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4 14:50: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校内实习自我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校内实习自我报告

篇1

教育评价是实现教育督导的重要手段。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教育督导制的国家之一,其教育督导制度从1839年女王督学团的建立开始,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在英国的学校督导评价体系中,学校内自我评价是整个督导评价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校的发展与改进,具有形成性评价的特点。

在我国,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办学水平评估,并实施质量年报制度。2015年,教育部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2015―2018年)》,提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同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高职院校参照教育部指导方案并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特点,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支持体系和监控体系等方面确定了诊断与改进重点,自主诊断、重在改进。

一、英国学校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保障理念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20世纪80年代,英国、荷兰率先在教育领域推行质量保障政策,以确保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英国的学校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保障,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

英国学校质量保证保障机制通过外部保障和内部保证两个途径来实现。外部保障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以督导、评估、监察等方式,通过收集信息资料、处理信息资料和做出评价判断的过程,对学校的资质和效能进行检查,每个阶段都有系统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原则、程序、方法、手段、工具作为技术支撑,最后对学校的评价判断要求客观、公正、准确,这些评价结论对学校各项工作和总体质量做出评价,同时提出学校需改进的地方和未来发展的方面,兼具发展性。内部保证的学校自我评价采用定量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评价学校现阶段状况、学校如何了解现状、学校将做些什么的自评步骤在学校内部建立起规划、实施、评价、改进和再规划的循环过程,促进学校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为充分发挥学校自我评价的作用,英国将学校自评作为一项政策在学校推行。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成立教育标准局,负责对国家直接拨款的学校进行督导。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教育标准局颁布《充分利用督导:学校和校董指南》和《学校评价事项》等文件指导学校的自我评价。2009年,英国教育标准局进一步认识到学校自评能使督导覆盖学校所有重点问题,再次出台文件,将学校自评纳入学校管理,并建立一种持续发展机制,使学校自评为学校的发展和改进服务。

英国的学校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之间是相互补充、修正的关系。外部评价更多关注共性的部分,学校自评关注自我、关注个体,可以修正外部评价的结论。对学校自评中的主观偏见和公信力问题,外部评价可以促使学校自评客观化和合法化,而外部评价的结果运用只有通过学校的自我改进,才能在学校改进和发展中产生作用。学校的自我评价在把握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方面具有优势,更能引发全体师生的参与和投入,外部评价可以加强学校在自评过程中对自身整体性和同行共性的认识。

二、英国学校自我评价的内容与模式

1.学校自我评价内容

英国学校自我评价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的中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参考外部督导评价内容要求结合评价标准和学校自身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自评内容和自评标准。

学校自我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学校为所有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水平。教与学的有效性评价,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计划、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的教学有效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幸福,即学生健康、安全地学习以达到既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支持、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为将来的准备等;课程和各项教学活动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②学校与最具可比性的优秀学校的比较。学校目前取得的成就如何,并以与自身条件相似的优质学校为发展参照点,寻找其中的差距所在。③学校自我评价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体系。学校自评是持续进行的,可以促进学校不断改进。学校管理者设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建立有效的绩效监控体系,收集充分的发展证据,以作为学校自评总结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学校自我评价基于广泛的有效证据。学校自评基于事实性证据做出科学判断,对学校的教学活动和现象进行分析、评价。能够有组织地收集、分析和评价有效证据的学校往往是最有成效的学校。⑤学校自评包括了学校关键人物、学生、家长、外部顾问和机构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包括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如何、学校收集评价意见的方式和效率,以及对这些意见采取什么样的反馈行动。⑥学校自评帮助学校达到学校长期发展目标。学校设定长期发展规划、教育目标,自评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总体效益进行总结性判断,学校现有的主要优势和劣势,为促进发展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2.学校自我评价模式

英国学校自评主要以教育标准局提供的学校信息和自评表作为评价工具,几乎都采用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发展和改进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完备的评价工具和可供参考的评价实例等要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学生学习成就和个人发展服务,为学校的管理和改进服务。评价过程中通过听课、检查、座谈、访谈以及个案调查、集体访问等方式收集事实性证据和信息,分析个人发展计划和学校管理计划的可行性,观察和评估教学和管理情况。

英国学校自我评价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步骤和评价方法都体现出一定完整性和科学性,它与外部评价之间是互补关系,若外部督导结论与学校自评结论相去甚远,外部督导会重新审视和评价学校的自评结论。学校自评不仅仅是鉴定学校业绩,更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改进,是为学校下一步发展作出完善、可行的行动计划。

三、英国学校自我评价的促进措施

在英国,政府对学校发展计划极为重视,认为以发展计划为核心建立学校自评机制能有效促进教与学,实现学校良性发展,各地方教育政府部门会出台促进学校制订发展计划的相关指导文件,对学校发展计划的政策和发展计划制订框架进行详细说明。对学校自我评价的指导会遵循以国家质量标准为基础、以学校发展计划为核心、以学校改善为目的原则。英国的许多学校在外部评价的监控与督促下,都探索并掌握了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自我评价方法。

英国学校的自我评价不以单纯完成自我评价为最终目的,评价最终是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建立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将自我评价融入学校日常管理,为学校的发展和改进服务。根据英国教育标准局的要求,外部督导和学校评估人员完成对学校的评价报告后,学校须在规定时间内拿出并提交针对学校存在问题的改进计划。这也就反映出英国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发展性,无论是外部督导评价,还是学校自我评价,以及外部评价与学校自评的相结合的对学校存在问题的改进计划,最终都是从学校层面致力教育质量的改善,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学校自评为核心,全员参与、开放性、发展性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对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启示

目前,我国教育部了“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指导方案,以引导和推动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指导方案的诊断项目参考表由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组成,基于计划、执行、诊断、改进的PDCA质量管理思想,按照“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逻辑结构。一级指标的5个诊断项目体现“五横”,即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各个层面之间存在质量依存关系并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15诊断要素和37个诊断点体现“五纵”,即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系统,“一平台”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平台通过及时反映关键要素或标准即时状态的主要表现指标来实施常态监控。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据实际情况对教育部的指导方案进行调整补充形成省级执行方案。学校在省级执行方案的基础上,坚持标准和特色相结合,补充有利于学校个性化发展的诊改内容,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抽样复核以学校的自主诊改为基础,基于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并辅以灵活有效的实际调查研究。高职院校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机制,将持续的、动态的自评机制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将学校自评作为打造校园质量文化的重要手段。

学习比较英国学校自我评价制度,对我国建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一是高职院校要有效制订学校发展计划,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机制的目的是通过所获得的状态指标来改善学校发展计划,促进学校发展,因此制订一份完整可行的学校发展计划,可以使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对学校发展重点和关键领域的目前行动与未来目标有清晰的认识;二是高职院校要确保自我诊改结果得以实施,要鼓励学生、教师、家长、用人单位和学校管理者共同参与诊改工作,内部质量的自我保证在学校内部进行,学校自评中的评价主体、客体统一,营造相互信任的工作环境,教育行政部门的抽样复核对学校内部保证的监督与再评保证发展计划得以实施。

篇2

下面对我们的热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5阶递进”进行一个说明:将学生三年的学习内容在“2+1”的总模式下按照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五个阶段来进行组织和实施,分别是:认知实训、专业基础实训、实境实训、集控仿真实训、顶岗实习。(1)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认知实习: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参观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设备真实环境,重点参观热能动力设备模型室,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热能动力设备这种具有爆炸危险的特种设备的整体结构、型式及其工作特点,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奠定基础。(2)专业基础实训:第二至第四学期,学生分别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钳工、电工、车工、机械测绘、焊工和水处理实训,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部分专业知识有综合的了解,并通过各种的实验实训与实际相结合,将各种类别的基础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掌握本专业未来就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3)实境实训:第三至第四学期,在校内锅炉实训室和校外相关设备企业交叉进行。通过校内锅炉实训室一台实体4吨蒸汽锅炉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在线运行锅炉的实境训练,使学生对本专业的3个核心岗位操作、检修、安装有清晰的认知,熟悉热能动力的主体设备———锅炉的安装、操作、检修工艺流程。(4)集控(运行)仿真实训:根据宁夏及周边地区火力发电企业集中的特点,在第四学期通过校内火电厂集控运行仿真室进行实训,同时配置了锅炉模拟仿真运行软件和200WM、300MW、600MW等三台火电机组集控运行仿真软件,利用虚拟的仿真技术实现事故和故障的演示、防止和应急处理,使学生对火电厂的集控运行有全面的认识,并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5)顶岗实习:第五至第六学期,是本专业的综合实践课程,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熟悉热能动力设备的生产工作过程,基本掌握热能动力设备制造(销售)、安装调试、安全管理、运行操作、检修维护等相关基本技能,真实体验实际工作现场环境,了解企业的生产控制和管理情况,为毕业后顺利上岗就业打好基础。

