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9: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生民主鉴定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
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
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
3.成果创新程度
五、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
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
范文: 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钱萍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量,亟待研究解决。基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
(1)写作教学现状和对策。
(2)个性化阅读写作教学和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
(3)个性化写作中科学的思维训练体系。
(4)写作教学和语文课堂的交融、整合。
(5)个性化写作过程中资源的开发。
通过重点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课堂教学:师生民主,氛围宽松,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2)队伍建设:积累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学科科研能力水平,为学校培养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3)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健全人格的形式和发展。
3.主要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和把握学生、老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和感到的困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②文献分析法: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借鉴国内外教学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
③行动研究法: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感悟,注重挖掘材料和积累素材。
④经验总结法:将在实践中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并从中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方法。
一是认真考察,虚心学习。除自觉参加有关会议,翻阅区情资料、文件和当地报刊,拜访领导外,坚持深入部门,深入街道,深入企业,调研了解xx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社区建设、科教兴区及党政机关效能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功经验,同时多次赴周边区县和温州、金华、宁波、义乌等地考察,参观娃哈哈、ut斯达康、万向集团和天水街道办的几个社区。既对浙江地域文化所独有的创业精神及杭州市以和谐创业为主题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感受,又对浙江各地效能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学习,还对温州模式、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企业上市等热点进行了分析,从而基本掌握了浙江发展的真经。二是深入思考,解放思想。无论是阅读当地党政机关文件,还是浏览媒体网站消息,随时注意用浙江的思维反思自己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坚持取人所长,弥补以往工作过失。考察调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不忘对照xx和xx的实际,做深度思考,从中探索别人经验,寻求加快xx经济社会发展的良计妙策。通过学习浙江,思想进一步解放,思路进一步开阔,脑筋进一步灵活,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精神动力进一步增强,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加强沟通,结交朋友。加强和当地党政干部交流并融洽感情,上班瞅机会,下班抓机会,虚心做他们的小学生,诚心和他们交朋友,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加强与浙江各地的企业界人士沟通渗透,坚持互换名片,真诚相待,实情相告,有几十名浙商表示了加强交往与联络的意愿。注意与在浙江任职的陕西同乡联系,聆听他们的介绍,倾听他们的建议,为今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四是广泛宣传,争取项目。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向浙江的各级领导、政府部门,特别是企业和街道,宣传xx和xx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和招商引资项目及优惠政策,介绍可与浙江对接的企业和项目,使浙江的党政领导和企业界增进了对xx和xx的了解,增强了向xx开放的意识和信心,扩大了xx在浙江的影响及知名度。有近1xxxx客商初步形成拓展西部市场、投资xx开办企业的意向,表示在适当时候,将到xx实地考察和洽谈。
五是严格要求,塑造形象。挂职两个月,严格按照机关作息时间上下班,不迟到早退,有事请假打招呼。上班时认真阅读有关资料,并在不干扰、不添乱的前提下,随时注意与街道领导和有关科室沟通交流。基层调研考察坚持多听、多看、多学,做到边学习,边交流,边思考。吃住在招待所,从未搞特殊化。自觉参加挂职组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主动汇报工作学习情况。一切行动服从组织安排,严格按照既定日程及内容开展工作,从未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尊重当地领导,团结周围同志,与天水街道的全体工作人员建立了深厚感情。
两个月来,通过考察、学习、参观,对浙江省在解放思想、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社会协调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了许多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学到了很多新方法、新知识、新经验,从中也受到很多启发。
1、学习浙江精神,营造发展氛围。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计划经济浙江失宠,以至煤电水运及宏观调控联合指向浙江,浙江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我们大得多。但在困难面前,他们不是怨天忧人,畏缩不前,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保持一种谋发展、求发展、争发展的激情和热情。他们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所取得的成绩不是空谈出来的,也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和拼出来的。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奋力争先、拼命苦干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应当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相对于浙江而言,我们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改革开放方面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全社会的整体发展意识,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应有的改革、开放、法制、民主、发展、价值、自强、战略、市场、竞争、风险、创业等意识相对落后或滞后,而地域封闭、传统保守、小农经济、小市民等意识又更加严重。因此,加快xx发展,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清除旧意识,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才会不失时机、抓紧时机,加速发展的步伐。
2、借鉴浙江理念,创新经济模式。借鉴浙江经验,就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创新经济模式。无论是温州的民本民营民生民利经济,义乌的“贸工联动、兴商强市”战略,绍兴企业的借壳买壳上市,杭州“精致大气、和谐开放”的和谐创业理念,省委、省政府“平安浙江”的打造和“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思路,XX区围绕中心商务区建设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们都有很大启发。发展XX经济,就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大统筹,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把“工业立市、商贸兴市”作为加快XX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紧紧围绕资源开发、结构调整、产业整合和百姓就业,发展工交商贸。
既要立足现有工业抓好改造提高,又要舍得出让资产借壳上市,更要像义乌那样,学会反弹琵琶,通过大办特办商贸市场,刺激诱导区域加工工业发展。要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品,形成块状经济格局。要积极运用工业的理念和办法经营农业,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抓大不放小,培育地方品牌。
