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1:08: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职计算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职计算机论文

篇1

2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困境

2.1教育方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式和市场需求及时展步调不一致,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授课方法落伍。国内计算机教育课程建立的时间还不够长,部分在中职院校任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因为毕业时间晚且缺乏社会相关岗位从业经验的关系,使之还没有足够的具体实践经验来为学生授课。其次,时代的进步会不断的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而教师对新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及时地跟上步奏,依旧将一些比较老旧的专业知识作为授课内容。

2.2办学条件匮乏,硬件设备陈旧。计算机学科教育和其它类型的学科有所不同,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辅助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和操作。因此,就必须保证学生们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来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一些中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购置足够多的计算机来为学生们提供充裕的实际操作练习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接受纯理论教学,并没有能够将理论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失衡,自然达不到就业单位需求的岗位人才标准。这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无法找到相应工作岗位的原因之一。

2.3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即便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设备已经达到了教学标准,但仍旧存在问题。例如教学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够合理,以及教学方向偏离,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等问题。中职院校是为企业和单位输送岗位人才的重要渠道,现如今企业对岗位人才要求高,而当下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立上存在缺陷,并没有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使得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形式化。

3如何构建市场需求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

3.1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中职院校首先应该重视师资团队建设以提高教师的相关专业技术水平和授课能力。大力支持计算机专业教师在闲暇时间投入到社会当中去,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去不断摸索和学习,目的是让教师们适应自身专业变化的节奏,了解当下计算机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进一步调整教学方式,为学校提供可行的教学参考,使之研究出一种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教学方针。

3.2构建基于现实需要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分类教学。例如图1所示,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分类。

3.3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极其强调实践操作,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少,以理论为辅,实践为主才是计算机教育的核心。首先,计算机技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更新速度的迅猛,新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中职院校必须让计算机教学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新的技术不断的渗透到教学方案当中去。其次,跟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有很多,层次不一,每一个工作都需要能够纯熟应用相关技能的操作者,这就需要探究出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达到理论知识引导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实践过程的重要性,有条件也可建立计算机实训基地(如图2),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环境。

3.4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以企业需求为原则定位教学方向和目标才是职业院校培育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这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学生与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现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的关系,以对接的方式联合培养教学,学校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操作环境;企业也可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考察和指导教学,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效果,为学校的教学方针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而且还能让企业对学校形成一个督促作用,从而改善学生们学习效果。

篇2

当前的社会思想和录取体制决定了中职学生的整体文化课水平偏低,尤其是英语成绩。通过对新生的摸底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中考英语成绩不及格,其中50分以下的占了将近一半,80分以上的几乎没有,许多同学的英语水平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有的甚至连字母都写不全,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阅读和交流。英语无用论在中职学校是很普遍的,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专业是计算机,英语只能算“副课”,学好学坏都无所谓,学好专业才能找到好工作。在英语课堂上,有看专业书的,有睡觉的,甚至有存心捣乱的。许多同学是冲着对专业的兴趣来读书的,没想到还要和英语打交道,主观地将英语学习和专业课的学习分开,这更加重了对英语的忽视。

1.2教材难度大

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是供学完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英语的学生使用的,而现在的中专生在校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有的甚至只有一年半,根本就没有时间先学基础英语再学计算机英语,所以许多学校就直接给学生开设专业英语,其难度可想而知。抛开教材的因素不说,计算机的专业性也决定了计算机英语的难度是很高的。计算机英语是科技英语的范畴,它的特点是:专业术语多、长句多、被动句多、祈使句多、合成词多、一词多义等;文章的结构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于许多阅读都存在困难的同学来说,无疑就是天书。

1.3重课堂轻实践

现行的中专英语教学仍然是沿用了初、高中的英语教学模式,教师多注重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和对单词及课文的记忆。课堂上老师多进行句式的讲解、文章的翻译、词义的区分。老师讲的多而学生练得少,不注重将所学的东西与学生的专业操作联系起来,学生缺乏对专业语言的实际理解,只能是看了文章然后想象。学到最后学生的感觉是:英语是英语,专业是专业,根本就联系不起来,更不要说相辅相成了。学生学英语的动机也就变成了应付考试,获取学分了,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计算机英语教学要与实践紧密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同样计算机英语教学也要强调实用性,要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通过实践让学生学到鲜活的语言,实用的语言,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专业课学习的能力。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将计算机英语教学和专业实践结合起来。