可以看出,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学习的深化与升华;它既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又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进行认定的重要依据。顶岗实习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岗位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顶岗实习是热动专业“5阶递进,3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安全生产意识”人才的必要步骤之一。顶岗实习使高职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社会经验,增加工作经验,转变观念,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提高其综合素养,以便与将来的工作岗位实现对接。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实施的基本保障。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热动专业在顶岗实习中,所需要操作的设备是锅炉等压力容器,属于具有爆炸危险的特种设备,上岗操作须经过专门培训并持有上岗证。如何才能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安全实习,并且通过自我学习、师傅帮带的渐进过程,直到能做到在监控下的亲自动手操作,这也是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所关注的内容。

另外,如今的顶岗实习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顶岗实习的学生多被企业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使顶岗实习脱离这种困境,淡化顶岗,突出实习,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真正的让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得到新的体验,总结自己的理论,在如此的反复中,让学生掌握真正的技能。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要廉价劳动力,而为了理论结合实践,学生要顶岗实习。企业给学生一定的报酬,虽能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要求,但是太少,产生的结果就是在准社会化的顶岗实习期间,如果学生所得报酬相对在同岗位工作的企业员工来说过低的话,也会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为了让学生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学校可在签订合同之初,就尽可能多地掌握企业的生产实际,根据企业的初建情况制定学生的顶岗实习计划,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在签订校企合作的协议的时候就先要挑选有责任心的企业,并且必须加入有关顶岗实习的可操作性条款。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可根据已有条款规定,检查学生,更重要的是检查企业的执行情况。如何保障条款对企业的约束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得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成为抢手货;其次是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权益;再次利用市场机制,让学生走进人才市场;第四、在现有的体制和大环境下,利用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发现高职教育,重视对技能的掌握;第五、让校内教师参加企业课题中去,帮企业做技改,让企业有得可图。

学生是顶岗实习的主体,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效果是顶岗实习的关键。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顶岗企业的一名员工,要服从企业和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和管理,尊重企业的各级领导、实习指导教师和其他员工。要有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切实做好安全工作。自觉遵守企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到按时作息,不迟到,不早退,不误工,不做损人利己、有损企业形象和学校声誉的事情;按照顶岗实习计划、工作任务和岗位特点,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谦虚好学的精神,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刻苦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认真写好顶岗实习鉴定表的自我评价,交由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签署鉴定意见,顺利完成学业;并考虑如何在顶岗实习中给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经济效益),让企业欢迎自己,乐意接收自己。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顶岗实习是热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和有意向录用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毕业生的企业进行,每10-20名学生聘请一位企业兼职教师。学时为34周,学分为34分。在顶岗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出具顶岗实习鉴定报告,学生撰写顶岗实习报告书。具体组织与管理如下:①顶岗实习工作由学校教务处总负责,由系部设立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并安排组织、由专业教研室与系部学生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②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学校在三方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是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是三方中最关键的一方。③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是顶岗实习的具体管理组织者。小组成员由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处、学生管理办公室、教研室、专业教师共同组成。④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指导等工作,保证每名学生有专人负责。⑤安排教师对每位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管理,一般每名教师负责管理的学生不多于20名。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或称实习员工),要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进行,它的考核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企业指导教师的考核为主。所以顶岗实习的考核由以下两个内容组成:实习报告和企业鉴定报告。实习报告是全面反映学生在一年的实习期间将学校所学知识技能与实际生产环境相结合的真实写照,实习报告评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标准。学生实习企业鉴定报告是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德、技、勤、能的全面考核,考核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标准。学生要完成以上两项报告的考核,合格者获得学分,完成顶岗实习。学生要通过顶岗实习明白,获得学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要能在顶岗实习中体会到工人的劳作的辛苦、生活的艰辛,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巨大转变,从身份到心理上接受这一变化。企业为顶岗实习场所,并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工作上的管理和实践知识的教学。我们对合作企业适时进行有目的的筛选,为学生提供代表区域行业先进技术的工作岗位,配备具有一定职业教育能力的企业技术指导教师,具有较好的后勤保障,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日常生活;紧随现代热能动力一线生产技术发展要求所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结合“5阶递进,3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工学结合,最终完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同时我们致力于增加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拓宽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训渠道,增加学生的行业环境认识,提供锅炉及其辅机的生产、安装、运行、检修及水处理等岗位实习机会,为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提供基本保障,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合作企业要能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足够的机组运行、安装与调试、检修等生产实训场所、顶岗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还有提供有经验、技术好,品德高、善沟通的企业师傅。平时也可以支持企业内部的优秀技术专家参与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工作,并接收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企业要有充分的宽容心。企业常常为了利益最大化,就想使得岗位上的顶岗实习生对企业效益产生积极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忽略了基础素质的教育,只说有专业方面的培训就行了。基础课程是很重要,不可以一边用学生,一边说学生没用;企业还要有责任心,要让学生在有限的顶岗实习期间内,接触尽可能多的工作岗位,不要说为何学校三年都没有把学生培养成功,而企业只用几天的入职培训,就能让学生“融入”的企业,还要能为学生就业后在企业内部提供有效的升迁路线;企业更要有事业心,要明白学生不能光为了一间工厂而培养,企业正在做的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培养技术人才。

篇3

《辞海》把教育实习定义成:“各级师范学校的教育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是各级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教育实习的解释为:“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的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 教育实习的特点

一般来说,教育实习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目标性:实习教师要尽可能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实用性:融入教学实际,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学情。系统性:教育实习活动必须系统化,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明晰的计划。评价性:通过教育实习,实习教师能够评价自我职业素质,如:专业知识、身心状况。

2 教育实习现存问题

2.1 实习方式不合理,成效低下

按照惯例,多数师范院校采用终结性办法,把教育实习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也就是说,第八学期。最后一学期的负担过重,包含教育见习、动员大会、说课、备课和试讲等。这种方式安排不合理,导致效率极其低下。

2.2 时间太短,太过仓促

依照传统,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到8周。对实习教师而言,时间太短,无法深入此次经历学习。实习过程仅限于常规项目,诸如听课、备课、讲课、作业批改。然而,对其他实用如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涉及甚微。实际上,真正参与实习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这势必对实习成效产生消极影响。

2.3 师范课程陈旧,教学基本功薄弱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内容陈旧,与中学真实情境脱节,不适应其发展变化。课程内容以理论而非实用方法和技能为主。这导致实习教师所学书本知识无用武之地,教学基本功薄弱。

2.4 实习基地匮乏,利用率低

当今社会,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普及,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给教育实习施加了巨大压力。准毕业生教育实习扎堆、缺乏双赢政策规范,很多高校实习基地匮乏。

与此同时,尽管部分高师院校确实拥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由于缺乏沟通协调,基地利用率极其低下。

2.5 评价方式欠科学、不严谨

教育实习结束后,准毕业生剩余在校时间仅约两周。在此期间,导师多忙于上课及各项毕业事宜安排,无暇给予实习教师严谨、科学、客观的成绩与评价。几种常见的笼统评价有:模板化评语、各班均等分配名额等。

3 相应处理策略

3.1 更新实习观念,改革实习模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等师范教师和学生都应更新陈旧实习观念,树立“实用、有效、合作、兼容”的新型教育实习观,并在实践中不断调节自身行为。

3.2 师范课程结构重组

除传统理论课程“老三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3]外,应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引起重视,开设与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课外活动组织相关科目,举办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大赛、英语口语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丰富课程内容。

3.3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当地中小学校的联系沟通,可以举行导师与校长教学研讨会。如必要,高校可选拔品学兼优生去偏远乡镇志愿支教。