要坚持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优先超前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培植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突破点。要坚持民本民生民营民利原则,在开发引导的基础上,放开搞活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实力。要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国道省道沿线,一定要围绕产业集聚和商贸兴业,坚持多点布局,重点发展,形成不同特色的产业带和发展链。在调整产业过程中,尤其要学习借鉴浙江各级政府“无为而治”和“睁一眼闭一眼”的方法技巧,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鼓励群众、支持群众,切不可盲目采用行政手段,对群众的生产经营横加指责和乱加整顿,更不能行政命令或强行组织群众从事不乐意的生产经营活动。
3、抢抓浙江机遇,拓展招商平台。坚持开放开发,突出招商引资,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和浙江相比,我们的开放意识还不是很浓厚,开放力度还不是很强劲,开放区间还不是很广泛,不少地区和企业对如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还是心中无数,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强化开放意识,把走出去开拓市场作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进开放的一项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来抓。
当前,浙企浙资外流已成新的经济现象,各地都在加大力度招引浙商,这无疑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要把面向浙江招商引资列为工作重点,不仅要加大力度委派干部到浙江挂职锻炼,更要鼓励并积极扶持经贸企业和民间经销组织到东南沿海推销XX工矿产品和农副特产,对广交会、西博会、义博会、消博会等大型国际商贸活动,要尽量组织企业和产品参加。要及早部署,认真准备,力争20xx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201x年上海世博会能有XX的柜台和产品面市。要按照“政府协作、市场运作、民间动作、企业合作”的思路,鼓励企业到浙江寻求发展,寻找合作伙伴。特别是对改制不到位或虽经改制但发展依然困难的企业,一定要加大改制、破产、出售、兼并力度,引导浙江企业和资金进入我市工商经济发展领域。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下势解决项目储备和项目包装问题,真正有项目、有好的项目、有吸引客商的项目、有一定深度和审批进度的项目用来招商。要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像浙江一样,切实做好亲商安商稳商富商工作,尤其是对有些地方形成的“没有项目急、招引项目难、实施项目怕”的恶性循环及“招进投资商、放出大灰狼”的怪圈,必须真正重视解决。当前,要改进招商办法,完善引资奖惩,实行必要的招商引资部门分担任务、领导扛死指标、干部捆实责任、月询季查年度考核、工资奖金挂钩及一票否决、重奖重罚等机制,真正形成各级党政重视招商、机关干部专于招商、全社会积极参与招商的良好氛围。文秘写作网
关键词: 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team;construction;double-quality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25-02
0引言
师资问题是关系到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有了很大的成绩,教师的社会地位、学历和职称结构等逐渐得到改善。但是,应当看到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教师的整体水平距离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异。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好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将会制约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因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条件。
1师资队伍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具有下列特征。一是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来自专科类学校的转制或老中专的合并及升格,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二是高职院校为适应规模扩张的需要,新进的年轻教师逐年增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符合要求;三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的教师多,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少;四是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未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2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与其它种类学校的教师应具有不同的素质要求。除了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须具备:一是开拓创新能力。专业内涵建设要求高职教师能按照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材改革,开发出新的教学体系和新的课程内容。这要求专业教师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探索高职教育新理论,熟悉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要求,及时获取所教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并经过选择、提炼后,能及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二是专业实践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高,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在生产第一线解决有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在生产现场动手示范,指导学生掌握生产技能,并具有开发新项目、从事科研和技术服务的能力;三是人际交往能力。高职教师除课堂教学外,还需带队参加生产实践,对外联系实习就业单位,必须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应善于处理与实习就业单位的合作关系,善于处理学生实习中的突发事件,善于借鉴和学习同事的知识和专长,在参与学校专业合作开发、课程开发、形成优秀教学团队等方面发挥更为有益的作用。
3师资队伍的结构要求
师资队伍结构包括:一是年龄结构。高职教育一方面要突出新技术、新内容,要站在技术的前沿,要有很强的应用性;另一方面,根据高职学生接受能力的特点,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一般来说,年轻教师毕业时间短、知识新、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容易与学生进行沟通,但往往教学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年龄大的教师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敬业精神较强,但存在知识老化,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如年轻人。年龄差异所体现的长处与不足很明显,因而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显得更为重要。通过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调整,实现老中青结合,发挥整体优势,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二是关于学历和专业知识结构。从事高职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应用的,而面向应用必须与各行各业相结合,特别是与各个企业的密切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高职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知识结构都要适应面向应用的特点。教师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对有关其他专业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要注意培养一专多能。一专,就是在一个方面具有特长。多能,就是对其他应用领域的知识、应用特点、应用要求等的了解。从学校的角度,要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分工,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与进修,建立针对某个应用领域的骨干教师团队;三是“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职的师资队伍应强调“双师型”的特点。“双师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双师型结构”,即教师队伍的结构应该有主要从事教学的教师,也应该包括在企业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可以专职或兼职在高职院校任教。二是“双师型素质”,指每一位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应当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胜任高职的教学工作。这个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对现有教师进行实践的培训,并进行必要的考核。
4教师教学能力要求
在讨论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时,首先应注意到高职教学的特点:一是实践性强,对实际应用技能有较高的要求;二是技术新,要求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工作;三是与其他专业结合紧密,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四是学生基础略差,教学难度大。因此,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是对每个高职高专教师的基本要求。
