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开发范文

时间:2023-03-14 14:50: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海洋资源开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海洋资源开发

篇1

关键词: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绿色GDP

1 我国海洋资源状况

海洋资源是相对于陆地资源而言的,泛指海洋环境中存在的现在和未来能够被人类所利用的物质、能量和空间等一切资源。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四海相通总面积为473万平方公里。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近1/3。我国大陆岸线长18000多千米,岛屿岸线长14 000多千米;我国大陆和岛屿岸线曲折,海区有500m2以上的岛屿6536个,面积在10km2以上的海湾有160多个,宜建港的海湾和大河河口共118个。

我国海域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有大量河流人海,沿岸水域有机质和营养盐极为丰富,每平方公里海域年平均生物生产量达到302吨。我国海域海洋生物物种高达20278种,约占世界海洋生物物种的1/4以上:滩涂浅海生物达2950种,适合养殖开发的经济生物多达238种。我国海域渔场面积为280万平方公里,适宜人工养殖的浅海和滩涂面积共133万多公顷。

我国海底矿物资源比较丰富。估计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约406亿吨,其中近海246亿吨、深海160亿吨,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8.4万亿立方米。已探明海滨砂矿储量约16.25亿吨,其中金属矿为0.25亿吨、非金属矿为16亿吨。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功率约为4亿~5亿千瓦,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等。海水资源,主要利用方向是制盐、提取钾、溴、镁等化学元素、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等。此外,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亦很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共有1500多处,其中有规模较大的海边沙滩100多处。重要景区273处。

2 海洋资源的特点

2.1 资源环境的脆弱性和有限性

海洋水体具有流动l生,潮间带和近海水域水层浅,交换慢,环境复杂,海水自净能力差,一旦受污染,容易引发病害,并能迅速蔓延整个海域,直接影响海洋水产业,同时对旅游业、人文景观以及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失也难以估量。因此,必须注意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海洋资源大部分具有不可再生性,如矿产资源等:即使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如近海水产品的可捕量有限,如不注意保护、合理开发,超越其再生能力开发,也会造成资源枯竭。因此,确定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2.2 海洋资源的共享性与外部性

共享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任何主体都可享用的资源,如国家公园、野外游乐地、自然界的空气和阳光、世界公海等。海洋资源属于典型的公共资源,其产权难以界定,比如,海洋水体覆盖下的生物资源可以游动,深海和公海资源尤其如此。因此,海洋资源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共享性,比如,海洋水体可以泊船、航行、捕鱼、养殖、排污等;可供多个开发主体共同开发利用,也产生了外部性,出现了掠夺性开发、破坏性排污等行为现象。

2.3 海陆开发联系的紧密性

一方面,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另一方面,由于海洋资源的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活动都是在陆地上进行,同时海洋污染的污染物80%来自陆地。因此,海洋资源的开发应同陆地经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海陆一体开发。这样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海洋资源破坏严重

3.1 海洋环境污染

人们的经济活动不断向近海拓展,使近海污染日益加剧。据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监测,我国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氮、磷、石油和有机物污染明显,渤海沿岸有217个排污口,接纳了我国沿海污水排放人海总量的32%和陆源污染物人海总量的47%,其中:大连湾沿岸有70多处排污口,每年向湾内排放污水3亿多吨,占大连市排污总量的90%。锦州湾海岸每年约有3000万吨污水排人海湾内,30万吨工业废渣堆放岸滩,湾内水域重金属严重超标,经常发生死鱼现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每年直接排人近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约80亿吨,其中石油144万吨、铅6131吨、砷1万吨、汞785吨,使海域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加剧。

另外,海域污染事件频繁,环境灾害不断。如巨型油轮和海上钻井泄漏石油灾害、海域赤潮灾害、违章倾倒以及贝类感染病毒等污损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不仅对海洋环境和资源造成严重损害。对人体健康危害也很大。

3.2 海洋资源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由于人们对渔业资源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有效的保护,在产量指标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资源的现状,盲目无序无度开发。船只马力严重失控,非渔劳力大量增加,造成“船多鱼少”的局面,出现渔业资源酷渔滥捕。超强的捕捞压力,一方面使传统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如大、小黄鱼、曼氏无针乌贼、鲳鱼、马鲛鱼、鳓鱼、海蜇等传统渔汛已经消失:历史上曾左右东海渔业的“四大经济鱼类”(带鱼、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合计产量由20世纪70年代占捕捞总产量的60%~70%下降至目前的不足20%。其它梭子蟹、虾类资源,近年也出现了剧烈波动和衰减。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生态平衡的破坏,传统的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在短期内无法恢复。

3.3 近海生态环境恶化

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海洋开发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但由于重开发、轻保护,缺乏综合规划和管理,对海域开发利用不合理,忽视了海洋资源的脆弱性、有限性、外部性等特点,造成对海洋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规模、范围和强度不断增加,致使沿岸海域环境质量普遍下降,海洋灾害频发。由于缺乏完善合理的规划和统一有效的管理,不同行业和部门争占滩涂、岸线和海域,资源开发无序无度现象比较突出。沿海的工矿企业大量的工业废渣和其他废物排放入海。使近岸海区环境质量逐年恶化,污染范围不断扩大。部分海域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灾害频发。海岸侵蚀普遍、重要

河口淤积等。海洋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降低了生产力,影响经济发展后劲。

4 绿色GDP及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绿色GDP对策

4.1 绿色GDP含义及建立绿色GDP的必要性

从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国际上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便是绿色GDP。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素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在现有GDP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或者说,绿色GDP核算就是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在实际核算中,根据估价方法的不同,对资源耗减成本、环境保护支出、环境退化成本又分为实际成本和虚拟成本,实际成本指在经济活动中明确发生、实际支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虚拟成本指在经济活动中不能直接体现、需要间接估算的资源环境成本。一般来说,资源耗减成本大部分为虚拟成本,环境保护支出为实际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为虚拟成本。因此,绿色GD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绿色GDP,有以下几方面的必要性:

(1)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自然资源如空气、水、土地、矿产及原始森林是全人类及子孙后代所共有的资产,这些资产有的不可以更新,有的虽然可以更新,但其更新的周期很长,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的。这些资源应当被确切计量,赋予一定的价值。为此,建立一种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的新国民经济统计模式――绿色GDP已势在必行。

(2)减少外部不经济现象的必然选择。绿色GDP是以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理论为基础的。这种理论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与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追求一种全面和长远持续的发展。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些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企业或个人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其他企业又不能有效地从造成这种不利影响的企业或个人那里得到补偿的现象。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经济将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经济增长及资源的消耗,将给环境负荷造成巨大压力,环境负荷必须控制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环境污染、资源缺乏问题是迟早要解决的问题。

4.2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绿色GDP对策

4.2.1 实施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

长期以来,海洋资源无价,资源的无偿使用,导致“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不合理现象,造成经济评价失真。而且,由于资源宏观管理不足,微观经营者不承担资源保值、增值责任,短期行为严重,造成海洋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制约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因此,必须重新界定海洋资源价值观:海洋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它应该具有价值。自然资源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经过人类劳动投入的,只要可供人利用、能带来收益,经济法上就认定是资产的一种,即“资源性资产”。它可以具有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并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相互转化。对海洋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就是把海洋资源这种特殊资产,从其开发利用到生产、再生产,按照自然规模和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包括对天然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和核算制度;将收益用于资源补偿和再生产;对凝结了人类劳动的资源,将其生产和再生产由事业型转变为经营型;最后形成以资源养资源的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2.2用绿色GDP衡量陆源污染企业和临海产业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对策的关键是用绿色GDP衡量陆源污染企业和临海产业。以往对于地区发展的衡量主要以GDP为主,这样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污染对于生态平衡的破坏。要用绿色GDP对陆源污染企业和临海产业进行经济衡量,以达到保护海洋资源的目的。

