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8: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信息化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1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有效的信息服务,可以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进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利用信息技术汇集、处理动态经济信息,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实现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从农业生产方面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指导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高生产效益,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农民生活方面看,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媒体可以提高农民生活素质。

2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计算机进入农村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说不迟于城镇。但是计算机的普及率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就今年7月份调查显示,在经济较发达的廊坊燕郊地区,农村中平均每五户有一台电脑,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辛集,平均每十户才有一台电脑。

电话的普及率在农村也是相当高的,也可以说不亚于城镇。据调查,燕郊地区农村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5%,而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也高于40%,辛集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也已经达到90%,移动电话也有20%以上。

调查有电脑的人显示,60%的人表示很需要上网查找信息;50%以上的人希望能利用网络进行联系。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需要通过网络了解外界信息的。

对没有或者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进行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不知道网络是什么东西,不明白计算机与网络有什么联系。这种情况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张家口、承德地区比较常见。

3农村信息化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从计算机和电话线进入农村,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农民文化水平低

以往人们都说农村的购买能力低,负担能力差,然而从实际调查来看,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很多家庭拥有彩电、冰箱、空调等比电脑贵得多的电器,也有不少家庭有面包车甚至轿车等交通工具。农民不投资信息产品的主要的原因是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也就是文化水平低。据调查,经济较发达地区40岁以下在农村务农或打工的农民,具有初中学历的达到60%,具有高中学历的不到20%,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寥寥无几,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几乎没有;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学历层次就更低了。40岁以上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还要低一些,勉强说不是文盲。

文化水平低还导致农民信息意识薄弱。农民缺乏从网络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对学电脑、学上网有神秘感和畏惧心理。

3.2农业信息匮乏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于农业生产生活方面的信息,结果找到的条目不少,但是具体信息重复率较高,而且很多信息没有什么实际使用价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信息网站的建设落后,点击率太低、经济效益差导致网站建设落后;其次是信息收集困难,农村人口分散、资源共享意识薄弱导致农业网络资源不足。

3.3电信运营商不注重农村市场

现在城镇安装宽带有很多优惠政策,价格越来越低,而在农村安装宽带价格很高,一般都在每年1000元左右。农民并不知道这1000元创造的经济价值会是多少,很多人认为是奢侈、是浪费。并且,电信运营商对农村信息网络的维护也不到位。根据规定,电话线出现故障24小时之内必须要有维护人员到达现场。可是在农村,尤其是夏季和冬季,往往两、三天都没有维修人员出现在故障现场。4扫除障碍,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针对以上分析,在今后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趋利避害,切实让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

4.1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农民信息意识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关键,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三是建立文化图书馆,把报刊、杂志等送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的知识有鲜明的时代感,知识与时代同步,符合时代的要求。

增强农民信息意识的关键,首先必须让农民认识到网络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成功运用网络的例子进行说明,例如:南方很多种植花卉的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花卉,足不出户就能收到大订单。其次,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收集信息。有关部门应该主动送信息上门,农民通过掌握信息增产增收后就会自觉的收集信息。再次,信息收集方式由原始向现代化转变。原始收集就是互相打听,四处奔走。现代化收集就是利用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等现代设施收集。

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农作物种子工程设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设施、卫星遥感通讯设施、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网络设施建设。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基础设施建设遵循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的原则。

开发信息资源重点在于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目前,发达国家无不投入巨大财力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美国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了庞大和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收集、分析和农业信息,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投资5300万美元建设一个大型涉农网络项目。欧盟委员会2004年投资5200万欧元推进25个成员国之间的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英国也投资2.4亿英镑支持网络研究项目。同时,还应发挥市场的引导机制积极利用民间投资,允许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信息协会和农户等投资信息化建设。

4.3发展综合服务,完善保障机制

综合服务包括宏观信息服务和微观信息服务。在开展宏观信息服务方面,资源提供者应尽力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权威、及时、准确的信息参考;在开展微观服务过程中,资源开发者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使农业信息服务有的放矢。信息服务方式,除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模式外,还有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电波入户等方式。

完善保障机制,首先应该保障网络畅通无

阻。其次,服务商应该深入探索和实践多元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和增强农业信息化后劲的发展机制,提高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水平,不断赋予农业信息化建设新的生机和活力,真正使农民和农村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受益。

参考文献

篇2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篇3

1.2农民文化素质问题在我国农业生产力中,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农村教育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在提高。但是,纵观我国农村劳动人口,可以看出其文化水平还不是特别高。而且在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在逐渐加快,工业化发展态势惊人,农村中具备一些文化和生产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选择外出打工,滞留的都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儿童。这就导致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文化层次更低,加上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严重不足,这种形势下保证基本的农业简单再生产都成了问题,农业信息化建设更是困难重重。