基于上述特点,高职教师不能仅是“学术型”的教师,更要是“引导型”的教师、“示范型”的教师,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方法,把先进的技术、最新的知识、实际的技能、合适的案例讲授给学生。实践证明,对于高职教师,对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重于对学术能力的要求;对教师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重于对理论基础的要求;对教师学习能力的要求,重于所学的具体知识的要求。教师应当注意提高教学能力,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5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科研能力的关系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快,发展很不平衡,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与地方区域经济结合、校企合作、项岗实习等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此,要十分重视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是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手段。现在有的高职院校教师不重视科研工作,认为高等职业院校不是研究型大学,对开展科研工作认为可有可无,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高职院校应该创造条件开展应用型的科研工作。应结合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选择课题,开展研究。特别要注意与企业联合进行攻关,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参加实际工作,贴近企业,贴近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紧跟技术的发展潮流。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6建设一支符合要求的师资队伍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首先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针对师资队伍现状,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长期规划,重点抓好师资队伍结构调整。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明确规定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历;确定每一个专业应有的教师比例和职称结构,使其与相应的课程结构比例相匹配;确定合理的学历结构。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培养”和“引进”两种方式来解决。培养是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企业或工程经验的培训,让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到企业锻炼,参加实际的工程项目开发,在实际工作中增强能力。引进就是要把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引进到学校来,完成专职或兼职的教学任务。当前,特别要提倡引进兼职教师,聘请一些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授课或指导实践,这种方式比较容易实现。既改变了教学脱离实际的状况,又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也给学生实习和就业带来便利;其次要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的水平代表着学校在某专业的水平,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有利于提高学院的声誉和知名度。要从师德品质、学历、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制定名师标准,选拔和培养自己的教学名师。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骨干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以提高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新知识、新工艺的学习。结合专业建设,让骨干教师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改造、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造就一批在本校、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有名望的专业带头人。第三要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对直接从高等院校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安排他们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安排教师参加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在实践中提高;组织教师轮流去挂职顶岗工作;引导教师从事科研攻关、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实现校企合作、互利互惠的目标。促使他们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上不断完善和成熟。
7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促进师资队伍的提高与发展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对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导向、激励和促进作用,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激励和评价包括多个方面、多种因素,方法众多,下面给了一些常用的方法:首先搭建竞争平台,优化骨干教师选拔机制。为了适应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首先应该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坛新秀”评选活动,通过教师的说课,授课、教案、课件及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考核,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使青年教师尽快渡过教学关。其次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骨干教师”评比活动,内容包括说课、授课、课件制作、双师素质、论文及专业知识答辩,同时结合教学质量检查和学生民主测评综合评定,学校设立骨干教师岗位津贴,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建立专业带头人评选机制,主要考核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并结合教学质量检查和本专业教师民主测评综合评定,并设立岗位津贴。四是在教师的业务进修,出国考察及国内外访问学者的选择上,尽量在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中进行选择;其次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确保教师队伍健康成长。修改以往单一的以课时量为教师工作量考核依据,制定与学校内涵建设相适应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教师实行量化考核,考核工作量分为课时量、教学质量、教研工作量(包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科研量、参于生产实践及学生就业情况。奖优惩劣。完善教学质量、教学团队、教科研奖励制度,重奖在教学、科研上表现突出的教师,打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通过修订完善老师考核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教科研活动。具体做法为:一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进行学历进修;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三是鼓励教师参加或带领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和技术比武活动;四是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和技术发展动态;五是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第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质量等级或考核优劣。而是通过回顾与检查,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不足,确立整改的方向,不断检查、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促进发展。二是要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评价,尽量全面反映情况。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教师评价不能简单化,要点、线、面结合。“点”是指督导的随机听课检查课堂教学质量;“线”是指学生对教师讲授一门课程的评价:“面”是指教师所在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三是要重视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对实践教学项目的设立、实践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要完整跟踪,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指标。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的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建立一支符合要求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才能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学校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北京,2006-11-16.