4.2.3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联合国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海洋作为有助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我国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也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作为重要的行动方案之一。因此,要牢固确立海洋对人类发展起重要基础作用的意识,增强自觉地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从而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2.4健全和完善海洋管理法规体系

篇2

1、我国在海底油气开采、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估、海水增养殖、海底隧道及海上人工岛等一类的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海洋开发是海洋及其周围环境(大气、海岸、海底等)的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活动的总称。人类通过海洋开发,把海洋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性质,海洋开发活动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海水化学资源开发、海洋再生能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类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蓝色经济”的时代,是地球村全体村民海洋意识观念强化和海洋文化知识丰富的世纪。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继承和弘扬海洋文化,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海洋文化资源是舟山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推动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厘清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现状,如何做到既合理开发又有效保护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是值得探讨的命题。

1.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区位优势分析

1.1舟山的区位优势

舟山地处东海之滨,由1390个岛屿组成,处于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长三角经济圈最初的15个城市之一,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东临太平洋,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也是我国大陆地区唯一深入太平洋的海上战略支撑基地。舟山最大的特点是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舟山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具有广阔的海洋经济发展前景,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之一。

1.2舟山海洋文化区位优势

海洋文化源于海洋,是人类与海洋互动中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及其结果,是人类在海洋活动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舟山群岛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定海的先祖们已在此耕海牧渔,繁衍生息,“海上河姆渡”马岙唐家敦出土的文物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潮涨潮落,漂流不息的东海之水是大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先民通向海岛的公路。有着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舟山独特、灿烂的海洋文化。其中有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浩气长存、英雄气节的海疆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文化,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可以说海洋文化已成为舟山城市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1.3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区位优势

海洋文化资源是体现海洋文化特征的资源,有别于其他资源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从内容上具有海洋属性,从地域上处于沿海地区的适应和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形式、产品或活动。舟山地处东海之滨,海岛众多,海滩优质,海岸线漫长,多深水良港,蕴含丰富的鱼盐之利,又极具战略价值,这些天然条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加之因海洋生产活动更加频繁,产生的海洋文化资源数量、种类众多,代表性的资源,如公园设施有遗址公园、舟山群岛文化公园,文化场馆有陈列馆、中国海洋系列博物馆,文物遗存有董浩云故居、三毛故居,历史文化名地有沈家门渔港、东沙古渔镇,民间传统艺术有舟山锣鼓、渔民号子,现代节庆会展有中国海洋文化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可谓异彩纷呈,又极具区域特色,深深打上了海岛的文化印痕,是舟山群岛新区对外宣传的一张不可缺少的亮丽名片。

2.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和开发与保护优势探析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是新区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2.1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

数量的丰富多样。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在很多方面有自身的优势,这和舟山的历史和区位是分不开的,离开历史和区位坐标,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代表性就无从谈起,如近年来举办的特色影响明显的海洋文化节庆、朱家尖国际沙雕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海鲜美食文化节、中国海洋文化论坛等,活动的连续开展和影响力持续升温印证了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优势及丰富多样、数量众多、包罗万象等特性。

内涵的博大精深。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与海结缘,又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海洋文化资源,舟山居民面朝大海,与海为邻,以海为伴,每天与大海打交道,云谲波诡的大海,变化莫测的海上风云,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造就了舟山居民的不畏艰难、勇于探险的精神,同时,广阔无垠的海洋,经常往来的交流,不同文化的融合,养育了舟山居民兼收并蓄的思想,宽阔远瞻的视野,对外开放的心态,这种精神直接体现和流露在海洋文化资源上,如舟山锣鼓,其宏伟的演奏场面和气势,折射出海岛人的粗犷豪情性格和敢于进取的向上精神以及海洋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2.2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和优势

舟山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既有保存完好的天然的海岛自然景观,也有丰富多样特色明显的人文景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对海洋权益的日渐重视,与海洋相关的资源和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和内涵博大精深正逐步为世人所知晓,一系列富有舟山风情的现代节庆活动的相继开展,有力提升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知名度,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也在接受更多的人来领略和欣赏。同时,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并大力支持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活动,也极大地推动了海洋文化的开展及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以上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所在。

舟山地处长三角,是中国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不论是对于吸引消费还是吸引人才都有无穷的魅力。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为舟山的交通打开了通过内地的桥梁,舟山群岛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为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品类齐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无论就物质层面的自然景观、文化场馆、文化遗存等,还是精神意识形态方面的宗教文化、民风民俗、节庆会展等,舟山都具有自身的优势,且有开发的空间和潜力,蓝天、碧海、金沙、白浪,风光旖旎,得天独厚,这是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舟山体验海岛之旅,感受海洋文化,身临海洋民俗风情,品尝舟山海鲜的重要筹码,因此说,这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优势的重要内在要素和关键所在。

舟山浓厚的人文传统和历史积淀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标志。舟山历史悠久,历代名人辈出,群星闪耀,具有浓厚历史积淀的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更加彰显出无穷的魅力和开发的巨大优势。

舟山浓厚的佛教文化传统家喻户晓。舟山佛教发达,基本上处处建寺,时时闻钟,这一特色无与伦比,来舟山的一个重要因素或目的是礼佛,舟山普陀山有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其他大小寺院、庵堂不胜枚举,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被誉为“海上佛国”,舟山被誉为“海天佛国”,佛教的文化传统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一张名片。

3.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纵观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所具有的优势,其开发前景是难以估量的,但是,所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前提必须要做好保护,甚至是抢救性的保护,若开发会造成文化资源的受损或破坏,则不应开发。特别是海洋文化资源中的一些文化遗物、遗存是不可复制的,一旦被破坏将会无法修复,无法留给后人真实的历史记忆和符号。针对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各级领导和部门重视支持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保障。

各级领导要切实重视并大力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在政策上做好方向指引和舆论导向,在经费上给予资金配套保证,努力提供物质保障。各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筹办海洋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继续扩大舟山海洋文化及其资源的影响,切实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海洋保护观念,为海洋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保驾护航。

3.2明确方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好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

要及时、准确调查清楚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存量,做到摸清家底,挖掘资源,为系统科学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文化资源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务新区海洋经济发展。

要认真及时编制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名录,以便做到心里有数,轻重有序,一目了然,同时也有利于宣传海洋文化及其资源,也有利于统筹兼顾,找出发展海洋文化的切入点。为此,建议舟山各级文物部门、史志办、博物馆等,加强力量,精心组织,切实做好该项工作。

要结合实际,为避免重复,需整合海洋文化资源,合理布局,既体现各自特色,又发挥整体效益。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旅游的互动,在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切实增强海洋文化资源的体验性活动,建议旅游部门可以考虑让旅游者进行体验性的参与活动,可以选择有代表性有又易于操作的项目进行尝试,如此可以让旅游者在参与中真切体验海洋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乐趣。

3.3加强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发展繁荣海洋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舟山与省内外其它沿海城市的交流和合作,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在比较和竞争中发现不足和差距,为厚积薄发做好准备。要加强各部门的互动交流,共同探索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开展的最佳发展路径,共同研究海洋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如何联动发展,共同商榷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办法,共同商讨如何更加有效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良谋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宁.浙江省沿海地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篇4

海洋中蕴含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存在着固态、液态、气态等多种形式。然而,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各个领域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大,陆地资源状况严峻,部分区域出现了枯竭的状态。为了支撑我国的全面发展,必须着眼于海洋资源,注重对海洋油气资源的合理化开发,运用深水处油气开采技术对海洋内的相关资源进行开采,能及时获取新能源,进而替代原有的能源供社会各个领域的使用。

