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50: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手段较为落后、陈旧,粉笔和黑板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手段中很少体现。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改进,仍然以课堂讲授法为主。教师的任务是读讲义、做演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记笔记,做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制了课堂的信息量,教师在课堂上难以把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识传递给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无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因此,要注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现代媒体诸如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高校教育技术的定位及特色
教育技术的应用划分为三个领域,即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培训中的应用和作业技术方面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技术都应用到教育领域之中,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呈现出多样性,选择哪些应用模式,对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教育技术领域中以媒体应用的教学模式:基于传统多媒体(幻灯、投影、电影、电声系统和语言实验室系统等)的“常规模式”,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基于广播系统的“远距离教学模式”,基于Internet的网络模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其中常规模式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目前仍然是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模式。多媒体模式在我国尚处在实验性的阶段。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重视常规应用模式的同时,积极选用其他教学模式,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进行大胆的探索。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风格和色彩,它反映了事物的个性。高校教育技术的特色是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在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并为国家和社会所承认的风格和鲜明的色彩。从功能上说,主要表现在教学设备电子化和数字化、电教教材形声化、教学媒体多样化、教学手段先进性、教学系统整体性、教学技术综合性等方面。从实力和水平上,体现在建立了具有军队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在理论与实践中,硬件设备设施已具一定规模;电教教材的品种多、质量优、门类齐;电教理论水平高、专家学者多、力量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好,事业心和责任心强。这些实力和水平推动了军队院校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形成自身的特色。三、高校教育技术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1.更新观念和转变职能是前提
更新观念就是要以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彻底摆脱束缚我们发展的陈旧观念,一改过去落后的工作方法,拓宽我们的工作领域。树立起现代教育的观念、开拓创新的观念和质量效益的观念。转换职能就是要摆正位子,要从单纯的教学服务型提高到以教学为基础的教改型,促进教学教改和课程建设。
2.坚持开展“三深入”的教学活动是重要途径
坚持开展教育技术“三深入”是高校教育技术置身于教学之中的重要体现。教育技术“三深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而优化又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教学设计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全过程的诸多要素进行规划和安排。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再进行每段每节甚至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了教学目标、学生特征、教学方法与媒体、教学效果评价四个要素。
3.处理好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是重要保证
高校教育技术是一个大系统,包含教学在内与教育有关的若干项工作,高校教育技术必须适应这个大系统中各种工作的需求。这也就要求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必须是个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单位,不仅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还要兼
顾其他工作。许多实践证明,要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必须处理好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四、高校教育技术的内涵发展
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应当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媒体研究与应用为核心,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侧重点,作为教育技术体系的现实基础。本着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高校教育技术的内涵发展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以培训为龙头,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技术能否适应未来形势持续发展,其关键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素质。现阶段队伍建设可采取两种方式。通过引进和培训要逐步提高电教人员的教学设计、软件编制、教学培训、应用开发、理论研究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使教育技术人员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硬、软件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媒体教学方法),能够指导专业学科老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从而实现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目的,为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以教师为主体,促进教育技术发展
教育技术工作的出发点及归宿都应落实在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所以必须有广大教员的积极参与,因为教员是教学的主体。如果离开了教员的参与,教育技术将成为一句空话。调动和发挥教员参与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起保证作用。只有措施得力,落实政策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高校教育技术必将顺应时代的发展。作为军队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电教只有以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才能把一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高校教育技术带入21世纪。
[摘要]在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面前,高校教育技术工作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找准自身的位置,并把握机遇,促进军事教育技术事业的大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着重从高校教育技术的定位、特色及发展三个方面,对高校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健词]高校教育技术定位内涵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高等院校就必须把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运用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作为任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应为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提供更多的教育技术支持。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岗位任职教育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世纪之交,电教者的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1998,(1).
艺术设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跨越学科的边缘性、跨越时空的前瞻性、跨越行业技术的系统性等时代特征。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相互沟通、交流与谐调的媒介和载体,推动着科技进步与经济繁荣,深刻地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所有层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经历了由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向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急速转轨过程,特别是最近二十年以来,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更是给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经济时代所带来的高新技术,特别是电脑技术和数字化处理系统的应用,使传统设计教育体系和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培养适应新经济时代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以及如何开拓新的教育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新经济时代下的挑战
所谓“新经济”就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整个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新特点的经济。“新经济”时代所带来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新的审美价值和思维模式,无一不对尤其强调技术运用和审美思维模式的艺术设计提出了巨大的新的挑战,也为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设定了新的目标和重点:
首先,新经济时代下更强调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能力。新经济时代下,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具有更宽广视野的通才型人才,必须具备对问题的观察力、分析能力、综合比较能力、系统处理能力和创造评价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对自然科学及社会人文科学、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艺术与工艺等多学科交叉带来的重新审视。也就是说他们兼通多个学科,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尤其是实现大脑的合作,这是新经济时代的标志。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注重多种学科交叉,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天赋,使学生设计观、创新观得以完善,才能培养出多元化的、具有高度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以适应新经济时代人才多元化的要求。
其次,新经济时代更强调艺术设计人才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性是设计的灵魂和核心,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对于任何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评价,创新总是第一位的评价要素。没有创新,就没有设计的价值。同时,创新又是新经济时代的核心内涵和要求,没有创新新经济时代就没有进步,因此,设计教育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将人的创造力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主线,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挑战传统的意识,勇于探索和自我否定,对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有高度的敏感。此外,教学中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教育体系本身也应该具有高度的创造性。
总之,新的时代为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思维模式已不适应时展的要求,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很落后,与新经济时代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实施中的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
长时期以来,中国艺术设计院校的课程在内容选择与课程实施方面过分重视技术的训练,不能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这一设计素质塑造的初始阶段。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严重缺陷,是过分强调技术而轻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马蒂亚斯,在比较中德艺术设计教育时说,中国学生往往是先学了技术,再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而德国学生往往先有创意目标再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学技术,努力实现自己的创意。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似乎是技术,但对德国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设计思想,即创意…。如在课程练习中,常常片面强调准确性,而对再现以外的要素重视不够;色彩课程往往将技法表现提到一个不恰当的高度,而对主观感受的表达则不作要求;在构成课程中着重数理逻辑的计算,忽略形式的发现与趣味的表达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一种“聚合思维”的习惯,即将视点集中于技术目标与深入到技术细节之中,按步骤在程序中完成制作。这种重视技术而忽略多方面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教育倾向,实质上是大大削减了艺术设计教育所应承担的多方面责任与功能,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等。
(二)培养内容和目标与新经济时代需求相脱节
就我国目前设计艺术各学科的发展现状来看,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社会各行业的需求特别是新经济时代下的新兴行业的需求脱节太严重,没有和市场直接挂钩。主要表现在:过分的重视艺术表现,而轻视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和专业实践;专业课与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不衔接,缺少实际的项目课程;缺少实习基地,没有把产、学、研结合起来,虽有虚拟的项目设计,但安排的时间较短,敷衍了事。大多不遵循市场化、商业化和工业技术的要求和规律,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应用专业脱离太远,没有扎扎实实地把设计教育与设计实际需求连接起来。应届毕业生空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所以我们近年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有的改行从事了其它行业,有的既是从事了本专业也是边干边学,积累经验。这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现象。