2.教师能力的制约。由于长期习惯于学科型课堂教学和受到传统教师评价导向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师比较重视按普通教育的模式在课堂进行理论教学,轻视产、学、研结合工作。实施项目课程,教师的能力就不适应了。
3.教学设备和环境的制约。实施项目课程必须有充足的设备条件予以保证,而目前一些职业学校的技能训练主要还是理论教学的附属,没有居于主体地位,实训条件总体上还不好,教学环境上没有企业氛围。项目课程应与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有直接关系,最理想的是将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引进来作为学习项目,由学生真刀真枪或模拟操作实施,要真正做到难度较大,但应尽可能接近。
4.项目课程自身的制约。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过程,它至少包括以下环节:选择确定专业、选定教学项目、确定学习范围和教学时间、确定项目(教学情境)名称、描述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确认条件要求(场地,人员,设备)、描述作为项目课程基础的企业实际工作情境、教学方案设计、表述学习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具体任务等。这需要课程开发人员能够设想出一个教学过程的“共同愿景”,并将这一愿景描写出来,它至少应当包括以下“镜头”:学习时间、能够传授的关键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以及可供选择的教学材料和媒体等。对这一切,我们目前还缺乏成熟理论和值得大面积推广的经验。
我们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项目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项目教材建设应根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教学计划、使用教材情况,结合教学实训设备,按照 “以教学实训设备所能完成、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联系、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内容确定项目”的原则确定编写内容。
1.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坚持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编写原则,降低难度、加强实训、通俗易懂、写出特色。将专业的基本原理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以及市场用工要求情况,及时修订教材,不断推陈出新。要求教材结构合理,教师易于讲解,学生易看易懂易做易会。鼓励采用新(新思想、新技术、新面貌)、实(贴近实际、贴近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简(文字简洁、风格明快)的编写风格,融专业理论于技术、应用和操作中。
2.建设相关的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编写时多以实用的、先进的工程实例为载体,以图代文,以表代文,活泼生动、直观明了;注意内容的实用性,要增加一些学生很快就能用到的知识;排版最好生动新颖,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注意内容的趣味性,要像科普教材一样浅显易懂,以生动有趣的项目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在不感到厌烦的情况下学到新知识等。
3.项目课程教材内容更应该是像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背景资料,但不应将原来相关学科体系中的知识都采纳进来,而是应留给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收集的空间,留出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工作任务产生的余地,并十分注意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安全生产等学习内容的安排。
4.项目教材结构要由若干独立大项目和一些子项目链接而成。为避免将来教材因局部变化而打乱整体结构,各子项目间相对独立成篇,使其结构便于调节,能经常结合项目的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及时将职业实践活动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到教学中,而且要根据学校、专业和学生实际开发,所以项目课程教材更呈现出校本教材的特点。努力弱化为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产生的本科教材的简化版倾向。项目教材不是实验指导书的合订本,更不是知识的简单化罗列,要在深入研究项目教学法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其优点,结合各校实际,勿生搬生套,要以理论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通过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选取项目时,一要考虑具体的培养方向,在结合岗位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难易合适,要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并且兼顾项目结果的“可展现性”,用某一标准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二要讲究项目教学内容的模块合成,要与市场需求、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联系。要遵循项目教学跨学科的基本原则,打破了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的体系,将原来不同学科体系的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构建,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将完成各个项目的学习内容,分步进行编写。三要充分考虑知识和技能的递进性,并确定每个子项目的重点知识和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要把传统性和前瞻性结合起来。四是勿把技能训练等同于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以生产某一产品或完成某一任务为目的,重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并加以运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而技能训练注重的是某一方面技能或技巧的训练。