2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根据各地实际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加大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拨款,要把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到财政预算的范围之内。要积极鼓励一些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在农业信息推广领域的投入,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的开展。

2.2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更好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为了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资源贡献,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要对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进行重点研究。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同的主体对于农业的信息需求也不相同,农业信息需求多样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所以,就可以根据主体需求的不同,对农业信息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此外,还要加快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开发,把信息收集扩展到农民生产与生活中的多个领域。

2.3加强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地方政府部门要做好高校跟当地农村的沟通和桥梁作用,发挥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与农村进行信息互动,从而实现高校研究与农村发展的双赢局面。要积极贯彻科技信息下乡活动精神,鼓励相关人员下乡进行农业信息知识的宣传,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此外,还要建立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积极鼓励那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要重点在一些涉农企业、养殖大户以及农业示范园区中培养信息推广人才,让他们成为信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2.4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全面抓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避免新的文盲出现。对于农村的一些普通初中或者高中,可以实施“3+1”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选修一些农业信息化课程,提高新时代农民的信息应用水平。可以通过办理夜校或者在开展信息培训活动等形式,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农民的现代信息观念,对他们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比如,电视是比较受村民欢迎的媒介之一,还可以利用电视媒体等渠道来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宣传教育,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农民向信息农民的转型。

篇4

机构改革后,原绵阳市农业局、畜牧兽医局、农机局合并为市绵阳农业局,局领导高度重视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在经费上给予支持,添置服务器4台,新增光纤1根,大大提升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各县市区、乡(镇)在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上也给予大力支持,购置服务器、电脑等硬件设备,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目前市、县区、乡镇全部实现网络化,计算机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基本上实现“人人有电脑、工作网络化”。

1.2健全工作机构,确保信息工作高效化

近年来,绵阳市以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为契机,利用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条件建设、示范县建设等项目,重点完善了乡镇信息服务职能,使市县乡三级信息服务体系成为一体,健全了机构,落实了人员。市级和县市区基本做到了有专职信息人员、乡镇有兼职信息人员,并将信息收集传递作为农业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1.3加强平台建设,提高服务功能和影响力

1.3.1加强农业网站建设

机构改革后重新对《绵阳农业信息网》进行了改版、完善和升级,完成了“三网整合”(原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截至2014年底网站点击率达到22.9万人次,网站的形象和影响力稳定提升,在全市市级部门网站中,处于领先水平。大部分县市区也相继开通了农业信息网,完善硬件设备和服务措施,确保农业信息服务渠道畅通,提升服务水平。

1.3.2开通手机短信平台

结合《绵阳农业信息网》建设,开通了绵阳农业信息手机短信平台,面向市县乡三级农技、畜牧干部和全市重点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开展气象预报、技术服务、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惠农补贴等农业短信服务,累计发送手机短信1000余条。

1.3.3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

2011年底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进一步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2014年市农业局正式成立“12316”三农服务热线办公室,进一步明确规范工作制度与工作流程。自热线电话开通以来,先后转接来电800余次,咨询内容涉及种植养殖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治、土地纠纷和政策、市场信息等方面。

1.3.4加强信息宣传,多渠道传递农业信息

加强与绵阳电视台合作,联合制作《乡韵绵州》、《农门阵》等栏目,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反映绵阳“三农”工作亮点,通过电视平台及时为广大农民群众、种养殖大户、涉农企业传递政策法规、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市场经济等信息。

1.3.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员素质

近两年,先后组织开展农村信息员、农情信息员专题培训,培训人数近200人,参训人员包括全市重点乡镇、信息示范村信息员,16个全国重点镇、各县市区信息部门工作人员。通过培训对增强信息员队伍战斗力、提升综合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市信息工作上台阶起到推动作用。

1.3.6开展试点,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新途径

2012年,在涪城、游仙区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村村通”示范工程试点。2014年与市委农办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新农村“百千万”信息惠农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市开展新农村“百千万”信息惠农工程试点。“绵阳村村通网”改版升级为“绵阳新农网”,开设特色农产品信息窗口,为试点村搭建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截至2014年底,共发展1180个镇村和龙头企业等建立信息网络平台。

2存在不足

虽然该市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一些进步,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总体来说:农村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仍然欠缺,“信息最后一公里”和“信息不对称性”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业信息工作的条件仍然很差,体系不健全、设备落后、资金缺少等矛盾还十分突出;部分地方与单位对农业信息工作重视不够,“网上无窗口、办公无电脑、工作无投入、人员不专业”等现象仍然突出。