(三)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内容是影响学校培养层次的基本因素,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而艺术设计教育内容却仍以不变应万变。不同院校根据自己不同的定位来决定其教学内容,但无论何种教学内容都必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以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有针对性地加以改革和完善。而且,我国的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也一直处于保守状态。一是对学生缺乏启发,相互间缺少对话,多以灌输式为主,忽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移所采取的手段落后,使学生不能充分领会课程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培养出适应新经济时展要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四)对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素质教育是新经济时代教育的中心特征。新经济时代的教育要从完整的人的标准出发,除了提高专业技巧、探索形式规律之外,更应磨练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深入人生体验。陈师曾把“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列为艺术创作的四要素,傅抱石把文学的修养、高尚的人格和画家的技巧定为文人画的三原则,潘天寿要求“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报负,超越之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作为衡量艺术工作者的标准。作为当今的大学生及设计师,若缺乏丰富的文化知识背景,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就很难顺应当今社会的艺术设计教育主流。低劣的设计对社会的影响产生反面、消极的一面,雷同的风格、低劣的品位会对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最终导致设计整体水平的下降。近些年,国内许多院校都建立了艺术设计专业,有些学校不顾师资力量有限和教学条件不足而盲目扩招,造成学生素质下降。不少院校还普遍存在专业求全,各专业之间缺乏交叉融合等现象。教学方法仍以课堂传授和技能传授为主,缺乏启发式的对话研讨,疏于学生的设计过程而过于偏重设计结果;忽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良好设计素质的形成。
二、新背景下的探索与创新
面对上述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必须要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做出全面系统的调整与改革,笔者认为,应当从教学新领域的开拓、教育新目标的确立、新思维的培养和正确理性的市场化革新四个方面做初步的调整。
(一)利用新技术,开拓新领域
新经济时代是以数字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到了视觉艺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图形、图像艺术已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之一,以数字艺术为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从无到有已迈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对数字艺术设计的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了对传统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同时,数字艺术所涉及的领域会越来越广泛。目前看来,数字艺术所涉及的领域较多的表现在视觉艺术领域,但是从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的角度来看,它实际上已涉及了从文化到艺术、从科学到教育、从工程到军事等诸多领域。如科学实验、工程研究、、军事计算机仿真、计算机模式识别、教育、教学与培训等,并影响到人类今后的生产与生活。数字艺术的未来走向仍然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领域发展。另外,数字艺术也已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近些年,日本文化产业俨然成了日本经济新的增长点。20世80年代的日本曾是超级经济大国,但此后的20年,特别是最近的10年却一直在低谷徘徊,也许恰恰是这些因素催生了日本的文化产业,并成就了它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经济转型的生机。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它在上世纪80年代的影响力。而这辆越来越强大的文化之车正是凭借文化产业的传播来拉动的,我国数字电视的普及、数字频道的开通、多频道化都需要数字艺术作品。我们生产的硬件一数字电视、VCD、DVD这些硬件也都需要数字文化产品在其中使用,数字艺术将成为当今中国文化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上述事实使得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应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的主流,及时调整学科和体系,合理利用新技术,适时开拓新领域,使之适应当代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的目标培养或培养目标是教育最根本的方向问题。新经济时代下,应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经济时代下,对艺术设计人才和人员的需求正向着多元化和创新型的方向发展,社会价值趋向正在摆脱过去由能源和物质所支配的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知识、文化环境社会,这一趋势下的艺术设计教育目标,应超越过去以工业与企业为主的物质经济和竞争逻辑为基点的教育,应重视知识价值为基础的精神与物质、人性与社会环境价值之间的有机联系,不断探索并创造出和谐的人类生活环境。即设计教育要使设计人员明确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让他们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活动为社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为所服务的对象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表现在如下方面:创新精神和意识、观察力和感觉、思维与想象能力、审美与修养设计语言的掌握、表达与表现能力、商业与市场知识、应变与判断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精神。除此之外还要具备应对市场和社会变化的多方面的能力。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了设计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的发展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宽口径的通才型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思想文化境界,懂得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是一种人才素质的培养。
(三)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设计思维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设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设计思维的发展,设计的创新性也就是设计思维的创新性。所谓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流畅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表现对象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其中“敏锐性”是指设计师对事物的发现具有特有的观察能力,能用专业眼光迅速、准确地发现和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独创性”是指设计者具有非凡的想象力,新颖的、首创的观念与成就。“批判性”是设计者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质疑问题,去追寻未知的知识领域。这种思维活动方式可以使我们的设计变不可能为可能,以便去改善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抓住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聚合性思维等创新思维的三大元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
新经济时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贯穿于艺术设计教育的始终。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新经济时代艺术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已被国内外教育界人士所认同。长期以来,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比较偏重基础教育和技能性,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力度不够,某些陈旧的教学观念甚至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发挥。创新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开始,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高科技,没有发达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信息的飞速传递。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思维是指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
要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因为批判精神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创新思维不同于简单的重复与掌握了基础知识与技能,而是在此之上对前人及习惯善于否定。要勇于批判,要敢于打破前人的框框,在批判中成长,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其次,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因为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泉,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前提。创新活动没有现成的固定的答案。这就要求创新思维能超越一种障碍,自由地、流畅地在现实与幻想间不断往返,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跨越思维次要的中间环节加快思维的过程,提高思维的效率,重新建立新的形象;另外,还要积极培养学生捕捉创新灵感的能力。因为这是以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意识高度集中之后产生的一种极为活跃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思维会产生突发性的飞跃。因此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灵感的能力,是设计艺术教育中对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正确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市场化
新经济在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艺术设计教育既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又要适应市场,按照传统设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所培养的设计人员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合格的艺术设计教育只有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把握自我、不失本性,才能更好地接近市场,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甚至可以调动市场决定市场走向。在工业社会,市场一般不会迁就高校,而高等设计教育却往往被要求适应市场,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技术与信息对于新市场的开拓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教育已日益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与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要培养综合素质好、市场适应能力强、基本功扎实的现代化设计人才;其次,要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开发的需要,开展应用技术运用研究和知识软件的科技创新;第三,在社会服务方面,可以通过一些较为直接的方式介入市场活动,如促使科技成果转让和投产,兴办校办产业,开展咨询、信息服务,举办各种短期培训,兴办校办产业。
1)状态不同。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首先缺乏基础设施,很多村小没有微机房,即使有的村小有微机房,却因没有互联网而使微机房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之所以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归根结底是农村教育经费的严重缺乏,大量流动子女随父母外迁读书,使村小没有发展的活力。
2)师资不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农村中小学本来教师就不多,很多教师的学历不够高,专业不对口,有的村小因为教师缺乏,教师包班,甚至存在复式教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只能有精力将语文数学教好,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大部分教师在有微机房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可能会让学生玩玩电脑,更有甚者,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微机房,教师则会让学生自习。
3)认识不同。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重视不够。首先,作为学校的领导,农村中小学的校长往往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就不到位,这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关系,试想,没有互联网,或者网络不畅通的农村,校长本身接触网络就少,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当然无法重视。其次,学校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往往也认识不到位,有片面性,畏难情绪多,对于本就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小教师来说,一般会认为上语文数学的精力都不够,又哪来时间关注并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呢?而学生及其家长对也往往忽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偏重文理科学习。由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相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中不均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单纯是设施投入问题,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关系。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经济作为流通经济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蓬勃发展,加强对交通运输经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发展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作用
(1)经济作用。
