”。而且,“共享”作为核心价值,在当代中国有着鲜明的针对性,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核心价值观应处于价值的层面,是价值性的不是工具性的,因而,一些反映奋斗目标、发展主题、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等要求的具体内容不应该进入价值观层面。比如,“民主、法治、权利”等等内容,固然很重要,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加强的内容,但它们是价值观的实践展开;是次生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核心价值观中把他们推导出来。把它们列入核心价值观,会发生价值观层次紊乱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它们也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实践层面展开,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如此。

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至少面临着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的挑战。

第一,从中国社会内部看,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不确定性导致价值观塑造的复杂性。

价值观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纸上谈兵。价值观来源于社会形态的深层结构与运行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社会才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我们回顾价值观塑造的历史,就会发现有个规律。

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一般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社会形成前夕,这时由于大家共有一种理想,因而可以提出一种激发、鼓舞、理想色彩比较浓厚的价值观。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更多的是一种应然的价值观,应该如何如何。像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就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提出的。另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社会已经完全成熟定型后,可以提出与这-。定型社会完全吻合的价值观。像中国的忠孝价值观(忠于君主,重视家庭)就是一个成熟的农业封建帝国所需要的价值观,它适应并维护了那个社会。

当代中国从社会发展阶段上来看,恰好不属于这两个时间段。而更像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过渡阶段,我们有很多问题没有阐述清楚,我们的社会状态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像指导的核心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仍然在不断探索中。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价值观困惑这一现象。

因此,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既不是价值反叛,也不是价值虚无,而是价值迷茫。而这一点更加危险。价值反叛不可怕,只要有明确的反对内容,就肯定会有潜台词的拥护内容,内容就在它的对立面或者至少离之不远;价值虚无也问题不大,不承认一切价值本身也就是一种价值的选撬而价值迷茫则不然,又希望有明确的价值规范,又不知道价值规范在哪里。纵使头脑中有些价值观的希冀(或者说叫理论上的主流价值观),又因为这些希望的价值观不会真正在实践中行得通而不敢当真。面对在社会实践中大行其道的价值观(庸俗价值观)却又有些不甘心、不接受。

这种困境就表明,我们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明确内涵及其社会性质明确归属等等这些问题。但这一工作尚任重道远。

第二,从外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看,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形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挑战。

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简明、清晰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深层理念是“自由、平等、博爱”,价值观的实践展开是“民主、法治、权利”。至少从形式上就给我们以直接的挑战。不管我们是否公开承认,当我们准备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客观上把我们推向唯一的境地:必须面对资本主义价值观这一对手。

更严峻的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理论形态上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社会在当今世界事实上的主导地位,使得西方价值观有成为普适价值的冲动,西方社会在推波助澜,我们社会也有些同志随波逐流。

篇3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水有源,树有根,社会主义思想文明也拥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文化的积累与弘扬,并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也为中华民族的逐步壮大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代表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在生产生活中折射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这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的源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立足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在理论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极为深入的内涵,在实践中它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念上的了解认知为基础,逐步将认识深入,最终落实在行动中。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精髓促进其不断向前发展。三大精髓包括民族美德、中华精神和思想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以传统文化为基石,立足于以人为本,以信念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不断落地生根,成为全人类的重要精神支撑。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平台。文化是由人类几百年劳动的结晶,同时文化也会制约、影响和创造人们的日常生活。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传承来感化人、教育人,不断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美德的模范和榜样作用发扬光大,使人们自觉将外在的行动言行这类要求转化为追求更高层次的更大动力,让内含的素养表现为外在的修养,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最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不限于中华传统文化这单一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涵盖了人类优秀文化的其他优秀传统文明成果,借鉴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经验,展现了中国化的在新时期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集中表现,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普遍的愿望,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开放性、广泛性和民族性等多种特性,是当代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的继承和模仿,它是在的思想指导下,结合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宗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时代血液,使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变得以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超越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使中华传统文化重新焕发阵阵生机。