3意见和建议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发展农业信息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高度重视,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网站建设工作列入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3.2加强信息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建设

建议建立农业信息示范乡镇和示范村,每个县市区建立3~5个示范乡镇、9~15个示范村,并配备必需的硬件设备和统一的系统软件,以点带面,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经验与发展模式,切实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3.3加强信息工作经费保障

建议进一步加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力度,在软硬件设备、培训经费、工作经费上予以保障。特别是对乡镇信息工作给予设备支持,改善农业信息服务手段,实现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化。

篇5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54-02

21世纪的农业是信息农业的时代,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要突破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也就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弥合城乡信息不对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

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也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不仅可以使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教育之间的需求信息得到有效传递,也能指导农业生产、研发、推广、教育部门的有机协调与正常工作,促使农、科、教各个方面在市场经济中找准各自的位置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农业的发展。

黄冈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又是集山区、库区、沿江滨湖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现有11个县(市、区),144个乡镇,4 271个行政村。信息不畅通,一直是制约老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2006年9月,黄冈电信联合黄冈市科技局制定《黄冈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信息化示范乡镇和村的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为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提供互联网基础接入,在全市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信息进万家”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自上而下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联合涉农部门,把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建设市、县、乡(镇)、村四级的农业资讯、农业政策、农资展厅、农技服务、农事预警、农产品供求、农特产推荐、农民工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黄冈各地农作物生产与加工、养殖等提供便捷的资讯、技术指导、供求等功能齐全的综合服务,从而把服务信息平台与资源共享对接,发挥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使之成为黄冈农民增收的“千里眼”、致富的“助推器”。

二、建好四级网络信息平台,应用信息技术带动农业现代化

对于农民来讲,如何及时获取准确、实用的信息,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如何开发提供给农民及时实用的信息,必须要通过多种方式去整合信息资源,通过创造信息价值提升网络的应用价值,只有各方联合起来,将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集成到通信网上,才能使农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用信息。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促进信息共享,解决农业生产、服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网络,可以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更快、更好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这些人才,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农业技术以及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创新,推动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大别山科技致富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黄冈市信息中心联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及有关涉农部门,自2004年开始着手这项工作以来,就遵照“市―县―乡(镇)―村”的“城乡四级网络体系结构”,采取“先建网站培意识,示用结合长技能,网上办公显成效,信息服务助农村”的建设方针建设黄冈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做到以网站建设为导线,普及信息化基础知识,增强信息化意识,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发展夯实基础。

黄冈市的“市―县―乡(镇)―村”的城乡四级网络体系结构以大别山新农网为平台,将农业资源信息、品种信息、专家信息、产品供求信息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总体,提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手段打造现代农业,让信息化理念贯穿农业产业化全过程;不断培育市场主体,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网络信息培训服务,不断提升农民整体科技素质,打造农业产业化群体实力。所涉及的组织机构主要有:黄冈市农业局、各县市区农业局、黄冈市信息中心、黄冈市属各乡镇、黄冈市属各行政村(组)、黄冈市属各乡镇农技站、农户个人。主要包含四级机构的农业、农机、农企、农技、农资、农信通、农民网上展销会、农民第二课堂等工作于一个平台的信息系统,具体分为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以及人力资源服务,实现良性的互动整合。

农业信息服务,一是向农企、农民开展信息服务。提供国家三农政策与法规、农业标准、市场行情、乡村特色等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养殖、市场营销、信息决策等所需的即时信息,为农民、涉农机构、涉农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提供信息方便,促进信息交流,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农业生产市场意识的能力。二是提供灾情预报信息服务。通过网络平台、农民信箱和农业短信服务、农情热线等实现灾情预报的零时间服务。三是以农民、农企需求为出发点开发系列信息查询系统,提供全面的联机检索信息查询服务,建立农企基本情况数据库、农业产品数据库、农民会展活动数据库、农业技术信息库等等,提供方便的分类即时查询服务。四是为涉农机构、涉农企业提供各种广告资讯及分类广告业务,通过市、县、乡(镇)、村四级信息共享体系平台,定期开展有关农业政策、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要求及呼声的调查,提供决策服务信息。

农业技术服务,一是开辟农技专家在线服务专区,方便联络专家在线指导或实地指导服务。当然首先是建好专家数据库系统,既有行业专家,又有高校专家,还有实用的“土”专家,提供他们的个人信息,方便分类直接咨询,提高农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农技服务的零距离。二是利用农技110、农民信箱、语音咨询系统、网上视频系统等,解决农民求知求教难的问题,拓宽农技服务的领域。三是提供实用技术查询,农技在线留言的专栏,方便进行网上查询和在线交流。