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1.1 缺乏先进性的勘查与开采技术

通过对现阶段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现状的有效分析,了解到由于受到国家实力、人为素质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勘查与开采技术相对落后,致使油气资源开采质量与效率不高。我国地产丰富,海域面积相对较广,在管辖范围内的海域面积达到300万平方公里,为油气开采提供优质的开采平台[1]。但是,尤其勘查与开采技术不过关,是制约油气资源开采的一个现实性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相对落后,科学技术含量低,缺乏先进的海洋勘查设备与探测设备,制约着油气开采的质量,是当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1.2 社会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过大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各个领域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油气资源常常是供不应求,由于技术的约束,导致油气开采效率不高,开采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能源紧张的状态始终未得到有效的缓解。为了维持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我国不得不采取能源进口措施,2012年,我国进口原油达到约2.8亿吨,越来越依赖于石油进口方式,致使资金费用大量流失海外,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抑制性。来自国土资源局的消息,中国的陆海天然气沉积量为600万km2,但是三大石油公司在相关数据登记时,其所登记的数据为435km2[2],真实的开采情况要远远低于登记的数据,使得天然气开采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1.3 油气开采导致的环境问题恶劣

海洋油气资源开采工作的开展,除了注重能源结构、经济效益、开采质量等诸多问题外,生态问题也是一项严峻的问题。然而,从目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采现状来看,石油资源开采的力度越大,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例如,在石油开采中,发生原油泄漏的现象,石油资源浪费的同时,海洋环境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一旦出现原油泄漏现象,海洋内部的水生动植物会呈现大批量的死亡,珍稀物种面临着的灭绝的可能性,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因此,不可为了油气开采而牺牲海洋环境,得不偿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来缓解当前的海洋环境问题。

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性措施

2.1 制定更为长远的战略性目标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开展力度在不断增大,应从长远的角度予以考量,制定更具规范性战略性目标,为后续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性目标,应积极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强化对国家石油安全的保护,强化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资源开发,实现勘探技术的高效应用,选择更具我国特色的油田开发方式,进而达到油田安全、高效开发的目的,对于我国的油气资源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以南海为例,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方面,应根据南海的实际特点,构建水深300-3 000m的深水油气自主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和模式[3],进而形成初步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系列和装备,为南海区域油气资源开发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2 注重勘查与开采技术的不断开发

面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技术元素占据很大比重,成为制约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强化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优化,优化海底勘查技术与探测技术,可将现代化的科技元素与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实现技术的不断改造,制定更具战略性的措施,为新时期资源开采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对油气化探分析技术进行完善,提高其探测的精确度与分析的准确性,及时运用更为先进的尤其开采设备,以提高资源开发水平,进而提高油气资源开发效率。

在含水油田开采方面,应充分了解含水油田的油量分布情况、开发的潜力值等,对整个油田的开采价值予以评估[4],及时对油量、储存位置、油层点等内容予以掌握,是开采技术开展的重要前提。

在海洋油气的深水开采技术方面,深水技术开采一直是石油开采领域的重要难题,技术的要求高,关键技术仅仅存在悉数的几个国家手中,我国需要引进先进的深水开采技术,结合我国的实际海域运行情况进行设计,及时克服以往开采技术中的缺陷与不足。在中国,油气资源的开采,应根据我国的海域地理位置、原油性质等情况予以考量,勘探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资源,实现深水探测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对于我国油气资源勘探领域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2.3 做好油气开采的环境保护工作

环保是世界发展的重要主题,通过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努力来保护我们赖以生活的地球,强化对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应只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问题,是当前海洋油气开采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油气开采的环保工作是必然需求,在运用开采技术时必须将环保问题考虑其中,尤其是禁止原油泄漏现象,做好原油开采的技术防护,以保护海洋内的水生动植物。海洋油气开采技术的开展,本身就会对海洋环境构成威胁,扰乱正常的海洋系统,对于水生动植物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灾难,若再泄露原油,会导致大量的生物中毒死亡,甚至一些珍贵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境况。因此,开采队必须具备高度的环保意识,在开采时不要仅仅关注石油开采量,还应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建立专门的环保小组,就整个油气资源开采过程予以监督,并做好足够的环保措施。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在油气资源开发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资源开发技术缺乏先进性,能源需求量大,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加强对海洋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关键,应大力创新与研发先进的油气资源勘查技术、开采技术等,进而获取高质量、大量的油气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条件,是丰富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荷霞,刘永学,李满春,等.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价值评价[J].资源科学,2013,11:2142-2150.

[2]刘慧,高新伟.国家能源安全视角下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理论探讨,2015,6:103-106.

篇5

海洋植物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病、抗病毒、促进生长等生物活性。栽培海洋植物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因此,开发海洋植物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正日趋受到广泛重视。

1、海洋植物的营养特点

1、粗蛋白含量较高。并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畜禽的繁育和生长发育。

2、含有抗菌抑菌的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对霉菌、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同时又能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3、含有生物活性激素和促生长因子。能调节饲料中各种养分的平衡,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产生抗应激作用,可提高畜禽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4、含有丰富的色素。海洋植物中含有藻黄素、胡萝卜素等物质;用于畜禽饲料中,可明显改进畜禽产品的品质,使畜禽的皮肤、肌肉颜色鲜艳。

5、含碘量高、钙磷比例适中。用它来配制畜禽饲料,可使肉蛋奶的产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蛋壳的厚度增加,蛋黄的颜色变成深黄色;特别是蛋黄中碘的含量较原来高出10几倍;脂肪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使胆固醇的含量降低。

6、含有苯酚类化合物和晾胶、褐藻酸等物质。因含苯酚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抑菌防霉作用,是天然的饲料防霉剂,因含琼胶、褐藻酸和吸水性物质,是天然的饲料粘合剂和防潮剂,可吸收饲料中的水分。

7、降血脂抗凝血作用

褐藻淀粉经碘化而得的硫酸脂,可以代替肝素具有降血脂抗凝血,改善微循环系统的作用。

2、海洋植物的营养成分

海洋植物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还含有大量的非含氮有机化合物以及未知生长素。(以海藻粉为例)

海藻粉化学成分(%):粗蛋白8.95、粗纤维6 、粗脂肪0.3 、甘露醇11.3、褐藻胶24.7、褐藻淀粉1.7、褐藻糖胶0.3、碘4500mg/kg、钙0.07mg/kg 磷0.16mg/kg、铁1900mg/kg、锰37mg/kg、锌139mg/kg、铜20mg/kg 、

胡萝卜素10mg/kg 、Vc32mg/kg 、硫胺素0.1mg/kg 、核黄素2.1mg/kg、生育酚7.21mg/kg。能量:1009.30/kg。 3、海洋植物的采集

1、风浪后采集。每次风浪,尤其是大风大浪之后,会把大批海洋植物冲上海滩,乘此机会将其收集起来,及时晒干、粉碎、装袋备用。

2、退潮后采集。大海潮汐不止,每24小时两次退潮,每次退潮后,浅海礁石全部露出水面,海植物处处可见,乘此机会可大量采集、晒干、粉碎备用。

3、乘船捕捞。离海滩越远、越深,海底贮藏的野生植物越多,其营养价值越高。

4、采集海洋植物的适宜季节应在夏初至秋季。此时海洋植物生长茂盛,营养成分含量较高。

4、海洋植物饲料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1、饲喂蛋鸡生产高碘蛋。在蛋鸡饲料中添加2—6%的海藻粉或海带粉,饲喂1周后,所生产的高碘蛋,其含碘量较普通蛋高出10几倍,维生素A的含量较普通蛋高出17—46%,成为有医疗价值的高碘蛋。海藻粉所含的碘是无机碘,在鸡体内能转化为有机碘,90%存在蛋黄中,10%存在蛋清内。碘在氧化酶的作用下进行碘化,与酪氨酸作用合成甲状腺激素。还可与其他氨基酸碘化合成不同的有机物,利用这些高碘有机物可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哮喘病等疾病,长期服用高碘蛋对人的健康是有益的。