3.4 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

为明确规范各个实习参与主体的职责义务,根据美国教育实习经验,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包括三大部分。

(1)实习简介:核心理念、实习安排注意事项、重要联系方式信息。

(2)主要参与主体:校内导师(高等师范院校内)职责、实习教师与校外导师关系处理的建议、实习教师成绩评定细则。实习教师(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意义及预期目标、实习教师的行为准则、需要承担的任务(课堂观察、课堂教学分析与设计、课堂过程控制及课后反思)。校外导师(合作中小学内)职责、日常工作计划、培养促进实习教师的技巧及实习成绩考核细则。

(3)支撑材料:课堂管理资源:各班名单、学生情况简介、成绩单和其他档案材料。教学参考材料:教学参考书、课本配套练习、配套课件(学生双语报)以及实用网络资源。教案、学案、反思报告:教师教案、听课记录、学生学案、课后反思报告。

3.5 建立科学、严谨的实习评价机制

亟待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教育实习评价机制。此项系统应涵盖实习教师自我鉴定、校内导师评价和合作教师、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为使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可以鼓励实习教师试讲公开课,以此作为教育实习评价的重要形式。

结语:总而言之,教育实习涉及面广、过程复杂、综合性强。要推进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了解教育实习现存的五大问题是采取相应策略的必要前提。只有不断调节和改革理论和实践,才能达到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1 教育实习的内涵、特征

1.1 相关概念界定

《辞海》把教育实习定义成:“各级师范学校的教育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是各级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教育实习的解释为:“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的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 教育实习的特点

一般来说,教育实习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目标性:实习教师要尽可能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实用性:融入教学实际,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学情。系统性:教育实习活动必须系统化,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明晰的计划。评价性:通过教育实习,实习教师能够评价自我职业素质,如:专业知识、身心状况。

2 教育实习现存问题

2.1 实习方式不合理,成效低下

按照惯例,多数师范院校采用终结性办法,把教育实习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也就是说,第八学期。最后一学期的负担过重,包含教育见习、动员大会、说课、备课和试讲等。这种方式安排不合理,导致效率极其低下。

2.2 时间太短,太过仓促

依照传统,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到8周。对实习教师而言,时间太短,无法深入此次经历学习。实习过程仅限于常规项目,诸如听课、备课、讲课、作业批改。然而,对其他实用如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涉及甚微。实际上,真正参与实习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这势必对实习成效产生消极影响。

2.3 师范课程陈旧,教学基本功薄弱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内容陈旧,与中学真实情境脱节,不适应其发展变化。课程内容以理论而非实用方法和技能为主。这导致实习教师所学书本知识无用武之地,教学基本功薄弱。

2.4 实习基地匮乏,利用率低

当今社会,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普及,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给教育实习施加了巨大压力。准毕业生教育实习扎堆、缺乏双赢政策规范,很多高校实习基地匮乏。

与此同时,尽管部分高师院校确实拥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由于缺乏沟通协调,基地利用率极其低下。

2.5 评价方式欠科学、不严谨

教育实习结束后,准毕业生剩余在校时间仅约两周。在此期间,导师多忙于上课及各项毕业事宜安排,无暇给予实习教师严谨、科学、客观的成绩与评价。几种常见的笼统评价有:模板化评语、各班均等分配名额等。

3 相应处理策略

3.1 更新实习观念,改革实习模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等师范教师和学生都应更新陈旧实习观念,树立“实用、有效、合作、兼容”的新型教育实习观,并在实践中不断调节自身行为。

3.2 师范课程结构重组

除传统理论课程“老三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3]外,应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引起重视,开设与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课外活动组织相关科目,举办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大赛、英语口语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丰富课程内容。

3.3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当地中小学校的联系沟通,可以举行导师与校长教学研讨会。如必要,高校可选拔品学兼优生去偏远乡镇志愿支教。

3.4 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

为明确规范各个实习参与主体的职责义务,根据美国教育实习经验,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包括三大部分。

(1)实习简介:核心理念、实习安排注意事项、重要联系方式信息。

(2)主要参与主体:校内导师(高等师范院校内)职责、实习教师与校外导师关系处理的建议、实习教师成绩评定细则。实习教师(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意义及预期目标、实习教师的行为准则、需要承担的任务(课堂观察、课堂教学分析与设计、课堂过程控制及课后反思)。校外导师(合作中小学内)职责、日常工作计划、培养促进实习教师的技巧及实习成绩考核细则。

(3)支撑材料:课堂管理资源:各班名单、学生情况简介、成绩单和其他档案材料。教学参考材料:教学参考书、课本配套练习、配套课件(学生双语报)以及实用网络资源。教案、学案、反思报告:教师教案、听课记录、学生学案、课后反思报告。

3.5 建立科学、严谨的实习评价机制

亟待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教育实习评价机制。此项系统应涵盖实习教师自我鉴定、校内导师评价和合作教师、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为使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可以鼓励实习教师试讲公开课,以此作为教育实习评价的重要形式。

篇4

《辞海》把教育实习定义成“:各级师范学校的教育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是各级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教育实习的解释为“: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的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教育实习的特点

一般来说,教育实习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目标性:实习教师要尽可能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实用性:融入教学实际,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学情。系统性:教育实习活动必须系统化,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明晰的计划。评价性:通过教育实习,实习教师能够评价自我职业素质,如:专业知识、身心状况。

2教育实习现存问题

2.1实习方式不合理,成效低下按照惯例,多数师范院校采用终结性办法,把教育实习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也就是说,第八学期。最后一学期的负担过重,包含教育见习、动员大会、说课、备课和试讲等。这种方式安排不合理,导致效率极其低下。

2.2时间太短,太过仓促

依照传统,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到8周。对实习教师而言,时间太短,无法深入此次经历学习。实习过程仅限于常规项目,诸如听课、备课、讲课、作业批改。然而,对其他实用如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涉及甚微。实际上,真正参与实习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这势必对实习成效产生消极影响。

2.3师范课程陈旧,教学基本功薄弱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内容陈旧,与中学真实情境脱节,不适应其发展变化。课程内容以理论而非实用方法和技能为主。这导致实习教师所学书本知识无用武之地,教学基本功薄弱。

2.4实习基地匮乏,利用率低

当今社会,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普及,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给教育实习施加了巨大压力。准毕业生教育实习扎堆、缺乏双赢政策规范,很多高校实习基地匮乏。与此同时,尽管部分高师院校确实拥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由于缺乏沟通协调,基地利用率极其低下。

2.5评价方式欠科学、不严谨

教育实习结束后,准毕业生剩余在校时间仅约两周。在此期间,导师多忙于上课及各项毕业事宜安排,无暇给予实习教师严谨、科学、客观的成绩与评价。几种常见的笼统评价有:模板化评语、各班均等分配名额等。

3相应处理策略

3.1更新实习观念,改革实习模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等师范教师和学生都应更新陈旧实习观念,树立“实用、有效、合作、兼容”的新型教育实习观,并在实践中不断调节自身行为。

3.2师范课程结构重组

除传统理论课程“老三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3]外,应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引起重视,开设与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课外活动组织相关科目,举办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大赛、英语口语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丰富课程内容。

3.3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当地中小学校的联系沟通,可以举行导师与校长教学研讨会。如必要,高校可选拔品学兼优生去偏远乡镇志愿支教。

3.4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

为明确规范各个实习参与主体的职责义务,根据美国教育实习经验,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包括三大部分。

(1)实习简介:核心理念、实习安排注意事项、重要联系方式信息。

(2)主要参与主体:校内导师(高等师范院校内)职责、实习教师与校外导师关系处理的建议、实习教师成绩评定细则。实习教师(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意义及预期目标、实习教师的行为准则、需要承担的任务(课堂观察、课堂教学分析与设计、课堂过程控制及课后反思)。校外导师(合作中小学内)职责、日常工作计划、培养促进实习教师的技巧及实习成绩考核细则。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54-0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包含了学生、教师、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实习基地、教学管理人员等相关要素。国内外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的理论与实践证明,专业评估是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为进一步做好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应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构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估制度。”因此,校内专业评估是强化高校自主意识,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管理,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校内专业评估的目的