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主要为实现产销对接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开辟 “农产品超市”、“供求信息”及“产品展示”等专栏,建立电子商务系统,构建网上现代物流。实现农产品生产和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农村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产品交易零成本。二是建有自己的检索系统,将各地产品及涉农企业信息资源进行过滤,将当天的商业信息及时分类并发送给订阅的用户和会员。三是提升网络广告服务功能,利用网络对话功能举行网上商务联谊活动或网上记者招待会,开展在线播出网络电视等活动,为企业商务活动提供支持。

人力资源服务,一是开辟民工维权服务专区,方便民工朋友在线进行维权咨询服务。二是开辟民工招聘专区,及时传播农民务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三是开辟农民培训专区。为农民和农科人员提供培训信息,开展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经营管理知识、农业技术、劳动技能、网络知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训,为全面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素质提供方便。四是开辟农业项目示范区和典型示范户专区。帮助农民更新观念,增强对知识和信息的接受与分析能力。

三、加强信息技术利用,提高应用四级网络平台带动农业现代化能力

要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要能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业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体系,提供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要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实用信息服务,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农民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去搜集、整理、开发信息;另一方面必须发挥涉农部门、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的综合作用,加大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

乡村干部提前进入信息状态是保障。市、县两级的涉农人员的信息技术利用意识和水平一般没有什么大问题,而在农村,不用说普通农民群众,就是相当部分的乡镇干部能够认识网络,了解网络就已经不错了,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四级网络平台,发挥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首先就得提高乡村干部的信息技术利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和指导当地专业户,群众上网学知识,学技术,找市场,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在信息上与各地同步,在技术上不断提高,把握市场方面就更加准确,科学指导生产带领群众走科学发展、科学致富的“捷径”,加快建设新农村步伐。

增强涉农人员信息意识是关键。黄冈市科技局下属的黄冈市信息中心联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定期开展乡镇上网工程信息管理员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农村特色资源共享及共享机制、农村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未来。通过他们带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各乡镇采集农产品信息,通过网站向全国信息,促进农产品数据库建设。

参考文献:

篇6

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之上,大力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并充分的将传统农业与科学的技术相互融合利用,以此在最大限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领域中的整体发展进度,要想有效的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就一定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各个地区也可以根据当代信息化的建设实际要求为基准,根据各个地区当地的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顺利的进行下去。

1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要想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就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信息化观点,并在最大限度上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的意识,以此积极实施“科技、信息新农”等政策方针,而在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当中,还一定要增强广大农民的信息知识量,真正的使广大农民从认识到熟悉再到运用。只有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最大限度上掌握最全面的农业信息,真正的做到对农业市场的理解,才能生产出当前农业市场中最需要的农业产品,才能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当中占有一席之地[1]。但针对于我国很多地区在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而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其的重视度,并从资金、设备、技术等给予最大支持,以此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建立起一个具有科学完善的农业信息处理平台,而在对农业信息平台的信息搜上,也要及时的进行归类统计,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群众浏览资料的难度,使广大农民群众在众多的信息资料当中,很容易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2]。

2积极制定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政策

积极的制定出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合理政策,这样不仅能够保障了整个农村的建设预算,还能加强整个农村“科学新农”的有效实施度。可以针对一些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地区,加大对其财政上的转移与支出力度,并清晰的制定出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信息化投入量,针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降低电信资费,在最大程度上推进整个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进度[3]。

3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教育宣传

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多媒体计算机的发展状况是出现这严重的差异化的,所以网络科技知识的普及也是当前首要面对的任务,而对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教育宣传上,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入手:可以在各个县区、农村等建立一些小规模型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培训场所,要做到面对广大群众时实施免费教育培训制度,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宣传力度,而针对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内容也是应当具有多样化,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众,采取不同的知识文化教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广大群众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能力[4]。

4结束语

要想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顺利的发展下去,也是一项比较缓慢又复杂的工程,不管使在农业信息化的存在、发生以及未来的发展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进程。而农业信息化是整个农业现代化领域中的重要核心部分,所以,一定要抓住当前这一全新的机遇,并针对于此,开展一些有效的实施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才能真正的推动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进度。

参考文献:

[1]程彦.浅谈加快安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2):11-12.

[2]沈秀平,冯志勇,苏振洪,等.浅谈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上海农业科技,2007(4):13-14.