6.大项目最好包含器材、器件、设备的选购、原理与特性、安装、调试、检修、维护、成本核算、团队建设等内容,使学生完成一个大项目,即可成为一个独立项目的技术人员。可将开发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项目,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小的项目之中,每一个小项目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点。要多在“做什么”、“怎样做”、“做的怎样”上考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强调学生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的养成,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本市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科学、完善的学业评价和管理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全日制公办、民办普通中小学及经区县政府登记同意开设的以接受本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为主的学校。
第三条(主要内容)
本市中小学学制、入学、转学、借读;考核与评价、升级、留级、跳级、免修;休学、复学、退学;毕业、结业、肄业;奖励、处分和学籍管理等事项。
第二章学制
第四条(义务教育阶段)
本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学制为5年,即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初中学制为4年,即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
第五条(普通高中阶段)
本市普通高中学制为3年,即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
第三章入学与注册
第六条(小学入学年龄)
本市儿童的入学年龄为6周岁,盲、聋、弱智等残疾儿童的入学年龄一般为7周岁。
第七条(小学、初中入学办法)
本市小学、初中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须将小学、初中入学的有关政策和安排事先向社会公示,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将《入学告知书》及时送达学生家长。
学校不得通过任何书面考试或测试等形式选拔学生。
学校不得拒收能适应学习生活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第八条(监护人责任)
凡在本市居住、具有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其监护人须按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送达的《入学告知书》的有关要求,按时送被监护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第九条(免学和缓学)
凡在本市居住、具有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须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或特殊原因需免学、缓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由学校报送所属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所辖学校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批准。
第十条(入学与注册)
学校最迟应在新学年开学前15天,向新生发出入学通知。新生须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日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注册者,应向学校请假并申请办理延期手续。逾期1个月不办理入学手续的,除不可抗拒的正当理由外,高中学生视作自动放弃学籍资格;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新生入学注册后,学校应按有关规定为每一位在籍学生编制学籍号。
在籍学生每学期应按规定办理注册手续,因故不能如期注册者,应办理请假手续;无正当理由逾期两周不注册者,高中学生作旷课处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学校应主动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指导学生家长按有关帮困助学规定,申请属地政府给予的资助,办理注册入学手续。
第十一条(班级学额)
本市高中年级班级学额不得超过48人,初中、小学年级班级学额应控制在40人以内,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班级学额应在30人以内。
第四章转学
第十二条(适用对象)
全家迁居(本市迁往外省市、或由外省市迁回本市;本区县迁往外区县、或外区县迁回本区县),或确有其他特殊困难须转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本市户籍在外省市就读的高中学生申请回本市就读,学校在有学额的前提下,经测试后,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落实,方可办理转学手续。
本市范围内高中学生一般不转学。
学生受处分期间一般不予转学。
第十三条(申请时限)
申请转学手续应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内办理,最迟不得超过开学第一周。因市政动迁等特殊情况(须提供相关证明),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方可办理学期中途转学。
第十四条(申请材料)
申请转学须提供学生的户籍证明、原校开具的转学联系单、学生成长记录册、健康卡、预防接种卡和学籍卡复印件,高中学生还须附高中录取材料等。
第十五条(申请手续)
学生或监护人应先向原就读学校提出转学申请,并由原就读学校开具“转学联系单”。中学生转学,到转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办理手续;小学生转学,可直接到转入地所属学校联系。转学申请经转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核准并安排落实后,再到原校开具“转学证明”,办理转出、转入手续。
第十六条(学校责任)
接收学校不得拒收符合转学条件的学生,因班级学额原因无法接纳的,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协调安排。学生联系转学未落实之前,原校不得出具转学证明,对未申请转学的学生不得迫使其转学,由此造成学生辍学的,由原校承担责任。
本市学生转学,接收学校应将其编入原就读年级。外省市转入的学生,学校可按其实际文化程度编入相应年级就读。
第五章借读
第十七条(适用对象)
借读生是指非本市户籍、但具备在本市中小学就读条件的学生。即本市蓝印户口;持有一年及以上《*市居住证》,且在有效期内人员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持有效期内《*市居住证》的引进人才高中阶段适龄子女。
第十八条(受理部门)
借读申请人居住地所属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或乡镇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受理借读申请,落实就读学校。
第十九条(申请时限)
借读申请手续应在学期结束前一周或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办理。
第二十条(申请材料)