第一,有利于各专业了解自身办学水平的现状。校内专业评估强调全员性、全面性、发展性,注重质量建设的过程性环节,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学全过程。通过“亮家底”“理思路”“促改进”的实践方式,为各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第二,有利于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通过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科学诊断和分析,高校能够准确判断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结构的适应度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区域和全国的竞争力,促使高校在“合理布局、整体优化,面向需求、强化特色,注重效益、科学定位”的原则下,开展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培育新兴潜力专业,调整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形成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第三,有利于高校科学评估各项教学政策成效。通过分析全校专业自评数据、学情调查数据和相关满意度调查数据,高校能够有效检验各项教学政策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明确政策的改进方向,并为合理调控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有利于完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校内专业评估是高校内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活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调动高校自我管理、自主参与、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积极性[1],增强适应外部评估的能力,为将来接受外部整体教学评估和专项评估夯实基础。

二、国内外校内专业评估的经验

(一)学情调查

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学情调查项目有: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项目、英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项目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项目[2]。以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为例,评价的一级指标分为: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校园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引进NSSE项目,分析了清华大学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在5个一级指标的差异性[3]。大学生学情调查以学生学习投入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效为评价内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丰富了专业评估内涵。

(二)专业认证与评估

教育部组织的专业认证和住建部组织的专业评估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专业评估项目。如专业认证中水利类专业认证一级指标: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质量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合格,完全符合标准(P);合格,达到标准要求(P/C);合格,基本达到标准(P/W);不合格(F)。专业认证和评估的基本工作模式为找问题,找出专业的办学实际与评估标准的差距。专业认证和评估推进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建立了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了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国际互认。

(三)专业等级排名榜

近年来社会评价机构对专业办学的影响力逐年增大,社会评价机构以一套或一组指标作为质量度量,各类指标通常都划分为投入指标、过程指标和产出指标三大类[4]。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专业评价的一级指标分为: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专业声誉。该中心将各大学的专业(类)分为五个等级,对高校各专业进行等级排名,受到广大考生和用人单位的关注。

三、校内专业评估的内容

河海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2005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十一五”期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河海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实施方案》(简称“彩虹工程”),逐步建立起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河海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5]。2008年,学校实施了校内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6项校内专项评估工作,为进一步改革、创新校内教学评估的模式和方法积累了宝贵经验。

学校高度重视新一轮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多次组织教学院长、本科教学督导、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专家、教育学专家、管理学专家进行研讨。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专业评估的理论前沿和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明确了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评价、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评价四大评估模块,保障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一)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的评价

专家全面审阅专业自评报告,系统总结专业建设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改进的方向。专业自评报告主要依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书》《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精神,开展教师发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现状,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品质。教师发展包含教师培养和教学水平2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师资结构、教学培训、教学团队、评优评奖、教学满意度等。教学改革包含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成果4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专业改革、专业教育、课程规划、教材选用、教材编写、教改立项和获奖、教学研究论文等。实践教学包含实验(实践)项目、实习状况、毕业设计(论文)3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实验开出率、综合性实验、社会实践、校外基地、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质量等。教学管理包含过程管理、质量保障、教研活动3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教学文件、教学组织、领导听课、同行听课、院督导听课、学情调查、教研组织与成效等。培养质量包含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学习成效、社会声誉4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毕业率继续深造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竞赛获奖、论文专利、就业质量、社会评价等。

(二)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评价

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专业认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专业认识包含专业兴趣、前景期望2个维度;教学质量包含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课后指导、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5个维度;教学管理包含教学纪律、行政服务、班导师服务3个维度;教学保障包含师资配备、实验设备、教材及学习资源3个维度。

(三)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的评价

对毕业生开展培养过程、核心课程、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推动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培养过程包含课程体系、专业教育、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就业教育5个维度;核心课程包含课程重要性、课程有效性2个维度;专业技能包含多项特定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包含批判性思维、良好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10项综合能力。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的评价

对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工程(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了解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收集用人单位需求,鼓励行业用人部门深度参与专业课程设置,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四、校内专业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一)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校内专业评估涉及专业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估专家等众多人员,操作流程复杂,只有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化平台才能保障评估工作顺利实施。信息化平台应体现流程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流程化是指系统能满足在线自评、在线调查、在线审核、在线评估等功能,保障校内专业评估工作有序、高效开展;集成化是指系统能实现多角色数据共享功能,如在校生、毕业生调查模块中“本学期课程学习状态”“课外学习活动情况”“毕业生综合能力”等学情调查数据能够自动被专业自评模块读取;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提供大数据挖掘、统计功能,提升专业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二)开展专业自评

一是专业负责人在学习、领会校内专业评估方案后,对照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支撑材料,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填写专业自评报告。二是学院审核专业自评报告数据的真实性。三是专业自评报告经学院审核通过后,在全校公示,接受广大教师、学生监督。专业负责人还需为在校生、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提供专业核心课程清单和相关专业技能明细。

(三)实施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

教务处组织开展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并与就业指导中心一起做好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评价工作,并最终提供各专业三类评价的调查数据。教务处还需汇总整理好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研究性示范课程、全英文课程、新生研讨课、学位率、毕业率、教师获奖等数据明细,进一步减轻专业自评工作负担。

(四)注重专家评估

专家遴选的标准为:一是专业相近。评估专家必须是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二是教学管理经验丰富。评估专家必须是从事过系主任、教学副院长等教学管理工作的专家。三是专家多元化。每个专业安排2―3名专家进行评估,其中至少1名为校外专家。教务处统一组织专家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专家通过网络查阅专业自评报告,依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评价,并撰写专家评价意见。

(五)形成专业评估分报告

专业评估结果实施分类指导,学校将专业竞争力等级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强竞争力专业,是指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强竞争力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是吸引考生和用人单位的“拳头”产品。强竞争力专业要能体现“领头羊”作用,应获得更多、更高等级的教学获奖和教学改革项目;应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应高质量通过教育部和住建部的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应大力拓展国际化教育,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本科生中具有一个月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高;应有较高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率等。第二类为新办专业,是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新办专业应具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且执行良好;师资队伍结构应合理,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实验、实习条件应有保障;学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好等。第三类为一般竞争力专业,是指除强竞争力专业和新办专业之外的专业。一般竞争力专业应有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够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应有强化学生专业认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具体措施;专业建设应取得一定成效,有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或奖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教学培训,有一批教研成果;就业率达90%以上等。教务处与学院共同分析评估专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依据各专业的竞争力等级,明确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应对策,并最终形成单个专业评估分报告。

(六)形成专业评估总报告

学校从全校层面汇总专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分析学校在专业建设中的成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供对策和建议,并最终形成校内专业评估总报告。

五、校内专业评估的成效

2012年,河海大学组织57个本科专业开展了校内专业自评工作,3906名在校生、3610名毕业生、311家用人单位参与了问卷调查,邀请了校内外67位知名专家在线评审,了河海大学本科教学专业评估分报告和总报告白皮书。本次校内专业评估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协商共治的长效机制,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内容多样化;打破了评价结果唯分数论制约,而是根据专业竞争力不同等级给予专业相应指导,激发了专业在校内专业评估中的主动性,变“要我评”为“我要评”;建立了学校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常态化的联系机制,使专业面向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学生,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建立了循环评估和后继评估机制,完善了校内常态化监测的教学评估制度。

参考文献:

[1]宋彩萍.高校专业内涵建设自主评估框架维度甄别与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2]史秋衡.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2).