三、全力开拓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不断强化育人实效性

(一)强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神圣地位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扎根于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土壤,同时更深入地概括和提升了中国优秀价值理念,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也展现出了坚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生是在高等院校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主力军,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引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使他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理想,以信仰为特色,不断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内涵,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他们保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使他们可以明辨是非和纠正思想偏差,吸取精华,提升自身素质,从而实现他们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高度认知、认同与不由自主的追求。

(二)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首先,学校党委和主要领导牵头负责与学校教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其次,充分调动学校各二级学院、各学工后勤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条件,注重协调各学工部门之间的配合,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推进培育和践行正确价值观工作。

篇4

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12-02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它既导致了社会物质层面的深刻巨变,又导致了人们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层碰撞;既导致了人们价值比较选择和整合上的困难以及价值追求上的困惑,又激发了人们对新的价值体系进行探求的热情。因此,探寻并建构转型期的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共识,已经成为全党的一件大事。

一、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

(一)现代化建设实践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航

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导航器,它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是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以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作指导,切实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不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使我国广大人民能普遍享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二)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约束

规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一定的道德与法制来规范和约束,但市场经济的利益激励机制发展使人们对物质享受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和热情,以致形成了一种物欲化的社会心理倾向。物欲化倾向使人过于迷恋对物的享受和占有,而无视精神需要和人格完善导致一些人的人格蜕化和人格庸俗化。此外,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容易诱发拜金主义、极端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来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社会分层的加剧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变迁十分迅速,各个社会利益群体正在分化、解组、“重新整合,公民的经济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等都明显多样化,社会整合的难度加大。特别是社会各阶层的社会财富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导致社会各阶层间的隔阂、不信任、抵触日益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日增,因此,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整合各社会阶层。

(四)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统领

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的商品、技术的涌入和交往的发展,西方的价值观念也大势向我国渗透,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性的态势,目前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观明显地呈现出多元性的态势,各种价值观相互冲撞,这就迫切要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来统摄多元态势价值观。

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严峻挑战

(一)从国内看,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不确定性导致价值观塑造的很复杂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们的社会状态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不少问题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比如,指导的核心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形态?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价值观困惑。

因此,当前的中国社会价值观希望有明确的价值规范,又不知道价值规范在哪里。纵使头脑中有些价值观的希冀,又因为这些希望的价值观不会真正在实践中行得通而不敢当真。面对在社会实践中大行其道的庸俗价值观,却又有些不甘心、不接受。这种困境表明,我们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明确内涵及其社会性质明确归属等问题。但这一工作显然任重道远。

(二)从国际上看,资本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实践展开是“民主、法治、权利”。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理论形态上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社会在当今世界事实上的主导地位,使得西方价值观有成为普适价值的冲动,西方社会在推波助澜,我们社会也有不少人甘愿随波逐流。

对此,我们必须有鲜明的态度:第一,我们要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地位实力不同,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深刻的,这是客观的事实;第二,中国与西方肯定有共同的东西、共同的要求。但中西方社会之间的共同究竟是什么,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认识。用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超越,价值观当然也应该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超越。这种超越里,既包括反对,也包括汲取,也就是扬弃。但是,这种超越、这种扬弃仍然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好统一思想关

篇5

大力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在自身发展实践过程中以理性思维对待现实问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未来工作过程中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形成诚实守信、友好和善的优秀品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培养教育有利于为大学生未来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提供科学的思想基础。所以以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以及科学的发展态度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民族的复兴者拥有真理的力量,致力于我们伟大祖国的全面建设。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伴随时代进步与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水平较高,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加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每一个大学生怀揣爱国之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健康民主的方式与社会及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塑造爱岗敬业的优秀责任品质为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努力奋斗的充分准备。