2.1实物教学

传统的计算机英语教学在学习计算机的硬件设备时,教师通常在黑板上写出计算机硬件的中英文名称,如鼠标mouse、键盘keyboard、显示器monitor等等。而在对计算机内部的硬件进行介绍的时候,学生没有见过实物,很难确切的了解。学生知道芯片是chip,却没有具体的感觉,当我们将拆开的旧电脑展示给学生看时,他们就很容易地将所学单词对应到相应的硬件上去了。学生通过重复的记忆确实能记住这些单词,但是当我们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房,让他们坐到电脑旁边,能看到所有的硬件设备,再用英语列出每一个硬件的名称时,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教学效果,都是绝对不一样的。

2.2充分利用计算机教计算机英语

教材中对于常用的计算机软件都用课文进行了介绍。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很难搞懂其中复杂的逻辑关系和对应的中英文菜单。但是如果利用计算机的话,效果就很不同了。以教材中的Windows这篇课文为例,文章介绍了它的图形用户界面、窗口、菜单以及下拉菜单的组成,几种版本之间的区别。当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既抽象又枯燥,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在计算机房,这篇课文的教学就很简单了。打开计算机学生就可以看到图形用户界面;双击图标就能了解窗口;点击每个菜单就能了解其组成;演示几种不同的版本,其区别就一目了然了。同样对于教材中的系统软件、字处理软件、数据库等这些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学。

2.3现学现用

计算机英语教材中有电子邮件和因特网两篇课文,文章都介绍了它们的功能和用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虽然学生能将文章弄懂,但是对于相关的中英文对照和英语描述的操作步骤的理解还是很模糊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学课文,在学生学会了课文的大意以后,让他们按照文章中所讲的方法发送一封电子邮件,连接因特网并搜索一份材料,然后将自己的步骤用英语作好笔记。这些操作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他们很乐意这样做。实践表明:操作的过程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不少学生对计算机英语逐渐产生了兴趣,有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还主动展示自己的英语操作笔记。

2.4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计算机的技术飞速发展,因此计算机英语的教学也要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运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来教学。现实生活中,学生更愿意使用电子邮件来交流。电子邮件作为常用的通信工具,使用非常方便,而且免费,学生的问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老师用电子邮件回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将英语课本知识和专业课知识有效的融合,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样我们可以运用像“博客”这样的平台进行辅助教学。现在的许多网站都能提供免费的“博客”空间,完全可以作为师生学习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上传计算机英语学习资料和作业,开展英语学习交流论坛,学生能自由提问,老师能及时回答问题,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然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力。

2.5由实践到课堂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践课的机会很多。我们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将上一节课的操作内容用英语表达出来,重点在操作的步骤和屏幕英语以及下拉菜单的翻译。如学生刚上完了排版设计,我们就可以让他们列举出所有的下拉菜单的英文名称;用英语完整的描述编辑一个文档的过程;用所学的屏幕英语描述操作过程中计算机上出现的提示语言。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温习了专业课又巩固了专业英语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篇3

2中职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中职教育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3],决定了中职教育以培养一线的技工和服务人员为目标,同时为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在教育目的上需要达到一定的技能目标,也需要掌握方法目标。为达到上述两个目的,中职学校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上应走在前列,采用时代性的技术过程和资源创设环境,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从观念到实践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2.1定义的误解。教育技术在我国的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在过去十余年间,不少地区与学校对教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知识能力的培训,但是在实践中反映出对教育技术定义的误解:认为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计算机,就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

2.2操作环节机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局限,表现为用电脑玩花样、重形式。在操作环节上机械,只是将书本简单的“复制”到电脑上,将电脑单纯的作为了显示器,按照课件内容安排教学活动,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效调整课堂。学习方式未发生变化,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降低。另一极端体现是在教学活动过分依赖信息手段而摒弃传统手段。忽视教育技术的运用目的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它们在本质上是辅教育手段。