篇6

目前,高等学校积极推进专业转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要求,而顶岗实习是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方式,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理论性教学到应用性教学的转变、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经,也是系统提高学生专业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加强实习工作的全过程管理,重视实习效果评价,细化实习的每个环节,规范管理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的每个环节,对于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效果评价的意义

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注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近年来众多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的顶岗实习虽在持续开展,但拓展范围仍然受限。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旅游管理、市场营N专业的顶岗实习相对成熟,但财务管理专业较难找到对口的岗位实习,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岗位不对口,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低;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不到位,很难进行全过程管理,最终导致实习效果不好;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只是口号,这样容易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能保持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不多;在校学生大都自我期望值很高,导致实习后心理落差大,很多学生觉得通过实习学不到东西、工作辛苦、待遇差、被充当廉价劳动力使用等,集中实习难以进行下去,最终变成分散实习,进而加大管理难度;学校只是注重集中实习这种形式,而忽略实习的实际效果,主要是学生完成相关的实习手册、实习表格,并盖有实习单位公章,就证明学生参与并完成实习,不管学生是否达到实习目的。

以上问题的客观存在说明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效果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稳定性差,学生对实习效果的期望值过高,而最终心理落差较大。企业、学校、学生是顶岗实习三方利益主体,各自追求着不同的利益目的,顶岗实习的效果如何,需要从三方利益角度进行客观分析,逐步建立每一方利益主体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顶岗实习实施效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实习效果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二、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评价现状

目前企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所有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迎合市场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中顶岗实习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为了使得顶岗实习发挥有效的作用,不但要对顶岗实习进行全程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对实习效果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才能促使实习工作的顺畅推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校外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差等众多方面的问题,最终会直接导致实习工作的整个评价过程出现一系列的困难。

(一)以简单的总结报告作为评价载体,缺乏有效的过程考核

大多数学校在顶岗实习结束时要求学生上交总结报告,指导教师的评价一般沿用通用的实习考核办法,根据报告的内容和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印象,甚至是对学生之前上课表现的印象草率评出成绩;尽管也有学校尝试采用答辩这种观察考核方法,但也因为校内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了解不全而使得所提问题与实习过程脱节,或者是所提问题仅仅流于形式,不参加顶岗实习,学生也能回答,不可能对实习工作进行科学、客观地评定。

(二)缺少校外指导教师的有效参与

学生实习过程中,校外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最为了解,但现行评价方法往往没能让他们积极、有效参与进来。尽管一般实习考核表中都列有实习单位的评价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价,但大都往往流于形式,简单几句话,无法客观、完整、全面地衡量学生实习的成果。校内指导教师在评分时一般也不对这部分评语给予考虑,使得最终的实习评价缺失了重要意义,从而难以实现评价结果的完整性。

(三)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

在进行评价结果分析时,学校指导教师往往较多地对学生是否到岗、考勤进行检查,没有认真和系统地分析这次实习任务的计划安排和实施、学校和实习单位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习效果只是针对学生这一方面进行评定,而忽略评价顶岗实习的其他两个主体。

三、优化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评价的对策

我院在顶岗实习的研究和实践中,注重全过程管理,始终把评价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逐步制定出台《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细则》等文件,可操作性强,使管理过程规范化。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为保证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可操作性,顶岗实习评价指标应注意量化,标准统一。根据往届学生的实习教学工作经验,我们尝试对学生实习效果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即学生、学和实习单位,逐步建立并完善三方评价指标体系。学生顶岗实习自我评价和学校指导教师评价主要从实习表现、顶岗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社会活动能力和实习成效等五方面进行,具体包括出勤情况、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情况、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能融进企业的各项活动、实习材料完成情况等;企业指导教师主要从职业素养、胜任岗位工作能力、团结协作态度、社会活动与安全防范能力以及实习效果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包括学生纪律表现、工作责任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同事合作相处情况、参加实习单位活动等情况。三个方面的评价分别占比10%、40%、50%,成绩汇总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最终总成绩。

(二)分阶段进行过程考核

篇7

近些年,企业对会计人才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优秀的会计,应该拥有充足的理论知识,也应当具备熟练的实务操作技能。我国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完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持续提升企业会计标准体系的执行力和实施效果,对企业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此“十二五”规划对高校人才培养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要求高校在人才理论培养的基础上,重视会计实践教学的完善,紧跟时代变革步伐,促进经济稳健发展。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培养现代会计人才的核心步骤。实践教学可以分成几类:课内实验,独立实验,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其中,校内实习指的是:在校内期间,专门利用一段时间模拟企业日常业务,通过手工记账和电算化记账完成一系列财务会计工作。进行校内实习,让学生相互配合,全身心投入会计工作任务中,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而如今我国各高校的实践教学校内实习环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善。

1.会计专业校内实习目的

会计实践教学校内实习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会计职业判断、团队协作、业务处理等能力着手,设置与上述能力培养相对应的多层次多方位实训项目,在实训过程中将会计岗位设置有效对接,进行模拟会计手工做帐和电算化等操作,使学生通过独立、合作的形式完成会计校内实习,让学生离开校园后就可以上岗工作,一定程度上实现与上岗“零距离”。弥补校外实习的欠缺,保证高素质技能型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2.会计专业校内实习现状分析

2.1 校内实习占时比例小

调查发现,部分学校仍停留在只重视会计传统理论教学的阶段,表现在教学安排中实践教学所占课时较少,甚至有学校无校内实习环节。这一不足,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对会计实践环节的深入探索,很难满足会计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和社会需求。

2.2 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存在不足

会计模拟实验室在建设与维护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应当得到重视。由于会计专业学生知识连贯性不强,对于实践中经济业务的相关性认识不足,而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也越来越艰难,许多学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组织实施综合仿真实训教学,会计模拟实验室就是在这样一种实践教学大环境下被建立。我们在对普通院校会计本科在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如图1)中发现:会计模拟实验室不完善,是限制实践教学的主要障碍。院校缺少会计专业独立的模拟实验室,或实验室内器材残缺,硬件老化,软件没有及时得到更新,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由于缺少工具,电脑运行速度慢,整个操作过程不能快速有序完成,如校内实习需装订凭证,装订机数量有限而导致学生只能轮流装订,拖延实习进度;又如会计模拟实验室的会计核算软件,由于电脑硬件老化,软件落后等问题,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碰到很多技术性问题。

2.3 模拟业务量大、重复、仿真度较低

调查问卷(如图2)还反映出校内实习期间,模拟企业设置的业务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量大、重复、不够仿真。业务量设置得过多,由于学生担心无法完成实习任务,会导致抄袭现象的发生,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相同业务重复出现,一方面让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另一方面也会让业务量增多,不利于达成实践教学的目标。部分学校惯用一套业务,业务与现实企业中所遇到的,有一定差距,或几年都未做任何改动,使学生不能接触会计的前沿,此方面诸多问题应当改善。

2.4 评价体系不科学

众多院校在校内实习甚至整个实践教学中,考核评价体系较为单一,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不够科学,重结果轻过程,成绩主要都以实验报告或结果来评定。这样的考核评价体系无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也无法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起到监督作用。应当做适当调整,调用更人性化、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2.5 岗位分配、互换未实现

高校实践教学时岗位制度实行不理想,岗位分配、互换制度没有得到贯彻。在实践中,一人担任多人职务,越权进行相关工作的现象时常发生,而在开始新的会计期间后,学生的岗位也往往没有得到轮换。这种状况会导致几种结果: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对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所包含的工作内容并不了解,易混淆,对今后步入企业产生不良影响;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实习过程中;有学生只对某一岗位的职责了解,对别的岗位一知半解。

3.国外实践教学方式的启示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一直位于会计前沿,它们的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把终身学习能力概括为三个要素:技能、知识和职业面向,他们的教学方式非常灵活,案例教学法在美国的大学中非常普遍。课堂上播放与课程相配套的案例录像带,或者老师补充重点论文及著作文章的重点章节给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在课外准备的工作,形成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被动地听老师灌输知识,而且也加快了教材的更新速度,保证教学紧跟学术研究的发展。

在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大力创造条件开放会计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时数比例高达50%。另外,招纳会计兼职教师也非常普遍,在德、澳大利亚等国家,会计专业的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接近1:1。德国高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实验课课时占较大比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比为1:1左右,并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实践教学训练不能少于两个学期。澳大利亚学校还会不定期邀请会计师公会成员(CPA)讲授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让学生能对实际的工作有感性的认识,为他们以后步入职场打下基础。

4.会计专业校内实习相关建议

4.1 增加实践比重

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是区分高等院校与培训机构的重要标志。但会计来源于实践,我们应当加大实践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比重,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种类与课时,在晚上开放会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手工操作或电算化锻炼。

4.2 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

高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应该拥有完善的硬件与软件平台,并根据教学内容与课程,使其趋向立体与系统。实践教学的成果往往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因此,在资金与空间允许的条件下,为手工做账实验室配备基本实验器械与充足的工具,为教师提供多媒体教学设备,对于校内实习来说,起了关键性作用。考虑到实验中需要相互协作,合理的结构布置也极其重要;及时维修更换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更新维护电算化等会计常用软件,能较快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积极性。通过对企业真实环境的模拟,可以消除学生对企业工作的陌生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规划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步骤,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习惯。在局域网中建立课外学习与交流答疑平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更深入的专研,方便教师课下对同学所遇到问题的了解并进行及时指导,由此激发学生实践与创新的兴趣。