篇7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篇8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24-02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人类正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讯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各行各业都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尚处于薄弱环节。目前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用充分的信息内容服务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统计,智能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定义,也没有准确的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但一般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1]。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多方面内容。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农业信息化内涵丰富,包括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化、农业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和农业生产调度、管理过程的网络化以及农产品经营的信息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业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信息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中国已经建立一些农业网站,基本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偏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但技术不配套,研究项目内容单一,网上信息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实用性较差。农村信息资源分散、重置,缺乏有效整合,农业信息系统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的运行机制,突出表现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规模效能。农业信息服务站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东西部差距明显,城乡差距明显。中国的农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不健全,农业数据库资源不仅数量少、质量低,时效性、共享性、开放性也较差。在同一个地方的涉农信息服务网站,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也分别属于不同的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造成信息系统以行政、地域、行业等条块分割的现象[2],并且各系统的数据库有着不同的数据结构和组织方式,给信息需求者获取和利用造成了诸多不便,形成了信息孤岛,难以有效地发挥这些信息资源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闲置。

2.信息时效性差、精确度不高。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强,而目前农业网站过时的信息较多,缺乏第一手信息和第一时刻发表的信息,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信息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信息资源的质量和精确度不高。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状况。

3.信息形式单一,沟通方式有限。农民对信息形式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目前农业网站页面静态的多、动态的少,缺少网站导航,信息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差,站点不够生动,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另外,农业网站提供与农民交流的手段很有限,通常只有Email等需要一定计算机知识的方式,农民因自身条件限制,缺乏与农业网站之间的沟通。

4.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当前农业信息,主要靠政府推动,服务主体单一,社会化、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农村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联成一体,从而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带动广大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优势产业集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生产,必然会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和提高信息获取效率的强烈要求,是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5.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化专业人才短缺。中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还较低,大多数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主动学习相关信息知识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动性差,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高,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求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既要懂信息技术,又要懂农业科技知识,同时也要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要既懂生产管理又懂市场经验,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信息。许多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因不懂农业知识而流失,因而具有农业信息技术开发能力的人才匮乏,难以进行大项目的攻关。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化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现有的信息工作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充分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影响农业信息化水平和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1.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基本装备和信息安全设施、信息交换体系等。农业信息基础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各级政府应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3]。完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引导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投入机制。

2.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从农业资源配置、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市场需求、价格水平、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政策动态等涉农环节和相关产业全方位开发信息资源,并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信息资源建设要以政府牵头设立专门机构,收集涉农政府部门、涉农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信息员等所提供的信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对农业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归纳、量化,依据管理和决策的需要进行整理加工。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信息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加强数据库建设,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种(植)养(殖)加(工)信息库、农机信息数据库、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等,开发利用各种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实现精确选种、播种、灌溉、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信息化、现代化。

3.制定、完善和实施相应的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首先,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遵循国际惯例,研究和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其次,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制定、完善惠农政策。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必须制定、完善一系列惠农政策,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使国民收入分配向农业倾斜,坚持并真正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新格局。最后,调整、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等多重风险,经常出现农产品“卖难”、“买难”及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所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当务之急。切实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培养一支系统操作能力较强,能规范地采集、处理、传输、应用信息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队伍,以农村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经营大户为重点,发展农业信息员队伍,要让县、乡专职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有位、有为、有利,使他们把农业信息化服务当作大事业来干。

4.加强农业信息化法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目前,中国关于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传播、、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农业信息化缺乏法律保障,不利于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相关立法与规章建设的经验,制定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加强培训,培养农民信息意识和农业信息人才。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广大农民信息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内在动力之源。因此,必须加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发和建设农业信息化培训教材和课件,形成专通用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典型示范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使农民从传统的封闭、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改变那种对信息的获取无所谓态度和对网络信息的怀疑及不信任态度,用具体的事例使农民认识到信息在现代农业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农民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内在需求。要多渠道、多形式对农业信息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更新相关知识,提高其信息服务水平。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兼职信息员队伍,形成农业信息人才网络,为农业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吕晓燕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4):51-54.

[2] 王亚东,等.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情报学报,2002,(2):214-218.

篇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 问题尤为重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XX)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虽然目前还不能就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达成共识,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信息和知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2)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3)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新术语相继出现,为农业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电脑农业、数字鸿沟等概念。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紧贴“三农”实际,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信息为农服务,必须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扎实有序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xx市xx镇是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镇,具有1520年的县级建制史。该镇农业、工业发展并驾齐驱,农业以水稻、蚕桑、甘蔗、蔬菜、水果为主,工业以水电、制衣、甘蔗化工、秸项目、等为主。xx已初步形成了蚕桑、丰产林、笋竹、甘蔗等农业产业基地。自古至今都是xx市西、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历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xx,先有xx”之说。