(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1.爱国方式非理性和谐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面对不良诱惑和思想的冲击,大学生表达热爱伟大祖国的方式容易非理性,大学阶段正处于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不少大学生的科学辨别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爱国感性色彩浓重之余理性不足,充满激情却不够稳定。2.诚信品质的缺失市场经济多元化,物质利益冲突着现代人的生活视野。大学生作为这个阶段正在成长的群体,由于其自身的价值观不够成熟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大学生容易表现出以非诚实守信的方式面对现实社会问题,从而在面对社会现实困难的阶段,会存在一部分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选择逃避,会造成以诚信品质的缺失为代价违背自身的道德底线。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教育发展心理因素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自觉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大学生不断加强自我约束的能力、自我教育的科学意识,来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外界环境与自身因素共同作用发展的结果,因为心理因素是其思想发展的重要主观条件,所以各大高校要求大学生必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力于解决和消除大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矛盾冲突,从而有益于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敬业精神和诚信友善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使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因素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对社会某些负面情绪的反应过于激烈,对自我兴趣较高的事情表现出的激情热烈,而对于兴趣不大的事情则淡然处之,所以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极不稳定的。青春期的最大特点是逆反心理,大学生用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去对待现实社会,由于社会阅历的欠缺,大学生很容易冲动行事而不考虑后果,心理承受能力很低,所以必须积极并且合理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符合实际的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意识。

(二)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和谐的环境家庭教育是大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自我认知与自我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具有的影响可见一斑,家庭成长教育有着大学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比拟的客观优势,有助于形成启蒙性质的诚信友善的品格。父母与子女的真诚交流与沟通,使教育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同时家庭教育更是伴随着情感教育,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并存进行。因此父母要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且必须同时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品德教育,使家庭教育在幸福、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积极主动共创自由、乐观、健康的家庭生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大学生文化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甚至冲突,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对与时代同进步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缺乏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对全面深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的正确的理性对待,对社会发展变化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课程中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理论教育深入贯彻每一个大学生的头脑之中,为其付诸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全国各大高校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重要领域,始终不断贯彻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伴随社会发展创新时代要求,培养大学生符合实际的价值观。同时,要培养一支致力于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完善和落实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与时俱进改革教育内容、创新改进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具有理论层次上的正确、合理、科学,又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四)知行统一,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认知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知行统一才是真理,当代大学生必须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进程之中,从而有利于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广阔的发展道路。大学生只有投身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正确了解社会、认识国家,才能将价值观培养从实际角度出发全面合理的地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在为社会中做出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积极地把社会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形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不断升华。可以进行一些例如“走访基层或贫困山区”、去福利院送温暖、慰问劳动者、争当爱国行动志愿者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实践进行社会调研,从而全面了解社会现状,从他人的微笑中看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完善自己。

篇6

党的十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总体需要,又极大满足了广大人民对崇高价值的美好期盼。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为当代中国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目标;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从公民层面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出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相互碰撞、彼此冲击、纷繁交错、变幻莫测。在这种背景下,“三个倡导”能够起到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同心协力,投身并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来的强大功用。

(二)有力应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相互交锋日益频繁,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不断侵入,冲击我中华文化和价值理念,威胁到中华文化的安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安全。

(三)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普及。 “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延续与理论具体化,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掌握群众,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要加强宣传教育

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干部培训和群众普及教育规划,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要体现到精神产品的创作传播以及公共文化的服务与传播体系之中,生产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二是广泛运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传播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快转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先进新典型,批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引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动。

(二)要加强理论研究

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纳入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作用、科学内涵等的认识。二是要结合实践开展实证研究,全面掌握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主流和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期盼,明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三是要开展理论层面的深度阐释与解读,通过深入的理论宣讲,把“三个倡导”讲清楚、讲充分、讲透彻,用以引领思想意识;组织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推动达成社会共识。