2、饲喂育肥猪。在猪饲料中添加8—10%的海洋植物饲料粉,饲喂育肥猪,可减少大肠杆菌、肠炎等疾病的发生,使日增重提高10%左右,饲料成本明显降低。同时又改善了猪肉的品质,使猪肉的脂肪降低,瘦肉率提高,色泽鲜艳,味道鲜美,很受消费者欢迎。

3、改善鸡肉和鸡蛋的品质:在蛋鸡和肉鸡的饲料中添加2-5%的海藻粉,可使蛋黄颜色深黄,蛋壳和鸡腿的颜色变的颜美,鸡蛋的薄壳率明显降低。

4、做饲料防潮防霉剂。1般在饲料中添加2—3%的海洋植物饲料粉,加入1周后可杀灭90%的粉螨及有害细菌,可吸收饲料中3%的水分,即可使饲料的保存期延长,有使饲料无异味、无污染,还能确保饲料的色泽、质量不变。

5、海洋植物饲料—海藻粉的生产

篇6

一、引言

2001年6月经过多年谈判结果的《中韩渔业协定》开始生效。自此中韩之间关于在相关海域捕鱼的冲突就不断发生,特别是2005年规定的"过渡水域"安排被取消之后。2008年在一次韩国海警同中国渔民之间发生冲突之后,韩国方面加大了对海上所谓违规捕鱼的执法力度,纠纷数量进一步上升,上方之间的冲突激烈程度进一步加深,甚至引起人员伤亡。据统计"2004~2007年,韩方共扣留了2 037艘"非法作业"的我国渔船,并逮捕我国船员20 896人,仅缴纳的保释金就达到了213.55亿韩元。"①

二、纠纷的成因分析

近些年中韩渔业冲突规模和激烈程度不断升级,除韩国方面习惯采取强制措施暴力执法,较少与中方政府进行谈判协商相关非法捕捞问题政治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国际法律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渔业和渔民难以适应性的规则造成的。围绕国际法规则的变化,我们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造成中韩渔业冲突的一些客观性的原因。

(一)国际法的变化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随后东海和黄海沿岸的中、日、韩三国分别批准并成为该公约的缔约方②。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2条之规定黄海和东海属于典型的半闭海,并且该条约第123条规定了闭海或半闭海沿岸国家应在生物资源养护、海洋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方面展开合作。

同时,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还设置了专属经济区制度,按照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个沿岸国有权划分其属于自己的专属经济区,并在此区域内享有对生物资源的排他的开发、管理和养护的权利。黄海和东海在国际法上属于半闭海,且其宽度不足以同时满足各自专属经济区的要求。和其他有关国家和地区一样重叠区域的存在使得专属经济区划界存在较大的困难,加之在这一海域中韩、中日、日韩之间都存在有领土争端,这使得要在这一海域确定权利界限在短时间内不易实现。为了维护该区域的渔业资源,遵守海洋法公约第123条项下关于合作的要求,结束该区域捕鱼的混乱状态,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三国均有意向通过建立一定的合作机制对该海域的渔业共同开发问题进行一定的安排。《中韩渔业协定》在序言中也明确表示为了"养护和合理利用共同关心的海洋生物资源,维护海上正常作业秩序,加强和发展渔业领域的相互合作。"经过长时间的谈判,《中韩渔业协定》于2001年开始生效。

《中韩渔业协定》协议中体现了双方关于专属经济区的要求。按照海洋法公约对专属经济区制度的设定,沿岸国享排他的对于生物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的权利,仅仅在沿岸国没有能力捕捞全部可捕捞量的情况下才允许通过协议许可其他国家捕捞剩余部分。③但实际上,入渔他国专属渔场的困难是很大的。目前的《中韩渔业协定》的框架和目标都是为了养护相关区域的渔业资源,落实海洋法公约的义务,但是这种渔业资源共同开发的模式对于长期在这片广阔的海域捕鱼的中国渔民来讲一时难以适应。

(二)渔业协定所引起的问题

按照《中韩渔业协定》的规定,协定分别在其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八条分别创设了三种特别水域,依次是"暂定措施水域","过渡水域"和"维持现有渔业活动水域"。协议规定的"过度水域"位于"暂定措施水域"的两侧,从中韩渔业纠纷发生的区域来看,两国冲突最集中地发生于上述两个区域。

在"维持现有渔业活动水域"所发生的纠纷一般位于该区域的边界。海上分界线不是非常明显,渔民有误入韩方水域的可能性,或者韩方海警执法船也可能到区域外扣押中国渔船。中国沿岸渔民认为现为韩方一侧的"过渡水域"一直沿海渔民的传统渔场。如《中国渔业年鉴(2005)》中得到确认:"……中韩渔业协定过渡水域适用专属经济区管理的新情况,加强对中韩渔业协定韩方一侧过渡水域和暂定措施水域进行现场管理,防止未经许可的中国渔船按传统作业习惯进入韩方水域生产。"我国在谈判过程中没能充分意识到,协议的该项安排对我国渔民传统捕鱼区的影响。

(三)我国国情比较特殊

《中韩渔业协定》签署后,由于捕捞渔场范围为被压缩和捕鱼配额所限制,影响了我国沿海近3万艘渔船和近30万渔民的正常渔业生产。我国沿海人口众多,其中多数以渔业为生,据统计2009年我国涉海行业就业人数中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数超过540万人,占比超过60%。受协定影响的省区渔业从业人数占比非常大。在没有长期准备的情况下,使得这部分人脱离渔业进行转产,其难度可想而知。同时,我国渔民转产难还有一些根伟棘手的问题:

第一、我国渔业从业人口巨大,人口素质普遍较低。我国沿海渔民素质普遍较低,对这部分人进行转产首先要对其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投入巨大不说,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这部分人对其他行业的适应能力也比较低。渔业协定生效之前,我国并没有大规模的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协议签署后突然强行要求渔民离开传统的捕鱼区,其效果也不会太明显。同时,渔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协议规定和国家政策,因此违反协议进入韩方水域。

第二、我国渔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在协议签署之前韩国已经对其本国捕捞业进行改造。韩国加大了远洋捕捞的比重,减小了对金海域唱的过分依赖。 而我国渔民因为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对近海渔场的以来比较严重。

第三、近海渔业产量下降。由于近海海岸的污染等原因,我国近海海产品生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同时鱼类品种和质量也较十多年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基于此我国渔民不得不到更远处的海域捕鱼,所以便经常进入协议规定的韩国水域。同时韩国方面以保护本国渔业资源为由不断减少在相关区域的配额。

三、纠纷解决的出路

根据资源的稀缺性原理分析,中韩渔业纠纷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本区域内资源的争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中韩渔业协定》的目的都是在保护相关资源的可持续和有效利用。不过《中韩渔业协定》带给中韩双方的似乎并不是像协定序言中描述的那样,而是不断升级的冲突、血的代价和中方渔民的生存困难。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韩渔业纠纷产生和发展基本上是在《中韩渔业协定签署》之后,所以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现实:目前以渔业协定为基础的渔业资源共同开发制度存在一些问题。相比于俄罗斯同挪威就巴伦支海"灰色地带"④渔业资源进行共同开发及其他相似案例的实践来看,中韩之间的渔业协定暴露出来的问题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一)、加强联合执法及信息沟通

由于《中韩渔业协定》只是一个临时性的渔业资源共同开发的框架性安排,更没有涉及双方海域划界的任何问题,所以对领海之外的重叠区我国均可以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行使必要的管辖权。在中韩协定水域中执法应当是共同的而不应当是目前协议规定的单方权利。正因为这个原因,韩国方面取得了在"过度水域"中单方面行使管辖权的优势,所以我国渔民在此水域遇到问题就只能被动的接受韩国方面的管辖,遇到暴力执法等问题我国也只能被动的进行抗议。所以在整个协议水域中韩双方都有必要建立联合的共同的执法队伍。这样才不使我国在处理渔业纠纷上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同时也能提高执法的公正性、透明度及有效防止"暴力执法"或"非法执法"问题的发生。另外,有必要将原来协议中规定的"过度水域"的条款取消,参照中日渔业协定及俄罗斯同挪威就巴伦支海"灰色地带"的做法,将协议水域作为整体共同置于联合渔业委员会的协调管理之下,双方在协议区采取联合执法的方法。