对于这样一个千年古镇,我们此次调研就是要对xx市xx镇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具体调研当地网络铺设情况,电脑普及情况,“信息大篷车”、“信息直通车”开展情况,村民信息化意识,村民利用网络信息等情况,并做出我们的反馈和建议,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服务农业信息化。

(1)调研对象:广东省信息产业厅、xx市科技局、xx镇政府农药店,

菜市场,电脑城,xx一中周边农村的养殖户、种植户(蚕桑基地,沙糖桔园等)以及散户。

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的浪潮已经由城市延伸至农村,全面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广大的农村已经成为信息化的主要阵地。党的十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思路,首次将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了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交融,发展智慧农业。“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已然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1基本概念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人们使用自然生态资源,生产生命物质确保人类生态发展的一种产业,其具备种类分散、区域性强等特点,随时间、空间变化,可复制性较弱,主要依靠经验实施。其中大部分弱势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得以克服,因此农业信息化应运而生。农业信息化是以网络、通信等信息科学为理论基础,以软硬件等信息技术为实践工具,科学调控农业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全过程,经济投入加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高级阶段[1]。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2山西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生产信息化稳步推进,但应用范围较小。近年来,山西省生产信息化稳步推进,尤其是设施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已不再是过去简易大棚的广泛应用,温室内部的环境监测与控制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室内外水、肥、药等智能化管理也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另外,农村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的远程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也得到不同程度应用[2]。但生产信息化应用范围仍不够广,在大田种植方面,动态监测、远程诊断控制、智能化育苗、农机设备的精准化作业等应用,仍局限于少数示范区域;在畜禽养殖方面,除个别大型畜牧企业,大多数小型养殖户仍停留在初始阶段,无法做到智能化喂养、育种等;在苗木养护方面,更多依赖人工现场施工,现代化设备的集成应用效果不佳,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2)经营信息化快速发展,但与东部省份差距较大。目前,无论是发达的东部沿海、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是发展中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全国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500亿元[2]。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西部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仍较为落后,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电子商务平台和模式层次相对较低;网上的期货交易、电子交易数据量较小,许多电子商务平台仍处在试运行或停止运行的状态。(3)管理信息化积极推进,但推广深度不够。目前,山西省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已经开通,信息系统已覆盖农业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气象监测等各类重要业务,并配套了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建设,大部分农村行政审批事项可以实现网上办理。但整体管理信息化的推广深度仍差强人意,视频会议系统尚未延伸到所有地市县,信息化对农资市场、销售市场的监管能力仍不到位,更多依靠的是人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推进较慢。农业发展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信息、信息共享等服务仍需要不断完善,市场监测、灾害预警的滞后性仍比较严重。(4)信息化全面提升,但信息服务能力较弱。山西省与“三农”相关的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各级政府主导、多部门多单位协作、社会团体参与的市场属性明显、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但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农村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服务的领域仍局限于政策宣传、信息采集及。由于乡镇的农村工作服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农民数字化意识淡薄,对智能手机、计算机、网络这些新生事物的接触和了解不够,对信息检索技术知之甚少,对信息真假甄别能力不强,垃圾信息、虚假信息常被当做有效信息错误利用,致使广大农民对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认可度较低,信息利用率不高,整体信息服务能力较弱。(5)基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仍存在认知偏差。截止到2016年,山西省各村镇基本覆盖宽带业务,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4Mb/s,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38%。各级政府引导、多部门协作、市场化运作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格局初步建立,但农民及基层服务人员的认知仍存在偏差,工作成效不明显。农业部在2013、2015年先后认定了两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农市发〔2013〕5号、农市发〔2015〕5号),共计106个,山西省全部空缺。农业互联网企业不断涌现,但其规模、科技含量、运营情况均不尽如人意。(6)人才储备逐年增加,但专业人才依旧匮乏。近年来,在政策、资金、平台的帮助下,农村人才引进力度逐年增加,农民的文化水平也大幅提高,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时对于涉农专业选择较少,择业则更少,因此真正的农业人才相对较少,信息化人才更是匮乏。