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导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当交通运输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当交通运输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交通运输中具有五种不同运输方式,既要可以满足国家下达的货运和客运运输要求,又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节奏调节各自的运输量,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
(2)社会作用。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因此,交通运输行业必须要不分昼夜,不分季节,全天候地保障运输的正常通行。在一些特殊时期和面临突发事件时,交通运输的作用就会凸现出来。如发生地震、洪水、大火、海啸等灾难时,需要交通运输提供救灾物资和人员的运输服务;在战争时期或国家财产受到威胁时,交通运输都是抢救危亡,恢复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保障。
(3)沟通作用。
交通运输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行业,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除了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外,还要以交通运输为依托,充分借助公路、水运、空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依靠若干条纵贯南北的各大运输通道,贯通各个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交通运输将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2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1)交通运输发展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无论是企业的生产规模,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却没有跟上步伐,存在着运网设计不够科学合理、运网规模不足、运输基础设备和交通运输管理水平欠缺等问题,造成了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和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密度大,城市较密集,虽然交通运输的密度和使用量远远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但仍面临着巨大的运输压力。
(2)交通运输建设资金缺乏。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经济活动竞争激烈,从而导致了原材料等物质资源价格的提升,以及人力资源的紧缺和人力费用的增加,因此,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投入到交通运输方面的资金就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也导致了对交通运输方面的资金投入差距较大,造成了各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情况参差不齐。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投入了不少的建设支持资金,但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还远远不够。
(3)交通运输网络不够合理。
交通运输网络畅通与否,对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城市运网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生产的现实需要,还是人民日常工作生活的切实需求,都需要一个畅通的城市运通网络。然而,从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来看,很多城市都存在严重的堵车情况,严重影响了物流运输的运输效率,严重阻碍了人民工作生活的节奏,限制了城池经济发展的稳健步伐。
(4)交通运输个性化服务欠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和交通运输服务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受到投入资源的约束和成本控制的现实要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运输行业服务人员文化水平和从业素质相对较低,致使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在个性化服务提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和不足。由于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加剧了运输行业内同质化服务的趋势,导致了交通运输行业获利能力的下降。
(5)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不足。
交通运输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危害社会和人身安全的最大问题。受交通运输基础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影响,铁路运输常出现严重交通事故,公路的交通事故也频频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交通运输服务的购买信心,从而降低了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发展。
(6)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落后。
整体素质偏低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落后,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比如,当经济快速发展时,交通运输却难以承载过剩的运输量,而经济低迷时,由于交通运输需求量下降,交通运输的获利又会降低。因此,为了保障交通运输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步伐,必须要进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
3 促进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对策
(1)明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目标。
交通运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要想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有效发展,首先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预测,制定全面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厘清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明确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通过行政政策的引领、健全机制的管理逐步优化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之路。
(2)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力度。
资金不足是遏制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由于交通运输涉及的方面广、规模大,在基础建设和常规管理上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首先,要多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对于交通运输的投资,除了国家和政府以外,还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的投入。同时,通过征收各种交通费用,加强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将资金利用发挥到最佳程度。其次,要控制行业成本。能否有效地控制成本是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关键。各个交通运输企业要建立成本控制盒资金管理的联动机制,通过合理的资金预算、资源配置、效益评价等环节,逐步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内涵式发展。
(3)加强交通运输的综合管理。
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涉及到交通运输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要加强交通运输的综合管理。首先,要加强交通运输的网络管理,确保对交通运输情况进行随时随地的监控和管理,进一步建设好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基础设施,增加电子监控仪器的使用效率,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其次,要适度开展个性化服务。在人们生活出行的消费领域,交通运输企业要尽可能的提供个性化的运输服务。这样既可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提升,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交通运输行业也要把遵循适度的原则,处理好个与大众化服务的关系。最后,要加强安全运输的管理。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强对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加强对交通运营单位的考核和日常管理,做好安全审批工作,遏制各种交通安全隐患,确保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优化和完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
要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要完善交通运输的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才能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经济作用。首先,要制定有效地交通运输政策,从政策层面对交通运输实施宏观调控和指挥。其次,要做好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和布局,逐步实现交通运输的结构优化。最后,通过相关法力和规章制度,规范交通运输市场,使交通运输市场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协调和同步。
参考文献:
第二,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国内各类各级学校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还相当不平衡。教育部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振兴教育的六大工程之一,进一步建立教育软件、课件开发中心,教育资源数据库将实现全国教育资源的共享。目前,城域教育网也正得到当地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进程。校园网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创造能力的崭新平台,也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领导对校园网建设要认识到位,不能只是用校园网来装“门面”,而要着重考虑如何为教师学术研究和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前,在各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量偏少、信息交流不够方便、专业特色不强、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分工不明确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薄弱环节。建设教育教学数据库,积极制作与应用多媒体课件,研制与开发教育教学软件、网络教材将有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
第三,教育者现代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信息化教学的有效保障。除了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外,人才保障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教改中,教师是起决定力量的因素。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整合将无从谈起。如果教师的教学思想一成不变 , 就会把计算机当作传统教学方法的附属物 , 只能用它作演示或练习用,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的独特潜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加之提高教育者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就好比建“路”、造“车”、培养“驾驶员”,三者缺一不可。现代信息技术的前行和应用,主要靠人“驾驭”,人的素质低了,技术再先进,仍然不可能普及应用。要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顺利开展,必须提高广大教育者尤其是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和能力运用的内容包括熟练掌握文字处理、网络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还要能熟练制作课件。教师具有现代信息素养,还需要能够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交流教育信息,将新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也是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教师应该具有的技能。如在小学生习作指导过程中巧妙地运用现代电教媒体,如投影、录像、多媒体画面等,通过精心剪辑的画面、音乐和对白,将生活真实艺术地再现。在要求学生描写美丽的春天时,教师不妨先提出假设:假如让你来当画家,要求你画春天的美景, 你会在纸上画些什么呢?接着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鲜花的绽放、小溪丁丁冬冬的流动、燕子飞上飞下忙搭窝、 柳树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等生动形象的画面,再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情动而辞发,学生下笔时,语言就会富有情趣,轻松自如地写下了自己对美好的春天的赞歌。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资源也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三件(硬件、软件、潜件)资源中的软件资源即CAI课件资源、网络资源、积件资源、数据通信等发展更快,在现代教育中它们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重大变化,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技术资源的种类
(一)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是指有形的、具体的信息转换的各种教学机器或设备。硬件资源在传播活动中本身不会改变受播者的认知结构,但却能促进传播活动的发生,加速或延缓受播者的认知结构的改变,实现促进功能。硬件资源通常是以实物的形态存在。硬件资源是开展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没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上存储的教育信息不能呈现,或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磁带、磁盘、光盘上的信息,学生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上的信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观察。
(二)潜件资源
潜件资源主要是指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等。潜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相似,它也是一种外部性的支持条件,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教育技术的应用特点,构建一系列理论体系,从而帮助受播者快速接受信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育技术有它的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专门理论。潜件资源是无形的,潜在的教育、教学的心理、信息、传播、控制等的理论构想、研究成果和实施策略。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在教师自身学习、师生的教学活动或认知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在师生的脑海里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可以使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经验被迁移到另一部分学习者身上,减少重复性的摸索活动。因此说潜件资源主要体现了资源的迁移功能。潜件资源是进行教育技术的关键,潜件资源决定着硬件资源的选择、软件资源的编制、媒体的优化组合、恰当运用、控制教育的进程、信息的反馈、协调学生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三)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是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是教育信息及其载体。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真正能够引起受播者的认知结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发生变化的就是软件资源,在资源中实现了改变功能。通常我们把软件资源看成是与硬件资源相应的供其使用的教材。软件资源蕴含着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实施教育技术的必要条件,没有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传递任何教育信息。软件资源包括常规软件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网络资源等。