2.3缺乏交互,资源单一。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交互,学习过程虽然因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让学习更便捷,但学习的形式上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活动过程中得到的反馈信息有限。在教育资源的选择上单一、薄弱,对资源的利用仅是对教材的普通延伸,使之不能因材施教,提供学生喜欢的资源。

3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根据使用量进行付费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可用、便捷、按需网络访问形式,通过网络资源配置的共享池,提供了简单、快捷使用资源的服务。云计算有弥漫性、分布性和社会性特征。云计算的简单技术已经在网络服务中应用得很广泛,如电邮、搜索引擎等。云计算的特征决定了云计算服务的共享性、同时性和交互性,按照云计算的最普通的解释,它的目标是把一切都拿到网络上,云就是网络,网络就是计算机。如今云计算技术也逐渐在开始改变信息产业的格局和人们的工作生活模式,例如Google的GoogleDoc和GoogleApps等产品,用上了许多远程应用如Office文字处理而不是用自己本地机器上安装这些应用软件。

4云计算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教育的发展需要新的教育技术,刺激了教育的发展。云计算的发展带来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技术也必然会进一步发展,利用云计算技术,整合教育资源促使教学方式的变化。云计算教育是开放性的学习,它让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贯穿一体。创造了全程式终生化的学习环境和模式。MOOC是美国2012年兴起的一种开放型网络教育课程,如今在全球范围越来越普及,因为MOOC课程更具有自主性,课程更容易让学生使用。这些特性都是云计算环境所带来的教育模式的优越性。云计算教学特点如图1所示。

4.1学习的移动化。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发展特点是移动化,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也是移动化。如今移动设备终端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在移动通讯中发挥了更多的作用,在这种大趋势之下,作为教育者与其如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不如利用移动设备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让云计算应用在所有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之中。

4.2学习资源的交互式转变。在云环境下的移动化学习模式,学习资源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主要由教师提供,传统课程的内容是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选择上存在着被动性。在云计算环境下的教学,学习资源的选择更具有自主性,学习内容的提供者不再只是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角色也发生着变化,不仅是学习者,也可能是学习内容的提供者,学习资源的准备者。学习资源将是交互式的,并在不断的更新发展。

4.3非正式化学习与社交化学习。在云计算环境下,学习将更加的非正式化,因移动终端的使用,可以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托互联网技术,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对知识进行更新和储备,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期之内,在课余以及假期学生均可以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放教师,使教育目的更有效的达成。非正式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共享资源的同时也补充新的资源,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或者成果。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和回应,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及时的回馈,达成同侪审查、协作学习的结果。

篇4

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前提是要分析中职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和业务流程。T3企业管理信息化教学软件就是根据这两条线来设计的财务业务一体化软件,在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同时,按企业内部要求对操作人员进行分工,不同的操作人员分管不同模块。这种设计使会计电算化岗位与职业岗位相对接,而且使学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是在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模块的进一步细化,先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然后在模块下进行项目设计,在项目下再设计出具体的工作任务,教师每节课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做。这种设计思路使每一节课的任务明确,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对接,学生在完成工作内容的同时锻炼了职业技能,提高了职业素质。

二、教学方法

1.讲练结合法

少讲多练,技能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应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进行,教师先进行课堂演示,然后由学生练习,教师演示一个任务,学生练习一个任务,有问题教师可即时指导解决,令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组练习法

首先让全班学生自由结合,六人一组;然后进行组内分工,每个人扮演不同角色,如电算主管、审核记账、软件操作、采购主管、仓库主管、销售主管等;任务完成后,再进行角色互换。这种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会计电算化岗位和内部控制的要求,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3.逆向操作法

中职会计电算化有严格的程序和步骤,处理一笔经济业务要经历多个步骤,操作者如果到最后发现第一步出现错误,就要一步一步取消操作,然后重新开始。如果学生只知道正向顺序,不会逆向操作,在实训和工作中遇到问题就会手忙脚乱。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设计一些小错误,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一步步纠正错误。