(二)、加强双边渔业技术交流

根据《中韩渔业协定》,中韩双方的目的在于对相互关心的海域的渔业资源进行共同的管理和养护,以期能够保护渔场的生态,维持平稳的渔业产量。同时,海洋法公约还特别规定了相互合作的义务。

中国渔民去靠近韩国一方去捕鱼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沿海渔业资源的减少。从整个协定海区来讲,渔业资源也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当中。养护渔场可以提高单位面的的渔获量,从根本上解决渔民捕鱼难的问题。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众多的渔民基数,单纯通过设定休渔期等自然蓄养的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协定去内渔业资源恢复和提升的要求,所以中韩双方都有必要建立相关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技术合作机制,提升海区的渔业养护效率。同时通过技术交流,可以加强中国近海养殖和非捕捞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原来以出海捕捞为生的渔民进行转产,减小对协议区域渔场的压力,减小中方渔民冒险作业和非法捕鱼的机率。

总结与展望

纵观历史与现实,引起中韩渔业纠纷的问题很多,但主要是《中韩渔业协定》的规定未能全面的估计中国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在执行该协议时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政府的困难和努力并不能消除渔民为了生计而冒险进出已不能自由进入原传统渔场,所以才造成中国渔民同韩国执法者的经常性冲突。中韩渔业纠纷问题已经不能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中韩之间的共同开发机制。只有切实采取联合执法措施和渔业信息技术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中韩两国在渔业资源共同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为两国的长期有何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参见熊涛,车斌 中韩渔业纠纷的成因和对策分析[M]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3月

②中国、韩国和日本均在1996年批准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根据该公约相关规定三国均在各自批准加入之日起第30日正式成为海洋法公约的缔约方,并开始享受公约项下的权利和承担相关义务。

③参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62条第二、三款。

④1978年1月1日俄罗斯同挪威签订《关于双方共同监管巴伦支海域相邻地段渔业捕捞和渔业活动的临时协议》,该协议将共同开发的位于巴伦支海中部的一片面积为6.7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成为"灰色地带"。

参考文献:

[1].熊涛,车斌 中韩渔业纠纷的成因和对策分析[M]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3月

[2].高岚君,《中韩渔业协定》法律效力分析[M],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8月;第3页

篇7

一、DEA模型概述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个新的交叉领域,由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于1978年开始创建。DEA中最常见的两个模型是C2R模型和BC2模型,前者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后者则基于规模报酬可变。BC2模型可将C2R模型测定的综合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可以用来衡量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效率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纯技术效率造成的。规模效率是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比值,用以测度投入规模对综合效率的影响水平。

二、基于DEA模型的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实证分析

DEA是用来评价同类型部门(或单位)的相对有效性的,该方法将通过一系列决策,投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并有一定数量产出的系统称为决策单元。本文以沿海12省市分别为DMU,依据建立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建选取适应指标,使用DEA模型对我国沿海地区省市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有效性进行合理的评价。(1)指标的选取。综合已有文献研究,从研究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依据海洋科学技术的特殊性,结合《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分地区海洋科学技术的具体指标和数据,确定海洋投入指标为海洋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数X1(人)、科技活动人员数X2(人)、经常费收入X3(亿元)、课题总数X4(项)四个指标,产出指标为发表科技论文数Y1(件)、拥有发明专利总数Y2(件)两个指标,其中数据来源为《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通过SPSS18.0计算得出我国海洋沿海省市科技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很大且均为正,这说明该投入产出指标符合模型所要求的“同向性”原则,具有合理性。(2)评价模型及计算。依据前文得到的投入产出指标与数据,以每个省市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利用含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ε 的C2R模型,对北京市的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λi为年份s-m,s+t 分别为输入输出松弛向量。令■λ■=1 ,则可得出相对应的BC2模型,以同样的方法建立其他省市的C2R和BC2模型。运用软件Deap2.1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得到了12省市的投入产出效率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12省市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由表可知,2010年12省市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率(CRS)为0.878,纯技术效率(VRS)为0.943,规模效率为0.931。沿海12省市中,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广东省六个省市的综合效率为1,且没有冗余,这三个省市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即为DEA有效,产出已经达到最优;广西省、海南省技术效率为1,但综合效率不为1,其无法达到DEA有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规模因素;浙江省、福建省、广西省、海南省四省市规模报酬递增;上海市、江苏省两省市规模报酬递减。

篇8

人类是生存在陆地上的高等生物,方便在陆地上进行生产、生活。陆地资源更容易被人类获取,也最先被人获取。在陆地资源足够丰富并且人口相对稀少时,不需要海洋就可以满足日常所需。随着人口膨胀、陆地资源耗竭,人类越来越多的将目光投向海洋。但是,面对不适宜生存的巨大海洋水体,海洋资源的获取要比陆地上的难得多,需要附加比陆地生产多得多的承载或防护装备,从而增加了更高的生产成本。因此陆地开发与海洋开发在投入方面处于不对等的地位。这种不对等关系,可以简要地归结为急需程度、难易程度两大因素的不对等。

从急需程度角度看,海洋资源是对陆地资源的补充,当陆地资源充足,可以满足人类需求时,海洋资源不会被开发;只有当陆地资源出现相对短缺的时候(这其中包括资源的耗竭和人口的膨胀两方面的因素),人们就开始尝试以比较小的成本来开发海洋资源。因此海洋资源开发的需求度一般比较低。这成为海洋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从难易程度角度看,由于人类对海洋环境有着天生的不适应性,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下,海洋资源的开发的成本要大大高于陆地的开发成本。当成本过高时,海洋资源不会被开发,只有当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致使开发成本的降低到开发收益之下时,海洋资源的开发才会成为可能。因此,海洋资源开发的成本一般比较高,这是制约海洋产业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综上所述,海洋资源开发的急需程度低、难易程度高,交错重叠地影响着海洋资源的开发活动。这种动态的变化矩阵可以由图1来表示。只有需求度而开发成本过高海洋资源不会被大量的开发;同样,只有开发成本较低,没有需求度也不会对海洋资源有过多的开发。只有在需求旺盛且开发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开发活动才能快速的展开。

二、海洋资源开发活动路径类型分析

由于不同的资源耗竭的速度、需求的增加速度、技术的革新速度都不尽相同,因此其表现出的整体发展速度也是不尽相同的。笔者针对两种制约因素的交叉影响来说明海洋资源开发过程的一般路径类型(见图2)。

如图2所示,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存在五种主要的发展路径:

路径一:ABD这一路径代表的海洋资源开发的特点是:开始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或是陆地相关资源的不断枯竭等原因造成的对于该海洋资源的需求度迅速增大,但这一海洋资源较难获得,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才能获得,因此虽然开发动力很大,但阻力也很大,收益不明显,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图2中表现为AB的过程。

随后,由于需求迅速增大所带来的影响,相应的研发技术也不断进步,使得开发成本不断降低,需求度还是以同样速度上升,此时该海洋资源开发活动表现出了加速发展的势头,图2中即表现为BD的过程。这一路径典型的例子是海洋油气业。随着人口膨胀和陆地油气资源的枯竭,人类对于油气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海洋中蕴涵着大量油气资源,但海上油气开发需要巨大开发成本,因此在技术不成熟成本较高时,只有少数国家拥有开发能力,海洋油气发展缓慢,即表现出AB的过程,随着开发技术的不断革新,开发成本不断降低,海洋油气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即表现为BD的过程。