(三)要扩大融入贯穿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各项事业,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二是把实践核心价值观变成人民群众的制度约束和自觉行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日常生活,纳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单位等指数测评之中,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三是建立责任机制,强化建设绩效考评。制定建设测评体系,设立全社会认同评价指标,建立督查机制和奖惩机制,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内容和项目、指标设定和参数设计等,实现工作指导有力度、落实有参照、考核有标准。

篇7

党的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三个倡导,理论界迅速做出了热烈的回应。在进行解读和宣传的同时,一些学者在讨论过程中也对于现行的概括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韩震先生认为,十报告只是基于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以倡导的形式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念,并“没有从正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他明确表示“不太同意现在报纸上有些文章分的三个层次,国家,社会,个体层次。国家层次和社会层次之间很难区分开,而且文明、和谐这两个更像是社会的而不是国家的”。他质疑道:“既然分三个层次,那么我们就会问三个层次不可能完全一样吧,哪个层次更深?如果说都同样重要,那为什么要分层次?”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与当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联系在一起,而不应该和一些一般意义上的道德理念联系在一块。”①

虞崇胜先生认为:“党的十之所以用‘三个倡导’,说明这只是提出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并非盖棺定论的结论性意见。”在对核心价值观分层的问题上,他不仅表达了与韩震先生相同的意见,而且建设性地提出了“自由人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兼爱”的新表述。②

戴木才先生充分肯定了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概括,特别指出,我们“明确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理念提出来,高度地体现了我们党勇敢地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勇于和善于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向全世界宣示:我们不再把‘自由’看做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看做是人类社会应该普遍追求的价值理念,看作是社会主义应该追求的社会理想状态,极大地消除了有一些人对此的误解”。同时,他也对将核心价值观划分为三个层次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并且对每个层面四个范畴的表述也提出了不同看法。③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总的来说,可以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一,对核心价值观不宜再分层次。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在理论上课区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行为活动都处在一定价值准则之中,由于其从事的职业领域和生活层面不同,社会的价值规范是多种多样甚至是纷繁杂乱的。但是,在这看似无比庞杂的价值准则中,必定存在着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正是由于他的作用,才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呈现出杂而不乱与和而不同的状态,然而,社会价值观的整合还未结束,一方面,核心价值观中每个范畴的地位不是平列的,其中一些范畴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它们构成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灵魂;另一方面,人们的抽象思维也不会就此止步,它必然要寻根究底,从核心价值观中提炼出更为深层更为根本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社会价值系统的内核,处在价值等级中的最高层,其本身具有最大的抽象性。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最高抽象的概念属于“纯概念”,是不宜再划分层次的,否则就等于自动否定和背弃核心价值观的凝练,重新退回到中、低等级的价值层面。

同时,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分为几个层次的时候,人民自然要发问:在这几个层次中,哪一个层次才是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层次呢?无论我们对此作出什么样的回答,都会陷入自我背反之中而不得其解。

第二,一般的价值准则不应纳入到核心价值观之中。一般理解,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具体的价值规范和准则,也不能等同于价值体系,而是从中进一步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价值原则、价值思想和价值精神。所谓价值原则、思想和精神,是指对于价值根源、价值依据、价值属性、价值特点、价值标准的根本看法,它归根结底建立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基础之上,反映了人对其自身本质及其属人化世界的永无止境的终极追求,因而它的每一个范畴都内在地包含了无限性和有限性、终极性和现实性、神圣性和世俗性的矛盾统一及其辩证运动。它的作用就在于从总体上规定着具体价值规范和准则的性质和尺度,并激励和引导人们为实现核心价值观所昭示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精神而不懈努力。例如,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仁义礼智信”,其中每一个范畴所体现的都是最一般最根本的价值原则、价值思想和价值精神,而舍弃了那些具体的价值规范和准则。但从现在所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其中却渗透了一些具体的价值规范和准则。如富强、文明、爱国、敬业、友善、诚信等,是具体的价值规范,就属于社会一般价值观的范畴,不宜纳入到核心价值观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范畴是我们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性目标提出来的,尽管其中的“民主”、“和谐”可以抽象成为核心价值观,但像“富强”、“文明”这样具有经济属性和行为规范的范畴显然不宜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至于爱国、敬业、友善等范畴,在伦理道德价值观上更明显属于规范人们行为活动的具体准则和条目,更不宜纳入到核心价值观中。