4.“小老师”辅导法

技能课上,教师辅导学生量很大,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教师感到疲于应付,辅导效果也很差。“小老师”辅导法就是每组选一名技能较好、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老师,辅导本组学生,解决不了的难题,再由教师辅导。

5.展示激励法

篇5

二、课后应用

篇6

二、技能大赛使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严师出高徒。技能大赛能否取得成功,指导教师起关键作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普遍存在着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践技能的倾向,教师不熟悉行业、不熟悉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实践操作技能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的前提下,教师首先要大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操作水平,不然在技能竞赛中取不了好成绩。在备战计算机技能大赛时,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根据比赛项目技能要求合力开发了“综合布线”、“企业网搭建”等项目的模拟题,供学生在赛前进行训练,由点到面,从理论到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教师自己参赛和指导学生参赛,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成长。要将大赛项目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无疑对教师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钻研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有机的链接大赛项目的技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教师全面参与,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从研读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竞赛目标、竞赛标准到指导学生参赛,结合岗位要求,督促教师自觉转变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把竞赛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从而提高了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

三、技能大赛推进了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

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大多反映的是当今社会比较前沿的岗位需求,这让中职学校渐渐意识到当前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已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课程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中职学校要跟上信息发展的速度,必须要更新教学内容,与社会接轨,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篇7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懂技术的职业技术人才一直是政府引导职业教育的方向,也是评价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场视角下计算机平面设计职业技术教育,知识、技能、素质必须协调发展,不可偏废[3]。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职业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根据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体制,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领域,面临当今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而这时的职业选择将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因此,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既要考虑到中职生毕业后立即就业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一部分中职生继续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需要。

1.2符合中高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

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专门组织编制和审定统一的课程体系,它决定一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主要体现在不同阶段的教育性质和培养目标,制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等;其次是地方课程,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职业技术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地方适应性;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主要有本校或校际之间的专业教师通过对本校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主体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权限和侧重点不同,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1.3中高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以及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要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根本;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在普通高专的思维惯势下,对中职知识结构的扩展、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技能评价,以及招生制度上体现出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基于中高职一体化视角下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2.1正确认识中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当前职业学校在校生一般在15~21岁,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处在个性发展和人格成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家庭、心理、情感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需要在选择的过程中学习和完善自己。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生一般为15~18岁,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他们的心理状态还不成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中职学校在指定培养目标时,既要与整体目的保持相对一致,又要使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既要考虑到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需要,又要照顾到大部分中职毕业生工作所要求的基本文化与一般技能需求。根据其身心特点把握好职业观、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为其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建立系统的中高职一体化视角下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体系

解决与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首先应解决好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接轨,注重二者差异性。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因而培养目标既具有一致性也具有差别性。当前中高职培养目标忽视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存在着能力培养的重复现象。其次要体现出层次性特点,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如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主要面向设计公司、广告设计公司、印刷设计公司、品牌设计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以及具有平面设计部门或平面设计岗位的企事业单位等行业企业,培养掌握平面设计人员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在高层次、高技能性,强调培养一线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4]。二者基本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教育在高新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要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

2.3建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并不是源于工业化进程的自然需要,人们往往把它作为普通国民教育的一种附属、一种补充。在课程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培养目标的需要,而是强调职业教育学历与普通教育学历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层次上的可比性,强调课程结构的学科特性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脱节,失去了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要打破学科本位的传统课程开发模式,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式和项目式课程结构体系。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个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不同,根据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特点,将课程分“宽基础”课程、“厚专业”课程和“活模块”课程等三大类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其次,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如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要求通过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计算机中级操作员考试等。职业能力的对接是中高职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中心,科学设置学生职业技能考评方法与手段,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同时强化行业和企业部门之间的积极协作,通过学生每年到工厂和企业参加见习和实习,以及由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到学校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对职业资格的考核与管理,使职业资格证书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的认可,这样中高职课程的无缝衔接才会成为可能。教育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群体设置不同等级的职业技术资格证,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根据职业分类、标准与鉴定考核要求,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能力标准和人才层次结构,实现职业技能的全面对接。再次,加强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素材的教材化研究,编制层级教学单元和职业教育教材。按照不同职业对人才职业技能要求层次的不同,制定出职业教育的标准教学单元,并按照程度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采用较低层次,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采用较高层次。课程衔接体现为教材的衔接和教学目标的衔接,根据不同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设计教学单元,进而设计成不同的学历层次,使中高职课程的层次分明,并有教育部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统一编制,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统筹管理和宏观调控。