4.3 业务的精简与仿真

实践教学校内实习中业务的设置尤其重要。使学生熟悉一般企业日常发生的各种业务,尤其货币资金、采购销售、成本计算、税务处理等,是业务设置的基本要求。针对模拟业务量大,重复,不够仿真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质量代替数量,考虑学生完成操作的用时与整体感受;尽量避免题型的重复,对于某类经典业务只设一题,要求举一反三;教师视情况对业务的编写进行修改,一是要及时更新,避免题型过时;二是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使业务从根据题号编写,给出简要关键信息的作业形式,转化成只提供原始凭证和相关说明的形式,以达到仿真的效果,提高学生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和处理能力。

4.4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考核制度是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检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条件。在考核制度制定中,应充分考虑会计校内实习的特殊性。其评价标准,围绕协作性、完整性、独立性等核心指标来制定,对校内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过程,实习成果分别评分,再得出综合分数。实习态度具体为学生的出勤和工作效率,可占20%;实习过程可重点关注每日手工操作或电算化的完成情况、小组配合度、与老师同学的交流程度等,可占40%;实习成果可通过最终的考试或是实习报告、心得交流等得到体现,占40%。如此设计,避免了一般院校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导致学生不满的情况,也会减少抄袭现象,对学生的独立、交流、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4.5 岗位分配与互换

实践教学的校内实习在实际操作中,先采用一人多岗完成一套较为简易的账,再采用一人一岗合作的方式,完成较复杂的一套帐。岗位可粗略分为出纳、会计(可分设税务、成本、审核等)、会计主管等。一人多岗时,使学生注重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结账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整性。一人一岗时,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责任,在相互监督的同时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时间充裕的,应再进行岗位的轮换。整个过程中,让学生遵守会计基本原则、职业道德规范与企业会计准则,为进入社会工作先行培养良好习惯。

4.6 培养双师型人才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的学科,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会计学科的教师需提高自身的会计实践运用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切身了解会计相关工作与动态。学校应积极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例如提倡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在外兼职,通过兼职,教师将理论和实际互相结合统一。可定期安排教师报名参加各种会计培训班、相关会计技能考试等,通过学习与测试,教师可以提升自我能力。在校内实习期间,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各高校名师或著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高层人才担任客座教授,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让学生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陈媛,金涛.国外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启示[J].教研探索,2012(25):82.

[2]陈晓芳,吴静.高校会计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9(11):78.

[3]蒋睿缸.国外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启示[N].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

119-120.

作者简介: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49-01

1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潜能开发的重视,学业自我效能感已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证实,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变量,它和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学校是自我效能感培养的主要场所,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和提高其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深化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培养途径

纵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尤其班杜拉(1997)在《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中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即榜样示范;言语说服或社会影响;积极的生理和情感状态等,这也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而在职业教育中,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2.1结合专业实训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它最终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战能力,即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即自己在面临某一具体的活动任务时对自己能否完成该活动任务所做的行为和能力等方面的判断。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应该在特定情境中即充分利用专业实训进行。

结合专业实训,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模式是:

1 2 3教师行为 树立榜样

学法指导 亲身示范

布置任务 及时评价

归因指导学生行为 观察学习

确立目标 实际操作

体验成败 接受反馈

自我归因本实验分别在本学院所开设的个别专业如机电专业、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服装专业、英语等教学中进行实验,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运用多种形式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随着职业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推行,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日益彰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说是实现工学结合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这必然会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需要的无缝对接,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良好学习平台,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更直接地培养了职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模式是,在实习实训车间等真实的情境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企业的用工要求及企业人员的岗位熟练程度,无形中给学生树立了可以效仿的榜样,这种观察学习和榜样的示范作用应该很大,也符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条件。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进行指导,接着实习老师或企业熟练人员现场作示范,让学生熟悉操作要领与技术要求,通过观察学习,确立了目标,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通过反复操作与训练,让学生感受失败,也真正体会到工作完成后的喜悦与成功,这样能让学生逐渐克服学习上的自卑感,消除学习的畏惧心理,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学习自我效能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操作过程中,技能掌握快的学生可以带动技能掌握慢的学生,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且,身边同学们的熟练表现又会让学生坚信:同样的条件,别人能成功,我也会成功,相信自己“能行”,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慢慢克服自卑感;当工作顺利完成时,也使学生展示了自己 最好的一面,自然也为学生提供了成功学习的体验机会,必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符合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条件,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实训实习中通过及时评价,积极归因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这时候实习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要对学生的整个实习实训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评价学生完成相应任务所需的经验和态度方面的情况,是否真正能够胜任未来岗位上的工作,也让每个学生亲身感受到满足感,最终提高学习效能感。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和过程后,实习实训教师要适当穿插对学生的归因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即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或偶然的机遇,就会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实习教师按以下步骤进行训练:在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具体实习活动,完成某项操作任务,并取得成败经验。让学生首先对自己在活动中的成败进行归因,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的策略与技巧,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3结论

通过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进行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显著地提高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这一实验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职业院校中应重视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训练和培养,特别要运用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培养模式去培养和训练,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来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班杜拉 著,缪小春,李凌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7)

篇9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工程教育作为培养工程建设者的社会活动,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上更加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对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探索,积极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传统的生产实习一直采取由学校教师负责一切的群体式实习方式,即由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将学生带到实习地点,以参观学习及专题讲座为主[1]。随着企业性质发生改变,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受大量学生参观实习,实习出现经费不足、联系单位困难、内容安排不合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解决传统生产实习模式的诸多问题,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生产实习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培养“知识+能力+创新”型实用专业人才,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势在必行。

1.1 营造工程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实际上,本科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生产实习使理论学习从书本走向实践。当学生进入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校内生产实习基地,才真正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实质性的了解。通过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增强了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感。所以,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营造工程环境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具有巨大的作用。

1.2 调动师生积极性,将实践落在实处

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建立校内生产实习基地既减轻了教师外出的压力,又可节省大量的旅差费,有助于缓解经费投入不足的压力,可将有限的经费更多地用于实处,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将实践落在实处。

1.3 注重“学”“习”结合,突出实习效果

生产实习强调学习和实践,将其安排在校内,在组织和管理上更容易把握,实习效果更容易落实。校内生产实习内容的合理设置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注重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习的有机结合,并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更容易进行针对性调整。校内实习基地仪器设备装置是非生产性的,学生可进行多次观看、接触和动手操作,方便学生观察设备的运行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结方式,并能够从直观上对各种设备的工作机理、作用进行判断[2],与校外实习相比,突出了实习效果。

2、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为了建成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在教育部修购基金、学校教务处、国资处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积极联系并走访相关电子企业,模拟企业产品生产线,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于2009年在校内建设成包括“功能陶瓷元器件”、“厚膜混合集成电路”和“光纤光缆接续测试和光纤无源器件制作”共3个产品生产线的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占地面积360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87台(件),共约300万元。主要仪器设备有电子天平、行星式球磨机、滚筒球磨机、离心式造粒机、滚圆造粒机、压片机、烧结炉、烧银炉、通流测试仪、能量测试仪、粉末包封机等。每条生产线分为8道工序,每道工序可同时接受3名学生进行实习。该校内生产实习基地于2009年开始对学院2006级本科生投入使用,可同时接受70-80名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学院每年本科生人数为320名至360名,可分五至六批开展实习。

2.1 校内生产实习内容

在校内完成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亲自操作每道工序,从原材料着手制作出产品或半成品,并进行性能检测。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建立改变了学生到企业“只参观不动手”的传统教学方式。学院对于校内生产实习的内容和具体安排如表1至表4所示:

“光纤光缆接续测试”与“光纤无源器件制作”并行开设,“光纤无源器件制作”实训作为“光纤光缆接续测试”实训的补充。

2.2 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使用情况

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共接受学院三届合计1080名学生(见表5),生产实习基地为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3 校内生产实习的管理