1、常规软件资源
常规软件资源主要是指记录有教育信息的“三片两带”,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网、地区网、国家网、国际网等多层次远距离网上资源库。
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主要是指CAI课件资源、积件资源和智能学件资源。下面只讨论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
(1)课件资源
课件(Courseware)资源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资源。基本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无论那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即向学习者提示的各种教学信息;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中,人(教师、学生)是核心。课件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是编制者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课件成品后不可修改,不能由教师和学生重组改造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有的课件完全与教科书配套,紧扣教学大纲,紧扣某版本中小学教材,按教科书章节安排课件内容。具有整体性、固定性、特定性和封闭性。课件的运用能够按照某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能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课件是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模式化的、封闭的、整体型的,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范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挥,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受到很大的局限。
(2)积件资源
积件(Integradleware)资源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的有机结合。积件组合平台具有无需程序设计、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中的各类教学资源,面向普通教师易学易用。积件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环境资源库(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料库、网上微教学单元库、网上资料呈现方式库、网上教与学策略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五个部分。又可分五个层次:核心层、平台层、实库层(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虚库层(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环境库。由此可见,“积件”资源是一个大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它的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然后利用便于操作的工作平台加以组合,也可以随时增加和完善素材库。积件资源只求问题解决,不象课件资源要做好一堂课。积件资源为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因材施教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比如就海岛而言,有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着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大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密林中各种海鸟和遍地的鸟蛋等,总之你所想象到的素材都尽在其中。教师可以调用教学单元库中的习题,还可以通过联网调用网上信息。这样,教师对信息的利用简直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就能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如果制作出这样的积件,一定会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积件单元是以解决一个问题为单位,而不是以整堂课或整章内容为单位,这样,不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可以通用一个系统,就这一个单元也可以说明多个问题。如一段下雨的素质(图片、动画、电视)这一单元,不但可用在语文课中讲散文、古诗或作文意境,同样也可用在物理课中讲物态变化和落体运动,还可用在生物课中讲生态和地理课中讲气候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积件的通用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二、教育技术资源的关系
教育技术资源是由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等构成,它们都是学习资源。
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互相依赖,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通常是一起运用的。优秀的软件资源,通过优质的硬件资源,正确的操作,适当的环境,科学、清晰、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有实体形态,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硬件、软件、潜件三件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潜件资源建设,使潜件资源建设有一套理论,有一个系统,有一个体系,要使潜件资源建设上水平、正常化、系统化。在潜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关系中,潜件资源是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提高、改善教师和学生的潜件素质,进行教师的电教意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都属软件系统。课件资源是一个封闭的软件系统,课件资源的个性化特点使得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它的形式和内容完全由课件设计者固定下来,一个人自制自用而效果良好的课件,别人用起来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他搞不清制作者的用意。要从别人的课件中摘取自己感到有用的部分,集合成一个新课件,往往技术手段不够,因此教师自己不能加以重组改造。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高水平教师设计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因此,课件资源的通用性不强,更难以产业化。积件资源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资源系统,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积件资源是我国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思维,它改变了教学软件资源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使教师自己能方便地制作适合教学情境的CAI软件资源。积件资源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资源——课件资源之后的第二代教学软件资源,它不是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著作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教学工作平台。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是积件资源的“两翼”。积件库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教学软件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灵活易用开放实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则是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能动性的有力工具。
三、结束语
加快实现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真正发挥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正如1994年教育技术的定义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教育技术的丰富实践,资源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将促进教育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有了教育技术这样的教育资源的武装,就能胜利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作者简介]李荣生,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李建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226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1-0215-04
经过几年的探索,广西高等职业技术(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有了可喜的发展。但是,从总体情况看,与东部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甚至西部地区的一些省市(如陕西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探索应对之策,既是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
一、广西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从总体上看,高职教育仍然是当前广西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不够灵活,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广西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认同不够
我国社会文化中本来就有根深蒂固的鄙薄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的传统。近几年,高校扩招后拉动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但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认为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没有真正理解为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同的类别,存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文化知识、轻技能培养”的倾向。因而导致这两年部分新办高职院校没有完成招生指标。
(二)社会用工、就业准入中的劳动预备制度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覆盖面小,且主要侧重于操作性岗位。涉及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的主管部门和单位比较多,缺乏有机联系,存在证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职业资格鉴定的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职业资格培训无目标、无大纲、师资素质低、考试走过场、滥发证书、买卖证书以及重复考证、重复收费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职业资格证书与高职教育学历证书之间衔接不够,学生学习并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却要重新报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政府(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与高职院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鉴定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再加上一些用人单位(尤其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基于自身短期利益出发,为节省劳动成本,没有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劳动预备制度,使得合格的技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三)用工单位甚至大中型企业参与或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感不强
高职教育的发展本来离不开行业企业。但由于理念不清晰,总认为是一种负担,大多数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往往出于自身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愿意也不欢迎与高职院校建立较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使高职大学生的顶岗实习成为困难。甚至出现向学生或院校收取实习费用,或大学生已经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企业不愿支付基本工资或基本的生活费用的现象。
(四)广西高职教育的培养能力还比较薄弱
广西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比较弱,这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校的规模比较小;二是培养技能水平较低;三是工业类的专业数量较少,特别是二产的技能型专业门类较少;四是新设专业师资队伍不足,教师实践经验缺少。另外,教职工的办学热情和办学积极性仍有待提高。
(五)政府投入水平低
一是财政对公办高职院校的投入只够维持员工的工资;二是高职院校实训装备少且差。高职院校多以社会集资或银行贷款形式进行建设,债务负担重。高职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受教育者应该分担一定比例的教育费用。但高职院校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属于贫困家庭子女,他们难以承担沉重的学费。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省份之一,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但职业学校大约有10%的学生交纳学费有困难。广西属欠发达地区,约有30%的学生交不起学费。这直接导致学校收入难以保障,增加了学校办学的困难。
(六)办学模式不能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尤其是从中专升格的院校,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管理体制等方面,尚未完全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需要,远没有探索出适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模式,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广西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端正办学思想,创新办学模式