2.4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联系

首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必须紧跟企业生产实际,根据中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各自的培养目标,对于中高职相同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广告设计、速写与色构、Photoshop制图、网页设计、CorelDRAW/Il-lustrator、Autocad课程等,以中职学校教师为主体,高职学校教师参与进行课程开发;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其他课程,以及不同课程在实践中的联合应用,如Java程序设计、Photoshop、dsMAX课程、ado-bepremireCS4、adobaftereffectsCS4实训项目、数码摄影及后期特效,由高职学校教师为主题进行开发。在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课程上,中职学校重在从业证和初级证书的课程,高职学校重在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的课程。中高职学校教师联合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案例、微课教学、试题等,供区域内全体中高职学校共享共用。其次,实践教学,在实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中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础可统筹建设和使用,在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为行业、企业及其他成员学校教职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服务。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课程体系,可实现学生在中高职之间课程互选,所取得的实践技能水平评价和学分能互通互认。实训基地也可以扩大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中高职院校、企业合作共赢的利益融合体。再次,师资队伍,通过汇总区域教师信息,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专制教师信息库,采用柔流的形式,允许教师校际兼聘,鼓励优秀教师跨校教学,逐步实现区域内中高职学校教师的互聘共享。中高职院校根据各自需求,统筹聘任兼职教师到学校讲课、指导学生实习、开设讲座、参与专业建设等,实现中高职学校间兼职教师的互聘共享。

篇8

2目前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主要使用的计算机技术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之中。其中,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了电视节目制作发展新的契机。目前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广泛使用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计算机图像制作技术

随着各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在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之中,可以使用专业的计算机绘图软件实现电视节目的图像绘制过程,这就使得工作人员不用再去使用手工进行绘制图像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而且经过电脑技术绘制出来的图画比人工绘制的图画更精致,有效地提升了图像制作的工作效率。

2.2计算机剪辑技术

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可以实现对要进行修改的图像和视频片段的自动化跟踪修改,这样可以有效的修改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电视节目制作和计算机三维数字技术结合的有效手段。

2.3计算机特效与摄像机的匹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三维特效技术也广泛的应用于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之中,这就使得节目制作过程中可以更有效的实现对原始摄像文件的跟踪处理,解决拍摄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

3目前电视节目制作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节目制作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已经成为了电视节目制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电视节目制作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是电视节目制作虚拟化方向,目前所广泛使用的虚拟演播室技术就是电视节目虚拟化的杰出代表。所谓虚拟化,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为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一个逼真的虚拟空间,将要拍摄的剧情放置于这个空间之中,就可以克服许多拍摄场地的限制;第二个方向是电视节目制作网络化方向,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分享和交流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各个视频制作系统链接在一起,可以极大的促进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效率;第三个方向是电视节目制作信息化方向,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电视节目信息已经可以通过数字处理实现高质量传输,再加上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处理,就可以把最优质的节目呈现给观众。

4目前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电视节目制作提供艺术加工效果,在这个该过程中,节目制作人员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绘制的图片进行艺术加工,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给观众美的享受。2)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电视节目制作的后期加工工作,计算机技术可以灵活的把电视节目资源快速处理,有效的避免橡胶模孔距错位。3)橡胶模密封部位的安装。密封胶条采用“∞”行铺设,需要连续不能有间断。螺栓安装时严格按照垫片顺序进行安装,避免螺帽紧固挤伤橡胶模。密封膜的安装完成后,T挡板和活塞挡板上要注意不要放置不必要的东西,不慎落入密封间隙处物件必须清除干净。密封膜安装完成后,使调平钢丝绳与活塞连接,固定在滑轮支架上的调平配重块也松开。另外容量指示用的钢丝绳也按原样恢复,使送风机与气柜连接并送入空气。在密封安装部位涂上肥皂水,进行密封检查并确认没有泄漏。确认无泄漏后,再送入空气,使活塞上升到满量并查看密封膜的工作状况,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无异常为合格。