第三,中国元素应得到较为充分的彰显。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不能照搬传统价值观,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割断其传承和发展的脉络。在现今核心价值观的表达中,尽管也吸收了“和谐”、“爱国”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范畴,但在最具根本性的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中,其中国元素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我们认为,在三个层次的价值范畴中,社会层面的价值范畴具有更为根本的性质,应该在这一层面也渗透进中国元素,从而使中国特色更为鲜明和凸显。

彰显中国元素并不是简单加入,而要自然和贴切。新加坡作为崇尚儒家思想的国家,于1991年提出了“共同价值观”,这就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40个字的“共同价值观”中所蕴含的深层内核是儒家思想和现代西方民主法治理念的结合。李光耀把儒家思想概括为“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称之为“八德”,并作为治国之纲。但他并不排斥现代西方的民主法治观念,他曾领导的人民行动党一直以民本、包容和法治作为执政理念。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就是建立在中西文化精神之上的,但这种结合却显得那样自然而然,不留丝毫痕迹,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四,现今的表达可以作进一步的简化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以多少字为佳?据大家反映,现在24字、12个词的概括,其字数还是略显繁多,要做到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仍有一定困难。根据重庆“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组的调查报告,用四个词的表述获得多数人支持。④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初步设想,即在十报告凝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自由、平等、民主、仁爱”的八个字的核心价值观。理由有:其一,以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为基础,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有机融合起来。国家与社会本来就是一体,特别是在价值观上,我们无法将其截然分割开来。至于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应通过扬弃一般价值规范而将其吸纳到社会价值观之中。其二,让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得到应有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中,“仁爱”是其核心的核心、精髓的精髓。“仁”作为道德价值观的人性论基础,是人类一切道德准则赖以成立的根据,中华民族价值观的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撇开这一具有深厚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范畴。如果将其纳入到核心价值观中,应能较为集中地彰显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并且,“自由、平等、民主、仁爱”这八个字是从24个字中进一步凝练出来的,并未脱离其现今的原本,而是它的简明版、凝缩版。(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学院)

指导老师:袁玲红

注解

① 韩震.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视野,2013,(1).

② 虞崇胜,张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一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J].东南学术,2013,(1).

③ 戴木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戴木才研究员[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④ 重庆“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报告[J].探索,2010,(3).

参考文献:

[1] 孙维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N].光明日报,2012-11-12.

篇8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政课;融入途径

高校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是国家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坚决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加强自身素质提升,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一、教材建设是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材过程中,要达到一个基本目标: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事实和发展成就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学生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思政课教材必须充分体现政治性、科学性、思想性、价值导向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特别是可读性,从而实现其从“理论体系”到“教材体系”的转化。广大专家学者编写思政课教材时要结合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培养目标等既避免重复又要有所侧重。

二、教学是决定性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讲、读、听、谈、看、走、写等教学环节,使当代大学生由认知进而认同、由信仰进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谓讲,即教师运用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方法系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必要性、深刻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所谓读,即要求学生不仅要读课本,更要读原著和党的重要文献;所谓听,即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邀请校内外专家给同学们作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所谓谈,即组织学生们进行专题讨论与交流;所谓看,即组织学生们观看视频资料;所谓走,即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进行社会专题调研;所谓写,即要求学生撰写与上述一些环节有关的读书心得、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并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在思政课教学环节中,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贴近学生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注重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根本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在加强理论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在现有实践教学学分(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专科划出1个学分)的基础上再划出1个学分,原有的实践学分用于思政课各课程课内的实践教学,新划出的实践学分用于大学生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而不流于形式。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要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免费开放。