综合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其基本模式有四种:一是“学校本位模式”。办学主体是学校,办学目标通过人才预测确定,教育形式是全日制在校学习。二是“企业本位模式”。办学主体是企业,通常采用非全日制的灵活的短期培训,受教育者是企业人员,这是属于企业行为的职业教育,不纳入国家正规教育的范围。三是“社会本位模式”。办学主体是地区政府或私人团体,办学目标是为失业、转岗人员再就业创造条件,学制形式比较灵活,不属于正规的学校教育。四是“‘学校一企业’综合模式”。综合模式有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的典型特征。美国的小区学院、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等属此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是最典型的“‘学校一企业’综合模式”,受教育者以学生和徒工双重身份分别在学校和企业接受教育和实训。它体现了学校、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方面职能的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在我国,由于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完善,众多的中小企业尚难以独立承担企业内部的培训任务,因此学校本位模式仍在一段时间内占主导地位。然而,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是与社会脱节,基本上是“封闭式”的,办学目标只是通过人才预测,以“供应”为目标,而不是紧密与市场结合,建立在需求之上。随着其弱点的暴露,这种模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高职教育模式的选择注定是多样化的。笔者认为,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顺应职教发展的国际趋势,同时为了解决我国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办学资源短缺等困难,“‘学校一企业一社会’整体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这个模式要求做到:人才需求信息来自社会;培养目标征得企业、社会意见来确定;教学计划由学校与企业根据社会的意见来确定,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课程设置根据社会需要而定;教师与行业企业实行“双向交流”;办学设备尽可能利用行业、企业、技工学校、中专学校等现有条件,建立校企实训基地;在技能考核上,与行业、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接受同行专家考核认可和发证;毕业生就业也充分利用此管道上岗。为此,高职教育工作者要牢固地树立扎根于社会办学的思想,走出
校门,改过去封闭式的以“我”为中心,变成开放式的以经济、市场为中心,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当前不少高职院校通过以企业、社会成员为主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或“专业管理委员会”为纽带,加强了与企业、社会的联系。
(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拓宽产学合作办学之路
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学校拓宽实训教师的来源,拉近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核心能力的距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企业一般不愿意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场所及设备,不愿意让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高职院校承担实践教学工作,主要原因:一是政府的政策导向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取向;二是企业的认识不到位;三是企业业务骨干有竞争威胁等。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必然要大力推行订单办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议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企业走出不办教育的误区,让企业充分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是一种投资,而不是一种消费,规范和引导企业把职业教育和培训视为己任,才可能做到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源最大可能地由政府、企业、社会、学习者分担,才可能使企业主动地参与产学合作教育,担负起培养人的责任,外聘教师的来源才能拓宽;政府以政策导向,让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的预测,主动参与制订行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和指导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引导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职工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主动为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提供学生实训场所和设备,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担任专兼职教师,以实际行动参与高职教育。变高职院校的一厢情愿为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校企产学合作机制,实现“订单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广西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教育部门要与人事、劳动等有关部门协调,为发展高职教育制订具体的政策、措施,如:规范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联合办学的责任与义务;规范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教育的制度;规范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职业教育的制度;出台鼓励企业参与联办高职教育的优惠政策。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规范产学合作办学,既为构建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提供行政保障措施,又能为强化高职院校特色、激励人们接受高职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高职师资队伍特别是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需要大批高技能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仿真训练,边教边做“双教一体”的教学需要讲做协作来完成,因此,培养一支高技能的实训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双师一体化”教师不多的情况下,更显得这支队伍的必要。目前由于教师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工作量分配制,在强调“满负荷运转”和降低成本的思想指导下,多数高职院校的多数教师超负荷运转,师生比高达1:30。工作量分配制度,对于按劳分配、奖勤罚懒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且方便了管理,降低了成本,教师得到经济实惠,但是这种短期行为对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培养“双师一体化”教师是不利的。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普遍把兼职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小区学院的兼职教师占50%~65%,大量聘用兼职教师是小区学院办学的基点。我国教育部制定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条件,提出兼职教师比例≥15%为合格,≥30%为优秀,并规定任教120学时算一个教师指标。即使这样,不少高职院校仍未达到此指标,而且兼职教师多来自学科教育的高校教师,从实践单位聘来的不多,原因一是企业生产任务重,且未能把职业教育视为己任,学校产学合作关系不易建立;二是新兴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在广西和其他西部省区;三是高职院校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无吸引力。
发达国家职业师资培养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比如德国,中学毕业后,经过12个月企业实习,进人大学职业师资专业,经过9个学期专业学习和教育学的学习,大学毕业(硕士)后,经过两次知识和技能、经验和能力国家考试鉴定后,方能取得教师资格。这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我国目前没有建立职业师资培养体系,也缺乏统一标准和严格考试,造成高职师资源头主要来自学科教育的毕业生。据对1万名高职教师的抽样调查表明,有67.1%教师是从普通学科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他们基本上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这是“双师一体化”教师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必须拓宽师资来源:一是向社会招聘;二是从企业、行业引进;三是适当从高校毕业生选聘。要改革人事制度,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入高职院校任教。
高职院校建设好一支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政府和办学机构的高度重视。政府应正视高职院校的教师编制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编制仍然是20世纪80年代定下的,二十年“一贯制”,政府只负担编制内教师的工资,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了,政府的投人却没有适当增加。政府应增加投入,给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政策支持。应该设立高职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经费,重视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可喜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经制定了政策,在2005年12月的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上,提出了广西当前发展职业教育九大工程中的第八项工程:“万名职业院校教师提高工程”,主要是培养提高师资水平,强化能力。师资队伍的培养问题将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改善和发展。
(四)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广西高职院校有着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很深的烙印,重理论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继承模仿轻发展创新,培养的学生缺乏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因此,必须有一个从普通高等教育向高职教育适应、调整、转轨的过程,这个转变越快越彻底,高职教育就越能健康快速发展。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工作是以下六项:一是实行学历证书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双证制”,这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目的是培养既有较强理论功底又具有熟练技术技能的学生。二是建设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或“双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即我们的老师不但“能说会道”,而且是“能工巧匠”。三是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的“双教”教学体系,这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即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将实践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使学生边做边学、学中做、做中学,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高
技能人才。四是制订科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大纲”,这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因为“双大纲”是编写高职教材体系的指导。五是编写高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教材”,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高职教材编写的原则是既要符合职业技术标准又要达到高等学历层次,既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又要实现技能实训化。六是建立校内实验、实习、模拟训练和校外实训“双基地”。
深化高职教学改革,核心是树品牌、创特色,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出路也是生命力所在。目前,全国有些高职院校办出了品牌特色。如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密相联,招生形势相当“火爆”,有的学校的报名与录取比例达到5:1,毕业生也被预订一空。“出口畅”必然带来“进口旺”,品牌便在社会中得到承认。一些职业学校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如陕西米脂县培养的家政人员在北京供不应求,都是高薪聘请;四川推出的厨娘,炒四川菜在大城市里就业的待遇特别高;湖北是电工培养;河南是一个内陆的省份,但有一个地方可以培养海员。这才叫做真正的品牌,因为这种品牌已经体现在价值上了,只要拿到这些学校的毕业证书,就业报酬就比人家高。广西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品牌,这是我们的弱项。
广西高职院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创出品牌特色,就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要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标准和制度;要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五)政策支持,促进有序发展
高职教育在广西是一种新型的起步较晚的高等教育类型,困难多,阻力大,它需要社会各界广泛的了解、关心和帮助,更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扶持,制定出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政策和措施。
1.舆论支持。当前,广西在每年高考与报考大学中,学生与家长远没有摆脱鄙薄高职教育观念的影响,这是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思想障碍。政府要把宣传高职教育作为一项任务,宣传高职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宣传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宣传高职教育对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2.教改支持。教育行政部门要注意总结高职教育改革的经验,定期组织研究交流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导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树品牌创特色。
3.加大经费投入。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它比普通高校需要更多的投入,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已经收取了较高的学费,再提高学费会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因而需要政府财政经费支持。 4.给予高职发展独特的政策支持。一是专业设置的政策支持。高职专业设置贴近经济、服务企业,应变性快,应考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应变性。二是招生政策支持。即允许高职院校根据“人人皆可成才”的育人理念和自己的能力自主招生。三是要不断修改和完善高职教育评估标准。从已经通过教学水平评估的四所高职院校(优秀: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良好: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正在实施的优质专业评审标准来看,有些指标与要求值得研讨。制定高职教育的评估标准,使高职教育既遵循高等教育共同规律,又按自身规律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陈至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z]。北京: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D5-11-01.