路径二:ACD这一路径表现为某一领域的专项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而应用于某个海洋资源的开发活动上,开发成本大大降低,但这一资源目前需求度还不是很高,因此表现为发展阻力小但动力不足,发展速度不会很快,图2中表现为AC的过程。由于成本的大大降低,该海洋资源的开发收益空间随着需求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陆地资源的枯竭和人口膨胀等因素,该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的发展速度会迅速提升,图2中即表现为CD的过程。这一路径典型的海洋产业包括海上运输业、海洋服务业等。以海洋服务业为例,服务业顾名思义是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当其他产业没有发展到相对大的规模时,即使通讯、电子技术相对成熟,海洋服务业的发展也是相当缓慢的,即AC的阶段,只有其他海洋产业发展到较高程度,需要海洋服务业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持时,海洋服务业才能够迅猛发展,即CD的阶段。

路径三:AD实际上,严格按照ACD或者ABD路径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是较少的,大部分海洋资源的开发是沿着AD的路径进行的。即开发技术的进步和该海洋资源的需求度的增加这两个因素同时出现,该海洋资源的开发活动以一个均匀的发展速度进行。海洋渔业即是如此。人类对于鱼类资源的需求度是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不断提高的,另一方面,捕鱼技术、捕鱼工具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因此,需求变化与难易变化是同步进行的,即表现出均匀的发展态势。

路径四:DC前面三个路径都遵循着由难到易、由缓到急的一般规律,路径四和路径五则是在前三个路径发展到D区域后的一个后续发展路径,也就是说路径四、五只有和前面三个路径组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海洋产业发展路径。当某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到达D区域后,由于技术的进步速度惊人或者需求度放缓,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了人们对该海洋资源的相对需求度大大降低,发展速度变慢,这时就会表现出由DC的过程。典型的产业是一些资源极其丰富的开发产业,如海水制盐业。人类对于盐的需求度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缓慢增加的,它不会有很大的波动,但随着制盐技术的不断进步,产量迅速增加,到达一定阶段后超过了人类的需求,出现生产过剩的状况,即表现为DC的过程。

路径五:DB当某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到达D区域的时候,由于该海洋资源的需求过于旺盛,导致该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稀缺状况,这时开发该海洋的寻找成本或是替代品研发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因此表现出了DB的过程。典型的产业是一些高耗型的产业,如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等。

海洋资源的路径分析方法也可以纳入到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内,即用成本-收益来解释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问题。因为成本收益与难易、急缓存在对应性联系。成本收益反映在难易度上,开发技术越难,成本就越高,收益就越低;反之亦反是;反映在急切度上,人类的需求越急,那么开发该海洋资源的收益就越高,因为该资源弥补陆地资源不足的功能越强;反之亦反是。那么,海洋产业的发展进程就是:当开发成本大于收益时,该资源将被暂时搁置,即图2中A区域;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资源更加稀缺,需求旺盛,使得收益大于成本,该海洋资源方可被开发,表现出图2中的B、C区域;随着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即图2中的B、C到D的过程;随着进一步发展,海洋资源提供的量与陆地资源减少的量基本保持平衡,科技进步使得成本降低,使得收益稳定,那么产业表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即表现为图2中的D区域;当该海洋资源开发出现过剩时,即海洋产出量大于人类的需求量,使得收益降低时,该海洋产业将出现发展速度递减的趋势,这实际表现为D到C的过程;人类对该海洋资源的开发致使其存量大幅减少,该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稀缺现象,开发中的搜寻成本、替代品研发成本同样大幅度增加,海洋开发速度又会降低,即图2中D到B的过程。

三、不同海洋产业类型管理的侧重点

由于不同海洋资源有着不尽相同的需求度、技术革新速度、资源耗竭速度,因此其表现出的整体发展速度和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环境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在管理上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下面以图1画出的A、B、C、D四个区域划为分析单元,具体探讨各类海洋产业管理的侧重点。

(一)A区域海洋产业管理的侧重点

这一区域的海洋产业一般还属于发展初期,需求度相对不高且开发成本较高,但是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海洋经济体系中会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处于这一区域的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第一产业中的海洋增殖业、海洋牧业;海洋第二产业中的深海矿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还包括海洋的“第零产业”中的资源再生业、资源养护业、资源勘查业等。这类产业管理的重点是早做规划和前期准备。一方面要为这一产业的发展留下足够发展空间,切实做好海洋功能区划工作;另一方面,应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努力减少开发成本,为未来产业的迅速发展做好技术准备。

(二)B区域的海洋产业管理的侧重点

这一区域的海洋资源的需求度很高,但同时开发难度较大,开发技术要求较高。处于这一区域的海洋产业大致包括:海洋第二产业中的海洋矿产业、海洋能电力工业、海洋化工业中的海水淡化业等。这类产业管理的重点是努力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满足需求度的迅猛增长。其中包括:首先,要成立集中资金、人力优势的科研院所,鼓励创新,大力发展涉海科研技术;其次,各海洋主管部门应切实做好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切实鼓励、引导相关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应抓住经济全球化契机,积极与国外展开合作,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借鉴外国成熟的管理经验。

(三)C区域的海洋产业管理的侧重点

篇9

摘 要:海洋经济作为未来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海洋经济的开发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在对当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89-03

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经济背景:我国是海洋大国,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洋开发经验.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占国内生产总值总额的9.7%,其中,海洋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27亿元、21835亿元、21408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8∶47;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062亿元,全年涉海就业人员比上年增加70万人.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1.1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海洋本身对危害自身生态环境的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自洁功能,因此,尽管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对海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但是海洋的环境还没有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更深层次的利用,各种不正当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人类生活导致排污活动,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环境日趋严重和复杂,不仅包括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更多的是由各种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

1.2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困境

当前我国突出的海洋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洋污染和海洋环境破坏这两个领域.根据1970年联合国对海洋污染的定义,海洋污染主要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将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包括海洋),从而导致生物资源的损害,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经济开发必然会对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四海海洋污染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合理有效的治理.目前,我国的海洋污染主要集中在黄海海岸的北部地区,辽东湾、渤海湾、江苏沿海、长江口、杭州湾、北部浙江沿海、珠江口等海域.全国海域的污染水质以第二类(较清洁)水质的海域面积为最大,达47840平方公里,而劣于第四类(严重污染)水质次之,达43800平方公里.

1.3 渤海海域的污染程度最高,污染情况不容小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导致海洋环境不容乐观,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不不完善.对海水的污染分析可以发现,一直以来,渤海海域的污染最为突出,且污染的面积略有增加,东海的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但由于其海域面积基数较大,东海海域的污染海域面积却居四大海域之首,达62670平方公里.自2004年以来其污染海域的面积占全海域面积的平均比例为8.96%,水质总污染比例目前基本与黄海相当,海域面积最大的南海海域的平均污染面积比例为0.62%,是四大海域中污染程度最小的区域.

1.4 各大海域海洋灾难频发,海洋生态环境风险严峻

当前由于我国不注重对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海域的赤潮、风暴潮等海洋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海洋环境造成了破坏,这也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我国的近岸海域污染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赤潮灾害多发、局部区域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灾害严重、海洋溢油等突发性事件的环境风险加剧等.这些危害显然不利于生态经济的发展.