四、工作机制和融合机制是强有力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党委行政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坚强有力,是取得这项重要工作的实效的强力保障。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学校坚持以“育人为办学第一使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育人工作首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牵头,分管领导组织协调,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思政教研部、团委和其他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活动机制。学校通过建立学习培训、党团带动、争先创优、爱心帮扶、激励奖惩等长效活动机制,寓学习教育和宣传普及活动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全过程,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三是完善考评机制。学校把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中,列为考核校内各单位的重要指标,年初确定目标,年底述职考评,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表彰奖励,使软指标由“软”变“硬”,使各部门都把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思政课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深刻把握这一理论的内涵、精神、意义等相关问题,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更要带头树立和实践自己所讲授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和发挥教育者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作者:李伟立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篇9

二、耻感教育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1.耻感教育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底线价值观教育底线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生存应具备的最基本价值观,就道德层次而言,属于最基本、最底层的道德标准,社会成员只有拥有底线价值观,才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想。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与外界联系日益紧密,使价值观从一元化转向到多元化,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另一方面,则容易引起价值观混乱。青少年的思想、心理还未充分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价值观多元化会给他们带来选择困扰,容易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失去自己的评判标准。而耻感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明辨是非,使得青少年自己的心中有杆秤,能够衡量以什么为耻,以什么为荣。底线价值观正确,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更能够理解与认同,因为青少年能够自主的意识到,这些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做到的,应该以做不到这些为耻。2.青少年耻感意识淡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不力当代青少年的耻感意识主流是正确的,他们能做到知耻明理,但仍然有部分青少年在耻感问题上不容乐观,最典型的问题是耻感意识淡化。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如下:(1)在爱国方面。漠视爱国这一理想信念,绝大部分青少年都懂得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是每个人的责任,但仍然有部分青少年认为爱国只是一句空话,太虚无缥缈,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不以爱国和国家富强为己任,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这种漠视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行为是可耻的。(2)在敬业方面。不能很好地理解职业道德,有些青少年认为自己还没有走向社会,职业道德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甚至对自己有害。“就目前的就业市场,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情况来看,作为职业人不只是要具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3)在诚信方面。诚信危机在青少年当中同样不可避免的存在,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考试作弊,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本身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觉得别人作弊,自己不作弊就亏了。除了考试作弊还有其他不诚信的现象,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应该以这些行为为耻,诚信作为自古就被重视的一种道德要求,青少年应该以诚实守信为荣。(4)在友善方面。大部分青少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够做到与人为善,这也是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在待人接物上态度不那么友善,在不同意见面前不能够和心平气和,青少年应该为这些行为感到羞耻,应该与人为善。

篇10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将其全方位融入办学理念,在学校的价值核心、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特色课堂等全方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雅・正”教育是指以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遴选出的“规礼勤信爱责”六字作为德育发展目标,以“四月四节”活动体系为载体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学生文雅、教师儒雅、学校高雅;仪表端正、品行方正、心怀正见”的“三雅三正”办学目标。“崇学尚雅、习礼养正”的校训体现出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公平”“正义”的元素。“崇学尚雅”,即崇尚学习,弘扬文明美好的道德风气,要求师生常习雅学、多说雅言、多行雅事、勤思雅算、信步雅游,逐步习得雅德、开阔雅怀、步入雅道。“习礼养正”,即懂礼貌习礼仪,养成公平、正直、明辨、求真的良好品行;“敬德修业、正言雅行”的校风,“学高身正、德润桃李”的教风,“乐思向学 臻雅至善”的学风也时时处处向师生们释放出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友善”“和谐”“文明”的信息;“小主人课堂”根据“以生定教、以学活教,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思想,致力于使学生在课堂上做体验的小主人,合作的小主人,探究的小主人,倡导小组内自由交流、平等互助,小组间公平竞争、和谐共处,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中“公平”“自由”“平等”等理念。