O引言
教育技术起源于西方国家,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正在逐渐地形成和完善之中。我国在1983年,把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目前,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和课程体系都难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教育技术专业如何发展,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等诸多问题,许多教育技术工作者、教学人员感到迷惘、困惑。所以认真分析当前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解决的方法与对策,促使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步人良性循环、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是当前教育技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电化教育的一个定义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南国农,1985)。电化教育另一个定义是:“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南国农,李运林,1998)。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1994年AECT)。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南国农,2004)。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其内涵与我国这一领域的实践有一定差异,因此,提出“现代教育技术” 的概念,应符合我国的实践。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已习惯于将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通用,即教育技术为现代教育技术.所以在本文中,也将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概念作为通用称呼.可以互相换用。
2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电化教育的应用到教育技术的普及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成效显著。但是,结合快速发展的教育革命,可以看出目前的教育技术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
2.1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不同步
这个问题的主要表现是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轻软件建设。硬件建设投资力度大,发展速度快,而软件建设相对滞后,软件资源匮乏.尤其是高质量的软件匮乏,导致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严重脱节.这已成为我国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主要障碍。应重视硬件和软件的并行建设,探索出一条软硬件同时有效建设的道路。
2.2教育技术学科体系还不完善
教育技术专业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个教育技术学科体系还不够完善,至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相关“教育技术学”的著作和教材.从中阐述的各种概念和理论基础,都是来自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等,缺乏对自己基本理论的描述。而所谓学科基本理论应该是对这门学科所描述事实的规律性表述。教育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我们在谈到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时.描述的往往是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缺少一种对教育技术学本身透彻的精练的描述,包括对学科属性、研究范畴的界定等。
2.3培养目标笼统课程设置繁杂
许多院校以教育技术的定义作为专业培养的目标,即培养能够在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育系统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胜任各级中等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丁_作,适应教育技术部门、广播电视部门、信息网络等领域的技术和管理T作。培养目标不仅涉及了教育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5个范畴,而且还包括教育、广电、网络等几大领域。可见人才的适应面十分广泛。这就导致了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庞杂,涉及教育心理学、物理、数学、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影视传播、文学艺术等学科。由于科目繁多,往往造成顾此失彼,加之缺乏科学的系统设计.课程之问不能有机融合。
3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思路与对策
3.1强化理论研究,注重实践环节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教育技术的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的教育技术理论来指导。目前加快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已是当务之急。从电化教育过渡到教育技术,不仅仅是名称的变更,其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倘若我们不考虑国情、不加过滤、盲目照搬西方的理论,那只会将理论束之高阁,无法与中国的教育技术实践相结合。因此,加强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首先应遵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夜郎自大,要踏踏实实、讲求实效,切忌赶时髦、喊口号、做表面文章。应采取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努力把握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脉搏。准确定位、探索规律、揭示特性、澄清谬误,引导学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3.2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发展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视频会议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核心。我国的教育技术经历了无线电技术、音视频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两个发展阶段.随着教育媒体的发展,音视频媒体技术向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将会加速,数字化将是必然的趋势。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将成为主体性技术在教育领域被广泛推广应用。其中,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已成为核心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将在实践应用领域中崭露头角。教育技术正不断将新科技吸取转化为适合教育技术的新观念、新媒体,进而促使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产生更大的改变,使现代教育技术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3.3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目前,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就教育技术的本质和特点,以及教育技术的学科体系,教育技术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新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等不断提新的观点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是一件好事。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为大家所公认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冈此,教育技术学科的人才标准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3.4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培养目标是育人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是课程结构设计的依据,也制约着学科体系的建设,决定着专业发展的方向。许多院校在确定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时,过于注重就业的适应面,而忽视了精品人才的打造。培养目标模糊笼统,导致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总想面面俱到,结果顾此失彼,造成课程设置庞杂,毕业生样样都知道却都不精。所以确定适合于本校情况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校本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培养目标应该具体明了。建议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中等学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媒体编制人员、教育技术和管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795(2013)02-0024-0005
20世纪科技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获得快速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对要学习的材料进行辅的讲解、巩固和评估的一种语言教育和学习方法,它通常具有极强的互动性。Levy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定义为“对计算机在语言教育和学习中应用的探索和研究”(Levy,1997)。其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定义更简洁,涵盖范围更广,与现代大多数該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观点一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伊利诺伊大学1960年启动的“柏拉图项目”(PLATO project)是其早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Marry,1981)。一般来说,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行为主义阶段、交际教学阶段和整合教学阶段等三个阶段。也有研究者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按照学习资料的呈现方式将其分为传统阶段(traditional CALL)、探索阶段(explorative CALL)、多媒体阶段(multimedia CALL)以及万维网阶段(web-based CALL)等四个阶段(Davies,2012)。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也引起了我国外语界的关注。1994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性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专业委员会(CALLAC)。此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有关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专著和成果文献大量涌现。2002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4年出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取代了原来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教育部正式推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同年,首届全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尝试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2011年间CSSCI源内所有期刊刊载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相关论文从年代分布、文献增长规律、期刊分布、关键词以及研究热点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多角度揭示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状况,探究其演化规律,系统梳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的发展脉络,为今后該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
1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本文依托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进行检索。以“题名或关键词”为检索项,“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英语”和“外语”等为检索词,并将匹配设定为“精确”以提高检索准确率,时间跨度选取2000—2011共12年的数据,期刊范围选取“CSSCI”,检索条件最终合并为:题名或关键词=计算机*题名或关键词=英语*题名或关键词=外语*时间=2000-2011*范围=CSSCI来源期刊或者题名或关键词=多媒体*题名或关键词=英语*题名或关键词=外语*时间=2000-2011*范围=CSSCI来源期刊或者题名或关键词=网络*题名或关键词=英语*题名或关键词=外语*时间=2000-2011*范围=CSSCI来源期刊。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相关论文共1598篇。有必要指出,将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选定为期刊选取范围是因为CSSCI是我国社会人文科学主要文献信息查询与学术评价的重要工具。因此,可以认为本文所选取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论文代表了国内該类研究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剔除会议、通知、简讯等非学术性论文以及与該领域研究不相关论文,最终获得有效研究论文1524篇。
2 文献数量分析
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或学科研究态势的重要指标。另外,论文的年代分布可反映若干年来研究的基本趋势、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莫再树、贺华锋,2006)。统计结果显示,2000—2011年我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研究者在CSSCI来源期刊上共发表1524篇,年发文量从2000年的55篇上升到2011年的157篇。
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我们另外分别绘出了2000—2011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以及2000—2011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论文增长趋势图,如图2所示。
综合图1以及图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2000年是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发展的节点。2000年的发文量仅有55篇,而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到100篇。结合有关学者统计数据,1997、1998和1999年刊登在国内八种外语类刊物上与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相关的研究论文分别为8、10、6篇(谈言玲、严华,2007)。据此可将2000年之前的阶段认为是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起步阶段,称之为探索期。(2)2000—2011年间我国涉及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文献数量除2006年比2005年少刊发两篇,2011年比2010年少刊发6篇外,总体上仍处于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从2007开始出现显著增长。以此为基础,可将2001—2006年这一阶段称为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的快速成长期,而2007至今的阶段称为稳定成长期。这种阶段的划分也基本符合文献计量学奠基人之一的普赖斯针对科学文献提出的科技文献增长的阶段性理论(庞景安,1999)。2007年开始发文数量之所以会出现显著增长,考虑到刊物的发文时滞因素,这可能与2004年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推行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有关,表明該项改革试点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我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3 期刊分析
论文的期刊分布可以反映期刊的时间跨度、类型分布和载文集中度,也可侧面展示期刊级别及载文质量。对CSSCI收录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向研究者揭示該领域研究成果的空间分布特点,确定刊载該方面研究论文的主要期刊,从而为該领域研究者继续深化其該方面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参考。表1和图3分别反映了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发文的主要期刊分布情况以及这些期刊十多年来刊载該方面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
根据整体统计数据,刊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论文的期刊涵盖语言学、教育学、情报学、人文社科学报以及综合性社会科学等多类期刊,該领域研究论文刊载期刊主要以语言类和教育类期刊为主,分别包括《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中国大学教学》以及《远程教育杂志》。其中《外语电化教学》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充分体现了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相整合的办刊宗旨。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虽然有时期刊刊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论文数量偶有回落现象,但总体折线仍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日渐巩固,为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条件。