有效期内《*市居住证》、父母身份的有关证明及学生的学籍证明。小学一年级新生还需有户籍证明、儿童预防接种证明或健康检查卡。
第二十一条(相关待遇)
借读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评优奖励、课外活动、帮困助学等方面,与本市学生一视同仁。
本市蓝印户口、引进人才《居住证》子女及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免收借读费。
本市蓝印户口、引进人才《居住证》子女可根据当年招生政策的有关规定,申请报考本市普通高中,其中境外引进人才子女,在语言适应期(3年)内报考本市普通高中的,可以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已在外省市就读高中的,本市普通高中学校在有学额的前提下,由学校对其进行测试,经测试合格后,由学校报所属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接受其借读。
第二十二条(***地区居民、海外华侨子女及外籍中小学生就读)
*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居民,*地区居民、海外华侨的子女及外籍中小学生在本市就读,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考核与评价
第二十三条(考核评价要求)
学生应参加学校课程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和社会实践等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考核,考核情况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册。
评价要体现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导向和要求,要有利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十四条(考核评价内容)
根据《*市中小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考核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社会实践表现,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学习及担任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十五条(考核评价方法)
考核评价要关注、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变化、进步,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全面、准确、科学的评价学生。评价结果不张榜、不排名次。
学业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小学阶段学生不进行期中考试。期末除三、四、五年级语文、数学考试外,其他学科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学科要求进行形式灵活多样的考查。
中学阶段学生的期中学业考核,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确定需考试或考查的学科。期末评价具有阶段总结性评价功能,每个学科都要进行,考试或考查科目按《课程标准》规定执行。
学期总评按日常评价、期中评价和期末评价综合评定。
学年总评按两个学期考核评价综合评定。
学生学年总评不及格学科在4门及以下的,应准予补考。补考时间应事先书面通知学生本人及家长。
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十六条(记录方式)
学业评价结果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和《*市学生成长记录册》中的具体要求进行记录,日常评价、期中评价和期末评价的记录方式要一致,便于学期、学年总评。
第七章升级留级
第二十七条(升级)
1、各科成绩学年总评全部及格。
2、小学生学年总评语文、数学及格外有1门学科不及格。
3、中学生学年总评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中各有1门不及格。
第二十八条(留级)
1、学年总评不及格学科达5门及以上。
2、小学生学年总评不及格学科在4门及以下的,经补考后,语文、数学学科中有1门及以上不及格;或语文、数学及格,其他学科有2门及以上不及格。
3、中学生学年总评不及格学科在4门及以下的,经补考后,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中有2门不及格;或语文、数学、外语中有1门不及格,其他学科有2门不及格;或不及格学科达4门的。
4、高中学生自主拓展(选修)课程学习未达到规定学分;或社会实践活动一学年无故缺席三分之一及以上的。
5、小学一、二年级和小学、初中、高中的毕业年级不设留级。
第二十九条(随班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同一年级连续留级两次(即在同一年级读完3年)仍不能升级的,可继续随班学习。
第八章跳级免修
第三十条(跳级)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突出,学业成绩优异,已提前达到更高年级学力程度,由学生和家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全面考核同意,并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可提前升入相应年级学习。
跨学段跳级的学生须参加毕业考试和高一学段的统一招生考试,并达到相应的标准。
第三十一条(免修)
学生学业成绩优秀,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某一学科已达到更高年级的学力程度,由学生和家长提出单科免修申请,经班主任、任科老师和教导处审核,报校长批准,可以单科免修。
第九章毕业结业肄业
第三十二条(毕业)
1、小学生修业期满,各科总评及格(包括补考后及格,下同);或语文、数学及格,其他不及格学科在2门以下(含2门,下同);且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综合评价合格的,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2、初中学生修业期满,各科学业水平考试及格;或语文、数学、外语3门及格,其他不及格学科在2门以下;且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综合评价合格的,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3、高中学生修业期满,各科总评及格;或语文、数学、外语3门及格,其他学科有1门不及格;且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综合评价合格的,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4、实施学分制学校的学生修满规定学分,且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综合评价合格的,即可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5、应届高中毕业生名单由学校所属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统一颁发高中毕业证书,并报市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备案和上网公示。