(1) 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机制

校内生产实习要想取得预期效果,除了完善实习内容,还要求有科学的管理机制。学院采取集中管理与具体负责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即“学院—指导教师—学生小组长”三级管理体系。生产实习的计划、时间、人员由学院教务办公室统一安排;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工序的具体情况制定实验室纪律和要求,并负责学生的实习操作以及成绩评定;学生三人成组,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记录考勤情况以及小组间的沟通和协调。这样的管理机制不仅确保了实习效果,又实现了实习过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 健全规范的实习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成绩考核仅仅根据学生参观后完成的实习报告评定,无法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建成改变了这一情况。为科学考核实习成绩,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考勤+操作+报告”的综合表现评出生产实习的成绩,生产实习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档,每档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2.4 校内生产实习的特色

自2009年开始,该实习基地承担了学院1080名学生的生产实习指导任务,同时还实现了基地资源共享,成为学院的开放性实验室,方便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制作、科技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受到普遍欢迎。

(1) 促进本科教学

校内生产实习内容的设置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电子陶瓷工艺原理》、《薄厚膜混合集成电路》和《光纤技术》等课程为学院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校内生产实习的三条生产线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互相促进,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工程实践的能力。

(2) 推动科学研究

学院利用校内生产实习基地这一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基地承担了功能陶瓷、压敏电阻器、光纤技术等科研项目,将校内生产实习基地与学院科研紧密结合。其中2009年获批的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导热高透明激光陶瓷研究”、2010年获批的“ZnO压敏电阻器配方研究”、2011年获批的“热敏电阻器材料研究”、2012年获批的“高质量大尺寸激光陶瓷批量制备技术研究”均依托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开展调研获取相关经验和数据。

(3) 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实习基地完善的软硬件条件,全面开放实习基地,鼓励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完成校内生产实习的同时,充当本科生开放性实验室,成为学生工程训练和科技竞赛的平台,提高了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几年,学院本科生在设计型实验及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了诸多成果,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星火杯”和“联建杯”等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获奖。

3、校内生产实习的效果

技术物理学院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突出了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基地经过三年的运行,学生普遍认为,校内生产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对电子产品的制作工艺等内容有了深刻认识,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特别是改革校内生产实习管理机制和成绩考核方式,使学生对生产实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创建为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篇10

现在高职会计实践主要从两方面开展教育。其一为校内实训,其主要包括了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术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这几个方面;其二为校外实训,其主要包括了社会调查、暑假认知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等形式。高职通过这两种教育形式的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更加真实透彻的了解会计的本质,让学生真的做到学以致用。

2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考核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当今社会需要综合性的人才,卷面成绩高并不能代表其他的综合能力。我们的考试形式仍然停留在传统形式上,而这些考试方法也体现不出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所需要的能力。所以当期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培养和考核这些隐形的能力。

2.2考核评价方法比较单一

一次终结性考试是现在会计专业学生通常采用的评价标准。这种考试以分数为考核标准,不能全面体现一个学生应有的职业水平和素养,且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不利于学生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素养。容易致使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化。

2.3考核评价给分较为随意

由于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便是让学生拥有实操能力,但是多数高职没有对接的教育基地或是实习单位,所以一般都是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这样问题便出现了,很多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生不会安排具体的工作内容,而只是让实习生打打下手,故实习期间学生接触不到会计岗位,但实习单位仍然开具优秀的实习成绩,校内指导老师对这一情况也是有所了解,以至于最后的实习成绩是指导老师根据感觉给分。

2.4考核评价时间相对滞后

会计实践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会计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报告作为考核依据,这就使得考核出现了滞后,无法及时的对实践中的问题给予反馈和互动,学生对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及信息更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不到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

3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3.1改革考核评价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考核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的问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重视对会计技能的教学,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入实践性教育,另外在考核时考核成绩可与职业资格考试挂钩,在学生毕业之前,让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办公软件等资格证书,规定这些证书与毕业证相关,让学生持证毕业。

3.2设计多元化考核方式,突出会计职业胜任能力

根据实践项目不同的特点去设计灵活的考核形式,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采取课堂记录、卷面考核、调查报告、项目设计、知识竞赛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欲望。评定成绩的时间也应设置灵活,将以学期、学年为准的设置成以实际学习中包含职业技能内容为准;把原来的阶段考核变为过程考核,做到全程化实践教学。

3.3改变教师单一评价,延伸评价主体

在评价学生成绩的过程中,应该让同一实训小组中的同学、授课的教师、实践指导过程中的老师参与进来,这样能够比较全方位的考察学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当然,考核还是以实训教师为主,其他人员的评价为辅。此外,还应当让参加考核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有助于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改正,有助于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总结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胜任能力。

3.4拓宽评价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篇11

依据岗位见习的教学目标,针对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校内实践知识,但缺乏亲身实践的实际,选择旅行社、酒店、旅游购物企业和旅游景区作为主要见习企业,将探索岗位胜任能力和旅游企业运营和服务管理中的问题调研作为重点,最终确定以下见习指导内容。

1.第一阶段:校内准备动员阶段

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内容针对校内实训课程知识,结合具体岗位要求,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并进行见习前综合培训。(1)专业岗位见习课程说明(2学时):①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介绍。②见习过程要求:选择好相关旅游企业;复习校内实训课程知识、网上查阅资料;采取恰当的见习和调查方法;准备访谈提纲;组建见习小组;强调安全事项。③课程考核要求。④以往优秀见习案例展示。(2)岗位胜任能力剖析方法说明(2学时):①了解见习具体岗位情况:岗位群的关系、岗位工作内容、职责、工作条件和环境、任职资格要求、薪酬待遇情况等。②岗位胜任能力对比分析:自我探索工具:MBIT、360度评价等;职业市场探索:了解旅游就业市场概况、就业市场环境SWOT分析等;胜任能力对比工具:冰山模型等。3.撰写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的方法和要求说明(2学时):①选题原则介绍。②形式要求:传统的学术论文;案例编写;企业诊断报告;调查研究报告。③资料、文献查询和写作方法讲解。在安全保障上,与学生签订《外出实践安全责任书》;强化学生安全意识,要求:①加强自我保护意识;②遵守学院和见习单位的规章制度;③积极参加见习活动。

2.第二阶段校外自主见习

见习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习校内实训课程知识,设计调研问卷;见习中,以自主寻找见习单位为主,要求至少参与企业相关岗位工作一周,对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有效访谈,获取信息,填写《岗位见习》手册,完成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撰写的基础调研工作。

3.第三阶段校内总结提高

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将见习后的感悟进行自我总结+小组总结和小组比赛,最后教师点评。(1)见习收获、感悟分享(3学时):①个人和小组通过总结见习过程,将收获和感悟进行分享。②小组内部头脑风暴,形成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③个人通过总结,对未来职业与学习规划进行反思。(2)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答辩或总结(3学时):①对论文撰写团队的成员进行面谈和答辩。③总结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顶岗见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见习目标企业的确定

目前岗位见习主要以学生自主寻找为主,确有困难的学生由学院提供见习机会,其中暴露出两个问题。

(1)见习企业档次参差不齐,甚至部分见习单位与专业相关性不强。学生通常自我定位为管理人才,而一般企业提供的岗位多是基层服务类岗位。例如,旅行社见习岗位80%以上是销售接待、计调助理、导游助理等;酒店见习岗位则90%集中于酒店前台接待员、餐厅、客房服务员等。不少学生反映这样的见习过程较难了解企业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

(2)见习时间的限制使深入度有待加强,且部分企业出于短期利益考虑,只接受实习生或工作人员,不接受短期见习活动,即使接受也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似地参观感受一下,未提供实质性的指导或培养,不允许串岗或换岗,这些均影响见习目的实施效果。

2.见习过程的控制

由于见习主要是在假期进行,可控程度不强。不少同学反映实际去见习企业联系见习活动经常会碰壁,就算找到见习单位,但过程更多流于形式,甚至被片面地当成廉价劳动力。于是部分同学出于主客观原因将岗位见习过程形式化甚至弄虚作假。因此,在见习前,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有效提高见习过程的监督就是重中之重。目前见习要求中虽明确规定学生需对校内实训课程进行复习,设计调研问卷,并检查其设计内容和规范,要求定期与指导教师联系,但还需设计出有效方法加强小组内部相互监督,力争建立起见习课程网络平台,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在线辅导和咨询。