2 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且速度之快.目前,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2.1 海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洋资源成为了各个国家争抢的对象,意欲从丰富的海洋资源中寻求更大的生存机会,因此海洋资源突显得越来越重要.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无论是大洋还是海岸带,无论是海水表面还是海底世界,海洋中到处遍布着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和化学资源.目前世界上95%的钻石、90%的金刚石、75%的锡石均来自滨海砂矿,而且在世界海洋3500-6000米的洋底处还储藏着约有3万亿吨的多金属结核,其中锰的产量可供世界用18000年、镍可用25000年.世界关于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主要在于海水的淡化和海水溶解物的利用.当前海洋资源的利用不够完善,开发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海洋资源越来越少.目前我国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主要体现在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等方面,这对海洋生态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海上石油、化学品运输的泄漏事故,以及因对沿海港口和码头的废水、废物的处理不当,致使海洋倾废量增加;许多不科学的海岸工程建设改变了局部水文的动力条件;沿海滩涂的盲目围垦致使海岸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入海流域的断流对沿岸海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破坏;某些外来物种的盲目引进,严重危害着本地物种的安全.

2.2 陆域污染源造成海洋污染现象严重

我国海域的陆域污染源约占入海污染物的90%以上,其中以陆地企业向大海中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以及具有放射性的废水等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为主.其余陆域污染主要包括以生活废水、生活垃圾为主的生活污染源,过量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染源,以及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陆上养殖污染源.目前全国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严重,仅27%入海排污口全年四次监测基本达标.近岸局部海域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影响,约4.4万平方公里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2.2万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水体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2.3 海洋科研机构人才稀缺

目前我国海洋科技人才的教育仍以大学本科为主.但其实对于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的海洋科研机构,尤其是海洋基础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机构来说,对高层次的博士人才需求量相对更大,而我国目前的人才构成状况却远不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目前海洋技术服务研究中本科成员的构成占51%,四类研究机构中本科生比例最高,而博士学位科研人员的比例仅占4%;海洋信息服务技术研究机构中本科生的比例也高达48%,居第二位,博士学位科研人员的比例仅占6%;海洋工程技术服务业和海洋基础科学研究业研究人员中本科生的比例分别占总量的37%和31%,博士比例分别为13%和25%.因此,在发展海洋科技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培养或引进“高精尖”类的海洋科技人才,这是提升海洋科技水平的基本前提,不可小视.

3 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海洋开发和海洋保护都需要有可持续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纷纷抢夺海洋资源,在陆地的资源变得枯竭的背景下,海洋资源已逐渐成为主要战场.因此,在全球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危机的情况下,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只有遵循海洋自身的发展规律,不破坏和牺牲海洋资源,才能争取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的海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1 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

对于地球来说,任何资源都不能毫不顾忌永无止境的开发和利用的,尤其是不注重对海洋的保护.在海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努力保持海洋的生态的平衡,而不是过度的采捞.尤其是像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土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这些海洋的非再生资源,需要保持一定的存储量,实现海洋资源的再利用.不仅可以采取技术手段作为着手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创新的水平,同时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效率,促使海洋资源向生产力的方向转化.当然,也应该注意海洋资源利用的集约性,改善海洋资源的周边环境,提高海洋资源的内在价值.

3.2 海洋资源开发战略需要合理规划,推动绿色能源的利用

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应用范围的广度决定了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选择颇多.然而,陆地的资源的开发经验告诉我们,粗放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不可行的,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开发和利用,才能实现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循环发展.当前我国对绿色海洋资源的利用的程度仍然不高,主要原由是目前的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一些绿色海洋资源开发的需要,对于绿色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远远不够,缺乏对海洋能源开发的科学合理规划和利用.此外,对海洋绿色资源的研究可以发现,如海洋热能、潮汐能、波浪能、盐差能和海流能等海洋能资源和海洋海水的资源等绿色海洋能源,大多用于代表着海洋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海洋新兴产业.因此,我们必须对海洋的绿色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与海洋产业相结合,有规划的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绿色海洋能源能被充分有效的利用.

3.3 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社会海洋保护意识

切实保护海洋环境,一方面是海洋法律法规和严格的执法监督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还在于全球的积极参与.但受长期的历史观念的影响,我国人民的海洋保护意识却相对薄弱,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保护海洋环境的观念.此外,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明显滞后且不够健全,严重制约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效的规范化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改善和提高大众的海洋保护意识.

3.4 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人类社会使用土地资源的经验告诉我们,海洋产业不能再走陆地的产业发展的道路,而应该是集约重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海洋产业高投入、高科技这些特点也决定了技术创新对提高整个海洋产业的科技增加值和效率水平的重要性,这必将对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对于涉海企业,应着力提高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加强研发投入,引进海洋高科技管理人才;一方面要着眼于体制支持,加大对于海洋的科技和资金的投入的支持的力度.尤其是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相关航运的配套的金融环境和法律等基础设施还远远不完善,只有不断地完善相关的配套的金融产业体系以及政策环境,才可以使得海洋经济的发展朝着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前进.

3.5 完善开发海洋的航运金融工具

目前我国的航运金融体系较为简单化,银行一直都承担了主要的融资的功能,航运的融资体系极为不完善.从发达国家的国际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来看,以投资基金模式运营的私人股权资本正逐渐成为航运金融市场的一个发展主力,所以我国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形式,利用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完善航运的金融工具.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当前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迅猛,但在当前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海洋经济的开费问题相对严重,不符合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全球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危机情况下,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只有遵循海洋自身的发展规律,不破坏和牺牲海洋资源,才能争取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的海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对策主要可以如下: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海洋资源开发战略需要合理规划,推动绿色能源的利用;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社会海洋保护意识;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完善开发海洋的航运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朱炳元.关于《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J].研究,2009(1):46-55.

〔2〕马彩华,等.海域承载力与海洋生态补偿的关系研究[J].我国渔业经济,2013(3):106-110.

〔3〕姜旭朝,张继华,林强.蓝色经济研究动态[J].山东社会科学,20120(1):105-114.

〔4〕刘涛,曹广忠,等.区域产业布局模式识别:指标体系与实证验证[J].地理科学,2013(2):190-196.

篇10

2当前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人口少土地的国家,无论是住房用地还是耕作用地,都存在着严重的紧缺或不足的现象,这就导致了人类与土地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国土资源得不到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土资源不断地被开发,可供后期开发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少。此外,对待一些已经开发的土地资源不能很好的利用,导致了浪费用地、土地退化、严重毁损等现状的出现,给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2.2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也被不断的发现和开采。然而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主要表现在:第一,矿产的供需关系遭到破坏。大多数人类是贪婪的,想要通过开采更多的矿产得到更大的利益,从而忽视了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导致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越来越少,难度越来越大,甚至有些稀缺的矿产资源已经被专家预测多年后将会枯竭,中国这片大地上将不再拥有。第二,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很多勘探和开采的技术设备和技术资源比较落后,很多时候大矿小采,不能完全将其开采、挖掘,甚至有的综合型矿也会出现选矿难,分离不彻底等问题,既导致了矿产资源的浪费,又使得矿产资源被过度开采。第三,在进出口方面不存在优势。我国在出口丰富的资源时,往往价格定的较低,只以获得眼前的利益为目的,没有考虑到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其他国家大量买进,使得我国的资源就变得越来越少;然而,我国在进口稀缺资源时,却并没有得到很多的优惠政策。

2.3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存在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海洋资源已经逐步被开发利用起来,但是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海洋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其次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合理的秩序,往往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进行没有秩序、限度的开采。除此之外,由于无节制的开采导致海洋环境逐步破坏,不利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利用。

3国土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国土资源规划应与时俱进

经济的发展,促使国土资源规划时应与时俱进。首先应该转变国土资源管理思想,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导向,由计划型规划转变为引导型规划。其次则是转变规划内容,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资源。除此之外,转变规划编制和管理模式,在兼顾办公效率的同时,还要保障其公平、公正性,进而建立成公平、公正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有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大力加强矿产资源规划

矿产资源的规划应该根据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进行编制各地区地质勘探规划、矿产保护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矿产资源规划应以开发和利用相结合为前提进行规划,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此同时,还要坚持矿产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不能以损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提升。除此之外,大力引进新型科学技术,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保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3.3加强海洋资源规划