4结论

在进行20000m³干式气柜安装施工过程中,是复杂而繁琐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安装工序才能提高安装施工的效率;采取得当的安装方法才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对安装中的关键部位进行定点监控,才能保证20000m³干式气柜安装质量。参考文献[1]武汉炼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图纸[Z].[2]GB50205钢结构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3]GB50128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S].[4]CECS267:2009橡胶膜密封储气柜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S].作者简介黄玉河(1971-),助理工程师,1999年6月30日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化工与石油机械工程专业,现从事大庆石化建设公司生产管理部项目管理工作。提升了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效率。3)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实现电视节目制作的资源共享,有效的节省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传输过程可能带来的人力物力资源消耗。4)利用计算机技术的虚拟演播室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现实场景中无法做到的特效场景效果,增强电视节目的逼真性。

篇9

传统的讲台、黑板仍然是许多中职学校所依靠的讲学方式,而不是让学生上机操作,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会因为实践性的不足,而导致社会各行业发展所需的网络技术人才无法培养出来;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知识与实操能力,会因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他们在毕业之后的工作上能用到的不多,往往需要他们面对的是全新的硬件、软件系统。

1.2不合理的教学评价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教学考核,但是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核又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例如某些学校仅通过理论考试来进行对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总结,而且就算把实践考核加入其中,学生们的真实水平也无法通过实践考核的分值比例等合理地反映出来。所以,评价的标准需要我们来重新制定,这个标准的内容要包括知识考试、日常作业、操作实践、等多种考核手段,并且这条标准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能一成不变,对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上能够起到积极有效作用的一定是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

2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应用

2.1整合教学所需资源

2.1.1选择或自编优秀教材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脚步,而且与计算机相关的教材在市场上的数量太多,质量又差强人意。因此,中职学校选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材时应该格外谨慎,要充分考虑本校教学情况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除了这种方法外,学校也可以采取自行编制教材的方式。这样一来,在教学过程中的老师可以将教材上的不足之处,及时向学校反映,学校就可以依据市场上教材的变化以及学生的需求及时改进当前教材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在校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时俱进、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

2.1.2充实课堂内容资源

根据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不同,学校各老师要从性质及关系着手,秉着新技术、新理念的思想来综合修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来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按照教材进行讲授,最好是分块来讲授整理好的授课内容,并且要精讲、细讲关键的章节,必要时可以省略与中职生就业没有紧密联系的内容,以便于学生对学科的规律及实际用途的了解可以更加深入。

2.2优化教学所需手段

2.2.1开展项目教学

某个教学活动的展开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这便是项目教学。学生可以通过项目实地教学来学习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将学习过程中每一章节的难点和重点都全面把握的目的。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必须做好的工作,这份详细地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应该学会的内容,并且由此对学生做出的相对要求。除此之外,要想达到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提高、为学生指出逐渐走向成功的学习方法的目标,教学项目就必须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2.2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使学生真正得到专业顶岗实习的实践机会,学校要积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让企业提供更多上岗实习的机会,因为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还能通过亲手操作发现并及时纠正在学校学到的某些知识存在的缺陷和弊端。

2.2.3培养学生自信心

大部分中职生都觉得自己比普高生矮一截,因此一些悲观、孤僻、消极等等的负面情绪便由此而生,更有甚者心理会出现扭曲的现象。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的了解自己学生内心所想,及时的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情况来量身订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学习计划,并且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使其能够顺利地将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

2.3强化实践环节教学

2.3.1通过习题强化实践教学

注重习题训练是计算机教学的特色,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教材和课堂上的知识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就要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有哪些地方不了解,从而能够及时的查漏补缺,具体来说,就是重点讲解重点问题,重复练习集中性问题。