4 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是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术语,它是从文章中抽取的能够最简洁、最直接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和词组(邱均平,1988)。而关键词词频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文本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快速了解某一学科或者某一文本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热点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科学学、图书情报学和科学计量学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姜春林、胡志刚,2010)。所以通过对关键词出现频次的统计有助于了解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热点研究板块以及预测該领域将来的发展趋势。由于直接导入的关键词比较分散,数量比较多,为了能够使关键词有针对性地反映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的研究主题,本文对载入的关键词进行了适当处理:去掉“计算机辅助”、“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英语”及“外语”等词汇;合并了意义相同但表述不一样的关键词,比如,将在线、因特网、web、互联网、局域网以及校园网等关键词统一合并为“网络”。表1、表2和表3分别给出了依据本文对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发展历程所划分的三个阶段中高频关键词及其频次的统计。各项统计所选取的关键词数量控制在30个以内,因此如下表格中会出现关键词数量不等的情况,以便能更简明地反映該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表1、表2和表3显示:2000—2011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论文的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视听说教学”、“写作”以及“教师”等。“网络”和“多媒体”等。在这12年间这些词一直是高频关键词,这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载体密切相关。随着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基于网络的外语教学的研究远远领先于基于多媒体的外语教学的研究,并且原始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1年间还出现了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研究。“大学英语”也一直是高频关键词,这说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在学科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英语学科。另外,由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不断改革,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已开始出现,并且十几年来基本保持稳定的态势。不难看出“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视听说教学”、“写作”以及“教师”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板块,并有可能持续下去。
5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态势展望
5.1 外语教育技术学科构建的可能性
正如在本文前言中提到的,不管从何角度将机助外语教学分为行为主义阶段、交际教学阶段和整合教学阶段等三个阶段,还是将其分为传统阶段、探索阶段、多媒体阶段以及万维网阶段等四个阶段,其发展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也日益突出,涵盖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语言教学(大学英语及专门用途英语等)研究、语言技能(视听说、写作、阅读与翻译等)研究、测试与评估研究以及教材研究等几大模块共计至少26项内容。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方面,语料库方法在該领域研究中的运用比较突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指出的是,语料库方法并非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唯一方法,胡加圣等(2010)将外语教育技术的方法论概括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综合方法等三种,而语料库方法只是定量研究中的方法之一。另外,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由最初语言学领域中的多模态理论发展到涵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及生物学领域的生态学理论等。由此可见,国内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目前已有广阔的教育实践、丰富的实物产品和熟练应用经验,成熟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新颖、独到的创新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等(胡加圣等,2010;2011)。这说明,以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外语教育范式已经形成,外语教育技术学科成立的前提和基础也已具备,预示着作为三级学科的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雏形已经显现(李艳、胡加圣,2011)。
5.2 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热点
伴随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及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在步入信息时代的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教育史上引发的不仅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变革,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一系列内容的历史性变革,但现今对“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表述及理解仍不尽完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作为知识活动的主要领域,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来保证教育质量;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能力成为当前专业化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教师对技术的应用,曼迪纳契和可兰认为分为四个阶段:挣扎阶段,在技术面前挣扎,被各种问题所困扰;掌握阶段,教师学会了应付的策略,提高了技术能力,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也有了经验和信心。冲击阶段,不再对技术心存畏俱了,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创新阶段,将技术整合到教学活动中,由此,课程和学习活动被重新组织,学习环境也被改变了。
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米(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开发、应用为核心,但不是只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应用研究的对象,而忽视或抛弃了对传统媒体(黑板、挂图、标本、模型)的应用与开发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一切教与学资源(包括传统煤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的。“技术”的涵义是指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的总和。教育技术不仅包括视听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及其软件,还包括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资源和过程的一切方法和理论。所以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也指运用系统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开发教学策略、构建教学模式等等。现代教育技术必须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绝不仅仅是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改革,它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现代教育技术若要实现优化教与学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探索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对“教”的改革是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宰地位,变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教师进行指导和促进”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抛弃它。除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外,加强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我们还应该关注有效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创新,数字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未来课堂辅助教学之工具,教与学的最终效果不是取决于技术的高低,关键是合理的教学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组织、内容与资源的合理安排、师生的互动以及现代信j急技术和教育技术运用的巧妙结合。
大约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开始组建或将原电化教育等部门改建成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其他一些高校也于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开始组建虽然从时间上看,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从诞生到发展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就其基本职能和任务而言,并没有完全得到一致的结论。本文就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以力图探讨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基本职能和任务。
1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基本职能和任务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专职部.无疑有其共性化的基本职能。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理和保证全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转。并全理调配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关键在于现代二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就现在各高校的情况而言,现代教育中心都掌管着各学校主要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如校园网或主要干网,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机房、多媒体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如何让这些设备最大限度地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是摆在中心面前的迫切任务
1.2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是_-项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网络为平台.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的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它的应用大大地扩展了现代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因此.这里面必定有一些新的东西需要探索和开发。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应用技术,都需要去研究。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育,并合理地使用.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学校教育技术的专职机构.它具有教育技术的专业人才.具有酎癸的硬件设施,升高教育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基础、对于及时了解现教育托术发展趋势,及时引进和消化教育技小新的Ⅻ诹和新技长有一定的优势。应当走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前列,并将研究成果及时用于学校的现代化数学中
1.3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研究及其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兴的应腭技术,并不完全等同于计算机技术的简单重复使用教育技术就是为实现对学习过程的优化设计、对学习资源的有效开发合理配置与利用以及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提供一整套理论方法与实践手段教育技术学作为交叉堂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教育技术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研竞体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需要来自教育、心理、教学设,算机及网络技术、媒体理论、教育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的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而现代彰育技术则是广泛采用和融合现代科学技术与现论成果.如控制论、信息论、现代教育理论的理论成果、包容了渚铷宣予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神现代技术成果它实际上是当代所有可应用于教育的职业技术的总体应用。并要将这些新的理论和投术有机地完整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门有自己的学科理论基础的学卡斗
1.4作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者和传播者
作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者和实施者.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全校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任务。这就要求中心要有一支热爱现代教育技术事业,有责任心和较强业务能力的队伍大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宣传、培训、教学等工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发展作出贡献。
2履行基本职能,突出自身的特色建设
虽然我们强调各商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都有一些共性的职能和任务,但具体到各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而言,他们的职能和任务还是有各自的鲜明特点和侧重点的。各高校因学校的特点、发展的历程不同而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2.1设备管理型——以设备管理为核心职能
许多高校将校园网、原有的电化及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等全部纳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职能,并以管理维护相关设备为核心工作任务。教育技术中心要承担全校的没备管理、维护.采购、调节使用等职能,在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下的硬件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2课件软件开发推广型——以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及软件开发推广为核心职能
一些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完成基本职能的前提下,以开发课件软件为核心职能。他们一般以高校原有的电教馆或电化室为主体转型而成。多年来曾长期从事视频、音频等教学音像制品等研究制作工作,转型后又承担起学校多学科课件软件开发的组织、协调和研究工作,是高校软件课件建设的主要力量之一
2.3教学培训型——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教学为核心职能
这类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一般由本校原有的计算中心或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等部门合并或转型而成。他们原来就是以承担全校的计算机及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为主要工作职能。转型以后,除了对中心本身部门的设备管理.原有的教学任务仍是主要工作职能。同时还要承担全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指导任务。是学校师生学习使用现代教育设备和知识的教育者、指导者及推广者。对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三类核心职能有所侧重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形成,一般并不是各高校特意而为的。而是由各高校自身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历史状况等综合原因而形成的这三类中心很难说清梦谁更代表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的方向。但这三者综合起来所承担的职能却是一个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较为全面的发展却是可以肯定的。这三类中心,在人员配备、专业结构、设备组合上各有不同,也各有所长。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创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米
3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基本职能及发展展望
3 .1继续搞好计算机及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学工作,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校在将计算机中心和电教中心等部门合并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于2003年应运而生。目前的基本职能仍然是以承担全校学生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公共课为主,这将也是中心未来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均取得不错的成绩。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这种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中心以后要更加努力工作的目的之一。同时,还要在更高层次探讨如何更合理地开设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健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中心以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3.2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趋势.努力在全校师生中推广现代教育技术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中心还应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并以此为指导,在全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虽然以前也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但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今后要把在全校师生中推广现代教育技术作一个主要工作重点.之一