3山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1)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加强资金管理效能。资金投入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核心。首先,要开展山西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就需要各级政府认清发展形势,将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纳入政府预算,划拨专项资金,切实提高农业信息化的硬件投入、软件配套;其次,需要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争取其他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资金的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渠道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再次,需要协调网络运营商,对农村经济发展倾斜,落实网络资费优惠政策,降低农民享受信息服务的成本;最后,需要资金使用部门切实提高资金管理效能,把资金用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政府相关部门及群众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杜绝资金的铺张浪费。(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根本。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起主导作用,除了必要的资金投入外,还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效仿福建、海南等地区政务系统招标模式,利用一定的优惠政策引进腾讯、中国电信等大型企业,建设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另外,还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整合农业部门、气象部门、网络运营商、农资企业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共享的能力。同时,除了硬件投入还需注重软件建设。经常派驻农村科技特派员下乡,深入乡镇对农民及乡镇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指导;加强各级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完善网站功能,提升网络服务水平;鼓励农业类企事业单位,利用政府平台或自身建设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对国家、省市的各类农业优惠扶持政策、成效显著的网站平台等进行宣传和推广,重点扶持有经济实力、有社会信誉、有科技含量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整合优质资源,增强信息共享能力。(3)健全信息服务体制,完善农业信息化平台。健全的体制机制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把农业信息化工作纳入到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理顺和健全信息服务的体制机制,制定适合山西省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标准,完善各级各类农业信息化平台,让农民感受到信息服务的优势,也为政府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4)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人才培养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保障。一方面,积极做好“内培外引”工作,加强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人才引进和内部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内培”方面,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创造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学习机会,鼓励他们进行学历学位及信息化技术的深造,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农民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建设,让更多农民接触到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信息应用的能力,让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给自身带来的实惠;在“外引”方面,需要增强政策支持,提高信息员尤其是高层次信息技术人员的整体待遇,打通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职业上升通道,培养或引进农业信息技术人才,从而提高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农民作为农业信息使用的主力军,农民对信息资源认识水平、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信息化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农业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义务积极地做好一线农民的信息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民应用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1

1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湖南省是中国农业大省,地处我国中部,面积广,人口多,特别是农业人口多,当前农村人口4587.63万[1]。当前湖南农业规模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程度不太理想。农业经济发展还未达到一定的档次,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和省分还处于较低状态。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并逐渐意识到了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农村社会建设、“三农”问题化解的关键步骤,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和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等各种管理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也在不断地加大。当前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列入湖南“四化两型”社会建设之行列,作为全省农业发展和社会建设工作的重点。当前,湖南广电、电信、移动等,都在不断地支持全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断加大了对农村市场的投入,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多。“十一五”末期,卫星电视得到了普及,手机的使用也基本实现了全民化,湖南通信网络已实现了村村通,其中固定电话基本入村,乡镇几乎都安装了光纤电缆,有些近市镇的郊区农村也实现了光纤入村。当前已有100%的乡镇开通了宽带,有70%的行政村也开通了,全省共建立了5万余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形成了村、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网络全覆盖。各行政村中,电脑、卫星接收锅等硬件基本已全部配匹完璧。一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则能够通过集团号码等向公共相关信息,市、县级市、县、区等,则运用短信、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社会公共农业科技资讯。还有一些乡镇已独立建设了移动服务系统。特别是随着我国第三个超级计算机中心落户于省会长沙,湖南的信息安全设施已相当完备、完全,湖南CA中心已建成。

2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管理体制建设与部门分工不合理

制约农业信息发展存在着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管理的体制存在较大的弊端。湖南农业信息化涉及的部门较多,如省政府、省农业厅、省科学技术厅、省信息产业厅等。多个省级部门共同参与,必定导致问题产生,一方面,其管理实施中总是出现“无头”领导或者“多头”现状,这是作为下级农业部门最困难的问题,也是农业信息化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当某项信息工作被单独列举出来,并以项目的形式立项时,对于资金分配的问题就总是难于协调,各个部门都想争取资金,从而导致项目混乱,最终不得不放弃。还有,由于职能权限问题,各部门在采集信息资源时对其进行推广应用时,局限于本部门,无法进行统筹兼顾,使得农业信息化推广工作无法展开。

2.2农业信息实用性差

目前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普遍性存在的问题是在向公众提供的信息产品当中,较为通用的普通信息太多;真正权威性、可用性、稀有性的信息则相当少;按照自身意图的自身实际开发信息资源则更少。很多农业信息并不具有实际意义,而是停留在表层,对行整个农业行业的未来情况并没有做细化预测与分析。特别是能为农业生产者、农产品经营者、农业企业投资者等直接提供服务的信息产品非常匮乏。另外,很多农业信息产品没有价值,它们只是向市场推出了当前较新的技术或信息,而对于这些新技术和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否实用,却并未作详细调查,导致供求结构失衡。

2.3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但偏远落后地区面积较广,由于省域内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均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现有的硬件设施落后,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形势,当前还尚未形成能够支持信息釆集、处理、分析、的相关技术。比如说,电脑数量不够,特别是农村地区太少,网络基础不健全,光纤光缆的覆盖率不理想,据湖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指出,2012年湖南省的网络普及率低于61.9%,,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共有电脑用户约6000余户;但农村的电脑用户数不足总数的1/3,电脑普及率仅为6.67%。