3.见习重点目标的实现

由于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欠缺亲身实践,同时也为大四阶段实习、就业和毕业论文建立有效地衔接,因此,需对相应教学指导内容进行调整,特别是能真正实现论文“真题真做”。从2012级同学见习后撰写的论文内容来看,虽然多数是根据见习单位情况选择某一问题来加以调查和分析,但分析数据明显不足,对实际情况调查了解程度有限,对问题的分析不能联系所学理论知识,大多数论文内容较空泛。从论文格式规范来看,因为在见习前已进行指导,多数同学能按照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来撰写,但部分细节方面还有所欠缺。

三、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见习课程的措施

1.深化校外专业见习基地建设

岗位见习主要环节是在校外企业进行,学生对旅游企业的性质、环境等的选择均会对见习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对学生自主寻找企业做出可操作性的要求,并随学校旅游类企业学院的进一步建设进行调整。就我院目前校企合作情况而言,已有48家条件好、师资相对稳定的企业学院作为见习、实践基地。其中,旅游相关企业学院如格兰特、云安会都、导游协会、海埂高尔夫等主要采取企业和学校双方结合的管理模式,企业委派专人负责基地管理。但也有部分企业学院只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涉及实质性合作。为此,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争取在双方协商和企业有能力的条件下,企业学院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必需的场地、设备及其他条件,双方协调共同制定见习方案,使学生、见习基地、现场指导教师三方理解专业见习的特点、目的及要求,完善见习考核方法,建立一整套符合专业见习要求的指导和管理模式。

2.加强见习过程的控制

见习前,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指导,开展心理知识讲座,特别是模拟挫折训练,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脱压力,面对挑战。对在见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提前说明;教授学生交际沟通技巧,以便处理见习中出现的问题;严格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调查问卷去到企业。见习过程除与指导教师定期联系外,需设计出有效方法加强小组内部相互监督,力争建立起见习课程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在线辅导和咨询。探索学生在线学习与咨询、线下辅导、团队辅导、个案咨询等符合课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3.见习重点目标的实现

(1)岗位胜任能力探索。在动员指导阶段加入素质测评应用方法的内容,以便学生自我剖析,做好实习和择业的准备。在现有《见习手册》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工作岗位的详细情况(包括岗位群的关系、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岗位的薪酬待遇情况等),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素质测评工具做出自我分析:要求有基本情况的文字描述和自我岗位胜任能力的对比,还要求能从岗位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动机等方面入手进行自我分析、调整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2)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撰写。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的撰写,突出选题“真题真做”和为毕业论文进行练笔的要求,还应加强:①对细节规范的要求;②对文献、资料的查找和综述能力的培养;③实际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④撰写能力的锻炼。当然,这些内容不是专业岗位见习课程单独能实现的,而需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

参考文献:

[1]张天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专业见习教学设计[J].高职研究,2012

[2]刘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篇12

培养模式:与行业紧密合作,充分运用校内校外两种教学资源,在帮助学生了解会展行业的基础上,使学生热爱这项事业,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重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战能力培养。

我们的做法是:实行工学交替,分三阶段实施教学,将学生学习、实践、实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实践探索中,“三阶段教学法”与“实习三步曲”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实习工作中不仅锻炼自我,从中获益,还掌握了技能,职业素质得以不断提升,后续发展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二、创造良好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条件

1、建设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室

我们十分重视校内实训室建设,从2002年开始,会展专业相继建立了美术基础实训室、广告摄影实训室、会展设计实训室、视觉艺术实训室(与动漫专业共享)、展台布置实训室和会展综合实训室共6个实训室,合计使用面积达1040平方米,投入资金200多万元(还不包括与其他专业共用的礼仪实训室)。目前已能满足教学需要。

2、建立紧密结合型的校外实训基地

我院会展专业现有校外实训基地11家。校企合作运行状态正常,合作特别好的有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和义乌小商品会展中心、杭州国际会展中心等几家大型公司。

学院聘请各基地的业内专家和技能高手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老师。这些校外兼职教师在平时不定期地为学生进行知识讲座、专业指导,在实习期间则手把手地教,帮助在那儿顶岗实习的学生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校外实训基地根据我院专业实习计划的要求,每年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岗位。实习结束,实训基地单位还会对每个学生的专业实习情况、职业技能水平作出客观的评价与鉴定,对优秀的实习生,实训基地优先录用。

同时,校外实习基地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与中高级管理人员到我院开设有针对性的中、短期岗位培训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讲授,接受我院会展专业教师的挂职锻炼。双方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实践操作课程我们请校外技能高手来指导,我们的专业老师也经常去企业(和平会展中心、佳德展览公司、宁波国展中心、义乌小商品会展中心等)、各地会展业协会(厦门、杭州、宁波等)担任业内培训专家。

学校和企业的这种紧密合作关系,既培养了学生,也锻炼了教师。

三、突出仿真模拟和全真实习的实践教学

会展行业的专业能力,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掌握。为此,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扩大了实训课的比例,使实训课占了专业课教学的一半学时以上。提供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专业知识,尤其是在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Photoshop、CorelDRAW和3Ds MAX)中,基本采取全程上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完成模拟实际的会展项目,使学生不出校门就感受到会展公司的工作气氛,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自荐材料。

1、利用校内实训条件为平台的仿真训练

经过校内实训室的锤炼,在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会展组织能力的基础上,从首届毕业班开始我们每年都举办由学生唱主角的“学生自办展”。

2004年,首届学生自办展主要是“一会一展”。即指“首届会展与广告专业实习专题摄影展”与“第二届专业实习报告会”。展会期间安排了会展专题学术报告会。其他配套活动还有摄影作品评奖、最佳校外实训指导老师评选、名家摄影讲座等。

2005年的学生自办展以首届校园会展文化节的形式出现,主要活动内容为设计作品展、书画展、摄影展和陈国强学术报告会、校企合作洽谈会和学生实习报告会。2006年第二届校园会展文化节在前两届学生自办展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拓展。如增加了解说员大赛、闭幕式文艺晚会等项目。3年来,学生自办展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不断丰富,主体展会内容由最初的“一会一展”做到了“三会三展”。

这些学生自办展都是由会展专业学生承办的,活动的组织策划、展品征集、LOGO与海报设计、资金筹措、新闻、展台设计与布置、开幕式、现场服务、展品评奖、展后评估等各项工作,都完全参照专业展会实际操作流程运作,因此专业特色十分突出。

“学会展,办会展”这一新生事物,引起了会展专业媒体和当地新闻媒体、业界和会展教育单位的高度关注,并纷纷对这一新的举措表示赞赏。特别是《国际商报》和《中国展览》、《中国会展》杂志均给予了大篇幅的报道。

2、以校外实习为平台的全真训练

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共有三次实习机会,分别是大二上学期、大三上学期及大三下学期。实习时间安排在办展旺季,恰逢企业最缺人手,对学生而言“忙”也是获取实践经验的最好机会。

学生的三次实习是一个逐渐进步上升的过程。第一次实习,是在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始从实践中去认识会展,在实践中体验书本上所学到的原理,并尝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学生在完成第一次实习之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回校后,根据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体会,进一步有目的地学习。学生的第二次实习,与第一次实习相比,已开始走向成熟。学生在第二次实习的阶段中,不但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进一步思考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在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在不断地接受各种经验教训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能力的提高,丰富了实践经验。在这一阶段,已经有部分公司将我们的学生视同为正式员工,享受正式员工待遇。学生的第三次实习,与就业相衔接,其身份也几乎等同于企业的员工,因此也成为就业前的良好过渡。

会展企业对我院学生的实习给予了较高的评价。2005年下半年,在实习单位给学生所做的实习鉴定中成绩被评为优秀的学生要占实人数的67.8%。不少公司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良好表现,就此有了初步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的意向。学生在外面实习的良好表现,也为学校打响了品牌。如在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有限公司会展中心实习的朱松浩同学,实习单位的鉴定意见为:“该同学在我单位实习期间,工作主动,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特别是在义博会、广交会推广中表现优秀,能以主人翁的精神融入具体工作,完成任务,且为其他重点院校的同学作了良好的示范{如对外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体评价,优秀。”

四、用人单位评价

友情链接