3.3指导全校现代教育及信息技术设备的合理使用和调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星槎小学地处西江河畔,七?蚯疟撸?且凰?逖?!?996年,均安镇委镇政府和星槎村委会为重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将原星槎、福岸、三联、上力四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合并,斥巨资易地重建,组成一所规模大、档次高的现代化新星槎小学,开创了顺德区集约办学的先河,掀开了星槎小学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早在合校之初,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也开始规划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确立了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学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正是在这种明确的办学思路指导下,使学校能在强校林立的顺德教育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自申报广东省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起,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本着以创办优秀实验学校为目标,全面提高领导、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全面开发学生与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信息化不懈努力。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小到大,一边实施一边发展,一边装备一边开发使用,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深有体会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完善管理体系,全面落实现代教育技术规划
对于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一称号,学校领导及教师既把它当作是荣誉,也把它当作是工作的动力和努力方向。
学校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有具体的任务、措施和步骤,目标明确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学校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管理网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带头参与实验工作,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电教的主任负责此项工作,并配备了由管理者、教科组长、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的实验人员。学校设立了电教中心,下设总控室、课件制作室、广播室、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等。各级实验人员分层管理,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主管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及时了解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
学校建立了各种管理制度,如学校电教中心管理条例,电教管理员守则,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多媒体使用管理制度,电脑机房管理制度,普通教室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等;学校对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都进行记录,如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登记记录,多媒体使用情况记录等,真正做到设备有人用也有人管,实行规范管理。学校的电教人员直接参与和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日常的维修保养,并主要承担学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各类教育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已经安装了校园网络软件平台,进行了全体教师的校园网操作培训,并组织有关人员不断丰富校园网及各科室、各项目的网页,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学校领导和教师也不断学习,增强现代化管理意识,整个学校的管理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二、改善教学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技术设备的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所以,学校始终把改善教学环境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办学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断优化现代教育装备,建设了校园网络,添置了信息教学设备,对现有的设备进行了升级换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2003年至2004年间,学校乘着创建省一级学校和教育强镇的东风,取得了镇、村两级的支持,又加大了投入,完善了教育装备。学校现有校园网一个,广播网一个,图书电脑管理系统1个。有教学平台17个,专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个,电子阅览室1个,另有校园计算机总控室一个,教师课件制作室一个,语音室1个(设备2套),以及图书馆局域网一个。共配有计算机234台,并配置相应网络的外部设备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辅助软件。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数量和种类基本满足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校长室、行政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馆等办公系统的主要业务实行计算机管理。学校专门购买了“海百合”课件制作软件、“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学校已用光纤专线方式接入校校通,并在教学和管理中得以有效应用。学校在互联网上有独立网站,与省、市教育网建立链接。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通过网页操作,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三、合理配置、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应用效果
我校根据教学需要给各年级购置了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自然、科学、音乐等教学用的配套音像、电子教材基本达到了三套,并且是省中小学教材审查组推荐的。北师大新教材配套光盘,英语光盘等。还有《鹏博士》《科利华》教学软件一批。我们认为:教学软件不能简单的买进和拿来,一是有选择性的买一些有使用价值的资料。二是发动师生自己想办法制作教学积件和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提高使用率,提高教学效果,又有自己学校特色。学校要求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注重媒体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结合,采用何种媒体,如何运用媒体等皆从实际需要出发,形式服从内容。同时学校坚持拿来与消化、引进与创造相结合。三是紧紧依靠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我校网站直接连接顺德教育信息网,信息中心拥有各种教育软件资源已1000G以上,有科利华、清华同方、K12、中教育星、清华永新、国之源、南方之星、迈达威、人教社等九家公司的17个产品,教师学生可方便、快速地调用或下载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四、充分利用,提高使用率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资源效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我校能运用电教手段上课的教师达到100%,开展电教学科比例达到100%,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美术、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综合实践。采用电教手段的课时覆盖率也达50%。
五、依托课题研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开展了计划性强、针对性强和实效性强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教育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在研究经费、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保证课题按预定方案稳步推进。
目前,已立项的课题有国家级的两项——《小学语文“四结合”》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的课程整合》,省级三项——《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小学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广东省器乐教学现状分析与实验研究》,每个课题都能按计划正常开展研究,定期开展阶段性成果整理和总结。其中《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经结题,结题报告得了二等奖。
几年来,实验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探索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课堂,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总结出集中识字模式、随文识字模式、阅读教学模式、说写训练模式等。教师们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把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建构的工具,进一步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综合素质都大大优于普通班学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说写训练教学模式》的论文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 “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通过广东省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终期评估,研究成果获得了二等奖。何婉华等五位老师的专题论文获得了一、二等奖,六位学生的作文也获了奖。何凤娇等四位老师的相关论文还获得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的论文比赛二等奖。科研改革也促进了全校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几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的征文、作文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研实验开拓了农村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使我们加大了教育改革的信心。现在,我们全方位推进信息化教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从语文科到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得到普及应用。教师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
六、强化师资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
学校认为,现代教育设施不是装门面的,它的价值在于充分的使用,而使用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学校把培训老师作为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突破口,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使学校教师能够迅速适应现代教育的环境,掌握现代教育设备的运用。我们坚持校本培训,学校多次派出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种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参加有关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学习交流活动。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再传给老师们,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1、集中培训。学校一方面请来相关专业的老师对全校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让全体老师都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学校骨干老师进行实例讲解,作业布置等。2、分散练习。在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分散到各年级组实际操作,进行巩固强化。年级组老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定期验收。学校定期对老师的计算机掌握情况进行统一测评,重点是通过作业的形式考察老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4、比赛促进。学校结合培训开展系列竞赛活动如:AUTHORWARE课件制作竞赛,多媒体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老师的学习热情。通过校本培训,派出学习、专业老师讲课等形式提高了我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力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校还订阅了有关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和刊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书刊。通过学习、研读,教师更好地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水平,加深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研究。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不但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提升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素质。
七、实验工作取得的成绩
通过实验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信息化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在我校的课堂上,教师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近两年,进步特别快。其中李巧敏老师的《说写训练教学模式》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春天在哪里》、《我喜欢的水果》两课例参加了顺德区信息技术教学开放日活动,获得好评。何凤娇老师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巧敏老师的《利用多媒体创设语文情境》、黎翠容老师的《发挥CAI的优势 提高作文效率》、王月瑛老师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大赛的二等奖。何婉华的《情境作文指导一、二法》、李巧敏的《利用网络创设情境》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王月瑛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黎翠容的《运用多媒体创设作文情境》、何凤娇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国光的〈情境作文教学实验报告〉获二等奖。欧阳信程教学课件《比较》、《长颈鹿和小鸟》获区二等奖及镇一等奖,何惠燕老师、欧阳永晃老师思品课件获顺德区三等奖,参加了思品课件展示。欧阳信程、欧阳永晃参加区信息技术说课比赛获得二等奖。欧阳永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获区电教论文二等奖,卓捷海的音乐录像课《巧巧手》、欧阳信程的科学录像课《谁给花传粉》、梁婉青的品德与生活录像课《和钟姐姐交朋友》获区三等奖,何瑞华的论文《《加强情感体验,调动情感参与》》《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获区一等奖。何校伦论文《数学也要进行“听”“说”训练》、何彩眉教案〈买铅笔〉获区二等奖,梁婉青论文《活用多媒体教学激活识字兴趣》获区三等奖;李国光、欧阳永晃设计制作的学校网站获顺德区电教中心颁发的二等奖。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区镇的各项论文、教案、课件及教学比赛中获得了约80个奖项。教学科研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我校是镇的示范性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是先走了一步。我们曾承办过镇内不少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为兄弟学校提供示范和交流研究的平台;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教学开放日、文化艺术节活动,向镇内、区内及社会公开展示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在校内,经常举行全校性的或科组的教学活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新会市荷塘镇中心小学、高明区三洲街道办组织的中小学校长也慕名前来参观。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一年上一个台阶。1997年被评为顺德市一级学校,1998年被评为佛山市一级学校,2000年通过了佛山市一级学校复评,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实现了农村学校向城市化、现代化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多次被评为顺德区先进学校、顺德区少先队先进大队、顺德区实验工作优秀学校、顺德区体卫先进单位、顺德区文明单位、佛山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附件三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评量化表
学校名称: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表一)
一级
指标项二级指标项得分
A
工作落实
情况A1
人员A2
规划7
34
B
三个覆盖率B1
教师B2
学科B3
课时9
333
C
教学环境情况C1
达标C2
使用率C3
模式探索10.5
54.51
D
课题研究情况D1
选题D2
措施D3
进展D4
成果16
2455
E
教材使用情况E1
教材选用E2
使用效果E3
自制教材12
543
F
组织培训情况F1
内容F2
范围F3
方式13
535
G
实验工作效果G1
教学成果G2
教师教学水平G3
学生综合素质G4
示范作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