海洋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利用时应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大力发展海洋油气、海水化工等新兴产业,强化海洋资源管理,大力推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限制无节制的开采海洋资源。除此之外,应该大力发展高新科技,积极开发深海资源,与此同时,在部分海域应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在开采利用的同时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4加强监管制度

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违规、违纪的现象,例如:开采人员证件不全、私占土地等现象,为此需要加强监督力度。首先,监管人员应该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办公,进而能够保障资源开发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其次,则是大力监督国土资源规划实施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并且防止私占土地等现象。再者就是对监督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进而有效提升其专业素质,较高的专业素质才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篇11

引言

教育部于2001年8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各高等学校各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数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虽然各个高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受到教师、教材及学生英语水平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仍然存在有待提高的空间。为了切实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以中文理念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从英文思维角度掌握同样的专业知识,有必要从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双语教学改革研究,从质和量的角度全面提高课程的双语教学水平。鉴于此,我们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实行了双语教学试点改革,将ICBE教学模式应用到《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该模式如何应用到双语教学中,构建最优的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使用英文理解及表达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应用能力。

1.ICBE教学新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做中学“,并通过学生在相关技能或活动上的表现来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依据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特点,以及当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将能力本位教育(CBE)和创新相融合,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新模式ICBE(Innovation and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将ICBE教学模式贯穿教学整个环节,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的教学体系。

2.厘清“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目标

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入门学科,“环境科学导论”是引导学生接触和认识本专业的指明灯,为学生的后期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风能(兼顾海洋能)开发技术,以及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管理、保护与监测修复方面的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生态修复、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运用地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物理海洋学、工程学、数学及环境学、地球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环境科学导论”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因此教学改革需要结合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厘清“环境科学导论”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明确双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两种语言角度掌握专业学科知识;达到增加学生专业词汇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双重目的。

3.基于ICBE教学模式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实践

3.1“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材改革

对现有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在校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广泛调查,结果表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志愿考进淮海工学院,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是他们的第一志愿专业。因此,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在第二学年四级通过率平均达到90%。而“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安排在第四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完全能胜任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经过两年中文教材授课发现,第二语言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度不够,学生在了解当前国际前沿知识、提高专业词汇量和英语口语水平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因此,2014年授课时,选用全英文教材“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该教材是国际上比较经典的环境科学导论英文书籍,书中各个章节语法较为简单,容易理解;每章最后面还有小结,容易掌握每章重点。

3.2“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主要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所限(32学时),不可能讲授所有相关知识,因此就因材施教。根据海洋资源环境开发技术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略选择,尽量做重要教学知识点的专题讲授,突出海洋环境科学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表1列出了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中的讲授内容。这些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侧重海洋方面,尤其海洋在能量流和物质流中的重要作用,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变化、海岸带人口的变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海洋在水循环中的重要角色、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废物倾倒、濒临物种、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以及如何保持海洋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当然,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原有教学内容章节中列举的案例已无法匹配当前的环境科学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案例及最新发展趋势均需要通过互联网、期刊、书籍、微信等方式,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案例、新的应对海洋环境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搬到课堂,从而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认识度,增强专业学习与研究的信心。

表1 “环境科学导论”所授内容一览表

3.3“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跟踪检测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自开课以来,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占总评的30%,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的7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考勤和平时作业来评定,且平时作业一般都来自于教材,并无任何难度。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仅仅强调了学生的学习结果。针对教学考核问题,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为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采用阶段性测验的手段跟踪检测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对已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一学期的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在思想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养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更好地掌握了环境科学领域的常用专业词汇和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3.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能否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之外,还需要让学生侧重了解海洋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增强学生对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蓝色海洋”环境保护的参与和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的重要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让同学们意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其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动力,培养出全面、创新、有责任感的新型海洋环保人才。

3.4.1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比例

当前,高等学校的课堂已经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很多老师已经彻底遗忘传统的“板书”教学,而有些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板书”练习,黑板字不堪入眼。绝对的多媒体和绝对的“板书”教学都让学生生厌,如何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之间的比例,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介绍一些通过数学模型和图形来表述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动态的图像演示理论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形象又直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专业环境科学词汇选择“板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认识和拼写。

3.4.2互动式教学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组织、最新研究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制作PPT,并在讨论课上由每个小组讲解,营造一种师生平等交流、无缝沟通的学习氛围。讨论课上,每个小组上台双语演讲,其他同学双语提问,教师适当点评,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的学习空间和环境。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点赞,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制作PPT的水平,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

3.4.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对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课堂教学外,该课程教学还引入一些野外参与和环境行动、环境竞赛参与等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展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在授课期间,我带学生参观连云港市环境监测中心和资源环境保护处,了解这两单位在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在研项目和日常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信心。课堂之外,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海资121学生组织的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蓝色海洋,保护环境”活动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践活动。海资131学生积极参加江苏省环境保护大赛,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一些学生在参与这些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存在性、实际解决途径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性,深刻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有效结合,为今后学习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技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3.5“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构建

受课题经费的限制,课题组成员主要利用QQ群构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在该群的共享文件中,主要包含“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基本材料如教学大纲,课程进程表及考核说明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授课材料如教学PPT(以PDF格式上传)、全英文教材的扫描电子版、课外阅读材料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互动教学材料如分组情况、专题研究报告或国内外网站、制作PPT技巧、国内外环境科学导论相关开放或精品课程视频等材料。学生可随时下载群共享中的文件资料;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随时与我沟通、交流,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基于QQ群构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为师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零距离互动学习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在这种网络平台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加快了学生学习速度,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以上提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方案自2014年教学大纲开始修订之日起实施,将全英文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完全体现;此外,考核方式还体现了教学过程检测的重要性。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对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2013级学生开设“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在有限的课时中,通过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互动式教学、阶段性测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观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和竞赛等活动)的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显著,成绩斐然。期末总评统计结果表明:本班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的比例占到了82.15%。此外,针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我做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让每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班级有71.4%的学生已过英语四级,35.7%的学生已过英语六级,89.3%的学生都认为“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有必要开设双语课;82.14%的学生认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选用的教材合适,71.43%的学生同意“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设置阶段性测验,71.4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例;64.3%的学生喜欢教师设计的学生分组、查阅文献、PPT制作、双语演讲等教学改革环节;100%的学生都喜欢教师为这门课设置的参观实习;82.14%的学生很满意教师对该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的考核方式改革;17.86%的学生参加过环境类的社会实践或竞赛。以上数据表明:这些教学改革措施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分析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建议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师资英语水平能力有待提高;第二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增加问题;第三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全英文教材中的专业词汇问题。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用外语流利讲解双语课程,还需掌握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担任“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往往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加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为32,一般8周就结课;学生在短短8周时间里需要掌握课内的理论知识和教材中的环境专业词汇量,课后完成的工作量非常大,占用学生太多课余时间。

结语

“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在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是唯一的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一切都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还有待更多的教育者进行实践和探讨。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淮海工学院这样一个普通高校实施《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需通过更多教育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期建立一套规范的双语教学模式,从教学大纲的编写、原版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教学方法的更新完善、考核方式的认定。

参考文献:

[1]张媛媛,宋艳群.“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众科技,2015,17(189):115-117.

[2]黄云凤.《环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212-214.

[3]黄月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设计与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29-132.

[4]林静雯,季颖,董怡华,陈志英.《环境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82-84.

[5]赵兵涛,张忠孝,金晶.关于《环境工程与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102-104.

篇12

近年来,日本的海洋经济占其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3.92%到2008年的4.85%逐年稳步攀升,产业规模已经超过243090亿日元。目前,日本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盐业等产业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而海洋可再生能源(潮汐发电、洋流发电、海风发电等)、海洋功能性食品、医药品、海洋资源探索、海洋矿物资源开发(提炼)将是未来日本海洋产业的明星产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