2.3.2通过上机强化实践教学

像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样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的课程,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相当困难。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每个教学的细节多费功夫,精心设计,使课堂理论与上机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篇10

虚拟技术,简单来讲就是一台普通计算机上模拟出若干台电脑,而模拟出来的电脑可以不受干扰的独立运行。虚拟机的虚拟硬盘是以计算机上VDI文件形式保存在真实计算机上的,因此对于虚拟机硬盘的读写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虚拟机相关文件的修改,因此,虚拟机在硬件的底层操作是完全可以以假乱真、安全有效,如进行硬盘的分区和格式化,即使在操作过程中失误,也不会产生其它影响。虚拟机具有一定经济性,一个电脑能运行多个虚拟机,一个虚拟机可以安装多个操作系统,减低了学校的投入成本。另外,在中职学校许多计算机课程中都需要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操作系统,虚拟机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客观条件,在不安装所用系统和插件的环境下进行各种实验操作,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整体水平。

2虚拟技术的必要性

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当中,我们对于虚拟机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总结出了虚拟技术对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首先,虚拟技术打破了学生传统学习中的二维限制,即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我们以往的教学当中,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必须要有大量的网络设备来做支撑,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基础设施的薄弱,学生们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来接触网络设备,基本上在下课之后就无法进行实验了。虚拟机就不同了,它的经济性和便捷性使学生用自己的电脑就可以安装虚拟机,继续进行实验。其次,虚拟机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编程,由虚拟机提供模拟的测试环境,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测试程序的健壮性。同时虚拟机又可以自己组建局域网,模拟出网络环境,进行数据通信测试。最后,对于学校而言,正如前面所讲,虚拟机很好地解决了学习硬件不足的限制,为学校解决了一大笔开销,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虚拟技术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3.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

中职院校的经费并不多,计算机设备相对较少,公共机房通常情况下都是各个专业共同使用,很少会有专用的机房用于家算计算计课程的教学。因此,计算机课程中的很多操作,如BIOS设置,就不能进行实践的演示。虚拟技术的应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虚拟计算机独立的硬件设备来进行相关的操作,由于不会影响到主机,因此就可以放心地进行破坏试验。对于以往课程中那些不允许学生直接操作的情况,例如:磁盘的分区、格式化、重装系统等容易出现破话问题的情况,机房大都不允许此类操作,那么在虚拟机的帮助下就可以完成以上操作,然后再进行恢复,而且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3.2操作系统的教学

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人才也慢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且在社会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当下,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系统平台是以windowXP、window7为主,掌握这两种操作系统是学生必备的技能。在培养学生多种系统操作能力时,虚拟机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够进行多种系统的安装,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操作系统的教学中,除了一般的操作,如常用Shell命令和Vi编辑器的使用,还有安装Linux等较为危险性的操作,一旦操作不当,就可能造成数据大面积丢失。而在虚拟机情况下进行安装,则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3.3网络实验的教学

网络实验的教学一直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难点。这是因为网络实验教学需要较高的试验环境和试验设备,在局域网组建。远程共享等方面的试验的技术也很难理解,必须依靠多台计算机和多种设备作为基础进行试验教学。虚拟技术可以在学校硬件设备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虚拟机以及虚拟网络相关参数文件进行共享,学生们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试验,降低学生网络试验成本。网络安全是虚拟技术中的重要一种,也是网络试验教学中必备的环节。过去,在缺乏硬件条件和虚拟技术的时候,老师只能根据课本用黑板书写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而通过虚拟技术不仅节省了硬件投入,而且更加的方便快捷,只需要直接在虚拟系统上植入病毒程序,让其攻击系统,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看到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3.4试验辅导与作业检查

虚拟机软件自带有屏幕录像功能,能够自动地记录和保持操作过程中系统的屏幕变化。老师可以制作试验视频课件,让学生按照视频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操作。同样,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一功能的特点,将自己课堂中所作的操作作为视频形式保存下来,既能以备日后重温和检查,也能让老师根据自己操作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指正与辅导。通过老师的检查与指正,师生之间可以直观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11