3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探析

3.1加强农业信息资源融合

农业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一种,其更新速度、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信息资源的质量,都将直接影响着信息服务效果。因此,政府部门要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适合农民的客观现实需求,提高农业信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广大农民群众和广大农业信息需求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首先要加强信息采集点的建设,结合“三农”建设对信息的总体需求采集,要着重考虑和兼顾“农业经营管理、农民生产生活、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领域。其次要对信息进行严格筛选与加工处理。而且要在这个过程实施中制定统一的标准,对所收集的数据不断规范。再次要搭建各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最后利用网络技术强化信息化资源再次融合。

3.2加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度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民开始接触电脑,并不断丰富自身技能水平,提高电脑等先进技术的操作使用技能,当前许多农民具备了电脑操作技能,且有些农民的电脑操作水平明显提高,也有许多农民将电脑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中,电脑自动控制技术也已逐步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中,瞬时间,农业生产逐渐实现自动化。要大力开发适用地区性农业生产管理的电脑应用系统,这些软件系统的开发成本虽然比较高,但能够为设施化的栽培、工厂化的管理、产业化的经营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因此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农业电脑操作系统的开发投入。这些信息系统运用于农作物生产、管理中,可以大幅度节约农业生产和管理成本,且能增加效益,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能促进精准农业的全面发展,并可保护生态环境。

3.3强化政府的领导与监管作用

首先,要加强政府部门的领导与监管能力建设,特别强调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所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使农业信息化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切领域,使农业信息化所具有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要加强广大农民和农业信息用户的个人素质建设。结合当前农民所具有的信息化能力的实际与信息需求的实际,把信息数据按要求编辑成信息快报,择期或便期公告。不但要将已分门别类整理好的信息有针对性向农民提供,还要帮助他们将自身所获取的信息再给更多的农民所知,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互动式的交流,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再次,要加强政府职能建设与转变。政府与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者与农业市场之间应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依托信息服务为基础的桥梁构架。因此要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12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指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它具体是指信息、知识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发展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传统的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主要是借助于先辈和自身经验的积累,生产活动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整体来说效益不高,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防控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同时拓宽农民生产的技术来源,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

2.促进农业经营市场化发展。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建设有利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民可以借助信息平台上的有效信息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农业网上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3.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传统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区域产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效益。然而这些必须借助农业信息平台,农业信息贯穿于产业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生态农业不再只是简单局限于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它是在良好生态环境下追求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化发展。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不断提升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进程农业集约化生产,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检索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在农业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精细农业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业信息建设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信息化建设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城市,几乎较少关注农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十分有限,进而导致农村信息基础建设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村的广播、电话基本上全部普及,但是传统媒体传递的信息量远远赶不上现代信息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因此农村的网络信息建设还十分艰巨。据相关数字资料统计显示,现在我国农村很多地区没有利用计算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十分滞后。

2.农业信息资源欠缺。农业信息资源欠缺包括两方面,一是质上的不足,二就是量上的不足。虽然近年来,农业网站的数量不断在增加,但是现在的农业信息网站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小、信息分散的网站,难以积极指导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信息采集指标不规范,信息处理手段较为落后,缺乏内部的信息整合,整体利用率较低。

3.农民信息资源消费能力低。首先当前的农业信息获得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支付硬件基础设备的费用,而且信息运用仅仅出于基础阶段,难以切实指导农业成本收益,进而导致农民消费意愿不高;其次,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这也影响了他们对农业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最后就是农村封闭的社会环境对外来新技术的信任度不高。

4.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既了解农业基础知识又懂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的软、硬件条件都不能满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农村的基础条件非常落后,人才吸引度不高,现有的技术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制约了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整合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因素,重点引导通信企业的参与,拓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渠道。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广校、乡镇农业信息站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密切合作,彻底改变农村信息服务滞后的问题,彻底改变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2.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欠缺包括两方面,一是质上的不足,二就是量上的不足。为了丰富农村信息资源,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开发统一的信息采集软件,努力提升信息采集的实效性;还要加强农业信息的共享机制建设,避免农业信息网站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强信心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3.不断提升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农民信息消费能力过低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我们必须从各方面着手,有效提升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首先要加大农业信息的宣传力度,加强科技兴农的普及工作,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科技的重要性;其次还要激发农民信息消费的积极与热情,加强对他们的技术培训,提升他们应用信息的能力;最后还要向农民提供信息便捷化手段,积极拓宽农业信息化渠道,逐步降低信息消费价格,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

4. 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关键在于人才,所以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积极和专业院校进行人才合作培养,培养一大批掌握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另外还要利用各种形式对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培养现代化农业信息人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