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8: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我是个爱读书的女孩,,自三年级以来,我还养成了勤读报的好习惯

每天傍晚,我做完家作,都会拿着报纸在灯光下津津有味地阅读。我爱读《语文报》,从中不仅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而且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读《数学报》,让我掌握了更多的解题方法,思维更灵活;读《张家港日报》,让我了解到家乡的风土人情,为自己是个全国文明城市的一员而自豪……毫无疑问,报纸是我的良师益友,它让我的心灵与大千世界息息相通,大家都夸我是个知识丰富的“小博士”。

记得有一次,我的好朋友得了腮腺炎,不能来上课了。我知道后,马上想起了《少年科学报》上看到的一个小秘方:只需一张蛤蟆皮,将它均匀地贴附在腮帮肿胀处,待它干掉后,将它轻轻撕下即可。这样重复使用几天,效果一定很好。于是,我立即打电话,把这个好方法告诉她。在她爸爸的帮助下,果然,三天后她的肿胀处就完全消失了,免除了打针、吃药的痛苦,也节省了钱财。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读报让我尝到了甜头,我的写作水平也因为知识广博而提高很快。报纸——我的良师益友,将会伴我成长的每一天,引领我走向成功的人生路!

篇2

首先,语文课外读物题材广泛,内容新颖,信息量大,为学生的语文阅读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素材。学生尽管有的是随便翻翻看看,也会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文章;其次,语文课外读物出版周期短,出版快,信息超前,时代感强,保证了阅读材料的时效性,学生通过阅读语文课外读物能够迅速及时地浏览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是现行的统编语文教材不能比拟的;第三,语文课外读物的内容通俗新颖,体裁多样,语言生动精练,版面鲜活,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能从多种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语文课外读物经常变换版式和色彩,调换栏目迎合读者的口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也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阅读课外读物对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

语文课外读物图文并茂,语言简练,妙趣横生,可读性强。长期坚持阅读语文课外读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有利于养成学生读书报、写读后感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强化无意记忆,善于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语文课外读物内容新颖丰富、贴近生活、时代感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阅读语文课外读物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增进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各地的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最新动态与信息。语文课外读物中丰富的语文新词和短语都是学生在教科书里难以学到的,这些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无疑会使学生积累语文词汇,增强语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指导小学生阅读语文课外读物的几点做法

1.激发阅读兴趣

一是开辟语文课外读物宣传栏,语文教师和图书管理员要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宜的语文课外读物,及时在校园阅读网和语文课外读物宣传栏展示最新的语文课外读物;二是教师要经常向学生宣传读报的好处,结合自己读报的事例宣传读报的体会和感受,激发同学们读报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养成勤读书报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只要有时间就自觉地去翻阅语文课外读物;并经常向学生推介他们喜欢的文章和报纸摘要,同时也克服了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学校专门开设语文课外读物阅览室,营造恬静、和谐、舒适和人性化的阅读氛围,尽可能地为学生配置齐全的阅读装备,有条件的可以开放网上阅读,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和空间,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阅读交流互动,分享阅读的体会和感受,有效提高阅读质量。

2. 典型示范引导阅读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利用语文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读报已经实践了好几年,体会很深刻。为此,笔者经常用上届上上届的毕业生读报的典型案例教育鼓励学生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或是组织开展读报交流会、开设读报园地和心得专栏交流读报的体会;或是让学生身边的读报受益者现身说法,以此提高阅读语文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同时,语文教师要率先垂范,自己要做阅读语文课外读物的典范,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读报活动的开展。

3.有针对性的订阅和指导选读

学校图书馆每年都要配备一定量的图书和课外读物,其中要根据学生阅读量的要求,订阅若干种课外读物,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由于学生阅读的时间比较集中,也为了方便学生阅读,要求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根据小学生阅读量的实际需求,指导年级组、班级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订阅报纸,这样集中订阅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实现了课外读物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节约费用,而且提高了课外读物的可读率。课外读物的订阅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和能力,阅读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等,也要考虑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等,有针对性的订阅所需要的语文课外读物。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或学生家长发放语文课外读物订阅目录,指导学生自己根据需要选订语文课外读物。

篇3

一、培养小学生博览群书的阅读习惯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如何做到让学生能博览群书呢?首先要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

1.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可开展“讲故事”、“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2.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强弱之差。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就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想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所谓“读书破万卷,下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通过列举伟人读书的事迹,鼓励学生多读书。如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他每天早上9点钟就到阅览室里借阅书籍,又作摘录,又写笔记,一直到晚上7点钟才回家。马克思在读书的时候常常情不自尽地在座位下用脚来回擦地,经过常年累月的磨擦,竟把水泥地磨去了一层,被人们称为“马克思”的脚印。

4.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浓厚的读书氛围是关键,教师还应尽自己所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如张贴名人名言,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开展读书笔记展示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做学生的读书表率,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和学生要一起读书,交流心得、体会,用教师的读书习惯去影响、带动学生,从而不断增强学生读书的内驱力,使之成为自觉行为。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让师生都能像伟人那样博览群书。