润物无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环境熏陶

环境氛围具有教物育人的巨大隐形力量,可在悄无声息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学校恰到好处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景观建设、楼宇建设、石艺建设、专栏建设中,旨在将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润无声地培植进学生的灵魂。在景观文化建设上,学校筑有三幅浮雕墙(童话古今、学思笃行、奠基未恚、国学柱、孔子雕塑、三绝池等景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直观的呈现;在楼宇文化建设上,养正楼(行政办公楼)体现古典文化的厚重与传承,颐养正气,尚雅楼(多功能楼)突出音乐、科技、艺术等主题文化,圆融和谐,训蒙楼(教学楼)强调百花齐放的班级文化,文明民主,雅健楼(体育馆)实现体育运动与全民健身的有机结合,自由开放;在石艺文化建设上,学校将“规礼勤信爱责”刻制成“雨石”或置于草皮、或隐于绿丛,添翰墨之香、浓文化之气,“三绝池”融韦编三绝故事于石头、假山、莲池之中,启迪学生勤奋学习,这些更是儒雅文化的升华与再现,学校文化无石无根、无石无魂;在专栏文化走廊建设上,十七块2m*4m的文化专栏静静的伫立在师生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上,有诗词经典,有融入六字德育发展目标的主题内容,也有四月四节活动的剪辑掠影,这既是师生阅读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我型我塑的又一平台。

以文化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品德教育

篇11

围绕日照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对市委、市政府开展的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主题宣传。重点做好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市、生态建设年等重大活动的主题宣传,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推动日照市聚力改革、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日照日报社先后在日照日报、黄海晨刊、日照新闻网开设了“日照行动”、“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推动率先创新优质发展”、“德润港城 善行日照”、“践行群众路线 服务港城人民”、“干部在基层”、“建设生态城市 营造美好家园”等专题、专栏,深入一线采访,刊发了大量主题新闻宣传稿件,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其中,对刊发的《超千亿元资金项目阐释“日照机遇”》、《“小幸福”,演绎民生大乐章》、《大爱绽放 情暖港城》等新闻报道,日照市委书记杨军专门作了批示。

评论工作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写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言论稿件,全年共刊发社论和评论员文章36篇,切实发挥了评论文章的舆论引导力,其中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门开设了系列评论专栏,共刊发社论和评论员文章18篇,为日照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据统计,日照日报社2014年共有24件新闻宣传稿件得到了日照市委杨军书记的批示肯定,居历年来最多。

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主题活动

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内容之一。围绕这一主题,日照日报社积极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主题活动,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贴近性。策划实施了2014“感动日照”十佳人物推荐评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寻找“最美家庭”等新闻采访活动,开设了“青年专刊”、“道德专刊”,真正把笔触对准群众,写出一批真正体现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求的好稿件,使新闻宣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报纸的可读性也进一步增强。

我们将“感动日照”十佳人物推荐评选活动与寻找“日照好人”相结合,通过真正走进他们的工作一线和现实生活,用群众喜欢听、听得进的语言和文风采写和报道他们最关注的身边人和身边事,使新闻宣传有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真实的场景、生动的细节,让读者可触摸、可感受,树立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先进典型,为引领社会文明风尚、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日照日报社在践行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方面,引导编辑记者树立精品意识,精采精编稿件,切实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和宣传质量。在2013年度山东新闻奖复评中,日照日报社选送的7件作品有6件获奖,其中《一家四口种了四个村的地》《“乡政公司”的西湖实践》2件作品获一等奖。

篇12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核心价值观是这个群体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尤其是认同企业的追求和愿景;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对目标的追求;形成一种共同的境界。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是指企业必须拥有的终极信念,是企业哲学中起主导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如企业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等的看法或态度,它影响与表明企业如何生存的立场。

(来源:文章屋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