一是专业教学要适应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与更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有别于其它的一些专业,它可以说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专业,不要说一年半载,就是一两个月的时间,计算机的发展就可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社会对于学生的需求自然也就会发生变化。那么,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就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在课程的设置上不断更新,满足学生对于知识需求的更新,满足社会对于学生能力的需求。在2000年,我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网络基础》课程,主要是学习怎么上网。当然现在的学生也仍然学习这门课程,不过,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都在Inter—net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对于网站设计、平面设计等方面的能力需求更多,因而我校也相继开设了《Dreamweaver网站建设》、《PS平面设计》等相关课程。

二是专业教学要适应学生的整体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阶段中职学校的学生与2000年以前的学生相比,他们是一批出生在物质条件丰富的90年代、成长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的“新新”人类,他们自记事起就不断地从各种各样的媒体中接受新鲜的事物,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多元化,在应试教育一关一关的考试过程中,造就了他们不喜欢枯燥死板的数学、不喜欢死记硬背的英语、不喜欢生来就学的语文……他们喜欢个性凸显的超女好男儿、喜欢活力四射的姚明刘翔、喜欢从游戏中学习桌球的玩法……总之,他们的特点是:爱玩不爱学、好动不好静、能够接受寓教于乐、强烈抵触本本教法。

想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中专校专业课教师,必须要分析好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在时展基础上而产生的巨大变化,抓住这些变化的特征,才能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因课而异

因课而异是指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特色鲜明的不同教法。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既有别于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也有别于普通初、高中的计算机课程。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更强调理论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因此,计算机原理类的基础课较多;初高中阶段的计算机课程更多是基础知识上的动手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类的课程较多;而中专校的计算机课程强调更多的是专业“上手”能力,即毕业参加工作后对于某类具体的工作能够上手就做。但并不是这些操作性的课程都一步一步地演示操作方法就能适合学生、满足学生的。基于这样的分析,我将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以下两大类:原理类操作课(如《VB程序设计》、《网络布线》)、目标类操作课(如《网页设计》、《PS平面设计》)。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需要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方法。对于原理类操作课,它是一种相对客观性强的课程,比如《网络布线》中让学生练习做水晶头,这虽然是一种操作性课程,但这种操作是固定的,因而需要使用“重复练习”的方法进行。但《网页设计》这类目标类课程就不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这类课程中需要自始至终的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创建网站。而这是一种创造性的任务,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设计思路。因此,需要使用“基础为本、创新为主”作为授课方法。把基本的操作内容讲授给学生,更多的是在每节课中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让他们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在这一过程中,或许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恰当的引导,使之能够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不是更好吗?当然,对于同一类课程,不同的具体课程也要“因课而异”,采用不同的教法。

3、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是指对于同一门课程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每一位学生可以说都是一种人才,但不会是全才。某位学生可能在计算机编程方面表现的不是很好,但是在计算机平面设计方面却表现出很大的优势。教师要能够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Flash平面设计》这门课程讲授时,初始的基础动画全班同学都会很快的掌握,但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加入了编码设计,此时,有部分学生就很难完全按照进度掌握了,但这些学生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了兴趣,当他们看到由程序代码而控制的效果时,也会兴趣十足地希望能亲手做出来,只是苦于对那些代码的理解。这时作为教师就需要耐心的辅导,一次不行两次,五个步骤不行分十个小步骤完成,在一次次小成功后,他们也就会慢慢地掌握平面设计中的编码操作了。但是对于那些在这方面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就可以完全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的创作,在三五成群的讨论过程中完成制作任务。

篇12

二、山区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

学校进行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作为一所山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少,因此只能组建一个班,不可能按专业模块组班,所培养的学生要为当地经济服务,为当地各企事业单位供应,或从事个人计算机相关的服务行业。这些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技能需求主要是办公软件操作、PS平面设计及图像处理、FLASH动漫制作、网页设计、电脑维护与安装等。据此提出山区中职计算机的课程体系为学期专业模块化,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第一学期以办公模块为主,第二学期以图像处理模块为主,第三学期以动画制作为主,第四学期以网页制作模块为主,辅以模拟企业环境开设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走出校门就能熟练上岗工作,同时,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