二、培养小学生勤于动笔的阅读习惯

1.好词佳句的积累运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部分人对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于是可让学生自备一本专用阅读笔记本,把在阅读时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好的句子记下来,并注明出处。还可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句子并努力背下来,并鼓励他们在平时写作时把这些积累起来的语言适当地运用,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如马克思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为了查阅方便,马克思还对许多笔记编制了目录和内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

2.让学生养成随时积累、及时批注的好习惯。平时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时,要让学生动笔边读边勾划,动笔把写得妙的好词句用曲线或者符号标注出来。开始,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片段,也可在旁边简单地做批注,如“太妙了”、“太棒了”、“真精彩”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并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外出活动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即便非常简单,也要记录,时间长了,就养成习惯了。

4.让学生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刚开始可以非常简单,几个字、一句话都行,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甚至用符号来代替;再之后可以逐渐复杂,要求学生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的文章,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课中的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学生的聪明智慧。

三、培养小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的好习惯

小学生的工具书主要是字典、词典,它们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要及时地查阅字典词典,借助这些工具书,自己弄懂字词的意思。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能避免读错字、写错字、望文生义等不良倾向,确保知识掌握的正确性。参考书能为学生提示阅读思路,提供阅读的有关背景知识、常识性知识及其它小资料,能扩宽知识面、启迪思维,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应该注意:

1.保证“三个一”。即人手一本字典、一本词典、一本合适的参考书,上课放于座位的左上角,伸手可及,随时查阅。

2.掌握三种查字典方法。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笔画查字法,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可通过竞赛等形式巩固强化,以提高其使用速度。

3.提倡活学活用。有些学生使用参考书,不是“参考”,而是“照搬”。发言照本宣科,做作业照单全抄,这非常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及自学能力的成长,失去了使用参考书的意义。我认为,提倡活学活用才是根本的出路。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争论,把参考书上的知识观点转化为如己所出,这样才真正利用了参考书。

篇4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语文兴趣盎然,首先要做的是创设情境教学,让语文的教学课堂生活化,让语文贴近生活,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重视和注视语文的教学。同时,在语文的教学过程用运用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提问的技巧,教师若能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便能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字斟句酌,细心领悟,联系前后。综上三种模式,能有效让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溢彩纷呈。

一、创设情境教学 将语文课堂生活化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教学,将语文课堂生活化,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投入语文的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创造轻松、自由、平等、活泼、民主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是能让学生切身体会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加深周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在愉悦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如:在学习《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带一份报纸到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读?怎么读?读了有何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报纸,再阅读课文,理清《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的结构。首先让学生阅读报纸,让他们体会读报的滋味,再深入学习课文。教师作为引导者,也应该再适合的时间提出相应的问题。

二、进行情感教育 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小学生天性活泼开朗,对四周的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且心思单纯,富有同情心。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语文教学之中,体味课文的情感,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如:在学习《钱学森》一文时,教师可先播放《爱我中华》一曲,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要投影出钱学森的人生事迹、个人荣誉以及成就,让学生初步了解钱学森。接着,再投入《钱学森》的学习之中,了解钱学森在美国生活的日子,明白钱学森的回国之路有多坎坷。看着钱学森的归国过程有千万种困哪和险阻,周折了五年多的时间。相信学生心里不免一阵感概,在对钱学森充满崇拜之际,接连着发现钱学森回国之后再大沙漠中研究导弹,甚至失踪数月,他的夫人已经亟不可待了,却惊人的发现钱学森研究的“东风一号”导弹第一次发射成功,这次事件让全国人民都感觉到四个字:举国震惊。钱学森的理念是:一切为了祖国,为祖国的复兴而效命。《钱学森》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让学生深深的触动,让学生对“爱国”二字的理解更加透彻。《钱学森》所表达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还有创新精神都是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做人准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用《钱学森》的情感进行教育,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让学习课堂趣味盎然、激情澎湃,是让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溢彩纷呈的又一有效方法。

三、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畅游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提问简单、直白的问题,就会造成缺乏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精力涣散。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方式和问题的角度,要灵活的提出问题,使问题新颖,独特,富有新意。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能塑造出一个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负荆请罪》的相关知识,《负荆请罪》属于剧本,剧本内容都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剧本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等等。接着,就要提出一个关键的启发性问题: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让学生深入课文的学习,探究蔺相如不怕廉颇的资本,但为何又表现出“怕”?研究到底是为什么?等等,让学生在文章中畅游,带着问题去学习《负荆请罪》,明白廉颇为何负荆请罪,蔺相如的气量有多大等等。他们两个之所以有如此作为的原因是:一切为了赵国,为了自己的祖国,做什么都心甘情愿。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字斟句酌,细心领悟,联系前后,必然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提问不仅巧妙有趣,还带有启发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阅读文章之中,自己在文中找答案,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的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应的教学策略也千姿百态。将小学语文课堂和实际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育,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特别的,对于一些爱国主义教育、自强不息精神还有创新理念等教育而言,情感上达成一致,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并且,教师需要钻研教材,提出相应的启发性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学的道路很长很长,需要广大教师坚持不懈的进行探索,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溢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宣英.语文情境教学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