第三十三条(结业)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修业期满,不符合毕业要求的,准予结业发给结业证书。
第三十四条(肄业)
高中学生学完三分之二以上课程中途退学或休学期满未复学的,发给肄业证书。
第三十五条(证书遗失)
学生证书遗失,可向原证书颁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学校经核实后可为其出具学历证明。
第十章休学复学
第三十六条(休学适用对象)
1、学生因伤病无法继续学习或连续病假3个月以上的;
2、学生因出国探亲或自费留学等原因需暂时中断学习的。
第三十七条(休学申请)
由学生和监护人持相关证明(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证明、出国护照等)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学校核准后发给休学证明。
第三十八条(休学时限)
因伤病休学的,小学、初中学生一般不超过16周岁,高中学生一般不超过3年。
因出国探亲等原因休学的,小学、初中学生保留学籍2年,高中学生保留学籍1年。
第三十九条(复学手续)
学生休学期满复学或提前复学的,由其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因伤病休学的须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证明),经学校批准,即可复学。
学生休学期满复学,或经核准提前复学的,学校可根据其实际学业程度,编入相应年级学习。
第四十条(休学延期手续)
学生因病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的,须在休学期满前半个月由其监护人向学校申请办理继续休学手续,经学校批准后可继续休学。
第十一章退学
第四十一条(适用对象)
1、学生因患不能治愈的重症或患慢性疾病长期休学,不能坚持正常学习(须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证明)。
2、学生在学习期间因意外伤害性事故导致严重的智力缺陷或生活不能自理(须有市二级甲等以上医疗单位证明)。
3、学生出国定居(须凭学生本人护照复印件,户口簿复印件)。
4、年满16周岁,并已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学习确有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5、经司法部门判刑或送劳动管教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第四十二条(退学手续)
学生及监护人持相关证明向学校提出书面退学申请,学校审核同意并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
第四十三条(自动退学)
高中学生在一学期内连续旷课超过8周或累计旷课10周及以上,经学校与家长多次联系帮助教育无效者;或休学期满,经学校与家长联系仍未复学或不按期办理继续休学手续的,经学校报请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可按自动退学处理,由学校发给学历证明,证明上要注明“自动退学”字样。
第十二章奖励处分
第四十四条(奖励对象和形式)
市、区县、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当对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或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锻炼身体及参加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奖励可采取当众表扬、通报表扬、发给奖状(章)、授予荣誉称号等形式。
第四十五条(奖励程序)
凡授予各级“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队长”和各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者,均需学生民主评议推选,校务会议或行政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并在学校和社区张榜公示。
对学生的奖励,学校应当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档案和本人档案。
第四十六条(处分类别)
处分一般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
高中学生在校期间被司法部门判刑、劳动管教,或在留校察看期间,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可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
第四十七条(处分程序)
学校对犯错误的学生应加强教育,促其认错悔改;必须处分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处分适当。
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前,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处分结论要同学生本人及家长见面。
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可向学校或学校所属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处分,须经校务会议或行政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处分,除上述手续外,还须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
第四十八条(教育帮助)
学校要加强对受处分学生的帮助教育。受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的学生在1学期后,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在1年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撤销其处分。撤销处分的权限和决定处分的权限相同。
已撤销的处分不进入学生档案。留校察看处分未撤销者,不予毕业。
解除劳教或刑满后需恢复学业的学生,由家长及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得拒收。高中学生在十八周岁以内的,学校可同意其试读一学期,试读期间表现好,未重犯错误,由学校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恢复其学籍。
第十三章学籍管理
第四十九条(学校学籍管理工作)
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学籍管理制度,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具体实施学籍管理工作,及时将学生各学段德、智、体诸方面的情况(包括入学注册、学科学习评价,拓展型探究型学习成果,社会实践鉴定,社会工作表现,红领巾争章活动,奖惩记录,体质健康状况和学籍变更等)完整、正确的分类归档,并要落实信息安全措施。
学校应允许学生查阅本人的学籍档案,保障学生对自己学籍信息的知情权。
第五十条(学生社保学籍卡)
小学、初中、高中新生入学后,学校应负责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学生信息采集,指导学生按时申领社保学籍卡。
第五十一条(学生成长记录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